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尊法师译:地道建立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1日
来源:   作者:法尊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尊法师译:地道建立

 

  三宝无畏王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敬礼诸师长

  敬礼地道到究竟 垂训斯理释迦王 为摄同分诸有情 略书地道诸建立

  今此宣说世出世间无量功德所依根本,地道建立。先当略说三士道建立。此若专为自利,正求后世世间善趣,所立意乐,是殊胜下士道相。例如下士身中,通达死没无常之心,及断十不善之戒,由依此道能令彼人往生善趣,故名下士道。若由厌背生死盛事专为自利正求解脱,所立意乐,是中士道相。例如中士身中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由依此道能令彼人住解脱位,故名中士道。

  若由大悲自在而转,为令有情皆成佛故,求正遍知所立意乐,是上士道相。例如上士身中大悲心增上意乐,由依此道能令彼人往无上菩提,故名上士道。若是三士所修之意乐,于自身中生中士道,先须于此而修心者,是下中士共道之相。例如通达死没无常及恶趣苦之慧。若是上中二士所修之意乐,于自身中生上士道,先须于此而修心者,是上中士共道之相。例如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

  彼三士道次第于身生起之理者,谓由思惟暇满难得义大复不久住失弃之理而能厌背现法盛事,发生无伪希求后世之心,是于身中生起殊胜下士之道,其后由见生死一切圆满,皆如火坑,发生无伪欲解脱心,是于身中生起中士之道,其后由见自出生死而得解脱,仍唯灭一分过失,得一分功德,即于自利且未圆满,其利他事,更属少分,惟求自利,旁生亦同,为将诸余有情,安立于毕竟安乐,而发生无伪正求一切种智之意乐,是于身中生起上士之道。

  若尔,地道建立云何,释此分二。

  甲一 总标地道建立 甲二 别释三乘地道建立 今初

  坚硬为地相,地之作用,谓与动不动一切世间,为生住依故。此是四大种中之地,于三乘道,说名地者,是假名地。如是假立之理,谓由作用相等故。地之名言总有多种,谓声闻独觉菩萨三地;通达人无我之瑜伽地,通达二取空之瑜伽地,通达谛实空之瑜伽地,名三瑜伽地 ;( 或译三观行地 ) 第一静虑未到定,第一静虑胜劣二根本定,后三静虑,共名六静虑地;又于六无漏定地上,更加前三无色,名九无漏地;欲界心上加静虑无色八地,名三界九地;又有小乘八地等故。

  能为自果无量功德所依之入道现观,是地道二种之地相。差别有三,谓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此三说名地者,谓如大地,为草木山林等之所依,此亦为入道无量功德之所依,而作如是说故。此就胜劣分小乘大乘二地。小乘地中分为小乘八地。显义释中,说后三向现观,名声闻地,而列八地者,是为别立三乘。若就经论总轨,而立小乘八地者,谓见白地、种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己办地、独觉地,举列如次。声闻资粮道名见白地,以是初见白淨法之道故;声闻加行道名种性地,种性无乱从此得故;预流向现观,名八人地,相果八位初从此得故;预流果现观,名为见地,以出世道最初现见人无我故;一来果现观,名为薄地,已断欲惑三分之二,令微薄故;不还果现观,名离欲地,于欲烦恼皆离贪故;声闻阿罗汉现观,名已办地,自道所作已办讫故;独觉现观,名独觉地,是最后有不依师教,具斯功德之智故。独胜诸有学现观,亦此中所摄。后三向现观亦无不摄之过,即摄入三果现观故。

  随瑜伽行自续中观师宗,由说声闻正断烦恼,独觉正断粗分所知障,故于独觉,不立八向果。论师 (狮子贤) 亦于声闻现观,立小乘前七地,其独觉地,俱非八向果所摄,立为第八地。

  唯识师顺经部行自续中观师,及应成中观宗,于独觉亦立八种向果,与声闻独觉所断同故。第二大乘地中,分为十地至下当说。

  开闢往自果菩提之入道现观,是为道相、解脱道、正智、智、现观、母、乘,一义异名。此云道者,由能往解脱位,而作是说故。此就自体分别有五,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初法现观。是资粮道相,分别有三,谓三乘资粮道、资粮道、信道、顺解脱分、法现观等,一义异名。此名资粮道者,为得自乘菩提,是最出积集资粮之道,而作是说故;名信地者,谓于信等五境正求善巧之道,而作是说故;名顺解脱分者,永断烦恼障之灭谛,是为解脱,此之一分,断除分别烦恼障之灭谛,是解脱分,是随顺证彼之道,而作是说故;名法现观者,法现观之法,谓十二分教,由缘彼教随逐总名,正以闻思决择声闻义现观之时,而作是说故。义现观,是加行道相,分别有三,谓声闻加行道等。加行道、顺决择分、决择支义现观等,是为一义。此名加行道者,由是自乘见道加行,而作是说故;名顺决择分者,决择是见道,由能饶益彼分,而作是说故;名决择支者,由是能证自果见道之支,而作是说故;名义现观者,由缘经义粗细无我随一,在修成慧,而作是说故。谛现观,是见道相,分别有二,谓声闻见道等。见道、谛现观、证见道者、身中之智,皆是一义。此名见道者,由是初证粗细无我随一之道,而作是说故;名谛现观者,由是初证圣谛之道,而作是说故。随现观 (或译后现观), 是修道相,分别有三,谓声闻修道等。修道、随现观、修道者智等,皆是一义。此名修道者,由已证无我相继修习,而作是说故;名随现观者,随见道后,是证无我之道,而作是说故。

  就永断烦恼障所安立智,是无学道相。就言说分别有声闻无学道等三。无学道,永断烦恼障智,(意即烦恼障淨智)阿罗汉智皆是一义。此名无学道者,由于自乘所作已到究竟,而作是说故。

  甲二 别释三乘地道建立分五 乙一 声闻道 乙二独觉道 乙三大乘道 初中分五 丙一 声闻资粮道 丙二 加行道 丙三 见道 丙四 修道 丙五 无学道

  初中分四 丁一 行相

  未生自果加行道前之声闻法现观,是声闻资粮道相。

  丁二 分别

  此分上中下三品声闻资粮道,又分现量,比量,断知三种。初,如彼身中前五神通;二,如彼身中依因初达人无我慧;三如彼身中决定人无我义之定智。

  丁三 异名

  声闻资粮道、声闻信地、声闻顺解脱分、声闻法现观等,一义异名。训释如前例知。

  了四 生起之理

  由于相续,发出离心,生起无伪希求声闻解脱意乐,即是身中发起声闻资粮之道。界限,谓从得声闻资粮道,乃至未得声闻加行道。

  丙二 声闻加行道分四 丁一 行相

  未生自果声闻见道前之声闻义现观,是声闻加行道相。

  丁二 分别

  此就自性,分声闻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道,就功能分上中下三,就一相续,谓初生之声闻加行道为下,次生之声闻加行道为中,后生之声闻加行道为上,就异相续,利根之加行道为上,中根者为中,钝根者为下。

  丁三 异名

  声闻加行道,声闻顺决择分,声闻义现观等,一义异名,训释如前例知。定性声闻之加行道,是于微细人无我有分别断知,以是通达微细人无我,非量之着心故。

  有说声闻资粮加行二道有颠倒心,不应道理,凡是彼道,即是合义之心故。

  丁四 生起之理

  声闻资粮道人正住通达微细人无我奢摩他中,由于微细无我观择之力引生身心轻安妙乐,得修所成慧,是名证得声闻加行道,界限谓从圆满声闻资粮道已,乃至未得声闻见道。

  丙三 声闻见道分四 丁一 行现

  未生自果声闻修道前之声闻谛现观,是声闻见道相。

  丁二 分别

  此就自性分三,谓声闻见道根本智、声闻见道后得智、俱非彼二之声闻见道。专住人无我境之声闻谛现观,是声闻见道根本智相。此复分三,谓声闻见道无间道、见道解脱道、俱非彼二之声闻见道根本智。真能对治分别烦恼障之声闻谛现观,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相,此中分别有声闻见道八忍,此等相同,以声闻见道无间道,俱是彼八忍故,既是四法忍亦是四类忍故,即是前四以是现证四圣谛境人无我之声闻见道无间道故,亦是后四以是现证四法忍心人无我之声闻见道无间道故,已断分别烦恼障解脱道性声闻之谛现观,是声闻见道解脱道相,此中分别有声闻见道八智,此等相同,以声闻见道解脱道,俱是彼八智故。既是四法智,亦是四类智故。即是前四以是现证四圣谛境人无我之声闻见道解脱道故,亦是后四以是现证四法智心人无我之声闻见道解脱道故。俱非彼二(无间道解脱道)之声闻见道根本智者,如专住空性之声闻见道根本智专住二取空之声闻见道根本智,专住人无我之声闻见道根本智,见道忍智十六刹那,两次而生。(此是大乘义与俱舍不同)八忍同时生,八智同时生故,声闻见道之无间道与解脱道,生起时量,各有所作圆满最短之一刹那,以下诸道亦如是知。若有声闻见道俱非声闻见道之无间道与解脱道,而是解脱道圆满所引之声闻谛现观,是为声闻见道后得智相,有师云后得智唯是分别,自宗俱许有分别无分别之二。

  俱非彼二(根本智后得智)之声闻见道者,如住声开见道无间道及住声闻见道解脱道之身中四无量心,求解脱心,及住声闻见道后得智之身中,现空性智,证二取空智等。

  丁三 异名

  声闻见道,声闻谛现观,声闻见道之智等,皆是一义,训释如前。

  丁四 生起之理

  声闻见道无间道与解脱道,同一定生,从定起已,生声闻见道后得智,其后生第三类之根本智。(此说第十六心仍是见道,与俱舍不同。)

  丙四 声闻修道分四 丁一 行相

  声闻之随现观,是声闻修道相。

  丁二 分别

  此中分三,谓根本智后得智,俱非彼二之声闻修道,专住无我境之声闻随现观,是声闻修道根本智相,此复分三,谓声闻修道无间道,解脱道,俱非彼二之声闻修道根本智。真对治自所应断修断烦恼障之声闻随现观,是声闻修道无间道相,此分九品,谓声闻修道下下品乃至上上品,由无间道断自愿断烦恼障修所断已引发之解脱道声闻随现观,是声闻修道解脱道相,此分二类,谓依渐断增上,与顿断增上,初者,谓欲地所摄修断九品烦恼,如是第一静虑,乃至有顶地所摄,一一地中各有修断九品烦恼,修断烦恼共有八十一品,如彼次第,真能对治共有八十一品修道无间道,渐断彼已,有八十品修道解脱道,其上更有自乘无学道,摄一解脱道,共有八十一品解脱道。(总谓八十一晶解脱道中,前八十品是修道摄,最后一品是无学道。) 依顿断增上者,谓三界九地修所断上上九品烦恼,其能顿断,谓下下品修道无间道,乃至九地修所断下下九品烦恼,其能顿断,谓上上品修道无间道,共有九品修道无间道,永断彼等修所断,共有九品解脱道。(前八品是修道,第九品是无学道。)

  丁三 异名

  声闻修道,声闻随现观,声闻修道者之智等,一义异名。

  丁四 生起之理

  声闻见道人,已证人无我,次修习为依而得上上品烦恼障之真对治,即是彼身中生起声闻修道。

  丙五 声闻无学道分四 丁一 行相

  声闻道之究竟现观,是声闻无学道相。

  丁二 分别

  此中分二,谓顿断所断阿罗汉智,渐断所断阿罗汉智。就根分二,谓利根声闻阿罗汉智,钝根声闻阿罗汉智。

  丁三 异名

  声闻无学道,声闻究竟道,声闻阿罗汉智等,一义异名。

  丁四 生起之理

  由�声闻修道金刚喻定,令烦恼障成无生法,第二刹那证得永尽烦恼障之解脱道,即是现证声闻无学道也。

  乙二 独觉道分四 丙一 行相

  开闢往独觉解脱之独觉现观,是独觉道相。

  丙二 分别

  此分独觉资粮、加行、见、修、无学五道。

  丙三 异名

  独觉地,独觉道,独觉乘,独觉智等,一义异名。

  丙四 分释别义分五 丁一 独觉资粮道分四

  初、行相。未生自果独觉加行道前之独觉法现观,是独觉资粮道相,二、分别。此分独觉上中下三资粮道。三、异名。独觉资粮道,独觉顺解脱分,独觉法现观等,一义异名。四、生起之理。生起无伪正求独觉菩提之心,是于身中生起独觉资粮道。

  丁二 独觉加行道分四

  初、行相。自因资粮道圆满后所生,未生自果独觉见道前之独觉义现观,是独觉加行道相。二、分别。此分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前三加行道,各分上中下三,然声闻独觉之世第一法,不分上中下三,以彼唯有所作圆满最短之一利那量故。三、异名。独觉加行道,独觉顺决择分,独觉决择支独觉义现观等,一义异名。四、生起之理。独觉资粮道时,虽得缘外境空之奢摩他,而无毗钵舍那,若时证得缘彼毗钵舍那即得独觉加行道暖位。

  丁三 独觉见道分四

  初、行相。自因独觉加行道圆满后所生,未生自果独觉修道前之独觉谛现观,是独觉见道相。二、分别。此中分三,谓独觉见道根本智,后得智,俱非彼二之独觉见道。初中又分无间道、解脱道之二。三、异名。独觉见道,独觉谛现观,独觉见道者之智等,一义异名,余义例前应知。

  瑜伽行中观自续师,说独觉无间解脱二道,俱是二取空行相,余宗则说是微细人无我行相。

  丁四 独觉修道分三

  初,行相,自因独觉见道圆满后所生,未生自果独觉无学道前之独觉随现观,是独觉修道相。二,分别,此中分二,谓独觉修道根本智,与后得智,初分九品修道,谓有下三品、中三品、上三品故。三,异名,独觉修道,独觉随现观,独觉修道者之智等,一义异名。

  丁五 独觉无学道

  尽断执有所取外境分别之独觉智,是独觉无学道相,分别有二,谓麟喻为先之独觉无学道,与部行为先之独觉无学道,余义例前应知。

  乙三 大乘道分二 丙一 总明五道 丙二 别释十地建立 初中分五

  丁一 行相

  能趣大乘菩提,或已起大乘菩提随一所摄之大乘智,是大乘道相,开闢能住大乘解脱之菩萨现观,是菩萨道相,菩萨加行,圆满加行,大乘修行,擐甲修行,菩萨正智,菩萨现观等,一义异名。

  丁二 分别

  此中分五,谓大乘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丁三 异名

  大乘道,大乘现观,大乘智等,一义异名。

  丁四 训释

  例前应知,

  又大乘道具七种大,如庄严经论云,< 所缘广大性,如是二修行,智及发精进,并方便善巧,正所办广大,最大佛事业,成就此大义,故定名大乘。>

  丁五 分释别义分二 戊一 释异生道 戊二 释圣道 今初

  胜解行地所摄之菩萨智,是异生菩萨道相,此分菩萨资粮道,加行道二,初中有四,初行相,大乘法现观,是大乘资粮道相,二分别,有下中上三,三,异名,大乘顺解脱分,大乘资粮道,大乘法现观等,一义异名,训释例前应知,四,生起之理,最出生起大乘发心,与入大乘资粮道同时,以为利他,发起无伪希求无上菩提之心,即便立为入大乘资粮道故,第二大乘加行道有四,初,行相,菩萨义现观,是大乘加行道相,二,分别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法,各有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品,三,异名,大乘加行道,大乘顺决择分,大乘决择支,大乘义现观等,一义异名,四,生起之理,若非劣道为先,依直往大乘决定种性增上,则初得缘空性之毗钵舍那,与入大乘加行道同时,若入先劣道,(即行迹菩萨) 则以初得能伏所取分别烦恼现行之殊胜功能,与入大乘加行道同时。

  暖等四加行道之差别者,谓见道无分别智,是如火之道,将生彼道之前相,先起如暖之道,而名暖加行道,加行道暖位以下,容因嗔等增上而断善根从得加行道顶位,则无彼增上而断善根,已至善根摇动之顶,故名顶加行道,于此而得断善根之 盘故,于甚深法空性初得无畏之忍,故名忍加行道,从得此已,不由惑业增上而生恶趣,故得恶趣之 盘,世间善法最为第一,故名世第一法加行道,又于法性,初得影像光明三摩地,名大乘暖加行道,次于法性,初得影像明增三摩地,名大乘顶加行道,次于法性,得最明了影像,初得一分真实三摩地,名大乘忍加行道,速疾当生无间道定,初得无间三摩地,名大乘世第一,法加行道,有说于法性,初得光明名暖彼增忍等,名顶忍等,不应道理,以决定种性,大乘加行道暖等四位,皆是分别,故于自境必不明了,其明了心,定是无分别故,释量论云,<彼明了诸心许为无分别。>

  戊二 释圣道分三 己一 大乘见道分四

  初,行相,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相。二,分别,此中分三,谓是道根本智,后得智,俱非彼二之见道,见道根本智中,复分为三,谓无间道,解脱道,俱非彼二之根本智,真能对治自所应断分别实执之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无间道相,此分八忍,彼与大乘见道无间道义同,永断分别所知障所显之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解脱道相,此分八智,与彼大乘见道解脱道义同,俱非彼二之见道根本智者,如专住人无我之大乘见道,及专住二取空之大乘见道,并大乘见道后得智后,仍专住空性,见道所摄之初地智,大乘见道解脱道起后之智,复是彼身中之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后得智相,彼与大乘见道后得智义同,总之根本定有二,谓世间根本定,如静虑无色等,二初世根本定,如无分别慧,后得亦有二,如起静虑之欲界心,是世间后得,二如由初世道根本定力所引与彼所缘行相随顺通达实空如幻之心,是根本定所摄之后得,今此大乘见道后得智是根本定所摄之后得,若忘失根本定所缘时之散意识,是散后得,在有学位,根本后得虽属相违,然在佛地,根本后得许为一体,俱非根本后得之大乘见道,如大乘见道无间道者身中,世俗发心,及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慧,三,异名,大乘见道身中之智,大乘谛现观,大乘见道等,一义异名,四,生起之理,谓专住法性之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智,与大乘见道无间道,大乘见道解脱道同一定而生,其后乃生大乘见道后得智。

  见道无间断除所断之理,谓大乘加行道人身中将生大乘见道无间道,与彼亲所应断分别所知障将灭同时,若彼身中,正生八忍体性之见道无间道,与彼亲所应断,毕竟灭尽同时,尔时彼加行道即转成见道,譬如驱贼出门也,尔时虽得远离见惑之非择灭,然未得择灭,其第二刹那生起八智体性见道解脱道时,乃得永断见惑之择灭,如贼出门而闭户也。

  己二 大乘修道分四

  初,行相,大乘之随现观,是大乘修道相。二,分别,有大乘修道根本智等三,专住三种无我随一之境,复是彼身中现行之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根本智相,此分大乘修道无间道等三,真能对治自所应断俱生实执之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无间道相,此分下等四品,中等三品,上等四品,共十一品,以彼所断修惑分别中,俱生烦恼障,俱生所知障,各分十一品而断除故,真能对治自所应断俱生实执上上品之大乘修道无间道,是大乘修道无间道下下品相,此分初地修道无间道,与二地修道无间道之二,解脱自因无间道所应断俱生实执之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解脱道相,此分九品。三,异名,大乘修道,大乘随现观,一义异名。四,生起之理,见道菩萨身中,初生真能对治自所应断俱生实执之无间道时,即由见道转入修道。

  大乘修道无间道断除所断之理,若依定性大乘增上,上上品修断烦恼,与上上品修断所知障,俱分粗微二品,如是下下品,每分为二,其修所断分十一品,以十一品修道无间断而断除,以初地修道无间道,顿断三界九地上上品中粗九品修所断烦恼,二地修道无间道,顿断三界九地上上品中细九品修所断烦恼,如是三地修道无间道,乃至九地修道无间道,如其次第顿断九地上中九品,乃至下中九品修所断,十地前心修道无间道顿断九地下下品中粗九品修所断,十地后心修道无间道顿断九地下下品中细九品修所断故。

  若依先证阿罗汉增上,则无烦恼可断,唯分十一品所知障而断除,由是当知,菩萨修道无间道上上品,与等觉无间道菩萨修道金刚喻定,皆是一义。

  己二 大乘无学道分四

  初,行相,尽断二障之究竟智,是大乘无学道相。二,分别,此分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之二,此中复分大圆镜智等五。三,异名,一切种智,大乘无学道,智法身等,一义异名。四,生起之理,住等觉无间道之菩萨,是修道人,于彼无间道时,其生第一刹那一切种智之无碍因功能圆满具有二十一类与漏智之功能种性,彼无间道,于法性上离二取相,彼智现见及彼所定,俱无少分世俗境界,其第二刹那不动彼定,就见如所有智前,虽无世俗,然就彼现见前则现见一切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即一刹那智,俱是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其得初刹那一切种智,与尽断所知障,证得佛位,得永断二障之解脱道,皆悉同时。

  略说三乘正修之差别,在应成派,说真空性,即三众道正所修事,以说三乘之见道无间道,与见道解脱道俱是专住微细人无我与微细法无我之根本智故,以破补特伽罗实有,即微细人无我,破蕴等法实有,即微细法无我故,在自续派与唯识宗,则说三乘所修不同,如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说细微法无我,是菩萨道正所修事,能所取空粗法无我,是独觉道正所修事,补特伽罗由自立体空之细微人无我,是声闻道正所修事,其正所断,亦说所知障,粗法我执,细微人我执,如其次第立为菩萨,独觉,声闻之正所断事,顺经部行,与唯识宗,则说声闻独觉智慧正德与正所断,大概相同,大小乘之差别等,如余处当知。

  丙二 别释十地建立分三 丁一 菩萨圣地相

  八俱生所知障种故,一百十二分别烦恼障者,谓欲地所摄苦谛见断烦恼十,集谛见断烦恼十,灭谛见断烦恼十,道谛见断烦恼十,共有四十故,于一一谛,有缘谛之五见,及五非见,共四十故,其上更加色无色地所摄,缘四谛之十烦恼中唯除嗔恚,色地所摄有三十六,无色地摄有三十六,共有七十二故,一百零八分别所知障者,谓欲地所摄所知障,三十六色无色二地所摄,分别所知障,各有三十六故,初因成立,以欲地所摄见断所知障有流转所取九分别,还灭所取九分别,执实有九分别,执假有九分别故,上二亦当例知,十六俱生烦恼障者,欲地所摄有六,谓贪,嗔,慢,染,污,无明,萨迦耶见,及边执见,上二界地摄唯除嗔恚,各有余五,共十六故,一百零八俱生所知障者,谓三界地摄俱生所知障,各有三十六故。

  戊三 功德增上之特法分七 己一 波罗蜜多增上差别

  初地获得布施波罗蜜多增上,乃至十地获得智波罗蜜多增上。

  己二 功德数量增长差别(此数量须校十地经改正)

  初地后得智时,一刹那中能见百佛,得知百佛加持,能往百佛刹,能照了百佛刹,能震动异类百佛刹,能住百劫,能于过去未来百劫正智见转,能入异类百三摩地,能辨异类百种法门,能正成熟一百有情,能变百身,于一一身有百菩萨眷属围绕,如是十二种功德,二地有千,三地有十万,四地有百亿,五地有千亿,六地有百千亿,七地有百干那由他忆,八地有佛刹极微尘数,九地有百万佛刹极微尘数,十地有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极微尘数,十二类功德。

  己三 受异熟生之差别

  初地菩萨受赡部洲转轮王生,二地菩萨受四洲王,三地菩萨受忉利王,四地菩萨受夜摩王,五地菩萨受睹史王,六地菩萨受化乐王,七地菩萨受他化自在王,八地菩萨受小千主大梵王生,九地菩萨受中千主大梵王生,十地菩萨受色究竟大梵王生,此等皆依多分而言,非定如是。

  己四 三学及果增上差别

  初地菩萨由证法性得行三学功德,二地菩萨得增上戒学,三地菩萨得增上定学,四五六地菩萨得增上慧学,其余证空性慧与大悲所摄之菩萨圣智,是菩萨圣地相。

  丁二 分别

  此分十地,谓初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意地,十法云地。

  菩萨圣地分为十地之理,谓彼十地通达境界,证得功德,皆有不同,遣除所断,修行功能,由彼后后超胜前前,而立为十故。又彼十地数亦决定,十种遍淨数决定故,分为十地所为义者,为不许大乘有十地建立之耶分别,以大乘八地为喻,而于大乘分十地故。

  丁三 分释别义分三 戊一 训释 戊二 断除所断之特法

  戊三 功德增上之特法 初又分二 己一 地总训释 己二 地别训释 今初

  地之梵语,为补弥,若加字训释,谓与无量所化有情作离二障怖畏之所依,及能增长无量功德,故名为地。

  己二 地别训释

  初地名极欢喜者,由见初地近大菩提,能利有情,发胜欢喜而作是说故。二地名离垢者,由得二地永离犯戒及小乘作意垢,而作是说故。三地名发光地者,由得三地不顾身命勤求教法,以法光明满足所化,而作是说故。四地名焰慧者,由四地中宣说顺菩提分法,发智慧光,犹如火焰焚烧二障,而作是说故。五地名难胜者,谓成熟有情及作彼时所化邪行,极难堪忍。四地以下具慧菩萨难行彼事,五地能行,而作是说故。六地名现前者,由顺修缘起现前厌背生死,逆修缘起现前趣向 盘,而作是说故。七地名远行者,由久修圣道为依,究竟有相有功用道邻接,唯一淨道,而作是说故。八地名不动者,由八地中不为有相之想,及无相有功用想所动,而作是说故。九地名善慧者,由得无碍辩慧之忍,而作是说故。十地名法云者,犹如虚空布云降雨滋长世间所有稼穑,十地菩萨智如虚空遍布陀罗尼三摩地等法云,而降法雨圆满滋长所化身中妙善稼穑而作是说故。

  戊二 断除所断之特法

  于见道时,断除见断烦恼一百十二,见断所知障一百零八,修道所摄初地,乃至十地,断除十六俱生烦恼障,一百零四地亦得三学殊胜功德。

  己五 后得引生定智之差别

  十地从证法性根本定起,后得智时于缘起无实如幻,引生定智有十不同,谓初地菩萨,通达唯遮法我所显法性,普遍一切自他,故证遍行法性(即遍行真如)。二地菩萨,通达证法性之大乘道,胜出小乘道,故证最胜义法性。三地菩萨了知听闻教法是证法界等流之因,故证等流义法性。四地菩萨,由无爱着教法之慢,故证无执持义法性。五地菩萨,由知自他一切,无自立实体补特伽罗,故证无异体法性。六地菩萨,通达染淨非无因生,非邪因生,故证染淨无异义法性。七地菩萨,由知法性无契经等法粗,故证无异义法性。八地菩萨,通达染淨无增减义,及无分别智淨,佛国土自在义所依法性。九地菩萨,由得四无碍辩,故证智自在义所依法性。十地菩萨,由得事业与佛平等,故证业自在所依法性。

  己六 遍淨之差别

  初地有十遍淨,二地有八,三地有五,四地五地各有十,六地有十二,七地有二十,八地有八,九地有十二遍淨。(广如大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说)

  己七 将得地相之差别 (如札迦大师所造地道建立广说)

  将得十地之时,各有不同之梦相,有作是念,得暖顶己,尚无睡眠等五盖,得十地时云何有梦耶,藏师有云,内心忽现彼相,犹如梦境,有智者云,真实睡眠,是由现前错乱因缘所染污识,淨地中无,皆不愿理,于彼虽无染污睡眠,而有清淨睡眠故。现观庄严论除意暗释云﹕"睡眠有二,虽无大种收摄不自在之随烦恼睡眠,然为加持滋养身体善随行眠,淨地亦有,故无过失。"金鬘释云﹕"睡眠有二,谓心于境不自在转染污睡眠,与滋养身善随行眠,前无后有,故无过失。"此答顺理。从下诸地,转入上地之理,谓下下地,转入上上地时,是由等至转入等至,从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转入初地,乃至等觉无间道转入第一刹那一切种智,皆如上故。

  依三解脱道为梯 往三菩提微妙宫 远离臆造审观察 如大车教而明立

  善施尽空诸有情 擐大乘甲持慧剑 尽降无余诸魔军 安住三身摩尼座

  地道建立 终

  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译在西藏拉萨

-------------------------------------------------------------------------------------------------------

更多法尊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