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五部经:小部经典十九
南传五部经:小部经典十九
目 次
小部经典十九 悟醒 译
无 碍 解 道 二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一
寂止、正观二者,说互相关资于修行之次第。
俱存品第二 [四]谛论…………………………………………………………一四
论四谛之意义和十二缘起支之关系。
俱存品第三 [七]觉支论………………………………………………………二六
说七觉支之意义。
俱存品第四 慈论…………………………………………………………………四○
目次 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五○
说慈之功德及十方一切有情,以说其次第。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五八
对转法轮经之注释,此为智之间题考察以结碍解之说。
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七○
同是转法轮经之注释,关予详论 转法。
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七六
说出世间之义。
俱存品第九 力论…………………………………………………………………七八
罗列说明力之种种名目。
俱存品第十 空论…………………………………………………………………八九
罗列说明空之种种名目。
慧品第一 大慧论…………………………………………………………………九九
关于详细说明慧之间题点通本书全体而论 是应注意的。
慧品第二 神通论………………………………………………………………一二○
神通之间题既于前面言及此论 是最综合的。
慧品第三 现观论………………………………………………………………一三一
说现观之义。
慧品第四 离论…………………………………………………………………一三五
说离、离贪、灭、定弃。
慧品第五 所行论………………………………………………………………一四二
和大品第四根论(二七)同文。说三种之八所行。
慧品第六 示导论………………………………………………………………一四四
说三示导。
慧品第七 齐道论………………………………………………………………一四六
和大品第一智论第二十七章同文。
慧品第八 四念住论……………………………………………………………一四八
目次 三
--------------------------------------------------------------------------
小部经典十九 四
说四念住。
慧品第九 正观论………………………………………………………………一五二
说无常观、苦观、无我观之种种相。
慧品第十 论母论………………………………………………………………一五八
以种种方面考察修习之实践示述本书之纲要。
佛种姓经………………………………………………………………………………一六四
本经全篇由二十八品而集成的,其第一品名为宝珠经行处品,世尊以宝珠化造经行
处,说自于其上经行。然,此二品和以下所言,所谓佛种姓经之根本原理完全是异质之
语,由其措乱之拙劣及偈体区区之点而推,我怀疑此一品是由其他窜入的。第二品至第
二十六品止,是由提槃迦罗佛(燃灯)至瞿昙佛(释尊)止,说二十五佛之因缘,第二
十七品是记述二十八佛之名目及其出世之劫。第二十八品是叙述释尊入灭后,其舍利分
配于诸王国、诸民族之间建塔供养之事情,此可说大约和大般涅般经(汉译南传大藏第
七卷一二一页以下)一致之记述。
于圣典以后之巴利文学,有二十八佛说和二十五佛说。前说提槃迦罗佛(燃灯)以
前,亦言有出单槃迦罗(作爱)、美檀迦罗(作慧)、沙罗兰迦罗(作归)之三佛,此三
佛对释尊未授记别汝于未来世出世为佛。授此者燃灯佛为最初。于此,列诸佛之名时,
省略此三佛而常以燃灯佛为始。举出二十五佛二十八佛之两说,皆是圣典以后之物,于
三藏中,此佛种姓经以外,似乎没有举出此等诸佛之名目和因缘故事。长部经之大本经
(汉译南传大藏第六 卷二七二页以下)举过去佛之因缘,举七佛各自出世之劫及种姓、
氏、寿命、菩提树、两大弟子、会座、常随侍者、父母、都城等,体裁大约可以说和此
佛种姓经 一致。但此经于外一回乃至三回之正法领会,即或佛于初转法轮,九千亿之众
人领会正法,男子之两大弟子外,有女子之两大弟子,例如世尊有凯摩和郁婆罗曼那(莲
华色),见在俗时之三时殿、妃、实子、四种之相而决行出城去,入涅槃之场所,更记
述建塔之事情。于此处为一不可思议者,以记述各佛侍从之优婆塞二人及优婆夷二人。
于此所用之原语有aggupattha-kupasaha,-upasika世尊之优婆塞是指质多和跋多罗
瓦迦二人,优婆夷是难陀摩陀(难陀母)和郁陀罗二人,我以此译为“上位常侍信士、
信女”。即常供养奉侍世尊之信士、信女的意思。
大约说本经虽是记燃灯以下二十五佛之种姓、因缘,一代记,但本经本来是记述之
目次 五
--------------------------------------------------------------------------
小部经典十九 六
自说为体裁,言“余于何时为什么云云”,述其佛和释尊自己的关系。更由彼佛记别:“由
此经多少劫后,此者将成佛,勤应勤,行应行后云云”,即是得到豫言。然,本经是一
方面概说过去诸佛之一代记,另方面是此等诸佛出世时,释尊是出生为什么,而且可见
以略说连结其当时之佛是如何。即虽为仅少亦可知是释尊之前生的故事。
一 宝珠经行处品……………………………………………………………………一六四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罗[燃灯]品…………………………………………………一七二
三 第二佛 孔达尼耶品……………………………………………………………一九○
四 第三佛 曼伽罗品………………………………………………………………一九四
五 第四佛 须曼那品………………………………………………………………一九七
六 第五佛 丽瓦陀品………………………………………………………………二○○
七 第六佛 须毗陀品………………………………………………………………二○三
八 第七佛 阿诺摩达西品…………………………………………………………二○六
九 第八佛 婆睹摩品………………………………………………………………二○九
一○ 第九佛 那罗陀品…………………………………………………………… 二一一
一一 第十佛 跋陀无陀罗品……………………………………………………… 二一四
一二 第十一佛 须美陀品………………………………………………………… 二一七
一三 第十二佛 须阇陀品………………………………………………………… 二二○
一四 第十三佛 毗耶达西品……………………………………………………… 二二四
一五 第十四佛 阿陀达西品……………………………………………………… 二二七
一六 第十五佛 达摩达西品……………………………………………………… 二三○
一七 第十六佛 悉达陀品………………………………………………………… 二三二
一八 第十七佛 帝沙品…………………………………………………………… 二三五
一九 第十八佛 普沙品…………………………………………………………… 二三八
二○ 第十九佛 毗婆尸品………………………………………………………… 二四○
二一 第二十佛 尸弃品…………………………………………………………… 二四三
二二 第二十一佛 毗舍浮品……………………………………………………… 二四六
二三 第二十二佛 拘留孙品……………………………………………………… 二四九
二四 第二十三佛 拘那含牟尼品………………………………………………… 二五二
目次 七
--------------------------------------------------------------------------
小部经典十九 八
二五 第二十四佛 迦叶品………………………………………………………… 二五五
二六 第二十五佛 瞿昙品………………………………………………………… 二五九
二七 诸佛品………………………………………………………………………… 二六二
二八 舍利配分品…………………………………………………………………… 二六四
所行藏经………………………………………………………………………………二六六
本经是由三章三十五项目而集成的,其内容是如本文最初所说的有种种佛陀之本
生谭中,于此劫中以选三十五项,此于十波罗密中,是相当于布施(第一章全部),戒
(第二章全部),出离(第三章之第一─第五),决定(第六),真实(第七─第十二),
慈悲(第十三、第十四),舍(第十五)之七波罗密。因此本生经(汉译南传第三十-
卷─ 第四二卷),见阿鲁舍优罗之jataka-mara及其他诸本中之本生故事内容是很多
一致的,既为诸学者间所熟知。今为参考,次下之目次中,以可能之部份表示本生经及
jataka-mara 之[相对照]而置之。又于本生经,本生经之 Nidana-katha(因缘谭)
之“远因缘谭”中,三十四谭等,有种种异本之研究。对于作者或年代,及成立之过程等,
为学者中之说,但此等参考 Charpentier:Zur Geschichte des Cariyapitakas
(Wiener Zeitschrift fur die Kunde des Morgenlandes 24.1910),Winternitz: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 II.131 ff。
一 施波罗蜜…………………………………………………………………………二六六
第一 阿伽提所行…………………………………………………………………二六六
第二 僧伽所行……………………………………………………………………二六七
第三 达难阇耶所行………………………………………………………………二六八
第四 摩诃须达沙那所行…………………………………………………………二六九
第五 摩诃果银达所行……………………………………………………………二七○
第六 尼弥王所行…………………………………………………………………二七○
第七 阐陀库摩罗所行……………………………………………………………二七一
第八 斯威王所行…………………………………………………………………二七一
第九 卫珊陀罗所行………………………………………………………………二七三
第十 兔贤者所行…………………………………………………………………二七七
目次 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
二 戒波罗蜜…………………………………………………………………………二八二
第一 具戒象所行…………………………………………………………………二八二
第二 般达龙所行…………………………………………………………………二八三
第三 瞻波龙所行…………………………………………………………………二八四
第四 周罗普提所行………………………………………………………………二八四
第五 牛王所行……………………………………………………………………二八五
第六 辘轳鹿王所行………………………………………………………………二八六
第七 摩坦伽所行…………………………………………………………………二八七
第八 法天子所行…………………………………………………………………二八八
第九 阇耶帝沙所行………………………………………………………………二八九
第十 珊伽婆罗所行………………………………………………………………二九○
三 出离波罗蜜等……………………………………………………………………二九二
第一 优单阇耶所行………………………………………………………………二九二
第二 须曼那沙所行………………………………………………………………二九三
第三 阿育伽罗所行………………………………………………………………二九五
第四 莲根所行……………………………………………………………………二九六
第五 贤者须那所行………………………………………………………………二九六
第六 提弥耶所行…………………………………………………………………二九七
第七 猿王所行……………………………………………………………………二九九
第八 名为沙阇贤者所行…………………………………………………………二九九
第九 鹑雏所行……………………………………………………………………二九九
第十 鱼王所行……………………………………………………………………三○○
第十一 康哈提婆耶那所行………………………………………………………三○一
第十二 须陀护摩所行……………………………………………………………三○二
第十三 须曼那·睒摩所行………………………………………………………三○三
第十四 耶伽罗阇所行……………………………………………………………三○三
第十五 摩诃罗汉沙所行…………………………………………………………三○四
一 中文索引……………………………………………………………………………(1)
目次 一一
--------------------------------------------------------------------------
无碍解道
II.92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1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庆喜,在憍赏弥国2瞿私罗园。尔时,具寿庆喜告诸比丘
曰:“友,诸比丘!”彼诸比丘应答具寿庆喜:“友!”具寿庆喜作如是说:“友!凡比
丘或比丘尼而于予之现前记3阿罗汉性,必依四道,或依其一。如何为四?
友!于此处有比丘,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彼依先为寂止[后]修习正观而道
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依先为正观[后]修习寂止而道生。
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以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修习俱存之止观,依修习俱存之止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
93 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
友!复次有比丘,意有被诸法掉举之所捉。友!彼之心内惟定住,于定坐时,
彼一趣得定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凡比丘或比丘尼于予之现前记[说]阿罗汉性者,必依如是四道或依其一。”
二 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者如何?
依出离之力心之一境性而无散乱是为定。于其处所生诸法依无常随观于义是为
正观,依苦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无我随观于义是为正观。如斯初有寂止,后有正
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
而修习;依彼促进生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为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
依摄受义而正语之道生,依等起义而正业之道生,依清净义而正命之道生,依精勤
义而正精进之道生,依近住义而正念之道生,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
生。
“彼习此道而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而习,知而习,见而习,观察而习,心摄持而习;依
94 信胜解而习,以精勤精进而习,令近住念而习,定心而习,依慧了知而习;证知应
证知而习,遍知应遍知而习,断应断而习,修习应修习而习,现证应现证而习。如
是而为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见而修习,观察而修习,心
摄持而修习;依信胜解而修习,以精勤精进而修习,令近住念而修习,定心而修习,
依慧了知而修习;证知应证知而修习,遍知应遍知而修习,断应断而修习,修习应
修习而修习,现证应现证而修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为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见而多作,观察而多作,
心摄持而多作;依信胜解而多作,以精勤精进而多作,令近住念而多作,定心而多
作,依慧了知而多作;证知应证知而多作,遍知应遍知而多作,修习应修习而多作,
现证应现证而多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耶?
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三
--------------------------------------------------------------------------
小部经典十九 四
依一来道者,断粗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粗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95 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
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而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三 依无嗔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
……乃至……依入息之力观定弃,依出息之力观定弃而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
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依无常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而
随观义是为正观。如是于初有寂止,于后有正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
而修习,依其所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
乃至……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习此道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习,知而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习,如是而为
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修
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乃至……现证应现证而多
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
96 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依一来道者,断粗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粗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
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四 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者如何?
依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五
--------------------------------------------------------------------------
小部经典十九 六
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为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而为定。如是初有正观,后有
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
结、离诸随眠。
依色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无我于随
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是
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97 依受、想、行、识、眼……乃至……依老死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老死
之苦……乃至……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
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此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正观而修习寂止。
五 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
依4十六行相而修习俱存之止观。[谓]依所缘之义、行境之义、断之义、永舍
之义、出离之义、退转之义、寂静之义、妙善之义、解脱之义、无漏之义、度之义、
无因相之义、无愿之义、空性之义、一味之义、不超越之义、俱存之义。
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
为所缘。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所缘。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俱存之止观是
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
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
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行境之义,止观是一味、
98 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六 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随伴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若断随伴无
明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随伴之诸烦恼与
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断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七
--------------------------------------------------------------------------
小部经典十九 八
不超越。故言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永舍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永舍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
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永舍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永舍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永舍
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出离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出离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
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出离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出离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出离
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退转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退转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
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退转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退转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退转
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七 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寂静
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寂静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寂静之义止
99 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妙善
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妙善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妙善之义,
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解脱
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解脱以灭为行境。如是心解脱乃离贪,
慧解脱乃离无明。如是依解脱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
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八 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欲漏
之无漏,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明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
如是依无漏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为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漏之义修习俱
存之止观。
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度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
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度随伴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乃以灭
为行境。如是依度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度之义修习
俱存之止观。
100 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
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因相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
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
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
境。如是依无愿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愿之义修习
俱存之止观。
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空一
切现贪,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
如是依空性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成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空性之义修习俱
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
味之义而修习;依彼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道生”
者,如何而为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而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如是依5十六行相修习俱存之止观。如是以修习俱存之止观。
九 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者如何?
101 若由无常之作意而光辉生。“光耀是法”倾心6于光耀,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
有被其掉举所捉者,乃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
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
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
诸随眠。
若依无常而作意者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
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有意被其掉举所捉者,
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一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二
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
……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苦而作意者……乃至……依无我而作意者,光耀生、智生、喜生、轻安生、
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
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无常之近住、苦之近
102 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一○ 若依色无常而作意……乃至……若依色苦而作意……乃至……若依色无我而
作意……乃至……受……乃至……厢心、行、识、眼……乃至……若依无常作意老死
……若依苦作意老死……若依无我作意老死者,即光耀生、智生……乃至……欣求
生。“欣求法”倾心而欣求,彼之散乱为掉举,意有彼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老
死之无我近住,老死之无常近住、老死之苦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
至……如是而断诸结、离随眠。如是而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
光耀智喜于摇转
于轻安乐心通达
胜解精勤与近住
舍与欣求倾心舍
了知遍熟此十处
善为掉举不迷妄
散乱染污灭心修
散乱染污习损减
清净染污不修减
修习不灭无散乱
依此四处心收合
了知所捉以十处
注1 俱存论(yuganandha-katha)[俱存”者,名为寂止、正观。此以下称为“俱存品”,只采
用部分之名以为品名。
2 瞿私多园(Ghositarama)于 PTS.Dic 亦有Ghosita。在暹罗本及底本皆有si。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一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四
3在底本有“阿罗汉得”(arahattapattim)。
4 虽言十六行相实则列举十七。但见下文最后之三未详说。
5 虽言十六行相以上列举之处成为十四。
6 倾心底本虽作 apajjati 在随暹罗本为 avajjati。
104 俱存品第二 [四]谛论
圆满论因缘
一 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何为四?
诸比丘!“此是苦”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苦集”者,是如、不虚、不异。
“此是苦灭”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顺苦灭道”者,是如、不虚、不异。诸比
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也。
二 如何苦是依如之义而为谛?苦者有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苦是
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于苦是有如是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
不异。如是苦者,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集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集有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集有
存续之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于集有如是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
异。如是于集依如之义而为谛。
105 如何灭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灭有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灭有
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于灭有如是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
异。如是灭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道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道有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道有
出离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于道有如是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
如是道依如之义而为谛。
三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通达:[即]是如之义、
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如是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二[四]谛论 一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六
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
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四
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而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
同一通达。
如何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
苦义是无我之义,集之集义是无我之义,灭之灭义是无我之义,道之道义是无我之
义。如是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
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
106 是谛之义,集之集义是谛之义,灭之灭义是谛之义,道之道义是谛之义。如是以四
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
一通达。
如何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
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
义。如是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
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四 如何而四谛为同一通达?无常者是苦,无常、苦者是无我,无常、苦、无我者
是如。无常、苦、无我、如者是谛,无常、苦、无我、如、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
摄者是一性,而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为如之义、无我之
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智之义、遍智之义、断之义、修习之义、现证之义。如
是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
一通达。
五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
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通智之通
智义是如之义、遍智之遍智义是如之义、断之断义是如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如之
义、现证之现证义是如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二 [四]谛论 一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八
一性,以一智通达、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107 如何而为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
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
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通智之通智义是通达之义,遍智之遍智
义是通达之义,断之断义是通达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通达之义,现证之现证义是
通达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一性,以通达一
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六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即]如之义、
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遍知之义、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
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欢之义。如是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
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
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是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
障碍之义是是如之义、灭之出离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如之义、道之
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
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108 如何而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遍知之义、
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
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
是现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是现观之义、灭之出离义、
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现观之义、道之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
义是现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
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七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二相:有为相、无为相。于谛有如是之二相。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六相:于有为之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无为
之谛不知生、不知衰坏、不知住之异。于谛有如是之六相。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十二相:于苦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集谛知
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道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灭谛不知生、不知衰坏、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二[四]谛论 一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
不知住之异。于谛有如是之十二相。
八 四谛之中几何是善、几何是不善、几何是无记?集谛是不善,道谛是善,灭谛
109 是无记,苦谛是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三谛为一谛所摄,一谛为三谛所摄,于依事
之力次弟之故。
“或”者,如何而为然?若苦谛不善、集谛为不善者,依不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
谛,一谛被摄为二谛。若苦谛善、道谛是善者,依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
摄为二谛。若苦谛是无记、灭谛是无记者,依无记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
为二谛。如此“或”者[可如此言]。三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三谛,于依事之力
次第之故。
九 诸比丘!昔我未现等正觉于菩萨时,生如是念:“色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
者何?受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想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行
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识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耶?”诸比
丘!此时,我生如是念:“以色为缘而生喜、乐者,此乃色之味,色是无常、苦、变
坏法,此乃色之过患,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乃色之出离。以受为缘……
乃至……以想为缘[……]以行为缘[……]以识为缘而生喜、乐者此乃识之味,
识是无常、苦、变坏法者,此乃识之过患,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乃识之
出离。
110 一○ 诸比丘!如是以此未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之
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天、人之诸生,未确认现证无上正
等觉。诸比丘!如是以此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时,
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天、人之诸生确认已现证无上正等觉。
又复智、见生,[谓]“于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而无后有。”
一一 言“色为缘而生喜、乐者,此是色之味”,断之通达是集谛。言“色之无常、苦、
变坏法者,此是色之过患”,遍智之通达是苦谛。言“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者,
此是色之出离”,现证之通达是灭谛。于此之三处,见、思、语、业、命、精进、念、
定修习之通达道谛。言“以受为缘……乃至……以想为缘[……]以行为缘[……]
以识为缘而生喜、乐,此是识之味”,断之通达集谛。言“识之无常、苦、变坏之法,
此是识之过患”,遍智之通达苦谛。言“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此是识之出离”,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二[四]谛论 二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二
现证之通达灭谛。于此之三处,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修习之通达道
谛。
一二 “谛”者,是依几何之行相为谛?依三行相为谛:寻求之义、摄持之义、通达
111 之义。
如何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老死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
生?”如是依寻求之义而为谛。“老死以生为因缘、以集为生、依生而生、依生而出
生”,如是依摄持义为谛。了知老死,了知老死之集,了知老死之灭,了知顺老死灭
之道,如是依通达义为谛。
“生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
“生是以有为因缘、以有为集、依有而生、依有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
知生,了知生之集,了知生之灭,了知顺生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有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
“有是以取为因缘、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依取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
知有,了知有之集,了知有之灭,了知顺有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取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
“取以渴爱为因缘、以渴爱为集、依渴爱而生、依渴爱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
谛。了知取,了知取之集,了知取之灭,了知顺取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渴爱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
谛。“渴爱以受为因缘、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依受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
了知渴爱,了知渴爱之集,了知渴爱之灭,了知顺渴爱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
谛。
112 “受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
“受以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依触而生、依触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
受,了知受之集,了知受之灭,了知顺受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触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
“触以六处为因缘、以六处为集、依六处而生、依六处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
谛。了知触,了知触之集,了知触之灭,了知顺触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六处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二[四]谛论 二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四
谛。“六处以名色为因缘、以名色为集、依名色而生、依名色而出生”,如是依摄持
之义为谛。了知六处,了知六处之集,了知六处之灭,了知顺六处灭之道,如是依
通达之义为谛。
“名色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
谛。“名色以识为因缘、以识为集、依识而生、依识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
了知名色,了知名色之集,了知名色之灭,了知顺名色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
谛。
“识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
“识以行为因缘、以行为集、依行而生、依行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
识,了知识之集,了知识之灭,了知顺识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113 “行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
“行以无明为因缘、以无明为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
谛。了知行,了知行之集,了知行之灭,了知顺行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一三 老死是苦谛,生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生是苦谛,有
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有是苦谛,取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
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取是苦谛,渴爱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
渴爱是苦谛,受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受是苦谛,触是集谛,
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触是苦谛,六触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
之了知是道谛。六处是苦谛,名色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名
色是苦谛,识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识是苦谛,行是集谛,
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行是苦谛,无明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
之了知是道谛。
114 老死是苦谛,生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生是苦谛,
有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乃至……行是苦谛,无明
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二 [四]谛论 二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六
115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舍卫国因缘
一 诸比丘!如是有七觉支。如何为七?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
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诸比丘!如是是七觉支。
“觉支”者,依何义是觉支?
资益菩提故是觉支,觉故是觉支,随觉故是觉支,别觉故是觉支,等觉故是觉
支。依觉义是觉支,依随觉义是觉支,依别觉义是觉支,依等觉义是觉支。令觉故
是觉支,令随觉故是觉支,令别觉故是觉支,令等觉故是觉支。依令觉之义是觉支,
依令随觉之义是觉支,依令别觉之义是觉支,依令等觉之义是觉支。依觉分之义是
觉支,依随觉分之义是觉支,依别觉分之义是觉支,依等觉分之义是觉支。依获觉
之义是觉支,依获得觉之义是觉支,依增长觉之义是觉支,依现增长觉之义是觉支,
依得觉之义是觉支,依正得觉之义是觉支。
二 依根本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所行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摄持之义是觉支,依根本
116 伴属之义是觉支,依根本圆满之义是觉支,依根本圆熟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无碍解
之义是为觉支,依于根本得无碍解是觉支,于根本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根
本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依因之义是觉支,依因所行之义是觉支,依因摄持之
义是觉支,依因伴属之义是觉支,依因圆满之义是觉支,依因圆熟之义是觉支,依
因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依得因无碍解义是觉支,依于因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
于因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依缘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清净之义
117 ……[乃至]……亦有觉支。依无呵责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出离之
义……[乃至]……亦有觉支。依解脱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无漏之
义……[乃至]……亦有觉支。依离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最舍之义
是觉支,依最舍所行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摄持之义是觉支,依最舍伴属之义是觉支,
依最舍圆满之义是觉支,依最舍圆熟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依最
舍得无碍解义是觉支,于最舍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最舍无碍解得自在者亦
有觉支。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二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八
三 觉根本之义故是觉支,觉因之义故是觉支,觉缘之义故是觉支,觉清净之义故
是觉支,觉无呵责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
118 无漏之义故是觉支,觉离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所行之义故
是觉支,觉因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缘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清净所行之义故是觉
支,觉无呵责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所行之义故是
觉支,觉无漏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所行之义故是觉
支。觉根本摄持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摄持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伴属
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伴属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圆满之义故是觉支
……乃至……觉最舍圆满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圆熟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
最舍圆熟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无碍解之
义故是觉支。觉得根本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得最舍无碍解之义是觉
支。于根本无碍解修习觉自在义故是觉支……乃至……于最舍无碍解修习觉自在义
故是觉支。……乃至……。
四 觉摄持之义故是觉支,觉伴属之义故是觉支,觉圆满之义故是觉支,觉一境之
义故是觉支,觉无散乱之义故是觉支,觉精勤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散逸之义故是觉
支,觉无浊之义故是觉支,觉不动之义故是觉支,依一性近住之力觉心之住义故是
觉支,觉所缘之义故是觉支,觉行境之义故是觉支,觉断之义故是觉支,觉永舍之
119 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退转之义故是觉支,觉寂静之义故是觉支,
觉妙善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漏之义故是觉支,觉度之义故是
觉支,觉无因相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愿1之义故是觉支,觉空性之义故是觉支,觉
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不超越之义故是觉支,觉俱存之义故是觉支,觉出之义故是
觉支,觉因之义故是觉支,觉见之义故是觉支,觉增上之义故是觉支。
五 觉寂止无散乱之义故是觉支,觉正观之随观义故是觉支,觉止观一味之义故是
觉支,觉俱存不超越之义故是觉支,觉学受持之义故是觉支,觉所缘之行境义故是
觉支,觉退缩心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掉举心之制御义故是觉支,觉俱清净之观察
义故是觉支,觉殊胜证得之义故是觉支,觉上通达之义故是觉支,觉[四]谛现观
之义故是觉支,觉灭安住之义故是觉支。
六 觉信根胜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慧根之见义故是觉支。信力之于不信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二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三○
觉不动之义故是觉支……乃至……慧力之于无明觉不动义故是觉支。觉念觉支之近
住义故是觉支……乃至……觉舍觉支之简择义故是觉支。觉正见之见义故是觉支
120 ……乃至……觉正定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
觉[五]根之增上义故是觉支,觉(五)力之不动义故是觉支,觉[七]觉支
之出义故是觉支,觉[八圣]道之因义故是觉支,觉[四]念住之近住义故是觉支,
觉[四]正勤之勤义故是觉支,觉[四]神足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四]谛之如
义故是觉支,觉[四]加行之止灭义故是觉支,觉[四]果之现证义故是觉支,觉
慧之了知义故是觉支,觉寻之2现前解义故是觉知,觉伺之伺案义故是觉支,觉喜
之遍满义故是觉支,觉乐之成果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一境性义故是觉支。
七 觉倾心之义故是觉支,觉识之义故是觉支,觉了知之义故是觉支,觉想义之故
是觉支,觉一趣之义故是觉支,觉通智所知之义故是觉支,觉遍智之度义故是觉支,
觉断之永舍义故是觉支,觉修习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证之接触义故是觉支,觉
蕴之蕴义故是觉支,觉界之界义故是觉支,觉处之处义故是觉支,觉有为之有为义
121 故是觉支,觉无为之无为义故是觉支。
八 觉心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无间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出离义故是觉支,觉心之
3退转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因义故是觉支,觉心之缘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事义故是
觉支,觉心之4地义故是觉支,觉心所缘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行境义故是觉支,
觉心所行义故是觉支,觉心趣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引发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出义
故是觉支,觉心之离义故是觉支。
九 觉一性之倾心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了知义故是觉支,
觉一性之想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一趣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跃进义故是觉支,觉
一性之明寂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停止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解脱义故是觉支,觉
122 于一性见“此寂静”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乘所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实所作义故
是觉支,觉一性之随成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遍摄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造作义
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摄持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伴属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圆满义
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总摄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住持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习义故
是觉支,觉一性之修习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多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成就义
故是觉支,觉一性之5善解脱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6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三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三二
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别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
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随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别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
令等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
性之别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明义故是觉支,觉
一性之开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别别明义故是觉支,
觉一性之等明义故是觉支。
一○ 觉断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义故是觉支,觉极热之义故是觉支,觉遍照之义
故是觉支,觉烦恼寂静义故是觉支,觉不垢之义故是觉支,觉离垢之义故是觉支,
123 觉无垢之义故是觉支,觉等之义故是觉支,觉会之义故是觉支,觉离之义故是觉支,
觉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离贪之义故是觉支,觉离贪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
义故是觉支,觉灭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所行之义故是
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义故是觉支,觉
志欲之根本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7 足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勤义故是觉支,觉志
欲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胜解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志
欲之近住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见义故是觉支,觉精
进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根本义故是
觉支,觉思惟之足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勤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神通义故是觉支,
觉思惟之胜解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近住义故是觉支,
觉思惟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见义故是觉支。
一一 觉苦之害义故是觉支,觉苦之有为义故是觉支,觉苦之烦热义故是觉支,觉
苦之变坏义故是觉支,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故是觉支,觉
灭之出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故是觉支,觉道之出义、因之义、见之义、
124 增上之义故是觉支。
觉如之义故是觉支,觉不异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我之义故是觉支,觉谛之义故
是觉支,觉通达之义故是觉支,觉通智之义故是觉支,觉遍智之义故是觉支,觉法
之义故是觉支,觉界之义故是觉支,觉所知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证之义故是觉支,
觉触接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观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嗔故是觉
支,觉光明想故是觉支,觉无散乱故是觉支,觉法决定故是觉支,觉智故是觉支,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三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三四
觉胜喜故是觉支,觉初静虑故是觉支……觉阿罗汉道故是觉支。
一二 依胜解义觉信根故是觉支……乃至……依见之义觉慧根故是觉支。于不信依
不动义觉信力故是觉支……乃至……于无明依不动义觉慧力故是觉支。依近住之义
觉念觉支故是觉支……乃至……依简择之义觉舍觉支故是觉支,依见之义觉正见故
是觉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觉正定故是觉支。依增上之义觉根故是觉支……
乃至……依不动之义觉力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乃至……依因之义觉
125 道故是觉支,依近住之义觉念住故是觉支……乃至……依勤之义觉正勤故是觉支,
依神通之义觉神足故是觉支,依如之义觉谛故是觉支。依无散乱之义觉寂止故是觉
支,依随观之义觉正观故是觉支,依一味之义觉正观故是觉支,依不超越之义觉俱
存故是觉支。依律仪之义觉戒清净故是觉支,依无散乱之义觉心清净故是觉支,依
见之义觉见清净故是觉支。依解脱之义觉解脱故是觉支,依通达之义觉明故是觉支,
依永舍之义觉解脱故是觉支,依断之义觉尽智故是觉支,依止灭之义觉无生智故是
觉支,依觉志欲根本之义故是觉支,依觉作意等起之义故是觉支,依觉触总摄之义
故是觉支,依觉受等趣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定现前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念增上之义
故是觉支,依觉彼慧之上义故是觉支,依觉解脱坚固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尽际不死
入涅槃义故是觉支。
舍卫国因缘
一三 尔时,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彼诸比丘应答具寿舍利弗:“友!”具
寿舍利弗如是曰:
友!如是有七觉支。如何为七耶?是念觉支、择法觉支……乃至……舍觉支。
友!如是有七觉支。友!我于此七觉支之中,于住晨朝将欲用觉支以住于晨朝,住
于日中时将欲用觉支以住于日中,住于夕时将欲用觉支以住于夕时。
126 友!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8住。
若依我灭者,由此之缘而了知依我灭[……]择法觉支……乃至……友!若我有舍
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者,由此之
缘了知依我灭。友!譬如有国王或大臣将有种种杂饰之衣服满于衣箧,晨朝将著所
欲衣服之一双则于日中时……乃至……友!于夕时将著所欲衣服之一双则于夕时著
之。友!如是我于此之七觉支之中,住于晨朝将欲用觉支则于晨朝住之,于日中时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三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三六
……乃至……夕时将欲用觉支则于夕时住之。友!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
量之念,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
择法觉支……乃至……友!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于我有善造作
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
一四 “若我有念觉支之念,”有觉支者如何?近住于灭之时,“若我有念觉支之念
者,”则是有觉支。譬如于油灯之燃故于有焰时有光,于有光时有焰。如是近住于灭
时,“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则是有觉支。
127 “我有无量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9有量、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
灭是无量,依不动之义、无为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无量之念者,”则是有觉
支。
“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不等、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
灭是平等法,依寂静之义、妙善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善造作之念者,”则是
有觉支。
一五 了知住之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者如何?
以几何之行相念觉支住,以几何之行相念觉支灭?
以八行相念觉支住,以八行相念觉支灭。
如何以八行相念觉支住?依倾心于不生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生念觉支住,依
倾心于不转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转念觉支住,依倾心于无因相念觉支住,依不倾
心于因相念觉支住,依倾心于灭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诸行念觉支住。如是以八行
相念觉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念觉支灭?依倾心于生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生念觉支灭,依
倾心于转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转念觉支灭,依倾心于因相念觉支灭,依不倾心
于无因相念觉支灭,依倾心于诸行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灭念觉支灭。如是依八行
相念觉支灭。
128 如是了知住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
一六 “若我有舍觉支之念,”有觉者如何?近住于灭时,“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
则有觉支。譬如油灯之燃故于有焰时有光,于有光时有焰。如是近住于灭时,“若我
有舍觉支之念者,”则有觉支。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三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三八
“于我有无量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是有量、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
行,灭是无量,依不动之义、无为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无量之念者,”则有
觉支。
“于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是不等、遍缠而生后有是为
诸行,灭是平等法,依寂静之义、妙善之义故。于近住灭时,“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者,”
则有觉支。
了知住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者如何?
以几何之行相舍觉支住?以几何之行相舍觉支灭耶?
以八行相舍觉支住,以八行相舍觉支灭。
一七 如何以八行相舍觉支住?依倾心于不生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生舍觉支住,
依倾心于不转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转舍觉支住。依倾心于无因相舍觉支住,依不
倾心于因相舍觉支住,依倾心于灭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诸行舍觉支住。如是以八
行相舍觉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舍觉支灭?依倾心于生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生舍觉支灭,依
129 倾心于转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转舍觉支灭,依倾心于因相舍觉支灭,依不倾心
于无因相舍觉支灭,依倾心于诸行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灭舍觉支灭。
如是了知住之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
注1 无愿之义云云 底本脱落此一句,依暹罗本补之。
2 现前解 底本暹罗本虽均作为abhiropana-如其他之用例应改为adhiniropana-。
3 退转 在底本虽有“识之义”依于暹罗本及其他用例改正之。
4 地之义 底本虽作“等之义”依其他之用例及暹罗本改正为bhummattha。
5 善解脱 在底本虽有“善清净” 依暹罗本及其他之用例改正之。
6 觉 底本虽有bhunjana,依暹罗本及其他之用例应改正为bujjhana。以下仿此。
7 足 底本虽作padaha 依暹罗本及其他之用例改正为pada-其次思惟之足亦同。
8 住之次,底本有vacanam异本有cavanam,caram等语以在文脉上应为不须要故不译。
9 有量、遍缠底本虽作 pamanadandha 依暹罗本改为 pamanavanta。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三九
--------------------------------------------------------------------------
小部经典十九 四○
130 俱存品第四 慈论
舍卫国因缘
一 诸比丘!若习慈心解脱、修习、多作、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者应
可希求有十一功德。如何为十一?乐眠、乐觉、不见恶梦、受人爱、受非人爱、诸
天守护、彼无受火、毒或剑、速得定心、颜色清净、死无迷妄、无上通达而生梵世。
诸比丘!如习慈心解脱、修习、多作、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者,应可
希求有如是十一功德。
二 于慈心解脱有无别遍满,于慈心解脱有有别遍满,于慈心解脱有方遍满。
以几何之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以几何之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
以几何之行相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
以五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以七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以十行相
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
如何以五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于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
131 乐而摄护我!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
之我性所属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如是以五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
解脱。
如何以七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于一切之女人乃无怨、无嗔、无害、有
乐而摄护我!一切之男人……乃至……一切13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
一切之天[……]一切之人[……]一切之2堕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
护我!”如是以七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
三 如何以十行相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于东方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嗔、无害、
有乐而摄护我!于西方一切之有情……乃至……于北方一切之有情[……]于南方
一切之有情[……]于东南方一切之有情[……]于西北方一切之有情[……]于
东北方一切之有情[……]于西南方一切之有情[……]于下方一切之有情[……]
于上方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东方一切之有命……乃
至……活物[……]人[……]我性所属[……]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四 慈论 四一
--------------------------------------------------------------------------
小部经典十九 四二
[……]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
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西方一切之堕者[……]于
北方一切之堕者[……]于南方一切之堕者[……]于东南方一切之堕者[……]
于西北方一切之堕者[……]于东北方一切之堕者[……]于西南方一切之堕者[……]
于下方一切之堕者[……]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
我!”如是以十行相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
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无苦害,除损害以无损害,除烦热以无烦热,除永尽以无
永尽,除害心以无害心,一切之有情乃无怨而勿有怨,有乐而勿有苦,依乐而勿依
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有情乃起慈故是“慈”,思此之法故是“心,”由一切嗔所属解
132 脱故是解脱,而慈而心解脱故是慈心解脱。
四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而胜解,有信3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
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精勤精进,有精进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
乃无怨、安稳、有乐!己以令近住念,有念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
安稳、有乐!”以定心,有定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
以慧了知、有慧根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五根是习慈心解脱,依此五根习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
之五根修习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五根多作慈心解脱。此五
根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五根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
此之五根善资饰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五根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
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遍
133 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五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不信而不动,有信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
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懈怠而不动,有精进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
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放逸而不动,有念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
安稳、有乐!”于掉举而不动,有定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
有乐!”于无明而不动,有慧力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力习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修习,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四 慈论 四三
--------------------------------------------------------------------------
小部经典十九 四四
依此之五力修习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五力多作慈心解脱。
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五力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资具,
依此之五力善资饰于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五力善围绕慈心
解脱。
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
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遍
134 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六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令近住于念,有念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
有情……乃至……”以慧思择,有择法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
以精勤精进,有精进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令止灭熟烦,
有喜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令止灭粗重,有轻安觉支遍习
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定心,有定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
情……乃至……”以智简择诸烦恼,有舍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七觉支习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
修习,依此之七觉支修习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七觉支多
作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七觉支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七觉
支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七觉支善资饰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伴属,
依此之七觉支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
135 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
遍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七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正见,有正见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
[乃至]……有乐!”正现前解,有正思惟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
……有乐!”正摄受,有正语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
令正等起,有正业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清净,
有正命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精勤,有正精进遍
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近住,有正念遍习之慈心
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定,有正定遍习之慈心解脱。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四 慈论 四五
--------------------------------------------------------------------------
小部经典十九 四六
此八[圣]道是心解脱之习,依此之八[圣]道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
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八[圣]道修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多作,
依此之八[圣]道多作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八[圣]
道善庄严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八[圣]道善资饰慈
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八[圣]道善围绕慈心解脱。
136 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
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实作、随成、遍
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八 “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之我性所
属[……]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
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除一切堕者之苦害以无苦害,除
损害以无损害,除烦热以无烦热,除永尽以无永尽,除害心以无害心,一切之堕者
乃无怨而勿有怨,有乐而勿有苦,依乐而勿依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之堕者乃起慈
故是“慈”,思此法故是“心”,由一切嗔所属解脱故是“解脱”,而慈而心解脱故是慈
、心解脱。“一切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遍习之慈心解脱4……
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九 于东方一切有情之……乃至……于西方一切有情之[……]于北方[……]于
南方[……]于东南方[……]于西北方[……]于东北方[……]于西南方[……]
于下方[……]于上方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无苦害……乃至……而慈而心亦为解脱
故是慈心解脱。“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遍习
137 之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 “于东方一切有命之……乃至……堕者之[……]于西方一切堕者之[……]
于北方[……]于南方[……]于东南方[……]于西北方[……]于东北方[……]
于西南方[……]于下方[……]于上方以除一切之堕者之苦害以无苦害……乃至
……而慈而心亦为解脱故是慈心解脱。
一一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遍习之慈心解
脱。“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精勤精进,有精进根遍习之慈心
解脱。“[于上方]……乃至……”令近住念,有念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四 慈论 四七
--------------------------------------------------------------------------
小部经典十九 四八
乃至……”以定心,有定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慧了知,
有慧根遍习之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根习慈心解脱……乃至
……令成、明而为照。
一二“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不信而不动,有信力遍习之慈
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懈怠而不动,有精进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
上方]……乃至……”于放逸而不动,有念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
……”于悼举而不动,有定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无明而
不动,有慧力遍习之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力习慈心解脱……
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138 一三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令近住念,有念觉支遍习之慈心。
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慧思择,有择法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
……乃至……”以精勤精进,有精进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
令止灭热烦,有喜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止灭粗重,有
轻安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定心,有定觉支遍习之慈心
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智简择诸烦恼,有舍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此七
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以此之七觉支习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四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正见,有正见遍习之慈心解脱。
“[于上方]……乃至……”正现前解,有正思惟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
至……”正摄受,有正语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等起,有
正业遍习之慈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清净,有正命遍习之慈解脱。
“[于上方]……乃至……”正精勤,有正精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
……”令正近习,有正念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正定,有正
定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八[圣]道习慈心解脱。……此八[圣]
道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八[圣]道善围绕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
139 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
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善修习、
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四 慈论 四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五○
注1 尊者ariya或被思考指为阿利安族。非尊者准此可知。
2 堕者(vinipatika)vinipata即谓在地狱等之堕者。
3 信根遍习在底本虽有saddhindriyam paribhavita但随暹罗本应读为saddhindriya
paribhavita以下仿此。
4 此之省略文准第四项乃至第七 项可知。
140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一 离欲是道,解脱是果,离欲是道者如何?
于预流道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离邪见,于此随转诸烦恼与离诸蕴,则离外
之一切因相。
离欲是离欲为所缘,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于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之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离欲。
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
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
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于诸道中最胜。
于依现前解之义而正思惟是离邪思惟,依摄受之义而正语是离邪语,依于等起
之义而正业是离邪业,依于清净之义而正命是离邪命,依于精勤之义而正精进是离
邪精进,依于近住之义而正念是离邪念,依于无散乱之义而正定是离邪定,于此离
141 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是离欲为所缘,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之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为离欲。
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
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
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于诸道中最胜。
二 于一来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正定,是由离巅
之欲贪结、嗔结、粗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五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五二
切因相。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乃至]……八[圣道]支是为诸道中最胜。
三 于不还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由离细之欲
贪结、嗔结、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离,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
因相。
142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乃至……八[圣道]支是为诸道中最胜。
四 于阿罗汉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由离色
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此离随转诸烦恼
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以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为离欲。
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
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之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
最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诸道中最胜。
五 见离欲是正见,现前解离欲是正思惟,摄受离欲是正语,等起离欲是正业,清
净离欲是正命,精勤离欲是正精进,近住离欲是正念,无散乱离欲是正定。近住离
欲是念觉支,思择离欲是择法觉支,精勤离欲是精进觉支,遍满离欲是喜觉支,寂
静离欲是轻安觉支,无散乱离欲是定觉支,简择离欲是舍觉支。
143 于不信而不动之离欲是信力,于懈怠而不动之离欲是精进力,于放逸而不动之
离欲是念力,于掉举而不动之离欲是定力,于无明而不动之离欲是慧力。胜解离欲
是信根,精勤离欲是精进根,近住离欲是念根,无散乱离欲是定根,见离欲是慧根。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离欲,依不动之义[五]力是离欲,依出离之义[七]
觉支是离欲,依因之义[八圣]道[支]是离欲,依近住之义[四]念住是离欲,
依勤之义[四]正勤是离欲,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离欲,依如之义[四]谛是
离欲,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离欲,依随观之义正观是离欲,依一味之义止观是离欲,
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离欲,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离欲,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离欲,
依见之义见清净是离欲,依解脱之义解脱是离欲,依通达之义明是离欲,依永舍之
义解脱是离欲,依断之义尽智是离欲。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五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五四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离欲,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离欲,触是依总摄之义而离欲,
受是依等趣之义而离欲,定是依现前之义而离欲,念是依增上之义而离欲,慧是依
此上义而离欲,解脱是依坚固之义而离欲。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
乃至……入于不死之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道。
如是离欲是道。
六 解脱是果者如何?
于预流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解脱邪见,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
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144 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是解脱邪思惟,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
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依摄受之义正语是解脱邪语……乃至……依等起之义正业是解脱邪业[……],
依清净之义正命是解脱邪命[……],依精勤之义正精进是解脱邪精进[……],依
近住之义正念是解脱邪念[……],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邪定,于此解脱随转诸
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七 于一来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粗之欲
贪结、嗔结、粗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于解脱此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
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八 于不还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细之欲
贪结、嗔结、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
切因相。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五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五六
145 解脱者,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九 于阿罗汉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色
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
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一○ 见解脱是正见,现前解脱是正思惟,摄受解脱是正语,等起解脱是正业,清
净解脱是正命,精勤解脱是正精进,近住解脱是正念,无散乱解脱是正定。近住解
脱是念觉支,思择解脱是择法觉支,精勤解脱是精进觉支,遍满解脱是喜觉支,寂
静解脱是轻安觉支,无散乱解脱是定觉支,简择解脱是舍觉支。
于不信而不动之解脱是信力,于懈怠而不动之解脱是精进力,于放逸而不动之
解脱是念力,于掉举而不动之解脱是定力,于无明而不动之解脱是慧力。胜解解脱
是信根,精勤解脱是精进根,近住解脱是念根,无散乱解脱是定根,见解脱是慧根。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解脱,依不动之义[五]力是解脱,依出离之义[七]
觉支是解脱,依因之义[八圣]道[支]是解脱,依近住之义[四]念住是解脱,
依勤之义[四]正勤是解脱,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解脱,依如之义[四]谛是
146 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解脱,依随观之义正观是解脱,依一味之义止观是解脱,
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解脱,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解脱,
依见之义见清净是解脱,依解脱之义解脱是解脱,依通达之义明是解脱,依永舍之
义解脱是解脱,依断之义尽智是解脱。
志欲乃依根本之义而解脱,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解脱,触是依总摄之义而解脱,
受是依等趣之义而解脱,定是依现前之义而解脱,念是依增上之义而解脱,慧是依
此上之义而解脱,解脱是依坚固之义而解脱。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
……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道。
如是离欲是道,解脱是果。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五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五八
147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中。尔时,世尊言五比丘曰:
诸比丘!出家[者]是不可习此二边。何者为二?[一]于诸欲专心欲耽著,为下
劣、卑贱、异生类、非尊圣、无义,[二]专心于自己之疲劳,为苦、非尊圣、无义。
诸比丘!如来去此两边现等觉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如来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此之中道者如何?
此是八圣道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
丘!如来现等觉此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也。
二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之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
苦,爱别离是苦,希求不得是苦,略说之五取蕴是苦。,俱行喜贪于随处欢喜,谓欲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渴爱生后有
爱、有爱、无有爱。
148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灭之圣谛:此三爱悉皆离灭、舍离、定弃、解脱、无执。
复次,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此八圣道支,谓正见……乃至……正定。
三 诸比丘!一此苦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
比丘!“应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令遍知,”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
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
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苦灭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应现证之苦灭圣谛……乃至……已现证,”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
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
生。诸比丘!“应修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
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四 诸比丘!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未善清净时,诸比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五九
--------------------------------------------------------------------------
小部经典十九 六○
丘!我于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未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诸比丘!于
149 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已善清净时,诸比丘!我则于天、
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已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复次,于我生见、智,“我
、心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勿复更有后有。”
世尊如是说示,五比丘欢喜而赞叹世尊之所说。
复次,说此之时,具寿憍陈如远尘离垢之法眼生,一此一切集法是灭法。”
复次,世尊转法轮时,地居之诸神发出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
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回避遮蔽。”四
大王众诸天闻地居之诸神之音声。三十三天闻四大王众诸天之音声……乃至……夜
摩天[……]观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发出
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盖覆。”
如是刹那、瞬时、须臾而音声乃至达于梵世。此十千世界乃大震动,于世间出
现无量广大之光辉,超越诸天之天威。
此时,世尊说优陀那曰:憍陈如乃了解,憍陈如乃了解。因此,名憍陈如而称
为“阿若憍陈如。”1
l50 五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乃依何之义?“智生”者乃依何之义?“慧生”者乃依何之义?“明生”者
乃依何之义?“光明生”者乃依何之义耶?
“眼生”者乃依见之义。“智生”者乃依知之义。“慧生”者乃依了知之义。“明生”
者乃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乃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五法是法无碍解之所缘而且
是行境。此之所缘是行境,此行境是此之所缘。是故,诸法之智乃称为法无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
之五义乃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是此之行境,此之行境是此之所缘。
是故,言诸法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
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六一
--------------------------------------------------------------------------
小部经典十九 六二
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之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
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六 “应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遍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
明生、光明生。
151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
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智生”者是依知之义。“慧生”者是依了知之义。“明生”
者是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之五法乃法无碍解之所缘而
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法之智是法无
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
之五义是义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
是故,言诸义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
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
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
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苦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七 “此是苦集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断
152 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亡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
……于集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苦灭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现
证此苦灭之圣谛……乃至……已现证,”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乃至……于苦灭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修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六三
--------------------------------------------------------------------------
小部经典十九 六四
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乃至……于顺苦灭道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之四圣谛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八 诸比丘!“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
“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
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
比丘!“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
……光明生2。
153 “此身之身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身之身观
……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法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
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身之身观念
住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154 “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
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法之法观念住有十五法、十五
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念住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九 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
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
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
……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
丘!“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
……乃至……光明生3。
一○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生眼……乃至……光明生。“应
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
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155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六五
--------------------------------------------------------------------------
小部经典十九 六六
于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勤行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
足,”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是故,言诸
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神足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156 一一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毗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
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毗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毗婆尸菩
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尸弃菩萨……乃至……毗舍浮菩萨……乃
至……俱留孙菩萨……乃至……拘那含牟尼菩萨……乃至……迦叶菩萨眼生……乃
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迦叶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
于迦叶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乔答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
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乔达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乔达摩菩萨
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于七菩萨之七说有七十法、七十义、百四十词、二百八十智。
一二 “已知、见、解、现证凡通智之通智义,以慧接触而无不以慧接触之通智义”
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于通智之通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
词、百智。
“已知、见、解……乃至……凡遍智之遍智义……乃至……断之断义……乃至
157 ……修习之修习义……乃至……现证之现证义”……光明生。于现证之现证义有二十
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通智之通智义,遍智之遍智义,断之断义,修习之修习义,现证之现证义有
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三 “凡已知、见、解蕴之蕴义……乃至……”……光明生。于蕴之蕴义有二十五
法……乃至……百智。“已知、见、解……乃至……凡界之界义……乃至……处之处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六七
--------------------------------------------------------------------------
小部经典十九 六八
义……乃至……有为之有为义……乃至……无为之无为义”……光明生。于无为之无
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蕴之蕴义,界之界义,处之处义,有为之有为义,无为之无为义有百二十五
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四 “凡已知、见、解苦之苦义……乃至……”光明想。于苦之苦义有二十五法……
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
道义……乃至……”……光明生。于道之道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四圣谛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五 “凡已知、见、解……乃至……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乃至……”……光
明生。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
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辩
158 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光明生。于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
智。
于四无碍解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六 “凡已知、见解……乃至……根上下智”……光明生。于根上下智有二十五法
……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
示导智……乃至……成大悲智……乃至……无障智”……光明生。于无障智有二十五
法……乃至……百智。
于六4佛法有百五十法、百五十义、三百词、六百智。
于无碍解论 有八百五十法、八百五十义、千七百词、三千四百智。
注1 以上已于“转法轮经”。
2 以上,已于别经。
3 已于第二之别经。
4 以上已列举五。应“脱一切智智。”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六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七○
159 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波罗奈……因此,名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
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智生”是依知之义。“慧生”是依了知之义。“明生”是依通
达之义。“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智是法,知之义是义。慧是法,了知之义是义。明是法,
通达之义是义。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苦为事,以谛为事,以
谛为所缘,以谛为行境,谛所摄,谛所属,且于谛而生,于谛而住,于谛而安住。
二 “法轮”者,依何之义而为法轮?
转法与轮,故为法轮,转轮与法,故为法轮,以为法转,故为法轮,以转法所
行,故为法轮,转住于法,故为法轮,转安住于法,故为法轮,转令住于法,故
为法轮,于法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得转究竟,
160 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究竟,故为法轮,于法得转无畏,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无
畏,故为法轮,转恭敬法,故为法轮,转尊重法,故为法轮,转尊敬法,故为法轮,
转供养法,故为法轮,转畏敬法,故为法轮,转法幢,故为法轮,转法帜,故为法
轮,转法增上,故为法轮,此法轮于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
不能回避遮蔽,故为法轮。
信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精进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念根是法,
转此法,故为法轮。定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慧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信力……[乃至]……精进力……[乃至]……念力……[乃至]……定力……乃
至……慧力……[乃至]……念觉支……[乃至]……择法觉支……[乃至]……
精进觉支……[乃至]……喜觉支……[乃至]……轻安觉支……[乃至]……定
觉支……[乃至]……舍觉支……[乃至]……正见……[乃至]……正思惟……
161 [乃至]……正语……[乃至]……正业……[乃至]……正命……[乃至]……
正精进……[乃至]正念……[乃至]……正定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 七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七二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依不动之义[五]力……[乃
至]……依出离之义[七]觉支……[乃至]……依因之义[八圣]道支……[乃
至]……依近住之义[四]念住……[乃至]……依勤之义[四]正勤……[乃至]
……依神通之义[四]神足……[乃至]……依如之义[四]谛……[乃至]……
依无散乱之义而寂止……[乃至]……依随观之义而正观……[乃至]……依一味
之义而止观……[乃至]……依不超越之义而俱存……[乃至]……依律仪之义而
戒清净……[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心清净……[乃至]……依见之义而见清
净……[乃至]……依解脱之义而解脱……[乃至]……依通达之义而明……[乃
162 至]……依永舍之义而解脱……[乃至]……依断之义而尽智……[乃至]……依止
灭之义而无生智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作意是依等起之义……[乃至]
……触是依总摄之义……[乃至]……受是依等趣之义……[乃至]……定是依现
前之义……[乃至]……念是依增上之义……[乃至]……慧是依此上义……[乃
至]……解脱是依坚固之义……[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
转此法,故为法轮。
三 “应为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遍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
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
苦为事,以谛为事……乃至……安住于谛。
法轮者依何义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
际之义而为法,转此之法,故为法轮。
四 “此是苦集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断此苦集之圣
谛……乃至……已断,”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
163 何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
生”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
五法、五义以集为事,以谛为事……乃至……以灭为事,以谛为事……乃至……以
道为事,以谛为事,以谛为所缘……乃至……安住于谛。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 七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七四
法轮者,是依何之义而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
槃是依尽际之义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五 诸比丘!“此身之身观,”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
“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乃至……已令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
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观,”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
……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令修习,”我于未
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此身之身观”……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光
明生”者,是依何之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
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
身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受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心为事,
以念住为事……乃至……以法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安住于念住。“法轮”
者,是依何义而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
164 之义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六 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
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此勤三摩地……乃
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
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
……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
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
五义以欲为事,以神足为事,以神足为所缘……乃至……安住于神足。法轮者,依
何义是法轮?转法与轮,故是法轮。……乃至……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
转此法与轮,故是为法轮。
“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
……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
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
165 法、五义以勤为事,以神足为事……乃至……以心为事,以神足为事……乃至……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 七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七六
以观为事,以神足为所缘……乃至……安住于神足。法轮者,依何义为法轮?转法
与轮,故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而依尽际之义是法,转此法故是法轮。
166 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
一 何等之法是出世间?
乃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四圣道、
四沙门果及涅槃。此等之法是出世间。
出世间者,依何义是出世间?
度世间故是出世间,由世间渡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渡故是出世间,由渡出世
间故是出世间,超世间故是出世间,超越世间故是出世间,已超越世间故是出世间,
于世间是过大故是出世间,度世间边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
而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已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
间出而已出离故出世间,不住于世间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住故是出世间,于世间
不被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而不被染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杂染故是出世间,依
世间不被杂染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随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不被随染故是出世
167 间,于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与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由
世间而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离脱故是出世间,于世间离系故是出世间,与
世间离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离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离系故是出世间。世
间为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清
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清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出故
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退转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退转故是
出世间,由世间出而退转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著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执故
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转故是出世间,断世间故是出世间,已断世间故是出世间,
止灭世间故是出世间,已止灭世间故是出世间,世间之过去故是出世间,世间之不
到故是出世间,世间之非境故是出世间,世间之不共故是出世间,吐世间故是出世
间,不吞1世间故是出世间,断世间故是出世间,不取世间故是出世间,远离世间
故是出世间,不近依世间故是出世间,离薰世间故是出世间,不遍薰世间故是出世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 七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七八
间,胜超世间而住故是出世间。
注1 “吞”底本、暹罗本皆作Paccagamanti改正为Paccacamanti。
168 俱存品第九 力论
舍卫国因缘
一 诸比丘!如是有五力。以何为五?乃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
丘!有如是五力。
复次,有六十八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择
修习力、无呵责力、摄力、忍力、施设力、审虑力1、自在力、摄持力、寂止
正观力、十有学力、十无学力、十漏尽力、十神通力、十如来力。
二 如何是信力?于不信不动故是信力,依持俱生之法义是信力,依永断烦恼义是
信力,依通达初净之义是信力,依心之摄持义是信力,依心之清净义是信力,依殊
胜证得之义是信力,依上通达之义是信力,依[四]谛现观之义是信力,依令住于
灭之义是信力。如是是信力。
如何是精进力?于掉举不动故是精进力,依持俱生之法义是精进力,依永断烦
恼义是精进力,依通达初净之义是精进力,依心之摄持之义是精进力,依心之清净
义是精进力,依殊胜证得义是精进力,依上通达之义是精进力,依[四]谛现观之
义是精进力,依令住于灭之义是精进力。如是是精进力。
169 如何是念力?于放逸不动故是念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念力……乃至……依令
住于灭之义是念力。如是是念力。
如何是定力?于掉举不动故是定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念力……乃至……依令
住于灭之义是定力。如是是定力。
如何是慧力?于无明不动故是慧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慧力……乃至……依令
住于灭之义是慧力。如是是慧力。
三 如何是惭力?依出离而惭欲欲故是惭力,依无嗔而惭嗔故是惭力,依光明想而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九 力论 七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七○
惭惛眠故是惭力,依无散乱而惭掉举故是惭力,依法决定而惭疑故是惭力,依智而
惭无明故是惭力,依胜喜而惭不欣喜故是惭力,依初静虑惭[五]盖故是惭力……
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惭一切烦恼故是惭力。如是是惭力。
如何是愧力?依出离而愧欲欲故是愧力,依无嗔而愧嗔故是愧力,依光明想而
愧惛眠故是愧力,依无散乱而愧掉举故是愧力,依法决定而愧疑故是愧力,依智而
愧无明故是愧力,依胜喜而愧不欣喜故是愧力,依静虑而愧[五]盖故是愧力……
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愧一切烦恼故是愧力。如是是愧力。
如何是择力?依出离而简择欲欲故是择力,依无嗔而简择嗔故是择力,依光明
想而简择惛眠故是择力,依无散乱而简择掉举故是择力,依法决定而简择疑故是择
力,依智而简择无明故是择力,依胜喜而简择不欣喜故是择力,依初静虑而简择[五]
170 盖故是择力……乃至……依阿罗汉道而简择一切烦恼故是择力。如是是择力。
四 如何是修习力?断欲欲修习出离故是修习力,断嗔修习无嗔故是修习力,断惛
眠修习光明想故是修习力,断掉举修习无散乱故是修习力,断疑修习法决定故是修
习力,断无明修习智故是修习力,断不欣喜修习胜喜故是修习力,断[五]盖修习
初静虑故是修习力……乃至……断一切烦恼修习阿罗汉道故是修习力。如是是修习
力2。
如何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欲欲于出离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嗔于无嗔
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惛眠于光明想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掉举
于无散乱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疑于法决定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
断无明于智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不欣喜于胜喜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
若已断[五]盖于初静虑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乃至……若已断一切烦恼于阿
罗汉道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如是是无呵责力。
如何是摄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以摄心故是摄力,依无嗔之力以断嗔而摄心故
是摄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以断一切烦恼而摄心故是摄力。如是是摄力。
171 五 如何是忍力?若已断欲欲出离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嗔无嗔是忍故是忍力,若
已断惛眠光明想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掉举无散乱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疑法决定
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不欣喜胜喜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五]盖初静虑是忍故是
忍力。……乃至……若已断一切烦恼阿罗汉道是忍故是忍力。如是是忍力。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九 力论 八一
--------------------------------------------------------------------------
小部经典十九 八二
如何是施设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无嗔之力断嗔施设心
故是施设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
断一切烦恼施设心故是施设力。如是是施设力。
如何是审虑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依无嗔之力断嗔令心
审虑故是审虑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乃至……依阿罗汉
道之力断一切烦恼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如是是审虑力。
如何是自在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制心故是自在力,依无嗔之力断嗔制心故是
自在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制心故是自在力……乃至……依阿罗汉道断一切烦恼
制心故是自在力。如是是自在力。
172 如何是摄持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无嗔之力断嗔摄持心
故是摄持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
断一切烦恼摄持心故是摄持力。如是是摄持力。
六 如何是寂止力?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嗔之力心一境性无
散乱是寂止力,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乃至……依入息之力观
定弃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出息之力观定弃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
寂止力者,是依何义是寂止力?
依初静虑于[五]盖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二静虑于寻伺不动故是寂止力,依
第三静虑于喜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四静虑于乐苦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虚空无边处
定于色想、嗔想、种种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识无边处定于虚空无边处想不动故是
寂止力,依无所有处定于识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于无所有
处定不动故是寂止力,于掉举与掉举俱行之诸烦恼与诸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寂
止力。如是是寂止力。
七 如何是正观力?无常观是正观力,苦观是正观力……乃至……定弃观是正观
力。色之无常观是正观力,色之苦观是正观力……乃至……色之定弃观是正观力。
受之……乃至……想之[……]行之[……]识之[……]眼之……乃至……老死
之无常观是正观力,老死之苦观是正观力……乃至……老死之定弃观是正观力。
正观力者,是依何义而为正观力。
依无常观于常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苦观于乐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无我观于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九 力论 八三
--------------------------------------------------------------------------
小部经典十九 八四
173 我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厌恶观于欢喜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离贪观于贪不动故是正
观力,依灭尽观于集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定弃观于执取不动故是正观力,于无明与
无明俱行之诸烦恼与诸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正观力。如是是正观力。
八 如何是十有学力、十无学力?
学正见是有学力,于此学已是无学力,学正思惟是有学力,于此学已是无学力,
正语……乃至……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智……乃至……学正解脱是有学力,于此已学是无学力。如是为十有学力、十无
学力。
九 如何是十漏尽力?
于此处漏尽比丘由无常而为如实正知善见一切诸行。漏尽比丘之由无常而如实
正知善见一切诸行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
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如实正知善见诸欲如火炕。漏尽比丘之如实正知善见诸欲如火
炕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之心随顺3于离、趣向4于离、临入5于离、住于离、欣求出
离,由一切漏住之诸法而离。漏尽比丘之心随顺于离、趣向于离、临入于离、住于
离、欣求出离,由一切漏住之诸法而离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
174 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四念住。漏尽比丘令修习善修习四念住者,此是漏
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四正勤……乃至……修习善修习四神足[……]修
习善修习五根[……]修习善修习五力[……]修习善修习七觉支……乃至……修
习善修习八圣道支,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八圣道支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
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如是是十漏尽力。
一○ 如何是十神通力?
依神通之义摄持神通、神变神通、意所成神通、智遍满神通、定遍满神通、圣
神通、业异熟生神通、有福神通、明所成6神通,[及]随处之正加行缘神通之义是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九 力论 八五
--------------------------------------------------------------------------
小部经典十九 八六
神通。如是是十神通力。
一一 如何是十如来力?
于此处如来如实了知处依处,以非处依非处。如来如实了知以处依处,以非处
依非处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由此之力如来实认胜遍处7,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
轮。
175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业、受、处、因、异熟。如来如实了
知过去、未来、现在、业、受、处、因、异熟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因此之力如
来实认胜遍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遍行趣。如来如实了知遍行趣者,此为如来之如来力,因
此之力如来实认胜遍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如来如实了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者,
此是如来之如来力……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有情之种种胜解。如来如实了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者,此是
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如来如实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
上下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之杂染、清净、出离。如来如实
了知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之杂染、清净、出离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
梵轮。
复次,如来随念非一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状貌、处所而随念
非一○8之宿住。如来随念非一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此是如来之……
乃至……转梵轮。
176 复次,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死生。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
乃至……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诸漏尽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如
来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诸漏尽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者,此是如来之如
来力,因此之力如来实认胜遍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如是是十如来力。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九 力论 八七
--------------------------------------------------------------------------
小部经典十九 八八
一二 依何义为信力?依何义为精进力?依何义为念力?依何义为定力?依何义为
慧力?依何义为惭力?依何义为愧力?依何义为择力?[……]依何义为如来力?
于不信依不动之义是信力。于懈怠依不动之义是精进力。于放逸依不动之义是
念力。于掉举依不动之义是定力。于无明依不动之义是慧力。惭恶不善法故是惭力。
愧恶不善法故是愧力,依智而简择烦恼故是择力。于此处所生诸法为一味故是修习
力。于此处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依此而摄心故是摄力。此彼之忍故是忍力。依
此而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此心而令审虑故是审虑力。依此制心故是自在力。依此
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此心一境故是寂止力。于此处随观生诸法故是正观力。于此
而学习故是有学力。于此已学故是无学力。依此而断诸漏故是漏尽力。于此有神通
故是神通力。依无可量之义是如来力。
注1 审虑力 底本作nijjhanti应采用暹罗本之nijjhatti。
2 此之一句底本脱落。
3 随顺(ninna)Mvyut,30,3及参照注记。
4 趣向(pona)Mvyut,30,4参照。
5 临入(pabbhara)Mvyut,30,4参照。
6 明所成 底本虽为vijamaya乃为vijjamaya之误植。
7 胜遍处(asabham thanam)Mvyut,245,716参照。
8 非一底本之anekavidita乃为anekavihita 之误植。
177 俱存品第十 空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祗树林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庆喜诣世尊之前,
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庆喜白世尊曰:“世尊!有言‘世间是空,
世间是空’。世尊!如何言‘世间是空’ 耶?”
庆喜!我、我所是空故,言“世间是空”。庆喜!我、我所是空者何耶?庆喜!
于眼我、我所亦是空,于色我、我所亦是空,于眼识我、我所亦是空,于眼触我、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十 空论 八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九○
我所亦是空,眼触所缘而生所受之乐、苦、不苦不乐,我、我所亦是空。耳……[乃
至]……声……[乃至]……鼻……[乃至]……香……[乃至]……舌……[乃
至]……味……[乃至]……身……[乃至]……所触……[乃至]……于诸法,
我、我所亦空,于意我、我所亦空。于意识我、我所亦是空。于意触我、我所亦空,
意触所缘而生所受之乐、苦、不苦不乐,我、我所亦是空。庆喜!我、我所是空,
故言“世间是空。”
178 二 空空、行空、坏空、最上空、相空、消除空、定空、断空、止灭空、出离空、
内空、外空、俱空、同分空、异分空、寻求空、摄受空、获得空、通达空、一性空、
异性空、忍空、摄持空、深解空及正知者之流转永尽一切空性中之胜义空。
三 如何是空空?
于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耳……[乃至]……于鼻[……]
于舌[……]于身[……]于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如是是
为空空。
四 如何是行空?
于行有三,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于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是空,于非福行
福行、不动行是空,于不动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身行、语行、心行。于身行语行、心行是空,于语行身行、
心行是空,于心行身行、语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于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是空,
于未来行过去行、现在行是空,于现在行过去行、未来行是空。此是三行。如是是
行空。
五 如何是坏空?
于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灭之色是已坏而空。于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灭之受
是已坏而空,所生之想1[……]所生之行[……]所生之识[……]所生之眼……
179 [乃至]……于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灭之有是已坏而空。此是坏空。
六 如何最上空?
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胜,此句是殊胜,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定弃,渴
爱之灭尽、离欲、灭、涅槃。此是最上空。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十 空论 九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九二
七 如何是相空?
于相有二,是愚相与贤相。于愚相贤相是空,于贤相愚相是空。于相有三,生
相、灭相、住异相。于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住异
相生相、灭相是空。于色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
于色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受之[……]想之[……]行之[……]识之[……]
眼之[……]乃至……于老死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灭相生相、住异
相是空,于老死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此是相空。
八 如何是消除空?
依出离而欲欲被消除是空,依无嗔而嗔被消除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被消除是
空,依无散乱而掉举被消除是空,依法决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无明被消除是
空,依胜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被消除是空……乃至……依
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
180 九 如何是定空?
依出离而欲欲是定空,依无嗔而嗔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无散乱
而掉举空定,依法决定而疑是空定,依智而无明定空,依胜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
初静虑而[五]盖是定空,……乃至……依退转观而合现贪是定空。此是定空。
一○ 如何是断空?
依出离而欲欲令断是空,依无嗔而嗔令断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令断是空,依
无散乱而掉举令断是空,依法决定而疑令断是空,依智而无明令断是空,依胜喜而
不欣喜令断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令断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令
断是空。此是断空。
一一 如何是止灭空?
依出离而欲欲止灭是空,依无嗔而嗔止灭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止灭是空,依
无散乱而掉举止灭是空,依法决定而疑止灭是空,依智而无明止灭是空,依胜喜而
不欣喜止灭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止灭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
烦恼止灭是空。此是止灭空。
一二 如何出离空?
依出离而欲欲出离是空,依无嗔而嗔出离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出离是空,依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十 空论 九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九四
无散乱而掉举出离是空,依法决定而疑出离是空,依智而无明出离是空,依胜喜而
不欣喜出离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出离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
181 恼出离是空。此是出离空。
一三 如何是内空?
于内之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内之耳……乃至……内之
鼻[……]内之舌[……]内之身[……]内之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
法亦是空。此是内空。
一四 如何是外空?
于外之色……乃至……于外之法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此
是外空。
一五 如何是俱空?
于内之眼、外之色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俱空。于内之耳、外之
声……乃至……内之鼻、外之香、[……]内之舌、外之味[……]内之身、外之所
触[……]内之意、外之法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俱空。此是俱空。
一六 如何是同分空?
六内处是同分空,六外处是同分空,六识身是同分空,六触身是同分空,六受
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
一七 如何是异分空?
于六内处而六外处是异分空,于六外处而六识身是异分空,于六识身而六触身
是异分空。于六触身而六受身是异分空,于六受身而六想身是异分空,于六想身而
182 六心身是异分空。此是异分空。
一八 如何是寻求空?
于寻求出离而欲欲是空,于寻求无嗔而嗔是空,于寻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
寻求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寻求法决定而疑是空,于寻求智而无明是空,于寻求胜
喜而不欣喜是空,于寻求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寻求阿罗汉道而一
切烦恼是空。此是寻求空。
一九 如何是摄受空?
于摄受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摄受无嗔而嗔是空,于摄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十 空论 九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九六
摄受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摄受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摄受智而无明是空。于摄受胜
解而不欣喜是空,于摄受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摄受阿罗汉道而一
切烦恼是空。此是摄受空。
二○ 如何是获得空?
于获得出离而欲欲是空,于获得无嗔而嗔是空,于获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
获得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获得法决定而疑是空,于获得智而无明是空,于获得胜
喜而不欣喜是空,于获得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获得阿罗汉道而一
切烦恼是空。此是获得空。
二一 如何是通达空?
于通达出离而欲欲是空,于通达无嗔而嗔是空,于通达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
通达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通达法决定而疑是空,于通达智而无明是空,于通达胜
喜而不欣喜是空,于通达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通达阿罗道而一切
烦恼是空。此是通达空。
183 二二 如何是一性空、异性空?
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若思出离一性者,欲欲是空。嗔是异性,无嗔是一
性,若思无嗔一性者,嗔是空。惛眠异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朋想一性则惛眠空。
掉举异性[……乃至……]疑是异性[……乃至……]无明是异性[……乃至……]
不欣喜是异性[……乃至……][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若思初静虑一性者,
[五]盖是空……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若思阿罗汉道一性
者,一切烦恼是空。此是一性空、异性空。
二三 如何是忍空?
于出离忍而欲欲是空,于无嗔忍而嗔是空,于光明想忍而惛眠是空,于无散乱
忍而掉举是空,于法决定忍而疑是空,于智忍而无明是空,于胜喜忍而不欣喜是空,
于初静虑忍而[五]盖是空……乃至……于阿罗汉道忍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忍空。
二四 如何是摄持空?
于摄持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摄持无嗔而嗔是空,于摄持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
摄持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摄持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摄持智而无明是空,于摄胜喜
而不欣喜是空,于摄持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摄持阿罗汉道而一切
无碍解道 俱存品第十 空论 九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九八
烦恼是空。如是是摄持空。
二五 如何是深解空?
于深解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深解无嗔而嗔是空,于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
深解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深解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深解智而无明是空,于深解胜
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深解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深解阿罗汉道而一
切烦恼是空。如是是深解空。
184 二六 正知者之流转永尽一切空中之胜义空者为如何耶?
于此处正知者依出离而永尽欲欲之流转,依无嗔永尽嗔之流转,依光明想而永
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而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而永尽疑之流转,依智而永
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而永尽不欣喜之流转,依初静虑而永尽[五]盖之流转……
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
又正知者于无余涅槃般涅槃而永尽此之眼流转于他眼不生流转,永尽此之耳流
转……乃至……鼻流转[……]舌流转[……]身流转[……]意流转,于他不生
意流转。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转永尽是一切空中之胜义空。
此品之2嗢柁南
俱存[论]与[四]谛[论]
慈[论]离欲[论]之五
无碍解[论]法轮[论]
出世间[论]与力[论]
空论 最后而为十。
此妙之第二部,是建立无等最妙之妙品。
注1 底本脱“想”。
2 底本udana为uddana之误。
185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 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苦观者,是圆满何慧?若多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九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
作修习无我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厌恶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
习离贪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灭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定弃
观者,是圆满何种慧?
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以圆满速慧。若多作修习苦观者以圆满决择慧。若多作修
习无我观者以圆满大慧。若多作修习厌恶观者以圆满利慧。若多作修习离贪观者以
圆满广大慧。若多作修习灭观者以圆满深慧。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以圆满无等慧1。
如是多作修习七慧者以圆满聪明。若多作修习此八慧者以圆满广慧。若多作修
习此九慧者以圆满捷慧2。
捷慧是辩无碍解,依此之义决定而现证、证得义无碍解,以慧接触。依法决定
而现证、证得法无碍解,以慧接触。依词决定而现证、证得词无碍解,以慧接触。
依辩决定而现证、证得辩无碍解,以慧接触。于此如是现证、证得四无碍解,以慧
186 接触。
二 于色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乃至……于色若多作修习定弃观
者是圆满何种慧?
于色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色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以圆满
无等慧。
若多作修习如是七慧者以圆满总明。若多作修习此八慧者以圆满广慧。若多作
修习此九慧者以圆满捷慧。
捷慧是辩无碍解。依此之义决定而现证、证得义无碍解,以慧接触。依法决定
而现证、证得法无碍解,以慧接触。依词决定而现证、证得词无碍解,以慧接触。
依辩决定而现证、证得辩无碍解,以慧接触。于此如是现证、证得四无碍解,以慧
解触。
于受、想、行、识、眼……乃至……于老死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
慧?……乃至……于老死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老死若多作修习
无常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老死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以圆满无等慧。
如是若多作修习七慧者以圆满聪明。若多作修习此八慧者以圆满广慧。若多作
修习此九慧者以圆满捷慧。
187 捷慧是辩无碍解。依此之义决定而现证、证得义无碍解,以慧接触。依法决定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二
而现证、证得法无碍解,以慧接触。依词决定而现证、证得词无碍解,以慧接触。
依辩决定而现证、证得辩无碍解,以慧接解。于此如是以现证、证得四无碍辩,以
慧接触。
三 于色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
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色若多作修习苦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过去、未
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苦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色若多作修习无我观者,是圆
满何种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无我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色若
多作修习厌恶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厌恶观者,
是圆满何种慧?于色若多作修习离贪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
色若多作修习离贪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色若多作修习灭观者,是圆满何种慧?
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灭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色若多作修习定弃
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是圆满何种
慧?
于色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无
常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色若多作修习苦观者以圆满决择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
色若多作修习苦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色若多作修习无我观者以圆满大慧,于过去、
188 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无我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色若多作修习厌恶观者以圆满
利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厌恶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色若多作修习
离贪观者以圆满广大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离贪观者以圆满速慧。
于色若多作修习灭观者以圆满深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作修习灭观者以
圆满速慧。于色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以圆满无等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多
作修习定弃观者以圆满速慧。
如是若多作修习七慧者以圆满聪明。若多作修习此八慧者以圆满广慧。若多作
修习此九慧者以圆满捷慧。
捷慧是辩无碍解。依此之义决定而现证、证得义无碍解,以慧接触。依法决定
而现证、证得法无碍解,以慧接触。依词决定而现证、证得词无碍解,以慧接触。
依辩决定而现证、证得辩无碍解,以慧接触。此于如是现证、证得四无碍解,以慧
接触。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四
于受、想、行、识、眼……乃至……于老死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
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乃至……
于老死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是圆满何种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若多作修
习定弃观者,是圆满何种慧?
于老死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以圆满速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若多作修
习无常观者以圆满速慧……乃至……于此如是现证、证得四无碍解,以慧接触。
189 四 诸比丘!若多作修习此四法者乃资预流果之现证。以何为四?是依靠善士、听
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诸比丘!若多作修习此四法者乃资预流果之现证。
诸比丘!若多作修习此四法者乃资一来果之现证……乃至……资不还果之现证
……乃至……资阿罗汉果之现证。以何为四?是依靠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
法随法行。诸比丘!若多作修习此四法者乃资阿罗汉果之现证。
五 诸比丘!若多作修习此四法者乃资慧之获得,资慧之觉悟,资慧之广大,资大
慧,资广慧,资广大慧,资深慧,资无等慧,资宏慧,资慧之多多,资迅慧,资轻
慧,资捷慧,资速慧,资利慧,资决择慧。以何为四?是依靠善士、听闻正法、如
理作意、法随法行。诸比丘!若多作修习此四法者乃资慧之获得,资慧之觉悟……
乃至……资决择慧。
六 资慧之获得者如何是慧之获得?
获、获得、得、具足、接触、现证、四道智、四果智、四无碍解智、六通智、
七十三智、七十七智而圆具资慧之获得。此是慧之获得。
190 资慧之觉悟者如何是慧之觉悟?
七有学及善异生之慧增长,阿罗汉之慧增长,依增长而资慧之觉悟。此是慧之
觉悟。
资慧之广大者如何是慧之广大?
七有学及善异生之慧是广大,阿罗汉之慧是广大,依此广大而资慧之广大。此
是慧之广大。
七 资大慧者如何是大慧?
摄受大义故是大慧,摄受大法故是大慧,摄受大词故是大慧,摄受大辩故是大
慧,摄受大戒蕴故是大慧,摄受大定蕴故是大慧,摄受大慧蕴故是大慧,摄受大解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六
脱蕴故是大慧,摄受大解脱智见蕴故是大慧,摄受大处非处故是大慧,摄受大住等
至故是大慧,摄受大圣谛故是大慧,摄受大念住故是大慧,摄受大正勤故是大慧,
摄受大神足故是大慧,摄受大根故是大慧,摄受大力故是大慧,摄受大觉支故是大
慧,摄受大圣道故是大慧,摄受大沙门果故是大慧,摄受大通智故是大慧,摄受大
191 胜义涅槃故是大慧。资大慧故此是大慧。
八 资广慧者如何是广慧?
广种种蕴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界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处之智转故是广
慧,广种种缘起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空性无所得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义之
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法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词之智转故是为广慧,广种种辩
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戒蕴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定蕴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
种慧蕴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解脱蕴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解脱智见蕴之智转
故是广慧,广种种处非处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住等至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
圣谛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念住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正勤之智转故是广慧,
广种种神足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根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力之智转故是广慧,
广种种觉支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圣道之智转故是广慧,广种种沙门果之智转故
是广慧,广种种通智之智转故是广慧,超越共异生法胜义涅槃之智转故是广慧。资
广慧故此是广慧。
九 资广大慧者如何是广大慧?
192 摄受广大义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法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词故是广大慧、摄
受广大辩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戒蕴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定蕴故是广大慧,摄受
广大慧蕴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解脱蕴故是广大慧3,摄受广大解脱智见蕴故是广
大慧,摄受广大处非处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住等至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圣谛故
是广大慧,摄受广大念住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正勤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神足故
是广大慧,摄受广大根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力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觉支故是广
大慧,摄受广大圣道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沙门果故是广大慧,摄受广大通智故是
广大慧,摄受广大胜义涅槃故是广大慧,资广大慧故此是广大慧。
一○ 资深慧者如何是深慧?
深蕴之智转故是深慧,深界之智转故是深慧,深处之智转故是深慧,深缘起之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八
智转故是深慧,深空性无所得之智转故是深慧,深义之智转故是深慧,深法之智转
故是深慧,深词之智转故是深慧,深辩之智转故是深慧,深戒蕴之智转故是深慧,
193 深定蕴之智转故是深慧,深慧蕴之智转故是深慧,深解脱蕴之智转故是深慧,深解
脱智见蕴之智转故是深慧,深处非处之智转故是深慧,深住等至之智转故是深慧,
深圣谛之智转故是深慧,深念住之智转故是深慧,深正勤之智转故是深慧,深神足
之智转故是深慧,深根之智转故是深慧,深力之智转故是深慧,深觉支之智转故是
深慧,深圣道之智转故是深慧,深沙门果之智转故是深慧,深通智之智转故是深慧,
深通智之智转故是深慧,深胜义涅槃之智转故是深慧,资深慧故此是深慧。
一一 资无等慧者如何是无等慧?
若有人依义决定而现证、证得义无碍解,以慧接触,依法决定而现证、证得法
无碍解,以慧接触,依词决定而现证、证得词无碍解,以慧接触,依辩决定而现证、
证得辩无碍解,以慧接触时,此人之于义、法、词、辩而是他人所不能及。他人之
不能及故而是无等慧。善异生之慧较第八人4之慧远、甚远、极甚远而非于近邻,
对于善异生而第八人是慧无等。第八人之慧较预流者之慧远、甚远、极甚远而非于
194 近邻,对于第八 人而预流者是慧无等。预流者之慧较一来者之慧远、甚远、极甚远
而非于近邻,对于预流者而一来者是慧无等。一来者之慧较不还者之慧远、甚远、
极甚远而非于近邻,对于一来者而不还者是慧无等。不还者之慧较阿罗汉之慧远、
甚远、极甚远而非于近邻,对于不还者而罗汉是慧无等。阿罗汉之慧较独觉之慧远、
甚远、极甚远而非于近邻,对于阿罗汉而独觉是慧无等。对于独觉与天及世人,如
来、应供、正等觉者是为最上、慧无等、慧分别善巧、智分明、证得无碍解、得四
无畏,持十力、胜丈夫、人师子、人龙、人良马、人担荷兽,为智无边、威光无边、
称无边、富、大财、具财、导师、遍导师、宣说者、令深虑者、观察者、令欢喜者。
彼世尊令生未生之道,令解了未解了之道,令讲说未讲说之道,知道,悟道,熟知
道。然而又,有声闻之住随行道而随从5。彼世尊知而知,见而见,为眼、为智、
为法、为梵、为说者、转者,导义与甘露,为法王、如来。于彼世尊无有未知、未
见、未悟、未现证而无不以慧接触。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之一切行相,于佛、
世尊之智门是分明。可知诸未了被付名之义法,[曰]若己义、若他义、若俱义、若
195 现法之义、若后世之义、若显了之义、若深秘之义、若秘密之义、若覆隐之义、若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一○
未了之义、若了之义、若无呵责之义、若无烦恼之义、若清净之义、若胜义之义。
如是一切,遍转于佛智,一切之身业随遍转于佛智,一切之语业随遍转于佛智,一
切之意业随遍转于佛智。
于过去佛有无碍智,在于未来佛有无碍智,于现在佛有无碍智。随未了之量而
有智,随智之量有未了,智以未了为边际,未了以智为边际,超未了无有智之转,
超智无有未了之路,此等之法相互及于边际。譬如有二箧笥而密接,下之箧笥不超
于上,上之箧笥不超于下,相互及于边际。如是佛、世尊之未了与智亦然。此等之
法相互及于边际。随未了之量有智,随智之量有未了,智以未了为边际,未了以智
为边际,超未了无智之转,超智无未了之路,此等之法相互及于边际。佛智转于一
切法,佛、世尊于一切法倾心而获得、以欲求而获得、以作意而获得、以发心而获
得。于一切有情佛智转。佛知一切有情之意乐、知意趣、知所行、知胜解,了知少
尘、大尘、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善受教、恶受教、能、不能之有情。天、
魔、梵世、人、天、沙门、婆罗门、诸生、遍转于佛智。譬如鱼鳖乃至大身鱼到处
196 遍转于大海。如是天、魔、梵世、人、天、沙门、婆罗门、诸生、遍转于佛智。譬
如诸种禽鸟、乃至妙翅鸟、毗那怛,到处遍转于虚空之方处。如是舍利弗!具慧之
有情亦遍转于佛智之方处。佛智超越回遍满人天之慧7而住。诸如彼之贤刹帝利、
贤婆罗门、贤居士、贤沙门之能察而善作论 议,如割[锐利射者之]毛发而游行,
以成慧能摧破诸成见。彼等起所问而至如来之前问秘密、覆隐[之义],世尊回答论
说其所问8。于此处世尊即以慧显照故,最上为慧无等也。资无等慧故此是无等慧。
一二 资宏慧者如何是宏慧?
胜贪故是宏慧,已胜故是宏慧。胜嗔故是宏慧,已胜故是宏慧。胜痴故是宏慧,
已胜故是宏慧。胜忿……乃至……恨、覆、恼、嫉、悭、谄、诳、傲、怒、慢、过
197 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现行……乃至……一切顺有业故是宏慧,
已胜故是宏慧;贪是敌,以慧碎此敌故是宏慧;嗔是敌,以慧碎此敌故是宏慧;痴
是敌,以慧碎此敌故是宏慧。忿……乃至……恨、覆、恼、嫉、悭、谄、诳、傲、
怒、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现行……乃至……一切顺有
业是敌,以慧碎此敌故是宏慧;地名为宏,等于地广大具广慧故是宏慧。复次慧是
增上语,宏是怜俐导智故是宏慧。资宏慧故此是宏慧。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一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一二
一三 资慧之多多者如何是慧之多多?
于此处或者重慧,以慧为所行,以慧为意乐,以慧为胜解,以慧为幢,以慧为
幡,以慧为主,择多、思择多、察多、思察多、以思察为法、行住于明澄而重彼,
彼多趣向于彼,随顺于彼,尊重彼,以彼为胜解,以彼为主。譬如重众者名为众多,
重衣者名为衣多,重钵者名为钵多,重卧具者名为卧具多。如是于此处或重慧以慧
198 为所行、以慧为意乐、以慧为胜解、以慧为幢、以慧为幡、以慧为主,择多、思择
多、察多、思察多、以思察为法行住于明澄而重彼,彼多趣向于彼、随顺于彼、尊
重彼、以彼为胜解、以彼为主。资慧之多多故此是慧之多多。
一四 资迅慧者如何是迅慧?
于迅迅圆满诸戒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诸根之防护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食之
知足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守心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戒蕴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
定蕴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慧蕴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解脱蕴故是迅慧,于迅迅圆
满解脱智见故蕴是迅慧,于迅迅通达处非处故是迅慧,于迅迅圆满住等至故是迅慧,
于迅迅通达[四]圣谛故是迅慧,于迅迅修习[四]念住故是迅慧,于迅迅修习[四]
正勤故是迅慧,于迅迅修习[四]神足故是迅慧,于迅迅修习[五]根故是迅慧,
于迅迅修习[五]力故是迅慧,于迅迅修习[七]觉支故是迅慧,于迅迅修习圣道
故是迅慧,于迅迅现证沙门果故是迅慧,于迅迅通达通智故是迅慧,于迅迅现证胜
义涅槃故是迅慧。资迅慧故此是迅慧。
一五 资轻慧者如何是轻慧?
199 于轻轻圆满诸戒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诸根之防护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食之
知足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守心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戒蕴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
定蕴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慧蕴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解脱蕴故是轻慧,于轻轻圆
满解脱智见蕴故是轻慧,于轻轻通达处非处故是轻慧,于轻轻圆满住等至故是轻慧,
于轻轻通达[四]圣谛故是轻慧,于轻轻修习[四]念住故是轻慧,于轻轻修习[四]
正勤故是轻慧,于轻轻修习[四]神足故是轻慧,于轻轻修习[五]根故是轻慧,
于轻轻修习[五]力故是轻慧,于轻轻修习[七]觉支故是轻慧,于轻轻修习圣道
故是轻慧,于轻轻现证沙门果故是轻慧,于轻轻通达智故是轻慧,于轻轻现证胜义、
涅槃故是轻慧。资轻慧故此是轻慧。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一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一四
一六 资捷慧者如何是捷慧?
于此处或者有喜9多、明多、适悦多、胜喜多圆满诸戒故是捷慧,喜多、明多、
适悦多、胜喜多圆满诸根之防护故是捷慧,喜多、明多、适悦多、胜喜多圆满食之
知足故是捷慧,喜多、明多、适悦多、胜喜多圆满守心故是捷慧,喜多、明多、适
悦多、胜喜多圆满戒蕴……乃至……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故是捷慧,
通达处非处故、圆满住等至故、通达[四]圣谛故、修习[四]念住故、修习[四]
正勤故、修习[四]神足故、修习[五]根故、修习[五]力故、修习[七]觉支
200 故、修习圣道故、现证沙门果故是捷慧,喜多、明多、适悦多、胜喜多通达通智故
是捷慧,喜多、明多、适悦多、胜喜多现证涅槃故是捷慧。资捷慧故是捷慧。
一七 资速慧者如何是速慧?
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诸色之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妙、或远、
或近之一切色是无常速疾[决定]故而是速慧,依苦而速疾[决定]故是速慧,依
无我而速疾[决定]故是速慧,依无常而速疾[决定][过去、现在、未来之]诸受
……乃至……诸想、诸行、诸识、诸眼……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诸老死故
是速慧,依苦而速疾[决定]故是速慧,依无我而速疾[决定]故是速慧。
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依灭尽之义而无常,依怖畏之义而苦,依不坚固之义
而无我,为观、度、量、明澄而色灭速疾[住于]涅槃故是速慧。过去、未来、现
在之色是无常、有为、缘已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为量、度、观明澄而色
灭速疾住于涅槃故是速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之]受、想、行、识、眼……乃至
……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是无常、有为、缘已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
为观、度、量、度明澄而老死灭速疾[住]于老死灭、涅槃故是速慧。资速慧故此
是速慧。
一八 资利慧者如何是利慧?
201 速碎诸烦恼故是利慧,不忍已生之欲寻而断除10、离令归于无故是利慧,不忍
已生之嗔寻而断除、离令归于无故是利慧,不忍已生之害寻……乃至……不忍已生
未生之恶不善法而断除、离令归于无故是利慧,不忍11已生之贪而断除、离令归于
无故是利慧,不忍已生之嗔……乃至……已生之痴、已生之忿、恨、覆、恼、嫉、
悭、谄、诳、傲、怒、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所、一切现行……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一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一六
乃至……不忍一切顺有业而断除、离令归于无故是利慧,于一座现证、证得四圣道
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通智而以慧触接故是利慧。资利慧故此是利慧。
一九 资决择慧者如何是决择慧?
于此处或者于一切诸行,厌意多、惊怖多、侮多、不欣喜多、不现喜多而面背
于一切诸行而不欣喜,于前不破于前不裂而破裂贪蕴故是决择慧,于前不破于前不
202 裂而破裂嗔蕴故是决择慧,于前不破于前不裂而破痴蕴故是决择慧,于前不破于前
不裂而破裂忿……乃至……恨、覆、恼、嫉、悭、谄、诳、傲、怒、慢、过慢、憍、
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现行……乃至……破裂一切顺有业故是决择慧。
资决择慧故此是决择慧。
如是有十六慧。
二○ 如是具十六慧人乃得无碍解。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一是成就宿缘12他者是未成就宿缘。成就宿缘者较他者超
出、增上、殊胜而开展13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一是多闻而他非多闻。多闻者较他者超出、
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俱成为多闻。一所说多而他所说不多。所说
多者较他者超出、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俱为多闻、俱所说多。一依倚于师而他不依
倚于师。依倚于师者较他者超出、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俱为多闻、俱所说多、俱依倚于师。一所住
多而他者所住不多。所住多者较他者超出、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俱多闻、俱所说多、俱依倚于师、俱所住多。
203 一观察多而他者观察不多。观察多者较他者超出、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俱为多闻、俱所说多、俱依倚于师、俱所住
多、俱观察多。一得无学无碍解,他者得有学无碍解。得无学无碍者较他者超出、
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俱为多闻、俱所说多、俱依倚于师、俱所住
多、俱观察多、俱得无学无碍解。一得声闻之究竟,他者未得声闻之究竟。得声闻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一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一八
究竟者较他者超出、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得无碍解者有二人,俱成就宿缘、俱为多闻、俱所说多、俱依倚于师、俱所住
多、俱观察多、俱得无学无碍解。一得声闻之究竟,他者独等觉者14。独等觉者较
他者超出、增上、殊胜而开展其智。
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对于独等觉者与及人、天、世间是得最上无碍解,慧分
别善巧,智分明而证得无碍解,得四无畏,持十刀、胜丈夫、人师子……乃至……
为诸彼贤刹帝利、贤婆罗门、贤居士、贤沙门之能察而善作论 议,如割(锐利射者
之)毛发而游行,以成慧善摧破诸成见。彼等起所问,至如来之前,对问秘密、覆
204 隐[之义]世尊回答论 说其所问。以此处世尊即以慧显照故而是得最上无碍解者。
注1 无等慧 底本暹罗本虽俱作assamantapannam但在Mvyut.48,36有语成为asama-
parjan(adj)以适合于今之文而采用。
2 捷慧 hasapanna与所谓之asuprajna相等。(Mvyut.48,36参照)
3 此下在底本有重复文,依暹罗本改正之。
4 第八人(atthamaka)指由阿罗汉数住于第八者,位于善异生与预流者之中间。
5 随从 在底本虽有paccha samannagata今采用在暹罗本中有pacchagata。
6 在别本有“所问”其义亦通。
7 超越 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atighamsitva(cati+ghars?)意义不明,今依别本。
8 于原文以下之五语(nidditthakarana upakkhitaka te Bhagavato Sampajjanti)未
详。
9 已在如注2所言在此处hasapanna虽为asuprajna之转成而今见为harsaprajna使
“捷”通于“喜”。
10 除 底本于此处及以下虽作vimodeti但依暹罗本此为vinodeti之误。
11 不忍 在底本有vaseti成为nadhivaseti之误植。
12 宿缘(pubbayoga)与所谓之宿业同。
13 开展在底本虽作pabhijjhati依暹罗本应采用pabhijjati。
14 独等觉者(paccekasambuddha)同于所谓独觉。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一 大慧论 一一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二○
205 慧品第二 神通论
一 何为神通?于神通有几何?于神通之地有几何?于足有几何?于句有几何?于
根有几何?
何为神通?依通之义为神通。于神通有几何?于神通有十于神通之地有四,
于足有四,于句有八,于根有十六
二 何为十神通?是摄受神通、神变神通、意所成神通、智遍满神通、定遍满神通、
圣神通、业异熟生神通、具福神通、明所成神通、随处之正加行缘通义之神通。
三 何为神通之四地?初静虑是离生地,第二静虑是喜乐地,第三静虑是舍乐地,
第四静虑是不苦不乐地。于神通有如是四地而资于神通之得、神通之获得、神通之
神变、神通之遍流1、神通之得自在、神通之无畏。
四 何为神通之四足?于此处比丘乃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
行成就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于神通有
如是四足资于神通之得、神通之获得、神通之神变、神通之遍流、神通之得自在、
神通之无畏。
206 五 何为神通之八句?若有比丘依欲得定时,得心之一境性。欲非是定,定非是欲,
欲与定者异也。若有比丘,依勤得定时,得心之一境性。勤非是定,定非是勤,勤
与定是异也。若有比丘,依心得定时,得心之一境性。心非是定,定非是心,心与
定是异也。若有比丘,依观得定时,得心之一境性。观非是定,定非是观,观与定
是异也。于神通有如是八句资于神通之得、神通之获得、神通之神变、神通之遍流、
神通之得自在、神通之无畏。
六 何为神通之十六根?不下之心于懈怠无2动转故是为不动,不高之心于掉举无
动转故是为不动,不前之心于贪无动转故是为不动,不侧之心于嗔无动转故是为不
动,不倚之心于见无动转故是为不动,不系之心于欲贪无动转故是为不动,解脱之
心于欲欲无动转故是为不动,离系之心于烦恼无动转故是为不动,永尽之心于烦恼
遍取无动转故是为不动,一境性之心于种种性烦恼无动转故是为不动,信所摄之心
于不信无动转故是为不动,精进所摄之心于懈怠无动转故是为不动,念所摄之心于
放逸无动转故是为不动,定所摄之心于放逸无动转故是为不动,慧所摄之心于无明
无碍解道 慧品第二 神通论 一二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二二
无动转故是为不动,光耀之心于无明之闇黑无动转故是为不动。于神通有如是十六
根而资神通之得、神通之获得、神通之神变、神通之遍流、神通之得自在、神通之
无畏。
207 七 何为摄受神通?于此处有比丘领受多端3神变,一身而为多身,多身而复成为
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有碍事如于虚空,出没于地中,如于水中,行
于水上,无坏[于水]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而行,有大神通、大威
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到达梵世以身所及之威。
于“此处”者,于此见、此忍、此喜、此摄受、此法、此律、此教、此梵行、此
教师,故云于“此处。”
“比丘”者是或善异生,或有学之比丘,或为法不动之阿罗汉。
“领受多端神变者,”乃领受种种之神变。
“一身成为多身者,”乃本性一身而倾心于多身,或百,或千,或倾心于百千,
倾心已,“我是多身,”以智摄受而为多身。犹如具寿朱荼半托迦,一身而为多身,
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一身而为多身。
“多身而为一身者,”乃本性多身而倾心于一身,倾心已,“我是一身”以智摄受
而为一身。犹如具寿朱荼半托迦多身而为一身,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多身而为一
身。
“现者,”乃无障盖、覆藏而辩了、明白。
“隐者,”乃有障盖、覆藏、围绕者。
208 “过墙壁山崖,无有碍事,如于虚空者,”乃于本性获得空遍等至,倾心于过墙
壁山崖,倾心已,“成为空!”以智摄受而为空,彼倾心行过墙壁山崖,犹如于本性
无有神通之人于无障盖、围绕为无碍而行,如是彼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过墙壁山
崖无碍,如于虚空。
“出没于地中如于水中者,”于本性获得水遍等至而倾心于地,倾心已,“成为
水!”以智摄受而成水,彼出没于地中,犹如于本性无有神通之人出没于水中,如是
彼有神通心得自在者,出没于地中,如于水中。
“行水上无坏[于水],如于地上者,”于本性获得地遍等至而倾心于水中,倾心
已,“成为地!”以智摄受而成地,彼行水上而无坏[于水],犹如于本性无有神通之
无碍解道 慧品第二 神通论 一二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二四
人行地上而不为坏,如是彼有神通,心得自在者,行水上而无壤[于水],如于地上。
“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之行者,”于本性获得地遍等至而倾心于虚空,倾心
已,“成为地!”以智摄受而成地,彼于虚空行、立、坐、卧,犹如于本性无有神通
之人于地上行、立、坐、卧,如是彼有神通,心得自在者、行、立、坐、卧如飞鸟
于虚空。
209 “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者,”于此处彼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或坐或
卧倾心于日月,倾心已,“在手侧!”以智摄受而有于手侧,彼或坐或卧而以手扪摸
日月,犹如于本性无有神通之人,于手侧扪摸某色,如是彼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
或坐或卧而以手扪摸日月。
“乃至到达梵世,以身所及之威者,”若彼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欲往于梵世时,
于远而[令]“近之!”以摄持近而近,于近而[令]“远之!”以摄持远而远,于多
而[令]“少之!”以摄持少而少,于少而[令]“多之!”摄持多而多,以天眼见彼
梵色,以天耳界闻彼梵声,以心差别智了知彼梵心,若彼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以
可见之身,欲往梵世时,以身之力转变心,以身之力摄持心,以身之力转变心以身
之力摄持心已,入于乐想、轻想而以可见之身往于梵世,若彼有神通而心得自在者,
以不可见之身欲往梵世时,以心之力转变身,以心之力摄持身,以心之力转变身以
心之力摄持身已,入于乐想、轻想以不可见之身往梵世,彼于彼梵世为有色4意所
成而具一切肢节5,化作令诸根圆满6者,若彼有神通者往之,化人亦往其处,若
210 彼有神通者立之,化人亦立其处,若彼有神通者坐之,化人亦坐其处,若彼有神通
者卧之,化人亦卧其处,若彼有神通者出香,化人亦出香其处,若彼有神通者炽然,
化人亦炽然其处,若彼有神通者说法,化人亦说法其处,若彼有神通者作问,化人
亦作问其处,若彼有神通者被问而回答,化人亦被问回答于其处,若彼有神通者与
彼梵俱在而对谈、谈论,化人亦与彼梵俱在而对谈、谈论其处,彼有神通者为者彼
化人为之。
如是为摄受神通。
八 何为神变神通?
于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时有名阿毗浮声闻,于梵世不断出声而教说千世
界。彼以可见之身而说法,以不可见之身而说法,下半身可见上半身不可见而说法,
无碍解道 慧品第二 神通论 一二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二六
上半身可见下半身不可见而说法,彼舍本性身或示现童子身,或示现龙身,或示现
妙翅鸟身,或示现药叉身,或示现因陀罗身,或示现天身,或示现梵身,或示现海
身,或示现山身,或示现林身,或示现狮子身,或示现虎身,或示现彪身,示现象
[军]7,示现马[军],示现车[军],示现步[军],示现多多军士之庄严。
如是为神变神通。
九 何为意所成神通?
于此处有比丘由此身为有色、意所成而具诸根圆满一切之肢节而化作他身,犹
211 如有人由文叉草以拔苇,彼生如是念:“此是文叉草,此是苇,文叉草与苇相异,然
苇由文叉草拔者”,或复犹如有人由鞘拔剑而彼生如是念:“此是剑,此是鞘,剑与
鞘相异,然剑由鞘拔出者”或复犹如有人欲由蜕出蛇而彼生如是念:“此是蛇,此是
蜕,蛇与蜕相异,然蛇是由蜕而出”,如是比丘由此身为有色、意所成而具诸根圆满
一切之肢节而化作他身。
如是为神变神通。
一○ 何为智遍满神通?
依无常观而断常想之义成满故是智遍满神通,依苦观而乐想之、依无我观而我
想之、依厌恶观而欢喜之、依离贪观而贪之、依灭观而集之、依定弃观而执取之断
义成满故是智遍满神通。于具寿薄拘罗有智遍满神通,于具寿僧祗致耶有智遍满神
通,于具寿部多波罗有智遍满神通。
如是为智遍满神通。
一一 何为定遍满神通?
依初静虑而[五]盖断之义成满故是定遍满神通,依第二静虑而寻伺断之义成
满故是定遍满神通,依第三静虑而喜断之义成满故……乃至……8依第四静虑而乐
苦断之义成满故……乃至……依虚空无边处定而色想、有对想、种种想断之义成满
故……乃至……依识无边处定而虚空无边处想断之义成满故……乃至……依无所有
212 处定而识无边处想断之义成满故……乃至……依非想非非想处定而无所有处想断之
义成满故是定遍满神通。于具寿舍利弗有定遍满神通,于具寿珊耆婆有定遍满神通,
于具寿佉奴憍陈那有定遍满神通,于邬波斯迦郁多罗有定遍满神通,于邬波斯迦沙
摩婆提迦有定遍满神通。
无碍解道 慧品第二 神通论 一二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二八
如是为定遍满神通。
一二 何为圣神通?
于此处有比丘若欲“于有厌作无厌想而住”者,作无厌想住于其处,若欲“于无厌
作有厌想而住”者,作有厌想住于其处,若欲“于有厌与无厌作无厌想而住”者,作无
厌想住于其处,若欲“于无厌与有厌作有厌想而住”者,作有厌想住于其处,若欲“于
有厌与无厌而遣彼二舍、念、正知而住”者,而舍、念、正知住于其处。
如何是于无厌想作有厌想而住耶?于可爱之事或以遍满不净,或由无常而近
修,如是于无厌作有厌想而住。
如何是于有厌、无厌作无厌想而住耶?于非可爱之事,或以慈遍满或由9界而
近修,如是于有厌、无厌作无厌想而住。
如何于无厌、有厌作有厌想而住耶?于可爱、非可爱或以不净遍满或由无常近
修,如是于无厌、有厌作有厌想而住。
213 如何于有厌、无厌而遣彼二者,于舍、念、正知而住耶?于此处有比丘,以眼
见色而非喜、亦非忧,于舍、念、正知而住,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
身触所触,以意识法非喜亦非忧,于舍、念、正知而住,如是于有厌、无厌遣彼二
者,于舍、念、正知而住。
如是为圣神通。
一三 如何为业异熟生神通?[此]有一切飞鸟、一切天、一分人、一分堕人,如
是为业异熟生神通。
一四 何为具福神通耶?转轮王腾于虚空四军,乃至俱马丁、牛童之人。于居士锭
底迦有具福神通,于居士阇梨罗有具福神通,于居士面托迦有具福神通,于居士瞿
师多有具福神通,此五人10是福大而有具福神通,如是为具福神通。
一五 何为明所成神通?持明者以诵明咒升腾于虚空,示现象[军]示现马[军],
示现车[军]示现步[军],示现多多之军士庄严,如是为明所成神通。
214 一六 何为缘随处之正加行通义之神通耶?依出离而欲欲断之义成满故是缘随处之
正加行通义之神通,依无嗔而嗔断之义成满故……乃至……依光明想而惛眠之……
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断之义成满故是缘随处之正加行通义之神通。
如是为十神通。
无碍解道 慧品第二 神通论 一二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三○
注1 遍流 visavita未详。今只依vi+sru所见之说。D.II.213 之visarita参照。恐非为“神
境”(rddhi)visaya之转讹耶?
2 动转 ijjhati在此处使之通于injati。
3 多端 底本之anekaviditam为-vihitam之误植。
4 有色 底本暹罗本虽俱有rupam应改为rupim。(就本注及次注D.I, P.77其他参照)
5 具一切之支节 底本及暹罗本之sabbanga-paccangam应改为-paccangim。
6 使诸根圆满 底本虽为abhinindriyam但无宁采用暹罗本之ahinindriyam。
7 象[军]底本之hatthivannam va应依暹罗本改为hatthim pi。
8 底本在此之下虽为“定遍满神通……乃至……”若如此之返覆之句存在“……乃至……”则
成为“衍”[繁复众多],见暹罗本。
9 界(dhatu)在此处应见“慈”之类语。DA.I.253参照。
10 此之五人底本暹罗本俱只举四人。
215 慧品第三 现观论
一 现观者以何为现观耶?以心为现观1。若以心为现观者,以此无智而现观?非
无智而现观,以智为现观。若以智为现观者,以此无心而现观耶?非无心而现观,
以心及智为现观。若以心及智为现观者,以彼欲缠心及智为现观耶?非以欲缠心及
智为现观。以彼色缠心及智为现观耶?非以色缠心及智为现观。以彼无色缠心及智
为现观?非以无色尘心及智为现观。以彼自作业心及智为现观耶?非以自作业心及
智为现观。以彼顺谛心及智为现观耶?非以顺谛心及智为现观。以彼过去心及智为
现观耶?非以过去心及智为现观。以彼未来心及智为现观耶?非以彼未来心及智为
现观。以彼现在世间心及智为现观耶?非以现在世间心及智为现观,是以出世间道
时之现在心及智为现观。
216 二 如何为以出世间道时之现在心及智为现观耶?于出世间道时起增上之心是智之
因、缘,彼相应之心以灭为行境,见增上之智是心之因、缘,彼相应之智以灭为行
境。如是而以出世间道时之现在心及智为现观。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三 现观论 一三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三二
三 唯如是为现观耶?不然,于出世间道之时,正见是见现观,正思惟是现前解现
观,正语是摄受现观,正业是等起现观,正命是清净现观,正精进是精勤现观,正
念是近住现观,正定是无散乱现观,念觉支是近住现观……乃至……舍觉支是简择
现观,信力是于不信不动现观,精进力是于懈怠不动现观,念力是于放逸不动现观,
定力是于掉举不动现观,慧力是于无明不动现观,信根是胜解现观,精进根是精勤
现观,念根是近住现观,定根是无散乱现观,慧根是见现观,依增上之义而有根现
观,依不动之义而有力现观,依出之义而有觉支现观,依因之义而有道现观,依近
住之义而有念住现观,依勤之义而有正勤现观,依神通之义而有神足现观,依如之
义而有谛现观,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寂止现观,依随观之义而有正观现观,依一味之
义而有止观现观,依不超越之义而有俱存现观,依律仪之义而有戒清净现观,依无
散乱之义而有心清净现观,依见之义而有见清净现观,依解脱之义而有完全解脱现
观,依通达之义而有明现观,依永舍之义而有解脱现观,依断之义而有尽智现观,
依止2灭之义而有无生智现观,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为现观,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
217 为现观,触是依总摄之义而为现观,受是依等趣之义而为现观,定是依现前之义而
为现观,念是依增上之义而为现观,慧是依其上之义而为现观,解脱是依坚固之义
而为现观,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现观。
四 唯如是为现观耶?不然,于预流道之时,正见是见现观……乃至……入于不死
涅槃依尽际之义是现观。
唯如是为现观耶?不然,于预流果之时,正见是见现观……乃至……入于不死
涅槃依尽际之义是现观。
唯如是为现观耶?不然,于一来道之时……乃至……于一来果之时[……]于
不还道之时[……]于不还果之时[……]于阿罗汉道之时[……]于阿罗汉果之
时,正见是见现观,正思惟是现前解现观……乃至……依止灭之义无生智是现观,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为现观……乃至……入于不死涅槃依尽际之义是现观。
彼断如是过去之烦恼、断未来之烦恼、断现在之烦恼。
五 “断过去之烦恼”者。若断过去之烦恼,由此令尽已尽、灭已灭、离已离、没已
没耶?于过去为无断此耶?[此]非断过去之烦恼。
“断未来之烦恼”者。若断未来之烦恼,由此断未生、断未成、断未起、断末现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三 现观论 一三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三四
耶?于未来为无断此耶?[此]非断未来之烦恼。
“断现在之烦恼”者。若断现在之烦恼,由此于有贪者而断贪,于有嗔者而断嗔,
于有痴者而断痴,于所缚者而断慢,于见取者而断见,于散乱者3而断掉举,于不
218 究竟为而断疑,于固执者而断随眠,于黑白法俱存而转,修道为杂染耶?
此非断过去之烦恼,非断未来之烦恼,非断现在之烦恼。
六 若未断过去之烦恼,未断未来之烦恼,未断现在之烦恼者,由此无修道、无证
果、无烦恼之断、无法之现观?不然,有修道,有证果,有烦恼之断,有法之现观。
此事如何?
犹如有幼树未生果,有人斫其根,其树未生之果,是唯未生而不生、是唯未成
而不成、是唯未起而不起、是唯未现而不现。如是生为因、生为缘而成烦恼,若见
生之过患,心跃进于不生,心如跃进于不生者应成生缘,为彼之烦恼是唯为未生而
不生、未成而不成,是唯未起而不起,是唯未现而不现,如是依因灭而苦灭。转为
因[……]因相为因[……]存续为因、存续为缘而成烦恼,若见存续之过患者,
心跃进于不存续,若心跃进于不存续者应成存续为缘,彼之烦恼是唯未生而不生,
是唯未成而不成,是唯未起而不起,是唯未现而不现,如是依因灭而苦灭。如是而
有修道,有证果,有烦恼之断,有法之现观。
注1 此一句在底本脱落,今依暹罗本补之。
2 在底本暹罗本俱缺此一句。依下文及其他个处之用语补之。
3 散乱者 在底本有“无散乱者”,依暹罗本改正。
4 证果 (phalasacchikiriya)在底本有“证道”magga。为误植,依暹罗本改正。
219 慧品第四 离论
1圆满因缘
一 诸比丘!譬如,若应多作行业作者,必依止于地、安住于地而彼应多作以行业
作。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于戒、安住于戒而修习八支圣道,多作八支圣道。
无碍解道 慧品第四 离论 一三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三六
二 复次,诸比丘!比丘如何依止于戒、安住于戒而修习八支圣道、多作八支圣道?
诸比丘!于此处比丘修习正见,依止于离、依止于离贪、依止于止灭、于最舍转变
2,修习正思惟……乃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定[……],依止于此离、依止于离贪、依止于止灭、于最舍而转变。诸比丘!如
是而比丘乃依止于戒、安住于戒而修习八支圣道、多作八支圣道。
诸比丘!犹如彼之种子类、生类之广大增长,必依止于地、安住于地,如是而
彼之种子类、生类乃广大增长。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于戒、安住于戒而修习八支
220 圣道、多作八支圣道而于诸法广大增长。
三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止戒、安住戒而修习八支圣道、多作八支圣道而于诸法广
大增长?诸比丘!于此处比丘修习正见,依止此离、依止离贪、依止止灭,于最舍
为转变。修习正思惟……乃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依止此离、依止离贪、依止止灭,于最舍为转
变。于正见有五离、五离贪、五止灭、五最舍、十二依止,于正思惟……乃至……
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有五离、五离贪、五止灭、五最舍、十二依止。
四 何为正见之五离?[曰]是消除离、决定离、断离、止离、出离离也。消除离
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之[五]盖之[离]。决定离者,乃修习顺决择分之
定者成见之[离]。断离者,乃修习出世间之顺灭尽道者之[离]。止离者,乃[获]果时之[离]。
出离离者,乃灭、涅槃也。如是为正见之五离。于此五离志欲生而信解心善摄持。
五 何为正见之五离贪?[曰]是消除离贪、决定离贪、断离贪、止离贪、出离离
贪。消除离贪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五]盖之[离贪]。决定离贪者,乃修习顺决择
分定者成见之[离贪]。断离贪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尽道者之[离贪]。止离贪者,
乃[获]果时之[离贪]。出离离贪者,乃灭、涅槃。如是为正见之五离贪。于此五
离贪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
221 六 何为正见之五止灭?[曰]是消除止灭、决定止灭、断止灭、止止灭、出离止
灭。消除止灭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五]盖之[止灭]。决定止灭者,乃修习顺决择
分定者成见之[止灭]。断止灭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尽道者之[止灭]。止止灭者,
乃[获]果时之[止灭]。出离止灭者,乃灭、涅槃。如是为正见之五止灭。于此之
无碍解道 慧品第四 离论 一三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三八
五止灭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
七 何为正见之五最舍?[曰]是消除最舍、决定最舍、断最舍、止最舍、出离最
舍。消除最舍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五盖]之[最舍]。决定最舍者,乃修习顺决择
分定者成见之[最舍]。断最舍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尽道者之[最舍]。止最舍者,
乃[获]果时之最舍。出离最舍者,乃灭、涅槃。如是为正见之五最舍。于此五最
舍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
于正见有如是五离、五离贪、五止灭、五最舍、十二依止3。
八 何为正思惟之……乃至……正语之……乃至……正业之……乃至……正命之
……乃至……正精进之……乃至……正念之……乃至……正定之五离?[曰]是消
除离、决定离、断离、止离、出离离。消除离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五盖]之[离]。
决定离者,乃修习顺决择分定者成见之[离]。断离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道者之
[离]。止离者,乃[获]果时之[离]。出离离者,乃灭、涅槃。如是为正定之五
222 离。于此五离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
九 何为正定之五离贪?[曰]是消除离贪、决定离贪、断离贪、止离贪、出离离
贪。消除离贪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五盖]之[离贪]。决定离贪者,乃修习顺决择
分定者成见之[离贪]。断离贪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尽道者之[离贪]。止离贪者,
乃[获]果时之[离贪]。出离离贪者,乃灭、涅槃。如是为正定之五离贪。于此五
离贪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
一○ 何为正定之五止灭?[曰]是消除止灭、决定止灭、断止灭、止止灭、出离
止灭。消除止灭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之五盖[止灭]。决定止灭者,乃修习顺决择分
定者成见之[止灭]。断止灭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尽道者之[止灭]。断止灭者,
乃[获]果时之[止灭]。所谓出离止灭者,乃灭、涅槃。如是为正定之五止灭。于
此五止灭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
一一 何为正定之五最舍?[曰]是消除最舍、决定最舍、断最舍、止最舍、出离
最舍。消除最舍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五盖]之[最舍]。决定最舍者,乃修习顺决
择分定者成见之[最舍]。断最舍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尽道者之[最舍]。止最舍
者,乃[获]果时之[最舍]。出离最舍者,乃灭、涅槃。如是为正定之五最舍。于
此五最舍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
无碍解道 慧品第四 离论 一三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四○
于正定有如是五离、五离贪、五止灭、五最舍、十二依止。
223 一二 诸比丘!犹如若应多作行业作者,必依止于地、安住于地、彼应多作而为业
作。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戒、安住戒而修习七觉支、多作七觉支……乃至……修
习七觉支、多作七觉支于诸法广大增长……乃至……修习五力、多作五力……乃至
……修习五力、多作五力于诸法广大增长……乃至……修习五根、多作五根……乃
至……诸比丘!犹如彼之种子类、生类之广大增长,必依止于地、安住于地,如是
彼之种子类、生类乃广大增长。诸比丘!如是依止戒、安住戒修习五根、多作五根
于诸法广大增长。
一三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止戒、安住戒修习五根、多作五根、于诸法广大增长?
诸比丘!于此处比丘修习信根,依止此离、依止离贪、依止止灭、于最舍为转变。
修习精进根……乃至……修习念根[……]修习定根[……]修习慧根,依止此离、
依止离贪、依止止灭于最舍为转变。于信根有五离、五离贪、五止灭、五最舍、十
二依止……乃至……于精进根……乃至……于念根[……]于定根[……]于慧根
有五离、五离贪、五止灭、五最舍、十二依止。
一四 何为信根之五离?[曰]是消除离、决定离、断离、止离、出离离。消除离
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五]盖之[离]。决定离者,乃修习顺决择分定者成见之[离]。
断离者,乃修习出世间顺灭尽道者之[离]。止离者,乃[获]果时之[离]。出离
224 离者,乃灭、涅槃。如是为信根之五离。于此五离志欲生而信解其心善摄持……乃
至……于信根如是有五离、五离贪、五止灭、五最舍、十二依止。何为精进根之……
乃至……念根之[……]定根之[……]慧根之五离?[曰]是消除离、决定离、
断离、止离、出离离……乃至……于慧根有如是五离、五贪离、五止灭、五最舍、
十二依止。
注1 圆满因缘 暹罗本作舍卫国因缘。
2 于最舍转变 Mvyut.40,9(神氏编975)参照。
3 此处缺十二依止之说明。
无碍解道 慧品第四 离论 一四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四二
225 慧品第五 所行论
一 “所行1”者,有八所行,是威仪路行、处行、念行、定行、智行、道行、逮得
行、出世间行。
“威仪路行”者,于四威仪路[所行]也。
“处行”者,于六内外处[所行]也。
“念行”者,于四念住[所行]也。
“定行”者,于四静虑[所行]也。
“智行”者,于四圣谛[所行]也。
“道行”者,于四圣道[所行]也。
“逮得行”者,于四沙门果[所行]也。
“出世间行”者,于如来、应供、正等觉及一分之独觉及一分之声闻[所行]也。
具足愿者有威仪路行,于守诸根门者有处行,于住不放逸者有念行,于增上心
所系者有定行,于具足觉者有智行,于正入者有道行,于证得果者有逮得行,于如
226 来、应供、正等觉者及一分之独觉及一分之声闻有出世间行。
如是为八所行。
二 复次有八所行。以信胜解而行,以精进精勤而行,以念令近住而行,以定作无
散乱而行,以慧了知而行,以识识而行,言“如是已入者是证得殊胜”,以殊胜行而
行,言“如是已入者是来至善法”,以处行而行。
如是为八所行。
三 复次有八所行。于正见有见行,于正思惟有现前解行,于正语有摄受行,于正
业有等起行,于正命有清净行,于正精进有精勤行,于正念有近住行,于正定有无
散乱行。
如是为八所行。
注1 以下至本论之终乃与大品第四根论二八中之文一致。(汉译南传藏四三·第四根论─二五
节以后参照)。
无碍解道 慧品第五 所行论 一四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四四
227 慧品第六 示导论
一 诸比丘!于示导有三。以何为三?乃神变示导、记心示导、教诫示导。
诸比丘!以何为神变示导?诸比丘!于此处或者领受多端神变一身而为多身,
多身而复为一身,或现或隐……乃至……乃至到达梵世以身及威。诸比丘!如是名
为神变示导。
二 诸比丘!以何为记心示导?诸比丘!于此处或者依因相记曰:“汝之意如是、汝
之意如此、汝之心如是”。彼虽多记必如彼之[言]而无违。诸比丘!又复,于此处
或者非以因相而记,闻人、非人、天之声而记曰:“汝之意如是、汝之意如此、汝之
心如是”。彼虽多记,必如彼[言]而无违。诸比丘!又复,于此处或者亦非以因相
而记,亦非闻人、非人、天之声而记,闻寻伺者之寻伺声而记曰:“汝之意如是、汝
228 之意如此、汝之心如是”。彼虽多记必如彼[言]而无违。诸比丘!又复,于此处或
者亦非以因相而记,亦非闻人、非人、天之声而记,亦非闻寻伺者之寻伺之声而记,
以入无寻无伺定者之心,以心审而了知曰:一今,如尊者之愿意行,此心之无间应作
如此寻”。彼虽多记必如彼[言]而无违。诸比丘!如是名为记心示导。
三 诸比丘!何为教诫示导?诸比丘!又复,于此处或者如是教诫:“汝等如是寻
思!勿如是寻思!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断此!具足此而住!”。诸比丘!如是名
为教诫示导。
诸比丘!如是为三示导。
四 出离成满故而为神变,于除遣欲欲故是为示导。具足出离者一切心清净、思惟
无浊故而为记心示导。“又复,彼出离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
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
无嗔成满故为神变,除遣嗔故为示导。具足无嗔者一切心清净为思惟无浊故为
记心示导。“又复,彼之无嗔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顺法念”,
故云为教诫示导。
229 光明想成满故为神变,除遣惛眠故为示导。具足光明想者一切心清净、思惟无
浊故为记心示导。“又复,彼之光明想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
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
无碍解道 慧品第六 示导论 一四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四六
无散乱成满故为神变,除遣掉举故为示导。具足无散乱者一切心清净、思惟无
浊故为记心示导。“又复,彼之无散乱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近修彼随
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乃至……。
阿罗汉道成满故为神变,除遣一切烦恼故为示导。具足阿罗汉道者一切心清净、
思惟无浊故为记心示导。“又复,彼之阿罗汉道如是习、如是修习、如是多作、如是
近修彼随顺法念”,故云为教诫示导。
出离成满故为神变,除遣欲欲故为示导,神变而为示导故此名为神变示导。无
嗔成满故为神变,除遣嗔故为示导,神变为示导故此名为神变示导。光明想成满故
为神变,除遣惛眠故为示导……乃至……阿罗汉道成满故为神变,除遣一切烦恼故
为示导,神变为示导故此名为神变示导。
230 慧品第七 齐首论
一 一○1切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之智。
一切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尘法、色尘
法、无色尘法、非所摄法。
正断者,依出离以正断欲欲,依无嗔以正断嗔,依明想以正断惛眠,依无散乱
以正断掉举,依法决定以正断疑,依智以正断无明,依胜喜以正断不欣喜,依初静
虑以正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以正断一切烦恼。
二 灭者,依出离以灭欲欲,依无嗔以灭嗔,依光明想以灭惛眠,依无散乱以灭掉
举,依法决定以灭疑,依智以灭无明,依胜喜以灭不欣喜,依初静虑以灭[五]盖
……乃至……依阿罗汉道以灭一切烦恼。
不近住者,获得出离者欲欲不近住,获得无嗔者嗔不近住,获得光明想者惛眠
不近住,获得无散乱者掉举不近住,获得法决定者疑不近住,获得智者无明不近住,
获得胜喜者不欣喜不近住,获得初静虑者[五]盖不近住……乃至……获得阿罗汉
231 道者一切烦恼不近住。
三 三摩者,欲欲已断故出离是三摩,嗔已断故无嗔是三摩,惛眠已断故光明想是
三摩,掉举已断故无散乱是三摩,疑已断故法决定是三摩,无明已断故智是三摩,
无碍解道 慧品第七 齐首论 一四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四八
不欣喜已断故胜喜是三摩,五盖已断故初静虑是三摩……乃至……一切烦恼已断故
阿罗汉道是三摩。
首者,是十三首,障碍之首是渴爱,系续之首是慢,妄取之首是[邪]见,散
乱之首是掉举,烦恼之首是无明,胜解之首是信,精勤之首是精进,近住之首是念,
无散乱之首是定,见之首是慧,流转之首是命根,行境之首是解脱,诸行之首是灭。
注1 本论与大品第一、智论第二十七章之文(参阅汉译南传藏四三、智论第二十七章─一六九
页)几乎一致。
232 慧品第八 (四)念住论
一 诸比丘!如是有四念住。以何为四?诸比丘!于此处比丘于观身而住、精勤、
正知、具念而应识世间之贪、忧,于诸受……乃至……在于心[……]于诸法观法
而住、精勤、正知、具念而应识世间之贪、忧。诸比丘!如是为四念住。
二 如何于身观身而住?此处或者以无常地身不观为常,由苦不观为乐,由无我不
观为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由观无常而
断常想,由观苦而断乐想,由观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令灭
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身。身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亦[自]
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身,故曰,“于身观身是修习念住”。
修习者,于修习有四,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
修习,于是依生精进促进之义修习,依习之义为修习。
于此处或者以无常之水身[……]火身[……]风身[……]发身[……]毛
身[……]肤身[……]皮身[……]肉身[……]血身[……]筋身[……]骨
233 身[……]骨髓身不观为常,由苦不观为乐,由无我不观为我,厌恶而不欢喜,离
贪而不贪,令灭而不集,定弃而不执取,由无常观而断常想,由苦观而断乐想,由
观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
依七行相而观身。身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身,
故曰:“于身观身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为修
无碍解道 慧品第八 (四)念住论 一四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五○
习……乃至……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三 如何而于诸受观受而住?于此处或者以无常乐受不观为常……乃至……定弃而
不执取,以观无常而断常想……乃至……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受。受
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之受,故曰:“于受观受
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为修习。
于此处或者苦受……乃至……不苦不乐受……乃至……眼触所生之受[……]
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受。
受之近住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受,故曰:“于受观受是
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为修习……乃至……如是于
诸受以观受而住。
四 如何于心观心而住?于此处或者以无常之有贪心不观为常……乃至……定弃而
234 不执取,由观无常而断常想……乃至……定弃而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心。心
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心,故曰:“于心观心是
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于此处
或者以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
收了心[……]散乱心[……]广大心[……]非广大心[……]有上心[……]
无上心[……]得定心[……]未得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无常而
不观为常……乃至……定弃而不执取,观无常而断常想……乃至……定弃而断执
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心。心之近住而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之
智观此之心,故曰:“于心观心是念住之修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习之义为
修习[……乃至……]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五 如何于诸法观法而住?于此处或者除身、除受、除心,于余之无常诸法而不观
为常,苦不观为乐,无我不观为我,厌恶而不喜,离贪而不贪,令灭而不集,定弃
而不执取,观无常以断常想,观苦以断乐想,观无我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
贪以断贪,令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如是依七行相而观诸法。法之近住而非
235 念,念是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而观此诸法,故曰“于诸法观法是念住之修
习”。修习者,修习有四,依其处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
无碍解道 慧品第八 (四)念住论 一五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五二
于此,依生精进促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如是于诸法观法而
住。
226 慧品第九 正观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
比丘!”彼诸比丘应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说曰:
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分乐行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于
正性决定1者,应无此理。不入正性决定而且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
或阿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由观见无常一切诸行而具足随顺忍者,是
有此理,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
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二 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分乐行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于
正性决定者,应无此理。不入正性决定而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
237 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切诸行苦而具足随顺忍者,是有此理。
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快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
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三 诸比丘!比丘观见一分我法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于
正性决定者,应无此理。不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
成阿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观见无我一法而具足随顺忍者,是有此理。
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性决定而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
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四 诸比丘!比丘由观见苦为涅槃而具足随顺忍者,应无此理。不具足随顺忍而入
于正性决定者,应无此理。不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
或阿罗汉果者,应无此理。诸比丘!比丘而由涅槃乐观见而具足随顺忍者,是有此
理。具足随顺忍而入于正性决定者,是有此理。入于正性决定而或现证预流果、或
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是有此理。
238 五 以几何行相获得随顺忍耶?以几何之行相入于正性决定耶?以四十行相获得随
无碍解道 慧品第九 正观论 一五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五四
顺忍,以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
以如何四十行相获得随顺忍,以如何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耶?
以五蕴[观]无常、苦、病、疮、箭、罪、疾、他、坏、疫、害、怖畏、祸、
动、毁、不坚固、无护、无安处、无归依处、缺、虚、空、无我、过患、变坏法、
不实、罪根、杀者、无有、有漏、有为、魔财2、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
悲法、恼法、有染法。
由无常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常之灭是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苦观
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乐、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病观五蕴而获得
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病、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疮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
观“五蕴之灭是无疮、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箭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
灭是离箭、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罪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罪
239 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疾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疾、涅槃”而入
于正性决定。由他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他缘、涅槃”而入于正性
决定。由坏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坏、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
疫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疫、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害观五蕴
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害、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怖畏观五蕴而获得
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畏、涅槃” 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祸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
观“五蕴之灭是无祸、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动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
灭是不动、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毁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毁、
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不坚固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坚固、涅槃”
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护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救护、涅槃”而入于
正性决定。由无安处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安处、涅槃”而入于正性
决定。由无归依处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归依处、涅槃”而入于正
240 性决定。由缺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缺、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
由虚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虚、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空观五
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胜空、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我观五蕴而获
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为胜义3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过患观五蕴而获得随
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过患、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变坏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
无碍解道 慧品第九 正观论 一五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五六
忍,观“五蕴之灭是不变坏法、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不实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
观“五蕴之灭是坚实、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罪根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
之灭是无罪根、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杀者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
是无杀者、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无有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非
无有、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有漏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漏、
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有为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为、涅槃”而
241 入于正性决定。由魔财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离财、涅槃”而入于正
性决定。由生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生、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
由老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老、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病法
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病、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死法观五蕴
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不死、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愁法观五蕴而获得
随顺忍,观“五蕴之灭是无愁、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悲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
观“五蕴之灭是无悲、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恼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
之灭是无恼、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由有染法观五蕴而获得随顺忍,观“五蕴之灭
是无染、涅槃”而入于正性决定。
六 若由无常是无常观。若由苦是苦观,若由病是苦观,若由疮是苦观,若由箭是
苦观,若由罪是苦观,若由疾是苦观。若由他是无我观,若由坏是无我观,若由疫
242 是苦观,若由害是苦观,若由怖畏是苦观,若由祸是苦观,若由动是无常观。若由
毁是无常观,若由不坚固是无常观,若由无护是苦观,若由无安处是苦观,若由无
归依处是苦观,若由缺是苦观,若由虚是无我观,若由空是无我观,若由无我是无
我观,若由过患是苦观,若由变坏法是无常观,若由不实是无我观,若由罪根是苦
观,若由杀者是苦观,若由无有是无常观,若由有漏是苦观,若由有为是无常观,
若由魔财是苦观,若由生法是苦观,若由老法是苦观,若由病法是苦观,若由死法
是无常观,若由愁法是苦观,若由悲法是苦观,若由恼法是苦观,若由有染法是苦
观也。
如是以四十行相获得随顺智,如是以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
如是以四十行相获得随顺智,如是以四十行相入于正性决定者,有几何之无常
观,几何之苦观,几何之无我观耶?
无碍解道 慧品第九 正观论 一五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五八
于无我观有二十五,于无常观有五十。
于苦言百二十五。
注1 在北传此语,解为正性离生。见Mvyut,245,98-100与其之注记。
2 死魔之饵之意。
3 胜义paramattham在一本有peramattam应译为“胜性”又“胜我”?
243 慧品第十 论母论
一 无欲1而解脱是解脱、明解脱、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轻安、智、见、清
净、出离、离、寂静、最舍、所行、静虑解脱、修习、摄持、命。
“无欲”者,依出离由欲欲而无欲,依无嗔由嗔而无欲……乃至……依初静虑由
[五]盖而无欲……乃至……依阿罗汉道由一切烦恼而无欲解脱。
“解脱”者,依出离由欲欲解脱故而为解脱,依无嗔由嗔解脱故而为解脱……乃
至……依初静虑由[五]盖解脱故而为解脱。……乃至……依阿罗汉道由一切烦恼
解脱故而为解脱。
“明解脱”者,2存出离故而为明,由欲欲解脱故而为解脱,存而解脱解脱而存
故为明解脱。无嗔存故而为明,由嗔解脱故而为解脱,存而解脱解脱而存故为明解
脱……乃至……阿罗汉道存故而为明,由一切烦恼解脱故而为解脱,存而解脱解脱
存故而为明解脱。
二 “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者,依出离防护欲欲,依于义而有戒清净,依无散
乱之义而有心清净,依见之义而有见清净,于此防护之义,此乃增上戒学,于此无
244 散乱之义,此是增上心学,于此见之义,此是增上慧学。依无嗔而防护嗔,依义而
有戒清净……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依防护一切烦恼,依义而有戒清净,依无散乱
之义而有心清净,依见之义而有见清净,于此防护之义此是增上戒学,于此无散乱
之义此是增上心学,于此见之义是此增上慧学。
三 “轻安”者,依出离令止灭欲欲,依无嗔而令止灭嗔……乃至……依阿罗汉道而
令止灭一切烦恼。
无碍解道 慧品第十 论母论 一五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六○
“智”者,断欲欲故,出离依已知之义是智,断嗔故,无嗔依已知之义是智……
乃至……断一切烦恼故,阿罗汉道依已知之义是智。
“见”者,断欲欲而出离已见故是见,断嗔而无嗔已见故是见……乃至……断一
切烦恼而阿罗汉道已见故是见。
“清净”者,断欲欲依出离而为清净,断嗔依无嗔而为清净……乃至……断一切
烦恼依阿罗汉道而为清净。
四 “出离”者,于诸欲如是有离,此即出离,于诸色如是有离,此即无色。复次,
诸有、有为、缘已生之灭是出离。无嗔是嗔之出离,光明想是惛眠之出离……乃至
……阿罗汉道是一切烦恼之出离。
“离”者,于诸欲有如是离,此即出离,于诸色有如是离,此即无色,复次,诸
有、有为、缘已生之灭是离。出离是欲欲之离,无嗔是嗔之离……乃至……阿罗汉
道是一切烦恼之离。
245 “寂静”者,出离是欲欲之寂静,无嗔是嗔之寂静……乃至……阿罗汉道是一切
烦恼之寂静。
“最舍”者,依出离以最舍欲欲,依无嗔以最舍嗔……乃至……依阿罗汉道以最
舍一切烦恼。
“所行”者,断欲欲依出离而行,断嗔依无嗔而行……乃至……断一切烦恼依阿
罗汉道而行。
“静虑解脱3”者,出离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欲欲故是静虑,依炽然而解脱故是
静虑解脱,依烧尽而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是诸法。被烧尽是诸烦恼,知所炽然、
烧尽故是静虑解脱,无嗔所炽然故是静虑,烧尽嗔故是静虑[……乃至……]光明
想所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惛眠故是静虑……乃至……阿罗汉道所炽然故是静虑,烧
尽一切烦恼故是静虑,依所炽然而解脱故是静虑解脱,依烧尽而解脱故是静虑解脱,
炽然是诸法。被烧尽者是诸烦恼,知所炽然、烧尽故是静虑解脱。
五 “修习、摄持、命” 者,断欲欲修习出离故以具足修习,依出离之力摄持心故以
具足摄持。此人如是以具足修习、具足摄持故于平等、为命而非为不等,为正命而
不为邪,于清净为命而不染故而命具足。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具足命故
而若赴众会时,虽或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无畏、无愧而
无碍解道 慧品第十 论母论 一六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六二
赴。此以何故耶?此人乃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具足命故。断嗔修习无嗔故而
具足修习,断惛眠修习光明想故而具足修习,断掉举修习无散乱故而具足修习,断
246 疑修习法决定故而具足修习,断无明修习智故而具足修习,断不欣喜修习胜喜故而
具足修习,断[五]盖修习初静虑故而具足修习……乃至……断一切烦恼修习阿罗
汉道故而具足修习,依阿罗汉道之力摄持心故而具足摄持。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
足摄持、故平等为命而不为不等,为正命而不为邪,清净为命而不染故而具足命。
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足摄持、具足命故而若赴众会时,虽或刹帝利众、或婆罗门
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而亦无畏、无愧以赴。此以何故?此人如是具足修习、具
足摄持、具足命之故。
于此处有嗢柁南,曰:
智[论]、见[论]、入出息[论]、根[论]、解脱[论]之五与
趣[论]、业[论]、颠倒[论]、道[论]、醍醐[味论]而为十。
俱存[论]、四谛[论]、[七]觉支[论]、慈[论]、离欲[论]之五与无碍解
[论]、法轮[论]、出世间[论]、力[论]、空[论]。
慧[论]、神通[论]、现观[论]、离[论]、所行[论]之五与
示导[论]、齐首[论]、[四]念[住论]、正观[论]论母[论]。
注1 “无欲”之原语nicchata恐由na 十iccha 十ta而成立,应为一形容词之习惯语。(Sannata
参照)PTS,Dic,之说(nis + psata)如何?
2 存以(vijjati)说明为“明”(vijja)。
3 汉译南传藏四三、大品第五解脱论十五节参照。
无碍解道 慧品第十 论母论 一六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六四
1 佛种姓经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一 宝珠经行处品
一 世界之主宰者而娑婆主梵天合掌向无比伦[佛]请申曰:
“于此眼覆尘秽少质之有情。[世尊!]愍此辈而为说法。”
二 具明智、德行,有荣光,达最后之生,无比俦此如来对一切有情起悲愍之[念]。
三 “卿!彼天、人,不知此人中最上之佛、乃如何之人?神通之力、智慧之力是如
何者?利益世间者之佛力是如何者?
四 卿!彼天、人,不知此人中最上之佛是如是,神通之力、智慧之力是如何者,
利益世间者之佛力是如是者。
五 来!予为汝示无上之佛力,以宝珠化造所饰空中之经行处。”
六 [住]地上之诸大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所化[天]、他所化
[天]、更与梵身诸天之喜者等发声。
2 七 [大]地与天界皆共光辉,广大世中间[地狱]又已混沌[黑暗],彼时见不思
议之神通耶?密之黑暗已被攘去。
八 于天、人、乾闼婆、罗刹[等之上]亦起广大之光。于此世又于他世之两所,
于下于上又广扩右斜光已。
九 师是有情中之最上者,无比伦者,指导者而受天人之供养,有大威力,有百福
相,示不思议之神通。
一○ 彼之具眼者,人中最胜之[佛],尔时,应最胜天子[梵天]之请,思彼事由,
于此处世间导师乃化造经行处,巧妙一切宝珠建造。
一一 神足、宣示(读心)、教诫,世尊已熟悉此三种神通,世间导师化造经行处,
巧妙一切宝珠而建造。
一二 以十千世界最胜之须弥山,示如石柱,次第以宝珠造于经行处之上。
一三 胜者过十千世界,化造经行处,两侧皆是黄金所造镂宝珠于经行处。
佛种姓经 一 宝珠经行处品 一六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六六
一四 平坦而缝接相宜,所盖黄金造之板皆是黄金所造,于飞檐两侧而设计巧妙。
一五 散撒摩尼珠、真珠砂而化造宝珠之[经行处],映照一切方角,如升百光之[日
轮]。
一六 三十二殊胜之优良相好贤士[佛],于彼经行处上,胜者、正觉者放光而经行。
一七 一切天子等群集,于经行处散撒天之曼陀罗华、莲华、波利质多罗华。
一八 十千[世界]之天子群喜而见此,满悦欣跃礼[佛]欢喜而集。
一九 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诸天及自在天亦心中跳跃适快而礼见
世间导师。
3 二○ 天人、乾闼婆、罗刹、龙、金翅鸟更又紧那罗,如升空中之月轮礼见彼世间
利益者、慈愍者。
二一 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有顶天、著净白之衣服,行合掌而立。
二二 散五种色曼陀罗华混栴檀抹香,尔时,振衣服于空中而言曰:“鸣呼!胜者、
利益世间者、悲愍者。
二三 汝是师,是旗帜,是幢,是有生者之支柱、依处、寄托[处],灯明,是两足
者中之最尊。”
二四 十千世界之天人、有大威力,然围绕礼拜[佛],满悦欣跃而欢喜。
二五 天人、天女有净信心、满悦心,向[此]人[中]牛王以供养五色之花。
二六 天子之群有净信心、满悦心,仰见此人[中]牛[王]以供养五色之花。
二七 于此世实不思议!未曾有而身毛弥立。我未曾有如是不思议而为身毛弥立。
二八 天子各各坐于天界,见空中之不思议,大笑而笑。
二九 住于空中者、栖于草之路边、住于地上者,皆满悦欣跃而喜,合掌礼拜。
三○ 植彼之善根,长寿而有威力之龙王亦欢喜礼拜供养人中最尊之[佛]。
三一 于空中顺风而起合诵,见上空成不思议而击打皮鼓。
三二 螺贝与小鼓,由此又多之手鼓,见上空之不思议而于空中鸣响。
三三 “实是希有!今日我等起身毛弥立,我等必得义利,对我等来好机”。
三四 闻“佛”,彼等立即起喜念,言[对]“佛、佛”,合掌而立。
三五 种种之群众合掌,欢呼之声,喝辨之声,礼赞欣悦之声发于空中。
三六 歌唱、呼叫、又奏乐、又拍手、又舞蹈,而散撒混栴檀抹香之五色曼陀罗华。
佛种姓经 一 宝珠经行处品 一六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六八
4 三七 大雄者!犹如在汝足下有轮相,有幢、金刚、幡,以被覆万字之钩。
三八 [汝]于形色,戒、三昧、智慧无双,于解脱、于转法轮之无等等。
三九 于汝身生得之力有十象之力,无以神通力相等者,于转法轮亦无等者。
四○ 如是所有之诸德,礼拜具有完全肢体大牟尼、悲愍之世尊。
四一 汝悉堪受恭敬、赞叹、礼敬、称赞、礼拜、供养。
四二 如有于世应礼拜者,彼等堪受礼敬,大雄者!一切于汝之所长无有等者。
四三 有大智慧,熟练三昧、禅定舍利弗,依然立于灵鹫山上礼见世尊。
四四 礼见人[中]牛[王]如善开花沙罗树王,又如空中之月,如日中之太阳。
四五 放光如灯明台,升如朝暾,礼见辉照一寻量之后光辉耀贤者、导者。
四六 所作已辨,诸漏尽已、无垢秽此之五百比丘于刹那之间集合。
四七 “示现之摄护世间名神通,我等亦往彼处礼敬胜者。
四八 来!我等皆行往礼问胜者,拜世间导师,以[问]而除疑念。”
四九 彼贤者摄诸根之辈,承诺云“可”,持钵、衣急赴[世尊之所]。
五○ 尽诸漏,无垢秽,与于最上之调御,被调御等大智者舍利弗共以神通赴[世
尊之所]。
五一 伴此等之比丘,大群[之指挥]者舍利弗,戏于天人之空中以神通近[佛]
而礼敬。
五二 此等有恭敬心、有服从心、善禁行之诸人,担心咳嗽、喷嚏而接近正等觉者。
五三 近已恰如上空之月,自存者,世间导师,升至空中以见贤者。
五四 见放光如灯明台、犹如上空电光,如日中太阳之世间导师。
五五 五百之比丘等见如一切澄清湖水、花开莲华之世间导师。
5 五六 合掌满悦欣跃欢喜,礼拜伏于[大]师轮相[足之下]。
五七 似同寇兰德华,大智者、巧于三昧禅定舍利弗,礼拜世间导师。
五八 如黑云、似同青莲华,大神通目犍连于通力无等者。
五九 似溶解之黄金大迦叶长老,被置于头陀第一位,被礼赞,为佛所称扬。
六○ 大群之[指挥]者,阿那律为天眼者中第一,为世尊亲族之长而立于[彼]
侧。
六一 有罪、无罪,通己身治愈之道优波离,于律置为第一位,得大师之称扬。
佛种姓经 一 宝珠经行处品 一六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七○
六二 熟知纤细微妙之意义,演说者中最胜者,率群之[彼],伊西曼达尼之子富楼
那广被称知。
六三 知此等诸人之心,巧为譬喻,以断疑惑大雄牟尼[尊]而语己德。
六四 言:“有情之群集、虚空、无边之铁围山,其四阿僧祗数而不可知其果,佛智
无量,而且不能知。
六五 予于[此]世所行神通,有何不思议耶?在他不可思议、未曾有而多身毛弥
立。
六六 当予在兜率[天]群中,彼时,予已称为散多西达[知足],十千[世界]之
天群集而合掌劝请予。[言曰:]
六七 ‘天[王]!大雄[尊]![今]时[来],令宿于母亲之胎,度天[人]两[界]
悟不灭之路。’
六八 由兜率天灭而入于母胎,十千世界、大地尔时震动。
六九 予由母胎正智而出,十千世界举喝辨之声而震动。
七○ 于入[胎]无等予者,于生、于出家[无等于予者],于正菩提,于转法轮予
为最尊。
七一 实不思议哉!于世诸佛之德广大,十千数之世界六种震动。
七二 光明广大而有不可思议,身毛弥立,尔时,世尊为世之第一尊而为人[中]
之牛[王]。
七三 胜者以神通教示人天两界之经行。于经行处经行,世间导师已示说,恰如于
四手量之经行处,由中途而不转还。
6 七四 为大智慧者而熟练三昧、禅定舍利弗,已达智慧之彼岸,向世间导师礼问。
七五 [大雄[尊]!上人!尊之[起作佛之]决意如何者?贤者!于如何时?尊乃
志求最上菩提?
七六 布施、[持]戒、出离、智慧与精进是如何?忍辱、正谛、决定、慈与舍如何?
七七 贤者!世间导师!尊之[果]十波罗蜜如何者?以如何尊之十种近波罗蜜果,
真谛波罗蜜如何?”
七八 逢彼[舍利弗]之间,持迦陵频伽之蜜音,[佛]净[有情]之心,于[人]
天与喜说明。
佛种姓经 一 宝珠经行处品 一七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七二
七九 过去之诸佛,诸胜者之所说乃游戏三昧,次第传于诸佛之间,佛伴宿住智以
智慧于人天界、说此世间利益之法。
八○ 闻予之所言!起喜悦之心,拔忧悲之箭,以令念得一切之成就。
八一 以心踏行!醒狂醉,攘忧悲,令逃轮回,灭一切苦恼之道。
宝珠经行处品 终。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品
一 四阿僧祗及十万劫之昔,名为阿摩那[不死]美乐之都。
二 满十种之声,食物饮料丰富。象声、马声、鼓、螺又车之[音]。
三 “饮!食!”以饮食互响[招客]声响。都中各般设备,一切业务亦在此处。
四 悉备七种之宝,种种诸人拿集,住善业之辈,繁荣如天人之都。
五 于此阿摩那瓦提[不死城]之都,有称为苏美达[善慧]婆罗门,积数亿[之
宝]持有多财、谷。
7 六 彼为学生而谙神咒、通三吠陀、相术、史传、又于正法之上已达其极意。
七 予彼时唯独坐而如是思惟:“再出生是苦,身坏亦同。
八 然,予是生、老、病质之身,以求无老、无死、平稳安乐。
九 弃此满种种死尸腐烂之身,无期待、无欲望之予去之。
一○ 有彼之道,应有此,不能无此事。予脱离彼生存努力为道[努力达成]。”
一一 “恰如有苦者,亦存在乐,然如有[生存]者,非有[非生存]亦应有希望。
一二 恰如有热者,亦存在寒,然有三种之火[贪、嗔、痴]时,涅槃亦应有希望。
一三 恰如有邪恶者,亦有善良,然有生时,不生亦应有希望。
一四 恰如陷入粪中之人,虽见满水之池,不努力[欲达]于池,此非彼池之过。
一五 然虽洗净烦恼之垢,以甘露之池,若不探索其池,此过不在甘露之池。
一六 恰如四方为敌所遮之人,有应去之路,[由彼]不遁,此非路之过。
一七 然诸方为烦恼所遮者,虽有安稳之路,不探索其路,此过不在安稳之路。
一八 恰如罹病者,虽有[可愈]彼医生,于彼不令其病得愈,此过不在医生。
一九 然被烦恼之病所苦、所恼,而不访其师,此过不在导者。
二○ 恰如厌挂人首之尸,弃此而安乐自由,善为自制而去。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七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七四
二一 然予弃积种种死尸之此腐烂身、而无期待、无欲望之身。
二二 恰如男女于不净处,弃不净物,无期待、无欲望而去。
二三 然弃满种种死尸之此肉身,如辨用[以去]不净处。
二四 恰如其主之弃破旧漏水之船,为无期待、无欲望而去。
8 二五 然弃有九孔常漏出汁之此肉身,如为船主之[弃]破船。
二六 恰如人携宝与贼共行,见恐有失宝,弃贼而去。
二七 然此肉身如等大贼,有恐失善根故,弃此身而予去之。”
二八 予如斯思考向有依估者、无依估者施数百俱胝之财而入于雪山中。
二九 于近雪山之处,名为达摩伽[有法]山。于其处予善构道院,善设树叶之家。
三○ 予于其处离五种之不便1,设有八种便利之经行处,获神通力。
三一 予在其处脱弃九种之不便俗衣,衣具十二种便利之树皮衣。
三二 弃满八种不便树叶之家,赴有十种便利之树下。
三三 时植谷类皆避[摄守],有种种利益之果实,随有摘取。
三四 于此处坐、立,又经行精进努力,未经七日获得神通力。
三五 如此予达完成[之域],于教得自在,而名曰提槃迦[燃灯]胜者、世间导师
出世。
三六 [佛]宿于母胎,出生、开觉、说道,予则专乐禅定不见[此等]四种之相。
三七 [诸人]于边鄙之土地,招奉如来,持欢喜之心继续扫净如来之来路。
三八 尔时予已出道院,振树皮之衣,飞行于空中。
三九 诸人得感激之情,见而喜悦狂喜,予由空中下而先问诸人。
四○ “众多人人起悦喜狂喜感激之情,为何人如此扫净人应行之道路耶?”
四一 彼等受予之间答曰:“无比伦之佛名提槃迦罗胜者、世间导师已出世。为此佛
而扫净路。”
四二 闻言“佛”之语,予直起欢喜之念。予示满悦之情云:“佛、佛”。
9 四三 立于其处,起欣喜、感激之心而如斯思惟:“予在此处莳种子,勿空逸机会。
四四 若汝等为佛扫净,与予一处,予亦扫净人行之路。”
四五 尔时,彼等与予应扫路之处,予时,唯念“佛、佛”而扫路。
四六 予扫之处未终,大牟尼、胜者提槃迦罗具六种之神通力,与尽诸漏、离垢秽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七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七六
俱众人四十万,而步行其道。
四七 行迎拜,多鼓打鸣,人天扬起欢呼之声。
四八 天人见人间,人间见天人,彼等共合掌,随如来之后而行。
四九 天人以天界之乐器,人界以人间之[乐器],响鸣随如来之后而行。
五○ 升于空中之诸天人于处处散撒天之曼陀罗华、莲华、波利质多罗华。
五一 于地上诸人于处处投上素馨花、沙罗罗[芳香花]、尼婆花、山花、芬那伽花、
开他佳花。
五二 予于其处解发,将树皮之衣及兽皮布敷于泥土之上而俯伏。
五三 “佛与弟子等俱,踏予而行,勿踏泥土,此应为予之利益。”
五四 予俯伏地上起如是念:“予以望今烧尽予之烦恼。
五五 予于此处有何要耶?以行异相而证法,予达一切智,于人天世界成佛。
五六 予唯一人度、作显示力量之人、有某种之要。达一切智度人天世界。
五七 为最上人,予依此决心达一切智,度数多之诸人。
五八 断轮回之流,灭三之生有,乘正法之船,度人天世界。[然希望将成佛人]。
五九 生为人,得为[男]性,有因缘见佛奉侍,出家,具德,奉仕与愿心,结合
此八种之法[完成作佛之决心]。”
六○ [相应]于知世间受供养提槃迦罗佛立于予之头边而为是语。
10 六一 “见此结发之行者,行极度之苦行!由此经无量劫时,彼将出世成佛。
六二 实则如来由名为迦毗罗乐都遁出,以勤应勤,以行难行。
六三 如来坐在阿伽婆罗[牧羊]树下,于其处受乳糜供养,将入于尼连禅[河]。
六四 彼胜者于尼连禅河岸而啜乳糜,攀寻整理善道而近至菩提树下。
六五 由于最上者,右绕菩提场之礼,大名声之人,于阿萨陀[树]之下得[正]
觉。
六六 此佛之生母名为摩耶。父名输头檀那[净饭]彼是瞿昙。
六七 无漏、离垢秽,心寂静,得禅定之寇利他[目犍连]与乌婆提沙[舍利弗]
将成为上首弟子。
六八 侍者名阿难陀奉事此之胜者。企摩[后]与乌婆罗般那[莲华色]而为上首
之女弟子。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七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七八
六九 无漏、离垢秽、心寂静而为得定者。此世尊之菩提树被名为阿萨陀。
七○ 质多与阿他罗越迦而为上位之常侍信士,难陀之母与郁多罗为上位之常侍信
女。”
七一 无比伦之大仙闻此语,人天喜悦云:“彼为佛之种子、幼芽。”
七二 扬起欢呼之声,拍手且笑,十千世界之人天,合掌而礼拜。
七三 “我等甚善!然此世所依估[提槃迦罗佛]之教将失,于来世会有眼目此行者。
七四 恰如渡河之人,若迷失对岸之登上场,则指向下游之上场渡此大河。
七五 然,我等皆向此[提槃迦罗]胜者别离,于来世将会有眼目此[行者]。
七六 [相应]知世间、受捧物之提槃迦罗[佛],称赞予之行后,举右足而[去]。
七七 于在场胜者之子等,皆向行右绕予礼,天人、阿修罗亦礼拜予而去。
七八 世间导师之弟子众俱去,离予之视线,尔时予由座起,结跏而坐。
七九 尔时,予以乐而乐,以悦而乐,充满欢喜之情结跏而坐。
11 八○ 继续结跏而坐,尔时予如是思惟:“予于禅定得自在,于神通达彼岸。
八一 于千世界,予为无等仙士,于神通法无俦类,予得此乐。”
八二 当予结跏而坐,十千世界之住者,发大声言曰:“汝必成佛!
八三 昔诸菩萨之结跏严坐时,前兆已现,然今日现此等[之前兆]。
八四 寒去热亦退。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现,汝必成佛!
八五 十千世界无音亦无骚扰。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现,汝必成佛!
八六 大风不吹起,大雨不降注。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现,汝必成佛。
八七 陆生花,水生花,皆立即开花,此等又于今日开花,汝必成佛。
八八 蔓草及树木立即结果实。此等今日结果实,汝必成佛。
八九 空中地上之宝立即共同放光。此等之宝又于今日放光,汝必成佛。
九○ 人天界之乐器立即发声。此等之两者又于今日发声,汝必成佛。
九一 各色各种之花立即由空中降下。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现,汝必成佛。
九二 大海[之水]退去,十千世界震动。此等两者又于今日发音,汝必成佛。
九三 地狱中一万之火立即消灭。此等之火今日亦消灭,汝必成佛。
九四 大阳无云,星星皆出现。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现,汝必成佛。
九五 雨不降而即时于地上涌出水。此又于今日涌出于地上,汝必成佛。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七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八○
九六 星群星斗辉光于空之座,卫萨迦[氐]星与月相合,汝必成佛。
九七 栖穴栖窟者,已由栖处出。彼等又于今日出,汝必成佛。
九八 生者无有不满事,皆立即已满足。彼等又于今日皆满足。汝必成佛。
12 九九 尔时病愈,嫌恶之念消失。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现,汝必成佛。
一○○ 尔时贪欲灭,嗔恚与愚痴已消失。此等又于今日皆消失,汝必成佛。
一○一 尔时,已无恐怖心,今日又无此。由此之兆我等应知汝必成佛。
一○二 尘已不向上吹散,今日又已见此。由此之兆,知汝必成佛。
一○三 可厌之香已消去,天上香之吹来。今日又见此香吹来,汝必成佛。
一○四 除无色界天一切天人皆已出现。彼等今日又总出现,汝必成佛。
一○五 至地狱为止一切之物立即皆已出现。彼等今日又皆出现,汝必成佛。
一○六 壁、扇、石,尔时此等而是无障碍。此等今日又[同现]于虚空,汝必成
佛。
一○七 死与生于彼刹那而不起。此等今日又复得见,汝必成佛。
一○八 坚执而精进,不止、不退。我等又知此,汝必成佛。”
一○九 闻佛之语与十千世界天人之语,大为满悦欢喜,尔时予已如是思。
一一○ “佛未宣二意味之语,胜者无虚妄之语,于诸佛无有虚伪,予必成佛。
一一一 恰如向空中投土块,必落下于地上,然尊佛之语确实不变。诸佛无有虚伪,
予必成佛。
一一二 恰如一切生物之死,确实是不变,然尊佛之语亦确实不变……乃至……
一一三 恰如夜分之至尽,太阳之必升,然尊佛之语确实而不变……乃至……
一一四 恰如由栖处而出必为狮子吼,然尊佛之语确实而不变……乃至……
13 一一五 恰如宿胎之生者,必定卸其荷担,然尊佛之语确实不变……乃至……。”
一一六 于是予于诸处探佛之本。上方、下方、十方乃至法界之边际为止。
一一七 予于尔时探求见第一之布施波罗蜜。此古诸大仙所依之大路。
一一八 “汝若欲得菩提,先须坚持此第一[波罗蜜],于行布施达成满!
一一九 满水之水瓶,由某物而使之倾覆。其水无残吐出更无所留。
一二○ 然汝若见乞物者,不问卑、贵与中间,行施无所余,犹如被倾覆之水瓶。”
一二一 成佛(之本法)不应唯于此。如于他可令熟练菩提之法将探求彼。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提槃迦[燃灯] 一八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八二
一二二 予探访于彼时,见第二之持戒波罗蜜。此古诸大仙之行所。
一二三 “汝若欲得菩提,须坚持此第二之波罗蜜,于持戒达成满。
一二四 恰如牦牛之尾为某物所牵挂时,彼于其处,[虽然待]死而不损其尾。
一二五 然于四阶级成满于戒,而常持戒,应如牦牛之护尾。”
一二六 成佛[之本]法应非唯此等。此外如有可令熟练菩提之法,将探求彼。
一二七 尔时,予探见第三出离波罗蜜。此古诸大仙常行之所。
一二八 “汝若欲得菩提,须坚持此第三波罗蜜,而达成满于出离。
一二九 恰如久栖狱中而苦痛烦恼者,于其处不起爱著,唯求脱出。
一三○ 汝见一切生有如牢狱,为由生有脱出而趣向出离。”
一三一 成佛[之本]法应不只此等。如有可令熟练菩提之法,将探求此。
一三二 尔时,予探见第四智慧波罗蜜。此古诸大仙常行之所。
14 一三三 “汝若欲得菩提,须先坚持此第四[波罗蜜],于智慧达成满。
一三四 恰如乞食比丘于卑、贵、中间之诸家,无一遗漏如斯乞而得其资粮。
一三五 然汝亦常问知者,如得智慧波罗蜜之成满者将达菩提。”
一三六 成佛[之本]法应不只此等。如有其他令熟练菩提之法,将探求此。
一三七 尔时,予探见第五 精进波罗蜜。此为古诸大仙之行所。
一三八 “汝若欲得菩提,须坚持此第五 [波罗蜜],于精进达成满。
一三九 恰如兽类之王者狮子之坐、立又经行而有常高。
一四○ 然汝亦于一切生存中坚持精进,如得精进波罗蜜之成满则成佛。”
一四一 成佛[之本]法应不只此等。如有其他令熟练菩提之法,将探求彼。
一四二 尔时,予探见第六 堪忍波罗蜜。此为古诸大仙之行所。
一四三 “汝今须坚持此第六 [波罗蜜],如心无脱离此,汝将达成上菩提。
一四四 恰如大地,净不净亦皆堪忍被投掷,不嗔亦不慈。
一四五 然汝须宽恕一切称扬、毁訾,如得堪忍婆罗蜜之成满将达上菩提。”
一四六 成佛[之本]法不应唯此。如有其他令熟练菩提之法,予将探求彼。
一四七 予探求时,见第七之真实波罗蜜。此为古诸大仙之行所。
一四八 “汝今须坚持守此第七[波罗蜜],此处无为二语,汝将达上菩提。
一四九 恰如于人天界无比类之晓明星,无论如何时,如何之季节,亦无离其道外。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八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八四
一五○ 然汝亦无外离真实道。得真实波罗蜜之成满,将达成上菩提。”
一五一 成佛[之本]法不应只有此等。如有其他令熟练菩提之法,予将探此。
15 一五二 尔时予探见第八之决定波罗蜜。此为古诸大仙之行所。
一五三 “汝今须坚持此第八[波罗蜜],于此处汝无动摇,将达上菩提。
一五四 恰如由盘石所成之山,坚立而无动,对强风亦不震动,时立于其处。
一五五 然汝亦决定于上恒常不动,得决定波罗蜜之成满,将达上菩提。”
一五六 成佛[之本]法不应唯于此等。如有其令熟练菩提之法,予将探求彼。
一五七 尔时予探见第九慈波罗蜜。此为古诸大仙之行所。
一五八 “汝若欲得菩提,须坚持此第九波罗蜜,于慈爱成为无比类者。
一五九 恰如水之于善人与恶人,皆令同等感受寒冷,除尘与垢。
一六○ 然汝亦于利者、不利者、养慈爱之平等心。如得慈波罗蜜之成满、将达上
菩提。”
一六一 成佛[之本]法不应只于此,如有其他令熟练菩提之法,予将探求彼。
一六二 尔时予探见第十 舍波罗蜜。此为古诸大仙之行所。
一六三 “汝今须坚持此第十[波罗蜜]。于此坚持无比,汝将达上菩提。
一六四 恰如大地受投掷之物,污净、忿怒、慈爱皆弃舍而见为[平等]。
一六五 然汝对乐、苦当应平衡,如得舍婆罗蜜之成满,将达上菩提。”
一六六 于此世界可令熟练菩提之法唯有此。由此为以上者,有此而无他,须坚持
此。
一六七 此等之法,其性质、妙味、形相并为思惟,依法之威力,成为清净,十方
世界震动。
一六八 如缔结甘蔗之缔机,大地摇动而且叫。恰如油缔机之车轮,大地为之震动。
一六九 限于随侍佛之群众,皆震失其气,而已倒卧于彼大地上。
一七○ 闻陶工所造数百数千之瓶,于其处互相击打,已为碎末。
16 一七一 激、战、恐、震、心病之群众,集来提槃迦罗佛所言:
一七二 “世将起何事,福耶或祸耶?世人皆为此所恼,有眼者!请与攘解!”
一七三 尔时大牟尼提槃迦罗宣示彼等:“汝等安心!对此大地之震动勿怀畏怖!
一七四 予今日预言“于未来世成佛”彼胜者踏行思惟古法。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八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八六
一七五 彼作佛之本法思惟无遗,因此大地、十千之人天世界乃震动。”
一七六 闻佛之语,拿众已安心。皆再来向予礼拜。
一七七 持佛之德,心坚固,予拜提槃迦罗佛,其时由座而起。
一七八 天人、人间之两者,[取]天界、人界之花,由予座起散撒诸花。
一七九 天人、人间之两者,皆言确知予之幸运。“汝之愿大。汝依汝之原望将得果。
一八○ 攘一切之祸,愈一切之病,于汝无障碍,速实现最上菩提。
一八一 恰如时到花树之花开,然大雄者!汝亦依佛智而开花。
一八二 恰如一切正觉者十波罗蜜之行果,然大雄者!汝亦行十波罗蜜果!
一八三 恰如一切正觉者之开悟于菩提伤!然大雄者!汝亦于开悟胜者之菩提!
一八四 恰如转一切正觉者之法轮,然大雄者!汝亦应转法轮!
一八五 恰如十五日澄清月轮之光辉,然汝心满遍十千世界之光辉。
一八六 恰如由罗喉之口脱出之月轮似日轮之热而辉,汝亦以汝尊严令世之人解脱
而辉。
一八七 恰如一切之河流入大海,然人天之两界,皆流入汝所。”
一八八 为彼等如是称赞,持彼十种法,遂行此等之法,其时彼入于森林。
苏美陀之谭终。
17 一八九 尔时,彼等与彼比丘众俱供养世间导师,归依提槃迦罗[大]师。
一九○ 如来令某者住于三归依,或者住于五戒,其他者令住十种戒。
一九一 对某者与沙门道之四种最上果,对某者与无比类法之[四种]无碍解。
一九二 人间之主对某者令得八种之胜禅定,或对某者令得三明、六神通。
一九三 大牟尼用此方法教群众,世之依估教由牟尼广扩大。
一九四 丰颊广肩名提槃迦罗[佛],度化诸多之人脱出苦界。
一九五 大牟尼见应令开悟之人,于刹那往十万由旬令彼得悟。
一九六 于第一[法]之领会佛令十亿人得悟,于第二[法]之领会所依者令九亿
人得悟。
一九七 佛之于天宫中说法,于第三[法]之领会者,有九千亿人。
一九八 于提槃迦罗佛此三之集会。在第一之会座有一兆之有情。
一九九 其次胜者在那拉达峰上闲居时,集合漏尽离垢者有十亿。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八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八八
二○○ 大雄[尊]住苏达萨那[善现]山时,尔时,牟尼受九千亿诸人之侍奉。
二○一 尔时予为激烈苦行之结发行者,往来虚空,达五种神通之彼岸。
二○二 二十万人领会法,一二之悟者不可以数计。
二○三 尔时提槃迦罗[吉]祥者之教,丰荣广行者,当应令群生开悟。
二○四 四十万之悟者,有六神通、有大威神力,常侍奉世间之了解者提槃迦罗佛。
二○五 尔时,弃人界未得志其有学之徒,尚不免非难。
二○六 善为开花之佛语,由无烦恼、无垢秽之此等阿罗汉于人天界发光辉。
二○七 都名蓝摩瓦提(有喜乐),被称为提槃迦罗师之[父]苏美陀(善慧)为刹
帝利族,母亦称为苏美陀。
18 二○八 彼营在家生活于一万年具有汉萨(白鸟)、昆阇(鹭)、玛优罗(孔雀)三
所优良之宫殿。
二○九 有三十万之善饰之妇女,夫人名为般头摩(莲华)、名乌萨巴堪达(牛王肩)
乃其实子。
二一○ 见四种之相,骑象出城,胜者于满十个月之间,已能执应勤之事。
二一一 提槃迦罗大牟尼、大雄(尊)、由梵天王之请,牟尼行正勤行,令人人开悟。
二一二 于难陀园之斯利伽罗(家)中,坐于斯利安树下已击碎外道等。
二一三 苏曼伽罗(善吉祥)与提萨为弟子中之上首,提槃迦罗师之侍者,名曰萨伽陀(善来)。
二一四 难陀(喜悦)与苏难陀(善喜悦)为女弟子中之上首。此世尊之菩提树称
为毗波梨。
二一五 陀普萨与婆利伽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师利摩(有祥)与索诺为提槃迦罗师
之常侍信女。
二一六 大牟尼提槃迦罗之身量有八十肘,如第婆(灯明)树,又已如开花之沙罗
树王之美。
二一七 彼大仙之寿量为十万岁。生存于此期问,此[佛]济度多数之众生。
二一八 光辉正法,度脱大众,光辉照明如大火聚,与彼弟子众已共入涅槃。
二一九 彼之通力,彼之名声,于足下之轮宝,皆悉归于无。岂非诸行是空耶!
二二○ 胜者提槃迦罗师于难陀园已入涅槃。其处有此胜者之塔,高三十四由旬。
佛种姓经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灯] 一八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九○
注1 五种之不便、八种之便利、九种之不便、十二之便利、八种之不便、十种之便利等见汉译
南传大藏经三一卷本生经一三页以下之注。
提槃迦罗世尊之种姓第一终
19 三 第二佛 孔达尼耶品
一 提槃迦罗[佛]之次,名为孔达尼耶导师,威光无边,名声无限而不可测,不
可胜。
二 彼佛以忍辱比大地,以(持)戒比大海,定于须弥[山王]依智慧而譬大空。
三 佛为利益一切有情而说明[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四圣]谛。
四 世间导师、孔达尼耶[佛]之转法轮,于第一会令领会法者,有一兆之数。
五 由此之后,于人间天人之会座说[法],于此第二会令领会者,有九千亿。
六 佛之说法时打挫外道等,于第三会令领会法者,有八千亿。
七 在康达尼耶大仙如是归于漏尽、离垢、心寂静诸人之集会俱有三次。
八 第一会座为一兆数,第二(亦)一兆数,而第三为九千亿。
九 予于彼时名为威极他威(甚胜者)国王,以海为涯行主权[于其间]。
一○ 一兆数之离垢大仙等与世间第一依估之孔达尼耶[佛]共同受最上食物供养。
一一 此世间导师、孔达尼耶佛亦为予豫言宣示:“于由今难测之远劫将[出世]成
佛。
一二 勤应勤,行难行,于阿萨陀树下开悟,将成大名声之正觉者。
一三 此佛之生母应称为摩耶,父名净饭[王],此为瞿昙[姓]。
一四 寇利他[目犍连]与乌婆提沙[舍利弗]为上首弟子,阿难陀为侍者奉事此
胜者[佛]。
一五 企摩与乌婆罗般那(莲华色)为上首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阿萨陀。
一六 质多与阿达罗越迦为上位之常侍信士,难陀之母与郁多罗为上位之常侍信
佛种姓经 三 第二佛 孔达尼耶品 一九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九二
女。
20 一七 此誉高瞿昙佛之寿命应为一百岁。”
闻无比伦大仙之此语,人间天人欢喜而言:“为此佛之种子、幼芽。”
一八 [由此]扬起欢呼之声,十千[世界]之天子等拍手且笑,合掌礼拜。
一九 “予等此世依估孔达尼耶[佛]之教虽将失去,于未来世将面彼瞿昙佛。
二○ 犹如众人渡河,失见对岸之上岸处,指向下游之上岸处渡大河。
二一 又我等若皆虽与此胜者离别,于未来世,将面彼胜者。
二二 闻彼[佛]之此语,予心愈得澄净。为实现此利益,予向胜者布施大王国,
[喜]舍大王国,于彼佛之处出家。
二三 佛之经、律有九分教,一切学尽以光辉胜者之教。
二四 于此处坐、立经行不放逸而过日,达神通之极予生梵、天界。
二五 都名蓝玛瓦提(有喜乐)。孔达尼耶大仙之[父]名为须难陀(善吉悦)为刹
帝利族,名须伽陀(善生)为生母。
二六 一万年之间彼营在家生活,具[有]卢至(喜)、须卢至(善喜)、须婆(净)
三所优美宫殿。
二七 有三十万之善饰妇女,夫人名为卢至德威(喜妃),有子名威吉他阇那(能胜
军)。
二八 见四种之相,[乘]车之乘物而去,满十个月之间,胜者能作应勤之事。
二九 成为两足者中之尊,孔达尼耶大雄[尊]受梵天之请,为天上之胜都民而转
[法]轮。
三○ 拔陀(贤)与须拔陀(善贤)而为上首之弟子,阿那律陀为大仙孔达尼耶之
侍者。
三一 提沙与鸟婆提沙而为上首之女弟子,可喜可度之沙罗树成为孔达尼耶大仙之
菩提树。
三二 须那与乌婆须那为上位之常侍信士,难陀与师利摩亦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三三 彼大牟尼之身量为八十八肘,如同月王,日中太阳之光辉。
三四 时人寿为十万年,此佛于此世生存中,济度众多之人。
21 三五 依漏尽离垢之徒众,严饰大地,恰如于大空有多数月宫之美,彼亦为美者。
佛种姓经 三 第二佛 孔达尼耶品 一九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九四
三六 此等龙象无限[数],不摇不动,此等大名声之诸人,恰如显示落雷而入于涅
槃。
三七 胜者此无比之神通,依慧[而]养定。一切归于无[故],诸行岂非成空耶!
三八 尊称为孔达尼耶之胜佛于阐达罗摩(月园)而入于涅槃,其处有支提名质多,
其高为七由旬。
孔达尼耶世尊之种姓第二 终。
四 第三佛 曼伽罗品
一 孔达尼耶[佛]之次有曼伽罗[佛],为除世黑闇而扬举法炬。
二 此[佛]之光明无比,比他之胜者殊胜,伏日月之光照十千[世界]。
三 此佛亦殊胜尊说四谛[之理],人各各吸谛理之妙味,而攘除大黑闇。
四 [佛]达无比之菩提后,开始说法,于第一会令[领会法]者,其数为一兆。
五 佛于天王天[帝释]宫中说法之时,于第二会令[领会法]者,其数有数百亿。
六 转轮王须难陀(善庆)来正觉者之处,正觉者为彼击殊胜之尊法鼓。
七 此时须难陀王随伴之辈九亿数,彼等皆无遗,被言:“来,比丘!”[而得出家]。
八 于曼伽罗大仙之有三集会,于第一会座[集来者]为一兆之数。
九 第二会座一百亿,而第三有九亿,尔时,集漏尽离垢之徒众。
一○ 予其时名为须卢奇(善喜)婆罗门,是读诵者、持睨者、三种之吠陀通达者。
22 一一 予诣彼佛之处,归依于师,向正觉者为首及比丘众行供献香华。供献香花更
以飨宴牛乳。
一二 此两足尊中之曼伽罗佛亦预言予:“由此于无量劫,将成佛。
一三 并宣示,勤应勤,行难行后。于未来世,吾等将面此佛。”
一四 予闻彼语心益澄净,为成就十种波罗蜜,决心由此行苦行。
一五 尔时,予为成最殊胜正菩提,增喜悦心,施此家与佛,于其处出家。
一六 师之教有经律及九分教,一切学尽,光辉胜者之教。
一七 于此处住不放逸,修梵[住]修,达神通之极位,予往生于梵天界。
一八 都名郁陀罗,[父]名郁陀罗是刹帝利族,而名郁陀罗[夫人]乃成此曼伽罗
仙之生母。
佛种姓经 四 第三佛 曼伽罗品 一九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九六
一九 彼九千年之间,营在家之生活,具有雅萨瓦[有名]、须奇玛[有净]、师利
玛[有祥]三处优美之宫殿。
二○ 有满三万数善饰之妇女,名雅萨瓦提[有名]之夫人与名师瓦罗之子。
二一 见四种之相,骑马离去[宫殿],满八个月之间,胜者勤所应勤之事。
二二 世间导师大雄[尊]之曼伽罗[佛],受梵天之请,于优善斯利[吉祥]之林
转大[法]轮。
二三 须德巴[善天]与丹玛赛那[法军]为曼伽罗大仙之上首弟子,名波利陀[所
护]者是[彼之]侍者。
二四 师巴罗与阿殊伽[无忧]为世尊上首之女弟子,[彼之]菩提树称为那伽树。
二五 难陀与威萨伽为上位之常侍信士,阿鲁罗与须檀那为上首之常侍信女。
二六 大牟尼尊身量为八十八拉他那[长量],由彼发数百千之光。
二七 时人寿九万年,此佛于生存世间,济度众多之人。
二八 恰如不能计算海上之波数,此佛之弟子等亦不能计算彼[之数]。
23 二九 正觉者曼伽罗导师存在于世间,于其教无有不净之死。
三○ 揭法炬,度大民众,如火放光,此大名声[之佛]已入于涅槃。
三一 于人天世界,示诸行之真性,放光如火炬,没如太阳。
三二 曼伽罗佛已在名卫萨罗苑林入寂,于此处有此胜者之塔,其高为三十由旬。
曼伽罗世尊之种姓第三 终。
五 第四佛 须曼那品
一 在曼伽罗[佛]之后有须曼那[善意]导师,依一切法而无等流,为存在一切
有情之长。
二 此[佛]亦于彼时,在美伽罗都调和法螺,击甘露之鼓,[即]说胜者之九分教。
三 此[大]师克服烦恼,达上正菩提,筑造殊胜尊法城之都。
四 彼佛常恒存在,广扩正直无曲之大路,[即]创建殊胜尊之四念处。
五 佛于此大路之上,扩建沙门之四种果,四种无碍解、六神通、八等至。
六 人之精勤无邪障,有惭耻人、精进者等,随意受纳此等尊德。
七 如是,依此方法,[大]师令大众向上,初令一兆[人]开悟。
佛种姓经 五 第四佛 须曼那品 一九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一九八
八 大雄[尊]训示外道之群时,于[此]第二说法,领会法者,其数有数百亿。
九 天人、人间相和一心,问寂灭之事,又质问心之疑。
一○ 于此第三时之说法,说明[佛]之涅槃,而领会法者,其数有九千亿。
一一 须曼那大仙漏尽、离垢秽,心归寂灭,如是辈之集会总有三次。
24 一二 雨安居终了宣示世尊之自恣,伴随如来者,其数及一兆。
一三 由此后于康奢那[黄金]山无垢之诸人集合,此第二之会座者有九千亿数。
一四 帝释天王为见佛而来时,[此]第三之会座时,集会者为八千亿数。
一五 尔时,予为大神通力之龙王,名为阿陀罗[无比],积有善业之缘。
一六 时予出龙之住居,与亲族一类,以共同龙族之天乐,向胜者及[比丘]众侍
供。
一七 以饮食之类飨一兆之众,一一施一领之衣服,而向佛归依。
一八 此佛、导师须曼那亦为予预言:“由此,于无量劫将成佛!
一九 勤应勤,行难行后。并宣示,予等于未来世将面此佛。”
二○ 予闻此佛之语心益澄清,为令成就十种之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二一 须曼那大仙之都为美伽罗,[父]名须达陀[善施]刹帝利族,名师利摩[有
祥]是生母。
二二 彼佛营在家之生活为九千年,有阐达(月)、须阐达[善月]、瓦单萨三优美
之宫殿。
二三 有六万三千之善饰妇女。有名瓦单斯伽之夫人与称阿努彼摩之子。
二四 见四种之相,骑象出[宫]而去,满十个月之间,胜者勤应勤之事。
二五 须曼那导师大雄尊受梵天之请,于优善之美伽罗园大转法轮。
二六 萨罗那[归依]与波威他陀[修身]为佛之上首弟子,乌提那[上升]是须
曼那大仙之侍者。
二七 须那与乌婆须那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佛又名声无限,在那伽树下开悟。
二八 瓦鲁那与萨罗那共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奢罗[动]与乌婆奢罗[近动]为上
位之常侍信女。
二九 此佛身量为九十肘,如黄金之花环,照耀十千世界。
三○ 时人寿为九万年,此[佛]存在其世间,济度众多之人。
佛种姓经 五 第四佛 须曼那品 一九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
25 三一 应度者已度,应令悟者已令悟,正觉者入般涅槃,如八月夜之月王。
三二 彼等为漏尽比丘,彼佛为无等伦者,示现无比之光明,此等大名声之诸人皆
入于涅槃。
三三 其智慧无比者,其宝亦无比。皆归于无故,诸行岂非成空耶!
三四 名声高之须曼那佛于安伽罗园入涅槃,此胜者之塔,于其同处,高四由旬。
须曼那世尊之种姓第四 终。
六 第五佛 丽瓦陀品
一 在须曼那[佛]之后,有名为丽瓦陀[谄曲]导师,无可喻之,无比无伦,最
上之胜者。
二 此[佛]亦依梵天之恳请,为蕴处界所摄,说由生而不现生之法。
三 于佛之说法,领会[人之法]者有三次,于第一会领会法者,其数量不可语。
四 丽瓦陀牟尼导阿林达摩[伏敌]王,于此第二会领会法者,其数为一兆。
五 七日[之后]由宴坐而起,人[中]牛[王]导十亿之人间天人,[入于]最上
果。”
六 丽瓦陀大仙尽诸漏,离垢秽,如是解脱诸人集会计有三次。
七 第一之会座,超越[会者]计数之路,第二之会座,为一兆之数。
八 依智慧无等伦之彼[佛丽瓦陀]转[法]轮者,此时有罹病命迫旦夕。
九 此时欲问此弟子之病,来牟尼[尊]之前,阿罗汉其数为一兆,[此]为第三之
会座。
一○ 予彼时名阿提德瓦婆罗门,赴丽瓦陀佛之前,归依于佛。
一一 礼赞彼戒、定、慧殊胜之德,予于礼赞同时施上衣。
26 一二 此世间导师丽瓦陀亦对予预言:“由此经无量劫后,将成佛。
一三 勤应勤,行难行后。并宣示予等于未来世将面此[佛]”
一四 予闻彼[佛之此]语,予心益澄净,为成就十种波罗蜜,决心更行苦行。
一五 尔时,予增修忆念彼彿之法,自希求成就彼[佛]之法。
一六 丽瓦陀大仙[在俗当时之]都名须檀若伽,[父]为威普罗是刹帝利族,其生
母名威普罗。
佛种姓经 六 第五佛 丽瓦陀品 二○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二
一七 六十万年之间,彼[佛]营家庭之生活,须达沙那[善现]与罗陀那义及庄
严之阿耶罗乃由善业生出为三所优美之宫殿。
一八 有三万三千善饰之妇女,名须达沙那之妃与名瓦鲁那之子。
一九 见四种之相,乘车出[城]而去,满七个月之间,胜者勤应勤之事。
二○ 世间导师之丽瓦陀大雄[尊]于瓦鲁那园之斯利伽那[吉祥密林]大转法轮。
二一 瓦鲁那与普罗夫摩提瓦[梵天]为丽瓦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珊勃瓦[出生]
彼之侍者。
二二 拔达与须拔达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佛于那伽树下开悟。
二三 婆度摩及毗加罗为上位之常侍信士、斯利摩及耶沙瓦提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四 此佛之身量,高达八十肘,如揭扬帝释天之旗,照耀一切方。
二五 由其身无上光实昼夜无别,普照于一由旬之间。
二六 时人寿为六万年,此[佛]于此世间,度化多数之人。
二七 说明于世不死之道,示现佛之力量,[佛]入无余涅槃,恰如薪木燃尽之火。
二八 其身似宝珠,其法无等者,总归于无[故],一切之行岂非空耶!
二九 誉高之丽瓦陀佛彼大牟尼入于涅槃,此处彼处,各处土地,广配分舍利。
丽瓦陀世尊之种姓第五 终。
27 七 第六佛 须毗陀品
一 在丽瓦陀[佛]之后,有称须毗陀[所照]导师,住于善定心寂静,无等无比
类。
二 彼胜者心由离远彼在家[生活],转法轮而达一切智。
三 上由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于其中间说法,[唯]一之集会。
四 于此集会,正觉者之转法轮,于第一会领会法者,其数不可说。
五 由此以后,于人间天人之集[会]而说法,[其]第二会领会法者,为九千亿数。
六 其次又名奢耶阇那[胜军]王子刹帝利族,彼尔时令植林园而以此向佛捧献。
七 有眼者[成佛]赞彼专精说法,于彼第三会领会法者,为百亿之数。
八 此须毗陀大仙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如是[诸人]之集会计有三次。
九 彼名郁伽陀[上行]之王对此人中尊行布施,参与此布施之阿罗汉有十亿。
佛种姓经七第六 佛须毗陀品 二○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四
一○ 复次,都中之众供养此人中尊,此第二会座,为九亿之数。
一一 胜者住天上之都而降来,时为第三之会座,八亿之数。
一二 予尔时,名为须奢陀[善生]婆罗门,弟子等共同以饮食物供养佛。
一三 须毗陀,世间导师亦为予预言:“由此经无量劫将成佛。
一四 勤应勤……乃至……[第四之一三]将面此[佛]”。
一五 闻彼佛之语又欣悦,得感激之心,为欲成此义,予更为努力。
一六 须毗陀大仙之都城名须达摩(善法),[父]名为须达摩刹帝利族,母名须达
摩。
28 一七 彼佛九千年间营在家之生活,具[有]库姆达、那利罗、婆多摩所谓三所优
美之宫殿。
一八 有七万之善饰妇女,其妃名沙曼吉,有名为尸哈之子。
一九 见四种之相,由宫殿出,人中最尊者七日之间行正勤行。
二○ 世间导师须毗陀大雄尊应梵天之请,于须达摩之优美苑林之中大转法轮。
二一 阿沙摩(无等)与须内陀(善眼)为须毗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阿努摩为彼
之侍者。
二二 那具罗与须奢陀为上首之女弟子,当开悟[时]此佛于那伽树下开悟。
二三 兰摩与须达陀为上位之常侍信士,那具罗与奢陀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四 大牟尼尊有五十八罗陀那[长度]身量,如千光之太阳,照耀一切方。
二五 恰如善开花林之种种香气薰育,佛之语亦以持戒之香气薰育。
二六 恰如大海水,只可见而不可饱(饮),只闻佛之语亦不可饱。
二七 时人寿为九万年,佛存在此世间度化多数之人。
二八 对其他之诸人、训诫与教示,如火之燃尽,此佛与弟子等同于入涅槃。
二九 彼佛为无等等,彼之弟子等获得力量。一切归于无[故],诸行岂非空耶!
三○ 须毗陀为尊贵正觉者,于尸哈(狮子)园中入于涅槃,此地彼地到处施行配
分[佛]之舍利。
须毗陀世尊之种姓第六 终。
佛种姓经 七 第六佛 须毗陀品 二○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六
29 八 第七佛 阿诺摩达西品
一 于须毗陀[佛]之后,有两足尊之正觉者阿诺摩达西(高见)[佛],名声无限,
有威光而难胜。
二 佛断一切结缚,碎破三有,为人天说示到达不退转之道。
三 难摇如大海,难到如大山,无限如虚空,开花如沙罗树王。
四 生类只见此佛亦得满悦,闻其发声,彼等达不灭[涅槃]。
五 彼时闻佛[之说法]令领会者数多而盛,第一次之说法,即有十亿之[人]领
会[法]。
六 其后于领会[法]而降法雨,于第二次之说法,有八亿人领会[法]。
七 其后,又降[佛之法雨],润泽生类,第三次领会[法]者,为七亿八千万。
八 此大仙亦获神通力,在于解脱而开花之辈集会有三次。
九 舍憍慢、愚痴,如是心归寂静之辈,为八十万人之会座。
一○ 第二次,无执著,离尘垢,如是归静息辈,为七十万人会座。
一一 第三次,获神通力,入于涅槃之苦行者,为六十万人之会座。
一二 予彼时,有大威神力之夜叉,在净居天,为数千万夜叉之主将。
一三 尔时予亦接近此大仙、世间导师、殊胜之佛,与彼众僧一并供养饮食。
一四 此清净眼之牟尼彼时亦为予预言:“由此[经]无量劫时,将成佛。
一五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此佛。”
一六 闻彼佛之语而欣悦,得感激之心,欲成就十种之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30 一七 阿诺摩达西师之都城名为阐达瓦提(有月),[父]耶沙瓦(有称)为刹帝利
族,母称为耶输陀罗。
一八 此佛营在家之生活事一万年,具有斯利(荣)、乌婆斯利(近荣)、瓦达之三
所优美之宫殿。
一九 有二十三万之善饰妇女,妃名为斯利摩,实子名为乌婆瓦那。
二○ 见四种之相,乘驾笼[出城门],满十个月之间勤所应勤。
二一 由大梵天之请,彼阿诺摩达西大牟尼、大雄[尊]于须达沙那苑林大转[法]
轮。
佛种姓经 八 第七佛 阿诺摩达西品 二○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八
二二 尼沙娑(人主)与阿须伽(无忧)为上首弟子,阿诺摩达西师之侍者名瓦鲁
那。
二三 孙达利与须摩那为彼之上首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阿周那。
二四 难第瓦达及斯利瓦达(吉祥增)为上位之常侍信士,郁婆罗与婆多摩为上位
之常侍信女。
二五 大牟尼[尊]之身量为五十八罗陀那,放其光明如升百光之太阳。
二六 当时人寿为十万岁,此[佛]生存此之间,济度多数之人。
二七 善开花之语,[即]胜者之教,依如是离贪、离垢之阿罗汉而愈益增美。
二八 彼[大]师名声无限,对此[诸人皆共]无双。总归于无[故],诸行岂非空
耶!
二九 [大]师胜者阿诺摩达西于达摩园入涅槃,其处此胜者之塔,高为二十五由
旬。
阿诺摩达西世尊之种姓第七 终。
31 九 第八佛 婆睹摩品
一 阿诺摩达西[佛]之后,有两足尊之正觉者,其名为婆睹摩(莲华),为无等者、
无双者之人。
二 其戒为无等者,定亦无有涯际,殊胜之智慧不可量,解脱亦不可喻。
三 此威光无双[之佛]转法轮,除大黑闇之[法]领会计有三次。
四 于第一之[法]领会,佛令十亿之人开悟,于第二之[法]领会所依者,令九
亿之开悟。
五 婆睹摩佛训示彼之实子,尔时,于第三之[法]领会,有八亿人。
六 婆睹摩大仙之集会有三,在第一之会座[集合]一兆之人。
七 奉献迦絺那[衣]之时,当施迦絺那衣,比丘等为正法将军缝制法衣。
八 彼时,此等离苦,有六通、有大威神力,无败事之比丘集合者为三十万。
九 又其次,此人[中]牛[王]于森林中入雨安居,彼时集合二十万[之人]。
一○ 予尔时为[百]兽之王者狮子,于森林之中增修远离之念来见胜者。
佛种姓经 九 第八佛 婆睹摩品 二○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一○
一一 以头礼拜胜者之足下,行右绕之礼,三度为狮子吼,七日之间近侍胜者。
一二 七日[而]如来由殊胜之等至而起,心中继续思惟,集千万之比丘。
一三 尔时,此大雄[尊]亦于彼等之间豫言:“由此[经]无量劫时,此者将成佛。
一四 勤于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此佛。”
一五 闻彼之语予心益为澄净,为欲成就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六 婆睹摩大仙之都名为阐娑迦,[父]名阿沙摩(无等)为刹帝利族,生母名阿
沙摩。
32 一七 营在家生活为一万年,具有难陀、苏耶沙、郁陀罗三所优美之宫殿。
一八 有三百三十万之善饰妇女,彼之夫人名郁陀罗,实子名蓝摩。
一九 见四种之相,乘车[出城门]而去,胜者满半个月之间,勤所应勤。
二○ 应梵天之请婆睹摩世间导师、大雄[尊],于达难迦之良苑林中大转法轮。
二一 娑罗与乌婆娑罗为婆睹摩大仙之上首弟子,名为瓦鲁那为彼之侍者。
二二 罗陀与须罗陀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摩诃须那。
二三 毗耶与阿沙摩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卢奇与难陀罗摩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四 大牟尼上升空中之事为五十八罗陀那,彼无双之光明,光出四方。
二五 月之光、日之光、尊宝摩尼珠之光,会于胜者殊胜之光者,一切失势。
二六 时人寿为十万年,彼于生存其间,济度多数之人。
二七 心熟之有情令悟无遗,其他者则唯训示,而彼[佛]入于涅槃。
二八 如[弃]蛇之古蜕,[弃]树之老叶,佛弃诸行[蕴]而入于涅槃,恰如火焰。
二九 殊胜之胜者[大]师婆睹摩,在达摩之园入于涅槃,依地方而此处彼处配分
舍利。
婆睹摩世尊之种姓第八 终。
33 一○ 第九佛 那罗陀品
一 婆睹摩[佛]之后,两足尊之正觉者,其名为那罗陀,无等类、无可比对之人。
二 此佛转轮王之长子、爱子,著华鬘璎珞前赴苑林。
三 于此处有一棵树,美观而名广传,蔓延清茂。近此而坐[彼]摩诃须那树下。
四 彼获无限,可比金刚之胜智,由此识别诸行之兴起、灭亡。
佛种姓经 一○ 第九佛 那罗陀品 二一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一二
五 彼于此处尽诸种烦恼无遗,达一切智与十四之佛智。”
六 达正菩提转法轮,于第一会领会[法]者,有一兆之数。
七 大牟尼调伏大都那龙王,彼时行神通向[人]天示现。
八 彼时为人天说法,九千亿者,超脱一切疑惑。
九 大雄尊之训己子时,彼之第三会领会[法]者,八千亿之数。
一○ 那罗陀大仙之集会[总计]有三,第一会座为一兆之数。
一一 佛之佛德并说其因缘,时九千亿无垢[之人]达于寂静。
一二 维楼奢那龙向[大]师捧献施物,时胜者之弟子达寂静者,为八千亿。
一三 予彼时,为严厉苦行之结发行者,步于虚空,于五种神通达到彼岸。
一四 彼时予亦伴无等等[之佛],对僧众亦一并供养饮食,亦奉献栴檀之香。
一五 此世间导师那罗陀[佛]亦为[予]宣示豫言:“由今于无量劫,此者将成佛。
一六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此佛。”
34 一七 闻彼之语又益心喜,为欲十种之波罗蜜果,决意更行苦行。
一八 都城名为单尼耶瓦提(有谷),[父]为刹帝利族,为须提瓦[善天]。为阿诺
摩[非卑]是那罗陀大仙之生母。
一九 彼营在家之生活事为九千年,有质陀、威质陀、阿毗罗三所优美之宫殿。
二○ 有四万三千之善饰妇女,名为质陀阇那是彼妃,名为难多郁陀罗为其实子。
二一 见四种之相,步行由宫殿出行,七日之间,世间导师行[正]勤行。
二二 受梵天之请,世间导师那罗陀大雄[尊],于达难迦之优美苑林大转[法]轮。
二三 跋达沙罗(贤沙罗)与质陀蜜陀(胜友)为那罗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为瓦
阇陀为彼侍者。
二四 郁陀罗与跋具尼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摩诃须那。
二五 郁伽陵陀与瓦沙婆为彼上位之常侍信士,印达瓦利与阐提为彼上位之常侍信
女。
二六 大牟尼[尊]之身量达八十八罗多那,似黄金花环,照耀十千世界。
二七 一寻量之光明由彼身发出,由一方及于一方,昼夜常扩散方由旬。
二八 当时遍于四方由旬之间,为佛之身光所覆,任何人亦无点燃炬火、灯火者。
二九 时人寿为九万年,此[佛]生存此世间,济度诸多之人。
佛种姓经 一○ 第九佛 那罗陀品 二一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一四
三○ 恰如大空因有月宫种种之美,彼之教亦因阿罗汉等而增添其美。
三一 其他入道之士为欲度由轮回界之流,此人[中]生[王]坚构正法桥而入于
涅槃。
三二 此佛为无等等,彼之漏尽弟子等又威光无双。归于无[故],诸行岂非空耶!
三三 所谓那罗陀胜者人[中]牛[王]于须达沙那都入于涅槃,彼处胜者优美之
塔,高为四由旬。
那罗陀世尊之种姓第九 终。
35 一一 第十佛 跋陀无陀罗品
一 在那罗陀[佛]之次,有两足尊之正觉者,跋陀无陀罗(莲华上)名为胜者,
可譬喻为大海难扰之事。
二 此佛出生之劫,为曼达劫,培植善[根]多数之诸人,于此劫中出生。
三 跋陀无陀罗世尊于第一之说法,令领会法者,其数有一兆。
四 其后[佛之法雨]降下,利乐生类,于第二会领会法者,有三万七千。
五 大雄[尊]之赴阿难陀父之处,击甘露打法鼓。
六 击法鼓降法雨时,于第三会领会[法]者,有五百万数。
七 为一切生类之训诫者、教示者、济度者而巧妙说法之佛,济度多数之众生。
八 此跋陀无陀罗[大]师之集会[计]有三,第一之会座,为一兆之数。
九 无等等之佛住耶婆罗山,此第二会座[集合]者,为九千亿之数。
一○ 其次游行出至大小村邑、国土,彼之第三会座集合者,为八千亿之数。
一一 其当时予名奢提罗(结发)之国吏,[跋陀无陀罗]正觉者为首及僧众施舍食
物与衣服。
一二 此佛亦坐于僧众之间[为]予豫言:“由此十万劫之后,此者将成佛。
一三 勤应勤者……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四 闻彼佛之语,决意更[行]苦行,为成满十波罗蜜而强固守道。
一五 尔时,外道等一切皆被排除,其中任何者亦均心惑气挫,无祭[火神]之事,
被排除于国土之外。
36 一六 一总集于此处,赴佛之前而申告:“大雄[尊]!汝为依估,有眼者![为我
佛种姓经 一一 第十佛 跋陀无陀罗品 二一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一六
等]作依所!
一七 [汝]一切生类之慈爱者、悲愍者、又求利益之人。令集来外道皆令住于五
戒。
一八 如此汝为无烦恼之身,外道等而为空无,严饰伏此[诸根]之阿罗汉故。”
一九 都城名为汉沙瓦提(有鹅),[父]名阿难陀为刹帝利族。此跋陀无陀罗大仙
之生母为须奢[善生]。
二○ 彼营在家之生活为一万年,[有]那罗瓦哈那、耶沙、瓦娑瓦提三所优美之宫
殿。
二一 有四万三千之善饰妇女,所谓[大仙原有之]妃为瓦须达陀,郁陀罗为实子。
二二 见四种之相由宫殿出,七日之间,上人行正勤行。
二三 应梵天之请,导师跋陀无陀罗大雄[尊],于所谓美提罗之优美苑林大转法轮。
二四 帝瓦罗(执天)与须奢(善生)为跋陀无陀罗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须曼那(善
意)为侍者。
二五 阿弥陀(无量)与阿娑摩(无等),为此世尊之上首女弟子,其菩提树为娑罗
罗。
二六 威提因那与提娑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哈陀与威奇陀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七 大牟尼似黄金之花环,有三十二种之优美相好,其身量成为五十八罗陀那。
二八 虽有垣、扉、壁、树木、丘陵、山岳,于四方十二由旬之间,无有妨彼之物。
二九 彼当时,人寿为十万年,彼[跋陀无陀罗]于生存此世间,济度多数之有情。
三○ 度多数之诸人,断一切之疑念,如火聚之放焰,佛与其弟子同入于涅槃。
三一 胜者跋陀无陀罗佛入涅槃于难陀园,此处此[佛]优美之塔,高为十二由旬。
跋陀无陀罗世尊之种姓第十 终。
37 一二 第十一佛 须美陀品
一 跋陀无陀罗[佛]之后,有名须美陀(善慧)之导师,高大而为难胜之威光,
为一切世间之胜者牟尼。
二 眼清口美,大直庄重,求一切有情之利益,令众多之人脱出系缚。
三 达佛最上之全智,于须达娑那(善现)城大转法轮。
佛种姓经 一二 第十一佛 须美陀品 二一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一八
四 于彼说法[人]领会法有三次,于第一会领会法者,为一兆之数。
五 其后又此胜者,调伏所谓毗婆康那(瓶耳)夜叉,于此第二会领会法者,为九
千亿之数。
六 复次,此名声无限[之佛]说明四种之谛理,此第三会之领会法者,为八千亿
之数。
七 须美陀大仙漏尽离垢,心归寂静,为如是诸人之集会,[总计]有三次。
八 胜者之近于须达娑那(善现),以近优美都城时,漏尽比丘来集者,有十亿。
九 又其次,于提瓦库陀,向比丘等捧迦缔那衣,彼时,此第二之会座,为九亿之
数。
一○ 其次又十力世尊之游行,尔时,此第三之会座,为八亿之数。
一一 予彼时名为郁陀罗(上胜)之婆罗门青年,在予之家积财为八亿。
一二 向世间导师及僧众施舍,归依于佛,且愿出家。
一三 此佛亦述随喜之辞,宣示豫言予:“由今于八万劫,此者将成佛。
一四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于佛。”
一五 闻此佛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六 [大]师之教经、律有九支分,一切尽习而光辉胜者之教。
38 一七 此处予坐[卧]行住上,为无疏失而过日,达六种之神通,出生于梵天之世界。
一八 [彼之]都名须达娑那(善现),[父]名须达陀(善施)为刹帝利族。须美
陀大仙之生母名为须达陀。
一九 彼营在家之生活为九千年,具有须阐陀、康洽那、斯利瓦陀三所优美之宫殿。
二○ 有四万八千美饰之妇女,名须曼那(善意)为彼妃。须弥陀(善友)为彼子。
二一 见四种之相,骑象而出去,正半月之间,胜者勤所应勤。
二二 应梵天之请而会,须美陀世间导师大雄[尊],于须达娑那优美之都大转[法]
轮。
二三 婆罗那(归依)与萨娑伽摩(一切欲)而为须美陀大仙之上首弟子,沙迦罗
(海)乃彼之侍者。
二四 罗摩及须罗摩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哈宁巴(大苦栋)。
佛种姓经 一二 第十一佛 须美陀品 二一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二○
二五 乌鲁耶罗与耶沙瓦(名称家)而为上位之常侍信士,耶输陀罗与斯利摩(光
辉家)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六 大牟尼之身量为六十八肘,恰如星拿中之月,照耀一切方。
二七 如轮王之摩尼珠照耀一由旬[之所],同等[此佛]之宝珠向四方放一由旬之
光。
二八 时人寿为九万年,此佛存在于此世间,曾济度众多之人。
二九 如彼[佛]之[具]三明、六通,如彼之得五力之阿罗汉等,均集于此教。
三○ 彼等一切名声无限,为善得解脱,灭[再生之]本质,现智慧之光,此等大
名声之士入于涅槃。
三一 殊胜之胜者须美陀佛于美陀园入涅槃,于处处之地方,广分配舍利。
须美陀世尊之种姓第十一 终。
39 一三 第十二 佛须阇陀品
一 于同曼陀劫,有名须阇陀(善生)导师,有狮子之颊,有牛王之肩,不可测,
不可胜。
二 如无垢清净之月,如千光日之多热,如是正觉者由吉瑞放光明耀辉。
三 正觉者达最上之全菩提,在须曼伽罗(善吉祥)之都大转法轮。
四 世间导师须阇陀[佛]说殊胜之法,于[此]第一会领会法者,有八亿之数。
五 名声无限须阇陀[佛]于天界入雨安居,于此第二会领会法者,有三万七千。
六 无等等之须阇陀佛赴父之前时,于[此]第三会领会法者,有六百万人。
七 须阇陀大仙对诸漏尽,垢秽除,心归寂静,如此[人人]之集会有三次。
八 既达[六]通、[五]力,与此[转]未达生生,集于此等第一会座者,为六百
万。
九 于次之集会胜者之降下三十三天,此第二之会座,为五百万人。
一○ 彼之为第一弟子者,赴正觉者人[中]牛[王]之前与四十万者俱。
一一 予彼时为四洲之主,行空中大力量之轮王。
一二 见世有不思议、希有、身毛弥立,往诣世间导师须阇陀[佛]之处。
一三 四洲之大王权与七种之贵宝供养于佛,于其前出家。
佛种姓经 一三 第十二 佛须阇陀品 二二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二二
一四 园丁等返施国土所产之受用具、坐卧之类向比丘众等奉献。
一五 十千[世界]之主此佛亦[为]予豫言:“由此为三千劫,此者将成佛。
40 一六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七 闻彼之语予益起喜悦心,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八 师之教有经、律九支分,一切尽习,以光辉师之教。
一九 此处予精勤以过时日,增修[四]梵住而达(六)神通之极,出生于梵天界。
二○ 于名为须曼伽罗(善吉祥)之都,名郁伽陀(上行)是刹帝利族,为须阇陀
大仙之[父],婆婆瓦提(有光)为其母。
二一 彼营在家生活为九千年,具有斯利(荣)、乌婆斯利(近荣)、难陀(善悦)
三所优美之宫殿。
二二 有二万三千之善饰妇女,有名斯利难陀(荣喜)之妃与乌婆阇那(近军)是
其实子。
二三 见四种之相,骑马出城而去,满九个月之间,胜者勤所应勤。
二四 世间导师依梵天之请,须阇陀大雄[尊],在须曼伽罗殊胜之林苑大转法轮。
二五 须达娑那(善现)与须提瓦(善天)为须阇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那罗陀为
侍者。
二六 那伽(龙)与那伽娑摩罗(龙共实)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
摩诃耶鲁(大竹)。
二七 此树干坚,无孔叶繁,直而大,美而可爱。
二八 先在干之一枝而茂盛,由此而分枝叶,犹如善结之团扇,而为此树之美丽。
二九 此树无棘,孔亦不大,树枝蔓延而繁浓,垂影甚为可爱。
三○ 须阇陀与质陀为上首之常侍信士,须巴达与跋陀摩为上首之常侍信女。
三一 此胜者身量为五十罗陀那,皆具有优美之容姿。且具一切之美德。
三二 彼之光明无等者,散至四方,无量无俦,不可以譬比例。
三三 彼当时,人寿为九百万,此如来生存此世之间,济度众多之人。
三四 恰如大海之波,恰如大空之星,如此教之语依阿罗汉而集。
41 三五 此佛他亦无等者,此等之德亦无俦比。归于无[故],诸行岂非空耶!
三六 优越之胜者须阇陀佛,于师罗(岩石)园入于涅槃,其处支提为三牛所呼之
佛种姓经 十三 第十二 佛须阇陀品 二二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二四
高远。
须阇陀世尊之种姓第十二 终。
一四 第十三佛 毗耶达西品
一 在须阇陀[佛]之后,有自存之世间导师毗耶达西(喜见)佛,无等等、大名
声而不可胜。
二 此名声无限之佛,如太阳之光辉,拂去一切黑暗转大法轮。
三 此威光无比[之佛]亦有三次[法]领会,于第一会领会法者,为一兆之数。
四 须达娑那(善现)天王执著邪见,[大]师排除彼之[邪]见而为说法。
五 时行无双之大集会,于第二会令领会法者,为九千亿之数。
六 成为人间之[御者佛],调伏似水槽口之大象时,于第三会令领会法者,为八千
亿之数。
七 此毗耶达西[佛]集会此有三次,第一之会座,为一兆之数。
八 其次九亿之牟尼等集于一处,第三会座,有八亿之众。
九 予彼时,名为迦叶之婆罗门,为[吠陀]之读诵者,神聘之护持者,通达三吠
陀者。
一○ 闻此[佛说]法,予心起喜悦,以一兆之金构筑僧伽蓝。
一一 向佛捧献[僧伽]蓝,得欣喜、感激之情,予归依佛,坚时五戒。
一二 此佛亦坐于僧伽中,为予豫言:“由今一千八百劫,此者将成佛。
42 一三 勤所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彼面[佛]。”
一四 闻彼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五 在须单尼耶(善谷)之都,[父]谓须达陀为刹帝利族,名须阐陀(善月)为
毗耶达西师之母。
一六 彼营在家之生活为九千年,有须尼摩罗(善无垢)、威摩罗(离垢)、义利屈
哈(山窟)三所优美之宫殿。
一七 有三百三十万之善饰妇女,名为威摩罗为夫人,名为康奢那罗(金滨)为实
子。
一八 见四种之相,乘车出行,六个月之间,人中尊者行[正]勤行。
佛种姓经 一四 第十三佛 毗耶达西品 二二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二六
一九 大牟尼依梵天之请毗耶达西大雄[尊],于可爱乐之郁娑瓦那(兴起)苑林转
大法轮。
二○ 婆利陀(所护)与沙婆达西(一切见)为上首弟子,谓须毗陀(所照)为此
毗耶达西师之侍者。
二一 须阇陀(善生)与达摩提那(法所施)为上首之女弟子,而此世尊之菩提树
称为伽屈陀。
二二 山那伽(流下)与达弥伽(适法)为上位之常侍信士,而伊娑迦与达摩提那
又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三 此名声无限,具三十二殊胜相好之佛,高八十肘见如沙罗树王。
二四 如此无等比之大仙之光,虽火、日、月亦非如是之光。
二五 此天中天者[佛]之有寿命之间,有眼者已九万年间存立于世。
二六 此佛无等者,此等双弟子亦无可比者,一切归于无[故],诸行岂非空耶!
二七 此毗耶达西为尊牟尼于阿娑陀园入涅槃,于其处有此胜者之塔,其高为三由
旬。
毗耶达西世尊之种姓第十三 终。
43 一五 第十四佛 阿陀达西品
一 同于曼陀劫,有阿陀达西(义见)为人[中]牛[王],攘除大黑闇成就最上菩
提。
二 依梵天之请,转大法轮,以甘露飨与十千之[人]天世界。
三 于此世界之依估,此亦有三次[法]领会,于第一会领会[法]者,有一兆之
数。
四 阿陀达西佛之游行天人界时,于第二会领会[法]者,有一兆之数。
五 次又佛于父之前说[法]时,于此第三会领会[法]者,又有一兆之数。
六 此大仙亦已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如是诸人之集会此有三次。
七 第一会座有九万八千人,第二会座,有八万八千人。
八 第三会座则集合三万八千之无取著、得脱、离垢之大仙等。
九 予其时为热烈苦行之结发行者,其名为须西摩,被认于地上第一。
佛种姓经 一五 第十四佛 阿陀达西品 二二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二八
一○ 天上之曼陀罗华、波头摩[华]、波利质多罗(昼度)[华]由天上世界采来
供捧正觉者。
一一 此佛大牟尼阿陀达西为予豫言:“由此千八百劫,此者将成佛。
一二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三 闻此佛之语亦欣悦,心感激,为成就十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四 都城名为须婆那(严饰)o 阿陀达西[大]师之[父]名沙迦罗[海]为刹帝
利族,母名须达娑那[善现]。
一五 彼营在家之生活一万年,有阿摩罗吉利(无魔山)、须罗吉利(天山)、吉利
瓦哈那(山窟)三所优美之宫殿。
一六 有三万三千善饰之妇女,其夫人名为威娑迦,彼之实子名为阇那。
44 一七 见四种之相后,骑马出行,满八个月之间,胜者勤应所勤。
一八 依梵天之请,大名声之阿陀达西大雄[尊],人[中]牛[王]在于阿诺摩(非
卑)园转大[法]轮。
一九 山陀(息)与乌婆山陀(安息)为阿陀达西师之上首弟子,名阿婆耶(无畏)
为侍者。
二○ 达摩(法)与须达摩(善法)为彼之上首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阐婆
迦。
二一 那屈罗与尼沙婆(人主)为上位之常侍信士,摩奇罗与须难陀(善喜)为上
位之常侍信女。
二二 此无等等之佛,身量亦有八十肘,如沙罗树王之光辉,如乌鲁罗伽(竹王)
之些兄满。
二三 彼自然之身光有数十亿,时时照耀上下十方由旬之间。
二四 此佛,人[中]牛[王],所有生类中之最优者、有眼者、牟尼[尊]在世生
存十万年。
二五 与无双光明照耀人天世界,如火燃薪尽,达于无常!
二六 优越胜者阿陀达西[佛]于阿诺摩园入涅槃,此处、彼处、随处分配舍利。
阿陀达西世尊之种姓第十四 终。
佛种姓经 一五 第十四佛 阿陀达西品 二二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三○
45 一六 第十五佛 达摩达西品
一 同于一曼陀劫,有大名声之达摩达西(法见)[佛],彼破盲闇,光辉照耀人天
界。
二 此威无双[佛]转大法轮,于第一会领会法者,有一兆之数。
三 达摩达西佛之调伏珊阇耶仙时,于[此]第二会领会[法]者,有九亿之数。
四 帝释天与眷属,共来达摩达西[佛]之前,于此第三会领会[法]者,有八亿
之数。
五 此天中天亦灭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如是之[人人]之集会,此有三次。
六 达摩达西佛于娑罗那入雨安居,此第一会座,为百亿之数。
七 其次,佛由天界来人界,此第二会座,为十亿之数。
八 其次,佛说头陀行之德时,此第三会座,为八亿之数。
九 予于其时,为都市之破击者帝释天,以天上之香、花鬘、音乐供养佛。
一○ 此佛亦坐于天人之间,为予豫言:“由此千八百劫,此者将成佛。
一一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二 闻彼之语,心益澄净,为成就十种婆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三 都城为娑罗那(归依)。达摩达西师之[父]名为娑罗那为刹帝利族,母名为
须难陀(善喜)。
一四 彼营在家生活八千年,具有阿罗奢(无尘)、威罗奢(离尘)、须达娑那(善
现)为三所优美之宫殿。
一五 有四万三千善饰之妇女,有夫人名威质多利,有芬若瓦达那(善业增)为实
子。
46 一六 观四种之异相,由宫殿脱出,人中殊胜者(佛)七日之间行[正]勤行。
一七 为梵天之请,人[中]牛[王]、人中殊胜者达摩达西大雄[尊]于美伽达耶
(鹿野苑)转大法轮。
一八 婆多摩(莲华)与普娑提瓦(触天)为彼之上首弟子,须尔陀(善眼)为达
摩达西师之侍者。
一九 凯摩与娑奢那摩为彼之上位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频婆伽罗。
佛种姓经 十六 第十五佛 达摩达西品 二三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三二
二○ 须拔兹达(善贤)与伽提沙哈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娑利耶与瓦利耶为上位之
常侍信女。
二一 此无等等之佛,亦身量八十肘,以彼之威光,照耀十千世界。
二二 如善开花之沙罗树王,恰如空中之电,如日中之太阳,是彼[佛]之照耀。
二三 此威光无比之[佛]具眼者之寿命,亦同世生存十万年。
二四 教之除垢腻,现光明,如空中之月,显现光辉,与彼之弟子等共入涅槃。
二五 大雄[尊]达摩达西于凯沙(毛发)园入涅槃,于彼处有彼优美之塔,其高
为三由旬。
达摩达西世尊之种姓第十五 终。
47 一七 第十六佛 悉达陀品
一 于达摩达西[佛]之后,有名悉达陀(义成就)之导师,攘除一切黑闇,如升
空之太阳。
二 此佛亦达正觉,度人天、降法雨、使人天入涅槃。
三 此威光无双[之佛],亦有三次法领会,第一会之领会[法]者,为一兆之数。
四 次于毗摩(怖畏)国,击[法]鼓时,其第二会,领会法者,为九亿人。
五 此人中尊之佛于卫婆罗[城]说法时,此第三会,领会[法]者,为九亿人。
六 此两足尊亦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如是人人之集会,有三次。
七 于此三处有十亿、九亿、八亿离垢秽诸人之会座。
八 予其时,名为曼伽罗(吉祥)苦行者,威光炽盛,难与克击,有[六]神通[五]
力,达于善定。
九 予由阎浮树采果实来捧献悉达陀[佛],正觉者受取而宣示此语。
一○ “见此激烈之苦行结发行者!由今九十四劫,此人将成佛。
一一 勤所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此[佛]。”
一二 闻彼之语心益澄净,为成就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三 都名卫婆罗。悉达陀大仙之[父]名乌提那为刹帝利族,母名须婆娑(善触)。
一四 彼营在家之生活一万年,有库伽娑、郁婆罗、库伽努陀三所优美之宫殿。
一五 有四万八千之善饰妇女,彼之夫人名须曼那(善意),名阿努婆摩(无譬喻)
佛种姓经 一七 第十六佛 悉达陀品 二三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三四
为实子。
一六 观四种之相,乘驾笼[轿]出行,满十个月之间,胜者勤应勤。
48 一七 依梵天之请,世间导师、人间之胜者,悉达陀大雄[尊]于鹿野苑转大法轮。
一八 珊婆罗(共果)与须弥陀(善友)为上首之弟子,为悉达陀大仙之侍者名丽瓦陀。
一九 西瓦罗与须罗摩(善乐)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伽尼伽罗。
二○ 须毗耶(善意)与沙无达(海)为上位常侍信士,蓝摩(所乐)与须蓝摩(善
所乐)为上位常侍信女。
二一 此佛上升空中为六十罗陀那,似黄金之花环,照破十千世界。
二二 此佛,有眼者、是无等等、无双、无比伦之人,生存在世十万年。
二三 放无垢之光,使诸弟子开花,依等至令有光辉后,与弟子等同入涅槃。
二四 尊牟尼,悉达陀佛于阿诺摩园入涅槃,彼处彼尊之塔,高为四由旬。
悉达陀世尊之种姓第十六 终。
一八 第十七佛 帝沙品
一 于悉达陀[佛]之后,有无等无对比之人,持戒无限,名声无量最第一之导师
帝沙佛。
二 彼攘盲闇、照人天、慈愍者、大雄[尊],出现于世。
三 彼神足,又无比类,戒、定均无有比类。于一切事达成满而转[法]轮。
四 此佛对十方世界发清净之音声,彼第一说法[之际],集者为一兆之数。
五 于第二为九亿,于第三为六亿,尔时,彼[佛]于所集之人天,令脱出系缚。
六 世间第一之导师帝沙[佛],以灭尽诸漏,舍离垢秽,心归寂静,如是[人人]
之集会有三次。
七 其第一会座漏尽之人为一千,第二会座,为九百万。
49 八 第三会座,尽诸漏,离垢秽,依解脱而开花之人人为八百万。
九 予彼时,名须阇陀(善生)为刹帝利族,弃多大之财宝,入仙人之道而出家。
一○ 予出家值世间导师出[世]。闻“佛”之声予心起喜悦。
佛种姓经 一八 第十七佛 帝沙品 二三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三六
一一 双手持天之曼陀罗[华]、波头摩[华]、波利质多罗[华],不断震颤来至佛
前。
一二 伴四种姓之[人人]世间最第一之导师帝沙[佛所],持彼华置于胜者[之头]上。
一三 此佛亦坐于人人之间,为予豫言:“由此九十二劫,此者将成佛
一四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五 闻彼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六 都名凯摩伽,帝沙大仙之[父]名阇那珊陀(结民)是刹帝利族,母名婆头
摩(莲华)。
一七 彼营在家生活七千年,有具哈阇罗(窟石山)、那利(妇女)、尼沙婆(人牛
王)之三所优美宫殿。
一八 有三千之妇女,皆著善饰。夫人为须跋陀(善贤),名阿难陀为实子。
一九 见四种之相,胜者骑马出行,而勤应勤,八个月无缺欠。
二○ 应梵天之请,世间导师帝沙大雄[尊]于耶沙瓦提(有名声)之优美[都]
市转大[法]轮。
二一 婆罗门提婆(梵天)与乌达耶(上升)为此大仙之上首弟子,名沂曼迦(平
等行)为彼之侍者。
二二 普萨(触)与须达陀(善与)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阿沙那。
二三 珊婆罗与斯利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奇沙乔达弥与乌婆阇那为上位之常侍信
女。
二四 此佛胜者之身量为六十罗陀那,无譬喻无等类,见如雪山。
二五 此威光无双之有眼者,寿命亦无上,生存在世为十万年。
二六 受高尊优之大名声,放光如火聚后,佛与彼弟子众共入涅槃。
50 二七 如云由风之被拂,如黑闇灯由之被灭,如露由日之被消,佛与弟子众共同入
涅槃。
二八 尊胜者帝沙佛于难陀园入涅槃,彼处有此胜者之塔,高三由旬。
帝沙世尊之种姓第十七 终。
佛种姓经 一八 第十七佛 帝沙品 二三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三八
一九 第十八佛 普沙品
一 于同曼陀劫,有无上之师,世间第一之导师,普沙佛为无譬无等者。
二 此佛亦驱逐一切黑闇,解大缠结,降甘露之雨,使饱人天。
三 普沙佛于星回善日,转大法轮,此第一会令领会[法]者,为一兆之数。
四 于第二会领会[法]者而为九百万之数,于第三会领会[法]者,为八百万。
五 普沙大仙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为如是人人[集合]有三次。”
六 第一会座[集]六百万人,于第二会座[集]五百万人。
七 于第三会座无取著而解脱,断谢托胎者,[集]四百万人。
八 予彼时,名威质多威(甚胜者)为刹帝利族,弃大王之位,于此佛之前出家。
九 此世间第一之导师、普沙佛亦为予豫言:“由此九十二劫,此者将成佛。
一○ 勤应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将面此佛。”
一一 闻彼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二 [大]师经、律九分之教,一切学尽,光辉胜者之教。
51 一三 于此[教]之上不放逸而度时,修[四]梵[住],达[六]神通之彼岸,予
往生梵天世界。
一四 普沙大仙之都府,名为伽西伽,[父]名伽阇耶那(胜军)为刹帝利族,母为
悉利摩(有祥)。
一五 彼营在家生活六万年,[有]伽鲁罗、汉沙[鹅]、须万那婆罗(金养)三所
优美之宫殿。
一六 有二万三千善饰之妇女,夫人名奇沂瞿昙弥,实子名阿难陀。
一七 观四种之相,骑象出行,行上人之正勤行为六月。
一八 受梵天之请,世间第一之导师普沙大雄[尊]上人于鹿野苑转大[法]轮。
一九 须奇陀(所乐)与达摩阇那(法军)为普沙大仙之上首弟子,侍者名为珊毗
耶。
二○ 阇罗(动)与乌婆阇罗(近动)为世尊之上首女弟子,菩提树称为阿曼陀。
二一 达难阇耶(财胜)与威沙伽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婆多摩与那迦为上位之常侍
信女。
佛种姓经 一九 第十八佛 普沙品 二三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四○
二二 此牟尼之身量五十八罗陀那,如百光之日,满月宫王之光辉。
二三 时人寿为九万年,此佛生存此世之间,济度众多之人。
二四 诫诸多之有情,度大量人众,此名声无双之师,与彼弟子众同入涅槃。
二五 优越之胜者、普沙师于须那园入涅槃,随处处地方分配其舍利。
普沙世尊之种姓第十八 终。
52 二○ 第十九佛 毗婆尸品
一 于普沙佛之后,有正觉者,两足者中之尊胜者,其名为毗婆尸,具眼者出现于
世。
二 破一切无明,达最上之正菩提,为转法轮,出至般多摩提(有亲者)之都。
三 转大法轮,导师令[在家出家]两者开悟,第一会令领会[法]者,其数不可
计算。
四 其次又名声无量[之此佛]于此处说谛理,此第二会领会法者,有八万四千人。
五 八万四千之人人,效正觉者出家,彼等到达园林,具眼者为之说法。
六 彼随侍之徒,闻胜者一切方便之语,又达殊胜之法,此为第三之[法]领会。
七 于毗婆尸大仙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为如是人人之集会,此有三次。
八 第一之会座为六万八千人,第二会座,[集]十万之比丘。
九 第三之会座,有八万之比丘,正觉者于比丘众之中,照耀光辉。
一○ 予彼时,为龙王有大神通力,其名阿都罗为[无比],植善根有荣光。
一一 彼时数千万之龙,为供养避开天乐接近此尊贵者。
一二 接近世间导师毗婆尸正觉者,以摩尼真珠之宝镂一切璎珞为饰物,持来请献
法王,尔时以布施黄金之座林。
一三 此佛亦于僧众中为予豫言:一由今于九十一劫,此者将成佛。
一四 于迦毗罗卫之乐都,如来出家,勤应勤,行难行后,
53 一五 如来坐于阇婆罗树下,于彼处受取粥饭,达尼连禅河。
一六 于尼连禅河之岸,胜者啜粥,寻已修理之善路,近至菩提树下。
一七 由此[对]殊胜善菩提道场,右绕行礼,于阿沙陀树下,大名声之人将悟正
菩提。
佛种姓经 二○ 第十九佛 毗婆尸品 二四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四二
一八 此[人]之生母为摩耶,父名净饭,此[人]为瞿昙。
一九 无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住善定之库利达与乌婆提沙为彼上首之弟子。
二○、二一 侍者名阿难陀,随侍此胜者,凯摩与郁婆罗万那无漏、离垢、静心、
住善定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阿沙陀。
二二 予闻此[佛]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婆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二三 毗婆尸大仙之都名般头摩提,父名般头摩为刹帝利族,母名般头摩提。
二四 彼营在家生活八千年,有难陀(喜悦)、须难陀(善喜悦)、斯利摩(有祥)
之三所优美宫殿。
二五 有四万三千之善饰妇女,彼女名须檀那为彼之夫人,名珊瓦达康陀为实子。
二六 见四种之相,乘车出去,满八个月之间,勤应勤。
二七 应梵天之请,世间导师毗婆尸大雄[尊]最上人转大法轮。
二八 康陀(蕴)与提沙为毗婆尸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阿须伽为侍者。
二九 阐陀(月)与阐陀弥陀(月友)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婆陀
利。
三○ 普那婆须弥陀与那迦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斯利摩与郁陀罗为上位之常侍信
女。
三一 毗婆尸世间导师之身量为八十肘,其光明及于四方七由旬。
三二 佛之寿量为八万年,佛生存之间,济度数多之人。
三三 为众多之人天解系缚,[为]余地之凡夫,说道与非道。
54 三四 显示光明,说不灭之道,如火聚照明光辉后,佛与弟子众同入涅槃。
三五 优越之神通,优越之智慧,[欲、色、无色、出世]四地之相,一切归无,然
则诸行岂非空耶!
三六 毗婆尸是殊胜之胜者、贤者于须弥陀(善友)园入涅槃,其优美之塔其处为
高七由旬。
毗婆尸世尊之种姓第十九 终。
二一 第二十佛 尸弃品
一 毗婆尸[佛]之后,有正觉者、两足尊,其名为尸弃,为无等类,无可对比之
佛种姓经 二一 第二十佛 尸弃品 二四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四四
胜者。
二 碎魔王之军,达最上之正菩提,[佛]为慈愍生类,转大法轮。
三 最上第一之胜者尸弃[佛]之转法轮,第一会令领会[法]者,为一兆之数
四 其后为拿之长、最上人[佛]之说法,第二会令领会[法]者,为九千亿之数。
五 于人天界示现二神通,第三会令领会[法]者,为八千亿之数。
六 于尸弃大仙尽诸漏、去垢秽、心归寂静,为如彼[佛]人人之集会有三次。
七 于第一之会座有十万之比丘,于第二之会座有八万之比丘。
八 于第三会座有七万之比丘,如池中生长之莲华,无污染之处。
九 予彼时,名阿林达摩(伏敌)为刹帝利族,由正觉者为上首及比丘众供养饮食
物。
一○ 布施几千万领诸多优美之衣服,予向正觉者布施饰象之乘物。
一一 象之乘物适宜之化造,常确乎建立予、心立成满。
55 一二 此世间第一导师尸弃佛亦为予豫言:“由此三十一劫,此者将成佛。”
一三 于迦毗罗卫之乐都……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应勤]……乃至言
[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四 闻彼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五 尸弃大仙之都,名为阿鲁那瓦提(有日),[父]名阿鲁那为刹帝利族,母名
为婆婆瓦提(有光)。
一六 彼营在家生活七千年,[有]须阇陀(善月)、义利(山)、瓦哈那(运载)三
所优美之宫殿。
一七 有二万四千之善饰妇女,夫人名为沙婆羯摩(一切欲),实子名阿脱罗。
一八 此最上人见四种之相,骑象之乘物出去,八个月之间,行[正]勤行。
一九 应梵天之请,世间第一导师尸弃大雄[尊]、最上人,于鹿野苑转大[法]轮。
二○ 阿毗浮(优胜者)、名珊婆瓦(出生)为尸弃大仙之上首弟子,凯曼伽罗(作
安稳),为彼之侍者。
二一 阿奇罗(无障碍)、婆头摩(莲华)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芬
达利伽(白莲)。
二二 斯利瓦陀(吉禅增)、阐达(月)为上位之常侍信士,质多(心)、须屈陀(善
佛种姓经 二一 第二十佛 尸弃品 二四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四六
所护)为常侍之信女。
二三 此佛之身量为七十肘,如黄金之花环,有三十二种之优美相好。
二四 由其身昼夜常向诸方放一寻量之光明,其光[及]三由旬。
二五 此大仙之寿量为七万年,此佛在生存此世之间,济度众多之人。
二六 降法雨,润人天,使彼等达到安稳[地]后,佛与其弟子等同入涅槃。
二七 有[八十]随好,[有]三十二种尊相,一切归无故,一切行岂非空耶!
二八 谓尸弃尊牟尼,佛于都沙(衣服)园入涅槃,其处有此佛之尊塔,高为三由
旬。
尸弃世尊之种姓第二十 终。
56 二二 第二十一佛 毗舍浮品
一 于同曼陀劫,无比伦、无对等者,名为毗舍浮胜者,出现于世。
二 此处知欲火之被点,渴爱之被伏,如龙象之断系缚,已达最上之菩提。
三 世间导师、毗舍浮[尊]之转法轮,第一会领会[法]者,有八千亿。
四 世间之长者、人[中]牛[王]于出此国游行,第二会领会[法]者,为七千
亿。
五 彼[佛]拂大[邪]见,行神通,十千世界之人间天人,集于人天两界。
六 为未曾有,身毛可弥立,见大不思议,天人、人间之开悟者,其数为六亿。
七 于毗舍浮大仙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如彼[人人]之集会,此有三次。
八 第一之会座为八万之比丘,第二之会座,为七万之比丘。
九 第三之会座,为六万之比丘,有畏老衰之心,[佛]之实子等大仙。
一○ 彼无比之佛,转殊胜之[法]轮,闻彼之胜法予喜而出家。
一一 予彼时,名须达沙那(善现)为刹帝利族,以饮食、衣服、供养胜者与比丘
众俱。
一二 昼夜不懈行大布施,于胜者之前,具万德出家之身。
一三 具阿阇梨之德,有苦行、持戒、善定,求一切智,使乐胜者之教。
一四 起信心、喜悦心,予礼拜佛[大]师。以菩提之故,予起喜悦心。
一五 知[予]心无退转,正觉者如次宣告:“由此三十一劫,此者将成佛。
佛种姓经 二二 第二十一佛 毗舍浮品 二四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四八
一六 于乐都迦毗罗卫……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应勤]……乃至言[第
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57 一七 闻此[佛]之语,心益澄净,为成十种波罗蜜,决心更行苦行。
一八 毗舍浮大仙之都,名为阿诺摩,[父]为须婆提陀为刹帝利族,母名为耶沙瓦
提(有名声)。
一九 彼营在家之生活六千年,[有]卢奇(喜)、须卢奇(善喜)、瓦达那(增)三
所优美之宫殿。
二○ 有满三万之善饰妇女,彼夫人名为须奇陀(善心),实子名为须婆普达(善
觉)。
二一 见四种之相,乘舆出去,最上人六个月之间,行[正]勤行。
二二 应梵天之请,世间导师、毗舍浮大雄[尊]于阿鲁那(日)园转大[法]轮。
二三 须那与郁陀罗为毗舍浮大仙之上首弟子,名乌婆珊陀(安息)为侍者。
二四 达摩(调伏)与沙摩罗(共鬘)为此世尊之上首女弟子,大沙罗为彼之菩提
树。
二五 须提伽(吉瑞者)与蓝摩(乐)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瞿昙弥与斯利摩为上
位之常侍信女。
二六 可等比黄金之柱,身量有六十肘,夜时身亦发光明,为如尸弃山。
二七 佛之寿量为六万年,佛生存于此之间,济度多数之人。
二八 为诸多之人人详分别说法,整理法船,佛与其弟子等同入涅槃。
二九 大众所见为美,精舍与威仪亦然。一切归于无[故],一切诸行岂非空耶!
三○ 毗舍浮尊胜者[大]师于凯摩园入涅槃,随处处地方行分配舍利。
毗舍浮世尊之种姓第二十一 终。
58 二三 第二十二佛 拘留孙品
一 于毗舍浮[佛]之后,有两足尊之正觉者,其名为俱留孙,不可测,难克之事。
二 断尽一切生有,达行之彼岸。如破狮子之槛,达最上之菩提。
三 世间导师俱留孙[佛]之转法轮,第一会领会[法]者,为四千亿。
四 于中空、又于上空行双变之神通,济度三千亿之人天。
佛种姓经 二三 第二十二佛 拘留孙品 二四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五○
五 人中天[佛]为夜叉说四谛之理,已领会其法者,为难测其数。
六 拘留孙世尊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为如彼[佛]人人唯一之集会。
七 依灭诸漏其他之块团,令人人调御达于地,彼时集合为四万。
八 予彼时,为刹帝利族,名为凯摩,向如来、胜者之子施大施物。
九 施钵、衣、涂眼药、甘味之新芽,调此等殊胜尊之所望者。
一○ 此牟尼、世间导师、拘留孙[佛]亦为予豫言:“于此贤劫,此者将成佛,
一一 于名迦毗罗卫之乐都……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应勤]……乃至
言[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二 予闻彼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三 都城名凯摩瓦提(有安稳),予彼时,名凯摩(安稳),求一切智,彼佛之前
出家。
一四 阿义达陀(火授)婆罗门为此佛拘留孙大仙之父,名威沙迦为其母。
一五 正觉者之大家族,住于其处之凯摩都,为人间中之优胜者、长者、家世善,
名声高者。
一六 彼营在家生活四千年,[有]卢奇、须卢奇、瓦达那三所最上之宫殿。
一七 有满三万数之著善饰妇女,名威罗阇摩那(能遍照)为夫人,名郁陀罗为实
子。
一八 见四种之相,乘车出行,胜者勤应勤之事,八个月无缺。
一九 应梵天之请,世间导师拘留孙大雄[尊],最上人于鹿野苑转大[法]轮。
二○ 名威都罗(离担)、珊阇瓦(共活)者,为拘留孙师之上首弟子,名菩提迦(觉
生)为侍者。
二一 沙摩(黑)与阐婆那摩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斯利沙。
二二 阿秋陀(未死)与须曼那(善意)为上位之常侍信士,难陀(欣喜)与须难
陀(善欣喜)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三 大牟尼身量为四十罗陀那,发金色之光,[及]于四方十二由旬。
二四 此大仙之寿命为四万岁,存在此世间济度数多之人。
二五 于人天两界为男女张设法店,作狮子吼,佛与弟子众同入涅槃。
二六 彼之言语有八支分,常无瑕疵,一切归无[故],一切行岂非空耶!
佛种姓经 二三 第二十二佛 拘留孙品 二五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五二
二七 拘留孙胜者,于凯摩园入涅槃,于其处有彼美优之塔,耸立于空中为一牛呼
[声之高广]。
拘留孙世尊之种姓第二十二 终。
60 二四 第二十三佛 拘那含牟尼品
一 拘留孙[佛]之后,为正觉者、两足尊,名为拘那含牟尼胜者,是世界之长者、
人[中]牛[王]。
二 满十种之法,过难路,除尽一切垢秽,已达最上之正菩提。
三 尊师拘那含牟尼之转法轮,第一会领会[法]者为三千亿数。
四 行神通,伏外道等,于第二会领会[法]者,为二千亿数。
五 由彼又行神通,胜者上天子之都,住于其处,为赤黄毛毡色之石座。
六 牟尼尊说七部论,入雨安居,于第三会领会[法]者,为一千亿数。
七 于此天中天[佛]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此如彼人人之会座之一。
八 时超四种之瀑流,打碎死王,比丘等之集合者,为三万。
九 予彼时,名婆婆陀(山)为刹帝利族,有朋友同僚,持无限之力。
一○ 为见正觉者前往赴会,开无上之法,招胜者与比丘俱,随求而奉献施物。
一一 毛织物、中国制之布、绢布、毛布、与黄金制之履亦奉献于师之弟子等。
一二 此牟尼[尊]亦坐于大众之间,为予豫言:“于此贤劫,此者将成佛
一三 于迦毗罗卫之乐都……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应勤]……乃至言
[第四之一三]……将面彼佛。”
一四 闻彼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一五 求一切智,向最上人捧献施物,予投弃大王之位,于彼佛之前出家。
一六 都名须婆瓦提(有彩),彼名须婆(彩)为刹帝利族,正觉者之大家族住于其
处为都城。
61 一七 彼映若达陀(祭施)婆罗门为佛之父,名郁陀罗为拘那含牟尼之生母。
一八 彼营在家生活三千年,[有]头斯陀(满足、)珊头斯陀(知足)、珊头陀三
优美之宫殿。
一九 满一万六千善饰之妇女,名卢奇伽陀(喜肢)为夫人,名萨陀瓦哈(商主)
佛种姓经 二四 第二十三佛 拘那含牟尼品 二五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五四
为实子。
二○ 见四种之相,骑象出去,最上人六个月之间,行[正]勤行。
二一 依梵天之请导师拘那含牟尼大雄[尊]最上人于鹿野苑转大法轮。
二二 名频约沙(渐多)与郁陀罗,为上首之弟子,名须提奢(吉祥生)为拘那含
牟尼师之侍者。
二三 沙摩陀(海)与郁陀罗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优昙婆罗。
二四 郁伽(上)与须摩德瓦(月天)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喜瓦罗与沙摩(黑)为
上位之常侍信女。
二五 此佛其身长三十肘,如坩埚边缘之环,饰以光明。
二六 彼佛之寿量为三万年,佛生存于此之间,济度数多人。
二七 以正法之衣服,建立饰正法之支提,造正法之花环,佛与其弟子众同入涅槃。
二八 彼人人有大魅力,说明吉瑞之法者。一切归无[故],一切行岂非空耶!
二九 正觉者拘那含牟尼于婆婆陀(山)园入涅槃,随此处、彼处之地方行分配舍
利。
拘那含牟尼世尊之种姓第二十三 终。
62 二五 第二十四佛 迦叶品
一 于拘那含牟尼之后,有正觉者、两足尊,名为迦叶为法王,放大光辉。
二 弃传家财宝与诸多之饮食物,与乞食等施物,满心[之所愿],如破牛王之杙,
达最上之正菩提。
三 世间导师、迦叶[佛]之转法轮,于初会领会法者,有二千亿之数。
四 佛四个月之间游行于世,彼时,第二会领会[法]者,为一千亿之数。
五 行双神变,宣示智根,于第三会领[会法]者,为五百亿之数。
六 于天上之乐都须达摩(善法)城,于其处说法,胜者令三百亿之天人开悟。
七 其后人中天[佛],为夜叉说法,于彼等之中,领会[法]者,其数不可举算。
八 此天中天亦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亦如彼人人一次之会座。
九 其超越生有,依惭与戒如彼之比丘为二万人之会座。
一○ 予彼时,为婆罗门青年名为觉提婆罗(光护)为人所知,有学志,谙神咒,
佛种姓经 二五 第二十四佛 迦叶品 二五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五六
精通三种之吠陀。
一一 达相术、传说、正法之极意,巧知地上空中[之吉兆],通诸明,无疾病。
一二 于迦叶世尊,有名伽提迦罗(作瓶)为侍者,有服从心、恭敬心,于第三果
而入涅槃。
一三 伽提迦罗,伴予赴迦叶胜者之处,予闻彼之[说]法,于彼处出家。
一四 精进努力,善识别正与不正之勤,任何事亦无退堕,以完成胜者之教。
一五 凡佛所宣示,师之九分教,一切修习,以光辉胜者之教。
一六 见予之不思议,此佛亦豫言:“于此贤劫,此者将成佛。
63 一七 于名为迦毗罗卫乐都,如来出家,勤应勤,行难行后……乃至言[第四之一
三]……将面彼[佛]”。
一八 如来坐于阿阇婆罗树下,于彼处受取粥饭,而至尼连禅之河。
一九 于尼连禅河之岸,胜者啜粥,登上善加修理之路,以近菩提树下。
二○ 于是,彼最上人,[对]于菩提道场,右绕行礼,为难克取之伤所,登最上菩
提之座上,
二一 以跏趺坐,此大名声之[人]将开觉。此人之生母为摩耶,父名净饭,此人
为瞿昙。
二二 无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住于善定之库利达与乌婆提沙为彼之上首弟子。
二三、二四 侍者名阿难陀,随侍此胜者,凯摩与郁婆罗蔓那,无漏、离垢、静心、
住善定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阿沙陀。
二五 质多与哈达罗瓦迦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难陀母与郁多罗为上位之常侍信
女。”
二六 闻无等比之大仙此语,天人与人间欢喜:“此佛种子将成幼芽。”
二七 十千世界之天与人扬赞美之声,拍手且笑,合掌谟拜。
二八 “若我等虽有将失此世尊之教,于未来世我等将面此佛。
二九 恰如人人渡河,如见失对岸之上场,指向下流为上场,以渡大河。
三○ 然我等一切虽然离别此胜者,于未来世将面彼胜者。
三一 闻彼佛之语,心益澄净,为成满十种波罗蜜,决意更行苦行。
三二 予如是记忆,避非行,亦行难之行,唯为成菩提故。
佛种姓经 二五 第二十四佛 迦叶品 二五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五八
三三 都名波罗奈,彼名奇奇为刹帝利族,正觉者之大家族住其处为都城。
三四 彼婆罗门达陀(梵与)婆罗门为佛之父,名檀那瓦提(有财)为迦叶大仙之
生母。
64 三五 彼营在家生活二千年,[有]汉沙(白鹅)、耶沙(名声)、斯利难陀(吉祥喜)
三所优美之宫殿。
三六 有四万八千之美饰妇女,名须难陀为夫人,名伊质多阇那(能胜军)为实子。
三七 见四种之相,由宫殿而出,最上人七日之间,行[正]勤行。
三八 应梵天之请,世间导师、迦叶大雄[尊]、最上人于鹿野苑转大法轮。
三九 帝沙与婆罗豆瓦阇为迦叶大仙之上首弟子,萨婆弥陀(一切友)为彼之侍者。
四○ 阿鲁罗与乌鲁卫罗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树称为尼拘律。
四一 须曼伽罗(善吉祥)与伽提迦罗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伊质多阇那(能胜军)
与婆达(贤)为上位之常侍信女。
四二 如谓身长,此佛为二十罗陀那,如空中之电杖,如蚀[后再]满之月光。
四三 此大仙之寿量二万年,佛生存此之间济度多数之人。
四四 掘正法之池,施[持]戒之涂香,著正法之衣服,饰正法之花鬘。
四五 [依]正法离垢秽,立于大众间之镜,[宣示]“无论 任何人欲望得涅槃者,
见予之庄严!”
四六 施[持]戒之胸衣、禅定之甲胄,著正法之皮衣,施最善之武装。
四七 施正念之楯、锐利智慧之楯,可碎[破]戒之敌,施正法殊胜之刀。
四八 三明之装饰,四果之花鬘,六神通之璎珞,正法之华彩饰。
四九 施制邪恶之正法白伞,化造无畏之花,佛与其弟子等共入涅槃。
五○ 彼实难测难克之正觉者,实唯此[应示云]“来见!”善说之法宝!
五一 实此为善履行伤所之无上法宝。一切归无[故],一切行岂非空耶!
五二 胜者大迦叶师于阇陀围耶园入涅槃,于其同处有此胜者之塔,高为一由旬。
迦叶世尊之种姓第二十四 终。
65 二六 第二十五佛 瞿昙品
一 予今为释迦族之增长者,为瞿昙佛,勤应勤,达最上之正菩提。
佛种姓经 二六 第二十五佛 瞿昙品 二五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六○
二 受梵天之请,转大法轮,第一会领会[法]者,有一亿八千数。
三 由彼而后,又[为]人天之会座说法,于第二会领会[法]者,为不可说之数。
四 今同于此处教诫实子,第三会领会法者,为不可说之数。
五 予大仙声闻之集会,唯有一次,集聚一千二百五十人之比丘等。
六 离垢秽于比丘众中辉光,与一切望,满足一切之诸欲,如摩尼珠。
七 弃生有之欲,望得[极]果之有情等,垂慈悲而说四谛之理。
八 领会法者有一万乃至二万,以一人二人之领会者,为不可量。
九 远闻,为大众之物,丰荣,善开花,予释迦牟尼之教,善净于此处。
一○ 尽诸漏、离垢秽、心归寂静、住于善定比丘几百之徒常伴于予。
一一 今于此处,弃人间之生有者,彼心少己我,有学之比丘等,无被智者所难处。
一二 赞叹圣直者,常喜正法之人人,有正念不忘轮回之辈、将得开悟。
一三 予之都府迦毗罗卫,父为净饭大王,予之生母称为摩耶妃后。
一四 予营在家生活二十九年,具有罗摩(脱乐)、须罗摩(善悦乐)、须婆陀(善
养)三所优美宫殿。
一五 有四万善饰之妇女,夫人名为婆达迦阇那,名罗睢罗为实子。
一六 见四种之相,骑马出城,六年之间,予勤行[正]精勤、难苦行。
66 一七 于婆罗奈之伊西波陀那(仙人堕处)予转[法]轮。予为正觉者瞿昙,为一
切有情之所依处。
一八 寇利陀与乌婆提沙二人之比丘为上首弟子,名阿难陀为予近侍之侍者。
一九 凯摩与郁婆罗万那为比丘尼上首之女弟子,质多与跋陀罗瓦伽为上位之常侍
信士。
二○ 难陀母与郁陀罗为上位常侍之信女,予于阿沙陀树下达最上之菩提。
二一 予一寻量之身光,常升及十六肘之高。今在此处寿命,仅为百岁。
二二 予生存之间令悟最后生之人人,开设法炬,度多数之人。
二三 予亦不久与弟子众同于此处入涅槃,一如火之燃尽[时]。
二四 彼等威光无尽之人人,此等有十力之人人,具此三十二相,殊胜有德之身。
二五 如六色之太阳,放无双光明,一切归于无,实亦一切诸行空耶!
瞿昙世尊之种姓第二十五 终。
佛种姓经 二六 第二十五佛 瞿昙品 二六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六二
二七 诸 佛 品
一 由今不可测劫之前,有四人之导师。单罕伽罗(作爱)、美单伽罗(作慧)、其
后是沙罗难伽罗(作归依)与正觉者提槃迦罗(燃灯),此等同一劫出为胜者。
二 在提槃迦罗之后,有名毗檀尼耶导师,一劫中唯有一人济度数多之人。
三 提槃迦罗世尊与毗檀尼耶师,此等间之劫,以数不可计算。
四 毗檀尼耶之后[有]名曼伽罗(吉祥)导师,彼等以中间劫亦数之,是不可计算。
五 曼伽罗(吉祥)、须曼那(善意)、丽瓦陀(谄曲)、与须毗陀(所照)牟尼,此
等有眼者、放光明之佛亦同出一劫。
67 六 于须毗陀[佛]之后,有阿诺摩达西(高见)大名声家,彼等之中间劫亦数之,
是不可计算。
七 阿诺摩达西、婆多摩、那罗陀导师,此等之佛亦同一劫除黑闇之智者。
八 于那罗陀[尊]之后,有名导师婆都无达罗,于同一劫中出现,济度数多之人。
九 那罗陀世尊与婆都无达罗师,又其中间劫亦数之,是不可测。
一○ 由今十万劫之昔,有一人之大牟尼尊、世间解之婆都无达罗为应受供养之人。
一一 [由今]三万劫之昔,有二人之导师,须弥陀(善慧)与婆都无达罗之儿须
阇陀(善生)。
一二 由此八千劫之昔,有三人之导师,毗耶达西(喜见)、阿陀达西(义见)、达
摩达西(法见)之诸导师。
一三 须阇陀[佛]之子,此等正觉者、两足尊于同一劫之中出现为世无比伦之正
觉者。
一四 由今九十四劫之昔,有一人之大牟尼[尊],彼世间解之悉达陀(义成)为无
上之辨别者。
一五 由今九十二劫之昔,有二人之导师,提沙、普沙无等同、无比伦之正觉者。
一六 由此九十一劫之昔,有名毗婆尸之导师,彼亦为悲愍之佛,令有情脱出系缚。
一七 由今三十一劫,有二人之导师,为无等同、无比伦之尸弃与毗沙浮。
一八 于此贤劫有三人之导师,为拘留孙、拘那含牟尼及导师迦叶。
佛种姓经 二七 诸佛品 二六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六四
一九 予今成正觉者,弥勒亦将成正觉者。此等之此五人佛,为贤世间之慈愍者。
二○ 此等诸法王等,向其他数亿之[法王等之赐教]语说彼道,彼佛与彼弟子等
共入涅槃。
诸佛品 终
68 二八 舍利配分品
一 优异胜者、大瞿昙于拘尸那揭罗入涅槃,彼处此处,依地方而行分配舍利。
二 一分向阿阇世王之都,一分向毗舍离之都,一分向迦毗罗卫,一分向遮罗颇,
三 一分向罗摩村、一分向毗留提,一分向波婆所属之末罗族,一分向拘尸那揭罗。
四 名为香姓婆罗门[用配分舍利之]瓶筑塔,心喜之莫利耶族民建炭灰之塔。
五 八座之舍利塔,第九为瓶塔,第十为炭灰塔,彼时已建立此十塔。
六 齿在三十[三天]之都,一[齿]在龙[王]之都,一[齿]在健陀罗之地,
而一[齿]在迦陵王之[都]。
七 四十排列甚善之齿、发、毛一切由铁围山为次第之天人等,将此一一持去。
八 世尊之此金刚之钵、杖、衣服、内衣于其姑尸之都,敷具于名为迦毗罗之都。
九 于华氏城有水碗与带,于瞻波城有浴水衣,于拘萨罗国有白毫。
一○ 于梵天世界有袈裟,于三十[三天]之都有缠头布,又有印于石上之优美足
迹,犹如涅槃不灭之足迹。在阿槃提之都有座具,同在其国有敷具。
69 一一 于弥提罗城有火燧石,于伊提哈国有洒水布,同在因达罗陀又有刀与针箱。
一二 其他之资具,一切在阿婆罗陀地方无有遗漏,牟尼尊所受用诸人供养之物。
一三 瞿昙大仙之舍利配分已,为有生之慈悲,古人彼时所言。
舍利配分谭 终。
佛种姓经 二八 舍利配分品 二六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六六
73 所行藏经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
一 施波罗蜜
第一 阿伽提所行
一 于十万劫与四无量[劫]其问所为之一切行,为熟练菩提者。
二 于过去劫依有除有问之行,于此劫我谈出行,向我闻之!
三、四 我名阿伽提苦行者,于空漠彼森1等荒野,入住广大之阿兰若时,三天之
天主我2苦行力而热,取婆罗门之身相,为乞食者而近我。
五 有由森林持来未加油、盐之叶,见于我门口,我以己之锅多量施与。
六 我倾器物与彼叶,再求施舍,入由叶所成之小屋。
七 再次又三次彼近我前。无震无踌,如是我已与之。
八 依此,予之身体已未变色。持喜乐、持欢乐而过日。
九 虽然若一月若二月,如得善受施者,不恐、不倦,我与最上之施物。
一○ 与彼施物,名声、所得,我无所求,以一切智性为目的,我为此等之业。
74 第二 僧伽所行
一 又于他,我僧伽名为婆罗门时,欲渡大河以近港市。
二 于彼路上,见我方向坚热地步履难行之道,无他乃胜自在者。
三 我于路上会见彼,思考以下之义:“此[福]3田愿到福人来。
四 然为农夫之人,见有此大收护之土地,如不向彼处种芽,彼则非希求谷物者。
五 如是我愿为求福者,见最胜优良之福田,若于彼处不作业,则我非希求福者。
六 恰如大臣于王后宫诸人之处,将欲得印4,若不与彼等财、谷物,则不得印。
七 如是我愿为求福者,见广大受施者,若我不与彼施物,未来将离福。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六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六八
八 如是我思考已,脱履礼彼之两足,施盖与履。
九 由此,我实柔和百倍住于安乐。又充实施物,如是我施与彼。
第三 达难阇耶所行
一 其他我又于最上之市因达跋陀,名达难阇耶[库鲁国]王,具备十善之时。
二 住迦陵伽王国之诸婆罗门来近我。向我思求幸运吉兆之象。
三 “大国土不降雨,乞食难、陷饥饿。与名安阇那最胜黑象!”
75 四 “我5得乞求时,谢绝不适6,为我勿绝于受,我与广大之象。”
五 捕象之鼻,手洒宝所成水瓶中之水,对婆罗门等与象。
六 彼象之被与,大臣等如次云:“因何汝向求者等与最上之象?
七 具备幸福而为吉兆,战斗最胜之象。如彼象与之,如何汝为治王国?”
八 “我一切之王国亦将与之,己之身体亦可被与。我之爱求者为一切智性。如是之
故我与象。”
第四 摩诃须达沙那所行
一 于姑尸瓦提市,我为王名摩诃须达沙那,大力为转轮王时。
二 于此,我日三次,彼处此处高声告示:“谁以何望为目的?向何人应施与何施
物?
三 谁为饥者?谁为恐怖者?谁为[求]花鬘、颜料者?谁为裸体,而著种种被染
之衣类?谁7在路上受盖?谁和而[求]净履?”
四 如此朝夕,彼方此方高声高示。不唯于十场所,又不只于百场所。
五 于几百伤所,向希求者备财。昼有夜8亦有乞求者来。
六 为9得原望之食物,[彼等]手伸向前而行。如是极生之限我与之大施。
七 又不与不有益10之财,不好之财,我亦不蓄财。恰亦实为病者除脱疾。
八 犹如以财使医师满足11而由病逃脱,如是我知,将使人满足而无遗。
九 为满足少财者12,我施物与乞求者。我无家,已无[生活之]资。为获得正菩
提故。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六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七○
76 第五 摩诃果银达所行
一 于他,我为七王之主宰,成为仰望人天婆罗门摩诃果银达之时。
二 其时,我于七王国中,若我如有赠物,以此,不易得譬喻大海而行大施。
三 我非僧财与谷,我无蓄积13。我好一切智性,如此之故施与良财。
第六 尼弥王所行
一 于他,我于为最上弥提罗市,名为尼弥大王,有学识为求善法时,
二 其时,我作四室,建有四入口之家,于此向兽、禽、男、女赠与施物。
三 无有问断令作包衣、卧榻、米饭、饮物、食物,我行大施。
四 恰如奴仆以财之故近于主人,以身、语、意,向可尊者求。
五 如是我,于一切之有,求菩提生。以施令众生满足,望最上之菩提智。
77 第七 阐陀库摩罗所行
一 于他,我为耶伽罗阇之实子,名为阐陀王子,于普婆瓦提城时,
二 其时,我避离供牺,由供牺14场出,[对世]生倦怠而行大施。
三 若我五六日问不与受施者,我亦不饮不噙、又不摄食物。
四 恰如实际商人,蓄积商品后,有得大利益处,持运去商品。
五 如是实际为自享受,不若施与他人较有大果,故应与他应有百之得分。
六 知此意义,由有于有之间[我]行施。为得正菩提,我依施不违。
第八 师威王所行
一 于名为阿利托市,我名为斯威之士族。彼时座于胜大之高台,如是我思。
二 “无论 如何之物,施人之物而不与者,非我之根本。任谁非我眼中所望者我无惜
而施与。”
三 诸天之主帝释知予之思考,坐向天众而为此语: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七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七二
四 “有大势力之斯威王,坐于胜高台上思惟:‘彼不知种种施而有不与者。’
五 彼为真实而非不真实。友!我尚未确认15。汝等可暂为应至。其间我可知其意。”
六 彼作不断震颤、白发之头,曲躯而恼老,彼以盲目之状近于王。
78 七 彼于其时,伸左右肱,在头上为合掌而为此语。
八 “大王!我望法之繁荣。娱乐施故,汝之名声高于人天。
九 导我之目二皆被害成盲。与我一目,汝亦为一可过。
一○ 我闻彼之语而喜,心倦怠而为合掌喜悦,为此言曰:
一一 “今我思议由宫殿到此。汝知我心为望目而来。
一二 噢!我意成就,成满思考。未尝与之胜施,今日我与乞者。
一三 汝来!西瓦伽16,汝立!勿踌躇17,汝勿震动,两眼皆取出,施与乞者。
一四 于此,彼西瓦伽被劝说,如我语而为。如陀罗之树髓,彼施与乞者。
一五 我续与施,于续与施物之某时,予心无他。只为菩提之故。
一六 我非憎恶两眼,我亦非憎恶自己。我为好一切智性。故我施与双眼。”
第九 卫珊陀罗所行
一 我母名为普沙提,是刹帝利族。彼于过去生,为帝释之大妃。
二 见彼女之命尽,天王如是云:“于汝,汝如有愿望,将与汝十希望,吾爱者!”
三 如是言而彼妃向破城者帝释云:“我有何过失耶?我不为汝所好耶?汝由所乐
令我将没,恰如风中之树!”
四 如是言而彼帝释亦再向彼女如次云:“依汝未为恶,又汝亦非我所不好。
79 五 汝之寿命唯存仅少,没时将来。应取吾与汝十最胜之愿望。”
六 彼女依帝释所与之愿望,满喜欢喜,普沙提撰十之愿望,我亦入于其中。
七 彼女普沙提,由彼地没而生为刹帝利。于阇头陀罗市与珊阇耶结婚。
八 我入爱母普沙提之胎时,我依威力,令我母常喜施舍。
九 向无财者、病者、老者、乞者、愿求诸人,[又]疲敝贫者、婆罗门与以施舍。
一○ 彼女持我十个月后,右绕彼等之街。于卫沙诸人街之正中,普沙提生我。
一一 我无母方之名,由此无所出之名。我于卫沙街出生,故为卫珊陀罗。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七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七四
一二 我于幼年,生为八岁时,思虑坐于宫殿行施舍。
一三 目、肉、血、心脏我亦可施与。若谁如愿乞者,身体我亦可与。
一四 我无震、无住、思惟自性时,尔时,耳饰闻须弥山林之土地发生震动。
一五 每半月之第十五日,于满月之布萨,乘乘料之象,为施而出。
一六 住于迦棱伽王国之婆罗门等近我。向我请求被思考为幸运吉兆之象。
一七 “大国土不降雨,为饥馑而饥饿。请乞与最良之象,纯白而最良之象。”
一八 我不踌躇将与诸婆罗门对我之望。我不隐慝存在者,我意为乐施。
一九 我得求者时,谢绝不适,我勿为绝受,我欲与广大之象。”
二○ 捕象以鼻……[乃至][第三之五]……
二一 然又我与纯白最胜之象时,耳饰闻须弥山林之土地发生震动。
二二 依彼施象而诸斯卫怒集,己由国土逐出。“彼行往万伽之山。”
二三 为行无震、无住之大施,我被逐出,我将望彼等一撰择。
80 二四 一切之斯卫等,愿与我一撰择。望耳鼓而我行大施。
二五 时于其处生大恐怖音响。[彼等]以施之故逐出我,然我行施。
二六 我与象、马、车、奴、婢、牛、财而行大施,时我由街而出。
二七 我由街出,以目返顾,尔时耳饰闻须弥山林土地发生震动。
二八 施与四马之车,立于十字路口大道,孤独而无从者之我,摩提妃如次云:
二九 “摩提!汝伴康哈!彼女妹而轻。我应伴阇利而行,何以故?彼为其兄而重。”
三○ 如莲花、白莲花,摩提捕捉康哈阇那。我则取刹帝利生如金像之阇利。以水
洒手,我向诸婆罗门与象。
三一 生[位]高美我等四人之刹帝利,续步险要、平坦[处],往万伽山行。
三二 无论 向如何之人,由风方向或反方向有来者,我等向彼等问道:“何处是万伽
山?”
三三 彼等见我等哀悯而语。彼等告苦云:“万伽山在甚远!”
三四 若于森中子等,如见结果诸树,子等为此等果物之故而哭泣。
三五 高广大18之诸树,见子等之泣,实自下曲近子等。
三六 喜而身毛竖立,见未曾有之不思议,全四支美之摩提出“善哉”之语。
三七 “为汝,于世令身毛竖立,有未曾有之不思议。依卫珊陀罗之威光,诸树实自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七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七六
行弯下。”
三八 夜叉等怜悯儿童缩短道路。实于出发当日,彼等到达阐陀罗陀。
三九 尔时母方之兄弟住六万之王。皆合掌号叫近于彼等。
四○ 于此与阐陀等及阐陀之子等交谈,彼等由彼离去行往万伽山。
四一 天主帝释有大神力,命令维须竭摩:“善作!中心地好隐遁处与善造叶屋!”
81 四二 闻帝释之语,有大神力之维须竭摩善作中心地好隐遁处与善造叶屋。
四三 入于音响少而无杂乱之森中,我等四人住于彼处山中。
四四 我与妃摩提,又阇利与康哈阇那之19二人相互去忧,彼时住于隐遁处。
四五 守子等在于隐遁处中我已无暇。摩提持来果实以养三人。
四六 旅人近我,求住森林之我子阇利与康哈阇那两人。
四七 见乞求者接近,我生欢喜。取二人之儿女,彼时我施与婆罗门。
四八 自己之子等与婆罗门乞求者时,尔时,耳饰闻须弥之森林土地发生震动。
四九 天帝释再降,现婆罗门之姿,向我乞求具戒贞妇摩提。
五○ 以手取摩提,两手满水,以欢喜之意思考,我摩提与彼。
五一 因摩提之被与而于天空诸天欢喜,尔时又为耳轮闻须弥之森林地发生震动。
五二 施舍阇利与女康哈阇那及贞妇摩提妃,实为菩提之故,已无何考虑。
五三 二人之子于我非憎恶,妃摩提我亦非憎恨。我好一切智性,故我施与所爱之
物。
五四 他于更大阿兰若中遭遇时,父母以慈而叹息,以谈苦乐。
五五 两亲以耻之重痛近于我。尔时、以耳饰闻须弥之森林土地又发生震动。
五六 又更已与亲类共同由大阿兰若出,我入于可爱之街市最胜之阐头陀罗市。
五七 雨降七宝,大云降雨。尔时,又耳饰闻须弥之森林地发生震动。
五八 此地无心,不知苦乐,又我施力之故,七次之震动。
82 第十 兔贤者所行
一 此外我为兔彷徨于森林,食草叶、枝、果,不为他害之时,
二 彼时,猿、豺、水獭之子与我,住同一之邻居。彼等朝夕20相见
三 我向彼等教行为之善恶:“汝等避诸恶,雨注众善。”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七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七八
四 于布萨日,见满月,于此处我告彼等:“此日,今日为布萨。
五 将与应供者准备诸施!施与应供者,汝等为布萨。”
六 彼等向我云:“善哉”,相应力与能力,准备诸施而求应供者。
七 我坐,思考可供相应之施物:“若我得应供者,我应如何之施物?
八 我[无]胡麻、绿草、豆类、粳米、酥油。我以草生活,不能与草。
九 若应供者乞食来我近边,我将自己施与。然彼无所得而将不去。”
一○ 帝释知我之思考,以婆罗门之形来近我住所,为将试练我之施与。
一一 我见彼满足而为此语:“实善哉!为御身之食来我之前。
一二 今日我将与汝未尝与之善施物。御身具戒德,害他于汝不宜。
一三 汝来!燃火,集种种之薪,我将自烧煮,可为汝食。”
一四 “善哉!”彼意喜而集种种薪。以炭中央作大薪堆。
一五 于此处迅速扩大如默火。振抖附尘之肢体彼坐于一方。
一六 大薪被积热而[起]烟时,于彼时,彼飞上而于光焰中落下。
83 一七 恰如实际,任谁如入于冷水者,喜而消忧、热,亦与满足。
一八 如是入于燃火之时,诸忧之[火]恰如以冷水消失之。
一九 我以毛、皮肤、肉、腱21、骨、心脏、筋、单一之全身与婆罗门。
[此之摄颂]
一 阿伽提婆罗门,僧伽、达难阇耶王,摩诃须达沙那王,摩诃果银达婆罗门,
二 尼弥、阐陀库摩罗,斯威王、卫珊陀罗,彼时我为兔,我施彼等最胜物。
三 此等装饰之施与,此等施与之成就,施与乞求生命者,我成就此波罗蜜22。
四 我见来为乞食,为此我舍己之身。于施我为无等者,施婆罗蜜吾成就。
注1 底本之 vivinakanake 不得译,依在暹罗本有鱼 vivanakanane 译之。
2 底本之tada mam亦被想像为tada nam?在暹罗本亦有tada mam,且在Jtm 与
此相当之处有tasya ( =bodhisattvasya)tapahprakarsat pravisrtena yasasa
samavarjitahrdayah sakro devendrh 之故 mam 应订正为 me。
3 底本之 khetta 应为 punnakkhetta 之略,其次付以*号者亦然。
4 底本 muddikamo 误,暹罗本有 muddakamo。次之有*者底本亦为 muddito 暹罗本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七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八○
有muddato。
5 me yecakam anupatte(暹罗本anuppatte)之me 为于格,见Pis- chala 415。
6 底本之anucchava 与anucchavika 同义。
7 在底本虽有Kopahana mudusabha在暹罗本则有Ko pakana mudu subha依此译
之。
8 底本之ratti在暹罗本则有rattim,此为正。
9 底本之yadicchikam应仿照暹罗本之yad icchakam。
10 底本之np paham在暹罗本写为一字之故应成为n apaham(na aprartham)之意。
11 vajjam在暹罗本有vejjam,通于此意。
12 unadhanam虽得译为少财,可见注释为有财。
13 在底本有niccayo 为nicayo之误。暹罗本亦作后者。
14 在底本有(nikkhanto)yannavatako,在暹罗本有 yannava tato共如为误。恐应成
为yannavatato。
15 vimamsayami由Skt.vimarsayami→vimassayami更为使变化者。
16 为师威王之医师。在暹罗本有 Sivaka。
17 在底本虽有dantayi在暹罗本则有dandhayi依于此。
18 在底本ubbidha在暹罗本有ubbhigga应成为ubbiddha(=Skt.udviddha)之误。
19 底本之 cubho 见 C udho。
20 底本之 Pto 成为梵语之 pratas。
21 底本 naharu在暹罗本有 nharu。
22 在底本虽有 idam parami 在暹罗本 imam parami。
所行藏经 一 施波罗蜜 二八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八二
84 二 戒波罗蜜
第一 具戒象所行
一 1我于森林中,为象而养母者时,于地上以功德,已无似我者。
二 樵夫于森林中见[我],以我事告王:“大王!适汝之象住森林中。
三 对彼而言,勿用试练,沟枪亦[勿用]。彼如以牙牵之,实将自来此处。”
四 王闻彼之此言,意尚满足,派遣有学识、才能之师而为象调御师。
五 彼象调御师见[我]于莲池中为养母而拔莲根。
六 彼见知我戒德之相:“汝来!子!己捕我之牙。
七 尔时我身所具自然之力,以现等千象等力故。
八 若我,遣怒为捕我而接近之诸人者,则不得对向全国之人。
九 然我为守戒,为成满戒波罗蜜,对落我于2沟者,心不作变异。
一○ 若彼等于彼处,以诸斧枪虽欲击打,我恐破戒故而不怒彼等
85 第二 般达龙所行
一 于他,我般达龙,言为大神力者时,与威鲁婆伽(广目天)大王共往天界而行。
二 于此我见诸天,具备安乐之一途,为往彼天而行持戒禁。
三 为3身之处理,支持生之食量,持四分而横卧于蚁穴之顶。
四 “以皮、毛肤、肉或腱骨,以此有可为事者,被与故可持去。”
五 伴不知恩者之蛇使而捕我。投入笼中到处舞踊。
六 投入笼中或用手打时,我恐破戒故,不令蛇使发怒。
七 对我舍己生命事,较草还易。越戒之事,对我如由地上升尚[难]。
八 无限、百生、亦有舍我生之事,虽为四洲故,决定我不破戒。
九 又我为守戒,为成满戒波罗蜜,虽然投我入笼,[我]心已不作异态。
所行藏经 二 戒波罗蜜 二八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八四
第三 瞻波龙所行
一 于他,我为大神力者瞻波龙时,是顺法者具戒禁。
二 其时,我为法行者修布萨,调蛇者捕我于王门舞踊。
三 彼之思考青、黄或赤色,以心从彼,我为似被思考者[之色]。
86 四 我使地将成为水,使水亦将成为地。若我为彼事成怒,则一瞬之间将为灰烬。
五 若于心力之下我如成就,则由戒脱落。无戒者不能成就最上之目的。
六 身被破,于此处被分散亦佳。然则我不破戒,虽然身散如粉。
第四 周罗普提所行
一 于他,我为周罗普提为善具戒者时,见为恐惧有为出离。
二 我妻为梵女有如黄金。彼女不望成劫而为出离。
三 无住所断结缚,于家族或众无愿望,陆续回绕市村我等至波罗奈。
四 于彼处与族、众不交往而为贤明我等居住,我等二人住于无杂然少音之王园
五 为见园而行,王见梵女。近而问我:“彼女为汝之物耶?为谁之妇耶?”
六 如此问我,向彼作以下之语:“彼女非我之妻,乃为共一法教者。”
七 对彼女得爱著,而令捕我,以力[强]压使入后宫。
八 为一教而我被牵行于水瓶妇之[车],使予生怒。
九 于怒起同时我忆念戒禁,实于此处捕怒,不许普遍增长。
一○ 纵然虽有人用锐利之枪打击梵女,我为菩提故我不破戒。
一一 我并非憎恶彼梵女,我亦非无力。我为好一切智性,故我守戒。
87 第五 牛王所行
一 于他,我又为彷徨森林中水牛时,身体发达而有力,为一大可怖之形相。
二 山之倾斜面、山之险岨地、或在树下、水边,在彼处有诸水牛之住所,各各[水
牛]于彼处。
三 步于大阿兰若,我见满幸福之处。到彼处我或立或卧。
四 其时,于彼处有恶贱而轻率之猿4来,向肩、额、眉放尿5而击打。
所行藏经 二 戒波罗蜜 二八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八六
五 第一日然、第二、第三、第四日亦是,一切之时使我受辱,由彼我为所苦。
六 夜叉见我受苦,如是向我云:“汝以角蹄令彼为恶曲者亡!”
七 夜叉如是云时,我如下话之:“何故汝为恶,持贱尸向我涂血?
八 若我怒彼之事,则将较彼为卑敝者。我将破戒欤?贤者等将6谤我。
九 轻蔑生命之不若清净故而死较为胜。虽然为生,我等可为害他人耶!
一○ 彼续对我轻侮,对他者等亦同样将为如是。彼等必将在彼处害彼。此乃我将
为解脱之事。
一一 向卑贱之人、中等之人、最胜之人忍耐侮蔑,如是而为善智者,以意得达如
望。
第六 辘轳鹿王所行
一 于他,我似金线,名为辘轳鹿王,具最上之戒时。
二 美而乐,离人里而为人所不居之处,我入于心乐恒河岸之住家。
88 三 尔时,于恒河之上游,为诸富者所恼之人,落入恒河:“我生耶?或死耶?”
四 彼昼夜于恒河大水中流,续为哀呼之声,行于恒河之当中。
五 我闻彼悲哀之声,立恒河之岸问曰:“汝为何人?””
六 彼时,彼为我问,说明己之因缘:“我受富者恐怖战栗,投入大河!”
七 我起愍彼之情,舍生入河,于夜之黑闇中救彼7而出。
八 知满足之时,我向彼如下云:“于我有此一愿,对任何人亦勿云我事!”
九 往街行而被问,彼谈财故。彼伴王来予之前。
一○ 我向王说明一切因缘,王听彼语向彼拉箭云:“我在此发现,将害我此伪骗8
友之卑贱者。”
一一 我为守护彼,以我身9化作。“大王!可置如原10先!汝之所望者我将不为!”
一二 我守戒但我己不守生。此时实我为菩提故,我已成具戒者。
第七 摩坦伽所行
一 于他,我为縺发者心气高傲,名为摩坦伽,具戒而心善安立之时,
二 我与一婆罗门二人住于恒河之岸,我住于上游,婆罗门住于下游。
所行藏经 二 戒波罗蜜 二八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八八
三 沿岸继续步行,往上彼见我苦行林。于彼处嘲我而咒我头碎。
四 若我怒彼,若我不守戒,我卑视彼,将成如灰。
89 五 彼于其时,为恶心而发怒咒我,彼自行头落依瑜伽而除我。
六 我守戒,我己不守生。此时我实为菩提故,我为具戒者。
第八 法11天子所行
一 于他,我为大夜叉有大神力,名为达摩大夜叉,为一切世界之爱愍者时,
二 为大众而令取十善业道,伴友与从者共同巡视街村。
三 婆婆为一卑鄙夜叉,彼点现12十恶,彼亦时伴友与从者,共巡视地上。
四 说法者与非法者,吾等二人为相反者。共同对于道,轭于轭相冲张合13对峙。
五 依此而善者与恶者之争起。由避道发生大斗。
六 若我怒彼,如破苦行之德,与诸从者同使彼将成尘埃之态。
七 然我为守戒,心意令寂,与从者同向下,我向恶者让道。
八 为心之寂静,我由道向下,同时地立即于恶夜叉与孔隙。
90 第九 阇耶帝沙所行
一 于般阇罗国中最胜市,都之迦毗罗名为阇耶帝沙王,具有戒德。
二 我为其王子,名为须陀达摩,善具戒力有德而不衰退,常伴最上之从属。
三 我父行猎近食人者。彼捕我父。“汝为我14食物,勿动!”
四 彼闻此语充满恐怖,见食人者,于彼腿起麻痹。
五 “再取所获之物,许一时归宅,离[我]!”。
父命我与婆罗门以财。
六 “子!践祚王位,再勿怠此事。食人者为许我一时之归宅!”
七 我礼父母变形自己,置弓与刃近食人者。
八 若彼恐惧手执武器接近时,我如令作恐怖,则我将破15戒。
九 我恐破戒故,己不持彼之嫌恶物。以慈心利言我如下云:
一○ “请燃大火,我由薪木堕落,知时之至,汝!盛谓食,祖父16!”
一一 如是持戒故,我己不守生命。又以彼之故,我常令其他之杀生者出家。
所行藏经 二 戒波罗蜜 二八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九○
91 第十 珊伽婆罗所行
一 于他,我为有大神力僧伽婆罗,有牙为剧烈之武器,毒蛇为诸蛇之王时,
二 于四街大道为种种之人群处,住四分布萨戒,于此处定为住所。
三 “若人为皮、毛肤、肉、腿、骨如以此等有用者,为与之物则请持去!”
四 粗暴而成贪欲无慈悲之普奢族等见吾,于此处手持棒、椎接近我。
五 突刺鼻尾与脊髓之骨,载乘于担棒之上,普奢族人等运我。
六 我望海、森林、山、共是此地,于此处以鼻息烧灭[自焚]。
七 诸神以杵刺或以短枪切,我已不怒普奢族等。此成就我戒波罗蜜。
[此之摄颂]
一 具戒象,般达龙与瞻波龙,周罗普提、牛王、辘轳鹿、摩坦伽与大夜叉,
二 阇耶帝沙王子,此等一切有戒力,为资具、指示者,舍弃生命守诸戒。
三 僧伽婆罗自焚时,[曾住四分布萨戒,]一切生时17如何人,此为我戒波罗蜜。
注1 在底本虽有ahosi取暹罗本之ahosim。
2 底本之alaka不见于辞典,在Hemacandra;Desinamamala I,73有ala语附以
alpasrotas之意。今依此在暹罗本有alhake此亦应成为误。
3 sarirakicca普通虽为火葬之意,在此处不适。返回原意译之。
4 底本之kapi magantva应为kapi-m-agantva。
5 mutteti是murtayati( Skt)。
6 底本之gahareyyum 不正确,于暹罗本有garaheyyu 者为宜。
7 底本暹罗本虽皆为tassa 不仅成为多余之字不得译,应改为tam。
8 dubbhi 成为dambhin(Skt)成为稀有之变化。
9 底本之nimmini在暹罗本有nimminim。
10 tittha te so maharaja之te为利害为格,so第二人称从属为例译之。
11 在底本虽有dhammadhammadevaputtacariyam依在暹罗本有dhammad
evaputtacariyam。
所行藏经 二 戒波罗蜜 二九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九二
12 底本之dasa pavake为误,在暹罗本有dasa papake。
13 底本之samimha为samyati之I.Pl.is aor.( cf.labhimha Geiger, Pali Literatur und
Sprache 166)依荻原云来博士之教示。
14 底本之bakkho为误,在暹罗本有bhakkho方为正。Skt.bhaksyo相当。
15 底本之bhijjissati在暹罗本有bhijjissati。metre之关系上后者为正。
16 显示亲爱之意。
17 底本之niyantam在暹罗本有niyyantam两者皆可。
92 三 出离波罗蜜等
第一 优单阐耶所行
一 我名声无量之王子,为优单阇耶时,见露、水滴落于太阳之热,心怀厌世之情。
二 其不倦怠(厌世)之情所征服,使我已增大。礼父、母愿求出家。
三 合掌与村人,为共同与国人成彼等望我。“今日,子!领有富贵而为繁荣之大
地!”
四 实不顾王属、后宫、村民、国人、悲怜之[父母]而我出家。
五 舍弃一切之地、王国、亲类、从属、名声,实为菩提故,我已不思。
六 非憎恶父、母,亦非憎恶大名声。我好一切智性,故舍弃国。
第二 须曼那沙所行
一 于他,我在最上之市,印达婆陀,受慈爱之子,被知为须曼那沙时,
二 具备戒德,有善辩才,恭敬老人,有廉耻,又通晓诸摄取。
三 彼王之从者1是伪苦行者。种植摩罗之树2而为生活。
93 四 我见彼虚伪无内容稻谷之堆积,如中空之树,无髓之芭蕉。
五 于我无安堵。其法远离沙门之道,生活故舍离廉耻、安乐之法。
六 国境依远住于森林住者而混乱。为除此而续行父之教诫我: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二九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九四
七 “所爱者!汝勿轻蔑自我卓越縺发者,与一切希望者!何以故?[彼]为施与一
切之愿望者。”
八 我入彼勤行堂如下云:“家主!汝之健康如何?或汝应持何去者耶?”
九 依此,彼之虚伪依憍慢而发怒:“今日我将令杀害汝,或将令逐放国外。”
一○ 王除境外人后,向虚伪者云:“汝3有何难事耶?对汝行尊敬耶?”彼向王说
明:“此恶王子换言之,应消灭4!”
一一 闻彼之语,王命令云:“即座斩头为四片,由车道向车道以示汝等。此为轻蔑
縺发者5所行之道。”
一二 于此处彼等所行无慈悲、残忍、凶暴、无同情,我于母之膝坐时,引我而行。
一三 我向彼等如是云:“请坚缚我,速以我示于王,于我有应为王事!”
一四 彼等以我侍恶人、恶事示王。见彼我教示更说服之。
一五 尔时彼谢我,与大王国于我。我破迷妄而出家。
一六 我非憎恶大王国,非僧爱欲之享受。我好一切智性,故舍王位。
94 第三 阿育伽罗所行
一 于他,我为伽斯王之子时,生长于铁屋,名为阿育伽罗。
二 我困苦中以得生命,于苦恼中被养育:“今日,子!汝踏此一切地!]
三 国人、村人、与从属皆合掌礼刹帝利,对我作此语。
四 “于此地任何人,卑贱、贵重、中等亦均于己家中,无守护与亲类共同生长。
五 于苦难中,彼为养育我为最优秀者。[我]于铁屋中,少光、太阳、月之下成长。
六 由满不净、尸粪之母胎出生,由彼再投入恐怖苦难铁屋之中。
七 若我如是在最残酷苦中落下,若我如染著王位,则将为恶人中之最上者。
八 我以身成为不满之物,我不以王位为目的者。死之我无可压我望于灭。”
九 如此我思,如断象之缚,断泣之大众而入于森林。
一○ 我非憎恶父母,我非憎恶大名声。我好一切智性,故我舍王位。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二九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九六
第四 莲根所行
一 于他,我在伽斯人之最胜街市时,在一梵净之家,生我七人姊妹兄弟。
二 我为彼等之兄,具忏悔、清净,见有恐怖,我乐出离。
95 三 由父母送来之友人,为同样之思考,以爱著相招致:“汝应维持家系!”
四 彼等所云之语,为在家之法,宝与安乐,然对我则如热刃铓之残酷。
五 尔时,对有谢词之我,彼等问我之目的:“若汝不享受爱欲,正以何为目的?”
六 望求彼等之幸福者,乃我云如是愿求之目的:“我不望家主之位,我乐出离者。”
七 彼等闻我之语,使父、母闻。父、母如是云:“我等亦皆去出家。”
八 我父、母二人,兄弟姊妹七人,均舍无量财,我等入于大林。
第五 贤者须那所行
一 于他,又我住婆罗门越陀那市,于彼殊胜大楼室之善家族中6出生时,
二 我见世之闇黑态而住迷妄,心恰如被钩急打由里而外。
三 见种种之恶,彼时我如是思考:“何时我由家出离入于森林!”
四 亲者等以享乐诸爱欲招我。我向彼等说我之望:“勿以彼等诸享乐招我!”
五 我弟难陀为贤者。彼亦学我,乐于出家。
六 我须那与难陀及我父母诸人,同舍享乐而入大林。
96 第六 提弥耶所行7
一 于他,又我为王之子名哑跛者,人呼我提弥耶时。
二 彼时于一万六千之妇女中无男儿。经几昼夜我独出生。
三 由困苦而得,为可爱善生光辉子之我,父于卧床持白盖而养育。
四 我眠于佳床,尔时我醒觉,见我往地狱之白盖故,
五 我见盖之同时发生恐怖:“何时到达决定而我将此逃脱?”
六 我以前分血而为天神,为我而望幸福者,彼见我烦恼,令我止住于三立场。
七 “于同族之人,勿显示贤明、思虑多。一切之人将轻蔑汝,如此可成目的。”
八 加是我向彼8云以下之语:“天神!将如汝所云、汝之此语而作。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二九七
--------------------------------------------------------------------------
小部经典十九 二九八
九 尊爱者!汝愿为我之利益者、望幸福者,天神!”闻彼之语,我如在大海中得陆。
一○ 持欢喜厌世之意,我决定三分。“聋哑、不能行、跛者。”
一一 决定为此之分住十六年。尔时、擦我手足、舌、耳,见我为无缺之物,人们
骂我为“黑耳者9 ”。
一二 由此一切国民、军将、主宰、婆罗门,皆为一之思考,为喜舍之事。
一三 我厌世之意,闻彼等之思考而欢喜。“为彼我成就苦行之目的。”
一四 令我沐浴涂油,缠著王服,以盖灌顶,人人为市右绕。
一五 使担行七日间,日轮东升之时,御者以车运我出城入于森林。
97 一六 于一空所、手离驾马之车,御者为埋我于地而掘穴。
一七 虽依种种之因缘不断恐怖而作决定,然为菩提故,我不破彼决定。
一八 父、母不僧我,自己亦不憎我。我好一切智性故,决定此事。
一九 决定此等之分,我住十六年之年月。以决定我无等者,此我成就决定波罗蜜。
第七 猿王所行
一 我为猿在何之岸,住岩隙之兽穴时,为鳄所恼,我已不得步行。
二 我立于河之或上、或下10休止处,鳄为恐惧害者之敌而相坐。
三 彼命令我:“汝来!”我向彼云:“我将去!”超越彼头到达彼岸。
四 我如言而为,非向彼云伪。我于真实为无等者,此乃我真实波罗蜜。
第八 名为沙阇贤者所行
一 于他,我又为沙阇苦行者时,以真实守护世间。我令人平和一致。
98 第九11 鹑雏所行
一 于他,我又于摩伽陀为鹑之雏,幼小于巢中不生羽而为肉团。
二 母以嘴育我使食。由彼女之接触,我始活而我身体无力。
三 于某年之暑季、被点野火,使(物)变黑之火接近于我。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二九九
--------------------------------------------------------------------------
小部经典十九 三○○
四 如是烟烟相继发生,大火立音,次又其次烧灭而火近于我。
五 我父母为火势之可怖而恐怖,弃巢舍我而自救。
六 无足、羽而我身体无力,彼时我不得离去。时我如是思考。
七 “彼等应走近充满畏惧恐怖之我,然竟舍置我而去。我今有如何之方法耶?”
八 世间有戒德,真实、清净与慈爱。依彼之真实,我祈最上真实。
九 思法力,忆念昔之胜者,依于真实力,我为真实祈誓。
一○ 有不落之翼,有不蹒之足,父、母由离火而逃出去。
一一 我为真实祈誓,与大燃火退避距离十六伽里沙。恰如火之落水[有如是]。以
真实我为无等者。此我真实波罗蜜也。
99 第十 鱼王所行
一 于他,我又为大湖之鱼王时,太阳之暑热,湖水已尽。
二 于此处乌、鹫、鹭、鹰、兔鹘、日夜近坐食诸鱼。
三 与亲族共所恼,彼时我如是思:“实以如何方法,将由苦得救亲族耶?”
四 思考12法利依真实而观察13。“住于真实得救14亲族之尽灭!”
五 忆念正法,思考最胜义,我于世间真实祈誓永远不变。
六 我由思念自己,更又得理智性后,我以意识虽然为一生物,[我]不认应被杀害。
依此真实之语,雨云令之降雨。
七 雨云!鸣响!灭乌之贮粮,妨乌之忧导,诸鱼解于忧!”
八 当我为真实之祈祷,雨云又呜响,一瞬陆地凹满注雨水。
九 如是最胜之精进真实之祈誓,依真实之威力,我令大云以降雨,于真实我无等
者。此乃我真实波罗蜜。
第十一 康哈提婆耶那所行
一 于他,我又为康哈提婆耶那圣仙时,五十有余年无欢乐而游行。
二 任何人不知此我无欢乐意。我不向任何人告我无欢乐,而等有欢乐之意者。
100 三 同梵行者、曼达普耶是我友而为大仙,受前业所缚,蒙受枪之刺裂。
四 我看护彼,令得健康,向彼告别,我到自己之隐遁处。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三○一
--------------------------------------------------------------------------
小部经典十九 三○二
五 我友婆罗门,伴妻子三人同来作客。
六 我迎接彼等同坐于己之隐遁处,彼儿由后投球15,以恼怒毒蛇。
七 于此彼男儿,往寻球之道,以手摩毒蛇之头。
八 彼之触依止毒力之蛇怒。极[怒]而一瞬之间咬儿。
九 为剧毒[之蛇]所咬,此儿滚转于地。于此我烦恼,我喜亦成苦。
一○ 我忍满苦忧慰16彼等,始为为第一最胜之真实祈誓。
一一 我曾经七日间,以清净之心求福而行梵行。其后五十余年之间我一切为之。
一二 我实无欲,依此真实有幸运,毒已消失,婆罗门童子得生!”
一三 我为真实之祈誓,毒势力被贯彻之幼儿不觉而立,又为健全。以真实我无等
者,此我真实波罗蜜。
第十二 须陀护摩所行
一 于他,我又为王须陀护摩,为食人者所捕时,思出与婆罗门之约束。
二 缚百人刹帝利之掌,令彼等柔弱,为牺牲而将我引入。
101 三 食人者问我:“何故汝望为自由?若汝再归于我,我应如汝所思而为。”
四 对彼之间,我约再归,近于乐都,我让王位。
五 依胜者而被用,为善人之法而忆念古者,财与婆罗门,而近于食人者。
六 其时于我,彼之杀害与否已无疑惑。守真实之语为舍生命而接近。以真实我无
等者。此乃我真实婆罗蜜。
第十三 须曼那·娑摩所行
一 于森林中,我由帝释化作娑摩时,森林中之狮、虎亦近于慈悲。
二 由诸狮子、虎、豹又水牛,斑鹿、野猪、围绕我而住森林中。
三 于任何者我不令恐怖,又我于何者亦不恐怖。尔时依慈悲力之支持,乐于森林
中。
第十四 耶伽罗阇所行
一 于他我又,被知为耶伽罗阇时,住最胜之戒治理大地。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三○三
--------------------------------------------------------------------------
小部经典十九 三○四
二 进于十善业道而无遗,以四摄护事摄护大众。
三 如是于此世,于他世,我不放逸,而达婆阇那接近掠夺我都城。
102 四 从属于王或有军备,或有国民之诸村落,均为其手中之物而埋我于穴中。
五 大臣之群有王位,我之繁荣后宫,亦被掠夺取去,我视彼如爱子,以慈悲我无
等者。此乃我慈悲波罗蜜。
第十五 摩诃罗摩汉沙所行
一 我于冢墓中置人骨而作卧床。村民接近而示现多样。
二 又他者,以[关怀]世间倦怠之意,以手持来香、花鬘、多种多量之食物及其
他捧献物。
三 等于对我为苦,又等于对我作乐,对一切者平等而无爱、恚。
四 于乐、苦而平等,又于名声、不名声亦于一切时成为平等。此乃我舍波罗蜜。
[此之偈颂]
一 优单阇耶、须曼那沙、阿育伽罗、毗沙[莲根],贤者须那、提弥耶,猿王、贤
者名沙阇。
二 鹑与鱼王所行,康哈提婆耶那仙,须陀护摩与须曼那睒摩,耶迦罗阇舍婆罗。
如是大仙,说舍波罗密。
三 如是多种苦,多种之成就,由有而有受,最上之菩提。
四 施与可与者,充实戒无遗,出离婆罗蜜,最上之菩提。
五 食人间贤者,最胜之精进,忍成波罗蜜,最上之菩提。
六 坚固为决定,信守真实语,慈悲波罗蜜,最上之菩提。
103 七 有得与非得,名声不名声,尊敬与侮蔑,一切皆平等。
八 恐怖懈怠为见解,安稳精进与发勤,汝等精进勤劳者,此为佛陀之教诫。
九 恐怖诤论为见解,安稳见解无诤论,[戒行]一致无遗漏,此为佛陀之教诫。
一○ 恐怖放逸为见解,安稳见解不放逸,人人修习八支道,此为佛陀之教诫。
如是世尊自己言尊贵之前世行,说示名佛前生谭之法门。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三○五
--------------------------------------------------------------------------
小部经典十九 三○六
注1 底本之patikaro在暹罗本有patikaro此在普通梵语而成为part ikaro于此不能译。
此为 r与I 混同而被视 i和t 为同一故而成为Parikara→Palikara→Palikara→Patikar-
a?
2 底本之malavacchan, ca 在暹罗本有malagacchan ca (摩罗之丛),arana非为于
格,又有ca故,并非为“在园植摩罗树之意,作园而用ropayati之语。
3 底本之kacci te bhante khamaniyam在暹罗本有kacci khamaniyam tava。
4 底本之nasito在暹罗本有nasiyo。依此视为与nasyo(Skt)相当者。
5 sa gati jatila-hilita之最后之合成语可视为鬼语位置变迁而如此译之。
6 底本之ajay,aham在暹罗本有ajayk’ham。
7 在暹罗本为mugapakkha-cariya。
8 vutaya应被用为能动意义之过去分词,此语虽无用例,不然则以意义不通而如是译之。
9 成为一种之恶兆。
10 底本之oraparam在暹罗本有ora param,应为河之上游与下游之意。
11 底本之vattapotaka在暹罗本有vattakapotaka,此语甚良
12 底本之vicintayitva在暹罗本有vicintayitvana。
13 底本之addasa在暹罗本有addasam。
14 pamocesim被用为希求法之aorist 之例。与M-Vastu,I,P·224,10 pravisensuh 对
照。
15 vatta译为轮虽为不良,依前后之关系可译为球。
16 tya乃为吠陀之tya而与te相等。
所行藏经 三 出离波罗蜜等 三○七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