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大安法师:临终昏沉能往生吗? (等答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7日
来源:   作者:大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安法师:临终昏沉能往生吗? (等答疑)

问:总想去东林寺闭关,一直也没有去成。几年来经常看您讲的VCD,今天能在大佛寺看见您来讲经真是特别高兴。学生有几个问题,请开示,人在临命终时,昏沉,提不起佛号,有人助念能否往生?

答:阿弥陀佛慈悲至极,知道我们大部分人临命终时都有种种的障碍,包括昏沉。昏沉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昏沉啊,我们深层的意识——第七识、第八识,有着阿弥陀佛光明的注照啊,神识第八识往生跟第六识昏沉没有关系的。我们平时具足信、愿、行,临终的时候也有往生的愿望,没有后悔,没有退转,阿弥陀佛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安稳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一点不要担心。如睡梦去也是往生。可能大家还是觉得有疑惑,因为听惯了很多:临终这一声一定要在“阿弥陀佛”上才能往生,最后没有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个话,你猛的一听好像也有道理,如果从激励大家用功念佛来说,也有它正面的道理,也有它一点作用。但是你把这个作为往生的唯一的一个状态,可能就让很多人内心不安了:“我能不能做到临终这一念就在阿弥陀佛上啊?忽然有一个横死,有个水灾,有个地震,我这一念没有在阿弥陀佛上,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他有很多的恐惧不安。那么这种恐惧不安,难道是念佛行人的正常状态吗?《无量寿经》不断地说,你具足一念清净的信心,至心回向,即得往生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十念”是通平时的,也通临终的。你平时具有十念,阿弥陀佛的愿力都紧紧地摄受啊,都会临终来接引哪。所以佛在经典当中讲,就好像一棵树,它已经向西方倾倒了,最后锯下来——无论从哪个方向锯,它都是向西边倒的,它这种惯势已经出来了。阿弥陀佛二六时中都在关心我们,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是临命终时。我们临命终时包括横死、水灾、火灾、地震,这些我们认为是突发事件,但是这个在阿弥陀佛眼里都是正常的,因为我造作了种种的恶业,会有种种的死亡的状态,这都是正常的。但是无论是什么情况,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一定要兑现的。兑现不了,他还被世间的这些昏沉、这些自然灾害所障碍,那说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满的,难道有这个事情吗?要相信阿弥陀佛对我们临终这种接引的方案,早已经给我们设计好了,预备好了。你放心好了,把握当下,信愿持名,安心、放心地等待临命终的一刻。无论是你睡梦状态,还是昏沉状态,还是清醒状态,阿弥陀佛都能保证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要放心。

问:能提起念佛和忆佛的心,和打妄想的心是不是一个心?

答:你说有心吗?心在哪里啊?所以我们这个佛教讲,心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内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指我们的肉团的心,有的是指攀缘的心,有的是指我们的妙明觉心。那么这个心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一切缘生法,自性本空。《楞严经》首先是七处征心,阿难尊者也认为有个心,结果心在哪里呀?心在外面呢?还是在里面呢?还是在中间呢?还是在根内呢?真的,都没有,这就害怕了——众生说没有心。你能够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的真心就现前了,这就是我们的性体呀。那么我们打妄想的心是心意识,但是这个妄想的攀缘心,也是从我们真如——真性里面显现出来的。所以常常比喻为水和波的关系:这个波浪、水泡在那里,但是它全体都是水,都有它的湿性——性是同样的。你这个水在那里是有湿性,你是波涛也有湿性,你变成冰块也是有湿性。所以这就是从好比湿性的佛性来看,真如自性来看,它都是平等的,都是不二的,但是它的表现形态随着它的缘起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开始无论是忆佛、念佛,只要有能有所——有主客体的东西,都是妄心,都是生灭的心。但是我们的妄心原来是牵扯在五欲六尘那种不好的境界上,现在我们是把这个念头,系缘在那种清净的、让我们觉悟的这种境界上,是换了一个境界,但是都是生灭心。换一个对境,它的方便就在这里。如果一下子叫我们无念,无相,无住,我们做不到,还是有念,还有有相,还是有住。但是换一个住的对象,那么这个佛号是无生的、清净的实相,所以住在这个佛号上就能够契入到无生、无念、无相的理体上去。这就是指方立向,住相证果:住在名号之相,能够证到实相——不生灭的佛果。这就是从有念契入到无念,从往生契入到无生的一个方便、一个转化。所以我们只要有这个心,有这个念,都是妄念。真心是什么?真念是什么?就是无念。离念才是灵知,才是佛的境界,才是无量光、寿。所以我们常常讲真、妄土——真心、妄心所变。如果把这个真心表达成一个圆的话,那么里面会有微尘数的刹土,我们的这个《阿弥陀经》表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十万亿佛刹的空间的概念、距离的概念,就是建立在我们妄心的基础上。妄心里面有十万亿的距离;如果是真心现前的话,这个过十万亿佛刹的极乐世界也在我们的真心之内。我们一念真心是含裹虚空法界,含裹极乐世界的。这是广大无虚空的、遍周法界没有边际的一个真如自性的心,这就叫真心。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契证到这个妙真如性,就是常寂光——涅槃的常、乐、我、净。所以他就是要经过从妄心——生灭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彻证无念的心体,这就“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理和事、真妄之间要把它辨别清楚。所以最终念佛三昧就没有心了——无心。佛是无心的,无心才能够恒顺一切众生的心——佛是以众生心为心。佛没有心,要了解这个道理。

问:我有一位同修,看了一张碟片,叫《五年后作真菩萨》八小时听经,八小时念,说五年后最高可以得到分证位。请法师慈悲开示,这种修行方法可行吗?

答:哦,原来是这样。这里就得要辨识一下了。天台“六即佛”——智者大师非常慈悲——“六即佛”它的理论架构,对治两种偏执。一种是自卑,觉得是凡夫:“我哪可能修行,我哪可能成佛呀!”针对这种自卑,就是“即”,你就是!你有这种资质,你绝对可以!从“即”这个字,提升我们对内在的佛性的明识,产生自信、自肯、自尊、自重,叫做内重己灵啰。但是又怕一切众生未证谓证——没有证到说自己证到了;未得谓得,还说“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然后他就没有领会真实的意思,他就说:“哎!我现在就是佛了。”你搞错了,你说你是佛,就是打大妄语了。所以他就用“六”来讲一个凡夫到成佛的六个阶段。是有阶梯的,不能随便说的。

好,那么“六即佛”怎么去理解?第一,“理即佛”,理即佛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含识蜎飞的生命体都有佛性,这是理具的。“名字即佛”,就是透过佛经的讲解,或者善知识讲解,从名相概念上、文句上知道这桩事情,开始修行,这就是名字即佛。在名字即佛当中可以开悟,这是第二位。第三位,就是“观行即佛”,就是止观啦,菩萨行啦,这叫圆教五品弟子位,观行即佛在名字即佛之上,能够伏住烦恼——见、思惑可以伏住,但是见、思惑没有断。再第四位就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不仅伏住了见、思惑,而且他断了见思惑。“分证即佛”是第五位,分证即佛是什么位子?不仅断见、思惑,而且侵断尘沙,破一品无明,成为跟佛一样的同生性——所证到的那个性跟佛是同体的。这个分证即佛之下属于异生性,他没有破尘沙,所以他的性跟佛所证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分证即佛就是代表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的这个四十一个阶梯,分证即佛都叫法身大士。再第六位就是“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就是把所有的四十一个无明以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全都断尽,朗然大觉,这就是成佛了——妙觉位。是这六个阶梯。好,这些天台的“六即佛”的一般的理论构架,大家应该懂得——它有必要性。

知道这个以后我们来看,“分证位”是什么?第五位的“分证位”,法身大士呀。法身大士,一般人能够说的吗?有这个本事吗?好,我们来看,南岳思大禅师是天台的祖师,一生有大智慧、大神通、大辩才,是智者大师的老师,他所示现的就是“相似即佛”。连南岳思大禅师都没有得到分证位。好,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实际的创导者,称为“小释迦”,也是一生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临终念佛往生的。智者大师所示现的是圆教五品位,就是“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什么水平呢?就是见、思惑没有断,只是伏住了烦恼——伏住了见、思惑,这是智者大师的示位。好,那么藕益大师是什么水平呢?临终弟子问:“你证到什么水平。”藕益大师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藕益大师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是不仅见、思惑没有断,连伏都没有伏住。见、思惑虽然没有伏住,但是在这个名字即佛的位子上,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是这个位次。

所以要破无明谈何容易?要断见、思惑谈何容易?我们这个时代众生谁能超过藕益大师、智者大师?连藕益大师、智者大师都是这种“名字即佛”、“观行即佛”位,现在谁还可以说自己得到分证位呀?你说分证位真像一个山沟里面的穷民,说自己能成为皇帝一样的狂妄啊。所以大家可千万不要去听这些话,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众生能够得到分证位——可以非常保险地这样说。大家好好看看印光大师给永嘉某居士的第五封信,就专门谈这个问题。印祖说,这三位祖师临终示位,就是为了怕后面的众生以凡滥圣——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所慈悲地示现,他们对我们的恩德真的就是粉身碎骨都难以报答,就是为了预防后人这样的一个狂妄。只要读《印祖文钞》的人,一看这个所谓的五年以后你得分证位,就知道这个完全是站不住脚的,大家千万不要去信这个观点。大家都很严肃,呵呵,轻松一下。分证位也是可以得到的,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阿鞞跋致啰,你就是菩萨啰。要做真菩萨,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做。

问:念佛时、诵经时总是掉眼泪,需不需要控制?

答:你控制它干什么?当一个小孩见到久别的母亲——非常突然,在拥抱、在掉眼泪的时候还要控制吗?尽情地流,流完了就好了。

问:打坐念佛时是佛号念得愈慢愈好,经常用心默念会不会伤到心脏?
答:念佛能够治心脏病,怎么会伤到心脏呢?阿伽陀药万病总治,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问:怎样解释“心念心听”和“心念心忆念佛”?

答:“念”有时候是声音出来你就听,有时候心里默念。心里默念所系缘的对境还是弥陀的名号,但你默念当中也有音声之相,用你的细微的闻性听到这个音声之相,它也能够摄住这个心不至于散乱。念佛无论用什么方法,以“摄心”作为一个标准。能够摄心,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广州大佛寺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