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果钦哲法王:觉醒的勇气 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第二章 菩提心
顶果钦哲法王:觉醒的勇气 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第二章 菩提心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轮回恶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广大丰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他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被认为是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的生世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已生起了所谓的“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Prayer of Perfect Action)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会减少,相对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⑦,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⑦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都将如常,我们就会像在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从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体认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纵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当嗔恨在我们所认为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甚至无视于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险。我们的脸因愤怒而涨红,手上握着武器,甚至可能杀人。然而,这嗔恨其实是一个幻象;它不是什么从外面冲进我们体内的伟大力量。它只能达成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们送往地狱。然而,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无实质性的念头。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但是居然……。
再以富人为例。他富裕、快乐,心满意足地想:“我有钱。”但如果他的财产被官方或类似的人没收,他的快乐立刻蒸发,落入抑郁和痛苦中。那快乐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头。
要如何说明念头?此刻,我在传授佛法。让我们分析一下你们聆听我传法的心理体验或念头。它拥有形状或颜色吗?它能够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吗?我们所谓的“心”,其实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属性,例如颜色。它必须是白色、黄色等等。或它必须具有形状,像是一根柱子或一个花瓶。它必须大或小,新或旧等等。只要向内仔细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将会发现,心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停驻。它即无颜色和形状,也无法在体内或体外找到。当你了解到,心不以任何“东西”的姿态存在,你应该安住在那个觉受之中,不要为它帖上标签或下定义。
当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会像莲师和密勒日巴尊者⑨,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响,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没有痛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悟心的空性,我们连被小昆虫叮咬,都会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当一个人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们会动怒。这都说明,我们没有了悟心的空性。
⑨ 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诗人之一,大译师马尔巴的弟子。为了清净密勒日巴用巫术杀害家人的恶业,马尔巴让他经历多来的试炼,才答应收他为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后,密勒日巴终身留在寂静的山中禅修,达到无上觉醒,留下丰富传承和证悟诗歌。
“了悟空性”通常被称为“对治”。当身心在本质上是空的信念在心中生起时,有一句话说:
对治亦自解。
人们前来求法,乃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亡后会发生事情。他们认为,他们必须皈依,向喇嘛求教,一心一意专注于修行:十万遍大礼拜、十万次献曼达,念诵皈依文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正面的念头,但这些念头不具实质,无法停留太久。当上师不在了,没有人能够指导什么是该做或不该做的时候,这对大部分修行者来说,就如俗语所言:“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这句话说明念头并非恒常不变。因为我们要记得,任何“念头”或“对治”——即使是空性的念头——在本质上是空的。不具有实质的存在。
道体歇于阿赖耶。
但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如何离于所有的心智活动?首先要认清,当我们想到“我”这个念头时,其实不具任何真实性。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觉得,有一个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叫做“我”。这个“我”由一个具有五种感官、八种识的身体支撑。这些都是技术名词,不容易了解。举例来说,当眼睛辨认出一个形体,视觉的产生是透过眼识的作用。如果那体形是悦目的,我们心想:“这个好。我喜欢。”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东西,或有人拿着枪对准我们,我们心想自己将要被杀害,心中充满恐惧。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是在“那里”发生,但事实上,它们是在“这里”,在“内在”发生;它们是心造作出来的。
至于心的所在位置,我们可以说,它们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的组合,我们有着语言能力。一个帐蓬中间有一根柱子,四边绳子拉起帆布,就变成一个能够驻留的处所。同样的,我们的身、语、意也暂时暂时连结在一起。但是当死亡来临,我们的心会进入中阴,身体被遗留在后,语言则完全不存在。我们的心无法带走此生所累积的财富,父母亲友也无法随行。我们将只身一人,背负所从事的一切善行与恶行。这些善行和恶行如影随行,无法摆脱。
被我们遗留在后的身体称为尸体。不论是父母的尸体,或上师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尸体。尸体虽有眼睛,却无法看见;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我们可以尊重对待尸体,替他穿上缎袍,供奉在宝座上;也可以粗鲁地把它丢进火里或水里。对尸体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像石头一样没有心,既不快乐也不悲伤。
身体和语言是心的仆人,当心是正面的时候,身体和语言也是正面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让心正面?此刻,我们执着于一个念头,认为心是真实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时,我们心想:“这人对我真好。我必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成为我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这只显示,我们不了解心的空性。至于敌人,我们只会想到如何竭尽所能地伤害他们,最好把他们杀死,或至少抢走他们所有的财产。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因为我们认为愤怒是真实且永久存在的。事实上,它什么都不是。因此,我们应该安住于心的空性,超越所有思维戏论,安住在离于执着的状态,一种超越所有概念的明晰境界。
在形容究竟菩提心的最后,本续说:
禅修后,视现象为幻。
有一种说法认为,禅修后,一切现象,自己和他人,宇宙和所有众生,皆显现如幻。我们对这个说法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
伟大的菩萨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引导众生趋向解脱之道,不是因为业力或烦恼的缘故。我们从故事得知,佛陀在过去几世仍是菩萨时,曾投生鸟、鹿等禽兽之中,为的是教导它们走向善道。他也曾经投生为一个伟大的国王,修持布施;后来为了求法,或聆听几句开示,甚至跳入水火之中,完全不顾自己的性命。因为他已了悟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痛苦。除非我们达到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则只要我们执着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无法达到如佛陀的境界。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谨记在心的事情。
相对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把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当作一种禅修,然后再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针对禅修,本续说我们应该:
修习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如伟大的寂天菩萨⑩所说:
任何希冀快速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依怙,
应当从事此殊胜之秘密:
设身处地为他人,并将一切施予彼。
⑩ 寂天菩萨(Shantideva,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师,出生于皇室,那澜陀大学的僧侣。著作丰富,最著名的是《入菩萨行论》。
我们非常重视“我”、“我自己”的概念,接着又把范围扩及“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朋友这些念头之上。我们忽略了“他人”的概念。或许我们真的对乞丐很慷慨,分送食物给需要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不如对自己的关心。我们确实应该关心他人,而且正因为我们现在能够忽略他人,我们也应该能够忽略自己。此即菩提心开始生起的方式。这是菩萨极秘密的诀窍。此刻,菩提心尚未在我心中觉醒,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依着这个法本来向大家说明。
如果透过聆听这次“修心七要”的论释,而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证悟的正因。在八万四千种不同法门之中,珍贵的菩提心是其精髓。只要听到这样的开示,即使是生性嗜杀作乱的邪魔,也不可能不生起正面的念头!在过去,西藏东部的康区充斥恶鬼邪灵⑾,这也是巴楚仁波切⑿不断对弟子讲解《入菩萨行论》⒀的原因之一。不久之后,那个地区不再有鬼魂出没,至少没有鬼会作乱!此即菩提心的潜藏力量!
如果我不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
以换取他人的痛苦,
我永远无法成佛。
甚至在六道轮回之中,快乐也会从我身上飞离而去。
⑾ 邪灵:佛教从最早就认为有非人的“灵”,人们无法透过一般感官来辨识。尤其在西藏传统中,经常提到邪灵、鬼魂等等,并有复杂的体系来为鬼灵分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魔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无法解脱。于是,如本书经常指出,他们成为我们生起慈悲的适当对象。另一个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心理能量,更接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所谓的精神分裂和情结。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心和业所创造的。堪布俄旺·贝藏(Khenpo Ngawang Pelzang)曾说:“我们所称的魔,并不是那些张大嘴巴瞪着我们的东西。它就是阻止我们超越痛苦,妨碍我们达到解脱境界,并创造轮回中所有烦恼的一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伤害我们身心的事物。”
⑿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1887):乌金·吉美·秋基·旺波(Orgyen Jigme Chokyi Wangpo),又名卓千·巴给·祖古(Dzogchen Palge Tulku)或札·巴楚(Dza Paltrul)。一位极为尊贵的上师,出生于东藏康区。他在当代所有最伟大的上师跟前学习,然后成为流浪隐士,住在山洞中或森林树下,既没有寺庙,也不拥有任何房屋。他不断禅观爱和慈悲,他认为这是心灵修行之根。他是菩萨道活生生的代表,被视为寂天大师的转世。他的学问渊博,具有完整的记忆力,是藏传佛教各门各派敬重的修行者。他后来成为“利美运动”——十九世纪开始的不分派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贤上师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
⒀ 《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师的伟大诗歌,涵盖大乘哲学和菩萨道的全体面向。
当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一如关心自己,能够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我们将觉醒。即使我们必须停留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也能够远离悲苦。如我所说的,当伟大的菩萨布施自己的头和四肢时,他们完全没有因为失去它们而感到悲伤。
在过去生世的某一世中,佛陀曾是一个君主,习惯毫不后悔地给予所有的财富。任何人只要向他乞求,他从不拒绝,因而声名远播。有一天,一个邪恶的婆罗门⒁乞丐来到他身前,对他说:“伟大的国王,我的样貌非常丑陋,而你是那么的俊美,请把你的头给我吧。”国王答应了。他的王后和大臣一直担心他会做出这种事情,赶紧用金银财宝制作出数百个人头,供给这个乞丐。
⒁ 婆罗门(Brahmin):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主要种姓中最高的祭祀种姓。
“拿去吧,”他们向乞丐祈求,“不要向国王要他的头。”
乞丐回答:“珠宝做的头对我来说没有用处,我要的是人头。”他拒绝取那些珠宝人头。
他们无法打消他去见国王的念头。
国王对他说:“我拥有儿女,王后和一个国家,但我对这一切都不执着。到花园的瞻波伽花树下,我会把头给你。如果我今天能把头给你,将是我第一千次完成菩萨将头布施给他人的事业。”
到了树下,国王脱下衣服,把头发绑到树枝上,切下自己的头。此时,黑暗笼罩大地,天空传出众神哭泣哀悼的声音,声音大到连地上的人都听得到。王后们、王子们、大臣们,全部都哑口无言,倒在地下。接着众神之主因陀罗现身说:“国王啊,你是一位菩萨,你甚至连头都布施给他人。在此,我带来诸神的再生甘露,让我替你涂上,恢复生命。”
国王确实是一位菩萨,就算他的头被切下来送走了,他的心仍然存在。他回答,他不需要因陀罗的再生甘露,因为他能够透过祈请的力量,换一个新头。
因陀罗请求他如此做。国王说:“倘若这一千次在瞻波伽花树下布施自己头的行为,都只有一个利他的目标,而不带有任何利己的动机,完全没有悔恨,那么愿我的头复原。倘若我的动机中掺杂后悔、邪念,或并非纯然利他,那么愿我的头如此被斩断。”国王才刚说完,肩膀上就出现一个新头。和原先被婆罗门带走的那个一样。王后、王子、大臣们欢呼,并依据佛法治理国家。
对于那些能够如此布施的人来说,根本没有痛苦。证悟的上师们、菩萨们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即使因为人们被强烈的贪、嗔、痴捆绑,面临困境和障碍而忽略了他们,他们也从未生起放弃的念头,完全没有任何愤怒或怨恨。话说:
如果要让自己从被害中解脱,
如果要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把自己布施出去,和他人交换,
保护他人,一如保护自己。
当我们练习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想把快乐送给所有众生,是不智之举。因为众生无限,而你的禅修尚不稳定,如此你将不会从这样的修持中获益。因此,一开始先观想一个你爱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亲。心想,当她怀你的时候,受尽折磨,无法舒适地做事、用餐,甚至连起立坐下都有困难。但她始终爱你,关心你。当你出生时,要不是你真的在呼息,你很难被称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时,你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虽然如此,母亲把你这个不认识她的小东西扶到大腿上,清洗干净,用爱心细心抚养。之后,因为你犯错而使她颜面扫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想着要如何保你周全。如果你的父母是修行者,那么等你长得够大,他们把你带入佛法,为你引介上师,领受上师法教。
事实上,幸亏母亲,你才能拥有殊胜人身。若不是因为她,谁晓得你是否能够获得人身?因此,你应该非常感谢母亲。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无数的前世,你就会了解到,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都曾像今生的母亲一样照顾你。母亲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你,而非紧蹙着眉头。她叫你亲爱的孩子,把你抚养长大,保护你不受天气冷热及其他一切的影响。她用尽一切方法要让你获得快乐。就算她能够让你当上一国之君,她仍然觉得不够。因此,你要对母亲怀有无限的感恩。
如果一个人长大之后,不但没有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人们会认为他厚颜无耻,不知感恩。即便我们不是如此,但如果我们说自己尊敬父母,而却只照顾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实照顾父母,但只给予食物、衣着,甚至整个国家的财富等物质,这只能为他们提供一时的利益。相对之下,如果我们能够介绍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领悟六道轮回的痛苦,进而开始修行,例如禅修观世音的法门,才算真正成功地帮助他们,也为他们的来世奠下基础。我们必须一再为如母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不同的轮回状态中流转的众生,希望自己获得快乐。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为了相同的理由在轮回中流浪。因此,我们应该在当下下定决心,要回报众生对我们的慈爱,努力化解他们的痛苦。
众生饱受痛苦的折磨。地狱道的众生承受极热与极寒之苦。饿鬼道的众生承受饥渴的巨苦。畜牲道的众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众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的众生永远在争斗。天道的众生必须离开天道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恶行的结果,而善行是快乐的因。停留在阿赖耶识的负面行为的种子,如同向有钱人借钱的借据。即使经过多年,当债主拿出借据,欠债者就不得不还债。同样的,当我们累积善业与恶业的时候,业果或许不会像我们被刀划过一样立即显现,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行为必定会有其后果。我们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这些行为,或直接承受业果。总之,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也就是“苦谛”(苦的真理)和“集谛”(苦因的真理)。“苦”是我们实际经历的伤害,例如地狱道的寒热,饿鬼道的饥渴等等。“集”是苦的种子——银行家的借据——若不是现在,就是在未来造成影响。
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因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去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时把所有快乐的因给予众生。当我们禅观众生的痛苦进入我们的心,而自己真的开始受苦时,我们应当快乐地想着,这都是为了我们的母亲。当我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乐和善行时,我们应该忽视自身的利益,甚至为了众生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种环境,让如母众生能够在当下享受快乐,并修持佛法。我们应该祈愿他们迅速证悟,并随喜他们的进展。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持续地为父母着想,最后我们将能够关爱他们胜过自己。对于兄弟姐妹、朋友和爱人,也是如此。接着,我们应该把范围扩及所在的城市的每一个居民,然后扩展到全国。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观想,就可以试图容纳所有众生。如果我们循序渐进地观想,我们的心态会渐渐扩大,情绪会愈来愈稳定,心中的爱会愈来愈强烈。因此,刚开始以父母为观想对象,最后扩及所有众生,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这些众生都曾像现在的父母一般照顾我们。我们应当对众生深深感恩。我们知道如母众生在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我们应当用强烈的慈悲培养一个念头:“愿我能够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概括来说,我们要怀有强烈的慈悲心,想象所有众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财富和善行回赠给他们。如果看到众生得到快乐,善行增长,我们应该不断随喜。
如果我们依循以下本续偈颂的诀窍,我们将能够轻易做到交换快乐与痛苦的观想:
彼二乘呼吸。
观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当你呼气时,你一切的快乐、善行和财富,如同风吹雾气般离开自己,融入敌人之中。因此,他从痛苦中解脱,充满喜悦,如同投身西方极乐净土⒂一般快乐。当你吸气时,他所有的痛苦、恶行和障碍,如同风中尘沙般沉入我们的体内。想象他的痛苦真实地落在我们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负重担。随着练习,观想会愈来愈容易。长期从事如此的禅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你就会习以为常,你的觉受也会有所增长。
⒂ 西方极乐世界净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净土。净土就是佛菩萨之觉醒愿力,相应于众生功德所显现的境域或世界。投生净土的众生可以迅速走向证悟,永远不会堕入轮回下三道。我们也应该了解,任何当下智慧所觉知的地方,其实就是净土。
在过去的时代,堪千·札西·欧萨(Khenchen Tashi Oser)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隐居。当他家中一位仆人过世时,他为仆人祈请。一天晚上,他梦到仆人投生地狱道中的一个热地狱。醒来之后,这位隐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欧萨,向他说明这个梦境,请求他为已故的仆人祈请。
堪千·札西·欧萨回答:“我会为他祈请的,但你应当同时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如果你能够持续地修持,他将会从地狱道中解脱出来。”
隐士回到山洞,精进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七天后,他全身长满水泡。他认为这是一种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欧萨。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换,”他告诉上师,“现在我的身体仿佛被火焚烧一般,全身长满水泡。”
“这只是一个征兆,”堪千·札西·欧萨说,“那个仆人已从地狱道中解脱。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们希望从这个修行法门中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当持续修持,直到这类的征兆生起。
阿宗·竹巴⒃的弟子在修持自他交换法时——藏文称之为“通林”(tonglen),特别以犯下许多深重恶行的人为观想对象。在修持过程中,他们过去禅修所获得的领悟和觉受,常常会被蒙蔽,感觉障碍增加。如果出现这种征兆,不要认为我们在未来会承受痛苦。格西卡拉·贡千⒄一辈子都祈请:“愿我代替那些积聚恶业的众生,投生地狱道。”他在晨昏重复这个祈愿。但就在他圆寂之前,他说:“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看样子,我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朝哪里看,眼中所见尽是花团锦簇的花园和花雨。虽然我一直祈请,愿所有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代替他们投生地狱,但看样子,我是去不成了。”这就是自他交换的成果。
⒃ 阿宗·竹巴(Adzom Drugpa,1842-1924):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世蒋扬·钦哲·却吉·罗卓的老师,也是顶果钦哲法王的老师。他是一位伏藏掘取者,寻找佛法宝藏的人(见③),是宁玛传承中一位极重要的上师。
⒄ 格西卡拉·贡千(Geshe Karak Gomchung):十一世纪噶当派大师,波托瓦(Potowa)的弟子。
座下的相对菩提心
三境,三毒,三善根。
我们执着于令自己喜悦的事物及所爱之人,例如父母和亲戚。面对令我们不舒服的情况,例如看到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心中会生起嗔恨。当我们看到的人既不是好友,也不是敌人时,就没有感觉。我们执着于舒适的状态;面对不悦的状态,我们生起嗔恨;对于无所谓的状态,我们心中生起无明。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中了贪、嗔、痴三毒!我们应当祈请:“愿我能够承担所有众生因三毒而产生的障碍。愿所有众生能够生活在善德之中,每天实践善行,从贪、嗔、痴三毒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常常如此思维,将获得极大的利益。
一切行中皆持诵。
持诵的例子如:“愿彼诸恶行皆成己之苦;愿己诸善德皆成彼之乐。”这是噶当派大师经常念诵的偈子。在禅修后,念诵这样的偈子是佷有好处的。此外,如果能够在殊胜的法像前祈请,例如在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⒅前,或在上师面前念诵,利益更大。此举一定能让菩提心在心中增长,因此我们应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来修持。
训练从自起。
我们应该如此想:“愿未来所将承受之折磨,诸如地狱道之寒与热、饿鬼道之饥与渴,现皆入己身。愿彼众生堕入地狱道的一切业障,现皆入我心,己愿代彼之痛苦,亦即法教中众生贪、嗔、痴之业报,悉皆成熟于己身。”慈氏瑜伽曾因一只狗被石头砸到,而跟那只狗一样在相同的位置瘀血。我们要持续修持,直到有着像慈氏瑜伽一样的征兆。
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个很容易修持的法门。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此刻,我们正从不同上师处领受许多修心的法教。请把这些法教谨记在心!当这些法教被翻译出来之后,希望各位能够理解记忆。因为,这确实就是佛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