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欧阳竟无:《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卷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30日
来源:   作者:欧阳竟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欧阳竟无:《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卷四

 

  十义抉择第二

  十义抉择者:一、龙树无著学;二、唯智;三、悲;四、定;五、三解脱;六、福;七、十法行;八、观行;九、文字;十、经卷。

  龙树、无著学者,应以十事叙:一、非空非不空宗;二、二谛;三、识;四、涅槃;五、十喻九喻;六、摩诃衍;七、毗昙;八、般若即瑜伽;九、法性即法相;十、其余。

  一、非空非不空宗者:龙树《中论》,无著《辩中边论》,若初得闻,入道有门,应以《中边》最初一颂,诠释《中论》中道义颂,而后非空非不空义。两圣一宗,非各别轮,曰龙树空、曰无著有。“虚妄分别有”者,释“众因缘生法”句也;“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者,释“我说即是空”句也;“于彼亦有此”者,释“亦为是假名”句也;“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者,释“亦为中道义”句也。空为一边,假为一边,合空及假,中道圆成。但空非空,空空乃空;假以济空,乃为空空;空空之空,乃为中道;是故即空即假即中。其义则是,其文不明。为是但空,为是空空,不能索解,但为诠义,非是释文。龙树空空,非初句空,乃末句中,释以无著,文始不淆。文字般若,闻、思所入,不可疏略,自误误人。复次,“亦为中道义”句,徵考梵文及西藏文,应作“是为中道义”。即空亦假,是称中道,中道为宗,意始明显。秦译此颂因缘即空、亦假、亦中,文似标空,非是尊中,实亦未善。既称《中论》,崇乃在中。《十八空论》分析诸空,崇始在空。《十二门论》录《中论》空,示入道门,名标为门。《中论》所诠,道赅全体,义破执边,法尔标中。法尔标中,不应趣空。龙树学宗,非唯一空。《智论》、《中论》取证甚繁,此姑不述。

  二、二谛者:世人常言龙树二谛,俗有真无;无著二谛,俗无真有。此应分别各指所之,不应字异判义非同。本无其事,愚执横生,在俗亦无,何况真谛?龙树真无,无著亦无。唯识所谓真如,亦是假施设名,理非倒妄,故名真如,岂离色心有实常法?不堕断灭,妙有超然,无著真有,亦龙树有。《智论》所谓因缘人等,第一义无,世界故有;如如法性,世界故无,第一义有。龙树俗有,依他起有。若遍计俗,龙树亦无。《智论》所谓譬如有乳,色香味触因缘故有;若乳实无,因缘亦无;因缘实有,乳亦应有;非如一人二头三手,但有假名。故知龙树唯有因缘俗,遍计俗亦无。两圣三性,初无少异,假名不坏,执相则无;缘生是有,自性则无;空显是有,别实则无。

  三、识者:诸法所缘,唯识所现,无著本此,立唯有识。六识而外,以有根故,别立末那;以有依故,别立赖耶。然龙树以来,已渐发明,创非无著。《智论》三六,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相续。诸心名为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识。九十六外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既说诸心名为一意,应是所依,不循故六,而别立七。《摄论》亦说意有二种:一、无间灭;二、染污意。亦非执六,皆别精研而有所立。若夫赖耶,义见《中论》: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不断相续,不常相似,相似相续,持而不失,非阿赖耶,谁有此义?《智论》三八: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而亦不是常,无量大劫作业因缘,虽已过去能生果报,而不断灭。是为佛法微妙难知,但破倒邪,不破后世。赖耶奥义更觉昭明,谁谓龙树不阐唯识?

  四、涅槃者:无余涅槃贤圣所归,而《智论》往生不破后世。引《中论》颂,一切诸法实,一切法虚妄,诸法实亦虚,非实亦非虚,涅槃际为真,世间际亦真,涅槃世无别,小异不可得。是则龙树涅槃不堕空无,《瑜伽·本地》,无余涅槃三相、四寂,施设安立,并非法外别实有法名曰涅槃,是则无著涅槃不堕实有。

  五、十喻、九喻者:《智论》十喻,解一切法空。龙树自谈,以易解空喻难解空,以心不著解心著处。若复著空,著此十喻,应更为说其余法门。不著空者,但破众有,非诠众无。金刚九喻,喻九种正智。无著自谈,由九智观境,于有为事中,获无垢自在。空即无垢,不著即自在。龙树、无著,无二无别。初叙十喻,次叙九喻。云何龙树十喻耶?如幻,无明法尔,虽无根本,而可见闻。如焰,邪忆念风,生男女相。如水中月,静水无明,吾我慢现。如虚空,远视疑色,法我本空。如响,机关木人,语言触脐。如乾闼婆城,非独身无众缘,亦无如梦,眠中给使,觉笑痴愚。如影,可见难捉,业相无实。如镜中像,因缘生相,非自他共作。如化,生住灭无,能令众惑。云何无著九喻耶?见如夜星,没于慧日。所缘如翳,发团妄现。识界如灯,焰焰不竭。居处如幻,器世假形。身如朝露,须臾不停。受用如泡,水滴风成。过事如梦,因忆生境。现事如电,刹那已灭。未事如云,识种潜伏。

  六、摩诃衍者:大乘深经,非佛所说,非弟子说。此句出《大般若经》四百四十九,谓是魔言,不足置辨。然阐扬光大,应赖后人。大乘之兴,始于龙树,昌于无著。龙树大作,《摩诃衍论》,有十万偈,备译其文,千有余卷,简略随情,为今《智论》。大乘即般若,经言无二见随顺品,《智论》而外,无别有论,名《释摩诃衍》。对小宏大。一一法门,条分缕别,应细披寻。无著大乘瑜伽而外,《摄论》谈唯识,《集论》谈法相,《显扬》宏大教,而庄严大乘又特制论,名为《庄严》。初〈成宗品〉,成立大乘真是佛说,有其八因,与入大乘出过之详,堪称能立。至其义蕴,亦应对小一一法门,抉寻论议。

  七、毗昙者:龙树有言,诸佛二种说法,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龙树又言:智者入三种法门,说有说无,知皆是实。一、蜫勒门,二,毗昙门,三,空门。蜫勒三十八万言,初门随相,次门对治,今己不见。毗昙有三:一即蜫勒;二为身义,即《发智》乾度;三六分,即《六身足》。《舍利弗毗昙》犊子所宗,与迦旃延蜫勒南天所行,皆佛在时作,皆龙树所从。唯独《发智》是其所破,《智论》明文,不一而足。若夫无著,对于有部,无不破辟。《显扬》第四:佛说事摄,由三种经,一、增上经《舍利弗说》;二、广群经,即《品类足》;三、集异门经,即《集异门足》。大与小义,递进关系,分别法相,初应明小。明小有门,证于龙树、无著,应先熟《品类足》、《法蕴足》、《舍利弗毗昙》。

  八、般若即瑜伽者:《显扬》十七:依止三摩钵底,发起般若波罗蜜瑜伽胜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而般若有方便,相应无碍。此义《智论》屡屡发明,不烦细述。

  九、法性即法相者:一、标,《智论》三三:法相即是法性,无生际即是实际;《智论》十六:性名实相,法名般若。二、文字,《大品》第一:欲得知法如法相;《大般若》四百一则云:如如法性。《摄论》三性,尝称三相、三义,法有实相,亦名法相,实相法相,义即法性。无性为性,是为法性;一相无相,亦为法相。固不可说无相之法非是法性,即不可说无性之法非是法相。证诸《智论》,此义实繁,此姑不述。

  十、其余者:法相家言,法相不可乱,目挟耳种而听非目能听,耳挟目种而视非耳能视。而《智论》十二:比丘入禅,能令大木作地,木中有地分故。 +毛中有十八空相,观之便空。唯识家言,死此生彼,中必有依,故有中阴。而《智论》十二,说有中阴,识缘名色,此识是中阴识。唯识对小,有不共无明,在相应外。而《智论》十五,无明遍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唯识缘起,精论四缘。《中论》虽破四缘,而《智论》三二,佛说四缘,以少智人著于四缘而生邪论,为破彼著,非破四缘。更有多义,以类而推,不遑细述。

  唯智者:法相常住,法界如化,了了分明,而无所著,是为般若。无能逃于法相,无不在此法界,故曰唯智。处非处善巧,是为般若。无有是处,斯有是处,摄一切尽,故曰唯智。无般若乃无修无佛无施设,则无世间人天、出世圣贤,诸有所作一切不成,故曰唯智。般若为大事、不可思议事、不可称量事、无数量事、无等等事,出现世间。是故欲学般若,应学声闻十种,菩萨九种,如来十三种功德事。而欲学世德、佛德九十三种事,则又必须学于般若。学般若知空,知空乃有方便,必有方便,然后乃能学于一切。是故不学一切,无所用其般若;而不学般若,则又无能驭于一切;故曰唯智。龙树有言: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密。诸法实相者,境也;求智修知者,行也;得智证知者,果也。而《瑜伽师地》三科界系判列于境,三慧三乘判列于行,二种涅槃判列于果;唯识家言,摄归一识。此智彼识,两唯宁合!然非违背,唯识唯智各详所之,初无或异。识乃详于辨境,智乃详于谈行。识为心王,智即心所。识以一蕴摄法五蕴,智则一度摄行六度。识必分别各法,智则咸趣总相。识是平阐染净,智则无漏趣归。识唯专摄大器,智亦普被三乘。初不背于唯识,故曰唯智。无行而行,无成而成,唯智为能。所谓第一义不可说,而能以俗说。不可以般若离证菩提离,而以幻证幻得无上菩提,非不依止般若。如灯焰燋炷,非即离初后心能证菩提,而修般若,渐集善根,菩提遂证。凡诸所谈,无智不能,故曰唯智。

  悲者:龙树有言:大悲是一切功德之本,般若之母,诸佛之祖母。若无大悲,必无般若。欲崇般若,须先重悲。悲之体相,悲之差量,悲之威力,悲之功德,起悲劝悲,见于他处,此姑不谈,而谈必须。悲然后有众生;悲然后有俗谛;悲然后有方便;悲然后求一切智智;悲然后能为无知众生说法令知;悲然后有摩诃衍;悲然后能被大功德铠,发趣大乘,乘是大乘;悲然后能入于三涂,无善不具,为大白象,为十二由旬大鱼;悲然后能往生事佛,不住长寿,不堕味禅;悲然后能观空不证,箭箭拄楛;悲然后能施设三乘,容摄声闻。是故述大乘相,无不皆言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定者:龙树有言: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味为父。般舟三味能摄乱心,令智慧成,故以为父。般舟三味有斯二义:一、摄乱心;二、见诸佛。勿念一切憎爱得失寒热饥渴,但一等念十方诸佛悉现在前,得是三味,佛悉前立,是则名为般舟三味。希有微妙,胜三摩地百一十三,若能一心,皆与般若相应无失。唯独般舟,定力而外,益以佛力,成智去碍,胜利兼赅,故独趋重。般若本宗,念佛往生,以视通途,法门盖异,盍略谈之。一者、为成般若而设方便,非如净宗以净为主。二者、悲为上首,为护不失,非如净宗厌此欣彼。三者、正度众生惧或间断。非如净宗闻法以后方始广济。四者、惧堕空禅,防生长寿,非如净宗容有既生长边地。五者、方在于东,不在于西。六者、国住不动,非住极乐。七者、主事阿閦,非事弥陀。八者、自他业净乃能土净,六度离粗,自他俱净,自他回向,非如净宗重于治自、略于为他。九者、发宏誓愿,国土大众行十八空,如是真如四谛,乃至菩提一切法门等皆誓愿,非如净宗但愿往生。十者、行不动行,学宝幢学,得能一念般若相应,即可往生,非如净宗但专念佛、不在般若。

  三解脱者:龙树有言:行四念处等道,到涅槃城,城有三门,曰:空、无相、无作。空门二行,无相四行,无作十行。毗昙缘谛于蕴,或一或三,摩诃衍中唯是一法,缘诸法实相。法虽是一,义别说三。若入空门,不取空相,不须余二;取则除相入无相门;又著空相,生诸戏论,除此戏论入无作门。或复见多入空,爱多无作,爱见相等入无相门。又复空门是般若体,初方便行应无作门,入究竟住应无相门。无所有,不可得,不见不行,无性为性,如是等类,属空门摄。非即非离,不著不执,非住非不住,不取不舍,不遣不坏,无二无二处,如是等类,无相门收。如幻如化,无知无想,无修无证,如是等类,摄属无作。一切佛法皆由三解而得增长,除是三解,更无其余依彼能学无量法门。此虽小法,而用无边,非与小同一无方便。此空法门,详其功德,穷劫不尽,姑以十谈:一者能容,譬如虚空,量不可测。二者摄受,譬如虚空,不拒诸相。三者圆满,譬如虚空,众德普遍。四者能生,譬如虚空,缘起幻化。五者无尽,譬如虚空,无三际三界。六者无障,譬如虚空,各各互入。七者无碍,譬如虚空,自在流行。八者清净,譬如虚空,毕竟无染。九者甚深,譬如虚空,非一异即离而能成事。十者广大,譬如虚空,法如平等。空能有此无量无边一切功德,是故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而用无所得为方便,无不可为,无不得成。小唯趣寂,大恶取空,块然不灵,荡然多过,止感空之为害,岂知空之为用?般若大智,智于巧便,善用其空而已矣!

  福者:《解深密经》:当知初三,增上戒摄,静虑心摄,般若慧摄。慧为智慧资粮,戒则福德资粮,精进静虑,遍于一切。定能摄乱,令智慧成;勤能发生,令智浸盛;故皆称福。福于智慧,佑顺资益,虽非因缘而,是增上。无五波罗密,唯是般若,力即绵微,不能广大,便堕声闻,非摩诃衍。帝释诸天,瞻洲福大,许与弥勒、鹙子、善现咸同论议。《般若》全经,每一论竟,较量福德。供养三宝,财施、法施,万行普施,数由一起,乃至一洲,三千大千,十方世界,较行般若自修他修,千分万分优波尼杀昙分而不及一。其福无量,研究其极,极于作佛,佛无上福,无等等福。略谈修福,有十胜利:一、却魔;二、佛护;三、资具如意;四、多缘辏合,所作皆成;五、多缘增益,所作圆满;六、其心柔软,豫悦自足;七、易远过失;八、易引生慧;九、易得涅槃;十、速证无上菩提。无翊我慧,而鄙彼福。若无福人,智必不成,举念千歧,崩榱亏篑,今古悠哉,冤恸何及!

  十法行者: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演说、讽诵,如是八行,属三慧闻。思维属思,修习属修,修由于思,思由于闻,闻由得供大善知识。甚深《般若》,经典名字,得经于耳,已曾供养万亿诸佛为其摄受,况十法行,况能信解不惊不怖?诸信解人,必久修行。若能供友得友摄受,未久亦信。出世净种从何所生?应正答言:从净界等流闻熏习生。法性常住,异生昧然,佛巧施设,而有妙用为般若波罗蜜。是故非闻,乌乎能成?佛僧是友,法亦是友。香华供资《般若》深经,亦为供友。循而读之,故克有闻。闻而发心,信解顺忍,遂得无生阿跋致,因果差别,直证菩提。

  观行者:一者、破坏观。经言:应观色乃至识凋落故、破坏离散故、不自在故、不坚实故、性属虚伪故,而行般若。应观如虚空空,而引般若。应破坏诸法,而修般若。是为破坏观。二者、不坏观。一切诸法毕竟清净,湛然无动,无染净颠倒,无得无现观,不受增减,不可破坏。又复应观,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皆入法界无差别相。善非善法,记无记法,世、出世法,漏、无漏法,为无为法,无不皆入无相、无为、性空法界。以是观行,学一切法差别而不坏法界,是为不坏观。

  文字者:修文字般若,龙树有言:先分别诸法,后入毕竟空。然又有言:若无般若,入毗昙门则堕有中,入此空门则堕无中。般若智慧,方便究竟,了了言空,方便亦言无我。是故毗昙门边,读《六足舍利弗》;空无我边,读龙树、无著广深诸论。以是二边,糅合于一,一一各各法都善巧,而后总观,贯通豁然。《智论》品初各法善巧,多详行法;《杂集》诸论各法善巧,多详境事。更复结集充类尽义,广挹经论文字功成。向者有志,集大乘大法义,蹉跎蹉跎乃到于今。是书若竟,自谓雅颂得所,礼乐灿然矣。

  经卷者:《般若》前五会,多至四百余卷,少唯十卷,为是事异,为是文异?应正答言:固是文异,非是义异。都集一会,都听圆音,都各有记,都记有别。或复递传,视根钝利,授略与详,结集罗存,。遂有五分。或复传译,所据传本,文又有异,故虽一会,详略又判。于何徵之?《智论》五四:此中都说十二入乃至六种亦应如是,诃十八界亦应具说,而缺如者,诵者妄失。乃校唐译,蕴、处、界等,却都无略,更寻初会,反复周详。又《智论》六七: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此言部党,明明说为一事;此言多少,明明说为异文。复次,于一会中赅摄事广,此事彼事都在一会。又一事中赅摄时久,前坐后坐,并谈一事。《智论》四十:是事非一日一坐说。又《论》五十: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有十万偈三百二十万言,与四《阿含》等,非一坐说尽,此盖独指初会四百详文,而言非一坐说。又《论》七九,言说章句,卷数有量,如《小品》、《放光》、《光赞》,《般若》经卷有量,般若义无量,是则明明经卷为一,又明明义复为一。五会义同,但文字异,既确证解。然其详略,皆以法相或陈或概,更非其余。凡言一义,统贯一切,举一反三,都如是会。是诸名相,以境、行、果,摄属三聚,应得而谈。五蕴六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识,四缘十二支,摄属于境。六度十八空,真如七胜义,三十七觉分,四谛八解九次第,八胜十遍处,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十地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四梵四无碍,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无忘恒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摄属于行。预流、一来、不还、罗汉、独觉、菩萨行、无上正等菩提,摄属于果。境通染净,行通三乘,果亦三乘。或境言法相,行言行相。以是而谈,不觉文繁。

  诸经所系第三

  般若空通小乘,智圆佛果,无有一法非般若成,即无一义非般若立。但是经论,即是般若,姑略谈经,以十而叙:一、《华严》;二、《法华》;三、《涅槃》;四、《深密》;五、《楞伽》;六、《阿毗达磨》;七、《菩萨藏》;八、《大日》;九、《弥陀》;十、《阿含》。

  《般若》、《华严》,摩诃衍中堪称两大。龙树是基,汪洋恣肆。《般若》接小,《华严》充大,唯此略异,余无不同。《华严》转展回向,转展善根,入地周圆,遂不可测。《般若》随喜回向,妙于无相,无相无量,遂亦不穷。《华严》一切摄入一切,《般若》万行摄入六度,一度一行,亦复摄万。《华严》三世、三界,融通无碍;《般若》时、方悉空;初无少滞。《华严》因果十波罗蜜,《般若》虽复以六摄十,而详谈方便亦叙十度。《华严》差别住行向地。《般若》约三,发心信解阿跋致圆满菩提。《华严》入住,百四十一当愿众生,是称净行。《般若》自初发心至正等觉,为众生故专心系念一切智智,更无其余。《华严》梵行不舍众生,了知如化,观法不二,一切现前,初发心时即等正觉,明诸十法得无尽藏,随其所应而能说法。《般若》虽必久修而后信解,然得友教即悟无生,圆满一切,直证菩提,转大法轮。《华严》入地,十种功德不可思议。《般若》三昧百有十三,微妙圆通,深不可测。《华严》十忍,宛然《般若》,二谛不碍方便用空,请一叙述:声忍、顺忍,说十法行;无生法忍,说三三昧;虽度群生,法界平等,虽不取著,大悲转轮,说如幻忍;无有实事,但随世说,说如焰忍;非生非灭,而有示现,说如梦忍;名句演法,法性不违,说如响忍;无二法中,分别二相,说如影忍;了世、出世不离不住说,如化忍;无碍无边,能持能显,说如空忍。宛然《般若》,宛然华严。若昧产生,而谈《般若》;若昧无得,而讲《华严》。故自分河,遂成敌对,龙树宏大,最初一人,如十八部,但诤到今,乌在其能含弘光大也哉!

  《法华》方便,以一乘道,分别说三。开权显实,无二无三,乘唯以一。《般若》真谛,尚无一乘,何况二三?方便谈俗,妙善设施,初非离一。《法华》: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唯《般若》能,能与般若一念相应,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无不皆顿,无不皆圆。不可强判,因其用空,谓三乘通;因其六度,谓大乘别。

  《涅槃》显实,破斥非常,而谈其常,是绝对常。《般若》谓法与生灭合,无不如化;不合非化,是即涅槃。《涅槃》佛性通一阐提,《般若》敝魔亦能归化。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烦恼菩提平等无二,如是妙义,两经胥明。性必须见三学得寂,修一切德,圆一切智,如是实行,两经不废。

  《深密》全经,列《瑜伽·抉择》,因类推义,可表《瑜伽》。《深密》胜义无自性,即《般若》真如;《深密》依他因缘性,即《般若》俗有。《瑜伽》大论,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兼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证果。《般若》妙法,亦显大乘,亦被小凡,摄一切智及道相智、一切种智,以广其行。海若汪洋,都凭巧便,初非《瑜伽》唯因缘有,亦非《般若》唯实相空。

  一切唯有识,详分缘起。一切自心所现,总观现相。《楞伽》宗义,略异《唯识》而合《般若》。《般若》亦以一如实相,观一切现相。色即是空,非心外境,《楞伽》离四句,绝百非,超一切量,宛然《般若》。无所得中,无二无别,谁能差别。

  《阿毗达磨经》,此方未至。然无著《集论》,谓集彼经以为宗要。则知彼经必分别法相,相应善巧。龙树《般若》,先分别法,后毕竟空。依是法行,资镜彼经,必能如理,契般若旨。

  《菩萨藏经》,菩萨信解十不思议,佛为开示菩萨大道,所谓四无量心、六波罗密、四种摄法,发愿久行,即得受记。此与《般若》次第尽同。《菩萨藏经》,诠叙《般若》纯方便义。无尽慧相六十六句,趣入多闻四十一种,以十法行起于正行,一相无相,如理作意。然后乃能修行般若,得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解,四依福智,觉分缘起,为无为法,此十善巧,一言一字皆无边慧。应与五周方便八门及余随应,参观读诵。然后乃能恍然了然广大波罗蜜,甚深波罗蜜,无量无边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大日》住心,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何谓菩提心?心、空、菩提,三无差别,如实知自心,自心寻求一切智智。越世妄执百六十心,出世心生,为初发心。观蕴能所皆离法性,超一劫行。观蕴赖耶法性不生,超二劫行。不思议十心无边智生,超三劫行。即身是佛。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方便善妙,在能施设建立;一切显圣行,依染差别施设建立;一切曼荼罗,依净差别施设建立;唯空无碍,乃能施设建立。是则名为方便般若。修五无畏,由善身无我至一切法空。修十缘生句幻焰梦月,城响泡影,空华火轮,本无所得,趣无所得,云何而非实相般若?《大般若经》第十会〈般若理趣〉说十四法门,真言要义,息灾增益,降伏爱敬,赅摄罄尽。所谓一般若理趣法门是菩萨句义,经十六菩萨生,得执金刚性。二、依遍照如来相,说四种现等觉法门,虽造重业,超越恶趣。三、依调伏恶法释迦相,说平等普胜法门,常生善趣受胜妙乐。四、依性净如来相,说观自在智印清净法门,莲花不染习菩萨行。五、依三界胜主如来相,说灌顶智藏法门,信解受持,满无边行。六、依佛印秘密如来相,说智印金刚法门,一切成办福智圆满。七、依无戏论如来相,说转字法门,于一切法得无碍智。八、依诸佛轮摄如来相,说入平等性法门,善能悟入诸平等性。九、依供养器田如来相,说供养无上法门,速得圆满诸菩萨行。十、依善调伏如来相,说智蜜调伏有情法门,现世怨敌皆起慈心。十一、依善建立如来相,说一切法最胜法门,通达平等,于诸有情,心无挂碍。十二、依住持藏法如来相,说有情住持遍满胜藏法门,则能通达胜藏法性。十三、依究竟无边如来相,说住持法义法义平等金刚法门,障悉消除,得执金刚性。十四、复依遍照如来相,说大乐金刚不空神咒金刚法门,消除业障,总持不忘。两界顿渐,两界性修,无不根据《般若》,相应《瑜伽》,无二无别。略叙胎藏,其金刚界,以此类谈,此姑从略。

  一心不乱,十六观行,四十八愿,《弥陀》妙典与《般若》合。其或稍异,见上《般舟》,此姑不述。大小沟通,使世易入,唯有《般若》。接洽《阿含》,兹略举例。如《大空经》,但内外空,更极推广,大乘十八。《增一阿含》慈五功德,大乘转增三十二悲。诸如是推,不遑细述。

  诸家所明第四

  吾今而后,恍然豁然,般若波罗蜜即摩诃衍,广大无边用如是空故。摩诃衍即般若波罗蜜,施设建立非空不能故。不可但空而谈般若,一相无相故。不可离空而谈大乘,毕竟清净故。五竺圣言,有文有徵,福德匪浅,读之无忽。一、弥勒《现观庄严论》;二、龙树《智论·缘起论》;三、无著《金刚般若论》;四、罗睺罗《赞般若偈》;五、陈那《圆集要义论》。

  弥勒《现观庄严论》,品分为八,颂则二百七十有二,梵文、番文,都可按索弥勒五论。一谈般若,应即此论。弁《大品》首,应是悬谈。经义汪洋,如顿裘领。读《瑜伽·抉择》,应推而知。先佛之经,后佛之论,不啻一人,既示弘文,人又复作释。译学綦切,以是怦怦。

  《摩诃衍论》,是为《智论》。譬如卜居,《中论》瞻宇,《智论》绕舍;譬如行路,《中论》载途,《智论》迈远。南针老马,《中论》、《中边》;极深研几,《瑜伽》、《智论》。赖有《智论》,汪洋《般若》乃得津涯;赖有《智论》,渊深《般若》乃能汲绠。《智论》开卷,有〈缘起论〉,引中之引,应抉而谈。论揭经事,有二十二:一、为弥勒说菩萨行;二、为菩萨增念佛三昧;三、初受天请,转本愿深轮;四、为断众疑,说摩诃经;五、为拔没邪,放光说实;六、为断嫉谤,说深罪福;七、为令信受,言我是大师;八、为令欢喜,开藏恣取;九、为久结使,作大医王;十、为断常见,言身不思议;十一、拔苦乐边,令入中道;十二、生身、法身,供同报别;十三、说阿跋致相;十四、说魔事;十五、授三乘人记;十六、说第一义悉檀;十七、为梵志生信;十八、说法实相;十九、说无诤处;二十、说非三法门;二十一、异门说四念处等;二十二、异门说五蕴等。

  无著《金刚能断论》,七种句义,般若成立。一、善摄受付嘱菩萨是种性不断句。二、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是发起行相句。三、行所住处句,共十八种,次诠全文,信解行地有其十六:一、发心,灭度无边而无四相;二、波罗蜜行,于法无住福不思量;三、欲得色身,相皆虚妄,见相非相;四、欲得法身,言说如筏,证得无定,福德无边;五、离障碍,开为十二:一、得胜无慢;二、不离佛出时;三、愿净佛土;四、成熟众生;五、离外散乱;六、破色身行;七、供给如来;八、远权味懈;九、苦忍;十、离寂静味;十一、远离喜动;十二、离无教授。自乐阿兰那行至然灯授记,中间配文,姑不赘述。净心地有其一种。人身长大,说证道义。如来地有其一种。自庄严佛土至经末说偈,六种具足,国土、智净、福自在、身、语、心,应如次配。四、对治句。五、不失句。六、地句。七、立名句。抉择文义,非诠文次。

  罗睺罗《赞般若偈》,《智论》十八引二十颂。虽非全文,而得略义。二十摄四,不嫌赘累。实法言思断,净心无戏染,般若涅槃佛,是三相为一。佛母众祖母,随众种种名,日出朝露晞,愚怖智欢喜。不著无去来,无得亦不见,般若见不见,皆缚皆解脱。如幻三乘得,世俗假名说。不取亦无坏。谁能赞其德。

  陈那《圆集要义论》,五十六颂,三宝尊菩萨,长行详释,撮摄《小品》,义固无违。乐读简文,初熟此论,即读四分,亦饮甘露,亦蠡重洋。论为六义:一、依止,凭佛神力,善现教诫。二、作用,佛智增上,发起说法。三、事业,除遣十种分别散乱法,次第分别十六种空。四、相,书写起疑即为魔相,不退转相是菩萨相五罪,作障谤法毒想,三皆堕狱。六、称赞,施满三千七宝,若持般若,其福胜彼。事业一义,正宗要义,应详述叙:一、说世俗五蕴,遣无相分别散乱;二、人、法不见得,遣有相分别散乱;三、色与性无取,遣俱相分别散乱;四、空性离故,所作如幻故,果弃如梦故,遣毁谤分别散乱;五、色空即非色,遣一性分别散乱;六、空不异彼色,遣种种性分别散乱;七、唯名无自性,遣自性分别散乱;八、自共色性空,不生亦不灭,遣差别分别散乱;九、声与义非合,遣如名于义分别散乱;十、名亦无所有,遣如义于名分别散乱。无著《集论》,亦有详文,陈那渊源,学者多据。《般若》启钥,在斯论欤!

  绪言第五

  奘师译《大般若经》六百卷成,叹言:此经东土有缘,传译乃能蒇事。文不悼阙,解行浸滋。乃藕益葛[鼎*彗],辛苦唐劳,余无闻焉尔,何哉?龙树、无著学不兴,文汪洋而阻,义幽玄而益阻,斯安足怪?经言:善男子于深般若,若欲书持读诵演说,乃至一岁必令总了。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大宝神珠多诸障碍,文阻也。读诵厌繁,品品皆空,不得滋味,当知是为魔事,义阻也。积劫孤露,有筏思航。民国纪元前,曾誓于佛,诵《般若》日一卷,六百日结愿,不数卷而废然。十二年秋,儿东溺吴淞,大发愿:兰儿死,弘《瑜伽》;东儿死,宏《般若》,读《大品》于其柩旁一过,如棼而止。日月逾迈,刹那至十六年,姊淑凶问又至矣。骨肉五人,岿然孑存,念朝露之溘至也。汲汲治《般若》,熟之,复之于《智论》一年。春,正月既望,耦庚死于沪。大恐,闭关作序,迄于今四月七日成。明日佛诞,有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者欤?予治此经,三弛三振。亲爱之儿、之姊、之从者,不啻死丧之威以刺之,夫然后仅乃有成,难哉!志欲读者无难,全牛一目,提纲析节,循经约文,一效龙树释经之意,遂不觉其词之长,三万数千余言也。耦庚,聂氏,滇人,年三十三,从予游垂八年,能唯识法相学,作《杂含蕴诵略释》。有奇疾,不永年,吾独何能无恸?恸之不如其益之,乃有斯作也。悲夫!

  民国十七年(1928)佛诞前一日欧阳渐叙于支那内学院注

  (原载《内学》第四辑,其中第一、第五两部分,经修改后收入《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二册)

  《藏要》第一辑叙

  十一经三律十一论总

  一、《大般若经·第二分》

  二、《大般若经·第五分》

  三、《华严经》

  四、《楞伽经》

  五、《大般涅槃经》

  六、《解深密经》

  七、《菩萨藏经》

  八、《胜鬘经》

  九、《无量寿经》

  十、《法华经》

  十一、《杂阿含经》

  十二、《瑜伽·菩萨戒本》、《羯磨》

  十三、《十诵戒本》、《羯磨》

  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叙》

  十五、《中论》

  十六、《辩中边论》

  十七、《大智度论》

  十八、《瑜伽师地论》

  十九、《集论》

  二十、《摄大乘论》

  二十一、《二十唯识论》

  二十二、《成唯识论》

  二十三、《因明正理门论》

  二十四、《品类足论》

  二十五、《异部宗轮论》

  菩萨藏中、声闻藏中之经律论,西土此方著述,既抉其要分为六辑以为《藏要》。又抉经律论最要者为第一辑,是为要中之要,犹咒中之心中心也。可以便读,可以知概。凡二十五种,经十一,律三,论十一。经十一者:菩萨举十,声闻举一。菩萨乘有正轨,有便道。乘乎正轨,又有不易之则,曰境、行、果,依此抉择,而得四经:一曰《大般若经》,二曰《华严经》,行菩萨乘有不易之则,一曰因果、二曰差别:因果者,运用之妙,《般若》尽之;差别者,境界不同,《华严》尽之;故《般若》、《华严》者,菩萨正轨之行也。三曰《楞伽经》,古学一百八句,一切自心所现,今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知法、知义,于此广博,故《楞伽经》者,菩萨正轨之境也。四曰《大涅槃经》,我皆令入涅槃而灭度之,此佛出世大事因缘,对机则四邬柁南,毕竟则常、乐、我、净,见性而已,又多乎哉?是故《大涅槃经》者,菩萨正轨之果也。《解深密经》,境、行、果三,都约其要。《菩萨藏经》,但约行中因果差别。《胜鬘》明识,属隶《楞伽》。《无量寿经》,是方便道;《法华》则经中之揭橥者也。声闻举一,曰《杂阿含》,佛言诸佛世尊具大智力,总摄诸法,安处四种邬柁南中,辗转传来,是名《阿含》,传此四句,是名《阿含》,《瑜伽》五分,释《杂含》多,大小沟通,《阿含》亦大故也。

  律三者、《地持善戒》,译非全文,是故戒本羯磨,应抉《瑜伽》为大乘律。北方小戒,论其圆通,《僧祗》为最;究其严密,《十诵》为尤,《四分》、《五分》及迦叶维,严不及《十诵》,通不及《僧祗》,是故戒本羯磨,唯独取于《十诵》。南方小戒,此土传来,但见《善见律》,录序而已。

  论十一者、摩诃衍义,创始于龙树,充量于无著。合之则相圆,分之则义窒,岂空有之或异,实偏依之各详。《中论》谈遍计空,《辩中边论》谈依他有,中之义备也。《大智度论》,释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对小;《瑜伽师地论》,宗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自大。龙树毗昙为《智论》,无著毗昙为《集论》,是则乘之事备也。唯识为入道之体,《摄论》创始于其先,《二十唯识》、《成唯识论》昌于其后。因明为拣外之用,而《理门论》者,则又基本之作也。毗昙多种,六《足》为精,《集论》为大乘毗昙之终,《品类足论》为小乘毗昙之始,龙树、无著皆所宗矣。其余部执,则《异部宗轮论》亦足知概。

  此《藏要》第一辑总略如是也。至于二十五种法义,其亦各有略说,各随其品目而发,分之弁各种之首,合之为提要之汇焉。

  (选自1929年8月支那内学院校刊《藏要》第一辑)

  《藏要》第二辑叙

  八经六律十三论总

  一、《佛母宝德藏经》

  二、《能断金刚经》

  三、《华严·十回向品》

  四、《涅槃·师子吼品》

  五、《无尽意经》

  六、《维摩诘经》

  七、《长阿含经·第一分》

  八、《法句经》

  九、《四分戒本》

  十、《五分戒本》

  十一、《解脱戒经》

  十二、《有部戒经》

  十三、《僧祗戒本》

  十四、《萨婆多部律摄》

  十五、《十二门论》

  十六、《百论》

  十七、《广百论本》

  十八、《中观释论》

  十九、《宝性论》

  二十、《瑜伽·抉择分·五识意地》

  二十一、《庄严经论》

  二十二、《观所缘论释》

  二十三、《佛地经论》

  二十四、《因明入论》

  二十五、《菩提行经》

  二十六、《成实论》

  二十七、《俱舍论》

  《藏要》二辑,举经律论二十七种,仍本一辑主旨继续而营者也。般若道场,闻者记录或广或略,或以长行,或以偈颂。一辑于长行略广,五分中撮其大凡;二辑则举《宝德藏经》三十二品偈颂。读者若先颂后长行,此经犹前嗢陀南;若先长行后颂,此经则后嗢陀南也。《心经》谈空三昧,是舍利子般若类;《金刚》谈无相三昧,是须菩提般若类也。一辑举《华严》根本为〈十地〉,二辑举《华严》临入为〈十向〉,小大、自他、理事,无不资力回向以为转移也。一辑《涅槃》,举〈迦叶〉法用;二辑《涅槃》,举〈师吼〉法义,用以示善巧义以示切要也。《般若》以殊特义,说行中因果义;《无尽意经》则以平等义,说行中因果义也。又《般若》、《华严》诸经,以殊特义说境、行、果义;而《维摩诘经》,亦以平等义说境、行、果义也。方便利他,真俗神通,行菩萨行,见十方佛。世俗以之为神奇,大道以之为通途也。《杂含》五诵,深于谈禅;《长含》四分,详于破执。一辑、二辑,都举其初而已。《法句经》者,要偈多存,古经犹聚,诚根据之有由,而小藏之精要欤!上来辑经,大举其六,小举其二,凡八种也。

  此方律籍,可称该备,正量未来,而有明了,一辑所举,《十诵》、《善见》而已。二辑则法藏之《四分》、化地之《五分》、饮光之《解脱》、有部之《戒经》、大众之《僧祗》,无不次第举其戒本,而使八家部执,详略异同,比例研求,堪资取舍,则戒学之大营也。复举有部《律摄》,以四句颂摄戒多事,复叙戒文随事分释。文则视广律为简,义则较广律为繁。研戒之初,莫此为便,又戒学之切要也。上来辑律,凡六种也。

  龙树《中论》,大小染净,三科十二支,二取二空,赅摄于四百四十六偈,阐扬空义,汪濊大哉,而无以示入德之门,于是抉择《中论》,约为十二以示之门。初三因缘观空,次三相观空,次二生灭变异观空,后四因果、作者、时、生以观空是也。提婆推演《中论》,作瑜伽行四百颂,未能全来,所来者《百论》十品,罪福、神我、一、异、情、尘、因、果、常、空而已。又《广百论》八品,常、我、时、见、根、边、相、诫,为四百颂之后二百颂而已。然外内之论义,既已详尽,《中论》之法门,亦复增多。谈空之义,至矣极矣!虽然,教诫弟子毋恶取空,当留意也。诠释《中论》,此土唯三。青目既举于前,安慧当续于后,故继于《中观释论》也。《宝性论》者,依《陀罗尼自在王经》,以七金刚句摄一切佛法。《自在王经》与《大涅槃经》,均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菩提功德,利众生业,皆所以见性。三宝一归,但指不同,初无歧异。然所谓一切空者,见性涅槃是也。上来五论,皆龙树学也。一辑举菩萨行,二辑举菩萨境。五识意地抉择,则唯识了义境也。《庄严》与〈菩萨地〉诸品,名同而义别,西域不娴不能弘法,盖菩萨行之推广谈,与菩萨地功用无或殊也。《观所缘》,则唯识相分自内而已。此宗谈果,莫详于《佛地论》。四智心品为用,清净法界为体,菩提、涅槃二转依义,体用须明也。一辑《门论》,谈因明原理。二辑《入论》,谈因明作法而已。上来五论,皆无著学也。《菩提行经》者,抉集群经,赞发菩提心,修行六度,回向众生,非龙树所作,而谈空义大破瑜伽,倘亦龙树学欤?小趣大者,《成实》入《般若》之半途,《俱舍》造《瑜伽》之中路。欲探大乘由来,二论诚不可不读也。上来三论,皆系于龙树、无著学也。总论所辑,凡十三也。

  要之,此二十七种经律论,约略而谈,经之所的,无非般若、瑜伽法门;论之所趣,无非龙树、无著之学;而律则八家所立,罄无不宜;大道正轨,诚在于斯,老马示途,诚慰饥渴,世有智者,行远升高,其必以是辑作厥权舆欤?

  (选自民国1935年10月支那内学院校刊《藏要》第二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