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52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52

 

  荒八、众像入身

  众像入身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以种种现前大众,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丛林、诸山大地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诸大众,各各自知入其身内,是名众像入身。

  「能变通」这一科,一共是分十六科,现在是第八科「众像入身」。本来是十八变,这裡变成十六科,就是前面第七科「卷舒」是两个,现在合为一科;后边「隐显」也是两个数合为一科,所以十六加两个就是十八。

  什麽叫做「众像入身」呢?「谓佛菩萨」,这是有神通的人。「依定自在」,他的神通是以定为依止处的,若是没有定也就没有神通了。「能以种种」,因为有禅定的关係,所以他能够用「种种」的「现前大众,及以一切村、邑、聚落」,「现前大众」是指人,指有情说的。下面「及以一切村、邑、聚落」,是指这些其它的。「村」和「邑」,和「聚落」,和「草木」,和「丛林、诸山大地一切色像,内己身中」,纳入自己的身体裡面。「令诸大众各各自知」,使令大众每一位都自己知道「入其身内」,「是名众像入身」。

  这是第八科,下面是第九科「同类往趣」。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举于刹帝利」。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示同类」。

  荒九、同类往趣(分二科) 日一、释(分二科) 月一、举于刹帝利(分二科) 盈一、示同类

  同类往趣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刹帝利众,同其色类,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义,亦即以此名如是义;彼不以此名如是义,亦不以此名如是义。

  「同类往趣者」,这是什麽意思呢?「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刹帝利众」,或者这个时候的因缘,佛菩萨能到刹帝利的大众裡边去。「同其色类」,佛不是刹帝利那个形像,但是佛这时候现神通,到刹帝利的大众裡面去,和他是同一个相貌。「如彼形量」,和他的身形是一样的,从外表上看彼此是一样的;「量」就是那个数量,「形」,表现于外的形貌;形也有量,就是那个高低的量。

  「似彼言音」,佛示现的那个刹帝利,说出来的言音,也和那个刹帝利是相似的。「彼若以此名如是义,亦即以此名如是义」,这个「似彼言音」这句话的内容是这样子;彼刹帝利众若以此名字表示这样的义,「以此」,以这样的名句表达这样的道理,那麽佛示现的刹帝利呢,「亦即以此名如是义」,和他们同一样的名义。「彼不以此名如是义,亦不以此名如是义」,彼刹帝利大众不说这样的名义,那麽佛示现的刹帝利,「亦不以此名如是义」,和他们是相同的,没有差异,这是「示同类」,所以这叫做「同类往趣」。

  盈二、明化事

  然后为其演说正法、示现、教导、讚励、庆慰。化事既终,欻然隐没。

  「然后为其演说正法」,这是第二科「明化事」。「然后」,佛示现刹帝利同其形量,似彼言音,然后为其演说正法,佛教的正法。「示现、教导、讚励、庆慰」,有这四种不同的演说正法。「化事既终」,教化众生的,教化这刹帝利的事情已经圆满了。「欻然隐没」,忽然间就不见了,就离开了。

  《披寻记》一二二三页:

  示现、教导、讚励、庆慰者:摄释分说:示现者:谓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安置学处,令正受行。讚励者: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讚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庆慰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勐正行,即应如实讚悦,令其欢喜。(陵本八十一卷八页)其义应知。

  「示现、教导、讚励、庆慰者:摄释分说:示现者:谓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示现」是什麽意思呢?「谓为令」,为求令彼接受佛的教导的人,所学的「白品行故」,就是良善的、清淨的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就是开示四种真实道理:就是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这前面讲过好多次了。

  「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安置学处,令正受行」,「教导」是什麽意思呢?就是「示现」,也就是开示。「已得信解者」,听佛说这四种道理的人,已经获得信心,他对于佛法有所理解。对于这种人呢,「安置学处」,就把他安排,安排叫他能够在学处裡边(学处就是戒),就是毘奈耶,是所应学的地方。「令正受行」,使令他能够正确地接受毘奈耶的这个法门,这样用功;就是开示他毘奈耶,叫做教导;就是听闻了四种道理,听闻了佛法道理之后,就学习戒法。

  「讚励者」,「讚励」怎麽讲呢?「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谓彼有情」,就是彼刹帝利。若于所了解的佛法裡边,所修行的戒法裡边,「所得中」,在心裡面有所得,有多少成就的人。「心生退屈」,他这个时候向后退了,就是不这样去用功了,心生退屈。「尔时称讚策励其心」,这个时候示现的刹帝利呢,就称扬讚歎,和策励他、警策他、鼓励他,鼓励他的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令他对于所学习的戒法,戒律,「堪有势力」,就是有力量受持、有力量学习、有力量修行。

  「庆慰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勐正行,即应如实讚悦,令其欢喜」,「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前边是学处,就是戒,这个「法随法」就是止观了,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随法,涅槃是法;八正道能随顺涅槃,能得涅槃,所以叫做法的随法。谓彼有情对于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的止观「勇勐正行」,他不怕辛苦,也不怕困难,很勇勐、精进地去修学止观。「即应如实讚悦」,示现的刹帝利呢,就如实地来讚歎他,令他心裡欢喜,令其欢喜,这叫做庆慰。这是「(陵本八十一卷八页)」上这样解释的。「其义应知」,这四句话的义应该这样认识。

  没后时众迭相顾言:不知没者天耶?人耶?

  示现的刹帝利为他们这样子教导了以后,忽然间就不见了。「没后」,不见了以后的时候,这个法会的大众,就是刹帝利众。「迭相顾言」,「迭」在这裡就是互相的意思,互相注意,就说了:「不知没者是天?是人呢?为什麽是这样子看不见了?」这样子。

  月二、例于馀有情

  如能往趣刹帝利众,如是往趣婆罗门众,若沙门众、若长者众、若居士众、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先益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无量淨天、遍淨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当知亦尔。

  「如能往趣刹帝利众,如是往趣婆罗门众」,这是第二科「例于馀有情」,前面是刹帝利,这时候例同其他的众,其他的大众。

  「如能往趣刹帝利众」,如前面所说的佛菩萨能够到刹帝利大众裡边去教导,弘扬佛法,教导他们。「如是往趣婆罗门众」,也一样地会到婆罗门的大众裡边去。「若沙门众」,或者是到沙门众。或者是「长者众」,或者是「居士众」。这个「居士」就是有钱的人叫居士;我们现在佛教裡边用这个字是指在家信佛的人叫居士,这裡说的「居士众」不是,就是积聚很多的财富的人叫居士。

  「四天王」众,就是天上的人了。「三十三天」众,「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六天。下边是「梵众天」,就是四禅。「梵众天、梵先益天、大梵天」,是初禅天,但是有的地方说是梵众天、梵辅天,就是给梵天王做事的人,做事的天,先益天。还有大梵天,这是初禅的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是二禅的三天。「少淨天、无量淨天、遍淨天」,这是三禅的三种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这是四禅的三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这是五淨居天。这都是属于色界天。

  「当知亦尔」,就是佛菩萨以禅定为依止,也会到他们那个大众裡面,同其形量、同其言音地这样教化他们。下面第二科「结」。

  日二、结

  是名同类往趣。

  荒十、隐显

  隐显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于大众前,百度、千度,或过于是,隐没自身,复令显现,是名隐显。

  「隐显者」,这是第十科。「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于大众前,百度、千度,或过于是,隐没自身,复令显现,是名隐显」,这是佛和菩萨以定自在为依止显大神通。什麽神通呢?在大众的面前,或者一百次,或者是一千次。「或过于是」,或者超过百千的数目。「隐没自身」,把这身体不现了。「复令显现」,又显现出来。「是名」叫做「隐显」,有隐有显。这是这样的佛菩萨的神通,有的时候这样子,有的时候那样子,「隐没自身,复令显现」。下面第十一科「所作自在」。

  荒十一、所作自在

  所作自在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来即来,令语即语,是名所作自在。

  「所作自在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诸有情的世界。诸有情的世界当然或者是欲界、色界,这样子。「往来住等」,或者是往,到那个世界去;或者是回来;或者来到那个世界去,又走了;或者是在那裡住多少时间等等。所作的事情裡边「皆自在转」,都是无障碍地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都是无障碍的。

  「令去即去,令住即住」,这应该是说,佛菩萨到那个世界教化众生的时候,叫那个众生去,他就是去了;叫那个众生住,他就是住在那裡;令他来就来,令他去就去。「令语即语」,令他说话,他就说话。「是名所作自在」。

  或者说佛化现这个身,到诸天的世界去,使令这个化身教他去,他就去;教他住,他就住;叫他回来,就回来;令他说话,就说话,「是名所作自在」。

  荒十二、制他神通(分二科) 日一、释(分二科) 月一、总标

  制他神通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现神通。

  「制他神通者」,这是第十二科「制他神通」。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总标」。

  什麽叫做「制他神通」呢?「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现神通」,就是能够调伏,能够降伏别的人所现的神通。这是「总标」,下面第二科「别显」。分三科,第一科是「如来」,说佛。

  月二、别显(分三科) 盈一、如来

  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馀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办。

  「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馀一切具神通者」,佛陀的神通广大无边,普遍地能制伏其馀的人,一切具神通的事情,所现的神通都能制伏住他。「如其所欲,令事成办」,如佛陀所欲的,就能够这样子办好了,而无障碍的。

  盈二、究竟菩萨

  究竟菩萨,一生所繫,或最后有所有神通。

  「究竟菩萨,一生所繫」,这是第二科「究竟菩萨」。前面说佛的神通是能制伏其馀一切的神通者,这下面说是究竟的菩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等觉菩萨了;就是菩萨到此地位的时候,就是最究竟了,再进一步就是佛了。「一生所繫」,究竟菩萨和这个一生所繫还有一点不同;就是这一生,他还不是佛,就是属于这一生,他捨掉了这一生再进一步,那就是究竟菩萨了,究竟住的菩萨,再进一步的菩萨,就那一生就成佛了,所以那个叫「究竟菩萨」。「究竟菩萨,一生所繫」,这是两句话。

  「或最后有」,「最后有」就是这一生就成佛了,这叫做最后有。这个「最后有」和「一生」这两个菩萨总起来,名之为「究竟菩萨」,这两种菩萨所有的神通。

  《披寻记》一二二四页:

  究竟菩萨一生所繫等者:若诸菩萨到究竟地,住于最上成满住中,是名究竟菩萨。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当知此由增上业感得生其中,是名一生所繫。若诸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或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如〈生品〉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此最后有,准彼应释。

  「究竟菩萨一生所繫等者:若诸菩萨到究竟地,住于最上成满住中」,就是一共是有十个住的菩萨,最初是「种性住」,最后的这个住的菩萨叫做「最上成满住」。「是名究竟菩萨」,最上成满住叫做究竟菩萨。

  「作大自在,过色究竟」,做这个大自在天的天王,是超过了色究竟天的。「一切生处,最为殊胜」,就是超过了色界天以上,那个地方实在是佛的世界,那不是凡夫的世界,色究竟天还属于三界以内的,这是超过了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一切众生所生之处,此处是最殊胜的。「当知此由增上业感」,当知这个地方是最殊胜的、出世间的、无漏的淨业所造成的。「得生其中」,你若成就了这样的业,你才能往生到那个地方去。「是名一生所繫菩萨」,就是这一生,这是一个最后生,再进一步那就是最后有菩萨。

  「若诸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菩提资粮极圆满的时候,就是一生所繫菩萨,那麽一生所繫菩萨以后又做什麽呢?或者生在婆罗门的大国师的家裡边,或者是生到刹帝利大国王家裡边,那麽这就是回来到欲界来了,来到欲界的人间。「能现等觉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时候就能够成佛了,能够示现得无上菩提。「广作一切佛所作事」,成佛以后就是很广博地作一切佛所作的事情,就是教化众生、弘扬佛法。「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如〈生品〉说」,就是「(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那裡。

  「此最后有,准彼应释」,这裡面说的这个最后有菩萨,也一生所繫菩萨来到人间,生婆罗门大国师家,或者生刹帝利大国王家,示现成佛,这个事情是佛的化身的境界。看这文的意思,实在是得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到最后……。若是从《华严经》第八地菩萨看,第八地菩萨是弃捨了肉身,开始得法身;得了法身的时后,到了最后有菩萨,最后有菩萨,那还是法身,就是他那一念相应得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圆满报身的境界,就是自受用身。那麽来到人间大婆罗门家,或者是大国王家,那就是法身,以法身为依止示现的化身境界,是这样的,实在是两回事。两回事也可能是同时的:就是法身成佛的时后,同时也示现化身在人间成佛,教化众生。看《摄大乘论》后面的文可以知道这件事。

  除诸如来、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馀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这个一生所繫菩萨,他的神通有多大呢?「除诸如来」,佛的不在内,还有一个不在内是等类的菩萨,和他同等的菩萨也不在内,其馀的呢,「悉能制伏其馀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披寻记》一二二四页:

  除诸如来等类菩萨者:此中菩萨,谓同一住功德平等,故名等类。

  盈三、诸馀菩萨

  诸馀菩萨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馀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诸馀菩萨所有神通」,这是第三科「诸馀菩萨」。诸馀的菩萨所有的神通,「除入上地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馀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就是除掉了上地,或者和他相等的菩萨,这都不在内。其馀的呢,「悉能制伏其馀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日二、结

  是名制他神通。

  是名叫做「制他神通」。

  荒十三、能施辩才

  能施辩才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辩才穷尽,能与辩才,是名能施辩才。

  「能施辩才者」,这是第十三科。「能施辩才」怎麽讲呢?「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辩才穷尽」,就是若其他的有情,应该是佛教徒,为众生说法的人,他的辩才这个时候竭尽了。「能与辩才」,佛菩萨能以定自在,能给这个人辩才,使令他继续能够说法。「是名能施辩才」。

  荒十四、能施忆念

  能施忆念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是名能施忆念。

  「能施忆念者」,这是第十四科。「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若这个诸有情对于所学习的佛法,为众生演说的时候失掉了念,就是忘记了,忘记了这个怎麽意思了。「能与忆念」,那麽佛菩萨以定自在,就能够给他忆念,使令他又忆念起来,继续为众生说法,「是名能施忆念」。

  前面「能施辩才」是属于慧,这裡面能施念,念是属于定;有这两个,能施定、能施慧。

  荒十五、能施安乐(分二科) 日一、释(分二科) 月一、与轻安

  能施安乐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说正法时,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令离诸盖,专心听法,暂时方便,而非究竟。

  「能施安乐者」,这是第十五科「能施安乐」。分两科,第一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与轻安」。

  「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说正法」的时候,「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佛菩萨自己在说法的时候,与听法的人,给他轻安乐,来饶益他的身心、来安乐他的身心。

  「令离诸盖」,使令他远离这些障碍: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专心听法」,没有这些贪欲瞋恚的障碍,他能够制心一处,听佛说法。「暂时方便,而非究竟」,「令离诸盖」这件事是暂时的一个方便,是有效的;这是一个暂时有效的方法,使令他这盖障远离,可以专心听法。「而非究竟」,并不是究竟的使令他断除去这种盖障,不是的,断除盖障要你自己努力才可以。

  《披寻记》一二二五页:

  令离诸盖专心听法等者:盖有五种,谓贪欲等;于闻法时随一现行,能覆真实义不显了。诸佛菩萨以其神力能令远离如是诸盖,无散乱心听闻正法,然此唯是暂时方便,而不能令毕竟断灭,故非究竟。

  「令离诸盖专心听法等者:盖有五种,谓贪欲等。于闻法」的「时」候,「随一现行」,听佛说法的时候,或者贪心来了、或者瞋心来了、或者打瞌睡了,各式各样的情形。随顺因缘起一种现行的时候,「能覆真实义不显了」,这种盖障出现的时候,就能障碍你,不能够听闻佛所说的真实义了。佛所说的真实义是显了的,但是你有障碍的时候就不显了了,你就听不明白了。

  「诸佛菩萨以其神力能令远离如是诸盖」,能远离这些盖的障碍。「无散乱心听闻正法,然此唯是暂时方便,而不能令毕竟断灭」,不能究竟的灭除五盖,「故非究竟」。

  月二、灭灾害

  又令诸界互相违变能为损害,非人所行灾疠疾疫,皆得息灭。

  这是第二科灭除灾害。「又令诸界」,又能使令众生的生命体裡面的地水火风这些诸界。「互相违变」,众生的身体裡边,它互相剋,相剋就是相伤害。「能为损害」,使令你生理上有变化,能伤害你的身体。譬如说是金剋木、木剋土,就这些事情。你身体裡面就是有了严重的病痛了。这是谁搞的呢?「非人所行」,就是鬼神,就是和你有问题的鬼神来搞你,使令你有这个「灾疠疾疫」,使令你有这个灾害,有这种恶病。这些疾病,使令诸界互相违变;有这样事情就障碍你修学佛法了,那麽这时候佛菩萨依止定的自在力「皆得息灭」,就把这些障碍都消灭了。

  日二、结

  是名能施安乐。

  这是结束这段文。

  荒十六、放大光明(分二科) 日一、释(分三科) 月一、总标举

  放大光明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

  「放大光明者」,这是第十六科放大光明,也就是那个十八变的最后一变。分两科,第一科是「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举」。

  「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这个不是常光,而是神通力放出来的光明,这就叫做「放大光明」。这是「标举」,下面第二科「别辨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恶趣苦」,能灭这恶趣苦。

  月二、别辨相(分三科) 盈一、恶趣苦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恶趣等一切有情息彼众苦。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佛菩萨身放光明也有众多的差别相。或有一个光明能够往到十方面的无量无数的诸世界中,「令恶趣等一切有情息彼众苦」,能令这恶趣,三恶道的有情停止很多的痛苦,这是一种。

  盈二、集会天等

  或有一光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皆来集会。

  「或有一光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前面是对于恶趣苦,特别苦恼的众生,来饶益他们,这下面是天。或有一个光明是往诸天的世界,令大威德的天、大威德的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这些威德的天龙八部住在他自己的宫殿裡面,「蒙光觉悟」,蒙受佛的光明照耀,他就明白道理了。「皆来集会」,他就明白有事情,就来到佛这裡来集会,听佛说法了。那麽佛放光有这种作用,不像我们人间的事情,要登报纸、要通电话这个事情,佛不用这些事。

  盈三、集会菩萨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萨蒙光觉悟,皆来集会。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这是第三科「集会菩萨」。往十方面这个「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萨蒙光觉悟,皆来集会」,我看这个《大般若经》正好是这样意思,「皆来集会」。

  月三、举要义

  以要言之,诸如来等能放无量无数品类种种光明,能作无量无数世界,无量无数诸有情类,无量无数利益之事。

  「以要言之」,这是第三科「举要义」。「以要言之,诸如来等能放无量无数品类种种光明」,「以要言之,诸如来等」,不但是一位佛,一切佛都是这样,都是平等的。「能放无量无数品类种种光明,能做无量无数世界,无量无数诸有情类,无量无数利益之事」情。

  日二、结

  是名放大光明。

  这是第二科是「结」。看《大般若经》,佛放光,他方世界的菩萨就去问佛,问他那世界的佛,佛就说这是什麽什麽地方,释迦牟尼佛放光,释迦牟尼佛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了!那麽这些菩萨就请佛同意准许他来听经,那些诸佛也就同意了,那麽这些菩萨就来到娑婆世界听佛说法。看这件事呢,就是他方佛世界,他方佛所教化的菩萨,同时也到别的世界去听佛说法,倒不是说我在这个世界就听阿弥陀佛说法,就听药师佛说法,就是听阿粊佛说法,他不是;还是十方世界往来无碍,各处地方去听佛说法的,要亲近无量诸佛,是这样境界。

  宙三、结

  当知如是一切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由此神通能转所馀有自性物,令成馀物,故名能变神境智通。

  「当知如是一切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这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当知如是一切能变的神境智通品类的差别有这麽多,一一地分别无量无数。「由此神通能转所馀有自性物,令成馀物」,「由此神通」,由这样的神变的神通,「能转所馀有自性物」,能转变其他的有自性的东西。这个「有自性」这句话呢,这个自性,和中观论说的那个自性不同,这个自性是说,就是它有体相,能转变它那个有体相的东西。「令成馀物」,便令它成为另一种东西,「故名」叫做「能变神境智通」。

  《披寻记》一二二六页:

  能转所馀有自性物令成馀物者:如地变水、水变地等,各各相望,自性有别,是故更互相望名馀,而作是说。

  「能转所馀有自性物令成馀物者:如地变水」火,这个大地是一种东西,是一种物质,变成水、变成火。「如地变水、水变地等,各各相望,自性有别」,此物的自性和别的物的自性,彼此对望的时候,是有差别。「是故更互相望,名」之叫做「馀」。「而作是说」,这样说。这样说这个能变神通是这样意思,就是它本来是有一个体相的,现在转变成另一种体相,所以叫做能变神境智通。

  下面第二科「能化通」,这个神境智通分这麽两种不同。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宇二、能化通(分二科) 宙一、徵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怎麽叫做能化神境智通的品类的差别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略标」。分两科,第一科「出体性」。

  宙二、释(分三科) 洪一、略标(分二科) 荒一、出体性

  谓若略说,无事而有,是名为化。能以化心,随其所欲,造作种种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谓若略说,无事而有,是名为化」,谓若简略的说呢,就是没有这件事,忽然间有了,这就叫做化;由无而有,这叫做化,无而忽有叫做化。「能以化心,随其所欲。造作种种未曾有事」,「能以化心」,就是佛菩萨那个无分别心,那个大智慧心、大慈悲心。「随其所欲」,随他所愿意的,能造作种种未曾有的事情。这样说,佛变化的时候就是后得智了,后得智是有分别的,是这样意思,未曾有的事情。「故名能化神境智通」。这是「出体性」,下面「辨种别」;种者,类也,辨这个类别的不同。

  荒二、辨种别

  此复多种,或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

  「此复多种」,这样的能化神通,还有多种的不同。「或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或者化现出来一个身相、或者化出来一种境界、或者化现一种语言,就是这三种:一个身,一个境,一个语,没有说化心,没有说心。在这个《解深密经》上说,心是不可以化的,不能化现这个心,这个心是了别性的东西,这东西不能化。那麽可见佛若是变化出来一个人的话呢,就是一个形相,但是那个人是无心的;虽然无心,和有心相似,他也会说话,也会办事,这样子。这是「辨种别」,就是辨类别。

  下边第二科是「广辨」,前面是「略标」,这是「广辨」。分两科,第一科「化身及境」。分两科,第一科是「释」,「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略」。略释又分两科,第一科「化身」。分两科,第一科「辨似不似」,所化现的事情有似和不似的不同。

  洪二、广辨(分二科) 荒一、化身及境(分二科) 日一、释(分二科) 月一、略(分二科) 盈一、化身(分二科) 昃一、辨似不似

  或化为身及化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

  「或化为身及化为境者」,或化现一个身相,那就是看上去是个有情。「或化为境」,就是化出一个境界,化出来一个高山,化一个花园,这各式各样的境界。这是标,这句话。「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现一个身相「似自身」,和自家的身体相似,譬如说佛菩萨本身一个相貌,化现一个有情和佛菩萨自己相似,或者是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或者化现的和他人的身体相似,或者是不相似。那麽,这是两种。下面第二科「简非实根」。

  昃二、简非实根

  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与根相似根所依处,而非实根。

  又所变化的身相,或者是自、或者是他。「或似不似」,或者似自身、不似自身,似他身、不似他身。「唯能化作与根相似根所依处」,所化现的根,唯能化现,化作的事与根相似,就是你这个眼根,淨色根,眼、耳、鼻、舌、身的淨色根叫做根;根依处就是扶根尘,就是保护淨色根的那个地水火风所造的那个形相。「唯能化作与根相似」,与那个淨色根是相似,而不是淨色根。「与根相似」是「根所依处」,淨色根所依住的地方,和它相似。「而非实根」,不是真实的淨色根,真实的淨色根是众生的业力所得的果报,这还是不可以化的,那不可以化,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二二六页:

  唯能化作与根相似等者:清淨色根,是名实根。谓所化身唯能化似自他根所依处,不能化似自他清淨色根,故作是说。

  「唯能化作与根相似等者:清淨色根,是名实根」,就是清淨的四大所组成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清淨四大所成的,是名叫做「实根」,就是它能发出识来,它是「识」所住处。「谓所化身唯能化似自他根所依处」,自他的淨色根的依止处。「不能化似自他清淨色根」,清淨色根是不可以变化的。「故作是说」,这个是化现的一个有情,实在是没有根的,只是与根相似而已。

  盈二、化境

  复能化作相似境界:谓饮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宝等,所有色香味触所摄外资生具。若彼相似,若异于彼,随其所欲,一切能化。

  「复能化作相似境界」,前面是说「化身」,这下面说「化境」。复能化作相似的境界,什麽境界呢?「谓饮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宝等,所有色香味触所摄外资生具」,就是身外之物,这些都是资生具,资养生命的需要的东西。

  「若彼相似,若异于彼,随其所欲」,若彼所化的那个与你的身相相似。「若异于彼」,或者是不相似,是随化者的所欲。「一切能化」,他心裡怎麽想,就能化现出来。这是「化境」,下面第二科是「广」;前面是略,这裡是广说。分两科,第一科「化身」。「化身」又分两科,第一科「标列差别」。

  月二、广(分二科) 盈一、化身(分二科) 昃一、标列差别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和佛菩萨自己是相类似的。「非一众多」,化了很多的佛菩萨,化身很多,种种的差别。

  《披寻记》一二二六页: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等者:谓若菩萨化菩萨身,与自相似有其多种。谓如分位体性容色形貌种种相似,是名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等者:谓若菩萨化菩萨身,与自相似有其多种」不同,「谓如分位体性容色形貌种种相似」,这个分位,就是前后的形相不同,譬如说这个人,小孩子、婴儿、童子、少年、壮年、老年,这就是分位不同,前后的、时间上的,也有不同的相貌,这叫做分位。「分位体性容色形貌种种」的相似,「是名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

  或作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尼呼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洛迦色像,或作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色像。

  「或作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尼呼洛伽色像」,这是化这个天龙八部的形相。「或作人、傍生、鬼、那洛迦色像」,或化现人的色像,……。「或作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色像」。这是一种,下面是「明似不似」。分两科,第一科「与己同类」。

  昃二、明似不似(分二科) 辰一、与己同类

  若所化身,与菩萨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自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

  「若所化身,与菩萨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自相似」,这是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和自已不相似。

  辰二、与他同类(分二科) 宿一、化一(分二科) 列一、举天身

  又所化身,与他同类,亦有多种。若作天身,与彼天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他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又所化身,与他同类」,这是下边第二科「与他同类」。分两科,第一科是「化一」。又分两科,第一科「举天身」。又所化的身相与他同类,「亦有多种」不同。「若作天身,与彼天身极相似者」,和天身极相似,「名所化身,与他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列二、例馀身

  如作天身,乃至佛身,当知亦尔。

  也是有相似、不相似的不同。

  《披寻记》一二二六页:

  又所化身与他同类等者:此中他言,谓即前说天、龙、药叉,广说乃至如来色相。与彼相似亦有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非一众多种种差别,故言多种。

  这是说「化一」,下面第二科是「化多」。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宿二、化多(分二科) 列一、徵

  云何此中化作多身?

  化作很多的身相,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明化事」。

  列二、释(分二科) 张一、明化事

  谓佛菩萨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时化作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

  「谓佛菩萨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十方就是十面,所以加起来就是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裡边,「一时化作种种形类」,一时就化现很多很多。「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化出来的形类,能作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事情。下面第二科「显差别」。

  张二、显差别

  如是所化种种形类,于中或有诸佛菩萨虽灭度后,由住持力而故随转;或有暂时作利益已,化事便息。

  这是显有差别。「如是所化种种形类,于中或有诸佛菩萨」,这个化现诸佛菩萨怎麽回事呢?「虽灭度后,由住持力」,佛菩萨在世间度化众生,实在佛菩萨不度,他走了,但是度化众生的事情没结束,那麽就是化现一个佛菩萨。「由住持力」,因为佛菩萨那个住持的力量,使令化现的佛菩萨继续在那裡活动,「而故随转」。「或有暂时作利益已,化事便息」,「由住持力而故随转」,那个时间就是长久了,这上面「或有暂时作利益」完了,这化事就结束了,就没有事情了,这时间也有不同。

  《披寻记》一二二七页:

  一时化作种种形类等者:〈决择分〉说:诸佛世尊有四种化遍十方界功德无碍: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瞻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页)此说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准彼应知。

  「一时化作种种形类等者:〈决择分〉」上说:「诸佛世尊有四种化遍十方界功德无碍」,有四种的化现,能普遍到十方世界,功德是无障碍的。

  「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这是一种变化,就是他的善根还不能得圣道,所以叫未成熟。这样的众生「令成熟故」,佛为了令他善根成熟故,「作菩萨行化」,这个时候现出那个化者的身相,是个菩萨的身相。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就是已经能得圣道的有情「令解脱故」,为令此众生得圣道的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瞻部洲」裡面,「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就是同时地,同时在这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就是善巧方便地现出来佛的身形来教化这个众生。这样子说,就是众生要得解脱的话,就是现佛身而为说法,这裡面有这样意思,「方便摄受如来之化」。

  「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可以化现一个阿罗汉来教化众生。

  「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化现辟支佛来教化众生,这样子。「(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页),此说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的事情,「准彼应知」。

  盈二、化境(分二科) 昃一、令睹见

  又佛菩萨或作化事,唯令众生睹见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又佛菩萨或作化事,唯令众生睹见而已」,这是第二科「化境」,前面说「化身」,这是所化的境界。分两科,第一科是「令睹见」。

  「又佛菩萨或作化事」的时候,「唯令众生睹见而已」,就是你只是看见,看见一个菩萨来了,看见一个阿罗汉、辟支佛,只是睹见而已。

  「如幻所作,不堪受用」,这个就像幻术所作,幻术变出一个鱼来;一桶水裡面,我们看是什麽也没有,但是那个幻术者,一伸手就拿出个鱼来,但是那个鱼是不可以受用的,幻术所作,不是真是鱼,说是不堪受用的。说佛现在所化现的也是,所作事「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昃二、令受用

  或复化作饮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

  「或复化作饮食、衣服」,这是第二科「令受用」。前面是「令睹见」,这是「令受用」。化作饮食、化作衣服,还有「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化现这些东西呢,那和真实的一样了,你可以受用。「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这个佛所化作的财,或者是饮食,或者是其他的众具,是「令诸众生常得受用」,可以使用的,可以,这是有作用的。

  日二、结

  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是这样子。

  荒二、化语(分二科) 日一、列

  或化为语者:或有化语妙音相应、或有化语广音具足、或有化语繫属于自、或有化语繫属于他、或有化语无所繫属、或有化语宣说正法言辞所摄、或有化语诲责放逸言辞所摄。

  「或化为语者」,这是第二科是「化语」。「化语」分两科,第一科是「列」。

  「或有化语妙音相应」,或化现出来一种语言微妙的相应,「妙音相应」。「或有化语广音具足」,这样的情形。「或有化语繫属于自、或有化语繫属于他、或有化语无所繫属」,有这样的差别。「或有化语宣说正法言辞所摄、或有化语诲责放逸言辞所摄」,这是列出来所化的语言。下面第二科加以解「释」,解释分七科,第一科是「妙音相应」。分两科,第一科「众会相应」。

  日二、释(分七科) 月一、妙音相应(分二科) 盈一、众会相应

  妙音相应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深远如云雷音、其声和雅如频迦音,能感众心,甚可爱乐。

  前面说是「或有化语妙音相应」,什麽叫做妙音相应呢?「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就是佛菩萨,他就化现一位佛菩萨,他说出来的语言,「其声深远」,他那个音声特别地深、特别地远。「如云雷音」,像那个云裡边那个打雷的音声似的,所以叫作深远。这个「深远」或者就是它的范围广大的意思吧!这样子。「其声和雅如频迦音」,佛化现的佛菩萨所说出来的语言,像频迦鸟的声音,非常地美,非常美好。「能感众心甚可爱乐」,能感动大众的心情,非常地令人欢喜,「甚可爱乐」。

  这是「众会相应」,就是法会大众听见了这个声音,他能感觉到相应,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法义相应」。

  盈二、法义相应

  又此化语,圆上微妙、显了易解、乐闻、无逆无依无尽。

  佛说出这个语言,不但是音声美妙,裡边还是有道理的,所以有这麽多的不同。

  《披寻记》一二二七页:

  圆上微妙等者:此显八种语具圆满。声闻地说: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陵本二十五卷三页)一一差别,如〈摄释分〉释,(陵本八十一卷三页)今此圆上,即彼上首,谓以圆满涅槃为上首故,馀文易知,如次准释。

  「圆上微妙等者:此显八种语具圆满」,这几句话是说有八种的语言都圆满了、都具足了,有八种语。「声闻地说」,前面我们学习过了。「成就最上首语」,那麽就是这个圆上的意思,上首语。还有「极美妙语」,就是微妙的意思。「甚显了语」,就是显了的意思。「易悟解语」,就是易解。「乐欲闻语」,就是那个乐闻。「无违逆语」,就是无逆的意思。「无所依语、无边际语」,无所依就是无依,还有那个无尽。「如是名为语具圆满。(陵本二十五卷三页的)一一差别,如〈摄释分〉」解释,在「(陵本八十一卷三页),今此圆上,即彼上首」,就是那个上首,最上首语;「最上首语」就是佛的法语所说的内容,是以涅槃为上首的意思,叫做上首语。

  这个「极美妙语」,这个极美妙语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如频迦音,是这样意思,就是音声特别好。这个「甚显了语」呢,是什麽意思?就是那个语裡边所安立的名句文非常的好,名句文非常好。「易悟解语」,易悟解就是你容易明白,就是佛说用这样的很好的名句文说出来的这样子语言,表示出来,你很容易明白,易悟解语。「乐欲闻语」你欢喜听,就是那裡边有法有义,使令你能够真实有所悟入,所以叫做乐欲闻语。

  「无违逆语」呢,就是你不感觉到违逆,如果说得太多了呢,你心裡可能是厌烦了,他就知量;佛为众生说法,他知道量;《法华经》上说:「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但是那《法华经》本身那文字是没说,没有说什麽原因深爱法者,不为多说,就不讲,不讲了,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所依就是没有染污心,我说这个话是为了利益你,不是要你相信我,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无所依就是没有染污心,没有执着。「无边际语」,就是那个无尽,无边际是什麽意思?佛的广大智慧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叫无边际语。那麽这就是「法义相应」这一科。

  月二、广音具足(分二科) 盈一、随类遍告(分二科) 昃一、遍无量类

  广音具足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广大。随其所乐无量种类,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声闻、菩萨、人、非人等,无量众会,一踰缮那皆悉充满,以妙圆音随类遍告。

  「广音具足者」,这「广音具足」,这是第二科「广音具足」。前边是「妙音相应」这一句解释完了,现在是「广音具足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广大」,这声音非常的广大。「随其所乐无量种类,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声闻、菩萨、人、非人等,无量众会,一踰缮那皆悉充满,以妙圆音随类遍告」,这就是叫做「遍无量类」的意思,「遍无量类」;佛的音声普遍到法会大众都能听得到,所以叫做「随类遍告」,普遍地都能够开示到了。

  昃二、遍无量界

  又随所乐,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若近若远所有众会,以妙圆音随类遍告。

  「又随所乐,小千世界」,这是「遍无量界」。「又随所乐,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若近若远所有众会,以妙圆音随类遍告」,这是更广大了。

  前面这是「遍无量界」。这是第二科「随应说法」,前面是「随类遍告」,现在是「随应说法」。

  盈二、随应说法

  于此声中出种种音,为诸众生说种种法,随其所应,各得义利。

  「于此声中出种种音」,就是于这广大的音声裡边,能出来种种的不同的音声。「为诸众生说种种法」,种种音是什麽呢?就是为诸众生说了种种的佛法,各式各样的佛法。「随其所应,各得义利」,随顺众生的善根所依,各得到佛法的义利,利益安乐。这是「随应说法」。

  下面是第三科。前面是「广音具足」,「广音具足」这一科说完了,第一科是「妙音相应」,第二科是「广音具足」,现在第三科「繫属于自」。

  月三、繫属于自

  繫属于自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自身出种种音,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繫属于自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自身出种种音」,谓佛菩萨所说的化语,化现的语言。「于化自身出种种音」,就是在化身,假设化的佛身,就是从化佛的身体裡面,发出来的种种音声「宣说正法」,而这个正法裡边是「诲责放逸」,教诲、诃斥你的放逸。这是一种语言。

  月四、繫属于他

  繫属于他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他身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繫属于他者」,这是第四科。「繫属于他者:谓佛菩萨所说的化语,于化他身宣说正法」,这是不是现的佛身,现的是其他人的身体,来宣说正法,「诲责放逸」,这样子。

  下面第五科「无所繫属」。

  月五、无所繫属

  无所繫属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说。

  「无所繫属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谓佛菩萨所说的化语「或于空中」,不看见有人,只是在虚空裡面,就听见有声音了。或于所化非情的上面,是个无情;是一朵花上面,就是会说话,或者是一个石头,它会说话,「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说」。

  月六、宣说正法言辞所摄

  宣说正法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开示正理,令诸愚痴于种种法皆得悟解。

  「宣说正法言辞所摄者」,这是第六科。「宣说正法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开示正理」,显示佛法中的这个缘起的正理。「令诸愚痴于种种法皆得悟解」,使令这个煳涂的人能开智慧,对于佛所说的种种法都能够明白,「皆得悟解」。

  这是一科。下面第七科「诲责放逸言辞所摄」。

  月七、诲责放逸言辞所摄

  诲责放逸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为不愚痴获得淨信而放逸者,责其放逸,令生惭愧;诲不放逸,令勤修学。

  「诲责放逸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为不愚痴获得淨信而放逸者」,佛说了这样的化语,对于那个不愚痴的人,他听懂了,他心裡面也有淨信,但是他不肯这样修行,「而放逸者」。「责其放逸」,佛就是诃斥他的放逸是有过失的,「令生惭愧」心,这是一种。

  「诲不放逸,令勤修学」,这个放逸的人,令他生惭愧心,不放逸的人呢,就教诲他,令他精进地去修学用功,这又是一种。

  洪三、总结

  如是所说众多化事,略有三种:化身、化境,及以化语。当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

  「如是所说众多化事,略有三种」,这前面是「总结」前面这一段。如是所说的众多的化事,略有三种不同:「化身、化境,及以化语」这三种。「当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都是「无量无数」的,都是特别多的。

  黄三、结作业

  如是二种诸佛菩萨神境智通,能办二事:一者、示现种种神通,引诸众生入佛圣教。二者、示现种种神通,惠施无量受苦众生,众多品类利益安乐。

  「如是二种诸佛菩萨神境智通,能办二事」,这是结束这一段,「结作业」。如是两种诸佛菩萨的神境智通,一个是能变,一个是能化,能办两种事情。

  「一者、示现种种神通,引诸众生入佛圣教」,第一种呢,示现出来种种的神通。作这个神通有什麽好处呢?「引诸众生入佛圣教」,引导一切众生来到佛教裡面来,就是对于佛教有信心,这个「入佛圣教」就是要有信心才能入佛圣教。

  「二者、示现种种神通,惠施无量受苦众生,众多品类利益安乐」,第二个是示现种种神通的作用是什麽呢?「惠施」,就是布施无量受苦的众生,布施他什麽呢?众多品类的利益安乐,这各式各样的利益、各式各样的安乐;这个「利益安乐」前面那个自利利他那裡说到,说得很详细的。

  地二、随念宿住智通(分二科) 玄一、徵

  云何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智通?

  这是前面是「神境智通」。这一共是分六科,「神境智通」,神境智。一共是分六科,第一科「神境智通」讲完了,这以下是说第二科「随念宿住智通」,说这个。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怎麽叫作「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智通」?这个念就是记忆力,就是忆念;能忆念过去世的生命的情况,这是一种,也是一种智慧,神通。

  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辨差别」。分三科,第一科「于如是处」。分三科,第一科是「自能念」。

  玄二、释(分三科) 黄一、辨差别(分三科) 宇一、于如是处(分三科) 宙一、自能念

  谓诸佛菩萨以宿住智,自能随念己之宿住,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如经广说。

  「谓诸佛菩萨以宿住智,自能随念己之宿住」,自己能够随念,随顺自己的智慧,能忆念自己过去生中的生活情况。「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过去世我曾经在这样有情的世界裡面,或者是人的种类、或者是天的种类。「我如是名」,我那时候叫什麽名字,如经裡面广说。

  《披寻记》一二二九页:

  我如是名如经广说者:经中说有八言说句:谓如是名、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差别、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依此八言说句,忆念过去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是名宿住随念。

  「我如是名如经广说者:经中说有八言说句」,八种言说句。「谓如是名、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差别、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依此八言说句,忆念过去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是名宿住随念」,分这麽八类,忆念过去的生活分这麽八类的不同,都能够忆念。

  亦能随念他诸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如自随念己事无异。

  「亦能随念他诸有情身」,前面是说自己念自己过去生中的情况,这裡第二节呢,也能「随念他诸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如自随念己事无异」,也是一样,也有八言说句。

  《披寻记》一二二九页:

  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者:谓随言说句有六种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刹帝利等色类差别。三者、父母差别。四者、饮食方轨。五者、兴盛衰损。六者、寿量差别。如〈建立品〉释。(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是名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

  「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者:谓随言说句有六种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刹帝利等」,这是这个种族,「色类差别」。「三者、父母差别,四者、饮食方轨」,你吃的什麽饮食,一定是吃罗汉斋是不是,饮食的差别。「五者、兴盛衰损」,有的时候很兴盛,有的时候很衰损。「六者、寿量差别,如〈建立品〉释」,这是分类不同,内容都是一样。「(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是名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佛菩萨的宿命通,能念自家,自己,也能念众生的事情。

  宙二、令他念

  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前际所经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乃至广说。

  前面是第一科「自能念」,这下面是「令他念」。

  「又能令他得宿住智」,佛菩萨的宿命通还能令众生得宿住智。「能自随念前际所经」,加被那个众生,能自随念前际,就是过去所经过的。「若自、若他」,就是自家过去的经过,与他人有关係,「若他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乃至广说」,和前面一样。

  宙三、展转念

  如是有情,转复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一切宿住,如前无异。如是展转令忆宿住,皆如自己。

  这是「展转念」。如是有情得到佛菩萨的宿住智的加持,转复令他人也得宿住智,「能自随念一切宿住,如前无异。如是展转,令忆宿住,皆如自己」。

  下面是第二科「于如是类」。前面是「于如是处」,现在是「于如是类」。

  宇二、于如是类

  于现法中,又能随念诸微细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无忘失。

  「于现法中,又能随念诸微细事」,就是于现法中,这个宿住智是过去生,现在说「于现法中」就是现在,不是过去。现在的色受想行识的法中,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裡边。又能随念诸微细的事情,什麽事情呢?「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于现法中就是这一生。这一生你今年活五十岁了,那麽这五十岁,五十年之间的事情,所造作的,「若少若多先所造作」的,「先所思惟」的这些事情都不忘失。这就是心裡面以前若是通过身语所造作的事情,说是在内心裡面,没有通过身语,内心裡面曾经怎麽样思惟的事情,这些都是微细的事情。「皆无忘失」,都能记忆。

  这是「于如是类」,下面第三科「于如是量」。分三科,第一科「刹那无间」。

  宇三、于如是量(分三科) 宙一、刹那无间

  又能随念无间刹那,次第所作,无间断故。

  「又能随念无间刹那」,这更是微细了。「又能随念无间刹那,次第所作,无间断故」。又能忆念一刹那刹那的,没有间断的,一刹那一刹那的事情。「次第所作,无间断故」,在时间上刹那刹那连续的,你所作的事情、所思惟的事情也都能够忆念。

  这是「刹那无间」,下面第二科,第二科是「有量有数」。

  宙二、有量有数

  又能随念有量有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可算数故。

  又能随念有量、有数,这个量和数就是宿住的差别,所知道的时劫可算数故;或是多少年,多少年裡面有多少个月、多少个日、多少天、多少时,所以有量有数宿住的差别。

  宙三、无量无数

  又能随念无量无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不可数故。

  这是第三科「无量无数」。又能随念过去的无量无数,这个宿住的差别,所知道的时劫不可数故,这是太多了,「不可数」。下面第二科「举要义」。

  黄二、举要义

  以要言之,此宿住智,于如是处、于如是类、于如是量,随其所欲皆无碍转:如是名为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所摄威力

  「以要言之,此宿住智,于如是处、于如是类、于如是量,随其所欲皆无碍转」,前面这几科总起来说。「如是名为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所摄威力」,佛菩萨这个宿住智的威力能有这麽广大。

  《披寻记》一二二九页:

  于如是处等者: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名如是处。诸所造作及所思惟,名如是类。无间刹那及有量数或无量数,名如是量。

  「于如是处等者: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名」叫作于「如是处」。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叫作如是处。「诸所造作及所思惟,名如是类」,这叫作类。「无间刹那及有量数或无量数,名如是量」,把这几句话加以分别。

  这是「举要义」,下面第二科「明作业」。分两科,第一科「示难行苦行」。

  黄三、明作业(分二科) 宇一、示难行苦行

  又由随念宿住智故,忆念本生为诸有情开示先世种种品类第一希有菩萨所行难行苦行,令于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故,令于生死深厌离故。

  「又由随念宿住智故,忆念本生为诸有情开示先世种种品类第一希有菩萨所行难行苦行」,这是「又由随念宿住智」通的缘故,「忆念本生」,佛菩萨忆念他自己过去生。「为诸有情开示」,他忆念自己过去生的情形,然后为众生有所开示。开示什麽呢?「先世种种品类」,他自家过去生中种种品类,「第一希有」,最殊胜的「菩萨所行」的「难行苦行」。「令于佛所生淨信故」,这样子呢,使令众生对于佛生清淨信故。「起恭敬故,令于生死深厌离故」,所以这样开示。

  《披寻记》一二三○页:

  忆念本生等者:声闻地说:云何本生?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萨行,行难行行,是名本生。(陵本二十五卷七页)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本生言教所摄。

  「忆念本生等者:声闻地说:云何本生?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各个的地方。「若死」的时候,「若生」的时候,「行菩萨行,行难行行,是名」叫作「本生。(陵本二十五卷七页)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本生言教所摄」。

  这是「示难行苦行」,下面第二科「示业果异熟」。

  宇二、示业果异熟

  又由此智忆念本事,为诸众生开示种种先世相应业果异熟,为令妄计前际常论一分常论常见众生,破常见故。

  「又由此智忆念本事,为诸众生开示种种先世相应业果异熟」,又由这个宿命智,忆念过去世的本事,「为诸众生开示种种先世相应业果异熟」,作什麽业,得什麽果报,这些事情。「为令妄计前际常论一分常论常见众生,破常见故」,说这些事情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使令众生,使令这个「妄计前际常论」,错误地执着过去世是没有变化的,是常住的,「一分常论常见众生」,破除他的常见。

  《披寻记》一二三○页:

  忆念本事等者:声闻地说:云何本事?谓诸所有宿世相应事义言教,是名本事。(陵本二十五卷七页)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本事言教所摄,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故。

  为令妄计过去世常论,一分常论常见的众生,这在那个十六种不如理作意裡面,有四一分常论,各式各样的常论,在那上有解释了。破除去这个常见,使令知道有因有果的变化都已经过去了,开示如是义,破常见故。

  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