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二讲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来源:   作者:智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二讲

  还是接下去讲。第一个,“摄取于僧”,那是住持僧团了,没有得戒的,使他能够得戒,已经得了戒的,能够安住戒中,这样僧团才能组织起来;要和合共处,大家要和合。“僧”就是和合众了,“僧”本身名字就是和合。所以说这个和合很重要,“令成僧伽”——僧团,把它组织起来,这是第一个条件。组织起来之后该怎么办呢?“令僧欢喜”。不要僧团组织好了,却在里面天天打架,吵吵闹闹的,人家看到都害怕,都不敢来了,还说什么住持正法呢?所以说要“令僧欢喜”。

  丙二 令僧欢喜

  如法知事,如法羯磨,增德除罪;六和相亲,四缘调顺,身心无违,欢喜不诤,犹如水乳。

  怎么样“令僧欢喜”?下边就是海公上师的注解。在《律海十门》中举了十条,没有详细、具体的注解,这是海公上师根据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写上去的。

  “如法知事”,在僧团里面如法地知事,知事就是当执事的人,当执事的人要如法地当,不能乱搞。比如说管库房的、管经济的,那就是该付的付、该给的给,不该给的是一分也不给,一点也不给。僧团的财物是三宝的财物,不能乱用;浪费了、乱用了,都是愚痴波罗夷 10,就在这个《律海十门》后边有的,是波罗夷罪(根本罪)。你说你不懂,不懂——愚痴,愚痴还是要波罗夷了。贪瞋痴都是大的罪根,你不要说“我不懂”,就是解决问题了。不懂!哪个叫你不懂的!你受了戒你就得学的,你不学你就是愚痴。你犯了,做错了,就是犯罪了,没有办法的。所以说要如法地知事。

  在后边讲了,真正执持三宝的事情,最好是阿罗汉,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再不如的话,要真正懂戒的人。11 如果不懂戒的话,你在僧团里边对一些人不公平——分东西不公平,有爱、有恚、有怖、有痴。爱的,偏向他;讨厌的,就给他少一点,或者不给;有怖有痴——看到那些人很凶,害怕他,就给他好一点;还有一些就是愚痴(不知道),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给。我们僧团里分东西,有上下程式的,假使僧团有一百个人,施主供养了七十件衣服,怎么分?从上座分起,最好的先分。上座怎么分?依戒腊标准,戒腊最高的,最好的给他。然后就是戒腊差一点的,一点点地分下去,分到后头没有了,没有就算了。前面是根据戒腊分的。假使后边东西又来了,那么从下边又分过去,前边得到的就算了。假使衣服又做了一些来了,刚才分了七十个,还有后边三十个没有分,假使衣服没有三十件,分到二十九件就没有了——最后一个没有就没有了。这不要呕气了:“他们有,我没有,怎么的?”你戒腊小嘛,你是该少,不怨我,这是僧伽的规矩,这个你要知道。分的人要知道,被分的人也要知道。你不要跟他吵架去了,“我怎么没有啊!”你是没有,因为戒腊低,他戒腊比你高,他该有。这是规矩。这些东西都要知道,知道如何知事,然后僧团里没有诤,否则的话,就会有诤了。

  “如法羯磨”,作羯磨要如法。羯磨里边有传戒羯磨、说戒羯磨、安居自恣羯磨,还有除罪羯磨,这些各式各样的羯磨都要如法地做,不如法就不行。这样能够如法地知事,如法地做羯磨,“增德除罪”,这些都是在增加我们的功德,羯磨中的忏罪羯磨就是除罪的,你这样做呢,使我们僧团里的人大家功德增长,罪障消除,“六和相亲”。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六和”,看《律海十门》第八二页。12

  六和相亲

  僧皆如来子  摄以六和敬  身和堪共住  互礼拜问讯

  或服劳让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亲

  口和无诤言  称德作赞叹  施恶语不报  有过辗转谏

  学问互相教  犯罪互悔忏  不作口四恶  骂訾等离间

  意和同僧事  谦卑心慈愍  不固执己意  不违逆众心

  戒和不杂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轻人

  见和理同解  正真凈不违  善符合法印  不堕邪见类

  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亲

  哪六个和?我们先看看名字,详细的以后要说。82页“妄语戒摄修”的前面,倒数过去第七行:第一身和;第二口和;第三意和,身口意,这很好记;第四是戒和;第五是见和,这个最重要,见解相同才行,如果见解不相同的话,再也和不了;第六是利和,利和就是利养共同分,如法地分,这是按上下、按次第地分,不是乱分,也不是不分。不分,你说有的人他管事的自己享受,其他的人不给,清众不给,这个也不行;乱给也不行,跟自己好的,给一些,不好的,不给你,或者那些是自己的弟子就给一些,如果不相干的就不给,这些都是不如法。所以这六个和——身口意的和,戒和、见和、利和,这六个和做到之后就不会诤了,大家和合。僧团的和合,就具体表现在这个六和里边,这六个里边的中心、核心又是见和,见解要一样,如果你持的这个见,他持的那个见,那始终合不了。那么这个见怎么说呢?那你宗派不是有见的吗?没有,主要是戒和,戒的见,把别解脱戒的持戒的见大家一致的话,统一在戒里边,不管你是什么教、什么宗、什么派,只要大家尊重戒的话,合得起来。如果对戒的见不和的话,我们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等,都是合戒的——语,合戒的;命,合戒的;见,合戒的;思惟等,都是合戒的,合戒就是合般若,刚才有人讲了,合乎戒的就是合般若的了。所以说,大家在这个方面以戒为标准的话,见就会和起来。

  这样子“六和相亲,四缘调顺”,“四缘”,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调顺”,能够调和,顺着自己,生活能够调顺,那就是说不要过分,也不太少。佛教是中道——太苦了,修道不容易进;太舒服了,要生起贪心烦恼。刚刚够用就够了。我们说衣服,佛制的三衣,因为印度地方不冷,三顶衣可以过冬了,那么再多就不要了。中国呢,我们的汉地,多寒国土,三顶衣过冬你过不了的,那就是开许一些其他的衣,但是袈裟还只能三顶,不能太多了。你说这个袈裟好的我要,那个看到好的我再要,拼命什么好的料来了,又做一顶,弄了十几顶袈裟——那不准的,最多三顶。所以你们现在才来的,假使我们常住的袈裟你要的话,你要把自己的舍掉,只能三顶衣,不能超过,长衣就是犯戒了。“四缘调顺”。

  “身心无违”,大家不争吵了。有的人表面上跟你不吵,心里怀恨在心,身不违心违也不行,身心都不要违,大家互相地团结。

  “欢喜不诤”,大家心里欢欢喜喜,没有争吵。

  “犹如水乳”,水跟牛奶合起来分不出来了,哪个是水,哪个是牛奶,是分不出来了。那么僧团里边和合共处也是不分你我,不要说这个我的,那个你的,分得清清楚楚的,界限分明,这个样子决定会闹事。僧团里边大家一个大家族,大家互相要互通有无,不要说这个我的,或者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这个不行了,那肯定要争吵。在家人就是这样的,自私心重了。我们僧团里边,说了半天的和合,就是要把自己我执去掉。

  所以海公上师经常打一个比喻:僧团的生活,一般人才进来的,肯定有诤,他各人各人的习气不同。一个房间假使有五个人,这个人晚上不要睡的,那个人晚上要睡的,这个人要念经的,那个人要修禅的,这五个人合在一起,肯定要起矛盾。那么怎么办呢?互相迁就——他要去睡觉了,你就不要哇哇哇念了,你把灯关了去修禅定好了,或者你把先背下来的背诵好了,默念默背也可以嘛。你坐在床上背你的经没关系嘛,你不要哇哇哇,灯开得亮亮的,大声地念起来,他睡不着了,肯定要吵。第一天熬过去了,三天以后非吵不可。

  那么这个僧团里边大家将就习气,海公上师就说了一句话:我们说这个洋芋,五台山洋芋最多了,洋芋从地里采上来有很多泥,我们以前在清凉桥人最多的时候有九十几位,洋芋有一大桶了,如果每一个都用手去擦的话,那你哪有那么多的工夫啊?大寮里面只有两三个人,怎么办呢?把桶里面加水,用棍子搅,你碰我,我碰你,把这个泥都碰掉了。那就是僧团里边,各式各样的人,身上都带了很多泥巴——烦恼习气,互相摆在一起,你碰我我碰你,习气就碰掉了。如果没有人碰你的话,你的“泥巴”一点也掉不了,就是要让人家碰你才行,碰了以后才是断烦恼除习气了。不要说“我要一个人一个寮房,我这么住,我自己一个人,没有人干涉我”,这样你烦恼永远是去不了的,就是最好是大寮房。我们以前二十六个人一个大寮房,那你碰来碰去的话,你的习气非改不可,不改的话,就住不下去了,这个地方就要起矛盾,要吵架了。那么,你就要将就人家了,不能将就自己了。

  你们在戒堂里不晓得讲过没有,在戒堂里不能说“我”的,你说个“我”,我要怎么样,“啪!”一个香板就来了,我在哪里?没有我的嘛!你“我”,什么叫“我”呢?“我执”这个东西在僧团里就是要除掉的。你要将就自己的烦恼习气的话,你修什么行呢?我们说得彻底一点的话,真正修行的目的就是证两个空——人空、法空。第一个就是人空,“我”把它破掉,如果你受了戒了,在僧团里学法了,你还是我执重得不得了,什么都碰不来的话,那你这个人修什么“人空”呢?在维持人空,把那些经教那些道理来滋养你的我执,把自己的那个我执养得胖胖的,“我会说经,我会说法”,我会怎么,“我什么都懂!”我了不得,唯我独尊。“我”就是魔——我执大魔。所以你修法的目的要知道,修法的目的是去我执啊,并不是抬高自己的。你说你学得好一点就了不得了,你说:“我了不得了!”那你这个话与目的已经是背道而驰了。所以说僧团里边的好处就是大家的我执互相地摩擦,跟洋芋一样,在桶里一搅的话,泥巴就要掉下来的,你碰我我碰你,一碰,泥巴就要掉了,如果你碰不得的话,那么泥永远也掉不了。

  所以说,我们劝大家,尤其是初学、新学比丘,才受了戒的,不要害怕人家来碰你,碰了你就看你的习气,自己照照镜子,发脾气了,一照:不对头,瞋心来了,赶快自己克制下去。如果没有人碰你的话,你还不知道你自己的习气有多大,你瞋心多大还不知道,糊里糊涂。人家碰了你,你才知道烦恼习气在哪里,才可以改。所以说,真正的僧团,初学的比丘一定要住大寮房。住单寮房是在加行堂以后。我们以前的规矩是学戒堂,沙弥堂当然没有受具足戒的是沙弥堂了,受了具足戒以后是学戒堂,学戒堂以后再过至少五年以上才升加行堂。五年以后升加行堂就担任执事了,那个时候干事情就要单寮房了。你管钱的,如果跟大家住在一起的话,这个钱掉了哪个负责呢?那个时候就单寮房或者两个人一个寮房。那么,一般的学戒堂都是广单,至少五六个人一个房间。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一个广单,最多的时候二十六个人,最少少到后来五个人以上总是有的,学戒不能少过五个人了。这样子互相的摩擦,习气才磨得掉。所以现在不要追求一定要一个人一个寮房。一个人一个寮房你还是维护你自己的习气,这个对你除烦恼是很困难的。这就是水乳,大家和合,和在一起,还要和合,跟水和乳一样,大家合在一起和得分不出来了,这才是僧团和合的现象。这是“令僧欢喜”。

  丙三 令僧安乐

  无诤心安,上下爱敬,互作加持,辗转教益,日进于道,和合安乐,非同世间,世和苦集。此属道谛。

  第三,“令僧安乐”。安乐是身心都安乐,身里边、心里边没有忧恼,这些,身上感到也没有什么,碰不得的、刺激的事情也没有,这是进一步了,比欢喜要深一层了。你安乐,才能持久住下去,如果你感到这里不安乐的话,你背了包裹想走了。想走的人都是不安乐。不安乐呢,但是你自己要考一考,到底为什么事情不安乐?自己做了事情不如法,人家提了意见,火冒三丈,拔腿跑掉了,这个不安乐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在这里能够把你的毛病习气发现出来,正是改的好机会,不愿意改,宁愿拿起包裹跑掉了。跑掉了,你的烦恼带在一起跑了,你哪里都不安乐的。所以说你一个地方不安乐,你要考察一下,还是环境太差了,都是在吃烟、吃酒,吵吵闹闹的,修不了行呢?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呆下去?这个自己要观察。这要智慧了。我们说修行,佛教就是智慧的教,没有智慧的话,你糊里糊涂的话,往往会走错道路。“令僧安乐”,既然欢喜之后,要能定得下来呢,要身心安乐。

  “无诤”,第一个是前面说的六和,你不要诤,没有诤之后才能够“心安”得下来。具体要“上下爱敬”,上边的——上座,下边的——下座,上座对下座要爱,跟自己的子女一样地爱护;下座对上座要敬,跟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地恭敬,这才能够和合。如果上边的不爱护下边的,下边的不尊敬上边的,那谈不上和合。我们以前不是请人去照顾一个小沙弥,结果呢,跑掉了三天,这个就是不爱的表现。人家病了,真正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害病了,一刻都不敢离开。现在派你去看看,照顾病人,还是蛮危险的病,结果三天跑出去玩了。这个你爱在那里呢?这就是没有悲心的表现了。你如果你学佛法尽管三藏十二部都看过了,悲心都没有,你学到那里去了呢?这个东西事上表现太差了。佛里边尽说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天天我们仪轨这么念,发愿要使众生安乐,结果你做的,使他不安乐,使他不欢喜,这个你学到哪里去了?我们《五字真言》天天念,经上的东西要用到事上来啊,天天说要使众生安乐、要使众生离苦恼,那么众生没有安乐,你就给他安乐了;众生有苦,你要给他除苦了。你说“不关我的事,这个安乐我自己要,我不给他”,那你学什么?《五字真言》念什么东西?念了半天还是念你自己的东西。所以有的人他经不爱念,不爱念也是不知道经的好处在哪里。你天天念,你的行动就会符合经上的要求,慢慢做起来了。你不念,不念永远不……果从何而来呢?天上掉下来?不可能的。眼睛闭起来,自己睡了一夜,明天功德出来了,也是神话,不会有的。

  (2B)“上下爱敬,互作加持”,互相作加持。有的人说上边加持我,我下边的人怎么加持他呢?我们看阿底峡尊者,他有一次背痛了,他就请他的大弟子仲登吉加持,仲登吉有菩提心,他就听他师父的话,给他一加持就好了。所以上下都能够作加持。不要说“哎,你加持我,我怎么加持你?”上边下边要互相加持。

  “辗转教益”,不懂的,大家互相教。不要说“我是老上座,你是下座,你的话,我听不进去的,你不要来教我,我该教你”,憍慢自大,不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夫子也有这个话,谦虚一点,你可能百分之九十懂得比他多,但是另外百分之十或是百分之一二他懂得比你多,那你也可以领教一下,没有关系。“辗转教益”,互相地教益,将来得利益了。

  “日进于道”,这样子慢慢,一天一天地,天天向上了,入于道中,“和合安乐”,僧团和合,身心都安乐。“非同世间,世和苦集,此属道谛”,这个和合不是世间的家庭,世间是苦集,世间的和合是苦集,苦集二谛,有漏的。世间的和合、欢喜都是有漏法,所谓欢喜就是贪心,所谓瞋恚就是瞋心,都是有漏法,都是感苦果的。这个却不是世间的,这个和合是出世的、无漏的——道谛。我们学过《俱舍》知道了,有为法里边有漏的是苦集二谛,无漏的就是道谛,虽然僧团是有为法,但是是无漏的,是道谛。“日进于道”,天天向道进展的,不是向有漏里边、泥坑里滚的。所以我们说出家就是有这个好处——从有漏到无漏。家庭就是有漏,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有漏,没有办法。

  丙四 未信者信

  威仪幢相,仁慈和美,德充乎中,最能感化。马胜尊者,调伏憍王,不以神通,不以说法。

  第四是“未信者信”,没有信心的人要使他有信心。我们僧团里大家要注意,这是说外相了,一般人,朝山的也好、游览的客也好,他看你们这个僧团好不好,看你们几个地方:上殿、过堂,平时的威仪。走路嘻嘻哈哈、勾肩搭背的,这个没有道气;上殿打瞌睡的,背也伸不直的要靠在墙上的,你象什么东西呢?你是来睡觉呢,还是来念经呢?念经是什么?打仗哎,跟烦恼打仗就是念经。你说你现在睡觉来了,你打什么仗呢?如果前线去打仗,你说你睡了,睡了你非死不可。敌人来了,一把刀把你戳死了,你还睡你的觉呢?所以这个时候自己糊涂了!我们一天跟烦恼打仗的时候就是早晚两个殿,禅堂当然还有参禅了,我们就是早晚两个殿。这两个殿里边正在交锋,白刃战的时候,你说你打瞌睡、靠在墙上,你不死哪个死呢?你自己找死。哪个把你打死了?烦恼把你害死了。你现在是要断烦恼,结果你被烦恼害死了,你划不来了。

  “未信者信”,使得一个在家人相信,那你得是自己要注意了。我们这个僧团,人家游览的人对我们的看法就是在这些地方看了,最表面上的就是行住威仪跟上殿过堂。这个是一看就看到的,其他真正的东西他看不到,那么这个表面上的他看到了。你如果是要正法久住,要利益众生的话,你要“未信者信”,本来不信的使他信。如果你弄得“信者不信”,人家本来对佛教很恭敬的,一看你们这些和尚这样子地搞起来了,不相信了,那你糟糕了,你造了大罪了,把人家的信心都退完了,所以这些自己要检点了。说句话,以前我们有一个人,人家很多人跟我提,这个人说话乱说,使得很多居士起了一个不欢喜的心。那么这样子“未信者信”就做不到了,使信者给他不信了,这个有罪了。所以说我们这个是很微细的地方,说话也好,行动也好,上殿过堂也好,自己要振作一点。

  我记得有些地方,他们念经趴在桌子上也有,靠在墙上睡也有,结果外边居士指指戳戳:“哎呀!这个人睡觉,这个人……”。这样子说,居士造了很大的罪,你自己呢?居士谤法的罪、谤僧的罪是你造成的,那你自己罪有多少大?你自己想一想看。

  未信者信。“威仪幢相”就是外相了。我们说“幢相”是什么?“幢”就是殿上那个幢了,我们的“威仪”就是出家人的“幢”。人家一看就看到的,幢就是一看就看到的。那么看出家人到底有没有道,就看你的威仪了。内心是看不到的,内心你证到什么,证到空性不空性,哪个知道你呢?但是你威仪就看出来了。

  “威仪幢相,仁慈和美”。“仁慈”,很慈悲;“和美”,和合,美就是文雅。“德充乎中”,所以我们说外表也不是装模作样做出来的,内心有德,然后形之于外,外相就自然高雅、聪妙,这个威仪是非常动人的。你如果内部功德没有的话,你行动装不了几分钟,就原形要露出来的,粗里粗气的样子,走路“呯呯哐哐”的,拿东西“乒凌哐啷”的,那就是没有道德的表现。僧团里边吃饭也好,拿东西也好,都是轻轻的,没有“乒乒乓乓”的声音,这个声音弄出来的话,就是你没有道气的表现。所以说,“德充乎中”自然威仪幢相要好,最能感化人。

  “最能感化”,下面举个具体例子:“马胜尊者,调伏憍王,不以神通,不以说法”。马胜尊者是五比丘之一,他原来也是释迦牟尼族里边的一个贵族,因为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是太子)去学苦行、求法,净饭王很不放心,就派了五个人陪他一起修行,其中就有马胜比丘。马胜比丘,他的特征就是威仪第一,他其他的学法也好,神通也好,并不怎么出色,但是威仪最好。他调伏憍王,一个憍王,当时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很憍慢,他下令,什么出家人来都要撵出去——他对佛教没有好感。当然,不能无缘无故撵出去,找你岔子,你哪里不对头,马上撵出去——不如法,不要你进来,驱逐出境。这个憍王自以为了不得,他信外道的,对佛教排斥。所以他国家里边是没有比丘,因为比丘进去了,他总要找一个小岔子,把你驱逐出境了。马胜比丘,有一次乞食到这个国家里边。因为比丘来了,大家都惊动了,赶快找岔子。找了半天,他越走越深,慢慢进去了,岔子还找不出来。最后报告国王,说这个比丘已经靠近王都了。这个国王听了之后暴跳如雷:“居然进了那么多的地方,竟然跑到首都来了,到京城来了,还没有找到他的岔子,你们这批人干什么的?哪一个比丘没有一点点小的漏洞呢?”这个国王就亲自去找岔子,亲自去看。看了半天,实在找不出来——威仪太好了,一举一动没有一点过失可以找出来。这个国王一天到晚围着他找岔子,后来看到他晚上坐在大树下入定,那样子实在太好了,看了令人佩服,国王感悟了,出来给他磕头顶礼请教他。国王本来是绝对反对佛教的,但马胜比丘的威仪就把他感动了,他开始信佛了,也把他国家里那些过去排斥比丘的教令去除了。

  马胜比丘调伏憍王时也没有说法,也没有神通,就是威仪。所以威仪的重要,这里就可以看出了。如果你说法说得很好,威仪不好,恐怕人家不一定相信你;你神通很大,但是你没有道德——不行,人家也不会相信。我们现实看到一个上海居士,他对我说,他以前学气功,那个气功师神通极大,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他都知道。他有一个师兄弟在成都,他在上海了。后来那个师兄弟回到上海,气功师就骂他:“你在成都怎么跟女人一起了?”后来他回去一想,确实有一次,碰到一个女的,一起走路,他师父知道了,骂了一顿。所以说,这个气功师神通很大。杭州一个居士的师父能使弟子入定,要入定的话,师父就加持弟子,弟子就能入定,这个不简单啦!但是这个居士发现他的品德不好,所以最后还是要脱离。尽管他要脱离他的师父,但困难重重,他师父以各种各样的法术折磨他,他还是不愿意,还是要冲出,最后还是冲破了。

  那么这地方说,你就是神通很大,你说得好,没有德行的话,也不行的。而马胜比丘就是威仪好,威仪好也是德行好。说个老实话,内外是一致的,“德充于内,形乎于外”,外边的就是内边的表现,内边没有德,外边装不来的。你作戏一样地装模作样装几分钟、或者装几个小时,毕竟要露原形的。唱戏一样的,你唱了半天,做个君子,下来就不是了,戏装拿掉了,那就是一个粗大汉就出来了。这个东西是装不了究竟的。而这个马胜比丘,他从那个国家里边,从边境一直走到王都,那么多时间没有漏洞可找,那是德充于内的表现。因为内有德,外边岔子就找不出来。

  所以这个威仪的幢相非常重要,使一般人——未信者,没有相信佛教的人要使他信,重点还在威仪。所以,说话粗鲁、行动急躁等等,都会使人家退信心。所以出家人你如果说要利益众生、宣扬佛法,那你这个威仪先要注意起来。你如果威仪不注意的话,你不是在宣传佛法,而是在破坏佛法,把那些有信心的人都退掉了。这个是功德跟过失,自己要比较一下。

  第四是未信者信,怎么使他信?这是外表的事情,那么这里威仪幢相是一个方面了。另外我们说到的就是上殿过堂了,如果出家人吃饭“稀里哗啦”地、乱七八糟地,跟婆罗门一样,东喊西喊的,碗筷声音“叮叮当当”的,看了你一点道气都没有。一个居士他跟我说,他说“我到一个丛林里一看,在一个庙里边,他们几十个出家人吃饭,吃稀饭,一点声音也没有。啊!这个了不得”。在家人吃饭“唏哩哗啦”的声音很大,他们几十个人吃饭没有声音,这一点他们就佩服得不得了,那就是上殿过堂的事情。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话说了,大家注意一点,哪个再上殿要打瞌睡的话,你是搞什么的?你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使人家退信心?你说没有居士。没有居士,有天龙八部、鬼神都在你旁边。

  我们以前给沙弥讲一个公案,是莲池大师的 13。两个出家人谈天,开始的时候很多天人恭敬地在听,他们在谈佛法。后来慢慢天人跑掉了,谈什么?谈起家常来了。最后来了一大批饿鬼吐口水,他们讲什么?讲世间上烦恼的事情。那就是说你念经如不如法,护法菩萨看到。佛菩萨、本尊当然都看到了,护法菩萨看到,天龙鬼神也看到,你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你如果长期下去的话,感的什么果报你知道吗?你在破坏佛教啊!使未信者信,而你是使信者不信,是反其道而行之。好好地要自己振作起来,你晚上睡够了就够了,一天到晚睡觉干什么?你如果睡瘾那么大的话,藏地有个办法——睡七天,不准起来,七天你睡在床上,吃饭在床上,大小便都在床上,你搞七天试试看,你受得了吗?你如果受得了的话,那你就睡七天,你欢喜睡嘛,连睡七天好了。

  丙五 信已增长

  近有德已,亲领慈教。僧中六和,知事勤劳,四依头陀,渐渐乃见。僧行内德,尤胜外表。

  第五,“信已增长”,已经信的使他能够增长,不要信已把他退掉,那就完蛋了,已信佛的人要使他信心更加增长。

  “近有德已”,前面的“未信者信”是外相上,相信之后就要亲近有德的僧人了;亲近有德的僧人之后,“亲领慈教”,亲自听他慈悲的教导。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僧中六和,知事勤劳”,你看到僧众里边六和相亲的情况,那是僧团里边和合是重要的。来一个人,你在吵架,我们说以前灵岩山来了三位,很发心,《菩提道次第》听过,极大感动,想到这里学法,但是不巧,一来上殿就碰到吵架,退了,不来了。那么这个你想想看,你起的什么作用?“知事勤劳”,当事的人勤劳,不要偷懒,为了僧团知事要勤劳。

  “四依头陀”,“四依”,你们受戒的时候跟你们说了四依,忘掉没有?每个人都给你们讲了,每一坛都讲了的,先是四根本,最后跟你们说四依。

  四依: 第一“尽形寿依粪扫衣”,衣服,捡来的衣服,粪扫衣一般是指人家丢了的布,丢的布怎么会那么多呢?一般多的还是尸林里包死人的布,包死人的布人家吓死了,微生虫、细菌多得很,怎么要?古代佛教的方法是很聪明,用消毒法,把那些布拿来洗干净,埋在沙里,埋了之后,隔了两天拿出来再洗,洗了之后再埋,七次,什么细菌都消掉了。当时还没有显微镜,照不出,但是你这样子处理七次的话,什么东西都消掉了。所以说是粪扫衣,粪扫衣就是不要高贵的衣服。有的出家人,他在家衣服固然不穿了,穿袈裟,他的袈裟要买什么颜色,要买什么料,要裁缝做的,哪个裁缝不好,不要他做,还是在家爱好的习气很重。这个就要不得了——变相的出家,这个出家本来是要舍弃那些喜好,你出家的衣服还要去考究,你走错道路了。

  第二“常乞食”,自己乞食,不要使人家供养,自己亲自跑去要。

  第三“树下住”,一辈子树下住,不要好的房子,不要争寮房,什么单人寮、大寮房,不要争了,树下去住。这里树多得很,你去住住看。

  第四“陈弃药”,医药不要太高贵的,什么补药哪,要陈弃药。陈弃药是什么?有两种解释,根据四分律藏、僧祗律里说,是大小便,“黄龙汤”,有什么病呢,吃大小便吃得好。最近有一个地方,就是在推行那个法,还说是我介绍的。我没有介绍,这个我要声明!他们告诉我这个法——吃小便能治病,我说“喔,很好!很好!”就这么说了一句话,他们就说是我介绍、推行的,我实在没有推行,也没有推广这个事情。但是就是说,证明大小便能治病,确实能治病。那么这是陈弃药的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是有部义净法师的,他是反对大小便,说这个东西是脏东西,不是这个,陈弃药是人家不要的、陈的或者用过的药,不要的、丢掉的那些,捡过来吃。那就是出家人要简单了,不要买高贵的药,人家不要的,丢掉的药拿来能够治病就可以了。14

  四依就是这个,一辈子依粪扫衣、一辈子常乞食、一辈子依树下坐、一辈子依陈弃药,这是四依。那么我们做不到呢,做不到的要向这个方向,要把这个当作一个目的。开许也有,如僧众的请、僧中食、别房间的阿兰若,不一定树下坐了,一些小房间也可以住。这是开许,这些给你们都念过了,不晓得你们记不记得了?应当记得。记不记得的?有一点印象噢!大概背也背不下来。后面还要讲的,四依、头陀都要讲。

  “头陀”,十二头陀,我们后边就要讲的,迦叶一辈子行头陀行,这是佛亲自传法给迦叶,头陀。所以佛教真正佛法的精神还是要苦。头陀是什么?抖擞精神,那就是修行要拿点精神出来的,不要再懒垮垮的样子,垮而垮之的,你没有成就的。为什么佛要把法传给迦叶尊者呢?也有密意的,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

  “渐渐乃见,僧行内德,尤胜外表”,前面是看到外相——上殿过堂,威仪幢相,现在你信了之后,亲近僧人了,亲自听到他慈悲的教诫,又看到僧中六和相亲的情况,知事勤劳,奋不顾身地为僧众办事情,僧人又是依四依头陀行的,这样慢慢地看到僧人内边的功德,比外边的还要好。外相只是表面的,内德是内在的。前面是初步看到外相,产生信心,起了信心、亲近僧团之后,又看到内德,于是信心增长。所以说僧团里边固然外相要顾好,但内德更重要。外相也是靠内德来的,内德没有,装是装不出来的。你脾气暴躁,装了不开腔,或者眼睛不乱看,装两个小时可以;碰了点事情来了,东看西看又来了,大声大气地说话又来了,脾气又发出来了,这个骗不了人的。还是赶紧自己改,看到毛病就改,这是好的,并不是说有毛病就不要了。有毛病,众生都有毛病的,只是有轻有重,能够知道自己有毛病,肯下工夫改就是好的;如果不愿意改,哪怕你毛病再轻也不行的。

  那么僧团的内德比外德还要殊胜,这是“信已增长”,使有信的人增长。一方面,固然是使外面的居士信已增长,另一方面,是使僧团里边内部的人也可以信已增长,后来的人看到前面的有功德(内德也好,外相也好),就对这个僧团起恭敬心,愿意住。如果看到你这个前面的人上殿打瞌睡,走路垮而垮之的,说话一下发脾气、吵架骂人的,他的信心会退,甚至于跑掉了、不来了。所以这些东西呢,摄持僧团的重要性,这些里边都讲得很仔细。那么我们要学戒、要修行,就在这个地方下手。你不要说“我学法学得很好,考一百分、两百分”,你考那么多,你说做不到,你有什么用处呢?拿这个法来骗人,拿去做个法师,红包多一点就罢了,或者名声大一点,大家给你恭敬利养多一点,这有什么了不得呢?等到你眼睛一闭,解脱不了,你还是轮回六道,可能还要恶趣去的。

  丙六 难调者调

  二百五十,名威德戒,对症下药,无病不治。诃责调伏,有本可据,诸犯罪人,不得动转。速尽有漏,莫妙于此,他惭愧人,亦得安定。

  第六是“难调者调”,那更进一步了,调烦恼了。

  “二百五十,名威德戒”,这二百五十条也叫威德戒,有威德的。我们说大威德,人家看到那个样子,忿怒相,好象是不得了的很可怕。实际上什么叫大威德?慈悲就是大威德,真正的威德就是慈悲。你如果没有慈悲的话,你想降伏人家,人家还是可以跟你抵抗,甚至于超过你,只有慈悲是没有敌的。海公上师经常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这个大威德金刚道场,一想起大威德,大家都作这个忿怒相,看到人来了他发脾气,要现一个大威德相,这个哪里是大威德真的样子呢!大威德是慈悲哎!真正是最大的威德,无敌的。我们说的天下无敌,什么叫无敌的?你慈悲了,敌人就没有了——人家不会跟你做敌人了。你那么慈悲,他再跟你横,但你不断地慈悲慈悲慈悲下去,他被你感化了,无形中敌人就消失了。如果你现大威德相的话,你说是忿怒,这个忿怒相有“意思”,是精进的意思,并不是说对人愤怒、发脾气就是大威德相。如果你跟他发脾气,你现威猛相的话,他还不会现那个相?他自己不行,他去喊一个力量更大的来跟你搞。好象比武一样的,你不要有一点武艺,到处欺负人了。他打不过你,他去叫一个师父或者叫一个师兄弟武艺比你高的,把你打倒了,你有什么了不得呢?

  真正你要无敌的话就是以慈悲感动人。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魔王的弓箭射过来,都化成花朵,不但是害不了他,还成庄严品了,这是什么?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什么刀枪都不会害到。如果你没有慈悲的话,刀枪毕竟是刀枪,进来就是要害命的,所以真正的大威德是慈悲,这个不要搞错。

  二百五十条威德戒,它为什么叫威德呢?能够调伏烦恼,这个叫威德。

  “对症下药,无病不治”,这二百五十条戒都是对我们毛病制的戒,对了我们的病下的药,什么毛病都能治。那么你要治病的话,就要吃药,吃药就是二百五十条戒,烦恼病只有这个能治得好,你如果嫌这个麻烦,那个也做不到,那你就不要治病,一辈子害病去了。所以这个事情呢,你自己想一想:我们修行,就是治烦恼病,那么就要吃药,这个药是什么?就是二百五十条戒,你不吃这个药,你怎么会好呢?“对症下药,无病不治”,那对症地下药呢,没有一个毛病治不了的。

  在这个里边,有“诃责”、有“调伏”,威德戒嘛,你做错的事情要诃责,还要调伏你,种种东西要调伏你。那就是“有本可据”,这些都有依据的,不是随便搞的。这样子你能够依了戒行的话,那你这个罪除了,烦恼也息下去了。如果你不服,“你这个威德调伏,我不听你的话”,那完了,那你不要持戒好了,你就不要出家了,你到家里去,那里随你发脾气好了。家里发脾气也不行的,你发脾气他也发脾气,你再脾气大,人家把你抓起来关起来了,你怎么办?你杀了人还要枪毙呢!

  “有本可据,诸犯罪人,不得动转”,根据这二百五十条的威德戒有诃责调伏,那么犯了罪的人,犯了戒的人,他“不得动转”,没有办法的,“速尽有漏”,只有怎么呢?只有依着戒行持了,你这样子做的话,很快地可以把“有漏”(烦恼)除掉。“莫妙于此”,比这个再妙的方法没有了——持戒是最好的断烦恼的方法。你说“我要断烦恼,又不要持戒”,那就好象我们听阿毗达磨一样的,你要断烦恼,要出有漏的生死大海,一定要学阿毗达磨;你离开阿毗达磨而要求这个的话,没办法的。那么你要断烦恼,你就要持戒,你不要持戒,又要断烦恼,那你是做不到的。“速尽有漏,莫妙于此”,没有比这个妙的事情了。

  那么你自己烦恼断了,“他惭愧人,亦得安定”,本来你假使是无法无天的,那些有惭有愧的人就不能安心了,他就要走了;大家能依法行持,有罪的调伏诃责,这样子把罪也除掉,烦恼也去掉,那么有惭愧的人才能定得下来。所以说“难调者调”,接下去是“惭愧者安”,有惭有愧的人他才能安得下来心。如果这个道场都是相当难调的,那些有惭有愧的、真正修行的人就会走,这个道场的道风就建不起来。

  丙七 惭愧者安

  奉律修行,无恶道险,于当来世,受大安乐。由其了知此作得罪、此不得罪、此时应作、此时不应,于行无疑,不错不倒,故易进入定慧,乃至无漏涅槃。

  第七条,“惭愧者安”。“奉律修行,无恶道险”,依了戒律,奉行戒律而修行的话,将来绝对不会到恶道去——险恶道不会去,走的道路都是平坦的大道。“于当来世,受大安乐”,不会下恶道,将来世受最大的安乐。我们的菩提道次第就是两个:增上生、决定胜。增上生——人天的安乐;决定胜——涅槃的大安乐,这些,依戒行持都能得到,现前当来,都可以得到这些安乐。那么最大的安乐当然不是当下个个都能得到了,要即身成佛,最大的安乐就得到。但是你先开始人天安乐,慢慢进入涅槃大乐,这个,持戒都能达到这些。

  “由其了知”,怎么样得到安乐的呢?因为他知道“此作得罪,此不得罪”,这个事情作了要犯罪的,要堕落的,那个事情作了是好的,不会堕落的,持戒先要知道这些。哪些做了有罪,这个罪将来堕什么地方?这个罪,你知不知道这是罪?这个罪造了之后将来堕落在什么地狱你知不知道?知道了,那你赶快忏悔。如果不知不见的话,也不会忏悔,造了罪不知道罪,将来要堕恶道也不知道堕恶道,那当然不会忏悔。所以说要学了,知罪知堕,才会忏悔。这个做了有罪的,当然不会做了,造了罪要堕落的,哪个愿意受苦呢?

  我们昨天有汇报,出家人受了比丘戒的或者沙弥戒的,那是日中一食,或者早上再加一顿,不得非时食,非时食是戒,犯了是要堕的,要下恶道、地狱的,……(3A)饿不死的。佛在世的时候,吃一顿,也没有饿死一个人,我们吃两顿,你说你饿死了,不相信。

  我们在五台山住了十几年,当地的老百姓身体棒得很,上山下山几十里,气也不喘,我们都跑他不赢,他们吃几顿?两顿。他们那边天非常冷,早上九点钟太阳出来了,才能上地。上地不是在旁边,要跑到很远的山上去,十二点钟再回来吃饭不可能,回来总是两三点钟,四点钟又吃饭,吃完饭晚上就不吃了,——两顿。他们当然是过午食了,但是也是两顿,棒得很,并没有害病,吃的东西比我们的营养差得多,五台山去过的人大概都知道。现在可能改进、改善了一点,我们原来去的时候,老百姓吃的唯一的菜就是酸菜一碟,一点醋,其余的都是粮食——烂山药,烂洋芋,烂窝窝头,各式各样的,摆了很多品种,都是粮食,菜就这么一碟——酸菜。就这么一年到头如此,只有过年的时候吃一点肉、油,平时也不见的,但是你看看他的身体好不好?非常好。所以不要迷信那个医学,我们前面说的皈依佛,不要皈依医生。医生说:“哎呀你这个病啊,一定要吃营养,一天吃两顿不行啊!你这个胃病,最好吃五顿。”你听他的话?“要吃肉,要吃什么东西……。”你听他吧?你修行搞不成了,皈依医生去了,不是皈依佛了。皈依医生了,你皈依三宝的体就没有了,糟糕了(笑)。所以说医生的话参考参考可以,不要太过分去相信他。

  你知道这个是罪,这个不是罪;这个应当作,那个不应当作;“此时应作”,这个时候该怎么作,“此时不应”,这个时候不该这么作,这个事情有时间性的。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的:我们这个大门,晚上一定要锁,不锁不行,贼要来偷东西。白天你说“我要锁”,人家朝山拜佛的人都进不来了。假如说会供了,你把门关上,不给人家进来,你怎么会供呢?我们自己人要出去,买东西买菜去了,门不开,那你怎么买菜呢?你不要饿死了?所以什么时候要开,什么时候要关,什么时候要作,什么时候不能作,都有时间性的。这个戒律是非常细致的,不是死板板的啊。

  “于行无疑,不错不倒,故易进入定慧,乃至无漏涅槃。”“于行无疑”,把戒律搞得清清楚楚,行动的时候就没有怀疑了。你搞不清楚的话,就犹豫了,有的时候就起矛盾了。如果你把戒学好了,什么都搞清楚了,那你行动的时候毫无怀疑,也不会错,也不会颠倒。这样子,“不错不倒”,又不怀疑,心是一个,大概是这个意思。你要得定的话,要因缘具足,因缘具足才能得定。那么因缘具足得定,就是得定的因缘要够了,自然定就来了。定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缘起法,它的缘起是什么?都是戒,你去看一看,要得定的缘起都是很微细的戒。这些戒,不单是粗大的戒,很微细很微细的,都照这个做了,心一定的规模都有了,自然趣入定中。所以说真正入定的话就是要持戒持得极纯粹,一切行动都自然而然地依戒行动,心里不要去考虑其他的。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容易入定,因缘具足就能得定。那反过来说,因缘不具则不得定,如果这些因缘没有的话,定得不到。15

  那么你说一些不持戒的人,不是比丘,在家人、婆罗门,他们也得定啊!什么定呢?世间定,有漏的,不能出世间的。那么还有些气功师,也有点禅定的味道嘛——邪定,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更糟糕了。你那个定得到之后,鼻子给人家牵住了,他要你怎么就怎么了。我经常说以前我们这里来过一位学法,学到真实学好的宝贝拿出来学了,那个“小人儿”受不了了,赶快叫他走。他们这个气味不投了,他就鼻子牵起走了,就跑掉了。跑掉了之后,他也知道这个事情不对头,很悔,但是他毕竟还是牵起走了,自己作不了主了。

  “故易进入定慧,乃至无漏涅槃”,你只要戒律作得纯熟之后,这个时候应做,这个时候不应做,这样子行动毫无怀疑,不错不倒的话,很容易进入定慧。进入定慧,无漏涅槃也在手中。这个前面我们讲《律海心要》的时候说了,你能够一切如戒行的话,就常常安住静虑之中;你能够全部跟着静虑作的话,就常常安住般若之中;你能够一切依般若行持的话,那大涅槃就在你的面前了。所以说这是一层一层的因果,而最根本的还是戒。

  “惭愧者安”,这个“安”,最大的安乐是涅槃的安乐。这个你们经常不注意,“安住律仪涅槃中”这个话,《四加行》中的四皈依也有16,《上师供》中的五方佛戒也有 17。先安住在律仪中,第一个安乐是律仪,最后的最终的大的安乐的最大的果——涅槃,无住涅槃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安乐在哪里来?最初的安乐是律仪——持戒,那么最高的安乐是涅槃——无住涅槃,这个是有因果关系的。不但是有安乐,而且有因果关系。从这个持律仪的安乐,最后呢,从定慧般若一直通到大涅槃,这条路是“王道”,这是一条笔直的大路,都有因果联系的。那么“安乐”,要得安乐的话,先要住在律仪中,持了戒之后,就当下安乐。这个不晓得你们有没有体会?如果一个人在世间上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一出家受了戒之后,就放下了,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安乐,以前纠缠不开的种种烦恼的事情,一下子把它象链条一样地解脱了。所以住在律仪中呢,当下就有这个解脱的安乐。这个安乐解脱当然是很初步的解脱了,但是已经得到解脱的乐,已经尝到味道了。那么他当下解脱那些烦恼事情的安乐得到了,下辈子最起码的人天安乐会得到;如果你再进入定慧的话,涅槃的安乐也决定会得到。所以这是安乐,就是从律仪开始的。这是“惭愧者安”,这个“安”就是最大的,初步就是进入律仪中,最后圆满的是进入佛的无住大涅槃的安乐。“惭愧者安”。

  丙八 断现有漏

  由戒威力,能止现行三业之漏染,令此现身,身心安稳,现苦解脱。

  第八是“断现有漏”。我们的修行主要是断烦恼,现在的烦恼当下地把它断掉。这个断掉呢,当然有的是根子断,有的是把它息下去——现行断,现行把它止下去。

  “由戒威力,能止现行三业之漏染,令此现身,身心安稳,现苦解脱”。戒的威力,把现行的那些烦恼——三业,身口意的那些烦恼、漏,有漏的染污、烦恼能够息下去,这还是说把它的现行除掉,根子将来能够除。

  持戒的人,因为戒有威力,我们戒的威力,这个公案我再提一次:在佛在世有个地方,有条毒龙到处恼害老百姓。这个毒龙神通很大(昨天有人就讲起,非常之羡慕神通)。有的阿罗汉就去调伏龙,他跟龙说法,龙不听;给它显神通,它也有神通。双方相持不下,龙就是不走。最后好多人去过了都赶不走。没有办法了,就到佛那边来告状说:“那边有条龙,把老百姓恼害得很苦恼,很多人去,罗汉都去过了,它不走,它就是不走,请佛想个办法。”佛一看就说:“你去。”谁?降龙罗汉——根支具尊者,我们念《罗汉仪轨》,第一个“长老圣尊根支具”,就是他。根支具,是什么根支具呢?佛制的戒,根本的戒,枝末的戒,微细小戒,一制就受,不犯,一点都不犯的,根本的、枝末的,一点都不犯的。只要佛制了后,就是不折不扣地奉行,丝毫不犯的,这么一个尊者,但是没有神通,也不会说法。大家就怀疑了,怎么能说法的阿罗汉去了,它听不进去,有神通的去了,它也能够顶得住;这位罗汉既没有神通,又不会说法,去了有没有效呢?但是这个根支具尊者,信佛是信得彻底地信,佛说我能去,决定就去,一点不害怕,就去了。那么大家就看戏去了,“这位罗汉去降龙了,看他怎么降”。一大批人跟着他一起去,到了之后,就要看这条龙怎么显神通,这个根支具尊者跟龙怎么斗法,要看那个。结果,看见根支具尊者很客气地远远地跟龙说:“贤者(贤者是很尊敬对方的话),你好走了。”这个一说,那条龙尾巴一摇就走掉了。大家看了半天,想看戏,看一场大戏,结果什么也没看到,就是那个尾巴一摇就跑掉了。那么大家很希奇,就问佛:“怎么这位罗汉这么厉害,一句话就把它撵走了?他有什么大的威力啊?”佛就说他是持戒的威力,他根本的枝末的小戒一点也不犯的,就是这个戒的威力,龙都害怕。

  那么我们说鬼神为什么对某些出家人特别恭敬呢?道宣律师,天人给他送饭,为什么?戒的威力。其他的僧人,罗汉,那些古代的圣僧传等中有大神通的,有没有天人给他送饭呢?没有,还得自己烧饭。道宣律师就是持戒,戒的威力感动得天人给他送饭,所以戒的威力你不要看轻了啊!你如果说有鬼神病什么的,你只要持戒好了,一般都跑掉了。天台宗的《小止观》,在有什么鬼神恼害的时候,叫你爬起来、坐起来诵戒,单是诵诵戒,就起威力,都会跑掉,何况你持戒。每一条戒持得清净的话,如果真正像根支具尊者一样持戒的话,什么龙都跑,都害怕的,不敢来的。

  戒的威力,能止现行的三业的漏染,“令此现身,身心安稳”,现身身心安稳,持了戒之后,那些烦恼息下去了,就安稳了。我们所以不安稳,并不是说福德享受不够,实际上是有烦恼在里边作怪。穷的人尽管他穷,只要心知足的话,并不烦恼;富的人尽管你的财产遍世界都有他的企业,但是他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不舒畅。这是烦恼的关系,不是物质的关系。

  海公上师经常讲这个话:藏地有一个地主,他每一年过年都要算帐,要去讨债什么的。年三十晚上都是跟帐房先生两个人,商量啊,算帐啊,搞得一天一点也不安逸。人家过年高高兴兴的,他过年都是这个帐要不回来,那个帐什么的,都在料理那些事情。而在他院子边边上一对要饭的老太婆跟老头子搭了个草蓬,他们过年却又唱又笑,哈,高兴得很。地主就奇怪了:“啊,我那么多财产,我都心里烦得很。他们什么都没有,每天是要了饭才吃得到的,家里没有东西的,怎么高兴呢?哎,这个奇怪了!”那个帐房先生很聪明,说:“嘿,你不要看他高兴,你马上可以叫他不高兴。”“怎么办?”“你拿包金子来。”一下,丢在他们那个草蓬的前头,他们两个正在唱,唱得高兴,过年了嘛,“啪”一下子,面前一看,哦,一个包掉下来了。他们去看,什么?金子!喔哟,赶快偷偷地藏起来。金子来了,两个人就商量了,这个金子该买什么?一个说要造房子,另一个说要买什么什么,买地……。两个人后来争起来了,本来是唱得高兴的,吵架了,大吵大闹,最后打起来了。“哎呀,这个东西”,后来那个老头子毕竟聪明,他说,“我们过年,每年都高高兴兴的,今年来了个大吵大闹的,干什么?就是这个东西,丢出去”。丢了之后,又唱起来,又高兴起来了。

  那个东西,不是好东西,藏地人看到钱就是毒蛇。尽管你供养他,一个出家人,供养他钱,他拿了,都要骂一声:“毒蛇。”骂了之后再拿起(众笑),非常有这个警觉性,他要骂一声才摆进去的。

  这是“断现有漏”,你能够持戒的话,把烦恼息下去了,自然身心安乐,“现苦解脱”,现下的苦都解脱。那我们要说了,苦是烦恼造成的,并不是其他的外客观的一些,主要是烦恼。一方面,他持了戒之后,不造罪,很多事情就免掉了。你说偷了人家的东西,抓起来就是要给你关起来,或者要怎么处罚的。他不偷,也不杀,什么坏事都不做,当然当下安乐,将来果报也是安乐,现身能够安乐。

  丙九 断当有漏

  由律仪戒进入定共、道共二戒,能令诸漏根本灭尽,得无上涅槃,永不漏落三界,除发愿度生。

  “断当有漏”,这是最终目的了,对个人来说,就是把烦恼断完了。

  “由律仪戒进入定共、道共二戒”,这个我们学了《俱舍》都知道了。律仪戒是别解脱戒,要从人受的;那么定共戒呢,得了定之后,就有防止那些作坏事的能力;道共戒呢,见了道以后,就是有防止作坏事的那个功能。我们说,得了初果的,就是见道以后的人,任运不犯五戒。不管处在什么地方,他投生了(初果还有七返生死),他就是投生在没有佛教的地方,也不会犯五戒——邪淫、偷盗等等,断命也不犯,这就是道共戒的威力。那么你先律仪戒受了之后,慢慢修行进入定共戒、道共戒。

  “能令诸漏根本灭尽”,道共戒出来之后,就把烦恼的根子也断了。律仪戒是用自己的毅力把烦恼止下去,定共戒能把烦恼压住了,跟石头压草一样压住了,道共戒把根子除掉了。所以说一层一层上去,烦恼从现行断一直到根子断。

  “得无上涅槃”,烦恼断了之后,就得涅槃了。“永不漏落三界”,再也不流转三界了。“除发愿度生”,除非你发愿要度众生,这是乘愿再来的,这个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真正地烦恼断完了,三界的因就没有了。三界是烦恼业所感的,既然烦恼的因没有了,也不会流落三界了,所以“断当有漏”。

  丙十 正法久住

  由前九义,自然能令正法久住。

  第十,“正法久住”。“由前九义,自然能令正法久住”,前面九个做到了,正法自然久住。这是果,前面是缘起,有了这么前面九个缘,决定要感后头的果。海公上师经常说的:米、柴、锅、水都有了,你把这个锅里的米淘好,水加好,柴加好,把火一点,半个多小时,盖掀开来,决定是饭。你说不要它变饭,你念咒、发愿,等等,你说它变其他东西,不会的,这是缘起法,什么缘就结什么果。前面这九个缘做够了,正法久住决定住。那么反过来说,我们要有正法久住的话,就必定要把前面做到。后头的不容易做,前面的几个还是应当去做到的。做一点就住一点,做两点正法住两点,全部做到,正法就久住。正法,那不是像法、末法了。那么我们要转末法为正法,怎么下手?就把这九条做到了。不从这个下手你从何下手呢?这是缘起法,缘有了,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具足正法久住,那么你要正法久住,从因上下手。“菩萨畏因”,菩萨就聪明了,从因上看;“众生畏果”,众生从果上看,这是聪明不聪明的分界线。我们要正法久住,因上看,把前面的做到,自然正法久住。一天到晚“正法久住,正法久住”去喊,登报喊口号,正法能不能久住呢?前面不做,住不了的。前面做到了,不要喊口号,也不要登报、不要宣传,就久住。所以说我们要从缘起上看,佛教是缘起论者。我们要做事情,也要有这个智慧,把前面的缘做好,自然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是我们的共同目的,那么就要把前面的做好。

  今天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