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十六、明本识漏无漏位相应法(注解)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十六、明本识漏无漏位相应法(注解)
注解
1 道邑《义蕴》云:
此云“三门”,虽因果不同,次前已说,故今不论。
问:前何处说?答:言“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即自相门;言“此名唯如来地有”,即果相门;言“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即断舍门;此之三门,因果别相,如理思之。
“有言”至“乃后一”者,此意说佛果三门,意是无漏。论中既云“有漏”,即已简之,故更不说。
若尔,即性、俱、境等,果亦无漏,一“有漏”言皆已简讫,更何须简?故《疏》中,前解为胜。
2 此共有六门。
3 道邑《义蕴》云:
缘境、相应,此之二门。果宽,因狭;若不对辨,恐果同因,故须料简。所持种子,果少,因多,故即不说。
又解:欲显如来能遍知故,欲显佛果功德胜故,由此重说缘境相应。如来既不受熏,持种之功不显,由此不简因相。
4 道邑《义蕴》云:
佛果第八既唯善性,遍缘诸境,善等俱,皆同无漏六识;若不简之,恐同于彼亦与乐相应故。今标举无漏第八,定不持诸杂种;既无滥,故不简也。
5 灵泰《抄》云:
若新经论中,即言欲无退、念无退也。
6 谓佛、法、僧、戒四证净。
7 谓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8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邪欲、邪胜解﹝《瑜伽》卷五十一增后二﹞。
9 见本论卷七“四不定”,如云: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说正思惟是无漏故,彼能令心寻求等故,又说彼是言语因故。未究竟位,于药病等未能遍知,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此二种亦通无漏。虽说寻、伺必是﹝五事中﹞分别,而不定说唯属第三。后得智中,亦有分别故。
10 《十地经论》卷一云:
净觉﹝藏文作“kun tu rtog pa”﹞,是说因故;觉,名觉观﹝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是口言行有净说因,何故不说?
11 见《本论》卷七。
12 如《佛地经论》卷四云:
“无动摇”者,由此镜智依缘法界,穷生死际恒常随逐,相续无断,故无动摇。此义意言:大圆镜智永离一切分别动摇,一得以后,尽未来际相续无断。其余三智虽无妄计,而有无执作意分别,证得以后或行﹝或﹞不行,非不动摇。
13 “十”字,原作“此”,《抄》、《秘蕴》、《义演》作“十”。
14 灵泰《抄》云:
色界六者,谓四禅根本、中间禅、初禅未至,及四无色根本定。若如是真实功德十力、四无畏等,则唯在第四禅者。余九地唯有游观无漏,则无如是真实功德。何故唯取初未至,不取余上七未至。无无漏道,不能断惑故,是以不取之也。
15 《对法》卷十四云:
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
道邑《义蕴》云:
佛果功德多依此天而住,故以第四禅为“天住”。
16 智周《演秘》云:
不能具缘色、心、心所,及下地等。此不尽理,圣教有说无色界心了一切故,故第二云“不能念念遍缘一切”。此释为胜。
17 《瑜伽》卷六十三云:
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不苦不乐,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
18 藏文无“思惟之所”四字。
19 藏文无“作意”二字。
20 如理《义演》云:
说佛果中第八,类因中第八。唯舍受俱。所以果位第八无乐、喜二受。以此二受从思惟所引发故。
21 如《瑜伽》卷六十九云:
复次如熏修﹝藏文作“yovs su bsgoms pa”﹞边际第四静虑﹝藏文作“第四静虑边际”﹞以为依止,引发无诤及与愿智,当知如来所有一切不共佛法妙智,亦尔。余神通等,一切静虑以为依止,皆能引发。
22 《俱舍论》卷二十六云:
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斯号,由此余位未能兼修。道类智时何不修此?俗智曾于道无事现观故,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苦、集、灭、可遍知、断、证,必无于道,可能遍修。虽集、灭边未遍断证,而于当位,断证已周。道则不然,种姓多故。
普光《记》卷八十八云:
俗智数曾于三谛中,知断证,故现观边,修俗智。曾于道无事现观,故不名修道。非为一事,故道类智不修世俗,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三界苦、集、灭三,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故现观边能修俗智。必无于道,可能遍修,故现观边,不修俗智。虽集谛边,未断一切集尽,而于当集位,断集已周。虽灭谛边,未能证一切灭尽,而于当灭位,证灭已周。“道则不然,种姓多故”。异种姓道不能修故,于自根姓,虽容得修,百千分中不起一故。若现观边,必遍知,故不别释。
23 本论卷二云:
至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遍智。
24 《佛地经》云:
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
25 本论卷十“诸门分别”:
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
26 “十”字,原误作“七”,今改。
27 本论卷十云:
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28 “颂”字,灵泰《抄》、《秘蕴》作“总”,余作“颂”。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