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0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04
亥三、难行精进(分四科) 天一、徵起
云何菩萨难行精进?
这是第三科:难行精进。一共是八科,第一科自性精进,第二科一切精进,现在是第三科难行精进。这一科裡分四科。第一科是徵起。
「云何菩萨难行精进?」:什麽叫做菩萨的难行精进呢?下面是第二科:略标。
天二、略标
谓此精进,略有三种。
就是略标其数目。
天三、列释(分三科) 地一、离一切想
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诸饮食想、诸卧具想、及己身想。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
这是第三科:列释,列出来它的名称,解释它的意义。这一科裡又分三科,第一科是离一切想。
「若诸菩萨无间远离」:什麽叫做离一切想呢?若是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无间」就是不间断,就是长相续地作如是观的意思。无间的远离,远离什麽呢?「诸衣服想」,诸衣服就是很多的衣服。「诸衣服想」,这句话怎麽讲呢?这想,取相为想,取相分别名之为想。这个取相就是心裡面与所缘的境界相接触了,认识它的相貌,这认识裡面有一个执着的意思。说执着,也应该是说明白了;但是,若说爱着就更好一点,就是对衣服有爱着心。心裡面一直地在思惟这件事。现在这个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就这样讲应该是明白了;但是,若是详细说,应该再多说几句。还是唯识的法相:依他起。依他起就是依阿赖耶识为种子而显现的一切法,是依他起。依他起的法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有而不真实;是如幻有,如梦中境似的。但是,我们的前六识和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的识一接触,又有一个所缘缘。这个所缘缘就是我们的第六识所变现的。变现的时候,没有智慧,不知道是如幻如化的,就认为是真实的。执着衣服是真实的,有爱着心,这叫做「衣服想」。现在说「远离衣服想」,观察心裡面所想的衣服是毕竟空的,没有衣服可想。你常作如是观,叫做远离诸衣服想,那就是破除去遍计执了。
破除去遍计执的时候,但是还有如幻如化的衣服,就是这个意思:是自性空的,但是还是宛然而有的,宛然而有的那个就是依他起了。这和《中观论》说的观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还是宛然而有,也是相合的,并没有冲突。
这样「远离诸衣服想」,实在这句话就是修唯识观的意思。如果你不修观的话,这个衣服想你不能破,这个着你就不能破,你这个遍计执不能破。你只修奢摩他,这个遍计执不能破。你就是得了色界定、得了无色界定,这个遍计执还是不能破。所以这上面说:「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就是长时期地修唯识观,我们心裡面对于衣服有爱着心,这是遍计执。常常观察它是毕竟空的,无有少法可得,没有衣服可取着,这叫做「无间远离诸衣服想」。
「诸饮食想、诸卧具想」:也是一样是这样子。「及己身想」:这一句深一点。「己身想」这个地方有事情,在《披寻记》裡有详细的解释。
「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这个「于诸善法」前面这一行文,这是修唯识观破遍计执。修唯识观就是善法,你对于这个善法:于衣服修唯识观;于饮食、卧具及己身都修唯识观,叫做「诸善法」。这个善法「无间修习」,不间断的要修习。
不间断的修习,这裡有两个意思;说三个意思也可以。就是最初听闻如是法,你在文字上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闻所成慧。然后你要长时期地专精思惟,那就是思所成慧了。若是修禅定的时候,就是修奢摩他了,在奢摩他裡边再修毘钵舍那观,那就是修所成慧;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有三个阶段。对于闻思修三种智慧的无间修习「曾无懈废」,从来也不懈怠,不停止这件事,常作如是观。
常作如是观这件事,就是自从听闻这样的法,你根据文字上去思惟观察;合上本子了,你还是要思惟观察。你经过闻、思这两个阶段的道前方便,然后正式修止观的时候,它就会顺一点。就不会说:「我不会修毘钵舍那观。」没有这话,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难行精进裡有三种,这是第一种难行精进;不容易。我们看《披寻记》怎麽说。
「无间远离诸衣服想等者:此显四种远离希求之爱」(《披寻记》p1432):这一段文是开示我们有四种远离希求之爱,四种不同。这个希求爱要远离。那四种呢?「谓衣服爱,饮食爱,卧具爱,有无有爱」,一共这四种。这四种,在文句上看:「衣服想、诸饮食想、卧具想」,这三种很明显;那「有无有爱」就是下边那个「己身想」,指「己身想」说的。
「闻所成地说:」这我们已经学过了闻所成地。
「又诸苾刍顾恋现法身命为依止故」:「又诸苾刍」,现在的文是〈菩萨地〉--是指菩萨;现在这地方是引〈闻所成地〉的话来说。诸苾刍也应该包括苾刍尼在内。
「顾恋现法身命」:顾恋,就是爱着。爱着现在的这个生命,现在这色受想行识,这是法,这个就是我们的生命。爱着这个身体,其实这是与生俱来的就是爱。爱着这个身体「为依止故」,以此为基础,实在也就是因为对这个生命的爱着,「而于衣服、饮食、卧具生希求爱」。因为爱着这个生命,所以就希望这个身体也不要冻着、也不要饿着,有一点苦恼也不可以。所以,就要有衣服、饮食、卧具生希求爱。希望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住得也好一点。所以,这衣服爱、饮食爱、卧具爱从那来的呢?原来就是以生命爱为根本,然后才有这个爱。就是爱着这些东西来保护自己的生命。
「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前面是现法生命。现在又是顾恋后法生命,就是爱着我将来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这个身体终究有一天老病死,结束了;结束了没有终断,还继续有色受想行识的生命的。那麽,对于那个身体虽然还没出现,但现在就已经开始爱着了。这是顾恋将来的生命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希求爱」:我现在常常地买买花供佛,使令我将来的生命能美一点。别的说是修止观、修学圣道、了生死,那事儿不要管!我放生,使令我现在的生命长一点,我将来的生命也长一点。想这个事儿,思惟这件事!我也看见杂志上很有名的大德做这个事情。这是「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若是我们买花供佛,我们对于佛有恭敬心去供佛,那就意义不同了!说是对于鸟兽放生,有慈悲心放生,那也是不同。
「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希求爱」:后有;现在这个生命叫做现有。这个现有结束以后,还是有一个生命的,叫做后有。对于后有也有一个爱;当然,这还是相信因果的关係。「而于后有生希求爱」,这是「有」。
「愚于涅槃为依止故,而于无有生希求爱」:这是有无有爱,现在说无有,什麽叫做无有呢?「愚于涅槃为依止故」。愚于涅槃,对于涅槃这件事也不是太明白,所以叫「愚」,对于涅槃煳涂,所以叫愚于涅槃。
「为依止故」:因为对涅槃不太明了,听人说涅槃是个安乐处,所以就是「而于无有生希求爱」。对于那个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那个离一切相的、不生不灭的涅槃生希求爱,也爱着;其实,你这样爱就不是涅槃了。那个地方是离一切相,也就离一切分别。「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你一希求就不是了。所以「为依止故,而于无有生希求爱」。这样加起来有四种爱。这是陵本十四卷第十页,这是在〈闻所成地〉。
「今说菩萨于彼远离尚无有想,况希求爱」:那个〈闻所成地〉是说苾刍,现在这裡是说菩萨。「今说菩萨于彼远离」,对于这四种爱都要远离,那当然就是修唯识观,唯识无义,观察这些都是毕竟空寂的。若是毕竟空寂,就是「尚无有想,况希求爱」呢?就是想也不生了,爱当然也不起了。修成功了,就是无分别智现在前了。
地二、尽寿恒行
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
前面是第一个难行精进,这个是修学圣道;修世间上的善法,是随顺我们原来的贪瞋痴,不改变我们的贪瞋痴,随顺我们的贪瞋痴做一切善事,这比较容易;但是也有人不愿意做。现在是违背了自己的贪瞋痴,不可有贪瞋痴,这比较难,这叫第一难行精进。
这句话引〈闻所成地〉的文,说得比较完全一点,为了爱着这个身命才爱着衣服、饮食、卧具的。现在若是说离开这个有爱,于身命「及己身想」对这个身体也修唯识观,那也是一样,也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现的根身、器界,现的根身就是如幻如化的,有若无,不真实,如水中月、如镜中像,有而不真实。你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作毘钵舍那观,观察这个身体有而不实;但是,我们就执着这个身体才生遍计执了。生遍计执的时候,遍计执主要是第六意识,他这个所缘缘能现出来这个身体,就执着是真实的了。这个执着真实的影像完全是没有的,是毕竟空寂的,他是一点体性没有的,观察他是毕竟空寂的。这就是修止观,是这麽观。说是:「我不会修毘钵舍那。」现在告诉你:像打妄想那麽想,一样。「今天吃麵条不咸,昨天吃麵条咸了。今天吃的麵条不咸,这个麵条好吃。」这件事这麽想,你修观的时候也是这样想:「这个麵条是我心的变现,是毕竟空寂的。」现在是,我们的烦恼主要不是麵条,而是这个身体。我们主要的烦恼是这个身体,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裡引起烦恼。你观察他是依他起,如幻如化的;但是我们执着是真实的。执着真实这个事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寂的。「什麽物?恁麽来?」「说似一物即不中。」道理就是这样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道理都是一样。
观察这衣服、饮食、卧具还有医药,都是毕竟空寂的;但是,主要是观察这个身体是毕竟空的。但是,依他起和圆成实是离名言相,离相,离言法性。我们第六意识所接触的一切境界,这是言说法性,都是不真实,只是内心的分别。这所分别的影像是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寂的。你要常常作如是观,常常作如是观,就从外凡位到内凡位去了。你的身份就升级了,给你升级了,你可知道!我们若是不作如是观,只是学习学习,是在外凡。外凡是什麽样呢?就是和在家人差不多。在家人就是唯利是图;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但是你内心裡面老是还是贪瞋痴,就是完全是没什麽大的差别,和在家不修学圣道的差不多。若是出家人也不学习佛法呀!那就是更差一点。所以,我们学习了佛法,你要知道有这麽一件事,是这样子,应该作如是观,来改变自己的思想,要知道这件事。说我们看见人家有修行,有修行,那就是这样子,这就是叫做有修行;那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但是「我不愿意!」,那你不愿意,那就只好羡慕别人,你自己不能成就。
「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能够这样的精进地修唯识观,观察这些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没有间断,常这样精进修行。「尽众同分」:(按:精进)到什麽时候?「我就修行七天,打禅七的时候修行七天。」不是的!说:「我七七四十九天。」不是的!要尽众同分,就是尽形寿,尽形寿要这样用功的。不是我参加禅七,七天就完了,不是的!要尽众同分。这个众同分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有色受想行识,你也有色受想行识;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一样,这叫众同分。尽这个生命体的寿命,一直是这样用功修行。「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所有的时间,早晨起来,你就是这样修行,吃完早饭以后也是这样修行,吃完中饭以后也是这样,一直到晚间:初夜也这样修行;中夜可以休息;后夜还是这样修行。
我们可以知道佛菩萨的意思:我们出家人修行是这样子。不是像我们中国汉文佛教,早晨起来做个功课,唸多少咒,然后又什麽的,那功课就结束了;不是那麽回事儿!我们从经论上看出来,出家人应该怎麽样做功课呢?就是应该这样做功课。和我们汉文佛教祖师规定的功课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同学到另外一个地方,遇见一位大德,问:「你们早晨做什麽功课?」「我们早晨起来静坐。」「怎麽你们没有唸愣严咒?」说:「没有!」「那怎麽可以呢?祖师定的规矩怎麽可以违犯呢?」他这麽说。
「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第二种难行精进。因为这件事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的,若善根特别深厚的人,时间也可能不用很久就得圣道了,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以后,他还是这样修行。在经律上说:「重(按:音「崇」)虑缘真」。你没得圣道的时候这样观察;得了圣道以后,还是重複的这样子在奢摩他裡面修观,还是这样修行。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也还是这样修行;一直到最后,得了阿罗汉以后,还是这样修行;乃至到佛的境界,到佛自然是这样无分别境界成就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一直的不懈怠,不停下来。
当然,我们回头想:我们出家人,我们的祖师定的功课,早晨唸愣严咒,唸大悲咒、唸十小咒,这样,他也有个道理。这是什麽?我们出家人不学习佛法,那麽,一点功课没有,他这一天怎麽个境界呀?我看就不要说了!那麽不妨还立出唸愣严咒、唸大悲咒、唸十小咒,这样的功课立出来,就是多少还有一点修行。立个早殿的功课、晚殿的功课,朝暮课诵,还算好!还算有一点功课。现在这上说:「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你自己这样做功课,修这唯识观,能调伏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贪瞋痴的烦恼调伏了,调伏了的时候,心情自在。遇见如意的境界,心裡也不动;不如意的境界,心裡也自在。你若不调伏啊,烦恼来了你很辛苦啊,那麽这是一样好处!另外一样好处呢,你对于远离衣服想、远离饮食想、远离卧具想、远离身想,你常常这样修止观,佛法中的第一义谛你多少有一点认识。你若是遇见因缘,有在家居士、或者有出家的法师来请问你佛法了,你就说这一点,就很好!就说这一点,那麽你看!你对他的请法,没有辜负他,你有布施佛法给他。你会说出来,而且还是非常重要!「是名第二难行精进」。
地三、平等通达
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有颠倒,能引义利精进成就;是名第三难行精进。
「若诸菩萨平等通达」:若是能这样精进修止观的菩萨,他久了,他自然会有成就。成就,他睁开眼睛一看!「你们都没有修行,就我有修行!」他会这样想吗?不!他「平等通达」,就是:有修行亦复如是;没有修行,亦复如是。无差别相,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所以「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你就不会起高慢心哪!这个是在第一义谛上那个功德,在你心裡面相应了,不生高慢心。「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
「不缓不急」:而这位菩萨他心裡面与这相应的时候,什麽事情也不缓慢;但是也不那麽急。这就是心裡面很平和,而不缓也不急。说:「我不修!我每天就是上个早晚殿,我就是唸愣严咒,我就唸大悲咒,唸十小咒,上个早殿,上个晚殿,天天做这个功课。」你做几十年了还是那样子,你的烦恼不能变动,你的烦恼一点不能调伏!当然也有点好处,这也是佛法嘛!唸咒也是佛法。也可能早晨也唸佛,晚间念《阿弥陀经》、念八十八佛,也熏习了一下;但是,那是很遥远的事情。那和这个修止观完全不一样!
一般的情形,如果你不修止观,你有一点特别的地方,你就有高慢心,就瞧不起别人,就是这样子。这个地方呢,修唯识观也包括我空观、法空观都在内的。所以,他就是有大修行,他完全没有高慢心。若是你不这样修止观啊,你有一点特别的功德,你就是有高慢心,高慢心就来了,这有所得你没有办法避免的。一有高慢心就引起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有颠倒」,无有颠倒就不会有高慢心,也不会:「我有修行!」也决定没有这个分别心,不会这样分别,不会有这个颠倒。
「能引义利」:你这样子与道相应的时候,就能引发你的定慧,无漏的戒定慧逐渐逐渐地出来,你就会有成就,会成就无漏的戒定慧;就是义利。而这个精进也就成就,不会懈怠,因为这时候烦恼愈来愈少。懈怠是烦恼来的,因为内心裡有烦恼才有懈怠。现在这样的修止观,烦恼逐渐减少,你的戒定慧愈来愈强,所以你一直地会精进,就会有这样的成就,而不会懈怠。「是名第三难行精进」。这是不容易的啊!这个难行实在是讚歎的意思。讚歎这个佛教徒真了不起呀!他能做这种希有的事情。
天四、结因
如是菩萨难精进力,当知即是缘有情悲,及与般若能摄之因。
这个「难行精进」一共分四科。第一科徵起,第二科略标,第三科列释。现在第四科:结因,结束他的因由,为什麽有这样难行精进呢?
「如是菩萨难精进力」:这位菩萨他具足了难行的精进力量,具足了。是什麽原因会具足呢?会有这样难行精进呢?「当知即是缘有情悲」:你要知道,就是他有观众生之苦、他有这个悲愍心,他要发无上菩提心,要努力地先要把自己栽培好啊!才能够度众生。不是说「我完全不修学圣道,我就要做大菩萨度化众生。」有那种事情吗?
「及与般若」:有大悲心来推动自己学习佛法、修学圣道;有大悲心同时还有般若的智慧。你修唯识观,这是般若,这是大智慧呀!能尽形寿不懈怠地修行,能够有修行还没有高慢心,平等通达功德相应,这都是般若啊!这个大慈悲--有悲愍心裡边同时还有般若,以无所得为方便,大悲为前导,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能摄于般若,「能摄之因」,就是能成就这个精进的因缘。这样的精进能成就的理由,就是一个悲、一个慧;一个悲、一个慧,才成就这样的难行精进的。
《披寻记》(p1432)当知即是缘有情悲等者:此显三种难精进力。总能摄受缘有情悲及与般若,名为彼因。
亥四、一切门精进(分四科) 天一、徵
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
前边这是第三科:难行精进。现在是第四科:一切门精进。第一科是徵。「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怎麽叫做菩萨一切门精进呢?
天二、标
谓此精进,略有四种。
这个一切门精进有四种不同。这是标,标数。下面第三科是「列名字」。
天三、列
一、离染法精进。二、引白法精进。三、淨除业精进。四、增长智精进。
这列出来四种精进的名字。下面第四科是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解释离染法精进。
天四、释(分四科) 地一、离染法精进
离染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
「离染法精进者」,能远离染法,这也须要精进才能成就的。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谓诸菩萨所有的精进有什麽成效呢?
「能令一切」;由于精进地修学圣道、修学止观,能令一切的「结缚」,这个结,前面解释过。结者,合也;能令你和苦恼在一起。烦恼它有这个作用,能令你和苦恼在一起,这个叫做结。结者,合也。
「缚」就是繫缚,使令你不得自在,你想要怎麽地都不行!
「随眠」:这个烦恼有睡觉的时候,它表面上好像没有烦恼,实在它还随逐你,并没有离开你呀!还在阿赖耶识裡面,在那裡隐藏着,潜伏在那裡--随眠。
「随烦恼缠」:缠,就是烦恼活动出来了,它睡觉睡醒了,它出来活动了,就是缠。这个是随顺种种因缘,当然,烦恼活动出来,也还是四种因缘。要有一个所缘缘引发出来;还要不如理作意,这个不如理作意要有一个所缘缘。还要有增上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这时候这个烦恼它不再睡觉了,它就出来活动了,缠缚着你。随眠是烦恼的种子,随烦恼缠是烦恼现行活动了。
菩萨所有的精进是能使令你的烦恼「未生不生」。未生的时候就是随眠的时候,它就不生了。我们读《显扬圣教论》上说一句话:怎麽样才能灭烦恼的种子?就是深入第一义谛,你才能灭除烦恼的种子。说:「我修奢摩他,我能得到高深的禅定。」不能断烦恼种子。因为你不能见第一义谛。你的禅定怎麽高深,没有般若的时候,这个禅定它不能到第一义谛。不能到第一义谛,是不能断烦恼。所以,你到了非非想定,你还是凡夫,你的烦恼还会活动,你又从非非想天就掉下来了。所以,「未生不生」,你修唯识观,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能见第一义谛。
我们再唸一唸:「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按这两个颂来看,你修唯识观就到了圆成实性,到了第一义谛。到了第一义谛,它就能断烦恼。你不到第一义谛,它不断烦恼。说:「我修止的时候很舒服,修观倒不感觉到什麽好,所以我就还是修止。」但是那个舒服不是真的。因为你没有修毘钵舍那,你修止,你感觉舒服,也不是很深,多数都是在欲界定裡面走来走去的。到最后: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都很难!你到欲界定最后的等持都不容易呀!那麽到了未到地定那是高了一点。但是,这个都不能断烦恼;你一定要修毘钵舍那。说:「我修了毘钵舍那也不感觉什麽好。」有好处!就是我昨天、头几天也说过。你修毘钵舍那,你对第一义谛:「一切法都是假的、是毕竟空的」,你这个想法就熟。会熟呢,虽然还没见第一义谛,但是,你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办事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你这个如理作意会出来,立刻就减少烦恼,烦恼就减少了。如梦中境、作梦的时候,我小时候常常作梦,狗咬我,唉呀!我还跑不动,也很急啊!然后醒了,醒了没这回事。你常常这样思惟呢?你就能减少烦恼,你就能够这智慧熟,熟就容易活动。我们烦恼常容易出来活动,就是熟。这境界一动不是贪心,就是瞋心,就是熟。我们如理作意不熟,所以境界出来了,我们的如理作意还在那裡睡觉 ,不动。
「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就是深入第一义谛观察一切法空,它就不生。当然是我刚才念那二个颂,「彼无故此无」就是遍计执没有了,依他起也没有、依他起也不现前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就见第一义谛;见第一义谛就灭除烦恼种子。所以「未生不生」能灭除烦恼种子啊!烦恼再也不现起了,「未生不生」。「已生断灭」说我现在忽然间失掉了正念,我的贪心来了、我的瞋心来了,但是你的如理作意一现起呢!这活动的烦恼就没有了,都是心的分别,但是你这样的分别能灭烦恼,你那样的分别它不能灭烦恼。「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这就叫作「离染法精进」。
「离染法精进」就是有这个功德能灭除烦恼,而我们人呢!谁不愿意离苦得乐呢?谁都是愿意离苦得乐,但是你知道这苦恼从什麽地方来的呢?就是从烦恼来的,有烦恼才有苦恼。你若是:「我不愿意有苦恼!」,你灭你内心的烦恼,就不会苦恼。不是说是所有的境界都如我意,我才没有烦恼,不是的,你苦恼的原因;是在你的心裡面,不是在外面,你灭除内心的烦恼,心就自在,就没有苦恼、就安乐自在了。所以菩萨的精进就是能灭除一切烦恼,这就叫作「离染法精进」。「染法」就是烦恼,烦恼是染污的。这就是「门」;这个精进的门,能令你心清淨、能令你灭除烦恼。
地二、引白法精进
引白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长广大。
这是第二个门;是「引白法精进」能引发出来清淨功德法,你的精进有这样的功效能引出白法来。什麽呢?「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初开始啊!用功修行的人所生出的善法,当然不是无漏的,但是你啊!你修学圣道,你最初发的愿是向于无漏的,你想要得圣道吗!你想要得圣道就是要得无漏的功德,你这个愿还是有所得啊?不是那麽清淨,但是这个愿呢?能引动你、引导你向无漏那裡去、向出世间那裡去、向涅槃那裡去、向第一义谛那裡去。你想要得圣道这个愿,它引导你向第一义谛那裡去!你初开始修学圣道的时候,你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那心总是有所得,所以所成就的功德,还不能说是无漏的。但是也是了不起了,就是你得到欲界定、得到末到地定、得到色界四禅,你这由圣道的愿引发出来的功德;它都有向于无漏、向于第一义谛的那种能力,但是这个时候它不是无漏的,因为你烦恼、有所得的心没有去掉,没有断除这有所得的执着。但是你不断的努力呢?就会得无生法忍了,那就改变了,得了无生法忍有无漏的智慧,有无我、我所的智慧、有观一切法空实相的智慧,这个时候功德就变成无漏的,当然也还不是那麽圆满,初得无生法忍,功德不是那麽圆满。
所以「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就是修所成慧;闻、思、修的智慧,诸法实相的智慧,欲界定、末到地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乃至灭尽定,这个定、慧逐渐、逐渐就微妙了,这个「善法未生令生,己生令住」己经生出来了,能令它安住不退。「令不忘失」你成就这个定,成就了可以出定,但随时可以入定,那就不失掉,你得到诸法实相的智慧,也是,有的时候现前,有的时候不现前,但是你随时正念现前的时候,这无漏的定慧就会出来「令不忘失」。「增长广大」你继续努力的修行呢?你的定也增长广大、你的智慧也增长广大,那就不同,就成就了。这就是「引白法精进」,这个门就是能令你成就功德,这个精进能令你成就功德。
地三、淨除业精进
淨除业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三业,皆悉清淨,能摄妙善身语意业。
这是第三科淨除业精进;第三个精进是淨除业精进,你修止观呢,所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从止观出来。不修止观,殊胜的功德不能成就。「淨除业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三业,皆悉清淨」菩萨所有的精进啊!能使令他的身、口、意都能够清淨,具足清淨;就是身业也清淨、口业也清淨、意业也清淨,原来那个不清淨都能够灭除了,「淨除业精进」消除了那些不清淨的业,成就了清淨的业。「能摄妙善身语意业」;「摄」就是成就,能够成就非常良好,「妙」就是好,好的身业、语业、意业;身业也是好、也是有功德庄严、语业、意业也有功德庄严。这是「淨除业精进」。
地四、增长智精进
增长智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集能增闻思修慧。
「增长智精进」这个智慧精进,在那第二个引白法业精进那边,应该包括在裡面,但是那智慧就是般若,是特别重要,特别提出来说。「引白法精进」这是通说的;「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长广大」这下面淨除业精进、和智慧精进,增长智精进就是分别地说出来,就是那「引白法精进」有分别成为淨除业精进、增长智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集能增闻思修慧」就是菩萨所有的精进,能够「集」、能够集聚、能够增长;集聚和增长是什麽呢?就是闻、思、修慧。闻慧、思慧、修慧能使令你这智慧,渐渐由无而有、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世间而成为出世间、由不清淨而成为清淨、由有漏而无漏。成就了这个智慧;初开始成就闻思修慧都是很微小的,要逐渐地努力使令它增长广大,就成功了。这是四种精进,这就叫作「一切门」,所有的功德都从这裡来的,所以叫作「门」。
亥五、善士精进(分三科) 天一、徵起
云何菩萨善士精进?
这是第五科,分三科;天一、徵起;什麽叫作菩萨善士精进?这是徵,下面
天二、略标
谓此精进,略有五种不同。
下面第三科,天三、列释分五科;第一个无所弃捨精进;五种精进裡面,第一种叫作无所弃捨精进。
天三、列释(分五科) 地一、无所弃捨精进
一、无所弃捨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不捨一切欲加行故。
「无所弃捨」不弃捨、不要丢掉。这是指什麽说呢?「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不捨一切欲加行故。」不弃捨一切的欲、很多的欲的行动,都不要弃捨,这就叫作「无所弃捨精进」。看《披寻记》:
「不捨一切欲加行故者:不捨一切有情无上正愿为所依止,起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这个精进就是这样意思。「不捨一切有情」,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不弃捨一切有情。「无上正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样的愿,这个愿他不弃捨。什麽叫作「弃捨」?阿罗汉入无馀涅槃的时候,对众生的事他都不管了。阿罗汉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没有从今天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饶益一切有情故,他没有发这个心。他发心就是他自己想要远离生死苦、想要得涅槃,他就是发这个心,但是他没有入无馀涅槃的时候,你对他有所求,他也能帮你忙;阿罗汉虽然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啊!你对他有所求的时候,他也会帮你忙的,因为阿罗汉如果是有三明六通,他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他帮你忙的。
我看《庄严论》上有一个老女人啊!我看这个女人可能是一个有很多财富的人,她是带着工人到山裡面去了,取了很多的建筑材料的木,还一大车、一大车运来,到了一个关口的时候,政府要她的税,她不给,那个地方政府的人,就把她带到国王那裡去,说她不给税,国王说:「妳怎麽不给税呢?」她说:「我大儿子叫什麽名字,得阿罗汉,我的二儿子、三儿子都得阿罗汉,你常常供养啊!他给你种福,就是我给你税了。」唉呀!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她有三个儿子都得阿罗汉。得阿罗汉呢,她也没有出家,她继续作生意发财,作这个行业,就是到山要裡面砍柴,作这个生意卖钱。他的儿得阿罗汉没有劝他母亲:「你还有这麽多的财富,就不要这麽辛苦了,或者是你就修学四念处、你就出家嘛!」她这三个儿子对她没有这回事,没管这个事;阿罗汉有他的想法。现在,我是说阿罗汉在世的时候,你向他有所求,他会帮你忙,等到寿命到了的时候,就入无馀涅槃了,这一入无馀涅槃以后,你向他有所求,他不睬你了,那就叫作「捨一切有情无上正愿」。对于有情的事情,众生在生死裡流转,他不管了,他不管这事,那就叫作「弃捨一切欲加行故」。菩萨不弃捨一切有情无上正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圣道,远离生死大苦。
「为所依止」他有这样的菩提心为基础、为根本,因此「起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因为他有这样的菩提心,所以他就能发动,发动什麽呢?「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能与众生利益、能与众生安乐,作这加行、作这样的行动、作这件事。「与众生利益」呢?就是开导众生,开发众生的智慧,叫作「与众生利益」。开示一些众生不要做恶事叫作「安乐」、就是与众生安乐,你不要做恶,你就没有苦恼就安乐了,你若有大智慧,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利益「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正」字我以前曾经讲过是良好的意思,是良好的行动,菩萨有利益众生的行动、有安乐一切众生的行动。前面那一句是愿,「不捨一切有情无上正愿」这是愿,下面「起与利益安乐正加行故」这是行,愿与行;有这个愿就有这样的行,这就叫作「无所弃捨精进」不弃捨一切众生。
地二、无退减精进
二、无退减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发勤精进随长养故。
第二个是无退减精进,是无退、无减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如最初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所受,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我从今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这是总愿,应该还有别愿,别愿就是我要做什麽事情度化众生,这就叫作「受」。「如先所受若等若增」,以愿为依止,而有行动的时候呢,他这个愿和以前一样、是相等的。「若增」或者这个时候他的愿又增加,比以前还勇勐。
「发勤精进随长养故」:他这种发动不懈怠「勤精进」的时候呢?「随长养故」这个勤精进是行动,以前发的愿,所受的是愿,这个愿能够长养他的精进,而这个精进的行动也长养他的愿,互相增长而不会减少的。我以前呢,我发心要作十样利益众生的功德,不过我作五样就好了,那五样不作了,那就是减了。现在他不减少,我以前我答应要这样利益众生,我一定这样做,不退减。
地三、无下劣精进
三、无下劣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勇勐炽然,长时无间,精勤策励,心无怯弱,无退屈故。
第三个是无下劣精进,什麽叫作无下劣精进呢?「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勇勐炽然,长时无间」,这个「勇勐炽然」就是无上菩提啊!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得无上菩提这个事情,太高深了,我怎能办到这种事情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情,就是下劣。现在这个菩萨他非常勇勐,说无上菩提不容易成功,我非要成功不可--「勇勐」;炽然是广大,勇勐广大的精进力。
「长时无间」: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麽长的时间,他不怕,他还能不间断去用功。「精勤策励」,他这精进勇勐的去作功德的时候,他常能鞭策自己、警策自己努力去作这件事而不懈怠。「心无怯弱」:心裡面不恐怖,说这件事很难作,他不怕,要吃多大的苦头,我不怕;「心无怯弱」。「无退屈故」:不会向后退的,「太苦了!太难了!我不要做这件事了,我要告假了。」不!他不向后退的,这是无下劣精进。
地四、无颠倒精进
四、无颠倒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所摄持故。
「无颠倒精进」:就是没有错误的精进,说是未得无上苦提而行六波罗蜜,那就是无下劣精进,但是忽然间我希望到天上去享福也很好啊!那就是颠倒!贪着人世间或是天上的五欲乐,那就是颠倒、煳涂了。「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引义利,方便善巧」:他的精进啊!不是那麽单纯,他有一个能引义利方便善巧的愿所控制着,用这个清淨大智慧的愿来控制、来引导、来规律他的精进,来控制他的精进,所以就不会有颠倒的事情。「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方便善巧是智慧,这个方便善巧的智慧,是能令他引发出世间自利利他的义利,用这个方便善巧的智慧,「所摄持故」:来摄持他的境界;精进是所摄持、方便善巧是能摄持。方便善巧有什麽好呢?能引义利。「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来摄持他的精进、来控制他的精进,叫他不要颠倒。就是这个智慧啊!这个智慧来引导他,就不会犯错误。
地五、勤勇加行精进
五、勤勇加行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进趣故。
善士精进第五个,「勤勇加行精进」:就是精进勇勐的行动。「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进趣故」很迅速地向前进,那这叫作勤勇加行精进,而不会向后退的。就是一杯水供养佛也好,就是买一份麵包,买一个糖也好,送给一切众生,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都是向无上菩提那裡去,不会说愿以此功德跑到天上享福啊!那就是颠倒精进了,不是勤勇加行精进了。这就叫作善士精进,这五个总名字叫作善士。
亥六、一切种精进(分四科) 天一、徵
云何菩萨一切种精进?这是徵
天二、标
谓此精进,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这个精进啊!有六种的差别,还有七种的差别,这六种和七种加起来嘛!就是十三种,这叫作「一切种精进」。这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先说六种,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徵起。
天三、释(分二科) 地一、六种(分三科) 玄一、徵起
云何菩萨六种精进?
玄二、列释(分六科) 黄一、无间精进
一、无间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
一切的时间都是努力去精进、修学圣道、弘扬佛法的。看这个《披寻记》p1433:
谓一切时修加行故者:时有三种: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如是三种,名一切时。
这三种己经包括一切时间,一切时间都是努力而不会空过光阴的;叫作「无间精进」
黄二、殷重精进
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
就是努力精进的时候,不是只作一样的功德,不是的,不是我只是持戒,我还要修布施、还要精进、还要忍辱、禅定、智慧,多方面的精进,就是周备修加行。我不只是修止啊!还修禅定、修般若,我还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周备、全面的、圆满具足地精进,所以叫作「殷重精进」。
黄三、等流精进
三、等流精进。谓先因力所任持故。
什麽叫作「等流」呢?「谓先因力所任持故」:就是你现在发修学佛法,广度众生这件事啊!是由你最初的时候,你发无上菩提心为因,由那个无上菩提心推动你去作这件事,而这件事一直是在无上菩提愿所任持的,这叫作「等流精进」,就是你那个无上菩提愿,一直相续下来。你实际上在修六波罗蜜的时候,同时也有愿的力量。所以叫作「等流」;「等」是平等,前后相似叫作「等」。「流」是相续不断的,发了愿以后,你能实际上去行菩萨道,就是没有中断,但是你这个愿的力量继续下来了,所以就叫作「等流精进」。这裡看出来,你后来行菩萨道是由愿的力量。如果你发了菩提心,你后来退失菩提心,那就没这事情了,那就不能等流了。看《披寻记》p1433:
谓先因力所任持故者:最初发心,是名先因。彼所等流,名所任持。
以前初开始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先因」。「彼所等流,名所任持」现在行菩萨道啊!是无上菩提愿的等流,所以就叫作「任持」。
黄四、加行精进
四、加行精进。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
前面的「等流精进」就是偏重于愿,是讚歎愿的力量非常大。这「加行精进」呢?就是你实际上的行动,什麽叫作加行精进呢?
「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这样做,不断的重複。什麽事情呢?「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你在思惟、抉择各式各样的善法,你心裡面思惟这个善法、思惟那个善法。然后呢,就这样努力去做,所以就叫作「加行精进」。看《披寻记》p1433:
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者:「依奢摩他数数观察淨行所缘」就是这位菩萨他成就了奢摩他,心裡面很坚定地明静而住,在奢摩他裡边,「依奢摩他」,这个「依」这个字就当个「在」字讲,你现在在什麽地方?「依奢摩他」就是在奢摩他裡边,就是在定裡边数数观察淨行所缘,一次又一次观察这个淨行所缘。「淨行」,行者,心也。「淨」就是清淨你的心,这淨行所缘就是五停心;多贪众生不淨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就是那五种,五停心观;「淨行所缘」。
「或善巧所缘」;善巧所缘就是蕴善巧、界善巧乃至缘起善巧,那个属于智慧;在奢摩他裡面就是定,定裡边面修毗钵舍那观。「淨行所缘」是五停心观,我曾经说过,五停心观是什麽呢?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先要破除障道因缘;说我现在我所有的烦恼裡边,我的贪烦恼重,那你先修不淨观。说我所有的烦恼裡边,瞋烦恼重,那我就修慈悲观。或者是说愚痴特别重,三毒裡边,我的愚痴很重,那麽修缘起观、修十二缘起观。我的烦恼裡边,我的高慢心很大,那麽修界分别观。若是说我的散乱心很大,那麽修持息念、修数息观。破除这麽多的障道因缘,就是道前方便的意思。「或善巧所缘」:善巧所缘就是学习蕴善巧、缘起善巧这些事,就是正式修观了、正式修四念处了,善巧所缘,就是智慧,增长智慧了。
「或淨惑所缘」;:淨惑所缘啊!有世间的淨惑所缘、有出世间的淨惑所缘。出世间的淨惑所缘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这个时候真是能断烦恼的。「是名数数思择种种善品」。
「于彼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于所缘的所缘境作如是观,或者修不淨观也是,或者修缘起观都是数数地观察这个所缘境。但是呢?「数起胜解」数数的就是修观,「胜解」就是你闻思的智慧啊!闻思的智慧达到胜解的程度。观这色、受、想、行、识是无我、无我所的,你对于这无我的道理,你有深刻的认识,那就叫作「胜解」。或者观这色、受、想、行、识都是缘起的、自性空的,你有深刻的胜解。你数数的胜解、你数数的作如是观。
「数正除遣」:你也要一次又一次的除遣,就是把你那胜解的修观,你把它停下来。那就是等于修止了!先观而后止,或先止而后观,就是止和观、观和止数数的这麽样修习,一次又一次地修习--「数正除遣」。「名正加行」这个加行是这个意思。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十页)
黄五、无动精进
五、无动精进。一切苦触,不能动故;亦不转成馀性分故。
第五个是无动精进,前边是无间精进、殷重精进、第四是加行精进,现在是第五个无动精进。无动精进是什麽呢?「一切苦触,不能动故」:修行啊!说我是修行,我不是放逸,但是修行有的时候也会有问题。就是疲劳了、辛苦了、或者有其他什麽烦恼的事情,令你苦恼。而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动故」,不能动摇你的精进,你还是继续精进地用功的。「亦不转成馀性分故」,不会说是太苦恼了的时候,说我行菩萨道太难了。发出离心做阿罗汉也很好,做辟支佛也很好,不一定要成佛,那就是「转成馀」。「转成馀性分故」或者也包括退失了菩提心,就欢喜还是在人间、或天上享福也好吗!就变成人天的善法了。就是由大乘的菩萨道,退回二乘的圣道,或者二乘的圣道都保不住了,又退回人天的境界了。「亦不转成馀性分故」虽然有很多的苦啊!你的无上菩提心不动摇,不会退成二乘啊!也不会退为人天的性分,属于人天性。这个「分」有不同的各式各样的情形。看《披寻记》p1433:
一切苦触不能动故等者:「寒热蚊虻等触」,蚊子来咬你,你也要忍受一点,是「名一切苦触」。「不由此缘精进懈废」不会因为这样的因缘你就不精进了,这就叫作「不能动」。「摄事分说:有坚勐者」;〈摄事分〉是《瑜伽师地论》裡面的一分,这《瑜伽师地论》一共有五分。〈摄事分〉说:有坚勐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寒」或者太冷,或者太热了,或者有蚊虻等,就是飞虫来咬你,这也不能动摇你的精进的,这叫作「有坚勐者」。(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页)说的。
《解深密经》说:若诸菩萨捨于大乘相应作意;弃捨了大乘佛法的相应作意,那就是大悲心和般若波罗蜜。「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就是没有菩提心,欢喜出离生死就满足了,那是声闻独觉的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这就叫作「作意散动」就是退失了无上菩提心。这是(《解深密经》三卷十五页)说的,与彼相违,应知叫作无动,由是说言不转馀分。
黄六、无喜足精进
六、无喜足精进。少分下劣差别证中,不喜足故。
「无喜足精进」:「少分」不是很多;「下劣」不是很殊胜的,各式各样的所得的功德。「不喜足」:不欢喜、不满足。譬如说是我发了无上菩提心,但是我得了末到地定,我就满足了,就在这裡享受,不修行了,那麽就叫作下劣精进。没有这回事,就是无喜足精进。
玄三、结名
菩萨成就如是六种一切种精进,发勤精进故;所以说言:有势、有勤、有勇、坚勐,于诸善法不捨其轭。
这下面就是第三科结名;菩萨成就这样的六种一切精进。「发勤精进故」他不懈怠,这样精进用功。「所以说言:有势、有勤、有勇、坚勐,于诸善法不捨其轭。」《披寻记》p1434
有势有勤等者:「摄事分说:又由五相发勤精进速证通慧」;你有这五相的精进呢?你很快就会得到「通」,就是神通和智慧。神通就是有定,有定才有神通,是定、慧。「谓有势力者」这句话怎麽讲呢?「由被甲精进故」;「甲」我们解释过,就是有愿,愿是甲,你有一个精进的愿,由被甲精进故,就叫作有势力者。「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故」就是你採取行动了,被甲精进是愿,有精进是行,由加行精进故叫作有精进。「有勇悍者,由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就是无上菩提的广大法,没有怯劣的心情,不害怕这件事情,叫作「有勇悍」。
「有坚勐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这些苦事,你都不能动摇你的菩提心。「有不捨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这个「轭」我们也是讲过的,轭是什麽呢?就是牛和马拉车或者耕田有一根弯弯的木头架在马的脖子,把牠套住,牠不能跑出去,牠一定一直拉着车,或者耕田的时候有那木头架在牛的脖子上,这牛就是用力往前拉这犁。这个轭,现在是指善法说,这个善法就是你不弃捨,一直努力地修学善法,就像那牛、马驾车的时候,那个轭套在牠的脖子上,牠跑不了。「于诸善法不捨其轭」,就是不捨掉一切善法,一直地、精进地、相续不断地修学善法,而不弃捨一切善法,「于诸善法不捨其轭」。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就是成就了小小的成就,不满足,我要继续努力去修行,这叫作无喜足精进。(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页)上面说的:如是五相,能摄前说六种精进,是故举说。有勤、有勇、坚勐于诸善法不捨其轭。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