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一章 结集三藏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一章 结集三藏
第二章 什么是佛教
所谓“佛教”,指佛的教导与教诲。佛之教化生涯跟中国的孔子一样,都属于述而不作。也就是说,只言传身教,并没有亲自撰写什么文字著作。在佛去世之后,他生前所讲说的这些教法,如何流传于后世,为后来的学佛者提供遵循与归止的依据,就成为当时僧团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第一节结集三藏
佛的诸大弟子经过集体讨论,最终决定将佛生前的言教,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确定下来,并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这种记录、归纳、总结佛之言教的集会活动,就被称作“结集”。
一、 第一次结集
佛去世的当年,在中印度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支持下,由佛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外的毗婆罗山七叶窟中,对佛的遗教进行结集。这就是史称的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
在第一次结集中,由佛的堂弟、以“多闻”见长的阿难主诵修多罗藏,即“经藏”;由以“持律”见长的优波离主诵毗奈耶藏,即“律藏”。再经在座的五百阿罗汉对他们所诵的经、律二藏进行认定,看是否为佛生前所说。这五百位阿罗汉都是常年追随佛的弟子,如果他们有人指出阿难、优波离所诵出的某些内容,不是佛生前所说,或是不够准确,那么这部分内容就会被删掉。只有那些被一致公认、准确无误的佛的言教,才会被记录下来,并编辑成藏。
通过结集形成的经、律二藏,被佛的弟子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续。在此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按照佛陀生前制订戒律,维持着和合共住、乞食修学的集体生活。这一时期的佛教没有派别之分,保持着佛教最初的状态,故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二、 第二次结集
在佛陀去世的一百年后,中印度毗舍离国的跋耆族比丘,提出比丘行“十事”是合乎于戒律的。于是,以耶舍为首的七百僧众,在毗舍离国就“律藏”进行重新结集。这就是史称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
在第二次结集中,由于上座部比丘认定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为非法,即属于违犯戒律的行为,于是,跋耆族比丘又召集一万多人,就此“十事”合法,寻找律法依据,史称“大众部结集”。由此引发了日后四五百年间,佛教僧团内部愈演愈烈的派别分裂,故这一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三、 第三次结集
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中印度摩揭陀国华子城东南鸡园寺中的佛教僧众,经常与外道发生争执。于是,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的一千僧众,在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之阿育僧伽蓝,就经、律、论三藏进行了重新结集。这就是史称的第三次结集,但由于仅记载于南传佛教经典,故不为北传佛教所承认。
在第三次结集中,除了形成了南传上座部三藏之外,还将佛教不同派别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五百条论点,并将正方双方的论辩,总计一千条编成了《论事》一部。
四、 第四次结集
在这三次结集之后,还有第四次结集。由于南传、北传的典籍记载不一,故在时间、地点、结集人等问题上,颇多差异。但总的来看,第四次结集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对佛教“论藏”的结集,形成了具有一百万颂的《大毗婆沙论》,从而使佛教教理得以进一步的深化及体系化。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