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四章 三种障碍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5日
来源:   作者:波卡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四章 三种障碍

 

  贪恋世俗、缺乏信心及涣散,

  这三种障碍的背后,

  包括所有的禅修要点及精义。

  禅定是觉知心(1)的本性,这种觉知是我们必须达成的最重要课业。

  一般人把一切化现形式分为两部分:“内”——身,及“外”——现象。但是,一切事物都受心的支配。俗话说,身的本质是人。这表示身不是心的本质,心才是身的本质,身只是心的支持物。就一辆汽车而言,诸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外在的元素,并不是精髓元素。汽车的精髓元素是引擎。同样的,人的“引擎”是心。这就是为何了解心到底是什么,是如此的重要,而且唯有透过禅修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在禅修道路上,我们会发现三种必须克服的障碍:

  ·贪恋世俗。这是由于我们相信现象——我们的身体、实质物品等——是恒常的、真实的、令人满足的。

  ·对佛法及传法上师缺乏信心,不相信佛法是唯一能契入自心本性知识的方法。

  ·涣散。我们的心因而不断地被感官的对象物所攫获,不往内求。

  若不克服这三种障碍,我们就不可能禅定。

  贪恋俗世

  要克服对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及物质)的贪恋与执着,首先必须去除“外物具有真实性及独立存在性”的信念。我们必须意识到,一切现象不但没有恒常不变的真实性,而且每一刹那都在改变。它们的本性是虚幻、无常的。

  让我们先思量一下自己的身体。从我们受胎的那一个时刻起到现在,它没有一刹那不在改变。从任何一秒钟到另一秒钟,它从未保持完全一样。起初,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成形。出生之后,我们的身体逐渐由婴儿成长为幼童,由幼童变为青少年,由青少年变为成年,不断依成长过程而转变。转变为成人之后,身体变得强壮而稳健;接着,步入老年期之后,身体就衰退了。当活力完全耗尽时,身体就死亡了。这个老化过程以出生和死亡为界线,它的进展不是突然的。而是经由日、月、年相续累积而逐渐改变。它是受到连续不断的改变过程所控制的一种现象;在过程中,每一刹那都造成不同于前一刹那的改变。

  外在世界的物体也受到同样法则的支配。以房子为例:由于没有意识到无常极其微细的层面,在我们印象中,房子数年如一;它和昨天一样,和上个月也一样。然而如果仔细加以审察,我们会发觉它的构成分子从未停止改变;事实上,这个房子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现在,从这一刹那到另一刹那,这种改变都在发生之中。自建造的那一天起,这栋房子从未停止老化。当变得完全无用的那一天来临时,它就会倒塌为废墟或被摧毁。它的毁灭是由每一刹那都在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所导致的。

  外在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同样受到这种过程的支配。开展对外相及身体之无常的觉知,可以减低我们对此生、此世的贪执。

  从其他方面来说,我们深信现象能够给予我们真正的快乐,不论那是美丽的造型、和谐的声音、愉悦的气味或甘美的味道。这种信念是我们领执的根源之一,但它并没有根基。只要仔细审察如此获得的快乐,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由于自性如此,它不时在改变。即使最初显现的是快乐,它迟早都会转变为痛苦;这种威胁性是永远存在的。

  譬如现代科技才刚起步时,住在乡村的西方人家中并没有任何舒适的设备。由于城市的物质发展进步较早,许多人宁可迁移到城市,逃离乡村的艰苦生活。电力、自来水、漂亮的家具等等,被认为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带来快乐,吸引人们向城市迁移。然而,当人们习惯于这些舒适的物资时,快乐的感受就逐渐降低,以致于一度显得极为令人愉悦的东西,最后变得索然无味。如此,许多住在都市的人宁可离开城市,重新捕捉比较纯朴的乡居生活——没有繁复的格调、没有地毯,几乎没有舒适的设备。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不欣赏现代家具的优雅,四处搜寻老旧的手制桌子及橱柜,有些甚至摇摇摆摆得快要解体。由于无常,这一瞬间的快乐很容易就变成另一瞬间的不快乐;我们可以说一时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一点也不绝对。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把世界的一切乐趣和快乐比喻为“在锋利的刀刃上舔得的蜂蜜”——起先,我们欣然地尝到蜂蜜的甘甜,接着,很快就割到舌头而感到痛楚。即使不提佛陀的这一席话,只要看看自己的经验就足够了;由乐转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经验。如果真正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贪恋与执着就会减低。

  最后,虽然我们认为在世界的现象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缺乏真实性,只是我们自心所投射的影像而已。以梦为例,我们可以了解虽然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却在我们心中显现为外在物体、风景、房子及人。这一切都出现在梦里。不仅如此,当它们出现时,我们还产生愉悦或不悦的感觉。一切似乎都很真实,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我们每天经验到的这个世界的现象,也是一样。即使是很难感受到这一点,至少可以了解:我们归诸于这个世界的某些特质,事实上是由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

  例如,沉陷在极大的痛苦或不快乐之中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所遇见的人都对自己怀有恶意,或具有侵略性。暂且让我们想像自己非常不快乐或火冒三丈。此时,即使有人请我们在一个怡人的地方吃一顿美味的大餐,我们不会觉得这一餐很美味。相反的,如果我们很快乐,姑且不论是什么理由,这时即使在一个不怎么样的地方吃一顿普普通能的饭,它也会显得很可口。味道好坏不在于餐饭本身,而在于心加诸于它的特质。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稍微了解外在现象如何取决于自心。

  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快乐会转变为痛苦,同时一切现象都缺乏真实性而只是自心的投射,可以让我们克服禅修的第一种障碍——对这个世界的贪执。

  缺乏信心

  禅修的第二种障碍,是对佛法及上师缺乏信心。要开展信心,首先必须取得有关的资讯,聆听上师的开示,然后仔细思考及检验这些资讯。若所听取的似乎值得投入,我们心中就会升起一种初步的信任。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病重的人希望得到适当的治疗而获痊愈。他会先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选择一位医师。他并不确定那位医师及疗法的价值,只是拥有偏向肯定的看法。这就是信任的开始。他会考量道:“由于每个人都很推崇这位医师及他的医术,我觉得我会在这儿得到最佳的治愈机会。”

  于是这位医师开始替这位病人诊疗,并且指示他遵循某种疗法一段时间。如果病人在使用这种疗法几天之后,开始感到病况改善,体力恢复了,痛苦也减低了,那么他不但会有肯定的看法,信任也会增强。最后,如果他完全痊愈了,他对这种疗法的价值及这位医师的能力,必须会坚定不移的信心。

  轮回的一切众生就像是病人,佛法则如同疗法,教导佛法的上师则是医师。如同我们必须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断定它的价值;我们必须修持佛法及禅定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仅仅听到或得到资讯,并不足够;虽然那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形就如同得到某种疗法却不加以应用一般。

  修持佛法必定能使我们受益。某些人期待自己很快就有进步。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在很短的期间内就能得到正觉,拔除痛苦的根,并尝到很快乐。但事实很快就会推翻这个想法。由于尚未得到期盼的结果,他们可能会贸然地告诉自己说:“我看不到什么进步,这个方法必定不是很好。”显然,重大的进步不可能这么快就产生。然而,修持佛法确实能导致可见的改变。只要是实际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会体验到这些改变。

  藉由吸收资讯以及极为重要的实修,信心及信任自然会升起,而克服第二种障碍。

  涣散

  我们的心不断受到外物所吸引。这是第三种禅修障碍。

  扰乱心的事物,可能和过去有关,也可能和现在或未来有关。但是,过去及未来的念头最常盘据我们的心,因而也制造了最多的痛苦。

  过去可能指昨天、上个月、去年或久远之前。我们所执着的过去,往往都是不好的,那时的我们通常是失败的、际遇坎坷或犯了错误。我们回到这个痛苦的过去,再度徒然无益地为之受苦。假设我们犯了一项错误,不论那是昨天、上个月或去年犯下的,都已经成为事实,没有任何事情可抵消或防止它发生。可是,事情现在已经过去了。在心中提出这个错误,不停地想并为它而痛苦,只是徒然无益地给自己制造伤害。这个错误或当时的情景已经过去了,不复存在了。如果可以因为反覆思量而抹灭这个错误,防止它发生或使这个事件不发生,那么,倒拨时钟或许会有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改造过去。还是就让它去吧!这些念头只会让我们徒然无益地为已经不存在的事件而自伤自痛。

  关于未来的念头过于关于过去的念头,所制造的痛苦也更多。我们或许处在不虞匮乏的环境,也没有任何可以造成痛苦的事。然而,在这个显然很快乐的环境当中,我们可能会开始担心各种未来的问题:“我是否能一直拥有如此的舒适?我会不会遭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我能不能保住我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但无法享受目前的平静,还为一个不存在的情况而感到痛苦,并以这个痛苦来替代平静。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我们所想见的未来。虚构念头的现象确实很奇特!在此刻,未来根本尚未到来,可是,我们却为了痛苦而把注意力转向未来。不仅如此,虽然未来有两种可能性——有利和不利,但我们几乎总是选择第二种。如果以有利的角度来看事情,就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我相信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其他等等,一切都会顺利、很好!”可是,我们很少这样去预想未来。反之,我们往往会认为:“我不会成功。这行不通。我不相信那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大部分的痛苦来自对未来的忧虑。

  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看着现在,不转向过去或未来,自然就不会有任何痛苦。

  禅修的时候,绝对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掌控。事实上,只要对方法有正确的了解,禅修并不困难。禅修时,不跟随任何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保持轻松,保持在当下的状态之中。这样,禅修就非常容易了!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我们就没有痛苦。禅修应当永远都像这样;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放松、无所攀缘地安住于当下。

  像这样禅修时,我们暂时安住于无念的状态中;但是,我们的心无法一直保持在这种状态中,所以念头会再度升起。

  许多人相信禅修必须是一种完全无念的状态;或者,如果禅修时有念头出现,就断定自己没有禅修的能力,认为禅修是一种完全在他们能力所及之外的修持方法。这种推论是错的;禅修并不是断除念头。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念头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避免两个错误:

  第一,觉知念头的生起,然后自动跟随它们。

  第二,试图阻断念头。

  相反的,处理念头的正确方式是:觉知念头的升起,但既不追随,也不试图阻断它,只是不理会它。若我们不去理会,念头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当我们不了解心的本性时,心所造作的念头,不论是好是坏,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执着念头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念头就不具有影响力。

  当我们让心放松时,安住而无念的境界终会升起。这种安住的状态如同无波的大海。在此安定之中,一个念头升起了。这个念头如同海洋表面形成的波浪,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它,不为它采取任凭行动,不去“追捕”它,它自然会溶回它所升起的心中。就如同波浪会再度消溶入它所兴起的海洋之中。

  若不加以审察,海洋及海浪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实体。事实上,它们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因为海洋的本质是水,海浪的本质也是水。我们不能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实体。海浪会自海洋表面升起,可是,除了再融入海洋之外,它别无去处。我们不能说海洋的水量在波浪升起的刹那减低了,并在波浪回归的那一刹那增加了。同样的,当我们不去理会或干涉念头的来与去时,我们的心并不会因念头的升起而有所衰损,也是不会因无念而有所提升。

  因为不了解心,我们就会像是站在岸边想除尽海浪的人。当海浪朝他涌来时,他想攫住海浪然后丢掉,接着再把连续而来的另一个海浪也丢掉。即使海洋因为其他因素而非他的努力,暂时平静下来,但海浪必定会再度形成。期望维持一个永远平静无波之海的人,注定要活在失望之中。希望在禅修中断除一切念头的人,也是如此。

  海浪自海洋中升起,会再回到海洋。实际上,海浪和海洋并没有差别。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坐在海滩上,丝毫不觉得劳累或艰苦。同理,观照自心时,有没有念头并不重要,只要保持轻松的状态。

  这就是克服第三种禅修障碍——涣散——的方法: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

  以上所提的贪恋世俗、缺乏信心及涣散等三点极为重要。禅修的要点及精义都包括在其中。

  问与答

  问:禅修时陷入昏觉或懒散,应该怎么办?

  答:有几个方法可对治击沈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击沈是由于业障的关系使然。为了驱散击沈,在佛像前点灯很有帮助。由于现象之间互有关联,这种光明可帮助我们免于击沈。同时,开展对上师的虔敬心,也非常重要。最后,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心保持适当的警觉性,身体维持端正,衣着洁净;可以的话,坐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问:我们总是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小时候,我们带着变成大人的期望而求学。在一生当中,我们总以未来的目标为动机。如此说来,有哪一种现在的行为不涉及对未来的想法?

  答:为了不被执着未来的念头所牵制,我们必须认清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虚幻的、痛苦的,如先前讨论过的。一旦我们把这个世界视为真实,未来就显得很重要。反之,如果仔细思考无常、一切现象的痛苦本质及虚幻特性,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们很重要,因而对未来的执着就自然会减低。所以,重点在于让心不涣散地安住于当下。

  全心投入佛法的修持时,我们能全然抛弃未来的烦恼。即使必然会涉及和未来有关的世俗活动,但藉由佛法的修持,对未来的执着也仍然会减低。深深了解自心本性、觉性很高的人,可随意做任何未来的计划。但是,他知道这些计划和计划的造作者一样,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现象,且如同魔术一般,是全然没有实质性的幻象。他会完全依据这种了解而行事。从这种了解产生的那一刻起,他或许看起来和一般人没有两样,但是,以痛苦觉受的有及无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我们这些初学者赋与未来极大的真实性,这就是为什么念头是痛苦之因。但开悟者就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办公室工作,有几封重要的信要写。在上班的途中,或一进办公室之后,你会反覆思考和这些信有关的问题:“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最恰当的?还是应该换另一种方式比较好?这样说会不会被误解?……”你不停地在思索应该怎么办。甚至,你对自己的计画可能抱着相当悲观的看法;在你的想像中,失败的原因多于成功的可能性。你非常不安、非常担心。换句话说,你在痛苦之中。

  的确,我们无法现在就立刻抛弃对未来的一切执着,而且,这些执着会带给我们相当多的痛苦。但是,至少在某些时候,我们能决定不转向未来,而将心安住在当下——即使这可能只有几分钟之久。此外,想到未来时,我们应该试着正面去看。这一点非常重要。老是只看到事情的负面,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这有一点像是一只发条式的表,我们如果把发条转得太紧,会把发条弄断。同样的,当担忧未来的压力变得愈来愈大时,我们就有崩溃的危险。

  问:一定要有上师才能修持佛法吗?我们应该如何寻找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

  答:我们由于业力及愿力的缘故而和上师相遇。如果你有很深的愿力,自然会找到上师。

  注释

  1、在藏文中,“心”这个字含义很广。它指的可能是精神状态,也可能是本质。可是,在论及“心的本性”时,它指的并不是心理学的范畴,而是心的究竟本性,超越了所有可能影响它的变动因素。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