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四·六、明一切心心所具三种依(注解)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四·六、明一切心心所具三种依(注解)
注解
1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诸心、心所,凡有几种差别名耶?答:有众多名:谓有所缘、相应、有行﹝藏文即作“有行相”﹞、有所依等无量差别﹝藏文作“及与如是诸相同者”,无“等”字﹞。
2 《瑜伽》卷五十五,解“有所依”一名差别云:
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虽有为法无无﹝能﹞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藏文作“brtan pa”﹞所依为此量故。
3 如本论卷四云:
然有处说依为所依,或所依为依,皆随宜假说。
4 《瑜伽》卷一原文为: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
5 《枢要》卷中云:
何故四缘三名所依,所缘缘体,不名“所依”?胜者名“依”,势相亲近,所缘缘疏,是故不立。因即可以,依义即非。
6 道邑《义蕴》云:
“理”,谓道理。谓诸现行必有种故,名“种子依”;根识必俱时故,名“俱有依”;前心开导后故,名开导依。由斯道理,《瑜伽》立此名也。今言因缘、增上、无间者,“缘”,四缘中名因也。
7 “开导依”梵文为“羯烂多﹝kranta﹞”。
8 “阿奴羯烂多”,梵文为“anukranta”。
9 “阿奴”,梵文为“anu”。
10 “钵剌底羯烂多”,梵文为“pratikranta”。
11 “钵剌底”,梵文为“prati”。
12 “三摩难咀啰”,梵文为“samanantara”。
13 “三”,梵文为“sam”。
14 “摩”,梵文为“an”。
15 “难呾啰”,梵文为“antara”。
16 “现”字,合《演秘》牒释及《义演》举正,余误作“种”。《续藏》注云疑作“现”。
17 “复”字,合《演秘》牒文,《义演》同,余多误作“后”。《续藏》注云疑作“复”。
18 本论卷四述净月等主张云:
许现起识以种为依,识种亦应许依现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