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果硕仁波切:三主要道(圣道三要)(1)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3日
来源:   作者:果硕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果硕仁波切:三主要道(圣道三要)(1)

 

  敬礼至尊诸上师

  1、

  一切佛语心要义

  诸圣佛子赞扬道

  有缘求脱者津梁

  我当随力而宣说

  2、

  彼不贪着轮回乐

  为令暇满不空过

  劝依佛喜道诸贤

  具清净心善谛听

  3、

  无真出离难止息

  舍求有海安乐果

  贪着有乐能缚身

  是故首当出离心

  4、

  暇满难得寿不留

  修习能断今世欲

  业果不爽轮回苦

  数思能断来世欲

  5、

  至于轮回圆满事

  不生剎那之希愿

  昼夜恒求解脱心

  生时即起出离心

  6、

  出离若无净发心

  执持修习终不成

  无上菩提圆满因

  智者当发菩提心

  7、

  四大瀑流猛漂激

  业绳紧缚难挣脱

  既入我执坚铁网

  复被无明大闇蔽

  8、

  无边生死生复生

  三苦逼害恒相续

  审思如斯众慈母

  当应引发殊胜心

  9、

  不具通达实相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

  应勤通达缘起法

  10、

  能见世出世间法

  果随因行永不诬

  能灭实执诸所缘

  此乃正入佛喜道

  11、

  现分缘起不欺诳

  空分远离实执意

  若时二者别现见

  尔时仍昧牟尼旨

  12、

  唯见缘起全不诬

  即灭实执取境相

  若时同起非更迭

  乃圆成正见观察

  13、

  此复现相除有边

  及以性空除无边

  若知现空显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14、

  如是圣道三关要

  若得如实通达时

  子应依静勤精进

  发奋速疾修究竟

  壹、前行

  「圣道三要」是一位希求解脱成佛的修行者,在迈向解脱成佛的过程中,所必须修持的三种心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慧。「出离心」意指行者希求出轮回中解脱的心;「菩提心」意指行者希求自己与一切如母有情,皆能从轮回中解脱;要能解脱生死的束缚,证得圆满佛果,除须具足出离心与菩提心两种方便,尚须与通达诸法实相的空性正见慧双运修持方能证得。以上三种心要,为行者修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与过程,故名为「圣道三要」。

  宗喀巴大师曾说过一句偈颂,偈颂意义是:「吾人此生能获得具足八种暇满、十种圆满的难得人身,因缘极为殊胜可贵;此因于吾人无数次的轮回里,或投生于三恶道,承受极大的痛苦,无缘修学佛法;乃至往生人、天善趣,若未能值遇佛陀或佛陀的教法住世,亦无缘修持佛法。因此,此生能获得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并值遇佛法住世,应当精进努力修持,方能圆满人生的意义。」

  行者所获得的人身,并非仅只是一个肉体的身躯而已;而是具有无限可能且极为难得的人身。此生若因心中所起种种的恶念,去造作种种的恶业,将来必定沦入三恶道中,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同样的,若能利用此生,广行诸善事,勤耘福田,将来必能往生人天善趣,即使福报极大的帝释、梵天,行者亦能以此生所累积的福德而能得生。此外,若能更进一步,以清净的动机,精进地修持佛法,将来必能证得具足一切种智的殊胜佛果。

  人身的难得可贵,更胜过能满足吾人一切欲求的「如意宝」;此因「如意宝」仅能满足众生现世的欲求;而行者却能以此人身修持佛陀的教法,得以从无止尽的轮回中解脱,进而证得圆满的佛果。吾人若损失些许世间的钱财,旋即懊悔不已,怨天尤人!然对于比如意宝更为珍贵的人身,却随意弃置,丝毫不加爱惜,不仅不知利用此生值遇佛法的殊胜机缘,努力修持;反而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终至沦堕恶趣,令人不胜惋惜!

  修行的重点,不在于表相,而在于如何修正自己的意念与调伏自己的心性?此为行者须深入思维的主要课题。行者听闻任何佛陀的教法之后,即当将教法付诸实修,唯有藉由实修,方能将业障逐步净除,并于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从而真正从轮回中解脱。行者于无止尽的轮回中,并非不曾听闻佛陀殊胜的教法,但却不知真正用于实修,以致此刻仍在轮回中流转,无法获得解脱。是故,行者当反躬自省,若未能将所听闻的佛法用于实修,当生起极为忏悔惭愧的心,从今而后,应当精进实修所听闻的教法,使生命过得更充实。

  每个人都希望生生世世跟随上师、诸佛菩萨,但反省自身的所作所为,却是不断地藉由身、语、意三门,不断地造作恶业,此与吾人所希求的愿望背道而驰,依此而行,吾人的愿望绝无实现的可能!唯有意念、行为与愿望相符,愿望才有可能实现。佛陀曾说过:佛不能以手拔除众生的痛苦,佛不能以水洗净众生的罪业,佛也无法将祂的证量,转移至众生的心续。佛只能为众生开示正法,教导众生能依教奉行,唯有透过不断精进地修持,方能有所证悟,从轮回中解脱,获致究竟安乐的希愿也才能实现。

  行者由于累世清净地持守戒律,加上往生人天善趣的愿望,今生方能获得人身;若无持戒清净的因与往生人天的善愿,绝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是故,行者应于心中生起强烈的信念,要珍惜如此难得的机缘,精进修持正法,不虚度光阴。若不能好好把握此生,则如同以极为昂贵的价格,向他人租借物品,却将其弃置一旁,不加以利用;然后心里想着:下次租用此物时,再妥善加以利用;是极为愚痴的观念与行为。

  人身具有三种共同的特点:一、人一定会死亡,二、无法预知何时死亡,三、死后唯有我们所造作的善、恶业相伴随。吾人穷尽一生之力,所追求的权势、财富,在临终时,没有一样能带得走。从今生到来生,唯有「意识」是连续不断的;此生所造作的善业与恶业,就随着意识延续到来世。

  因此,以贪求荣华富贵的心念,所造作的种种恶业,不啻是促使自己来世沦入三恶道的沉重包袱!三恶道的痛苦,是我们所无法忍受的,就算投生为人或天人,具有极大的福报;但就轮回的本质,仔细去思维,将会发现在人或天人之中,没有究竟安乐之处,纵使享有短暂的安乐,也是转瞬即逝,剩下的仍只是苦苦、坏苦、行苦等诸苦。因此,唯有把握此生,精进修持正法,使自己从轮回中,彻底获得解脱----证得佛陀的果位,方能得到究竟的安乐;若仍执着于现世短暂的安乐,而继续造作恶业,将沈沦于无尽的轮回中,求出无期。

  所有的有情众生,均有「希求安乐、厌离痛苦」的特点;因此,行者不仅希求自己能从轮回中解脱,更应帮助其它众生,亦能从轮回中解脱获致究竟的安乐。欲圆满此菩提心愿,首先需证得佛陀的果位,因为,唯有佛具足如此殊胜的能力;而欲证得佛陀的果位,唯有依循具德成就上师所传授的心要口诀,精进修持清净正法,才能圆成佛果,利益无量的有情众生。

  贰、正行

  菩提道次第是总摄佛理的精义,由大乘佛法的两大车轨---深观见派的「龙树菩萨」与广大行派的「无著菩萨」所阐扬的的义理,由诸多大成就者延续此传承,直至阿底峡尊者总摄了深观见派和广大行派的殊胜教授,造「菩提道炬论」。复经由历代祖师传承至宗喀巴大师;大师将此殊胜教授予以发扬光大,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再由诸多成就者延续此心要传承至今。历代有许多大成就者均留下注释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例如第五世DL喇嘛所著作的「菩提道次第文殊教授」。而「圣道三要」更是菩提道次第的精华,所以极其珍贵殊胜,希有难得。

  修行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陀的果位,因此,须认知正确的修行方法,及于修持过程中,会有哪些障碍和体悟产生?唯有依循上师的教授和口诀,行者方能认清修行所会遇到的障碍,依止菩提道次第如实而修,能渐次获得体悟,终能圆成佛果;而「圣道三要」为菩提道次第最殊胜的教授。

  「圣道三要」乃是由文殊菩萨亲自传与宗喀巴大师的心法,且如同上师与弟子一般的教授,复由宗喀巴大师传授与其弟子「阿旺札巴」,并由其记录与传承。

  「圣道三要」有许多不同的传承,随着传承的不同,于讲授时,所安立的科判亦有所不同。上师系以甘肃「拉卜楞寺」第四世嘉木样仁波切所传为依归,其科判与「菩提道次第广论」同,依次为: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净信故,释法之殊胜。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首先讲解礼赞供养:「敬礼至尊诸上师」,在此所指的上师为文殊菩萨,依藏传佛教的传统,翻译「经、律、论」三藏中的论部时,首先均以礼敬文殊菩萨揭开序幕,礼敬文殊菩萨有两种意涵:一、为明法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道前基础---依止善知识,虽然在「圣道三要」中,并未安立此科判,但「依止善知识」为一切修行之根本,故于此安立。

  「圣道三要」为宗喀巴大师所讲授。大师被视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除于大师出生时,父母亲所得的各种稀有梦兆和瑞兆之外;大师卓绝的修行历程,深广的证量,弘法利生的伟业,均说明大师是文殊菩萨真实的的化身(详细内容请参阅大师的传记)。

  大师初至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仲登巴,所建的「热振寺」学习时,曾在佛像前做了极大的供养与虔敬地祈请;并在此闭关修持三个月,亲见释迦牟尼佛,与文殊、龙树等甚深见派的传承者,以及弥勒、无着等广大行派的传承者,毫无间断地直至阿底峡尊者及尊者的几位主要弟子。其后,释迦牟尼佛及所有菩萨,均化光融入阿底峡尊者的心间,尊者即与大师如同老师亲自指导学生一般地讲授佛法,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

  讲授结束后,尊者的主要弟子---「仲登巴」、「博德瓦」也化光融入尊者心间,尊者以手摩大师顶,作如是言:「将来于弘扬佛法的事业上,我将尽力协助你。」由于大师亲得阿底峡尊者及许多成就者讲授菩提道次第的因缘,后来大师将尊者所著的「菩提道次第炬论」,加以深广的演述,使其更为详尽与完备,而着成「菩提道次第广论」。

  因此,于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前,须先略述菩提道炬论的作者---阿底峡尊者的生平:尊者是当时候印度的两大寺院—「济迦玛罗西罗寺」与「那澜陀大学」的上座。由于当时前后任两位藏王,不忍见西藏佛法衰落与式微,发心欲重振佛法,复知悉尊者为印度的大成就者。因此,极力迎请尊者入藏弘法,唯当时印度的国王和许多寺院的住持,均不愿尊者至西藏弘法,然因藏王极其诚敬地礼请尊者;因此,尊者乃决定前往西藏,印度国王和众寺院住持只得应允;但约定去藏三年后须返回印度,尊者欣然接受,于是正法弘扬于西藏的因缘终于成熟。三年后,尊者为遵守诺言返回印度时,恰逢尼泊尔发生战乱,交通受阻。因此,尊者一生均留在西藏弘法,「菩提道炬论」也是于此时所完成的伟大论著。

  「菩提道炬论」为总摄菩提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与上士道)的精华,「菩提道次第广论」为阐扬「炬论」甚深妙义的著作,而「圣道三要」又为广论之精华。因此,简单介绍炬论的作者—阿底峡尊者,及广论、圣道三要的作者---宗喀巴大师。

  「敬礼至尊诸上师」---乃是宗喀巴大师礼敬从释迦牟尼佛以降,甚深见派传承的文殊菩萨、龙树菩萨…,广大行派传承的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等历代传承祖师,将这些祖师均视为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而礼敬之。

  上师在藏文中读作「喇嘛」,其意为教证功德深广之众。因礼敬上师故,能获得殊胜之加持,上师为加持与成就的根本。行者于心续中生起出离心,乃至证得双运的佛果;再以此证悟的力量,去救度众生。这些都是要借着如法依止上师,以上师所教授的口诀、心要精进修持,才能达成;如果不能如法依止上师,根本不可能于自心续中生起任何功德与证量。

  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以依止善知识为道前基础,并且详述如法依止善知识的功德,以及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其理在此。行者当于意乐与加行中,如法依止上师。敬礼于藏文中读做「恰澈洛」,此处有两种不同的涵意:一、上师为安乐与成就之根本,故当礼敬;二、为免造本论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故祈请上师加持灭除一切违缘障碍。以上为第一部份----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

  一、

  一切佛语心要义

  诸圣佛子赞扬道

  有缘求脱者津梁

  我当随力而宣说

  此偈之意,即为之前所安立的第二个科判----为于教授生净信故,释法之殊胜。「一切佛语心要义」,「一切佛语」指佛所说的所有经典,可如显教分成十二个支分,其目的在于开示众生如何能往生人天善趣?进而成就正等正觉的佛果的心要之道----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们能观照轮回的本质是苦,没有究竟安乐之处,如此生起真实的出离心,进而在此真实出离心的基础上,方能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真正菩提心,从行者所观照轮回的痛苦,感同身受地以菩萨行去帮助其它众生脱离轮回,此须以出离心为基础,才能达成。

  「诸圣佛子赞扬道」,「诸圣佛子」意指所有的诸佛菩萨,与诸佛菩萨所赞叹的修行之道----菩提心。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均是于久远劫前,即已广发菩提心,经累劫行六度波罗密的菩萨行,终能证得圆满的佛果。因此,菩提心是诸佛成就的根本,也是诸佛菩萨所一致赞叹的殊胜真理。

  「有缘求脱者津梁」,「津梁」意指途径与道路,此即说明空性正见慧的重要;吾等众生之所以于轮回中不停流转,无法得到解脱,其根源在于吾人具有强烈的我执,深受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支配,欲对治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方法,唯有证得空性正见慧。

  「我当随力而宣说」,此句为宗喀巴大师发起大悲心,愿尽自己的能力,如同文殊菩萨、噶当派祖师的教授一般,无误地宣说此总摄佛陀教义精华的「圣道三要」,俾能广利有情,为如母众生获致解脱之津梁。

  大乘佛法的心要为「菩提道次第」,欲修学菩提道次第,首须殷重发心,行者必须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愿,精进修习,才能证得圆满的佛果。此发心与小乘的发心两者间有所差异,小乘的行者观察轮回痛苦的本质,以四谛、十二因缘为修持的方法,为求自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而作修持。大乘的行者则不只是为了自己能得到解脱,同时还具有帮助所有众生,获致究竟安乐的心愿。惟此非指大乘行者不须生起出离心,若无出离心为基础,仅以利益其它有情的菩提心为依归,当行者修持到达某种程度时,将会出现障碍;因此,大乘行者必须能如实观照轮回的痛苦,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并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菩提心,去利益其它有情,从而证得圆满的佛果。

  例如,射箭时,必须对准目标,方能命中,此目标即为证得一切种智的圆满佛果,而此箭即为行者的发心。当行者确立了证得佛果的目标后,即须将发心对准目标,方能获致成就。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一位补特伽罗(行者)从初学乃至证得圆满佛果的过程,分为下士、中士、上士;阿底峡尊者于「菩提道炬论」中,也将一个行者修持的过程,区分为劣、中、优。如此的区分,并非就不同等类的行者作分别想,而是于下士、中士、上士此三个过程中,若行者皆能生起真实的体悟,方为证得圆满的菩提道。

  如同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没有任何的法令能与之抵触;菩提道次即为佛法的根本,没有任何佛陀的教法与之相违背。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亦是于久远劫前,即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经无数劫行菩萨行,终能圆成佛果;成佛之后,再广说显密教法,度化各种不同根器的有情众生;世尊修行的经过,正是菩提道次第圆满成就的示现。是故,行者欲证得圆满佛果,唯有依循菩提道次第修持,方能达成目标。

  释迦牟尼佛以降,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与历代所有的传承祖师,他们所修学成就、所传承的教法,均为菩提道次第;因此,菩提道次第为行者所须戮力修学的佛法精华,舍此别无他途。行者有幸能听闻如此殊胜的教法,应当依此殊胜的教授与口诀如实修行。

  以下讲授第二个科判----为于教授生净信故,释法之殊胜。

  吾人平常要购买一件物品时,都要详加思考其用处与价值,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同样地,今日,行者发心修学佛法,法为一切圆满、善好之根本,岂能不去深究其内涵与功德利益呢?故于此处开示此科判。

  行者此刻能入于佛门,并能修持清净正法,是非常幸运、可贵的,与其它尚在轮回中流转的众生相较之下,即能得知此因缘是极为殊胜与难得。能修持清净正法的人,此刻即是在迈向解脱成佛的正确道路上,若是行者一开始便修习不正确的法门,或是仍沈沦于轮回之中,则与解脱成佛之道背道而驰,无法获得究竟的安乐。因此,行者对于所要修习的法门,必须深入探究了解,切不可饥不择食,随意去修习一个并不了解其意涵的法门,以免因一时不察,选择了不正确的法门,而影响自己生生世世无法得到解脱。

  行者所修学的佛法,乃是由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教法,经由文殊、弥勒菩萨传承至龙树、无着及「南瞻六庄严」等诸多的大成就者,他们的传承、修学、证量、讲授和分析,是有其根据可加以考证,并非凭空杜撰而来,这些成就者、祖师们,以他们卓绝的修行与证量,证实了行者所修学的法门,具有清净不断的传承,是正确无误的正法。

  今日,行者所要修学的圣道三要,其内涵为菩提道次第,乃是阿底峡尊者结合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的教法,加以融汇贯通而来,具足三个特点与四种殊胜,是所有佛法的精华:第一个特点----菩提道次第总摄所有显密教法的精华。

  佛陀所开示所有的显密教法,其目的不外乎要教导行者如何调伏自己的心性?逐步从心续中将烦恼、业障与执着去除,而圣道三要有四个主要的意涵:去除对此生的执着、去除对来生的执着(出离心)、去除只求自己利益的执着(菩提心)、去除误认我为真实存在个体的我执(空性正见慧),一切众生的烦恼,不外乎根源于此四种执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行者须藉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逐步调伏自己的心续,去除烦恼与执着,净化自己的意念,其精髓在于「自净其意」。

  如同菩提道次第,将一位补特伽罗分成三个修行的次序----在下士道中,若行者能去除对此生的执着,将来必能往生人天善趣;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也需逐步调伏自己心续,从心续中生起证量;因此,所有佛法的精华,都是在教导行者如何去除烦恼与执着?如何调伏自己的心续,进而从心续中生起证量?这些内涵均包含于「圣道三要」中,因此「圣道三要」可说是总摄所有显密佛法的精华。

  圣道三要中所开示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慧,乃是为了教导有情众生如何远离前述的四种执着?此为修行的重点;若能藉由修学佛法,逐渐净除心续中的烦恼与执着,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与精髓。

  圣道三要总摄了文殊菩萨所传的甚深见派,与弥勒菩萨所传的广大行派的精髓;甚深见派的重点在于「空性正见慧」,广大行派的重点在于「菩提心」,但菩提心与正见慧均须以出离心为基础,行者唯有能如实观照轮回的痛苦,深切了悟轮回痛苦的本质,从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才能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终能证得空性正见慧。

  第二个特点:容易作为修心的要诀----佛陀所传下的教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再经由龙树、无着二位菩萨、南瞻六庄严…等许许多多的祖师、成就者加以整理与讲述,写出许多伟大的论述,如此众多的经论浩瀚而渊博,行者若欲依此作为修心的要诀,常会面临以下的困难----不能明了教法的内涵,即使能明了教法的内涵,也不知其次第,因而无法取舍。因此,将佛陀教法的精义总摄于其中,并就修心的次第逐步讲授开示的圣道三要,具有容易作为修心要诀的特点,远比行者自行摄略经论要简单易行。

  第三个特点:传承殊胜---圣道三要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而来,阿底峡尊者曾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跟随金洲大师学习菩提心,尽得金洲大师教法的精髓,而金洲大师又是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所弘扬的广大行派传承持有者。

  因此,尊者于菩提心的修持,远较小乘的出离心更为殊胜;尊者除持有广大行派的传承,同时,尊者所修学的空性正见慧亦获得文殊、龙树二位菩萨的传承;因此,尊者能将广行、深观两大车轨融汇贯通,复经由历代祖师传承至宗喀巴大师而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圣道三要。宗喀巴大师除了继承尊者对于菩提心与空性的殊胜见解外,大师并融入了于佛法中至为高深的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且得到文殊菩萨所传的诸多要诀,对于密续中的胜义光明与幻化身双运的内涵,能全然了知与证悟;如此诸多殊胜的见解均总摄于广论与圣道三要之中,此为圣道三要传承较其它传承更为殊胜之处。

  此外,广论与圣道三要尚具有四种殊胜:

  一、融汇佛所说一切经典而不相违----佛陀为度化不同因缘、根器的众生,曾经三转*轮;第一次转有相*轮,第二次转空性无相*轮;若是不了解佛陀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即可能对有相与无相*轮的差异而感到迷惑。藉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方能体会佛陀所开示的教法,均是为了调伏不同因缘、根器的众生,使其心续成熟而宣说,其间并无任何相互矛盾之处。

  如同医生劝正在发烧病人,勿进食高热量的食物,待其烧退之后,为补充其体力,医生复劝其食用高热量的食物,前后所言看似相互矛盾,然只是因应患者病情的不同,而做不同的诊治,目的只是为了使患者能早日痊愈。

  二、经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可以了解佛所说一切经教的内涵,均是修行的口诀。

  三、修习菩提道次第容易证得佛陀的心要与密意----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有如汪洋大海一般无量无边,于此大海中欲寻得珍宝,唯有搭乘船只,并在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引导下,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这艘船就好比是菩提道次第,船长就如同上师;唯有依循上师的指导,修习菩提道次第,才能找到佛心密意的珍宝----圣道三要。

  四、修习菩提道次第能断除极大恶业----行者经由修习菩提道次第,能逐步将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净除,并且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自然能净除累世所造作的极大恶业;此外,因为能了知佛陀所开示的教法并无矛盾之处,故能遮止毁谤三宝的重罪,永不再犯。

  二、彼不贪着轮回乐为令暇满不空过

  劝依佛喜道诸贤具清净心善谛听

  此偈为劝诫听闻。

  「彼不贪着轮回乐」---在无数次的轮回里,行者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苦苦、坏苦、行苦等三大苦。生、老、病、死等苦苦,极易为人所认知与理解;但对于坏苦----世间的短暂安乐,则难以理解其痛苦的本质。例如,当行者站立过久,觉得脚酸与疲累,此时若能坐下来,便能感到舒服与轻松,但若再持续坐一段时间,又会觉得膝盖酸痛,想要起立走动;世间所有短暂安乐的本质都是痛苦的,如果不能认清其痛苦的本质,容易一直贪着、追求轮回里短暂的安乐,无法得到解脱。

  因此,有缘听闻佛法的众生,应当生起不贪着世间短暂安乐的心;但不贪着短暂安乐并非放弃所有世间的工作,整日无所事事;重点在于不贪爱、不执着,如同走过垃圾堆,自然会生起厌恶污秽、脏乱的心,行者身处轮回之中,为满足生活所需必须工作,但对于一些短暂的安乐,应当如见到垃圾一般,感觉令人作呕且望而生厌。

  「为令暇满不空过」-----行者既然必须工作维持生活,应当致力于有意义的工作,不让此生具备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难得人身,轻易地流逝。

  若从字面上安立此四句偈颂的意涵,「彼不贪着轮回乐」表出离心,唯有对于轮回中短暂的安乐不贪着,方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为令暇满不空过」表菩提心,行者若能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不仅能利益自己,更能利益其它有情众生,使此生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过得更有意义,不再虚掷、浪费生命。

  「佛喜道」表空性正见慧,在「能见世出世间法,果随因行永不诬,能灭实执诸所缘,此乃正入佛喜道」四句偈颂中,已将空性正见乃为佛所喜之正道予以阐释,因为空性是极其微细,难以用言语、文字加以描述;因此,佛陀开演空性正见慧时,依着众生根器的不同,讲授空性各种次第的内涵,佛陀的追随者,将佛陀所开示的内容分成毘婆娑部、经部、唯识、中观,这四个派别均在阐述空性的内涵,是佛陀为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而以不同的方式讲授,俾使其能理解;然而,唯有佛陀所授记的成就者所讲授空性的内容,方能作为行者依止的教法。

  例如,佛陀曾授记两大车轨----龙树与无着二位菩萨所开演的「中观」与「唯识」,能正确无误地阐述空性的内涵,如能依止两大车轨所传承的教法修持,必定不会误入歧途;虽然佛陀所开示的空性正见慧,因次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只要能用以对治、灭除实执的正法,均是空性的内涵;如能正确地理解空性,进而现证空性,就得以灭除执万物为实的执着;能灭除实执,即是证入空性正见慧,此为令佛陀所欢喜的正道。但真正能证悟空性、对空性透彻了解并能无误宣说的善知识,甚为稀有!

  另一种说法,亦可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总摄于「佛喜道」之中,行者身处充满痛苦与障碍的世间,由于不了解轮回的本质,以至于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无法得到解脱;此生有幸能值遇正法、远离邪法、且有善知识能依菩提道次第循循善诱、渐次开导,应深自庆幸与珍惜;一般人因为不能值遇正道,便无法从轮回中出离。

  「劝依佛喜道诸贤,具清净心善谛听」此二句即是说明:有缘依止具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慧三种正知正见的正道,行者应当生起清净心,谛听殊胜的教法----「圣道三要」。

  依菩提道次第广论,听闻教法需具备六种意乐、去除三种过患;首先须具备「清净心」,如同水没有任何杂质所污染一般,如果以不清净、有许多杂质的水,做出来的东西,必定也是不干净且有害身体。行者听闻教法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证悟各种道次第,若无法将内心贪、瞋、痴等错误的意念予以导正,未能以清净心听受,将来绝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因为以不清净的心所听闻的教法是有染污的,欲以此有染污的教法证得清净果位,是绝对不可能的;此与学习一般的知识,即使发心不清净,仍可能有好的成绩,两者并不相同。

  未能以清净心听闻佛法的过患,可以盛茶的杯子做说明,当杯子倒盖、不干净、有裂缝时,若将茶倒入其中,均无法圆满而有许多缺失,杯子倒盖表示人虽然来到说法的道场,却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是径自打坐入定…,对于上师所开示的教法,听而不闻;如同倒盖着的杯子,即使是观世音菩萨亦无法将甘露倒入杯中。

  若杯子有污垢,倒入杯中的茶水亦随之不净,此比喻说明以不清净的意乐、动机听经闻法,将会有许多的过患缺失,无法得到利益。不清净的动机包含三种:傲慢、对上师不信仰、非为听经闻法而来;傲慢有两种情形----觉得自己的见解胜过上师、认为自己胜过其它听经闻法的人;这些错误的动机如同杯子的污垢,亟待行者予以净除。

  此外,尚有少数人抱持着考验上师能力与讲经内容是否精彩的心、与其它同侪竞争的心、希求得到供养与美名的心来听经闻法,此等发心如同杯子有毒素,即使将干净的水倒入杯中,也变成有毒的水一般,不仅得不到利益,而且会有不良的后果产生。因此,应当远离上述几种不正确的意乐、动机,并且对于上师所开示的内容,句句均须深入思维,了解其中的内涵,如果误解上师的本意,亦是不恭敬的行为。

  当杯子有裂缝时,虽然能将清净的水倒入其中,杯中的水也是干净的,但由于裂缝的存在,杯中的水始终无法装满;纵使听经的人能专注听讲、也具备清净的动机,但旋听旋忘,终究无法获得利益。听经闻法的目的是欲了解法的内涵,并依法修持,从而证悟各种道次第;若是听过即忘,不再忆念上师所开示的内涵,亦不付诸实修,此种态度将使得听经闻法失去意义,无法获得任何的利益;因此,须时常忆念上师所开示的内涵,并实际运用在修持上,才能藉由听经闻法获得利益。

  为了免除上述三种过患,首先须以虔敬、专注的心,聆听上师的开示;远离不正确的动机,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听经闻法之动机,时时发起「愿一切众生具足安乐及安乐因」的心,凡事以利益有情为先,愿作众生的仆人,而不仅止于口头念诵;如此,当能免于陷入错误的发心之中。听经毕,应时常忆念上师所开示佛法的内涵、心要与口诀,经常去忆念、思维,并实际用于修持,作为修行时的方法与准则,可免除「器皿有漏」的过失。以上所述,为去除三种过患与逆缘的方法。

  听经闻法必须具备六种顺缘:一、于己须如病者想----虽然目前并不一定有身体上的病痛,但行者的心续中累积了深厚的烦恼,导致行者漂流于轮回大海中,甚至堕入三恶道,承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远超过任何身体上的病痛。如同古代的国王,可能因一己的瞋心或贪欲,而发动战争造成无数人民的死伤。当别人讥笑、诟骂行者时,内心立刻生起愤怒、痛苦的感受,但在感到痛苦的当下,别人所说的话语,早已随风而逝,只因心续中的贪、瞋、痴、我慢等烦恼作祟,遂令行者身处愤怒与痛苦中,无法自拔;烦恼的过患之深,由此可知。

  当行者身体上有任何的病痛时,为求早日痊愈,必定立刻请医师诊治,并遵照医师所开立的药方,准时服药,不敢有任何丝毫的违误;然而,对于导致行者承受无量无边痛苦的烦恼,却无法觉察其存在与过患之深,依然放任其继续牵引自己,不断地造作恶业。

  噶当派的祖师----阿底峡尊者与弟子们,以不想痊愈的病人(众生身受烦恼的毒害,承受极大的痛苦,却仍不知依循佛陀的教法修持,让自己继续沈沦)、不求到达目的地的旅人(众生于无止尽的轮回中流转,尝尽各种苦楚,却不思求得解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作为修持的口诀与开示的偈颂,生动而贴切地描述了众生的迷惘。因此,行者应视自己为身罹重病之人,渴望求得到良医的救治。

  二、于说法者作医师想:佛陀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其目的乃是为了止息众生的烦恼,这些教法经由许多的班智达(精通五明的博学者)、成就者所传承,因应众生根器、机缘的不同,而讲授不同的心要、口诀与修持方法,令众生能逐步去除心续中的烦恼,获得究竟的安乐。因此,行者的上师与诸多传承佛陀教法的成就者,均如同医师一般,从各地找寻各种不同的药材,对治众生的烦恼与病苦;行者应将讲授正法的善知识视为与佛陀无二无别的良医。

  三、于正法生起药物想:

  对于佛陀与诸多成就者所开示的教法、心要与口诀,应当生起药物想,并确实依照医师的指示服药,方能使药物发挥功效。若仅止于听闻,却不将心要与口诀付诸实修,将无法获致佛法的利益。

  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思维上师所讲授的教法,如同医师所配之良药,唯有依循上师所教授的心要与口诀修持,方能令烦恼止息;因此,行者应视能依上师所讲授的教法修持,即如同治疗自身的疾病一般。

  五、于如来作正士想:行者用以修持的心要与口诀,根源于佛陀所开示的教法,若是修持的心要与口诀为自己所创,非为佛陀所说,其正确性将令人怀疑。唯有佛陀所开示,并由诸多班智达、成就者所传承的教法、心要与口诀,方能成为行者依循的方法与圭臬。佛陀的果位并非轻易可得,必须广发菩提心,经久远劫,行菩萨行,圆满智慧与福德资粮,方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因此,行者应以佛陀作为修行的正士与典范,以佛法做为修行的依归。

  六: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佛陀示现于世间成佛,讲授各种教法,令众生的烦恼得以止息,并能获致究竟的安乐,此乃极为殊胜难得机缘,为求利益众生的教法能延续不断,生生世世均能值遇佛法,依教奉行,终能证得究竟解脱的圆满佛果,故行者应祈请正法长久住世。

  「具清净心善谛听」即是讲述听经闻法者,应去除上述三种逆缘,成办六种顺缘,以清净心听闻正法;同时亦以此句惕励说法者,应具足清净心,勿执着名利供养而说法。

  依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安立的四个科判,前三个科判已讲授完毕,即将进入第四个科判---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弟子?开始讲解此科判前,须讲授如何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为道前之基础,因此,在进入圣道三要的主要内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慧之前,将以四加行法本中,供曼陀罗所祈求的三种义利----一、敬礼皈依上师三宝,唯愿加持我内相续,我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着二种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灭。二、从恭敬善知识,一切不颠倒心,祈加持速生。三、一切内外秘密违缘障碍,祈加持速疾息灭。阐述如何依止善知识?

  行者每次供完曼陀罗,均须祈求前述三种义利;修行的目的,不外乎希望能获得殊胜的加持;欲从修行的过程当中获得加持,首先须从上师处听受修行的心要与口诀。唯有如理依止上师,依循上师所传授的心要与口诀修持,方能获致殊胜的加持;因此,一切修行的基础,均是由依止善知识开始。善知识为一切修行的根本,唯有能如理依止善知识,方能逐步进入各种道次第的修行;

  例如,下士道须思惟人身暇满难得、死无常、三恶道的苦楚,此为下士道各种道次第的生起。中士道须思惟轮回所有的苦与四谛、十二因缘。上士道须修持止观;各种道次第的生起,均须以如理依止善知识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将无法进入各种道次第的修持;因此,每次供完曼陀罗,均应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将不恭敬善知识,乃至上士道执着人我、法我二执的种种颠倒心,能迅速灭除;使恭敬善知识,乃至证得空乐不二,各种道次第的体悟,能于心续中,快速生起。心续内外、秘密的相违因缘与障碍,能迅速息灭。由以上可知,一切道次第的生起,均根源于行者能恭敬、如理的依止善知识。

  此外,亦有配合苦、集、灭、道四谛,用以解释祈求三大义利:一、我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着二种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灭----此句讲授「集谛」与「灭谛」。

  「苦谛」意指轮回的本质是痛苦,导致行者于轮回中承受痛苦的原因为业障,而令行者造作业障的根源,乃是心续中的烦恼,这些潜藏于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统称为「集谛」,对于充满烦恼与业障的颠倒心,行者须祈求能得以迅速灭除,当烦恼与业障已断尽、灭除,即已证得「灭谛」。

  二、从恭敬善知识,一切不颠倒心,祈加持速生----此句讲授「道谛」,从恭敬善知识开始,逐次修行各种道的次第,并在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一切内外秘密违缘障碍,祈加持速疾息灭----此句讲授「苦谛」,导致痛苦产生原因很多,除了外在的障碍,最主要的原因仍是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因未能灭除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因而无法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导致行者于轮回中承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是故,行者须祈求将内外一切阻碍道次第生起的违缘与障碍,能尽速息灭,使痛苦的根源能早日止息。

  祈求三大义利,同时亦指出二谛----世俗谛(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谛(胜义菩提心)的内涵。世俗菩提心的主要内涵为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行六度波罗密救度众生的菩萨行;胜义菩提心的主要内涵为空性正见慧。

  欲证得佛的色身,须圆满福德资粮;欲证得佛的法身,须圆满智慧资粮。欲圆满福德资粮,唯有修持世俗菩提心,从如理依止、恭敬善知识做起,祈求上师三宝加持使自身不恭敬善知识的颠倒心能尽速灭除,逐步于心续中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并获得下士、中士乃至上士道「止观」当中「止」的证量;如此,方能成就世俗菩提心,圆满福德资粮,从而证得佛的色身。

  欲证悟佛的法身须圆满智慧资粮,智慧即空性正见慧,在菩提道次第的科判中,属于上士道止观的「空观」,行者祈求能将心续中的人我与法我二执的颠倒心迅速灭除,证悟空性正见慧,圆满智慧资粮,从而证得佛的法身。

  因此,欲证得圆满佛果,必须成就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谛总摄于祈求三大义利中,藉由去除人我与法我二执,方能证得空性正见慧,此为显密二乘所共同承许之教法。惟关于人临终时,四大崩解、死亡光明出现与意识迁移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感受?配合密法修持会出现哪些现象与证悟?此部份显教较少提及,但在密法中,则有详尽的阐释。

  修持任何教法之前,均须先供养曼陀罗与祈求三大义利,如此,将能得到殊胜的加持。念诵祈求三大义利的偈语时,可由第一义利逐次念诵至第三义利,反复念诵三次;亦可分别念诵第一义利至第三义利各三次。

  念诵「敬礼皈依上师,我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着二种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灭」时,须观想跟前有资粮田,资粮田里的上师、本尊放射出无数的光与甘露,由顶门进入自身,将心续中的烦恼业障完全净除。念诵「从恭敬善知识,一切不颠倒心,祈加持速生」时,须观想资粮田一分为二,其一,由顶门进入心间,与自心合而为一,得到上师、本尊与诸佛菩萨的加持,行者于心续中,生起从恭敬善知识乃至证得空性正见慧,一切道次第的证量。

  念诵「一切内外秘密违缘障碍,祈加持速疾息灭」时,须观想资粮田里之上师与佛陀、金刚总持无二无别,周围有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等圣众围绕,祈求能迅速灭除行者一切内外、秘密违缘障碍;此时,须观想密法中,专门对治这些违缘与障碍,令其快速灭除的护法。这些能位居于资粮田的护法,均为超越轮回、出世间的护法,若是仍未出离轮回,则不可能位居资粮田中,亦非行者祈求的对象。

  配合圣道三要的修持,下士道之护法为阎罗法王,中士道之护法为财宝天王,上士道之护法为玛哈噶拉(大黑天);阎罗法王与大威德金刚均为文殊菩萨之忿怒相,是文殊菩萨为降伏一切障碍之化身。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之示现;而护法阎罗法王与无上瑜珈部的本尊-----大威德金刚,亦为文殊菩萨之化身;因此,格鲁派所主要依止之上师、本尊、护法均为文殊菩萨。

  当念诵此句偈语时,须观想资粮田的本尊与护法亲口应允行者:「尔等今后修行上所遭遇之障碍,吾当予以灭除;尔等所欲成就之顺缘,吾亦成办之。」本尊与护法应允之后,由其身上变现出无数的法器,如同火焰一般,朝行者飞来,去除所有修行的障碍,成办所有的顺缘。其后,观想示现忿怒相之本尊与护法,变现出无数的忿怒尊,进入行者的身体,自身与心续中所有的病魔变成虫、毒龙等有毒的物质,为本尊与护法吞食殆尽;此时,行者身心充满光明,战胜所有病魔,从而获得殊胜的加持。

  内外、秘密违缘障碍的内涵可分为:外----一切人与非人对行者所造成的障碍;内----体内的病根,如风、胆、涎等;秘密违缘----心续中的贪、瞋、痴等烦恼与业障;若行者一直执着此等违缘障碍,烦恼将更为炽盛,并导致更大的痛苦。此等违缘障碍虽能予以对治与净除,但若能以正确的认知,将障碍与违缘转化为修行的助缘,例如,生病时,思惟生病的原因,乃是过去所造作的恶业与行者所具有之有漏色身所致;如是思惟,违缘障碍便成为修行的助缘,对行者的修持将有所帮助。

  如理依止善知识为道前之基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能如理依止善知识的利益与不能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过患,及如何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的意乐与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均做了详尽的阐述,行者应深入了解与思惟,并于修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上师视为与三世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如是思惟,并非为了上师的利益着想,而是为了使行者能获致殊胜的加持,故须如是思惟。行者未能将上师视为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心续仍为烦恼所染污,因为心续不清净,故无法视上师与诸佛无二无别,并非上师有任何的过失。

  行者对于上师所传授的心要与口诀,必须实际用于每天的修持之中。依藏传佛教的传规,每当上师传授完一段修持的心要与口诀,行者须于受法之后,每天以四座(上午两座、下午及晚上各一座,每座约三小时)的时间,不断思惟与观修上师所传授的心要与口诀,直至心续中生起觉受,上师方继续传授另一段要诀。诸位听受完上师所传授的「祈求三大义利」观修要诀后,应每日如法实修,切莫以听故事的心态前来听闻,如此,不但对圆满「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愿毫无帮助,且将有种种的过患产生。

  行者对于上师与诸佛菩萨最殊胜的供养,乃是依循上师所传授的要诀,如法精进实修。以此为基础,虽不能具足世间种种的珍宝而行供养,然以自身所修持善法(持戒乃至行菩萨行)的功德,变现为诸佛庄严的净土与宫殿,以及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对上师与诸佛菩萨心怀虔敬的信仰而行供养,如此方能圆满供养的意义。若不能如法实修、未能具足虔敬的信仰心,则纵然以再多的宝物供养上师三宝,依然如镜花水月一般,剎那即逝。另须注意供养时,手中需执持些许供物,至少需手持念珠,切勿以空手而行供养。

  以上为修持供养的要诀,希望诸位能如法而行,精进实修,如此必能累积圆满的福德资粮。

  (三)

  无真出离难止息

  舍求有海安乐果

  贪着有乐能缚身

  是故首当出离心

  此偈颂说明行者须修持出离心的原因。

  行者唯有生起欲从轮回中获致解脱的心念,方能努力追求解脱的方法,也才有获致解脱的可能;反之,若未能生起出离心,继续受烦恼牵引而造作恶业,结果必然于轮回中无止尽地沈沦。寂天菩萨云:「行者若未能对轮回中短暂的安乐生起厌恶之心,如此将无法止息轮回的种种痛苦。」行者乃是为了获致解脱而皈依佛门修行,亦经常念念不忘要获致解脱,然可曾深入探究获致解脱的方法,与如何才是真正获致解脱?

  欲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先决条件,必须对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功德利益有正确的认知,如此方能生起出离心,从而希求从轮回中获致解脱。若对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利益功德未能有正确的认知,依然贪着轮回中的短暂安乐,则必然无法生起出离心,更遑论能从轮回中获致解脱。如同监狱中的犯人,若是认为监狱中的生活相当惬意,从不想走出牢狱重获自由,即使让其出狱,不久,依然将重回牢狱之中。

  因此,欲获致解脱首先须认知轮回的过患。轮回的意涵为众生的心续(心识剎那不断延续的过程)受烦恼(贪、瞋、痴)与业障所驱使而无法自主,无论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行为,均为烦恼与业障所掌控,日日夜夜均漂流于烦恼与业障的瀑流冲激之中,更由于受业力的驱使而生生世世不断进取获得有漏的蕴身,此为轮回的意涵。

  行者或许认为仅断除轮回中些许的痛苦,或是从污秽之地逃离至清净舒适的处所,即为获得解脱,如此肤浅的认知,在于行者对轮回的根源---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未能有正确的认知。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若未能净除,纵然能获得短暂的安乐,终究仍将受烦恼与业障所驱使,而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

  尊贵的

  DL喇嘛某次应邀至英国访问并发表演说,英国女王亦莅临听讲,演讲结束后,女王于茶叙中向DL喇嘛表示:「您方才提到对自己的身体不应过分执着,我深表认同;我即是因过分执着自己的身体,因而产生不少的困扰。」当行者听闻善知识提及有漏的蕴身为轮回的表相时,若心生不悦,无法认同与接受,如此,即是对轮回的内涵未能有透彻的认知与了解。

  行者不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的原因,在于过去生所造作有漏的因---烦恼与业障,众生皆希求安乐而厌离痛苦,即使些微的痛苦亦不愿承受,然此有漏蕴身却令行者此刻须承受巨大的苦楚(苦苦、坏苦、行苦),且更由此有漏蕴身不断生起烦恼与造作业障,种下生生世世不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须承受无量无边痛苦的恶因;因此,有漏蕴身乃是导致行者不断于轮回中承受痛苦的根源,故行者不应执着此有漏蕴身。

  行者对于轮回短暂安乐的贪着,大部份来自于对此有漏蕴身的执着,此种执着,若是能使行者感受安乐,则并无任何不当之处;然而,此有漏蕴身带给行者的却是生、老、病、死等无量无边的痛苦,既然有漏的蕴身是痛苦的根源,行者即不应继续对其产生执着。

  行者了解执着有漏蕴身的过患之后,并非仅以心生「吾不愿继续进取获得此有漏蕴身」的心念,即能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而必须探究有无方法能使行者不须再继续受烦恼与业障的驱使,而不断投胎转世继续获得有漏蕴身。

  从因果的关系探究行者不断获得有漏蕴身的因,在于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只要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未净除(因),行者即须不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果)。因此,唯有设法净除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方能断除轮回的根源。

  欲净除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首先对于过去生所造作的恶业须努力忏悔,对于此刻的心念与行为,须谨慎防护,避免再继续造作业障,若不慎受烦恼驱使而造作业障,当生起极为后悔的心念,并将烦恼视为自己的雠敌,须奋力加以对治,切勿继续受其驱使,而使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不断增长,如此,必然无法断除轮回的根源。

  烦恼可粗分为贪、瞋、痴、慢、疑等五种,其根源即为「无明」。由于无明,使行者无法透彻了解「诸法无自性」的实相,将因缘聚合而成短暂存在的人、事、物执为实有,因而对自己所爱者生起贪心;对自己所恶者生起瞋心,以此分别心复引生出傲慢与怀疑。因此,无明乃是轮回的根本,行者若能以空性正见慧予以对治,将能藉由破除无明而使烦恼断尽,从而净除所有的业障,获致真正的解脱。

  佛陀曾如是开示:「众生因不能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本质,遂为虚幻的表象所蒙骗,将世间万物执为实有,此错误认知生起的剎那,即引生诸多烦恼。」行者若能深入思惟与了解世间万物皆是相互依存,并非单独、自主地存在,而是由于因缘聚合而短暂存在。其本质为无自性而非实有,若能如是思惟,行者便能扭转将万物执为实有的错误认知,了知诸法虚幻的本质,不复对其心生烦恼。

  然而行者对于能将烦恼完全断除一事,容易心生疑惑,或许如此质疑:「一旦将烦恼完全断除,则我是否仍然存在?」为何会有如此的质疑,其根源在于行者从无始以来,时时刻刻毫不间断的串习着烦恼的习气,此习气于心续中已然根深柢固,因此,容易对断除烦恼之事心生疑惑。

  存在于心续中的贪、瞋、痴等烦恼,由于行者累世不断的串习,使自己的心识与行为均为其驱使与掌控而不自知;烦恼且如同古代的官员使唤仆役一般,不断地驱使行者造作恶业,继续在轮回中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行者却仍不知警醒,依然任其摆布。现实生活中,任何人均不愿身为奴仆受他人所使唤,即使时间再短亦避之唯恐不及,但为何生生世世受烦恼所奴役,却甘之如饴,行者于此须仔细思惟,是否愿意继续为烦恼所使唤?

  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能彻底净除的原因,在于其并非心的本质,有情众生的心性具有清净与光明的本质,然暂时为烦恼与业障所染污与蒙蔽;因此,能藉由正确的修持方法,将其完全净除。行者了知烦恼与业障能完全予以净除之后,便须戮力对治烦恼与业障的根源---无明,以空性正见慧的正知正见观待世间万物均无自性且虚幻不实,以此破除实执乃至由实执所衍生出的一切烦恼。切勿因循累世的恶习,听任烦恼的习气日益增强与坚固,如此,将与解脱的道路背道而驰。

  行者藉由不断串习空性正见慧,不断深入思惟并提醒自己诸法均为虚幻、无自性且相互依存,使心续中的烦恼业障能逐步净除,烦恼的习气日渐淡薄,心念便能逐渐入于空性之中;当烦恼完全净除时,行者便能体认心性清净与光明的本质,而安住于空性、光明与安乐之中,此时,所有的痛苦均已止息,行者即达到解脱的境界----涅槃寂静(涅槃意指心安住于没有烦恼与业障的空性、光明与安乐之中,寂静意指止息所有的痛苦)。

  弥勒菩萨于「宝性论」(慈氏五论之一)中曾如是开示:「有情众生皆具足成佛的根器与因缘,」此因众生乃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并非有自性与真实的存在,由此虚幻与无常的特点,众生得以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本质;且因众生的心续的本质为空性,与诸佛相同,因而具足成佛的根器与因缘。

  行者欲藉由修持空性正见慧,以诸法无自性的正知正见观待世间万物,从而破除轮回的根源---无明,获致清静的解脱,则首先必须生起出离心,不贪着轮回中短暂的安乐,体认轮回痛苦的本质,如此,方能藉由道次第的修习,而获致究竟的安乐与解脱;反之,若未能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则任何希求获得解脱的愿望,均无法如愿以偿。

  欲生起具量、坚定而真实的出离心,必须对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有正确的认知,深刻的体悟轮回痛苦的本质。于此基础上,所生起的出离心,方为具量的出离心,也才能获致真正的解脱。宗喀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曾引用噶当派祖师「霞惹瓦」的教诫:「众生所生起的微薄出离心,如同于水中洒上薄薄的一层青稞粉。」众生常为求从某种痛苦中解脱,而发起微薄的出离心,以此微薄的出离心,所获致的解脱与安乐亦将微不足道。

  无论空性正见慧、菩提心乃至一切道次第证量的生起,均须以出离心为基础。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离心,则必然贪着轮回中短暂的安乐,无法认知其中总体与支分的各种痛苦,更无法体悟轮回痛苦的本质;是故,如何能生起「为救度众生离苦得乐愿速成佛」的菩提心;如何能了知诸法无自性与虚幻的本质,从而证得空性正见慧。

  阿底峡尊者初抵西藏时,曾向前来迎接的法师们问道:「菩提心如何修持?」法师们回答:「照仪轨念诵过。」尊者又问道:「未诵仪轨之前如何修?」彼等哑口无言,尊者于是感叹道:「不知修菩提心的菩萨,唯藏地有之。」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离心,却希求生起广大菩提心、证悟空性正见慧乃至获致究竟的解脱,此等心愿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绝无实现的可能。

  「萨迦班智达」于远离四种执着一书中,如是开示:「若执着此生,即非修行者。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简明扼要地阐释出离心的重要;因此,行者若未能生起具量的出离心,依然贪着轮回短暂的安乐,则无论修持任何法门,均流于空谈,而不能身体力行,亦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修行者。

  于「无真出离难止息,舍求有海安乐果」此两句偈颂中,行者首先须了知何谓真正的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意指对于此生、来生乃至轮回中所有盛事,心中不生起任何贪着且深觉厌患;若是仅止于希求从某种病苦中解脱乃至避免堕入三恶道,此种发心并非真正的出离心。

  未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即无法止息继续不断追求轮回大海中(有海)短暂安乐的愚昧行为;轮回中所有的安乐均是短暂而非恒久,在安乐的表相之下,潜藏着痛苦的本质(此即为坏苦),行者由于受无明的蒙蔽,因而无法透彻了解诸法的实相,不断地为虚幻的表相所迷惑,将暇满难得的人身,浪掷在追求虚幻不实而短暂的安乐上,如同苍蝇、蟑螂等昆虫将污秽的垃圾堆视为宝山,汲汲营营地穿梭于其中一般。

  「贪着有乐能缚身」此句偈颂说明轮回中上至无色界的「有顶」下至欲界的「无间地狱」,无数的有情众生莫不由于贪着轮回中短暂的安乐,因而不断地造作业障,继续获得有漏的蕴身,如同被绳索紧紧地系缚于轮回之中,无法获致究竟的解脱。轮回中短暂的安乐,如同涂抹于刀刃上的蜂蜜,众生仅贪求蜂蜜的甜美,却无视于利刃的存在,迫不及待地舔舐蜂蜜,在品尝短暂的甜美滋味之后,自身却遭受痛苦与伤害;或是如同大象因贪吃陷阱边的青草,而落入陷阱之中;其中的利弊得失,行者须仔细思惟。

  「是故首当出离心」此偈颂说明行者心中莫不有着希求解脱成佛的目标与心愿,既然已立下如此崇高的目标,便须奠定稳固的修行基础,并朝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进。解脱成佛的境界并无法依靠外在的行为而成办,而必须将自己的心念由贪着转变为厌患轮回短暂的安乐,从而生起具量的出离心,逐步依循各种道次第修习,如此,行者即朝解脱成佛正确的方向迈进,同时为自己的修行奠定稳固的基础。

  (四)暇满难得寿不留

  修习能断今世欲

  业果不爽轮回苦

  数思能断来世欲

  「暇满难得寿不留,修习能断今世欲。」此二句偈颂在说明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如是阐述:欲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必须修持暇满人身难得与死无常。「广论」的科判中,关于出离心修持的次第为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业果(此三者为下士道的范畴)、四谛与十二因缘(为中士道的范畴)。至于菩提心与止观的修持,则属于上士道的范畴。因此,出离心的修持,涵盖了下士道与中士道两大领域。

  修持大乘佛教的行者,心中均有「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欲成就圆满佛果,必须同时具足圆满的智慧与福德资粮,此二者须依靠行者修持空性正见慧与菩提心而来,而欲证得空性正见慧必须生起具量的出离心;欲生起广大的菩提心首先须认知轮回痛苦的本质,因而发愿欲救度有情众生能离苦得乐,此仍须以出离心为基础。

  出离心又可分为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与厌弃对来世的贪着;因此,推溯一切道次第修持的根源,均须断除对此生的贪着。由于行者能断除对此生的贪着,来世能往生人天善趣;由于厌患对来世的贪着,精进修持戒、定、慧三学,能证得涅槃解脱;由于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精进修持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终能成就圆满佛果。

  行者由于未能了知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是何等殊胜、难得与具足极大的义利;及应当运用此人身达成何种目标?因而不断地虚耗光阴去追求名声、财富与衣食享受。如同乞丐不知将自己所拥有的金银财宝用以改善生活,依然四处行乞,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此生若未能珍惜暇满难得的人身,继续放任宝贵的生命不断流逝空过,则来生必定继续于轮回的大海中漂流不止。

  思惟「暇满」的内涵,能令行者避免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作为之上;思惟「难得」的内涵,则可令行者把握此生难得的机缘,精进修持正法,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

  六道有情众生的数目不可尽数,其中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堕入三恶道之中,相形之下,行者此生能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其殊胜自不待言!

  「暇满」一词中,「暇」意指八种闲暇【远离八种无暇---未能值遇佛法、诸根不具、具邪见、边地受生(以上为生而为人的四种无暇)、生于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长寿天】。

  「满」意指十种圆满,其中包含「自圆满」与「他圆满」各五种;自圆满的首要条件即生而为人,因人较其它有情众生具有更为殊胜的因缘。

  自圆满的第二种条件为「生于中土」,中土之意有二:依地域区分、依佛法区分,此处系指以佛法区分之中土,行者若投生于持守戒律的四众佛弟子【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在之处,并有法师宣说经、律、论三藏,或修持戒、定、慧三学之地,即为生于中土。

  自圆满第三种条件为「诸根具全」,诸根具全除身体各种感官与肢体均须健全之外,尚须非中性人(身体同时具足男根与女根)方可,此因中性人不能接受任何一种别解脱戒,是故,不能成为「诸根具足」的人身。

  自圆满的第四种条件为「不堕边业」,意指未曾造作五无间罪【弒父、弒母、弒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挑拨离间使僧团产生纷争)】,经典中曾提及:「此生若曾造作五无间罪,即不能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况且造作五无间罪乃是与追求涅槃解脱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若曾造作此等恶业,即不能成为具足圆满的人身。

  自圆满的第五种条件为「信解胜处」,就辞意而言,「胜处」意指戒律,行者对戒律具足虔敬的信仰,即为「信解胜处」。持守戒律的目的可区分为二种:一、远离堕罪(牵引行者堕入三恶道的罪业)。二、止息烦恼。以远离堕罪作为目的而持守戒律,仅须对戒律具足虔信并努力持守即可;若就止息烦恼而言,则须修学经、律、论三藏,方能达成目标。此处系以对经、律、论三藏具足虔信而修学,为圆满「信解胜处」之条件。

  欲修学正法从而获致解脱,除须具足八种闲暇之外,尚须具足十种圆满,如此方能具足圆满修学正法的条件,行者应努力使自己具足上述五种自圆满的条件。

  他圆满的五种条件为:一、佛出世。二、说正法。三、教法常住。四、为法随转。五、他心所悲悯。此依无著菩萨所作的「菩萨地分」而说。「佛出世」意指行者出生于佛陀住世尚未涅槃的时代。「说正法」意指佛陀除住世之外,尚开示殊胜的教法,十方三世诸佛于成佛后,并非均具有宣说佛法的因缘。

  「教法常住」意指世间仍有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存在,尚未衰灭,且仍不断地流传与弘扬。「为法随转」意指行者有缘能值遇修行精进具足成就的上师或法师,了知藉由修持佛法能获致解脱成佛的殊胜利益与功德,因而发心皈依受持戒律乃至出家修行。「他心所悲悯」具有二种意涵---一、具足教证功德的上师或法师们,为使行者能获致解脱,将各种修持的心要与口诀,毫无保留地授予行者。二、信众能发心布施饮食、医药等各种资具,护持行者能专心修行。

  世间的人们常不知珍惜此生所具有暇满难得的人身,未能妥善运用自己所具足诸如世间财富等种种圆满,帮助他人得以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从而累积智慧与福德资粮,使其成为自己修行乃至获致解脱成佛的助缘;反而因为拥有财富而引发自身强烈的贪、瞋、痴,将大部分宝贵的生命,用于谋取自己及亲人的利益与打击敌人之上,然而这些以「爱我执」为动机,所造作的各种行为中,绝大部分皆为恶业,如此深重的恶业,导致行者须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具足的圆满反而成为获致解脱成佛的障碍,如此,甚是可惜!

  如同一帖药剂须将药单上所列的各种药材齐备,服用后,方能发挥预期的效果。吾人此生已具备八种闲暇与十种圆满等十八种获致解脱成佛的宝贵条件,若仍不能善加珍惜如此殊胜难得的人身,依然继续蹉跎岁月,则将如「入菩萨行论」所形容不知珍惜暇满难得的人身,其行径如同疯子一般,愚痴莫此为甚!

  经典中对于人身难得有如是譬喻:「有一只盲龟(行者)身处大海(生死轮回)的海底(三恶道),每一百年方浮出水面一次(于三恶道中长时受苦,业尽暂得出离且获得人身),海面上有一金色牛轭(佛法)中有孔穴,随海浪漂流,盲龟于浮出水面的一刻,恰巧将头伸入牛轭的孔穴之中。」人身的殊胜难得与佛法的难值难遇,由此可知,行者对于此生能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应善加珍惜!

  行者未听闻佛法之前,或许认为人生仅须求得此生的圆满与安乐即可,不须耗费心力修持正法;此为障碍行者修行的第一种邪见。此种错误的认知,于行者听闻佛法,了知暇满难得的人身所能成办的殊胜义利(例如能往生人天善趣或净土,乃至获致解脱与成就圆满佛果),并于心续中生起证量之后,将能逐步减轻,乃至完全断除。

  有情众生莫不具有希求安乐与厌离痛苦的共同点,然世人却常将此生具足财富等圆满,仅供自己受用,吝于布施行善;因此,虽然极力追求安乐,却仍以此悭吝的果报,来生将堕入饿鬼道,而与获致安乐的目标有天壤之别。

  行者或许会堕入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修行,无法藉由修行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此为障碍行者修行的第二种邪见。所有的天人于寿命将尽之时,无不发愿来生能获得可即身成佛的人身,天人尚且如此发愿,行者更不应妄自菲薄,应当对于藉由精进修持正法终能获致解脱乃至成佛的义理,生起坚定的信心。

  修行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行者的心续能否藉由修持,将原先错误的认知乃至种种烦恼恶习予以彻底转变,若能将其转变甚至革除,即能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因此,修行能否有所成就?取决于能否将上师所讲授的教法付诸实修,从而使烦恼与业障逐步减轻。心续中能否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与行者的年龄、财富与地位没有任何关联。

  行者虽然了知修行的重要,然却不断地借故推延,总是认为将来有时间再努力修行,此为障碍行者修行的第三种邪见。欲对治此邪见,行者须思惟与修持暇满人身极为殊胜难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别从因缘、本质、譬喻等三方面说明人身难得,欲获得暇满人身须具足三种因缘:一、清净持守戒律---月称菩萨于「入中论」一书中即强调欲获得人身须清净持守戒律,清净持守戒律为往生人天善趣必要的条件,然而观诸社会大众有多少人能持守十善戒?(不造十恶---杀生、偷盗、邪淫、绮语、两舌、恶口、妄语、贪、瞋、痴)即使行者已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咒戒,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已能清净持守戒律?

  因此,不应将清净持守戒律一事,认为无甚艰难而等闲视之。二、具足六度等善行---藉由清净持守戒律能获得人身,然若未能同时具足暇满的条件,则仍有缺憾,此缺憾唯有依靠布施等善行方能弥补,进而获得暇满人身;藉由布施能增长福报、持戒能获得人身、忍辱能具足威仪、精进、禅定与智慧能帮助行者趣入正法。三、清净的愿心---清净的愿心最低限度须发愿来生能往生人天善趣,最究竟的愿心则为「为利有情愿速成佛」,行者若将所具足的六度善行,发愿能获得此生的富乐圆满,此种以「爱我执」为动机的愿心具有染污与不清净,容易将此生行善所累积的福报,轻易加以挥霍甚至造作恶业,来生必然难以再获得暇满人身。

  上述三种因缘极难同时具足,行者由于长时于轮回中流转的缘故,心续中贪求此生圆满富乐的习气已然根深柢固,任运生起的种种心念,莫不是希求自己能远离病苦,具足财富、权势与名声,纵使已皈依佛门发心修持,此种具有染污与不清净的心念,仍然经常产生;行者虽不断发愿能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获致解脱成佛,然仔细反省自己每天的心念与行为,却仍是恶多善少,不断的造作与累积堕落恶趣的因,如此颠倒的观念与行为,如何能圆满行者的心愿;

  因此,须时时省察自心,将错误的意念与动机加以修正,切勿继续受其左右,障碍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获致解脱成佛的因缘。一旦行者能使自心产生转变,将恶习逐步净除,即能渐次生起各种体悟,这些体悟能使行者获得安乐与自在,从而坚定行者精进修行的心念。基于以上所述可知,暇满人身极为殊胜难得,此生若未能修持正法,来世再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可说微乎其微。

  以上所述为阐释暇满人身难得的因,行者对此若能殷重观修,并生起深刻的体悟,则对于本质与譬喻两者,将能迅速生起觉受。

  暇满人身难得的本质可从数量与时间两方面加以说明:

  一、数量---堕入恶趣的有情众生以地狱道有情众生的数目最多,次为饿鬼道,次为畜生道,而畜生道有情众生的数目又远大于人的数目。佛陀住世时,某次,曾当着诸声闻弟子面前,从地上抓起一把尘土,然后询问弟子们:「我手中的尘土比之大地所有的尘土,其差别如何?」弟子们回答:「其差别为百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陀如是开示:「能往生人天善趣的有情众生数目,如同我手中的尘土;而堕落三恶道的有情众生数目,则如同大地所有的尘土。」既能往生人天善趣又能同时获得具足暇满人身的有情众生,则更为稀有难得!

  二、时间:于无尽的轮回流转的过程中,有佛陀出世的大劫称为「光明劫」,没有佛陀出世的大劫称为「黑暗劫」,黑暗劫的数目远多于光明劫,每一大劫又可分为成、住、坏、空各二十个中劫,即使于光明劫中,佛陀仅于住劫时,方具足降生世间之因缘,而佛法住世的时间约仅数千年之久;因此,行者能于光明劫中生而为人并能值遇佛法,其殊胜难得自不待言!

  此生既能获得如此殊胜难得的人身,若仍继续浪掷于追求此生安乐与打击敌人之上,其愚痴将有如畜生一般,此乃因为某些畜生于这方面所具足的能力,尚且胜过人类,而获得具足暇满难得人身的人们,却继续从事与畜生无别的愚痴行为,此乃极为荒谬之事,如是观修能促使行者断除借故推延不肯修行的邪见。

  障碍行者修行的第四种邪见,乃是行者欲将世俗的各种愿望与目标圆满达成之后,方愿意投入修行的行列。欲对治此邪见,行者须观修死无常的意涵,了知生命终将结束且死期无定的义理,从而断除此邪见。

  上述四种障碍修行的邪见,于行者对人身暇满难得的意涵,尚未生起深刻的体悟之前,经常容易产生;因此,行者须不断深入思惟与修持人身暇满难得的意涵,从而断除此四种邪见,使行者所修持的任何教法均能成为清净的正法,所从事的任何修行均能成为清净的修行。

  行者须深入思惟,若此生投生于八种无暇之中,境遇是何等悲惨,并且无法从轮回无边的痛苦中解脱。人的一生可以一日的时间为例加以说明:清晨醒来即是出生,早上至中午为成长乃至中年的过程,中午至晚上即为中年步入衰老的过程,当夜晚来临即面临死亡。行者如是思惟:我于一日(一生)之中,认真修行的时间有多少呢?

  若能善加运用每一天的时间,如法精进实修,则此生的修持必能趋于圆满。

  每天清晨醒来时,可观想面前虚空有自己的根本上师,周围为无数的十方诸佛菩萨所围绕,上师的本质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行者思惟暇满人身极为殊胜难得,此生若投生于八无暇之处,将承受巨大的苦楚且无缘听闻与修持佛法;例如,投生地狱道的众生,四周均为烈火与炙热的油锅所围绕,空中复有无数的火球与箭落下,狱卒不断地以熔化的铁汁与炙热的火球灌入众生的口中,并以炙热的铁叉刺穿众生的身体,且因其皮肤如同婴儿一般娇嫩与敏感,受此烈火烧炙之苦与各种惨酷的刑罚,其痛苦为言语所无法形容,如此令人怖畏的痛苦即使仅经历一剎那,行者亦无法承受,遑论受苦的时间长达数劫,身处如此巨大的痛苦中,绝无闲暇能听闻与修持佛法。

  其余投生八无暇处的悲惨景况,如经典与「菩提道次广论」所述,地狱可分为热地狱与寒冰地狱各八种、乃至投生饿鬼道与畜生道所须承受的种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即使生而为人,却身罹盲残瘖哑、智力不足、心神丧失等诸根不具,生活起居尚须仰赖他人照料,身处此种境地,如何能听闻与学习佛法呢?甚至虽生而为人却具有邪见(人的四种无暇中,过患最大的一种),受邪见的牵引,不断地造作极大的恶业,导致自己终将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行者如是观修,使自己对地狱道乃至各种无暇之处生起极为畏惧的感受。对此生能获得暇满难得人身且能信仰与修学佛法,深觉庆幸与倍加珍惜。心中生起坚定的心念:一定要运用此暇满难得人身,精进修持正法,勿让此生空过,而使来世投生于无暇之处!

  如是祈请上师诸佛菩萨加持,使自己的心念转变从而生起感动、体悟与觉受,然后观想上师与诸佛菩萨由顶轮进入自身,使自己的心续获得殊胜的加持,如是观修能使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对行者具有殊胜的利益。

  一切修持系以「如理依止善知识」为道前基础,行者于一天开始的清晨,作如是观修,将能使一天的起心动念逐步趋于正法。唯能否获得加持的关键,在于行者能否转变自己的心念从而产生体悟,若仅止于口头念诵,将无法获得真正的利益,对于各种道次第证量的生起亦将毫无帮助!

  行者可藉由获得暇满难得人身,精进修持正法,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亦可以此暇满难得的人身造作恶业,继续于轮回中漂流乃至堕入恶趣。同样获得人身却因能否善加运用而导致结果有天壤之别,其中的利弊得失,行者须仔细思惟

  。

  于无数次的轮回中,行者曾经生为天人的次数不知凡几,荣华富贵的享受更是不可胜数,然而今日却仍沉溺于轮回中无法解脱;因此,不应再将宝贵的人身,浪掷于追求荣华富贵之上。况且此生除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之外,尚能具足因缘皈依佛门、听闻正法与修持,自当努力使自己能获致解脱乃至成佛,切勿使此暇满难得人身变成如船锚一般,将自己牢牢地固定于轮回大海之中,不得出离。

  欲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除修习暇满人身难得之外,尚须修习死无常。行者若未能体认生命终将结束且死期不定等死无常的本质,容易执持生命是恒常延续的谬见,因而无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

  导致有情众生不断于轮回中漂流的关键,在于众生所执持的四种颠倒的见解:一、执无常为恒常----情器世间所有物质乃至人身,自形成以后,即剎那不断地趋向坏灭,终将步上毁坏与消失的结局,其本质为无常,如是观察与思惟,能令行者减轻乃至断除对此生的执着。二、执痛苦为安乐。三、执不清净为清净----行者观察自己于轮回中的种种际遇,无非受不清净而有漏的业力所决定,因而感得于轮回中沉沦,承受着苦苦、坏苦与行苦等不清净且痛苦的果报。行者思惟业果的法则并观照轮回痛苦的本质,能破除此二种颠倒的见解,从而断除对来世的贪着。四、执无自性为有自性---行者藉由修持空性正见慧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本质,能破除此种颠倒的见解。

  无常可分为粗分与细分二种层面加以说明:粗分无常即指容易为行者所发现与察觉的现象,诸如杯子、瓶子会碎裂,人与其它动物的死亡等现象。细分的无常则指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中的「诸行无常」,诸法的表相于形成之初开始,即剎那不断逐步朝毁坏迈进,其本质为无自性,所形成的现象皆是具有痛苦与有漏的果报。「死无常」的内涵即包含粗分(死亡)与细分(自入住母胎开始,即剎那不断迈向死亡的过程)二种层次。

  行者或许会认为人终将死亡的观念,乃为每个人所熟知;亦认为自己对死无常有相当程度的体悟,然若深入思惟,必然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均认为死亡不会立即降临在自己身上,因而执持「生命是恒常」的偏见,将心力完全投注于追求此生的富贵圆满之上。日夜所忧虑的是自己能否衣食无虞匮乏?能否具有美好的名声?能否为亲眷谋取更多的利益?能否打击自己的仇敌?却从不忧虑自己的死期不知何时降临?是否已做好准备面临死亡?从而导致死亡来临时,内心为慌乱与恐惧所盘据,亲眷束手无策,财富、权势分毫也带不走,仅剩此生所造作的善业与恶业伴随自己,孤独地迈向未知的来生。

  世人由于对死无常未能正确的认知与深刻的体悟,以致不易趣入善行,且用尽各种方法追求此生的荣华富贵,因而造作深重的恶业,导致将来须承受无量无边的苦果。纵使能发心皈依三宝修行,却无法于心续中产生任何证量,问题的根源均在于行者未能跨越「体悟死无常」的门坎。反之,若行者能对死无常生起深刻的体悟,则任何恶行均能得以止息,所从事的任何修持将极为清净有力,从而使各种道次第的证量能于心续中迅速产生,乃至终能获致解脱成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