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5
卯三、释大种名(分二科) 辰一、标义
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
「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这一段是解释大种的名称,「释大种名」。这一科是……,在这第三卷一开始的时候,把那五法归纳成三处,就是色法、心心所法、无为法。这三处有「略摄」,有「广释」。「广释」裡面第一科是「辨品类」,先解释色法这一类。色法这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标说」,第二科「别辨」,第三科是「略简」。「别辨」裡面,第一科就是「大种摄」,先解释这个大种的事情。这一科裡面分成三科,第一科「明作五业」,第二科「辨说极微」,这二科都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释大种名」。「释大种名」,先说它的义,「标义」。
「又一切所造色」,就是一切大种所造的物质。「皆即依止大种处」,它所造的色完全是依止大种所在之处;它所造的这些物质还在大种这裡。「不过大种处量」,它不能越过、不能超过四大种那个存在的处所的数量,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这个数量呢,轻重也是量,长短也是量;或者它所容受的量,应该是都包括在内了。就是它所造的物质,不能超越大种的范围,它不能和它相离,不能相离的。那麽这就叫做「标义」,标它这个大种和大种所造色的义,彼此相依而不相离,是这样意思。
「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这个「乃至」,就是中间还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那麽中间那一段,前面我们也说过,就是在造色也没有生起的时候,先是大种的种子它生起现行;生起了现行的时后,先佔据一个地方,先在那裡佔据。佔据了的时候,就是「大种所据处所」,然后「诸所造色」才能出现的;出现了的时候,它并不是到别的地方去,「还即据此」,它还是住在大种的这个地方,和它不相离。
「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就是由这样的原因,说这个所造的物质是以大种为依止处的。这叫做「标义」,标它不相离的意思,相依而有,就是标出来这样的义。
辰二、释名
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
「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这底下正式说出来大种的名字。就是根据这样的道理,就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的名字。
「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那麽这个「大」字,「由此大种」,它的体性很广大。一般的说,不管是我们生命体上的物质,乃至所居住的世界的物质,都是大种所造,所以叫做「大」。但是在这裡面看出来这个「造」,原来不是像一般说的那个「造」。就是一切所造的物质都是以四大种为依止处,这叫做「大」;这个「大」字是这样解释。就像前面说的,一切的造色都是以大种为依止处,这叫做「造」,这也就叫做「大」。「为种生故」这个意思呢,就是大种生了以后,造色才能生起,这叫做「种」;「种」是这样意思。这是大种的名称的解释。
寅二、色事摄(分二科) 卯一、略标列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这是第二科「色事摄」。前面是「大种摄」,解释「大种摄」。现在第二科,就是「色事摄」。这个「大种」,是说地、水、火、风各别的,一类一类。说「色」,就是总说一切大种了。这有总、别之义。这裡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列」。
「复次于诸色聚中」,在一切的物质裡边都是一聚一聚的,就是一堆一堆的,或者说是一块一块的。在这裡边「略有十四种事」,这个「略」就是精要,它的要义的意思。从它的要义上来说,就是有十四种事情。那十四种呢?「谓地、水、火、风」,这是四种。「色、声、香、味、触」,这是五种。「及眼等五根」,这又是五种。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加起来就是十四种。这是标出来色的十四种成份,十四种因素。一切的色聚都有这十四种因素的,这是大略地这麽说。底下又加以简别,「简差别」。简别中分二科,第一科「约内外辨」。「内」,就是内色。
卯二、简差别(分二科) 辰一、约内外辨(分二科) 巳一、内色(分二科) 午一、举根所摄聚
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有一切如所说事界。
「除唯意所行色」,这十四种事是大略地这样说,但是有内、外之别。在内色上看,内色裡边有「意所行色」,就是第六意识它所活动的所缘境,也有色法。这个「意所行色」,譬如说眼所行色,耳、鼻、舌、身所行色,这个是在这裡要说明的。这裡面不说的事情,是「意所行色」要除掉。
「意所行色」是什麽呢?就是法触所摄的律仪色、不律仪色、及定果色,这三种色。这个律仪色,就是他欢喜学习十善法,学习善法。或者在佛教徒裡面他受了三皈五戒,或者是八戒,或者是沙弥戒、沙弥尼戒,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那麽这就叫做律仪色。律仪色,实在明白一点说,就是他内心裡面有坚定的愿意:「我要持戒,我要受持这样的戒」,因为有这样的意愿了,他的身、口、意的活动的时候,他就受到约束了,就是这个地方叫做律仪色。
非律仪色,就是不律仪色,就是世间上做恶事的人,做恶事的人他以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事情为他的职业,他的性格也养成了,那麽他什麽事情都是这样做,那就叫做不律仪色了。
这个定果色,也名为定自在所行色。这个定自在是什麽呢?就是得到色界四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四禅,从本论上看,后面有解释,也说得非常详细。得四禅与得四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人是得到初禅,但是初禅没有圆满,那个不算数。得了二禅、三禅、四禅了,得的不圆满。有所谓这个边际定,这个边际就是圆满的意思,到了最后边了,那叫做定自在。这个后面有所谓这个味禅、淨禅、无漏禅,这裡面说若是定自在所行色,这裡边就是要在淨禅之上才能称为定自在,而不是味禅。味禅也是得到四禅了,但是因为味着的关係,使令他所成就的禅不圆满,就算是有神通,神通也并不是很高。那麽现在这裡说,就是约淨禅以上,成就淨禅以上的四禅,这样的大威德定叫做定自在。由这样的定自在,他心裡面所变现出来的一切的色法,那叫做定自在所行色。这个色法,也是意识所缘的色法,也就是意所行色,这是专指这一部分的「意所行色」。现在这裡说的十四种事,是「除唯意所行色」,把这个所行色拣出去,不算在内,这裡不说,不说这件事。
「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一切的色聚裡边「有色诸根所摄者」,那就是有情了,这有情的众生他有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而现在说「有色诸根」,就是前五根。因为第六意根它不是色法,所以用有色来拣别那个意根。「意根所摄者」,它裡面所摄取的那些色法。「有一切如所说事界」,这个意根所摄的色聚,它裡面都有什麽样的色呢?有一切如前所说的那十四种事。这个「界」,在这裡就是因的意思。用这十四种因组成了有色的诸根,是这样意思。这是解释「根所摄聚」,这是属于「内色」,就是有情的,叫「内色」。
午二、例根所依大种所摄聚
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
「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这底下第二科「例根所依大种所摄聚」。这有色诸根所摄的聚,这个色聚裡面有这麽多的色,是这样的,「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这个「有色诸根」,就是五淨色根;他所依止的大种,就是扶根尘。这个扶根尘裡面……,它也是有大种,也就是所造,也包括所造色在内。它裡面所摄这个摄聚,裡面的成份「亦尔」,也是这样子,也有这十四种事。
巳二、外色
所馀色聚,除有色诸根,唯有馀界。
前面是说「内色」,现在是说「外色」。就是内色所剩馀的「色聚」,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器世间了。「除有色诸根」,外边的器世界要拣出去「有色诸根」的这种色,就是去掉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唯有馀界」,只有剩馀的那九种事。一共十四种事,去掉了五,就剩九,九种事。「唯有馀界」。
辰二、约诸摄辨(分三科) 巳一、相摄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前面是约内外辨。现在第二科「约诸摄辨」,有各种摄,用这个来辨别这件事。分三科,第一科是「相摄」。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这是第一段。「又约相摄」,这个「相摄」,窥基大师解释它,就是每一种法、每一种色都是依它本身的体性来相摄;它有这样的体,所以就有这件事。不是说我摄受你,你摄受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是很多的法互相摄受,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每一法它本身有它的体性,就说有这种事情了,这叫做「相摄」。这样子说呢,就是只要它有体性,那麽这当然说就是把遍计执不算,从依他起法上看,它有它的因缘所生法,这样子说呢,那就是有十四种事,有这十四种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就是由于每一法有它的自相,每一法有它本身的体相,那麽就根据这裡假立名字为「事极微」。那麽这个「事」在这裡,我看这文的意思,就是众多的意思,有这麽多的极微,就是这样的意思。那麽这是约「相摄」来说。
巳二、界摄
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
巳三、不相离摄(分三科) 午一、标
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
「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的诸聚」,这麽解释。
在窥基大师的略纂上,他先解释「不相离摄」,然后再解释「界摄」。这裡一共有三种摄,第一个摄就是刚才讲过的「相摄」;第二个是「界摄」;第三个「不离摄」。那麽窥基大师他先讲「不相离摄」,我们也按照他的次第说。
「若约不相离摄」,「不相离」,这就是彼此不相离,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这些事情彼此不相离。不相离别,大家在一起;在一起,若按照这个立场来解释呢,「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不相离摄呢,就是「或内、或外」,这就是内、外二种摄都在这个范围内要说明;所有的这些色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有那麽多的法的自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麽多的事极微在裡边。这裡边怎麽个意思呢?就是说譬如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譬如说眼,眼这个色聚裡面「有尔所法相可得」,眼本身有一个极微,裡边也有身的极微,眼、身,还有地,地水火风这个地的极微;另外要有这个色、香、味、触,有这麽多,不相离。那麽这就是七法,这个眼一共有七法不相离。「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有那麽多的法相可得,就是有七法,有七法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麽众多的事极微,就是这麽意思。这是约「不相离摄」。
「若约界摄」,这个「界」,在这裡似乎也是可以说当因字讲,因果的因;就是组成每一色聚的因素来说。「随于此聚中,有尔所界」,有那麽多的因素。这样子说呢,我刚才说这个七法之中,没有说水、火、风。那麽若约界摄,这当然包括水、火、风在内。包括水、火、风的时候,那七法再加上三个,就是十个了。「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麽多的事极微。这样眼有七个,加上三个,有十个。眼、耳、鼻、舌,也都是有十个了。但是这个身不同!眼、耳、鼻、舌,要说七个都是七个,要说十个都是十个,但是这个身不一样,因为什麽呢?身,它可以没有眼、耳、鼻、舌,也是可以;它这个身还可以存在。但是眼、耳、鼻、舌没有身可不行!没有身的时候,这个眼、耳、鼻、舌你附在什麽事情上呢?这样说呢,这个身可以说有九个,它只有九法;它有地、水、火、风这是四个,有色、声、香、味、触,就是有这九法,所以和前四根就是不一样了,是这样意思。
那麽这一段文,这是分三科,「约诸摄辨」。第一段是约「相摄」;第二段是约「界摄」;第三段约「不相离摄」,这麽样的解释。这个第三段约「不相离摄」,「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这是标出来。这底下又问。
午二、徵
所以者何?
为什麽会有这麽多的不一样呢?这是问。
午三、释(分二科) 未一、辨可得(分四科) 申一、唯一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唯一大种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惑火燄、灯烛等中。或四方风轮有尘、无尘风等中。
「或有聚中」,这底下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可得」,他这一聚裡边可以得到这麽多,但是每一聚都不一样,所以是有多少的不同的。现在第一科「唯一大种可得」,举这一个例子。
「或有聚中」,或者有这样的色聚裡边。「唯一大种可得」,只有一个大种。譬如说「如石末尼」,这样的东西;或者说「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这些物质裡边那只有一个大种,那麽就是地,地大种。「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这也是有一个大种,只是一个大种,就是水大了。「或火焰、灯烛等中」,那只有火大种。「或四方」的「风轮」,是「有尘、无尘风等中」,那只有风大种。风大种,意思只是指无尘风说的;若是有尘的风,那可能不是一个大种,那就可能有其他的大种了。这一段是说,就是有这样的色聚只有一个大种,一类的大种。
申二、有二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华、果、等中、或热末尼等中。
「或有聚中」,这第二段「有二大种可得」,是什麽呢?「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华、果等中」,那麽这有二大种可得;这应该是一个水大种,加一个地大种来说。「或热末尼等中」,这样的物质裡边,那就是有地大种,还有火大种了,这是二大种。这是第二科。第三科「有三大种可得」。
申三、有三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或动摇中。
「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这个树木本身有地、有湿,又有个热,就是三个大种。「或动摇中」,那就是有地、有水、有风了。
申四、有四大种可得(分二科) 酉一、标聚
或有聚中,四大种可得。
这是第四科,先标出来。
酉二、引证
谓于内色聚中,如薄伽梵说。于各别内身,若髮、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水界。若于身中,所有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
「谓于内色聚中」,就是我们的生命体是「内色」,在这个物质聚裡面。这是标出来,底下「引证」。「如薄伽梵说」,佛陀这麽说。「于各别内身,若髮、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这是有四个大种,那麽现在说我们这个「内色」,说人的生命裡面。佛说这个生命体裡面有各别的内身,内身裡面不只是一种大种,有各别不同的大种在身裡面。这底下举出来,若像人的身体裡面这个「髮」,或者「毛」,「乃至粪秽」等,这是属于「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身的「水界」,水的大种。「若于身中所有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我们身体裡面这个风,有下行风、也有上行风、也有旁行风,现在就是加个等字,「上行等风」,总而言之裡面有这个气的流动,那麽这是属于「内风界」。这样说呢,就是有四大种了。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这个色聚裡面是具足四大的。前边是「辨可得」,这底下第二科「结有无」。
未二、结有无
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
「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说是像上面举这个例子这样子,若于此色聚裡边,有彼四大种的相可得,就「说彼相为有」,就是有这麽多的大种。「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它或者是只有一种,或者是有二种,或者有三种,或者有四种,是这样意思。结束这一段。
丑三、料简(分三科) 寅一、约声等辨(分三科) 卯一、声(分二科) 辰一、标不定
复次,声于一切色聚中,界故说有,相即不定。
这是第三科「料简」。前边是「大种摄」和「色事摄」,这是「别辨」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料简」,就是把前面说过的事情,再重新的观察思惟,想一想它裡边的情形,就这麽意思。「料简」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约声等辨」,有声、有风、有名色、闇色这些事情。第一科是「声」,先标出来它是不决定的。
「复次,声于一切色聚中」,这个声音在一切色聚裡面。「界故说有,相即不定」,这个声音这件事,它是四大的振动才有声音,才发出声音来。发出声音这件事,当然在我们一般的人,我们一般没有神通的人做标准来说;若有神通的人,那可能还是不一样的。在一切色聚中,「界故说有」,这个「界」在这裡就是当因字讲好了,因果的因;就是发出声音的因。约因来说呢,一切四大裡面都有声音的,都有因,都说有。「相即不定」,由因而发出来的声音的相状,发出来声音的体相的时候,那就不决定。这是「标」,先「标不定」,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
辰二、随难释
由现在方便生故。
由于这个声音虽然是有发出声音的因缘,但是它若没和合的时候,那它就没有声音。它若是现在因缘和合了,「方便生故」,才能够随顺这个情况生出来声音的。这样说呢,那麽有因缘就有声音,没有因缘声音就不现了,所以它不决定。这是说这个声音。
卯二、风(分二科) 辰一、标列
风有二种:谓恒相续、及不恒相续。
「风有二种」,这底下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说「声」音,现在第二科说「风」。先「标列」。「风有二种:谓恒相续,及不恒相续」,有这两种不同。这底下解释,先解释「恒相续」。
辰二、随释(分二科) 巳一、恒相续
恒相续者:谓于彼彼聚有恒旋转风。
这个「恒相续」的风。「谓于」各式各样的色聚裡面,「谓于彼彼聚有恒旋转风」,有常、不间断地旋转的风。那麽在我们人来说,最明显的就是这个气息,这个气息那是不可以没有的,若断了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有恒旋转风」。
巳二、不恒相续
不恒相续者:谓旋风及空行风。
不恒相续的就是这个「旋风」,旋转的风,这是我们也可以看见的。这个风,左右,或者是右左来旋转,一方面旋转,一方面向前进;在美国这个地方是叫做龙捲风,不过那是更厉害的,一般性的旋转风也是可以看见的。「及空行风」,就在虚空里裡面走动的风,这也事实有的这种风。最厉害的就是颱风,或者说飓风,这种风。那麽,这个是不常相续的。
卯三、闇明色(分三科) 辰一、出体
又闇色、明色,说名空界及孔隙。
「又闇色、明色」,这是说第三科。「声」是第一科,「风」是第二科,现在是第三科。「又闇、明色」,有闇色、有明色。「说名空界及孔隙」,这个「闇」和「明」都是颜色,也都属于显色。这两种色究竟是说的什麽呢?就是说的「空界」,这个虚空界不是明、就是闇,是这样意思。而这裡边,「空界」呢,是广大的空界;还有一些狭小的空界,叫做「孔隙」。这个地裡面……什麽地方,这个色法裡面边也有孔,这个小小的洞。这个都是……或者说闇色,或者说明色;孔隙多数都是闇色。这一科是「出体」。下面就是别别的解释,先解释这个「闇色」。
辰二、释别(分二科) 巳一、闇色
又诸闇色恒相续者:谓世界中间。不恒相续者:谓于馀处。
「又诸闇色恒相续者」,也有这种事情。「谓世界中间」,那样的闇色是恒相续的。
这个世界中间这个地方,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什麽?我们就是前面讲过了的,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个成了以后就坏,坏完了以后就是空了。在世界没有的成就的时候,中间那个空的时候,是没有光明的。等世界成就了以后,这个众生本身身体上的光明也没有了,就出来日月了,那这个时候就是没有闇。若是世界没成就的时候,没有众生来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没有光明,只是一个虚空,虚空原来是黑暗的,那叫做「闇色」。这个闇色,可是啊……,成、住、坏、空,坏只是二十劫,空只是二十劫,二十劫以后又成了,那麽这个闇色又没有了。所以那个世界中间的闇色是无常的。那麽,这是一种世界中间的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我们读《法华经》上曾提到,就是此三千大千世界,彼三千大千世界之间,日月微光所照不到的地方,那也是黑闇的,也是闇。这个黑闇是常相续的、恒相续的,应该指这个说法。指这个世界中间的这个闇是恒相续的。可见这个太阳的光明虽然是很大,但是还有照不到的地方。
「不恒相续者:谓于馀处」,虽然有黑闇,这个黑暗不是常相续的,有断的时候,那就是「馀处」,就是其馀的地方。前面「世界中间」,那个地方不是有情居住的地方,有情天不居住的地方。现在「谓馀处」,就是有情居住的地方了,有情居住的地方也有黑闇,但那黑闇有的时候又没有了,就是「不恒相续」的。这是一种。
巳二、明色
如是明色恒相续者:谓于自然光明天中。不恒相续者:谓于馀处。
这是第二科。前面说「闇色」,这底下说「明色」。说「明色」,是什麽呢?「如是明色恒相续者」,前面说闇色有恒相续、不恒相续的;那麽明色也是。「明色恒相续者:谓于自然光明天中」,就是它不是人工创造的,就是果报自然有光明的天。这个欲界天的身体也发出光明来,色界天也是,身体也有光明,那个光明是常相续。当然这个事情呢,他们也会死亡,死亡也就不相续了,但是存在的时候总是常相续。这是一种。
「不恒相续者:谓于馀处」,其他的地方,其他就像我们人间的人,那这个光明是不恒相续的。
辰三、明摄
又明闇色:谓于显色增聚应知。
这底下是第三科「明摄」。前面是说「明色」,现在是说「明摄」。看这个「摄」怎麽讲。「又明闇色:谓于显色增聚应知」,这个明色和闇色,这两种色是指什麽说的呢?「谓于显色增聚应知」,就是青、黄、赤、白这些显色;显色的增聚,在这上来说这个明色,又说闇色,是这样意思。「显色增聚应知」,这个青、黄、赤、白这样的色,这样的物质,它这种物质显现出来了,在我们的分别心裡面显现出来了,这时候就叫做「明色」;如果不显现了,这就叫「闇色」,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明色和闇色原来就是这麽样假立的。
这个「增聚」,「增」这个字,在这裡看呢,我看那个文义就是出现的意思,出现。这个色出现了,就是这个名色的时候;光明来了的时候,这些青、黄、赤、白在我们的分别心上出现了,这叫做「显色增聚」。这个「聚」就是出现了。那麽若是不出现的时候,那麽就叫做「闇色」,就是这麽意思。这个「增」应该就是……我看就是这样意思好了,在参考书上也没有明显的说出来怎麽解释。应该知道是这样意思。
寅二、约诸种辨(分二科) 卯一、色聚种(分二科) 辰一、明差别
又由依止色聚种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缘时,或小聚无间大聚生,或大聚无间小聚生。
前边是第一科「约声等辨」,约声、约风,约闇色、明色来辨。现在第二科「约诸种辨」,各式各样的种子来说明这件事的变化。这裡边分两科,第一科说「色聚」的「种」子。
「又由依止色聚种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缘时,或小聚无间大聚生」,这底下说这个种子的事情。又由于依止色聚种子的功能,这一切的色法都是由种子的功能出现的,才有这个色法的出现。这个功能出现是出现,由种子功能出现,那麽「若遇相似」的「缘」的时候。这个「相似缘」怎麽讲?怎麽叫做「相似」呢?我这麽推测,就是和他是同一类的,和他是同一类的叫做相似;不同一类的,那就是不相似,不是相似的。最明显的这个「相似缘」来讲,譬如说是我们凡夫这有漏的境界,有漏与有漏就是相似的;若与无漏就不相似了。说是我们受持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那麽用这有所得的心受持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如果你有般若波罗蜜的无漏的智慧来的时候,这有漏的就不行了,有漏的东西就退减了。或者说是我们做恶事,五逆十恶、修学十恶法,我们就做这十恶事,忽然间遇见三宝的因缘,修学十善法了,那麽把十恶就是消灭了,就减少了。所以这裡面:「遇相似缘时」,和你遇同一类的;我修学这个十善法,又有更多、更好的同一类十善的因缘来鼓励你,那麽你的十善法就增强了,就加强了,是这个意思。
「或小聚无间大聚生」,原来这个色聚是小小的,现在遇见同一类的增上缘,你这个小的色聚就变成「大聚」了,变成大的色聚了。譬如说这个小孩子,他的身体就是那麽大, 同一类的、相随顺的、好的因缘来滋长这个小孩子,这小孩子就变成个大人了,所以说「或小聚无间大聚生」,就是这样子。或者是我们看经论上说,是迦叶佛的时候,这个灵鹫山,你可能要一天一夜才能到山顶上,从山下到山顶上。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好像一会儿就到山顶上了,就是这个山减小了。减小了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的业力,迦叶佛的时候人寿是两万岁;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人寿是一百岁,就是渐渐的退减,这就是不是相似的因缘。就是人的道德降低了,降低了,这恶法逐渐地加多了,就是不相似的因缘,它就退灭。
若增劫的时候,人这个道德逐渐地高了,人的寿命也增长,我们居住的世界也是广大了,也就不同了。所以遇见相似的因缘的时候……,这样看呢,这个「相似」就是随顺他、能增长他的因缘,那就是小聚无不间断地就变成大聚了,大聚就出现了,「大聚生」。「或大聚无间小聚生」,就是这样子,不相似的因缘出现;或是也是相似的因缘出现,也会「大聚无间小聚生」。譬如说人壮年,身体各方面都是很如意的,但是到老年的时候就退化了,那也可以说是「大聚无间小聚生」。
辰二、结增减
由此因缘,施设诸聚有增有减。
这是结束这一段,「结增减」;前面说差别不同。「由此因缘,施设诸聚有增有减」,这个「施设」就是说话,就是安立一个名字,给他施设一个名称,说是这一切的色聚由于相似的因缘的关係,他有时候增,有时候减,有变化的,都不是决定的。
卯二、四大种(分二科) 辰一、释经言(分二科) 巳一、举说
如经言:若坚、坚摄、近摄、非近摄、执受,乃至广说。
「如经言。」前面是第一科「色聚种」,色聚的种子。这个一切的色法,是由色法的种子出现的,但是是有变化。现在这底下第二科又说「四大种」,说这个四大种的情形。四大种的情形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经上说的话。那麽先举出来经怎麽说的。
「如经言」,就像经上说:「若坚、坚摄、近摄、非近摄、执受,乃至广说」,这是说经上说的话。前边是「举说」,是举出来。那麽第二科就解释,叫「释名」。这个「名」就是言,解释经上的这个句子。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地大」,用地大裡面来解释。
巳二、释名(分二科) 午一、举地大(分二科) 未一、坚及坚摄(分二科) 申一、约现行种子辨
坚云何?谓地。坚摄云何?谓彼种子。
「坚云何?」经上说:「坚、坚摄」,那是什麽意思呢?「谓地」,「坚」是谓……,地水火风,是指「地」大说的,地大。「坚摄云何?」这个「坚摄」怎麽讲呢?「谓彼种子」,是地大的种子;它是属于地大的种子的,所以叫「坚摄」,这样子解释。
申二、约能造所造辨
又坚者:即彼界。坚摄者:谓髮毛等、或土块等。
「又坚者:即彼界。坚摄者:谓髮毛等」,这是第二科。前边是「约现行」和「种子」来说明,现在是第二科「约能所造」来解释。
「又坚者:即彼界」,就是四大种,四大种是能造的。「坚摄者:谓髮毛等」,这就是四大种所造,所造的色法。那麽这样子,「坚」和「坚摄」有这麽两种解释。或「髮毛、或土块等」,「髮毛」是指我们的正报,「土块等」是依报,器世间的事情。
未二、近非近摄等(分三科) 申一、约内外辨(分二科) 酉一、近摄等
近摄云何?谓有执受。执受云何?谓内所摄。
「近摄云何?」前面是解释这个「坚」及「坚摄」,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近」和「非近摄」是什麽意思。
「近摄云何?谓有执受」,这个「近摄」这句话是「有执受」的意思。这样说这个「近」就是心法,就是阿赖耶识和前六识。色聚这个法,这个地大,色法,它和心相亲近,在一起,那麽叫做「执受」。和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原来这个心法寄託在色法上,就叫做「执受」,是这个意思。
「执受云何?」这个「近摄」当「执受」来讲,那麽「执受」又是什麽意思呢?「谓内所摄」,「内」者心也,就是心。就是心的……,属于心裡边的事情,也就是内色。「内」,说是心也可以,说色也是可以,就是我们有情的正报的身体;这个身体是和心在一起的,属于这一部分的就叫做「执受」,也叫做「近摄」。这是解释这个「近摄」,底下解释这个「非近摄」。
酉二、非近摄等
非近摄云何?谓无执受。无执受云何?谓外所摄。
「非近摄云何?谓无执受」,没有执受。这「无执受」怎麽讲呢?「无执受云何?谓外所摄」,就是我们的生命体以外的世界,属于这一部分的色法,那就叫做「外所摄」,这样意思。
申二、约执不执辨
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名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
「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前边约内外来解释这个「近非近摄」,现在第二科「约执不执辨」。
「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名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又心、心所法」,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和心的不同的作用叫「心所法」。这个「心、心所法,所执」的「种子」叫做「近摄」。那麽就是心、心所法所寄託之处,所寄託的地方,这个地方指种子说,那当然指阿赖耶识才有这种能力,那叫做「近摄」,也叫做「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那就是不与心、心所法在一起的,那一切的色法,就是「非近摄、非执受」。
申三、约不共共辨
又随逐自身故,名近摄执受,如前说。
这底下又这麽样解释,约这个「不共共辨」。
「随逐自身」,那麽这就叫做「不共」。「随逐自身」,我们的心常与它不相离,叫「随逐」。和这个身体常不相离,那麽裡面的地水火风,这个地不在内,所以说地,那就叫做「近摄」,也叫做「执受」。像前边说的这个「执受」这些意思。
午二、例水等
如是水等界,如理应知。
前边是约地大来解释,「地大」这样解释,那个水、火、风呢?「如理应知」,如前面说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子。或者约种子现行来解释,或者能造所造来解释,约执不执来解释,约共不共来解释,道理是一样,可以这样子注意。「应知」有个注意的意思。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