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法增比丘: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2日
来源:   作者:法增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增比丘: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讲于新加坡佛教显密研修院素食林午餐开示,5.7.2009

  正思惟人生难得的道理

  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要作的事,他们都认为必须先把它们作好,因此他们毫不犹豫的投入时间与精力,把事情办好了。

  人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试想想若是你只有六十年命,我们都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睡觉,小孩时玩了六年,少年时读书花了十二年至十六年,接下來为家庭与事业忙碌而花费了其余的人生,毫无时间修行,死后去了恶道。因此是不是有必要为自己着想,並以最少的时间,作精密与正确的修行呢?

  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行,这是佛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极为稀有,就如百年盲龟颈项入于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在享尽天界的荣华富贵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

  但是因为多数的人为邪见所困,因此把不是重要的事先行处理,浪费了精力与时间,结果重要的事反而没有处理好,还一拖再拖的押后下去,对于认识与学习佛法,许多人以为可以等到以后才来学,或者等到退休之后才来学也不迟,或者等到儿子大了,或者等到儿子娶了媳妇,或者等到女儿嫁了才来学,或者孙子大了,总之,理由多的是。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我们的心长期为邪见所困,为邪见所指使,不能明智地分析事物,错误地认为一切的现象是常,是快乐,是有我,是清净的。凡夫所持的错误观念即是四颠倒: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这叫‘常颠倒’;他们甚至要把涅槃想象成是一种清净国土境界,修行完后去到那儿享受长生不死的快乐。凡夫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这叫‘乐颠倒’;成天到处见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视若无睹。凡夫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这叫‘净颠倒’;天天洗啊扮啊抹啊扫啊,要把身体与地方清理干净,却忘了思惟这身体与物质的本质是不净。凡夫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这叫‘我颠倒’。

  这邪见(六十二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得出离,也无能证悟涅槃。错误的理解或相信世上的东西,他们不愿见到僧人,认为见到僧人是不吉利的事。世间人缺乏正见,被邪见(Ditthi)稠林所重重围困住,不能对世间有如实的知见。因此上自国王总统,下至凡夫庶子,常为自己的邪见所困惑扰乱,言行也因而不正。世间人多具邪信,信奉各种神祉,烧香焚金银纸,求签卜杯,求财求福,若在佛寺前经过,但是就是不要进来。

  有些佛教徒虽有皈依,但不持戒,若遇到重大的挫折和苦恼,才来佛寺焚香礼拜,祷告佛菩萨祈请保佑。他们心中对佛的观念是把他当神一样看待,而不是把佛当成是觉悟生死苦恼的正等正觉者。

  无闻凡夫以邪见故,见五蕴是我,属于我,每一世从懂事那一天开始,天天以我为出发点来看世间,分别自我与外在世界两方,常常因而生起我见与我随见,想要于变易的五蕴之中,求得安稳,妄想要控制变易的现象,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在逆境时心中产生愁悲苦忧恼。

  因为执取身心是我的结果,由自我推广到错误地认为世间有我的存在,我在体验这世间,而妄觉我是不变易的,只有周遭的人或事情或物体在变易,自己是不会变易的,因而不去观察这身心的变易性。

  因为错误的思惟的结果,我们心中长期被欲望所困,不能修道。要知道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为了竭止欲,佛陀曾说过∶「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這贪欲是广义的对三界里一切的爱执,由此可见欲的严重性。佛陀並不是要我们不吃不睡,甚或不工作谋生,基本的生存所需,若合法求取,那是没有大碍的,但世人贪求不厌,有了还要多,好的还要更好,纵欲无厌,要死时还不捨得,因此终要回來继续受苦。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人人都想得到快乐,但是人人却一直是在追求苦,或在制造受苦的因缘。因为我们一直是在错误的思惟,没有如理的思惟,在错误的思惟的前提下,以身口意造作众多恶业,给自己带来苦,所以说是在制造受苦的因缘。我们的苦乃是不能如实明了世间的真相,执着于身体是我,再延伸到其它一切与我的身体有关的事物上,心中缠绵计较,忘怀不了。然后执着于心是我,当接触到可爱或不可爱的境界时,执着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见),心中缠绵计较,忘怀不了。这种我慢、我见、我想、我欲。使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被系缚住,产生种种的烦恼、有漏、障碍、炽燃、忧、悲、恼、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世间盲的人何其多,这不是眼盲,而是心盲。他们不去认识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变易法。因此仅管佛说法,法师也教佛法,但是你尽管说你的,他就是不听,不作,不修。

  佛言:「失眠者夜长,倦困者路长(Yojana由旬,印度古长度,一由旬约14公里多),愚人不知法,生死轮回长。」 ([南传法句经新译]60偈)

  一个行者若如实的去观照五蕴,从而知道它们是无常的现象,才会厌患于色,厌患于受,厌患于想,厌患于行,厌患于识。因厌患而离欲,因离欲故心才解脱,心解脱故才生起解脱智。照着上述佛说的長期持之以恆的去观照五蕴,不须修定,至少能证初果,七往返天上人间。

  正见是能见到五蕴是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而已,只是法而无他物,非人、非我、非我所、非我中蕴、非蕴中我。并以所有五蕴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十一种情况如实知见这五蕴是因缘生,因缘灭;五蕴是现象而已,并无作者,也无受者。

  众生执着于常见,认为生命长存,肉体虽然死了,但是精神与灵魂永远活着,甚至藉由一些宗教师的邪说而相信精神与灵魂可以去到造物主或万能的神那儿的天国而得永生,所以外道才能大大的扩展他们的邻域。

  但是佛洞察这身心的真相而告诉我们 : 「观此粉饰身,疮(九疮﹕双目、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与骨聚,身病心妄想,无常不久存。」([南传法句经新译]147偈)又说 : 「诸行皆无常,以慧观照时,心厌离于苦(五蕴苦),此道达清净。诸行(一切造作)皆是苦,以慧观照时,心厌离于苦,此道达清净。诸法(五蕴khandhā)皆无我,以慧观照时,心厌离于苦,此道达清净。」([南传法句经新译]277-279偈) 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出现皆依赖因缘,一切事物的消失与毁灭也皆依赖因缘。在这世上压根儿没有永远不灭的事物或众生。

  众人又执着于断见,认为人死了就一切都结束了,但是轮回的现象铁证如山,甚至现代的心理医生,还应用催眠的方法来套出病人过去世的痛苦经历,从而为病人作心理治疗。因此说明了轮回的现象而证明断见的错误。新加坡的报纸在2009年三月报导一则新闻,一个画家因为肺积水而心脏衰歇死去十分钟,但后来经过急救,他活了过来,在那短短的十分钟里,他下了铁树地狱,那里的狱卒把罪人用大铁锤一个个一锤打成肉酱,其他罪人看到怕了,就爬到铁树上去,他醒来后把所见到的画出来,并在病床上马上要求皈依三宝。所以人一死,马上就往生到恶道去的。

  一切的现象包括众生皆应因缘而生灭,佛法的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轮回的真相,众生缘于无明,而起造作,造作已把所作善恶之业储藏于意识里,因此死后识又再转世受报去,修行的人是依修持八正道而把业灭尽,没有储藏的业识就再也没有轮回的动力,因此就寂灭而涅槃了。

  在[增支部IV.133经]里提到四种会遇到佛法的人:

  一、顿悟者(Ugghātitaññu), 能亲自遇到佛陀,并能在听 闻 短短的开示而自证道与果的行者。

  二、解悟者(Vipañcittaññu),听闻短的开示,不会领悟,但若把开示加以解释,就会自证道与果的行者。

  三、修悟者(Néyya),不能在听闻短开示的解释后证悟,需仔细学习说法与解释,然后依教奉行修习一段时日,数月或数年之后才能自证道与果的行者。人生又分成三段时期,青年、中年、老年。少年开始修,若是精进的话,在青、中年可得证悟,若到老年才开始修的话,充其量只可证初果、二果等,不能得到解脱,要是不精进的话,在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教法时代不能取得解脱,还要能遇到未来佛的教法方可能获得解脱,这要看个人是否累积足够的波罗蜜。修悟者若是他(她)在今世能好好修持三十七道品,放弃邪见、邪行与感官欲乐,获善知识引导,并且不犯五逆罪,是有可能在今世证初果。

  四、不悟者(Padaparama),尽管努力学习和修持,也不能在今生获得证悟的行者,他(她)能做的只是在培养善根或只是在累积资粮而已。不悟者虽不能在今世证初果,若因其善根来世生在人中,而能修持三十七道品的话,这是有可能在释迦佛的教法时期内获得解脱。

  佛在世时有一位富家子摩诃丹那(Mahādhanā),娶了富家女,两人年青时各从父母继承了八亿卢比的财产,夫妻放纵欲乐,挥霍财富,老时变成乞丐,心不能安定下来,他们没有机缘遇到佛法僧三宝,更遑论解脱了。佛对阿难说:「若他青年时学会理财,会成为城里首富,若成为比丘,必证涅槃(妻子会成不还者);中年时学会理财,会成为城里次富,若成为比丘,会证悟阿那含果,生净居天证涅槃(妻子会成一来者);若老年时学会理财,会成为城里三富,若成为比丘,会证一来果(斯陀含)或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在四恶道(妻子会成预流者)。」但他们失去财产,也错过证得道果的机缘。

  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时代有五千年,这五千年里都会有四双八辈的圣者出现,只要佛法还能流传,三藏十二部还在人间,像前面的例子,富家子摩诃丹那,因为他本身纵欲的结果,死后去到四恶道,虽然他具足波罗蜜,能使他这一生是最后一生,但他心里的烦恼使他无法平静下来。尽管他有可能遇到佛法,他那一世的恶业若使他长久逗留在恶道的话,他将来不及出来善道见到下一位的弥勒佛,而弥勒佛以后将有一段长久的时间无佛出世,你说这是不是很悲苦的事呢?

  宝贵的人生要善巧地掌握和利用它,它操纵在你手里,你自己好好的想,好好的去做。佛实际上只是指示一条修行的方法与道路让我们去走,我们必需自己亲自走!

  灭除苦恼须靠修行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不懂生死的道理,不知因果业报,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又不求取圣道,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所以对圣道「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为诸苦所逼恼时,不但不知断恶修善,积集来世福德资粮,卻反而纵欲,乐于追逐世间八法(得失,誉毁,称讥,苦乐),造作众恶,于佛法僧三宝及圣戒,不乐希求,纵有所接触,亦不觉希有难逢,所以对世间欲乐「不该希求的反而希求」。

  一个人若不能感受到苦的话,那么佛法对他来说将如隔靴抓痒一般,不能相应。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静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世间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观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里肯定这些苦是存在之后,再返回头肯定自己也会得病苦,死苦。等到观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后,再来观察心的苦,这时从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时去冷静地观察,就会契入正道。

  在[杂阿含922经]中佛以四种马的比喻来说明对生老病死苦的思惟:「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种善男子;何等为四﹖谓善男子,闻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顾影(鞭的影子)则调(心就调服而领悟)。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见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毛尾,能速调服,随御者心(随顺调御者的心意)。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见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所亲近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肤肉,然后调服,随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于圣法律,而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亲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厌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侵肌彻骨,然后乃调,随御者心 。是名第四善男子,于圣法律,能自调服。」

  读者您是属于那一种的马呢﹖

  凡夫的生、老、病、死苦,这些是身体的自然生理现象,若不如实去认识它们,就会带来身心的苦恼。但是一个圣者,只要证悟须陀洹果(初果),就能够如实地去观照这生、老、病、死苦的真相。虽然他也受生、老、病、死的苦,但他能以观照力,排除心的苦。并能以依赖三宝的信力(皈依与信),知道能够回来人道继续修行,他的心会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

  除了身苦之外,我们还有恩爱别离苦,怨憎相会苦,求不得苦,这些是心理对色相执着所生的苦。简单地说,对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也即是我们的身心或名色)不如实了知,产生执着的结果所带来悲伤,惆怅,痛苦,愁恼与失望等等的苦。所以简略地说五执取蕴是苦。这是对五蕴的执取:色执取蕴,即是对种种色相的执取;受执取蕴,即是对种种感受的执取;想执取蕴,即是对种种想念的执取;行执取蕴,即是对身行、口行与意行的种种执取;以及识执取蕴,即是对六识的种种无智的执取。

  有智慧的弟子现观诸蕴的生灭,不执持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在受善恶之报,在生命完结时,放下一切的颠倒见而涅槃寂灭,不再回来受苦。由此可知,正见是智慧的培育,它是与无明背道而驰的。这么做才能生起如实正见。

  众生因为他们的愚痴及受生的环境,蒙蔽了他们清明的心,常行邪道,与邪相应。许多的修道人,因为邪见故,也还在行邪道,与邪相应。他们相信苦行能够灭罪,持诵咒语能够灭除罪苦,消除罪障及开悟,以及用水来洗净他们的恶业,以违反业果法则的邪思惟来行邪道,如下列数经所示:

  「裸形髻发者,涂泥绝食者,露卧涂尘垢,苦行蹲踞者,彼等不断惑(邪见、邪思),何能得清净?」([南传法句经新译],141偈)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处,不知因缘,不知是处非处者,阿难,如是比丘愚痴非智慧。……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向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于天中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终无是处。」([中阿含.多界经])

  佛说:「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

  我们应以佛为导师,以佛为最高人生目标者,追随佛陀的指示过生活的信众;并以佛法的修持来作为个人身心发展的指导;与其他的佛教徒过着和谐无諍守法的生活,以六和敬相处,即∶身和同住,戒和同修,语和无諍,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用四摄法来摄众:那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归依与持戒

  这些道理,听是容易做是难。我们应如何开始呢?

  首先是归依与持戒。

  当我们看到佛像、圣物,或大法师时生起净信,这是清净信。好比一个人相信因果,当他做了好事,心瑞安乐,就一直做好事。由净信而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祥,这是清净信。当我们祈望脱离痛苦、生于善道、或能断恶修善,并对此深具信心,这是乐求信。好比一个人皈依后天天持戒,努力调伏内心所起的烦恼,少欲知足,这是乐求信。当我们了解三宝是我们唯一的皈依处,是究竟的皈依处后,并对它生起信心时,这是虔诚信。当我们通过修持佛法,如理思惟和观察,反复思择,了解万法缘起的道理,这是智解信。当我们有烦恼困难病患时,知道祈求神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思惟解决的办法、找有经验的人帮忙、忏悔恶业、放生、修观照、行善事、患病时看医生等等,这样才能解决困难,这才是正信。对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了解教义的人。

  佛陀说:「诸居士!受持戒、成就戒者有五项功德:是哪五项呢?诸居士!此处受持戒、成就戒者因不放逸而得积聚大财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一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会得到美好的名声,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二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论到哪一个集会的场所,剎帝利眾会、婆罗门眾会、居士眾会、或是到沙门眾会,都能无所畏惧无有羞惭,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三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会迷乱而死,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四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在身坏命终之后,转生於善趣、天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五功德。」(在巴利[律藏.大品.药犍度]和[长部.16经])

  因此持戒的好处归纳佛说的话有以下五点: 得大财富,有好名声,处眾无畏,死不迷乱,命终生天。

  从归依与持戒开始,一个佛教徒就在天天的清净自己,直到证悟涅槃为止。

  清净三业的道路

  正信的佛法,不论那一教派,必有戒、定、慧三学;戒律是指:在家戒有五戒、八戒;出家戒有十戒、二百五十戒。禪定是指:四色界定,四无色界定,无想定,灭尽定。智慧是指:透彻认识四諦智,十二因缘顺逆智,十六观智等,而得三解脱门。

  正信的佛法,必有四圣諦、十二因缘法、三十七菩提分法。这是佛教的教法核心。

  佛陀教导我们依三宝,四圣谛和八正道,戒定慧学,相信因果的法则,来寻求方法解决烦恼苦疼,而不是依靠迷信的方法来解决。

  [阿含经]还提到须陀洹道(向初果)修行的四个步骤∶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佛法,三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

  1.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议,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清净道论]指出:瑜伽者随念佛陀之德,(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时则不被贪所缠之心,不被瞋所缠之心,及不被痴所缠之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乐;有乐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佛德而生起,故称佛随念。

  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戒行清净),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故在[增壹阿含]卷四十第十经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 (指宝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提和竭罗佛(灯光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因此亲近善知识能成就圆满梵行。

  2.听闻佛法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28听法品里佛说:「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1)未曾闻者,便得闻之。(2)以得闻者,重讽诵之。(3)见不邪倾。(4)无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义。随时听法有五功德。」

  佛说∶「闻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后世福,积闻成圣智。」([北传法句经]65偈)闻法不止於今世获得大利益,并影响兄弟妻子及朋友,亦将於后世因闻法的缘故,生起正解脱知见。

  闻法是七圣财之一,在[增壹阿含经]里提道:「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因这些圣道之财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杂阿含25经]里佛说:「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多闻是要多听如何消除对五蕴的执著,生厌离,欲灭尽的寂静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乐与解脱於生老病死苦,这才是无量的功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33等法品1里佛说:「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解其义。彼第二人。闻法不解其义。彼人闻法解义者。於此人最尊第一。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闻法。法不成就。彼人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分別护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诸人最尊第一。犹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为第一。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为第一。无能及者。」

  3.如理思惟

  若是我们知道是无常,是苦,心生出离,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佛在鹿野苑初转*轮时说: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爱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五取蕴苦。

  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谓后有起,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渴爱)是。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见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8

  这离苦之道,就是八支圣道,从生活中实践它,持戒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修定就是正念和正定,修观慧就是正见和正思惟,而正精进则贯通三学。详细的说八正道就是三十七道法;四正念有戒定慧三学;四正断是精进;四神足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精进和定慧学;五根五力是培育证果的五种根与五种力量,里面含有信、精进、念、定、慧;七菩提分有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就如上说。

  佛陀告诉向他询问的婆罗门伤歌逻说∶「假使有一个水盆,若水染有红色或青色,就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贪欲所染,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若水被烧开而沸腾,也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瞋恚所烧,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若水盆浮满水草,也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愚痴所盖,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 同样的,人心若不为贪欲所染,不为瞋恚所烧,不为愚痴所盖,随时都能把真相反映出来。」([相应部46.55]伤歌逻)要能对诸现象有正见,我们必须消除内心的污垢。

  根据[相应部IV.72经](Malunkya Sutta)佛指出:「在看、听、想时,即刻观照,連续的意门所引起的执著,就无法生起。」由正念的生起,才能对意门所引起的执著,依正法来对治,才能舍弃执著与烦恼。

  正见是指能正确地见到苦,苦生起之因、苦之灭和苦灭之道。要是不能如实见到苦,因此就不知苦,也就不能见到苦生之因,更遑论苦之灭与苦灭之道了。

  佛说:「诸比丘!愁、悲、苦、忧、恼由何而生?由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色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观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观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观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识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

  在巴利经典中佛陀还提到:

  「瞿赏弥,这些你所知道的法的特质,‘这些法引导向清净,不是引导向热情;是向往解脱,而不是向往束缚;是能除去自我的贡高,而不是增强自我的贡高;是朝向歉虚,而不是朝向野心;是朝向满足,而不是朝向不知足;是朝向独自的闲居,而不是朝向人们的缠缚;是向精力,而不是向懒惰;是向无烦恼,而不是向烦恼’: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这就是经文,这就是戒律,这就是导师的教导’。」

  我们经常发现自己陷入无明的‘烦恼’中;可能是外境不顺我们的意愿,但我们不能改变物理的自然现象;可能是自己陷入内心苦闷的感性的枷锁中,内心不解,烦闷不堪。因此我们常感身心不平衡,及失去和谐。在我们能够灭苦(灭谛)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能够分辨出苦的根源(集谛),然后让自己认清苦及寻找解除苦的方法。但是我们多半不关怀内心世界的状况,并视它為理所当然。若我们想要成為一位更快乐、更喜悦而且理智的人,那麼探究我们内心世界的修行,则成為最重要的课题,这就是慧学,而且我们将终生奉行。

  世人皆愿获得快乐,但人生中的快乐短暂而依赖他缘才能得到,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愚昧地盲目追求,每一次享受完短暂的快乐之後,他们可能滿足,也可能感到失望,跟着又生起欲望,希望能再次得到这种快乐,因此他们陷入惯性的感官欲乐的追逐中,不能自拔。

  这种心态在佛法里称为贪欲(kamacchanda)。修习观照能帮助行者以正念认清我们心理的真相,观照它如何生起,依赖什么助缘,心中对欲乐贪求的強度。在认清这些自己的烦恼的真相後,才能应用正确的佛法來断除贪欲的烦恼纏结。除了贪欲,我们心里还有瞋恚,妒忌,悭吝,懒惰,愚痴等众多的烦恼纏结。这些不善心(akusala citta)使我们一直地在久远的轮回中造作许多恶业,並陷在三界之中,继续受苦,无法出离。

  修习观照能使我们仔细地以正念及正思惟,对自己的身心现象及它们相依的关係,正确而有效地认识它们。这样将有助於我们对治不善心,而培养起善心。

  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不外是断除苦,苦的原因即是烦恼纏结。因此我们要认清苦,要断除苦必须要靠智慧,以持戒达到戒清淨只是修行的第一步,当我们的正念通过持戒而提昇时,我们才会认识苦,並将会找到苦的根源,那即是对身心现象的愚昧的执取和根本的无明。但是我们必需感受到苦的压迫,在这无休止的苦的压迫之下,我们才会生起离苦的愿望。

  修习观照一段时间之後,一个行者将能通过烦恼纏结的減少而逐渐证取道果。所有的正等觉佛,辟支佛,阿罗汉等都是以智慧断除一切的烦恼纏结而得以离苦。每一天,我们敞开的六个根门都无选择地受到六境的侵蝕,智慧能筛选並隔离那些使我们心灵混乱不安的六境,因此我们的心灵得以不受到干扰。我们培育的正念能察觉心灵不善念的生起,並以正思惟和择法控制这些不善念,通过观照的修持,这种正念的察觉心才会加强,而有效地对治不善念,达到智慧的园滿,证取道果,因而终止了苦。

  修行是在修自己,老是看别人或是与别人比较,对自己是像泥菩萨过江一样,自身尚且难保,如何能帮到别人。你若看到别人修行差,心里不滿,那是你的烦恼,不是他的。别人修的好或坏,是他们自己的事,不需要你来判断。智慧的开发是从断除自己的烦恼产生,不是从挑剔别人的缺点产生。持戒修定和观照是我们个人的修行工具,不是用来批评别人的工具。更何况修行是自个的事,没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别人用功。禅宗有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样的道理,若是你生病,你应该吃你的药;若他生病,那他吃他的药就行了。重要的是,常常照顧自己的心,常常观照,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一切的现象是无我的,根本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我。杂念的生起是意门不安於宁靜,攀缘於与现在修定无关的境尘,而开始打妄想,它是意门境尘和意识三者的混合作用,根本没有我。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让心自然,维持警觉,观照它们,认识自己,就是这么简单,一切无所挂碍。这好比你走在街上,你看屋子車子等从身旁轻轻溜过,你不需把它们带着走。当遇到烦恼时,只要看着它、放下它,越过它就是了。别留恋已经历过的烦恼,也别期待尚未出现的困难。专注心於当下,一切都是在生灭变化之中,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著於它。如此的修行,心灵就会趋向於它自然的平靜和谐状态,一切境界都将只是生起和消灭,与我无关。

  4.法次法向

  修行的次第是要有信、有正见、依正思惟、修习三学(戒、定、慧学)、十二甘露门、得三解脱门。

  在[中阿含]的[惭愧经]里举出修行的次第是:有惭有愧→爱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

  在[中阿含.食经]里举出修行道的次第是: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展转具成。

  在[杂阿含346经]里佛举出修行的次第是:惭愧→不放逸→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顺语,精进→不掉,住律仪,学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起贪恚痴→断老病死。

  佛在三个不同的场合讲解略有不同内容的修行法,事实上它们都是向涅槃与解脱的方向朝进。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佛陀说法的一致性,那就是:亲近善知识→信三宝→正思惟业报、苦→学戒→惭愧→护根→修定→修慧。

  修行道的次第浓缩的说是破除无明;再详細的说是止观兼修;再详细的说是修戒定慧三学;再详细的说是修上述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步骤,或是四念处;再详细的说是修五根五力的信、勤、念、定、慧;再详细的说是修七觉支的正念、择法、精進、喜悦、輕安、禅定、慧捨;再详细的说是修八正道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再详细的说是修三十七菩提分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们的善根都很差,要学习的内容是很多的。

  法增比丘谨识

  新加坡佛教显密研修院。

----------------------------------------------------------------------------------------------------------------

更多法增比丘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