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30 戒日王
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30 戒日王
公元535年左右,后期笈多王朝期间,西北印的伐弹那王朝由诸小城邦中逐渐兴起,即是戒日王朝的前身。
公元606年,年仅16岁的戒日王即位。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君王,也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国王,他在位41年,用兵仅6年,却感召了诸小国的臣服,扩大了版图;其他时间则用于政治、文化及宗教建设。
在宗教方面,笈多王朝和伐弹那王朝都信奉婆罗门教,佛教长期不为王室所重视,尤其公元600年左右,东印度的金耳国王设赏加,挟武力西侵,所到之处,摧毁佛寺,坑埋僧众,又砍伐菩陀伽耶的菩提树,焚烧库西那加拉的寺、僧,教难遍及恆河两岸,佛教法运更加衰颓。戒日王本为婆罗门教徒,后来受到中国留学僧玄奘三藏及传统佛教大德迭婆伽蜜多罗的感化而归信佛教。他禁止杀生,奖励素食,效法阿育王广建塔寺和旅舍,每年召开佛学讨论大会一次,每五年举行无遮大会一次,使佛教稍呈复甦之机。
公元642年,戒日王又于曲女城大会十八国王,大小乘僧3000馀人,那烂陀寺僧1000馀人及耆那教徒2000馀人。玄奘三藏被请为大会论主,作「真唯识量颂」,称扬大乘。并宣示大众:若有一字无理而能难破者,请斩首以谢。如是经过十八日,竟无一人敢发议论。玄奘盛名,因此留传印度。
玄奘,因为遍访名师,各说各话;研读经典又隐显有异,不知所从。为了追求真理,于是不惜身命,在公元629年经西域到达印度。17年留印期间,从戒贤学瑜伽唯识,随如来密、师子忍等学习因明、声明,又向胜军学唯识决择论,并会通中观、瑜伽二宗之义。由史实可知当时印度大乘的学风已由中观转向唯识,而中国法相、唯识的学风亦由玄奘大宏。但玄奘归国之后,却以法相门户之见,掩抑空宗的那提三藏,侵毁其所携入中国的1500部经律,甚不可取。玄奘临终时,甚至怀疑自己所译的经论是否有差错,所以才会遭受病苦的折磨?
公元643年,中国唐太宗贞观17年,派遣王玄策至印度,立碑铭于摩竭陀。戒日王朝与中国唐朝修好,有助于印度中、后期大乘法在中国的传扬。
戒日王虽以王家的权势拥护佛教,但他亦同样尊崇婆罗门教的信仰。他在钵逻耶伽大会时,先礼佛陀像,次日礼太阳神像,第三日礼湿婆神像。可见当时的信仰风气─佛梵相融已久,早已把佛陀神格化、秘密化,而当做是超自然的存在了。事实上,自从阿育王藉政治力量使得人民普遍信仰佛教以来,大部份的信徒只是把佛教作为一种纯道德的皈依或伦理上的信仰,他们既不能真正瞭解四圣谛,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勇气和智慧去追寻乃至实践八正道。虽然信仰的数量是增加了,但在信仰的本质上却改变了。佛法的宏传在量增的适应中,早已产生了质变。帝王的护持,至多也只能在信仰的外在形式上予以发扬而已。在千年流变的思潮中,在当代思想主流的模式裡,即使僧团要藉论辩而釐清法义亦非易事,因为在彼此各说各话的言论裡,或许已经找不到共同的立足点了。因此曲女城的大会,6000馀人的沉默,充其量也只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学风与思潮─唯识大乘的发达而已。何况断头的恐惧有违佛制的慈悲,实非论坛应有的风度。谁肯为了「诤论」的缘故,致人于死?面对顽固的法执,更宜乎默然。
公元647年,戒日王殁,无子继承,王朝衰亡。以后婆罗门陆续出了两位有名的学者,一位是弥曼沙派的鸠摩利婆多,一位是吠檀多学派的商羯罗,这两人在公元650年至750年间,发扬了吠陀经典的新义,消融了中观与唯识的特色,对大乘教法展开了犀利的攻击,又把它归併到印度教中,于是大乘法在印度完全被消灭了(进入秘密大乘时代,回归印度文明。)王室的拥护,论辩的盛况,毕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惟有「四圣谛」的教导,则一如佛陀住世之日,未曾改变。
【引用及参考资料】
1.杂阿含经
2.世界佛教通史(释圣严,东初出版社,1985三版)
3.印度哲学导论(D.M.Datta&S.C.Chattetjee,国立 编译馆,1974)
4.佛教史年表(慈怡,佛光出版社,1987)
5.佛典汉译之研究(王文颜,天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4初版)
6.开元释教录(智昇,卷九)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