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演培法师:入关斋戒十讲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来源:   作者:演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演培法师:入关斋戒十讲

 

  八关斋戒十讲

  ——佛历二五一四年于星洲灵峰般若讲堂八关斋戒会讲——

  绪 说

  诸位居士!今天是般若讲堂落成以来举行第一次传授八关斋戒。因为是第一次举行,相信有很多地方,可能不怎么如法。诸如饮食的调理,住宿的环境,修持的安排,以及其他方面,想来或不理想,希望诸位不客“的提出来告诉我,期能做到应改进的加以改进,至于修持方面,亦望做到应增加的予以增加。总望在举行八关斋戒一天,做到一切如法如律,好让大家身心安然的修持,并能切实的得到佛法受用,不致使这一天空过!

  天台家有句话说:“身安则道隆”。意即显示做一个修道的人,最要紧的一个条件,就是在修持过程中,要能身安心安,唯有身心安泰,那你所修圣这,才能一天天的隆盛起来。如以诸位所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来说,假使身心能够安和,就可时刻与道相应。不然,不说不会与道相应,而且还会烦恼重重,坐卧不安。所以学佛修道的人,虽不应该怎样重视食住,但食住毕竟是修持的助道,不容我们完全忽视的。否则,就难专心;恳的修持。这是世间事实,所以特先提出来说明。

  今天下午,我在菩提兰若为众开讲的梵网经,是属大乘菩萨戒律;现刻在此与诸位所讲的,是属七众弟子所受的别解脱戒。在七众别解脱中,属于在家二众的一部份,约可分成两类,就是近事律仪与近住律仪。

  近事律仪,是专指在家一一众所受的五戒而言。在家学佛的男女,印度叫做优婆塞、优婆夷,中国译为近事男、近事女,意示一个发心归敬三宝的行者,从此以后,即当经常的亲近三宝,事奉三宝,而为三宝中的佛化新人。其本身的名字,既然含有此义,其所受的五戒,在佛的戒律中,就称为近事律仪。近住律仪,是即指诸位今天所受的八关斋戒,这到下面会要予以解说的。

  遵照如来八关斋戒的仪式,发心受持八关斋戎,在这扰攘不安的今天,我觉得确是很难得的,亦是诸位的善根深厚所致。说老实话,我在十二岁出家时,还未听过八关斋戒这个名词,当更谈不上受持。不唯如是,过去在国内以及现在的台湾,一般在家居士受八关斋戒的亦不多见,可能是受这戒的风“未开。星马接近南传佛教的区域,受了南传佛教的影响,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风“盛行,这是极为难得而又值得赞美的事!诸位今天发心来讲堂受八关斋戎,让我首先祝福诸位能因此而种下出家的善根

  一 八关斋戒的出家训练

  刚才我说祝福诸位种下出家的善根,不是随便讲的,而是有所本的,因为佛制近生律仪,目的乃是专为在家学佛的弟子,所制订的一种暂时出家修学的方法。十善戒经中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根据经中这一说法,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不但释迦佛的佛法中,有为在家人制出家法的八关斋戒,而是过去现在诸佛所共有的制度,由过去现在推之于未来,未来诸佛自亦同样会有这个制度的订立。是以八关斋戒,看来是很简单,而实极为重要,值得每个在家佛弟子,经常受持此学习出家的八关斋戒,以期进一步的正式出家。

  在此诸位或许有人要问:佛法既有出家在家二众,在家弟子即在家修学佛法好了,为什么要为制订暂时出家的方法?关于这点,我得正确的告诉诸位:佛法虽也说有世间法,但毕竟是以出世为佛法终极目的,而不以世间法为重的。染著世间的世人,一下子要他出世,当然是不容易的,亦不是每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然而。不论吾人有没有力量可以达到出世这一崇高目的,但在每个学佛人的心念中,都应从此为唯一目的,不唯如此,而且还要时刻的把这一目的,记在自己的脑海中无时或忘,希望总有这么一天,能圆满的实现这一出世目的。这是学佛的根本,学佛行人,如没有这一出世念头存在,那就不论你做什么,或者是修何种行门,都与佛法根本精神不相应。

  佛法既以出世为最高日的,而出家为达到这一最高目的的必经途径,所以虽为在俗的学佛弟子,亦必须设法学习出众生活,以期终有一天得以出家,迈向出世的解脱大道。当然,佛法并不鼓励每一个人出家,不过,出家的清净环境,出家的生活方式,应为每个希求出离进趣解脱者所仰慕,并认为这是达到出世解脱最适当的途径!

  出家一法,在佛教中,为什么看得这样重要?原来佛法所说大小乘的极果,不论是小乘的阿罗汉果,不论是大乘的无上佛果,都是要由出家而完成的。如问三世诸佛是怎样成佛的?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是由出家而成佛的,无有一佛不由出家而成。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学佛,希望将来成佛,若不发心出家,怎能达到成佛目的?菩萨本生鬘论说:“出家之利,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所以佛法行者,要想完成最高佛果,终必会有这么一天,舍俗出家。要成佛而不出家,根据佛经的宣示,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不但三世诸佛如此,就是小乘罗汉亦然。如依向来所说:出家者证得初果,固然没有话说,在家众得证须陀洹果,同样是没有问题的;乃至出家者可以证得三果,在家众证得不还果,在佛时代同样是很多的;所以前三果的证得,在家出家,可说足平等的;但以在家身份,欲证阿罗汉果,那就无法办到。这不是说在家学佛行人,没有证阿罗汉果的可能,而是说他在澄阿罗汉果之前,必定要现出家籼。如快将证阿罗汉果,而仍舍不得落发出家的话,那就只可永远停在第三不还果的阶位,阿罗汉果是无法证得的。本此可知:大小乘的最高果位,例必均须出家。

  不过出众生活,并不怎么简单,不是一般人所过得来的,佛陀深知此理,所以大慈大悲,特为在家学佛行者,制有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以训练佛法行人,慢慢来过出众生活。所以太虚大师说:“这是佛为在家居士使对于出众生活作短期的训练,或则进为练习出众生活的戒条”。或有以为:我已受过五戒,或已受菩萨戒,还受八关斋戎做什么?应知受八斋戒,是受出家人的生活训练,犹如当兵要受作战训练一样,慢慢不断训练,才会觉得习惯。与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萨戒,纯粹过在俗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这在诸位必须首先认识清楚!

  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生活简单,以为出家是很容易的,甚至说出家人享清福,殊不知出众生活,是极清苦朴素的。诸如生命生存所需的衣食住,在在与俗人有显著的不同。戒律中告诉我们:出了家的男子女人,要著坏色衣,要舍一切饰好庄严品,要住简陋的房屋,真正依照佛制,出家还要托钵乞食。诸位现在受八斋戒,金银珠宝的庄饰品除下不戴,平常穿的花绿漂亮的衣服脱下不穿,换上灰色黑色的朴素服装,是即学习出家人过的清淡生活,而诸位亦已一一加法做到,是即显示诸位认真的在过出众生活,这在讲究物质生活享受的今天,诸位当然是很难得的!

  但真正做个出家人还不止此,戒律中说要应能忍受十事:一、天“冷时要能忍受得寒“的侵袭,不畏任何风霜雨雪。二、天“热时要能忍受得热浪的翻腾,不畏任何酷日炎暑。三、要能忍受自然界的种种迫害,不管什么来袭都无所畏。四、要能忍受自然界的雷电交加,决不因此有所畏缩。五、腹中饥饿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住饥饿。六、口中干渴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住口渴。七、严格的遵守过午不食,每天只是中午一食,或是早中雨餐。八、严格的守持佛陀所制的各种戎行,那怕有生命的威胁,亦不得违犯如来的戒律。九、忍受各种恶言,就是听到人家辱骂、讥讽、说风凉话、闲言闲语、拎嘲热讽,要装作听不到,决不从此为忤!十、忍受毒虫的伤害,因为印度是热带地方,比丘常于树下坐,十二头陀行中,就有树下坐的一法。树下地上,不用说,是有毒虫蚊子之类的动物,来伤害人之身体的。比丘在树下坐,毒虫蚊子来袭,佛陀只许把它赶走,或令比丘清理环境,不让这些东西滋生,绝对不容比丘将这些毒虫杀死。

  如上所说十事,看来似很平常,而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得了,所以佛在律中,说为“唯大丈夫能忍”。中国佛教向来亦有这样的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能出得好,那真是了不起,如受不了自然璟境的逼迫,如忍不住人事关系的打击,如经不起毒虫之类的侵害,如不甘于淡薄的生活,是不能做个好好出家人的。所以严格说来,出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为在家学佛的善男信女,制此学习出众生活的近住律仪,可说是佛的善巧方便,因为佛陀深切的知道,出世的解脱善根,不是一下可以培植得起来的,需要逐渐逐渐的熏习所成。在家庭中学佛,虽不是不可以,但因眷属的围绕,恩爱缠缚著身心,对于修持方面来说,不免是个大的障碍,所以佛特方便的制一日一夜之八关斋戎,使在家学佛的男女二众,虽说是处家庭之中,而能做到像八大人觉经所说觉知“五欲过患,不染世乐”;能够做到“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这样,就可作舍俗出家解脱系缚的殊胜因缘。所以八关斋戎,是每个在家学佛者,想要走上解脱之道所必修的法门之一。

  八关斋戒的受持,既是训练在家佛法行人学习过出家人的生活,我倒很希望在般若讲堂受持此戒的人中,能训练几个人真正发心出家。在今日佛教中,希望有人特别是男众发心来出家,实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我国海内外的僧众,一年比一年少,如没有新出家的来补充,不特弘扬佛法的没有人,就是住持寺庙的僧案亦不可得,能说问题不是已到严重关头?能不令关心佛教慧命延续的现代僧伽感到忧心如焚?能不设法劝导学佛青年到寺庙来出家?能不为僧伽命脉的断绝而求有以补救?

  经律告诉我们: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劝人发心出家,赞叹别人出家,或是自己出家,或放他人出家,是都有大功德,当然是不错的。如贤愚因缘经说:“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但我以为在僧种将要断绝的今天,能够劝人出家,或训练人出家,那他所得功德,尤为不可思议!

  佛教所以有出家制度,佛陀所以要成立僧团,目的是为合如来辛勤所证的正法,得以不绝的久住世间。也就因为如此,所以佛陀郑重的将住持佛法的责任交给僧众。有了僧众在世间行比,一般人才知道有法有佛,假定没有僧众的存在,试问世间的人们,怎么知道有如来的正法?怎么知道有大觉的佛陀?所以不论在什么时代,如佛法所说的正法时代也好,像法时代也好,末法时代也好,为三宝之一的僧伽,是都不可缺的,如果僧伽没有,佛法也就灭亡!佛法能否流行世间,关键全在有无僧伽,律说“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旨意就在于此。

  僧在即法在的僧,是由出家人而来,如果没有出家人,试问那来的僧伽?所以归根究底的说来,还是劝人出家为第一要务!如自不劝人出家,别人自动来出家,理应予以鼓励和赞誉,假定不是如此,反而去讥毁他,对他生轻蔑心,妨碍他的出家,是即无异断僧伽种,亦即等于断佛种子,那过失是很大的!出家功德经说:“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于四道(地狱、饿鬼、畜生、人)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此人当有得解脱时”!这么说来,在僧种面临灭绝的今天,我们怎可忍心反对别人出家?

  在佛教中出家,绝对是高尚的,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没有办法才出家。可是中国人对于出家,向来抱有这么一个观念,以为出了家就不能还俗,因而使得很多人,想出家不敢出家,认为出家再同家,是很难为情的事!其实,佛法并未硬性规定,出家不可还俗同家,而是容许出家再回家的。在无人发心出家的今天,对这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就是不论何人,只要肯得发心出家,出家的期限不规定。出家两三个星期也好,出家两三个月也好,出家两三年也好,能够长期出家更好。到了某个时候,想过世俗生活,是可自由罢道还俗的。

  不过还俗有个条件,就是不能偷偷摸摸的,定要公公开开的回去,并在一位高僧面前说明。这样,你虽还俗,仍可做个三宝弟子,仍可在佛教寺庙中往来。过去中国人出家不好意思再同家,如果要回家只好偷偷的同。这样,一旦还俗,就和佛教脱离关系,在佛教中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不但失去一个僧人,亦失去一个佛教徒,这实是佛教的最大损失!太虚大师有鉴于此,特呼吁大家“尊重还俗的僧人”。因此,诸位如不能终身出家,不妨试作短期的出家。这样形成风“,出家的出家,还俗的还俗,如是川流不息,就可使僧种不断,寺庙住持也就不成问题。

  二 八关斋戒的名义略释

  八关斋戒,据经律说,不论是否已归依三宝的在家白衣,不论是已归依三宝的优婆塞、优婆夷,不论是学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的行者,都可受此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一点。

  八关斋戒,通常说于六斋日受,但据律典说,不一定于六斋日才可受,诸如佛菩萨的诞日,亲生父母的诞辰或忌辰,自己师长的诞辰或忌辰,还有自己的生日,作诸念诵的功德日,同样是都可以受此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二点。

  八关斋戒,一般说来,是要到一寺庙中,亦即在一远离尘扰的清净道场中,请一大德僧尼为之传授,最为相宜,但亦可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就是请一大德僧尼至自家中传授。如严格说,男子受斋,到寺内去较为方便,女子受斋,则在家内较为方便,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三点。

  八关斋戒,虽足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名词,但在佛说斋经中,佛为丞相母维耶夫人,说有牧牛斋、尼键斋、佛法斋的三种差别。这不是说有不同的八关斋戒,而是看受斋者的用意如何以为别,合乎佛法的受斋,才是佛教的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四点。

  佛说斋经的经过是这样的:有次佛在舍卫城柬的丞相家住,丞相母维耶夫人,于一日清晨起身沐浴以后,率领她的干媳,同到佛那里为佛礼座。佛见她们来得这么早,于是问道:大清早来我这里,有什么事情吗?维耶夫人回答说:没别的什么,我们想从佛受斋戒。

  佛陀告诉她们说:你们发心要受斋戒,这当然是很好而又极为难得的,但斋有牧牛斋、尼键斋、佛法斋的三种差别,你们究竟要受那种斋?维耶夫人不知这三种斋的差别何在,请佛开示,佛乃为之逐一解释三种斋的含义不同。

  一、牧牛斋:诸位初闻此名,必会莫明其妙,其实这是譬喻:如牧牛的人,每天出外放牛,到了下午四五时同家,心里就在那儿考虑,什么地方水草丰富,明天就去那里放牛,好让我的牛吃得饱饱的,既不会使我感到辛苦,亦不致觉得放牛困难。世间牧牛的人,大都是如此的。这喻世间上某些人,或男或女,虽在一定的斋日,发心从佛受斋,但于受斋之后,没有好好的受持所应受的斋戒,乃于受斋的当日,心中便在打妄想:我今天受斋戒,什么都受限制无法好好享受,明天我得多享受一点五欲之乐,以弥补今天斋戒所受的损失!受斋,不把心放在所受的斋戒上,而把心放在明天的欢乐享受上,那里是真正的受斋?举个例说:今天大家在此受八关斋戒,严格的守持过午不食戒,假定有人心里这样想:今晚一餐不吃没有什么关系,明天回去要多吃些好东西补一补。这样,在大智佛陀看来,是受的牧牛斋,不是佛弟子所受的真正斋戎。

  二、尼键斋:尼键子,是印度的一类外道,平常称为离系外道。他们亦有他们的修行方法,而且用功修行的目的,亦在出离三界生死系缚。可是,虽极精进的用功修行,但没有找到一条正道,结果,总是无法获得离系解脱。因为他们所修的是苦行,如大炎热天“,站在太阳下曝晒,寒拎的天“,则躺卧在水上受冻,或在身上涂了灰等。一般人看起来,是极希有难得。但在佛陀看来,却是无益苦行,对于生死解脱,既无丝毫补助,对于真理体悟,亦无半点功效!他们受斋戒,都在每月十五这天,当受斋戎时,将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对十由旬内诸神这样说:我今天开始受斋,再不敢去作不如法不合理的事,我今离开家庭,等于是没有家,家内妻子奴婢,现在都非我有,我亦不是他们主人。这说法,和八关斋戒的内容差不多,只未列出一条一条的戒相而已。他们口虽这样说,但未切实的实行,只是外表做得好看,以图取悦他人耳目,实则是在欺世误己,结果,仍然沉沦生死大海。发心受戒的人,于受戒这一天,如未能放下一切,好好利用这一天,如法的真修实践,那就如尼键外道所受的斋戎一样,过了今天一切依然为我,不足学佛人所应受的斋戒。

  三、佛法斋:佛法斋,就是我们现在听说的八关斋戒,于律典中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最简单的名八戒,有些地方称八支斋,枝通用的是八关斋戒。现在我们就来对这名义,略为加以解释如下:

  八关斋戒的“八”字,一看就知足个数目字。为什么要用八字来说?因受此戒的时候,所要防范遮止的境界共有八事,所以称为八支,或者叫做八分。即此所遮的八法,有的时候叫做戒,有的时候叫做斋,有的时候叫做关,这又是什么意思?戒在佛法中,通常释以防非止恶为义。如以身口二业说:身有杀、盗、淫的三种恶非;口有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四种恶非;综合而为七支,都是不好的事。这不好的罪恶事,受了八关斋戒后,在身心上发生一种力量或作用,可以防止去做这不好的八件事。如杀生的罪恶事,没有受戒时,吾人可能毫无顾虑的任意去杀,但是受了戒后,当你要去杀生时,戒就会在你心中,发出一股很大力量,告诉你:杀不得,不能杀!由此而阻止了自己的杀生犯罪行为,当知这就是戒的力量和作用。

  关,从字面上讲,是禁闭意思,如军队中的军人犯了军纪,须受禁闭的处分,叫做关禁闭,亦即关起来。再如一般人犯了国法,被禁闭到牢狱中去,亦被说为关进监狱。可是,关字在这里解释,是说受了八戒的人,对于一切罪恶的事不再去作,于是就将三恶道的大门关闭起来,不会再走进三恶道的大门里边去。原来,地狱、饿鬼、畜生的一二条道路,都是有门可以通进去的。平常,这三道门都是关得紧紧的,不论什么人要走进去,都得先将门打开,但能打开这个门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门内,明明是不好的,是众苦充满的,为什么要走进去?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为造了罪恶的行为,三恶道门自然就打开,自己也就不知不觉的走了进去,受所应受的行为果报。现在受了八关斋戒,不再造作一切罪恶,不说三恶道门未开,我们不会去打开它,就是三恶道门打开,我们亦会把它关闭起来,想要进去也不得进去。这末说来,我们知道:三恶道门,打开是由我们自己,就是自己造了种种罪恶;关闭也是我们自己,就是自己修了种种善法。所以我国俗语有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又有说:“天堂有路汝不走,地狱无门汝自开”。是以为佛弟子,不但不应去开三恶道门,且应努力去关三恶道门,才合学佛意趣。

  斋,中国向有齐的解释。原来我人的思想,一天到晚杂乱得很,时而想到这,时而想到那,从来没有停过,可说杂乱之极!现在运用一种方法,将杂乱的思想,予以齐集起来,合之专注一境,不再散漫不整。斋,又有释为清净的意思。这在世俗上,可明显看出。如一般的斋菜馆,一走进去就使人有清洁之感。当知环境清洁是很重要的:如人不论到什么地方,若环境清洁,心中便感受愉快,若环境污秽,心中就觉得厌恶。对于外在的环境,吾人内心总是有此感觉与认识的。斋之所以说为清净,因为斋戒,能使一念心静寂的收摄起来,进而遮断一切的罪恶过非,更可发生一种防护根门的力量。根门,就是通常说的六根门头。世间很多罪恶,都从六根门头造出来的。如眼见到色境,喜爱的就起贪心,不爱的就生嗔心,进而采取或求或拒的行动,于是便造出种种的罪恶。如要不造恶,就得设法防范守护自己的根门,不让它随外面的境界所转。这么一来,就可断绝纷歧杂乱的思想,远离各式各样所可能造的过失,不再为世间的一般邪欲之所染污。正因斋有清净的意思,所以我国读书的士人或一般淑女,喜以自己居住的静室或书房称为斋。如篆香斋、万古斋、悲萆斋、德馨斋等,以示居处超然脱俗,不为世间之所染污。

  如上所说,诸位可以了解,所谓斋戒这个名词,共源本是出自我国。我国古童声曲礼中说:“斋戒以告鬼神”。所以古人祭祀鬼神,必先斋戒沐浴以自齐洁。就是修斋之时,必然要有所戒,所以合名斋戒。斋的特性在于革洗内心,不让有不纯洁的意念存在;戒的力能,在于防患未然,不容有不正当的行为活动。

  如在印度来讲,斋是布萨或褒沙陀的意思,译来中国有净住与长养的两个意思。在家学佛的优婆塞与优婆夷,在六斋日发心受持八戒、就可令诸恶法一天天的去除,同时使诸善法一天天的修集,善法日集,恶法日除,身心便能清净而住,不致一天到晚生于烦恼罪恶中,所以叶做净住。其次,在家学佛的二众,于六斋日发心受持八戒,善法就可一天天的长养起来。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善法功德,要想继续的长养起来,必须不断的修习,如果修修停停,那就难得长养,现在既于一定的时间内,受持如来八关斋戎,善法当会一天天的长养,所以叫做长养。龙树智度论中,又曾这样说道:“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意谓布萨又可译为善宿,显示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善能安住于清净法中,不为外界的尘劳欲染所扰,所以名为善宿。

  关于这个道理,智度论中又说:“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此布萨福德,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意谓在家学佛的行人,发心受持奉行八戒,自然就可随顺修学一切佛法,如此奉行修学佛法,是即名为布萨。斯布萨所得福德,愿持以同向生生世世不堕三恶八难。三恶八难的地方,站在佛法的立场讲,都是不美满,不理想的。极苦的三恶道不理想,固不用说,就是快乐的天堂与北俱卢洲,虽说生活环境相当的好,但因没有机会修学佛法,不特不认为是好的地方,反而认为是灾难之处。当知学佛最大的要求,是有修学佛法的机会,如生于没有佛法的璟境,试问你怎样依法修持?所以受行八戒以后,应发愿以此功德不再堕入三途八难不理想的环境。由这足可证明佛法所说的八戒,不论是在律典或论典中,都名布萨。还有在布萨下面加一护字,名为布萨护的。护足守护,重在自心的防守。意在发心受持八戒的人,要时时刻刻的守护自心,因为心是罪魁祸首,一切罪恶都由心所造出来的。若能本著八戒的精神,时时守护著自心,就不会再向罪恶方面发展,所以叫做布萨护。受持八关斋戎,当然不是专为防护内心的,亦要防护身口的,因而古德告诉我们说:“在心曰护,在身口曰戒”。

  还有,八关斋戎的斋,有人说成过午不食名持斋,并且从此作为斋的自体,至于受前不杀生等戒,不过是助成斋体而已。亦有人说吃长素叫做长斋,于六斋日吃素叫败花斋。殊不知长斋花斋的斋,与八关斋戎的斋,根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与过中不食戒,亦没有什么特别联属。因为过中不食,只是就缘防范,与斋体无关的。

  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据印度固有宗教的传说,人类世界的最初成立,亦即所谓劫初的时候,于六斋日的期间,有很多有大势力的恶神恶鬼,常在世间吸取人的精“,可是生命的生存,端赖精“的支持,如果精“被吸取,生命生存就感受极大的威胁,因而人人为生命生存而提心吊胆。当时有一大智慧人,发现了这一种情形,为了解除人们的困危,就告诉大家说:不要怕,有办法,只要大家于每月六斋日,一天不吃饮食,让心寂静而身受到节制,恶鬼恶神就无法吸取精“,精“得以保全,生命也就不虞丧失!这末说来,可知印度向来就有六斋日,而且于六斋日,整天不吃任何东西。及后佛陀出世,发现六斋日的方法可取,但需加以修正,期能适合佛法,所以就将一天不食,改为过午不食,叫做不非时食。非时,指十二点以后,过了这个时候,就不可食,乃为八戒之一。

  不非时食,既是八戒之一,当然不是斋体,有人说为斋体,自然是误会的。可是在此或有人说:吃饭并不是罪恶的事情,非时而食又有什么关系?当知饮食是众生沉沦生死的增上缘,因此对它就不能作平常看待。饮食为什么会成为众生轮转生死的增上缘?我们常有一句话说:“饱暖思淫欲”。一个人生活太美满,佳肴美味吃得太饱,就会想到不正当的地方去。为使人们能清心寡欲,佛陀特制过午不食戒,以节制人们的食欲增长,遏止恶法的滋生,所以道宣律师说为“乃就缘防”,实在是很对的。若说不非时食戒为斋体,余戒为助成斋体,就与此义不相应。关于这点,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不然的话,受持八关斋戎,专重视于过午不吃饭的非时食戒,反而忽略其他的戒行,就与八戒的精神不合。

  八关斋戒,还有一个名词,叫做近住律仪,亦有称为长养律仪的。意谓一个发心受持八关斋戒的行者,善根本来是很薄弱的,可是由于受持八关斋戎的关系,不期然的善根会一天天的增长起来。或亦可作这样说:一个在家学佛行者,能发心受持八关斋戒,从此八关斋戒功德,不断熏习,久而久之,便可合出家善根,逐渐的增长起来。因为受持八关斋戒,主要就是为了学习出众生活,虽只一天一夜的时间,若一月举行一次或多次,慢慢熏习长养出家善根,即使本来没有出家意念的,由于常受八关斋戎,受出家人的生活训练,久之,觉得出家人的生活,自己还能适应得来,因而自然不禁想到,与其在家不如出家,是即长养了出家的善根。因为此能长养出家善根,所以佛又特别将八关斋戎称为长养律仪。

  八关斋戒,为什么又名近住律仪?简单的说,就是亲近三宝,安住于三宝道场中,受三宝的思想熏陶,如诸位现在来住般若讲堂一样。详细的说,则有三义:

  一、近时而住:意谓所受之戒,只是一日一夜,如以时间计算,是二十四小时。比方今晨六时开始受戒,到明晨六时以役,此戒即成为过去。就时间方面来说,你所住的日子,是很近而极为短暂的,不过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而已。近时而住,所以称为近住律仪。

  二、近尽寿戒住:出家众,不论沙弥、沙弥尼,不论比丘、比丘尼,不受戒则已,如发心受戒,必然是要尽形寿的受持。如今天受了比丘戒等,那就一直要到寿命结束时,戒体才会离身。在未死亡之前,只要没有破根本戒,戒体总是在身心中,起著防非止恶作用,所以出家四众是尽形寿戒。八关斋戒,虽是一日一夜的短时期戒,但这是在家二众,暂时出家的轨则,虽还没有出家,但可作为出家受尽形寿戒的胜因。因为一次一次的受持熏习,不断的增长出家的善根力量,久而觉得与其一次一次的受,不如老实的出家,受尽形寿的大戒。可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看来时间似乎很短,实已接近出家尽形寿戒,亦可说是出家尽形寿我的前方便,所以称为近住律仪。

  三、近阿罗汉住:意谓发心受八关斋戎,既是学习出家人的生活,那他所修的行门,就是修阿罗汉的行门,亦即是修学阿罗汉。如常常的修学阿罗汉法,此受八关斋戒的行人,不久的将来,亦可澄得阿罗汉果。虽然现在还是一个薄地凡夫,但因近阿罗汉住,与阿罗汉相处已甚接近,所以称为近住律仪。

  八关斋戎的名义,已略为解释如上。从如上的简略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修持八关斋戎,于短短的一昼夜中,净洁自己的身心,严格的约束自己,虽还没有能够立即出离三界,但是仗此斋戒功德,已经种下出世胜因,将来一定可得出世解脱的。学佛最要而最大的事,莫过于了生死得解脱,如未到达这一阶段,那就始终在三界中沉沦不息。诸佛为了度化我们众生能够出离,所以特别说此最胜方便的希有法门,希受此戒者不可等闲视之!

  三 八关斋戒的制立缘起

  佛教的戒律,都是佛制的,但有待缘而制与不待缘而制的不同。待缘而制的是声闻律仪戎,不待缘制的是菩萨三聚戒。所谓待缘而制,就是有了某种因缘,佛陀才制此戒。所以沙弥戒有沙弥戒的制立缘起,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制立缘起。现在诸位受的八关斋戒,是律仪戒的一种,当然亦有它的制立缘起。大乘菩萨戒不是这样的,是如来一时顿制的,即在一次中,把所有大乘菩萨戒,为诸菩萨说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待什么因缘而后始制其戒。所以大小乘戒,不特内容有所不同,就是制立方式亦别。

  佛为我们制八关斋戒,其缘起是什么,这是我现在所要为诸位说明的。诸位发心受这八关斋戒,当然是好的,但若不知八关斋戒的制立缘起,不免有些美中不足,所以有对诸位将这交代清楚的必要。

  求受八关斋戒,严格说来木不限定时日,如天天受固可以,一月二十日亦司以,一月十五日亦可以,亦可说是受得越多,对自己越有利益。但因一般俗人,世事头绪纷繁,为了要做家庭事务,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有时还要寻求俗乐,根本不能放下一切,亦复没有太多时间,常常来受八关斋戒。佛为适应俗人的时间可能性,乃制定了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如优婆夷堕舍迦经,对这有很好的说明:“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得阿罗汉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与一月六斋”。佛制订六斋日受八关斋戒,可说完全足为在家学佛人著想的。

  从现在情形看,佛陀这一制订,可说是佛高度智慧的抉择,因为到了工业发达的今天,不说一月六日受八关斋戒不易做到,就是一月一日受八关斋戎亦很难行!过去农业社会的时代,不说工作没有现在这样忙,就是用人亦没有现在困难。可是看看今天的实际状况,人人每天都在忙,而且忙得很紧张,甚至忙得透不过“来,就是这样,家庭工作仍然请不到人做。因而,一般家庭主妇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先生,终日为家庭的事操心,要他或她放下家庭一切俗务,去受八关斋的确不是易事!所以诸位于百忙中,抽暇来受八关斋戒,实在是值得赞叹的!

  大圣释迦牟尼,出现于两干五百年前,观察当时的实际情形,发现世人的受戒不易,特制订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可说佛陀早就知道,末法时代更难实行。事实确也如此,不说一月六日,就是一月一日,亦没有太多人发心。

  佛所制订的六斋日,究是指的那六日?以我国农历来说,就是每月初八、十四、十五的上半月三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下半月三日。我国农历向有月大月小的分别:月大有三十日,当然依二十九、三十日受戒;如遇月小没有三十日时,即于二十八、二十九日受戒;除去三十日,加上二十八日,仍为六斋日。

  受八关斋戎及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居士,名称亦稍有所不同:如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七,虽归依了三宝,甚至受了五戒,只能称优婆塞、优婆夷,若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则称为净行优婆塞、净行优婆夷。所以今晨为诸位传受八关斋戎,在念三归依时,有“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句。净行两宇,在这里有它的重要性。如受五戒,并不主张完全断绝淫欲,正常夫妇的关系,还是许可的,所以称为“尽形寿不邪淫”。可是在受八关斋戒的这一日一夜,不但邪淫绝对不可,就是正常的夫妇关系,亦是绝对被禁止的,所以在宣戒相中,说为“一日一夜不淫欲一,是即显示要完全远离男女的关系,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清净行。所以净行优婆塞、优婆夷,不是行三归依、受五戒者所得而称的,而是在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者,才得这样称呼。

  佛法所说六斋日的斋字,主要是约受行八斋戎说的,这在讲八关斋戒名义的时候,已经说过。可是中国人对这,向来亦有所误会,以为吃素为斋,所以民间向有这种说法:发心信佛后,如长期素食不再吃荤,叫做吃长斋;若学佛以后,还不能立即吃长斋,只规定于六斋日发心吃素,叫做吃花斋。不错,专门吃斋不吃荤,足佛法所竭力提倡的,希望人们从吃长斋中,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但严格的说来,佛法讲斋,不但吃素而已,还要受持过午不食等的八戒,才得真正称为持斋。关于这点,我们务要把它分别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佛为在家众制订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主要的因缘,当然是为使令在家二众,由此趣向出离而种解脱的善根,所以到了六斋日的这天,应到僧团中,请出家人传授此戒,俾藉这个短暂的时间,远离一般纷繁的业务,专心一志的修学佛法,以示虽处居家,不为尘事所迷,仍能逐渐的稳步的向解脱道上前进!大慈佛陀,对于一般信徒的度化,一方面顾念在家众的修学时间,一方面不忘引导在家众趣向解脱,这不能不说是佛陀的最大善巧方便!佛陀处处为我们设想,我们应怎样的遵循佛陀的指示,脚踏实地的去行。以不负佛陀的化导恩德,实是最要的一著。

  佛制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这在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但受斋戒为什么定要在六斋日子这是我现在要为诸位说明的。关于这个道理,根据经论告诉我们,要有两种不同说法,略为分别如下:

  一、依龙树的智度论说:佛之所以定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据印度固有宗教相传,在这六日当中,世间有种恶鬼,经常追随在人的后面,时刻要夺取人的生命,即或不能夺取生命,亦可能令人生些难以痊愈的怪病,再不然,就是令人发生种种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人智未开的时代,人们认为这六天足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这六日,都生恐怖害怕!由于一般人有这恐惧心理,传说劫初有位智慧的圣人,为了消除人民的恐怖与灾难,教导人们在这六日,修善作福。可是古代的持斋修福,不同我们佛法的受持八关斋戎,只是教人在这六日中,整天不吃饭,以为如此就可避免恶鬼的追逐!据佛法说,鬼,大都足饿鬼,这在印度古代宗教中,也有这个共同的见解。因为是饿鬼,所以见人间受用饮食,便感到饥饿痛苦的难以忍受。若是较为善良的鬼,虽饥饿难忍也得忍受下去,若是较为凶恶的鬼,就生起错误的感觉,以为人类有得吃,我为什么这样捱饿,于是便想办法,来找人类麻烦。人类为了避免这个麻烦,所以古圣就叫人于此六日不吃饭,这可说是印度古代宗教的固有传说。

  印度古代宗教一向有这六斋日的施设,而且这一宗孜信仰一直流传到释尊出现时,仍然盛行于印度。到释尊成佛后,发现六斋日的持斋修福,不失为一个良风美俗的办法,于是佛即对它加以巧妙的修正,而成为佛法的八关斋戎。当时佛对大家说:于六斋日修善作福持斋是对的,但不是一天不吃饭就算,除了不吃饭外,还要受持净戒,才能真正做到消灾免难。如智论说:“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佛陀特别重视过中不食,因佛认为早、午雨时受用饮食,不会影响饿鬼的饥饿难捱,但晚上是饿鬼食时,若人类晚上也吃饭,就不免使饿鬼感到饥饿难当,所以释尊特将印度宗教一日不食改为过午不食,再加持不杀生等戒。如此一来,不特消灾免难,修善增福,而且从此功德,直入涅槃妙城!由此证知:六斋日持斋的宗教仪式,并不是释尊创始的,而是印度固有宗教所一向流行的,释尊不过把它加以修正而成为佛法中特殊受持八关斋戎的日子,所以佛法中也有六斋日受持八戒之说。这不但是于斋行善灭恶以修己,且藉此以植出家解脱的善根,不能不说是佛陀的大善巧。

  像这样改良古印度的宗教仪式,在佛法中是很多的,不止此一端。杂含四卷、九十三经,曾经说到婆罗门教的祭祀用三火,可是婆罗门教的烧火祭天,在佛看来,完全是种迷信行为,但佛去教化婆罗门时,木其高度的智慧,运用善巧的方便,不直接的指出他们的错误,且说你们祭祖用三火很好,不过我佛法中,也说有三种火,若能像我这样的事火所得的功德就更殊胜。婆罗门徒听了,觉得极为奇怪,想不到释迦牟尼也有事火的方法,于是请教佛怎样事火?佛开示说:我的三火是:供养父母名根本火,供养妻儿眷属名居家火,供养沙门婆罗门名福田火。婆罗门事火的目的,无非希望获得天人的赐福,殊不知求天赐福,根本不可能得到,佛陀认为,与其求天赐福,不如在这现实人间求福,而最合理的求福之道,则无过于在家庭中,侍奉孝顺自己的父母,促进夫妇问的关系和谐,而在宗教信仰方面,要以恭敬虔诚的心,尊重供养沙门婆罗门,就可得到广大的福德。婆罗门教徒听佛这末说,觉得佛的事火方法,是最合乎隋理的,是真正的事火之道,于是放弃原有的火祀,依佛所示的实行。当知火这东西,是代表温暖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最要紧的一点,就在获得温暖,而家庭与宗教是得温暖的温床,所以称为三火。

  除这,还有“神教徒礼拜六方,佛也说礼拜六方,但这是亲子、师生、夫妇、亲友、主仆、宗教师与信徒间的合理的义务”。详见中含善生经,这里不再为详说。本此我们知道:感化其他的宗教徒,不要直斥他或批评他的不对,而要好好的以理举喻说眼他,除非是固执成性的人,不受影响而被感化,但若称有理智的人,定会接受合法道理。释尊出现在印度,就是以这方法,改良印度宗教仪式,成为佛法合理仪式,而且收效顿宏!即如现在所讲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是即改良印度宗教仪式成功之一。所以佛法中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完全出于佛陀所创说的。

  二、依四天王经说:佛之所以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为在这六斋日,诸天下来人问,伺察人的善恶。因而佛对诸弟子说:每逢斋日,你们应时刻的注意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一念心,是向善还是向恶的?如果是向善的,就将之一直保持下去;如果走向恶的,就得立刻的予以制止。不但对于心理的活动是如此,就是身口的行为活动亦应惧重防范,不可稍有疏忽!佛据印度固有宗教一向传说: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帝释天,具有巍巍的福德,典主下面的四天王天,而四天王天,就是各理一方的四大天王。帝释于六斋日,遣派天神到人间来巡视,看看人间的人们,作恶的多还是行善的多。如果作恶的多,天帝释就要予以责罚,合人间遭遇种种不如意的事;假使行善的多,天帝释就要予以拥护,合人类享受种种幸福的生活,这是四天王天所负的责任。据经中说:每月初八日,四王派遣使者巡视人间,人类行为活动,不论是好不好,都要向上报告。如中国民间所奉的灶君,有副对联写著:“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可说是人类共同心理的要求。每月十四日,则遣四天王的太子巡视人间;十五日便由四天王亲自到人问来巡视。到了月之二十三门,复遣四天王的使者下降,二十九日又遣四天王的太子下降,三十日四天王自己再度巡视人间。昆婆沙论四一说:“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帝释天的称量人间的善恶,完全根据四王天的报告。经中说:它们巡视人问时,如发现人类知道如法持戒,勤行布施,孝顺父母,作诸善行,报告到帝释天那里,帝释天知道人类的确在行善,所以就很欢喜的降福给人类,使这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发现人类不知如法持成,布施贫穷,孝顺父母,并作诸恶,报告到帝释天那里,帝释天知道人类的三业作恶,所以心里就感到老大的不高兴,为了警告人类的改恶向善,于是人间就不那么平静,人类也就不能过著安定生活!天帝释有偈说:“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佛陀听帝释说偈后,当即告诉诸北丘说:帝释所说这倡,虽不怎样究竟,大体是不错的,你们应该相信。

  如上所说,我们知道,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人发心受持八关斋戎,所谓逐人的恶鬼,就会远远的离去,住的地方也就安吉,所以于六斋日,持斋受戒,所得福德,超过余时!不过在此要请大家注意而不可误会的,就是不要以为于六斋日,有天人到人间来巡视,我们就规规矩矩的,不敢为非作歹,过了斋日,是就可以马马虎虎。当知在这世间做人,不论什么时候,身口意的三业,都要如法清净,都要表现合理的行为。

  依成实论说:正月、五月、九月,称做三善月,为昆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之月,在家二众,亦应受斋而修福的,为什么经中未曾说到)于三善月受斋,在佛看来,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但在俗人,要他实行,不免较为困难,只可随各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去牧,不能硬性规定的强制执行,至于六斋日,由于时间短,行来较易,不致感到什么不便的地方,所以佛制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

  四 八关斋戒的功益殊胜

  受戒,不论是受那一类型的戒,必然是都有其所应得的功德。以在家学佛者说:受五戒有受五戒的功德,受八戒有受八戒的功德。这是发心受戒者,所应予以肯定了知的。不然的话,谁还愿意受戒?诸位现在受的是八关斋戒,其所得的功德如何,得先与受五戒功德较量说起,唯有从这互相较量中,才能显示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才能坚定诸位受持八关斋戒的信愿。

  经中说:假定有这么一个人,发心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满四天下所有的众生,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这样的供养,乃是以一百年长时期这样的供养,其人所得功德当然是众多的,可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功德,但不如在一日一夜的短时期中受持五戒的功德。戒德的高超殊胜,于此可得到明证。

  受持五戒,虽有这么大的殊胜功德,但与受持八戒所得功德比较起来,还是差得很远。龙树在智度论中举个很好的比喻说:譬如带兵作战的将领,假定是个软弱而胆怯的,纵然统兵作战很久,亦不能建立破敌的功勋;假定是个勇健而威猛的,迅速的击破来犯的敌人,于一日当中就可功盖天下。当知五戒功德和八戒功德的不同,也是如此。因五戒但能远离邪淫,还未能根绝欲本;八戒已断除正淫,不再受欲染的料缇,事相已经同于无漏。时间虽仅一日一夜,而所取的戒行则多,所以功德超过五戒。

  不过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的,就是不论受持五戒或受持八戒,依大智度论说,最要紧的一点,在于发广大心,若能发广大心,虽持一日一夜戒,亦会获得殊胜福的,若不发广大心,虽尽形寿持五戒,所得只是有漏功德。所以诸位发心受八斋戒,不为个已功德及解脱著想,而应为一切众生受此戒行,亦即不将这受戒功德,视为独自一人所有,而应视为与诸众生共的,愿与众生同向无上佛道前进,才能得到最极殊胜的福德!大乘佛法的最大特色,是要每个佛弟子,不论做什么善行功德,都要把广大众生,放在自己的前面,不可专为个人的利益设想!

  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当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侣,幸其自勉”!律师又说:“八戒通大小乘。小乘者,如成实论等。大乘者,即菩萨八戒:如文殊问绖及八种长养功德经所明。吾等既已受菩萨戒,今受八戒亦即是大乘八戒也”。所以受了菩萨戒的,同样可受八关斋戎。有人说受了菩萨戒,不需再受八关斋戒,显然是错误的!从弘一律师所说看来,受菩萨戒与受八戒,既不重复亦不冲突受持八关斋戒所有的功德,既是无漏而又是大乘的,当然不是世间有漏功德所可比拟的,所以佛在经中对天帝释曾经加以呵斥。就是有次天帝释闻佛所说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于足不期然的欢喜赞叹说:“六斋神变月,奉行八戒斋,彼功德殊胜,则为与我等”!一般听来,奉行八戒,能得像天帝释那样的功德,亦觉是很不错的了。可是佛陀听后,立刻呵斥天帝释说:你这样的讲法,是不合道理的,你也没有资格可作这样说,唯有阿罗汉始有资格作这样说。为什么?要知你天帝释,既没有远离贪嗔痴等的烦恼,又没有解脱生老病死的大苦,种种忧愁与悲苦,都还缠缚著你的身心,怎么可说受持此戒的功德与你相等?老实告诉你:你天帝释所有的功德,只能感受天帝释的果报,是不能出离三界的;可是受持八戒所得的功德,能够证得出世三乘圣者的菩提,而阿罗汉是舍诸生死重担的出世圣者,所以他可说受持八戒所得功德与我等,你天帝释是不应该这样说的!从佛的这一宣示,我们得以明确的知道:天帝释的福德与无漏的福德相比,是有著大渊之别的,诸位应常发心受持八关斋戒。

  进一步说,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不但与阿罗汉的功德相等,而且他就是世间菩萨。文殊问经说:“世间菩萨,八戒者是”。可见要在这人世间做个菩萨,并不是怎样困难的事,只要发大菩提心受持八戒,当下你就是世间的菩萨。受持八戒的功益殊胜,岂不更显然的表示出来?这还不算,处胎经说:“八关斋戒者,是诸佛父母”。受持八戒的功德,简直与诸佛功德相等,甚至诸佛如来是由八关斋戎所出生的。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现在套用这句话,亦可作这样的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八关斋戒出”。是则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真是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菩萨本生鬘论,对这八戒功德,有更透辟的叙说,现我用语体文说明如下:若人能够持是八戒斋法,从表面看来,这人虽没有穿著华丽的衣服,但他已经具有惭愧之衣。当知惭愧之衣,比什么衣服是都来得庄严的!受持八戒斋法的人,虽无有形的墙垣,阻挡外贼的侵入,抢夺尊贵的珍宝,但已具无形堡垒,御捍六根的怨贼,纫夺内在的功德。依佛法说:外财的丧失不足惜,法财的被纫才是最大的损失。要想法财不被劫取,唯有筑起斋戒的墙垣。受持八戒斋法的人,就世间的种族说,不一定是高贵的,可能是首陀罗族,在印度的种族说,足属最下的一等,可是由于彼受八戒的关系,已经住在圣种姓中,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后,会结圣菩提果的,只是世间种族的高贵有什么用?印度方面,自古以来,以诸璎珞为庄严具,什么人有诸璎珞,就显得其人的庄严高贵。受持八戒斋法的人,不一定会有世间真珠之类的璎珞,但因由于八戒斋法的在身,是就已经具有种种善法功德庄严其身了,而且这种庄严不是世间任何珍贵的璎珞所能比拟。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说:“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同样的理由,受持八戒的人,虽不具有金银等的七宝,但已积集了人天的七种法财,不需依赖任何桥梁,是就可以超越险道!

  受持八戒的功德是这样的殊胜,所以经中说用十六大国中,最极珍贵的宝物,供养诸比丘僧,不如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萨婆多论亦说:如果一个人做了阎浮提王,于间浮提中广行布施,使得一切人民,于诸金银财宝,得到受用自在,其功德自然是很大的,但以八戒斋法的功德,分作十六分来说,间浮提王布施所有的功德,不及受持八戒功德的十六分之一!诸经论中所以这样盛赞八戒的功德,因这是出家离俗的始基,是得三乘菩提的道种,乃至成佛亦是由于受持八戒的这一念而来!

  受持八戒能得殊胜的功德,相对的自然也就可以灭罪。关于这点,善生经说得非常明白:受持八戒,能够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能灭除,自然是更不成问题。五逆,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佛法认为这是最重的罪,将来要感五无问苦果的。可是现在由于受持八戒,五逆重罪当下就被消除,八关斋戒的功益殊胜,真是难思难量!中阿含经还有这样的说法:“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恶思不善皆灭”!多闻圣弟子,尚赖这功德力,灭罪除愆?进德修业,诸有要求出罪进德者,宜更乘此良机受持八戒。

  受持八戒,会得如上所说的殊胜功德,这当然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于短短的一日一夜中,是否做到净念相继,能够净念相继的守持清净,自然会得如上的功德,不然的话,由于你的一念心,没有放在斋戎上,终日东想西想的,不知在想些什么,那你所得的功德,就要大大的打折扣!所以在受斋戎的一日一夜中,要放下世俗的一切,将整个身心沐浴在佛法中,受佛法的熏陶而与佛法相应。如果漫不经心,只是随人起倒,受戒是受戒了,但未随于戒转,结果空过一日夜,那是非常可惜的!为此,木堂特别制订修持的时间,领导大家共同的修学。

  净念相继,固然是保持八戒清净的很好方法,除此而外,成实论中,说有五法能使戒行清净:一、于受我的期间,能够如法的行十善道;二、于受戒的期间,断除前后恼诸众生的事,不再使众生感受不必要的苦恼;三、于受戒的期间,在自己内心中,不再为恶心所恼,亦即不再动起不正当的念头,以免影响戒行的清净;四、于受戒的期间,时刻忆念佛、法、僧、戒、舍、天而为戒行的守护,仗斯六念的功德,以保持戒行的清净。五、于受戒的期间,愿将自己所得持戒的功德,回向于究竟涅槃,决不以此而求人天的福报。能这样的受斋,戒行自得清净。

  昆婆沙论更以五句分别受持八戒功德,是否能得大果,现我亦向诸位略为介绍一下:

  一、如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为他负责厨房饮食的人,想要杀害众生的生命,以供他于饮食时受用。他知道这事,就对厨人说:今天是我受戒的一天,你不得杀生供给我食,可以留待明天杀给我吃,这是普通人的观念。另有担负保家卫国的国家军警,将所捕获的怨敌,送到高级官员这儿来,请求给子怨敌的应得之罪,高级官员对来使说:你且把他扣留起来予以看管,因我今天受了斋戒,不可违律杀害众生,到了明天,我会依法予以杀伐的。像这样的受八斋戒,根本业道虽是清净的,但近分方面并不清净。佛陀说这虽是胜业,但不能够获得大果。

  二、另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不但根本业道是清净的,就是近分亦定极清净的,但为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之所损害,因而仍然不是理想的受此斋戒。当知欲、恚、害的三种寻伺,是一种恶分别,有了这些不正当的分别存在,内心必然是不得清净的,当然就会影响到戎行的守持。正因恶寻伺是扰乱心灵的不好东西,所以佛说这个发心受我的人,就其所受我说,虽是一种胜业,但不能由此获得大果。

  三、还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不但根本业道与近分都是清净的,而且亦没有恶寻伺之所损害,自然是很难得的,可是仍然不理想的,就是他不能提起正念,将一念心放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的六念上,以致仍有种种不正当的妄念现前。由于妄念不断的涌现,其心自然不能安住在净戒上,而求戒行的清净也就不可得。正因是这样的关系,所以佛说这个发心受戒的人,就其所受戒说,虽是一种胜业,但不能由此获得大果。

  四、复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根本业道是清净的,近分同样是清净的,亦没有恶寻伺所损害,更能时刻提起正念,不能不说这受戒者的难得!然而仍有不美满的,就是他不能将受持斋戒的功德,同向于出世解脱,只是要求上生到天堂,享受天上的欲乐,因此,佛说这个受斋戎的行人,虽说是种胜业,但不能够获得大果。

  五、更有受此斋戒的人,具有根本业道清净、近分清净、非恶寻伺之所损害、摄受正念、同向解脱的五种希有难得的心行,自不是以上四种受戒的人之所能及,所以佛说这个受戒的人,不但是修的殊胜业,而且能够获得大果。这所得的大果,从小乘说,就是解脱涅槃,以大乘说,就是佛果菩提。

  本上所说,应该知道,受持八戒,的确是有殊胜功德的,所以应常发心奉行八戒,更要于六斋日受持八戒。不过在这工业发达的现时代中,要六斋日受持八戒,可能会有很多人,没有这个闲暇的,但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一月一次的斋戒。弘一律师说:“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因仅受一日,即有极大功德,何况六日全受呢”?不过当你发心受此八关斋戎,不论是在受戒之前,不论是在受戒之后,不论是在正受戒时,都应严肃自己的身心,以八戒水洗浣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与戒相应,而得身心清净及诸殊胜功德。

  五 八关斋戒的受者拣别

  前两次和诸位所讲的,是有关于戒德的殊胜,戒德既是这样的殊胜,理应人人受八关斋戒,从受戒中得殊胜功德。话虽这么说,但亦不是人人可以受这八关斋戎的,一定要具备相当的资质才可以受,否则的话,不论你怎样的发心,是都不容你受这八关斋戎的。

  在此所成为问题的,就是什么人可受什么人不可受,从什么地方来加以分别?这就要在受戒前进行一番严格的考查,看他或她是不是受戒的法器,然后决定应不应为他或她受戒。所谓考查是通俗的说法,在戒律上讲叫做问遮难。就是在受戒前,做为传戒师的,对于发心受戒的人,必须详细的问清有没有能为受戒作遮止、留难的事,假定有的话,成为受戒的最大障碍,那是不能为之授戒的。羯磨注说:“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就是此意。

  究有一些什么事能为受戒的障碍?据善生经说,计有七种遮障,现在先为一一列出,然后再来略为说明。

  一、汝曾盗现前僧物否?

  二、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

  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四、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五、汝曾于母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六、汝曾于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七、汝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否?

  僧物,就是供养众僧的东西及属于常住所有的财物。常住物,依律说有四种:一、常住常住,如众僧所住的厉屋,众僧所用的器具,众僧所植的花果,众僧所种的林树,众僧所有的田园,众僧所雇的僮仆,众僧所蓄养的畜类等。在什么地方,就属于什么地方,不得移转到别个地方去,所以叫做常仕。住在这个常住内的僧人,只可以受用这些,绝对不得分买,应该永远存留,所以复云常住。二、十方常住,即寺庙中供给僧众饮食等的物品及资具,不但现前在寺庙中的僧众可以受用,就是外来的客比丘来到寺中皆得受用,所以叫做十方。是这寺中的饮食等,就是属于这个寺中的,绝对不可擅自的移至他处,所以叫做常住。三、现前现前,如有一般的信徒,发心供施财物等,说明只是供施住在这里的出家人,或是指名供施寺内的某几个出家人,所以叫做现前。发心供施的人既然如此,当时就将他或她所施的分配给各个出家人,不再把它存留一点,所以复云现前。四、十方现前,如出家五众死了以后,所有可以分的遗物,应该举行羯磨来分。在没有举行羯磨分配以前,共亡僧的遗物,属于十方僧的,不论什么地方来的出家人,都有他的一分;若巳作了羯磨,现前借众自分,其他地方后来的僧人,足没有分的,名为现前。

  僧物有上四种不同的分类,但不论那一类的僧物,我们都不可盗取,如果盗取的话,过失足很重的。依佛法说,三宝物品,是都很重的,而僧物为重中尤为极重的。方等经中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经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观佛三昧经说:“用僧只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

  在此或有人间,盗用僧物罪业,为什么特别重?当知檀信供施一粒一毫给僧团,本来就是要供十方一切凡圣僧的,所以僧寺中的犍椎一响,不论远近都能听到,若凡若圣都能受用,既可助成僧众的道业,又能冥资施主的福德。招善既是这样的众多,获罪又怎么会得很少?是以盗用僧物,不论是多足少,其罪是都不可饶恕的!

  佛弟子中有位牛冈比丘,虽经修道巳得阿罗汉果,但他在受用饮食时,还像牛吃草的那样,有人觉得这种吃法很怪,就请问佛以何因缘是这样的?佛告诉诸比丘说:过去生中牛呞曾经盗取五六粒米放在口中咀嚼,于是后来堕在畜生中做五百世的牛,牛吃草是这样的吃法,五百世中已经成为习惯,所以现虽证阿罗汉,还是这样一种吃法。

  盗用僧物,不用说,以出家人为多,一般俗人,特别是信众,是很少盗僧物的,但也不能说绝对没有。如现在各地反客为主的所谓信徒代表,就是专门侵损常住的,亦即是将僧物占为已有的,像这样的佛教信徒,不特没有受八关斋戒的资格,就是做个正信佛徒的资格亦没有。

  不说盗用僧物的人过失很大,就是正信的优婆塞、优婆夷及识达的正人君子,知道僧物的不易得,受用僧物不易消化,僧众不予以招待,非特不应不高兴,而且应生大欢喜,认为这是佛法的规律,理当是这样的。所以在家信众到寺庙来,应存“为法来非为食来”的正确观念!

  现在是个末法时代,在各地亲眼见到的,为法来的很少,为食来的很多。不信请看:不论什么地方,凡是讲经法会,听众总是寥寥无几的,而这寥寥无几的听众,真心听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一般法会,如果有斋吃的,人总是多多的,这还不算,大都是到快吃斋时才来,既不参加诵经礼忏,又于吃了斋后就走,不特没有说法的道场无法可闻是如此,就是说法的道场有法可闻亦如此。有人以为这是佛法兴隆的“象,但在了解佛法的人看,这与世人赶热闹没有两样,正是佛法没落的象征!

  是以牧个佛弟子,不论在家与出家,对僧众的东西,都应如护眼珠一样的爱护,既不可随便乱用,又不可任意盗取。过去不知盗用僧物的严重性,曾经盗过僧物的,现在发心来受戒,必须先忏侮清净,否则的话,足绝对不可受戒的,即或不知为你授了,你亦不能得清净戒。所以是否曾经盗过现前僧物,在问遮难时,定要交代清楚。假定是有就答有,假定是无就答无,不可含糊其词。

  六亲男女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不论就世法、佛法说,都不应有不正常的苟合行为,假定有的话,为障道大敌,是不可以受戒的。比丘、比丘尼是修清净梵行的行者,是求解脱的出尘上士,是为人天的无上福田,是做一般众生的模范,真是所谓神圣得很,亦即绝对禁止淫欲的。如果世俗的男子与女人,去做污破僧尼清净梵行的不道德的行为,自是罪大恶极的!当知淫欲虽不是生死的根本,但它必然是障道法,不特障碍于现生中得涅槃,亦复障碍于未来世得菩提,甚至亦是障碍生天的一法,因为到色界天以上,是都没有欲界天及人间的男女之欲的。严格说来,人与人间,除了正常夫妇的关系,不可与其他男女有不正常的行为,何况是与自己有血统关系的人h更何况是修清净梵行的出家僧尼;自更不可有淫欲事!

  是以在这世间做人,尽管自己一时还不能远离淫欲,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不与自己关系的人有染,对志求解脱好乐寂静的僧尼,更应予以高度的尊敬,不说不应有不如法的苟合,就是言语嘲调,听其—晋声,见男女相,心生染著,是都要不得的。不说普通一般人染著于色,会有很大的危险,就是腾空飞行的独角仙人,一旦对色有所染著,都会为淫女骑颈来人人间,从此失去神通,再也不能飞行。我们是什么人?对这能不谨慎?所以在未学佛前,曾否有过于六亲男女中行淫,或是否有过污破僧尼的梵行,同样要有所交代,有就说有,无就说无,不可隐藏不露!

  父母师长,不是养育我们的恩人,就是教导我们的恩人,没有父母,不说没有我们这个生命出现于世,就是出现世间亦不致于长大成人。没有师长,不说不能得到高深的知识,就是一般的常识亦不能得。

  父母对待子女的无限慈爱,是没有办法可以形容得出来的,不说别的,只以子女有病来讲,看到子女展转呻吟于床第,虽明明是子女所受到的苦痛,但在慈爱的双亲感觉中,此自己害了一场大病还要苦,所以始终在有病的子女面前转来转去,一下子采采儿女的温度,一下子喂喂儿女的饮食,吃药的时问到了,立刻拿药给儿女吃,应该要请医生时,赶快就把医生请来。照顾儿女病痛的回到,体贴儿女病痛的苦恼,比任何有德性的护士超过百倍。父母对于儿女病痛,既是这样无做不至的照顾,到了父母年老有病时,做儿女的应当加倍的侍奉汤药,一刻不离的在有病的父母左右,才能显示你对父母的孝顺。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儿女,平时固不能承欢于膝下,到了病时更舍弃父母于不顾,任凭父母的或病或死,试问那里还像一个做人子女的样子?老实不客“的说,人性已经失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师长是极神圣的,他们为了教育下一代,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学识及应如何做人的道理,尽他自己力之所能,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看到我们的学问一天天进步,老师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欢喜,看到我们的学业总是不得向前,老师的心里就感到极大的不安,好像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似的。老师除了给与我们知识的传授,且给与我们种种的鼓励和爱护。因为真正负责任的老师,总希望自己所敌的学生学业有所成就,更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品格极为高尚。不唯如此,而且都是以身作则的,亦即如法而说,如说而行的人,不是教导学生的是一套,而自己的行为又是一套。即或有时见到学生有不如法的地方,总是给与我们循循善诱,告诉我们如何做个像样的人,决不随便打骂,即或有时打骂,出发点还是为我们好的。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不论在何处见到老师,都应予以承事礼敬,就是师不在前,亦应思惟老师给自己的教诫,其虔敬真切的程度,要如孝子思念父母,饥者思念饮食一样。足以师长如果病了,更应在前在后的侍奉汤药,随时随刻的照料一切。假使平时老师长老师短,到了老师病时,就走得远远的,不去看顾老师,不问老师死活,那还像个什么学生?又使老师多么伤心?所以牧学生的,在老师病时要特别照顾!

  依佛法说:父母是生养我们色身的,师长是生长我们法身的,对于我们的恩德之大,那是没有办法可以说得尽的,不说我们说之不尽,就是佛陀亦说不尽。心地观经佛曾这样表示:“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难说尽”。该经虽是说的慈母之恩,而实父恩与师长恩,亦未尝不是如此。有的经中,佛亦这样告诉我们:当父母师长有病时,供给种种所需,固然不成问题,而医药与照顾,尤为不可或缺。假定在父母师长病时,敞子女或学生的,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病者的死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那里还能受佛制的八关斋戒?是以在未受戒前,定要审问是不是有过这种情形,如果有过不顾父母师长的病苦,自然要成受戒的障碍,必须忏悔以后,方得如法受戒。

  发菩提心的众生,纵然还是个凡夫,但他所有的功德,实已超过了二乘,我们应该对他予以最高度的尊敬和爱护,为什么?因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具有忘我的精神,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设想,不论是自己所有的钱财,不论是自己所有的知识,不论是自己所有的力量,都能毫无保留的供给众生,而且不分远近亲疏的给与,菩萨这样的等施一切众生,既不望于众生对自己有所酬报,更不追求什么名闻利养,而是真正为了救护一切众生,摄取饶益众生才这样做的。因为当时菩萨只有悲愍众生的一念,看到众生陷溺在无限痛苦中,只问自己力量能不能做到,根本没有想到其他什么。由于菩萨以悲愍心而念其施,不说力量可以做得到,无条件的去救济众生,就是自己力量做不到的,亦不忍心对众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像这样忘己利他的发心菩萨,我们应从多方面去维护他,使他得以安心的从事利他工作。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已是有负菩萨的发心,何况还要去杀害发菩提心的众生,使得无量数的众生得不到菩萨的救度?试问你的这个罪过多大!所以如果曾经杀害发菩提心的众生,那你绝对就不是一个受戒的法器。因此,在问遮难时,要老实答覆,如没有当然最好,假定有,要诚心忏侮,然后方可受清净戒!

  如上所说的遮难,实是四种性罪中的杀盗淫三者:杀发菩提心众生是杀生,盗现前僧物是偷盗·,于六亲等行淫是淫欲,足性罪中的极重罪,在家假定犯过,就障碍无作戒体的不能发起。在此有人问道:四种性罪中的大妄语,为什么没有列在遮难之中h这因“未证圣果言证,未得道说得道”的大妄语,大都是出家人犯的,在家人下容易犯这大妄语戎,所以在遮难中没有提及。

  羯磨疏依成实论说:不特有上七种遮难的不得受戒,还有犯过五逆罪的,或是贼住之人,或污比丘尼的,是都不许出家,因为他们的这些罪行,深深的障碍圣道,不是忏侮得以还净的,所以即使让你发心出家,你也不能证得清净圣道,一定要先受了重报才行。不过八关斋戒,只是练习出家,不是正式出家,只要认真忏悔,而且保证于忏悔后,不再违犯,是可受八戒的,并可依之修行布施、利益人群等的慈善事业。

  所谓贼住,就是没有受具足戒的人,偷偷的进入僧中共受利养,或者盗听僧团中的正作羯磨,亦是成为出家的大障碍,因为他们阅律和听律后,对于法及僧,会生起憍慢,是最不好的。但受八戒者,如果是贼住,亦足不相宜。所以真正发心受八戒者,定要是个身心清净的法器!

  六 八关斋戒的忏悔必要

  佛教中的很多法事,都要先举行忏悔,特别是归依与受戒,忏悔更是不可缺少的一著。如初发心归依,来做三宝弟子,当然是要做个佛化新人,但如没有经过合法的忏悔,以原来具有罪恶的身心进入佛门中来,怎能接受佛法的滋润,而成为佛化的新人?因有种种的罪恶在身,纵形式上已成为佛徒,但对佛法的如法熏修,总不免是个极大障碍,所以在归依与受戒前,举行真挚而诚恳的忏悔,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亦即是不可缺少的!

  不但在归依与受戒前,忏侮有它的必要,就是在归依与受戒后,忏悔同样有其重要性。因在我们几夫的阶位,不管你是个怎样小心谨慎的人,亦不管你对归戒怎样的尊重,但谁也不敢保证的说,我绝对不会触犯所受的归戒。要知几夫毕竟是几夫,有时不免会要烦恼街动起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而犯了戒,使得身心重又受到染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恢复身心清净,依佛法说,除了忏悔,更无其他办法,足以佛法对于忏悔,予以极高度的重视。任何一个要入佛门或已入佛门的,必须进行必要的忏悔,以期保持身心的清净,无所障碍的修学佛法!

  忏悔的重要性已经知道,现在进而解释忏悔雨宇。梵语本来叫做忏摩昆,或简单的叫做忏摩。中国译为厌离,或者叫做改悔。华梵合举,叫做忏侮。有人解释说:忏是首的意思,悔是伏的意思。如世间的一般人民,或如古代的得罪于王,或如现代的违犯法律,受到治安当局的逮捕,自知自己的错误所在,只好“伏款顺从不敢为逆”。顺从就是低首认罪,不逆就是俯伏受裁。当知佛法的行人也是如此,就是做了违犯律行的事,唯有顺从佛法的道理,屈伏在三宝的足下,真实不虚的痛切忏侮,表示从今以往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是即所谓真诚的痛切忏侮。

  或有这样说:忏是约白法讲的,悔是约黑法讲的。黑法是罪恶的事,应该政悔不要再去造作,白法是善行的事,应该企求而如法的去做。取舍合论,所以叫做忏侮。还有这样说:忏是约修来说的,就是过去弃而不修的一切善法,誓愿从今已去,精进勇猛的不断修习;侮是约改往说的,就是过去所曾作的一切恶不善法,誓愿从今日起,予以鄙视而痛切悔改。依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忏悔具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就消极的一面说,廷约去恶讲的,就积极的一面说,是约兴善讲的。唯有像这样的兴善灭恶,才是忏悔的具体意义。

  忏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披陈自己所有的众失,发露自己所有的过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把它隐藏起来。只是这样仍然不够,要更进一步的断相绩心,厌侮自己过去错误的行为,绝对舍离不再有所违犯。印顺论师说:“佛法的忏悔制,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同复清净。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涤清净,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净,先要以厌皂等洗净,然后可以染色。所以唯有如法的忏悔,才能持律清净,才能使动机不纯的逐渐合律”。所以发心忏悔,应当坦白的发露罪恶。

  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说:梵语的本来名字,叫做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译为罪,提舍那译为说,顺此方的文法,名为说罪。意谓行人对于戒律,如果有了什么违犯,不必把它隐藏起来,老老实实的向大众说出,请求大众准许自己的改过自新,获得大众的鉴谅与许可,你的罪业立即就可得到消除,而且由于大众的威德力,使你不自觉的对罪有所畏惧,生起不敢再作的意念。印顺论师说:“戒律的轨则,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学者应追纵古圣的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法味”。

  公开的坦白的发露自己的罪恶,说来是很容易的,做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世人大都有这么一种心理,就是不论做错了什么事情,总是不想被别人知道的,即或有些无关重要的错误,可向自己有关的人透露,但若较为重大的罪恶,不说对一般人不会吐露一点,就是极为亲密的知己,甚至父母妻儿子女,亦不会坦白出来。原因是罪恶的事,总是有失体面的事,亦足不名誉的事,在造罪者的本身,亦是知道很清楚的,所以不论怎么样,总不好意思说出。世间犯罪的人多,发露罪恶的人少,原因就在于此,殊不知这么一来,始终堕在罪恶的深渊,无以自拔!

  灵峰澫益大师对不肯发露的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恳切:“世人正造罪时,实足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o/水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罪恶的事情做不得,本应人人所知道的,可是到了造恶时,由于烦恼的冲动,竟然不显羞耻的,胆大妄为的去做。等到做错事情以后,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为了顾惜自己的体面,总是隐忍的覆藏起来,不愿公开的向人说出,以为说出是很难为情的。殊不知你不向众发露自己的罪恶,你的罪恶根源是不能得到清净的,这不是愚痴颠倒是什么?

  忏悔是以什么为体?是以惭愧心为体,所以有说忏名为惭,悔名为愧。一个人的所以造恶犯戒,由于道德的自觉心不够,因而在无惭无愧的心理驱使下,不自觉的造下弥天大罪。可是人毕竟是有人性的,做了错误的罪恶以后,有时扪心自问,总不免有点感到内心不安,或是觉得对不起父母师长,甚至责备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错事?当知这时的惭愧心,不期然的就会涌现出来,由于惭愧心的涌现,自然而然的要求忏悔,认为如不痛切的忏悔,以后似乎再难以做人!人在这个罪恶重重的世间,有时所以还能战胜罪恶,可说就是这个重善轻恶的惭愧力量!

  同样是惭愧心,因惭愧的对象不同,共所发生的力量,就有品类的差别。假定你是对师友而生惭愧的,觉得如我做错了事,未免太对不住师友,是则在师友看到你的时候,你自不会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设若师友见不到你的时候,你就又故态复萌的,去牧不如法的事,以为横竖师友没有看到,姑且做一次有什么关系?是即惭愧的力量薄。假定你是对佛天而生惭愧的,认为我如做错了事,普通一般人固然不知道,但是高高在上的佛天,是会清楚明监的,怎可做对不住佛天的事?这末一来,想到佛天就不敢做,想不起佛天就又乱来,是即惭愧的力量还不够强!

  真正强而有力的惭愧,应该还足对自身的,就是想到自己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而诸佛所有的觉性,已从重重烦恼的包围中,彻底的被开显出来,成为最圣洁的人间觉者,而我还是一个生死凡夫,不特未能做到觉性的净化,且还愿颠倒倒的做出很多不应做的事,面对诸佛,反观自身,怎不感到惭愧?即此一念惭愧心的现前,于是立志重新做人,不特要将过去的一切错误改正过来,并且决定未来不再造作一切罪恶,以期逐步开显自己木有的觉性,而达到正觉的完成。可见一个人“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即能使向善离恶的惭愧心活跃起来”,改往修来。

  断隗忏悔,为学佛行人最重要的修持,对于个己的身心清净,实在有著重大的关系。所以每个佛法行者,应特别的重视于此。如果我们能念念的在惭愧中,就是念念在严净的修持中,不致有毁戒犯戒的行为表现,而你善根功德也就在念念中得到增进。同时要知的,就是造成的罪恶,覆藏在身心中,如不从惭愧的心理,予以有力的忏悔,内心总是不大安然的,设从股重的惭愧心中,真诚的发露忏悔,就司得到洁净,而内心亦即安乐,所以戒经中说:“有罪当忏侮,忏悔则清净”。或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从惭愧心而来的忏悔,其效力于此可见。

  我们的发七学佛,不是为求消遣的,而是希得胜果的,但胜果的获得,不是希冀所致的,须从实践实行中去求取。讲到佛弟子的实行,要不外于雨方面,就是断恶与行善,假定恶法没有断除,善法是难以进修的,而恶法的断除,最胜的妙方便,则无过于歼侮。六门陀罗尼经说:“我之所有众魔之业,若不先悔,终不发心缘无上觉,故所有罪先须忏悔”。一般人所以不做忏悔工夫,病在对于罪恶没有怖畏,以为小小的罪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小小罪是不可轻视的,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充满身心,怎可不加怖畏?岂能不子忏悔?

  因此,我们过去所作的诸不善行,不论是现生或非现生的,现在发心来受八戒,就得在受戒之前行愧忏,尽情的发露自己的罪恶,悲泣流泪的请求灭罪之法,实是最极重要的。增一阿含经说:“若受八关斋,先须忏侮前罪,然后请受戒法”。唯有这样的如法忏侮,方能得到请戒的实益。因为所受的戒法是清净的,如果你的心地不清净,怎能纳受这清净戒法?不过在举行忏悔时,要从心灵的深处出发,真实至诚的痛改前非,遍身热行的彻底净化,始得消除无始的业障。如果依样画葫芦的,只是作形式的忏侮,那是不能消除其罪业的,这点不能不特别注意!

  诸位来此受八斋戒,每次我为诸位传授戒法,一开始就教诸位忏侮说:“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行如是罪,今日诚心忏侮,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木此宣读的忏悔语句,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众生所有的一切罪业,是依身、语、意的三业所构成的。如杀生、偷盗等的行为,是由身体的动作而造成的罪恶;如妄言、雨舌等的行为,足由语言的表达而造成的罪业;与思心所相应而倾向于恶的内心的活动,是由意业所产生的罪业。离了身语意三业的活动,还有什么罪恶可言?

  既知所有的罪恶,是从三业因缘生的,现在要想忏悔清净,当然还足要从三业因缘忏起,方能合诸罪业消灭清净,听从须以三业勤求忏悔。而忏侮必要首先具有断隗。断隗是从心生的,以意业为因,翘勤礼拜是身,高声赞叹是口,身旦一者为缘,以这样的三业因缘,至诚求减一切罪障,是就可以得到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然后受行八戒,八戒之法就能纳于身心。一切罪障如千年的暗室,惭愧忏侮好似一盏明灯。所谓暗室千年,一灯能破,就是此意。足以诸位来受戒时,果能生大惭愧,建大忏悔,至诚感佛,不特无有不应,且必三业清净。

  严格说来,佛法的忏悔制,不但在受戒时,要真诚的忏侮,就是在于平常,亦当随时践海,所以佛法行人,不论是向解脱道前进,不论是向菩提道前进,最好自立忏侮的恒课,或什么时候发现到自己的错误,就什么时候立即举行痛切的忏侮,决不让一些罪恶残存,以污染自己的身心。有些不知自己本人忏悔的重要,想请别人代替自己忏悔,这是最要不得的。别人代为忏侮,虽不能说没有功德,但如经中所说,只不过七分得一。假若自己亲身忏侮,所有功德都是自己得的。而且忏侮没有时间的限制,应以毕竟成佛为期的如法忏侮,所有罪业没有不水消的。

  最后我来说个事实,作为今晚所讲的结束。佛在世时,频婆娑罗王,为摩竭陀国的国王,是个很虔诚的佛干,许是过去宿业,到了他的晚年,被恶子阿阇世,幽闭于七重室内。感于自己的罪业深重,至诚恳挚的痛切忏悔,遥向世尊礼拜说:大目键连是我的亲友,愿佛慈悲派他来授我八戒。目连奉派疾飞至王所,日日为王传授八戒。最后佛从口中放出五色光,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王虽被幽闭在七重室内,但能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足以惭愧忏悔受八斋戒,是有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的。至于各种忏侮的方法,平常说得很多,现略不谈。

  七 八关斋戒的作法略说

  在家学佛者的发心受戒,不论是受五戒,不论是受八戒,在未正式受戒之前,传授戒法的戒师,必须要对受戒者,说明受戒的意义,说明缘境的宽狭,启发他们的智慧,了解戒行的重要,激发他们的心志,缘于广大的境相,即使他们立誓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这样做,又使他们于情及非情的广大境上起慈悲心,唯有如此,才能得增上戒。境界的认识,心志的开发,为什么看得这样的重要?当知这是纳受戒体的主要行事。如受戒者,不认识广大的境界,不开发远大的心志,那是不能纳受戒体的,怎可作为儿戏般的举行?怎可不对受戒者予以说法开导?

  不说末法时代的今日,对传授戒法马虎了事,早在千年前的中国,对这似已有所忽略。如于元代博究南山一宗的元照灵芝律师,就曾这样慨叹的说过:一般传授戒法拘人,大都不明戒法原理,不能为受者解释戒的重要,只是好像背书那样的,照本宣读一下而已。殊不知这样做,不但受戒者有罪,就是授戒者亦有罪。假定这样传戒下去,如来的正法戒幢,不但不会被高树起来,反而会被传倒下去。过去如此,现在岂不是倍本加厉?诸位到讲堂来受八关斋戎,所以每次要对诸位讲点戒的意义,目的就是希望诸位能对戒有所了解并知发戒的境相广大。

  诸泣现在所受的虽是八戒,但关系学佛前途很大,所以当你发心来此受戒时,对于自己所当受的是什么法,应该先有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常说:佛教的经典,不唯是佛说的,可通五人说的;佛教的戒律,唯佛一人的制定,其他人决不能制。佛为佛子剐立种种不同的戒法,无非是对我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制约,就是身体上不能有不正当的行为,口头上不能有不合理的言论,心理上不能有错误的思想。而这不唯我们初发”受戒者,应当如法的学习,就是诸佛贤圣,也是依这戒法学习而成,所以称为圣法。现在发心受这戒法,对于戒法的具体内容,自当朽个认识。

  现在首要告诉诸位的,就是真诚的发心受戒,必然得个有力的戒体,以抗拒今后的犯戒。但这戒体怎样发得?依五戎、八戒的轨范告诉我们,足依缘于法界众生依报、正报等境而发得的。如十方三世十法界的四圣六凡,是发得戒体的有情境;如做尘国土山河大地的一切一切,是发得戒体的非情境。关于这些,传授戒法的人,都应对受戒者讲个清楚,让他们知道发得戒体的对象是什么?守持戒行的对象又是什么?否则的话,不但受戒时不能得戒体,就是受戒后也不知道怎样持戒,想想这对受戒人的关系多大?所以授者不能不解说,受者不能不学习!

  戒师对于受戒者的开导,要看他接受的程度怎样来决定。如受者接受的程度高,就对他详为说明,若受者接受的程度低,就对他略为开示,不论详明或略示,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使他知道发戒的境量是什么,如对这一无所知,则受戒毫无用处。所可慨叹的,就是现在授者与受者,真能知道这些的,究竟还有几个人?不但现在是如此,就是过去亦这样,所以元照灵芝律师,对这亦曾深致无限的慨叹,认为这是佛法不幸的明证!

  或者有人会说:受戒就受戒好了,为什么要大说其戒境?岂不是要使受者的心意纷然?灵芝律师在资持记中,对这曾作特别解释说:众生的所以造作种种恶,就是由于对情及非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假定具有正确认识的话,就不致于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一切罪恶之业,既因情及非情的境界而起,现在发心受律仪戒,当然还从境界而生,亦即是要缘于情及非情的不可称量的境象,方能发得戒体,而佛制立戒法的依据,亦在于此。发心受戒的人,如不明了戒境,则他在受戒时,就不可能用心承受。这末说来,对于戒境的开示,当然有其必要而决不可忽视的!

  对于发得戒体的所缘境,有了正确而无谬的认识,进而就要开导受者,怎样的依境来发心。发心受戒,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发心的胜劣,对于所得戒体的是否殊胜,是有著很大关系的。如发心的下劣,所得戒体,一定不足殊胜的,如发心的殊胜,所得戒体,一定不是下劣的,这可说足必然的道理,亦是发心与得戒的成正比例。所以戒师对受者的开示,总是策励的说:“当发上品心,求得上品戒”。说到上品L,当然就有中品心及下品心,但三品心的差别何在,诸律并没有为我们说明,不过既以上品心劝发受者,中下品的发心,当然是不足取的。

  要使受戒者念念不断的发上品心,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在还没有受戒之前,要得一个对戒律有充分认识的戒师,对他加以必要的教授,使他对于受戒所要遇到的各个事项,能够先有一个概要的明了,那他到了正式受戒时,就可得到清净土品戒。假定没有经过事先的提示,到了临受戒的时侯,才告诉他要发上品心,那是不能发生什么大的效果的。因为临时泛泛的说一说发上品心,受者对于戒法的重要性,不能切切实实的了知,只是迷迷糊糊的,跟著做做授受仪式而已,甚至有点连授受仪式都做不好,那里还能得到上品戒?恐怕得戒都成问题!

  受者经过戒师的开导,真正的发起上品心来,从此上品心与合法的羯磨事境相应,就可得到所应得的戒体。但是在这纳受戒体的紧要关头,受者所当特别注意的,就是专心;总的运思,普遍地缘想如上所说的情与非情的境界。由于所观境界的广大无边,能缘的心量也随之扩大起来,并且观想自己的身体,亦如虚空那样的遍于法界。不唯如此,还要使这观想念念分明,不得有丝毫的妄念夹杂其问,更不得缘想与此无关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纳受戒体,假定稍为大意,使心妄念纷飞,纵然形式上是在受戒,而实际是不能得到戒体的!

  在此或许有人要问:受戒者的生命体,就是这六尺之躯,为什么要把它观想成如虚空那样的大?当知你所要纳受的戒法,不是极少数的一点点,而是有如尘若沙的那么多,当前这个渺小的生命体,那里容受得那么多的戒法?所以必须运用观想,观想自己身体遍于法界,才能容纳无边法界的一切善法。可见现前的这个五蕴色身,虽是过去的有漏惑业之所招感,但由作法而生起的如尘沙般的戒法,还是流注于你的这个色身之中,由此色身得到所能得的戒法。足以当我们受戒正式作法时,不得不运用这个观想的工夫,以揽戒法归人身心。

  受戎而得戒体,这是重要一著,谁个都知道的,假定不得戒体,受了等于未受,是以对于戒体的获得,不得不子从特别重视。可是现在我们所要问的,就是受戒者,究于什么时候得此戒体?有以为在受三归以后,为说戒相之时,方是真正的受戒,亦才能够得戒体,但实际来说,不是这样的,当你受完三归时,就已经得到戒体。如五戎正范说:“受三归竞,汝已得戒体”。受五我的,接著就为宣说五戒相,受八戒的,接著就为宣说八戒相。还有羯磨注说:三一授已,告云:向受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可见说完三归的一刹那为得戒体时。

  三归得戒的经过是怎样的?弘一律师依于资持记的三法次第加以解释说:不论是受五戒或受八戒,在作三说三归誓愿时,你就将戒体纳之于心。其过程是这样的:在说第一递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由于心力的关系,在翻恶法而为善时,能使心念完全动转。在说第二递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完全聚集在空中,好像云与盖一样,使身心得到清凉。在说第三遍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忽然从空中下降,注入于整个身心,充满在生命体中。如此无边善法,藏于身心之内,从而依此戒法,修习无漏定慧,久之,就可越生死流,入涅槃城,得大解脱!

  戒体既于说三归时已经得到,在受戒前当然是先说三归,而说三归的情形是这样的:发心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在佛及授戒师的面前长跪合掌,随著授戒师这样说:“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像这样的要说三次。接著又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竞,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竞”。对这同样的要说三次。这是依于智度论说的。其他还加上“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句。智论所以不说这句,因为受八戒的,大都是受过五戒的,于受五戒时,已经说过这样的辞句,所以现在略而不说。

  归依文中,说净行两个字,如前所说,是简别于五戒的不邪淫,表示受八戒的行者,不但不可以邪淫,就是正淫也要予以禁止的。一日一夜,是示自己受戒的期限,拣别不同五戒的尽形寿戒,佛法僧则是归依的对象。佛弟子所归依的,是佛法僧的三宝,而三宝的名号,在当时的印度,不但佛教称之,共他九十六种外道,亦自称为三宝的。为了不使佛法的三宝与外道的三宝混滥,所以称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示佛法僧的尊号,在各类外道中,没有一类外道,够资格承当的。我某甲,是称自己的法名,以示这是本人的发心,不是代表他人来归戒的。

  三归三结以后,不但已得戎体,且亦示戒所归,所以进而为说成相,好让受者如法护持。假定不知戒相为何,自己犯了还不知道,这是最要不得的,亦是最为危险的。戒相如何宣说?依智度论是这样的:“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足。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足。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上,不著华置璎珞及香涂身熏衣,不自歌舞作乐及故往观听亦如足。巳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

  依文看来,似乎说有九戒,而不只是八戒,这究竟是怎么同事,我想留到“八关斋戒的支数辨别”一讲,再为讨论,现在姑且不谈。对于这个戒相,羯磨疏中曾作这样的解释:如诸佛至不杀生,是把诸佛的殊胜境界和应所行的事,先为举出;某甲以下,则是显示发心受戒者,应如佛一样的做到,设若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向佛陀看齐,佛是怎样做的,我亦怎样去做。智度论简单的作这样的直达,可是有些经论之中,透过问答的方式以宣说戒相。如说能持否?能持!没有一定的,随意采用都司。

  先受三归,感发八戒的戒体,次宣戒相,了知一一的受持。但是这样,还不能算是作法圆满,必须进一步的要受戒者立愿才行。假定只是受戒而不发愿,虽不能说没有功德,但其功德极为做少。要知八戒属于行,合其发愿属于愿,必须行愿相互配合,方能成就福慧胜业。如果单有戒行,没有愿力支持,就好像陶家做成坯质瓦器,没有经过热火的煆炼,终于是不堪受用的。所以授戒师在授与三归五戒以后,一定还要受者,在三宝的面前,至诚恳切的发其誓愿。发誓愿时,恐怕初心受者,不知怎样发法,由授戒师说一句,合受戒者跟著说一句。如:

  “我某甲至心发愿:今以此八关斋戒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如是像这样的宣说三次,每说一次顶礼一拜,以示自己的真切之至!从这愿心来看,不但要使自己免除三途八难,还要一切众生的罪恶摄归自己,并将自己所有持戒功德回向众生,使众生成就最高无上菩提。自己不堕恶趣八难边地,这是属于自利方面的事;令诸众生皆成无上菩提,这是属于利他方面的事。如是自利利他,才显受戒行者,不是为个己而受戒,亦是为众生而受戒!

  八 八关斋戒的支数辨别

  为佛弟子所受的戒,大多有一定的数目,如在家众的五戒、出家沙弥的十戒等。而今诸位所受的八关斋戒,从名称听起来,很显然的是八支戒,似没有什么可说的,但从各经论所列的数目看,不能不说有著相当的出入。不唯如此,就是戒条的层次,同样有著此前彼后的差别。再深一层的采究,还可发现开合互异,有的经中开这条戒台那条戒,有的经中开那条戒合这条戒,以致不免使人对八关斋戒的看法,感到有点凌乱。

  表面尽管有著这么多的差异,但从它们的体义推究起来,仍可发现它们的一致性,既没有增多什么,又没有减少什么,还是我们所要说的八关斋戒,问题就看我们怎样处理其问的差异。昆婆沙论对这有很好的交代说:“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于五增三,于十减一:合二为一故,开一为二故”。这是以八戒与五戒、十戒对比,说明八戒的所以成为八戒,不过是在五戒以外加上三戒,或在十戒减去一戒而成。可见八戒与五戒、十戒有著相通性,不是与五成、十戒完全无关的八戒,严格的说,离了五戒、十戎的戒条,就没有所谓八戒。

  论中所谓于五增三,意即显示八戒不是指的另外什么东西,那不过是在五戒之上再加三戒,就成为八戒。所增的三戒,论中曾这样清楚的告诉我们:以“不涂饰香置舞歌观听”,为八戒中的第六戒;以“不眠坐高广严床座”,为八戒中的第七戒;以“不非时食”,为八戒中的第八戒。像这样的序说八戒的次第,明显的是将“涂饰香置”与“舞歌观听”两者合为一戒来说。且这所增的三戒,实际就是沙弥十戒中的后四戒,因合六七二戒为一,所以成为八戒。对比沙弥十戒来看,近住律仪所缺的,只是“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的一戒。

  论中所谓于十减一,意即显示在家二众所受的八戒,对比沙弥所受的十戒,只要减去最后的一戒即可。当知十戒之所以得名为十戒,不过是将“不涂饰香置”与“舞歌观听”分开来,亦即论中所说的“开一为二”,加上“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就成为沙弥十戒。以五尘说:舞歌观听,明显的是指色声二尘;涂饰香置,明显的是指香触二尘。对这四尘有所染著,不是易于散乱掉举,就是易于憍奢放逸,都与修道不相应的。所以,不论已过出家的生活,或是学习出家的生活,不得不远离这些,假定对这仍然不能忘怀,那是难以安于出冢生活的。

  色声香触的四尘,既都是障道因缘,涂饰香鬘与歌舞观听,为什么这样的开合不定?婆沙论中对此有所交待说:“同于庄严处转,故合立一支”。这儿所说的庄严,就是一般所说的打扮。世间所有人们,不论是男是女,不论东西各地,爱美可说是人的天性,到了相当的年龄,不要别人的教导,自然就会刻意的庄严自己,不但衣著方面极为考究,就是严饰之具亦极认真,穿著佩戴打扮得花枝招展不算,同时还要以各种香水、燕脂粉、涂指油、唇膏等搽在身上,以增进自己的艳丽,好让路人为之侧目。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用的庄严具当然有别。

  一般以为这是庄严,或通俗的说是漂亮,殊不知这正是罪恶的根源,世间无比的罪恶,都由此而产生的。佛陀深知这个过患的非轻,不但规定出家众要著坏色衣,就是在家二众的修斋入寺,亦须著洁净朴素的衣服,绝对不可著华丽的衫裙,至于现在士女所著的奇装异服,更为佛陀所不许可,还有什么无上装、迷你裙之类太过暴露的衣著,最好不要穿入修道的地方,以免影响行者的清修。燕脂花粉香水的严身,佛不但不让出家者用它,就是发心学习过出众生活的清信士女,亦禁止以之严丽自身,因这同样足触犯戒法的有力外缘。

  歌舞观听,属于眼见耳闻的色声二尘境界。如舞蹈,是眼所见的,若歌唱,是耳所听的。过去比较保守的歌舞,佛巳禁止出家众的观听,何况现在更大胆的伎舞与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当更不是佛法行者所当观听的。因为这些耳目之娱,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但如经常的与之接近,不但会荒废我们的道业,而且会增进我们的欲念,使我们所有的素志,不能安住于佛法上,久而久之为其所转,离开佛法更为遥远,甚而至于使你堕落下去,沉湎于歌舞而无从自拔!所以不论已出家者或学习出家者,自己固不得歌舞倡伎,亦不得故意的到歌楼舞榭观听这些!

  不知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僧人的思想前进,现在竟也有些出家众,在众目睽睽下,昂首阔步的,无所忌讳的,出入于电影院中,或大马戏团之内,以为这是增长见闻,无碍于个人的清修。殊不知这是故往观听的一种遁词,与所应遵守的戒律绝对不相符合。因为这些地方,毕竟是娱乐的场所,而且是庸俗不堪的娱乐,现在稍有社会道德观念的,都认为这是不健康的,含有戕害青年的毒素,所以佛法行者,不论提出什么理由,为自己的行动辩护,是都说不过去的。如诸位在此学习过出家的生活而受行八戒,外界即使有怎样歌舞之类的玩意,都不去看是对的!

  八戒的戎相,不唯涂饰香置与歌舞观听,有著或开或合的不同,亦有将歌舞观听与高广大床合为一支的,如四分律羯磨与八戒正范,就是如此而说的。经律中尽管有如是众多的差别说明,而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应严格的遵守佛所规定的这些戒条,可说仍是无有二致。不过在说戒相时,有时将这说在这条戒中,有时将这说在那条戒中,下知者以为有所出入,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做不得的,只要受行戒法的人,不去做这敞那就行,至于应该遵守的,合并在那一条中,并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吾人只应重视戒律的精神,不必太过注视条文的开合!

  在此进一步要向诸位说的,就是关于高广大床的问题。吾人终日忙个不停,到了晚上必要休息,始能恢复一日疲劳,否则的话,我们这个危脆身体,绝对是支持不下去!夜晚的睡眠休息,目的在恢复疲劳,只要能够安枕,睡得甜甜就好,至于作为卧睡的床座,似不必太过高大考究,如像俗人那样的讲究床座,席丰棉厚的柔软舒适,反而使你颠倒梦想,不能人于甜蜜梦乡,失去睡眠本来的意义!佛陀深知这对身体健康有著很大的影响,所以特别制了“不坐高广大床”的一戒,好让行者于睡卧中,亦以正道为念,不致空过光阴!

  高广大床不可用,然则佛所制的床,又是怎样?“佛制床座,高不过如来八指(如来全身丈六,指阔二寸) ,合周尺一尺六寸;广如来三肘(如来肘长一尺八寸),合周尺五尺四寸”。阿含经中对这明显的说道:“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合乎这个尺寸的,就是守持如来的禁戒,超过这个尺寸的,于如来戒就有所违犯!出家佛子的生活,总是以简单为街,决不可太过奢侈,才能与圣道相应,所以佛世时比丘,有的在树下过宿,有的在冢问安眠,根本不以床座的是否舒适为念。诸位在此卧处的简陋,就是本于这一律制的旨意!

  卧床的高低大小,不唯是就量的方面讲,就是在质的方面说,亦有得而分别的。如古代中印两国富有的人家,对于所卧的床座,非常讲究其精致,除了予以漆彩雕刻,还要饰以金银牙角,至于床上的用具,诸如帐被垫褥等,更郡是绢纱细软的,可谓曲尽华丽的能事!如是,量的方面,虽然没有超过佛所制定的,但因质的力面太过高贵华丽,亦不是佛子所应受用的。如果受用这些珍贵的东西,不但对此逸乐有所耽著,忘记了自己所应修的圣道,而且还会增长自己的高傲憍慢,所以佛不容许佛子如此享受。诸位现在来学习过出家的生活,对这首应有所习惯!

  最后要和诸位一谈的,就是关于“不非时食”的一戒。不非时食,有人认为是八戒中最重要的一戒,其实八戒无一不重要的,不可于中分别,谁是最重要的,谁是次重要的。不过以出家佛子说,应严格的过“过午不食”的生活,不仅佛世时的僧团极为重视,就是现在南传佛教国家的比丘,亦仍大体的如法守持这条戒,设有比丘过午受用饮食,非特僧团所不许可,就是信众亦难谅解。可是这戒在中国,一向未受到重视,别说出家人不持午:不会受到社会的批评,就是有僧发心持午,亦往往为人劝说而开。中国僧人未能严持这戒,可说全是璟境之所使然!

  饮食木是维持生命生存的主要动力,不论任何高级低级的生命,如果没有饮食的受用,绝对不能长期生存下去的,所以佛在经中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从现实世间去观察,亦从没有发现有那个人,不赖饮食而生存的。世间所以发生种种问题,就是一般说的生存问题。生存必须生活,生活虽则是多方面的,而食则尤为其中最极重要者。所以世间的人,对于饮食总是要求精益求精,并且希望餐餐受用都很丰富。正因每个人的要求是如此,一旦求而不能得的时候,各种不正当的行为,就会一一表现出来,以致形成社会的严重问题,甚至发生强有力的斗争!

  我们虽然学佛,但仍是世间的人,就不得不有赖于饮食的维持生存,以期假借这个色身修学佛道。饮食的目的既是在于资身为道,只要能够维持生命的生存,只要这个色身能够支撑下去,就算达到我们受用饮食的目的,大可不必在好坏上有所分别和选择,更不得像俗人那样的养成非肉食不饱的习惯。关于这,佛在遗教经中对出家比丘有很好的指示说:“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资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合过分以竭共力”。在佛法看,饮食原是治疗饥渴之病的一种良药,不管是好足坏,受用饮食从后,只要不感饥饿之苦就行,绝对不可如在家人那样的“食不厌精,僧不厌细”的终日为食而忙,更不得见到好的就多吃一点,见到不合口胃的就少吃一点,以致忘记了自己所修的圣道。佛制比丘托钵以乞自活,信众供养什么就吃什么,那里还容你选择好坏?可是佛法传到中国来,由于托钵制的未能实行,僧尼在变相的寺庙家庭中,自炊自食,自不免在好坏方面有所选择,甚至在各寺庙中,以斋菜做得好傲视于人,终日把时间花费在厨房里,离开佛法当然更远!

  关于饮食,佛不特规定比丘不得在好坏方面讲究,而且制定不非时食一戒,著令出家僧众严格遵守。所谓不非时食,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受用饮食,当然不成问题,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外受用饮食,那就有所违犯。什么时候是比丘受用饮食之时?昆罗三昧经有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来欲断六趣因令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这无异告诉我们,比丘只可同佛一样的日中一食,其他都不是受用饮食之时。经中虽这么说,但一般解释时食与非时食:认为早上明相出一直到日当中午,是为食的时候;太阳影子过了日中一发一线,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明相未出,都是非食之时。所以一般把这说为持午,或是说为过午不食。饮食为人生的大欲,没有那类众生,会像人类这么爱好饮食,佛为什么对出家众的饮食这样严格限制?要知饮食一事,看来好像是无关重要的,亦是每日所不可缺少的,但它关系我们的道业很大。俗语有说:“饱暖思淫欲”,可见饮食为男女大欲的增上缘。佛在律中对于饮食所以多所限制,最大而又最主要的一个目的,亦可说是为了对治人生所存的第一大欲。而这大欲是障解脱的大敌,追求解脱的佛法行者,能不予以有效的对治?而对治的最胜方便则是减轻食欲。

  不非时食这条戒,不唯比丘应守持,而是出家五众所应共同守持的,就是你们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众,佛亦制定要守这条戒,可见此戒在佛教制度中的重要性。说来非常惭愧,诸位受八关戒,如以律制规定,应在终身不非时食者的师僧面前受,可是像这样的师僧,在今日佛教中,是不可多得的,很多发心过午不食的僧众,都是时开时持的,很难把握毕生的不非时食。以我自己来说,就未能够做到,所以虽为诸位传授八关斋戒,但在我的内心确是感到极大惭愧!不过为诸位传授后,诸位在这一日夜中,能如法的守持清净,未尝不是一大佳事!

  八戒支数的辨别,主要是辨别后三支的开合,至于前五戒,与近事律仪是一样的,平时讲得很多,所以未去谈它。后三支既有开合及层次的差别,于辨别清楚之余,特顺便的将后三支略为解释,让诸位对于八戒,有个完整的认识。不过还要向诸位郑重交代一句的,就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在八戒中应改为不淫戒,因为出家律仪,定要完全断除淫欲。诸位受八关斋戒,既是暂时学习出众生活,理当受行诸佛尽寿不淫之戒。如不能尽断淫欲,不特出众生活,难以过得下去,就是解脱之道,亦无法踏得上,所谓了生死,自更不可能,这是我们不得不特别注意的。

  从支数的辨别,可知诸位所受的近住律仪,刚好不多不少的是八支,既不可增为九支,又不可减为七支。但为什么唯是八支?俱舍论中告诉我们:最初的四种戒支,是属于性罪,为防性罪的产生,所以不得不制这四支。第五饮酒戒,是属放逸门,为了防护失念而妄造四种性罪,所以不得不制饮酒支。最后的三戒,是为防护憍逸的现前,所以佛制这禁约的三支。因此,颂文简约的说:“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为防诸性罪,失念及憍逸”。不但俱舍是这样的讲,成实论也这样的说:“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是道因缘。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缘,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八戒中的后三戒,能够舍离染缘,不为外界的尘境所转,所以能为正道作殊胜因缘,三乘圣道的基础,亦可说是完全建筑于此。因而发心受八关斋戎者,对这不可有丝毫的轻忽!为什么?坦白的告诉诸位:最后的三支,看来很平常,但如轻忽它,不严格受持,出世三乘圣道,就没有你的分,怎能不子重视?总说一句,八戒虽是在俗清信士女所受,但成佛亦缘于八戒而来。如经说·;“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八戒关系修学圣道如是重大,我望诸位多多发心受行八戒。

  九 八关斋戒的问题料简

  诸位来此发心受八关斋戒,不知不觉的”叫后已经八次。在这八次中,每次都对诸位讲个有关八关斋戒的论题,想来诸位对于八关斋戒,已经有了一个概略的认识,而对受持八关斋戒的信心,自必更为坚定。今天是诸位第九次的发心受戒,我想再和诸位料简几个有关八戒的问题,便于诸位扫除内心尚存在的疑问,则对八戒的奉持,就可按月的维持下去,而不致于退心。如此,发心受戒的诸位,就可凭此功德,及早跃出苦海,不再久远滞留生死。

  佛陀的僧俗弟子,向来被分为七众,而七众弟子各有不同所受的戒,如在家二众的受五戒,比丘比丘尼的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的受十戒,式又末那的受六法戒,是则诸位受八戒,在佛的七众之中,究竟是属那众所摄?这问题实是值得论究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八关斋戒,为一日一夜戒,而五戒则是尽形寿戒。如说这是属于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但他并没有尽形寿所受持的戒,似乎不可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说绝对不属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然他又有一日一夜所受持的戒,似又不可不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是分别抉择,应当怎样裁决?

  八戒不是尽形寿戒,说受此戒的人,是属优婆塞、夷,当然有点问题,因照一般来说,要有尽形寿戒,方称优婆塞、夷。然受八戒行人,有日夜戒在身,又不得没有他的一个名字,因而在佛教学派中,有把这称为中间人,就是于七众外,更有木又八戒。如萨婆多论说:“受八戒人,在七众中,何众所摄?虽无终身戒而有日夜戒,应名陵婆塞。若得名者,又无终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为中间人也,即七众之外更有木又八戒”。事实,受八戒者,是还可以称为优婆塞的,不过要在上面,加上净行两字,如受法时所说净行优婆塞,为最恰当名字。

  上面所说的八戒行人在七众之外,是有部学者依于尽寿五戒及日夜八戒而分别的。但在出入有部、经部而独自成立一派的成实论主,在成实论中说八戒行人不在七众之外,因为八戒是通收在家二众的。且从佛所制的八戒看,正足为在家二众所制的。近世弘一律师在;曰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中,虽依药师经证明出家人,亦应常常受持八戒,但发心受八关斋戒者,无疑仍是以在家二众为最多数。同时,发心受八关斋戒的人,大都是已受过尽寿五戒的(不受五戒的,亦可受八戒),现在虽仅受一日一夜戒,但因完全断淫的关系,胜过五戒的不邪淫,所以称为净行陵婆塞、夷,应无疑义。

  诸位都已知道,五戒能够全部受持,当然最为理想,但有感于戒律的尊严,自觉不能全部受持的,佛亦慈悲方便的,并不硬性的规定,由发心者随分随力,认为能够受持多少戒,就受持多少戒,所以有满分、多分、半分、少分、一分优婆塞之别。现在成为问题的,就是诸位所受的八关斋戒,为是必需全部具受h抑足随力可得分受?据成实论的八戒斋品说:这也没有一定,完全看你力能受持多少就受多少,绝对不可加以勉强的,如果硬性规定全受,设你不能严持,岂非反增罪咎?是以我们常说,佛制戒律是活泼泼的,是为令人解脱的,不足苦人所难的!

  上面曾经一再说过,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戒,而受此戒的时候,是受戒那天的晨旦举行,为最合法,如到了午后来受,那就不能得戒。但在婆沙论中,又这样方便说:发心受戒的行者,假使老早就这样想过,我要于斋日受行八戒,可是真正到了这天,忽然遇到其他事缘,只顾一心去做他事,忘记自己应受八戒,待事做毕回来,于吃饭时想起,再行去受亦是可以。但这不特不能视为当然,而且应该深生愧悔,认为是自己的太过大意,往后不得从此为例。如有一次这样做了,以后次次都这样做,那也不足为法,希望诸位特别注意!

  受行八戒,前面说过,要从师受,且这授戒师,专指出家众,而出家五众,任何一众,都可为八戒师,只要他是守持过午不食戒的。可是现在问题又来了,就是万一出家众遇不到,而自己求受八戒的心又极诚挚,那怎么办?有没有特别方便可让行者受戒?有!就是在佛像前,自誓受行八戒,同样也可得戒的,万一佛像亦不可得,试问又将怎办?仍然可以受戒,就是至心向于空中,内心在作这样想,口头在作这样说:我今受持八戒,亦复可以得戒。因为诸佛法身,是遍满虚空的,行者既能以至诚心、恭敬心、殷重心、悲切心、清净心求,有感斯通,当然得戒。

  受行八戒是大功德事,能有多人发心受此戒,自然是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这么一来,不特显示人们的向善心切,亦复显示佛法的得以普及。可是问题因此而来,就是发心受八戒的,还是多人同时而受?还是个别一人而受?行事钞引善生经说:“受八戒不得多,唯独受”。经中所以特说独一人受,为使行者专心致意于自己所受的戒行上,不让这纯洁的心念,受其他的混乱所动。现在诸位受八关斋戒,都是许多人同时而受,于情理上虽没有什么不可,但衡之于戒律总不太美满,是不得已的一个办法,务望诸位绝对的保持肃静,不可发出不应有的吵杂声!

  受行八戒固然是功德事,但若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过去担任政府官吏时,为了行使自己的职权,或曾杀过人,或曾打过人,现在发心学佛,知道佛法好处,欲来求受八戒,会不会有成就?关于这问题,可作这样说:不论他过去的行为是怎样罪恶的,甚至做了很多恼害人群的事,现在发心求受八戒,只要事前对自己过去所曾做的杀戮罪恶,加以至诚恳切的忏悔,是还可以成就戒法的,这如前面所说的忏悔可知。设若没有经过忏悔的工夫,由于杀戮和打捶的罪恶为你作梗,是则纵然受戒,不致有所成就。不特官吏如此,就是被强有力者所逼杀害众生,亦复如此。

  受行八戒的行者,在自己本身来讲,对于所受的戒法,是可受持清净的,根本没动念要去毁犯它,可是有时遇到特别的恶因缘,不由自主的强逼你去舍戒,试问应当怎样方便而舍?最理想而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庄严护持,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决不放弃自己所受的戒法。设或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逼怀非舍戒不可,想要牺牲生命亦不可得,其时不妨坚定自己的意志,而只方便的行舍戒法,在舍戎法的时候,只要求得一证人,向他说明不得已舍戒的因缘即行,不一定要在出家的五众前舍,是为遇恶缘舍戒,不是自己的本意。

  为恶缘所逼而舍戒毁戒,固不能说没有罪恶,但这罪恶毕竟要轻得多,因为不是自己本意要去毁戒的,所以到了后来摆脱恶缘时,知道这是要不得的,能够痛切忏责改悔,以求出除所造罪恶,只要在忏悔时感得瑞相,然后请求重行受戒,是还可以成就戒法。但若另外有这么一个受戒的人,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恶缘,强逼他非舍弃戒法不可,但由于自己内心烦恼的冲动,使自己的染污心现前,未经舍去自己所应守持的戒法,而竟毁犯了自己所受的如来禁戒,那过失要比舍戒而犯的重得多,于现生中亦不容忏悔而重行受戒,所以于所受戒,务要庄严护持。

  受戒行人,应该持戒清净,是天经地义的,不容有点含糊。但是我们知道,世间有很多事,往往说来容易,真正做时很难,尤其是佛法的净戒,更不如想像的简单,所以印顺论师有句名言,就是“受戒容易守戒难”。如所受的八关斋戎,不但不可杀生,就是鞭打众生,亦是不许可的。然而有些鞭打众生习以成性的人,想到今天受了戒,不好去鞭打众生,但一日一夜过了,明天多打他几下,像作这样的想法,虽则今天没有犯戒,但不得说持戒清净。又如遇到什么事情,觉得违犯自己心意,不禁大发雷霆脾“,或有什么恼怒自己,而起伤害他人的心意,表面看今天似未犯戒,但你所持的戒,不得算为清净。证知要得戒行庄严,还得时时检点三业,身口既不得作非威仪事,内心亦不得起贪嗔害觉,唯有如此,方得称为持戒清净。所以我热切的希望诸位,“如人护一目”那样的护持净戒,以免造下犯我的重大过失。对此所受八戒,如果有所毁犯,不特不能增进余戒,亦不能生长诸善法,能不谨慎的如法奉行?

  讲到这里,我想说一故事,以明持不持戒的得失,作为本讲的结束。

  当佛在世时,有次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不特有很多的声间众,还有很多的菩萨众,法会的隆盛自不待言。一天晚上,约略在九时左右,有甲”两位天人,亦来到佛说法的给孤独园。由于雨位天人过去受过佛教的八关斋戎,不特以此八戒功德上生天堂,而且以此八戒功德身放光明,所以他们来只园时,以其身光将只园照耀得明亮无比,说它明如白日亦不为过,使得只树给孤独园,完全显现出如黄金色一般的宝光。佛是知道他们来历的,等他们表演了放光的热闹场面以后,就随他们的根性所宜,而为他们宣说妙法。他们听了加来的妙法,真的如饮甘露一样的,当下就心开意解的顿悟道要,而具备了超出三界的资格,所以感恩似的礼敬佛陀,再度同归天上。

  在佛与天人的师资道会以后,这一幕的精彩节目已经过去,木再没有可说了的,可是到了第二天的清晨,阿难尊者忽然提出昨晚所见的事实向佛问道:昨晚来向世尊求法的两位天人,威相奇特,净光耀目,远胜一般所见的常光,不知他们是修什么功德而得如此胜妙福报?敬请佛陀慈悲开示,让我们清楚了知!佛陀经过阿难的请问,就将过去的事实说给阿难听:谓离现在不太久远的时候,迦叶佛出现在这世间度生,到佛示灭以后的末法时代,有求生梵天的甲”两位净行修士,不特生同时,居同里,而且又是忘同道合的好友。到了长大的时候,听到佛法的好处,特别是听到易于修习的八关斋戎法,如有发心受持八关斋戒,就可随心所欲的,得到无量的胜福。于是甲”两位净行修士,虽则原来是属婆罗门教的信徒,但因听到受持八戒的好处,就毫不迟疑的,相约到佛弟子中大德比丘的面前,至诚恳切的求受八关斋戎,大德比丘见到他们这样诚心诚意,也就如法的为他们传授八戒。可是他们求受八戒的心,虽同样是很真切的,但他们的心愿却各不同。年纪较大的甲婆罗门求受八戒,目的愿仗八戒的功德,上生天堂享受天福,而年纪较小的”婆罗门求受八戒,目的愿仗八戒的功德,再来人间做人中之王。

  他们在大德比丘处受了戎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某”回到家里,对于所受八戒,特别是其中的“不非时食”一戒,很能严格的遵守,绝对做到过午不食。正因某”的持戒认真,不曾违犯自己所受的戒,所以到了这个生命结束后,再度来到这个人问,生于王家满其所愿,遂为人中之王。求生天上的某甲回到家中,本亦立志晚上不受用饮食,以守持如来不非时食戒的,由于他的夫人向不贤慧,不同意他的受持如来净戒,硬强迫他非进晚餐不可。他慑于太座的淫威,竟与夫人共进晚餐,破坏不非时食一戒。从此破戒恶缘,不特不能满求生天的宿愿,反而堕落到畜生道中去做龙。从此人畜异趣,各自受著不同的苦乐果报,谁也不再认识谁。

  贵为人王的某”,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自不在话下。果园中的园丁,每天取园中的鲜果供王受用,安然的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天清泉中飘来一只芒果,是印度境内最珍贵的果品,而为园中所从来没有生长过的。园丁特将这芒果奉献给园监,展转奉献到王前。王于午餐后,尝此芒果,觉得果味极为甘美,很想每天能吃一个,就问王后这果从何而来?展转推问,到了园监,大王勒令园监,必须每天送此果来,否则结束你的生命。

  园监回到园中,想到无法应命,不禁放声痛哭。龙闻这个哀痛哭声,就从泉中化一老人,问那园监为何悲哭?园监说明自己遭遇的经过,老人安慰他说,你不要这样忧愁,我可给你这佳果,由你去奉献于王,不过在你以果献王时,可将我的话转告于王,就说我与你们的大王,过去是极要好的朋友,而且同受八戒共修净行。王因奉戒清净,得满所愿而为人王,我因奉戒不全,不满所愿投生龙中,现在欲求脱去丑身,唯有再度奉行八戒,愿你大王为我求取八关斋法,让我早日脱此苦恼。园监听了这话,捧果进宫见王,并将龙所变化的老人所说的话,转告于王。

  人工听到园监这样的传话,不禁大大的害怕起来,因为这时三宝灭绝, 于人问,那里还有八关斋文可得?在不得已之下,于足问于智臣,智臣虽说多智,欲得八关斋文,亦是一大难事。没有办法同到家去,其父见他面色难看,问他发生什么困难?智臣就将事情始末禀白于父,父令换下堂柱,看看是否有得。果于柱中,寻得十二因缘经与八关斋戒经。智臣很欢喜的立即奉经,上献于王,王得此经,亦复欢喜无量,将之纳于金盘中,亲自送交龙友。龙得八关斋经,其快慰之情,自更不用说。为了酬谢他的至友,乃将龙宫所有的至宝,毫无保留的奉赠于王。

  从此,不但龙在龙宫,奉行八戒,勤修不怠;人王在宫殿中,亦修八戒,不休不息。到了各自果报的结束,龙与人王这对宿生好友,都生天上享受天福。此二天人,仗此八戒功德之力,昨夜来到给孤独园,请我为他们说法,他们听了法后,应时得证四果,从此超出三界,再也不在生死海中流转!

  从这故事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奉行八戒有奉行八戒的功德,毁犯八戒有毁犯八戒的过失,其间不容有丝毫假藉的。诸位发心受持八戒,只要在紧要关头时,坚定的守持此八戒,从此受持八戒功德,不特生天享受天福不成问题,就是了生死得解脱亦无问题。所以诸位得有殊胜因缘,发心来此受持八关斋戒,应生庆幸加法奉行。“不可于刹那顷起世俗想,不可于刹那顷起懈怠心。当勤修六念,谨护八支,业烦恼习,自然除灭,淳善本心,自然开胡,出世正因,由之成就”。岂可忽诸?

  十 八关斋戒的六念修法

  上来已为诸位讲了很多有关八关斋戎的问题,现在继续来为诸位讲点有关八关斋戒的修法。受戒,不管是受那类性质,只有消极的要我们这样那样的不能做,但为佛子者应还有他的修持法。诸如来此受八关斋戒,虽仅短短的一昼一夜,可是除了受我的时间外,不能让其余的时间白白空过,必要利用这个时间来作自己的修持,那才不辜负我们来受一次八关斋戎,也才更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所以现特提出八关斋戒的修法来和诸位谈谈。

  以本堂举行八关斋戒会说,曾为诸位订了一个修持骁规,就是循例做早晚课外,上下午及晚间,还带领诸位读诵金刚经,称念释迦如来的圣号。晚上于诵经念佛外,并为诸位讲点有关斋戒的问题,以期真正做到解行并进。斋戒会举行以来,诸位来此参加的,可说是都很精进,因为除了规定的修持,诸位还进一步的做自己的工夫,不是诵经,就是礼佛,未见有闲谈杂话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希有难得的!但佛在斋经中,告诉我们于受斋之日,应当修习五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阿含经中还加一个念施成为六念,现在略为说明如下:

  一、念佛:佛是人间的圣者,即圆满的正觉到人生的实相。“释尊的正觉,是从己及人而推及世间,彻悟自他、心物的中道。深彻的慧照中,贯彻有同情的慈悲”。所以正觉了的佛陀,不但自己于世间获得究竟的解脱,亦能切实的在这世间救护一切,使人类以及众生同样的得到解脱,可以想见佛是怎样具有不可思议的清净功德。所谓念佛,不如一般所想像的,只是口头称念圣号,而是要思念佛陀的无尽功德。如念佛的相好,能除自己的恚怒,念佛所证的实相,能除自己的恶意,念佛所说的法门,能除自己的愚痴,念佛的十种德号,不但增进自己的功德,亦能使闻者破轻慢心,对佛生起崇高的敬仰,不敢萌于一念的恶意。同时要知道的,佛是具有深邃智慧的觉者,我们果能诚心三思的念佛,就能引发自己本具的智慧,到了自己智慧的现前,就可见到佛之所以为佛的特质所在,那你自然也就倾向于佛的真理之体现;智慧,不但是体悟真理的要素,亦是砍伐烦恼的利斧,为每个佛法行者所当求得的。念佛就可开智慧,这是多么容易事?是以念佛实为佛法的重要法门,不但后代专宗净土的行者,要人老实的念佛,就是原始佛教中,亦有念佛的一法,不过佛初开示人们念佛,要为念佛的清净功德,不唯称名而已。

  二、念法:法是如来所说的言教,但佛所说的言教,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从实证得来。实证得来的法不是别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亦即道的规律。唯有遵循道的规律,体悟宇宙人生真理,始得成为最高佛陀。佛陀得到了这个,不如世人的自秘,立刻的公诸大众,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诸法真理,什么是道的规律,亦能踏著规律的道迹,向著真理之官迈进,终于步入真理宫中。是则法在修学佛道的立场土,实在有其无比的重要性。不说我们不依法行,不能获得真理的体悟,就是诸佛如没有法,亦不能完成正觉。为规律的道,究竟指什么?是指中道的德行,侧重于身心的躬行实践,亦即是向上向善向解脱的,如果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八正道行。而这八正道的向上善行,“有正确的知见,有到达的目的”,而其中间的躬践实行,自亦是不偏不邪的正行。如是“向上向解脱的正行,到达究竟无上的实现;这实现的究竟目的,也称为法。经中称他为无上法,究竟法,也称为胜义法”。如以所证来说,就是缘起正法。缘起正法是彻内彻外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的,谁个触证了他,谁就得到真理的体悟,而成为自觉自证的解脱自在者。所以佛要我们经常的思念法,以期真理之法在自己的身心中实现,做个自由人!

  三、念僧:僧为三宝之一,亦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在佛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律中虽说有多种不同的僧,但此所说的念僧,主要是念真实僧,兼带的念清净僧。什么叫做清净僧?是指内外的七贤僧及持戒的几夫僧。像这样的清净僧,在世间极为难得,于其身心中,具有种种的功德,能够摄化世间,为众生作福田,我们如对清净僧思惟观察,礼拜供养,就能得到自己所应得的福德!什么叫做真实僧?是指已得四向四果的圣者僧。他们已经具足智德与断德,足够资格称为大丈夫。如以向来所说,前三果及四向,已经分证五分法身,而第四阿罗汉果,已经满证五分法身。所谓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到了圣者的阶位,对于所受的戒法,不论是性戒遮戒,都能守持得清净,其戒体决不可再破坏,是为成就戒身。同时,对于所修的八解脱及九次第定等,亦能无所惑乱的修学,是为成就定身。以无漏智慧洞见四圣谛的真理,是为成就慧身。于有为诸行得到决定性的解脱,是为成就解脱身。进而对于解脱因果的分别,没有丝毫的错谬,是为成就解脱知见身。如是具有五分法身功德的真实僧,我们如能三业精勤的礼拜供养,思念他的种种功德,自然会使自己功德的增上,是为如法的念僧。

  四、念戒:戒是道德的规律,为佛弟子者,要做一个佛化的新人,必使自己的身L行为,纳于道德的范畴内,就是合于道德规律的才可去做,不合道德规律决不可做,唯有如此,我们身心才得清净!讲到佛弟子,由身份不同,所受的戒亦别,如在家二众的受持五戒,出家僧尼的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的受十戒,式又摩那的受六法戒。所受的戒法虽各有所不同,但如法的守持则是彼此一样的,不容有受戒而不持戒的。受持如来的禁戒,不特能轨范行为,亦有殊胜的功德。据昆尼义钞说:在家二众受三归五戒的,闻佛说法,可证初二果,受八关斋戒的,闻佛说法,能进一步的证得三四果。诸位现在所受的是八关斋戒,看来虽只不过足一日一夜戒,但其功德确是极为殊胜的。澫益大师曾说:“只此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为所缘境………则为具足一切匝沙佛法无量功德之藏。斋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斋戒是趣不过,是名为念戒”。一日一夜的斋戒,尚有这样的殊胜功德,何况是尽形寿的五戒、十戒、具足戒?更何况是尽未来际的三聚净戒?其功德的殊胜,更是不言可知。华严经说:“具足受持威仪戒法,能合三宝种姓不断”。净戒关系三宝的存续,其重要性有如此,怎可对戒律的蔑视?如常思念戒行的功德,就不会违犯净戒!

  五、念天:佛弟子思惟三宝的功德,想念自己的持戒功德,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要念天?且如通常说,修学佛法的,不应求生天,生天尚且不是佛弟子所求的,念天还有什么意义?不错,诸天是下究竟的,佛亦再三的开示我们,不要以生天为学佛的唯一目的,但在你未得解脱前·总不免是在六趣往来的,而天上所有的福乐,毕竟胜过人间很多,不失为我们仰望之处。且生天不是想生就得生的,亦要具备生天所应有的功德,所以真正说来,念天不是贪图天上的辐乐,而是念诸天人所有的功德,想到他们是怎样生天的,回想自己是不是亦具有这样的功德o·经过这样的思念,发现自己有信三宝的功德,有持净成的功德,有听闻佛法的功德,有布施贫穷的功德,有智慧抉择的功德,正因为自己具有这么多的功德,相信自己不但可以生天受胜妙乐,就是渐次得涅槃亦不成问题。有了这样的自信,就更勇于做善事,不致再堕落下去!足以佛法所说的念天,不是没有他特殊意义!又此念天法门,阿含及斋经,是明念欲界的六天,谓念戒善得能生天。华严经说念天,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的大士功德。涅槃经说念天,是念第一义天。这是更深一层的别解,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念天,这里所说的念天,如阿含所说念六天功德。

  六、念施:佛说斋经中,没有说到念施,但其余的诸经,都说到六念,最后一念就是念施。澫益大师说念施可以摄在念天中,因为施足生天的条件之一。诸经六念法门中既说到念施,现在不妨顺便谈谈。布施是实际利他的善行,因为在这现实世间,特别在印度这国土,不论是古代或现代,贫穷困苦的人,的确是很多的,到印朝礼佛陀圣迹的,都同有此感!佛出现在印度,亦可说是为救贫苦众生而如此的,所以在大小乘经中,都特别强调布施功德。而富有的在俗佛子,亦颇能遵循佛陀的教示,广行惠施。如黎斯达多长者,受了佛陀的感化,就能做到:“自今以后,门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行路乏粮者”。不特如此,还能“于四城门广作惠施,复于大市布施贫乏,复于家内布施无量”。救济贫穷而施舍自己的所有,这功德的确是很大的,每个经济力量许可的,都当随分随力的去做,既使无衣无食的得到饱暖,白己亦可培植殊胜的功德!佛法行者,特别是在家学佛的行者,应运用自己多余的钱财,多作有益社会人群公共福利,使这社会上的苦难人群得到温暖。一般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不忘贫苦大众,功德确是无量。世人所以不肯布施,就是不知布施功德,果常念施就乐于行施。

  六念法门,从阿含圣典去看,主要是为在家学佛的行人说的。…坦因为信众的理智薄弱,不能从智制情,为生死别离,荒凉凄寂的阴影所恼乱,所以致他们念!:观想: 三宝的功德,念自己持戒与布施的功德,念必会生天而得到安慰”。斋经中亦说:“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如是六念法门,虽多为在家信众说,虽是受八关斋戒者所当修,而实每个佛法行者,都可修此六念法门的,特别是念佛法门,在我国有独特的发展,希望多多以念佛摄心,而得一心不乱!

  诸位发心受八关斋戒,而又如法修持六念法,那所得的受用,决定不可限量!因为斋成与六念,如如意宝珠一样,常能出生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金银七宝,亦饀随意的出生,所以如能恒常的习念,不但生天没有问题,就是小世的三乘善根,亦能予以有力的增进!不过依佛法说,无论受戒或修持什么法门,址重要的还是内心清净,内心清净,修什么都得成就,内心不净,所修的叮能成为魔业,这是我们不得不特别注意的!要得内心的清净,还得戒行的约束,以戒约束于身门,从念清净于内心,如是三业清净的熏修,下得自在解脱,是无有是处的!

  结 说

  受戒是人道的初始,不论那一类型的佛子,都得受木饺所当受的戒,不受戒是小大像个佛子的,因为表现自己为佛化的新人,没有合法的行为怎行?但既受了所应受的戒后,就得专心一志的奉持,无论在什么时侯,不论对什么尘境,都要亿念受体,甚至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亦不可须臾的忘了这受体,如果忘了而小亿念在心,随时随刻会有违犯戒行的可能!设受戒而不严格的守持,不但不能得到成的功益,反而获得极大的过失。这是佛在经律中所一再告诫我们的,我们能不有所警惕?

  发心受戒,以在家众说,不论是受五戒八戒,都要恭谨摄持,不得有所违犯,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亦要保持戒行的清净!不说对于重戒的护持是如此,就是轻戒亦不可以轻易毁犯。涅槃经中说有这样一个事实:过去有位菩萨行者乘浮囊漂流过海,漂到海的中央时,特来个罗刹向菩萨讨浮囊。菩萨对罗刹说:你要我什么都可以的,就是这浮囊不能给你,不说整个浮囊不能给你,就是少到如微尘那么一默,我也不能给你的。当知菩萨不给罗刹的浮囊,就是我们所受的戒,如果戒行有亏,就会丧失慧命!诸位在此受八关斋戒多次,唯一望于诸位的是如法奉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