净界法师:五戒修学述要 第四卷
净界法师:五戒修学述要 第四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那么我们讲到五戒的第四条戒,不妄语戒。不妄语它的过失是属于口业的过失,那么它的基本定义就是,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从这条戒的动机来看,他的目的就是要欺骗他人,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心口相违,他内心所想的跟口中所说的是相违背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讲出一个公案来加以说明它的内涵。佛在世的时候在毗舍离国,有一次有七天都没有下雨。在古时候的农业社会,你七天没有下雨,这个农作物就糟糕了,大家非常的紧张,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开始下。那么这个时候毗舍离国,刚好目犍连尊者在那个地方教化弟子。那么弟子们知道,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弟子们就派了代表去请示目犍连尊者,请他用神通看一看,我们毗舍离国什么时候就可以下雨了。那目犍连尊者他入定以后观察,他就说,大家不要紧张,再过七天一定会下雨的。那么大家弟子们信徒们听了就很欢喜,七天也不是很长,就回去了,等待七天后的下雨。结果到了七天的时候,还是没有下雨。弟子们就讥嫌了,说目犍连尊者打妄语,那么这件事情就告到佛陀那个地方去了。佛陀就说,你把目犍连尊者请过来。佛陀说,你当初说七天会下雨,你是用什么内心来说呢?尊者说,我是用真实的心情说的。佛陀说那这个是不犯。佛陀说其实目犍连尊者入定的时候,他在禅定当中是看到一片乌云飘过来,那么是后来,阿修罗王一生气,把这个乌云又拨走了,所以这个因缘产生变化。所以我们要知道,心口相违,不是说他讲的话跟实际情况不符合就是妄语,不是这个意思。他可能判断错误,但是他内心所想的,已经实际表达出来了,虽然所表达的内涵跟实际有差距,但这个不能讲妄语,那是因为他的判断错误,判断错误不表示他是打妄语。所以大家知道,即使他判断正确,刚好被他猜到,但是他心口相违,也算妄语。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对妄语的定义要了解。
那么这个妄语有轻重的差别。我们看重大的妄语: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过人之法,虚而不实,狂惑世人,名“大妄语”。那么这当中讲出有四种的情况:第一,你没有证果,你说你证果,证果当然是一个圣人;你没有得到禅定,你说你得到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你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说是你明心见性;或者你说你刚刚在念大悲咒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有天人来跟你礼拜,有龙类的众生、有鬼神来跟你礼拜、恭敬、赞叹。那么总而言之,这个大妄语就是过人之法——你所宣说的情况是超越一般凡夫的法则,因为凡夫不可能有所谓的证果、禅定、开悟还有天神来礼拜的事情。所以大妄语的重点就是,你所宣说的法是一个过人之法、超越凡夫之法,而且是虚而不实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你说是有,那你的目的只有一个——狂惑世人。你要藉这个机会来提高你的知名度,或者因为这个得到利养,那么这个就是大妄语。大妄语为什么在律中佛陀制得这么重?因为它的过失是以凡滥圣。你本来是一个凡夫的相貌,你装成是一个圣人的相貌,那么使令众生对凡夫跟圣人的差别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等于间接地破坏正法眼藏,你把整个佛教的次序搞乱。因为佛教里面有凡夫、有禅定、有圣人,它有一定的十法界的次第,那么你以凡滥圣,讲出我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我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你就把佛陀所安立的整个十法界的凡圣差别的次序全部打乱,那么众生就分不出来,哦,你是个圣人怎么有这个行为呢,跟经典不符,那么大家对三宝的信心开始动摇,严重地破坏众生的善根。所以这个大妄语的过失的重就在这个地方。一般来说,如果他是圣人示现,他只有在一个情况才会说的,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是普贤菩萨的示现,他一定是任务完成以后即将要入涅槃的时候,他才会宣说。如果他宣说以后没有入涅槃,那个就是大妄语。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定方式。
好,我们看第二个、小妄语。小妄语有四种:一、妄言,二、绮语,三、两舌,四、恶口。第一、妄言,就是心口相违,欺诳他心。就是我们刚刚前面说过的,内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讲的内涵是相违背的,而目的是欺诳他人。第二个、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这个一般的文人、写作的人啊,很容易犯到这个毛病,写出一些靡靡之音、轻浮的言词,使令一个人忘失正念、增长放逸,都是属于绮语。过去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到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读书人很有才华,但是他一生考功名都没有考上,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上。他觉得这个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就去寺庙,他问老和尚说,为什么我这样的才华却考不上功名?老和尚就细细地问他一生的过程。老和尚说,他说你写这个靡靡之音,你这么有才华,但是你经常写一些诗词、来给人家产生放逸的念头,他说你这样子就足够折损你的阴德,他说你不但今生没有功名,你来生还在三恶道。后来这个文人害怕,就至诚忏悔。所以这个地方,绮语就是说,别人看到你所说的话、看到你的文章以后会忘失正念、增长放逸的,这个都叫做绮语。他今天为什么会放逸,因为他看了你的文章,你是导火线,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第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离间两头就是你向甲方说乙方说,向此说彼、向彼说此,向乙方说某甲对你怎么怎么的,那么再向甲方说某乙对你怎么怎么的。那么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双方的是非,引起双方的斗争,这就是两舌。这个两舌啊,在五戒是制得比较轻,它属于中品罪。但是在菩萨戒,它是判作重罪,特别是说四众。所以我们居士去护持三宝,你去护持三宝你的目的是要修功德,所以僧团的是非你最好是不要涉入。因为你将某甲法师的坏话告诉某乙法师,某乙法师这样子,最后破和合僧,那这样子的话你居士的罪就很重了,说四重过了,说比丘、比丘尼还有沙弥、沙弥尼的过失。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尽量到一个团体,我们做完功德,那么低调地离开就好,不要牵涉到是非最好。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是,我们受了五戒,不要去碰触这个因缘。第四、恶口——骂詈咒诅,令他不堪。这个骂詈就是以非常暴厉的言词来呵责对方,咒诅就是用不吉祥的言词来威胁对方,那么你的目的是要令他感到难过、不堪。这个恶口会使令一个人的自尊心丧失,就自暴自弃了。
在律中佛陀讲一个恶口的公案,给大家作参考。他说在劫初的时候,刚开始有人类的时候,这个畜生是会讲话的。有一个农夫他养了一只牛,叫做独角牛,它的角只有一个,但是这个牛虽然独角但是它非常有力量,而且工作非常勤勉,所以农夫也就非常喜欢这个牛,给它好的饮食、好的卧具。有一天这个牛就对主人说,主人你平常对我这么好,我很想报答你。说你怎么报答我呢?它说隔壁的村庄有在做斗牛的比赛,就是两只牛双方绑绳子,看哪只牛把对方拉过去。它说我从小就很有力量,我去参加肯定得冠军,就把这个赏金送给你。那么这个主人一看,这个牛果然很有力量,带着这个独角牛去参加。参加的时候,按规矩,每一个主人都要介绍他自己的牛的特色。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主人介绍独角牛的时候,说我的牛工作勤勉又有力量,但是唯一的缺点是他只有一个角,大家就哄堂大笑。那么讲完以后一比赛,一比赛就输掉了,输掉以后赏金没有得到,报名费又失掉了。那么这个主人牵着牛在回程的路上,就感到非常失望。主人就说,都是你,你好端端地叫我去比赛,你看得不到赏金,害我失掉了金钱。这个牛很委屈地说,主人啊,你实在不能怪我。我本来准备好要为你卖命的,但是你在介绍我的时候,你就介绍我的优点,你把我一身当中我一只角这是我的缺点,你把我的缺点讲出来,我就没有信心了。所有比赛打仗是打士气,没有士气怎么给你打仗呢?!那怎么办呢?明天再比一次。再比一次的时候介绍我的时候,独角这个独角就不要讲,讲其它的优点就好。那么这个主人就知道了,第二次再去的时候,诶,我只牛又是努力、又有力量,那么它这个缺点就没有讲了。第二天果然得冠军了。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众生都应该用鼓励的方式,他才能增上。骂詈的方式,一个人被骂久了以后啊,不管你教育子女也好、老板骂员工也好,一个人被骂久了,他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就是皮了,就很严重了。
我自己研究东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我自己这几年的心得,我发觉,西方人他们的文化是重法,情、理、法,他是法制第一,重法治。所以西方人在沟通的时候,他们只要讲出原则,他们就遵守,权利义务分配好了就会去做。他们重法。你看西方人,西方人要制定一条法令,上车要系上安全带。美国人在制定这个法律之前每个人抗议,他绝不让你这个法令通过。政府说这件事是为你好,我不要你担心,我不要你为我好,所有人都要反对。但是只要这个法令通过了,到第二天早上,法令公布了,所有人上车带上安全带。西方人这个情理法,他的感情是法可以摄受的,他的法就代表他的感情。东方文化不可以。东方人是比较重视情感跟理性,要理来疏导这个情感。所以中国人的文化,你这个法令不合理,没人要遵守。所以我们看,西方人他们事情可以讨论,中国人不能讨论。西方人他们很多事情讨论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回去以后大家忘得一乾二净,来的时候继续工作。中国人你跟老板讨论,不要说争得面红耳赤,只要有一点意见不符,会议结束,这个问题刚刚开始。你第二天起来跟老板说,老板啊,昨天是我错,我不应该跟你讲这句话。老板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胸量,我早就忘掉了。第二天开始照样拐弯抹角地整你。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你去看中国的格言联壁,你会觉得,为什么中国人讲话都是婉转、拐弯抹角的,其实他是针对中国人的心态安立的,中国人讲话不习惯用直接。美国人讲话他绝对是直接的。美国人你跟他作生意,只要十分钟OK,我们之间谁付什么权利,谁得到什么权利、什么义务,分配清楚,OK了。中国人谈生意至少要一个小时,前面的四十五分钟呢,培养感情,讲一些跟生意没有关系的事情。但是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你没有前面的四十五分钟的前方便,后面的五分钟就不能谈成。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人跟人之间的语言很重要。我过去在佛学院有一个文书,这个人工作很努力,但是他打字经常打错,我也很困扰。那如果我一开始就骂他说,你这个人怎么打字打错,他一定说你自己打。所以我就把他叫过来说,我说你这个人做事实在没话讲,工作很努力,每一个人都称赞你的好处,但是很多人反应说,有一个小缺点、小瑕玼,就是错了几个字。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有人反应了,我就反应给你。他说那没关系,我一定改。所以说,在中国文化当中,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啊,避免直接的对立。你看你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你骂他,骂久了,他大不了无所谓,你讲你的。所以我们,当然属下有错、子女有错一定要责罚,这个有错不能包容、不能纵容,但是重点你要达到效果,不是发泄你的情绪而已。一个小孩子从小就被你骂到没有自尊心,以后他没有廉耻观念,这很可怕。所以骂詈咒诅,令他不堪,这个要避免,因为你达不到效果,重点是你达不到效果。而且造成双方的对立,彼此间的鸿沟建立,以后你讲什么话他都不听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
好我们看丙二、具缘成犯。那么大妄语有九条因缘成就根本戒。第一、对境是人,除了淫戒以外,杀、盗、妄,它一定要针对人才犯到根本。第二、你心中知道是人。第三、境虚,你所说的境界是虚妄不实的。你说你证果、说你成就禅定、你看到天人等等。第四、自知境虚。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虚。第五、有欺诳他人之心。第六、说过人法,说证果、禅定、开悟等等。第七、自言己证。你必须是讲你自己证得才算是根本,如果你说我师父证果了,这样子犯到中品而已。你要说你自己。第八、言了了,你要讲得很清楚分明。比如说,你一个人站着、旁边三个人坐着,你告诉对方说,那个站着那个人证到初果,那只有你一个人站着嘛,对不对,但是这样子呢,不算犯根本。因为言不了了,他是用暗示的言词,暗示的言词是不能犯根本。虽然只有你一个人站,但是这个也算是言不了了,一定要说我证果了才算。第九、前人领解。对方领解,就犯到根本。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过人法如果是心境皆虚,内心没有这种功德,你说出来也是虚妄的,内心也是虚妄,那犯根本。如果真实有功德,诸位要知道,在律上说,你自己有得到禅定、有得到这种功德,你都不能讲,如果心境皆实也犯到中品,所以过人法是不能讲的,不能讲的。
看小妄语。小妄语具六缘成犯。第一、对境是人。第二、人想。第三、违想说,违背心中的转想。第四、你知道是违想说。第五、你讲很清楚是你自己。第六、前人理解,这个就犯了。那么因为他不是讲过人法就犯到中品。
我们看丙三、犯戒轻重。我们看大妄语的轻重。第一个、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剎来到我所,彼领解。对象是人,你讲的是过人法,而且对方理解了,这个是上品不可悔罪。我们看中品的,向天龙鬼神说证果等,彼领解。因为你的对象是天人或者是鬼神,所以这个是中品。向人说证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那么你讲的是暗示的,没有明显地说你自己得到这个果位,这样子的话,前人还是有一点点疑惑,所以中品。向聋痴者说,这个“语”是多余的,聋痴者说。因为聋子跟愚痴的众生他不能了解你话中的意思,比方说你跟小孩子说,愚痴的小孩子,他不能明白你话中的意思,或者他根本听不到声音的,这样子是犯中品,因为对方不理解。向不理解的畜生说或者发心欲言而未言,都是下品。
这个大妄语啊,我们要说明一下。我们有时候打佛七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在打佛七的时候,把自己看到这些特殊的相状为人宣说,特别是在大众宣说。他的理由是说,这样子能够提高大家对三宝的信心,但事实上这样子不对的。你看那个小止观,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功德,绝对不能宣说。你一宣说,你下一支香再坐的时候,那个功德就失掉,你自己失掉。你好不容易培养一种寂静的功德,好的功德,你一说出来,这个功德就消失掉。佛法是这样,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佛法是“但得根本不愁枝末”。印光大师说,你重点不在于你看到什么东西,重点是你心跟佛号的相应。所以你宣说这种特殊的感应情况,只有让人家对外境更加地注意。你有这种好的意境是什么,是因为你专心念佛,所以这个是一时的因缘,路旁的小花。过去南亭老和尚,大家都知道南亭老和尚是圣严老法师的师父,他有一次主持佛七。古时候的居士跟现在,古时候人都很用功,他打佛七一打下来都很多感应。很多人聚集在那个地方,你讲一段他的感应,他讲他的感应。南亭老和尚过来说,你们这些人都见鬼了!喝斥他们。这个是善知识。因为,你修行的时候,你心已经向外攀缘了,这不对了嘛!你忘了你的根本是佛号嘛。你好好地念佛,这些差别的影像,那增加信心可以,但是你要悄悄地走过去,你去注意这个外境,你忘了你佛号的根本,你就容易着魔。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所有的功德,记得,我们佛法只讲道理。我们把修行的次第告诉你,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但我们不能讲个人的修行经验,不能讲,那是个人的事情。这个讲出来一定是对自己损害很大。除非,除非你自己内心当中有一种意境出现了,你不知道这个是好是坏,你要请教善知识。私下跟善知识请教,这个可以,不能公开宣说,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我们看小妄语。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言了了、前人领解,是中品。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是下品。它这个地方是偏重在对方是不是理解来判定是不是犯到根本。
我们看丙四、开缘情况。向人说证果等法相,你跟他讲说佛法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很多的位次,但是你没有说你自己证得,这个是不犯。欲说他事,而误说证果等事,你要说其它的事,结果一时的错乱,说错了,你不是故意的,这个不犯。戏笑说,你是开玩笑的。当然这个开玩笑是说,对方也知道你是开玩笑,那么虽然不犯重罪,但是也犯到中品的轻罪,因为这样违背了言说的仪轨。狂乱坏心,不犯。
这个妄语戒有一条可以开缘的,我们也说明一下。这个是在菩萨戒开缘,这叫做方便妄语。方便妄语就是说,你为了要救度有情众生的命难。我如果讲真话,对方就要死掉了,一定要死掉,这个时候你可以讲方便妄语。比方说有人要杀他,那你说你知不知道他在哪里,你如果讲真话那对方就死掉了,说我知道,你就指向另外一个方向去。这样也是心口相违,因为你心中知道是左边,你指右边。但是,方便妄语的意思就是说,菩萨戒的开缘它特别强调,不是救度你的命难,菩萨为了保护戒体他可以牺牲生命,救护你的命难不能讲方便妄语,是救度别人的命难,这个才算,这个是以大悲心为出发点。
我们看第五条、持犯得失。那么犯戒的果报是三涂,那么它的余报——多被诽谤。有些人他经常会被诽谤,这件事情明明他没有错,但是很奇怪,就会被别人说到是他做的,那么这表示他前生有妄语的罪业。为他所诳,这个人他交朋友就容易交到骗子当朋友,经常被骗,这个也是跟前生的妄语罪有关系。
我们看持戒的功德。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它的余报有两个:一、发言慎重。这个人讲话有威德。二、言无误失。他讲话不会错乱。我过去有一个信徒,他们两个夫妇生了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很调皮。有一天我在他们前面,我注意看他们之间三个的互动。这个小孩子他动来动去,他爸爸呵责他,这个小孩子不当一回事,完全不听,这个话有讲跟没讲是一样。但是他妈妈叫他坐下,他马上坐下,很奇怪,他妈妈讲话有力量。后来我私下打听,我知道,他爸爸平常讲话,随便讲话,就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讲废话一大堆。你一个人经常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讲久了以后,你的话就没有力量,没有威德。他妈妈的个性比较内敛,不讲话则已,一讲话都是有道理的。所以说,发言慎重,他讲出来的话别人会产生一种敬重之心。
这个口业是这样子。当然你说我受了五戒以后,我要什么都讲真话,那我这个人就完蛋了,都没有防护之心。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不讲话,你不讲话可以啊。你说这件事情我不想回答,可以,你可以不回答,就是说这是我个人的隐私,但是我不想说谎话,你可以拒绝回答,或者你可以点到为止地回答,但是你不能讲妄语。这个原则大家要知道。
好,我们看第五条、不饮酒。那么前面四条戒是叫做性戒,因为杀、盗、淫、妄它的体性就是一个过失。即使佛陀没有出世来制戒,你犯到杀盗淫妄,法尔就会有罪业、就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管佛陀制不制戒。所以叫做性戒,它的体性就是一个过失。那么这个饮酒戒,它的体性不是过失,酒本身不是过失,但是你喝了酒以后容易引生过失,所以为了保护性戒,佛陀加以遮止,叫做遮戒。
我们看第一个、解释名义。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名之为“酒”。那么什么是酒呢?它有酒的颜色,第一个;有酒的香气;第三个,酒的味道。其实它的基本定义主要是下面这一个:饮之能醉人者,就是它的内涵有酒精成份的,不管是用水果做的、用米做的、用什么东西做的,只要是有酒精成份的都叫酒,它能够醉人。
我们看丙二、具缘成犯。有三条因缘:第一个是酒,就是有酒精成份,或者是水果酒,或者米酒。第二、无重病因缘。就是你这个病没有重大的因缘,有的病很严重,它必须用酒来当作药引。第三、饮咽犯。只要吞下去就犯。
看丙三、犯戒轻重。凡具酒色、酒香、饮之能醉人者——中品可悔罪。就是有酒精成份的,你喝下去,就犯中品可悔罪。凡作酒色、酒香、饮之不能醉人者——这个酒精成份很小很小,你再怎么吃都不会醉人,或者是你饮了以后没有吞下去,含在口中马上吐出来——下品可悔罪。所以它这个地方的轻重是用酒精的成份来判断的。
我们看开缘情况。食中不知有酒而误饮,别人请客,这个菜肴当中有酒,你自己不知道,这个不犯。但这个地方要注意,你第一口吃的时候是不知道,但当你知道以后你再吃,第二口开始就结罪了。就是你知道是酒的时候,你继续吃下去,那么从你知道以后,所吞下去的酒都是结罪了。当然这个遮戒是不会破戒,但是会让你的戒体会有瑕玼。以酒煮物,已失酒性。这个酒性蒸发掉了,完全没有酒精的成份了,不犯。病时余孳治不瘥,以酒为药引。你有重大的疾病,这个疾病已经影响到你的修行,没有酒来做药引的话就治不好,那么这个是开缘。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酒戒的开缘是因为重大的疾病,你不能没有事吃补药,那么用酒来做补药,这个是犯到的。他是有重大疾病,为了治病。以酒涂疮,那么这个是用来消毒用的,你不是来喝的,不犯。
这个酒,诸位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戒,遮戒一定有酒戒,那当然杀偷淫妄是根本戒,那不要讲,所以五戒是所有戒法的根本。你看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有杀盗淫妄酒。那么为什么所有遮戒里面,酒,唯独佛陀特别重视?因为你酒喝了以后啊,失掉理性。你平常不敢做的事情,你喝了酒你就敢做了,平常不敢说的话,你喝了酒你敢说了,那么它会严重地去刺激你前面四条戒的发动。所以佛陀制订。那从义理上来说呢,一切的迷幻药,一切的毒品,只要会丧失理性的,都是在酒的范围当中。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我们看甲三、结示劝修。譬如德瓶,善加守护,不令坏失,功德具足; 轻忽放逸,残缺破损,前功尽弃。
这是第一段。这讲一个譬喻,就是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有一个德瓶,我们以前是贫穷人,现在得到一个功德宝瓶,心中有一个愿望。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透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好好地来守护这个德瓶,你真的是功德具足。不管你以前活得多痛苦,你好好地把这个五戒的戒体好好地受持,你以后受用无穷。今生决定趋吉避凶,来生一定是所求如愿,你要去那里都可以。五戒的戒体力量就够大了,它就足以让你生天了。如果你不想生天,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个很大的加持力。那么反过来,你受了五戒以后,轻忽放逸,残缺破损,前功尽弃。你好不容易在这个地方熬了六天,也是很辛苦,那么你得到这个戒体,你回去啊不把这个戒体当一回事,没有忆念它,也没有好好用持戒的行为来保护它。那么这个戒体我们知道,这个戒体也是生灭之法,它会因为你的发愿而生起,它也会因为你的放逸而消失掉,到最后,残缺破损,前功尽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受戒不是一劳永逸,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都是有战战兢兢的。那么这个是譬喻。
这以下合法:行者亦尔,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常忆受体,于诸过境,正念观照,谨慎防护。所以这以下合法。那么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你要持戒,你好好地持戒,你肯定,你要什么有什么。你希望健康,戒体可以赐给你健康;你希望财富,戒体可以赐给你财富;你希望美好的眷属,可以赐给你美好的眷属。所以持戒的人可以仰仗戒体而得到种种的安乐。反过来,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我们如果心平气和地看这个因缘,其实你破戒是非常地得不偿失,可以说是因小失大。你本来有机会得到广大功德的,结果你一时的差错、一念的无明,你把这个功德宝瓶打破,你又回到过去的贫穷、卑贱、没有资粮、没有依靠,生命当中没有依靠,没有依靠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们慢慢地,你修学佛法你会对三宝有信心,它真的是离苦得乐的方法,但是你要用心。那怎么办呢?常忆受体,于诸过境,正念观照,谨慎防护。所以,我们明天大家能够好好地的发愿,成就戒体,回去要记得,常忆受体。你要忆念你心中那个光明的戒体,让它慢慢地扩大,就像一个贫穷人去忆念这个德瓶一样,好好地把它保护。那么在过失境界现前的时候,好好地去观照,你是一个受戒的人,你一定调伏你心中那个生灭的念头,好好地遵从我们当初的本愿,来防护我们的身口二业不要有过失。
我想每一个弟子在修行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善终。这个善终是很重要,慎始善终。我临终的时候希望能够正念分明,我临终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惧。这个死亡现前的时候无所畏惧是不容易。一个人内心没有依靠啊,他临终一定畏惧,因为他不知道来生去哪里。我敢保证,如果你生命没有做规划的人,你临终一定畏惧,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要失掉你今生所有的东西,你的财富、你的地位、你的眷属,让你觉得你今生可以依靠的东西都要失掉。如果你在生前内心当中没有创造一个功德宝瓶,当这些外在的因缘失掉的时候,你发觉一无所有,剩下就是恐惧的心情。你说我临终正念分明,不可能!因为你没有依靠,你怎么正念分明?!所以,有时候我们想想临命终的状态,你就知道你要好好为临终做一个准备,做一个准备。不管你要去哪里,只要你来生要去好的地方,你临终一定要安稳,一定要正念,而能够保持正念呢,戒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要常忆受体。
好,那么我们这次五戒跟大家共同学习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我们剩下的时间还有八分钟,简单回答问题。
此地无虫做虫想,是不是犯戒?如果反之,有虫作无虫想?
本来没有虫,你认为有虫,比如说今天,你看到前面一块石头,看到一块石头,在黑暗当中你看到一块石头,它是没有虫,它本来是石头,你怀疑它是一个青蛙,你还是把它踩下去。我现在考试,你有没有犯戒?有犯戒吗?有心无境。它本身没有,但是你、你产生怀疑了,你踩下去,那你这个是,肯定是犯戒的,但是没有犯到重戒,因为有心无境。所以有没有心是判定有没有犯戒。那我们反过来说,下面是一个青蛙,你认为是一个石头、你踩下去,有没有犯戒?它是一只青蛙,你认为它是一个石头,然后你踩下去,有没有犯戒?没有犯戒。那有没有因果?有因果,那就对了。诶,有及格。
第二个,家中花园很杂乱,须要整理,但整理的时候会杀到众生。
这是没有错,这是个问题。我们要洗厕所,厕所里面有很多的细菌,霉菌、细菌,这个细菌是不是有情?是有情,是有情。那怎么办?佛在世的候,有一个公共厕所,比丘的厕所,没有人敢扫,因为它太久没有扫,很多细菌。佛陀说,派一个比丘去扫,他说啊,你不要做这个虫的想,我叫你去扫厕所,我没有叫你去伤害众生。这样懂吗?你在做的时候,你要做如是的转想,我不是做杀害众生的,你那个动机是很重要。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有神通。他看到水中,其实我们水中很多虫,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你这样子你连水都不敢喝了。佛陀说你以后喝水不能用神通,用眼睛看就好了。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有很多无奈,没有错,但是你不能够什么都不做,那你死掉了,你更不能够修行了,对不对?我们必须用最少的损失创造最大的功德,这个大家懂吗,最少的损失?你娑婆世界你说你完全没有过失,不可能,只有初果的定共戒才可以做得到。你喝一杯水也会伤害众生,你走路的时候,你开车,诸位知道你从台中开车到这个地方来,你这个轮胎会压死多少众生吗?对不对?那你说我这样子,我动弹不得了。你不能生起这个念头。大家懂吗?不能生起这个念头!你想说我要开车,我不是要压死众生;我要去扫厕所,我不是要去伤害众生。这个念头要端正。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事实上如此,除非你到极乐世界,那当然就是远离所有的恶因缘。所以,我们因为过去造了很多有漏的业力,所以生长在有漏的国土,在这个情况之下要出离,本来就要付出代价了,这个事我们要认定,但是我们要让这个代价降到最低,赶快跳出去。就好像你做生意,哪一个人做生意从头到尾都赚钱的,有没有?你一个月,你今天亏了一百块,明天又亏了三百块,后天赚了一千块,一个月加起来,付一千块赚五仟块,结果是正的,那就可以了嘛。加起来是正的就可以,诸位懂吗?如果说,你完全不亏本,那你连水都不敢喝了,你不敢做车子,那怎么办呢?说你这个人本来没有守五戒很正常,守五戒就变得不正常了,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地学习佛法的开导。修学佛法跟做生意一样,加起来是正的。你要赶快用你的生命,一口气在的时候好好地修学戒定慧,赶快跳出去,因为你死亡的时候你都不能修行了。
家中有坏掉、不堪使用的佛学录音带,或者有些字上有“佛”字应该如何处理?
只要是有“佛”字,诸位要知道,这个“佛”是我们所皈依的境。我们讲三皈依啊,三皈依里面有事项的皈依对不对?什么是佛?佛像、佛号都是佛,这都是你皈依的境。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要小心,它是你的皈依境。我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个,如果你有足够的地方,你看到这个字,把它剪下来、保存下来,它是你的皈依境。那如果你觉得太多了,而且这个东西已经不堪使用,什么叫不堪使用——它已经不能够宣扬,比如这个佛像已经破碎到你看到它不会生恭敬心了,用干净的塑料袋包起来,持大悲咒向佛前祷告,然后丢到深海当中去,或者用泥土埋起来,这印光大师教的。就是它已经不能够产生住持三宝的作用,就是我看到它我不会起恭敬心,这个经书里面字我已经看不清楚。它写什么看不清楚,我不能从文字当中得到道理了。它那个住持的效果丧失了,但是你隐隐约约还知道它是一个住持三宝,你恭敬地把它埋在泥土当中,这个泥土呢大家踩不到的地方,或者丢到深海里面去。这大家要注意。那如果你有足够的房间,尽量把它保存起来。
请问法师,我年轻的时候受过五戒,但是结婚后因为堕胎,请问明天可以再受满分戒吗?
这个是边罪,理论上应该是不能再受。那我不知道这次戒会为什么没有问遮难。这个理论上是不能再受了,要先忏悔清净见到好相。当然你说犯了上品罪,拜八十八佛可以忏除吗?一定可以忏除!罪从心起将心忏。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没有一个罪能够永远地侵入到心性的本体,不可能。问题是你没有见好相之前,在律上是不能再重受。那这件事我想这样,我保留给引礼师来处理。我希望有犯到边罪,就是你以前曾经受过五戒,或者有受过八关斋戒,有犯到根本,犯到根本,大家知道吗——杀人,杀生,杀人命断;盗戒呢,盗他物,就是有主物、值五钱;淫,那么入道受乐;妄,说过人法、对方了解。杀盗淫妄四个。你有犯到一条戒,你所有的戒都不能再受了,佛陀的戒,就叫做边罪。这个佛法大海你已经到边缘,你不能再进去了。但是边罪不是说你永远不能够受,在你忏悔清净之前,你不能再受了。你要忏悔清净了才能够再重受。那么当然这件事情我尊重戒会的决定,看怎么做。由开堂和尚,其实这个是开堂和尚决定的。
请示法师,为了子女作月子,煮酒给产妇养身,有犯戒吗?
那么你煮酒不是自己吃,在五戒是不犯,因为它是制定你不能吃。但是你要知道,你回去以后煮东西要注意,你受了五戒是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你要吃三净肉。第一个,不见杀。这只鸡在杀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个肉我就不能吃,因为伤害我的慈悲心太严重,我看到它在我眼前被杀。第二个,不闻杀。它被杀的时候放出的哀嚎的声音我听到了,我不能吃。第三个,不能为我而杀。我去海产店我指定,这条鱼请你帮我处理一下,犯杀罪,你指定。就是说这个鱼肉都已经现成杀完了,我没有去买它都杀死了,你买回来五戒不犯戒,它的死亡不是我引起的。诸位懂吗?所以你受了五戒以后,你不能买生的东西回来煮,蛤蟆、那些生鱼,都不能,你去到菜市场的时候它已经死了,把它买回来,反正它已经死了,不是因为我而死的,这个可以。
弟子在复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讲到亲近善知识,弟子用几位法师来做比喻,没有提到法师的法号,请问犯了说四众过?
你的意思就是说,你可能讲到一些法师的过错,但是没有提到他的法号。没有提到法号……当然这个动机很重要,说四众过他的意思就是有这个挑拨的意思。那如果是教育的性质…所有的戒、所有的业,都是跟内心有关系,就是那个动机很重要。你是不是有挑拨对方的心念,还是只是用一种教育的方式而不提法号?当然不提法号,就算有也是罪很轻,不提法号这是最好。那么你只是说,有一个法师或是怎么样,那么你心念当中没有任何的恶念,是护持三宝的,那么这样子是没有犯戒。
在菩萨戒当中,妄语开缘的部份,除了救他人命断以外,如为不让他人为难、难堪、不让他人难过,可否开缘?
不过在律上的开缘,如果是难过的话,这个妄语戒是不能开。因为难过是很难讲,每一个人的难过的定义不同,有些人动不动就要难过,那你这样什么都要开缘。所以它这条戒是有生命的威胁,不是难不难过,实际上有生命危险才开缘。
破菩萨戒不是退失菩提心才算破戒吗?
其实你菩萨戒,你破了四根本戒,你菩萨戒就破了。我们菩萨戒十重嘛,后面的六重是增上戒,后面那六重破到不算破戒。杀盗淫妄破了以后,你所有的戒都破了,因为这个是伤害菩提心。因为这个杀盗淫妄的罪太重了,它那个伤是直接伤到内心的深处,出离心、菩提心全部伤到。
非婚生子,子女是否会有不好的果报?
非婚生子,就是犯邪淫。子女会不会有不好的果报?子女是无辜的,他怎么会有果报呢?果报是你要承当果报。子女,他没有选择。所以这跟子女没有关系,这个业跟子女没有关系。如果子女要因为这样付出代价,那跟他前生有关系。但是你们两个非婚生子,对他来说,他没有造业。那如果说他因为你们两个非婚生子,他受到别人的歧视,那这个业跟他前生有关系,是这样子。
请法师慈悲,阿阇世王破根本不可悔罪,怎么能够往生上品中生?如何称不可悔?
当然他忏悔了,因为他忏悔,阿阇世王他忏悔,他向佛陀忏悔,他有那个福报,我们只能向佛像忏悔。所以因缘不同。当然,他所谓的不可悔,诸位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律上说不可悔,为什么可以取相忏?不可悔的意思就是说,不能, 用事相的方法来忏悔。什么叫事相的方法?我向你发露,叫对首,这叫可悔,不可悔就是说你只能够取相忏,一般的忏悔方法都没办法用,但是可以用取相忏。
有老菩萨反应,希望用台语来宣讲,因为她们听不懂国语。
这个我就很抱歉了。
开堂和尚说,五戒正受,纳受戒体的时候是在三皈依,那么受五戒跟受三皈依有什么不同?
三皈依是所有修行的总相,你五戒、菩萨戒,你修行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有的善法都要跟三皈依相应。那如果你只是受三皈依而不受五戒、菩萨戒,这叫做但三皈,但就是但是的但。那如果是五戒跟三皈依合起来,叫做五戒三皈。其实,所有的法都跟三皈依有关系,所以在三皈依得戒体。因为你皈依三宝,你才能够发愿。诸位有没有知道一个观念,你一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早晚功课做完要打个三皈依?放完蒙山,最后,你看放完蒙山大家不是可以离开了吗?不行,先打个三皈再离开。诸位会想这为什么呢?放完蒙山跟三皈依有什么关系呢?把所有的功德归向三宝。我之所以做这个功德是三宝的加持。文殊菩萨有一次到十方世界弘扬佛法,度化很多众生,很多菩萨赞叹文殊菩萨,你实在是有善巧,文殊菩萨讲一句话,那是佛力的加被。这样子有助于修行无我、无我观,就是我们要把所有的功德都是有三宝的加持,我是妄想凡夫,哪有什么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很重要,就是,所有到最后都是要汇归三皈依。所以我们讲,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因为仰仗三皈依的关系呢,我修习六波罗蜜才可以成佛的。
我曾经捡到钱包没有归还对方,那么事情隔了很久不知道对方的姓名。
我想这件事你要先忏悔,因为这是盗戒。这个钱你可以做慈善事业也好,护持三宝也好,都可以,但重点是你要先忏悔,不忏悔这个业会影响你来生的果报体。
贩卖盗版的光牒,买的人跟卖的人所犯的戒有何差别?
从戒律来说,两个都犯盗戒,没有差别,买的跟卖的都犯盗戒。从因果来说,有差别。卖的人比较重,买的人比较轻,从因果来说。
如果从事文字的工作不得不写一些淫欲的现象,那么别人看到以后生淫欲想,这个有什么过失?
这个就是犯绮语罪,我们前面说过。犯绮语罪,折损你的阴德,就是这个过失。
戒子全村人都是以种花营生,为了卖得好价钱,不得已,有时候去杀生是否犯了杀罪?
是的,犯了杀罪。你明明知道这个农药喷下去这个虫会死,犯了杀罪,但是不犯根本。我希望你明天发愿的时候,先不要管这一些。因为你明天在三皈依的时候是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不能说,诶,有一个要除外,吃我莲华的这些虫除外,这个我一定要杀它,那你就没有办法得戒体。你以后做得好不好,都有调整空间。但是我们讲,慎始善终,你刚开始那个点,种下去那个点,要正确。所以我希望大家啊,先忘掉过去,重新开始。明天是一个生命新的开始,先把过去的事先把它忘干净,以后再来好好地面对、好好地调整。一切法是无常的,你也不可能一辈子种花的,对不对?因缘会改变的。你发了愿以后,你的生命就会改变了。
居家经营卖酒是否犯戒?
卖酒,当然不犯五戒,但是菩萨戒是治得很重。在菩萨戒很奇怪,在菩萨戒,你饮酒是轻戒,卖酒是重戒。所以我说,人生是规划,就是说你希望你来生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你的规划是五戒,那卖酒是不犯戒,它是要以“咽”犯;但如果你以后要有志于要继续受菩萨戒,那你迟早就不能卖酒,要把这个卖酒断掉。
工作上如果有妄语是否犯戒?
当然犯戒。生命就是一个抉择。你愿意追求眼前的快乐而牺牲来生的快乐,也是你的抉择;你愿意牺牲暂时的快乐,得到你来生永恒的快乐,也是你的抉择。所以佛法永远是自作自受。佛陀是把真理告诉大家,那么怎么做,你个人的抉择。没有人有权利去规划你的生命。就是说,你前生做出了抉择,你今生有这个相貌;那么你今生又做出一个抉择,会影响来生。你看是今生的安乐比较重要,你说诶,我没有卖酒、我不打妄语,我会失掉很多生意,是的,我也承认。所以我说,是你自己的抉择。就是说,你到底你希望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你要追求眼前的快乐,还是要追求来生永恒的快乐?佛法是告诉你,一切法因缘生。你造这个因缘,就有那个果报,你造那个因缘,就有那个果报。那到底你要怎么做,那你自己要去规划。你如果是来生是无所谓,那么也无所谓的规划;你如果是来生是有所谓,就有他特别的规划。所以你要先知道你的目标在那里,你才知道你今生什么该取、该舍,你要用你的结果来做你现在的判定。你未来的结果是要到天上去,那你今生就是注意,你要牺牲很多东西了。你来生无所谓,那你今生也可以无所谓。但是因果的招感啊,它一定是有所谓的。你这样子做,它就有业力,就会产生一定的牵引的力量,这是跑不掉的。所以很多人说,不敢受戒,这是非常错误。你不敢去面对,不表示你跑得掉。你反而把事情看清楚了,你能够知道取舍。你看你不受戒,你不受戒,你眼睛闭着、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说你受了戒你会犯戒,是啊,但是我犯戒我知道取舍,我知道哪些是重的,我还可以趋吉避凶。我什么都不知道,闭着眼睛这样子走,那你就到临终的时候才开始算,你才知道怕。所以,受戒是对的,你才知道哪些该取、哪些该舍。
戒子如果烹饪的时候煮到鸡蛋,不知是否犯杀生戒?
这个鸡蛋有没有生命现象,你要判定。如果你明知有生命现象那你再煮,就犯戒了;如果你知道它没有生命现象,它只是一个副产品,那就不犯戒。
最后一个问题,大家再忍耐一下,大殿上的法语“文字观照实相境界眷属”什么意思?
它是一个智慧的次第,先从文字产生观照,由观照以后悟入实相,由实相当中在境界里面历练,然后最后产生眷属。这个眷属,什么叫眷属?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它是先成就智慧,然后再成就六度。就是般若所带动的旁边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叫眷属。所以它六度的修学,先成就智慧,再成就其它的五度。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上到这个地方。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