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7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74
寅十七、极七返有(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
这一科是「补特伽罗品类的差别」,就是来到佛法里边发心修行的人,也是各式各样的不一样,一共分了二十八种人,现在是第十七种「极七返有」。
怎麽叫做「极七返有」?就是最多在生死里边,人间、天上来回七次,最多是受七翻生死,这个修行人是这样的。
先「徵」。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显果证」。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显果证
谓有补特伽罗,已能永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三种结故;得预流果,成无堕法,定趣菩提。
「谓有补特伽罗,已能永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三种结故」,就是有这样的修行人,他这个时候已经达到这个程度,就是「永断萨迦耶见」,就是永久的断灭了这个我、我所见,灭除了我执。就是这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色受想行识本身也不是我,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另外也没有我,他这样的修这个无我观修成功了,他就证入到诸法皆空的这个境界。这个天台智者大师,这「通教」的阿罗汉是观察我空、也观察法空的;这个「藏教」的阿罗汉只是观我空,但是到阿罗汉的时候,这空与空无差别,是一样的。
但是在初果,「永断萨迦耶见」是初果圣人、初果须陀洹,他观这我空到初果的时候,也是证悟了这个毕竟空的真理,也是证悟了的。我们在解释这个「我空」的道理的时候,并没有说「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没有这样说;只是说「色不是我、我所,受想行识不是我、我所」。但是修无我观成功的时候;不要说成功,就是相似成功的时候,这我空里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我不可得」,也还是空的。到了初果的时候这是不退转了,他证悟了这我空的真理,能安住在这里不动、不退转。所以我们一般的讲,他不观一切法空、只是观我空,但是这件事不可思议。
这个「戒禁取」,戒禁取是外道的一些修行的方法;现在这个证悟初果的圣人不会有这种邪知邪见,所以也把这个戒禁取的这种思想也是断灭了。「疑」;对于佛法他没有疑惑了;佛说的「此是苦、此是集、灭、圣道」是真实不虚的,他没有疑惑的。就是这个补特伽罗,他能够断除这三种烦恼,「三种结」,这个「结」就是这三种烦恼。
「得预流果」,所以成就了这预流果的这个境界,就是这麽多的圣人里面,这是最先得圣道的一个圣人。「成无堕法」,他成就了不会堕落三恶道的这种道力,他死掉了的时候决定是在人天里面,他不会到三恶道、决定不堕落,这个人。「定趣菩提」,他决定能到这个阿罗汉果。这「菩提」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有佛菩提,当然这个初果圣人决定能到阿罗汉果;他现在不是阿罗汉,但是他决定能成功了。
这是说「显果证」,显示这个修行人,这麽长时期的用功,有了一个结果。
辰二、释得名
极七返有,天人往来。极至七返,证苦边际。
「极七返有,天人往来」,他还没圆满;圣道还没圆满。但是他最多再七次,人间到天上,从天上再回到人间七次,「天人往来」七次,就得阿罗汉果了,最多是七翻生死。就是他剩下来的烦恼,那个烦恼的力量能使令他受七翻生死,就是这麽回事。「极至七返,证苦边际」,最多受了七翻生死以后,就是到了苦的边际了;到这里、再超过这个边际以后就没有苦了,这生死没有了,就是无色受想行识了,到这个境界。
这是第二科「释得名」,这个极七返有补特迦罗就是这麽回事。为什麽「极七返有」呢?就是他剩下的烦恼,使令他会受这麽多的生死。
卯三、结
如是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
这是结束这一段。
寅十八、家家(分二科) 卯一、徵
云何家家补特伽罗?
这是第十八科,这是又一种人,分二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家家补特伽罗」呢?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辨这个二种类,先「标列」。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辨二种类(分二科) 巳一、标列
谓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二、人家家。
「谓有二种家家」,就是这个修行人有二种家家。那二种呢?一是「天家家」,二是「人家家」。这是标,下边就解释。
巳二、随释(分二科) 午一、天家家
天家家者:谓于天上、从家至家,若往若来、证苦边际。
这个圣人,就是这个初果圣人,假设是在人间得初果;也有的人在天上得初果,就是以天的身份修学圣道得初果;也有是人间的人、以人的身分修学圣道得初果,所以这「家家」也就不同了。
「天家家者:谓于天上、从家至家」,他若是寿命到了要死了,死了就是,他是在这一家、死了以后就到那一家去再得果报;那一家死了、到另一家去得果报,他不重覆地继续在那家得果报,他不重覆。但我们凡夫那不一定,凡夫有可能还继续在这一家,只要没堕落的话、继续在这一家也可能。但是圣人不会、圣人不是,这是「谓于天上,从家至家」。
「天家家者:谓于天上,从家室家,若往若来」,或者是从天上来到人间来,第二生来到人间,人间死了又回到天上去,这有可能是这样子「若往若来」。「证苦边际」,这个时候到了最后了,到了苦的边际以后再没苦了,那就是得了有馀涅槃了,就是得阿罗汉果了。
午二、人家家
人家家者:谓于人间、从家至家,若往若来、证苦边际。
这也是这样子「证苦边际」。
辰二、结显果证
当知此二,俱是预流补特伽罗。
都是预流果。这个预流果,他把这个见烦恼…;这个佛菩萨…佛陀的安排,先让修行人断见烦恼,你先断见烦恼,你修四念处先断见烦恼;见烦恼断了还有爱烦恼,那麽剩下来的爱烦恼,就是说欲界这个爱烦恼。欲界的爱烦恼共分九品;九品就是三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三三就是九品。
这个九品这个事情,头一品的烦恼能使令你受二翻生死;「初品润二生」,这个初品的烦恼的力量,使令你在人间一翻生死、到天上一翻生死,实在就是二翻生死。「初品润二生、二三四各一」一共九品;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这三品烦恼,每一品烦恼令你受一翻生死。这样说「二、三、四各一」就是三翻生死,「初品润二生」,加起来就是五翻生死了。一共七翻生死,那麽这就是前四品使令这个初果圣人要受五翻生死。
那麽第五品烦恼、第六品烦恼,这二品烦恼合起来使令他受一翻生死;「五、六共润六」,第五品、第六品合起来使令你受第六翻生死。「第七断三品」,这个第七翻生死就能断这个三品,也就是后三品烦恼合起来使令这个圣人受一翻生死。就是一来人间一生天上;或是一生天上一来人间;或者是完全是在人间;或者完全在天上,受一番生死。那麽加起来就是七翻生死。
七翻生死,得了初果的人他若继续的修行,他也可能是断了第一品烦恼、断了第二品烦恼、断了第三品烦恼、或者断了第四品;断了四品、那就是断了五翻生死了。断了五翻生死、还有二翻生死,就是「家家」,是在人间或者在天上。或者是你断了初品、二品、三品,那麽就是你断了四翻的生死,还有三翻生死,就是还有三次一来人间一生天上,就是这样子,所以就是叫「家家」了,就是这麽意思。
这一科这是第十八科。下面第十九科,叫做「一间补特伽罗」。
寅十九、一间(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一间补特伽罗?
怎麽叫做「一间补特伽罗」呢?这是「徵」。下边第二科解释,解释第一科「显果断」。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显果断
谓即一来补特伽罗,行不还果向,已能永断欲界烦恼上品、中品;唯馀下品。
「谓即一来补特伽罗,行不还果向,已能永断欲界烦恼上品、中品」,说这个人,其实就是二果。「谓即一来补特伽罗」,就是那个一往来那个圣人,他就是断了九品烦恼的前六品都断掉了,就剩下后三品,七八九后三品;就是这个人。这个人他继续修行就是「不还果向」了;他这二果继续修行就是向第三果去了,这叫「不还果向」,「不还果」就是第三果。这个人「已能永断欲界烦恼上品、中品」,说这个修行人,他把欲界的九品烦恼里面,那个「上三品」和「中三品」都断灭了,都消灭了。「唯馀下品」,就剩下「下三品」还没断。
这就是他的「果断」,他的果断就是这个,就是二果圣人。
辰二、辨得名
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于彼处得般涅槃;不复还来生此世间。
说这个圣人他还有三品,欲界还有三品烦恼没有断,那麽他还怎麽办呢?这个烦恼会令他怎麽地呢?他「唯更受一欲界天有」,他就再在欲界天上受一翻生死,这时候就是不在人间,他在天上。「即于彼处得般涅槃」,就是在「彼」天上得入涅槃,入有馀涅槃。入有馀涅槃,寿命到了也入无馀涅槃,就是这样子。当然这是一种,其实也有是在人间的,也在人间受一翻生死,也可能是来人间又到天上,这一翻生死实在就是二翻生死,一来人间一往天上;或者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是这样子。
「不复还来生此世间」,他把这个剩馀的三品烦恼断掉了以后,他就不会再来到人间了,不会来,因为他没有理由、没有这种力量了,不会再来的了。
卯三、结
是名一间补特伽罗。
这个「一间」就是一翻生死的间隔。他现在这个道力的程度,就有一翻生死的障碍,就到涅槃的境界了;这「间」者「隔」也。
寅二十、中般涅槃(分四科) 卯一、徵
云何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这是第二十,「中般涅槃」,分四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中般涅槃补特伽罗」呢?下面是「标」。
卯二、标
谓有三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这个中般这个圣人,中般涅槃的这个圣人有三种,「三种中般」。这是「标」。下边第三科解释,先解释「于中有纔生位」,先「辨相」。
卯三、释(分三科) 辰一、于中有纔生位(分二科) 巳一、辨相
一、有一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从此没已,中有续生;中有生已,便般涅槃。
「有一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一共三种,有这麽一种,它叫做「中般涅槃补特伽罗」。「从此没已」,这个人实在就是三果圣人,三果圣人他是在欲界,欲界寿命到了就死掉了,「从此没已」就是从这里死掉了。「中有续生」,这个「生有」前面是「中有」,「中有」前面是「死有」,「死有」前面是「本有」。在生存的时候这个生命体叫作「本有」,「本有」的最后一刹那死掉了的时候叫「死有」,「死有」以后就是「中有」,「中有」以后就是「生有」,就是得一个新的生命的第一刹那叫作「生有」。现在这个说「从此没已」就是「死有」,「死有」以后就是「中有」就出现了,就是中间的那个生命;前一个生命、后一个生命,中间有一个生命就是「中阴生」。这个「中有续生」,就是相续出现了。
「中有生已,便般涅槃」,这个「中有」、中间这个生命一出现的时候,他就入涅槃了,就是把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个烦恼灭掉了。这就是这个三果圣人,他在欲界的时候,这四念处修得非常的相应,这个力量很强大;他在中有的时候,这个正念一现前的话,这剩馀的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就没有,就入涅槃了;那麽这可能就是入无馀涅槃了,这样子。这是一种。
这是「辨相」第二科「举个譬喻」。
巳二、举喻
如小札火,微星纔举,即便谢灭。
「如小札火,微星纔举」,这个「小札火」这个「札」是什麽呢?就是这个木匠刨那个木板儿、木片子,这个「札」古代的意思就是用木板儿在上面写字,所以也可以说是写信叫「书札」就是写信。现在比那个写信的木板、那个薄板还小,就是用那个刨子刨这个木头,出那个小小的碎片子、就是那个;那个若用火一烧的时候,小札火一烧的时候,「微星纔举」,那小小的星星之火纔飞起来,「即便谢灭」就灭了,就灭了。这就是这个修行人,他这「中有」这个中阴身一现,就得涅槃了。譬喻这个意思。
这是第一种「中有般涅槃」的相貌。下边是第二科「于未趣生有位」这是第二。
辰二、于未趣生有位(分二科) 巳一、辨相
二、有一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从此没已中有续生;中有生已少时经停,未趣生有便般涅槃。
「有一种中般涅槃的补特伽罗」这个圣人,「从此没已」就是从欲界一死掉的时候,「中有续生」以后。「中有生已少时经停,未趣生有」没有立刻就得般涅槃,就是少少的停留一会儿。「未趣生有」,还没有向「生有」那里去,中有向前就是生有。在那停、还没有向那边去的时候,「便般涅槃」了。
巳二、举喻
如铁抟铤,炎炽赫然,鎚锻星流,未下便灭。
这又举个譬喻。前面是「辨相」,这举个譬喻。「如铁抟铤」,这个「铁抟」就是没有製成器的那种铁,放在火焰里面烧、火很勐的。「赫然」就是烧得很红的时候。「鎚锻星流」,那个铁匠拿着子鎚子来鎚这铁,鎚锻的时候就有这个星星之火流飞起来;这个飞起来以后「未下便灭」,还没有落下来,这火就灭了。这就是譬喻这个「中有」,就是他还没有去到「生有」那里就入涅槃了。
辰三、于往趣生有位(分二科) 巳一、辨相
三、有一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从此没已中有续生;中有生已往趣生有,未得生有便般涅槃。
这是第三种「于往趣生有位」,先「辨相」。
这个「中般涅槃」的补特伽罗,「从此没已」就是从欲界死了。「中有续生;中有生已往趣生有」,这个中阴身要到「生有」那儿去,就是要到色界天去,或者生初禅、或者是生二禅、或者是到四禅去。到那儿去的时候,「未得生有」他还没得「生有」,还是在「中有」的时候,就「便般涅槃」,他就入涅槃了。
巳二、举喻
如彼热铁,鎚锻星流,下未至地,即便谢灭。
就是这个星星之火,飞起来还没落在地下,就灭了。说这位中般涅槃的圣人也就这样子,还没得到「生有」,在「中有」的最后就灭掉了,就得涅槃了。
卯四、结
如是三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总说为一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三种合起来,合而为一,就是在「中有」的时候就入涅槃了,这个圣人。
寅二十一、生般涅槃(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第二十一种,怎麽叫做「生般涅槃补特伽罗」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
卯二、释
谓纔生已,便般涅槃。
就是这个人在欲界死了,死了以后经过「中有」,然后在色界天上、不知那一个禅,就得了果报了,当然那是化生。「谓纔生已」,纔生彼处已,他就入涅槃了。
卯三、结
是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是名」叫做「生般涅槃补特伽罗」。这是第二十一科。
寅二十二、无行般涅槃(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第二十二科叫「无行般涅槃」,先是「徵」。怎麽叫做「无行般槃补特伽罗」呢?第二科解释。
卯二、释
谓生彼已,不起加行,不作功用,不由劳倦,道现在前而般涅槃。
「谓生彼已」,就是这位三果圣人生到色界天以后,「不起加行」他没有「起加行」。怎麽叫做「不起加行」呢?就是「不作功用」;这「作」也就是「起」,他没有发动「我要努力的修四念处」在那里坐禅,他没有。「不由劳倦」,这「不由劳倦」这个意思还是修行了,不过修行得很轻鬆、很自在、没有辛苦。「道现在前」这个圣道的无漏智慧就现前了。「而般涅槃」这个圣道的智慧一现前,那个烦恼就没有了;当然这是烦恼种子就没有了。
卯三、结
是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是名无行般涅槃的补特伽罗」,「无行般」这个「般」字,中国话就是「入」。不须要努力的修行就能入涅槃,就是入于有馀涅槃了。
这是「无行般涅槃」。这个「无行」,从这个「不由劳倦」这句话看,还是有多少用功修行的,但是不辛苦就是了。
寅二十三、有行般涅槃(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有行般涅槃补特加罗?
这是二十三科,先是「徵」。怎麽叫做「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呢?
卯二、释
谓彼生已,发起加行,作大功用,由极劳倦,道现在前而般涅槃。
「谓彼生已」,这下面第二科解释。「谓」那个三果圣人,他生到色界天去以后。「发起加行」,他要发起加行。「作大功用」,他要特别努力的要修行的。「由极劳倦,道现在前」,修行得也很辛苦;这个佛菩萨才说出这句话来,不然我们没办法知道。说生到色界天上那个人的身体不得了,欲界的身体不能比的,那是一种光明的境界;色界天上的人身体有光明,欲界天的天人也有光明,但是不能和色界天比。那种光明的身体,还要特别劳倦地去修行。「道现在前,而般涅槃」。
卯三、结
是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当然这就是他在欲界的时候,他的四念处这个道力的修行不是上品,所以到了色界天要再努力,要继续努力才可以。所以这看出来,有的人没有怎麽修行就成功了;实在并不是不修行就能成功;他前生栽培了,他也是辛苦了,他也曾经辛苦的;没有人能佔便宜的,就是没有因就没有果的。
下面第二十四科「上流」般,上流般涅槃,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寅二十四、上流(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上流补特伽罗?
这是又一种圣人。下面解释。
卯二、释
谓有不还补特伽罗,从此上生初静虑已;住于彼处不般涅槃。从彼没已;辗转上生诸所生处、乃至或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处。
「谓有不还补特伽罗,从此上生初静虑已」,就是在欲界天的这个三果圣人,他从欲界天或者在人间,他命终了,这上生到色界的「初静虑已」后,「住于彼处不般涅槃」,在初禅天他还没能够入涅槃。「从彼没已,辗转上生诸所生处」,从初禅又命终了;那是要多久啊!初禅天寿命也很长;死了以后「辗转上生」,就是由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乃至或到色究竟天」到那儿去,「或到非想非非想处」,就是这三果圣人有的是欢喜智慧,有的欢喜定;欢喜智慧的就是到「色究竟天」就得涅槃;若是欢喜定的人,那他要到无色界天了,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处天、最后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到那儿去;到那里去修行去,就得涅槃了。
卯三、结
是名上流补特伽罗。
是这样子。这是二十四。下面第二十五是「时解脱」,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寅二十五、时解脱(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时解脱补特伽罗?
这又是一种圣人,这是怎麽回事情呢?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标有退」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标有退
谓有补特伽罗,钝根种性。于诸世间现法乐住,容有退失;或思自害或守解脱,励力勤修不放逸行。
「谓有补特伽罗,钝根种性」,「谓有」这个佛教徒,他的种性是「钝根」,就是他在佛法里的栽培他没特别努力,这个信进念定慧的栽培不是那麽勇勐,所以他就不是那麽圆满,「钝根」。
「于诸世间现法乐住,容有退失」,说这个钝根的人,他已经由初果到二果、到三果、到了四果,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当然他最低限度要是未到地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或者是色界初禅,是这样子。这个地方说「现法乐住」那不应该是欲界定,也不应该是未到地定;那是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名之「现法乐住」。他所成就的禅「容有退失」,有可能会失掉。这个阿罗汉他是个「钝根」,原来栽培的圣道不坚固;现在说「退」,不是他所成就的无我的智慧退,这个智慧是不退的;只是那个依止处的「禅」、这「现法乐住」有可能会退,失掉了。
「或思自害」,他一退了他就感觉到不对劲,若再努力又回来了,又得了禅;可是过一个时候又退了,常常有这种事情他心里面不舒服,所以他就「或思自害」,或者就想:「哎!我这回就结束他好了,不要老是这麽麻烦!」
这个事这里边有五种差别;退、思、护、住、进有五种。现在说是「于诸世间现法乐住,容有退失」,这是这个「退」、退法的阿罗汉。「或思自害」,这第二种阿罗汉,他说这个常常的退;不应该这样子,所以就要自杀。但是只是这样子想而已,但是他就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实在还没有自杀,这个意思。
「或守解脱」,退、思、护,这个「守解脱」就是「护」。他这个人一点都不敢越轨,就是这样常常地守护这一念心,守护它那当然也就不退了。退、思、护,这「守」就是「护」。「励力勤修不放逸行」这个是护、住、进,这就是「进」。他怕退,他恐怕退、他常常的努力,勤勤的修这四念处,常常的入定,这样子他就向前进而不向后退,这叫作退、思、护、住、进。
第二科随难解释。
辰二、随难释
谓防退失增上力故,或唯安住自分善品;或经彼彼日夜刹那瞚息须臾,励力升进,乃至未证最极勐利。
就是这个「或守解脱,励力勤修不放逸行」这句话怎麽讲呢?这是解释。
「谓防退失增上力故」,就是这位修行人他有问题要解决,不是放在那里不管了。他要预防「退失」这种事情,于似乎他就发出的这个道力很强,所以就是「守」这个解脱,这个意思。「或唯安住自分善法」,这也就是这个「守」,就「安住」在「自分善法」;有自分、有他分;「他分」就是烦恼,「自分」就是信进念定慧了!「安住」这里不动,时常地在这里保护着这一分的「善品」,这样他就不退了。
「或经彼彼日夜刹那瞚息须臾,励力升进」,或者是这位修行人,他经过那麽多、那麽多的「日夜」,由日到夜、由夜到日,由白天到黑天、由黑天到白天,这样常常的入定修四念处;在时间上说,就是刹那刹那的这样用功修行。「瞚」就是眼睛这个一合一开就是「瞚」,「息」就入出息。他那个清淨心,就是刹那刹那地明明了了地这样子修行。「须臾」,须臾比瞚息时间稍长一点。好像昼夜二十四小时是八个须臾?是几个须臾?这能算出来须臾的数目的;…喔!三十个须臾,对了就是三十个须臾。
「励力升进」,他这麽样的用功,这真是…说是爱惜光阴爱惜寸阴;他是爱惜一刹那一刹那地爱惜这光阴,这样努力的修四念处,他这个根性就向上进步了,叫做「励力勤修不放逸」。「乃至未证最极勐利」,但是还没能成就那个「最极勐利」;「最极勐利」那就不是这个根性的阿罗汉了,这就是「进」;退、思、护、住、进,这五种阿罗汉这都是属于「时解脱」。
卯三、结
是名时解脱补特伽罗。
是名叫作「时解脱」阿罗汉。
《披寻记》八九五页:
于诸世间现法乐住容有退失等者:《显扬论》说: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显扬论》三卷十二页)。此说容有退失,准义应知。又复此中言自害者:谓作是思惟: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亦如《显扬论》释。言守解脱等者:谓如下说:或唯安住自分善品,名守解脱。或复励力升进,是名励力勤修不放逸行。
「于诸世间现法乐住容有退失等者:《显扬论》上说:成就如是软根」,其实就是钝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这是有这种根性,就是你或者思惟想要自害,或者不思惟自害,或者是放逸,或者是不放逸,都有可能退失你的现法乐住,这是《显扬论》三卷十二页说的。「此说容有退失,准义应知」,现在这里《瑜伽地师论》的文说这个「容有退失」,「准义应知」准这个《显扬论》说的就可以知道了。
「又复此中言自害者:谓作是思惟」就是这样想:「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实在是「魔」并不是外魔,主要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就是「魔」,是自己的烦恼魔,你这个正念一疏忽就有问题,这是这样意思。「如是思已,而思自害。亦如《显扬论》解释」。
「言守解脱等者:谓如下面说」,就是这里,「谓防退失」就是下面。「或唯安住自分善品,名守解脱。或复励力升进,是名励力勤修不放逸行」,这样子这就是「进」。退、思、护、住、进这五种。
寅二十六、不动法(分二科) 卯一、徵
云何不动法补特伽罗?
这是第二十六科,先「徵」。怎麽叫做「不动法补特伽罗」呢?下面解释。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与上相违,当知是名不动法补特伽罗。
「谓如有补特伽罗与上相违」,和前面那个「时解脱」相违,不同和他不一样。「当知是名不动法补特伽罗」,就是他不动摇,他成就的圣道不会退掉的,他和那「时解脱」完全不同。
寅二十七、慧解脱(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慧脱补特伽罗?
这是第二十七科,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慧解脱阿罗汉」呢?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
「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就是三界的见烦恼、爱烦恼,这一切的这些烦恼永久的灭掉了。「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但是他没能够去修成功这个「八解脱」,还没修成功。所以没能够「身证具足安住」,没能「身证」这个「八解脱」,他圆满的「安住」在八解脱里;这件事他没成功。
卯三、结
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
这是这个意思。现在下面是第二十八科「俱分解脱」。
寅二十八、俱分解脱(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俱分解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叫作「俱分解脱补特伽罗」呢?
卯二、释
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于烦恼障分及解脱障分、心俱解脱。
「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三界的烦恼都断尽了;那就是阿罗汉。「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另外他又得到「八解脱」,那麽他也是得到色界四禅,又得到无色界的四空定,又得到灭尽定了;这位阿罗汉。所以这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住,「具足安住」了。「于烦恼障分及解脱障分、心俱解脱」,对于爱烦恼、见烦恼这一方面的障碍把它消除了。「及解脱障分」,就是障碍八解脱的这一分的障分,他也解脱了。「心俱解脱」,这两种障碍他都解脱了。
卯三、结
是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这位阿罗汉不得了,有这麽大的功德。
子二、建立补特伽罗(分三科) 丑一、徵
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前面第一科是补特伽罗品类的差别,就是在佛法里边的凡夫位的修行人,入圣位的修行人,到阿罗汉位的修行人;有这麽多的不同,还是有差别。那麽这一科解释完了。
现在第二科是「建立补特伽」,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下面第二科就是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标」。
丑二、释(分四科) 寅一、标
谓由十一差别道理,应知建立补特伽罗。
就是从「十一」,有十一种不同的道理来「建立」补特伽罗的品类差别。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徵」。
寅二、徵
云何十一差别道理?
是「徵」。下面第三科「列」。
寅三、列
一、根差别故;二、众差别故;三、行差别故;四、愿差别故;五、行迹差别故;六、道果差别故;七、加行差别故;八、定差别故;九、生差别故;十、退不退差别故;十一、障差别故。
有这麽多的「差别」的理由,就是建立不同的这些品类差别。前面是标。下面第四科就是「辨」,就是说明解释。分十一科,第一科是「由根差别」,先「徵」。
寅四、辨(分十一科) 卯一、由根差别(分三科) 辰一、徵
云何由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怎麽叫做「由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呢?前面标列,现在一一的解释。这先是「云何由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那麽这是「徵」,下面是「标」。
辰二、标
谓根差别故,建立二种补特伽罗。
这是「标」,下面「列」。
辰三、列
一者、钝根;二者、利根。
根性有利、有钝,所以建立这样的「利根」、「钝根」的补特伽罗。
卯二、由众差别(分三科) 辰一、徵
云何由众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那麽这是第二科,一共十一科,现在第二科,先是「徵」。怎麽叫做「由众差别建立补特伽罗」呢?
辰二、标
谓众差别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
「七种」。这是「标」,下面列出来。
辰三、列
谓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劳策男、劳策女、近事男、近事女。
「谓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是第三个、「劳策男」是第四个、「劳策女」是第五个,还「近事男、近事女」有二个,加起来是七个,就是建立这七种。下面第三科「由行差别」,分三科,第一科「徵」。
卯三、由行差别(分三科) 辰一、徵
云何由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怎麽叫做「由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呢?这是「徵」。下面解释,先「标」。
辰二、释(分三科) 巳一、标
谓行差别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
这个「行」就是心,你心的活动不一样,所以就有这「建立七种」。第一科是「标」,现在第二列出来。
巳二、列
谓若贪增上补特伽罗,名贪行者。若瞋增上补特伽罗,名瞋行者。若痴增上补特伽罗,名痴行者。若慢增上补特伽罗,名慢行者。若寻思增上补特伽罗,名寻思行者。若得平等补特伽罗,名等分行者。若薄尘性补特伽罗,名薄尘行者。
「谓若贪增上的补特伽罗」,他这个心「贪心」特别强,这样子名字就叫做「贪行者」。「若瞋增上补特伽罗,名瞋行者。若痴增上的补特伽罗,名痴行者。若慢增上补特伽罗,名慢行者。若寻思增上补特伽罗,名寻思行者。若得平等补特伽罗,名等分行者。若薄尘性补特伽罗,名薄尘行者」。
这是标「列」。下面第三科就是「广」说,就是解释,分五科,第一科是「贪行者相」,未一是「问」。
巳三、广(分五科) 午一、贪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问
问:贪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这个「贪行」的相貌是什麽样子呢?下面回答。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贪缠(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勐利
答:贪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爱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贪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贪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爱的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的上品贪缠」、贪烦恼,这就叫做「贪行者」。「何况中品上品境界」,何况那个超过了「微劣所爱事」的「中品」可爱事、「上品」可爱事的「境界」,那他生起的烦恼又怎麽样呢?不是更厉害了?这就叫做「贪行者」。
戌二、长时
又此贪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现在第二科,就是「长时」。第一科「明增上」,增上分两科,第一科是「勐利」。
「又此贪缠住在身中」,又这位修行人,他的贪烦恼住在他的身体里面,就是阿赖耶识里边。「经久相续」,一现行了以后;这现在是指现行烦恼,这个「缠」是现行烦恼;「经久相续」,经过时间很久,相续地在那在运动、在动,这贪烦恼在活动。「长时随缚」,很长的时间来繫缚他,繫缚他的色受想行识。
酉二、出过患
由贪缠故,为可爱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爱法。
现在第二科,说出它的「过患」。前面说烦恼怎麽样的相貌,现在说出它的过患。
「由贪缠故」,由于贪烦恼的活动的关係。「为可爱法之所繫缚」,就是你心里面有贪烦恼,就被那「可爱法」所制伏,就是被贪烦恼制伏了。制伏谁呢?制伏你的道心;你的道心被贪烦恼制伏了,贪烦恼厉害!「不能制伏彼可爱法」,你的道心不能制伏那个贪烦恼,就是这麽事情。
申二、辨随行相
诸根悦怿,诸根不彊,诸根不涩,诸根不麤。为性不好以恶身语损恼于他。难使远离、难使厌患。下劣胜解。事业坚牢、事业久固。禁戒坚牢、禁戒久固,能忍能受。于资生具,为性耽染,深生爱重。多喜多悦,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
这是第二科「辨随行相」,辨这个贪烦恼它活动的相貌,随顺境界表现出来的相貌。
「诸根悦怿」,这个有贪烦恼这个人,因为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他心里面很喜悦、很快乐,因为随顺他的心情,随顺他这个贪心了,所以他很喜悦。「诸根不彊」,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诸根不是那麽样的刚强;这个爱烦恼重的人比较柔和,爱烦恼重的人是「不强」,就是柔和一点。「诸根不涩」,这个「涩」就是不华丽,「不涩」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比较华丽、华丽一点;这个也就是表示什麽意思呢?就是容易亲近的意思,应该是这样。「诸根不麤」,他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那麽粗蔽,不是那样子。
「为性不好以恶身语损恼于他」,这句话实在就是解释前面「诸根不彊、诸根不涩、诸根不麤…」的意思。就是这个贪爱烦恼重的人,他的性格不欢喜用恶身、恶语、恶意去触恼人;他不,他说话比较温和,这样子。「难使远离」,这种人你想要让他远离贪烦恼很不容易,很不容易;你说他很柔和,但这个地方他不柔和,你叫他不要贪烦恼;他不行。「难使厌恶」,怎麽叫「难使远离」?就是他不能厌患,不能厌患这个爱烦恼。
「下劣胜解」,这个人因为他就是贪着这个可爱的境界,他对于佛法的学习受到影响了,就是学得不及格,就是不能够有深入的认识,有强有力的佛法的认识,不能;达不到这个程度。
「事业坚牢,事业久固」,但是这个人若办事情、办得好,把那个事情做得很牢、很稳妥;若他去造房子、那房子会坚固。「事业久固」,他做那个事做好了以后,很久很久的不垮台,这个事情继续的还是很好,「久固」。「禁戒」牢固,他这还有这样优点,他持的禁戒也很牢固「坚牢」,「禁戒」也是经久这个戒还是清淨的。「能忍能受」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来,他能忍受。
「于资生具,为性眈染」,这个生命存在所需的这些因缘,他就是欢喜爱着这些东西,「深生爱重」,爱着这个资生具。「多喜多悦」,他所爱着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他心里很欢喜、很喜悦。「远离颦蹙」,他不会皱眉头的。「舒颜平视」,他这个面颜就是很开朗的,这样子「平视」。「含笑先言」,这麽一个令人容易亲近的相貌。
未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贪行者相。
「贪行者相」是这样子。这下面第二个,这「瞋行者相」,分三科,第一科是「问」。
午二、瞋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问
问:瞋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怎麽叫做「瞋行的补特加罗」呢?这瞋行的补特伽罗是什麽相貌?你说说,我听听。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回答,先说「出彼」瞋的烦恼,先说瞋烦恼的「增上」,先说它的「勐利」。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瞋缠(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勐利
答:瞋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憎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瞋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答:瞋行补特伽罗」这个人,「于诸微劣所憎事中」,小小有一点可憎的事情出现,他就「尚能生起最极厚重」的「上品」瞋烦恼,就是这样子,「何况中品、上品」的可憎事,那个烦恼就是更厉害了,这就是不得了。
戌二、长时
又此瞋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又此瞋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这是第二科是「长时」,经过时间很久了这个烦恼还在,「长时」地来「繫缚」他。这前面是「勐利」,这是「长时」。现在下面第二科,是「出过患」。
酉二、出过患
由此瞋缠,为可憎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
「由此瞋缠,为可憎法之所制伏」,说这个修行人、这位佛教徒他的瞋烦恼「为可憎法所制伏」,他这个道力就是为憎法「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他的道力不能制伏他这个「可憎法」,不能制伏他的瞋心就是了。
申二、辨随行相
诸根枯藁,诸根刚强,诸根疏涩,诸根麤燥。为性好乐以恶身语损恼于他。易令远离,易令厌患。凶暴、彊口、形相稜层。无多胜解、事业不坚,事业不固。禁戒不坚。禁戒不固。不忍不受。多忧多恼,性好违背,所取不顺。性多愁慼,性好麤言,多怀嫌恨,意乐惨烈,悖恶尤蛆,好相拒对。得少语言、多恚多愤、憔悴而住。喜生忿怒,眉面颦蹙,恆不舒颜,邪睛下视,于他荣利、多憎多嫉。
这是第二科,辨随行的相貌,这个瞋行的相貌。
「诸根枯藁」,瞋心很大的人,他这个眼耳鼻舌身,他表示于外的相貌「枯藁」而不润泽,不润泽。「诸根刚强」,他这个脾气很大,一点也不柔和,一点不对就勃然大怒,不得了。「诸根疏涩」,他表现于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一种「疏涩」的境界,就是令人不容易亲近;这个「疏」者远也,就这样。「诸根麤燥」,看上去就是一种「麤燥」的境界。「为性好乐以恶身语损恼于他」,说这个人的性格,常好说出来这个「恶身语」,就是恶的行动、恶的语言、恶的心情损恼他人。
「易令远离」,说这个人你要叫他走,他很容易就走了,就是这样子。「易令厌患」,你告诉他:「你这个事情不对!」他这个厌患心容易现起。「凶暴彊口」,这个人的凶恶,总是要说上句,不能说下句的,这个人。「形相稜层」,他表现于外的形相总是很有威严的样子。
「无多胜解」,他对于佛法的学习,也是没有多的胜解,总是没有这个耐心烦。「事业不坚」,他做的事情,不是做得那麽稳当。「事业不固」,「不坚」就是「不固」这样。「禁戒」也是「不坚」,「禁戒」也「不固」。「不忍不受」,因为没有耐心烦,事情也做不好,所以有什麽事情不如意,他不能忍受的。
「多忧多恼」,而他自己心情,内心苦恼老是忧愁。「性好违背,所取不顺」,他的性格就是和别人不和,就是:你一说东、他就说西,就是和你违背。「所取不顺」,他所提出的意见就是不合道理。「性多愁慼」,这心里面,这个忧愁不快乐。「性好麤言」,他说出来的话都是很粗鲁的话。「多怀嫌恨」,对别人常常的恨、恨人家。「意乐惨烈」,他的心情总是…就是欢喜那些令人苦恼的事情,他欢喜这个事情。「悖恶尤蛆」,这个「恶」或者念(ㄨˋ)「悖恶」;这个「悖」,他就是和人家不合,总是和人家逆、违逆别人的意见,就引起来人家都厌恶他,就是「尤蛆」;「尤」者甚也,这个「蛆」就是肉里面生出那个虫子,就是生蛆那个「蛆」。人家不高兴他,还超过对于那个「蛆」的不高兴,或者这麽解释,是「悖恶尤蛆」。
「好相拒对」,他就欢喜同人对立、对抗;我就是…你看怎麽试试…和你对一对…。「得少语言,多恚多愤」,就小小一句话他就火了,就是「愤」。这「恚」是忿怒,这个「愤」就是他的身体里面气得不得了,就是生气了。「憔悴而住」身体不好,这个瞋心伤害他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憔悴而住」。「喜生忿怒」,他就容易忿怒。「眉面颦蹙」,就是皱眉头,脸上看上去很苦的。「恒不舒颜」,常不开朗。「邪睛下视」,就是眼睛有的时候…,看人的时候都是…,他不正眼看人,向下视就是不看你。「于他荣利多憎多嫉」,别人有荣利的事情他是嫉妒障碍。
未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瞋行者相。
这是「瞋行者相」。
午三、痴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问
问:痴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痴行补特罗应知」什麽相貌呢?这是第三科。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痴缠(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勐利
答:痴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痴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答:痴行的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愚事中」,就是一切法缘起;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微劣」的这个小小事情…。譬如有人问我,说是那个人眼睛为什麽会盲呢?我说:他前生,他就是破坏别人眼睛了;比如说在佛前若供一个灯,他把这个灯破坏了,这个第二生眼睛就可能会盲,就有可能。说这个人耳朵为什麽会聋呢?前生他的师父教导他,他不听;所以今生有耳朵聋…就是说这些事情;他掉头就走了,不相信这个事情。所以这个缘起的事情,他不相信。
「于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的上品的「痴缠」,「何况中品、上品」的境界呢,更不容易明白了,这个甚深的缘起的道理更不容易相信了。
戌二、长时
又此痴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这底下说他的增上勐利。「痴缠住在」他的身体裡,「经久」都不能够停下来,「长时」地「随缚」。
酉二、出过患
由此痴缠,为可痴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痴法。
他那个智慧不能对治他的愚痴。
申二、辨随行相
诸根闇钝,诸根愚昧,诸根羸劣。身业慢缓,语业慢缓。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懒惰懈怠,起不圆满。词辩薄弱。性不聪敏。念多忘失,不正知住,所取左僻。难使远离,难使厌患。下劣胜解。顽騃瘖哑,以手代言,无有力能领解善说恶说法义。缘所牵缠,他所引导,他所策使。
「诸根闇钝」,这第二科「辨随行相」,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闇钝」的。这个「闇钝」,这在佛法的道理讲,你不相信佛法的这种缘起的道理,就叫做「闇钝」;可能这个人还是非常聪明的人。诸根是「愚昧」的,诸根是「羸劣」的,就是没有力量。「身业缓慢」,这个人他的身体的行动比较慢。「语业」也是「缓慢」。「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这个人他的三业是这样的。「懒惰懈怠,起不圆满」,他这个人「懒惰」,就是「懈怠」,也不肯做好事。「起不圆满」,就是发动一件事,也不容易把这件事做「圆满」它,「起不圆满」。
「词辩薄弱」,他的辩才不行、薄少,说出的话没有力量。「性不聪明」,他这个心没有那麽多的智慧。「念多忘失」,他记住的事情容易忘失,记不住了。「不正知住」,行住坐卧做一切事情,他不能正知而住。「所取左僻」,他所提出来的意见多数都是偏邪的事情。「难使远离」,不容易使令他远离这种愚痴的境界。「难使厌患」,他对他自己的愚痴他没有厌患。「下劣」的「胜解」。「顽騃瘖哑」,这个人「顽騃」也是「瘖哑」。「以手代言」,有这种人。
「无有力能领解善说恶说法义」,你说的道理是「善」?你说的道理是「恶」?他没有力量来辨别、来鑑别这件事。「缘所牵缠,他所引夺」,就是他这个人,因为自己不通达一切法的缘起义,他的内心没有智慧,就被种种的因缘来牵缠着他,牵动他。「他所引夺」,别人会引夺他的想法。「他所策使」,别人来驱策他、使用他。
未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痴行者相。
这是愚痴的相貌。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