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二、守护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二、守护

 

  二、守护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在佛教的经典中,称之为「六根」、「六情」或「六内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是六根所认知的对象,佛教经典中,称之为「六尘」,或「六外入处」。六根与六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心活动的舞台,所以经中说,这就是我们的「世间」了(《杂‧二三三》、《杂‧二三五》经)。六根,是我们与外界交通的第一道门户,情感上的杂染与烦恼,大多从这儿开始,而凡夫、圣人的差别,也从这儿,就开始显出不同了。修行,就当从守护六根--第一道关卡,开始用心吧!

   8.不调御六根,不密守护而不修者,必受苦报。(中‧一五三)(须闲提经)

   9.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细滑(触)之法,欲迷乱(汝)。(增‧四三)

  ※波旬,是传说中,专门与修行者作对的魔王名字。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自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性。就是因为这些错误的习性,让我们一直马不停蹄地,追逐着自以为是美妙的东西。从表面来看,魔在身外,引诱着六根,啃啮着人们向善的意志(善根)。

   10.凡夫之人,若眼见色,便起染着之心,不能舍离;彼已见色,极起爱着,流转生死,无有解时;六情亦复如是。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着,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增‧三四四)

  ※在台湾,有一句俚语:「内神通外鬼」。身外的魔,也还要有内在的魔相

  呼应,才有戏唱。染着的心,就是内在的魔。

  解脱的圣者,由于心中没有染着,明白世间存在的一切,总是随着所构成因缘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着(无常),既找不到永恒不变的真我--非我(非身),同时,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捉得住的(空),所以,终究要让意图拥有的人,感到失落而痛苦的(苦)。所以,圣者们对从六根接收进来的信息,一开始就能保持如其事实地了知,不会夹杂着自己的意思,自我中心地去添油加醋,做二次加工,中第二只毒箭(请参考本《剪辑》第二七条经文)。

  而凡夫,因为有着一颗染着的心,所以,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会不自觉地,就生起了五花八门的染着,日复一日的。

   11.宁常眠床,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宁以烧铁烙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

  宁以锥刺坏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宁以热钳坏鼻,不以闻香兴起乱想;

  宁以利剑截舌,不以恶言[麤](粗)语堕三恶趣。

  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烙眼、坏耳、坏鼻、截舌,都不是重点,重点在强调「不起乱想」!

  不起乱想,就是不做二次加工;不做不实在的想象(幻想),自编自导。

   12.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不受相,就是不要让那些所觉知的影像,老是停留在念头里。不味,就是不要老在回味那些甜蜜、美好的感觉。心中常常保有这样的警觉,随时随地,不要让自己在心中起贪、起忧、起恶念,这就是守护六根,也就是经文「常念闭塞,念欲明达」的含义了。

   13.若专念分别六入,终不堕恶道。

  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取此六种之虫,系着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转动,亦不离故处。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三四○)

  ※「专念分别六入」,就是对从六根接受进来的讯息,了了分明(当念专精;皆正知之),而且是随时随地的(行住坐卧,眠寤语默)。这是修行技巧上,一项重要的守则。如果心念能随时保持了了分明,意不错乱,那么,外在的魔,将无机可乘。这就像将狗、狐、猴、鱼、蛇、鸟(比拟为六根)等,六种各有不同喜好的动物,同栓在一个安全处(即:专念于不贪、不错乱;《杂‧二六五》作「身念处」),任牠们怎么动,也还是在那安全处,不会走失,或受到伤害一样。

   14.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5.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瞋恚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如上说。(杂‧二一五)

   16.有六触入处: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杂‧二一一)

  ※眼不见色,耳不听声,就是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了吗?不是这样子的!眼睛,它只是一个感光器官,当一个正常的眼睛,接受到外物的光线反射时,视觉神经,开始作用,将影像传入脑部,于是就产生了认知(触)。这就是经中所说的「三事和合触」。

  认知,是经由过去经验,以及依过去经验所建立的观念而完成的。所以,如果过去的经验,或既存的观念是偏差的、爱染的,那么,所产生的认知,以及继之而来的发展,难免也是偏差的、爱染的。

  在偏差的、爱染的认知之后,情绪(受)、价值判断(想)、行为表现(行),也随后而到。一方面,向外影响着当时的言行,另一方面,在内又成为累积的经验,准备影响着下一次的认知。眼见色的过程是这样,其它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也都是如此。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修行,是要从哪里下手呢?经中说,当从如实知「情绪」(受)的集、灭、味、患、离(请参考本《剪辑》第十四、十五单元),来消除贪、瞋、痴。而更细微、更澈底的,则是从「认知」(触)时,就不以自我中心的支配欲,为出发点(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参考本《剪辑》第一五二、一五三条经文):对合于己意的,警惕于贪爱(修习厌离);不合于己意的,警惕于瞋厌(修习不厌离),而离开贪爱、欲染,舍离执着,正念正智。这才是佛法所说的「修根」,才能像斩草除根般地,将烦恼永断无余,而得到解脱。守护六根,就先从自己情绪的掌握,了了分明做起吧!

   17.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世间贪爱(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关闭根门。

  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是名知量而食。(杂‧二七四)

   18.云何诸根寂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着,无有识念,于眼(耳、鼻、舌、身、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耳、鼻、舌、身、意)根。云何饮食知节?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脂膏涂疮,欲使时愈故;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欲致重有所至。云何不失经行?昼日、初夜、后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中夜右虎而卧,思惟系意在明。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便成二果,于现法中得阿那含。(增‧一八○)

  ※修行,是全方位的动员,不论是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乃至走路、吃饭、睡觉,处处是修学的道场,应当到处让自己心中有佛法(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

  「关闭根门」与「诸根寂静」,含义是一样的,同样是指关闭贪爱的念头,清除幻想、黏着的干扰,让自己保持清净。

  吃东西,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平常中,也有应当用心之处,那就是吃东西的态度。简要地来说,饮食当以治饥止渴,恢复精力,以维持一个不会干扰修行的身体状况为准,而不是在求肌肉之健美,身材之动人。所以,讲究色、香、味的饮食享受,与太用心思于计较饮食营养,都不算是如法吧!

   19.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若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杂‧二三八)

  ※修行,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还是全天候的。不论是居家休闲,或是出门忙碌地讨生活,都应该随时随地,借着对情绪变化的了了分明,去反省情绪变化的原因,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着。如果察觉到心中起了贪欲、爱念、执着,就当即刻踩煞车回头,努力设法平息。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用心;当下就是。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