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一、明伏断(注解)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4日
来源:   作者:韩镜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十·一、明伏断(注解)

 

  注解

  1 “伏”字,《金藏》有,余无。

  2 即所知障。

  3 “此即总讫”四字,《金藏》有,余无。

  4 “重”字,《金藏》有,余无。

  5 《瑜伽》卷五十八原文为:

  若诸异生离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无有见道﹝藏文作“bsgom pa'i lam kho nas byed kyi/ de la mthov ba'i lam ni med do/”﹞。彼于欲界得离欲时,贪欲、嗔恚及彼随法邻近憍慢,若诸烦恼相应无明不现行故,皆说名断﹝藏文作“'dod pa rnams las 'dod chags dav bral ba de/ de'i 'dod chags dav/ gnod sems dav/ de dav mthun pa'i chos dav 'brel ba'i va rgyal dav/ de dav mtshuv par ldan pa'i ma rig pa ni kun tu mi 'byuv ba'i tshul gyis spov ba yin gyi/”﹞,非如见道所断萨迦耶见等﹝藏文作“'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 dag ni de lta ma yin no/”﹞。由彼诸惑住在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非生上者,彼复现起﹝藏文作“de dag kyav 'di na gnas pa lus 'di la gnas pa lavs pa de la ni lan 'ga' kun tu 'byuv bar 'gyur gyi/ gov mar skyes pa la ni mi 'byuv vo/”﹞。

  6 即本论卷九。

  7 本论卷九初云: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8 “不”字,《金藏》及《义演》释误作“若”。

  9 即《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该经卷下中原文为:

  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

  10 即晋译《华严经》卷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及卷八〈菩萨十住品〉第十一。

  11 “佛”字,《金藏》误作“净住”二字。

  12 如本论卷九颂云:

  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寂灭观,是则佛正法。

  本论卷八云:

  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著,舍离生死出三界。

  13 见《述记》卷五十七,引《华严经》卷九颂文后,问云:

  云何此言未伏二取?答:彼依伏因邪教、邪师所起,不共无明伴烦恼类,说尽非尽一切自分别生烦恼及俱生烦恼。又说佛法功力能灭一切烦恼,非十住位已能灭一切烦恼。

  14 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贤圣学观品〉第三原文为:

  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

  15 见前卷九“加行道”,原文为:

  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16 《金藏》作“尚”,余作“自”。

  17 “菩萨”二字,《金藏》有,余无。

  18 “畏”字,《金藏》有,余无。

  19 见本论卷三“明阿赖耶识何位舍时”云:

  《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故。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卷五十一中,“阿赖耶识对转识成就与否应作四句”中,第二句﹞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

  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

  《述记》卷十九并说有四种不退中,其第四为“烦恼不退”,“谓无漏道所断烦恼一切圣者,今说回心名不退者,即第四不退。”

  《枢要》卷下云:

  何故见所断烦恼随所知伏与不伏;俱生烦恼独入地伏,不随所知?所知后伏,烦恼先伏?见所断,不尔,见障利故。同时修障钝故,渐舍。又见道猛,修道不尔故。留烦恼,本拟润生,八地以去无分段生死,不藉烦恼助润,何故不断耶?

  答:如初地怖烦恼,即伏而受变易﹝生死﹞,亦如二乘有学回心,即受变易﹝生死﹞;虽无分段﹝生死﹞,不断烦恼。所以者何?烦恼虽不亲助润变易﹝生死﹞,如分段生,远势亦有。又惑种在,变易﹝生﹞时长,不假数资。若无惑种,变易﹝生﹞时促,如二乘无学,须数数资。然有四句:唯胜定无惑助,亦不长期受变易﹝生死﹞——如二乘无学回心;虽有种助,无胜定资,亦不长时——如二乘有学回心;有惑助润,及有胜定资,即变易﹝生死﹞长时受——如十地菩萨故须留之,不同二乘断之不得,非故留也。又二乘但种助,不由愿资,而不名留;菩萨正由愿资,傍由种助,故说留之。若即断之,于生无力。惑因亡,果随尽故。又由菩萨意乐菩提,十地练根,不假断烦恼;烦恼在,不障得地,故名留。

  20 如本论卷九初云: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21 即“烦恼障修所断种”。

  22 “力”字,《金藏》误作“方”。

  23 《金藏》作“起”,余作“智”。

  24 “能”字下,《金藏》有“故第七”三字。

  25 即《瑜伽》卷七十八〈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末。

  26 “中”字下,《金藏》衍“下”字。

  27 《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作:

  于极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行。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

  28 “永”字,原作“已”,下二皆同。

  29 《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作:

  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二者、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三者、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

  30 即异生性障。

  31 《金藏》作“亦未约明顿渐”,余作“未明顿渐”四字。

  32 “唯障”等十一字,《金藏》有,余无。

  33 “第七”二字,《金藏》有,余无。

  34 《金藏》作“并同”,余作“亦与”。

  35 即非想非非想。

  36 见本论卷五初,如云: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

  37 “真”字,《金藏》有,余无。

  38 本论卷九中有二义,其第二云: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39 谓相见道中三心。

  40 本论《述记》卷五十五云:

  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粗者为上,细者为下,合为四类。然二粗者,各别除之,以智犹弱,未双断故。若上品智,方能双断。

  41 《金藏》作“中”,余作“等”。

  42 如《瑜伽》卷五十九云: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藏文作“bon movs pa cig car spov bar rig par bya'/ rim gyis ni ma yin no/”﹞。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藏文作“'di ltar mvon par rtogs pa'i wes pa bden pa mvon par rtogs pas/”﹞,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藏文作“bden pa 'dres pa la dmigs pa'i yid la byed pa dav mtshuv par ldan pa yin pas/”﹞,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

  43 “别抄”卷六中云:

  即准此文,五识中有分别起惑。

  44 即本论卷九,有二师解,其第一云: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

  45 《金藏》作“道”,余作“时”。

  46 即《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中。

  47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云:

  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藏文作“svar bz/in pa dav/ lan cig la ves par 'byin pa'o/”﹞。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藏文作“gav bden pa rnams mvon par rtogs par byas nas mi lcogs pa med pa'i bsam gtan la brten te/   'jig rten las 'das pa'i lam gyis khams gsum na spyod pa'i bon movs pa rnams lan cig la spov ba ste/”﹞。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品品别断者﹝藏文作“rnams pas z/es bya ba ni...”﹞,谓先顿断欲、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上上品随眠﹝藏文无“随眠”二字﹞,如是乃至软软品﹝藏文作“bsgom pas spav bar bya ba la 'dod pa dav/ gzugs dav/ gzugs med pa na spyod pa chen po'i chen po cig car spov ba dav/ de bz/in du rab chuv vu'i bar du ste/”﹞。顿断三界者,如见道所断﹝藏文作“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 bz/in no/”﹞。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中科此大段文为三,其本段文为第一“显顿行相”。如云:

  行相中,初论本,后释师。﹝如﹞唯依﹝止﹞未至地等。如《唯识枢要》﹝卷下末说﹞。

  该论《述记》下文复问:

  二果中,何故二三果﹝不还、一来﹞果中不作?乃至有顶取上品惑断,成第四果,而治断惑唯初果耶?

  48 “四”字,《金藏》有,余无。

  49 “预流”二字,《金藏》有,余无。

  50 “对治”二字,《金藏》有,余无。

  51 “问”字,《金藏》有,余无。

  52 “三”字,原传抄作“五”,今改。

  53 《瑜伽》卷三十三原文为:

  若不还者,以无漏第四静虑间杂熏修有漏第四静虑﹝藏文作“gal te 'phags pa'i phyis mi 'ov bas zag pa med pa'i bsam gtan bz/i dav zag pa dav bcas pa spel mar sgom z/iv”﹞。即于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善修习已﹝藏文作“ches che ba dav/ z/in tu che bas bsgoms na/”﹞,随其所应当生五净居天众同分中——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藏文作“'di lta ste/ gnas gtsav ma lva po mi che ba dav/ mi gduv ba dav/ win tu mthov dav/ gya nom snav dav/ 'og min gyi lha rnams dav ci rigs par skal pa mbam par skye'o/”﹞。

  54 《枢要》卷下云:

  “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品品别断中,有二义:一云:缺无超人。二云:此中兼尽先世道亦九品。后不伏者,亦九品所收故。

  菩萨利根,见道既许分三,二乘钝根见道,应有三品,何故彼唯一,此有三?菩萨二障为三,二乘一障为二,粗细分故。

  55 “第一有”三字,《金藏》有,余无。

  56 “别”字下,《金藏》衍“功德”二字。

  57 《金藏》作“聚”,余作“品”。

  58 《对法》卷十三原引经为证云:

  此义以何为证?如《指端经》说﹝藏文作“'dir khovs ni sor mo'i mdo las.../”﹞:诸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一聚﹝藏文作“thams cad gcig tu bsdus te/ cha gcig tu byed do/ gcig tu bzlum mo/ gcig tu bsdam mo/ phuv po gcig tu byed do/”﹞。如是略已,应观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皆苦,乃至广说。依如是观,但可建立初后二果。如其次第,永断三界一切见、修所断烦恼,无余所显故。不立第二、第三两果。由此二果,已见谛者唯,断欲界修道所断有余、无余所显故。

  又依如是顿出离者,如来于《分别经》中,预流果无间即建立阿罗汉果﹝藏文作“cig car ves par 'byin pa'i dbav du byas nas/ rnam par 'byed pa'i mdo las/ rgyun du z/ugs pa'i 'og tu dgra bcom pa rnam par gz/ag par rig par bya'o/”﹞。

  《枢要》卷下云:

  见道顿断,五十九﹝说﹞三心亦名顿断。然所知、烦恼二障各别分为二,云何为二?若以九品,粗品先断,即十地修道,应先断粗!若以所障道以辨粗细,九地不定,即烦恼品云何随所知以明粗细?此义应思!

  今解云:如十地修道地地所断,初为粗,后为细;烦恼随彼以况粗细,此亦应尔。见道中自分别力粗,先断;他引力细,后断。

  有先伏烦恼超得第二、三果,无先伏所知障,超入二地。然入地已,如闻半偈已,舍身,亦有超者﹝《涅槃经》卷十四:雪山童子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舍身﹞。然无超大劫,以极难断故等。

  《了义灯》卷四中云:

  三、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于凡时不伏修惑;于七方便﹝即七加行位: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但伏见惑,入见道时,断其三界见道惑尽。得初果已,更未断修。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总相三界六识修惑,九地之中束为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顶初品之惑,合为一品。余八准此。若第六识迷理细惑,地地之中虽各九品,今并第七识俱烦恼总为一品,与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时顿断,成阿罗汉。道、断、数数,准亦可知。

  问:既为九品,断欲六品修惑之时,何不得第二果?断欲九品,何不得第三?

  答:欲六断时,并上二界各断六品故,复不息求,未出现故,不得第二。断欲九品时,并有顶惑亦皆断尽,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问:为唯初果人未进断惑,得超中二?为断余惑,亦能超耶?答:准《对法论》﹝卷十三﹞引《指端经》唯未断余,能办,圣旨不说﹝断﹞余能。由得果已,有胜堪能。若少进断,即非此类,无胜能故。

  59 《金藏》作“上无色”,余作“无色上”。

  60 “不尔”以下十九字,《金藏》有,余无。

  61 “第”字,《金藏》有,余无。

  62 智周《演秘》云:

  次第那含断欲界九品无间,皆依未至定起。

  63 指《对法》卷六,原文作:

  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

  64 “知”字,《金藏》有,余无。

  65 “中”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无。

  66 即一来、不还果。

  67 《金藏》作“有”,余作“又”。

  68 “地”字,《金藏》无。

  69 “惑”字,《金藏》作“或”。

  70 “种”等五字,《金藏》有,余无。

  71 “等”字,《金藏》无。

  72 谓六识中所知障种修所断者。

  73 本论卷九初云:

  眼等五识无分别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别抄”卷六中云:

  问:五识中所知障种,八地以上意识对治断彼种不?解云:亦断。以障地故。

  74 “加行”,亦作“方便”。

  75 “胜进”,藏文作“sbyor ba'i lam/”、“khyad par gyi lam/”。

  76 “第”字,《金藏》有,余无。

  77 如《对法》卷九云:

  为断此品后余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胜进故,名胜进道﹝藏文作“khyad par gyi lam gav/ bon movs pa'i rnam pa de las gz/an pa la sbyor ba dav/ bar cad med pa dav/ rnam par grol ba'i lam mo/”﹞。

  78 “者”字,《金藏》有,余无。

  79 “中”字,《金藏》有,余无。

  80 “别抄”卷六中云:

  以其根钝,证无为时,不断惑故。

  81 《金藏》作“总”,余作“别”。

  82 “入”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无。

  83 “世道伏”,“别抄”卷六中作“所伏修惑”。

  84 “加行”,原作“方便”。

  85 《对法》卷九原文作:

  为断此品后余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名胜进道。

  86 智周《演秘》云:

  此显彼据于菩萨别起道说,故言后三是前胜进,与此论别。

  87 “加行”,原作“方便”。

  88 《对法》卷九原文作:

  弃舍断烦恼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藏文作“yav bon movs pa spov ba'i sbyor ba bsal nas/ chos sems pa'am/ z/ugs pa'i chos la gnas pa'am/ sboms par 'jug pa'i khyad par gyi lam gav vo/”﹞。

  又复者,为显余义﹝藏文作“rnam gravs gz/an du na/”﹞,舍断烦恼诸方便道﹝藏文作“khyad par gyi lam 'dis bon movs pa spov ba'i sbyor ba de bid bsal te z/es pa ni btav sboms su byed ces pa'i tha tshig go/”﹞。但正思惟契经等法﹝藏文作“mdo la sogs pa'i chos sems pa'am”﹞,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藏文作“svar bsams pa dav/ khov du chud pa'i chos la so sor rtog pa'i gnas pa'i gnas pa'am/”﹞,或复进入余胜品定,诸如是等,名胜进道﹝藏文作“sboms par 'jug pa'i de ma thag pa'i sboms par 'jug pa'i lam gav yin pa bid 'dis yav khyad par gyi lam z/es brjod do/”﹞。

  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位诸所有道,名胜进道﹝藏文作“yav yon tan khyad par can rnams mvon par bsgrub pa gnas pa'i lam gav vo/”﹞。所以者何?若为引发神通、无量等诸胜品功德﹝藏文作“yav mvon par z/es pa la sogs pa'i yon tan khyad par can rnams mvon par bsgrub pa'am/”﹞,或彼生已,现前安住,如是等道,名胜进道﹝藏文作“skyed pa la sogs pa de dag gis gnas pa'i lam gav yin pa'o/”﹞。

  89 智周《演秘》云:

  显此论说二乘胜进,言“或总”者,同彼《对法》后品三道皆前胜进。

  90 见《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一末云:

  胜进道中,《大论》﹝卷六十九中﹞云:﹝此胜进道,复有二种:﹞或有无间,为断余品修加行﹝原作“方便”。下一同﹞道。此于前品,名胜进道。于后所断,名方便道。此《﹝杂集﹞论》云:为断此品后余惑﹝原作“烦恼”﹞所有加行﹝原作“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胜进﹝故﹞。此论据实论,远、近、后三道皆前胜进。《大论》约一道邻近显说,并出此观后别起加行趣心语,非于一观即起九品道语。

  又此中第二复次有三释,前二皆云“或勤方便”。六十九﹝第二复次﹞“或有无间”中文解言“﹝不修方便,但于前品生知足想,不求胜进(藏文作“lan 'ga' gal te de ma thag tu de tsam gyis chog par 'dzin civ gov du rtsol bar mi byed dam/”)﹞,或住放逸﹝藏文作“bag med par gnas sam/”﹞”,此论言“或勤方便”;彼言“或住放逸”者,此论牒解中“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故言“或勤方便”;彼论更有解云“或有无间不修方便,但于前品生知足想,不求胜进”,即与此文同;彼论“放逸”之言,别复次释;彼论更解云:或于已断以观察智而更观察﹝藏文作“spov ba de bid la so sor rtog pa'i wes par so sor rtog par byed dam/”﹞,亦与此文相当。虽尔,彼论言“已断”,此论云“所证﹝“khov du chud pa/”﹞”,亦有相违。取前复次释胜。

  设尔,立胜进道,渐渐增胜名胜进道!既云“或住放逸”,亦胜进道,此论何用“或勤方便”之言?

  细读,更问﹝《大论》此下又云:或有但以伺察作而伺察之。当知此道唯名胜进(藏文作“dpyod pa'i yid la byed pas dpyod par byed na ni khyad par gyi lam kho na yin no/”)﹞。

  窥基所以疑惑不决者,在于“所证”一词,藏文作“khov du chud pa/”,本可不译为“所证”,译为“所了”亦可。梵文亦多无“证”意。虽于无间道不再修加行,“或生知足想”,“或住放逸”,“或于已断”“不求胜进”,但犹“以观察智”,或“伺察作意”,“而更观察”、“而伺察之”不已。即此唯是胜进。

  《枢要》卷下云:

  六十九有前胜进,即后加行;后所有道,即前胜进文。与《对法》同。四道以诸门分别,作用﹝如断烦恼等﹞二释。

  91 “有”字,金陵本无。

  92 “无”字,《金藏》、《大正藏》有,余无。

  93 “别抄”卷六中云:

  非欲进断品名胜进道。

  94 “中间及”三字,《金藏》有,余无。

  95 《金藏》作“二”,余作“彼”。

  96 “有顶”二字,《金藏》有,余无。

  97 “加行”二字,《金藏》有,余无。

  98 “无间”二字,《金藏》无。

  99 “四”字,《金藏》误作“三”。

  100 “诸”字,《金藏》误作“法”。

  101 “摄”字,《金藏》误作“舍”。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