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二章 第一节 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二章 第一节 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禅宗语言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奇特性,也在于它的复杂性。对于禅籍文本而言,宗教学家看到佛法自性,哲学家看到现象本体,文学家看到诗性修辞,民俗学家看到风俗习惯,社会学家看到社会属性,文献学家看到版本文字,语言学家看到语法词汇,逻辑学家看到诡辩悖论。有鉴于此,所以我们主张在以禅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多学科知识的相互借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研究。
其实,当今已有不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可资借鉴。比如由语言学和社会学结合而形成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我们可借用来探讨禅宗语言的社会属性与特质,说明其语言表达形式的社会根源。从社会语言学入手研究禅宗语言,就需要了解禅宗传法的基本形式,了解禅宗僧团与其他佛教教派的区别,了解禅宗的《百丈清规》以及 普请法 等等。总之,要了解禅宗语言生成、流行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反过来探讨禅宗语言的社会属性。比如,布莱特(W.Bright)研究的七个内容: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听话者的身份,会话场景,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平民语言学,语言变异程度等,都可借用来研究禅籍中的对话,诸如参学者、祖师在什么场景下进行的对话,对话有什么样的社会方言背景,在南方和北方、山林和京城禅宗对话所使用的语言是否有变异,如此等等,也就是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禅宗语言的变异。目前已有学者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如陈海叶的《唐宋禅宗语录: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路径》(《觉群学术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就作出初步尝试。
语言学的哲学思考也是禅宗语言研究的一条道路,就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一思路,探讨禅宗发展进程中 语言与世界 的关系,禅语的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问题。不同时代的禅宗具有不同的存在,因而其面临的语言与世界的哲学思考也就各有不同。比如,唐代禅宗的主流是信奉 平常无事 , 即心是佛 ,无条件地承认现有的自己,那么在对语言的使用上,也就非常朴素自然,如宋僧惠洪所说: 古人纯素任真,有所问诘,木头、碌砖随意答之,实无巧妙。 (《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题云居弘觉禅师语录》)而宋代禅宗则越来越趋向提倡 妙悟 ,即打破现有的自己而追求开悟,那么在语言的使用上更多诡谲的 活句 ,力图将语言推向无理路的状态,以达到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的境地,从而导致打破漆桶似的恍然大悟。唐代禅宗是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宋代禅宗是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各自对 语言与世界 关系的认识如何?各自又有什么样的语言策略?虽然周裕锴等人曾有过论述,但其间尚有很多内容细节值得进一步探讨。
或可借鉴历史研究的方法,从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linguistics)的角度切入,比较唐五代和宋元禅籍之间语言的异同,揭示出其间语言变化的社会外因和宗教内因。虽然唐五代的禅籍和宋元禅籍属于同一种语言,并非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谱系所致力的对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唐宋禅籍语言文字的梳理比较,揭示出早期禅籍和后期禅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由此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在禅语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这样的历史比较研究,可在早期禅籍《六祖坛经》、《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临济录》与后期的《碧岩录》、《大慧语录》的对比中进行,也可在《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乃至更晚的《指月录》的对比中进行。看看早期禅籍和晚期禅籍中,有哪些言说方式、修辞方式发生了变化,哪些旧的词汇和表达法消失了,哪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法诞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当今有学者提出 宗教语言学 的概念,这也是一个可考虑的途径,从宗教学的角度探究禅宗五家七派各自的语言个性。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虽然同属南宗,继承六祖慧能的衣钵,但自中唐便已分裂为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两个不同的禅系,宗教实践和语言风格也有相应的差异。前人说临济宗禅法峻烈,云门宗禅法简捷,曹洞宗禅法绵密,其实就是指各宗派的传法时的言说特点。这方面,杜松柏的《禅学与唐宋诗学》、吴言生的 禅学三书 有一定的涉及,且有较好的悟解,但如何 峻烈 ,如何 简捷 ,如何 绵密 ,尚缺乏严格的现代学术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说明,因此关于五家七派禅籍的语言个性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同时,这种宗教语言学的方法能结合禅法和语言双方的性质,可将研究推向严密精确,以避免一般禅宗语言研究不顾宗派差别而笼统打包的空疏浮泛的状况。这方面,可根据宋僧智昭《人天眼目》的提示,去追根溯源,辨彰考镜。
此外,还可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切入,讨论禅籍中词语的民俗语源,或探讨禅籍中创造的词语对民俗语言的反馈。这个角度尤其适合研究禅籍俗语词特别是俗谚语。曲彦斌在《关于禅籍俗语言的民俗语源问题》一文中指出,所谓 禅籍俗语言 不外两种情况:一是汉语口语中约定俗成的民俗语言固有语料;二是缘禅文化而衍生的民俗语言语料。比如 猢狲带席帽 、 火官头上风车子 、 双陆盘中不喝彩 等等,从民俗方面探究 席帽 、 火官 、 风车 、 双陆 诸事物的内容,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些谚语的含义曲彦斌《关于禅籍俗语言的民俗语源问题》,《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4年2月。。关于禅宗自己创造的谚语对民间的反馈,也值得我们注目。正如清钱大昕《恒言录》所说: 俗语多出于释氏语录。如 弄巧成拙 ,庞居士语也;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邓隐峰语也; 抛砖引玉 ,赵州禅师语也; 千年田,八百主 ,如敏禅师语也。 (卷六释 俗语 条)这些谚语在先前的典籍中未见记载,首见于禅宗的语录和灯录,而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参见范春媛《禅籍谚语研究》第四章《禅籍谚语的来源及演变》,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禅语和民间俗语之间的互动,借鉴和反馈,也将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
更具综合性质的还有所谓 文化语言学 的维度,跨越语言、哲学、政治、宗教神话、文学艺术、民俗等等,且不管这种无所不包的综合语言研究的操作性如何,至少它可以启发我们认识禅语性质的思路。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