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六讲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来源:   作者:智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六讲

  昨天讲到受八关斋戒的一些仪式,要说很多话,那个要说几番几番的,每一条戒要说几番。当然,这是正规地、具足地说。我们的道场,就把它简略,使那些受的人容易受持,容易问答,所以说,把它简略了,意思还是一样的。那么这说过之后,每一个戒说三次,那我们也说三次,但是因为时间关系,第二、第三次略了,照规矩呢三次都要具足地说。

  复次师云:善哉善哉,如理成就,并开示受者,生起高上脱俗之心,及有暇难得,与八戒近住之大功德胜利等,乃至发愿竟,而为成满。

  三次说好之后,“复次师云”,授戒的师他就说,“善哉善哉,如理成就。”这个我们每天都说的,“很好!你能够受了八关斋戒”,这样子三次说了之后,戒体得到了,“如理成就”,就如法地如理地成就了。

  那么这个之后还要开示受戒的人要“生起高上脱俗之心”,高贵的心,要脱离世间那一套的心——出离心。“及有暇难得,与八戒近住之大功德胜利等”,还有要开示“有暇难得”。我们说八有暇就是离开不能学佛法的那些恶道、那些长寿天、无想天,还有盲聋喑哑、世智辩聪这些等等,都是不能亲近佛法、学法的那些,八个难。这八个难离开叫有暇,这个是不容易得到的,做了人也不一定就是有暇。那么这样子能够有暇乃至信佛,能够受八戒,那是很不容易,难得。那么受了八关斋戒之后有什么功德胜利?那就是功德很大。我们经常讲的,一天一夜八关斋戒,至心回向西方的话还是可以生中品,只是一天一夜,这个功德就极大。其他的呢,各种经论说的很多。“乃至发愿竟”,最后还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也这么发了,“而为成满”,这个,对八关斋戒说的仪式圆满,到此圆满。

  你们这些学了之后,做比丘的都要会给人家授八关斋戒。授八关斋戒呢,一般说不一定是五年(戒腊)。我在清凉桥的时候,大概第二年,上海的居士来,要受八关斋戒,海公上师就叫我给他们授。所以说八关斋戒——五年以上是更好了,一般说就是要这八条都持得清净的,就是晚上绝对不吃的,这样的人授戒呢,戒弟子得益。如果他本身晚上不太清净,要吃一点东西或者弄点米汤或者什么东西,糕点、水果之类的,那你给人家授呢,自己非时食这一条没有,就不能给人家授了,授了人家不得益,也不能发这个戒体。所以说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净的,才能够给人家如法地授。一般说比丘是最好的,所以说做了比丘的,我们都有这个责任。那么当然了,能够五年以上的是更如法,实在那时候五年以上的人找不到,那么自己能够清净受持的,也可以,这八条受持的比丘僧可以。

  甲五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

  (五戒偈种种解释及授受仪式布萨略法)

  乙一 总 颂

  皈依佛法僧  尽形持五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终身无违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阇黎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劝助作福等

  广开涅槃路  闭三恶道门  菩提戒之基  增长正业行

  从初地至十  菩提道果成

  下边是五戒,今天我们几位沙弥跟一个居士发心的,受了五戒,五戒今天就是开始讲了。你们要把这个精严地受持起来。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皈依佛法僧,尽形持五戒”,这个你们在《五字真言》天天念的。“皈依佛法僧”,一切戒体都从三皈依的上面产生的,没有三皈戒体不生的。所以说我们每一次受,不管受什么戒——八戒也好,五戒也好,乃至沙弥十戒,乃至是比丘二百五十条具足戒——开始都要先受三皈,从三皈体上然后产生这个戒。所以上次我们讲过了,三皈,开始受的三皈是翻邪三皈,那五戒受的三皈是五戒的三皈,受八戒的三皈是八戒的三皈,十戒的三皈是十戒的三皈,乃至具足戒的三皈是具足戒的三皈。三皈的体是一个,但是层次高低不同。那么这里受五戒之前也要先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宝。八戒是一天一夜,五戒是尽形寿,开始受了之后要一辈子持。

  那么哪五条?“不杀不盗取,不淫不妄说,不饮用诸酒。”五条,不杀一条,不盗一条,不淫一条,不妄语一条,不饮酒一条。不淫这一条不要忘记啊,会用啊,这是出家人最重要的一条,跟女人要分清楚。在家的居士五戒当然是不邪淫了,因为颂子里边字数的关系,他就说个“不淫”,实际上是指的不邪淫。八戒呢,就是不淫了,什么淫都不行。“不饮用诸酒”,一切酒,“诸”就是说不管天然的果子酒、人造酒,乃至合拢来的什么酒,都不能饮,还包含的烟草之类的东西。“终身无违犯”,一辈子不犯。

  下边还要做的,五条受之后还要做一些事情,“并供养三宝”。我们授五戒经常跟他们讲的,皈依三宝之后,应当做什么事情?六个事情要做;哪些不能做?都要向他们开示。供养三宝,必须要做的,“和尚阿阇黎”,自己的和尚,自己的亲教师,还有轨范师,都要如法地供养。“一切如法教”,上边教诫的事情要如法地奉行,不违逆。如法的教,“奉行无违逆”,你要尊重他,不要违背;不如法的教那就不在此例了。根据佛法里边的正规的教授教诫,要奉行,不要违背。

  “于上中下座,三业常恭敬”,一般说五年以下的是下座,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中座,十夏以上的是上座,那么对上座也好,中座也好,下座也好,都要三业恭敬,身口意都要恭敬。

  “复方便勤求,坐禅及诵经”,这些做了还不够,还要“方便”——根据实际条件的允可,还要勤求那些坐禅的、诵经的事情。禅诵嘛,这个佛教,出家人的事情“禅诵”这两个字不能离的。那么近事呢,他也是佛教徒,也应该方便勤求,就是有什么条件允许之下也要学出家人一样坐禅、诵经。“乃至诸学问”,佛教里边的那些学经学教的,都要去学。

  “劝助作福等”。前面是慧学,诵经、坐禅、诸学问都是慧方面的,慧的资粮。那么福德资粮呢?也要“劝助作福等”,自己作,还要劝人家作,人家作了还要帮助人家作,培福的事情。我们现在,在家人培福事情很多,供养三宝、兴建寺院等等。出家人培福就在僧团里边:你是大寮的把饭烧好,你是做菜园的把菜园搞好,你是做客堂的把里边事情管好,把客人接待好,库房的把库房东西管好,不要霉烂、腐烂,这些都是培福。三宝财物,如果你把它管理得井井有条,不损坏的话,福泽就增长;反过来,把它糟蹋了,平时不去看,人家居士好心供养的东西,摆在库房里丢在那里烂掉、霉掉了,那是有罪了。那么三宝里边,把僧团治理好,统理大众,有大福报,成了正法道场。如果没有尽到责任,道场混乱一片,结果呢,难调者不调,惭愧者不安,这样子搞了也是失责有罪了。所以这些呢,大家发心,居士有居士培福的方面,出家人也有培福的方面。

  “广开涅槃路,闭三恶道门”,涅槃的路,就是说趋向涅槃的一些资粮,都要具足,这样子“广开”,不是小小地开,大大地开;三恶道的门要闭住,三恶道的业你不要造。你造了业呢,三恶道的业,你造了恶业,当然到三恶道去了,不造那个业嘛就闭了。你说你要造业,又把门要闭,那闭不住的。这个门是你自己闭的,没有人可以帮你闭。你要造三恶道的业,你求菩萨把三恶道的门闭了,那就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钓鱼去了。鱼都在水里的,在下面的,你跑到树上找,哪找得到鱼呢?你要三恶道不去的话,那你自己三恶道的业不要造。这是佛教诫的,不造恶业自然不去,你造了恶业要求不去的话,也做不到,这是缘起。

  “菩提戒之基,增长正业行,从初地至十,菩提道果成”,这个五戒不是小小的五戒——人天乘,修菩萨行、成佛的基础都在这里。“菩提戒之基”,我们要受菩萨戒,这个基础就在五戒。我们说在家的菩萨戒,《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一开头就是这五条戒。“增长正业行”,一切如法的事情都可以增长,那么慢慢地修到后来,从初地乃至十地,最后成佛,那都是以五戒为基础。所以不要轻视五戒,将来我们修行到最后的菩提的果,也是从五戒开始的。

  乙二 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

  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者 梵音武勿巴萨嘎,或译为优婆塞。武勿巴,近也;萨嘎,能作事,谓之亲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试入之实行能作者,故称为近事之名声也。又事者,谓亲近善根、涅槃、解脱三学之事,是于清净道次、涅槃分位,清净不远之能作者。

  下边,“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就是说近事——优婆塞到底是什么意思?“梵音武勿巴萨嘎”,过去的翻译是“优婆塞”,那么比较明确的翻呢,是海公上师翻的“武勿巴萨嘎”,这是音阶多一点,比较更接近于原来的梵文。“或译为优婆塞”,简略一点的叫“优婆塞”,“武勿巴”就是“近”,“萨嘎”是“能作事”,就是近事。什么叫近?什么叫作事呢?“谓之亲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试入之实行能作者”,亲近三宝、敬重三宝、承事三宝,一些该作的事情能作。开始“试入”,在家了,开始进入,开始尝试做这些该做的能做的事情。“故称为近事之名声也”,所以叫近事。这是一个。

  第二个解释,“又事者,谓亲近善根、涅槃、解脱三学之事”,这个“事”,那就更明确地跟你说,前面说应该能作的事情要作,这里呢,跟你说什么事呢?“亲近善根”,亲近培养自己的善根、亲近“涅槃”、亲近“解脱三学”的事情。“解脱”,戒定慧三学了。这些事情要亲近它——近事,要近这些事情。“是于清净道次、涅槃分位,清净不远之能作者”,“清净道次”就是清净的菩提道,“涅槃”的“分位”,“涅槃”,它的全貌我们是证不到,它的支分,一点点要做到,这些事情;还有,这个戒的事情,能够不远离,亲近地不远离这些事情,要能够作,叫近事。

  乙三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别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别者 颂云:

  杀盗邪淫及妄语  醉迷饮酒五能弃

  如是所说近事律仪戒相者,即于是五种学处根本,能受持,乃至能如理守护者也。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别者”,近事是受五戒了,“不杀不盗取,不淫不妄说,不饮用诸酒”,这五条戒详细的说明,“颂云:杀盗邪淫及妄语,醉迷饮酒五能弃。”杀、盗、邪淫、妄语,四条,根本的性罪;“醉迷饮酒”,遮罪。饮酒,能够醉的,能迷性的这些饮料,或者涂抹的香料都在里面,一共五条。“能弃”,能够不作,弃舍不作的,这个就是居士五戒。

  “如是所说近事律仪戒相者,即于是五种学处根本,能受持,乃至能如理守护者也”,那么这个所谓的近事律仪的戒相,就是这五种事情,根本的学处,能够受持,乃至不但是受持,能够如理地守护不犯,保护不使它违犯。那么这个什么叫学处?这个五个东西是我们要学的禁戒,就是学的地方。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跟不饮酒,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慢慢地熟练,一点都不犯。开始的时候不熟悉,就是要学了。所以学处、学处,还得练习了,真正圆满地做到五戒,佛才行。一切戒到最圆满最高的水平,只有佛才能做到。那么我们都是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照佛的标准、照阿罗汉的标准学,这样子慢慢慢慢地做到圆满的,这是学处。

  各各分别说者:

  “各各分别说者”,那么一条一条分开说,就是下边五条了。

  丙一 尽形寿不杀生

  近事尽形寿不杀生,并弃舍棍杖、兵器等,知惭识愧,悲心具足。凡诸贪生命物,一切不恼不害。若自己与一切有情,住心平等,及常行慈愍中住,是应当作。

  “尽形寿不杀生”,第一个不杀生,一辈子不杀生。八关斋戒,因为对居士来说不容易一辈子受,那么它的要求呢,这一天一夜里边不做那八条事情。而居士的五戒呢,那却是要尽形寿的,因为一般的人做得到的,不能是推诿的事情,“尽形寿不杀生”。

  “近事尽形寿不杀生”,凡是做近事的,一辈子不能杀生。不但不杀生,“并弃舍棍杖、兵器等”,杀生的武器、凶器、打人的武器都要舍掉,不能藏蓄。你藏在那里干什么用?还不是想打人、想杀人?你不想杀人、不想打人,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那么开许的是防卫的,假使要保护三宝,你备一点,但不能过分的,枪啊、刀啦这些不要搞。

  “知惭识愧,悲心具足。凡诸贪生命物,一切不恼不害”,他自己还要“知惭识愧”。“知惭识愧”是作文章了,总之是知道惭愧了。那么“惭愧”的意思我们《俱舍》学过了,哪个记得的,自己说一下?两个不一样的。世间上的惭愧惭愧就是“惭”就是“愧”、“愧”就是“惭”,两个一样的,佛教里不一样的。什么叫“惭”呢?哪个记得到呢?

  (弟子答:“惭”是内惭无德,“愧”是愧对于人。)

  对,“惭”是内的,对自己说,自己有这个自尊心,那些事情感到不好做的;“愧”,在人家面前感到不好意思的,那么这是一个。另外是,“无惭”,对于有所尊重的人、有德的人不尊重;“无愧”,造了罪不知恐怖……,这是《俱舍》都有的,像这些你们要背下来的。25

  这个颂是“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这些颂都是很现成的,很好的法相的解释。我们以前叫你们背的,背好之后自己考过了之后就还掉了,还得要复习啊!这个一般都是这样的,考试之前记了很多东西,一出考场一半忘掉了,再过几天的时间呢,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在几个佛学院教了好几个学僧的《俱舍》,算起来总有一二百人,但现在讲《俱舍》的有几个呢?除了南普陀了法师他讲过,其他的还没有听说过。如吉师讲的是《菩提道次第略论》,《俱舍》还没讲。有几个当法师的,教书的是有好几个,但是讲《俱舍》的除了了法师以外还没有听说哪个。

  “一切不恼不害”,凡事悲心具足,对一切有情要起悲心,不要使他受苦,要拔苦。那么有贪生命的物,就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一个生命的东西都贪自己生命。我们说蚊子蚂蚁你去碰它一下看,来不及就跑掉了。蚊子还敏感得很,它跑到那个地方,停在那里,你只要注意它好了,你手也没有动,就是注意它之后,它就跑掉了。它非常敏感,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它就会跑的。如果你去碰它一下的嘛,它还跑得快。臭虫,爬得很慢了,但是它六个腿拼命地跑,那就是爱它的生命了。既然它爱它的生命,你要起悲心,不要害它。“一切不恼不害”,不但是不害它,还不恼害它,不使它不舒服。我们说真正老修行,蚊子苍蝇它要叮的时候,供养它。这个不要说真正的老修行了,我们上海一个居士的孩子,他就是初发心受五戒,也是很猛了。他不杀生,蚊子叮了他了,他的父母说:“呀,它叮你了,咬你了。”他说:“供养它。”这个很不容易啊,一个小的年轻居士,他能够发这个心。

  “若自己与一切有情,住心平等,及常行慈愍中住,是应当作”,自己跟一切有情要住平等心。不要自以为自己是人,它们是小动物,就可以杀害,要住平等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生生世世轮回六道,大家都做过人,也做过畜生,也做过蚂蚁。住平等心,“常行慈愍中住”,心里经常要慈悲心,安住于慈愍心中,这些应当做。就是说不杀生不单是不害生命就完了,还要做那么多事情。

  丙二 尽形寿不盗取

  近事尽形寿不盗取,并当知足受用,于他受用现前,心不念慕、贪着系心,于诸财宝,不作欲取欲得之想,下至一草一叶之微,亦不与不取,能作受行。

  第二、“尽形寿不盗取”,近事尽形寿不能偷盗,不盗取。就是人家的东西,没有通过主人的同意,拿来了,都属于盗取。这是不与取了,人家没有给你,你拿来了。“并当知足受用”,人家的东西,当然不能取了,已经有的东西,要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自己有了这个,还要那个,有了好的还要再好的,这个就不要了。贪心一起的话,不知足的话,就会走上偷盗的道路。我们说偷盗不一定拿了枪去抢东西叫偷盗了,你一点不当心,公家的东西占一点便宜,就是偷盗了。我们经常收到人家的来信里面附了一张钞票,这也是偷盗——把国家的那个汇款的费从信里面偷过去了。那些偷税漏税的情况,关口里边逃避交关税,也是这个情况,都属于偷盗的。那么这些呢,居士不要做;自己有的,知足受用。

  “于他受用现前,心不念慕,贪着系心”,这个自己有的,知足,不要去想这个不好,我要好的;那么人家的受用,好的受用呢,不要去羡慕他。一般人就是看到人家受用好的,自己弄个差的,总是想到羡慕他,甚至于起嫉妒心,甚至于起害心,要把他东西弄过来,算我的。这个就是要不得!那么人家再好的受用心里不“念慕”,也不去系念它,也不羡慕它,“贪着系心”,不要贪着这个东西把心捆住了,这些心都不要起。

  “于诸财宝,不作欲取欲得之想”,对于金银财宝呢,心里思想的念头都没有——“欲取”,想拿过来;“欲得”,算我的,属于我的自己所有,这些念头都不要有。我们经常看到人家有一个好的东西,总是心里想“我最好也有一个”。这个想、念头都不要有!“下至一草一叶之微,亦不与不取,能作受行”,乃至最小到一根草、一片叶子那么小的东西,人家没有给你,不拿。一针、一线,都是这个样子,人家没有给你,是有主的东西,不去拿它的。那么这样子,就是盗戒是清净了。

  所以能够持盗戒清净的话,一定要不占便宜的心;有占便宜的心呢,往往容易犯盗戒,因为盗戒很微细,一不注意就犯盗戒了。盗戒、妄语戒是最难守的。

  丙三 尽形寿不邪淫

  近事尽形寿不邪淫,于自妻小,如理摄持,不欲他之妻女,其心不贪,眼不故视。设若意不律仪,生起诸欲邪观,应作极苦深痛、尸林不净等想,能作不贪正念。此等受行,精进能作。且后无论何时,于自妻小,意欲行想,发生邪觉,是亦能于自烦恼业,具力自在转成。谓言自家妻小,不致苦受,随行之见当恐惧之心,若是依附欲贪不离,以之淫欲爱恋执受,如是终归无常苦恼,毕竟无我主宰,发生种种不净痛缠,中间一切了知,云何我心于此九不净处,欲行欲行,不应作者,两两亲附而作戏乐,甚或支分倒行趋入流转,如是乃至言思,我亦不应作意。

  第三、“尽形寿不邪淫”。“近事尽形寿不邪淫”,做居士的呢,一辈子不能邪淫。什么叫邪淫呢?

  “于自妻小,如理摄持,不欲他之妻女,其心不贪,眼不故视”,自己有妻子,那么你如理地摄持,“如理”,这个里边,不能非理摄持,要如理地摄持,就是对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过分淫欲。那么他人的妻子妻女呢?一点的贪心都不要有。“其心不贪”,不要去欢喜人家的妻女,心里边不贪,“眼不故视”,眼睛也不故意去看。你无意之中看了一下之后,那不是故意的,那当然是不算了。如果你看到好看,故意去多看两眼,那就不行了,那属于这个戒就不清净了,不邪淫的戒根本就不清净了。

  “设若意不律仪,生起诸欲邪观,应作极苦深痛,尸林不净等想,能作不贪正念。此等受行,精进能作。”假使你起了这些欲邪观,淫欲的那些邪念头起来之后,马上要知道,“极苦痛深”,就是说你做了、犯了这些坏事,将来到三恶道受苦的话,那个苦是极痛苦的,也是极深痛的,那个苦是苦得不能受的,不能忍受。这么一想呢,现前的欲心就不要受了。

  我们说,以前讲过的,难陀他看到天女,好看得不得了;看了老猴子牙齿掉了的,丑得不得了,但是他把他的那个孙陀罗夫人跟天女一对比之下,这个孙陀罗夫人也成了个瞎眼的老猴子那么难看了。一切好看都是相对而说的,绝对的是没有的。你人间看看孙陀罗夫人是美丽得不得了,但是跟天女一比呢,她成了个瞎眼的老猴子了,他就不喜欢她了,要欢喜天女去了。但是天女你去欢喜她的话,将来的果报是什么呢?天福享尽了,油锅里煎了。你为了贪着一会儿的天女的快乐,将来油锅煎起来,没有底的时间地在油锅里熬。这个想想划不来了,还是不要算了。所以难陀开始是为了追求天女而修行,最后一看到地狱的苦,这个天女的享受也放掉了。这一点时间的享受要感到那么长时间的深痛的苦,那何必呢?划不来,所以不要了。

  假使你起了一个邪观——欲邪观的话,那么你先要考虑一下,将来要受的果报,“极苦痛深”,这是对果报来说。

  “尸林不净等想”,那么现在现实的对方,一看到好得不得了的清净的样子,也是跟尸林里边烂掉的尸体没有两样,她因为活在那里还没有变,所以那个样子你看到是很好看。实际上,我们说不净观、九想观、白骨观,九想观,只要她一死之后马上就膨胀腐烂,脓血流出来,蛆虫在里边拱,这个是看都不想看,闻到要呕;那么你就是不烂掉,当下也是一个白骨,上面涂了一些皮啊、血啊、肉啊,那些里边大小便都满的,你有什么好呢?如果这样子不净的观,尸林的观,九想观、不净观多观的话,可以把欲心、欲念头克制下去。“能作不贪之正念”,能够起不贪的这个正念提起来,这样子要作,“精进能作”,不但是要作,而且是精进地去作。那么就是说不邪淫的话,不仅仅是——有的人说:“喔,不邪淫就是不要跟其他的女人去做那些淫欲的事情就完了。”并不是那么简单,还有那么多条件要做。

  那么这里的“如理摄持”,自己的妻小如理摄持,这就包含自己的女人虽然不是邪淫,但是要如理,就是说非时、非处、非境都不能作。非时,在斋戒时、佛菩萨圣诞、父母的生日不能作淫欲的事情;非处,在旷野,鬼神的地方,在寺庙里边,伽蓝清净的地方都不能作淫欲的事情;非境,男女的二道因为为了生孩子,这对于邪淫来说不算,但是还有口道、大便道也不准,如果做了之后,也属于邪淫。所以说对即使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过分地做那些不如理的淫欲事情,所以叫如理摄持。

  “且后无论何时,于自妻小,意欲行想”,这个“意欲行想”,在《律海心要》里边是“欲意行想”,欲意行想好象明显一点,淫欲的心、意、行想,这些行想,“发生邪觉”,就是对自己妻子起了淫欲的心,成了不正的觉,不正的作意来了呢,“是亦能于自烦恼业,具力自在转成。谓言自家妻小,不致苦受,随行之见当恐惧之心。”就是说你自己的妻子,你不要说不是邪淫了,但是你对她起了那些不正的淫欲的邪觉之后呢,这个也有很厉害的。

  ……(7B)“是亦能于自烦恼业,具力自在转成”,这一句是西藏话,把它那个句子颠倒了的。为什么恐惧呢?“是亦能于自烦恼业,具力自在转成”。因为你这个心经常起这些念头的话,自以为自己的妻子没有关系,淫欲心经常起的话,这个等流果就是将来烦恼造业,不断地增长增长,要自在而转,将来烦恼业就力量大了,就越来越厉害的。所以说,即使对自己的妻小,也不能起这个淫欲的念头,以为这个没关系的,不会感苦果的,因为没有犯邪淫。但是这个东西从等流果上说,要把你烦恼业不断增长,“自在转成”,自在转成的话,烦恼自在了,你就作不了主了。你现在还能作主把它克制住,你自己还有一个自在力;如果烦恼越来越盛了,它把你鼻子牵起跑了,那你完了,烦恼自在了,听它的话了。所以说你要不给它烦恼自在的话,那即使对自己家庭的妻子,你起这个淫欲心,这个念头,也要生恐惧心,这个心起了之后将来感果的,等流果很厉害,要烦恼自在而转,那你给烦恼牵着鼻子走了。所以对这个念头也要生恐惧心,那就是对自己妻小经常起这个念头也要不得。那就是要求相当高的。并不是说,啊,其他的女人不去搞淫欲就完了——没有那么简单。所以五戒,今天我们有人,你们出家更要注意,持五戒这些念头都不要起。

  “若是依附欲贪不离,以之淫欲爱恋执受,如是终归无常苦恼”,这个“苦恼”,《律海心要》是“苦痛”,因为恼还是心里边的,苦痛是身也感到痛的,“毕竟无我主宰,发生种种不净痛缠,中间一切了知”。假使你依附贪欲不离,就是你心里边总是缠着这个贪欲心,舍不开的话,因这样子,因为心里边,这个贪欲的念头舍不开,“以之淫欲爱恋执受”,这样子把淫欲贪爱的恋着的执得很紧的话,那么你将来要知道,“终归无常苦痛”,一切,你再好的享受,将来都是无常,都要受苦的。“毕竟无我主宰”,而且当下没有我,是哪个在受淫欲的乐,是哪个在受?没有,一切法都是无我,没有主宰的。那么反而你作了这些烦恼的业呢,要产生很多的苦痛,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等等,都会产生种种的不净的痛缠,把你缠住。这些事情都要了知,“中间一切”,这些因果的事情都要了知。

  这个就是不邪淫里边要做到那么多东西。这个你要学教了,不学教这些因果的事情你不知道,《俱舍论》里边就讲得很仔细。所以说,你不学教呢,一个法跟你说,你知道的东西只是这么一点点;你要是学了教之后,学多少教,一个法你就能够扩大到多少的内涵。如果你学教学得最多的话,那一句话,“一即一切”,什么都包得进去了。所以学教是一个,我们说尤其是出家人一定要学的东西。所以说有的人说不要学教,这个是特殊的,禅宗有明师给你提示的话,你也可以,这个路可以走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明师的话,你不学教的话,蒙了眼睛走路的话,不摔到崖下去,那才是奇迹的事情。

  “云何我心于此九不净处,欲行欲行,不应作者,两两亲附而作戏乐,甚或支分倒行趋入流转,如是乃至言思,我亦不应作意”,那就自己要责备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心在这个九不净处——就是女身了,头上七孔、大小便孔九个地方,都是不净的。“九孔流不净”,经常流不净。我们鼻子有鼻涕,眼睛有眼屎,耳朵里有耳屎,口里有口水,乃至大小便,脏的东西,都是不净的。疮孔,都是好象一个疮一样的,经常流脓血、脏东西的。这样子一个东西你去贪恋它干什么呢?九个地方都是不住的流不净处,而你要“欲行欲行”。前面的“欲行”是动词,下面的“欲行”是名词,你要去做那些淫欲的行为。这些不干净的地方,你偏偏要去做那些贪欲的行动,这些都是不应做的。像什么呢?像“两两亲附”,互相地戏乐,互相地调戏、欢乐,甚至于“支分倒行”,男女的支分倒行,做淫欲的事情。“趋入流转”,这样子流转生死,三恶道去。这样子的事情,“如是乃至言思,我亦不应作意”,乃至说、思(心里想)都不能去作意,就是心里想都不要想,话也不要说,何况去做这些事情呢?这就要把戒学弄得很严格。

  那么这些你要做得严格呢,非学教不可。不然你感的果报、中间一些关联,你还搞不清楚,只是“不要做不要做不要做”,一百个“不要做”,心里想做,管不住。你真正把那些因果的事情看清楚了,叫你做你也不敢做。

  有人到地狱去,看见两个人,抱了一根铜柱,铜的柱头,铜柱里边空的,里边烧了很大的火,两个人就烤饼一样地绑在柱头上烤,身上的肉都烤得稀烂。那么人家问他了,这两个人到底干了什么坏事,造成现在这样子?他说他们两个以前在世的时候,是两个沙弥,他们睡觉在一个床上睡,睡的时候互相拥抱为乐,这样子感的果报就是抱铜柱。你要抱的,就给你去抱好了,抱的铜柱。他还没有做不净行呢!就是拥抱,拥抱都不行,要感这么的苦报。那么做那些不净行的话,那个苦更厉害了。

  所以说沙弥,比丘也有,这些事情一定要注意。因为我们知道有些就是一些魔,破坏佛教的,他跑到佛教里边来,穿了袈裟,做淫欲事情。所以说对沙弥,尤其是年轻的沙弥、比丘一定要严格管理,客堂、纠察要特别注意这些事情。不准沙弥太亲附,就是不要勾肩搭背的,太要好,一要好之后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丙四 尽形寿不妄说

  近事尽形寿不妄说,应作谛实语、正真语、如佛能作语、不异语、法语、时语、守护而转,乃至虽为生命故,亦不知而妄语也。

  第四、“尽形寿不妄说”,尽形寿不打妄语。

  近事不能说假话。当然了,大的妄语,自己说证果证道、得禅定、天龙鬼神来供养我等等,这是大妄语、根本罪;小的妄语,为了生命的缘故,也不要乱说!那么该说什么话?“谛实语”,合乎四谛的、合乎那些实相的语;“正真语”,没有错倒的,不是世间上故弄玄虚的那些话;“如佛能作语”,就是“如语”,要跟佛一样说的那个话,如如的语;“不异语”,前后不矛盾的话——不要今天这么说,明天又那么说了,你这个话就是自成矛盾了;“法语”,随顺法的语;“时语”,这个时候该说这个话,那个时候该说那个话,不要乱说。冬天的时候说冬天话,夏天的时候说夏天话,居士的说居士话,出家的说出家话。我们说“时语”,对居士来说,那些五会念佛、观音菩萨的音乐、唱磁带,好不好?对,你们可以听了这个,对佛教感兴趣,本来你们居士欢喜音乐的,以音乐的这个爱好,转到佛教这边来,这是好事情;当了出家比丘,你再五会念佛好,那些念佛的带了音乐的好,你去唱,这个怎么行呢?出家人不准歌音说法,我们将来讲《根本阿含》就要讲,说法的时候不能带一点歌音,唱歌的音都不行,你怎么都大唱起来了?这个要不得。

  这个,不妄语,“守护而转”,这样的话,经常要说这些话。就是要注意,要说这些话。“乃至虽为生命故”,就是有生命的危险的话,“亦不知而妄语”,明明知道是这么的,偏偏说那样的,就是为了救命的话,为了自己生命的问题也不打妄语。这个我们说不是呆了吗?一条命送掉了,你打个小妄语,不是解决了吗?可以把命救了——你知道你打了妄语的果报是什么?地狱!你把生命牺牲了,这辈子牺牲了,守戒而死的,将来决定人天,那就时间很快,马上人天就受了。而你如果犯了戒到地狱去,什么时候出来哪个知道你呢?出来之后能不能见佛闻法呢?又是一个问题了。所以说真正持戒的话,宁舍生命不犯戒,这个是经常看到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你不要贪现前的小便宜。现前的小便宜一贪的话,轻轻地把戒犯了,将来你果报却是不好受的,而且你犯了戒之后,以后要见佛闻法,那就是难之又难的。你为了持戒而死的话,你要见佛闻法,极容易。

  丙五 尽形寿不饮酒

  近事尽形寿不饮用诸酒物者,若种子酒、天然酒、人工合和酒、能作醉迷转变饮物,弃舍、不饮、不用、不尝、不齅、不醉,事无错乱、言无错乱,不发狂、不掉举、不散乱、近念住、住正知、如如具足,所作能作。

  第五、“尽形寿不饮酒”。“近事尽形寿不饮用诸酒物者”,那些各式各样“诸酒”。哪些属于酒呢?“若种子酒、天然酒、人工合和酒”,这个,我们不是做酒的专家,就不太懂了。凡是酒,“能作醉迷转变饮物”,能够使人醉的、迷性的,把性改变的那些饮物、饮料之类的东西,都要“舍弃、不饮、不用”。这个“饮物”就包含涂的那些了,有些药物涂了身上之后,会产生迷醉的,那些也不能用。“不尝”,吃也不要吃,乃至“不齅”,闻也不要闻,“不醉”,不能醉。“事无错乱”,要脑筋清楚,不能搞错。“言无错乱”,做事情不要做错,说话不要说错。“不发狂”,吃酒吃醉了,就要发狂了。“不掉举”,吃酒吃醉了,手舞足蹈都会来了。“不散乱”,酒吃醉了,什么乱七八糟都想起来了。所以要不吃酒的话,那就是事无错乱及言无错乱。

  我想起来,我们以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是教书的,一些大学生,到我们父亲家来的大学生都是比较用功的,学问好的,老师才跟他亲近了,来的时候都很威仪。但是有一天晚上,他们就是不晓得怎么,吃晚饭吃酒了,吃酒之后呢,一个男的,……他不嫌酔,他自以为没有问题,他骑自行车来的,他跑回去之后,没有十分钟,敲门了,回来了,干什么?浑身是泥浆、血块块,怎么?自行车蹬不好了,乱七八糟翻跟斗,翻得一爬又是糊里糊涂,路也辨不清楚了,最后赶快,没有跑得好远了,只有回头,回到这里,跑不回去了(笑)。还有一个女学生,那更糟糕。一般女学生都是高级知识份子,很讲威仪的,吃酒吃醉了,蹲在地上大哭,这个丑态百出。那个吃酒的是把人的威仪都破坏掉了。从这点看,我们小孩子对他们的评价就变低了,平时很尊重他们,很用功的大学生,学问很好的,怎么蹲在地上大哭大吵的?这个看了真是,威信就没有了。我们说做特务的做那些工作的人,不能吃酒,也就是这个。你吃了酒,把人家机密泄漏了,不得了了,那国家就不好搞了。

  要“近念住”,要亲近四念住而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心里要起这样的念头。“住正知”,正知正念,住在里面。“如如具足”,不断地这样做,而且要具足地做。“所作能作”,这些所作的事情要能够作,那就是说不饮酒里边,不但包括是不吃酒,还要做到下面的那些事情。

  我们说五戒是好受也不好受。也好受呢,这五条你做是蛮容易的,但是做到家的话,不容易。我们说真正做到家的,就是罗汉、佛了,一般的就是“学处”,从这个地方学,不断地学。

  乙四 近事兼修性戒所余之六种

  近事兼修性戒所余之六种者 复次,此在家学处,根本五戒之受持习修,是一切妙善之根本,亦是无上正等圆满菩提完全结摄之最要元素也。此外并当于彼所余之性罪六等,兼修断除。

  如经云:应专心殷勤,一不作离间语,并诸分别所摄之事;二不作粗恶语,说柔顺语,出言悦耳,正直之语;三不作游词绮语,作时语、正语、义语、法语、如理语、圣谛语、律语、善次语、再三叮嘱语,如是等应能作也;四不作贪心,且于一切有情,应作无边义利安乐之意;五不作害心,而常被着忍力甲铠,于诸事理,能作正眞观持;六离弃一切邪见之因,颠倒错觉,顺从一切诸佛圣人心意,正见而行,且非圣人,不作宗崇,如是等应观也。

  “近事兼修性戒所余之六种者”,这五戒守住了,是不是完了?还不行,还有六个东西要作。近事兼修性戒所余的六种,前面的四个性戒——杀盗淫妄,一个遮戒——酒戒,这五条是近事的五戒,做到了是不是就够格了呢?还不行,还有六条性戒要修的,就是还要学的,还要做到的。

  “复次此在家学处、根本五戒之受持习修,是一切妙善之根本,亦是无上正等圆满菩提完全结摄之最要元素也”,这是总结前面的。这前面五条根本戒能受持、学习、熏修,是一切妙善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本都在这个五戒上;不但是一切妙善的根本,无上正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完全结摄之最要元素”,就是达到阿耨多罗藐三菩提的最重要的条件,也在这个五戒上。没有这个根本的东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到的,那么这个五戒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这么样子说这五条戒很重要了,但是还不够,“此外并当于彼所余之性罪六等,兼修断除”,除了这五条之外,重要的五条之外,还有六个性罪,也要“兼修”,也要除断它们,也不能做,要“断除”。那么哪六个呢?

  “如经云:应专心殷勤”,经里边有这个话,要专心殷勤地去做上面的事情。

  第一,“不作离间语,并诸分别所摄之事”,“离间语”,挑拨离间的话,不要说。“诸分别所摄之事”,分别、离间的那些事情所包含的那些事情都不要做。就是有关于离间的那些事情,话也不要说,事也不要做。

  第二个,“不作粗恶语,说柔顺语,出言悦耳,正直之语”,粗恶语不要说,不但不要说粗恶语,还要说柔顺语,说的话柔和,顺人家的心。不要说话都是伤人家心的话,虽然你不是骂人,但是说一句话都是戳在人家心上,人家听了是感到很难受,好象把心割得,一刀一刀地,你说一句话,戳一刀,说一句话,又戳一刀……,听不下去了,发脾气了。要说柔顺语,要“出言悦耳”。说的话不是说音乐——我放音乐你耳朵听了好听,“悦耳”,听得人家入耳,听起来顺耳朵的,不要说些话人家听都不爱听的话,就是不讨厌的话了。“正直之语”,要实实在在的话。

  第三是“不作游词绮语”,不作绮语。“游词”,那些不正规的黄色的话不要说,反正是不相干的、无义之语。“作时语”,“时语”,前面讲过的,这个时候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正语”,正真的话。“义语”,有意义的话。“法语”,顺法的话。“如理语”,合理的话。“圣谛语”,合乎四谛、二谛的话。“律语”,合乎戒的话。“善次语”,合因明的话、合次第的话。“再三叮嘱语”,悲心再三叮嘱,不是跟你说了一道,管你听懂不听懂,不管了,再三地叮嘱,慈悲心的表现了。“如是等应能作也”,那就是说不但不作绮语的话,还要作这样子的东西,才算够格,你暂时不说那些话,后边好的不说也不行。坏的不能作,好的要作,坏的做了是不对,好的不做也不对。

  第四,“不作贪心”,那么就是还有贪瞋痴三个,那就是十善,十恶的都不要做了。前面五条再加上后面的六条,十恶都完了,都不能做。“不作贪心,且于一切有情,应作无边义利安乐之意”,贪心就是把人家的东西、人家的安乐拿到我身边来了,贪他的东西。现在不但“不作贪心”,对一切有情,要给他要作无边的义利安乐,要使他安乐,把好的让给人家。这个,我们经上,我们在《上师供》里边这一类的话就很多了,就是把好的让给人家,坏的回给自己。而一般人就做不到,都是好的留给自己,坏的给人家。假使叫你散东西,把坏的都散完了,最好的留给自己,我自己要。这样的人是一般性的,但是也有好的。昨天我们一个乐清居士,她要请照片,我们给了八个人八个照片,我说你自己挑吧,你欢喜哪一个?她说:“我等他们去要完了,留下的给我。”这个心很好。一个胖胖的女居士,发了这个心,不简单。我们出了家,头剃了,比丘当了甚至于好多年了,能不能起这个心还成问题呢!这个好的东西让给人家挑,挑下来人家不要的东西我来拿,这样子就对了,这个是真正的不贪心。

  第五,“不作害心,而常被着忍力甲铠,于诸事理,能作正真观持。”“不作害心”,不但不害人家,还要忍辱人家的害。“常被着忍力甲铠”,“忍”好象是我们的盔甲一样,人家来害你,你把盔甲一穿,害你不到了。人家来害你的话,你忍辱,那就是盔甲。如果人家害你,以拳报拳、以脚报脚的话,那你就是糟了,他固然做了坏事,你也一样做坏事。丛林里边打架两个人一起迁单,有道理的,你也打了人,人家打你是不对,但是你还手了,也是打人了,那就一起走,那是都赶出去了,不要了。那么你忍力铠甲穿起来,他打你,不报打,骂,不报骂,尽你去骂,尽你打,不回嘴,不还手,好,他迁单你不迁单。在因果上讲的话,你更便宜了,修了忍辱了,坏事也没有做,那他的过去的债也还清了,对你来说是大大的便宜。但是一般人就做不到,所以说要常被忍力甲铠。受了五戒做那么多事情呢,你们几个沙弥要注意了。五戒不是这五条不做就完了,要这些都要做到了,回去好好地看,要考的。考你们受了五戒之后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你都要说出来的。你说都说不出来你怎么做呢?做不到的。“于诸事理,能作正真观持”,一切道理呢,正真地观持,把一切缘起的道理能正真观清楚,能持,这样子照这个做。

  第六,“离弃一切邪见之因,颠倒错觉,顺从一切诸佛圣人心意,正见而行”,“一切邪见之因”,邪见是拨无因果,邪见的因也要去掉。“颠倒错觉”,邪见怎么产生的?就是颠倒错觉,这些慢慢产生邪见的。“颠倒”就是四颠倒,无常谓常、不净谓净,这样子的东西。有了四颠倒、错觉,把事情搞错了,慢慢慢慢产生邪见,拨无因果。最大的邪见断善根的,这个不是好搞的。善根都给你断掉了,上品邪见断善根。那么邪见固然不能有,邪见的因,那些东西,都要去除。不但如此,还要“顺从一切诸佛圣人心意,正见而行”,要顺了一切佛、圣者——见道以上的人的心意,以这样的正见来行,行持。那么就是说,不但不要邪见,邪见的因也不要有,而且还要符合圣人、佛的那些正见要有。这个要学了,那么你说什么是邪见之因呢?什么叫圣人的心意呢?你不学,这么一条你就是背下来了,你也不知道什么圣人心意在哪里,你还不知道。但是这本书又是很浓缩的,很多道理都缩在里边,它是便于忆持,叫你记忆的,真正你要把它内涵打开来呢,要学教了。

  圣人的心意是什么呢?你经教里才知道了。那简单地说──八正道,合乎戒的、合乎般若的。高深地说,中观见出来的,没有一个不是正道,都是合理的。那么你没有中观见,你还没有证到这个中观见,那你就是低层次的,那就是合戒,符合戒的都是对的,不合戒的都是错的。我们看《楞严经》五十阴魔里边,着魔的时候都是破戒,如果你不破戒就不会着魔了。都是先把你破了那个根本的那个戒,邪淫贪欲,偷偷地作男女的贪心的事情,这就是“师与弟子,俱遭王难”,师和弟子将来的后果是遭国家的王法,受起来。那是现报,将来的后报还要厉害,地狱恶鬼,地狱还要受苦报。那么这些都是破戒的,所以我们说,从初学来说呢,你只要把这个原则掌握好,佛说的戒符合的都是正见,八正道的见就是符合戒的见。如果你高深地说呢,你一切得了中观见,证了中观之后,空性之后,一切流露出来的都是正见。但是这个正见你还没有得到。这个流露出来的就是合戒的,戒就是佛的身口意。所以佛的身口意从佛的最高的般若——萨婆若海里流出来的,那不会错的。我们得不到佛的萨婆若海的这个高深的中观见,从戒下手,不会错。

  “且非圣人,不作宗崇,如是等应观也”,那么我们崇拜哪些呢?崇拜圣者了,佛菩萨了。假使不是圣者,不要崇拜他。有的人崇拜什么大师、大艺术家,又什么什么的,这个,我们佛教徒,又是出家人,不崇拜那些。我们崇拜的就是佛菩萨、三宝、圣者。这些就是持了五戒之后,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还有这六条。

  乙五 近事发起慧行修心之法要

  丙一 以出离心求取近事戒

  一、以出离心求取近事戒,于此五根本学处,甚于生命冒险守护,兼制五根,不入非处。此律仪戒,必于人中方得,应思。

  下面“近事发起慧行修心之法要”,这个更重要了,慧行刻意来了。我们要修近事五戒,我们心里要这么地观想,这是智慧的行。

  我们取近事戒,有的人说近事戒嘛人天乘了,不要出离心的,只要是世间上的不做坏事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说真正求五戒要出离心去求,不但出离心,还有菩提心呢。以菩提心求近事戒,将来感的果才是菩提大果。如果单是出离心,也仅仅是那个声闻的涅槃,这还不够圆满的。所以说从我们初下手的人来说,菩提心高了一点,先从出离下手。要出离心求五戒,我们求五戒不是贪着世间的享受:“我今天守几条戒,将来可以享人天的福报,大大地享受,等于说做生意一样的,我花点本钱,将来能赚不少,一本万利。”以这样子的心去求五戒,那就不好。

  我们“以出离心”求五戒,“于此五根本学处”,在这五条戒的地方,要“甚于生命冒险守护”,就是前面那个话,情愿是牺牲生命不要犯戒。我们跟你们授这个三皈的时候,“宁舍生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那也是同样的意思。你生命牺牲了,固然这一辈子是死掉了,但是你是因为皈依三宝而死的,将来决定生在三宝的地方,能够闻法,见佛闻法修行,那感果报是不可思议。而假使你去皈依天魔外道了,你命倒保住了,我们说以前印度的佛教,佛灭度以后,不是受到外来侵略吗?他们就是以武力来征服这个佛教徒。要么是你改变信仰,信他的教,要不然就杀头,这个情况之下,你怎么办?杀头,痛得很,死掉了,什么都管不来了,马马虎虎地信他的教算了——行不行?不行的。你这一信的话,那你是以后永世沉沦,以后就不晓得哪一天见佛闻法了。你头砍掉了当下是痛一痛,你要知道,你砍不砍得掉,还是你过去业报有没有的问题。如果你过去没有砍头的报的话,也砍不了你的,他会放你的;如果你过去有砍头的报,即使你说你信他的教,将来还要碰到一个机会把你头又砍掉了,那你糟糕了,两边都不着,都没有靠到。我们要明因果的话,砍不砍掉头是因果的问题。过去有杀业的,那决定这个花报,正报还在地狱,那你会受到砍头的报;如果你过去没有那个业,不会害怕的,他要杀你也杀不了。

  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取经,路上碰到海盗把他们抓起来了,东西都搜了。海盗搜了很多做生意的人,有很多钱,大大地高兴,要庆祝,要感谢他们的教主,要把人祭,活的人祭,祭的人要最漂亮的、最好的人,挑来挑去,玄奘法师长得最好,就把玄奘法师抓起来要祭天去了。要杀了,玄奘法师也不害怕,他说你让我修一下定,他就一入定,到兜率天去了。定还没有出定,结果,那些……(8A)要杀玄奘法师,大大地震怒。那个船被波浪掀起来,掀得就要立起来了,东翻西翻地,都快要沉下去了,那些海盗慌得不得了。那些居士趁此就说了:“哎呀,你们要害这么好的出家人,天都发怒了,要惩罚你们了,赶快放下。”结果他们海盗就害怕了,不杀了,不但不杀,还来恭敬礼拜、磕头求饶呢。不该死的就不死的,所以说不要害怕。

  “甚于生命”地“冒险守护”,应该把命还要看得贵,以这样子地不管有什么危险,都要守护这个五戒。这个做不做得到?这个心要发起来,一定要发这个心,即使牺牲生命也好,不要去犯五戒。这个心起来了,将来你受沙弥戒比丘戒才能够真正地得到益处。如果这个心发不起来,等流果,你受了沙弥戒,也是——危难的时候,唉,就舍戒;得了比丘戒,碰到困难了,又可以舍戒,那你永远不会成就。舍戒的果报也是一个等流果,以后什么好事都做不成,一碰到困难就会退,就会舍,那这样的果报就糟糕了。舍利弗退了菩提心,变了一条毒蛇,这个可怕。要甚于生命地冒险守护,这个话说起来是难得很了,人家就是在世间上的人根本接受不了这一条,这五条戒他们看得没什么要紧,还要把命都牺牲了去保这五条戒?学过佛,把因果多学一点就知道了,非持不可!

  “兼制五根,不入非处”,不但是五条戒要守,“五根”,眼耳鼻舌身,“不入非处”,不要到不正当的地方去,就是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鼻子不乱嗅,舌头不乱尝,身不乱碰、不乱触。这个“不入非处”,不应该去的地方不要去看,不要去听。那么五根,要守护五根,意根才能守得住。五根里边等于说是通讯员,它不断地把外边的那些新闻告诉你,那个意根就是编辑、主人,它不断地接收材料。外边来的材料都是黄色的下流的,什么杀盗淫妄的,你这个编辑你怎么会清净呢?它接收的材料都是这些东西。如果外边的五个采访员都是好的东西给你,你作编辑编的东西当然也是好的。所以说你五根能够守住,意根也能守得住,五根不守的话,你要守意根,不可能的。要“兼制五根,不入非处”。

  “此律仪戒,必于人中方得”,这个还要靠思惟。这个律仪戒——别解脱戒,天还受不住的,天上没有别解脱戒的,只有定共戒、道共戒。别解脱戒只有人间才能受,这个是人的殊胜。

  人间又是南洲特别殊胜,为什么南洲特别殊胜呢?南洲的人刚强,但是受了戒之后又是刚强,能够坚持守戒,牺牲生命也不犯戒,这个刚强。刚强用在好的地方就是能够为菩提道牺牲头目脑髓在所不惜;刚强用在坏的地方做坏事,劝不过来,南洲的刚强有这个特征。那么你把刚强转过来,用在佛教里边,就是成佛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了。所以说在《现观庄严论》里边26,南洲的士夫有十六个殊胜之点,那就是说南洲的人修行特别好27。我们在哪里?南洲。不要放弃自己的殊胜的这个南洲胜身,这个身正是修行的最殊胜最好的一个根器。我们已经碰到了佛教,得到了出家,具足戒圆满得到了,那你要好好地利用这个身体修行去了。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