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亭: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卷第十
道亭: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卷第十
霅溪普静沙门 道亭 述
故此经云至尽义者是也。
释曰解前发心功德称性德而无涯一证一切证故云一切一切如彼下指喻何况下以多法例多喻意显法无边而略如其喻也。
所以尔者至穷终方原始。
释曰此显位上下相即也由是下以法显人故皆始终一齐耳。
如上同时至佛者即其事也。
释曰初例总显别又云下引地经与十住偈文皆明相即十信下以人显法是以贤首品谈德业该收故十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斯之谓欤。
问如同体至属因陀罗摄。
释曰矧兹同体法既交参义非一准是故炳然齐现犹比芥瓶交映重重若帝珠之互入此是具别门之义也。
余义即同至门中亦准思之。
释曰此辨本门相即之义仍随下亦具余门法本如然非同应化故云旧来如此也。
问若一门中至摄一切无尽故。
释曰此问蹑前答辞而起答约隐显相夺而酬。
问此同体中至中一切耶。
释曰自他之义显然有异岂有断自复容于他耶。
答既摄自至穷其法相也。
释曰自他皆摄者穷其缘起方尽难思耳。
何以故圆融至不可说其边量。
释曰初句征余皆释释中并用所因圆融法界者法性融通故无尽缘起者缘起相由故此但论法界等者唯心回转故末句结答问宗。
故此经偈云至俱齐无前后别。
释曰初偈约时显法前三句言时劫不可尽乍可尽第四句正况缘起之法决不可尽也次二偈约依正显法谓正报众生心行差别是最难知今亦可知碎利为尘尘不可数此亦可数虚空无边一毛无间乍以无间之毛端度量无边之虚空若是菩萨发心功德不可测量良由下出其所以则一证一切证因果该彻故也。
故地论云至此事不疑。
释曰因果不二为大缘起仍以六相融通故自他相即明知下亦因果圆融历历齐现故云互为主伴深须下劝诫也。
又此经云至广如经文。
释曰初发心菩萨与诸如来依正等说法等身量等智慧等度生等又云下略明初心正觉之相也。
问此等叹因至故非因也。
释曰此之问意由前广叹初发心之功德故以果德例而难之答中以一乘缘起因果同源故因是果家之因得初即得其后也若不得者非果之因非缘起之因也。
问上言果分至得果法耶。
释曰亦由上文因即果故便引果海难思而辨果也。
答令言作佛至不可说也。
释曰此中答意约其三生于第三生因圆果满犹带言诠故上广辨作佛才臻位极则没同果海唯证乃知故不可言议此之三生在于一念故清凉云一生不克三生必圆。
此如龙女至应准思之。
释曰示圆机证果也虽女人五障此女乃道成转身如法华中辨余皆当经详矣。
问上言一念至与彼何别。
释曰介尔成佛权实皆宗故成此问。
答三乘望理至具足一切耳。
释曰三乘望理为一念者谓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今此一乘等者谓缘起一念一多混融是故此成即是彼成故与众生同时作佛言十同时者无尽之时同趣一念故也后皆新新断惑者旧佛新成促不碍延也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等者因该果海逆顺等者以玄门而状证相十信终心具诸位者果彻因源也应用六相通之。
然此一念至自在门讫。
释曰一念同劫者延促无碍由法融通故时无尽也直须思之者示劝修忌落其识情耳。
第四因陀罗至互现重重无尽。
释曰此上诸义体相自在等者谓以一事称性故能摄一切余法亦皆称性何有一法而不摄即是故重重互相涉入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珠珠皆尔此珠明彻互相现影复现影而无穷尽梵云因陀罗此云能天帝十门唯此从喻受名若就法立应名重珠现无尽门。
故此经云至即三世间也。
释曰初偈尘中现诸佛智正觉世间也次偈尘中现佛土器世间也后偈尘中现三道六趣众生世间也。
又云一切至无量广如经辨。
释曰初偈主伴同会普法圆彰次偈依正容持分圆无碍末后举一例余。
此等并是至如量境也。
释曰结示本法由法智圆明皆悉无尽也。
其余变化至去情思之。
释曰其余变化等者拣三乘应现也何以故下征释本法离本法离见超情耳。
问上一尘至宜准思之。
释曰问中约一尘一刹平遍而难答中据尘刹相含重重互遍而说也。
问若据此文至因陀罗成也。
释曰问责瀚漫焉辨始终答藉智成虽重重交涉不碍历历齐彰故论主伴耳如上教义等者示法法皆有主伴也及前等者指前二互若乃隐映互现展转无穷皆此门摄故云皆悉如是等。
五者微细相容至无不明了。
释曰炳然同时齐现等者炳明也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顿见然微细者总有三义一所含微细犹如芥瓶如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故以毛据称性却如琉璃之瓶刹约存相故如芥子在内二约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如下引经证三约难知微细微尘不大而刹不小而能广容即难知义一能含多即曰相容又法法皆尔故云相容一多不坏故云安立。
犹如束箭至可如理思之。
释曰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等者即如十微细中八相之中一一各具余之七相之义又云下依正相含炳然之相故皆言安住也。
问是义与上至宜细思之。
释曰此之答意但以诸法同时相容显现与展转摄入重重故分二玄之别更无别义也。
六者秘密隐显至俱时成就也。
释曰此上诸义隐覆显了者谓一事能摄彼多则一显多隐一切摄一事则一隐多显二隐不俱二显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故曰俱成。
故此经云至秘密授记等。
释曰于此方入正受为显他方三昧起为隐以此但入定不见起故眼根入正受即是显色尘三昧起即是隐下之隐显例可知矣然兹隐显皆就二法形对言之应成多对一此彼方隅对二根尘能所对三男女左右对四尘毛依正对五往返度生对六现灭流通对七显授冥记对此上多对皆显密同时无有前后耳。
如上第一至此准思之。
释曰一中多显故一钱中十钱为显了多中十隐故第二钱望第一钱中十即为秘密何以故下征释隐显则见此不见彼彼名隐此名显亦如一人身上六亲所望虽各不同然各全得亦不杂乱由此隐显体无前后不相妨碍名秘密俱成问此隐显门与前相入相即何别耶答若摄他他现是相入门若摄他他不现即相即门若摄他他不尽不现即隐显门故如八夜月晦明相并隐显同时矣。
第七诸藏纯杂至故名为杂。
释曰初标名次释义若以人下释纯又即下明杂斯二同时故云具德。
又如菩萨至俱时成就也。
释曰此约古立如一施行一切皆施名纯施中具于诸行名杂即事事无碍新云广狭以大师意云万行纯杂有通事理无碍及单约事说故废之可谓同一法界故纯不坏事相故杂此即事理无碍也一行长行故纯不妨余行故杂此但约事也故昔废之而立广狭若欲会取即事同理而遍故纯不坏一多故杂即亦有事事无碍义耳如上人门取者是也妙严品说诸众生海各各唯得解脱门纯也普贤菩萨得不思议解脱门杂也又如善财所求诸善知识各言我唯知此法门纯也皆推进云如诸菩萨种种知见种种修行种种证得者此杂门也自言知一推他有多自他虽异然属一身此亦纯杂无碍门也。
如是繁兴至宜准思之。
释曰缘起无涯普周法界纯一无二各不坏本位故曰无不具足者矣。
八者十世隔法至不相离故。
释曰三世区分名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异成此上诸杂义遍十世中者以时无别体依法以立法既无碍时亦如之同时者一念之总别异者九世之别以时下出十世融通所以如见华开知是芳春茂成结果知是朱夏凋落为秋收藏为冬皆因于物知四时也今时相入知法之融通故不相离。
言十世者至得即入也。
释曰各有过去等者取意以立即离世间品意文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何等为十所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为九世又三世说一念即是总句言无尽即未来未来欲彰无穷故云无尽现在平等即现在现在谓现在可以目睹例同过未故云平等不言一念亦名九世摄归一念故云十世总别相资互为缘起。
故此经云至浑融成矣。
释曰念劫圆融延促无碍故经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又十地品第十地云菩萨知种种入劫智所谓一劫入多劫多劫入一劫乃至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等此亦以时而显智也思之。
又此经云至广如经文。
释曰引此诸经意显时处无碍初尘现时刹二尘现时众三尘现时化事四尘中转无尽法轮。
此普摄上至宜可思之。
释曰结前十对之法与十世而融通者矣。
九者唯心回转至故异三乘耳。
释曰言唯是一如来藏清净心转者谓心能变境境须似心心既无碍境亦无碍况真心所现拣异妄心故言清净真法具德故能即入重重无碍故云但性起具德异三乘耳然此一门虽异三乘盖宗因亦举犹有带理之言故大师新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移此回心为立门之所以。
然一心亦具足至等者即其事也。
释曰十心之义如心识中辨。
所以说十者至无穷种种德耳。
释曰结德彰圆重重无尽也。
此上诸义门至宜思释之。
释曰指法唯心出宗所以不可率情故宜思择。
十者托事显法至一切法门。
释曰谓见一事即是见于无尽法界非是托此别有所表故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是般若无分别智等故曰别显别法者也。
如此经中至如经思之。
释曰云标十种表法乃三虽上诸义即是等尽法界但随一义以名目之如显可重圆明即名为宝称性自在即称为王无心沾润即名云等龂腭者谓云之腾貌为沾润之根。
问三乘以有至宜可如理思之。
释曰初问二答答中三乘托异事相表显异理等者谓三乘中衣表忍辱室表慈悲等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等者谓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无尽德从无尽因之所生故。
此上十门等至大见闻心中。
释曰融成一致成大缘起也言十门与本文十义皆悉同时者谓每一门既带同时等十门具此十门皆各具教义等十义一门既尔门门皆然重重取之乃至无尽故成缘起普眼境界言谛观察等者约智修入则无心体极无间常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圆斯之谓矣。
然此十门至缘起义耳。
释曰初诸门相摄二六相圆融三结归一乘言随一门即摄余门者此虽相摄不俱次绪乃依至相也以大师新立有次第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二广狭门别中先辨此者是别门之由由上事理无碍中事理相遍故生下诸门且约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三由广狭无碍所遍有多以己望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俱存但力用交彻耳四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门五由互相摄即互有隐显谓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入门摄他他无体有相即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以为门别故此三门皆由摄而有相入则如二镜互照相即则如波水相收隐显则如日月相映六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故有微细相容七由互摄重重故有帝网无尽八由既如帝网随一即是一切无尽故有托事显法九由上八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时亦尔故有十世门十由法法皆然故随举其一则便为主连带缘起便有主伴门此据新立故改门而次绪有异于古也非谓古失盖欲学者展转精明耳。
又于其中至境界准思之。
释曰拣[((冰-水+临)-品+口)/皿]指文护一乘故也言与彼三乘或同或异者谓法相有通一乘有局三乘略如一乘中办所设等者且三乘名教但为一乘之先客广如经论疏钞者以大师凡著义疏数本皆明权实不能备举孔目及问答通至相述作亦三一甄分故次云全别不同宜可广依等者劝示修学令不混通规耳。
问此上道理至对比决之。
释曰初引经正答良由下出圣意也。
又偈云至佛法一乘也。
释曰据经定义参以四乘权实显矣次下原佛本意云。
由此一乘至三身等佛。
释曰良以法门高妙权小难窥故隐实施权未称本怀权现身相此明偈中三乘之义也。
今为如是至无尽佛法也。
释曰圆根叩击利见大人故现无尽身云演难思之法义此明偈中一乘之义故结云名现佛身说无尽也。
三乘但随机至为实德耳。
释曰三乘但随机者逐机末教也未显诸佛十身等者非称性本教也然此三乘既不称性纵尔终谈亦是设化随机未亡形对故云非穷尽说也何以故者征征云焉知三乘不谈无尽耶故释云三乘以此无穷为过失故返显一乘宗无尽德也故知他宗尔尔三千犹存限量亦属三乘。
又此经云至惊怪者矣。
释曰此通疑难也惑者云既言一乘以无穷为实德何以经中有谈二三等诸乘耶故此释云此据本末分齐说耳何故如斯且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本末齐彰方穷无尽是故海印炳现斯之谓欤题称一乘教义分齐却备谈一代教迹三藏微言者正是斯意学者知趣莫惊怪应以虚心体兹宗极耳。
第四六相圆融至三问答解释。
释曰六相之义本出地经世亲菩萨以论开辟故论云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清凉释云此乃标举显通谓法之体状目之为相义别为门又由此通入证智中故论又云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者清凉云此显立意谓此六相为显缘起圆融之法勿以阴界入等事相执取意不令人随事执取非除界不具六相也故云六相缘起大师立意亦然但文小异耳。
初列名者至不移动故。
释曰列名略释先须总识其相列名是论文为论中释义随经义门难见是故大师约通义略释言别依止总满彼总故者谓依一开九无总别不立故云依止由别方成总故云满彼清凉云总则揽别而成别分总为别同则别别带总异则别别互乖成则双揽同异方成若无同异总相不成故如舍椽梁总皆相似终不成舍坏则唯别各住自性故又坏者犹如世界多缘共成其中事物一一推征何者是界名坏。
第二教兴意者至陀罗无穷理事等。
释曰教兴意者约教道解释故此教下彰其德用由六相之圆融耳。
此义现前至便成正觉。
释曰此义现前者谓六相缘起法智融通则不见一法当情故一断一切断法混时融故得九世十世或灭或亡智显智与理而齐彰故初心正觉摄多劫于刹那十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
良由如是至华严经说。
释曰良由者出前道成之相束为因果二门故曰因即普贤果即十佛等。
第三问答至就缘成舍辨。
释曰以喻总释也一切处通者但有形量法皆具六相或曰既言一切法皆具六相此缘成舍岂非法耶何以喻释答据舍是法亦缘起故今言喻者仗此晓余故属其喻耳下多不释准此知之厥或义难见所由请捡前因缘起。
问何者见总至即得舍矣。
释曰言为椽全自独能作舍者即互偏相资义谓此椽等诸缘要互相偏应方成缘起如一椽偏应多缘各与彼多缘全为椽故此则一椽具多椽也若此一椽不具多缘则资应不遍不成缘起。
问若椽全自独至不名为椽。
释曰蹑前为难难以孤单答以因缘何乖椽舍。
问若椽等至少力并全成也。
释曰此重问答据力用义以显之谓须一全有力余缘无力若余有力一缘定无力方成舍耳故不可各出少力是故少力成过也言故知非少力并全成也者结少力之非显一椽全有力之是也。
问无一椽时岂非至余椽例然。
释曰言答总并是椽者谓揽别成总举一椽之总故力贯诸缘也若去于椽即舍便坏瓦等亦坏故此诸缘皆即是椽舍方善成一缘既尔余亦然。
是故一切至一切处准知。
释曰是故下结成缘起谓此大缘不起则止而不论若起则圆融离识耳。
第二别相者至以此方便会一乘。
释曰此颂分句前六句每句一相第七句拣非识情最后一句依修而证良由揽别成总故云一即具多分总为别故多即非一诸缘各别而成力义齐故多类自同诸缘随自形类功能各别故各体别异由此异故方显前同也同异双资义理出于思识方成总舍故云一多缘起理妙成也虽成一总且不失诸缘故各住自法然此六相为显缘起圆融之法大智造之无涯故云唯智境界勿以阴界入等事相执取故曰非事识依此缘起因修证于果海故云以此方便会一乘问此之义理分齐与夫大疏义理分齐同耶异耶答旨趣虽同建立有异故彼所依体事同此立义门摄归真实同此二义相收一性无二等彰其无碍同于三性交参周遍含容全同解释建立异者爰大疏宗终南三观故止于斯此章乃该罗众义本末齐彰故三性摄余宗六因收权浅若尔一乘之旨岂殊途耶答彼克一经此就判教是故克经则三观澄明判教则旁该余义然后融归圆实未来通规一代教兴海印斯现耳。
偈辞述意回向。
一乘妙法难承受 旷劫难逢今幸偈 大师法义绮成章 数百年余孰分剖 我今辄以凡心智 启迪无边无上义 回兹功德沾含灵 同趣菩提实际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