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奢摩他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3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雪歌仁波切:奢摩他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提及“要在止(奢摩他)的基础上,才能够生起毘钵舍那,由于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彻知、彻证空性。”因此,要彻证空性的话,就一定要先修止,因为在止(奢摩他)生起之后,才能成就毘钵舍那。我们今天要修止(奢摩他)的用意,就要放在为了证空性。为什么要彻证空性呢?就是为了对治我执及种种烦恼,既然如此,要彻证空性,就要有毘钵舍那,有殊胜的毘钵舍那,才能证得殊胜的空性,而要得到毘钵舍那,就必须要有止的基础,所以,要修止(奢摩他)。我们想要修学奢摩他的用意、动机,一定要是朝着这个方向的,是为了要成就毘钵舍那以便彻证空性,来对治我们的我执和烦恼,而不是像世间外道修定的目的,这点首先要厘清。

  我们既然要修学奢摩他,就要了解奢摩他必须有怎样的顺缘,在讲义的“修止(奢摩他)六资粮”,以前可能有讲过,所以,仁波切今天就不再细讲了。

  第一个是处所随顺,一个瑜伽修行者要修性、修止、修观,他一定要先有一个好的处所,好的处所具有五个特点:不会引生疾病、很安静、不会有凶猛恶兽或恶人的危害、很容易得到资具。

  如果已经具有好的处所,这是属于外在的条件,接着该去除属于自己本身的过失,比如要懂得少欲、知足,如果所求很多、欲望炽盛,对于不需要的东西也很希望拥有,对于已经拥有的还感觉不够,不知足对于修学奢摩他会产生障碍。

  另外一个会障碍修奢摩他的逆缘就是杂务太多,所以,要舍诸杂务。既然决心要修奢摩他,就不要有太多的杂务来干扰,不需要去学的或不需要去懂的,就不要再去追求了。过去有一为叫作普吞的修行者,他原本是想要好好去修行的,结果魔王变化成一个国王的形像,给他很多文学等等的书籍,看了这些书之后,就引生他著作的兴趣,写了很多书,后来他的修行就修不成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学奢摩他,就要衡量一下需要学的和不需要学的,尽量减少杂务。

  接着是持戒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守护身业跟语业,身门和语门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好好去守护,《广论》里面提到守护根门、饮食知量,睡眠时刻依经典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持戒要清净。如果持戒不清净的话,会产生垢染(障),持戒不净的障会使我们的证量无法生起,功德无法增长。所以,持戒清净是很基本的。

  第六个是不放逸于欲乐及妄念,对世间的五欲,一定要遮止自己迷恋的心。平常我们会很容易心动于世间的欲乐,此时就要去思惟这些欲乐有哪些过患,在此生会带给我们什么过患,尤其在轮回又会有什么过患产生。一再地去思惟五欲的种种过患,如果我们迷恋于五欲的话,会带给我们什么过患,这个部分要多去思惟,让自己的心不会被这些欲乐所动。

  这六个部分就是修奢摩他之前所要具备的条件,所以叫作修止六资粮。其中包括一个外在的条件,就是处所,要有一个好的处所来让我们修止。另外内在的条件就是自己所应该做的,修止的行者自己本身应该去努力的,比如:少欲、知足、舍诸杂务、持戒清净、不放逸于欲乐及妄念。这六个就是修止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已经具备了这六个条件,接着就要到如何修。

  讲义上有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其实在这之前还有加行六法要作,譬如:洒扫净处、安置佛像、摆设供品、向归依境祈请、礼敬供养,这些都要先作,之后才进入七支坐法。由于我们想要学奢摩他,所以,透过加行六法来净障集资。尤其加行六法中的第六个“向资粮田祈请”的部分,因为我们是想要学奢摩他,我们在祈请的时候,就要向上师、诸佛菩萨说:我想要修学奢摩他,因而作这样的净障集资,透过这样的功德,能够成为我修奢摩他时推动的力量。加行六法在以前已经讲过(参者摄颂讲义),今天我们修奢摩他而作加行六法,其中的不同点只有在祈请的时候,要让上师和诸佛菩萨了解,我们是为了要修学奢摩他,祈请他们特别在这方面作加持,只是这个念头不同而已,其它的作法都同于之前加行六法的作法。

  如果不是为了要修奢摩他而修加行六法的话,就不一定要照着毗卢七支坐法来坐,但是,因为我们是要修奢摩他的缘故,坐法一定要照着毗卢七支坐法来坐。我们可以先把加行六法都做完之后,再依照毗卢七支坐法来坐,也可以在加行六法当中,坐下来开始要观想、祈请的时候,就开始用毗卢遮那七支坐法来坐。

  说到毗卢七支坐法,仁波切的算法跟我们的讲义上有所不同,仁波切的讲法是脚的姿势、手的放法、背(脊椎)要挺直,这就有三个了,第四个包括三样,就是嘴唇、牙齿、舌头,第五个是头,第六个是眼睛,第七个是双肩,第八个是呼吸。如果是修学密乘的话,双脚一定要金刚跏趺,如果不是学密乘的话,怎么坐都可以,双盘、单盘、散盘都可以。

  双手是右上左下,拇指正好在肚脐的位置。背要挺直,背一直起来,肚子可能会缩小一点。牙齿和双唇放任自然,不要张开,也不要抿得很紧,舌头抵上颚。头不要往上扬,否则在修学奢摩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掉举、妄念,心容易往外散乱。所以,头要稍微有一点往下。眼观鼻,但是,也不要很用力的把视线集中在鼻端,很自然的眼观鼻,从第三者来看,我们好象是眼观鼻,但是,并不是我们真的看着鼻尖,而是顺着鼻尖的角度下来。其实,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时候,跟眼睛所有的动作都已经无关,眼睛不要来多管闲事。所以,眼睛不需要一定去看着鼻尖,否则就是在观修鼻子了。双肩保持很自然的姿势,不是很放松的整个垮下来,也不要太用力往上撑着。到这个地方是七个,如果再加上呼吸,就是毗卢八支坐法。在呼吸方面,如果心中妄念多的话,就要去数息,如果妄念不多,就不用了。仁波切所说的出入息的讲法,就有点类似数息观了,如果妄念多的话,就去注意呼吸,数出息或入息,可以从一数到二十一。在观息的时候,因为很注意呼吸,有时就会刻意去左右呼吸。其实在数息的时候是要顺其自然,保持着平时的呼吸方式,并不需要数的时候就很用力的呼出去,吸的时候也很用力的吸进来,不需要这样子。此时我们的心放在观息上,当然主角还是心本身,呼吸只是在帮忙它而已。我们要清楚知道现在在吸气、现在在呼气,而不要刻意去左右它。吸气的时候用鼻子,呼气的时候也是用鼻子,不要用嘴巴,因为刚刚说嘴唇是闭着的。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所以,我们就是模仿毗卢遮那佛手的姿势及坐姿。

  我们为什么要把心注意到呼吸上面呢?主要是要让心能够专注在呼吸上,其实最主要的不是去数数字,而是有注意到这个呼吸,让心安住在呼吸(出入息)上。为什么要数息呢?因为如果不去数息,很容易就会有一些妄念产生,因而就会左右到我们的呼吸,突然会变得很匆促,可能会呼得很快或吸得很快。因此,最主要是在气息的呼出和吸入,心只是在帮助它的快慢能够均匀,而且要使妄念不要生起,因为妄念生起会使呼吸不均匀。其实,是在用我们的心帮助呼吸很均匀,呼出很均匀,吸入也很均匀,当然,此时呼吸就变成心的所缘境了。

  关于呼吸的修法,以菩萨来讲,他们在观修气息的出入时,就会作取舍的修法,在呼气的时候,把他所造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布施给一切众生,在吸气的时候,就去接受一切众生的恶业、障碍。所以,菩萨在修出入息的时候,他就不是修数息法,而是修取舍法。

  当我们缘着归依境、资粮田修出入息的时候,在吸入的时候,我就观想吸入所有资粮田(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的加持,清净身体所有一切气脉的垢染。当我们呼气的时候,我们就把垢染都全部呼出去。

  接下来简略谈一下九节佛风,我们先用右鼻孔吸气、呼气三次,左鼻孔要用手去压住,再换成压右鼻孔,用左鼻孔吸气、呼气三次,再用两个鼻孔一起吸气、呼气三次。这样一共就是九次的呼吸,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清净我们的中脉和左、右二脉的一些垢染。所以,当我们吸气进去之后,气从中脉和左、右二脉进去,因为中脉的开口处是在眉间,所以,当我们吸气进去之后,在呼气的时候,虽然我们还是用鼻子呼出去,但是,我们在观想的时候,要观想从中脉的开口处呼出去。

  我们修九节佛风,如果是净脉的修法,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在眉间,其实在其它的某些修法上,我们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在头顶上的,因为所修的法不同有所区别,其实并没有人看过中脉的开口在哪里。如果是修颇瓦法时,我们会观想中脉的开口处在梵穴,也就是顶穴的地方。一般顶穴的算法,就是在发际上四指之处,这是一种讲法。但是,我们真正在修颇瓦法时,大部分的人都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为头顶上那个凹凹的地方,也都真的可以修得成颇瓦法。在某些观想中,我们会观想顶轮上“嗡”字,眉间(额际)是“阿”字,有些会观想额间是“赞母”字,这时我们所观想的“嗡”字是在离发际四指之处。

  我们刚刚所练习数息的方式,其实可以算成四种所缘境中的第二种净行所缘当中的第五种出入息观。这是在我们妄念很强盛,妄念纷飞的时候,就用出入息观来修。坐法毘卢七支一定要,但出入息的数息观不一定需要。

  接着要来了解所缘境,就是在还没有修奢摩他之前,我们必须有一些基本的条件。在真正进入去修时,我们就会有九住心的次第,就是定力慢慢增强的次第。当然在还没有进入九次第去修之前,就要谈到所缘境了。所缘境可以分为四种:一、周遍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治烦恼所缘。

  第一种是周遍所缘,其它的三个其实都是包含在周遍所缘里面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在另外这三种以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周遍所缘。在修的时候有止修跟观修,观修就是缘着一个所缘境去思惟它,譬如,缘着我们的心(有境)去修,去看它的起心动念等等,或是缘着外在的事物去修,去理解外在事物的自性是什么,之后有怎样的结果等等,这是属于观修。止修就是缘着一个所缘境,不去做任何的观察、思惟。止修跟观修的所缘境都全部包括在周遍所缘里面,也就是所有的所缘都已经包括在周遍所缘里面,所以,周遍所缘绝对不离于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治烦恼所缘等三种之外而另外存在。

  第二种是净行所缘,顾名思义,就是看我们心中活动的烦恼,哪一种力量比较强,哪一种烦恼比较炽盛,就用不同的对治方法来对治它。缘着所缘境,他的目的是要净除我们内心比较强盛的烦恼。谈到贪、瞋、痴、慢、疑等五种烦恼,如果贪欲炽盛的话,就要以第一种不净观来修,如果瞋恨心炽盛的话,就要以慈心观来修,愚痴重的就用缘起观,我慢重的就用界差别观来修,妄念炽盛的就用出入息观来修。

  我们修奢摩他,要让住心(定)能够生起,必须有之前所应当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要有基础。早上有提到所缘境,所缘境可以分成四种: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治烦恼所缘。

  今天讲到奢摩他的主题,其实范围是蛮广泛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简略的介绍。所以,仁波切就照着广论的科判奢摩他的部分所提到的生起无过三摩地之理及依无过三摩地生起住心次第等二者来讲说。无过三摩地并非说他已经成就了奢摩他,无过三摩地指初住心到第九住心等住心次第都是生起奢摩他之前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奢摩他的因(种子)。依于无过三摩地,才能够生起住心次第,在九住心之前,也要有所缘境,所以,刚刚就提到四种所缘境。依此无过三摩地,依四种所缘境入住心次第渐渐证奢摩他。

  在净行所缘中,第一个是不净观,主要是针对贪欲炽盛的众生,在修奢摩他时,比较适合以不净观来作所缘境。不净观的修法,我们可以用自己所拥有的色身,一一的去剖析、分析,以皮肤为例,我们可以看看皮肤里面有什么,如果把皮肤剥开来,里面有肉、血液、分泌物、筋、骨,骨头里面又有骨髓。并不是真的用刀子把身体剖开来看,而是用我们的观察慧,看看身体里面到底有些什么。譬如,看看胸腔、腹部里面有些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肠子等器官,要这样去看。在《入行论》里面,寂天菩萨讲到,我们这样一一析、一一看色身中的东西,会发现都是不净的、污秽的东西,如果把这一层皮掀开来看,里面真的是不堪入目的。讲到世间的男女情爱,等于是一个不净的去贪恋另外一个不净的,有什么好贪恋的呢?对自己的色身又有什么好贪恋的呢?我们的色身只是一层皮包着,就好象我们用一个很漂亮的塑料袋,里面装一些很脏、很臭的东西,有什么好贪恋的呢?

  除了去看眼前所拥有色身的实际情状之外,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看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来的,组成色身的原始材料是父精母血,这些东西不管是谁都不会喜欢的、都会想吐的,这么不净的源头所组成的色身,有什么好贪恋的呢?我们如果常常去思惟原来色身是这么来的,我们贪恋色身的心,一定会一天天慢慢减轻。而且不管我们的色身存活到哪一年,父精母血的这个因都不会转变的,它就是由不净物和合而成的,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修不净观。

  另外,我们来看看色身最后的结果是如何,一旦我们命终了,如果心识还没有脱离躯体的话,外表的肉身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就像有些上师在命终之后,他的神识还好象在定中一样,他的色身可能还会保持原来的样子。一般凡夫来讲,虽然已经死亡,有些神识还会停留在身体里面两、三天。但是,一旦我们的神识已经脱离了色身,很快的,身体里面的分泌物、血水就会慢慢的流出来,身体慢慢会变成红色、蓝色、发青、发紫的状况,这么污秽色身的结果,对它又有什么好贪恋的呢?也可以从这方面来修不净观。

  我们也可以思惟死亡后的两天躯体会有什么变化,一个星期之后会有什么变化,两个星期之后会有什么变化,经过更长时间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在经典中有教导我们这样去观修。在死亡之后,色身就会开始澎涨,接着就会腐烂,因此就会有腐臭味、尸臭味,慢慢会长虫,虫会去吃尸体的肉,到最后就变成一具枯骨。其实这样的观修法,也是我们去观修无常的一个心要。如此自性的色身,有什么好贪恋的呢?对于我们所贪恋的对象,我们可以这样去观修,如果针对自己这个色身来观修,这样也是很好的。到最后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色身是如此污秽不堪的,由于这样的体认,会发现我们所贪恋的对象也都是同等的不净,就不会去贪恋他了。

  我们这样去修不净观,主要的用意是去降伏我们内心的贪欲,因为心是可以串习的,是可以透过某种串习而有所改变的,所以,当我们对着色身修不净观时,慢慢的对所贪恋的对象或自己的色身 (名言上的色身:内心观不净观可降伏内心的贪欲,但是外表的美丑还是存在的) ,贪欲的力量就会趋弱。虽然如此,对于名言上所谓的色身,比如外表的美或丑,它还是存在着的。并不是修了不净观之后,就会把自己的色身或上师的色身看得很污秽,并不是这样的。就像在某些教法中,我们必须把上师观想成跟佛一样的功德、庄严,万一我们对不净观的观修串习得很熟了,好象就无法去观上师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那就糟糕了。事实上,我们的心是可以串习的,但是,外表并不因此而受影响。当我们内心生起贪欲的时候,就要用正知的力量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二个是慈心观,主要是针对瞋恨心比较强的人来修的方式。慈心观的修法,我们之前提过菩提心生起的因是悲心,同样的,也可以从七重因果教授知母、念恩、报恩一步步上来,另外也可以从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方式是一样的。

  当我们在修慈心观的时候,是为了要降伏我们的瞋恨心,因此,我们所观修的对象是让我们不欢喜的人,让我们生气、瞋恨的人为对象,如果以缘着父母、亲友来观修慈心观,对于降伏我们的瞋恨心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怎么观呢?就是照着之前讲的知母、念恩、报恩、生起悦意慈等等来观修,或是用自他相换的方式来观修,这个部分就不再重复解说(请参阅摄颂讲义)。透过这样的观修,内心应该会有一些觉受生起,虽然我们所观修的这个人现在并不在我们眼前,也许以后我们碰到他的时候,态度上可能会有略微的转变,可能就不会马上生气了。也许当下还会有一点生气,但是,至少不会讲出一些伤害他的话,或是做出一些伤害他的动作。我们持续这样观修的话,最后一定就不再对这个人怀有瞋恨心了,不再对这个人生气了,应该会有这种效果。

  第三个是缘起观,主要讲的是空性,是针对愚痴重的人来修的,愚痴的人要观修空性,好象很难的感觉。我们可以这么做,愚痴指的譬如也许我们很贪图睡眠,神智比较昏沉的状态,在饮食上,可以日中一食,睡眠慢慢减少,思惟睡眠的过患。之前提过摄受根门、饮食知量,在睡眠方面,只有中夜可以睡,初夜和后夜都不要睡,自己要这样去做,这个做法主要也是能对治我们贪图睡眠的问题。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谈过,当我们又要贪图睡眠时,就要如同突然间有一个人把一条蛇丢到我们的怀中,我们要赶快站起来逃走,惊恐的心情就要像这样。当贪图睡眠时,就要用这样的心情,赶快把自己振作起来。如果当时是在坐中修的话,也可以用别的方式,不至于当下就要下座来驱除睡意。我们可以利用观修的方式,比如观修无常,或是思惟轮回的过患,让内心生起厌离心,让心可以沉淀下来。或是也可以思惟佛的功德,让内心生起欢喜、好乐的心,以这种方式来驱除睡意。如果想尽了办法,还是想睡的话,那就只好站起来了,吹个风或洗个脸让自己清醒一下。一直到睡意整个消除了,才能再回座,不要回来又继续睡。

  愚痴重的众生就要修缘起观,在专注某个对境思惟、观察它的实相,当内心非常专注一境的时候,心很自然就会变得比较伶俐、聪明,很自然就可以去对治愚痴。一般来说,我们说我们的心比较愚痴,愚痴指的就是不知道真相、实相。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件事时,要好好去思惟这件事情是怎么来的、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只是傻傻的去做,而不去判断的话,这就是一种愚痴。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思惟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这样做的话,未来会怎么样。如同我们今天上这样的课程,有这个中心的成立,这个中心是怎么成立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缘?成立这个中心有什么意义?未来能达到什么效果?我们应该一一去思惟其中的种种因缘,这样的思惟就是思惟缘起。透过这样一一的剖析,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最后探究到它的真相,那就是已经理解到实相、真相了。如果我们总是糊里胡涂的话,那就是一种愚痴了。

  有一类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不去思考,糊里胡涂的,人家怎么讲,他就怎么做,完全不去思惟,这就是一种愚痴、无明的现象。就像猪一样,不管给牠什么,牠都会接受,牠完全不会去思考这个东西可吃或不可吃。所以,一般在经典上就是用猪来代表愚痴。人如果什么都不思考的话,就如同一个傻瓜一样。所以,无论面对什么,都应该好好去思惟,这样就能对治我们的愚痴。

  更深入来了解的话,缘起就是互相观待而生起的,如果可以深入去思惟缘起,就可以理解空性,就会理解到万法都是互相观待而生起的,这样就可以去动摇轮回的根本,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事实上任何一法绝对不是自成的,一定是依其它因缘而生起的,我们内心长久以来很习惯也固执于认为一切法都是自成的,而不是依因依缘而生起的,这是我们平时错误的思考方式,今天我们好好去探究任何一法都有它的因缘和合而成,这样就能理解万法真的是如梦如幻,它没有一刻真正处在一个完全不变的状态下,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一定可以去理解到这一点。

  缘起里其实有很多粗细的层次,我们一一去思惟缘起之后,会越来越深入,最后达到最深入的状态,我们就能彻知万法都是依他而起的,都是无自性的,我们就能接触到缘起的最深处。如同龙树菩萨所说,任何一法都是依因缘而起,所以,本自无来去、无增减、无生灭,因此,它绝对不是一种谛实的存在。慢慢的,我们就能碰触到缘起的最深层。

  有些人以为“什么都没有、空空的”就叫空性,认为空性就是一切都不存在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惟。我们一定要透过缘起来理解空性,越是深入的去思惟缘起,越能理解空性所指为何。对缘起的观修一步步深入之后,一定能理解空性并非空空的、一无所有。一定要透过用抉择慧、观择慧来思惟缘起,慢慢才能真正去领悟空性,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反正就是空空的、一无所有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空性的证得就太容易了,随便一个傻瓜也能理解什么是空性。所以,一定要靠抉择慧深入去观择缘起,才能理悟到空性。

  第四个如果一个人的我慢很强,非常的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在佛法上懂得很多,这一类的人就要修界差别观。有些人以为自己懂了很多大经大论,或者以为自己已经达到怎样的证量,也许自己没有什么功德,却以为自己是深具功德的,这样的人自恃很高、自以为是,就非常适合观修界差别。这里所谈的界差别是依声闻地里的十八界,十八界当中有很多深细的内容,可以分成很多细的部分来讲,真的是又广又深的,如果深入去思惟十八界的种种分类、内容的话,就能理解其实自己不懂的还很多,这样就能调伏我慢。

  第五个是出入息观,就是妄念炽盛人的观修法,就像早上练习的数息法的方式。再复习一下九节佛风,所谓的脉轮,从顶轮、喉轮、心轮、脐轮、密轮到宝轮,一共有六种。心轮中有八瓣心轮,往上的喉轮有十六,顶轮有三十二,脐轮有六十四,密轮有三十二,珍宝轮有八个脉轮,珍宝轮就是指生殖器的尖端部分。脉轮的观修在每一尊本尊的修法上都会有所不同,有些只是由顶轮观修到脐轮而已,有些是从顶轮观修到密轮而已,并不是每一尊本尊都观修的是从顶轮一直到珍宝轮全部都观。

  我们在做中脉和左、右脉的观想时,不要去想刚刚说的顶轮、心轮中有多少个脉轮,我们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空空的。中脉是从我们的背后脐轮稍下的地方,往上来到头盖骨和头皮之间来到眉间。左、右二脉是从我们的鼻根往后到脐部,这时左、右二脉和中脉是有接触到的,事实上,中脉和左、右二脉之间的气都是互相流动的。我们就是要把中脉和左、右二脉做个大扫除,从右边鼻孔吸气,观想气从右脉进入,往下之后,没有经过中脉,就直接通到左脉,上来之后,从左鼻孔呼出去。事实上,中脉代表的是愚痴,左脉代表贪心,右脉代表着瞋心。我们在吸气清净三脉时,也可以观想是在清净我们的贪、瞋、痴。左脉是白色的,右脉是红色的,中脉是蓝色的。

  我们从右鼻孔吸气进入右脉时,要观想吸进了慈心、悲心等功德和加持,最后气从左鼻孔呼出时,要观想我们净除了贪欲(因左脉代表贪),这样做三次。我们以前三次、中三次、后三次来讲,前三次就是右鼻孔进而左鼻孔出,就是真的从左鼻孔出来,不用去观想从眉间出来。中三次是左鼻孔进去而右鼻孔出来,这也是真的从右鼻孔出来。后三次是两个鼻孔一起吸气,等于左、右二脉都同时有气进入,同时也都进入中脉,从中脉上来之后,观想从眉间出去,但实际上是由两鼻孔出来,就代表净除愚痴。右吸左吐三次,左吸右吐三次,两个一起吸再从两鼻孔出但观想眉间吐也是三次。

  这样做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净除我们的烦恼?一般来说,我们是要直接针对那个烦恼去对治的,实际真正对治烦恼的力量应该是这样的。但是,用这种净脉气的修法,应该也是对我们净除烦恼会有帮助的。而且,这样做对于解开脉结是有益的。

  第三种是善巧所缘,刚刚的净行所缘是烦恼炽盛时所修的,如果一个行者并没有什么烦恼,烦恼非常的轻,就依照他当时所在学习的内容,如所学的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或处非处等等,以他当时所学的课程当成所缘境来修奢摩他,如此一来,他不只是能够修成奢摩他,而且对于所学习的经义内涵的理解也会非常善巧,这是属于智者的修法。

  第四种是净治烦恼所缘,如果一个行者既想要断除烦恼(此不表是烦恼炽盛者)又想要对经义理解成为智者,他就有两种所缘来修奢摩他,第一个就是世间禅定,就是修下界粗鄙、上界静妙相,第二个是属于出世间的禅定,以上两种所缘境内容未来课程皆有安排,目前暂不详谈。依这样来修的话,他既可以减轻烦恼,也可以对法义很善巧。

  今天所讲所缘境的内涵是依照《声闻地论》及《圣者南初所问经》里面所记载的方式来教导的。在介绍的所缘境当中,净行所缘是特别需要的,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部分就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当烦恼渐趋薄弱时,就应该以佛像为所缘境来修奢摩他,这是在《三摩地王经》中所提到的。当我们以佛像为所缘境时,就观想在我们的眉间同等高度的前面虚空中有一尊佛像,佛像的大小可以依照各人心中容易显现的大小为主,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多大,但是不要小到无法清楚的现起,只要佛像各部位都能很清楚现起即可。虽然是缘着一幅佛像或一张唐卡在修,可是,当我们心中现起佛像时,要把他当成是一尊真的佛,而不是把他当成唐卡或佛像而已。把心中的佛像当成真的佛,能使我们对佛更生起信心,因为我们同时会去思惟佛的功德,我们对佛的信心就会增强。

  首先,要用眼睛好好的仔细看眼前这一尊佛像,之后还是要用心去观修,因为奢摩他不是用眼睛修成的,而是用心修的。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当选择一尊佛像来观修时,以后就不要换别的佛像,一直到修成奢摩他之后,所缘境就可以开始换了。

  当我们缘着一个所缘境来修奢摩他时,就如同《辨中边论》所说,有一些会障碍奢摩他生起的过失,讲义上讲到五过失,其中一个是懈怠,如何去除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证得奢摩他的功德及未证的过失。要生起这些功德,一定要有奢摩他的基础,如此一来,我们对于修奢摩他就会有欢喜心,就会愿意去努力。五过失的内容及如何对治五过失的八断行,过去都已经讲过了(见摄颂或功德三本颂讲义),这一部分也没有真正关系到修奢摩他时住心次第的生起,所以,这一部分就不细讲。

  关于初住心,从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等五住心,要先理解它的内容,才会知道自己确实有没有那样的证量生起,绝对不是坐在那里自己想自己已经到了哪里就可以了,这不是用想的,必需要先去理解它的内容。我们从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到平等住,我们依次去修的话,据说在六个月内可以修成。如果以密续的修法,甚至一个月内就可以修成。

  九住心修奢摩他的方式是般若乘的共道,比如缘着佛像来修,就是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佛像上来修,心里这样去观修,此时我们会很清楚的理解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心是不是已经没有缘着佛像而往外散乱了?是否生起了妄念?内心都会非常清楚,这是内住心的阶段。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有经验,就会认识到妄念的生起,这当然是透过我们从师长那里听闻奢摩他的修法,再经由自己实际去做,意识到妄念的生起,由听闻力而促成内住心的。在内住心的阶段,仅仅止于听闻力,还没有真正进入思惟,光是透过听闻,我们的内心很清楚了,此时把它拿来真正缘着所缘来修奢摩他,这样的阶段叫内住。

  在内住阶段,内心是怎样的相状呢?我们透过听闻,照着那样的方式去修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觉受,当缘着所缘境在修的时候,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妄念的生起,当真正进入内住心时,很清楚知道什么是专注一境的状态及什么是妄念生起的状态。以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可能都还不是很清楚,等到真正能区别专注一境和妄念生起时,才叫作真正到达内住心。当我们生起对于这部分的理解时,可能会对自己很不满,会觉得自己好象一个疯子一样,怎么妄念会这么多?由于我们现在可能都还没有真正进入内住心,也许会认为我们心很清净,好象没有什么妄念。可是,真正进入到内住心时,会发现即使是瞬间都会有多少念头的生起,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妄念,瞬间有多少妄念生起,几乎都是数不清的,到达这种状态,才叫作真正进入内住。

  在内住心的状态时,其实我们内心只是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专注一境及什么是散乱的状态,虽然很清楚,却还没有能力让心专注一境,几乎连瞬间都做不到,会有那种感觉。在内住心的阶段,念一句六字大明咒,可能就会有数百个念头产生。我们坚持努力,让专注力稍稍有一点持续力时,如果能专注到念六字大明咒持续一串念珠的时间不散乱,就表示我们到了续住心的阶段。

  专注一境是这么的难,如果认为念一串念珠的六字大明咒很容易,认为自己都不会生起妄念,那就证明我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奢摩他,连边都没有摸到。因为真正进入到内住心的状态时,我们会知道要制止妄念是多么的难,真正要专注一境又是多么的难。内住心的生起是透过听闻力的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加强它、串习它,一直到续住心的生起,这就是透过思惟力的结果。

  接着是安住,安住是怎样的状况呢?譬如我们早上在座上修时,念一圈“玛尼”而心不会散乱,我们从头再念一圈时,就又开始散乱生起了,这是续住的状况,能维持心专注于一境,就只有念“玛尼”一串念珠的时间,当要念第二圈时,散乱又生起了,这是表示持续力不够,这是属于续住的状况。此时我们再去加强它,尽力使前后两圈念“嘛呢”专注一境的时间能接续起来,此时就是安住。

  当我们的心在续住时,已经能够有短短的时间专注一境,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快要散乱了,就赶快把自己的心抓回来,再让它安住于所缘境。就像我们看到一块布快要破了,就赶快用另一块布把它补上去,让这一块布不至于真的破掉。能这样去努力,让专注一境能持续下来。另外举一个例子,我们早上修一座,下午再修一座,在早上修一座时,也许持续力足够,可以让自己专注一境,到了下午再修一座,这当中可能会有所散乱,所谓的安住就是这当中不要下座,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把早上那一座连到下午那一座,时间能够持续下去就叫安住。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专注还不到那么长的时间,仅止于一串念珠的时间,把前面一串念珠的专注力连到第二串。

  在近住的时候,能够把缘着所缘境的力量一直持续下来,这是靠念力来成办的,使前面缘着所缘境的力量不至于散掉,靠念力让它持续连接下来,这部分就叫做近住。一旦到了近住的阶段,心已经不再会往外散乱,几乎已经可以完全专注在所缘境上,可以专注一境。但是,此时还是会有细分的掉举和昏沉。在安住和近住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用我们的念力使心不生起散乱。到了第五住心调伏时,我们最要谨慎小心的是不要让细分的掉举和昏沉生起。

  什么是细分的昏沉呢?当我们的心专注在一境时,这个所缘境在心中有没有很清楚的现起呢?有的,可是,内心执持着这个所缘境的力量,几乎是没有力量的。就像我们在看某个东西,眼睛是在看着,可是,那个力量并不强,虽然还是有看到,可是力量不强,这时就是细分昏沉生起。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要非常的小心,因为有很多修奢摩他的人,在这种情境下,他并不了解其实这是一种细分的昏沉,不知道这是一种过失。如果让这种情形持续下去的话,根本不可能达到修奢摩他的结果,而且会使我们的愚痴更增强,会断了我们的智能。很多人在教导人家修奢摩他时,就把这种细分的昏沈和修混为一谈,他以为当时就是一种入定的状况,其实当时修奢摩他的明分是有的,虽然很清楚的在心中显现,但是心缘于所缘境的力量不强。到了这种境界的人,他可能可以感受到一种安乐的感觉,但不晓得这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这是细分昏沉生起的状态,这当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危机。

  在这种状态之下,就要靠正知力,用正知力来对治它,好好去检查看看此时心缘于所缘境的力量在不在,如果心缘于所缘境的力量不在的话,就表示细分昏沉已经生起。如果此时还不知道用正知力去检查心缘于所缘境的力量强不强的话,以为这是正确的修奢摩他的状态,就会有很大的错误产生,这一定要非常小心。这种情形要怎么对治呢?如果我们心缘着所缘境的力量已经不够了,表示心当下并不伶俐,心处在一种很弱的状态,用正知力已经理解到心已经处于这种状况时,就可以用思惟佛的身、语、意的功德,或是思惟无常、轮回过患,这样会使心重新清明、伶俐起来,让心当下又具有力量,此时再赶快把心缘于所缘境上修。在修奢摩他时思惟佛的身语意功德或思惟无常,会不会造成修奢摩他过程中的一种过失呢?这不算的,因为这时候是我们自主的去思惟佛的功德等等,而并不是不自主的,因此不算修奢摩他上的一种过失。

  在第五住心(调伏)的阶段时,可用思惟佛身语意的功德或思惟无常,轮回过患等令心重新伶俐,最主要是要对治细分的昏沉,在第六住寂静时,思惟如轮回过患部分,最主要对治的就是掉举,当思惟过患或功德时,这两者都是透过正知力来对治的细分的沉掉。到第六住心(寂静)时,我们的心虽然是缘着所缘境,和第五住心相反,第五住心是缘着所缘境的力量不够,而第六住心是缘着所缘境的力量太强了,过犹不及。太强的状况之下,内心会有一种欢喜的感觉,有一点落于贪品的倾向,心缘于所缘境的力量太强,就名之为细分的掉举。在第六住心时,心缘于所缘境太过于用力,会有一点亢奋的状况,这就是细分的掉举,这和第五住心正好相反,而这两者都要靠正知力来对治。

  到第七住心最极寂静和第八住心专注一趣,就继续精进的用正知力来对治细分的昏沉和掉举,在第五住心和第六住心时,已经知道要用正知力去对治细分的昏沉和掉举了,在第七住心和第八住心时,就要更努力用正知力去对治细分的昏沉和掉举。怎么精进呢?就是我们很努力、精进的用正知来检查细分掉举和昏沉有没有生起,这就是第七住心和第八住心用来对治细分沉、掉的精进力。我们以一个好乐心用精进力以正知力对治细分的沉、掉,当这种心力达到最圆满的状况时,此时就是第八住心专注一趣,就是全心全意精进的以正知来对治沉、掉,完全不会有疲惫的感觉,那样的力量已经提到最圆满的状况时,就是到达第八住心专注一趣。

  在第八住心时,他还是要有好乐心,很欢喜精进地以正知力去观察细分沉、掉有没有生起,透过这种精进力,使细分沉、掉不再生起。那么,它跟第九住心有什么差别呢?第九住心就是他不需要刻意的再去努力精进,细分沉、掉也不会生起了。在这种状况下,很自然的慢慢就会有身心轻安的状况生起,先生起心轻安,之后再生起身轻安,之后还会有身轻安之乐生起。仁波切说透过这几个阶段的修持,到达了平等住,此时他的身串习已经达到极度成熟的状况,这个部分先生起,再生起心极度成熟的状况,之后才再生起身串习之后的乐,那种乐可能就是所谓的“安”,之后再生起心轻的乐(安)。一般来说,中文都是用“轻安”二字,现将轻安分开来讲,先生起心的轻,再生起身的轻,之后再生起身的轻安,后再生起心的轻安。仁波切说:我们在净除罪障之后,身心会有轻的感觉,可是,和现在修九住心这里是不同的。到了第九住心时,先是心到达一个纯熟的境界,接着是身到达纯熟的境界,接着在身纯熟的基础上再生起一种安乐,接着在心的纯熟之上再生起安乐。在这四个次第之后,已经身心轻安都生起了,此时之前所修的九住心三摩地才成为真正的奢摩他。

  透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已经把九住心跟六力都同时讲过了,接着看讲义中的四作意。在初住心和第二住心里面有个“力励运转作意”,我们的心在初住心和第二住心时,心缘着所缘境的力量都不强,都还非常不足,此时我们无法用念力帮助心安住于所缘境,此时要非常特别小心谨慎,因此,要非常刻意用力的把心安住于所缘境,因而名之为力励运转作意。

  从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之间,是“有间缺运转作意”,因为在第三住心和第四住心时,分别会有粗分的昏沉和掉举生起,第五住心、第六住心和第七住心时,分别会有细分的昏沉和掉举生起,由于粗、细二分的沉掉会妨碍我们对于奢摩他的修习,因而名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而非它中断心缘于所缘境。它对我们的修会有障碍,也会产生过失,因而名之为有间缺。

  在第八住心时,就毫无细分沉掉的生起了,就名之为“无间缺运转作意”,因为此时已经没有细分的沉掉来干扰我们修奢摩他了。在第九住心时,也不用像第八住心还要刻意去努力精进,此时已经能够任运自然的安住于所缘境,而且没有粗、细分的沉掉,因而名之为“无功用任运运转作意”。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