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印光大师开示(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来源:   作者:印光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光大师开示(四)

 

  ☆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

  ☆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

  ☆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至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发大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

  ☆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饬终津梁此处原文有‘时间愈多愈妙’。近代大德普遍提倡续助念八小时至二十四小时编者敬注)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但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在眉毛上。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可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直须将一个‘死’字(原注云:‘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荐亡之法,唯念佛最为第一。现世之施食,皆场面而已。

  ☆丧中一概不可用酒肉。

  ☆人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陆、念经、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场面耳,虚张声势,殊少实益。

  ☆将一个死字挂在头颅上。

  ☆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别念可得。

  ☆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

  ☆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