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续二)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续二)
问答篇
【请问堪布】在我的工作环境中有些同事非常热衷名利,他们为达目的逢迎巴结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同僚。使同事间相处非常地不愉快,请问我们对于这种人要如何修安忍呢?是不是要远离他?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样的人呢?
【答】我们在「安忍品」讲过,假如这种伤害是针对你而来的。那么我们要知道「众生本来就具备嗔恨和嫉妒的劣根性」,我们虽然没有伤害他,但由于我们本身做得比他好,促使他的嫉妒心和嗔恨心让他的心理很不舒服,所以他才会来伤害我们,这是难免的。
就好像「火」本来就是烫的一样,众生本来就有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把它当成「当然会发生的事情」。对他修安忍就不会伤害到你,只是他一个人在那边游戏而已,能这样子想他就无法伤害到你!
但是,如果他日复一日一直不断地想要伤害你,你已经无法对他忍耐的话,当然,我们要远离他!如果你有办法用善巧的方式调伏他,当然我们要想办法去改变他,所谓「善巧」是什么呢?就是心里并不是真正地嗔恨他,但在形象上显示可怕、忿怒的现象来阻止他继续为恶,如果你有能力这样子做的话,可以这样子做。
但,你如果没有调伏他的能力,最好还是远离这个人,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如果他是对别人伤害的话,我们要尽量用和合的方法去调解。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善巧的调解他们的话,那就顺其自然,很多事情是我们没办法解决的!为什么呢?
因为果已经成熟了,当果报成熟的时候谁都阻挡不了!我们佛教团体大部份都是好人,可是有一些人也难免带有众生不好的习气,所以遇到有这样不好心态的人也是可能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利用耐怨害忍、谛察法忍、安受苦忍来修安忍。
我们讲到第七品「精进」,上堂课我们说过精进的障碍有三种:
1. 「同恶懒惰」
2. 「劣事懒惰」
3. 「轻凌懒惰」
我们也讲过对治这三种懒惰的方法。但,我们虽然清楚了精进的障碍也知道它的对治方法,可是我们还是提不起精进的信心,怎么办呢?没关系!
这里有四种帮助精进的助缘:
1「希求力」--> 我们为了断除精进的违缘而希求,这就是「希求力」。换句话说:为了希求而修行善法,修行以后自然会趋入正法而尽一切力量去圆满正法。
2「坚毅力」--> 遇到困难不退转的勇气。维持坚毅力要修习三种自信心。
a. 业慢
b. 能力慢
c. 断烦恼慢
3 欢喜力
4 放舍力
上堂课我们已经解说过了业慢(修行自信)和能力慢的作用,接下来我们讲解「应除我慢」:
(b3)应除我慢心
56.屈就我慢者 非具自信心 勇者不屈挠 慢者制于慢
57.因慢生傲者 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 为仆食人残
58.蠢丑体虚弱 轻蔑处处逢 傲慢自负者 岂入自信数 堪怜宁过此
【讲解】「我慢」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升起自大的心态,又称为「傲慢」。
而「自信」并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念头,这是我慢与自信的差别。我们说过「嗔恨」和「贪欲」就如强盗一样很容易发现,而「傲慢」和「嫉妒」类似小偷一般很难被察觉。
在台湾,我们很少听到「我不会」这样的话,我们或许会听到「我还没有学」或「我不熟悉」诸如此类的话。但,不会有人跟你说「我不会」,我要来台湾之前,印度的喇嘛告诉我说:「你到台湾以后,千万不要说'我不知道'这些词,即使你不知道也要说些有的没有的,不要说我不知道」。
有智慧的人知道、不知道本来就很清楚,你说话说得语焉不详。这就表示你不知道,有一次 达赖喇嘛演讲时,有人问:「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达赖喇嘛回答说:「我不知道!」
我想换成别的法师的话,他们大概不会这样回答,他们可能会提出很多讲法或解释,说不定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讲得囗沫横飞头头是道,其实也不过是他们主观的看法罢了。这些伪装「自己知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傲慢心!这些人以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地位就会往下掉,所以才会在不知不觉中伪装自己的「知道」。
因此我们要知道「傲慢心」是很难发现的。嫉妒心也是一样!不需要别人做坏事来伤害你。你自己心里就会很不舒服,例如:你去读书的时候,别人的功课比你好的话,你心里就不舒服,这就是「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缺点!」
以前我在佛学院念书的时候,有些喇嘛老是精神不好,吃不好、睡不着,医生也看不出什么毛病,这就是内心有嫉妒心啦!所以他被烦恼控制了。
那些被我慢暗中控制的凡夫,只是被烦恼控制的众生而已,并不具足真正的自信,真有自信心的勇士,不会向烦恼敌屈服,而傲慢者却摆脱不了我慢烦恼的控制。
「傲慢心」有什么罪过呢?
* 有傲慢心的人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或功德。
* 也很难发现自己的过失。
* 从一个团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领导者劳心劳力的付出。
* 但,通常很少人会感激他们或随喜他们的功德。
* 我们反而会抓他们的毛病,杂言碎语意见丛生。
* 这就是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及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时,我们怎么改正自己的过失呢?
* 因为你认为自己没有缺点啊!
* 我们不改正自己的过失,我们怎么会进步?
* 即使我们来生再世为人,因为贪、嗔、痴的缺点都没有改过,我们如何满足呢?
* 不满足的人怎么获得快乐?我们为什么一直忙碌不休?
*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的车子一直川流不息?为什么大街上总是熙来攘往呢?
* 因为不满意目前的状况,可是经过这样努力的结果能否圆满自己的欲求呢?
* 不知道!因此我常常说:「要知足!」
* 这里所说的「知足」是指往外的欲求而不是指往内的修行,大家不要搞混了!
* 对外在的世间法要知足,心灵才有满足的时候,不然你很难获得快乐,有些人说:「不满足的企业家是饿鬼道的众生」。
* 为什么有些人成为别人的仆役呢?这是傲慢心的等流果。
「梭达吉堪布」到新加坡参观一个培练外佣的公司,看到他们一个囗令一个动作的训练,学员都服服贴贴的。他马上感叹到「傲慢心的等流果」,愚笨、丑陋、身体虚弱、受人轻视..等的业缘也都由于傲慢心而来。
要知道,如果你前世没有傲慢心的话,人家想虐待你也无从虐待起啊!有些人学习佛法略有成就而产生傲慢心,将「去恶」和「造恶」两种业缘混在一起。这是很糟糕的事,所以不要认为自己贯通经、律、论三藏就觉得了不起。在藏传佛教中有辩经的制度。
但辩经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对方、给对方难堪,它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彼此的刺激之下,增长佛法的智慧。有些人因此了悟了空性而成为真正的修行者,他们知道「外在万法都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个体!」
* 符合这个逻辑和道理时「任何说法都可以成立」
* 「有」「没有」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换位存在。
* 万法都是因缘聚合而成、都是缘起法、都是相互依存的。
* 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法,因而建立空性智慧的信心。
* 当然,这种制度也有负面的作用。
* 有些精通三藏的学者,无法调伏内心的傲慢。他们将佛法往外扩散。而不是向内修持,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辩经」这个制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作用。以前,善星比丘通达三藏,但,他由于傲慢心的原故而转生饿鬼道,我们应以此为戒。时时观察自己有没有傲慢心!
巴祝仁波切是普贤上师言教的作者,当他遇到好心的嘉荣喇嘛时,他也虚心地接受嘉荣喇嘛为他讲授普贤上师言教。并尊称嘉荣喇嘛为「教他普贤上师言教的老师」,一点傲慢心都没有!
可是,现在社会上比较有身份、地位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总是放不下身段虚心学习,他们害怕成为人家的学生或信徒。当他们想要学习时,一定要找老一点的法师或名声比较响亮的人,这就是傲慢心作祟!一个大寺院的住持也有些他不会的地方!如果他不会的东西正好有一个小喇嘛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假如这个大住持认为向小喇嘛学习是很没面子的事,而舍近求远到远处学法的话,那他真的很可怜!
自己认为「自己在修行佛法」,其实他修的是世间法啦!
我们常常会问:「他可不可以传这个法?」佛法没有任何的限制,问题是他会不会传?他会不会讲解?为什么在新加坡有智慧的上师和无知的上师很难分辨?
法,每个法师都可以传,新加坡是个自由国度,只要你不犯法,你可以用任何方式谋生。同样地,佛法是开放的,只要你会讲佛法的话,大家都可以传法,所以就良莠不齐。在西藏你持有佛法,那么你可以到大佛学院、到僧众很多的大寺庙传法,大家都会崇拜你。但,如果你只是半瓶水响叮当的话,人家听来听去都还是那几句话在兜圈子,大家自然就会离开你,无聊嘛!
我个人对佛法不是很深入地了解。但,对佛法的概念是很清楚的,所以我常常说:「我没有办法让你们成为智者,但我有办法使你们成为修行者!」
《普贤上师言教》《入菩萨行》都是很好的修行方式,可是要成为智者的话,很不容易!五大部论都要精通,这并不是我们两个礼拜一堂课就可以达到的,就好像你们读书一样,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所...每天要不间断地用功学习,即使这样努力也不一定会成为智者。这还要有前世的因缘,要有特别的逻辑和智慧的人,才能成为了不起的上师。但,我们学习入菩萨行可以成为稳固的修行者,对佛法有很正确的概念。
从「我慢」烦恼引生出骄傲心态的人,将会因为傲慢而趋向恶趣,即使重生为人。也将失去人间的欢乐,成为食人残馀的仆役,愚笨、丑陋、身体虚弱到任何地方都受人轻视。所以那些因为傲慢而自命不凡的行者,怎能算得上是一个有自信的人呢?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傲慢的心态更值得悲悯的呢?
(b4)自信之利益
59.为胜我慢敌 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 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 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 圆满众生愿
【讲解】「自信心」有什么利益呢?谁才是真正的勇士或胜利者?我们人世间没有所谓的胜利者!为什么?
* 在新加坡你是胜利者,那么你能够击败所有的新加坡人吗?
* 在新加坡你胜出了,在亚洲呢?全世界?
* 这个宇宙呢?...即使你都赢了,那么你可以维持这个胜利多久?
* 永远都有比我们更好、更厉害的人物出现,只有调伏内在的敌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 我们在「护正知」品里说过:「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所以只有能够调伏好自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为了调伏自我心中的傲慢敌人,我们应该坚持灭除一切烦恼的自信心,这才是真正具有自信心的勇士、超越世间的英雄和胜利者。如果能真正根除这个「我慢」的烦恼敌,不让它在潜意识中继续蔓延滋长。那么将来一定能成就无上的佛果,圆满一切众生离苦求乐的意愿。
(c)断惑自信
60.设处众烦恼 千般须忍耐 如狮处狐群 不遭烦恼害
61.人逢大危难 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 护心不随惑
62.吾宁被烧杀 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 屈就烦恼敌
一切时与处 不行无义事
【讲解】当我们处在脾气暴躁的人群中、或周围充满五妙欲的诱惑时,我们就要更加的谨慎和忍耐。不要被环境所影响。
* 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别人。
* 我们不要别人看到就守戒,别人看不到就不守戒。
* 修行也没有时间的区隔。
* 所以也不要戒斋或闭关的时间才守戒,而其他的时候就戒律松弛。不要这样。
* 我们应该不论在什么时候或环境,都要紧紧地保护戒行。
* 如果不小心陷入「贪嗔」等烦恼窝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忍耐对治。
* 就像「狮子处在狐狸群中」一般,平静镇定而不被烦恼所扰乱。
* 例如:一般人遭遇到急难的时候,都会先保护他们的眼睛。
* 同样,尽管引生烦恼的危难一再发生。
* 我们也该「保护心眼」不被烦恼所左右。
* 我宁愿被火烧、被割杀,甚至于被砍断头颅。
* 但,无论如何我都不向「烦恼敌」退让或屈就。
* 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绝不做出不合乎戒律的行为。
C、欢喜力
(A)投入善业之喜
63.如童逐戏乐 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 乐彼无餍足
(B)思惟善果之喜
64.世人勤求乐 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 不行乐何有
65.如童嗜刃蜜 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 求彼何需足
【讲解】「欢喜心」就像孩童玩游戏的心态一般,孩童玩游戏没有任何目的。他们不是为钱财、名誉、功德或来世的快乐而玩游戏的。他们只是「为了喜欢所以玩」。
如果:我们修行也能像孩童玩游戏一样的心态,那么我们对善法就不会厌倦。可是,我们大部份人都为「求」而信仰,求什么呢?我们求今生的快乐、平安...或者修行的功德。
很多人问我:「我修什么法最好?」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你内心在「贪」它的效果。我常常说:「佛法都是一样的!」因此,诸佛菩萨为了圆满众生的欲求而显现不同的形象,如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我们认为「修文殊师利菩萨」可以增长智慧,那么「修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增长智慧吗?
难道「修文殊师利菩萨」的人
就没有慈悲心吗?
不是这样子!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的「分别心」。
所以诸佛菩萨就显现不同的样貌,根基较浅或初入佛门的人会有分别心,求果报、求功德。
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求修行的效果。
他们不但非常满足目前的状况而且努力不懈,就像小孩沈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一样。
当我们心中有所祈求的时候,这就表示我们对佛法了解不够透彻。
「虔诚心」有三种:
1.清净信 --> 看到庄严的寺院或僧众而内心产生清净的人。
2.欲乐信 --> 欲求「人天福报」或者「成佛」而修行。
3.胜解信 --> 完全了解「因缘果报」而不贪求果报,发自内心的信仰。
人有欲求的时候,所生的信心就不稳固。
在别无所求的情况下,修行是一种乐趣,自然不会日久生腻。
目前驻锡在嘉荣佛学院的「堪布显乒」,比我小三岁,只有三十出头而已,他是一个修行非常好的人。为人非常地谦虚,从来不会以修行者自居,他除了偶尔到大殿为僧众上课及上洗手间以外,他所有的时间就是待在房间里,都不出门。那么他都在做些什么呢?
他每天很早就起床,除了上课讲解佛法之外,就是持咒、供养曼达拉,持续不断同样的修持,没有什么目的。他的兴趣就是这样,所以乐在其中,在我们老上师的众多弟子当中。他是一位很杰出的修行者!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子!可能是受到一些民俗信仰的影响吧?我们到庙里总是求个不停,把「信仰」和「求」划上等号。没有错啦!我们刚开始是为了欲求「快乐」「成佛」「往生极乐世界」而信佛的。但,大家要知道:「极乐世界并不是在西方某处的一个环境,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的内心中!」所以我们应当需求了解我们内心中「心的本质」。
多多了解「我」,而不是一味地往外需求,这样才可以成佛。
* 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乐地游戏一般。
* 同样,对于任何该做的自利、利他的事业,我们的内心都要非常地热衷与投入,乐在其中、永不满足甚至「得失尽忘」(不要把「得到」「失去」放在心里)。
* 我们世间人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而努力,但却不见得因此就获得快乐。
* 而自利、利他的善行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 可是,如果我们只了解到它的好处却不去做的话,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在印度有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家中有一块油饼,他们为了谁该吃那一块油饼争吵,僵持不下。于是约定谁先讲话谁就输,赢的人才可以吃那块油饼!就在这时候进来一个小偷,小偷大肆地搜刮他们的财物,可是他们为了那块饼谁也不喊抓贼。眼睁睁地看着小偷将他们的东西一件一件的往外搬。直到那位太太忍无可忍了才喊抓贼,然而那个做丈夫的却在太太喊抓贼的时候,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我赢了,这块饼是我的!」没有错啦!饼是他的了,但他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财产。这只是一个比喻!
我们世间人为了短暂世俗的小利,却失去长远解脱的大利,我们从事世俗五欲的追求为什么会有得不偿失的危险呢?因为世间瞬目万变!尤其我们身处科技时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谁也不晓得刚上市的新产品可以维持几日的荣景。万法皆同,非常不稳定。如果我们的产品被他人取代了,其损失将很难估量。所以我们为了追求短暂利益而去冒险,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而因果是不虚的!当我们从事自利利他的菩萨事业时,我们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
世间人贪求危险的五欲尚且永不满足,就像儿童贪食刀刃上的蜜一般。那么我们对能引生命安乐和寂静涅盘的善业果报,为何要对它们产生满足的感觉呢?
(C)欢喜之情状
66.为成所求善 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 遇池疾奔入
D、放舍力
67.身心俱疲时 暂舍为久继 事成应尽舍 续行馀善故
【讲解】当我们遇到殊胜的佛法不要犹豫不决,不要因为害怕被骗或者走火入魔之类的疑虑。而阻碍我们修行善法。
们应该为了圆满成办心中志求的善业,欢喜地投入二利善行。就像「日正当中被晒热的大象,一旦遇到清凉的水池,就欣喜若狂地奔入池中」。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就好像我们修大礼拜或持某一个咒语,中间可能因为身体或者事业状况而无法持续,这时我们的心里就会因此而挣扎。我们会反覆地问自己「我到底还要不要再继续呢?」不需要这样子!
当我们没有修行的条件时,我们就要放下,修行并不是要你呆呆地一直做个不停!那么「事成应尽舍,续行馀善故」又该如何解释呢?譬如,之前我们修持咒语或者是念诵佛号的法门,而现在我们对佛法的含义起了闻思的兴趣,我们就将持咒或者念佛的修法暂时搁置下来。因为闻思佛法可以让我们更进步。
就像当我们去读国中时必须放下小学的课本,或者一个人当上了老板之后就没有必要再去从事小职员的工作一样。否则,我们怎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么多修持呢?所以我们要将先前的修法暂时放下,这就是「放舍力」。
当我们的身心都很疲乏的时候,为了持之以恒,所以应该把事情暂时地搁置下来,如果事情完成了,为了要再继续修习其他的善行,因此也不应该执着在那件事情上面,我们应该毫不眷恋地把它放下。
2、以正知正念力行
68.沙场老兵将 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 巧缚烦恼敌
69.战阵失利剑 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 畏狱速提起
70.循血急流动 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 罪恶尽覆心
71.如人剑逼身 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 护戒当如是
【讲解】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正知」「正念」来精进呢?
小乘的教法是「我们要远离贪、嗔、痴的毒害」。
而大乘的教法是「当我们有能力对治烦恼时,为了需要,我们偶尔可以说谎言、可以挑拨离间」
怎么说呢?譬如:我们为了救人一命,这时我们可以撒谎,又如你的朋友和不良份子在一起,你为了怕他受坏人影响,这时你可以挑拨离间,这些都是善巧。
* 我们刚开始修行时,首先要学习如何避开烦恼。可是,现在的修行者却刚好相反,佛经里面完全没有教导过我们「如何制作精良的武器,以便调伏别人」。
* 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对治内心的敌人」,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子,老上师从来没有教导过我们要如何去应付别人。但,现在很多人完全是为了要说给别人听而学习佛法的,这是错误的,这是世间法!我们世间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教别人啦!
* 很多人学习大手印、学习佛法的概念是为了教别人!自己都还不能融会贯通就想教别人?先教教自己吧!先把佛法用在你自己的身上,当你自己真的明白而且用得上时,别人自然会找上门向你学习,可能是时代的变化吧?
以前的老修行者都是被动的,密勒日巴尊者向他的上师「玛尔巴」求法时,他必须一而再地上门恳求才能求到珍贵的法。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也没有主动去传法,他等到大梵天、帝释天祈求转法轮时才传法,观念改变了!
我们不用去祈求,现在的法师们很主动、很注重传法,反倒是学生听闻佛法是被动的。我们被要求「赶快来听吧!」「赶快来参加法会吧!」「赶快来共修吧!」
当学生成为被动的时候,
那么他就不会重视佛法,
而学习的效果自然就退化了。
其实不需要这么急躁,当你真正学有所成时,有智慧的人自然就会上门祈求佛法,大家都会知道你修养好、修行好!现在有些法师烦恼「我讲别人都不听!」一点都不需要这样!当别人不听的时候,你讲再多也没有用!
* 现代人没有「地狱」的观念,
* 我们犯错时不会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要迅速提起正念」,
* 我们或许会为了面子而想到「要是让别人看到了怎么办?」
* 所以就把自己虚装成一位「很好的修行者」的样子。
* 我们只「想到现在」,不会去「考虑未来」。
「正念」就像守门员。当我们提起「正念」时,「烦恼敌」就不容易侵入我们的功德宝库。盗走我们的功德财。
下面的比喻说:「当捧钵者的油溢了出来时,捧钵者就会被处死」。但,我们要知道,油溢了出来捧钵者只是头被砍掉而已,可是,当我们违犯了戒律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地狱长久痛苦的折磨,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地小心!
* 好比:在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武器攻击时,就会边躲避、边反击。
* 我们和「烦恼敌」作战时也是一样,我们要「先躲避烦恼」。
* 再以「正知」「正念」技巧地缚住它。
* 好比:战场上的战士失落了手上的利剑,就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把剑拾起来。
* 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的「正念之剑」,就该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 例如:「箭毒」顺着血液在体内流动,毒性很快就会漫布全身。
* 同样地,如果烦恼敌逮到了机会,罪恶就会立刻覆盖住整颗心。
* 好比:有人为剑所逼迫而捧着满钵的油前进,捧钵者因为害怕油溢了出来他就会没命。这时,捧钵者一定会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同样,持戒者也应该像这样谨慎专注地护心。
72.复如蛇入怀 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 警醒速消除
73.每逢误犯过 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后 终不犯此过
74.故于一切时 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 圆成正道业
【讲解】在我们这个工商社会里,有很多人巴不得每天都是星期天,可以好好补足睡眠。另外,有些人则是为了经年累月睡不着,而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为什么会睡不着呢?
我们的心太散了,幻觉的念头太多,「心」无法内!才会睡不着,所以我叫这些老是睡不着的学员做大礼拜。刚开始我叫他们做一百零八遍,但,他们还是睡不着,我就叫他们再多做几遍,直到可以睡下来为止。这些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他们告诉我是因为学打坐、或者诵经、作功课...等等因素的结果。
我告诉他们:你不用诵经、不用持咒、不用打坐...你只需要做大礼拜就可以了,身体很累的话,「心」自然就会安静下来。身体太闲便会使得我们的心没办法安静,每个人的修行方式都不一样,但《入行论》是一千多年前所讲的法,那时候的人生活比较单纯,所以说「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 「明师」不是「名师」的意思。
* 「明师」是指「慈悲智慧的善知识」能指导我们明确修行方向的人。
* 我们为了修习善法,应该去寻访明师。
* 但寻找明师,并不是一天到晚地黏着他,或者跟他住在一起。
* 而是去学习他的教海,我们去学习善知识的语言、行为、动作、衣着或者饮食习惯..等等。
* 当然也可以啦!但,重点是要学习他的思想和概念,动作、语言...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驿动,而他内心的智慧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他的教海。
又如当我们察觉毒蛇正爬向怀里的时候,
就会立刻站起来迅速地把它抖落。
同样,当我们察觉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时候,
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消除它们。
此外,对于每一次疏忽和过失,
我们都应当深深地自责,并且再三提醒自己:
「以后一定不让这种过错再度发生」。
总之,为了预防罪过发生,或使恶念生起时即刻消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精勤修习正念。同时抱持这样的心态去寻访明师,听习教诲,完成正当的菩萨道业。
3、振作轻安行
75.为令堪众善 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 振奋欢喜行
76.如絮极轻盈 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 众善皆易成
【讲解】
* 为了能有充份的信心胜任一切善行,我们应该在开始行动之前,回忆「第四品」的教诲,心不放逸。
* 努力使自己振作起来,然后再轻松愉快地去做。
* 就像轻盈的棉絮,一任风吹而来去飞舞。
* 倘若轻安的身体被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行都可以顺利达成。
「不放逸」是小心谨慎地进入修行
* 知所「当取」和「当舍」的心态。
* 我们要轻松愉快地学习佛法,不要勉强自己辛苦地修行。
* 如果我们修行得很辛苦,那么别人看了怎么会心生欢喜,而乐于加入我们的行列呢?
* 没有人愿意自讨苦吃!
* 所以不管为了自己或他人,我们都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佛法。
* 当我们对佛法非常有信心的时候,那么我们行为和语言也会被「心」所带动而趋向正法,身、囗有如心的仆人,心怎么想身就会怎么做、囗就会怎么说,我们对正法心生欢喜才能圆满一切的善行。
以上是我们学习精进的方式,我们讲的「精进」都是悦意的、希望的。但,有些人精进的方式是错误的,譬如:有些人只要一天不持咒或念诵仪轨就会感到不安或不舒服。所以它成为修行者的烦恼。
精进并不是要你一直做个不停。精进是「对善法充满欢喜的心态」,是心态!而不是要你的身体一直做个不停,我们对正法要有欢喜的心态。有欢喜心之后修行才会坚固,才不会一遇到障碍就感到厌烦。当我们感到疲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放舍....之类的修行方式。
寂天菩萨在这一品中很详细地教导我们,我们按照他所教导的方式去修行的话,修行就会持久而且踏实,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一堂课就是「静虑品」。
我们顺着《入行论》地教导慢慢地进入菩萨的修行。
首先是「如何让菩提心在我们心中产生」
其次,当「菩提心」已在我们内心中产生时,如何用「不放逸和护正知的戒律守护这个已经升起的菩提心」。
最困难的修行是「安忍品」。
但,这样还不够!因为如果我们知而不行的话,菩提心还是不会成长,所以精进品教导我们精进的方法。可是,一直做也不是究竟啊!最后我们必须把所有学习的重点汇集起来,也就是「禅定」,禅定有很多的次第。禅定要配合智慧,禅定和智慧是一体的。
如果有「慧」而无「定」的话,那么这个智慧是不稳固的,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假如有「定」而无「慧」的话,那么这个定是愚痴的,就好像「身体虽然有非常大的力气。但没有眼睛,所以它不知道要何去何从」。
所以我们对治烦恼敌必须要有「锐利的智慧和有力量的禅定」,显宗最高的见地是「中观」。当我们的心定下来的时候,才有能力去了解空性。所以「禅定」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显宗的最上层。
《入行论》非常有次第地教导我们,所以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在座的居士们,你们的虔诚心真的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非常佩服你们的精进。你们不畏辛苦地为往生者助念,一直无所求地付出而且还持续那么久,真的很令我佩服和赞叹。我希望你们能够依照《入行论》精进品的教导,偶尔,疲惫的时候也可以放舍下来。休息可以使我们走更长远的路。当《入行论》的教法能够落实在你们的精进之中时,那么你们的修行将更永久、更踏实。
《入菩萨行》第七品 精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