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义疏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义疏

  大觉佛佛子各各顶礼

  今於般若波罗密  彼中文品所作者  一切庄严成就师  众解释者恭敬礼

  贪利有情成大贪  圣者无著救怙主  不败尊前亲听闻  本论指导造广说

  天亲根支行义等  以自胜解立主要  是处内识之所知  正真依於净解脱

  圣者陇补之派流  受持清净解脱行  此中应作不知见  住中慧行教相外

  如是以下解脱类  住信心地知识等  本论究竟未寻求  随自思见作广论

  如是善巧作光明  真实深隐未得获  本论始终根本见  谁能获得甚希有

  是中最极难得者  此甚深道根本见  大觉於此成自在  诸善巧者分别明

  本体一切清净者  别无行境与功德  最後成就为自他  利益乐欲生欢愉

  圣慈氏说,坚隐之自行,及随顺炽然利他之教者,谓由各各自明之慧,依止般若波罗密多经,所有至极之教,是将来能得一切妙善主要之因也。如此所云,应作决定摄持,则余佛母广大功德宝蕴,莫不容易出生,且於无量事义生、住、趣、入、之处,所作徒涉之点,能生超举甚大之智明。是故初始於母经功德如何,如其所作名诠,先行赞颂、顶礼、归依。

  诸求声闻寂灭  遍知等性  凡於顺解脱  能作得者

  能为众生义利  诸道智性  若饶益世间  使成就者

  能仁正等诸身  一切种智  於种种一切  彼宣说者

  声闻菩萨众会  究竟大觉  诸圣众之母  皆赞礼者

  如是等云云。

  此中颂义者,是於彼广大体性中,蕴育出生等义具足诠显者也。如闻会解,且发信心,后来复随行等因缘,於经中佛说无疑,因之更能迅速发生炽然之信。以此法随法行,乃至了知於中,执一及多之自性,与离弃之故,所作名言体量,及道,及其行相生灭,完全了知。

  由彼了知颂辞文义性相之故,不见经中过失,乃至於般若波罗密多一切智性之三种,其中体性义理三法具有现证。了知於大觉等能作敌对之魔罗,即是三有甚深之性,即彼决定取持者,以此炽然能作生者之性故。於此炽然等中间,又以此为现欲功德之补特迦罗性。此之二说,及此中依止最胜善说,种种一切摄持等等之义,现证明了,必须最极恭敬,随顺法行乃能作也。

  复次,由闻发生信念,以此了知诸法次第生起,是善能成就最上第一之成就,以此之故,於佛母经至极信仰随行者,是善能获得一切主要之因也。

  此中一切智性三种者,摄持八品之义,其体即是般若波罗密经,亦是论中分别成就之理,一切义相完全同经具足故。以此印摄於心,令一切智性三种之门,能作总持成就之故,故於般若波罗密多,作成就之赞也。

  颂之初句

  此中声闻亦摄缘觉,由彼集积清净解脱之次第多同,而其本体缘觉少胜,是故教中摄之为一也。凡於涅槃乐欲等体上,寻求一切性是无生,悉皆了知,以蕴及俱有,及蕴不可得之性相修为,凡诸顺彼解脱涅槃二种之道,此中皆能得者。

  颂第二句

  若诸菩萨,能作尽其所有轮回众生义利之事,以诸道无生自性之证。凡诸众生义利究竟,能作修行成就者皆是。

  颂第三句

  种种一切无生,内心刻印悉皆具足者,大觉正等戒身,具足瑜伽,具足自在之主,诸行对治之*轮,种种无尽无余,一切能作动转者。

  颂第四句

  若此大觉声闻等中,修行悉皆圆满,及成就能作之性,母经般若,是我所顶礼者也。

  如是顶礼,先行赞颂,能於现证庄严论,论体及对治及种种诸业悉皆相应建立能作摄持者也。

  观初颂一类,是无义殷勤者也。彼於般若波罗密多经论,性相体业未说未知,而令接受生信,任何出生亦无有也。观第二类所摄,悉皆清净真实所摄,烦恼遍行实所不摄,将何而为对治,内心不作钩摄,对治如何转变。观第三句者,种种根本皆无吸摄,以故证义亦无,极少之说亦无故,是於无义上求有,或别具有思想转变,或不是,云何?

  汝说非是,何以故?声闻缘觉菩萨及无上大觉等之位次,如其所有於中随一皆摄一切智性之三种现证所有。如是摄者。三类相续亦互摄也。

  如彼出家之声闻缘觉,於佛母般若未作行业,彼之所作,是一切智性之属也。诸菩萨者,是道智性之属也。如来供应正遍知圆满大觉,是一切种智性之属也。

  然而如来善能含藏显示一切智之性,若声闻等性,若缘觉等性,炽然善生一切者,谓外内诸法尽其所有少许亦有,此则亦具有声闻缘觉等之智,此等之智,非是道智,亦非一切种智,是故凡声闻缘觉等者,予以一切智性名之也。

  世尊善能含藏显示种种道之性,若诸菩萨等之妙善所为,炽然善生菩萨等智,或是悉共声闻之道,或是悉共缘觉之道,谓一切道生之所作,且一切道知之所作也。但如是等完全圆满所作,且此等道之所作复再再所作,於愿道未完全圆满之所作,及诸众生未完全成熟之所作,及大觉佛刹完全具足庄严之所作,如是等,正等现边之所作者,皆无为无作也。以此之故,凡诸菩萨者,立以道种种智性之名也。

  世尊善能含藏显示种种一切智性,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是。若凡种种诸法形相云何,安立云何,名相云何,如其诸法细极诠解种种,此等如何安立决择,如何名言设施。如是等如来内智刹那炽然善生,不少思惟是故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者,立以一切种种智性之名也。此文录取经说,为声闻中有乐略论者故,故作如是之略说,若乐广说者,复更依经所摄,作广大之论也。

  此中一切智性者,依色等无常等因。果者,断除我相暗昧无明,证得无我体性者也。道智性者,依一切乘决定出生,成办真如性现证未能作之因。果者,於诸有情能作摄非摄等之能作者是也。一切种智性者,依一切法无生为因。果者,为遍空界所系之有情义利悲流无尽,及正性边际究竟证得,永离习气,中间加行界等断除,具足空性之理是也。

  如是现证庄严论者。是大般若根体对治道,种种一切现证所摄果。般若全部圆满之教。如彼大经佛说,是应顶受修持者也。

  有诸智力平庸之士,於般若佛母大经广、中、略、所摄,发起信念受持利益之心,受已具足福德之性,但於此广大母经,现证八品之次第,般若波罗密多究竟完全之义,无力能作显明了解,或於此超世圣母大经文相广大又广大,指示义理前後不全摄持,是故於义生疑。现今须要听闻显明之故,即依此入行支分,显示本论名诠之所作,及旨趣,及旨趣之旨趣,及随行所有之中,等等善作解说也。

  一切种智道  皆从彼教说  别余不领受  十法行体性

  思经义建立  具慧成观故  能速易现证  所谓论旨趣

  此颂所云:一、一切种智道者,即大觉性之道,是一切现观近行次第俱有之引证也。二、由世尊三不思议,於所有行人完全随行指示之所作,即此佛母大经三种之中,名诠所作性相具足之教也。三、此中名诠,能诠所诠,其中所有方便,及方便之成就,成就所作之事理,事理相续联行之次第作法,彼外界及其他贪欲等,及离贪欲等,及於一切法我中不作修行称无为者,专以听闻理解生智之士夫,於此次第不受持也。四、若有菩萨欲自他利,具足修行成就,於中亦不著取资物,唯乐清净修行者,极能领受。五、若业惑习气发生,能正知正念,思惟般若波罗密多经义完全现证八品之体性,建立菩萨施等成就之修行,初中後全部善美次第。六、一切行者熟练法界法相,于初地最极欢喜等了知次第,种种一切现在能作成就者,是谓此论所作之旨趣也。又旨趣上更大之旨趣者,现欲之般若波罗蜜多义,菩萨修行成就等之性相,诸调伏者乐速通行成就故,(观)练习完成经论广大之旨趣之必要是也。七、如是联续等说者,令诸调伏,由此乐速通行於观证之所作易故,此中论议种种分别所作亦不作粗略,故所说亦不难观思。

  此下颂词有十五颂,总其广经般若波罗密多经体,种种行相,完全建立之说也。

  般若波罗密  八类正等说  二颂种智道三颂种智  及二颂一切智性

  二颂圆证种智行  二颂一句顶行边一句次行  二句菩提一刹那  一颂法身等为八

  一发心及二教言  三决证支分四  四成行之所依  法界住自性

  五所缘等及六大  七甲胃八行契入  九资粮十定出生  能仁种智性

  一光作末末等  二声闻三缘觉道  四於他诸功德  大义利见道

  五能作及六胜解  七赞事意所钦  八回向九随喜修  十无上意能作

  十一最极清净行  是所谓修道  菩萨方善巧  道智说如是

  一智不住生死  二悲不住涅槃  三无方距果远  四果近善方便

  五不共六对治品  七加行八平等性  九声闻等见道  许即遍知性

  一相及二加行等  三功四过五性相四  六解脱七证分全  八学故不退僧

  九生死解脱平  十无上刹清净  十一诸相现圆证  此等善方便

  一决择等二福增  三坚固四诸心住  是五见六修所作  於中各各道

  分别相四种  及对治四种  七无间道等持  八修行违谛理

  所有顶加行  边次行十三  一刹那圆证  性相有四种

  一自性二圆满报  三随他变化身  四法身诸所作  四种正等宣

  如是等所说七十是也。

  此中颂文所作,初二颂者,摄持现法八品故,是全经之总教也。其余之十三颂者,是彼八品中略义开广之说。此中具足摄持经论广说故,能摄以下广颂所作之文义,故即论所作之「发心利他故」等颂,成为论体所有全部之颂偈。如此种种所说,先为联集依义摄合此颂,是为论摄之大旨趣全部妙善之说也。有疑惑此有重复之咎者,是未了解此文相之义也。

  复次,此发心之自性所缘及俱有者,是摄一切义之普教,菩萨以此随行,获得菩提乐欲之果。是故欲得种种一切智性,能得所作之旨趣,始初种种一切智性能摄之文颂广说之门,於此所说应须顶受善持。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如是云云,显大觉成就者。为利他之故。如所有劫如何殷勤之所作等,所谓发心为利他故之事义,乐欲正等圆满菩提,一切性相愿行之自性,有其二种也。正等圆满菩提乐欲之性者,即此义之获得於善法中希望之愿心,发起出生之事业者也。

  此中发心者,非是心境特殊超胜显现,具有一切超妙思想之发心,或如彼说只心发动即称成就,谓云无真实事义故,如是等皆非。必须发心以後,于彼善法希望之相,获得有义之事,菩提心生殷勤相续,是此中之教。以此之义,寻求菩萨一切善法,增长成就也。如是正知所作故,现近系缚之因缘,罪障灾害并除也。

  以种种理合一之愿,而寻求有事义者,即正等圆满菩提乐欲之道。此等合连一致充实发心,是此中之声教者也。如是者,诸菩萨必於愿等利他诸行,二者具足作此发心也。如是所云,欲令正知所作故。又云,云何是乐欲之主伴性,以何义故而发心。谓清净圆满菩提者也,凡此亦是利他之事义也。

  如是经及摄  广门并余说

  如是所说者,佛母大经三种常行作业,亦於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诸布施等波罗密多,布施所作、施者、受者、此等中悉无所缘,修行成就之所作也。所谓具足大智能作事义,乃至一切有情相续尽,如其所有劫,皆令入於涅槃,若具悭贪等,以种种欢喜财物布施满足,乐欲般若波罗密多者,予以此中成就,如是所作等,细极详尽,指示双运能作之总持文句,摄事而不相违,种种广大之门,乃至正等圆满菩提,及利他之教者也。如是发心者,为利他故,而正等圆满菩提欲者,是自内性之智也。应知此是本宗宗义方规义理教示,俱生双取一切作业之说,而有多地认为鲁劣者,汝勿疑惧此原因性未具书之也。

  复次,此中发心所缘,及自性俱有名诠,乃至彼彼细密分辩之行相,二十二种文类,经次分别之颂云:

  如一地二金三月四火  五大藏六宝源七瀛  八金刚九山十药十一善  十二如意十三日[音*頁]十四音

  十五王十六库藏十七大路  十八乘骑流十九无尽  廿乐闻声廿一河廿二云  二十二种等

  如是等根本之说者:一、希望合摄也,二、道心也,三、殊胜心也,四、加行也。五、施也,六、戒也,七、忍也,八、精进也,九、静虑也,十、般若也,十一、方便善巧也,十二、道愿也,十三、力势也,十四、智到彼岸也,十五、神通也,十六、福德也,十七、正知也,十八、共菩提道品也,十九、大悲与殊胜观见也,二十、总持与辩才也,廿一、法乐也,廿二、一道游行并法身具足也。如其位次:一、大地也,二、纯金也,三、新月也,四、火也,五、大藏也,六、宝源也,七、海瀛也,八、金刚也,九、须弥山王也,十、阿伽陀药也,十一、善知识也,十二、如意宝也,十三、日也,十四、说法美音也,十五、大王也,十六、大库也,十七、大路也,十八、乘骑也,十九、无尽流也,二十、乐闻声也,廿一、长河也,廿二、大云也。复次,一、现时一切白法之真实根本也,二、菩提未尽中间不作成就也,三、善法加行究竟种种增长作成就也,四、一切智性三种之障清净显明也,五、能作一切有情之商主也,六、大功德宝源所依之真实因也,七、不乐一切高胜修行勤而无动乱也,八、大心刚毅无能胜也,九、於所缘行相安住不动扰也,十、烦恼所知二障之病根善能痊愈也,十一、一切地位住之有情义利悉皆不舍也,十二、随其所愿之果能成就也,十三、於所调伏完全成熟能作也,十四、於所调伏能作调伏之教法也,十五、不以才能学识尊高作利他之成就也,十六、福智二资粮广积如国有大库也,十七、一切圣者之善逝亦随之而善逝也,十八、不偏堕生死涅槃二边平稳快易修行也,十九、得与未得之法摄持含藏无尽也,二十、宣示解脱乐欲调伏所作之声音也,廿一、利他所作坚固无终止之信也。廿二、趣入欢喜住处等一切指示相应之教也。

  以此如数对观,如地、金、月、火之四种等所有作用者,是此中发心二十二所说皆全摄也。又初三者,是初地之小中大三之所摄也。又此第四一种「火」是趣入初地道之所摄也。如是以下十者,欢喜等十地之分摄者也,是见修所有之行境也。从此以下五(十四到十九)是殊胜道之所摄也。如是以下三者,是发心者加行、正宗、完成之门,乃佛地中所摄也。如是发心具量分辩者,从初地中所摄,亦是佛地中所摄也。

  此教授教诫之名诠赓续分辩者,为於如是菩提心,最初发起之诸菩萨等,彼时如其所有事义,能作寻求,获得菩提心生起。及此增加法行成就之故,能得功德完全,保持事义,由此现法增益所作之故,是教授者能作之教言也。

  行所缘谛等  佛等宝之三  无贪完全易  大道悉能持

  五眼六神通  见道及修道  谓教授教诫  体性十应知

  颂如是云者,谓菩提心精细分辩,如其分辩所语,明将来成就中,世俗与胜义二谛之明辩,令彼未超涅槃诸声闻等了知。并开示非共同无所缘之理,以此为初入行之所作,是有学类修行成就之教言也。

  (苦)依色等中,成就苦等之果,性即是空,空性与般若波罗密之体真实如性,同一自性。

  (集)即依此说,集之性空,及色等因,成就之体,亦无异色等之性,集与灭,与遍行诸惑,与清净白洁俱有诸法,皆非实有。

  (灭)即依此说,灭中空性,生及遮止遍行烦恼及清白洁净,败坏及利益等,及随心欢喜之色无,乃至无明生亦无,无明灭亦无,大觉亦无,於其中间菩提亦无。

  (道)依此所说,道中施等波罗密多,坚牢之我,内空性等,外空性等,前後边际互相俱有,及不俱有,如是等性,皆不成就也。此是依真谛法门之教言也。

  (三宝)如是法宝之性者,大觉等,与大觉,及菩提性相能作大觉之法,如其性相种种一切智性无所缘中,色等无之加行,所缘及能缘性正知所作者。及於一切智性三种所摄之根本,及对治,及行相究竟所摄之体。总摄一切法自性是无也。佛宝之性者,僧宝所摄,除阿罗汉果不属,於中入住分别之大士夫有七,加入缘觉成为八类。以钝根等故之分别数成二十种,是菩萨圣者之有学故,不背诸法无生性之行作者也。

  (无贪)如是於经教中所记三宝沉没之警诫,及精进少欲之成就。从始至终,如其所说之义利,能作努力者。然彼关於身等之福德性贪,现时少有错失转起,或无错

  失,令知身聚空无自性所指示之教言也。

  (完全易)长时恒时吸取修行之新所作,乐欲於未成之事义,及於其中成就不成就私心忧悔之念虑除灭,亦不作最极之疲困,於色乃至正等圆满菩提,若有所得应远离憍慢显示等之教言也。

  (能持大道)十方常住诸佛之事业等,各各道修行之记经事义之所作,心无恐惧,於道完全受持。自己依法不生过失,生则速舍之教也。

  (五眼)肉眼、异熟之天眼、般若慧眼、法眼、佛眼,如次释之。对种种实物各各决定;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一切法清净无疑问;圣者补特迦罗一切所证,一切法种种一切现圆菩提之境;具足诸义如一之性得成就者。如是教授五眼之说也。

  (六通)神境、天耳、知他心、宿住随念、现量能作业生之天眼、知漏净。现知(神通)震动等,於世间一切住者及其他大小音声悉能闻知,他心乐欲及俱有等悉能了知,自他长劫以来之经过随念,一切粗细色能见,烦恼及所知二障能作断障等。最初乃至寂止性之观证所作者,是开示六神通之教言也。

  (见道)见道者,见四谛所摄之十六刹那自性法,及随行之智忍等,及智主宰之性。於大瑜伽一切无自性,无性之证。犹如幻师幻化。依於一切现量,决定实无身,及俱有等,所断之实事。于此错失,执著,能作对治之清净行相修行次第,所谓指示见道之教言也。

  (修道)调伏与非调伏,自性一性,彼此各各有性异体,不能成立诸法如如。如其所说,见道现量所作之实事不异修道,为所缘故。见与修体转变成就不异,谓言别有修道之性相,种种建立者无之,即以此中之因果缘起法性,以此断所作之实事对治性之行相,能作修行者,所谓修道之教言也。

  (总说)如是等云,发菩提心及其完成法之自性,即是般若波罗密全分修行成就。凡此种种皆是无所缘。及彼所缘悉是四圣谛。及此所依悉是三归。及殊胜有情而略具小贪等。及不背行持之因,凡此大因完全无息不依赖於他。悉知行道之因者,完全摄持。不依於他之指定。悉皆能行之因者五眼。凡种种一切智性,完全迅急圆满之因者,即是六神通。若凡始终究竟之因者、见者、及修者、合成之体。如是等一切,即教言类之指示者。於彼上义一切具足圆满资粮,转成摄持,其教为十种也。

  (二十僧)复次,於此僧宝名类,使其易解之故,於分位中,颂词各各分二。所谓

  根钝、及利等  信,见至,家,家  一间,中、生般  行,无行,上流

  三超,顶解脱  色贪断,见灭  法寂,身现证  缘觉等二十

  颂云如是,此中分别所成者,是道智性所摄也。依见道十六刹中,有随信行随法行之分别,是预流入门之初有二种也。若此以下是随流向入也。从此以去是依天家家,人家家,生处分别之二种也。从此以下钝根,利根信见获得果体有二,而向唯一种。从此以下一间即是一来,以有他性一次之障碍故,此中亦如前信及见至之向,得果三种是也。此下是不还中般,生般,现世有行,现世无行,悉般涅槃之四种所为也。此下是不还不退之究竟行者,超、及半超、及一切住位上超、上升性之别余三种也。此下者是於彼三有顶究竟解脱者,及色贪与离弃者,是见法寂灭,与身现能作证之别余二种也。由此以下阿罗汉性入果之趣向是也。此下缘觉等二十也。

  初业者由此教言,获得决定开悟之支分,出生决定开悟之支分。

  所缘及行相  因圆满摄持  菩萨之所依  如暖等体性

  四分别俱离  能依小中大  声缘具足等  超胜有差别

  如是颂云者,谓诸菩萨若能於此听闻等,於至极彼岸,究竟解脱,能得一分或全分信等之善根性相。以後於四谛之证,及随行共同决定开悟之分全四种世间修行业,能得出生暖法,成就所作之根本体,由此以後顶成就,由此以後忍成就,由此以後凡胜法所作小等中次第生起能作。此中一所缘者,谓菩萨、及中根、钝根、等补特伽罗,分别小中大各各成就清净所缘及自性者,完全真实(三摩地)寂定之实质为所缘。二法上见上之对治性,现前失实以无有(空)等之行相为趋入。三忆持凡三乘证解之因。四善知识性相具足方便善完全摄持具足。五见修所断所作之所取能取,种种分别四遍计之转变之理刻念。六及随行联合出生於声闻等之暖等业中修行殊胜之圣者,是六种也。

  复次,暖法转成等之善根者,依於身业,与色等相应等之性相,实我体性与四谛为所缘,及我见之对治者,以无常等相行而入,及於自乘唯大之了解,与完全摄持,及离行相分别(思)四种非具足出生故也。

  复次,分辩诸菩萨,决定开悟之分全等,别有方便善巧。具势有力之说者,一说为因门者,一说为果门者,一说为自性门者,一说为法性清净门者,如其所作四谛之实体为所缘者也。如前所作行相,於他义上清净励力,缘於四谛等一切应作应知,略语亦无也。何以故,此中行相唯收他义故,彼多乘者,於此以后依于他义拔取之道,当应如何所作,皆厌言之也。

  问,此中所缘及行相之差别云何?以此之故,於此中所缘及行相之体类,集为文颂分别,如下之七颂云:

  小所缘无常等  以谛等为依  行相现欲灭  得三乘共因

  中色流合集住  大住安立离言

  凡此所说彼中小所缘者,是由苦等四谛中依於无常等十六行相故也。此之行相者,於苦等谛上现前错失之「贪」及於所缘等能作遮止故也。此是於暖等四(加行)及一切三乘等。得证自性之因,非但是小之所作也。

  中所缘者,能作胜解及真如性体,如数与适应色等修行,及以无我遮止所缘,而复能(内无)见之作用故也。行相者,不可得,一切无性,如流不等不似,及不等不似之流,又复隐含无我(主体)之作用故也。

  大所缘者,色与大觉所作之法,一切皆是安立之法,言说之所显示,若如是也,行相善等性之所作,许亦皆无,亦言说不可得故,应如是知,如是者,行相非证智,现前无见故。此上暖等成就修行之所缘,及行相三种是也。

  小缘所有色无住  由彼自性无  小行彼等一性一  无常等非住

  中缘彼等彼性空  所有自性一  中行诸法皆无执不可得  性相无见故

  大缘般若圆知解  一切所缘无

  如是顶中小所缘者,色等与色等之自体之自性即是离性(消散不合),铜之自性即是空性,由是色性住止无性故也。行相者,依胜义色等之一切法者,彼与空性彼此互为自性,自性是无性,即空性无常等性,皆是无性。是故凡所有色等之性,常与无常等性,皆非定性及住止(刹那不住)性故。

  中所缘者,总括全体众法之自性,皆是无常等性,及空性等。自体皆无自性,无常性等之上,与空性体对看,彼此体性是一故。行相者,由遮止自性,则色等中无自性作用,能作者,是何体相,不可得故也。

  大所缘者,自性无性,以凡色等彼体之上,皆是空性表徵之「标号」,量无实量可见故。行相者,般若正等法上,决定了知炽然光照开悟之实体,一切皆无所缘,决定了知如是,名应知之行相故。以上是善根转移之顶法,及顶法成就修行之所缘,及行相,差别三种具足也。

  色等自性无  彼无即其性  无生无出离  彼等所相无

  量无所依故  解非解尽知

  此中所云(加行)忍小所缘者,性相之自性,及自性之性相,体皆是空,性亦是一,色等中之自性是无性故也。行相者,於士夫之所缘上,有面目(喜笑忧恼)形色等,而实质是无自性,即以无性为自性故也。

  忍中之所缘者,自性无生无性,由是色等亦无生无性,涅槃亦是无生无性所作故。行相者,证知一切法自性空,於身等行相上唯是一切清净本体,如是应知也。

  忍大之所缘者,自相与共相(皆空),法法(如如)恰当(不异)平等,一切法之相无性也。应知行相者,唯依自性,於色等之量等所依,及离性由胜解作意分分脱离,虽不作胜解,而真如性上作意,完全之心不可得是无,如是应知。以上是不堕恶趣之大忍法故,此忍法成就之所缘,及行相等三种具足也。

  彼三昧能作  教言及惑尽  三互自性一  三昧相无证

  判出离分全  小中大如是

  胜法中小所缘者,一切法无生,及殷勤行者等之三昧修行所作也。行相者,自己愿道,及福德智慧,及法界力之双运成就,凡世间一切类别之相续,如其所有之三昧等,能作吸收,应如是也。

  中所缘者,契入三昧之正轨度,及具足瑜伽,依诸佛经教能作指示,及彼彼法性如是等能作也。行相者,一切非理分别,依菩萨三昧自性力,了知我者,自性分别相似主宰之建立也。思想等所知之行境不生,是应所作也。

  胜法之大所缘者,法性之三昧,及菩萨,及般若彼岸等,如是等三义,彼此是一自性,应如是作。行相者,一切有法、法性、有可记性之三昧行相。未了知者,方便正作是所应知也。以上者是世间一切法之最胜故,此胜法之所作之所缘,及行相等三种具足说竟。

  所缘无常等者,依谛等为因,如是云云,所缘行相及俱有之差别等,谓此上但表有法、及法、名诠、及由名诠所作之因是也。

  於中应系属者,於所缘及行相俱有差别之法,名曰一切名诠差别,於彼所断及非所断所属之义,及其清净差别之义,是发业之由路,故而此上未明也。

  此下颂词文义所作指向与前共同,而名诠而目有异,是遮止现在失实之贪等,及俱有之体事上,唯为彼修行与断离成就之故。於苦等谛所属之中所缘及行相之所作故。於彼再作以下如所应知之说也。

  今於此四分别,及俱有等,令义显明所作故,施设少许方便之词颂者。

  彼体及对治  所取分别二  惑及蕴等分  彼复各九种

  如是所云者,所取之(非理)分别遍行烦恼之体,所依之因,及对治所依之因性二种。即是无明与清净蕴等,如是细极分辩各有九种也。

  实安立所依  能取许又二  自主宰等性  蕴等依如前

  如是云云,谓数取趣执实所有,及士夫安立之所有。於此所缘能取执之分别又是二种。主宰权力自在,及蕴等上之所缘性,各各分辩,如前又各九种也。

  此中总摄其义者,如下遍行烦恼体上所依之因无明,色等之蕴,名与色现前失实,二边之贪,遍行惑清洁不知,圣道中不住,及所缘,主宰等,於清净生起等中,所取之非理分别等九。对治所依之因者,蕴、生门、种族、生者、空性、到彼岸义、见道、修道、无学道、所取非理分别等九。数取趣随有所依之因者,自主宰、唯一、因、我见者、遍行烦恼、贪、及离贪、见、修、义所作之因能取之分别等九。士夫安立所有之因者,蕴、处、界、缘合和出生、清净、见、修、殊胜超、无学道、能取之分别等九。如是等所取能取分别四类,及决定分判分全开悟四种之数,应如数具知也。

  此文是与颂文联合摄持前后文完全共同所说。依此力量,如其所说摄修,能得殊胜之成就也。

  又於此後摄持总教之类,复作颂云:

  使心无畏等  示诸自性无  舍离不共类  全具善摄持

  如是颂云,为使此心无迷惑惊惧等,思想方便善巧,如心意向实能究竟无我等教,能作指示一。不合方类之法上悭吝等舍二。及得无不具足之善知识体摄受三。以此应完全摄持之,依止修行成就无不具足,於中决定能作部分或齐全之证,如其所说乃至见道等中,乐速容易,亦能作发起别余修行成就所依之因素也。

  於六法契证  对治生正灭(断也)  彼等永尽除  般若悲皆具

  有学不共法  利他之位次  二智易著力  所依种应知

  今者初於世间决择开解之部分及齐全等证(四加行)如前显示者。

  此下所明,从於世间超出见道及修道者(见修二)。

  (第七)从此以下者,由此等道力出生之贼心应抛弃之门,增进不善巧相似相等之对治,及不随顺之方类,生与灭之察照者。

  (第八)从此以下於彼无所缘彼体上生及灭与具分之分别(非理)能断者。

  (第九)如是以下具足道愿及施等方便善巧之空性。於世间及涅槃,皆不住之性相、般若、与方便者。

  (第十)从此以下如是生起,声闻等中不共之法者。

  (第十一)如是以下是思想见等,如其趣入等密意,参究之门。乃至三乘道中,建立次第性相之义,义生之位次者。

  (第十二)从此以下者,尽其所有轮回无量,而为他义成就双运之智慧出生故,是此中之住位住者。

  (第十三)於彼士夫之义利一切所作具足圆满者。成就法之住品不同之分别,诸菩萨等有十三种故。

  如彼所说法之根本成就者,唯是法界之自性之种性是也。若彼法界性唯是圣者证法成就之因,实则彼彼体性具有之菩萨,无上大觉之法等,成就之体是自性住之种性也。若是则此下立彼时彼彼之总别住位,非是。应彼菩萨非是菩萨也。是劣慧士夫思想之面目。不须接受,乃至於中别类分别文颂云。

  法性无别故  异类非相应

  所说如是,以此观之,是彼声闻乘等证见位次之所缘也,是圣法(根本)所作之证故。以法界性为因之自性,种种契入为门,乃至安立种性之言说也。

  此中根本接受法性之见解易易者,如彼世间事喻受持之。

  由能依法别  说彼所依异

  颂如是云者,喻如泥水现业工作,加以火焰,依托交互而瓶等有(是能依法差别)。蜂蜜(所依)与金器等,彼所依性空,云何有异能依者。故三乘法(因果次第)所摄所证(分位)异性,是由能依(法性)不同性故(因果差别)。凡如是等所说,是修行成就之所依也。

  所缘云何?所缘者:

  所缘一切法  而又善等是  世间之解了  欲此世间离

  有漏无漏法  凡有为无为  诸学者共法  及不共力等

  此中所说者,今先略明一善、二不善、三无记,如其次第指明善学练习之方法。而断除三有等、及无记、之身体业等是也。如是以下彼四净性及五世间等二种性(漏无漏)之分别有四(四静虑)。别余等数如之。六一切愚夫人士及彼随行五蕴,七圣者士夫一切所摄之静虑四,八我见对治非处罪恶取执之五蕴如彼见者对治之四念住,九因缘粗业欲界因缘不系之如性,十圣者士夫一切相续出生之四静虑,十一正等圆满大觉相续出生俱有之法十力等,如是等一切法,如其所有了解次第之所缘者,所缘相之十一种也。

  如彼所缘成就之大,应如何作解耶?大所作者:

  有情心殊胜  及究竟断证  由此三大出  大所作应知

  如是所云,於一切种种之一切种种智性完全了知之门。乃至出生成就大觉菩萨等之性。於一切有情具有普平胜性之大心性,及断大性,及证大性,之自在所作者也。依如是等成就趣入之故,於彼三大性及俱有,完全所作之三智。是应作也。

  如此大意之名诠者,是修行成就所依之因成就之名也。凡彼自己所乐欲之自性一切智性三种,及境行善法所依之因,及种种一切现实圆满之证得等现证之四种。於中各各现证。亦云波罗密之依因,及所作之成就是也。

  凡此等如其所有之加行,及见与修等,诸道差别之自性之成就之性相分别之甲铠,及契入与资粮,及决定成就等之内中,以精进之自性为始初最要,而作甲铠之说明也。

  各各施等中  各以六种摄  云何修甲铠  说如六种六

  所云如是,施等诸法中,所施能施上,凡能作声闻等之意想类务断(戒),闻一切士夫不悦耳之言能忍(忍),欲望发生及於他依赖性能作舍(进),自勤及去贡高不群之一心,及与他乘等不合独己增上性之一心也(定),此等应当回向无上正等圆满菩提(慧)。如是等如次是於施等上能作无所缘之甲铠。及於彼施中能谨守戒律,忍耐圆成,始终精进,静虑成就,般若能作也。如是施等波罗蜜多,各各施等所摄,六与六乘,成三十六,是广义式之施等六法齐全甲铠修行成就之六种也。

  被著如是等甲铠,於行契入出生二者(因果)趣向之成就者,行契入也。

  无色定施等  诸道四无量  无所缘随具  三轮净为二

  所作大现知  一切种智相  大乘行契入  向上者应知

  如是云者,一静虑无色令修行者趣入,二施等波罗密六,三见道、修道、无学道、殊胜道,四四无量,五无所缘及具足,六一切现实三轮清净,七大所作,八六现知,九如是一切为种智性体上正真住之性相也(有九种)。是大乘法门任何所有(必须)之自性因果门之契入修行成就之九种也。

  如是入行所作中资粮也。士夫资粮之成行者:

  悲心施等六  止观诸所有  兼运不离道  悉方便善巧

  福慧二资粮  道总持十地  对治行资粮  行次第应知

  如是所谓一大悲、二施、三戒、四忍、五精进、六静虑、七般若、八止、九观、十双运不离道、十一方便善巧、十二慧、十三福、十四见道等业、十五总持等、十六十地、十七对治等无所缘等,是未超世俗业之大乘事义究竟成就者。以大悲等所有正真成就,是大菩提能作摄持之自性故。大悲等者,是资粮之首,十七资粮并吸纳故。

  此中慧资粮者,一内也,二外也,三内外二也,四空空也,五大空也,六胜义空也,七行空也,八无行空也,九超边际空也,十无始空也,十一无终空也,十二无对待空也,十三自性空也,十四一切法空也,十五自相空也,十六无所缘空也,十七无实之自性空也,十八实质与实质无空也,十九自之自性空也,二十他之自性空也。此分别空性之二十种也。

  全修治十种  初地得成就  净胜意二利  诸有情平等

  全施能依止  乐正法所缘  心常欲出家  於佛身欢喜

  阐教破憍诫  爱乐此十法  自性无所缘  修治地应知

  如是所云者,一於一切体法上如其次第无伪善之心,二自他须要两利,三一切有情一意平等,四艺能财货一切完全能施,五於善知识能恭敬作,六凡三乘法所属之正法意欲所缘爱乐正法,七不喜居家常乐出离,八欢喜乐欲佛之身像,九宣扬正教破毁憍邪,十如实说法不诳。如是等所作之性相有十法。是生长一切种种所作之总要故,必须完全修治殊胜之因。又特别者,诸法性相定当了知,彼之性相悉无所有之自性,是完全修治之主要。唯此是登初地极喜地之能得者也。

  戒报恩修忍  乐善不舍悲  敬有德及师  八者施等勤

  此中所作者,一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事律仪等,总集众戒练修,二他方感受恩益念报勿忘,三他方患害等能忍,四善法修为无悔无舍,五於一切士夫慈悲,六於诸善巧等能尊敬,七依止善知识之教法能修行成就,八布施等六波罗密奋勉所作。如是等完全修治,如前完全练习殊胜之所作。此之八种是第二修剪残幹地能得故也。

  多闻无厌足  法施谦无染  广修自佛刹  轮回二无生

  所作有惭愧  无染体性五

  如是云者,一佛正教法凡未闻者寻求不厌不满足,二心得法等,不执宗见憍染心,以正法教人,三自分佛刹所依能依普能纯熟修练,四利益相属之有情不随顺等,及反此观见皆无愁忧,五自他观照不善法等能作否,如是惭愧完全修治等五种也。如是内制之自性寻思之法,完全修治之所作。是能作第三地发光之证了者也。

  净少欲知足  依止杜多行  学处全无舍  了悟诸欲性

  顺灭诸物舍  无滞没执见

  如是所云者,一依林间住,二资生实物得不得等心无希念,三若获得者更作增甚之探求之事无有,四于过分美好性等治令清洁功德正真合戒故,五於学处上进所作,虽命等因缘故亦完全不舍,六呵斥五欲,了解功德罪恶之所缘毁责,七和顺调伏而能致力於涅槃之道,八舍弃财货完全能施,九成就善法心不滞下,十一切实物作无常观。如是完全修治,如前十种,是得第四地伏光地也。

  远尼及他家  家执聚落住  离自赞毁他  不善业道十

  增上慢颠倒  劣慧烦恼忍  此十种能断  第五地正得

  一寻逐利养等,或事义丰盛等,亲近男女僧俗之家远离,二有信之家近而无教(贪住处故),三人多村落贪住,四自赞,五毁他,六不善业道十,七憍慢等心听闻正法,且於彼不恭敬,八善不善颠倒失实,九见等倒错恶慧,十贪等烦恼,一切所作对治。如是等所作之性相十法能断清净,而且相背之法事完全抛却之习练十种,是第五地纯熟难胜地能得也。

  施戒忍精进  定慧悉圆满  远离声闻乐  无缘怖心断

  乞求不厌慼  诸物舍无忧  求者骄诳断  正得第六地

  如是云者,一—六六度完全圆满,七于声闻与缘觉之欲乐远离,八自性无所缘心不怖畏,九于乞求之人来求不厌不怯,十一切财货及于内身欢喜施与无忧无惧,十一贪心而乞求之人来求,不以骄诳方便止其乞求。如是等完全修治,如前之六地现前成就,是遍知成故也。

  执我及有情  命士夫断常  相因等诸蕴  界及诸处等

  贪著住三界  贪心遍滞没  执三宝及戒  於彼见失实

  空性倒诤断  及违空性等  凡此二十断  彼七地应得

  如是云者,一我,二有情,三命,四数取趣,五断,六常,七相,八因,九蕴,十界,十一处,十二三界住,十三贪著,十四遍滞没,十五佛,十六法,十七僧,十八戒之见等失实,十九空理无诤,廿空性相违之执完全断。此罪过相近之二十等离,乃至颠倒法义,法义动摇,完全二十种悉令清净。如前是第七远行地遍知之成就故也。谓於义理动摇,使法性稳固之教也。

  知三解脱门  及三轮清净  悲心等无染  法平等理一

  无生忍及智  说诸法相一  灭除诸分别  想见烦恼离

  奢摩他心定  毗钵舍那能  心调伏寂净  一切无著慧

  贪地无爱染  彼刹等游行  彼诸体自性  即所宣二十

  此中所云者,一清净解脱门之空性、无相、无愿、三种正知,二十善业道杀因所作杀者杀害等无所缘,三于一切士夫所缘皆悲心,四实物所缘明洁,五一切法平等了解,六大乘唯一了知,七无生完全智,八甚深法决定证之忍,内心映入,九所知一切大乘方便之门於中明显指示,十二取分别一切断除,十一执相之分别能取无,十二於趣入法之见等五舍离,十三贪等烦恼能断,十四修止观,十五般若,十六与方便善巧能作,十七心中罪恶寂静,十八於色等上无著之智慧,十九现法失实之贪处了知非是,二十如其所欲随时於佛刹土等一切游行。此是随顺调伏一切主体之组织明白指示其所作也。如是等修治之二十种,如前第七地能作证成就者也。

  遍知有情心  游戏诸通智  见佛刹严净  事佛观如实

  知有情诸根  佛刹净幻住  随诸意摄取  由此八种说

  此中云者,一一切有情之心行如何如其了知,二於世间中现知神通游戏,三见佛土黄金为地等完全了知自性变化,四一切法种种最极观察於佛深生爱敬能作,五天眼生,六严净佛刹有情完全修治,七一切如幻而住,八一切有情义利之见,以慧为首,平等发生,完全能作摄持之所作,具足修治之法。如是八种,如前八种地不动移范围内实练成就故也。

  圆满无边愿  知天等类音  无碍辩如流  入胎出家氏

  种姓皆尊贵  眷属生身等  出家座菩提  功德悉圆具

  此之所云者,一道愿无边究竟,二天等有情一切音语了解,三妙辩如流不尽,一切士夫赞喜,四入胎生国王家,五光明日等种族,六七父母家族及贤善八眷属随行,九威权自在,百福庄严等现实士夫称叹,十诸佛授予赞励出家,十一如如意宝座,菩提道树等,十二成就大觉法之自性一切功德悉皆圆满能作。如是等所说完全具足,性相完全修治之十二种。如前诸地悉皆纯熟,所作殊胜清净,是第九地善慧地现能作故。

  此诸因地完全修治,如是决定指示。而果地性如何,此中未说。今云地中一切摄持之门,乃至法相如是。

  凡超九地智  则为住佛地  彼诸菩萨地  是十种应知

  如是云云者,此中声闻(种性地)等之种性住者,初果(八人地)等向者,(见地)预流果者,(薄地)一来果等者,(离欲地)不还果等者,(作证地)阿罗汉能作之向等者,此中包括依法建立之三超殊胜之三种,(声闻地)阿罗汉果者,(缘觉地)缘觉果等者,如其次第,种姓地也,八人地也,见地也,薄地也,离欲地也,作证地也,声闻地也,缘觉地也。如其所说与菩萨地九种同为一部。如是九地超竟,乃称十地住之菩萨,而不能与大觉之名称共同,以正真圆满大觉未得故,从此中出生故,於彼大觉地中,凡其愿智中住之菩萨,第十地者,是智之所作故也。

  对治资粮类之颂词分别者。

  见修道等中  能所取相别  顺灭所作故  对治相凡八

  如是云云,所取相分别者,遍行烦恼略有执实及对治所依之因有二。能取相分别者,士夫补特迦罗实有及士夫安立所依之因有二。各各见道修道二断所取能取行相分别之八种。近行所作故,实是二种。於所依现所作不随顺品详细分辩二道,各各住类差别对治,故成八种也。

  复次,资粮积集决定出生,决定出生者,成就之谓也。

  大所作平等  有情义无为  超边定出生  得相定出生

  一切种智性  凡道境定生  此八种体性  生成办应知

  如是所云者,此中称大,其义云何,谓一切法所作平等性也。一于诸有情义利洁净又洁净,二无量有情能作性双运成就,三离断及常之自性住尖差别,四三乘义相一切获得,五凡其所说种种一切智性,及六彼差别之道,七决定出生所作之根本,如其体业差别圣者之法不依他故,八一切无所缘之性决定出生,有其八种。是决定出生成就者之八种是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一切种智第一品释竟。

  道智性第二品

  一切种种智性能证知者,若於道智性完全不知,未之有也。云何道智性:

  诸天相应故  光作末末等  境决定遍摄  自性彼业能

  如是云者,明道智性相应发生之成就故,如来之自性光体,照彼天等异熟身光末末无见。以此惭愧改悔暗昧,发心仰佛光明,出胜天王经,彼唯显彼由於证解发心之说也。此中所云者,是由智慧所作故,是由言语音声动耳因缘之名诠故。复次,发菩提心者,分别有五,一唯依一种缘及俱分各各决定者,二依三乘种种行相建立参忆之所作者,是中(拣别)唯究法相者不摄也,以依如是等道理发业之一切士夫,是以成就无上正等圆满菩提所有究竟发心故,三以此之故,欲贪及离,是以後瑜伽所作,而亦佛性得成之所作故。此道智性者,是依修行之所作故也。四有发菩提心者,尽轮回所有之有情之义利能作趣入,而於烦恼性等种种一切断弃

  为非是者。如是所云者,是(私)自性因也。五此之以下,依由自因所有之业务知识,於正真之现边不决定能作,有情有摄有不摄,於此般若等中颇能作方便善巧等等能作者,又是一类。

  如是所依上说五种等之名类,於道智性之品类中,一切道圆满所作之旨趣知道者,声闻道也。

  道智之理者  谓四圣谛等  行相所缘门  声闻道应知

  如是等云者,此(苦)苦谛中,如次安列无常、苦、空、无我、等缘,如彼之相性寂然,四种行行相清净。(集)集谛者,集因、集集、集生、自性之缘缘性、病行、果、痛刺、罪之行相等等。及作意贪欲,及离贪欲之所为与遮止故,或希望契入也,是名曰集。故(灭)苦与集谛,彼彼之体性,各各作意所生之相性,有彼岸及坏灭之法。而行相自性本清净,由欲贪与离贪体之自性的欺骗动风故,而此坏灭之行相本净。以此遮止坏灭集因自性,与病集集之根源,及集生逼害行相等也。又灭谛之灭者,自性无我故,寂静及财势行相之我性隐没故。决定出离之性相性空,及量不可得。异熟不可得。现在行为不可得。如是等之行相清净者也。(道)道谛之道,即发趣之能作性者,恰当须要道品,修行成办,决定开悟(亦曰离生),行相种种等自性无所缘之门。乃至道智性之品中,声闻等之道,亦是菩萨应当於彼完全了知之所作也。

  四谛(暖顶忍胜法)悉皆了知者,决定开悟一分或全分观证之前行俱有,是称道之名诠,乃至亦曰决定分全开悟。

  圣者声闻道  色等即空故  空无分别暖  彼等无所缘

  能成者为顶  即此常等理  住者并遮忍  十地等部中

  广教亦无住  说彼胜法成  凡此故云何  佛诸法无住

  此中所云者,(暖)色等蕴中,各各自性与空性等,互为彼此,异性不可得。(顶)色等之中,如前的无所缘。及(忍)如彼色等之中常常存在,又不是。(断)非常又不是也。如此所缘之理说是住止(坚然)不变者,亦遮而不许。第一何以故,如彼如来善逝者,菩提现圆大觉,于彼诸法未经见者,如其所作之量能生,是无所缘之因故。此是於极喜地等中指示无住叫教之说。如是云云,作此等行相者,以此行相如次安立四谛之所缘,决定分判所证之分全,是士夫之所作故也。

  於声闻中上首之趣入者,称为缘觉道之名,种性积集深厚故。如彼声闻诸业中,如其圣者之差别云何者,此亦如其彼道。但凡必须吸入者,迎入之接取力强时快,殊胜契入成就之性也。

  自体生证故  他教未趣寻  麟角喻智生  现证甚深名

  如是颂云,经云声闻等者,由他之教,随众视闻,而自证菩提之成就。或由他体之名诠,及俱有诸法之教示,而能发生善根趣入之能作性也。诸缘觉者,先所闻等,现时所作,於他之教未有视闻之主性,而自现证菩提之成就。是何故耶。如是缘觉等中,於佛示教之主要所作者,特能独具殊胜趣入之性是也。是故彼於声音名句教法之门,乃至听闻等分别之智,善巧习练能作证解,如是等者,自体所得之智慧等自性之心,能不须声音教法之指示也。而彼自行观他(平等慧心力故),於十善等事(调伏),亦自能作趣入。以此之故,彼等所证非智慧性,而是殊生契入之性也。

  又如其未闻之法明解接收之主要者是何,欢悦迎取是也。

  云何调伏证  证义相云何  如是彼彼等  无声彼彼成

  如是云者,於此行相未精通,於此行相未观察,颂词无教授,於此名声行相汎滥(错乱极多)依文。又复能作斗乱,相续传演。乃至云彼菩萨不须佛教名诠法义之转教传习,而谓由自定愿之完成也。

  此中云者,与佛相似故,故称自觉性之(有自昧故而非大觉)住类,由先教愿等心力故,故此世无声而成。但须如何吸映往世之体,是何行相,如其听闻乐欲,如彼行相所知事义,依彼彼行相之上,如印显现成就,所谓无声之教者以此。施教法者之声义,如彼名诠所作之法,听者了知之行相,最极深印。以此发生如是作用是也。有如此殊胜趣入之名称,乃至殊胜道等(领受等)特能独有之圣者,是故义立独觉之道。

  境事分别断  而未断能执  麟角所依道  正等摄应知

  如是云者,独觉之道,此中所说云何。言彼唯独真实(期于觉证)修行,於外物如何引诱因缘出生,而能不碍修行者。所执能执之事,行相分别,如其位次,断与未断,自能觉了。乘之所摄所依之法体,殊胜特具了知之圣者。或是具足法证之菩萨智见,能作所作之道,非只一切行相之了知者也。如是云者,是独觉之道也应知。

  决定判别彼缘觉所得证解之分与全者,如其所说,道生决定(之境相)。

  决择法无违  且证空成暖  顶於色等法  增益影亦断

  内外色皆空  色等无执忍  色等生灭等  相皆无法胜

  此所云者,於色等诸法合集安立而生决择彼法之性,与空性(成暖)不违。色等诸法依於胜义相影,及增语等义亦断(顶)。自性即是空之故,於内外色等空性亦悉无执(忍)。色等生灭无(行相亦无)等,所作之行相皆无(胜)等。如其次第,依四谛所缘中,决定分判开悟之分及全之生住者是也。

  缘觉道之契入如前,今菩萨道者:

  於谛及谛忍  与智四刹那  道智中见道  所有功德云

  如是云者,道智性之类中,菩萨之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如是所作之忍与智,於一刹那间,在此四者之上,各各分别苦等之谛,及其随行具足清净等相。及利他彼此功德清净俱有修行之所作见知者,是大乘二利见道之名诠也。

  此见道中种种修法之相云何?

  一如性与觉智  二互依故无依  三不许分类说  四大如量皆非

  五无量及无边  六彼住清净于色性  七觉性定等持  八取舍皆无作

  九修慈等无量  十空十一觉性正得  十二摄种种悉净  十三忧患诸病离

  十四涅槃等执尽  十五诸佛获念等  十六断命等能止  十七种智理中住

  十八自住安有情  十九及无尽施等  二十回向圆菩提  道智刹那性

  如是等云者。一胜义道理如性是也。二佛清净所依与能依无实,以此之故,彼体彼此相数,说有住在不成许可。三于色等法界之自性大性(种相不分别也)。四彼大性与如性等皆是非量。五如当前虚空不可量,无边际可量故。如是所云者,於彼苦等之谛相作清净故也。

  六于色等自性不可得,则常与断之边际性等亦不可得。七般若波罗密住者(了知)之法界自性,即於色等中见彼真如性,如是决定摄持。八如是彼中住者,於一切法取作及舍除,以不可得而作修行等。九以自性无之胜解而作前行,修四无量等之所作也。如是所云者,於彼集谛等之相,作清净故也。

  十色等之自性,彼本然自性唯是空性。十一法界与平等善根之果真如觉性正得。十二般若波罗密诸对治等,种种一切皆摄。十三了知如性故,外内忧苦极能息灭,如此所云者,於彼灭谛等之相,能作清净故也。十四唯修无自性及色等及涅槃等现前失实寂静。十五般若与方便善巧契入,得佛护念救济覆被清净能作。十六现前乐欲佛故,於彼作断命等能止。十七自於一切种智性中住。十八乃至於彼性中为彼图谋创立。十九无尽施等愿欲能作。二十悉皆回向正等圆满菩提之所作也。

  如是等所云者,是於彼道谛种种清净相也。如是者是道智之刹那体也。

  (问)有说云,此中文颂所作顺义排列令作奉持耳。一未明宗道之义相。二於彼见道之十六刹那随顺排列随时作法应说者完全未说。三於决定能作分全等之义,应决定如何观察等,颂词文中皆未说明也。

  (答)彼者於此修中,各各次第等未全尽指示之故,云何耶。此为现证次第,分分少亦未得者之说也。故未示教彼宗义别。略显所缘及行相及如何所作等,词句颂文之义,皆如其相抽说也。是见道趣入中(修道)先头提起修道名诠之所作也。是中名诠所作者,少许与调伏果顺业开发,致力容易趣入故,时相应故。

  诸相自静寂  敬师克烦恼  非人障等除  菩提供赞依

  如是所云者,一心於种种一切行相自在能作,二於善知识等士夫一切恭敬,三贪等烦恼荣耀能克制压伏,四他方所作之患害随行成就违境能灭除,五正等圆满菩提修行实行,六於所依境借事所作能作,如是所作能作六种是也。

  由此能作以下之修道,是曰胜解者也。此中分别有漏无漏二种。有漏者,俱有胜解、回向、与随喜之自意能作。如是所作等,即内心胜解此修道。初道胜解能作所作云何?

  胜解者自利  自他利唯他  应知此三种  各有小中大

  许各各又三  如小小等别  彼复又三分  说二十有七

  如是等云者,自利及二利及唯利他,於此所缘性相,如何胜解。如其所见之善根,依止修道之法自在所作。而初业者,现不全能作故,差别能作自性,分为三种胜解也。如是各各体上小中大等分别有三种,其中彼彼各各又小中大等分辨又复三种。如是九个三种胜解者,成为二十七也。

  此为修道之菩萨,生起奋勉欢喜之故,以此胜解於佛宝等发生赞美称益之能作者,是曰赞扬尊重供事之业钦承。

  般若波罗密  胜解住类等  於三种九类  赞事意钦承

  如是等云者,如其见闻法相胜解,於般若波罗密,趣入胜解之意能作。初或二种或三者住品分别九类之中,各各九种位次,如其次第,向上复向上,欢喜现实能作故。而复口赞扬、身尊重、供事,意极钦仰之乐欲,以彼彼能赞扬等义理。如彼事义,而能正真如其所赞,获得证解(般若)性相所有之法。非是情感爱逊之媚词也。

  如是胜解发生回向,以此二种回向作意,是此安立之名诠也。

  满分回向别  能作殊胜是  彼所缘无相  名相无颠倒

  练若佛福资  自念行与境  方便及无相  於佛作随喜

  是三界不系  小中大回向  安彼於三乘  出生大福性

  如颂之所云者,一如其所说满或分之胜解俱有等能作殊胜,二且能作无所缘,三名相而不错倒,四常居净地阿练若,五如来善根资粮之自性常念,六方便善巧具有,七不执於相,八于佛所为之精要行为随喜,九不系於三界,十小的,十一中的,十二大的,而能出生广大福德必。若能如是所作於中意不挂碍能作者,如其位次,於无上菩提,或一於戒等蕴能作回向心,二主宰等我性具足真实,三於三时中於佛之善根,四施等,五相表之特点,六一切道,七欲等诸界,八十善等诸业之道,九诸预流等,十无上菩提中住等缘於无所缘,十一三乘之调伏所作,於诸众生随顺显示能作因之自性,十二具足种种一切众生之义利所作无尽之故,於无上正等圆满菩提上能作回向,有十二种能作也。

  如是善作回向之真实,现能增长传布所作,是第三随喜行之能作也。如是云何?

  方便无所缘  他善根若己  随喜意能作  是此修道名

  如是云者,以世俗谛方便欢喜之心,众善根之所缘,乃至于胜义谛之无所缘性之随喜所作清净也。于此中略义者(譬喻能作修道之三种也),第一胜解作意修道之能作者,譬如金师观于金矿发出之井眼,有决定能得现金福德之心,现时能作种种炎想。回向修道云何者,譬如才能技师,虽在淘掘之中,未全获金,决其必得,如法正真努力于圆满菩提之支分能作也。随喜修道之能作者,自他福德所作平等,作获得共利之想。

  以上有漏等修道,以下无漏之修道者,此复二种,其初现在实行,依於性相之修道,

  此自性定性  一切现无为  法无缘亦舍  能作大义性

  此中所云者,于(初句)色之颠倒之见,而彼自性无为也。於他未获得之觉性者,於彼定有,而未证之想(亦无为)。(二句)一切法有差别生灭,了解无生之加行,现在一切无为也。(三句)如是等自性具足之道,於诸法无所缘性,相应瑜伽,相续出生者,付托修行能作也。(四句)即佛之大事能作故,是为能作大义性也。

  此中於上说之义,全全吸收悉并摄持。是能获得修道最初之成就,於彼生不生之因,悉皆暗取。疑心想像之门,洗除清净。是最极清净二种之性相也。

  佛教与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胜解等因  贫法诸因者

  谓魔等障伏  甚深法乏解  於蕴等现失  罪友说或持

  如是等云者,一于佛心能作喜悦,二及於施等之到彼岸究竟圆满能作,三寂止方便善巧,以此所作者,士夫之因清净是也。一魔等害伤之所作不知,二於甚深法胜解道胜解不知等,三蕴等现前失真,四不善之恶友随行恶行。未生之因令净也。此等依能得与非能得之因体清净说,於此类中摄取其清净总相。

  道等果色等  彼性悉净故  彼二是无性  名无分别净

  如是颂义云何,凡彼圣者补特迦罗沙门法之果者,皆是於不随顺类等,一切远离为性,是名清净。凡彼所关皆是清净共性。观於色等之中,悉是本体清净者。果及色等本体清净,色等中之我执,现前失实等,及远离性,细极分别之,悉是清净平等不异。凡此断性,亦是无性,自性之共性相故,非是异性,以此故,而得名为清净之名称也。

  此云清净之总名诠者也。於中差别云何?

  烦恼所知障  三道修声缘  及佛子等净  佛一切净极

  此中颂云者,贪等烦恼,及彼所知障一类执持之事,二取分别,及三乘道障盖等之断舍故。如其位次,声闻独觉菩萨等之清净也。烦恼及所知障中,断与俱有种种一切断舍之故,由最极清净法界之所出生性者,许唯是无上大觉也。

  道智性之类中清净胜解之语,继续於佛及声闻等之清净。如其位次,佛者,至极。佛以下者,说为以後继续之清净者,云何耶。

  於九地之大  大等垢染治  复小中小等  是道等清净

  此颂所云者,欲界静虑,无色,走入沉怠等,於九地中不随顺品(垢染等),大中大等九种对治自性。如其位次,於道中小中小等相九种,一切是以後相续清净之因故。最极清净,与随後继续所作清净。

  断此诤论者  道知及所行  三界性平等  许为对治性

  此颂所云者,於彼对治品大的大等,不随顺品舍命对治。小的小等明理所作,责斥过咎。於染著贪欲之垢,特使加重清除,允许提炼,大作显明,勤奋喻断有方便善巧之门。於修道中最极如其所有之教者,了知三界中所有之行相及所知体,无所缘之性,平等之性。凡是彼性悉皆究竟对治,是其自性之性故。是佛之最极清净行相之趣入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道智性第二品释竟。

  根本智第三品

  於一切根本完全知无。於道善能了知完全无有者,是一切智性者也。

  彼此岸边泯  中间亦无住  知世平等性  般若波罗密

  如是颂云者,三世诸法无生清净平等之性了知之大觉,及菩萨等近顺能成,凡是乐欲般若波罗密者,於般若此边之轮回,及悲心随行之涅槃彼岸,如次断常性相,及此居中亦不住著。三有及寂灭皆非住处,此是於遍知住类业颠倒者之教示也。今者令声闻等於三世平等性得有了知故。正真般若彼岸究竟等转成长远者,是稍微具有自意之证解,於般若彼岸究竟,悲心与般若等离弃故。真实与无真实之所缘性,於轮回与涅槃(随一)中住,是所知之所作也。正理偈云,「若凡因缘所出生,彼即空性汝应受。」依此所说,故知三世平等性者,是根本唯一之了解。若於彼一切中有性无性,如是见者之声闻菩萨等,於正真般若彼岸,所谓甚远,亦少分成就也。

  彼量所缘门  无方便者远  方便善巧者  说於正等近

  如是颂云者,幻师自作似真蛇之显现,彼时自於其性未知真实,见为实蛇,即是现前失实。以真实性无性,非现显故。诸善知之者,方便善巧,及离弃故。於真实之自性未了知等,彼于平等性之智慧无有,以此之故,彼等於佛母般若成就甚远也。依止彼善知识正真满足所作之教授,言无颠倒,具二谛理,了解出生次第方便善巧。於中正真现前失实错谬之量,显明除去。於色等法上,完全了知彼性之平等性。若是完全知者,彼等於般若佛母,正真近快成就。若是无方便者,即成长远,此中之性性是方便,非有远近之性。如是彼声闻等,於母远成之修行,即非随顺之类。

  色等蕴空性  系三世诸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不共类

  如是颂云者,於色等中。三世诸法,有漏无漏二者,一切实无自性。即此所缘之实质,悉是别体刹那合聚安立主宰等。即此空性之见,修行之想念,作如是等对治,亦是颠倒趣入性,应作断弃之,是不随顺品对治之所作也。

  诸菩萨之背舍者,即对治者是。

  施等我执无  他加行能行  如是贪边灭  贪佛等微微

  如是颂云者,三轮本空,於施及施等了解无我,自他加行正真趣入之故,贪著资粮庄处一切遮止所为。是种种行相一切之对治(贪佛者)也。若於如来等前,作礼供等,而以集聚资粮福德为因性等之对治是也。然是贪心之细微者,而其自性非是种种一切不随顺之品故(无罪咎故)也。亦如其贪性而细微云何,非不随顺品是希望法故。

  法是道自性  练若甚深故

  如是颂云者,任何因缘法之种子等自性唯是空性,此是甚深之性。以此之故,於如来等所缘,而非不随顺品,虽然如是希望应断者也。

  诸法自性一  知者贪能断

  如是颂云者,色等一切法自性唯是—性,此之—性即是无自性。於是了知者,所知平等一性悉皆了知,是於贪等断也。

  又如其诸法自性甚深。

  见等遮止者  谓彼难证故

  如是颂云者,凡所见闻识知一切所缘之义,於此能显明了知自性者,谓是极难证故,彼性是甚深故也。

  色等非知故  谓彼心不遍(照摄也)

  此之颂云者,任何因缘,于色等乃至佛法,非混杂故。清净行相中自性完全而自不知,许心不超业(不能照摄)故,此者即是难证之性也。

  如是非随顺品等之名诠,是趣入之所摄也。

  如是遍知理  不共(顺)对治品  分别相无余  此尽说应知

  此颂所云者, ,一切智性之品类,如是所说之理,如其次第,是了知之声闻菩萨等之不随顺品,与对治品最细分辩智之所应作也。如是於不随顺品等之名诠,乃至彼体行相修为,凡其加行,云何加行者:

  色等无常等  未圆圆满贪  於彼贪无性  行遮止加行

  不变能作无  难作三加行  得果具堪能  有果乐欲者

  而非他所使  能知显七喻

  此颂所云者,一切色等之法,及彼性是无常,与空性等各各未圆满与圆满性,无有贪性一。於他之未成就者,性无能作之者二。一切智性三种,如其次第了知大义体性之大三。应作加行能作等等,创始之难性,如何相续,如其果道能得不空过性,一别事因缘不能移动,二完全成就修行,三平等资粮,四错背违缘,五因缘,六不死,七无可信托无能作者,如是等显明了知。此之七事修行,是完全智慧净洁之门,若诸菩萨於彼加行十种完全行门,乃至依止能力速急者,於声闻等所说之业,是还灭不退之加行也。

  此平等性之门,是(乃至)体智加行修行之须要,加行基础平等性者。

  色等无爱染  彼四相等平

  此颂所云者,於色等现前失实,青蓝等色之量,照射等证知,沾附爱著,行相,一切无所缘者,加行之平等性也。

  加行之平等性各各证知,於见道修行之旨趣见道。

  於苦等谛中  法智类智等  并忍刹那性  见道徧知理

  如是颂云者,於谛等各各法智忍,及法智类智之忍及类智者,如彼十六刹那之体性,是一切智性之品类中之见道也。

  此上是一切智加行之果,以下广解此中行相。

  彼体之行相云何?

  色非常无常  超边性清净  无生无灭等  贪等断若空(苦)

  执持悉解脱  名诠无自性(集)  云何义所诠  於他施者无

  所缘无能作  极寂静无病(灭)  恶道断及果  所作现未证

  相等不随行  於名实之二  能知无生者  刹那徧知性(道)

  此之颂云者,一无自性故,於色等常与无常等离,常亦非是,无常亦非是。二受苦者,与苦非是断常,及离,苦性之断常之边等并离,空与不空应离故,本性清净故。三有我无我之自性是无生无灭。四遍行烦恼不是,行相清净不是,如是等所说者,苦谛是本故也(初一颂)。

  一因与因,非有积集性故,与虚空相似。集者与集,不可得,俱非有故。烦恼及随烦恼一切断余,炽盛生者,与寂然无生二者不离,具足摄持之业。解脱等因缘非因缘作业行相解脱故。二自性与名诠不可得,如是所云者,集谛是也(半颂)。

  一何故云灭,灭者无也,彼彼不联属故,灭谛名诠之义,二与他相续施等不可得,三寂灭与非寂灭无所缘,能作财势富有非富有俱离弃故,四超过二边而复清净,决定出离与非决定出离无,无亦不可得,故诸病不生。如是云者,灭谛之理是也(一颂)。

  一道及非道是非俱离,故恶趣断止。种子种子相应未有,不合和故。现果所作之事义种种才能无可证性。二修行与修行者未有故。三种种业解脱一切诸法之量,与主体无联属,四决定拔济与决定拔济未有无性故,五如是名诠能作之自性之相,所知与音声二者之知无生,如是等云,是称道谛者也。

  六如彼种种行相具有,是刹那徧知性体者也(一颂半)。亦是菩萨等之见道之称也。彼诸声闻等转业者,於无常等(观为)清净修行所作,是此徧知性之见道是也。彼声闻道菩萨是应完全所知者,此等之义现尚未作,以後修道详尽指示也。

  如是广教(总括三智)中义,尽诸所有一切智性三种,摄持契入总摄者,颂云:

  如是此与此  又此等三相  此之三类等  完全教圆满

  如是颂云者,此中所说无疑之理,种种一切智性,与彼道智性,及一切智性,如是等三品之相,三者完全圆满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根本智第三品释竟。

  圆加行第四品

  一切智性三种悉尽知矣,为所作能自在故,复於种种一切道等根本摄持之门,乃至一切智性三种修行,能作清净徧摄,现前圆证故。(总显智相差别)

  体智诸分别  相状所作相  智性三种故  说行相亦三

  如是颂云者,於常等执持不随顺品之对治,明法性之自性无常等。於彼所缘正智分别等,种种行相之性,种种清净摄持之行相者,是此圆行之性相故。此中亦依一切智性等三者之分别,故亦唯立三种智性之说也。总教如是,此下於彼差别者云何?

  受持无相等  乃至无动相  前三各各四  於道说十五

  如是等颂云者,此中(一切智行相)一切智性之自在所作,无、不生、本明、无磨拭;无住、虚空、离言、无名;无行、现前不能夺取、无尽、无生者。此之行相等有十二。如其次第,明苦等谛三者之中无常等性相之体是也。此中烦恼障之对治性与无漏道是一。故一切智性於独觉等并摄,然彼等之所知障之对治性的修道,有漏无漏是二,故此道相有三也。(初)此中能作者无、知者无、超者无、调伏者无,如是行相等四者,如其次第是道谛等之性相也。梦(第二)、回声、眼花、幻映、幻术,如是等相五者,如其次第是无自性、无生、无灭、无始、乃至寂灭自性涅槃之性相。总所知障之对治修行之体是也。(第三)徧行烦恼无、行相清净、无知者、无进行者、无无傲慢无移转不动之行相等六者,如其次第,是所知障、乃至烦恼行相清净、烦恼之习气、於色(境)等无进行、自己证解行相完全决定、於诸行相分别等各各确实能作对治,成就之体是也。是道谛行相之十五,故总合一切智性之行相有二十七也。

  从此以下,道智性之相者:

  因道苦谛等  及灭谛如次  如是八及七  五及十六成

  如是颂云者,谓依徧行烦恼,及其他真实品类之说(道也),於中集与道是谛之因体,苦与灭是谛之果体,是因果义理门之教示者也。

  初集谛:集与道,苦与灭,如其下数成为八种,如是等内心应作吸摄也。彼一中贪及离贪(所有未离贪及功德欲功德乐欲,错失之理)、二无住(不住)、三寂静(喜乐寂静正知)、四无贪、五无嗔、六无痴(三毒治伏)、七无烦恼(转成对治现证无我)、八无有情等,皆是清净次第之因故,但此第七者之中,有贪(未离之贪欲)、悦,如是等(增上悦乐等)皆是集集之部。贪也、嗔也、痴也、乃至对治无贪、无嗔、无痴、炽然善生,皆属集生之部。余诸徧计等皆是集缘之部。有情等现前失实,於彼能作对治转变等是因。集谛八种之相也,如是三三一一应知。

  第二道谛之门者,有七行相:一无量,二二边不堕无舍,三不异,四不执为胜上,五不计执(二取)之相,六无称道,七无贪。如是等依次解释者:一于一切无量有情之解脱品位分辩能作之道也,二如是一切有情品位分辩者,不落超越及轮回二边,无量有情,不舍解脱分位能作,三不异者,种类分别无,以一切法谛空现证故,四决择於声缘道最胜之执离,得无戏论之现证故,五凡成就不作二取计执故,六凡真实决定出离不作量称故,七不贪后来凡诸清净胜义之清净现证故。如是等二二二一,是道谛之相有七也。

  第三苦谛行相之门者有五:无常、与苦、空、及无我、第五胜义无相,如是等五是也。

  灭谛行相(四相一十六)之自性者:(一、灭相三)内与外之二者真实等谛理遮止故,内外二者空性之相故有三。第二解脱寂止行相之自性八:一安立之我空、二器世间所依、三胜义、四有为、五无为、六七常断之边、八轮回无始无终;法之解悟决择绝对待(于谛),现前失实遮止。第三妙善有八:一空空、二太空、三胜义、四有为、五无为、六超边、七无始无终、八无对待,空性行相等八(同六)妙善之行相者也。(实二)一于他能作种种决择之遮止,二自性空之相。决定出生之相(第四决定出生之相三):一于境错之我性安立、二性相空(涅槃无性)、三时间错乱等遮上;一一切法空,二自性相空,三无所缘空性;如是之相等三,是决定出生之相,遮止唯之自性,无实质之自性,与即空(附托空等)一相是一。如是等,灭谛之行相十六也。总道智性之相,有三十六故。

  如是以下,一切种智性之相者:

  顺道念皆持  诸佛种究竟  道谛等随同  三智之分别

  声闻及菩萨  诸佛如次第  三七及三四  三十九等说

  如是颂云者,於顺念处等所立之摄持者,是於大觉之相种种究竟等,一切智性三种皆并摄持之,是道之要门。乃至是一切种智性之圣者补特伽罗所摄故。如数声闻等相有三十七,菩萨等相有三十四,诸佛如来有三十九,如是等数应忆持也。此中一切智性,其初真实完全知解之道,依四谛中趣入所作之故,身受心法,自相共相之性相,完全决择,随念摄取之相状四种也。以下随势趣入精进发生奋勉作业之道,於不善及善,生及不生之体,如其次第正断、不生、增长、生因之精进,正断之相四也。是具足精进之心,与业相应之能作性也。於正定完全练修之道者,念欲、正勤、止、观、之正定,断弃行想、及具足神通之足,四种也。於心完全应作调治,从於暖顶加行,发生现证加行之道,於暖及顶之自性,信、精进、念、定、般若之根等五种也。若暖等中得者,於忍与胜法出生现证随行之道,於忍与胜法自性,起信、进、念、定、慧之力五种也。於暖等四力证解,谛实见道,出生现证之道,於道念、法相能作决择明细、精进、喜、轻安、一心、舍,正真菩提之支分七种也。於见谛完全中了知修行之道,出生清净决定开发之道正真之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圣人之道八种支分。此如是等是有学徧加之性,是道之正因之三十七种也。

  道智性中对治之道者,依见所作对治等,此之因相者,於行(空)相、分别(二取)、及对治(无相)故,三界中希愿之对洽也,此中所作,如彼自性,於中如其次第空也,无我相之自性也,是初相解脱门也。灭谛、道谛、相之自性者,是第二之解脱门也。无常、及苦、诸苦集集谛之相之自性,是第三之解脱门也。如上是彼(三空)行相解脱门三种之三相也。

  幻化之道,於色想相形未坏止,及行相坏止之故,如其次第,内色是我、或色非我、外边诸色能见、於此所作幻化障蔽之对治解脱故。彼相(解脱)有二,色苦,与非苦,幻障,如其次第,幸乐与不幸乐之徧行烦恼,彼体之对治者也,苦清净解脱之门者,现身所作,乃至圆满所作者,住於如是所作,与行相解脱是一,如是者,是行相解脱之门三种也。

  见法乐住中,於道解脱,及共住道中,若自於无色厌怠趣入,四相寂然而住,此道与自己於想、及受灭除之行相是一,如是等相有五种也。

  超出世间道中,四静虑与四无色等,灭除厌怠沉没趣入之体,有九种也。

  断除道者,无间道之相,四谛所摄烦恼具足,及不具足,应断除之相四也。

  佛道之性者,布施波罗密等之十种。

  如是者,是菩萨等,於道智性入道之正因相三十四也。

  一切种智性之相者,极其超胜,成就具足故。与不共道是一,唯一之道也。此中一住及不住,二由相及愿,三胜解资粮,四世间之种种界,五根殊胜,六一切行之道差别,七徧行烦恼清洁,八先头随行之念(天眼),九死移(缘尽),十生,漏尽智力十种。

  我者大觉也,如是主宰及相好福德降临。於贪等习气能作性,能作宣说。於一切智性之道等,真实出生性,能详极指示。我性漏尽性之相貌,亲见受享,无与争抗,无能胜,无畏者四种。

  无碍辩四,相数、法相、境界、述说,於法分辩如境,如次,如法、义、决定,句决定,断弃等正真明了四相。错倒,杂乱,失念坏忘,心失坏,不入於境、事异性之想,各各不系之舍沉没等未有之六种。

  欲,精进,念,一心,般若,清净解脱,不致有坏失之相有六。

  身口意事业等前行之正智,而复智慧随行之相三种。

  过去未来现在出生不贪、不举起(契入於定——法义各各正知)、如其相三种。

  如是等大觉之十八不共法之种种体清净行,大觉一切所说之真如性一切法中本具而以自力出生,种种一切现前圆满菩提之大觉性(体道果)三种是也。如是者,是诸佛一切种种智性,是道之正因之相者三十九也。

  此中一切智性之相者,声闻与菩萨有差别也。如其位次(亦称缘觉),无漏及有漏体亦如是。

  道智性之相者,菩萨等之烦恼不须最极断除,故唯是有漏也。

  一切种智性之道相者,正真圆满大觉,烦恼与所知二障,乃至习气等所有者,种种一切断除。於一切法中本具所有转成故,共体唯是无漏。诸相一并合计总为一百七十三故也。

  须要此加行所示之差别相等,种种修行之旨趣者。为显明如是加行之教法次第故,亦是加行者求寻指示(无人)教言,一时之中不得,须依闻思等和合加行之故也。(大经中广明)

  殊胜事诸佛善根积集二颂  善根相继承  善知识摄护  轻舟载法器

  佛指示问答  实行施戒等  是受持等器  诸正士所称

  如是颂云者,或於过去,或彼现生,在诸佛前,(求其)一切善根相继生长,罪障洗涤。於彼诸佛如来尊重身等恭敬喜悦爱敬所作,有诸疑事,悉皆请问,於布施等波罗密多十种修行具足。得诸善知识清净加持等者。如其位次,种种之法性具足,彼母经宗义调柔摄持,义不忘失,如理作意,於法器之功能作用性具足接受,诸佛之所说也。今此等是指示加行者之加行也。

  色等不住故一  遮彼加行故二  如性甚深故在三  此等难测故四

  此等无量故五  恒广乃证故六  受记故无倒  出离俱无间

  近菩提迅疾  利他无增减  不见法非法  色等心不徧

  色等诸相用  自性无分别  果实能作施  清净有界分

  此等颂所云者,一色等中所有之自性,即无性,非住故。二於是彼中之加行无加行故。三於彼色等中,如彼真如自性之性,是甚深故。四渊深难测故(三道中法性),不可量度,以如是等故,於彼证解等如其数说。五于色等中,(一)住不可得,(二)无加行,(三)甚深,(四)渊深难测,(五)不可量度,五种加行。六于般若波罗密多,(一)怖畏者不怖畏(钝根),(二)能正摄受(暖),(三)於法中断去除(顶),(四)常能於法修行(忍),(五)无漏法佳美之因双脚性(胜法),(六)果法现前溶化成就(见道),(七)*轮炽然转动(利他迅速),(八)不观计利益与障损,(九)于欲界无所缘,(十)色等中心不思议之行相,(十一)无贪求无色相(无实质),(十二)即彼自性种种之相无计度,(十三)初果见,(十四)色相清净(十地),(十五)于母经修行而现行精进不舍,如是等是所应作之修行成就具足等。如其位次,一杜多行长时,或一时,於现证圆满完全大行相续加行(无怖),二经记能得之加行(教义法相),三不退性,四决定出离,五无间,六正真现圆菩提近顺之加行,七快迅现圆菩提之加行,八利他之加行(八地智),九利他利益无障阻(利他*轮),是法非法等(利害)无所缘,十於色等中心不与差别行谛之相灭,不贪取,十一无色真实行相,十二不分别清净加行,十三智果大施之加行(九地),十四清净加行(十地智),十五区分加疾速行之相有十五成为(合前五)二十是也。於前所许之加行等最极能作修行之加行者也。

  如是以下之功德应知。

  伏除魔力等  功德有十四

  此颂所云者,於魔力能降伏,佛之无上智性护念,佛现量功能作用能作,正真圆满菩提近顺之成就,大义性等之作用,於境观察,无漏功德一切圆满,为他宣说,无动转性,常能听闻近善知识善根不同生起,宗义如何如其成就,广大之果完全摄持,利众生事能作成就,决定获得如是所作之功德等。诸佛之加持故,近顺修行故,有大利益故,能作所作故,对治法悉能圆满故,一切种智性充满言诠故,能作助伴故,生起大欢喜故,於其宗义之词句随喜随行故,於甚深法现前乐欲故,利众生事能作故,般若波罗密完全获得。如其所作一切不颠倒之加行,於中现前欢喜出生。而且能得此功德有十四种也。

  於此以下摄纳悉应断弃之加行等。谓凡修行所应作之加行中,能作中断之过失类,凡诸所有,其相云何。彼等能成中断之过失者,有四十六。

  证所作过失  十类四十六

  如是颂云者,大聚作得之资粮,过勇太快(无方次),住於身见之恶取,心住(贪等)之恶取,口事能作、心不生慧,重复再再之因相摄持性,因中现前失真损害,财势味受之损害,於一切种智乘过胜执持之损害,常於所作过大之损坏,初一类十种也。

  坏灭因果及随行相续,坏灭无上住,於多种(色声)境相中,二取相之分别、谓能发生坏灭之错失,书写著记现前失真、非真实中现作显明不实,母经文字现前错失,於无文字(思想)现前失实,境等不能作意,利养尊重,赞颂文词等味受,於非道之方便善巧、寻求,如是等所作者,第二个十类也。

  听者与说者体,前後如何相应,及现前随行:希望怠业之害,希望相异之害(不合)。乐欲大小及乐欲大小不同性之害,杜多学习之功德具足与不具足,善不善法皆非是之性,纵施与悭吝能作,施助与不受,开始於闻者大说教授、於知道者作再再广戒劝,经中法等现知及非现加之性,六度等具足及非具足,如是等是第三之十类也。

  於真如性上善巧方便非善巧方便,总持清净得与非清净得,文字请问乐欲与不乐欲,欲之希求等,与离欲不离性,为自离恶趣之行为故,为自安乐解脱之行为故,讲说者,与听者,前後缘会相应或乐一及多离,於现在轮境生欢喜性,而所知范围不作开发及随乐继续性,财物少许亦生贪执不欲施人,短命因缘成不成行为之类。如是等是第四类之十数也。

  真如理生善之类,行作非行作,盗法等纷扰之类行为不行为,家庭执见意乐,此等分三,魔之分解意义加行,及虚构(依经)相似之修行,凡说境(般若)之非是,而生欢喜,此等分三,如是者,加行过失之四十六是也。

  如是次第,应知功德与过失取舍加行之相,是修行者之所作。若於前行无过,具足方便,於後清净之相能知,方能善作也。

  云何相作用  智所作又三  智差别能作  凡自性所作

  如是颂云者,於彼加行等中,能作修行成就之功能作用者,一智相,二差别相,三能作相,成就彼业等之作用所作者是,四自性之相。此性相者,是四种智之所作也。

  彼初智相者,一切智性之三种分辩有异,今者先明一切智性之门。四颂

  出如来体智  世界不坏体  有情诸心行  心略及外驰

  知无尽行相  贪等俱广大  成大及无量  心识无指示

  心无见无对  欺伪等应知  即此别正如  真如行相知

  能仁所证如  於他作教示  即一切智类  摄智相如是

  如是等颂云,一如来出生之处体智,二世间智理不灭以此不坏,三众生之心行,四心昧略,五心於行相动摇,六心之行相无尽,七贪欲心及俱有(随增广大)等。如是等等所作之声,总摄心之八贪欲及离贪欲等。如是九心更随增广大(欲取),十心更发生灾祸愁苦,十一心量无有,十二心不可指示,十三心无见,十四心欺伪动摇等。十五于动摇等中有真如行相,如来者,十六即于彼如性证知,复于他而作教示。凡上所属,如彼所云等等之智,行相分别有十六种,如是法度,是一切智性之瑜伽行等,如其所有之工器者也,此之智相者,是一切智性之总括也。

  此下道智性之门者

  所有空无相  及舍离愿欲  无生无灭等  法性无纷裂

  无作无分别  细分无性相  道智性品类  智相说如是

  如是颂云者,一空、二无相、三无愿、四无生、五无灭、如是等五,总略之言也。六徧行烦恼无、七净相亦无、八无实质、九自性无、十无因缘依、十一如虚空之相性六种也。十二法性法相无错乱、十三无为、十四行相、无分别、十五再再细分、十六无性相、如是等所作之类。差别(作意对治)有十六,是道智性瑜伽行体之工器也。此智品之相性,是道智所摄者也。

  今此以下是一切种智性之门。三颂

  於此法依止  乐住作恭敬  无上及欢喜  供养无能作

  契入诸境智  指示不见义  世间空性相  说知作见三

  不思议寂静  世间及想灭  一切种智中  智相如是云

  如是颂云者,於彼如来如性之法中现一能坚固依止,二所作恭敬,三所作无上,四所作欢喜,五能修供养,六作他无能,七一切行能行,八未见之义理能作教示,九世间性空之行相知,十世间性空能宣说,十一世间性空之智能作,十二世间性空之见能作,十三心不思议性之教示,十四寂灭性之教示,十五世间坏灭,十六想念坏灭。此诸所作,是彼一切种智种种分别十六。如其所有,是一切种智性之瑜伽加行体之工器也。此智(瑜伽)之相性者,种种一切智性之所摄是也。

  如是品类,词颂分别,恭敬了知总相名诠之自性,乃至智相悉皆能作分判等,是差别智所作之智相也。此下类中之颂文,总分辩差别之相者:

  不徧等差别  纳入谛行境  心十六刹那  差别相所云

  如是颂所云者,如是心不徧,与心不平,等等之差别所作之苦等谛境,所有之法随法行,了在之忍智之行相,即十六道智性等中之加行体,体之差别与作用之相性是也。然此心不徧等,是中之差别云何,颂文分别有三颂。

  心未徧不平  衡量计较超(初四)  圣者摄善巧  明辨不共智

  速急(次四)洁净无  成就正能成  所缘(灭四)所依具  一切悉摄受

  无味受等别(道四)  十六体性知  圣者殊胜道  比余道殊胜

  如是颂云者,正真圆满诸大觉等,悉能完全善为摄持般若之力,此心(我今)非能遍摄,性不平等。此性不徧不平,如何衡量正真超举能作。数计与此正真超业之所能。

  圣者补特迦罗,一切所摄闻思修智。善巧士夫,明辨所作性智。声闻等行境不是真实完全智,内自以理观待现知最急速智。

  世俗及胜义二谛依止之法超文字,皆无自性。三轮清净施等波罗密六种炽盛修行。睚真加行众多品类修行成就之福德及智慧,正真成就。

  行相无分别计度于一切法无所缘。法界自性即依止菩提心为因缘。愿道等之波罗密是完全圆满之因中资粮。善知识之方便悉皆摄受现前无失错,失错之味受无。

  如此十六之主宰我性,应如是作。如其位次,是苦等谛之刹那等诸差别者也,此中所作是凡声闻等之诸道作业,亦菩萨等之道智性所作。是二者殊胜之道故,殊胜之契入也。凡如其所说之差别,及离性,现法失实等生起之性相,容易知故,故不赘说也。

  殊胜之性相种种差别之诸能作相云何,即此上类中颂文所分差别,今是第二之能作(十一)相性。

  利安乐救护  诸人皈依所  移住平等军  观洲摄他能

  双运三乘果  未成能作成  後作此依止  此中能作相

  如是等颂云者,未来之利益,此时之安乐,无苦种种清净成就之法随顺成办之事义,一切智性之利益等能作三也。永久之利益,若因苦之回返(阻止),轮回与超轮回涅槃平等性之证解,自他义利了知之因缘之自性,利他事义修行成就,众生义利双运成就之引入,於三乘果决定出生现时未能作者。如是等云,如其所有,正真随顺修行成办之义,是道智性能作之安置救护之七能作也。一切种智性之法,即此一切指示随顺修行成就义利,则是一切种智性中之因缘能作之一也。如是等能作之清净体相,如其一切智性三种之加行体用者,能作之性相十一是也。

  加行能作相之智所作等之自性云何?此颂文词类之分说有三颂如下:

  烦恼计执身  不共对治品  净觉难决定  作大无所缘

  遮止现错失  悉作道所缘  不共无执着  无存在生动

  真如无所缘  即此十六种  如序所陈列  四相说如是

  如是等颂云者,於贪欲等烦恼,此身常住之恶取,即此等因量不如理之作意等,於中能作,欲贪与无欲贪等上不随顺品,及对治体空性等,是一切智性之寂然自性四种也。於依胜义无有情涅槃离言难言,余乘中非罪堕性相(之法等)决定同一边限(皆空),长恒时中修办所作殊宝之大性应作,修行所作及修行人法无所缘,正真现法失实全盘遮止,如是所云,是彼清净道性之自性五也。一切智性及道智性所摄真正之差别所缘;世间成就执持等,于中相返不共同之教;于色等无着无知者;所作知识无所缘无体故;真如性无行作;色等之自性无,生无;真质与无质等三如性无所缘。如是等所云者,一切种智性之自性七也。如是自性十六,如其所有一切智性三种之加行体相,及如如具足作用总彼等四种自性之相性,应受持也。

  复次,一总计算,此等之相,共有九十一种也。解脱分全善根具足者,若依此中所说,任於何种加行,完全知解出生解脱分全之道。

  无相净施等  善巧於正行  一切种智品  顺解脱全分

  如是颂云者,无量所缘之智相,从施等波罗密多,乃至依於一切种智体性,自相续中,心能力等,生起善巧之道,於一切种智现圆观证。其中解脱之分全,是所乐欲成立故。彼中善巧之作云何?依彼经教故,此中颂句之分别云:

  信佛等所缘  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念  等持无乱心

  知一切法相  般若五种等  利根菩提全  钝根难全证

  如是等颂云者,信、精益、念、定、般若(五者),具足殊胜差别,不是了知彼诸根自性也。如数对境,大觉佛、布施、心念「宝等」胜上之利益、行相无错乱分别、诸法本净,一切完全了知五等之境,此之五相,是称善巧也。然此等五一切,非是无上菩提正得者也。是以此信等大力锐利精勤,於无上正等圆满菩提证观(障阻稀薄)容易。若钝根(障重力小)故难也。以此所云者,是於此法具有大力势(菩萨人)者。若中品者,证独觉菩提;诸小品者,证声闻菩提;此说以外,是称动摇不决定性也。有志於解脱分全生起,於中决定能作开悟之分或全之出离者云何?

  暖等所缘者  一切有情赞  於彼心平等  说十种清净

  有罪能忏除  自住施等中  亦引他安住  赞称同即顶

  如是能成忍  自他依谛知  如是世第一  成就有情等

  如是颂云,欲令一切种种现法圆证者,自心发起平等、慈心、利益、无恚怒、无种种逼害心五种。对他发起父母心、兄弟姐妹心、儿女心、师友朋伴心、亲谊私爱人之亲眷心,别又五种。以此于诸有情清净之所缘之十法者,是暖成就应受持者也。

  总其不善及善,於中依数断修之门,背舍、契入,之主宰性具足。即以此门,引他诸罪作业应当背弃,施等善中依止安住,此清净加行之相自他有二。

  乃至引导自他契入真如门等于中赞称。复能共同作事,此二种法,若细分别者,行相无尽,无边随智善巧。以如是所作等,於诸有情作所缘者。成就顶法也。

  于顶成就,自他因缘详细审辩,所缘及行相清净。如其性加行,乃至赞称,共同同事,诸相清净。依此自他因缘,缘於苦等诸谛者,忍位是也。如前自他之因缘具足,其中唯作转依(修),及能作解脱等清净行相,於诸有情作所缘者,是胜法者也。

  此上所说者,是决定开悟分判分全之「界限」也。此中所明者,种种道体一切种种行相修行之分别。如其位次,於一切种智性等现证行相三种,依此决定分辩世间开悟分全,现观解证前行之相,亦以此於超出世间得见、入修,道上,解证一切种种,现前圆证三智等中之修行故。是以此摄持向上复向上之殊胜品类依住之僧故。是以一切种智殊胜道所摄之无漏智慧,小中大次第实作生起故。是生起节制恭谨提防罪咎及消灭故。如是等决定确实分判(开悟证解)分全等道显示之说,是修行者最所应知也。於此还灭之菩萨(不退)僧,如其所说,决定成办开悟,分或完全,出生成就,是不退转之菩萨僧之性相者也。

  摄受决择支  见修道等类  住是中菩萨  是彼还灭僧

  此颂所云者,谁能勇猛坚固,决定开解证悟,决择之分全四支等,及见道、修道、中间把握成就。彼与彼中证解之理,於中安住。如是者,是曰有学菩萨於还灭中不退转之僧也。

  此中性相(分析)有总略之说,今初之一颂,决定开解出离中加行道分全住位等之总性相者。

  色等转诸徵(表相等)  说相有二十  决择支分住  还灭之性相

  如是颂云者,於色等业背舍,及疑心等相清净,二十种决定开解之分全,於此中住等,是不退转之性相应知所作也。又此退舍等相,其相云何,於此指示之故,类中分别文义有六颂:

  由色转变等  疑惑无暇尽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依他行施等  甚深义无疑  身等修慈行  不共於五盖

  伏习气随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常清净  身不生诸虫

  心无曲杜多  亦无悭执等  具足法性行  利他受狱苦

  非以他牵引  异道相似教  知是魔所为  佛喜之善行

  表相二十等  所有暖顶忍  胜法等住类  不退大菩提

  如是颂云,一多自性无性之色等法业背舍回转。依智得信,尽诸疑盖。愿道成就,於颠倒之见,地狱、饿鬼、畜生、之众生,未闻佛说、难闻佛说,边地下贱众生,诸根不全、痴呆愚鲁盲声喑哑,长寿诸天,如是等无暇有情八种令尽。大悲自在於他善法加行。自他易地於他有情之境作施等事悉皆回向。了知正法甚深之义而不作疑惑。於他利益性趣入所为之业及意业。清净加行圆满之障盖五种等,贪欲希望、及害心、此二之不明,掉举、恶作、疑等清净不与同行。修行对治之行相,於中无明等习气随眠一切调伏。常时平等修行吸摄之性如其念知具足。清洁染污诸行之衣等,於中完全行使清洁。如是等十一种。

  世间善根现业圣性之身,八万诸虫不生。善根清净,心无谄曲,不追求财物荣誉等,不可见性之命运,如何少壮,邀结(人缘)等一切弃舍,正真受持杜多功德之行。於布施等殊胜修行成就。施矛盾之悭贪,及淫欲犯戒等不为。一切法正真能作摄持法性之性,及不违般若波罗密,并俱有能行。自行利他所作修行於利他义乐入地狱。如是等六种。

  证解大意、法性、非他劝诱牵引而行。大觉之方便智中善巧性之道见,及不受相似所说罪恶之魔教,魔性之证。此中所作分别二种。

  三轮清净之行,一切诸佛欢喜,是为一种。如其次第,分别暖、顶、忍、胜法、等中住位之菩萨,为无上菩提故,不退转相决择之二十种,於此应知所作也。

  决定开悟分全之故。於四加行不退之相性作如是。以下是见道之不退性相,文词分别一颂,说云:

  见道中忍智  十六刹那心  不退菩萨者  性相如是知

  如是一颂云者,谓於苦谛等门中,法、类、智、忍、及刹那证智之十六心,是菩萨见道十住之不退转之性相也。

  此诸刹那中摄取种种共同之行相,此行相等文义分别,说有五颂:

  遣还色等想  心坚小乘体  倒错静虑等  诸支分悉尽

  身心轻安性  巧便於欲行  恒修行梵净  善清净正命

  蕴等作中断  资粮及根等  战争舍物悭  加行与随行

  破彼彼依住  不缘尘许法  於自地决定  安住三地中

  法义命等舍  若十六刹那  具慧住见道  不退之表相

  此所云者,一法性空性之色等法上,计度分别及业回反(背舍),二於佛等之加持无上菩提心,心性坚固。三大乘法殊胜具足之修行声闻缘觉乘心业行相倒错净。四於法炽然种种开解具力之静虑,及无色摄入沉怠性等中生出之支分,正真圆满尽净。如是等四者,苦相是也。

  一不善及离性之身心轻安。二调伏有情方便善巧能现前无失,不入於欲贪罪行。三罪失所缘之境,随见随除,恒常修行净梵之行。四依清净士夫正法养命,於资具再再清净。如是等四者集相是也。

  一於空性住之蕴处界等,作加行等,或加行之加行之非应作者。此等加行,或继续加行,於彼蕴住各各中断阻碍,非是随顺彼类。二作净之性,了知能作中断之资粮等,於前如何加行,及相续加行,於彼蕴住各各灭除阻碍。三所取能取分别罪患,悉皆知之,於菩提资粮施等如前说加行,随续加行,依止附托,於彼蕴住各各阻碍灭除。四二取所作故,於彼体断所作性之根本,及依止城市聚落等战争持久,如前加行,及继续随行,於彼蕴住发展随行阻止。如是等四者,是灭相也。

  一於施等殊胜差分了解,悭吝贪淫等之戒,於中加行及随加行,於彼蕴住各各阻碍不作。二一切法清净解脱之门三种自性,是所了解,而於法少如微尘亦不缘观。三现前大意获得一切智性三种主宰之自体三者,如其所有之决定性住。四若一次为一切种智性等之法义致力,中生命而亦弃舍不顾。如是等四者,是道谛之相也。

  如是忍智刹那相十六种之所摄,彼等正真获得者,世界清洁。所取能取现前失实悉皆清净,於色想背舍等生起之故。随心所摄,自分共同之果,是菩萨见道中住之不退转相也。诸瑜伽师所说者,调伏有情之须要不能自在,属取一切证知,随顺真实。以如是等正知所作,而亦近顺前教所属真实,以此教彼,若不然者,瑜伽相续中,各各自明之刹那等,云何是如其彼彼大意能作之相性体耶。

  此下是修道住位中不退还灭之相也。理事分别,未能摄持所有甚深差别,不具慧心故。欲令实慧出生,是令此修道之差别者也。

  修道指甚深  甚深空性等  甚深无增益  及损灭边离

  如是颂云,於空性等中无色,空性之中於他之色等业用亦非是有。如其位次,空性等中於其增益及损减之边业用远离。彼如是等是谓甚深,是於此空性等中之甚深性及俱有故,是修道之甚深也。此中殊胜差别教示,於中殊胜差别之根本修行者。

  决择生支分  於见修二道  思度复思度  思决彼修道

  如是颂云者,获得与心思修为发业之般若体(三慧体),三昧之加行真实(道者),与随行发业出生之般若住位(刹那次第果)如次,是决定开发悟解之三支分。须决定见(体也)观察义理再再作意(道行也)及比度(如理)决定了知其体者(果也),是修道随流润生之道也。此中行相契入云何?

  此常相续故  小中大诸品  小中大等别  说有九种相

  如是颂云,诸菩菩之烦恼者,行相分别也。以此出生无明暗昧随增尤甚。或作明显小时清楚,小时者,言大清明之刹那也。此中所作之喻,取相分别者,大及中及小,此处各各大中小之分别有异之故。若是对治,小中大等,亦各各如彼小中大之分别差异故。若此者,胜义空性之相,种种清净之门,乃至取相分别对治区分作业,如数於欲界等九地体之行相九上,相续发生出离故,是所谓修道也。

  於彼母经,及彼作业之行相,各各自在能作者,彼之福德无数不可称量无不完全出生。以此说故,行相分别非是极多,然如其行相九者,於中所作云何?

  教说无数等  正义(真)所不忍  世欲悲等流  亦能仁所允

  如是颂云,无数不可称量无不完全教言所说之自性等者,依胜义修道说,所说之相是具义纯一,回遮多所合集观待生过之异性。自性分别所作非忍许也。依俗谛者,说法之自性,任其如何说,而所指示彼体,恰合出生诸果,出生大乘义味,详细指明无缘大悲,如其自性与法界之因,共相成就,与如来所说诸多应合,决定非是转变也。

  依空性之相性修行,「综合」蕴等出生之所属不有,非是,应破除故。虽少有功能而非真实之能作也。想像所生劣慧之面目,须要者,接受之。

  实体不可名  损益不相应  修所作之道  何舍何可得

  如是颂所云,法性之自性者,许即道之真实。自性不可得,即彼正真之性。若有他性,及二性,及俱非性之说,皆不可得。於蕴体修行究竟所作无有故。非随顺品,是对治体。如其次第相联与生起,皆不相应。此中修行所作之道,不随顺品之自性者,无论何物行相净不净者,任何所有,获得能作之性少许亦无,若随顺须要,即非真实也。是者

  菩提如如状  能成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  此亦彼相成

  如是所作云何,若是如其中同差别无有,此中真如菩提乐欲亦无,智慧主宰性之法身等亦无,彼自性大觉之主宰者之状是何。调伏所作诸士夫之福德与智慧随行共同义理俱有差别显现之发心者之门,乃至现欲之义事能作,如彼修行刻刻垢污离弃之门,於现前所为之道。真如性相复与彼世俗之现法所许之义能作所作也。胜义者,平等饶益,申说遮全之理是彼时之加行也,是故无咎。若如是者,而与世俗正义之能作非相应也。谓思想弃舍不迎取之。

  前念菩提心  虽非後心理

  如是颂云者,一前後成就之心,各各於大觉菩提能作成就之种种一切智性,此义是有非显现故。各各菩提先有了知,非是也。二乐欲之义成就能作显现之心,再再常常发起众多之性,亦不是者。有情等心识之相续各各也,如是发起者非有故也。三无上大觉之菩提能作成就者,念头随顺建立等等佛法。非合和十八於中了解决择成就自己自性之出生。心之起动前後能为众多之性者,亦非是。彼心生无间随即行灭,性是消散,彼此互为联合不成故。此中论者任何义理差别俱有显现之心,发生之门,於义能作何种,皆非真实。

  喻如灯焰律  甚深八法成

  如是颂云,如其灯焰,灯心相接,最初刹那,与自相续互为之门,於时像似,接着发生差别俱有有为之故。第二刹那无因果之性相,能作烧发,而此烧发所作无有,如彼灯焰心之差别俱有刹那生起。第二亦尔,设若常时於中种种「有体」联合成就,则最初刹那不有。世俗谛中亦不成生起。因果性相烯烧熏发功能作用故。烧发所作实无,何以故,彼属彼故。无论何时缘性之中少许主宰(我)之性,因缘随行联合出生之法性决无,亦无一点考虑好坏爱恶性之因果随行联合势力,双方接著差别俱有最初刹那之观待。彼亦无决定所作才能,集合究竟所作及俱有差别具足云何能有第二刹那等等,彼时无因吸取,亦因果本体次第,如何时分平等发生,及坏灭所缘,能作烧发有所烧发。若然,则此中最初刹那,第二刹那,未有观待,灯心未有燃烧,第二个刹那亦无最初刹那灯火之焰观待,灯心燃烧亦无所作,亦无灯。此中喻理,不许前後刹那成就二境,於一随顺加行智之能作,以意摄取。如前刹那能作菩提成就正真之量。有引入显现之知识於前依止。乃至於彼显现之义,真净殊胜差别圣者之义,显现知识。後生菩提获得之智明种子。如是大声喻说正真深细法性八种,内心印入是所应作也。

  复次,於修道住位不退菩萨等之名诠性相,及甚深行相八种境相,於中云何?

  若生及灭等  真如与正智  智行等无二  方便善巧深

  如是颂云者,前刹那与後刹那非是一体自性。又非无有,以此修行证解所作之义相差别,能坐圣智。如是所说因缘随行出生一切真实出生之性。而此性之自性,即是无自性。以世俗理,亦复遮止。如是所说遮止者,彼一切修行诸品中练习真如性理故。而复於彼不作有能所作之如义。此真如义之自性之法了知,亦不遮止於一切施等种种众多行相随顺修行,如何所作亦并知之。彼真如性之自性以无见性是见也。此说知矣,则法性中无一切行为(有为生灭)之性是行修(智)也。如是所说修行,与不二之自性一切修行皆成也。此中所作不二一切资粮完全圆满,於彼果中佛性虽未得成,而於所作得其方便善巧之道。心力不能遍照之行相得入解脱之门。乃至能於互有相违之义修行甚深之性也。是有学还灭之性相资粮,及俱有之说应受持也。

  有学资粮法获得者,为於大觉性能作得之故。是大觉性能得之因相者。轮回与解脱二性平等应更殷勤。

  诸法如梦故  生死解脱平  无业报责难  如经答已尽

  如是所云者,轮回与清净行相,不随顺与对治等,是互相反射上稍微之性,若梦等与相似之证知故。轮回生死与解脱涅槃,其体中之具性行相未知者(如海无风),平等性未知也。若梦等相似性者,十不善与施等体空不可得。但梦眠不是现前颠倒住类者,亦不是以梦眠颠倒,而成现前住类,如应成就事义故。此所说者,譬如骂责等与报复之声,皆是外界之声相指引之习惯影子,刹那之因性亦无有。若业之范围成就世间或破坏从於副委员长呀业力生起,以此业力出生之故。胜义之中则不然,任何谁亦无杀谁者(了知无我何因杀人),然以俗谛故未杀亦非是,而谁与谁因果错误,接引所为,亦不是无有所为,如是所说,是随流类等引相违之真实,生起於杀害等(嗔恚)了知之门,乃至非是如理作意之能作,及具有不善等与相似断命等之行相参入。彼由如如义性真实之上发生梦眠相似而复更加颠倒错乱缚执所有,等等无不完全。於彼平等共同之义,真实等中现前失真故。此中所说等等回答,及彼品类为他宣说,如是所作云云,内体应深刻映入也。

  别者,梦心者,睡眠力之所损害,彼非果,是相似故。以此所说之喻不成。如彼梦中善与非善,习行者,如觉时住中,呜呼悲伤未作,合适佳善所作,如是随喜者,若随行住中心意现前失真之医治,完全医治者,以此之故而喻不成,生死与涅槃平等也。两个平等性之行相者,是自分大觉刹土,大觉中之成就。故此以下大觉佛刹最极严净。

  如是情世间  器世间未净  修治成清净  严净佛刹行

  如是所云者,有情等器世间之分别,大觉清净刹土二者之地位,如彼饥与渴,石与刺等之性,皆是不净。此对治者神圣与罪失,习行工作与金等体生起之门。乃至清净者,大觉之刹土清净也。自性大觉刹土清净修行者,方便善巧也。如其时劫於大觉之所作,须要方便善巧。

  此境及加行  能度诸魔怨  无住如力势  不共行相等

  不贪如所缘  无相尽诸愿  表相及无量  方便善巧十

  如是颂云,中断之法正真过度者,神圣等与魔业并超。一切法平等性,即此清净行相修行亦不住而住。愿道修成以他义为前超,兹圣者之能作也。虽行之一切最极修为性不是通常。白法清净法上一切执持不执。清净解脱门空性之无所缘。清净解脱门无相,即此无相亦无。清净解脱门无愿性,即此无相性亦无。前问舍断不退法之名诠不退法之决择及境。一切智性之无量,般若波罗密之境。如是十种现前所作,时非时中,智慧知解即加行方便善巧之总持门是也。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圆加行第四品释竟。

  顶加行第五品

  於一切种智现证圆满获得,炽然究竟发起观证容易了知所作,故作特徵等叙述,依此前行摄持现证高上。

  梦中於诸法  亦观如梦等  徵至顶加行  所说有十二煖

  此颂中所云,一最极修行故,梦中住类者,亦於一切法在梦中相似等观见。二於声闻中地位欢喜久住其心不生。三於如来诸佛等观见。四诸佛之神通种种神变所缘。五宏法之心生。六於地狱等常常作观之有情,见彼先前行为,自於佛土努力,断彼恶趣随行在念。七於城市中住少於言说能作真实加持成就。八魔害布施等,非人能作,无中生有,作实有之词成事远离。九依自现前了知彼岸方降伏,善知识亲近受教。十一切种智之般若波罗密学习。十一一切诸法现前而无错失。十二於佛菩提随顺成就。如是等十二种者,是现证顶加行能得之住品差别表徵故也。

  如是表徵作用之行相复更摄入增胜所有十六,云何种种行相增胜十六者:

  约南洲士夫顶  供佛善根等  多种喻所作  增盛十六相

  此颂所云者,一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於如来佛所作特殊之供养。二特能於般若波罗密能作意念。三能得无生法忍。四於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诸法能无所缘。五于十善等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易作特别超胜。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住一处。如是等所说之福德有八。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四于波罗密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俱有具足观察心非炽然生。六广大波罗蜜普摄能正知。七一切圆满(般若等)成就能得。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如是所说之福德又有八种等分别解者,以于无上等至尊大觉供养之善等种种众广所作譬喻,乃至增上复增上特殊圣性之住类十六之自性种种行相「养成」增胜是也。

  如是增胜行相,种种添加,转成自根(增长)范围究竟之相等者,是决定坚固依止,务须决定坚固依止。

  三智性诸法忍  圆满最无上  不舍有情义  现得坚实称

  如是颂云者,是正真方便善巧之力,于种种未知者求知之住品者。大悲现前,通途自性有情之义利完全不舍之性相,一切种智性于中等所说如何,一切智性三种之法,于其发心等增上大声宣说。获成悉皆圆满无上决定坚实依止也。

  如是坚实能作决定坚实,成就此之性相者,众生位上住是也。是义云何众生本为住位也。

  四洲小千等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等持悉全宣

  此颂所云者,称量能称量之标准也。如是云者之理,三千大千、中千、小千、世界四洲等等,於波罗密多等中,一切自性三昧之福德、及智慧各各作喻,乃至彼体殊胜比之圣性差别,并是超量(不可量)福德广大之性及三昧正定之相。此名诠(胜法)者,以众生体为住位也,如是特徵记持,彼等如其位次,暖等决定开解出离之分全四种,自性内心刻记应作也。此上决定出离分全。此以下者,是云见道。彼中不随顺品对治,及俱有有四种,今先不随顺品所取行相分别之二者:

  流转与还灭  各各能所取  体性各又九  非如其境性

  如是颂云者,流转与还灭无所缘,及所缘之自性体中,如位次说,菩萨与声闻等中,等等法之受取,及舍弃之门,乃至所取也。此之所取行相分别烦恼,及相似,不随顺品中成为境上分别,各各有九种者,真实性及未随行趣入性,以此颠倒显现故,於如其所有之境,了知皆非自性本体之知见所作也。如是所取行相分别之二类教示矣。能取行相分别又二者:

  判异生圣者  情实安立假  许能取分别  各各九体性

  若所取义如  彼能取何性  是彼之执着  自性空之相

  如是颂云,各各士夫及圣者之补特迦罗体,如其位次,士夫我见,随行安立,有此因缘,能取有体。能取行相分别作遮止者,是於不随顺品中彼能成境界之计度分别,各各有九种者也。任何时中,谓此等境界一分真实,能成所取之体义,彼体如其所取而有自性者,非是。此所云者,彼任何时,亦能取者,非是。以此之故,执彼体者,有能取之自性,有阿练若之自性,悉是颠倒显现故。境界如何,即如何的不是。自性之自性是净静空理应知也。

  所取之行相分别,量初悟入之因缘,如是行相九种云何(此是最初悟入之因缘)?

  自性及种性  於道正修行  智所缘无误  不共对治品

  自证及能作  彼业所作果  趣入转依品  分别相说九

  此颂所云者,一修真练若者无证寂静之自性。二於不动地等中趣行求佛之种姓决定清净。三不知如幻於中不依见等之道,正真修行成就。四其中反射之影像,极微者亦尽知,於所缘不错。五了知功德与过失之见前行所为之事。六应舍弃者即应对治,与不随顺品一切垢污与离弃性自所了知。七劣常妙善皆非之性,即声闻等道之距离延长能作。八随其心之相同(平等性)作幻化有情之事业。九若正真方便善巧之力生者,於一切有情涅槃图谋所作之果,於中无咎之所取持,所作性之趣行可为也。如是所取行相分别者,最初入行品类所依之因有九,是见道之加行位中应放弃之说也。

  所取行相分别第二还复之因,凡其九种是何?

  堕生死涅槃  智德下劣证  无完善摄受  道相不全备

  由他缘强行  所作因颠倒  界限及复杂  行住入愚昧

  随行所作中  分别九体性  退还类所依(因)  生声闻等意

  如颂所云者,一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随一相应吸入之堕性知解之下劣性。二善知识方便善巧,及离弃性,完全摄持无。三智障究竟对治错乱非是,是修行成道之过失。四於如来等教授教诫观待俱有他缘之行。五及一切有情之尊胜大心等於中不趣入,与大义所作颠倒。六烦恼障之对治性,能作与道之界限不清。七所缘及俱有性之果,最初了解有差异性。八饮食睡眠不知,一切应断不断,不知行住。九大乘一切所摄,万千法性,一切种智性,解脱涅槃,一切之行,於众生罪恶及俱有性,所取所为一切非是之性,是退回之所作也。此之所取行相分别性行,反回退堕品类之因,是依声闻及缘觉相续受取所作,而出生有此九种也。若菩萨等见道。心心业,出生入行之住品。如是所作是应断之教也。

  各各士夫能取之行相,分别初生随增所有之因依其九种云何?

  执取及舍离  作意诸嗜欲  三等苦联结  住及现错执

  法唯假安立  贪欲及对治  如欲行失坏  初能取应知

  此颂云者,一世俗如幻能取及舍弃。二正真自意非能作者於意能作。三法性三界相续近习随行。四性空不住而乐住者。五真实现量无可爱恋於一切现量仰慕。六随行有无系属一切法不知。七真如性智非现法(空),贪者无,希爱先前习行之故贪。八相似自性修行之对治性之对治。九般若波罗密多正真无智,如其所欲之行。始初於胜义真实现法仰慕,能持行相分别初有之九种,是见道加行住品所断之宣述也。

  能取行相分别二者,初生随增士夫安立皆有依因,如其九种云何?

  定所为不生  执非道为道  灭止及俱生  道实具不具

  住及种姓坏  无寻求无因  数闻诤所缘  能取分别余

  如是颂云者,一声闻等真实出离性大的所作,如其如何决定出离无。二自己现法乐欲之道无有,於别道非道坚固执持。三俗谛因果之自性生自性灭,无计意外其他之显现於实事究竟俱足不俱足。四平空住之事,及相似性之色等,於中不依靠。五于发生菩提心等之门,乃至等之声闻种种令其消灭。六于真如性殊胜之圣者之法无,欲乐无。七胜义谛中依止之因无有。八最极悭吝修行中所作之法不施。九于魔等抗争之真实所缘。此系属於真正现法错失之性,能取行相分两个九种。是能见道心及心业出生入行住品之所断,应受持故也。

  此品颂词分别,四个九种业性,各各慧行了见知道,即是於不随顺品各各九种行相之对治,若於彼体所断之性,对治行相四九刻实觉了而亦真如分别了知之异相也。如是所说应当内体刻映者也。

  此者,於见道中不随顺品之对治,及俱有之教。是於大菩提能作成就见道之因,凡其所有宣说之因,皆是他利品类之所分别也。

  示他菩提门  因完全嘱付  证得无间因  具多福德相

  此颂云者,应断弃能断弃成就之性相,共有之菩提。於他体解脱解脱知见之道等,於中依止而作教示,详细建立次第,是一也。唯依彼菩提因相於彼等正真词义方便之门,乃至般若波罗密多,正真各各趣行方便,是二也。能作获得菩提无间道之因,般若波罗密多自分修行等中之大福德,众多之性相者,是第三也。

  凡此之义,是彼见道之因,即以如此具足宣说之大菩提,彼复云何摄受,於此品颂文中分别大菩提者:

  垢尽无生智  说为大菩提  无尽无生故  彼如次应知

  此颂云者,烦恼障(明本宗之大菩提)及所知障之垢、生不生性之观察等者,与法界之「关系」不属,此法不是有故。云何言出生法界之自性等。譬如虚空,灭与生,皆无故。一与多之自性,因与果之量,相等坚定(不变)之实质,无有。而虚空亦不可抛弃,灭与生,无有故。如其次第垢等尽净不生之知道,相一切法而不颠倒,证解法身之性相等如其体性之主宰性者,是此中说之大菩提也。何以故,彼即如是故。任何体质是无在,意思是坏灭,除尽虚幻於中即尽言说知解,实体不生,心意不生,於中不生言说知解者,尽与不生了解之说是也。菩提者亦尽智与无生智是其名诠,然彼体於尽及无生皆无有,唯彼智相应非是也。如是所说,颂文分别云:

  於自性无灭  见所作之道  尽何分别种  得何无生相

  此颂所云者,清净位次中生与无生,尽与无生,皆悉遮止。能作之性相坏灭与离去。胜义真如性之自性,是如彼自性者也。若於真实颠倒,现法失实,汝自见道,势力之行相之分别等,所生之自性者也。是何尽耶。不生之法有不生者,任何可生少许亦无。有唯是如,是故应知唯有何种之宗理,此唯之承话,是应思维参解深淘之意也。此若非是,则诸正真是有之所许者,世尊之烦恼与所知障之行相分别种种一切应再再断。是大惭愧(则非是佛)中住也。如是所说之类,颂文词品分别云:

  若有余实法  说於所知上  谓能尽诸障  我称为奇剧

  此颂所云者,此中生者与坏灭皆空故,无我也。如是说修行之主宰(我),现法云何完全,如是於彼真净蕴等依止正因,出生随行俱有生与灭之法。如彼正真所缘青蓝,与彼慧体俱生所缘决定故。彼者是建立唯独之说也,究竟义者无也。此中所说应能作意,而且摄持行相俱有之心,现法如何完全,非如是究竟之义,现法如何断舍,所取无有,能取亦无也。所说决定,心能摄持种种相性。於行相种子,彼唯略明不二之智慧是唯,谓彼是正真有之自性也。应知决定所说者。彼正因随行出生是如幻故。自性无有,正真真实一个,即无真实等。所属之自性,随行是也。是如说修行,修行之力所成就者。有说於财福银钱等了知,如其扰乱之相悉尽断离,视如幻化之主宰我性,显现觉慧行相,无二取分别,各各自明所作,凡所有见,能真实生起瑜伽者,谛智正真之断离也。此见非是,一切时中虚空无实,无少许之自性执持,若生是无有,断弃亦无,皆自性之执持故。若言一刹那间有法是知者,有少许自性是所知者之相性等。若是胜义,有性成就者。彼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行对治者,观如虚空,彼体少许亦不能作。是故,他体之真实,现法失真之颠倒,不能超世之所知障行相一切断竟度一切苦厄。若言凡是诸法亦有少许可留,悉是彼彼互相不共之义,如是所云即是忍许我自己稀奇之计较也。如是有彼一类显明者,谓自性无之类忍为坚实。能作解脱乐欲等,是真如之所为(不须别法)也。如是之类,是依文解释之类也。

  此中无所遣  亦无少建立  称性而正观  正见净解脱

  如颂云者,若於实物现前错失,则於解脱业不欲为。以故於法盗取滥施,增损自性,而作显明破裂。非应色等,依因缘随行,出生俗谛,是真有自性。於彼性是自性无等之自性,安立所作。如云幻化之象是象,是象幻化,别有根源,应败。如是颠倒委曲失真,如此见者,非能作清净解脱之成就,是表示残废之名诠,休养之见道性。

  一一施等中(此中见道之正说者)  彼等互相摄  一刹那忍证  摄此中见道

  如是颂云者,施等波罗密之六种体上,各各施等之自性,各各如前互摄互容,凡一刹那中以苦法忍智摄三轮清净,细极分别。以後三十六种俱生亦复如是者,顶之现证此中之见道是也。此之士夫有欲,色,无色、三界之分辩,行相分别四种,各各又九种所取能取之行相,分别所断一百零八种,此等之所摄者,行相分别发生能作之习气,习气之烦恼一百零八之应断,因缘随行出生之法性之获得也。为於彼中自在所作故,故即於彼中再再修行之功能作用也。如是此类颂文之分别所云者:

  次入於狮子  奋迅三摩地  观察诸缘起  能顺观返缘

  此颂云何,谓获得见道之瑜伽,於彼烦恼及所知障无所怖畏故。以此三昧发起之行相如狮子,於懈怠等坏灭故。此时以後观彼因缘出生,而明道之缘起诸行也。此中所云等等方法全备,并於生灭老死作遮止也。如是等所作之中,若於法理未全,再再正确求知。此中见道名称者,是不随顺品於中等等应断弃者,依止能作成就之前行了知是也。了知矣,依止修行学习者,修道。

  灭尽等九定  二相中往还  属欲界净知  非定心界摄

  超越入诸定  超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等  灭中不同行

  如是所云者,谓诸菩萨最初静虑,以所持者,作阻滞中行去(无方便故不能畅行以为阻碍)。一於此以後,以遮为持。如是最初静虑中间行者,又分二种,如其方法完全,及方法不全者。於四静虑,四无色等,遮止之性相以为成就满怠,相似之入行。行去行去,复又行入於最初静虑。彼於彼业行生障碍不知之故,亦由彼於真如的观念无,及於此业行未生大意增长故。於遮止中以偷怠而为方便入相似之行。二彼於业行入於无距离之偷怠相似行相之所缘者,於行乐欲知晓科界分合之自性,建立各部方便善巧依自力所为者也。此皆心识未得等持之建立故。於此现法所作阻碍亦如彼初。

  复次,彼彼等持未建立而生阻碍是一,一者无观念,一者是观念有,而等持未生故。复次,彼彼等持未立,而於彼又别无对治机缘俾可生起也。於是等持未立者如彼有八,於中皆同於最初静虑之中间也。彼於等持未建立也。於彼等观是一。而於一中别寻阻止之沉怠趣入中,有心力不同之门。於行者之行有不同之门,各欲度顶之沉没入行,於法自在,现法之随行能作者,如是性相即是修道也。

  如是依修道之名称,於彼所断,不随顺品四种之名诠旨趣,是一时所取行相分别之初也。

  经广略释标  佛不全摄受  三时功德无  及妙道三种

  所取初分别  加行相行境

  此颂所云者,一於一切有情总摄,俱喜随行摄持,或总或别入於法中。二于乐广法之有情,随行摄以广法。三如其所说,如义热诚,不能作者,以佛之行为取鉴(勉励),完全无所取持故。四若生阻碍,是道之加行功德不具,无修持故。五正确之生因等不具足,是见道之功德无所修持故。六未来无性向进。是修道之功德无所持故。七起四颠倒等,是於涅槃加行之道无所修持。八空性现法之修行性,见业(无修故)。九及无自性之修行,能作之性无故。如是等是修道中,所取之相分别,最初住类,彼所应断,修道加行住品之境性,具有之行相九种也。

  复次,教示初中所持之行相分别第二者:

  第二心心所  转趣时有境  不发菩提心  不作菩提意

  作意劣小乘  不思大菩提  修及无修者  与彼性相违

  非如义分别  修道所应知

  如是颂云者,一於善知识等远离,菩提未生。二於佛所缘之福德,及殊胜之圣者无所缘,故坚固菩提意未能作。三声闻种性具足故於彼乘之意能作等。四缘觉之种姓具足故於彼乘之现法能行作。五般若波罗密无修行成就,正真圆满菩提意中未能作。六所缘及俱有性之修行,无所缘性之修行未有。七无所缘又人无所缘亦未有。八修行亦无所缘亦皆不有。九颠倒事义现在失真。凡於如其如性,非是如性中,所取之行相分别第二。此住品者,断所作性之修行道之心及心所,发生之业行品类之境,具有之行相,九种也。

  复次,於彼第二教示中,能取之行相分别,初者:

  设施有情境  安立法不空  贪著分别体  实能作三乘

  功德不清净  破坏於正行  此第一能取  由经说应知

  如是颂云者,一随有情士夫中人等之安立。二显现少尽漏故,移於法中安立。三一切行动故,一切种智性等之法,不是空性。四一切种种现法失实,是未断法上贪著。五於无自性之法上,作极细微之分别。六小的所作未能作,真实大的所作谓为能作。七於色等中无所缘故,三乘决定出生。八正真炽然契入性之功德不清净。九于施等所缘成就、实行、行相错乱。如是前者能取行相分别,是修道加行住位品中行境类,具有之九种也。

  如是初教示中,於能取之行相分别,第二者:

  立有情及因  於此境坏灭  修道及联系  违品余九相

  此颂所云者,不随顺品能取之行相分别第二者,依有情之安立,彼中行相施设之因,有稍微显现之境,作修行之道,是正真所断之故,彼随行行相有九种也。九者云何?即二颂分别之第二种说。

  如其自体性  三智障三种  灭道真如等  相应俱不俱

  不平苦等中  诸烦恼自性  无二诸愚迷  为最後分别

  凡此所云是也,一一切种种相完全不知,於一切种智性之障悉皆愚昧。二于一切道完全不知,道智性之障悉皆愚昧。三于一切根本完全不知,一切根本智性之障悉皆愚昧。四般若波罗密多,完全不知,於一切寂灭道悉皆愚昧。五于色之所知,真如义体完全不知,於真如性等及相似,具足与不具足,悉皆愚昧不了。六于魔等之自性完全不知,不平等性悉皆愚昧。七有义言说,如其摄受性之苦等诸谛,於中悉皆愚昧。八贪等之自性完全不知,烦恼自性悉皆愚昧。九所取能取之性相完全不知,不二之理,悉皆愚昧。如前者能取之行相分别最後修道之心、心所、入行住品之境。具有之九种宣说如是。总此修道不随顺品行相四类,是彼体所断性之对治相四。亦彼修道分别之异门。如是所云,内心刻记应作也。如前行相分别一百零八,所断及时性平等,唯期(谁)等体摄之烦恼一百零八断除,功德具足圆满,是一切菩萨修行之道中住者之依止也。如是所说品中颂文之分别净体之说者。

  如诸病尽除  时常安息竟  种种众生乐  功德皆全备

  若海纳百川  胜果盈盈累  勇心摩诃萨  一切众依止

  如是颂云,於修道中修行者,行相分别种类四个九法自性热诚能作者,於诸传染病因能作尽净灭除。获得无不悦愉究竟安息。如如悲心利他自在,能成种种一切有情生起安乐。善巧功德,悉皆圆满。三乘所摄一切道性如大海体,悉能容纳。菩萨修行道中住果边际,次第究尽获得彼中清净庄严。成就种种一切现法,须依前面四九行相等分别是能作也。

  修道随後,是无间道之随行,无间道之三昧。

  安立三千生  声闻麟喻德  菩萨正离生  列众善为喻

  以无量福德  显佛无间道  无间三摩地  一切种智性

  如是颂云,若或摄取三千大千世界之有情等,安住於声闻缘觉菩萨之无罪住处,如是善喻所作福德生起之量相较乃至彼中殊胜圣者之福德为多,何以故?皆是种种一切智性,亦是彼大觉之性,乃至获得大觉体性无间之正定,皆是功德无比对故,此者是彼无间三昧之所作也。

  此中所缘等,如其所有云何摄收,即此颂文分别所缘等云云。

  此所缘无实  是述主体念  此中行相寂  好辩者常诤

  此中所说,无间三昧所缘之因缘者,一切法无实之所缘是也。我之因缘者,念是也。行相者,自性寂灭止性是也。住彼中者,渊深难测故。今作详细言说方便善巧,未知解等,诃斥抗辩。传承发起,後得智生,此等显明之所作者,彼彼深性之说故作想深观之教持也。若慧心具有倒错等之背理分别,如何破除洗净,於此正定三昧发生所作云何?即此以下是三昧错倒之分别也。

  意乐此所缘  受持此自性  一切种智智  胜义及世俗

  加行及三宝  巧便证能仁  颠倒及道等  能治所治品

  性相及修行  诸邪说分别  依一切种智  说为十六种(顶加行竟)

  如是所云者,一有为与无为之界体分别正真性不可得。二所缘悦意等一切行相之上自性无故。三所缘之自性决定所取。四一切种智性之智慧等。真实及不真实无所缘。五真如性之自性以俗谛及胜义二谛观之。六於施等无所缘而作加行。七解了所作无是大觉佛宝。八唯名句安立净尽是法宝。九於色等所缘遮止者是僧宝。十於施等无所缘是方便善巧。十一实质无实质之二者之自性分别遮止者,真如之现证。十二快愉行相契入之无常性等即常性等颠倒。十三行相道修行之果,是现量未能作之道。十四弃舍修为,无非随顺品,及对治体,有法无法之性相。十五自共之性相离名修行。十六菩萨方便善巧不明,详细所说一切颠倒分别,具诸相违之义实行,不离疑心自性。如上所说之境俱有之性,—切种智性依因(正因),倒错分别之十六也。此者,世俗与胜义具有之门而作诃斥,如其次第,於真谛与世俗之门,可作重复问答也应知。菩萨等善意乐俗依止二谛善巧方便。种种空性显明,前行之行相决定,一切正真慧行生起,是无间道三昧发生之所作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顶加行第五品释竟。

  渐加行第六品

  上说如其次第听闻矣,了解顶现证能得各各与总性之义等。今为坚实所作之故,於种种修行之次第,现证了知之范围故,颂云:

  施等至般若  於佛等随念  法无性自性  渐次边际行

  如是颂云者,波罗密多十有四般若波罗密多依内摄集之,故唯说施波罗密等三轮清净。极细分别,六种一切完全亦圆满十地矣。正真实行能作近念住等中,菩提支分,种种圣道之支分八,胜义离念之性相,是大觉佛宝随行之念三种。如其次第决定开悟之分全,及见修道能作宣说,此中善及非善,教所未记等是法宝随行念等。如前菩萨圣者无倒之僧伽随行念等。如是持戒布施及天等随念。色等之法一切无实自性。凡此次第时时内心刻意了解,彼之次第范围所作,应常持受始终故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渐加行第六品释竟。

  刹那加行第七品

  最後次第边际所摄现证种种修行,最极纯熟修行之故。此等体性於一一刹那中修行。即成最後一刹那之现证圆满菩提者也。而此中性相,复有四种,非有清净成熟之无漏(种子)法。於一切法一刹那之性相即一刹那之现圆菩提。

  一一施等中  摄诸无漏法  能仁一刹那  证彼智德全

  此之颂云者,由自己自性之理法界,一真实,一切真实之自性。一切真实,一真实之自性。云何?一真实上以真如性观之,观此一切真实亦真如性。如是出生故,摄多为—。若唯一,则无分,然而施等之智慧所缘所作一刹那中,实质别别决定,复无执持之颠倒及离之自性。於施等中如是,乃至八十随行好之喻等,诸法所摄性相能仁菩萨一切观证,一刹那间现法圆满菩提。如是等应知也。如是无漏智慧所缘一者,一切无漏所摄云何?如世间喻。

  如士夫水车  步势一处动  全轮悉顿转  刹那智如彼

  此颂云者,喻如士夫足步善巧,转动回还方便。前次回转善作之力,水车相续一切一致一时运动。此前正真之愿升起法界之力,唯於一刹那中无漏之智慧,一力所缘通明俱生,共同一切现法能作是其初之指教也。

  此第二清净成熟法性之住品,於无漏法一切刹那之性相,一刹那现圆菩提。

  何时诸白法  自性智究竟  完成法性生  即时刹那智

  如是颂云者,何时菩萨修行对治一切不随顺品及离。行相清洁之类,种种成熟。法性上附托依住诸垢及离,如秋季月,光明净白,自性生起。此时称为一刹那清净成熟之住类中,成就无漏诸观证之智慧者,於般若波罗密一刹那现圆菩提,是第二教示矣。第三之性相者,诸法无相,一刹那之性相之一刹那现圆菩提。

  由布施等行  诸法如梦住  诸法相无性  一刹那能证

  如是颂云,一切前法如梦精修之二资粮,经验触受所作,於中证得之住类。近取蕴等梦体之一切法,依於施等彼岸六种修行成就之住者,彼於施等之本性决定证知行相俱有唯一刹那,一切法者无相也。如此遍行烦恼,及种种清净之本性,一切诸法无相,即此了知一刹那现圆菩提,是第三之指示矣。

  第四无二之性相,一切法一刹那之相,现圆菩提者。

  梦中此能见  不见有二理  诸法无二性  一刹那能观

  如此颂云者,长时胜解,吸收於无间道道理。二取显现所断中之精修者等,於中成就二所显现之慧无间清明发放之菩萨。若时所取及能取之法,於梦中所取等之梦见等,而能取不见。此时於一切法悉亦如彼相同是诸法与真如性不二,在一刹那证了者,一刹那现圆菩提是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刹那加行第七品释竟。

  法身第八品

  —刹那现圆菩提种种修行其中之一刹那,亦是第二刹那,乃至法身现证圆满菩提之刹那。复次,自性身等中之分别,有四种。一自性身者:

  能仁自性身  得诸法无漏  一切种清净  彼自性即相

  如是颂云,能仁大觉世尊之自性身者,依近念住等之智慧体性,从世间超出法界之无漏自性,如无垢等摩尼,体性行相一切清净,而且自性阿练若之性相成就,皆是其体。即此体之自性随生灭之自性者,即是彼相故。非人工之义,是从世

  间超出之道的获得,不是获得之所作。是如幻心识证知一切诸法之证得故也。其余之三身者,法胜义法性,报自性正确,化俗谛之显现,如其胜解。详细分别者,佛及菩萨声闻等之刹那行竟,种种清净施设者也。如是教中指示此身,从法理者,云何净转净,许性不异故。诸凡发生以此法理故,不异亦异安立之行相者也。此第一法身教示矣。

  第二法身者,是无戏论之智慧主体,性是无漏,依念住近行等之建立为自性。

  顺菩提无量  净解脱等至  九次第自体  十徧处体性

  威服根殊胜  差别有八种  无诤愿智满  神通正等明

  无碍四清净  十自在十力  及四无畏等  身等三不护

  及三种念住  法性无忘失  习气正真断  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  说凡十八种  及一切种智  称名法之身

  如是颂云者,一近念住等,乃至圣者八支圣道中间菩提分等也。二如前所作慈等四能量完全安住等也。三内有色等及非有色之行相,分别外境游戏诸色似像,如是所作二者;种种苦痛及身苦之解脱,现法所作圆满之所作,乃至与住品如何相应 所作一也;虚空也,识也,无所有也,非想非非想,依生处所说有四;及受想灭,如是所作是一。是清净等解脱有八故。四色界四静虑、无色、次第相似趣入各四,及灭尽定相似趣入,如是等次第趣入有九也。五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如是等所说尽定十种也(十遍处)。六内有色与内无色观体,各各少多外色种种体境上,观想彼等胜处,威伏(别余所缘)乃至识知所作;四内无色想,唯有了知青黄赤白威伏胜处观见之所作四种。如是胜处合为八种也。七彼岸相续所系之烦恼怨仇,相续拔出根株中之三昧,如是所作是观烦恼无。八正真之量一切及离地,伏贪去疑能作成就。愿道者尽凡所有之轮回种种解脱,尽凡有之住品中契入,如何所作之愿智也。九如前所说之神通六种也。十各各正等明四也。十一所依、所缘、意志、智慧、悉皆清净,如是所作清净四也。十二寿命、心能、资具、事业、生处、胜解、愿力、神通、慧力、法、等自在所谓法自在也。十三如前说之十力也。十四四无畏也。十五如来之身语意行为悉皆清净,於他一切颠倒行为,悉皆知其恐怖,而为隐匿所作,听闻思想非多杂,是为三不护。十六于法教示听闻业欲,及听闻非乐欲,及彼二具有,如次随行生贪、嗔,二者清净,唯平等舍、念、具足住,如是等是曰三近念住。十七为有情义利之所作,时分无尽,凡此所作之性相,不忘众多法性。十八烦恼所知二障随眠之自性,种子相应之习气,正真断除尽。十九究竟所有士夫利益之心情,凡其所作生起大悲心意。二十佛十八不共法。廿一一切种智性。如是所作声语可摄合於道智性等中,亦是与前说相应故,亦是菩提品等共同无戏论智之主体入住成就者之一切成就,亦是法身现证之名称也。如是所作等多名唯一也。有别说者:

  能仁自性身  无漏法为体  得成称徧净  本有性具有此非论颂文

  如是谓言,如所有性之世间,超业无漏之诸法,唯承许此。谓自性身,彼有自体皆生灭性,是彼之性相也。此性亦即法性之身,由法之所有也。此云自性,外缘不现,所作由教也。前二十一等云云广说者也。法身者,谁是自性之性,是无漏法具足故。此体是谁之体,少许是何亦无,是於共菩提分四无量等,於中所作等之文颂品类,云何契入之能作也。别说者云,此体见者,瑜伽俗体义理差别,具足显现生起之门,乃至安住。若完全成就者之成就,於法指示等之义,义之所作,作为之性中无心与心所,魔所不食,承认须要等,如其所有摄之。如是云者,复有颂云:

  自性圆满报  随他变化身  法身诸所作  四种正等宣(此是初品中之颂文)

  如是所云之颂词,是由初品中之所作,若一切自性所作之声者,是头先法身,如是所作之声未发明者,唯说三身故。如是说也,是他之所云也。须要顺教契合之文品所作之面容相同。此所云者,唯与作者智慧相合之故。以此之故彼方於四身之说,一切不背成就也,如是云然。

  复次,分别声闻等之烦恼消灭之三昧业,比大觉世尊之烦恼灭除之三昧差别所作之故,是此品词句之分别者也。

  声闻无诤定  见者烦恼断  佛无诤永断  聚落等烦恼

  此颂云者,声闻等无烦恼之三昧者,由我体观(现补特伽罗),或有暗藏(眠覆)之烦恼生起成转者之不相应在。若是人类之烦恼性生起者,皆是完全断弃性也。诸如来之三昧者,一切聚落烦恼尽,无种种众生尽所有之烦恼流演拔根之所作是也。

  诸声闻等之愿智,如来之愿智差别教示故,此中颂文分释者:

  大觉之愿智  任运成舍贪  无著而常住  普答一切问

  此之颂云,如来之愿与智者,性是无量。随自内性之契入而行,真正与现量无错失者。於色等上之贪与离贪等,烦恼所知二障习气,及俱有断净。一切所知障无所执著,尽其所有轮回中随得安住常时住故。正真各各诸明甘露问取答说,犹如印模所作不异,是应受持,如所宣说。声闻等性,与此正正相反亦非是也。是常常愿欲於大悲自性之法身中入住,而又常常不如其义而行。

  於此等所作者为教授之故随其机类。颂文分别云:

  善因成熟者  於彼彼所化  何时能饶益  即於彼彼现

  如是颂云者,於善知识等相逢者。昔有善根功能故。佛於圣众所缘之因,完全喜悦摄持成就。於诸有情,谁当何时於教法中,应何所作调伏,常时适当施与成就。此时此义应作之故,依彼往昔道愿成就如何,世尊知彼,与彼显现适合事义,应作事业,一切时中,如如意宝,随近而住。若彼自己罪业发生,於因不全,则果之成熟作事,不能显现,恰当对面仔细参忆事理各皆如是,息心寂静观思。此中文义分别者,喻云:

  如时雨普洽  唯种坏不生  诸佛虽出世  缺根不获益

  此颂所云,喻如天空自在下雨,而锅底等不沾雨润;种子等自性焦破,则此种子不能相应生芽成就。谓谁於佛,意有希望,所作究竟完全圆满方便等则能显现出生,亦不观待命运。依此受持正法,犹如轻舟易度,获得善妙决无动转也。智慧我性之法身瑜伽,各各决定相续依止,于一刹那之倾,亦不空度,再再发起,如量遍满,且常常如是。故作此之名称(法身遍满)。此复云何?此中文颂分别云:

  事业广大故  说佛定遍满  即此无尽故  而亦说为常

  此颂如是所说之理者,以此修行一切显现门中,於所作事业极广大故。虽贪欲相续尽其所有轮回可作迅速而超出世间诸漏不力而治伏故。但不能如佛徧满恒常自如如故。

  如是现在所说身性之指示者,是第三受用圆满色身之自性,相好清净,妙明炽然。

  妙相三十二  八十随形好  受用大乘故  名佛受用身

  此等所云者,妙相三十二,喻好八十之自性。彼者,与登十地之菩萨摩诃萨等方便共同。大乘法之受用欢喜大乐无上。於说而不听之罪行无有故。是大觉世尊之受用圆满身是也。

  手足轮相足掌龟腹平  手足指等网鬘联合生

  手足柔软细滑若童肤  彼身七处各各得充满

  指节纤长踵广身洪直  膝骨不突诸毛皆上靡

  腨如鹿王快迅臂修圆  阴藏密赘豆蔻孔第一

  肤色紫金细薄而无垢  毛孔一一妙润皆右旋

  眉间毫相庄严狮子身  臂腕圆实接膝顶广正

  於非妙味转现上妙味  身相修广腱脯若水薪

  顶圆肉结舌相净广长  狮颊端严悦意净梵音

  齿牙洁白齐平细密满  数足四十安布而完善

  目晴皎洁深碧牛王睫  敦妙严肃三十二相圆

  如是所云者,於无上等护送迎接故,具足手足轮相之性。往昔正真受取律仪,坚固平稳性,感得足掌如龟腹平整相。手真实指示四摄亲近教导,手及足指如鹅王掌相网鬘联合。以诸食饮等丰富施与,手足柔软细滑如童子状。舐吮等极其敬爱善妙施与,手足掌向上,肩背高举之故七处力充满。救亡作业作他解脱,指纤长。贸易贩卖利益之属,踵宽广。弃舍断命,身大洪直。於善法正真作为,足膝骨不突露(伸直)。善法正真作为增加,身毛上靡庄严。於明艺等恭敬所作,施与受施各各体如鹿王腨。於财宝艺能助起於人故,而不间断,手臂修长庄严。於一切士夫清洁梵行正真授与、入行,密中之密,唯独耑说之教授教诫,隐藏豆蔻乳第一。坐具广大美富施与,感颜色如金。美好房舍等正士施与,皮肤细薄。於聚落喧哗完全断避,一一毛孔右旋妙润。於无上正士一切住处,尽其所有建筑设备,眉间白毫相庄严。若诸一切当前可怖,单独向尔,特能不死,身躯如狮子身。言语善说,随行和顺所作,臂腕圆实。以药物施予,手掌广长接膝。为病人作役扶侍,味触转变上妙滋味之知觉。园林花木众所欢悦等能作者,正真授予入行交涉含流藏摄身如水薪。於正殿等施予殊胜之中顶,具足顶圆髻相。於尊长等赞叹称扬,舌长。於世间一切有情施与正法,使知所作,净音(咒音)文辞。小小决择断疑,狮颊相似。於一切士夫尊重等,洁齿。正命清净,齿齐平。谛语言辞普皆摄合,齿排列完善。辞语细致能断,齿四十足数。於一切有情犹如一子看,目睛蔚蓝。无忿怒等之见,如牛王睫。此因成就之成就相,此中颂辞分别云:

  如是彼彼相  能成以何因  由彼彼圆满  能感此众相

  如是颂云者,此相如何成就,能作之因复是云何?此炽然圆满之三十二相如彼发生也。凡此中因云何?即此以下之类词颂分别之体云:

  迎送师长等  正律仪坚固  亲近四摄事  布施妙资财

  解救他生命  受善转增长  是能成之因  依经而宣说

  如是颂云,文品所作谓彼二颂於上性相所说放舍摄持皆未写明。复次,此中诸相名诠於本品之辞句精华之十二种喻清净相好云:

  佛爪赤铜色  色泽高众指  广圆而纤细  脉不现无结

  踝隐足正平  动步若狮象  王等势右旋  妙直进坚密

  光洁身相称  洁净软清净  身相皆圆满  身肢大且好

  步庠序双目  清净童子肌  身无怯充盛  最极策励身

  支节善开展  观视净不障  身圆无凹凸  动止中正直

  脐深右方旋  众皆所乐见  行洁身无痛  无诸黑魇痕

  手如兜罗绵  手纹深长显  面门不太伸  唇若频婆果

  舌柔软薄利  红赤发雷音  语美妙牙圆  锋利白整齐

  鼻干细高修  准圆极洁净  目广眼睫密  犹如莲心蕊

  眉修而细软  清润复整齐  手广长耳齐  损害过失断

  额部善分开  开广顶周圆  头发如童青  稠密软不乱

  不湿出妙香  能夺众生意  德纹吉祥相  是为佛随好

  於一切有为欲贪等舍离性,以此指拇若铜色红润。於一切有情作殊胜利益心性,指掌色泽光润。种子殊胜业生,中指高长性。无上方法示说,指拇等丰圆。善根积集,众指展布多广。正真范围入行,众指骨细。身等作业守护正命,脉不凸露。烦恼结解脱,脉结开解。最极秘密法之智慧具足,踝骨不现。一切住中进行难行事业,士夫能作救度,足正平。善巧服人不用威权,动若狮子力行。善巧降龙,行动大势若象。善巧虚空游逝,鹅王大势游行。士夫尊首善巧,牛王巨力游行。道行绕方顺行,右方旋转。行步妙严善巧,端正行逝。常时心不伪曲,不动於邪曲之行。功德正真名称宣说能作身巧用之习惯。罪恶等法不覆藏,其身清洁所作相似。调伏适宜之法能作指示,身有次序适当。身等一切行为清洁之故,其身体清洁。心心主宰慈悲具足故,身调柔。心清净故,其身清净。调伏法完全圆满故,相圆满。广大美丽之功德圆满故,身诸肢分伟庄美好。於一切沉静故,步履安庠。以清净法教示故,眼目清净。袈裟授予指教故,身肌肤光润若童子。恒常心不怯弱故,身不畏难。善根正真超圣故,其身广博充盛。有漏尽故,其身敬慎敏捷策励。因果缘起最极清净分别教示故,支节善能开展。印手最能作种种分合,辞义最极清净指示故,观视不障而复清净。成就弟子之戒完全圆满故,身两胁圆。我慢贡高放逸克服故,身无凹凸。诸漏法回返清净故,肚腹中直。甚深观证得故,脐深。於弟子随顺摄持成就故,脐右方旋转。於诸轮中严重身相故,众所乐见。心意净洁故,诸行洁净。若法若律若离弃等,不非时行故,身无黡黑痛忍。诸身联聚色容胜乐之法教示所作故,手如兜罗绵细软。开颜欢喜於大沙门亲近故,手之纹画显明。於甚深法住故,手纹深显。以後随行正真完全清净之法教示所作故,手纹长。详细教授多种一切指示能作故,面不太长。世间一切色影相似观证故,唇红若频婆果。言词柔软调伏故,舌柔软。功德欢喜多而不厌故,舌薄利。於法调伏士夫小孩具诸爱乐深生欢喜故,舌赤红。一切恐惧无有无畏故,具足雷声。出言众所乐闻故,语言听闻柔顺贤雅。权衡一切加行总持故,牙齿圆满。士夫调伏洁白,调伏能作故,牙锋利。法调伏最极白净故,牙齿白净。於平等地住故,齿牙齐平。完全现证真实详细指教能作故,齿嚼福享细味。依住最胜般若故,鼻干高楞。士夫梵净完全具足纯洁故,鼻根净洁。法最极广大故,目广长。有情之资粮引导,睫毛厚密。青年有情使其现法满足故,目精黑白分明,且如莲华具足光泽。常常随行作观故,眉修长明现。於法调伏柔软无嗜欲故,眉柔软。心意相续善念蒐集故,眉油润青清。观察一切过咎故,眉毛顺齐。最胜之魔害回返能作故,手广长。於欲贪等军阵中种种胜利故,耳听聪明无错。於一切有情相续不伤害能作故,听力自在无不完全摄理。见地所作一切成就他人故,额善开展。语言一切能作降伏故,额开阔宽大。殊胜愿完全圆满故,头顶周圆。於欢喜境背舍能作性,头发净黑。见修所断事修中,能断怠慢睡息故,头发细密。於导师指教慧心爱乐完全了知故,头发柔软。心於贪欲等不致扰乱故,头发不蓬散。常行言词不鲁莽故,头发不结乱。菩提分花散布故,头发妙香。一切种智妙严成就故,手足八结纹相,吉祥卍字旋转庄严。如是等等是也。此第三身指教矣。其第四幻化身者,一切凡夫共同。

  三有各各中  种种利有情  清净平等身  变化流无尽

  释迦牟尼,诸佛色体。於凡轮回中,尽共所有世界之间,一切有情等之欲乐义利平等能作之身。此亦大贪随流之性,是故大觉世尊之幻化身,永流不断者也。此等诸身之自性者依修行主宰之力势发生事业。由大觉等之境性,於诸智慧上观待,乃至细分观择「通利纯熟」三身教示。於唯俗智者,是受用圆满之身,此身显现生起之门,是事义之所作者也。若为所调伏之士夫显现,依止事业。此主体之士夫,依此真实发生种种法身故。所谓

  尽轮回生死  事业无止息  诸趣解脱业  设置四摄事

  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净证  有情如义至  六度彼岸事

  佛道自性空  尽灭二戏论  假名无所缘  成熟有身命

  及立菩萨道  遣除诸执实  得菩提严净  佛土等决定

  无量有情义  敬侍佛功德  菩提分诸业  不坏失见谛

  舍离诸颠倒  彼无根本埋  清净及资粮  有为及无为

  悉不知其异  安立大涅槃  法身之事业  说有二十七

  如是颂云者,其初一,於资粮道六贤善士夫,及非贤善者,於现法错失,无能安住之性相行为及最极寂静之事业能作矣。二然後摄以施等四摄实事之施设。三理解业集(谛理)发生等等之智,於不随顺品,及对治取舍,所为之门,乃至作证能作。四幻化之士了知化幻,彼随行贪等行相自然真净,以此於众生义利,他方作事慈等性相,如其主要,於中安置施设。此是随行自分义利者。五三轮清净,最极细微分别波罗密多六度修练者也。

  以下是自他义利之性相。六佛道之道,指於十善业道等也。

  此于加行一一切法之自性即空性,纯熟修行也。此之见道一随行於布施波罗密中依止,乃至初地法界普皆行作观证之性相不二之法也。

  此於资粮(修道初五、漏二、无漏二、共九)完全圆满成就,初五之一承续第二地中种种戒等波罗密多之法,一切善巧研究了解系属之建立也。此下(四种合)如其次第般若波罗密中依止乃至第六地中智,及所知之现量正真不失之性相,於一切法无所缘也,此漏二下者第七地中,方便波罗密之力,於诸有情完全成熟能作也。此中力者,波罗密(实力)之力,即第八地中,诸声闻等,及不共同之菩萨道也。

  此中性者,一切法上现量错失皆断离也。此后无漏二随行第九地愿波罗密多之能力,菩提能得也。此之以下者智波史密多之力势第十地上,大觉佛刹种种清净设施严净。复次,即於佛道十力一一士夫始初本身自性正真圆满菩提各各决定坚固,十方世界有情事义,及世界一切大觉之前亲近行为等功德显现设施。二此中如何之次第,亦是此中差别殊胜之道,道之自性菩提究竟导引功能作用之法相,菩提之支分,及业果联续永不坏失。三一切正真正实如是观见如如而证。四及断弃一切颠倒。五并此颠倒之根株亦断弃之智慧。六及以自己完全清净之性相之菩萨行相洁白一切无垢。七及离垢之行相净洁之因中资粮。八、九空性自性有为与无为不异,悉能了解於中显示。十此即如来佛地涅槃上设施之图样能作。此者法身如何所作事业之行相二十七也,亦是诸有轮回中能作大用之四种势力也。从发心始,乃至最後作业之指示(中间),次第之教,特殊次第中之词义等等位次,亦内体映入之应作者。恐畏多言,摄义记实,余不赘述。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法身第八品释竟。

  此为乐广之有情利益设施,如此八品义门乃至广说种种行相。又为乐略义者说云:

  相及彼加行  彼极彼位次  彼竟彼成熟  另摄为六义

  如是颂云者,一最初种种一切智性中诸一切智性三者现法导行作用显示依住是其性相。二即於此中使能自在所作故,为彼一切智性三种之修行者,入於加行中,种种一切行相观证现时圆满一切智性三种之加行能作也。三此於最极纯熟修行者,卓越完成行为故,顶上现证者,於一切智性三者炽然之住品是也。四于此所证之正真决定坚固所作故,别别究竟行相,种种修行之事义,宗要正确能作之边畔现证者,一切智性三者上之位次住品是也。五此於行上无有差别(不作),正真一刹那现圆菩提者,於一切智性三者究竟住品之类是也。六此中彼彼之果即是法身能作及俱有者,一切智性三种之成熟故也。此是佛母大般若经一切义摄,别说六种者也。其义亦与如前所说不背者也。此中为利乐一切有情故,施设如此略义六门行相说竟。

  复次,更总摄为乐利一切有情故施设三种行相云:

  摄境有三种  因四四加行性  法身事业果  摄义又三相

  如是颂云者,一最初种种一切智性上等等,一切智性三种之自性者,是入境之因也。二此中如何详细加行者,是此下种种一切智现圆证等中现证之四种加行是也。三如是加行及俱有之因,此因之果,如是尽皆归纳,法身事业,及俱有等果。是大般若佛母全经大义之略摄又三种相也。此如如所说之作述如是。

  以上疏文竟以下是藏文翻译人之笔也

  依彼仅少之辞义  由彼行相名数等  诸善巧说母经中  少知略义此所作

  若是未知一切等  次第完善则不摄  此中摄等细分辩  所有差别尽确定

  圣者洁净解脱军  能仁义门见理者  位次容易辞容易  体等加行无所作

  堪布正真作显明  贤德上师顶礼足  辞品分析明显现  即此论主狮子贤

  此中联接事业生  善体以此皆获得  复次一切众士夫  愿获如来大般若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

  大阿阇黎狮子贤造疏,西上堪布达耶嗄[日/阿]为肃清乐扎瓦才能集译故所请之决择也。

  拉萨大德恩师康萨仁波晴教授弟子能海比丘译成汉文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