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蔡巴·贡噶多吉:红史 28、重要名词注释二 (97-240)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3日
来源:   作者:蔡巴·贡噶多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蔡巴·贡噶多吉:红史 28、重要名词注释二  (97-240)

 

  (97)强俄堪布协尔益(即西饶益希):蒙古阔端王邀请萨迦班钦时,所建的强俄寺,堪布西饶益希是萨迦派中精通汉藏文的格西。

  (98)周朝有三十六个王:系指周朝的①周武王②周成王③周康王④周昭王⑤周穆王⑥周恭王⑦周懿王⑧周孝王⑨周夷王⑩周王(11)周宣王(12)周幽王(13)周平王(14)周桓王(15)周庄王(16)周釐王(17)周惠王(18)周襄王(19)周顷工(20)周匡王(21)周定王(22)周简王(23)周灵王(24)周景王(25)周敬王(26)周元王(27)周贞定王(28)周衮王(29)周思王(30)周考王(31)周威烈王(32)周安王(33)周烈王(34)周显王(35)周慎靓王(36)周赧王。共计三十六王,详细内容请参看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

  (99)秦始皇:即赢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 246——前210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宦官嫪毒专权用事,前238年亲政后,镇压嫪毒叛乱。次年,免吕不韦相职,旋即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由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灭齐,十年之间,消灭割据称雄的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并修建驰道,直道和在今云南、贵州地区通“五尺道”,以加强全国陆路交通。又派兵北击匈奴贵族,筑长城,南定百越,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统一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加强统治,他销毁民间兵器,焚烧过去各国的史书和民间所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书籍,坑杀以古非今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名。实行专制主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加以连年用兵,广大人民痛苦不堪。

  尽管秦始皇是个暴君,但是,他建立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建立统一的大国代替割据的小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朝首尾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详细内容见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

  (100)汉高祖:即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一作前247--前195),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任泅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约法三章,废除秦的严刑苛法。同年,项羽入关,大封清候王,他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战争。公元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他在位七年期间,为贫民休息准备各种条件。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以加强控制,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以秦律为根据,制定《法律》九章,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详细内容参见范文澜著

  的《中国通史》。

  (101)大臣王莽篡位:王莽(公元前45——公元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封新侯。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儒子”,初始元年(公元八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禁止买卖,还实行五均六管,企图以此欺骗人民,缓和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

  王莽在劳动人民中也有一些好的影响。比如他的第二子王获杀死奴隶,王莽痛责王获,令自杀偿命。公元二年,郡国发生旱灾蝗灾。王芥献出钱一百万,分配给贫民。有疫地区,腾出大房子给病人医治,又在长安城中造住宅二百区,让贫民居住。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愈来愈紧张愈尖锐。最基本的问题是在于土地无限制的集中和农民大量转化为奴隶。问题必须解决,是农民大起义呢,还是统治阶级自己提出办法来。统治阶级害怕农民大起义,曾经提出过一些办法,但是都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用欺骗的手段缓和农民的反抗,但反而使各种矛盾更加紧张起来。这时候代表上层豪强的王莽分两步提出他的办法,第一让汉朝皇帝退位,让别的贤人来做皇帝;第二要求地主对农民减轻田租。第一步实现了,第二步所行的办法都失败了。以后接二连三地暴发了农民大起义,公元八年,王莽乘机废西汉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王莽在位十五年,国都仍旧是长安。王莽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法令苛细,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待发已久的全国性大起义终于暴发了,当时农民起义遍及全囯。主要的起义军有四支:1.南方湖北地区的王匡和王凤领导的农民起义军,2.东方山东地区赤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3.北方黄河两岸大平原上铜马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还有汉宗室大豪强刘和刘秀领导的起义军。前三支是农民自己领导的起义军,后一支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刘秀领导的起义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终于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的四十二万精兵被消灭,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详细内容请看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

  (102)汉室后裔刘光武:即刘秀(前6——后57年),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蔡阳 (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暴发,他和兄演乘机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到河北,巡行诸邵县,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西汉官名,官民送礼物,一概不收。他规定取天下的方针:军事上纪律严肃,赏罚分明;政治上招集人才,争取民心。他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废止地方兵役制,兴修水利,裁并了四百多个县,精简官吏,并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管军权的都尉,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刘秀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他是一个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103)汉明帝(汉明帝刘庄):他是东汉第二任皇帝,汉光武帝之子。他执政的十八年中(公元58——75年),由于

  他一手执掌大权,所以致使一些大臣和宦官不能利用职权搞违犯制度的事情,因而当时社会很安定。刘庄在位期间,永平八年遗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迦叶摩腾 (此人大概是龙树的弟子玛当格——编者注)和班智达法兰二人用一匹白马驮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和一部分经典,蔡愔等人便把他二人迎入中国,宏扬佛教。故遭到外教道徒们的反对,经过辨论,最后外教失败。此后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建白马寺。从此中国就开始盛兴佛教。见米桑贡布杰着的《汉地佛教》。

  (104)见证悟空性:佛教认为能够证悟一切物和非物的教法即称为见谛,而且一切物和非物的法规除靠自身的内因和外缘外,根本再不会产生任何内因和外缘,这就是它的实质。能够正确证悟它的实质,即为见谛或叫做见谛之义。所谓空性,决不能理解为瓶中无水即为空要理解为非自然之空。

  (105)白马寺:在河南洛阳东十二公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遗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迦叶摩腾和班智达法兰,便迎入洛阳,在雍门(北魏改称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创建此寺。名“白马”有二说:一说为“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高僧传}卷一);一说为汉明帝遗使西域求佛法及佛经,“时白马负经面来”,逐取以为寺名。(《洛阳伽篮记》卷四)。据传,寺式仿照印度祇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迦叶摩腾曾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寺门两旁有传为迦叶摩腾和班智达法兰二僧的墓,建筑、雕塑、碑刻等多为明、清遗物,唯寺东之舍利砖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现设有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6)阿罗汉:梵文Arhat的音译,亦译“阿罗阿”,略

  称“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也称“无极果”、“无学果”,据称是尽断三界见、修二惑所达到的果位,已至修学的顶端。有三义:(1)“杀贼”,意谓杀尽一切烦恼之贼;(2)“应供”,谓应受天人的供养;(3)“不生” (或“无生”),谓永远进入涅盘,不再生死轮回。(《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阿罗汉分为大乘阿罗汉、独觉阿罗汉和声闻阿罗汉三种。大乘阿罗汉指众佛;独觉阿罗汉是指在佛还未降到世间时,独自修道后得到阿罗汉的地位;声闻阿罗汉指七代付法藏师和十六尊者。

  (107)灭定:佛教认为依靠自已的心力克制一切思想使之停止活动,而后使自己进入等持之中。每灭定一次需要很多劫,在此期间,如一个人杀过自已的父母和阿罗汉等,犯过十不善和五无间罪,此人死后,要在地狱中受苦很多亿年,从地狱中解脱后,才能得到人身。在多劫之中受难即为佛之考察期限。

  (108)弥勒出世时:按照布顿仁波且和廓诺宣奴贝的说法,从释迦牟尼圆寂到弥勒出世之间为五亿七千六百万年。

  (109)大海中的白高丽国(高丽国):即现在的朝鲜。朝鲜与中国有久远的关系。汉初,卫满在朝鲜立国,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险城建都,统治着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分。至卫右渠时,发动对卫氏王朝的战争。前109年,汉武帝遗荀操率陆军出辽东、杨仆率水军渡渤海攻卫氏王朝,公元前108年,在汉朝境外,原来卫氏的统治地区,设置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从此发展了中朝两国的关系。

  (110)汉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汉献帝:即刘协(181年—— 234年),东汉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即位时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成为军阀董卓的傀儡。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被曹操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此后又成为曹操的傀儡。

  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他被废为山阳公。《红史》记载汉献帝是汉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有误。汉朝不算第三代汉高后吕雉和第八代汉宣帝刘询的话,西汉十二代皇帝,东汉十四代皇帝,总计二十六代皇帝,《红史》大概是把东汉第十四代皇帝汉献帝误记载为汉朝第二十四代帝皇。

  (111)曹操:即魏武帝(公元155——220年)。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是曹嵩的儿子,出身在宦官家庭,不列于士族。起初做小官,汉灵帝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关于曹操的事迹请看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二册。

  (112)武大臣:对此人《红史》六种不同的版本各自说法不同,汉文中囯历史和米桑贡布杰著的《中国佛教史》中根本没有记载夺取曹氏政权者是武大臣。汉文中国历史和米桑贡布杰著的《汉地佛教史》中记载夺取曹氏政权者是司马炎,司马炎之前的司马懿出身高级士族,他起初轻视曹操,不愿做曹家官吏,自称得风瘫病,拒绝征召。曹操派刺客去察验,司马懿在刀下坚卧不动,好象真风瘫,免被刺死。后来曹操又逼迫他做官,他怕被杀,不得不出来就职。

  公元220年,曹操死,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死后,魏明帝曹叡继位,此年司马懿第一次率大军对抗诸葛亮,此后又在公元229年、231年、234年前后共四次对抗诸葛亮,成为魏国最有声望的大臣。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从此汉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地衰退。魏国自曹操死后,汉国自诸葛亮死后,都失去进攻对方的力量。公元240年魏明帝曹叡临死,委托曹爽和司马懿同辅幼主曹芳,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公元249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曹氏政权转成司马氏政权。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魏帝。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魏帝。公元263年,司马昭灭汉。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晋武帝用禅让方式灭魏,成立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司马炎为帝,国都洛阳。晋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有四名皇帝: 1.晋武帝司马炎 2.晋惠帝司马衷 3.晋怀帝司马炽 4.晋愍帝司马邺,从公元265年至316年共执政51年。西晋十六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灭吴,统一了全中国。

  晋武帝执政二十六年,临死时,诏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之子)、杨骏辅助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杨皇后同惠帝妻贾皇后争夺政权。次年,贾皇后杀杨骏,逼死杨皇后,族灭杨氏并杀杨氏徒党数千人,夺得政权。贾皇后使沃南王司马亮辅政,使楚王司马玮杀司马亮。贾皇后又杀司马玮,接着爆发了八王之乱。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杀贾皇后。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称皇帝,大乱扩大成诸王间大混战,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颖、河间王司马颙各起兵反司马伦。司马伦战败被

  杀。晋惠帝复位,司马冏辅政。302年司马颙与长沙王司马义攻杀司马冏。303年至306年间东海王司马越、幽州都督王浚、匈奴左贤王刘渊相互残杀,混战十五年之久,而后晋惠帝被毒死。战争之间,广大人民群众和少数民族无不遭受灾难,很多人逃往异乡。司马氏集团的罪恶是无穷无尽的。

  (113)由西晋分裂出来的东晋和前秦两朝:详细内容见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二册。

  (114)脱如,意为马驹。

  (115)四川:简称川或蜀。在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巴蜀等国地,秦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为四川省。

  (116)长安: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定都于此,东汉、三国魏、五代、唐皆以此为陪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汉、唐时,又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人而设的居住区,唐侨居的外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大食,多时数以万计。

  (117)檀板:印度和西藏地方佛教僧人召集法会所用的一种发令工具。有八种样式,材料为担木,长短为一尺,两端粗中间细。

  (118)诵经大会:此处指中午吃饭的一种诵经大会。

  (119)洁净僧人:佛教出家受具足戒二百五十三条,同时不能犯有杀、盗、淫、妄四种罪行者为洁净僧人。

  (120)戒律不净的僧人:指犯有四种罪(杀、盗、淫、妄)的比丘和犯有四根本罪的沙弥。

  (121)意为夺之国王对后宫嫔妃的宠爱。

  (122)丞相的王统:西晋十六国中的后秦有三位皇帝①后秦姚苌②后秦姚兴③后秦姚泓,从公元387年——417年共执政三十四年。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灭后秦。《红史》未记载南四朝和北三朝。关于遗缺部分简要概括如下:南四朝1.宋朝,刘裕恢复晋安帝的皇帝名义,自己在政治上和武功上积极准备。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建立起宋朝(现在的南京宋朝八帝从公元420--479年共执政六十年。2.齐朝,宋明帝大杀宗室和文武大臣,以为自己的子孙可以保帝业,但恰恰为一个不甚被疑忌的普通镇将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开辟了帝业,在内乱中造成势力。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宋朝,建立齐朝,称齐高帝,国都南京,齐朝七帝从公元479--502年共执政二十三年。 3.梁朝,齐朝雍州刺史萧衍乘齐朝内乱,联合其它军事集团公元502年萧衍灭齐,建立梁朝。称梁武帝,国都南京,梁朝四帝从公元503年--556年共执政五十三年。4.陈朝,陈霸先开始当里司、油库吏、传令吏等微职,后来得到小军职,他平息了很多内战。公元557年,灭梁称帝(陈武帝),国都南京,陈朝五帝从公元557--589年共执政三十三年。上述四朝在历史上称为南朝。

  北朝,公元439年,鲜卑族的拓跋珪征服了许多游牧部落,相继组成巨大的军事行政的联合体,后在北方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改号称皇帝(魏道武帝),历史上称为北魏,北魏十一帝从公元386--534年共执政一百四十九年。

  六世纪中叶,在农民起义队伍的猛烈打击下,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只有一帝,从公元534--550年共在位十七年。西魏国都是陕西西安,西魏三帝从公元535——557年共执政二十三年。此后不久,北齐

  取代东魏,国都仍是邺城,北齐六帝从公元550--577年共执政二十八年。与此同时,北周取代西魏,国都仍是西安,北周五帝从公元557--581年共执政二十五年,北周统一了北方各地。此后,周宣帝后父杨坚灭周国,公元581年,建立隋朝。

  (123)隋炀帝:即杨广(公元569--618年)隋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西苑。并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每项工程都迫使数十万至数百万人从事无偿劳役,严重破坏生产。再加上征敛苛虐,兵役繁重,人民受到深重灾难。隋炀帝凭借隋文帝积累的巨量民力和财富,得以无限止地行施暴政。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标准的暴君。他的奢侈生活和残虐政治愈来愈凶恶地驱迫民众陷入死地,从大业七年起各地农民不断起义,隋朝土崩瓦解,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

  (124)唐高祖:即李渊(566--635年)唐王朝的建立者。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人;一说巨鹿郡人。贵族出身,袭封唐国公。唐高祖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公元616年,得为太原留守。此时隋朝在农民大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他乘机起兵反隋,攻取长安,立炀帝子杨侑为帝。次年逼杨侑让位,建立唐朝。在位九年,传位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125)太原府留守:留守即官名,从隋唐起,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则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隋唐时 (公元616年),唐高祖任太原府留守。

  (126)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继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他时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旧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还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亲密友谊。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127)唐三藏:即玄奘(公元602--664年)俗称唐僧。唐代僧人,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据《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载,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并取《十七地论》 (按即《瑜伽师地论》)以释众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遵求遗法”,未被允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饥荒,朝廷令百姓可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行,经姑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历尽艰险,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其名声仅次于戒贤。五年后,游历印

  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该寺师子光根据《三论》,批驳《瑜伽师地论》;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空有二宗,批驳师子光的见解,受到戒贤的赏识。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戒日王于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宜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返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当时太宗住洛阳,玄奘东归,即受召见,请其回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从贞观十九年开始,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沦》、《俱舍论》等。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把入印路途见闻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弟子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清迈、慧立、玄悰、神昉等。中国民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中演绎创作出不少文艺作品,著名的有元代吴晶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

  (128)睡莲公主:即文成公主(?一680年),唐太宗养宗室女,文成公主精通文学、历算和相地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故各国使臣都想迎娶。松赞干布为了把汉族的文化、技术和教法等传入西藏,使藏族的政治和经济更加繁荣,因此也准备迎娶文成公主。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噶尔东赞、吞米桑布扎和止塞如公东带着很多金银财宝,前往唐太宗住地迎娶文成公主,开始唐太宗不答应,以后松赞干布派兵攻打松州,经过几年交战后,松赞干布又派遣大臣噶尔东赞带着五千两金子及珍宝、铠甲迎娶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并派遣江夏王李道宗带着释迦牟尼的像和历史、历算、医药、四书、五经等书籍、数万匹绸缎及工匠技术人员、乐队前往送行。松赞干布并亲自前往青海柏海地方迎接。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当天,吐蕃王臣和百姓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后,松赞干布修建拉萨大昭寺时,请文成公主察看地形,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各派一批工匠艺人帮助修建。文成公主在拉萨北郊建小昭寺,小昭寺的门面向内地。西藏人民中流传着很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西藏史籍记载藏汉民族为甥舅关系,汉族称为舅舅;藏族称为外甥。汉藏之间虽然发生过一些冲突,但是丝毫没有动摇藏汉民族的团结。

  许多西藏历史著作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三人是同时逝世的。《新旧唐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逝世。按照这种说法,从松赞干布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到文成公主死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之间共计三十一年。敦煌西藏历史文书记载在赤松德赞执政五年(羊年公元683年)为文成公主发丧。这二种记载只相差三年,这样也可能是文成公主死后,西藏马上派人到唐朝报丧,而西藏地方由于某种政治需要竟秘不发丧,三年后才举行吊祭仪式。

  (129)唐书吐蕃传:唐书吐蕃传分为《新唐书》和《旧唐书》二种,《旧唐书》全书分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共二百卷。吐蕃传在一百九十六卷中,分上下二部分,它是研究西藏历史的一部重要历史书籍。在后唐时期,就对《旧唐书》的修撰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直到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才正式开始编修,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修成,历时四年多。《旧唐书》原来是由宰相赵莹监修的。他在组织

  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规划。以后的宰相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而在具体编撰《旧唐书》时,出力最多的是张昭远、贾纬等人。但当《旧唐书》修成时,恰好是刘昫监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题“刘昫撰”。

  《新唐书》的编撰,大约开始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前后历时约十七年。《新唐书》是由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书成,由欧阳修、宋祁分别署名。关于《吐蕃传》记载在二百一十六卷,分上下二部。《新唐书·吐蕃传》不同于《旧唐书·吐蕃传》,层次分明,简要概括。因此凡是从事西藏历史研究人员,必读此书。《新旧唐书》成书后,许多西藏历史学者都引用了此书的史料。如:萨迦瓦索南坚赞著的《西藏王统记》、廓诺·宣奴贝著的《青史》和蔡巴·贡嘎多杰著的《红史》都引用了此书。

  (130)秦王:唐太宗即帝位前被其父唐高宗李渊封为秦王。

  (131)突厥:中国古民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首领阿史那。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西藏历史著作中所说的胡,意思不完全一样。此处的胡是指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铁虎年,公元630年)派兵征服了东突厥。

  (132)吐谷浑:亦作吐浑,古族名。原为鲜卑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西晋末(公元四世纪初),首领吐谷浑率所部西迁今甘肃、青海间。再传至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从事游牧,用汉文。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青海西岸西十五里)。隋开皇 (公元589—600年)中其王娶公主。唐代,王诺曷钵为驸马,封青海王,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后率所部迁灵州,任安东州刺史。八世纪中叶,其子孙徙朔方,部族分散,河东称之为退浑,五代时余部散处蔚州。

  (133)松州:州名,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治所在嘉诚(今四川松潘),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置都督府于此,统辖羌族部落的崌、懿、嵯等二十五羁縻州,后增至一百零四州。广德以后地属吐蕃。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置松州、潘州二卫,不久并为松潘卫。地处岷江上游,循江西北上有山道通青海,为四川西北门户。

  (134)大臣东赞(噶尔东赞):他出生于堆龙地方,是松赞干布得力的四位大臣之一。他虽然不识藏文,但聪明、多智,并精通政治和军事。故松赞干布前后数次派遣他到尼泊尔迎娶尼泊尔公主,到汉地唐太宗的住地迎娶文成公主。并在芒松芒赞在位九年(藏历土马年公元658年)前往唐高宗的住地。这样促进了藏汉之间、尼泊尔和藏族之间的团结。他为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和保卫边疆等诸方面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把吐蕃全境划分为四个如和六十四个千户府,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制度。他丈量土地,建立了赋税制度。把土地分为贫民所有、大臣所有和藏王所有等五个等级,初步确立封建社会制度。故噶尔东赞在西藏很有威望。因噶尔东赞聪明机智,所以唐太宗把琅邪公主孙女嫁给他为妻,并封他为右卫大将军。松赞干布死后,噶尔东赞为芒松芒赞辅政十五年。后半生噶尔东赞先后在吐谷浑住了六年,在突厥住了一年,担任守护大臣之职。唐高宗乾封二年(藏历火兔年公元667年)他从吐谷浑返往西藏的路途中得病死于森塔地方。西藏还流传着噶尔东赞晚年被松赞干布逮捕入狱,挖眼杀死。这一流传大概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

  记载的:“大臣噶尔东赞的亲属噶尔·赞辗恭顿叛离赞普都松芒布杰,赞普得知消息后,于木羊年(公元695年)下令杀噶尔·赞辗恭顿。”的事实相混淆。大臣噶尔东赞被逮捕入狱的事实史籍中根本没有记载。

  大臣噶尔东赞有五子(噶尔赞聂东普、噶尔赤振、赞琼、论斯多益、论贝龙),大儿子赞聂在其父噶尔东赞死后六年 (藏历水猴年公元672年)任大论,其他四子任军官。木鸡年 (公元695年)大论赞聂与芒辗达乍布二人不和,相互残杀,最后大论赞聂被杀。此后赤振任大论,十四年后(藏历土狗年公元798年),赞普都松芒布杰与赤振不和,故赞普派兵攻打赤振,赤振自杀。以后赞琼弟兄三人投奔唐朝。唐朝女皇武则天封赞琼为“归德郡王”,任大臣。封莽布支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

  (135)文成公主:详见注释(128)。

  (136)江夏王:唐太宗在位时,任命本家族的一名大臣为“江夏王”。

  (137)柏海:古湖泊名。近黄河源,今青海省鄂陵湖或扎陵湖。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赞干布到此亲迎。

  (138)唐朝皇帝伐高丽:公元642年,高丽西部酋长泉 (姓)盖苏文(名)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高丽内部大乱。唐太宗觉得有隙可乘,公元644年,决定率兵往攻。唐太宗在战争中施行欺骗高丽军民的手段,用尽心计,但是他终于失败了。唐太宗当然不肯认输,公元647年又谋攻高丽。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战争暂时停止。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军队,联合新罗兵,威胁高丽南方。公元666年,高丽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中、泉男建、泉男产争权,泉男生遣子泉献诚到唐求援。唐朝得到这个机会,以援救为名,派遣军队直攻高丽。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高丽全境被唐占领,分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行使唐朝的统治权。详见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三分册。

  (139)金字使臣:皇帝的谕旨称为金字,意思是谕旨象金子一样的贵重。送发谕旨的人称为金字使臣。金字使臣有特殊的权力,因有时皇帝的命令直接面授于金字使臣,如果不很好地招待金字使臣,他就会到皇帝面前告状说坏话。故金字使臣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款待。

  (140)摩揭陀:印度中部的一古国名。

  (141)国王松赞干布:中国历史上和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松赞干布是一个眼界开阔、具有政治胆略和远见的赞普(王)。古藏文历史书中记载他为赞普赤松赞。关于他何时生于何地?何年在位?说法不一,故在此不多赘。下面简要概括地介绍一下松赞干布的主要事迹。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主要有五大功绩:第一,创制了藏文文字。第二,统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第三,建立了一整套军政合一制度。第四,为发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和技术。第五,加强了汉藏之间、尼藏之间的团结。

  第一,松赞干布清楚地看到有文字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相反没有文字的民族就落后。因此他从自己的大臣中挑选出最有才能和聪明的吞米桑布扎和十六名青年,派遣他们到印度学习梵文和西域各国文字。学成后,再到西藏。每人都把自己所学到的语言进行分析比较,创制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藏文。虽然从藏文的创制到现在共计一千三百二十八年了,但现在藏文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能阅读和理解最初翻译和论著。藏文创制后,赞普松赞干布亲自带头学习,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每个臣民都要学习藏文。

  第二,统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松赞干布执政前吐蕃

  有十八个部族,部族之间相互侵扰,没有安稳的生活秩序。此后,各部族的大部分首领和属民日益觉醒,要求统一。松赞干布执政后,根据大家的要求,首先平息了贵族勾结属部地方势力发动的战乱,统一了各部族集团。为巩固统治力量,松赞干布制定了六大法:

  1.在军事和行政制度上,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机构。①把吐蕃全境划分为五个如,每个如又分为十个千户府。每个千户府下设总管一人,老年和青年军官各一人。每个如的旗子呈不同颜色。②十八个部族划分土地,明确规定属私人占有。③在百姓中划分四小王、七品官、奴隶、皂隶、工匠、商人等几个不同等级。④设置了六大诏命、六个益仓、六文告手印、六缘、六豪杰等组织机构。

  2.规定统一了度量衡制。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吐蕃农牧产品的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3.制定了三要、三不要、三赞颂、三鄙视、三不迫害等十五法,十善法和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法。在社会中普遍提倡优良作风,反对不良的作风。

  4.对民事纠纷,要果断决出一方的正确,另一方的不正确。

  s.对高级官员犯了罪,要按他们各自阶级地位的高低判决其罪行。

  6.对臣民犯了罪,要根据他们的大小罪行分别给予不同的判决。

  第三,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由三位大相总管王朝外部的政治事务,三位内相主管王朝内部事务,三位整事大相主管王朝的司法事务。

  第四,为发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和技术。松赞干布曾多次请求唐太宗把中原地区的养蚕、酿酒、工匠等技术人员派遣到了吐蕃。因此汉族的文化和技术陆续传到吐蕃。尼泊尔的雕塑、绘画和石刻等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与此同时,吐蕃还不断派遣青年到唐朝长安读书,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在当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下,没有一定的政治胆略和远见,这些事情是难于做到的。

  第五,加强汉藏之间、尼藏之同的团结。松赞干布为在吐蕃弘扬佛教,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技术引进吐蕃,他前后迎娶了泥婆罗(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与此同时,一大批工匠艺人也相继入藏。松赞干布为汉族和尼泊尔的文化技术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打开了大门。使吐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加发展。

  (142)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公元648年,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被劫,退入吐蕃境内。王玄策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派兵协助王玄策击败天竺,并献礼于长安。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授给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给他的爵位是“西海郡王”。

  (143)賨王:唐高宗第二次加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当使臣带着封诏到达拉萨时,松赞干布逝世。详见《唐书》。

  (144)裕固地方:今指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古藏文历史文书称此地方为“黎域”。裕固族历史记载,在松赞干布执政兴佛教之时,裕固地方的佛教被毁灭,故裕固地方的僧人都逃到西藏和印度。

  (145)大臣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唐朝大将,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因功升右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在天山战胜九姓突厥,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歌。乾封初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后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咸亨元

  年(公元670年)与吐蕃作战,大败。后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详见《新唐书》。

  (146)大臣噶尔的大儿子:大臣噶尔的大儿子名叫噶尔·赞聂东普。

  (147)婆罗门地方:这里指尼泊尔。

  (148)和田:此地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详,大概在安西四镇附近(即今敦煌)。

  (149)指汉、魏、周三个朝代。

  (150)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山西文水东人。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唐高宗时,又被召为昭仪,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次年废中宗,立睿宗。七年后(公元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牵连冤杀者不少。晚年豪奢专断,颇多弊政。西藏历史上记载她是一名残暴的女皇。

  (151)向唐朝皇帝投降:这里的“皇帝”是指武则天。

  (152)意为悄悄地带去抚养。

  (153)金城公主(?一739),西藏历史记载,最初赞普赤德祖丹的儿子江查拉本迎娶金城公主,她未到西藏之前江查拉本逝世,故金城公主就和赞普赤德祖丹成亲,赞普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准备与吐蕃赞普赤德祖丹之子江查拉本联姻的。吐蕃派遣香多日拉金等人前往迎娶,唐中宗曾将数万匹绸缎及杂技、乐队、工匠、技人、医书、《左传》等汉籍送到吐蕃。并派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皇帝并亲自送到始平地方,在始平释放罪犯免除死罪,免除百姓赋税一年,详细内容见《贤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记》。

  (154)西夏之地:西夏是宋朝对党项羌族所建大夏封建政权的称呼。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最盛时管辖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一部分地区。居民有党项羌、汉、蒙、回纥等族。从事农牧业,产青白盐、织毡毯。与宋经济文化联系极为密切,茶、马、盐、铁交易频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汉文典籍也广为流传。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各地人民均受损害。西夏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政权自李元昊始,传十主,共计一百九十年。

  (155)蛮子河西:《新唐书》记载,在唐肃宗至德元年 (藏历火猴年公元756年),吐蕃军占领了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门军。这些地方似为蛮子河西一带。

  (156)唐代宗:他为唐朝第十二世皇帝。

  (157)水阴兔年吐蕃军又来了:《旧唐书》记载,在唐代宗广德元年(藏历水兔年公元763年),吐蕃军率领吐谷浑和党项的二十万人的军队从陇山地方一直向东杀来。

  (158)唐代宗逃往陕州:陕州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 487年)置。治所在陕县。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市及附近的地区。

  (159)改元:中国每当一新皇帝上台时,都要更换年号。吐蕃军队占领国都长安十五天,任命金城公主之兄广武王为皇帝,改换年号。详见《旧唐书·吐蕃传》。

  (160)大赦:从元代开始,皇帝对立功之臣颁发的封诏称为大赦。

  (161)唐德宗:即李适(公元742--805年),他是唐代宗之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在位期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加强搜刮,以增加财政收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泚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

  (162)西夏地方的哈拉山:似为贺兰山。

  (163)唐顺宗:即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之子。公元805年在位。在位期间因患风疾,行动不便,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改元永贞,迫其退位称太上皇,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

  (164)唐宪宗:即李纯(公元778--820年),公元805—— 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并利用藩镇间的矛盾,先后平定刘辟、李??锱、吴元济等藩镇的叛乱,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全国统一,但并未根除藩镇势力。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被宦官杀死。此后唐朝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165)唐穆宗:即李恒,公元821--824年在位。他是唐宪宗之子。

  (166)可黎可足:藏王赤热巴巾(又名赤德赞),汉文记载他为可黎可足。他的详细事迹见《贤者喜宴》的注释。

  (167)钵阐布念盟辞:钵阐布是吐蕃宫廷最高官员之名,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上有记载。石碑也称拉萨“长庆舅甥会盟碑”。此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实际为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蕃会盟于长安,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又会盟于逻些(拉萨),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树立此碑。此碑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覆盖。四面有字。正面汉藏两体对照:左半藏文,横书,七十七列,右半汉文,直书,六行。藏汉两体文义相同,大概是同一盟约,两种文本右面是吐蕃一方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位次,共十七人。上为藏文,下为该员职衔姓氏的汉字译音,藏文四十列。对于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当时藏汉对音极为重要,尤其是文中清楚地标出钵阐布充任首席大论一事,为了解吐蕃的宗教、政治的变化与发展提供了真实的证据。左面为唐朝参与会盟官员名单位次,亦为藏汉两体对照,上为藏文,四十九列,下为汉文,共十八人。背面纯为藏文盟辞,七十八列。盟辞中记载汉藏之间虽经数次战争,但丝毫没有破坏藏汉民族的团结。唐蕃会盟碑对于研究唐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信实的证据。此碑现在还完整无缺地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碑结尾中写道:“同一盟文之碑亦树于唐之京师。”

  (168)祝祷神灵:吐蕃王臣举行盟誓典礼时,每人都要祝祷自己所崇拜的神灵,以神灵为证。

  (169)立誓证盟:吐蕃王臣举行盟誓时,要向佛像敬献少量水和酒,称之为盟水。并杀牲畜,喝血或把血涂在嘴上。《新唐书》记载:“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用羊、犬、猴为牲;三岁一大盟,夜肴诸坛,用人、马、牛、闾为牲。凡牲必折足裂肠陈于前,使巫告神曰:谕盟者有如牲”。

  (170)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09--840年)唐穆宗之子,敬宗弟。公元827--840年在位。宝历二年十二月(公元827年1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任李训、舒元舆等为宰相,郑注为风翔节度使,发动甘露之变,欲一举铲除宦官势力。事败,李训、郑注等均被杀害,他亦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

  (171_)达磨:即朗达玛。《新唐书》称他为达磨。公元 841--846年在位,他曾下令将各寺院的门关闭泥封,把佛教经典一部分烧毁、一部分抛入水中。大批僧人被杀,流放边地,脱下袈裟还俗回家。

  (172)碌曲:在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洮河上游,邻接四川、青海两省。

  (173)唐桓(文)宗:唐朝第十八任皇帝。

  (174)唐宣宗:唐朝第二十任皇帝李忱。公元847--859年在位。

  (175)唐中宗:唐朝第四任皇帝李显。公元684年在位。

  (176)唐懿宗:唐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漼。公元860年-- 874在位。

  (177)唐朝共有二十一个皇帝:汉文历史记载唐朝共有二十四个皇帝。《红史》记载只有二十一个皇帝,遗漏了三个皇帝。我们对原文未作任何改动。

  (178)梁朝改替朝代:唐朝末期分为五代十国,首先建立梁朝。公元907年,朱晃(朱全忠改名)用禅让形式即皇帝位(梁太祖),国号梁,建都汴州城,改称为开封府(东都),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179)范祖禹:据《红史》记载,吐蕃传记由宋祁著,范祖禹收集成册。范祖禹的事迹不详,故不多赘。

  (180)临洮:此地离青海塔尔寺不远。据说八思巴到此地建临洮寺。

  (181)喇嘛仁钦扎国师:八思巴到蒙古地方时,有译师喇嘛仁钦扎精通汉、藏、蒙古三种语言,故忽必烈封他为“国师”。

  (182)其中记年中有几处错误:《新旧唐书》关于吐蕃传部分,在八思巴时,由汉族译师胡将祖译成藏文,其中记年 (木、火、土、铁、水)中有几处错误。《红史》的作者对其中几处错误做了修正,便于读者阅读。

  (183)与藏文史籍记载大致相符:《红史》的作者认为《新旧唐书》吐蕃传与藏文史籍记载的大致相符。特别是《新旧唐书》吐蕃传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史实相互得到印证。但是其中也有几处记载不相符,如: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于赞普都松芒布杰在位的第二年(藏历铁龙年)去世,牟尼赞普以后为牟笛赞普(汉文记载为缩赤赞普),德松赞(又名赤德松赞)、可黎可足(又名热巴巾)等厉代赞普执政的年代不相符。经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一对照,才知道所记载的年代不相符。同时也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西藏历史文书的重要性。

  (184)唐书吐蕃传:见注释(131)。

  (185)黄巢: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乾符二年(公元815年)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次年,因反对王仙芝接受唐朝招安,与王仙芝分兵,独立作战。五年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领袖。公元881年打进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公元884年被唐军围攻追及,不屈自杀。

  (186)朱温;即后梁太祖(公元852—912年)。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同州防御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叛变降唐,被封为梁王。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被其子友珪所杀。

  (187)不同姓氏的五个朝代:唐末,分裂出不同姓氏的五个朝代①后梁②后唐③后晋④后汉⑤后周(公元907—960年)。详细内容请看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

  (188)宋太祖:即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治所在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公元 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宋朝从宋太祖公元960年执政到宋钦宗公元1127年共计一百六十八年。共有九位皇帝。宋朝时,除辽和西夏外,其他地区都被宋统一。

  (189)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宋徽宗(公元1082——??年),即赵佶。北宋皇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其子宋钦

  宗(公元1100---1156年)即赵桓。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底在金兵大举进攻中,接受其父徽宗的传位,在位一年四个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第二年,他和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宋灭亡。

  (190)契丹大辽:契丹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部族。唐时,散居今东北的南部和原热河一带,以牧、渔、猎为生。在宋朝和唐朝时期,契丹族就和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在汉族的影响下,契丹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唐末,迭刺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公元916年阿保机在契丹称王,建封建政权。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国为辽。契丹大辽从公元916--1125年共立国二百一十年,共历九帝。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联合金征服了契丹。此时贵族耶律大石率领部分契丹人西迁建立西辽,又称哈刺契丹。西辽从公元1124--1222年共立国九十八年,共历五帝。第五任王律耶直鲁古被金所灭。

  (191)康王:即宋高宗赵构,南宋皇帝。公元1127年—— 1162年在位。初封康王。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人被俘后,他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任用黄潜善、汪伯彦为相,南迁扬州;继又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十一年(藏历铁鸡年公元1141年),向金投降。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传位于赵睿(孝宗)。

  (192)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西晋的晋愍帝司马邺于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改南京为建康。三国吴称建业。明为南京,清为江宁府治。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均建都于南京。今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3)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隋开皇中置州,自唐以来称为大州。五代时吴越建都于此,称为西府。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从南京迁都于此,称为临安府。元改为杭州路,明改为府。解放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此地也是生产丝织品的中心。

  (194)国号仍称为宋:从建业元年(公元1127年),赵构(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至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被元灭亡止,国号仍称为宋。

  (195)蛮子合尊:南宋国都南京和杭州被西藏历史家称为蛮子国都,南宋被称为蛮子王朝。南宋国都出产的丝织品在西藏很有名声,人们称为蛮子丝织品。南宋第九任皇帝宋帝昺从公元1278--1279年在位二年(红史记载为三年)后,被元兵征服,皇帝被活捉,并送到萨迦寺出家为僧,宋帝昺被称为蛮子合尊。以后蛮子合尊被格坚汗杀死。(应是宋恭帝??)

  (196)阿拉坦汗(阿骨打):即金太祖,金王朝的建立者。金王朝最初的女真族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隋唐时期称女真为黑水靺鞨。五代时改称为女真。十一世纪女真族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十二世纪初,女真族的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国都最初建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以后海陵王迁都于中都 (北京),此后宣宗完颜珣迁都河南开封。金共历十帝,从公元1115--1234年共历一百二十年。元太宗窝阔台于公元1235年灭金。

  (197)大金:即金王朝,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

  (198)金哀宗:即完颜守绪,公元1224--1232年在位。

  (199)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公元1162--1227年),名铁木真。古代蒙古首领,也是一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于第三饶迥的水马年(公元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毒死。铁木真在众富有家族的支持下,公元1189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被选为合罕。他先后灭塔

  塔儿四部及札刺亦儿、乃蛮,不里(回族的一部),战败蔑儿乞惕等部落。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蒙古社会生产发展很快。并加强各部之间的经济联系,蒙古族人民倾向于统一。成吉思汗代表蒙古贵族的利益,统一蒙古诸部。公元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并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开始使用蒙文,从而改变了诸部之间长期混战的局面,加强了经济联系,促进蒙古社会生产向前发展。同时成吉思汗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公元1211年和1215年两次向金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北岸,占领金朝中都(今北京)。公元1219年带领蒙古军第一次西征,攻灭了花刺子模,在喀勒喀河打败了斡罗斯和钦察联军,版图扩至中亚地区和南俄,并把这些地区分封给其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公元1226年,率兵南下进攻西夏,次年于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200)窝阔台:即元太宗。蒙古大汗,又称合罕皇帝。成吉思汗第三子。他生于藏历第三饶迥火羊年(公元1187年),汉文记载为公元1186年。公元1229--1241年在位。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公元1229年被推为大汗。

  (201)薛禅汗:元代皇帝。名忽必烈。又称薛禅皇帝。蒙哥汗(宪宗)之弟。公元1260年——1294年在位。蒙哥汗三年,他率军攻云南,次年灭大理而归。蒙哥汗九年,攻宋鄂州 (今湖北武昌),得蒙哥汗死讯,决定北归。公元1260年(元中统元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即帝位。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给八思巴象征权力的玉印。其幼弟阿里不哥联合漠北、中亚诸王,和他争位。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他取得全胜,自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迁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同年,在中央设立了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关——总制院,忽必烈又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的院务。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随后发动对南宋的进攻,至元十六年灭宋,统一了全国。

  (202)至元十三年:即藏历第五饶迥的火鸡年(公元127年)。

  (203)蛮子地方的皇帝幼主:即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见前注(195)。

  (204)蒙古之国称为大元:公元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伸张其势力于黄河流域。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机构,直接统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205)西夏地方:西夏是宋人对党项羌所建大夏封建政权(公元1038--1227年)的称呼。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最盛时辖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一部分地区,居民有党项羌、汉、藏、回纥等族。

  巴卧祖拉陈拉著的《贤者喜宴》(21)函中记载,东为中原,南为绛(纳西),西为吐蕃,北为蒙古,中为西夏。

  (206)北面都城:即北都和林。元末统一全国之前,蒙古窝阔台汗七年(公元1235年)建都于此,称为北都(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忽必烈即汗位后首都南迁,改设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后改为和宁路总管府。自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后,又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元灭亡后,其残余势力又以此地为政治中心。

  (207)朶地方:历史上 西夏亦称朶地方。

  (208)格祖王:即李元昊(公元1003——1048年)。西夏

  囯主,又名曩霄,公元1032年——1048年在位,李继迁(即赵保吉)之孙。公元1038年称帝,囯号大夏。曾订定官制、军制、法律,创制西夏文字。击败吐蕃和回纥。对宋多次进行战争,至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与宋约和。庙号景宗。国都建于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兵灭西夏。西夏立囯共计一百九十年。关于西夏的历史请看巴卧祖拉陈瓦著的《贤者喜宴》的(21)函。

  (209)迥乐山:译成藏语系黑心山之意。

  (210)蒙古王子阔端:他是元太宗窝阔台的第二子(公元1206—1251年)。公元1229年(绍定二年),窝阔台即汗位后,将甘、青和原来西夏的属区,作为封地划归他。嘉熙三年 (藏历土猪年公元1239年),萨迦、帕主、止贡、蔡巴、达垄先后归顺了蒙古王室。止贡巴和藏固尔莫瓦归顺蒙哥汗,帕主雅桑和唐波且巴归顺了旭烈兀,萨迦和拉弟宣巴归顺了阔端,蔡巴归顺了忽必烈,达旭归顺了阿里不哥。藏历第四饶迥铁鼠年(公元1240年)阔端从凉州(武威)派大将多达那波率领军队进入西藏,在多堆、多麦和索曲等地到处杀人放火,烧毁佛堂寺庙,热振寺亦遭严重损失。达垄乌云遮日,五百多僧人被杀。止贡京俄扎巴迥乃咒降冰雹,故止贡未受损失。多达纳波邀请京俄扎巴间乃到蒙古地方传教,他未亲自应邀,派遣萨迦派的萨班大师到凉州。藏历第四饶迥的木龙年(公元1244年)萨班六十三岁时,帯着他的两个侄子(即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杰)前往蒙古,藏历木蛇年(公元1245年)他们三人到达凉州,但这时阔端因蒙古选立大汗,已离开凉州前往蒙古地方去了。直到1247年阔端才从蒙古返回凉州,二人会见。据说萨班曾医好阔端的重病,阔端对萨班表示了殊胜的尊敬。第四饶迥铁猪年(公元1251年)萨班去世。同年阔端亦死于凉州。

  (211)贵由汗:即元定宗贵曲。公元1246--1248年在位。

  (212)蒙哥汗:即元宪宋(公元1208—1259年)。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公元1251—1259年在位。第四饶迥木兔年 (公元1255年)蒙哥汗邀请噶玛拔希到蒙古。第四饶迥土羊年 (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

  (213)只必铁穆耳:元代皇帝,又称完泽笃皇帝(公元 1265—1307年)。公元1294—1307年在位。名元成宗铁穆耳。铁穆耳在位时,曾邀请贡钦却古沃色为以前萨迦班钦创制的蒙文増添了不少后加字母。铁穆耳还依止夏尔巴绛漾仁钦坚赞喇嘛获得不功金刚印。(应是阔端之子,与成宗不是一人——编者)

  (214)元贞二年:元贞是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汉文历史记载为元贞三年)。元贞元午正是藏历第五饶迥木羊年(公元1295年)。

  (215)大德十一年: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后期的年号。大德元年正是藏历第五饶迥火鸡年(公元1297年)。

  (216)海山曲律汗:即元武宗海山。公元1308—1311年在位。也称曲律汗。海山在位时,让萨迦却吉沃色把甘珠尔翻译成蒙文。海山三十一岁(藏历第五饶迥铁猪年公元1311年)去世。

  (217)至大四年:至大为元武宗海山的年号。

  (218)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即元仁宗。公元1312——1320年在位。号称普颜笃。元仁宗在位时,邀请绛嘎巴拔希,得到纳绛版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元仁宗普颜笃三十六岁去世。

  (219)皇庆二年:皇庆为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前期的年号。皇庆元年正是 藏历第五饶迥水鼠年1312年。

  (220)延祐七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后期的年号。从藏历第五饶迥木虎年(公元1314年)至第五饶迥铁猴年(公

  元1320年)。

  (221)硕德八刺英宗格坚汗:他十八岁时即位,在位三年(即藏历年第五饶迥的铁鸡年公元1321年——第五饶迥水猪年公元1323年)。号称格坚汗。他以前的皇帝穿蒙古服装,从他开始穿汉地之服装。他二十一岁去世。

  (222)至治三年:元英宗硕德八刺格坚汗的年号为至治。藏历第五饶迥铁鸡年(公元1321年)——第五饶迥水猪年(公元1323年)在位三年。

  (223)也孙铁木儿晋王:即元泰定帝。他二十二岁即位,在位五年,藏历第五饶迥木鼠年公元1324年——第六铙迥土龙年公元1328年(即泰定四年、致和元年)。二十六岁去世。

  (224)泰定四年: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前期的年号。即公元1324--1328年。

  (225)致和一年: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后期的年号。即第六饶迥土龙年(公元1328年)数月。

  (226)阿速吉八:也孙铁木儿之子,三十岁时(第六饶迥土蛇年公元1329年)即位,四十天后被月鲁帖木儿杀死。

  (227)和世??琼护都笃汗:即元明宗。二十五岁(第六饶迥土蛇年公元1329年)即位五十天。

  (228)图帖睦耳扎牙笃汗:即元文宗。藏历第六饶迥土龙年(公元1328年)——第六饶迥水猴年(公元1332年)在位五年,号称扎牙笃。他在位四年时,曾邀请噶玛巴饶过多杰到蒙古地方。二十九岁去世。

  (229)天历三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前期的年号。公元 1328--1330年。

  (230)至顺二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后期的年号。公元 1330--1331年。

  (231)懿璘质班:即元宁宗。藏历第六饶迥水鸡年(公元1333年)即位一个月后去世。此后由阿铁木儿太师执政六个月。

  (232)阿铁木儿太师:元朝的一位大臣。懿璘质班去世后,由他执政六个月。

  (233)妥懽帖睦尔:即元顺帝,明宗之子(公元1320--1370年)。第六饶迥水鸡年(公元1333年)——第六饶迥土猴年 (公元1368年)在位。他于至元四年(藏历第六饶迥土兔年公元1339年)邀请萨加达钦贡嘎坚赞为上师。此后在藏历第六饶迥木马年(公元1354年)封大师绛秋坚赞为大司徒,并把西藏十三万户赐给绛秋坚赞。《蒙古政教史》记载,妥懽帖睦尔曾邀请过萨迦喇嘛帝师贡嘎罗追,帝师贡嘎罗追大概就是帝师贡嘎坚赞或贡嘎罗追坚赞。需与萨迦世系印证。此后在第六饶迥的土狗年(公元1358年)又邀请噶玛巴乳贝多杰。(此时加鸠世族中生一子名朱格,此人狡诈阴险,妥懽帖睦尔毫无考察即任用了他,并封他为一大部族的首领,朱格曾征服了汉地的许多部族,并把妥懽帖眭尔的大部分大臣定为背叛皇帝之罪流放边远地方,同时还杀了主要大臣托塔和太子。)藏历第六饶迥土猴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妥懽帖眭尔北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二年后,铁狗年(公元1370年)去世。

  (234)大都城(即大都北京):以前称北京为中都,此后在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于金中都城东北另筑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 1283年)筑成。蒙古人称为汗八里克,意即汗城。此后明、清二代又陆续加以修建,成为现在的规模。

  (235)上都大殿:元世祖忽必烈未迁都北京前,元朝国都为上都,蒙古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忽必烈营建城廓宫室于滦水北(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的一条河)。藏历第四饶迥

  铁猴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此,称开平府。四年加号为上都。上都规模大于窝阔台汗时期的和林,而小于都城 (今北京城东北)。以前很有名声的那塘堪钦祁那喀扎等格西于上都撰写了许多典籍,详见每部典籍之跋。

  (236)帝师贡嘎坚赞:(藏历第五饶迥铁狗年公元1310年--第六饶迥土狗年公元1358年)。他二十二岁时(藏历第六饶迥铁羊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图帖睦尔邀请贡嘎坚赞,并封为帝师。此后到懿璘质班和妥懽帖眭尔的至元十八年(公元 1358年),一直任帝师。于公元1358年去世。其详细事迹见萨迦达钦阿美夏俄旺贡嘎索南著的《萨迦世系》200页至201页 2行。

  (237)此处为上都之意,详见注释(235)。

  (238)如来佛的佛牙舍利:释迦牟尼四大佛牙舍利之一。

  (239)佛教的死灰复燃:佛教的复兴是指从唐武宗的会昌元年、铁鸡年(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禁行佛法,到北宋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土虎年(公元978年)之间共计一百四十八年中,卫藏地区佛教全部禁废,以后有卫藏十位贤者从多麦地区迎回佛法,使佛教复兴。

  (240)葛禄逻:这大概是指勃律,待考。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