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圆持法师:佛教伦理 第三章 第一节 思维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8日
来源:   作者:圆持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圆持法师:佛教伦理 第三章 第一节 思维

  概 述

  思惟即人的思想活动。佛教将思惟作为人生的根本问题加以对待,于伦理道德上更是如此。就思惟的正面而言,往往称为“正思惟”、“正作意”、“如理作意”、“善思”等。反之,可知。思惟是决定人生和社会善恶与一切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正确的思惟决定正确的行动,邪恶的思惟决定邪恶的行动。今天,许多人倾力于外在的声色名利,而漠视内在的思惟修养,致使烦恼丛生,苦海无边,社会道德沦丧,各种犯罪问题难以遏制。

  思惟属于“八正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于第四篇中已有介绍,研习本篇时宜相参照。

  本篇分为两章,主要从善恶两方面阐明了佛教对思惟的有关认识。

  第一章  善思惟

  提 要

  本章由十四节组成,主要指出了善思惟的道德意义以及相关的问题。依其内容分作六类。第一、二节为一类,对正思惟作了界定和种类区别;第三节为一类,指出了唯智人才能善思惟的道理;第四至第十一节为一类,说明了善思惟的道德意义和其它相关意义;第十二节为一类,列举了思惟的应有内容;第十三节为一类,强调了思先于行的重要性;第十四节为一类,说明不思而行的作为不具有善恶罪福的结果。

  第一节  何谓正思惟

  (一)

  云何正思惟?谓以智慧分别拣择,令身、语、意三业无失,离诸过咎,是名正思惟。

  《佛说法乘决定经》卷中,《大正藏》第十七卷657页B17-19行

  (二)

  何名正思惟?谓离邪思。邪思法者,起不正见,发贪、瞋、痴。远离如是,名正思惟。

  《佛说决定义经》,《大正藏》第十七卷653页C3-4行

  第二节  三种善思惟

  三善思惟是佛所说,谓离欲思惟,无瞋思惟,不害思惟。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上,《大正藏》第一卷227页C15-16行

  第三节  智人善思惟

  如有智人能善思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大正藏》第八卷866页A10行

  第四节  善思净意识

  能净于意,善思惟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四,《大正藏》第十三卷23页B6-7行

  第五节  善思心无恶

  善思惟时恶不善法不令入心。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大正藏》第十三卷208页B28-29行

  第六节  善思远罪垢

  以意善思惟,常远彼罪垢。

  《诸法集要经》卷第八,《大正藏》第十七卷499页B13行

  第七节  善思不造恶

  因于善业思惟力故,不造诸恶。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69页C16-17行

  第八节  善思生诸善

  (一)

  一切善法无不因于思惟而得。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大正藏》第十二卷512页B28-29行

  (二)

  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正思惟者。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大正藏》第二卷201页B26-C7行

  第九节  善思诸法成

  善思惟者,于现在世若未来世常得胜乐。随何等事善思惟作则无诸过?意如是念:贪欲等垢常行恶道,应令尽灭。以不净法除贪欲垢,以慈悲法除瞋恚垢,以观智法除愚痴垢。如是皆以心善思惟故能除灭,非不善意而能除也。

  若恶思惟不能成就世间之法,要善思惟则能成就。是故当知,一切诸法善思惟作则得成就。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五,《大正藏》第十七卷323页B12-20行

  第十节  善思得安乐

  云何而得寂静安乐?若乐自利修善思惟,烦恼苦等于后不生。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八,《大正藏》第十七卷442页B13-15行

  第十一节  正思内强缘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芻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为诸有学未得心者,希求无上安乐果时,作内强缘如正作意。所以者何?彼诸有情因正作意所求皆遂,谓断众恶修习诸善,得无杂染真净之身。

  《本事经》卷第二,《大正藏》第十七卷670页C23-27行

  第十二节  思惟之内容

  云何思惟?所谓若义,若乐,若苦,若作意,若安住,若艰难,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

  《显扬圣教论》卷第二十,《大正藏》第三十一卷579页A21-22行

  第十三节  先思而后行

  (一)

  先思后作业。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五,《大正藏》第十卷409页C18行

  (二)

  先思而行。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大正藏》第十一卷473页C16行

  第十四节  无思作无罪

  若先不思惟当时卒作,是人不得业所摄罪。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67页A17-18行

  略 解

  第一节“何谓正思惟”。此节集相关资料两条。其一说:“云何正思惟?谓以智慧分别拣择,令身、语、意三业无失,离诸过咎,是名正思惟。”其中“智慧分别拣择”即是正思惟。具体而论,即是能够以智慧去分辨善恶是非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正思惟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握身口意无失、离过。通过此节可知,正思惟并非只是指单独的思惟活动,而是同时包含了对行为的支配作用。

  第二节“三种善思惟”。此节说:“三善思惟是佛所说,谓离欲思惟,无瞋思惟,不害思惟。”“欲”与“瞋”的含义于前已释。“不害”义指不侵害他人乃至一切众生。此三种思惟,是导人向善的根本。

  第三节“智人善思惟”。此节说:“如有智人能善思惟。”智人与善思惟是一体两面或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智人之所以有智在于善思惟,而唯能善思惟才成其为智人。

  第四节“善思净意识”。此节说:“能净于意,善思惟故。”净意与善思也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的关系。净意须善思,唯善思才能净意。

  第五节“善思心无恶”。此节说:“善思惟时恶不善法不令入心。”心即是思。人心非此即彼,以善思惟充实于心,心才不易生恶。

  第六节“善思远罪垢”。此节说:“以意善思惟,常远彼罪垢。”“罪垢”义指一切恶不善法。唯意善思惟才能使人身、口、意三业远离一切罪恶。

  第七节“善思不造恶”。此节说:“因于善业思惟力故,不造诸恶。”此说于第六节相比虽含义相当,但表达更直接。

  第八节“善思生诸善”。此节集相关资料两条,阐明了正思惟对善的决定意义。其一说:“一切善法无不因于思惟而得。”其二则阐明了“正思惟”在八正道中的决定性影响。

  第九节“善思诸法成”。此节首先概括说:“善思惟者,于现在世若未来世常得胜乐。随何等事善思惟作则无诸过?”此说指出善思惟除了能获得人生殊胜的快乐外,还可以避免各种过失。于最后又总结说:“若恶思惟不能成就世间之法,要善思惟则能成就。是故当知,一切诸法善思惟作则得成就。”“世间之法”概指士、农、工、商等社会一切事业。凡世间诸法的善恶成败无不取决于人的思惟。如为官,若以善思惟,即可造福于民并利于政基,若以恶思惟,必易贪婪与暴戾并损于政基。

  第十节“善思得安乐”。此节说:“云何而得寂静安乐?若乐自利修善思惟,烦恼苦等于后不生。”此说从自利的角度指出了善思惟的重要意义。“寂静”义指烦恼消除的境界。

  第十一节“正思内强缘”。此节中说:“我观世间无别一法为诸有学未得心者,希求无上安乐果时,作内强缘如正作意。”“有学”本指对小乘四果前三果的修学。因前三果属有可学之道而名有学。佛教修学须如此,世间一切事业亦须如此。研习本节时宜与第九节相结合。

  第十二节“思惟之内容”。此节说:“云何思惟?所谓若义,若乐,若苦,若作意,若安住,若艰难,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此节举出了人应思惟的内容。“作意”一词于《俱舍论》卷四中解释说:“作意,谓能令心警觉。”《成唯识论》卷三中解释说“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第十三节“先思而后行”。此节集相关资料两条,其一说:“先思后作业。”其二说:“先思而行。”通过上述十二节可知本节的意义所在。

  第十四节“无思作无罪”。此节说:“若先不思惟当时卒作,是人不得业所摄罪。”“卒作”义指无事先计划的即兴行为,其不属于有意造作的恶业范围。如世人不慎伤人与有意伤人的罪过即有本质性的差别。

  第二章  不善思惟

  提 要

  本章集中了佛教经典中对不善思惟的论述,共由四节组成,依其内容差别分为两类。第一、二节为一类,指出了不善思惟的种类和原因;第三、四节为一类,指出了不善思惟的结果。

  第一节  三不善思惟

  三不善思惟是佛所说,谓欲思惟、瞋思惟、害思惟。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上,《大正藏》第一卷227页C13-14行

  第二节  不善思及因

  三种不善思惟,所谓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此之三种不善思惟因何而起?当知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

  《佛说略教诫经》,《大正藏》第十七卷744页C25-27行

  第三节  邪思生诸恶

  (一)

  所有无量恶不善法,一切皆由非理作意为根本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七,《大正藏》第二十九卷608页A3-4行

  (二)

  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所谓不正思惟。

  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邪见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见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不生,已生者令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大正藏》第二卷201页C10-18行

  第四节  邪思生贪欲

  一切有情皆由不正思惟如理作意,故生于贪欲。夫贪欲者,分别所起。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卷256页A7-8行

  略 解

  第一节“三不善思惟”。此节与第一章第二节相对应,其义易知。

  第二节“不善思及因”。此节前半部分说:“三种不善思惟,所谓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五欲”概指“财、色、名、食、睡”。此五欲非出家修道人所应思慕。佛教虽不禁止在家人如法予以追求,但因其为孳生罪过之源,故要求在家人勿邪追求。所以经典中曾以冬日生火取暖为喻说明此理。后半部分说:“此之三种不善思惟因何而起?当知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无明”又名“愚痴”。有关道理于第二篇“五戒与十善”、第二十一篇“智愚”中已作详释,参阅便知。

  第三节“邪思生诸恶”。此节集相关资料两条,其一说:“所有无量恶不善法,一切皆由非理作意为根本起。”“非理作意”即是邪思或恶思惟。其二前半部分阐明了不正思惟是一切不善法增广的根源,后半部分则阐明了不正思惟是使人退失正见或行八不正道的主导。

  第四节“邪思生贪欲”。此节说:“一切有情皆由不正思惟如理作意,故生于贪欲。夫贪欲者,分别所起。”此说明确指出不正思惟是人产生贪欲的根本原因。凡人所产生的贪欲,无不因错误的思惟而造成。当今社会贪渎风行,人欲横流,无不是邪思邪想不正思惟不善思惟的结果。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