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欧阳竟无:辨唯识法相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30日
来源:   作者:欧阳竟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欧阳竟无:辨唯识法相

 

  前辨二谛三性文,明二谛空宗为文殊学,三性非空非不空宗为弥勒学,而于弥勒学之内容未能剖判,今故继述此文。

  盖弥勒学者,发挥法相与唯识二事也。初但法相,后创唯识。弥勒《瑜伽》中诠法相于〈本事分〉,而诠唯识于〈抉择分〉。是法平等曰法相,万法统一曰唯识。二事可相摄而不可相淆,亦复不可相乱,此弥勒学也。无著者,亲近弥勒,此间以为初地菩萨,藏中称为三地菩萨也。《解深密经》、《摄大乘论》者,相宗大匠皆据为讲弥勒学之经论也。作论有一定格式者,无著《摄论》,遵弥勒摄释而刊定其法则也。无著《摄大乘》之言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者由说语义。缘起者,本转种子之唯识也;法相者,三性之一切法也;语义者,佛功德与菩萨行之大悲相也。盖前二为深义,后一为广义;或初一为深义,后二为广义也。此唯识法相德义,论本及世亲《无性论释》发挥明晰,不可诬也。所以唯识法相必分为二者、世尊义如是也。世尊于《楞伽》、《密严》,既立五法、三自性之法相矣,而又立八识、二无我之唯识。《密严》以为最胜之教理,衡量一切法,如称如明镜,照耀如明灯,试验如金石,奈何淆而一之,或乱而易之哉?唯识法相德义之作论格式,试举其例:初如《摄大乘论》,是唯识边论,大乘对小乘,故适用尊胜也。于境则所知依立阿赖耶,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故;于行则彼入因果立六度行,由诸声闻但于三十七菩提分转故;于果则彼果断立无住涅槃,彼果智立法身,由诸声闻但二涅槃解脱身转故。唯识注重观行,故于因果差别三学之先,提要特立入所知相分也。次如《辩中边论》,是法相边论,三乘莫不皆法,故适用平等义也。一切法者,赅染与净,净法是有,染法亦应是有。若染不立有,则何所灭而何所存耶?《中边》谈一切法中道,必立染有。先于〈相品〉辨乱识相为少有,而染得生;次故于〈障品〉立五障、九障、十因、三乘障之染有。若有若无,称法而谈,则染净皆有其真实,故〈真实品〉立十种真实有。小乘对治三十七菩提分,小大分位共有十八,小乘得果但有所得也。若无上乘则行果异小,正行十波罗蜜行,而修别有六。十波罗蜜之所缘,十波罗蜜之修证,皆广大无边也。凡此皆法相边义也。又次,如《大乘庄严经论》,是德义边论,不但摄乎大乘而已,而且庄严乎大乘,故适用广大义也。《瑜伽·菩萨地》诠菩萨行是广大义,《庄严》品目悉不与异。然《庄严》意存光大,必较《瑜伽·菩萨地》而更充盈,则《瑜伽》所无而必加补,《瑜伽》所略而必加详,于是于德义边而亦赅摄乎唯识法相。如〈述求品〉详谈唯识,又加诸相也;如〈梵住品〉别说大悲有二十六门也,如〈菩提分品〉三十七菩提一一详叙也。盖《瑜伽·菩萨地》于唯识法相义,散见于前后诸地,而《庄严》则必聚于一处,直不啻以一论而赅摄《瑜伽》,诚可谓大乘经之极庄严矣!故西域不熟《庄严》不能弘法,意诚当也。举此三例,唯识、法相,德义体例各别,不相淆乱,弥勒学也,反此或淆或乱,非弥勒学也。

  复次,听法众生有乐广文,有乐略文,故经论长行有前中后嗢陀南以为赅摄;而极略则在一经论之名。故世尊说一经竟,当机必请以何名此经,要使一望此经之名,而即知所说之事义若何也。论亦何复不然?《摄大乘论》十殊胜殊胜语,止是赅摄大乘,非是详叙大乘。以少摄多,以统摄散,谈唯识边事义,一望其《摄大乘》名而即知梗概也。《辩中边论》立虚妄分别有,乃有染有净,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非各局于一边谈法相事义,一望其《辨中边》名而即知其梗概也。《大乘庄严经论》说经义,譬如莲华开敷荣茂,非止赅摄,故于其初成大乘宗,而于中后即菩萨地而更详之,谈德义边事义,一望其《大乘经庄严》名而即知其梗概也。即论名字,即论事义,此弥勒学也,反此,或义不与名合,或此名乃彼义用,非弥勒学也。

  二十七年(1938)八月初与院友谈义

  附:解惑二则

  一切法者,《百法明门》摄无为真如法,是知染法不足尽一切,染法之生死法更不足尽一切。处处经中谈染法,皆指生灭而言,不第谈生死,生死义狭,生灭义广故也。今《辨法法性论》名为一切法,实则非一切法,但局于生死一法,名实异矣。又,生死涅槃相翻,通常法门亦平等法门,小乘解脱身相共,不足摄大乘法身,故亦不足尽一切法,而亦不足赅法性之量。今《辨法法性论》,谓抉择依大乘,而又说唯以生死涅槃,是诠参差异矣。又,二谛以遍计所执诠一切法,则凡与法性不相合者,皆不之无之,故可言一切法无,唯法性有也。三性以依他起诠一切法,空中固有此虚妄分别,故不可言一切法无,唯法性有也。试举其例:《大般若经》四百七十八〈空性品〉,具寿问如来:永断习气,岂亦是化?佛言:诸法若与生灭相合,亦皆是化;涅槃不与生灭相合,是法非化。是则菩提与不生灭相应,谓之转依,而必与生灭相合,乃堪为用,乃堪尽未来际作诸功德。是故,遍计谈行谈毕竟空,依他谈行乃谈善巧。善巧即与寂灭寂静相应也,焉可云一切法无、唯法性有也?今《辨法法性论》谓一切法无,唯法性有,不觉诠体而废用,说岂能圆满哉!今为之说曰:若“法法性论”标“生死涅槃论”,则名实相符矣。乃内容生死,而外标一切法,一切法不足,与《中边》谈无欠缺者不同,故曰非弥勒学。

  《中边》虚妄分别,性是依他有,境是遍计无,而《辨法法性论》直是但诠遍计无耳。何也?《摄大乘论》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法性论》不过于此一句演为一颂而已。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即似义显现也。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即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也。不得但以现字计字附会《中边》有,遂惑遍计作依他用也。故曰非弥勒学。

  (选自《内学杂著》上,《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十一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