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圆瑛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9日
来源:   作者:圆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圆瑛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

 

  圆觉经讲义卷第四

  戊二 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

  己一 二问答三观修行

  庚一 示三观行相

  辛一 威德启请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二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言别明者,其有二意:一则由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名为别。一、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或单修、或复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轮,各应一机,故名为别。其所离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皆是别相,不同前通明观行也。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起座启请。经家叙仪,三业恭敬如前。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大悲世尊,准如前释。广为三句:谓为我等广开分别如是,而说次第随顺,圆顿随顺诸文,令诸现前菩萨圆觉妙心,慧照光明,照见次第则妄尽觉显,照见圆顿则当下离言。承佛圆音者:佛音具足众音,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谓亡心顿证,识得自心,即是圆觉;不因修习观行而得如斯善利。暂闻已得善利,况勤而行之。一庆前竟。

  壬二 请后

  癸一 问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此问所修之行,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未闻所修之行门,故此请问。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圆觉妙心,为清净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门者:从外来入王都,乃有四名,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但随彼四方所来入之人非止一条路径,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依四法界修,随彼根性,其发觉初心,乃有多种方便。一切菩萨者,谓欲证圆觉之人,合随方来者。庄严成佛国土及成就无上菩提,随其根性,非一种方便。如‘楞严经’云:‘方便有多门’,合非只一路也。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 种?

  古德云:‘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故云惟愿世尊,以世尊乃过来人也。广为我等,宣说最初发心之方便。所谓随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之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上上人圆修顿悟之行。今为中下之机,故请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能修之人总有几种?一问所修竟。

  癸二 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令此现会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开解悟,发觉初修方便,以及渐次增进之法。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者:建水月之道场,作梦中之佛事,游戏诸佛如来,大寂灭海之中。作是语已,如是三请。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重言善哉者:乃赞其当场一问,利益今后也。汝等乃能为诸现前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问词还有渐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趣向既定,渐次可知。诫以谛听,许以

  当说。三如来赞许竟。

  辛四 承教静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辛五 正答所问

  壬一 长行

  癸一 标本举数

  子一 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平等无二。体居万象之先,故称无上。本妙觉性,周遍十方一切处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及诸有情,与一切诸法,并及无情,同一体性。如前所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故得同体平等,即所谓‘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则佛性即是诸法之性,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 金刚般若’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谓于彼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无有二相。如前所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贪嗔痴,同是梵行。但契一真,实无有二。一约称性之行以标本竟。

  子二 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如‘楞严经’所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故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但圆摄所归,循顺根性差别,证入浅深,当有三种。然众生根性虽复万殊,而此三观收无不尽。一标本举数竟。

  癸二 正示观门

  子一 泯相澄神观

  丑一 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净治无明习气,称性而修耳。先修奢摩他。此三种梵名,同‘楞严经直解’云:二经列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义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空,即空观,真谛也。不空,即假观,俗谛也。空不空,即中观,第一义谛也。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以次第各照,则为渐。此憨山依天台三观义,略顺于‘楞严’。‘正脉’不翻,但约义释云:奢摩他,谓开解照了不生灭之自性,微密观照。全取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为体,是为即定之慧。三摩钵提,谓蹑解起行,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体,是谓即慧之定。禅那,谓历位修证,如是中中流入萨婆苦海。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体,是为定慧均等。此交光依‘楞严经义’,似有拣于天台。惟我圭峰密祖疏,依本经另立三种观名,冥符楞严;质之憨山、交光,亦不相违,今准用之。第一、奢摩他、为泯相澄神观。自释:泯相者,谓身心客尘永灭;澄神者,取静澄念;观者,心冥所观之境也。第二、三摩钵提,为起幻销尘观。自释:起幻者、谓起诸幻智,以除幻境,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销尘者、从此自觉,根尘无累,自他一体,幻相永离。幻相属尘,永离谓销,非但所观是幻,能观之智亦幻,故皆永离也。第三、禅那,为绝待灵心观。自释: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如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又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皆绝待灵心义也。一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净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故云:取静为行。由以静澄心,诸念不起,觉得识心,烦劳动扰。此觉非识,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眼有见,不能自见其眼。‘直解’云:‘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入观之效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此示入观之效。由前念澄觉识,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迷时则隐,悟时乃显,故云:发生。以心光发现,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如客如尘。以客,喻身,往来不定;以尘,喻心,生灭不停。由身心所起之客尘,乃法喻并称也。从此永灭者: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是最初工夫,一念顿契无生也。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者:谓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便能于净圆觉心内,任运发起,寂静清虚,轻安调适之相。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身心相尽,妄念不生,而得寂静轻安之故。文不言轻安者:以寂静自得轻安。工夫到此,则十方廓然,圣凡交彻,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我心中显现。我心如镜,佛心如像。此约行人入观,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直解’云: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三示入观生效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菩萨依奢摩他观力修行,行乃无过,故以方便称之。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密祖泯相澄神观,谓于染净诸法,心不妄缘,而恒寂静也。一泯相澄神观竟。

  子二 起幻销尘观

  丑一 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及与根尘,皆是无明,迷真而起。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识与根尘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破根本无明。以四相无明,既已除灭,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广作利生佛事,普现十界身云。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由起诸幻以除幻者,及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之故,已证真如自体,从体便能起用,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我今已悟、已修,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当度众生,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正示观行渐次增进之相。一切菩萨,指信、住、行、向、地等。从此起修观行,渐次增进者:约历位,从浅至深:约断惑,从粗至细。今依‘起信论’,逆次发明。初、信位,寄息于灭相;二、贤位,寄息与异相;三、圣位,寄息于住相;四、果位,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修行至此,返观从前。观幻者:观,即能观真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非同幻观者:谓幻观之智,对幻法而立,幻法既无,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犹未离幻,故云:皆是幻故。自此能所双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谓菩萨所修圆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间种谷相似,依土长苗,至结实收成之时,则苗土俱弃。种子,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依幻法而起幻智,从幻智而亡心入觉。入觉则能所不立,前二皆袪矣。三示渐次增进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菩萨依三摩钵提观力修行,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称之。名三摩钵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销尘观,谓彼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所观既亡,能观亦泯。二起幻销尘观竟。

  子三 绝待灵心观

  丑一 标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观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双离二边。离有边,故不取幻化;离空边,亦不取静相,此显双离前二观,直观寂灭无二之真心。了知身心皆为挂碍者: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者:真知无知,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谓对待既亡,能所不立,无明净尽,得以离境,故云:超碍离智。故云:超过无碍,毕竟寂灭,是为永得超过也。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于此返观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内之能受用身心,虽然相在尘劳区域,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喻如器之锽,即洪钟之声,锽锽然声出于外,以明碍处能达无碍之意。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碍,灵明观智,超出有为无为也。世界身心,喻器;灵明观智,喻声。器局本处,声闻四达,以喻观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身心不离旧处。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者:超出有为,则烦恼不能留,又超出无为,则涅槃不能碍也。烦恼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碍,法合锽锽钟声。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成就利益

  ‘便能内发寂灭轻妄。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菩萨修观至此,便能于此妙观心内,发起寂灭轻安。前超出有为,烦恼不能留,故寂;超出无为,涅槃不能碍,故灭。轻安者不用更加修为,自觉身心寂灭,轻快安适,虽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故云:寂灭。乃至种种难行之行,不见有系累之相。故云:轻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圆觉性,寂灭真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观之时,用心同佛,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现前自他虚妄身心,即是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何况一切众生及与寿命;又从我、人相上,虚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显四相不空,不能契此。三示成就利益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菩萨依禅那观力修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故以方便称之。名为禅那者:依圭峰密祖绝待灵心观,谓不依身心能所,直造灵明觉心。三绝待灵心观竟,并前二科正示三观竟。

  癸三 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总指前三观。皆依悟净圆觉而修,以此为因地心修行,趣入果地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者:已成之佛皆依此三观而得成佛。十方菩萨未成之佛,繁兴万行,常修种种方便。或顺性通修曰同,或分门别行曰异。虽同异攸分,皆依如是三种观法,即为菩萨所应作之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者:趣入虽从一门;功成即三皆圆证,妙契法身,而成圆觉之佛矣。三引例彰圆竟。

  癸四 校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校量显胜也。谓假若有人修于圣道者:谓从凡夫地,发小乘心,修出世道。而云圣道者:圣人所证无漏之道也。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以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教化众生,令得成就百千万亿之多阿罗汉、辟支佛果,其功德可谓胜矣。设或不发大心,终成败种,反不若有人从凡夫地,发大乘心,闻此圆觉之法,心生信解,即依解起修。修此无碍法门,即指三观。通理法师云:如第一观中,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于理无碍。第二观中,以净觉心,起诸幻化,则于事无碍。第三观中,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声出于外,则兼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故总以无碍法门名之。闻此无碍法门:但是自闻,未及教化随顺,不过权修,尚阙深证。一刹那顷者: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虽然如是之速,依然次第分明。如利锥一刺,九百张纸层次井然。如此少时,随顺修习,其功德尤胜教化成就,众多二乘。以此圆觉无碍法门,乃成佛正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闻即闻慧,才经随顺即思慧,修习即修慧。然于大乘而发三慧,即是大根菩萨。譬如阿伽陀药,压倒医方万品,摩尼一颗,胜似海宝千般。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前二科同长行,唯阙校量。)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

  有物先天地,故称无上;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名为大;出生如来,故名觉心。与一切法,故名本际;同体平等,故无二相。随顺修习,起诸方便,其数即应无量。如来总为开示,便有三种品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寂静,是义;奢摩他,是名。其起行也,一向以静境安心,静慧发生,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诸如来心,于行人静觉心中显现,故云:如镜照诸像。如幻,是义;三摩提,是名。其起行也,觉知心性,及诸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同体大悲轻安,永离诸幻,如土长苗,故云:如苗渐增长。禅那,是名;寂灭,是义。其起行也,双超前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由是得超,碍无碍境,便能内发,寂灭轻安。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此非对动之寂,生己而灭,故云内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如声从器出,器不能为碍,故云: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如上三种微妙法门,皆是圆觉随顺修习之方便。十方诸如来是已成之佛,及诸大菩萨是未成之佛:因此得成无上佛道。三种事业若得圆证,故名无住处究竟大般涅槃。一示三观行相竟。

  庚二 明单复圆修

  辛一 辩音启请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业恭敬,准如前释。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大悲世尊如前。如是法门者:即前三种观门。甚为希有者:悟净圆觉为因地心,依悟起修,直至佛果,故为希有。

  壬二 请后

  癸一 问所修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诸方便者:指前三观。一切菩萨,指前所立行本。悟净圆觉法门,虽三观分明,未审所修,为复一人具三?为复三人各一?为前后;为同时;为依次;为超次也。

  癸二 明所为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愿为现前大众以及未来末世众生,曲垂方便,种种开示,令悟真修实相,不至徒尚虚名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辛四 承教静听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 正答所问

  壬一 长行

  癸一 举意标数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所证圆觉:即众生本具圆觉。清净本然,一真独立,诸惑不染,不假修习。故云: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指现在初心。末世众生:指未来新学。发心虽大,悟净圆觉,而未证圆觉,依悟起修,乃以幻修幻,即同幻化,故云:幻力修习。当时随机分门,便有二十五种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通称清净定轮者:皆依幻力修习,修即无修,故云:清净。诸观皆属定故。轮有摧碾、运载之功。依此而修,能摧毁粗细烦恼,能运至无上菩提故。一举意标数竟。

  癸二 观网交罗

  子一 单修三观

  丑一 澄浑息用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因前经文有,故略。唯取极静:唯者,独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极静之行,方得成就。由静力强胜之故,即能永断烦恼。烦恼断尽,方成佛道,显是顿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故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证究竟断果故,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一澄浑息用观竟。

  丑二 庖丁恣刃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唯观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观。以佛力故:谓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以如幻之幻术变化如幻之世界,以及如幻之众生,种种作用。即如变娑婆为极乐,化地狱作天宫等,随机化导,各得成就。虽行如是变化作用,全同幻化,了无实性,故云:备修菩萨,清净妙行。行以清净妙称者:以无染著故清净,无滞碍故微妙也。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者:谓虽单修幻观而圆该三观也。陀罗尼,即是圆觉妙性。今幻观成功,而圆觉妙性,全体显露,虽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静之念。虽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静慧。静慧,即静虑义。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此观科为庖丁恣刃观。庖丁:是晋时屠子,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锋刃不损。喻菩萨利众生,修万行,应缘入假,自智无伤也。二庖丁恣刃观竟。

  丑三 呈音出碍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唯,独也;灭除诸幻,直云灭者,即绝念也。亦不取幻观中,种种作用,彼为利生故,须变化作用。此为自利故,独自断烦恼,不取余行,正是绝待之义。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者:烦恼断除净尽,妄穷真露,故云:便证实相。实相,即与灵心相应,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唯是寂灭无相也。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一单修三观竟。

  子二 交络三观

  丑一 运舟兼济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七轮,一一以静为首,次兼余二。今运舟兼济观,菩萨修定,以期出尘,即运舟义。发慧以化众生,即兼济义。若诸菩萨,应有悟净圆觉一句,以为立行之本,蹑解起行。虽悟动静一如,然事非顿除,必须次第而尽,故先取至静。以净觉心,取静为行,静极生慧,故曰:静慧。即以静慧心,照诸如幻之众生;此以静心,兼修幻观。便于是中,幻化众生,起菩萨妙行,变化世界种种利生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一运舟兼济竟。

  丑二 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至静,故静极生慧。以静慧故,证至静性,即真如性也。此兼修寂灭,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断烦恼则因亡,出生死则果丧,圆证一心矣。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二湛海澄空观竟。

  丑三 首罗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首罗三目观。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寂静;静而曰寂,静之极也。静极方能生慧,故曰:以寂静慧。复现幻力者:谓即以静慧,照如幻之众生,复于觉心中,现起如幻之力,变化诸幻,度诸众生。以身在尘劳,仍恐为众生所累,故于后分深修禅那,而断烦恼。烦恼断尽,入于寂灭真境,令其身如器,其声四达,喻同大钟,锽锽然声出于外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三首罗三目观竟。

  丑四 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三点齐修观。三点者,梵之伊字,悫师之意,一人具修三观,即名为齐,非谓同时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起心断烦恼,是中禅那。烦恼断已,复起变化种种作用,度脱如幻之众生。因烦恼既尽,爱见已无,故所起之行,无不净妙,可解众生之缚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四三点齐修观竟。

  丑五 品字单双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此品字单双观。初单修静观,如一口,后双明寂幻,如两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功能力用,无始狂心,忽然顿歇,故云:心断烦恼;此内而自利。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观结名三摩、禅那。按文中,齐修禅那、三摩,文似颠倒。据析义云:若论齐修,则正修禅那时,即修三摩,正修三摩时,即修禅那,其义实无前后颠倒。总以佛语自在,无不可耳。五品字单双观竟。

  丑六 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后单寂观,如独足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种种作用,而度众生;如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然奢摩自利,三摩利他,二利并行,尚恐未圆,故后修禅那。永断烦恼,成就菩提,二利自无不圆矣!此菩萨者,名为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六独足双头观竟。

  丑七 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果落华敷观,即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敷华者: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资发寂灭之性。至静属定;资发寂灭属慧。曰力、曰资者,谓正至静定力时,而资发寂灭之慧,以成定慧双修。后起作用,变化世界,广度众生,复成自他两利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七果落华敷观竟。

  丑八 先武后文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今先武后文观,武王伐纣后,铸戈戟为农器。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随顺众生根性,一一化度之。而取至静者:谓虽度众生,其心至静,一念不生,了知如幻如化,我自如如。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八先武后文观竟。

  丑九 功成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功成退职观。菩萨发慧利物,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退职。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现种种境界,以度如幻众生。度生既毕而取寂灭,永断烦恼,证大涅槃。此菩萨者,名为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九功成退职观竟。

  丑十 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幻解术观。先起变化作术法,中归静体,后起寂灭故解术。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变化种种世界,广作佛事,度脱有情。虽然万行繁兴,毕竟一心不动,故云:安住寂静。而后永断烦恼,成就无上菩提矣。此菩萨者,结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十幻师解术观竟。

  丑十一 神龙隐海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神龙隐海观。起幻利生,如神龙施雨,归体入静,如隐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自在无碍,随机方便,利生作用。既度众生,不著度生之相,重起静虑,进修禅那,任运断尽一切烦恼,仍复安住至静,其心如如不动。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一神龙隐海观竟。

  丑十二 龙树通真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此龙树通真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令归正道,后齐修静寂,自阶圣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种种世界,开种种方便,起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然后齐修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十二龙树通真观竟。

  丑十三 商那示相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商那示相观。商那和修,即优婆掬多之师也。乃以神力示相,降伏掬多弟子慢心,资助至静,后断烦恼。若诸菩萨悟静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外以变化之力,发生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而内则资于至静,动中能静,名为至静。后断除烦恼,而证菩提。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十三商那示相观竟。

  丑十四 大通宴默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大通宴默观。大通如来,先化用利物,资于寂灭,后归心寂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如幻之世界,度如幻之众生,资于寂灭。以种种变化,悉同幻境,当体无实,唯一寂灭。后住清净不动,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十四大通宴默观竟。

  丑十五 宝明空海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取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今宝明空海观。‘楞严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妙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先以寂灭力,而断烦恼,后起至静,住于清净,如如不动也。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五宝明空海观竟。

  丑十六 虚空妙用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如虚空;起化,即妙用。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力,不以证果为急,退修三摩,大开度生方便,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者:即指众生,为菩萨所度之境,以寂灭而起作用,故云:寂用随顺。度脱众生,灭诸度相。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十六虚空妙用观竟。

  丑十七 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舜若呈神观。舜若,即虚空神,日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静、后幻。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者:见众生有种种自性,在所应度,必先以奢摩安定自心,然后依三摩而起变化作用,随顺自性,而度脱之。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十七舜若呈神观竟。

  丑十八 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饮光归定观。饮光即大迦叶,先证寂体,次起神通,后乃归定。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者:谓自性本具,不假造作,故为无作。依三摩自性,起于变化作用,化彼尘劳,而成清净境界。由此顿息一切妄念,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十八饮光归定观竟。

  丑十九 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此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先成道,证寂灭体,后于法华会上,宝塔涌现,乃见静幻无碍。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有力观诸境界,唯是一心,平等无二,种种清净。不以趣果为急,唯思度脱众生,而齐修奢摩他、三摩;内则安住静虑,如如不动,外则起诸变化,种种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十九多宝呈通观竟。

  丑二十 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下方腾化观。即法华六万恒沙菩萨,先以寂灭力资于至静,后从下方腾化而现。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乃先以寂灭力,资发至静,此自修之力也。然后起于变化,化作种种世界,度脱无量众生,此利他之力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二十下方腾化观竟。

  丑二十一 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帝青含变观。此宝含诸佛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之力,断诸烦恼,资助变化,以度众生。虽度众生,远离度生之相,即动而静,其心如如。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二交络三观竟。

  子三 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一轮,名如意圆修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谓依圆觉所发之慧,为圆觉慧。此约圆顿大根菩萨,圆解大开,即依圆觉慧,圆合一切;即指二十四轮,而修习之:是为一修一切修也。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皆以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而为其性。或单修、复修、齐修等,而为其相,相虽不一,究竟不离圆觉自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者:即指大根菩萨,圆修、即一修一切修也。三种自性清净,如修奢摩他时,即具三摩、禅那;修三摩时,即具奢摩他、禅那;修禅那时,具二亦然。如是则圆觉自性,清净无碍,而二十四轮,皆随顺而具成矣。‘直解’云:三观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二观网交罗竟。

  癸三 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本修因,即是修行正因。二十五轮者,前举意标数云: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今观网交罗中,单修三观,交络三观,圆修三观,一一别明已竟。故结云: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随其自具根性,修行如是。三结成正因竟。

  癸四 总示修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梅,经三七日,

  此总示修习之法。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设欲依此轮而修者,自当严持禁戒而修清净梵行,以戒为无上菩提本也。尸罗不清净,禅定不现前。寂静,即定也;收摄身心,寂然不动。思惟,即正思惟,慧也;正慧观察,思惟修习,具戒定慧,心在观门。如是修行,必定成佛,然恐多生业障,障蔽净心,必须礼敬三宝,求哀忏悔,发露先罪,洗涤瑕疵,经三七日,以求感应道交也。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取结。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于二十五种轮观,各安标记,书写名字,做成阄,供佛前,礼念虔诚,至心求哀,随手取结,以卜应修。依结开示,便知顿渐者:即依所捻结,即阄也。开取指示,何观应修,便知自根是顿是渐,依示而修,自然可入。顿渐者,单修一观名顿,以观观皆究竟故。渐乃顿中之渐,谓顿中略分前后,少时俱成也。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者:或起一念,疑而不修,或既修而复悔,则于圆觉,皆不成就,痛宜戒之。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四科全同长行。)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轮;

  圭峰大师云:今修观之人,先以所依之体为本,而起观行。长行云:圆觉清净,无能无所,心冥此理,即禅定义。若冥此理,即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起行之本,此即因地法行,乃自性天然之本定,不动摇,不生灭。如来告辩音,汝应当以智而知。此借当机,以儆在会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者: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清净妙慧,皆依自性,所具天然本定而生,依清净觉心,修习而成。所谓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法顿渐修,如前解,共有二十五轮。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十方已成菩提之如来,无不因此而得成。三世修行者:此指未成菩提,而修观行之者,亦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也。此如楞严所云,三世通修之法:‘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者:此两句拣上根,惟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天资特别,慧性超然,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绳索,伤平无疮,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故除之矣。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初两句指应修人。第三句指应修法。第四句谓随顺此法,精勤修习。后两句依诸佛大悲愿力,不久可证涅槃也。二明单复修习竟,并威德科,一二问答,三观修行竟。

  己二 二问答两重除障

  庚一 除我入觉

  辛一 净业启请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请佛之仪,如前释。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观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大悲世尊,解见在前。为我等辈,总明观行,依悟起修,略明三观行相,犹可领解。又为我广说,二十五轮,于一味法中,广显差别,而差别不乖一味,尤为难见,是诚不思议事。此从一心,建诸定轮,乃如来因地行相,令大众同闻,故云: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者:睹见我佛调御师,经历恒河沙劫数,难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于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我等菩萨,其庆幸欣慰,为何如哉!一庆前竟。

  壬二 问后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前云: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是显自性,由来清净,故当机蹑此以为问端。又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未觉、即是不觉;不觉、必有染污。故当机蹑此,以为致疑之由。问曰:圣凡比较,天地悬隔,觉心本净,悟即应同,更因何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迷,即不觉;闷,即不通。不入者,不能证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者: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广为我等开示令悟法性。法性者,诸法之实性也。‘大疏’云: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诸法,皆无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豁融诸法,全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文,但云觉性,惟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者:令此现前大众以及末世众生,辗转相传,永不迷闷,作将来众生之正法眼矣!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重言赞善,为利今后。咨是谋义,谓有所谋而问也。方便者,入觉之权巧方便法也。告以谛听当说。

  辛四 承教静听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 正答所问

  壬一 长行

  癸一 开示障道四相

  子一 开示迷识四相

  丑一 迷识执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此正答染污所以。一切众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识故。从无始来者:远指晦昧真心而来;究其无有始相可得,故云:无始。迷真起妄,妄上加妄,故有第六意识,已属至妄;此妄想乃从意识中所起虚妄想念。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执五蕴幻妄身心,取为自体,为我相;计我辗转,趣于余趣,为人相(谓我是人趣,非余趣);计我盛、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相。此四相,虽随境转计,究竟惟一我相也。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执之为实,故曰:颠倒。为我真实之自体,名为迷识境也。一迷识执相竟。

  丑二 别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此认为实我之故,于违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顺我之境,便生爱著之心,故云: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者:于妄我体上,重执憎爱二种虚妄之心:此起惑也。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者:谓妄我之体,与违顺之境,相依而住,造种种业,生虚妄之业道:此造业也。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谓虚妄之业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虚妄见有流转生死之苦报:此受报也。惑、业、苦三,相续不断,皆由我执,以取界内分段生死之苦。若二乘之人,厌离生死流转,视三界如火宅,发心修道,息缘断惑,于是沉空滞寂,虚妄见有偏真涅槃之果。此亦由我执,以取界外变易生死之苦也。此中十句,不出生灭四谛。前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也。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二种分别。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四相,由此便生憎爱二境;即此经前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前半所明四相是也。迷智乃圣人妄有证得,妄分四相,能所未亡,有以取证,发于根本种子;即此经后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后半所说四相是也。是则四相,通于圣凡,故二经圣凡双举也。二别成凡小竟。

  丑三 总斥迷闷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此正答迷闷不入所以。由上所认妄我,染污真性,纵离六道,复堕二乘,是故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使之不入,故云: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下二句释成非觉违拒之意。若云入时是觉入,不入即是觉拒,今觉性不惟不拒,亦复不顺,觉性元无出入,入与不入,总无关于觉性也。故云:有能入者,非觉入故。以是之故,凡夫动念,起惑造业,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滞寂,即前道灭二句。俱属染污真性,故云:皆归迷闷。一开示迷识四相竟。

  子二 开示迷智四相

  丑一 承征引说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首句,征释迷闷之根本也。大疏云: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何以故:动、息皆称迷闷?下引起重说迷智四相义。‘直解’云: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根本而起生相无明也。由一念无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者:此释无明难断之故。一切众生,若中年失目,眼前虽不见物,说之即可明了,若胎中生盲,从未见过诸物,纵使为说,亦无所益。如‘涅槃经’说:如盲人不识乳色,他人为说,辗转譬喻:鹄、雪、贝、米,难明乳色之真。生无慧目者:谓从母胎,受生已来,无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无明。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决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即无明,四大、六尘即物,自即己也。由无始已来,认物为己,若不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能断者哉,故云:皆是无明。‘略疏’云:前得本起因地,则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无明,则一切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结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显无明,不能断于无明。故喻显有人,身纵卑陋病苦,还自保命,终不肯断。认我亦尔,断除一切犹易,欲令断我诚难。何以故?我终不能还断于我,故云:不自断其命也。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是无明相续长劫之故,不仅凡小,动念息念,皆归迷闷。即从此发大乘心,修菩萨道,难望成佛。故告以当知者,当以智而知。凡有可爱于我者,我与之随顺,非随顺而违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爱,以违我所爱故生憎耳。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者:为憎爱心,枝末无明,资熏无始,根本无明。由种子复发起现行,而现行复还熏种子,相续不断,将此求道,皆不成就。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一承征引说竟。

  丑二 次第别明

  寅一 征释我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体。体即生相无明,为观照研穷,对待未亡,辗转而分四相,皆以生相无明为体。前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识,生灭、不生灭和合,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有法身,成为业识,以为我相根本。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证取,其体方现。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引事证释我相。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调谓调和,适为顺适。如百骸调适,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静室,或幽隐深山,心绝经营,习闲成性,忽得忘其有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者:四肢、即两手两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曰缓。此皆摄卫养护,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针刺、艾炙,调治之法,即知有我。此为外境所逼,宛尔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故云:有所证取,方现我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谓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乃生相无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直解’引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亡,己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悬殊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及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证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一征释我相竟。

  寅二 征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此正示迷智人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从心发,悟得彼之所证是我,此觉前非也。存我能悟不亡,即为迷智人相;以约对我,即说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此蹑前详释,悟得上来所证,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已觉前非,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方为合理。设或转计,能悟之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析义疏’云: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亡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此结指人相。谓不惟悟彼证者是我,乃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者:少悟、对圆悟说,漫云圆悟涅槃,此能悟心,名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释人相竟。

  寅三 征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此正示迷智众生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自心发起照了,了前证悟之非。悟是所了,了又名能,能所对待,故离前前非。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自然非我能证,及与非彼能悟。设难之曰:云何非我?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设又难曰:云何非彼?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结指众生相。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皆我人句对下,以辨众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耳。三征释众生竟。

  寅四 征释寿者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正示迷智寿者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自心体上,发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观智增明,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此自觉也。觉他证、悟、了,三相皆空,觉心源故,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业智,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不言业识,而曰业智者,此属修证边事,转有漏之业识,成无漏之业智也。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者: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八识,如人有眼,虽然遍见诸物,不能自见其眼。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犹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直解’云: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沙界现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皆为尘垢者: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耳。因能觉与所觉之四相俱属迷智之境,即能觉之心,亦不离尘。何以故?当有能觉未亡故。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下以喻反明。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烧水名汤,犹悟心、名智;迷心成我,犹结水成冰。水既成冰,还烧水以治之;心迷成我,还悟心以销之。汤到冰销,冰销汤尽,同成一水,更无有冰,知冰销者。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无能无所,尘垢销灭,唯一净心;如汤冰互融,障碍全销,唯一清水矣。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者:此为正合。若以反合,无别有我,知我尽者。今翻喻势,顺前正合。存有能觉之我,觉彼所觉是我者,则我见犹存;犹如命根,潜伏身中不断,亦复如是。二次第别明竟。

  丑三 总以结示

  寅一 不断不成圣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明我相为障道之本。末世众生,指释迦如来佛法有三时差别。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末世,谓末法之世。众生不了四相者:即不了达,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既不了达,则不断除。若不断除,则我相全在。而我相为障道之本。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者:有所作为,是世间因,必得世间果,六道轮转,生死不休。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者:若不了迷识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小乘无漏圣果。若不了迷智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大乘妙觉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者: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今带我相修行,而无证果,则正法亦同末世矣。一不断不成圣果竟。

  寅二 辗转征释其故

  卯一 一向错认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首句征,何故久修不成圣果:下释。认一切我为涅槃者:认,即不了妄认也。四相皆我,故云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如前有证有悟,我人二相,名成就故,即其相也。虽云证悟,意该了觉。‘略疏’云:良由认我,以为涅槃故,虽多劫勤修,终无所益。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为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者:喻明不成圣果之所以。四相皆我,障道之本,故喻如贼。而乃妄计为自所成果,故以认贼为子喻之。大疏云:贼若在外,犹可提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慎?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养之为儿,宁无损败?如六根取境,犹可制御,藏识妄我,离以辨明?因致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故以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喻之。所谓久修,不成圣果者以此。一一向错认竟。

  卯二 我不解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首句征,何故认我,便妨于道。下释,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憎爱之本故也。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我爱为四惑之一,按相宗以第七识,随缘执我,与四惑相应。一者、我痴:谓愚于我相,迷无我故。二者、我见:谓非我法中,妄见我故。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心高举故。四者、我爱:谓于顺我者,深耽著故。以不断我爱,亦应爱涅槃。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谓之错认者以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者:将此爱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为真,故非真也。凡有顺我者,既已取爱于我,有违我者则必取憎于我。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因生死而起。既憎生死,必爱涅槃,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今修行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名不解脱。本爱涅槃,拟除生死,爱心既在,即生死根未除,爱根憎苗。岂名解脱?二我不解脱竟。

  卯三 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首两句征,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是解脱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脱耶?善男子下释。末世众生习菩提者:谓修习菩提,求成圣果之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即是涅槃法相,四相未空。称之曰微者,谓证、悟、了、觉,分分而证故。然证,则自计蕴(身心)净;悟,则自计我净;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净。惟余一觉,觉所了者:即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常在身中潜续,故曰: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我相根本,即是法相。谓是我之法故。法不解脱竟。并上二科,二辗转征释其故竟。

  寅三 验知我根未尽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续,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以违顺二境,验知我根未尽,实借此以证法未解脱也。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槃之法,但就世境违顺,一验便知。设若有人,赞叹彼法,随即生喜,便欲济度。设若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怒,怀恨在心。因对外境赞诽,验得内心喜怒,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法执全在。以此种子潜伏藏识;藏识,即第八识,微细分别。前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如鱼潜于渊,似鼠伏于穴,遇境便发。游戏诸根门头,曾无间断者: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也。一开示障道四相竟。

  癸二 斥迷无功劝修

  子一 分类为斥

  丑一 斥有我无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承前正明,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断除我相,设若不除我相,有损于道。如前所云:认贼为子,所有功德法财,终不成就,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蹑前不除我相,不能入清净觉。故重呼善男子!设若欲入清净觉性,当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若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一斥有我无功竟。

  丑二 说病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总名为病。闻赞生喜,而为说法。说自所证,正是我相;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说自所了、所觉,正是众生、寿命。以病为法,是故名可怜愍。虽历劫精勤精进,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如称实修行,唯增益实德,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本;水、土,则喻万行。此我相为本,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二斥说病无功竟。

  丑三 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三斥窃德无功竟。

  丑四 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或有增上慢众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谓已得,未证菩提之智便自谓已证: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夫圣人用心,物我一如,见有胜于己,更希前进者,应生欢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一分类为斥竟。

  子二 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谓己发明。但唯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要广求多闻。但当一心精进而无异缘,念念勤劳而无懈怠。降伏烦恼者;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劝起大勇猛:进修不退为大勇;冒难不屈为大猛。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者:此对境验心,果然贪、嗔、爱、慢等烦恼,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者:生死根本,最难拔除。念尽则自他俱寂,如此自验其心。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先断迷识四相,进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也。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承上,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如此方得相应,是为真修。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以海为众流所归,出生诸宝。喻彼大圆觉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取喻如海,良有以也。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如次讽前,科同长行。)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净业汝应当了知,一切众生迷识四我,不可不断,迷智四我,不可不除!何以故?谓凡夫众生皆由执迷识之我爱,无始至今,起惑造业,虚妄流转于分段生死;二乘众生皆由执迷智之四相,证、悟、了、觉,能所不亡,虚妄流转于变易生死。而未除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而所证涅槃非真,岂得成菩提耶?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长行分类为斥有四:一、有我,二、说病,三、窃德,四、增慢。此中首句义颂第一有我:以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二句义颂后三。以说病为法,有谄媚听者义;窃德、增慢,有曲护己短义。皆有碍胜进,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有念无念,同归迷闷,故不能入觉城。城喻涅槃。‘直解’云:此涅槃,魔外不能侵,万德之所聚,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此警策真修也。若能归心悟刹;刹,乃世界之都称。喻圆觉妙心,为所悟之境,依圆觉妙心为正因,自可成就净觉也。先除去贪、嗔、痴,此劝断迷识四相。贪,谓顺我者生贪;嗔,谓违我者生嗔。此二皆属我爱,同依我起故。痴,即我痴,谓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此皆迷识而有我、人、众生、寿者,故劝断之。法爱不存心者:此劝断迷智四相,然证、悟、了、觉、四相,执之生爱,故为法爱。于此四相,不生爱心,是谓法爱不存心,则迷智四相破矣。渐次可成就者:若惟执顿悟,不假渐修,未必即能成就。如‘楞严’所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今即悟净圆觉心,又能断除迷识、迷智,二种四相,故渐次可入清净觉矣!故云: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者:净觉成就,了达无我理。我既无我,身将安在?身既叵得,则憎爱自空,故云: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堕邪见者:此人还须求得正知正见之善友,时闻开导,终不至堕落于邪外也。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于所求善友,自当依法不依人,倘若别生一种种性高下之分,而起憎爱之心,纵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净觉矣。以彼既有憎爱,则是我相根本犹未尽故。一除我入觉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