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4)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4)
142 第四 五十[经]品
第一 喜悦消尽品
[一五五] 第一 喜悦消尽品(一)
※ 三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眼,见是无常,此始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悦喜
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
心之善解脱。
第一 六处相应 一八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九O
四~八 诸比丘!比丘以见耳为无常……以见鼻……以见舌……以见身……以见意
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
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六] 第二 喜悦消患(二)
※ 三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色,见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
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
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声……香……味……触……法,见为无常,此为正
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
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七] 第三 喜悦消尽(三)
※ 三 ‘诸比丘!于眼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眼之无常。诸比丘!于眼当正思惟,如
实认识眼是无常之比丘,厌嫌于眼,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
则有喜悦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当则称为心善解脱。
143 四~八 诸比丘!于耳当正思惟……于鼻……于舌……于身……于意当正思惟,亦
须如实认识意之无常。诸比丘!于意当正思惟,如实认识意无常之比丘,厌嫌于意。
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
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八] 第四 喜悦消尽(四)
※ 三 ‘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色之无常。于色当正思惟,如实认识色
无常之比丘,厌嫌于色。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
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于声当正思惟……于香……于味……于触……于法当正思惟,如
实认识法无常之比丘,厌嫌于法。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
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九] 第五 耆婆庵罗林(一)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耆婆庵罗林。
二 于此,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九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九二
三 ‘诸比丘!须修定。诸比丘!获得定之比丘,显现于如实。何者为显现于如实
144 耶?
四 ‘眼是无常’是如实显现,‘色是无常’是如实显现,‘眼识是无常’是如实显
现,‘眼触是无常’是如实显现,‘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
亦是无常’是如实显现。
五~九 ‘耳是无常’是如实显现……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是如
实显现,‘法是无常’是如实显现,‘意识是无常’是如实显现,‘意触是无常’是如
实显现,‘凡依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是如实显现。
一O 诸比丘!须修定!得定之比丘是如实显现。’
[一六0] 第六 耆婆庵罗林(二)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耆婆庵罗林。
二 于此,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
三 ‘诸比丘!应将心专致于寂想。诸比丘!入于寂想之比丘如实显现。何者为如实
显现耶?
四~九 ‘眼是无常’是如实显现,‘耳是无常’是如实显现……‘鼻是……舌是……
身是……‘意是无常’是如实显现……‘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
145 苦非乐,亦无常’是如实显现。
一O 诸比丘!应将心专致于寂想,入于寂想之比丘是如实显现。’
[一六一] 第七 拘瑟他迦(一)
※ 二 其时,尊者摩诃拘瑟他迦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摩诃拘瑟他迦,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略说示法要,我
闻世尊之此法,则独自远离其他,以不放逸,专心精进而住。’
‘拘瑟他迦!凡是无常者,汝1对此应舍欲。拘瑟他迦!何者为无常耶?
四 拘瑟他迦!眼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色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眼识是无常,
汝对此应舍欲。眼触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
非苦非乐,亦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
五~九 拘瑟他迦!耳是无常……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汝对此应
舍欲。法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意识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意触是无常,汝对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九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九四
此应舍欲。凡依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汝对此
应舍欲。
一O 拘瑟他迦!凡是无常者,汝对此应舍欲。’
注1 于此可译为应舍汝之欲。
146 [一六二] 第八 拘瑟他迦(二)
※ 二~三 尔时,尊者拘瑟他迦……专心精进而住。’
‘拘瑟他迦!凡苦者,汝对此应舍欲。拘瑟他迦!何者是苦耶?
四 拘瑟他迦!眼是苦,汝对此应舍欲。色是苦,汝对此应舍欲。眼识是苦,汝对
此应舍欲。眼触是苦,汝对此应舍欲。凡依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
苦非乐,此亦是苦。
五~九 拘瑟他迦!耳是苦……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意触是……凡
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苦。汝对此应舍欲。’
一O 拘瑟他迦!凡是苦者,汝对此应舍欲。’
[一六三] 第九 拘瑟他迦(三)
※ 二~三 尔时,尊者拘瑟他迦……专心精进而住。’
‘拘瑟他迦!凡无我者,汝对此应舍欲。拘瑟他迦!何者是无我耶?
四 拘瑟他迦!眼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色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眼识是无我,
汝对此应舍欲。眼触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凡依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
或非苦非乐,亦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
五~九 拘瑟他迦!耳是无我……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意触是……
147 凡依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
一O 拘瑟他迦!凡是无我者,汝对此应舍欲。’
[一六四] 第十 邪见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舍弃邪见耶?’
四~九 ‘比丘!知、见眼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知、见色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九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九六
知、见眼识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知、见眼触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耳……
鼻……舌……身……意……凡依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
知、见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
一O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舍弃邪见。’
[一六五] 第十一 己身见
※ 二~三 ……白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舍弃己身见耶?’
四~九 ‘比丘!以知、见眼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知、见色是苦者,得舍弃己身
见。知、见眼识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以知、见眼触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凡
依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
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凡依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
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
一O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舍弃己身见。’
148 [一六六] 第十二 我
※ 二~三 ……白言:‘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舍弃我随见耶?’
四~九 ‘比丘!以知、见眼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以知、见色是无我者,得舍
弃我随见,以知、见眼识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以知、见眼触是无我者,得舍
弃我随见,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无我者,
得舍弃我随见。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凡依缘意识所生之
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
一O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舍弃我随见。’
消尽喜悦品第一(终)
此摄颂:
悦喜消尽有四经
耆婆庵罗林二经
拘瑟他迦有三经
次邪己身我随见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九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九八
第二 六十乃至广说[品]1
[一六七] 第一 欲念(一八经)(一)
※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念。诸比丘!何者为无常耶?
149 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贪,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念。
一O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念。’
注1 Peyyala依‘翻释名义大集’译为乃至广说。
第二 欲念(二)
※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染心。诸比丘!何者为无常耶?
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染心。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染心。
一O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染心。’
第三欲念(三)
※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欲染。诸比丘!何者为无常耶?
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常,汝等对此应欲染。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染。
一O 比丘等!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染。’
[一六八] 第四、五、六 欲念(四、五、六)
※ 三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为苦耶?
四~九 诸比丘!眼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欲贪,应舍贪。耳是……鼻是……
舌是……身是……意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150 一O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六九] 第七、八、九 欲念(七、八、九)
※ 三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无
我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一九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00
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我,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耳是……鼻是
……舌是……身是……意是无我,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O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七0] 第十、十一、十二 欲念(一O、一一、一二)
※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无
常耶?
四~九 ‘诸比丘!色是无常,汝等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声是……香是……
味是……触是……法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O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七一] 第十三、十四、十五 欲念(一三、一四、一五)
※ 三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苦耶?
四~九 诸比丘!色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声是……香是……
味是……触是……法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O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151 [一七二] 第十六、十七、十八 欲念(一六、一七、一八)
※ 三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无
我耶?
四~九 诸比丘!色是无我,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声是……香是
……味是……触是……法是无我,汝旦鵀嘛阴丳□A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O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七三] 第十九 过去(九经)(一)
※ 三~九 ‘诸比丘!过去之眼是无常,过去之耳、鼻、舌、身、意是无常。
一O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耳、厌嫌于鼻、厌嫌于舌、厌嫌于身、
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我得解脱’智生。证知:生
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第廿 过去(二)
※ 三~八 ‘诸比丘!未来之眼是无常,未来之耳、鼻、舌、身、意是无常。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第一 六处相应 二O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O二
第廿一 过去(三)
※ 三~八 ‘诸比丘!现在之眼是无常,现在之耳、鼻、舌、身、意是无常。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152 [一七四] 第廿三~廿四 过去(四~六)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苦,过去、未来、现在之耳、鼻、舌、
身、意是苦。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五] 第廿五~廿七 过去(七~九)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无我。过去、未来、现在之耳、鼻、舌、
身、意是无我。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六] 第廿八~卅O 过去(一0~一二)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常,过去、未来、现在之声、香、味、
触、法为无常。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七] 第卅一~卅二 过去(一三~一五)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苦,过去、未来、现在之声、香、味、
触、法是苦。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八] 第卅四~卅六 过去(一六~一八)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我,过去、未来、现在之声、香、味、
触、法是无我。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九] 第卅七 凡无常者(一八经)(一)
※ 三~八 ‘诸比丘!过去之眼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
153 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之耳、鼻、
舌、身、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
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第一 六处相应 二O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二O四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第卅八 凡无常者(二)
※ 三~八 ‘诸比丘!未来之眼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
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未来之耳、鼻、舌、
身、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
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第卅九 凡无常者(三)
※ 三~八 ‘诸比丘!现在之眼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
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现在之耳、鼻、舌、
身、意是无常。凡是无常者,是苦。凡是苦者,是无我。凡是无我者,是‘此非我
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154 [一八0] 第四十~四十二 凡无常者(四~六)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
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耳、
鼻、舌、身、意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
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一] 第四十三~四十五 凡无常者(七~九)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
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耳、鼻、舌、身、意
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二] 第四十六~四十八 凡无常者(一0~一二)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
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
去、未来、现在之声、香、味、触、法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
第一 六处相应 二O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二O六
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155 [一八三] 第四十九~五十一 凡无我者(一三~一五)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
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声、
香、味、触、法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
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四] 第五十二~五十四 凡无我者(一六~一八)
※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
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声、香、味、触、法
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九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五] 第五十五 内(三经)(一)
※ 三~八 ‘诸比丘!眼是无常,耳、鼻、舌、身、意是无常。
九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第五十六 内(二)
※ 三~八 ‘诸比丘!眼是苦:耳、鼻、舌、身、意是苦。
九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156 第五十七 内(三)
※ 三~八 ‘诸比丘!眼是无我,耳、鼻、舌、身、意是无我。
九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一八六] 第五十八 外(三经)(一)
※ 三~八 ‘诸比丘!色是无常,声、香、味、触、法是无常。
九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第五十九 外(二)
※ 三~八 ‘诸比丘!色是苦,声、香、味、触、法是苦。
九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第一 六处相应 二O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二O八
第六十 外(三)
※ 三~八 ‘诸比丘!色是无我,声、香、味、触、法是无我。
九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六十乃至广说品(终)
其摄颂:
欲念十八经
过去九经二
无常说十八
内外各为三
六十至广说
日亲佛陀说
此等六十经
157 第三 海品
[一八七] 第一 海(一)
※ 二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诸比丘!于圣者之教,此非海。
诸比丘!此乃大水之积集,大水流。
三 诸比丘!以眼1为人之海,其急流乃色所成。凡人之能堪[受]此色所成之急
流者,诸比丘!此婆罗门能使有涛、有漩涡,鬼罗刹所栖之眼海。超越于此者,称
为到彼岸立于陆上。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人之海,其急流为法所
成。凡人能堪[受]此法所成之急流者,诸比丘!此婆罗门能度有涛、有漩涡,鬼
罗刹所栖之意海。超越于此者,称为到彼岸立于陆上。’
九 师于此宣曰:
度波涛难海
水鬼罗刹栖
第一 六处相应 二O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一O
得彼最高智
梵行已住立
称达世之极
到达于彼岸
注1 杂阿含经卷八、三八经:‘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
(参照大正藏二、五四c)
[一八八] 第二 海(二)
※ 二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诸比丘!于圣者之教,此非海
158 。诸比丘!此乃大水之积集,大水流。
三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诱生欲念,诸比丘!此于圣者之教
称为海。于此,含括于天、魔、梵之世界,含括于沙门、婆罗门、天、人间,多为
沉没1,如縺丝,如覆肿物,似文邪草、婆罗婆草,不得超越离去处、恶趣、极堕
处、轮回。
四~八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者,诱生欲念,此于圣者之教,称为海。于此含括
于天、魔、梵之世界,含括于沙门、婆罗门、天、人间,多为沉没,如縺之丝,如
覆肿物,似文邪草、婆罗婆草,不得超越离去处、恶趣、极堕处、轮回。’
注1 杂阿含经卷八,三六经:‘悉于其中贪乐沉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彼世,绞结缠
销亦总如是。’
[一八九] 第三 渔夫
※ 二 ‘凡人若离染欲、嗔恚、无明者,彼则能度此水鬼罗刹所栖而有波涛难渡之海。
超者以舍死
以竭尽有质
彼为不再生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一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一二
入舍苦灭没
于生者之量
余离却死王
三 诸比丘!恰如渔夫,将附饵之钓钩投于深湖水,有一贪饵具眼之鱼,将此咽下
159 。诸比丘!如是吞咽渔夫之饵钩之此鱼,陷于不运,陷于破灭,变成渔夫之所欲。
同此,诸比丘!如此等六种饵之于此世,乃为有情类之不运,为有情类之毁损。何
者为其六种耶?
四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悦喜、赞美于
此,对此恋着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即是咽下魔之钓饵,陷于不运,陷于破灭,
成为波旬之所欲。
五~九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悦喜、赞美于此,恋着于此
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即是咽下魔之钓饵,陷于不运,陷于破坏,成为波旬之所
欲。
一O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不悦喜、不
赞美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不吞咽魔之钓饵,并折钩摧钓,
则不陷于不运,不陷于破坏,不成为波旬之所欲。
一一~一五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法之快意、可爱、乐、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不悦喜、不赞美于此,
不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不吞咽魔之钓饵,并折钩摧钓,不陷于不运,
不陷于破坏,不成为波旬之所欲。’
[一九0] 第四 乳树
※ 二~六 ‘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于眼所识之色有染欲者、有嗔恚
160 者、有愚痴者,于未舍其染欲,未舍嗔恚,未舍愚痴,若以少分眼所识之色,出而
来至彼之视路者,则其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多分耶?此何故耶?诸比丘!有此染欲,
有此嗔恚,有此愚痴,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其嗔恚,尚未舍愚痴之故……
七 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对意所识之法,有此染欲者,有此嗔恚
者,有此愚痴者,而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嗔恙,尚未舍愚痴,若以少分意所识之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一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一四
法,若有出来而至彼之视路者,则其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多分耶?何以故?诸比丘!
有此染欲,有此嗔恚,有此愚痴,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嗔恚,尚未舍愚痴之故。
八 诸比丘!恰似乳树1,或似阿说他、或尼拘律、或毕路叉、或乌毕婆罗之幼小
少者。有人为‘出其乳’以锐利之斧,处处得伤之耶?’
‘诚然,大德!有此事。’
‘何以故?’
‘大德!有乳者,以致此。’
九 ‘诸比丘!同此,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于眼所识之色,有此染欲者,有
此嗔恚者,有此愚痴者,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其嗔恚,尚未舍其愚痴,若以少分
眼所识之色,出而来至彼之视路,则其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多分耶?何以故?诸比
161 丘!有此染欲,有此嗔恚,有此愚痴,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嗔恚,尚未舍愚痴之
故……。
一O~一五2 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于眼所识之色,无此染欲者,
无此嗔恚者,无此愚痴者,已舍其染欲,已舍其嗔恚,已舍其愚痴者,则假令多分
之眼识之色,出而来至彼之视路,此等亦不能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少分耶?何以故?
诸比丘!无此欲染,无此嗔恚,无此愚痴故。……
一六 诸比丘!恰似乳树,或似阿说他、或尼拘律、或毕路叉、或乌毕婆罗之年老
已枯萎无汁之老树,有人为‘出其乳’以锐利之斧处处伤之耶?’
162 ‘不也,大德!无此事。’
‘何以故?’
‘大德!乃无乳故。’
‘诸比丘!同此,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于眼所识之色,无此染欲者,无
此嗔意者,无此愚痴者,而已舍其染欲,已舍嗔恚,已舍愚痴,则假令多分之眼所
识之色,虽出而至于彼之视路,此等亦不能压服彼心,况且于少分耶?何以故?诸
比丘!无染欲,无嗔恚,无愚痴之故……。’
注1 原语Khira-rukkha余直译之,如护谟树之一种,以下列举树,皆如分泌之护谟树。
2 此数字似缺正确,以从协会本之原典。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一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一六
[一九一] 第五 拘絺罗
一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住于婆罗奈[城外]之仙人堕处鹿林中。
二 时,尊者大拘絺罗,一日由夕暮之时,从独思而起,至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
者舍利弗共相问讯,交谈亲密、恳热之话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罗,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眼1是诸色之系缚
163 耶?诸色是眼之系缚耶?如何?耳……鼻……舌……身……意是诸法之系缚耶?诸
法是意之系缚耶?如何?’
四 ‘友拘絺罗!眼非诸色之系缚,诸色非眼之系缚,于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
此始为系缚。耳……鼻……舌……身……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
凡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五 友!恰如:有黑色之牛与白色之牛,以一锁或索将之结合,若言黑牛系缚白牛,
或白牛系缚黑牛者,彼作如是言者,彼语为正语否?’
‘友!不然。’
‘友!黑牛非系缚白牛,白牛亦非系缚黑牛,两者若以一锁或索将之结合,此始
为系缚。同此,友!眼非诸色之系缚,诸色非眼之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
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耳……鼻……舌……身……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
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六 友!若眼为诸法之系缚,若诸色为眼之系缚者,此梵行即不能善灭尽苦。友!
164 眼非诸色之系缚,诸色非眼之系缚,于此两者为缘而生欲染,此始为系缚,是故梵
行能善灭尽苦。耳……鼻……舌……身……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于
此两者为缘而生欲染,此始为系缚,是故梵行乃能灭尽苦。
七 友!依此之理,亦当知于此。眼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眼之系缚,于此,凡以
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耳……鼻……舌……身……意非诸法之系缚,
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凡以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八 友!世尊有此眼,世尊以眼见色,世尊无欲染,世尊善得心解脱。耳……鼻…
165 …舌……身……世尊有此意,世尊以意识法,世尊无欲染,世尊善得心解脱。
九 友!依此理,亦当知于此。眼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眼之系缚,于此,凡以此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一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一八
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耳……鼻……舌……身……意非诸法之系缚,
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注1 杂阿含经卷九,二六经:‘眼系色耶?色系色耶?’
[一九二] 第六 迦摩浮
一 尔时,尊者阿难与尊者迦摩浮住于憍赏国之瞿史罗园。
二 时,尊者迦摩浮,一日由夕暮之时,从独思而起,来至尊者阿难住处,与尊者
阿难共相问讯,交谈亲密、恳勤之话已,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摩浮,告尊者阿难曰:‘友阿难!眼是诸色之系缚耶?诸色是
眼之系缚耶?如何?耳诸声之……鼻诸香之……舌诸味之……身诸触之……意是诸
法之系缚耶?诸法是意之系缚耶?如何?’
四 ‘友迦摩浮!眼非诸色之系缚1……
166 五 友!恰如有黑色之牛与白色之牛,以一锁或索将之结合2……于此,凡以此两
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注1 以下同一九一经之四
2 以下同一九一经之五
[一九三] 第七 优陀夷
一 尔时,尊者阿难与尊者优陀夷,住于憍赏弥国之瞿史罗园。
二 其时,尊者优陀夷,一日夕暮之时,从独想而起,行至尊者阿难之处。……坐
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优陀夷,告尊者阿难曰:‘友阿难!世尊用种种之方便,以说明
此身,此身无我。如是之说示,亦同此言识以说告、显示、分别、明了而谓识是无
我,得如是言否?’
‘友优陀夷!世尊用种种之方便,说明此身,此身无我。如是之说,亦同此言识
以说告、显示、分别、明了而谓识是无我,得作如是言。’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一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二O
四~九 ‘友!以眼与诸色为缘,生眼识否?’
167 ‘友!唯然。’
‘凡眼识生起之因缘者,其因其缘,一切之一切全无所余灭尽者,眼识犹可存在
耶?’
‘不然,友!其不存在。’
‘友!世尊以此方便,说明此身,此身无我。如是说示,亦同此言识说告、显示、
分别、明了而谓识是无我,得作如是言。友!耳与诸声为缘……鼻与香为缘……舌
与味为缘……身与诸触为缘……意与诸法为缘生意识否?’
‘友!唯然。’
‘凡意识生起之因、之缘者,其因、其缘一切之一切全无所余灭尽者,则意识应
存在否?’
‘不然,友!不存在。’
‘友!世尊用此方便,说明此身,此身无我。如是说示,亦同此言识说告、显示、
分别、明了而谓识是无我,得作如是言。’
一O ‘友!恰如有人必要树心,而徘徊求树心,采树心,携持锐利斧入于森林,彼
于此处见壮直之大芭蕉树,生长极高,于是截其根、截根、截顶,截顶取除绿叶,
168 彼于此处尚不得树肤,何况其树心耶?
一一 与此同理。友!比丘于六触处,不执观我、我所,彼如是不执观,则对世1
之任何物不生执着,不执着则无爱慕,无爱慕则得独自入于涅槃。证知:生已尽、
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注1 以下同三O经二节之末文。
[一九四] 第八 燃烧
一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称为燃烧法之教法。且谛听。诸比丘!何者称为燃烧法
之教法耶?
二 诸比丘!宁以散烧热之火花,扬其焰,以铁筹触于眼根,则对眼所识之色(境),
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识之住,或系于形相之甘味,或系住于随相之甘味,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二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二二
而其人于瞬时死去者,则此人堕于地狱或畜生二趣中之一趣,乃有是理。
三 诸比丘!余见此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
之铁杭触于耳,则对耳所识之声,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169 四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
利爪刀触其鼻根,对鼻所识之香,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五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
利之刀触其舌根,则对舌所识之味(境),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六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
利之刃物触其身根,则对身所识之触(境),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
七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余言睡眠是生命之不生产、睡眠
是生命之不结实、睡眠是生命之愚迷,莫如善其睡眠,则人不为思想之虏者,则不
170 破和合僧。诸比丘!余见此过1误患难,作如是言。
八 诸比丘!此处有闻之圣弟子,如是熟思之‘以散烧热火花,扬其焰,以铁筹触
眼根。今我对此思惟:如是眼是无常、诸色是无常、眼识无常、眼触是无常。凡以
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
九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铁杭触于耳根。今我对此思惟:如是其是无
常、诸声是无常、耳识是无常、耳触是无常。凡以耳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
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
一O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爪刀触于鼻根。今我对此思惟……
一一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剃刀触于舌根。今我对此思惟……
一二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刃物触于身根。我今对此思惟……
171 一三 睡眠,如是。我今对此思惟:如是意是无常、诸法是无常、意识是无常、意
触是无常,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亦是无常。
一四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以
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之2……因厌嫌而离欲,因
离欲而得解脱,因得脱而‘我得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
作、不再为如是生。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二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二四
一五 诸比丘!此称为燃烧法之教法。’
注1 PTS本作vanjha(不生产)余采用暹罗本vajja(过误之意)
2 同二八经之九节
[一九五] 第九 手足喻(一)
一 ‘诸比丘!有手知把抛,有足知进退,有臂知屈伸,有腹知饥渴。
二 同此,诸比丘!有眼,缘眼触生内部之乐苦。有耳……有鼻……有舌……有身
……有意,缘意触生内部之乐苦。
三 诸比丘!无手则不知把抛,无足则不知进退,无臂则不知屈伸,无腹则不知饥
渴。
172 四 同此,诸比丘!若无眼者,则缘眼触不生内部之乐苦,无耳则……无鼻则……
无舌则……无身则……无意则缘意触不生内部之乐苦。’
[一九六] 第一O 手足喻(二)
一~四 ‘诸比丘!有手则有把抛,有足则有进退,有臂则有屈仲,有腹则有饥渴……
无意即依意触之缘,而不生内部之乐苦。’
海品第三[终]
此摄颂:
海经二渔夫
乳树拘絺罗
迦摩优陀夷
燃烧于第八
手足喻二经
此称第三品
第四 毒蛇品
[一九七] 第一 毒蛇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二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二六
一~二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舍卫城……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恰有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有一好生恶死、欲乐厌苦之人
来,告众人曰:‘友!对此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汝应时时使之觉醒,时
时予以沐浴,
173 时时予以饮食,时时使之入穴。友!对此等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若彼[蛇]
对汝生怒者,汝因此,则逢死或逢等于死之苦。汝当作汝所应作。’
四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此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或逃往他处,告众
人曰:‘友!于此有五名杀人之怨敌,由背后追汝。见汝随即夺汝命。友!当作汝
所应作。’
五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恐惧于五名杀人之怨
敌,而逃往他处,告众人曰:‘友!第六拔利刃闯入之杀人者,则由背后追汝。见
汝随地落汝之首。友!当作汝所应作。’
六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恐惧于五名杀人之怨
敌,恐惧第六拔利刃之闯入杀人者,而逃往他处。彼见一村落,房屋皆空虚而无人
住,入而手取任何空虚器物告众人曰:‘友!今群盗来破坏此空虚废弃之村落,友!
当作汝所应作。’
174 七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恐惧五名杀人之怨敌,
恐惧拔第六利刃之闯入杀人者,恐惧破坏村落之群盗,而逃往他处,彼恐怖于大水
流之此岸,但彼岸则安稳无怖恐,却无船可渡,又不见往返之渡憍。
八 其时,诸比丘!此人生起如是之念:‘此水流甚大,此岸有恐怖,彼岸则安稳
无恐怖,而无船可渡,又无往返之渡桥,我采集草木枝叶,以编为筏,依其筏以手
足操作,则安全到达彼岸。’
九 诸比丘!此人采集草木枝叶,以编为筏,依此筏以手足操作,安全到达彼岸。
婆罗门渡河流,到彼岸立于陆地。
一O 诸比丘!为使知其意义,余作此譬喻,而其意义即在此。
一一 诸比丘!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毒蛇,此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四大之
喻语。
一二 诸比丘!五名杀人之怨敌,此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二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二八
之五取蕴喻语。
一三 诸比丘!第六拔利刃之闯入杀人者,此乃喜悦、爱染之喻语。
一四 诸比丘!空虚之村落,此乃六内(处)之喻语。贤明有经验之智者,若以眼
175 而检点于此者,则唯见于无,唯见于虚,唯见于空。贤明而有经验者,若以耳……
以鼻……以舌……以身……以意检点此者,则唯见于无,唯见于虚,唯见于空。
一五 村落破坏之群盗者,诸比丘!此乃六外处之喻语。诸比丘!眼坏于可意不可
意之色(境),耳坏于……鼻坏于……舌坏于……身坏于……意坏于可意不可意之法
(境)。
一六 诸比丘!大水流者,此乃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明瀑流,此四种瀑流之
喻语。
一七 诸比丘!恐怖之此岸,此身见之喻语。
一八 诸比丘!安稳无恐之彼岸者,此涅槃之喻语。
一九 诸比丘!筏者,此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
定,此八支道之喻语。
二O 诸比丘!以手足之操作者,此精进努力之喻语。
二一 婆罗门以渡流到彼岸立于陆上者,诸比丘!此阿罗汉之喻语。’
[一九八] 第二 喜乐
※ 三 ‘诸比丘!具有三法之比丘,于现世多住于喜、乐。诸漏1灭尽之原由彼亦具有。
如何而为三法?乃护于诸根门、知节度于饮食、专心于觉醒。
176 四 诸比丘!比丘如何护于诸根门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2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彼若不摄护于眼根
住者,因此则有贪、忧、恶不善之法来袭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其眼根,守眼根达
成摄护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别相。
彼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以此为因,则贪、忧、恶不善法来袭于彼,然彼为履行摄
护意根,守意根,达成摄护意根。
五 诸比丘!恰如于平坦土地之四大路,调适栓系良马大车所备之刺针,巧妙之马
术师3调驭跨乘其上,左手执手纲,右手握刺针,随己所欲,往返于所适之方位。
诸比丘!同此,比丘为守护修习此六根,为修习制止,为修习调御,为修习安息。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二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三O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护诸根门。
六 诸比丘!比丘如何知节度饮食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4深为省虑摄取饮食物,不为戏奢,不为庄饰庄严,只为
住此身,以维持于此,防范危害,为利益梵行。‘如是,除旧苦,不生新苦。余有生
活之资,无过误,当有安乐住。’
177 七 诸比丘!恰如人有伤涂药,只为其愈,车轴注油,只为其运转。同此,诸比丘!
有比丘深为省虑摄取饮食,不为戏奢……安乐而住。’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为知于饮食量。
八 诸比丘!如何比丘为专心于觉醒耶?
诸比丘!比处有比丘,于日中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于夜初分经行安坐,
心除诸障碍法。于夜中分以右胁作狮子卧,一足叠于一足,以正念正智而起床之想
置于胸,前于夜之后分因起而出往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为专心于觉醒。
九 诸比丘!具此等三法之比丘,于现法多喜乐而住,彼亦具诸漏灭尽。’
注1 原文yoni cassa araddha hoti asavanam khayaya‘诸漏灭尽,始为彼之起源。’‘原
由’云云,是依注释之karanan c'assa paripunnam.
2 以下同一二O经六节。
3 调御可能马之驭者。
4 同一二O经之七节。
[一九九] 第三 龟
※ 三 ‘诸比丘!往昔有龟1,夕时沿河岸猎饵。诸比丘!野干亦于夕时沿河岸猎饵。
178 四 诸比丘!龟见野干由远而来猎饵,龟将首2作第五己肢分,藏于壳中不动,默
然而止。
五 诸比丘!野干亦由远处见龟,见而来至龟处,来则站立龟处[作念]:‘此龟首
为第五,其肢分中,俟其任何肢分转出时,立即捕彼拉裂而食。’
六 诸比丘!龟首为第五,其肢分中,任何肢分皆不转出,时野干则不得机会,厌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三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三二
龟而远去。
七 同于此,诸比丘!魔王波旬亦常时不断立于汝等之傍:‘愿我于此等,或依眼
得机会、或依耳……或依鼻……或依舌……或依身……或依意得机会。’
八 然则,诸比丘!须护于诸根门而住!以眼见色3,不执总相,不执别相,彼若
不摄护眼根而住者,因此则贪、忧、恶不善法来裂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其眼根,
守眼根,达成摄护眼根,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
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别相,彼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因此则贪、忧、恶不善法
来袭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其意根,守意根,达成摄护意根。诸比丘!于汝等护守
诸根门故,魔王波旬亦厌汝等而远去,如野干之不得机会而去。’
179 如龟肢分藏壳中
思虑比丘无依着
他无伤入于圆寂
任何者皆不得诽
注1 于原典示为‘龟’以kumma,kacchapa二语,于注释解此为同义语,故单一语译出。
kacchapa者kaccha即从腋,Pa是饮义。即信为从前肢腋之附着点而饮水。于名义灯,
此二语外还有nakka一语。
2 杂阿含经卷四三、四经有‘龟虫见来即藏六’之句。言龟为藏六即由此句而云。六是头尾加
四肢。然原典用sondipancamani ahgani之语,‘首为第五支分’之意,这想是尾之一除
外。
3 参照一二O经之六节,一九八经之九节。
[二00] 第四 木块(一)
一 尔时,世尊住于憍赏弥城之恒河畔。
二 世尊,见大木块于恒河顺流而下。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有见大木块于恒
河顺流而下否?’
‘唯然,大德!有见于此。’
三 ‘诸比丘!此木块若不着此岸,不着于彼岸,不沈1于流中,不被系上陆地,不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三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三四
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被涡流所取,内部不腐败,诸比丘!如是,其木块则向海、
趣海、而入海。何以故?诸比丘!恒河之流为向海、趣海、而流入于海故。与此同
理,诸比丘!汝等若不着此岸,不着于彼岸,不沈于流中,不系上陆地,不为人取,
不为非人取,不为涡流所取,内部不腐败,诸比丘!如是汝等则向于涅槃、趣于涅
180 槃、而入于涅槃。何以故?诸比丘!正见即为向于涅槃、趣于涅槃、入于涅槃故。’
四 如是说已。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此岸?何者为彼岸?何者为沈于流
中?何者为系上陆地?何者为人取?何者为非人取?何者为涡流所收?何者为内部
腐败耶?’
五 ‘诸比丘!此岸,乃此内六处之喻语。
六 诸比丘!彼岸,乃此外六处之喻语。
七 诸比丘!沈于流中,乃此喜悦染心之喻语。
八 诸比丘!被系上陆地,乃此我慢之喻语。
九 诸比丘!何者,是被人取者?此处有比丘与在家混住,共喜悦,共忧苦,于有
安乐之众中则有安乐,于有苦恼之众中则有苦恼,而起于应作当作之事,自专其心,
比丘!此者,称之为被人所取。
一O 比丘!何者为被非人取?此处有比丘,或2愿修梵行入某天子群,‘依此戒
181 行,或依梵行,或依苦行、梵行,我成天子或天子群之一,’比丘!此称之为被非
人所取。
一一 比丘!涡流所收者,此为五种欲之喻语。
一二 比丘!何者为内部腐败者耶?此有比丘,或为邪戒者、恶法者、不净者、可
疑之行为者、覆隐己业者,非沙门而公称为沙门,非梵行者而公称为梵行者,内心
腐败,漏泄尘埃之性者。比丘!此称之为内部腐败者。’
一三 其时,偶一枚牛者难陀,立于世尊之傍。
一四 时,牧牛者难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不着此岸3,不着彼岸,不沈流中,
不被系上陆地,不为人取,不为非人取,不为涡流取,内部不腐败。大德!我于世
尊之处可得出家、可得受戒欤?’
一五 ‘唯然,难陀!须将牛遣返于主人!’
‘大德!抚爱其犊牛等,亦当归去。’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三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三六
‘难陀!将牛遣还于主人。’
一六 于是,牧牛者难陀,将牛遣还于主人,来诣世尊之住处,白世尊曰:‘大德!
牛已遣返主人矣。大德!可得于世尊之处出家、受戒耶?’
一七 牧牛者难陀!得于世尊之处出家受戒。牧牛者难陀于受戒后不久,唯独一人
远离其他,精进专心不放逸而住4……
一八 尊者难陀,成为阿罗汉之一。
注1 杂阿含经卷四三,一一经‘不关洲渚。’
2 PTS本二语ekacco ekacco重叠,是衍字。
3 原文‘着此岸’是衍字。
4 参照六七经之一七节。
[二O一] 第五 木块(二)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于钦毗罗城之恒河畔。
二 世尊,见大木块于恒河顺流而下,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有见大
182 木块于恒河顺流而下否?’
‘唯然,大德!见矣。’
三 [以下同于二00经三节]
四 如是说已。尊者钦毗罗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此岸?何者为彼岸1?……
五~一一 [以下同于二00经四~一一节]。
一二 ‘钦毗罗!何者为内部腐败者。钦毗罗!此处有比丘!或知由有污由罪科2脱
出之道,对此履行。钦毗罗!此称之为内部腐败者。’
注1 以下同二00经之四~一一节。
2 PTS本单有vutthana,依此,以‘想不犯而止者,即有脱出之道’义译之,但暹罗本此
加na,因此意为‘不关知若犯罪者,将无脱出之道’。
[二O二] 第六 漏泄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三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二三八
一 尔时,世尊住于释迦族国,迦毗罗卫之尼拘律园。
二 其时,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所新建未久之集会堂,尚未有沙门婆罗门或其他人
等住于此。
三 时,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向世尊曰:‘大德!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所新
建未久之集会堂,尚无沙门婆罗门或其他人等进住者。大德!世尊请先住用。世尊
183 先用之后,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始当住用。住此迦毗罗卫之释迦族,乃为长时之
利益安乐。’
世尊默然承诺。
五 时,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知世尊已承诺,乃从座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
赴新集会堂。于集会堂之一面展敷铺具,设座席,备水瓮,挑油灯,然后来诣世尊
住处,如是白言:‘大德!集合堂之一面已展敷铺具,设座席,备水瓮,挑油灯,今
正是时,请受住用。’
六 于是,世尊着内衣,持衣、钵,与比丘众同赴新集会堂。洗两足已,入集会堂,
皆依中央立柱,面东而坐。比丘众亦洗两足,入集会堂,背依西壁,唯以世尊在前,
面东而坐。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亦洗两足,入集舍堂,依东壁,唯以世尊在前,
面西而坐。
七 其时,世尊当夜以大部分时间,对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以法语鼓励、激励之,
使之悦喜归去。曰:‘瞿昙等!夜将更晓,汝等当思今正其时。’
184 ‘唯然,大德!’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应诺世尊,然后起座,礼拜世尊行右绕
礼而去。
八 时,世尊于住毗罗卫之释迦族等离去不久,言尊者大目犍连曰:‘目犍连!比丘
众离却惛沉睡,目犍连!当由汝为比丘众说法,余因背部感痛,余欲伸舒背部。’
‘唯然,大德!’尊者大目犍连应诺世尊。
九 于是,世尊将僧伽梨衣折为四层,右胁在下,作狮子卧,左足置于右足上,正
念正智,胸怀起床之想。
一O 于此,尊者大目犍连言比丘众曰:‘友,诸比丘!’
彼比丘众应诺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大目犍连说示如下曰:‘诸友!我为汝等说漏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三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四O
泄之教法与不漏泄之教法,于此且谛听,当善思惟,我此当说。’
彼比丘等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唯然,友!’尊者大目犍连如次宣说曰:
一一 ‘诸友!如何为漏泄耶?
诸友!此处有比丘1,以眼见色,于可爱之色倾心,于不爱之色心相背离。不
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不能对所起之恶不
185 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
对可爱之法,心予倾向,对不爱之法,心相背离,不得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
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不能对所起之恶不善诸法无余灭尽。
一二 诸友!此比丘于眼所识之色,于耳所识之声,于鼻所识之香,于舌所识之味,
于身所识之触,于意所识之法,称之为漏泄。诸友!如是而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
为眼2而接近者,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魔波旬若为耳……为鼻……为舌……
为身……为意而接近,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
一三 诸友!恰如芦葺之家,或草葺之家,干燥无湿气,经年古旧,执点火草炬之
人,若从东方来者,则得烧其家之机会,得对境。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
由上方……由下方……无论由任何之方位,执火草炬之人,若来,则得火烧其家之
机会,得对境。同于此理,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魔波旬若为眼……为耳……为
鼻……为舌……为身……为意而接近,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
一四 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诸色为胜,而比丘不胜于诸色。诸声胜于比丘,比
186 丘不胜于诸声。诸香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香。诸味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味。
诸触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触。诸法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法。诸友!此比丘
为色所胜、为声所胜、为香所胜、为味所胜、为触所胜、为法所胜,谓不胜彼等。
于染污之性而来再生,则随有怖畏之苦果,当必至于未来生老死,恶不善之诸法胜
于彼。诸友!漏泄即如是。
一五 诸友!如何为不漏泄耶?
诸友!于此有比丘,以眼3见色,于可爱之色心不倾,于不爱之色心不背离,
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亦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法无余
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于可爱之
法心不倾,于不爱之法心不背离,正念现前,思虑无色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
第一 六处相应
二四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四二
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之法,无余灭尽。诸友!比丘于眼所识之色不漏泄,于
耳所识之声……于鼻所识之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所识之触……于意所识之
法,谓不漏泄。诸友!如是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以眼接近者,则魔波旬不得机会、
不得对境。魔波旬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者,魔波旬则
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187 一六 诸友!或以坚硬之粘土造尖顶阁,或尖顶阁堂,以湿土涂抹。虽有执点火草
炬人,由东方来,人亦不能烧其阁之机会与得对境……由西方来……由北方……由
南方……由上方……由下方……由任何方位虽有执火草炬人来,火则不能烧其阁之
机会与得对境。同于此理,诸友!如是住之比丘,魔波旬虽以眼……以耳……以鼻
……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魔亦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一七 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胜于诸色,诸色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声,诸声不
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香,诸香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味,诸味不胜于比丘。比
丘胜于诸触,诸触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法,诸法不胜于比丘。诸友!此比丘胜
于色、胜于声、胜于香、胜于味、胜于触、胜于法,而非谓不胜。彼胜再来生染污
之性,胜随伴有怖畏之苦果,胜当必至于未来生老死、恶不善法者。
诸友!不漏泄即如是。’
一八 是时,世尊起而行出,言尊者大目犍连曰:‘善哉!善哉!目犍连!汝为诸比
丘说漏泄之教法与不漏泄之教法。’
188 一九 尊者大目犍连此说已,世尊对此予以认证,欢悦之诸比丘,欣受尊者大目犍
连之所说。
注1 同一三二经之一O节。
2 cakkhuto于注释cakkhubhavena‘依眼’,为‘眼’。
3 同一三二经之一八节下。
[二O三] 第七 苦法
※ 三 ‘诸比丘!比丘因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彼见诸欲,彼见诸欲者,则凡
于诸欲彼不止住1欲贪、欲爱、欲迷、欲恼,彼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止
第一 六处相应 二四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二四四
住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
四 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色乃如是,色之生起乃如
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乃如是,识之生
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
尽。
五 诸比丘!如何而比丘见诸欲?彼若见诸欲,则不止住于诸欲之欲贪、欲爱、欲
迷、欲恼。诸比丘!譬如人于甚深之炭火坑,无焰、无烟而充满炭火,于此有愿生
不愿死,愿乐而厌苦之人来,此人被二人之强有力者,拉其手拖至炭火坑,彼将身
189 届之,此何故耶?诸比丘!此人知:‘我堕此炭火坑者,则以此为因或至死,或逢
等于死之苦。’诸比丘!以炭火坑为譬喻,比丘见诸欲,见彼诸欲者,则于一切诸
欲彼则不存止于欲贪、欲爱、欲迷、欲恼。
六 诸比丘!如何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存止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法?
诸比丘!譬如有人入棘多之园,彼之前有棘,后亦有棘,北亦棘,南亦棘,下亦棘,
上亦棘。彼以:‘棘勿刺我!’该由何处进或退耶?同于此理,诸比丘!凡世间有
可爱之相貌,快意之相貌,此于圣者之教,即为棘。
七 如是知者,当知摄护不摄护。
八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2以眼见色,心倾向于可爱之
色,心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不如
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
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
九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诸比丘!此有比丘3,以眼见色,心不倾向于可爱之
色,心不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如实知
190 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
身触触……以意识法。心不倾向于可爱之法,心不背离于不爱之法,正念现前,思
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恶不善之法,以此无余灭尽。
诸比丘!摄护者,当即如是。
一O 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4不善而有志望之
怀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薄弱,而彼则速舍此,排之、坏之、令归灭无。
第一 六处相应 二四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二四六
诸比丘!譬如于日中炽热之铁器上,滴落二、三滴水,其滴若迟落,即消耗迨尽。
如是,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不善而有志望之忆
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之薄弱者,而彼速将舍此、排之、毁之、归于灭无,
令归于无。
一一 诸比丘!如是,比丘悟知行与住,如是行者、住者,不止住贪欲、忧恼、邪
恶不善。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行、如是住,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
亲族等,即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恼?如何汝秃头持、而往来耶?汝
来!还汝卑俗之身,受用财宝,须行善业。’并持来财宝供奉。诸比丘!彼如是行、
如是住,舍戒、还卑俗人之身,无有如是之道埋。
191 一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向东、趣东、流东、而大群众携锹与笼,来令‘此恒河向
西、趣西。’诸比丘!当如何思惟于此?彼大群众可得将此恒河向西、趣西、流西
否?’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恒河乃向东、趣东、流东者,令此向西、趣西、流西为不易。复次,此
大群众必终至疲困。’
一三 ‘同于此理,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
血缘、亲族等,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令汝恼?如何汝秃头持,来往?
汝来!还汝卑俗人之身,以受用财宝,须行善业。’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
比丘,舍戒、还卑俗人之身者,无有如是之道理。何以故?诸比丘!无论如何之心,
长时向远离、趣远离、专注远离者,其转向于卑,无有如是之道理。’
注1 anuseti,anusayati随眠、止住,如是存在之意。取原典三节终anusavati,anusayati之
意。
2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0~一七节。
3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八~二四节。
4 参照九六经之四节。
第一 六处相应 二四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二四八
[二O四] 第八 紧叔迦1
※ 二 时,一比丘至另一比丘住处。此比丘问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
192 耶?’‘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
三 时,彼比丘对比丘之释答2,因不得满足,而赴一比丘住处,问此比丘曰:‘友!
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友!比丘如实知五取蕴之生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为清净。’
四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释答,而赴一比丘处,问此比丘言:‘友!比丘!为如
实知四大有生起之灭尽故,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五 ‘友!比丘凡如实知生起之法,皆是灭法故,友!此比丘之见为清净。’
六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之释答,而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
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于此,余在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
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
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余不满足于彼比丘之释答而至
193 另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
余答曰:‘友!如实知五取蕴之……四大有之……凡生起之法,皆为灭之法。友!
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大德!余不满足彼比丘之释答,乃来至世尊处。大德!
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七 ‘比丘!譬如有人从未曾见紧叔迦者,彼或到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曰:‘仁者!
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乃为黑者,宛如烧杭。’比丘!其时
紧叔迦一如斯男之所见。于是,比丘不满足其男之释答,或到另一曾见紧叔迦之男
处,问其男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为赤者,宛
然如肉片。诸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之所见然。于是……‘紧叔迦以皮剥、
194 荚破、宛然如尸利沙……如是言:‘仁者!紧叔迦乃枝叶密茂,荫浓如尼拘律树。’
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所见然。比丘!依彼等之信凭,此等善人照纯清之所
见,此等善人为释答者。
八 比丘!譬如国王之边土都城基础坚牢,城壁有六座坚牢之门,于其处有贤明有
能、有智之门卫,以遮上不知者,令知者通过。时由东方急来二使者,对其门卫如
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主于何处耶?’彼门卫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
第一 六处相应 二四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五O
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使者,向城主如实将使命传达,即顺来路归去。由西方……
由北方急来二使者,向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城主于何处耶?’彼门
卫对彼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之使者,如实向城
主以使命传达之,即顺来路归去。
九 比丘!余作此譬喻,为令知其意义,其意义则如是。比丘!都城者,即由此四
大所成,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溃、灭之法,即此身之
喻语。
比丘!六门者,此六内处之喻语。
比丘!门卫者,此正念之喻语。
195 比丘!急来之二使者,此止观之喻语。
比丘!中央之四衢街路者,即此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此四大有之喻语。
比丘!城主者,即此识喻语。
比丘!如实之使命者,即此涅槃之喻语。
比丘!顺来路者,即此八支贤圣道之喻语,亦即正见……正定等是。’
注1 kimsuka甄(坚)叔迦、紧祝迦、紧兽(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何’之意,花
树名。
2 panhavyakarana‘质问释答’之意,以应质问之反答。在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记
说’。
[二O五] 第九 琵琶
※ 三 ‘诸比丘!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眼所识之色1,或起贪欲、染欲、忿恚、
愚痴、嗔恚者,应制伏此心。谓:‘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路、
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于此,然则,汝于眼所
识之色,应制伏心。’诸比丘!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耳所闻之声……鼻所
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或起贪欲、染欲、忿恚、
愚痴、嗔恚者,由此应制伏心,谓:‘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
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此,然则,汝由此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五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五二
意所识之法应制伏心。’
四 诸比丘!譬如稻熟2,因稻田之守者放逸,食稻之牛闯入稻田而纵食至心满足
196 。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对六触处不行摄护,纵享五种欲至心满足。
五 诸比丘!譬如稻熟,因稻田之守者不放逸,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
此牛之鼻,由牢捉鼻,坚括于额之上部,坚括于额之上,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
将其纵放。
诸比丘!二度食稻之牛……
诸比丘!三度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以坚括
于额上,坚括于额上3,则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而纵放。如是,食稻之牛或入
村落或入森林,多休止所,多休卧所,而思起被搋鞭策之事,因此不再入稻田。与
此同理,诸比丘!于六触,比丘之心为直、正直,唯住立于内,静止单一而得安定。
六 诸比丘!譬如国王4或王大臣,有未曾闻琵琶之音者,彼闻琵琶之音,而作如
是曰:‘友!此何音耶?如是斯之爱、美,足以令人心狂而惑。’‘贵人!如是之
197 爱、美,足以令人心狂、惑之音,此是琵琶。’彼言:‘且去!将琵琶携来予余。’
彼等以此奉于王曰:‘贵人!此音如是可爱、美好,令人心狂而惑之琵琶。’王曰:
‘此琵琶于余为无用,唯将音带来与余。’彼等言于王曰:‘贵人!此所谓琵琶者,
有种种之成素,有大成素,由种种之成素而发音。’曰:‘缘于胴、缘于皮、缘于
掉、缘于首、缘于弦、缘于弓,又须人之适宜努力。贵人!如是琵琶有种种之成素,
有大之成素,由种种成素而发音。’彼王遂以此琵琶,碎为十分或百分,以此十分
或百分碎为一片片,一片片则以火燃烧,以火烧成灰,成灰或被大风吹去,或被河
川之急流漂去。如是彼言:‘凡称琵琶者,大众为此长时放逸流溺、此琵琶为虚伪
也。’
七 与此同理,诸比丘!比丘须于色之所趣,则以检色,受之……想之……行之……
须于识之所趣,则以检识。彼检色……受……想……行……识,原于彼或为‘我,
198 ’或‘我有’、或‘我之我’者,今则无此。’
注1 杂阿含经四三卷六经:‘眼识色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处,于彼诸心善
自防护。’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五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五四
2 kittha有稻或稻田之意。
3 upari ghataya(m)suniggahitam nigganheyya此段之意稍稍不明了,照此译待后日之
研究。
4 杂阿含经四三卷六经,过去世时,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琴及琵琶皆相当于vina。唯
依我们之通常观念,说琴,无宁较接近琵琶vina.
[二0六] 第十 六生物
※ 三 ‘诸比丘!譬如疮痒身,腐烂身之人,入于棘1之森林,萱与棘刺彼之足,引而
搔及疮烂之肢体。诸比丘!如是此人,因而渐感至苦痛不快。与此同理,诸比丘!
此处有比丘,入于村落或森林,遇所触者作如是言:‘此尊者如是作,如是行者,
为村落不净之棘。’得知此为棘,当知摄护与不摄护。
四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诸比丘2!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倾于可爱之色,
心背离于不可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
如彼起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
身触触……以意识法……心倾于可爱之法,心背离于不可爱之法,不使正念现前,
缺乏思虑而住;又彼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起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无余灭
尽。
五 诸比丘!譬如有人,捕得不同境界3、不同饵处之六种生物,以强绳绑缚。捕
蛇以强绳绑缚。捕鳄鱼……鸟……犬……野干……猿,以强绳绑缚。于中央作结,
199 同时纵放。诸比丘!其时,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此等六种生物,各各向己饵之世
界奔去。蛇入蚁塔……鳄鱼入水……鸟翔于空……犬入村落……野干‘入野墓’……
猿‘入森林’而去。诸比丘!此等六种生物倦疲时,此等生物则随其中之一多力者,
随彼之后,乃至服从于彼。比丘亦与此同理,任何人若不向身增修其正念,或不复
修者,则彼眼为可意之色所引去,彼背于不可意之色。彼耳为可意之声……鼻为可
意之香……舌为可意之味……身为可意之触……意为可意之法所引去,彼背离于不
可意之法。
诸比丘!如是为不摄护。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五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五六
六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4,以眼见色,心不倾于可爱之色,心不背于不可爱之色,
令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之恶不善法,
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
200 不倾于可爱之法,心不背离于不可爱之法,令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彼如实
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之护不善法,无余灭尽。
七 诸比丘!譬如有人,捕得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六种生物,以强绳绑缚。捕蛇
以强绳绑缚,鳄鱼……鸟……犬……野干……猿……以强绳绑缚。以强绳绑缚而击
于强杭或柱。诸比丘!其时,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此等六种生物,各各向己饵处
之世界奔去。蛇入蚁塔、鳄鱼入水……鸟翔于空、犬入村落、野干入野墓、猿入森
林而去。诸比丘!此等六种生物倦疲时,于同杭或近柱而立、或近坐、或近卧。比
丘与此同理,无论任何人,其身增修、复修正念,彼眼亦不为可意之色所引去,不
背离于不可意之色。彼耳……鼻……舌……身……意,不为可意之法所引去,不背
于不可意之法。
诸比丘!摄护即如是。
八 强杭或柱者,诸比丘!此乃向于身正念之喻语。然则!诸比丘!汝等于此:‘吾
等之身增修、复修正念,如坐骑、如贵器物之所实行、积集,于此应努力。’如是
修习。诸比丘!汝等应如是修习。’
注1 于英译,译为a swampy jangle(湿地之森)注释书,注为kantavana(棘之森)。
此较自然。
2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0~一五经。
3 visaya目的物,对象体,对境,境界。gocara有种种之意,于此是置动物饵之处,即
饵处,饵之意。
4 参照一三二之一八~二三节。
201 [二O七] 第十一 麦把
※ 三 ‘诸比丘!譬如诸比丘将麦把置于四衢街路,当时有六名手执连枷之男子,以连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五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二五八
枷打其麦把。如是,诸比丘!以六连枷打麦把,善打。复次,又有手持连枷之第七
男子来,以连枷打其麦把。如是,诸比丘!以连枷打麦把之第七男子,更为善打。
四 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眼为可意不可意之色所恼,于耳……于鼻
……于舌……于身……于意为可意不可意之法所恼。诸比丘!此无闻之凡夫,若为
未来再生而思念者,如是愚人,恰如为因第七连枷所打之麦把,乃更为善打。
五 诸比丘!往昔,天与阿修罗战斗时,诸比丘!阿修罗毗摩质多罗呼阿修罗曰:
‘汝等!天与阿修罗战斗时,若阿修罗军胜,天军败者,则以第五绳1缚诸天主帝
释天之首,共来余之阿修罗都。’诸比丘!诸天之主帝释天呼三十三天等曰:‘汝
202 等!天与阿修罗之战斗时,若天军胜,阿修罗军败者,以第五绳缚彼阿修罗主毗摩
质多罗之首,共来余之正法殿。’
六 然而于此战役,则诸天胜而阿修罗败。时,诸比丘!三十三天以第五绳缚阿修
罗主毗摩质多罗之首,共来诸天主帝释天之正法殿。
七 于此,诸比丘!阿修罗主毗摩质多罗之首被第五绳所缚。诸比丘!阿修罗主毗
摩质多罗作如斯思惟:‘诸天为正法,阿修罗为非法,因此,我今赴诸天之都耶?’
彼见己首解去第五绳,且饱尝五种天上之欲,以尽娱乐。然而诸比丘!阿修罗王毗
摩质多罗作如斯思惟:‘阿修罗为正法,诸天为非法。因此,我今赴阿修罗之都耶?’
彼见己首被第五绳所缚,且愿排除天上之五种欲。
八 诸比丘!毗摩质多罗之缚乃如是微妙,较此更微妙者为魔罗之缚。诸比丘!想
思者乃被魔罗波旬所缚,无想思者,则获解于此。诸比丘!‘我有’者,此为想思。
‘此是我’者,此为想思。我者,此为想思,‘我为无者,’此为想思。‘我是有色’
者,此为想思。‘我是无色’者,此为想思。‘我是有想’者,此为想思。‘我是无想’
者,此为想思。‘我是非想非非想’者,此为想思。诸比丘!想思为病2,想思为疮,
想思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心住无想思,’汝等当如是学习。
九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转动。‘此是我’者,此为转动。‘我’者,此为转
动。‘我是无,’此为转动。‘我是有色’者,此为转动。‘我是无色’者,此为转动。
‘我是有想’者,此为转动。‘我是无想’者,此为转动。‘我是非想非非想’者,
203 此为转动。诸比丘!转动为病,转动为疮,转动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转
动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第一 六处相应 二五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二六0
一O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震动。‘此是我’者,此为震动。‘我’者,此为
震动……诸比丘!震动为病,震动为疮,震动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震动
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一一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戏论。‘此是我’者,此为戏论。‘我’者,此为
戏论。……诸比丘!戏论为病,戏论为疮,戏论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戏
论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一二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慢心。‘此是我’者,此为慢心。‘我’者,此为
慢心。……诸比丘!慢心为病,慢心为疮,慢心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慢
之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毒蛇品第四[终]
204 其摄颂曰:
毒蛇喜乐龟
木块二漏泄
苦法紧叔迦
琵琶六生类
并且与麦把
第四之五十品摄颂:
悦喜消尽品
广说为六十
依于海毒蛇
第四五十品
明说经集中
注1 缚两手两足,更繁首故,首为第五绳所缚。
2 原典raga虽有染欲,杂阿含经四二卷六经有为‘病’。注亦有roga,看raga是roga之
误,故译为病。于汉译大约为‘病、痈刺。’
第一 六处相应 二六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