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1)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1)
1 相 应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六 处 篇
第一 六处相应
第一 根本五十[经]品
[一] 第一 无常(一)内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第一 六处相应 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
二 于此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
三 世尊作是言:‘诸比丘!眼为无常,凡无常者,其为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
我者,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 耳是无常,凡无常者……
五 鼻是无常,凡无常者……
六 舌是无常,凡无常者……
七 身是无常,凡无常者……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八 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
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2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厌嫌于鼻、厌嫌于舌、
厌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由于解脱‘我解脱’之智
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二] 第二 苦(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
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苦……鼻是苦……舌是苦……身是苦……
八 意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
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三] 第三 无我(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无我……鼻是无我……舌是无我……身是无我……
八 意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
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四] 第四 无常(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
第一 六处相应 三
相应部经典四 四
3 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香……味……触1……
八 法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
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声、厌嫌于香、厌嫌于味、
厌嫌于触、厌嫌于法,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谓于解脱‘我解脱’之智
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注1 photthabba译为‘所触者’较正确,但仿旧来之译例,唯译为触。
[五] 第五 苦(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
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八 法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
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六] 第六 无我(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窦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八 法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
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4 [七] 第七 无常(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常,何况现在之眼耶?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亦无悦
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第一 六处相应 五
相应部经典四 六
四~五 过去、未来之耳是无常……过去、未来之鼻是无常……
六 过去、未来之舌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舌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
子对过去之舌无所期望,对未来之舌亦不悦乐,于现在之舌为厌嫌、为离欲、为灭
尽而履行[道]。
七 过去、未来之身是无常……
八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
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对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离、为离欲、为
灭尽而履行[道]。’
[八] 第八 苦(三)内
※三~七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苦,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
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末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
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
舌是……过去末来之身是……
八 过去、未来之意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
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用离欲、为灭尽
而履行[道]。’
[九] 第九 无我(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我,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
5 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
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舌是……过去、
未来之身是……
八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意即?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
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为离欲、为灭
尽而履行[道]。’
[一0] 第十 无常(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
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
第一 六处相应 七
相应部经典四 八
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
未来之触是……
八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常,何况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
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末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
而履行[道]。’
[一一] 第十一 苦(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苦,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
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
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6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
未来之触是……
八 过去、未来之法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
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
而履行[道]。’
[一二] 第十二 无我(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
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
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丢、未来之味是……过去、
未来之触是……
八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
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
灭尽而履行[道]。’
无常品第一 (终)
其摄颂:
无常苦无我
三者有内外
第一 六处相应 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O
依无常说三
各各有内外
第二 双双品
[一三] 第一 由于正觉(一)
一 舍卫城。
7 二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成正觉之菩萨[时],生如是念:‘以何为眼之甘
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何为耳之……何为鼻之……何为舌之……何为身之
……何为意之甘味?何为患难?何为出离?’
三~七 诸比丘!余生如是念:‘凡缘眼所起之安乐喜悦,是眼之甘味。凡眼之无
常、苦、变坏之法,此为眼之患难。凡对眼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眼之出离。
凡耳……凡鼻……凡舌……凡身……
八 凡缘意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意之甘味。凡意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意
之患难。凡对意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意之出离。’
九 诸比丘!余不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
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
宣示无上正等觉。
一O 诸比丘!余因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
离,诸比丘!依此,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则宣
示无上正等觉。
8 一一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也。’’
[一四] 第二 由于正觉(二)
※二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成正觉之菩萨[时],以生如是念:‘以何为色之
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以何为声之……以何为香之……以何为味之……
以何为触之……以何为法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
三 诸比丘,余如是念:‘凡缘色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色之甘味。凡色之无常、
苦、变坏之法,此为色之患难。凡对色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色之出离。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二
四~七 凡以声……凡以香……凡以味……凡以触……
八 凡缘法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法之甘味,凡法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法
之患难。凡对法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法之出离。
九~一O 诸比丘!余未如实知如是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
为出离时,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
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一一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也。’’
[一五] 第三 由于甘味(一)
※二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眼之甘味,终于发见眼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眼之甘味
9 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眼之患难,诸比丘!余终于发见眼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
观眼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找巡行眼之出离,终于发见眼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
观眼之出离故。
三~六 诸比丘!余耳之……诸比丘!余鼻之……诸比丘!余舌之……诸比丘!余
身之……
七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甘味,终于发见意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甘味
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患难,终于发见意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患难
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出离,终于发见意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出离
故。
八~九 诸比丘!余不能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
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
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一O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
[一六] 第四 由于甘味(二)
※二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甘味终发见色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甘味故。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患难,终于发见色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患难故。
10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出离,终于发见色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出离故。
三~六 诸比丘!余声之……香之……味之……触之……
七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甘味,终于发见法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甘味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四
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患难,终于发见法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患难
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出离,终于发见法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出离
故。
八~九 诸比丘!余未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
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
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一O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
[一七] 第五 若无者(一)
※二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爱着。然诸比丘!于眼有甘味
故,有情于眼有爱着。
三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厌嫌。然诸比丘!于眼有患难
故,有情于眼有厌嫌。
四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出离。然诸比丘!于眼有出离
故,有情出离于眼。
五~七 诸比丘!若于此耳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11 八~一O 诸比丘!若于此鼻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一一~一三 诸比丘!若于此舌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一四~一六 诸比丘!若于此身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一七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爱着。然诸比丘!于意有甘
味故,有情则于意有爱着。
一八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厌嫌。然诸比丘!于意有患
难故,有情则厌嫌于意。
一九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出离。然诸比丘!于意有出
离故,有情则出离于意。
二O 诸比丘!诸有情未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
离时,诸比丘!有情则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得
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活。
二一 然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六
12 出离。诸比丘!有情等则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
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一八] 第六 若无者(二)
※ 二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爱着。然诸比丘!因色有甘味
故,有情爱着于色。
三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色无厌嫌。然诸比丘!于色有患难
故,有情则厌嫌于色。
四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色无出离。然诸比丘!于色有出离
故,有情则出离于色。
五~七 诸比丘!若于此声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八~一O 诸比丘!若于此香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一~一三 诸比丘!若于此味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四~一六 诸比丘!若于此触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七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爱着。然诸比丘!于法有甘
味故,有情则于法有爱着。
一八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厌嫌。然诸比丘!于法有患
难故,有情则于法有厌嫌。
一九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出离。然诸比丘!于法有出
离故,有情则由法有出离。
二O 诸比丘!诸有情不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
13 离时,诸比丘!诸有情则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
得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二一 然而,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
为出离,则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由集而令出离,
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一九] 第七 因欢悦(一)
※ 二 ‘诸比丘!欢悦于人之眼者,则为欢悦彼苦。欢悦于人之苦者,则不能离脱彼苦
……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欢悦于人之意者,则欢悦彼之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八
苦。欢悦于人之苦者,则不得离脱彼之苦。
三 诸比丘!不欢悦于人之眼者,则不欢悦彼之苦。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
苦离脱……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不欢悦人之意者,则不欢
悦于彼之苦。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离脱。’
[二O] 第八 因欢悦(二)
※ 二 ‘诸比丘!欢悦于人之色者,则欢悦于彼之苦。欢悦人之苦者,则未能离脱彼之
苦。我谓:人之声……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触……欢悦人之法者,则欢悦彼
之苦。欢悦人之苦者,则不能离脱彼之苦。
14 三 诸比丘!不欢悦人之色者,则不欢悦彼之苦,不欢悦于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
苦离脱,我谓不欢悦于人之声……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触……不欢悦人之法
者,则不欢悦于彼之苦。予谓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解脱。’
[二一] 第九 因生起(一)
※ 二 ‘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
之显现。
三~四 耳之生起……鼻之生起……
五~六 舌之生起……身之生起……
七 意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八 诸比丘!眼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
九~一三 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
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二二] 第十 因生起(二)
※ 二 ‘诸比丘!色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
之显现。
三~四 声之生起……香之生起……
五~六 味之生起……触之生起……
七 法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八 诸比丘!色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九~一三 声之……香之……味之……触之……法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O
16 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双双品第二 (终)
其摄颂:
正觉以云二
甘味更有二
若无者于二
欢悦又更二
生起亦云二
此品因此,名为双双品。
第三 一切品
[二三] 第一 一切
一 舍卫城……于其处……曰:
二 ‘诸比丘!我用汝等说一切,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耶?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
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一切。
四 诸比丘!若人有如是言:‘余弃此之一切,令知他之一切1’者,则彼仅为言
说,逢他人之问,则无能作答,则更陷于苦难。何以故?诸比丘!此犹如[对]相
违之境[故]。’
注1 除此世尊所说之‘一切’,而说示其他之‘一切’
[二四] 第二 舍弃(一)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舍弃之法,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一切舍弃之法耶?
四~八 诸比丘!眼应舍弃,色应舍弃,眼识应舍弃,眼触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
16 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耳应舍弃……鼻……舌……身……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二
九 意应舍弃,法应舍弃,意识应舍弃,意触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
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
一O 诸比丘!此为一切舍弃之法。’
[二五] 第三 舍弃(二)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耶?
四~八 诸比丘!由知解、晓了于眼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眼识而应舍弃,由
知解、晓了于眼触而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
于此亦应舍弃……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此……
九 由知解、晓了于意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意识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
17 意触而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于此应舍弃。
一O 诸比丘!此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
[二六] 第四 晓了(一)
※ 二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尽苦。
三 诸比丘!对任何之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
四~八 诸比丘!于眼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色……
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
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
于舌……于味……于身……于触……
九 于意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法……于意识……
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不晓了、
不离欲、不舍弃此等者,则不得尽苦。
一O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不得尽苦。
一一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
18 一二 诸比丘!云何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而善能尽苦耶?
一三~一七 诸比丘!于眼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善能尽苦。于色……于眼
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
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于舌……于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二四
味……于身……于触……
一八 于意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法……于意识……于意触
……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离欲、舍弃
者,则善能尽苦。
一九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谓善能尽苦。’
[二七] 第五 晓了(二)
※ 二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
三 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耶?
四~八 凡眼、凡色、凡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
19 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九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一01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之不能善尽苦。
一一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为善能尽苦。诸比丘!云
何于一切,为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堪善能尽苦耶?
一二~一六 诸比丘!凡于眼、凡于色、凡于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
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一七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一八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谓之善能尽苦。’
注1 PTS本应是一O而误为一一以下各节即有龃龉。
[二八] 第六 燃烧
一 尔时,世尊住伽耶象头山,与一千比丘等俱。
二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为烧。诸比丘!云何一切为烧耶?
三~七 诸比丘!眼为烧、色为烧、眼识为烧、眼触为烧,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
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此亦为烧。缘何为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
因愚痴之火高烧,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烧。其是……鼻是……
20 …舌是……身是……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二六
八 意是烧、法是烧、意识是烧、意触是烧,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
或非苦非乐,亦为所烧。缘何而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因愚痴之火
高烧,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烧。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于眼亦生厌嫌、于色亦生厌嫌、于眼识亦生
厌嫌、于眼触亦生厌嫌,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
厌嫌。于耳亦……于鼻亦……于舌亦……于身亦……于意亦……凡缘此意所生之
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生厌嫌,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
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来此生。’
一O 世尊言此,彼等比丘心生欢喜,欢受世尊之所说。
一一 然而宣说此教法已,使彼等比丘无所取着,其心已由诸漏解脱。
[二九] 第七 盲闇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21 二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是盲闇。诸比丘!何者是盲闇耶?
三~五 诸比丘!眼是盲闇,色是盲闇,眼识是盲闇,眼触是盲闇,凡缘眼触所生
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
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耳是……鼻是……
六 舌是盲闇,味是盲闇,舌识是盲闇,舌触是盲闇,凡缘此舌触所生之受,或乐、
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
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
七 身是盲闇……
八 意是盲闇,法是盲闇,意识是盲闇,意触是盲闇,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
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
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
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乃至……
缘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
而得解脱,因解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
不为如是来此生。’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二八
22 [三0] 第八 适宜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且谛听,善思惟,我当说。
三 诸比丘!以何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耶?
四~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
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有色,不因色而思量,不思量色为我有。不思量眼识,
不思量有眼识,不因眼识而思量,不思量眼识为我有。不思量眼触,不思量有眼触,
不因眼触而思量,不思量眼触为我有。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
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对其
……对鼻……
七~八 不思量舌,不思量有舌,不因舌而思量,不思量舌为我有。不思量味,不
思量有味,不因味而思量,不思量味为我有。不思量舌识,不思量有舌识,不因舌
识而思量,不思量舌识为我有。不思量舌触,不思量有舌触,不因舌触而思量,不
思量舌触为我有。凡缘舌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
亦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于身……
九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
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
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
23 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不思
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不思量此为我有。
一O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为我有。
一一 彼无如是之思量,而对世不予执着一物,无执着则无爱慕,无爱慕而独自入
于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二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
[三一] 第九 有验(一)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四~八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
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识……不思量眼触……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三O
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思量,因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为
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
24 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者而有着,世人唯有欢喜此执着。于耳……于鼻
……于舌……于身……
九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
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
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
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思量此,亦不思
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
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而有着,
世人唯有欢喜此执着。
一O 诸比丘!于蕴、界、处,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
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彼无如是思量,不执着世之一物,无执着则无爱慕,无爱慕则
独自入于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一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三二] 第十 有验(二)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对此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四~八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者,是苦耶?抑是乐耶?’
25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识……眼触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为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三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三二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九 ‘意……法……意识……意触是常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为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26 一O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
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厌嫌于彼。于耳……于
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厌嫌于法、厌嫌于意识、厌嫌于意触,凡缘此
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彼。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得
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
是再生。
一一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一切品第三 (终)
其摄颂曰:
一切二舍弃
他二之晓了
燃烧与盲闇
适宜二有验
第一 六处相应 三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三四
是称一切品
第四 生法品
[三三] 第一 生
一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二 ‘诸比丘!一切是生之法。诸比丘!何等之一切是生之法耶?
27 三~七 诸比丘!眼是生之法,色是生之法,眼识是生之法,眼触是生之法,凡缘
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乐非苦,此亦生之法。耳是……声是……鼻是……
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八 意是生之法,法是生之法,意识是生之法,意触是生之法,凡缘意触所生之受,
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之法。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
生。’
[三四] 第二 老
‘诸比丘!一切是老之法。’
[三五] 第三 病
‘诸比丘!一切是病妒k。’
[三六] 第四 死
‘诸比丘!一切是死之法。’
[三七] 第五 忧
‘诸比丘!一切是忧之法。’
[三八] 第六 污秽
‘诸比丘!一切是污秽之法。’
28 [三九] 第七 破坏
‘诸比丘!一切是破坏之法。’
[四0] 第八 消亡
‘诸比丘!一切是消亡之法。’
第一 六处相应 三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三六
[四一] 第九 生起
‘诸比丘!一切是生起之法。’
[四二] 第十 灭尽
‘诸比丘!一切是灭尽之法。’
生法品第四 (终)
此摄颂曰:
生老与病死
以及忧污秽
坏消亡生起
灭尽合为十
第五 无常品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四三] 第一 无常
‘诸比丘!一切是无常。’
[四四] 第二 苦
‘诸比丘!一切是苦。’
[四五] 第三 无我
‘诸比丘!一切是无我。’
29 [四六] 第四 应所了解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了解。’
[四七] 第五 应所知悉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悉。’
[四八] 第六 应所舍弃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舍弃。’
[四九] 第七 应所实证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实证。’
第一 六处相应 三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三八
[五O] 第八 应所知解而晓了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解而晓了。’
[五一] 第九 所累
‘诸比丘!一切是所累。’
[五二] 第十 所压
※ 二 ‘诸比丘!一切为所压。诸比丘!何者为所压耶?
三~六 诸比丘!眼为所压,色为所压,眼识为所压,眼触为所压,缘此眼触所生
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其……声……鼻……香……舌……
味……身……触……
七 意为所压,法为所压,意识为所压,意触为所压,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
30 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
八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
生。’
无常品第五 (终)
其摄颂曰:
无常苦无我
应知解晓了
应舍弃实证
所知解晓了
所累及所压
其摄颂曰:
所闻品与若无者
一切品及生类品
无常品为五十经
如是称为第五品
第一 六处相应 三九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