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八 观心的诀窍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9日
来源: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八 观心的诀窍

 

  在所有加行以及寂止修法修完,还没有修大圆满的正行之前,介于正行和前行之间,有一些接近大圆满的修法。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宣讲的一个观心诀窍。

  一、提出见解

  具体包括两个阶段:

  (一)万法由心起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究竟如何?

  有人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精神由物质创造,是物质的产物。

  但事到如今,此说法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了。科学发达以后,科学家们很头痛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给物质下定义,因为他们越研究越发现,物质是虚幻的,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东西。

  其实,世界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更不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是一种幻像。物质或世界,是由心创造出来的,是精神的产物。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大至三千大千世界、六道轮回,小至生活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精神的一种幻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所有现象,实际上就是内心的一种投影,中观称之为自显。也即自心投影出来的现象,而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个观点既不像唯识宗讲的“万法唯心造”那么复杂,也不等同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或显宗佛经的类似说法,而是无上密宗自己特有的观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思维,内心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内心是世界的创造者;第二,内心是世界的感知者;第三,内心是世界的毁灭者。就像做梦的时候,心是梦境的创造者,也是梦境的感知者,醒来的时候,它又是梦境的毁灭者一样。

  其一,任何物质自身,包括石头、砖块、钢筋、水泥、汽车等无情物都没有精神,故而不会产生幻像。只有精神,才会产生幻像。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幻相,所以,它只能是精神创造的。

  其二,世界的好与坏,大与小,善与恶,痛苦与快乐,都是物质无法感受的,而只能是精神的感受。

  内心首先创立一个世界,然后由它自己去感受。如果心不感受,任何人都不会知道世界的存在。

  比如说,如果没有眼识,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则对这个人来说,世界就与不存在完全一样;如果没有耳识,听不见任何声音,则外边的任何声音对他来说,也与不存在完全一样。同理,其它任何外境都是这样。

  如果把一个人当成心里最亲的人,一旦他有任何不测,就会非常痛苦;如果把同一个人当成自己最恨的仇敌,那他的死亡或倒霉,或许对多数人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如果把此人看做与己无关的普通人,则即使他死了,也是麻木不仁的无记感觉。可见,客观上并没有所谓的敌人或亲人。冤与亲,都是我们的内心决定的。眼耳鼻舌身没有参与这个决定,阿赖耶识也无权参与这个决定,一切都是第六意识在做主。

  如果仇人与亲人是客观存在的,则仇人就应该永远是仇人,亲人也永远是亲人。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月的亲人,下个月有可能变为仇人;这个月的仇人,也可能下个月就是密友。比如,我们会认为,父母都是亲人,其实也不一定,如果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不是外境的变化,而是自心的感受在变。

  如果意识不喜欢一个人,哪怕他对自己比父母兄弟还上心,但自己仍然不会爱上对方;反之,有些人对自己非常冷淡,甚至经常欺负或故意伤害自己,但自己却偏偏犯贱要喜欢这个人。这都是内心的观念在作怪啊!

  如果内心不去感受世界,则再大的幸福与再大的痛苦都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说,假如一个人的亲人车祸死了,而且死得很惨。在他还不知道消息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感受,因为他的心还没有感受到,所以就像没发生一样。一旦得知这一噩耗,心感受到了,痛苦也会随之而至。如果第六意识不去创造与感知,世上就没有这么多复杂的东西和关系。

  以跳舞为例,舞蹈本身不是人,而是人的一种运动。如果舞蹈是人,则演员随时都应该在舞蹈。同样,幸福本身也不是外境,而是人的一种感受。如果幸福是外境,则幸福的外境应该永远带来幸福。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如果内心感受不到幸福,则幸福也不存在。比如说,有人觉得当高官幸福,而有些人却喜欢低调,不喜欢当官。如果做官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则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领袖应该最幸福,但事实上二者并不是等同的。如果让不想当官的人去当官,他就根本感觉不到幸福,反而觉得活受罪,因为他的第六意识认为这不幸福。但如果他的观念转变了,有一天他也认为有权有势很幸福的话,官位就能给他带来一时的幸福。反之,有些以当官为乐的人,你让他去当老百姓,或是去静处修行,他会满腹苦水。但在当了三五年老百姓,或是在山里修行一段时间,他心里慢慢适应,观念转变了,觉得当老百姓或修行人没压力、没忧愁,自由自在的同时,还可以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他就会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同样,很多人认为,监狱剥夺了人的自由,所以蹲监狱最痛苦。但有人却在监狱里过得悠然自得,甚至还能心无旁骛地修行。

  有一本书,叫《幸福是什么》。其内容,是全球155位大师共同谈论什么是幸福。虽然每个人的说法和观点都不一样:有些人认为,家庭和睦就是幸福;有些人说,稳定的收入就是幸福等等。其实这些根本不是幸福的本质。

  有些人即使家庭非常和睦,收入也很稳定,但他却感觉不到幸福。其实,幸福就是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除此以外,任何人都找不到什么外在的幸福。

  我们有证据证明,幸福、痛苦是心创造的。比如说,如果内心觉得满足,则无论外在环境如何艰苦,都不但无所谓,而且自得其乐。不要说像米拉日巴那样高境界的修行人,很多普通修行人都是如此,他们生活简朴,却乐在其中。如果测量一下他们的幸福指数,会远远超过那些住别墅、开名车、穿名牌衣服的人。反之,如果心里不满足,则即使住别墅、开名车,也成天不开心,没有人生目标,对现实生活没有满足感,觉得活着没意思,更感觉不到幸福,连笑容都是挤出来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心的力量所导致的差异。

  有人认为,住别墅就是幸福,但如果让他天天住在别墅里,一步也不能离开,住腻了以后,必然会觉得痛苦。或让他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开名车,那谁都会觉得苦不堪言,这都是内心变化导致的结果。反过来,很多世间人都羡慕有权、有钱的人,但还是有人不喜欢这些东西。如果钱财、权力在客观上有吸引力,则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喜欢,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在不观察的时候,似乎幸福、痛苦与外在有关系,实际上却并没有关系。

  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年收入低于四万美金之前,收入与幸福指数之间还有点关系,挣钱多会开心一点,挣钱少就有点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感觉。一旦年收入超过四万美金,幸福感就和金钱没有任何关系了。二十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也感觉到这一点。我们现在之所以感觉不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年均收入还停留在几千美金的程度。所以还会盲目地产生有钱就自以为了不起,没钱就仇恨富人的两个极端心态。等我们的年收入到了四万美金以后,我们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短视。

  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最后才得出结论:痛苦和幸福不在于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不依赖环境的好坏。

  可见,幸福与痛苦,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感受。本来幸福就包括幸福和幸福的因素。幸福的因素或助缘,是客观的;而幸福本身,却是主观的内心感受。痛苦也是一样。其实,佛在很早以前就说了:幸福、痛苦不是客观因素导致的,而在于主观意识。佛已经证悟了无上的智慧,他非常了解所有人的心态,在他留下的书籍当中,充满了世间人难以企及的智慧。

  但我们却一贯认为,幸福和痛苦都来源于客观。启蒙运动等西方文化更是助长了这一谬论,引导无数人走上了一条物质主义的错误之路,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至今没有找到幸福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明里也讲过,虽然在世俗谛中可以说因缘而起,但实际上万事万法间没有因缘。所谓因缘,都是由第六意识建立的。

  因为看到冒烟的地方就有火,没有火就不会有烟。第六意识就认为,二者是有关系的——其中火是因,烟是果。其实这都是宏观层面上的幻觉,是靠不住的。在微观领域中,这一切都不存在,都是第六意识创造的。

  因为第六意识首先创造了世界,所以相对来说,这个世界还是比较坚固的。在创造之后,哪怕第六意识自己想去改变,也未必能够立刻实现。但通过长期的修行,世界也可以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俱舍论》中说,万事万物是业力的感召、业力的显现。世界的创造者是不是业力呢?

  业力也是我们的心创造的,没有心就不会有业。

  学中观的时候,会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外在物质,其中包含了有为法、无为法,也即世上所有的所知。

  所知是佛教用词,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物质、精神以及物质和精神的运动。凡是我们的心能够知道、感觉到的所有有为、无为法,涅槃、佛、众生等概念,都属于其中。但这个所知,也是心创造的。

  在不知道外境是自己创造的幻觉之前,精神自己也会迷惑,以为世界是与自己毫无关联的身外之物,所以会去追求自认为美好的目标,会跟随业力而做出各种各样的取舍,继而造作善恶之业,并令自己更深地卷入到幻觉当中。就像桑蚕用自己吐出来的丝,最后把自己困于其中一样。我们依靠自己感官的亲身经历,增上安立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世界。所谓“增上安立”,是指实际不是客观存在,却由我们的心无中生有出来的意思。因为不知道世界是自己创造的,所以会贪著、耽执这些自己创造的东西,就像贪恋梦境一样。

  其三,当意识发现世界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幻像以后,它才会去毁灭幻像,也即毁灭世界。

  创造世界的时候,心在轮回;感受世界的时候,心在造业,也即制造轮回之因;毁灭世界的时候,就是走向解脱了。

  通过闻思修,精神开始产生怀疑,并随之确定自己原有的错误;之后,精神证悟——体悟到世界的幻像本质,从而毁灭了虚幻的世界。

  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精神在做。其中的闻思修,也是精神去听闻佛法,思考问题,并付诸修行。

  在不观察的时候,我们以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但实际上这都是很多相似却又不是一体的感觉综合起来而已。佛教认为:因为共业,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其实并不是一体,只是相似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谁能把自己的世界毁灭了,自己就解脱了。假如没有成就,自己的世界就会永久留存下去。

  证悟以后,就要设法毁灭幻像,除了意识之外,哪怕宇宙大爆炸或所谓的世界末日,都毁灭不了世界。因为旧的世界结束了,会有新的世界诞生。但来源于内心的能量,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一刹那间毁灭整个世界。

  (二)心性本为空

  既然太阳系、银河系、无边无际的宇宙都是心创造的,那这个力大无穷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按照中观的观点,心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它的本性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中观在讲“无我”,尤其是“法无我”的时候,就告诉大家:内在的精神,与外面的世界都是空性。山河大地、喜怒哀乐等所有一切,连微尘许都不成立。

  从中观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精神每一刹那都在生灭,哪怕一秒钟的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都不会停留下来。如果以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作为当下,则之前的所有精神都过去了,也即已经消失了,与昨晚的梦境完全一样;之后的精神,还没有诞生,所以也不存在;最后只有当下。而所谓当下,这个可能是千万分之一秒或亿分之一秒那么短得不可思议的时间单位,也可以最后分解到烟消云散,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精神自己都不存在,那又能感受什么世界呢?此时我们就能体会到:原来痛苦、快乐、亲人、敌人、善、恶,全都建立在根本不存在的基础上。这时,世界就开始土崩瓦解、全盘崩溃了,心也变成了世界的毁灭者。

  在宏观世界或世俗谛当中,有痛苦、有幸福。但在微观世界中,因为精神太短暂,所以无从带来幸福、痛苦的感受。

  所谓的痛苦、幸福,完全是幻觉,佛教称之为缘起现象。

  学过《中观》的都知道,所谓精神去感知幸福的说法,是无法建立的。因为同时存在的东西之间,不可能有任何联系。虽然宏观概念中,可以左手碰右手,但这只是幻觉而已。如果精神与幸福二者之间,有着前后差别,则在前者存在之际,后者还没有诞生;后者诞生以后,前者早已不存在了。二者根本没有接触,又如何去感受呢?所谓的感受,都是眼耳鼻舌身得出的,不合逻辑、缺乏理智的谬论。

  逻辑学和心理学认为,理智高于感知,因为理智是有理由的。但因明却认为,在非隐蔽的领域中,感知强于理智。因为理智的理由,来源于感知提供的信息。如果感知不可靠,理智的理由也无从建立了,理智如同被感知牵引的盲人。因为感官不可靠,所以来源于感官的理智也是不可靠的。

  从无始以来,到没有听到般若波罗密多之前,我们一直不知道世界是自己创造的,一直以为世界是外在的东西,所以时而恐惧、时而贪著,迷茫、沉醉于自己创造的世界当中。最后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世上并没有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凡夫的愚昧与悲哀。

  其实,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我们自己创造了梦中的一切,然后又害怕或喜欢梦里的东西,所以在梦里造作了杀、盗、淫、妄等恶行,也行持了慈悲心、修行、六度等善行。如果追求不到梦中的美好事物,就会痛苦、失望乃至绝望至极。因为害怕出现更大的痛苦,就千方百计消灭一切可能导致痛苦的东西。但这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实际上既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也没有什么要远离的,因为都是自心创造的。

  二、心如狂象当调服

  麦彭仁波切接着说: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难道还没有被折腾够吗?还不厌烦吗?还不生起厌烦心吗?

  心在创造世界,也在创造幸福,创造痛苦。如果不用强制性的力量调服心,心就会影响我们的生生世世。

  但除了超越痛苦和幸福的修行人以外,我们一辈子的工作,都可以归纳为:追求幸福,远离痛苦。

  我们认为:凡是幸福,都来自于完美、美好的东西;凡是痛苦,则来自于不完美、糟糕的东西。但是完美和不完美的界限,又是我们自己的精神制造的,客观上并没有什么完美和不完美。我们的心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产生执着以后,就会对其上瘾,认为那是完美无缺的,根本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与过失。这就是贪著带来的愚昧,愚昧掩盖了事实。稍稍有点外在的风吹草动,心就趋之若鹜,一千头大象的力量都没办法让他回头。

  大家可以环顾周边,看看在自己的同事、同学、亲戚、朋友里,有多少这样的典型事例。

  比如说,我们都希望自己完美无缺,一旦有人说出自己的缺点,就会立即火冒三丈,认为对方在侮辱自己,哪怕有一千头大象的力气,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其实想想,被人骂本身,只是从对方口里传到自己耳膜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声波而已。又何苦如此计较呢?

  喜欢一个东西也是一样。其他人觉得坏透顶的人,却有人会看上并爱之如命。甚至觉得周围人都不可理喻:这个人明明很好啊,这些人为什么都说他不好呢?肯定是出于嫉妒,肯定有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啊!很多事情的好坏,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标准。自己觉得是好人就是好人,自己认为是坏人就是坏人,自己觉得漂亮就是漂亮,自己觉得丑就是丑。每个人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都是自己的心创造的。

  人的想法很奇怪,就像茅草的草尖——风往右吹,它就往右走;风往左吹,它就往左走。喜欢挣钱的人,自然会觉得挣钱是最好的;喜欢利益众生的人,会认为利他最有吸引力,故而会乐此不彼地行菩萨道。

  从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创造的世界一直在变来变去,我们却一直不能超越。因为我们的心不听话,所以把我们带到轮回这么恐怖的地方来了。除此之外,我们的大脑、内脏、血液循环、呼吸等所有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没有力量把我们带到轮回中,因为它们没有心的特征。哪怕动用一个国家国库内的所有钱财,或全世界的所有武器,也没有力量把世界从本质上改来改去,这就是精神的特殊力量。

  心就是这么奇怪,既有负面的能力,也有正面的能力。它可以让我们投生到天界等相对清净的世界,也可以让我们转生在不清净的娑婆世界,乃至地狱等更不清净的世界中。而一旦证悟,就能轻轻松松地把世界改为清净的现象,甚至根本不存在。

  因为这些理念太深奥,太与众不同,如果在有些群体中去这样讲,他们会说:这个人的精神有问题!但在相对成熟的群体中这样说,大家或许会觉得有点道理,或许还会静下来略作思考;而在有些群体中讲出这个道理,大家都觉得正中下怀、深有同感。这就是心智成熟程度的外在表现。

  因为心的力量超过了世上所有的力量,所以我们要让它做好事,如果它继续一错再错,我们就永远没希望了。正如《入行论》所云:“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除了调伏内心以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放下。

  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最了不起的成就者之一,是萨拉哈,他也是龙树菩萨的密宗上师。他在道歌中说:“轮回自心起,涅槃亦自心,心若如意宝,顶礼如宝心!”世上没有任何超越内心的东西,在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会被外在的物质诱惑牵着鼻子走,因为我们没有正知正见,没有修行,所以心很脆弱,内在的巨大力量没有释放出来。

  佛教也强调慈善,因为慈善可以解决一些人的生活问题,但却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等根本性的问题。让众生明白人生与世界的真相,使大家走上解脱的道路,超过了慈善活动的意义。所以对初学者来说,佛教会更加强调闻思修。

  宁玛巴的九乘次第,就像楼梯的台阶。上一个台阶,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在玛哈瑜珈阶段,还会注重外在的坛城和供品;到了阿努瑜珈,就根本不强调外在坛城,而仅仅强调自身坛城了;到了阿底瑜伽(大圆满)的时候,心本来就是佛的坛城了,身体只是心的投影与幻像,最关键的还是内心。

  任何一个学佛、修行或佛事活动,只要是修正内心的,就非常有意义、非常殊胜。若对调伏内心没有太大关系,则即使是善事,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主宰世界的是心,内心不清净,世界就不清净。修行没有质变,不是我们念经数量不够,布施数量不够,而是修心没有到位。

  三、殊途同归的证悟之路

  从小乘到大乘,从显宗到密宗,佛陀度化众生,不是死板教条、千篇一律的,而是应机而化、因材施教的。

  当他体察到有些众生只能接受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时,不会马上去推翻、破斥它,而是提供一些观察方法,让众生逐渐地知道:外面的物质现象实际并不存在。

  另外一种众生,又更能接受一切现象是心而不是物质的观点。对待这种人,佛也没有强调外面是物质,而是给他们讲唯识,并在此基础上教授空性修法,令其进入空性境界。

  针对不同的根机,佛陀传授的证悟方法也有三种:第一是中观推理,从而抉择心的本性为空;第二是密宗的气脉明点修法;第三就是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以及汉传佛教的禅宗。虽然方法不同,但最后却殊途同归。

  密宗提供的修法之一,是让修行人首先不观察外面的任何事物,只需自己去思维:既然内心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感知者与毁灭者,我们的内心在主宰这个世界,外在的山河大地,内在的个人感受,都是心创造的,一切都是心的幻象。那这个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个主宰万事万物的心的本质、本体又是什么呢?此时不需要往外去追求和观察,只需往里进一步观察心的本性,并直接安住即可。此处有很多方法,有依循上师诀窍的大圆满,也有建立于中观推理之上的实修法。

  在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等“龙钦心髓”当中,多次提到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心、不是精神。

  智悲光尊者在大圆满修法里面提到:我现在才知道“龙钦心髓”为什么不承认外在是精神。这与中观应成派一样,既不强调外面是精神,也不强调外面是物质。它自己不成立任何观点,只是跟随眼耳鼻舌身的结论——一种当下感受到的、肤浅的表面现象。当确定世界是幻象以后,显宗很多的观察、辩论等等就不需要了。

  修大圆满的时候,首先上师会告诉大家,世界是心创造的。然后让弟子自己去思考: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物质还是精神?然后回来汇报。

  诀窍派实际修行的时候,不会把世界的本质分成十二处、十八界、物质、精神等这么复杂,而会将所有的所执都归纳为一种内心创造的幻象。这样证悟心是空性的时候,万事万物的本性也就证悟了,所以不需要观察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诀窍。

  因为心的本性不可思、不可言,所以不需要逻辑推理,此时唯一需要的,就是上师瑜伽。当最后上师融入我们的心,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入一体时,就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如果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并修好了加行,就有希望在安住的时候证悟。

  此处说的上师,是指法王如意宝或你们自己有信心的其它上师,而不是我。

  相对于大圆满直指心性的诀窍来说,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前行都不是究竟的见解。虽然在前行里会讲到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无常,但如果已经确立世界的幻象本质,就没有必要观察器情世界的无常了。根器特别好的人可以通过上师的诀窍去修,而不用走观修无常的弯路。但因为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没有能力直接进入大圆满的境界,所以有些弯路也不能不走。

  如果已经确信上述观点,外面的一切就不需要再观察。但对实执浓厚的大多数人而言,却不能不观察。因为我们认为外面的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对其有真实、实有的执着。相对于这些执着,佛法也有对应的对治方式。其方法,就是一一分析所有的外在世界,最后确定一切都是空性。

  修行的前提,是闻思。闻思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在闻思的同时,加强修行的力度,并逐步超越闻思,因为佛经内容太深广,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如果不修行,理论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就不管用了。仅仅理论上知道一切都是心的幻象,心的本性是空性,在断除烦恼方面还是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从善根的角度来说,哪怕在听闻之后,对空性稍微有一点合理的怀疑,将来也可以逐渐断除轮回,所以还是有很大功德。但从断除烦恼的角度来说,却收效极微。

  修加行和其他修法,都是为了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是为了断除所有烦恼而成佛;成佛则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

  四、修行的结果

  证悟,就像金字塔的顶端;内外加行,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唯识宗、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则处于金字塔的中下部;大幻化网等密宗修法,则位于金字塔的中上部;大圆满的修法,则在金字塔的上端。

  在没有观察前,我们认为心是一个载体,通过观察,作为世界载体的心也不可得了。就像盛满食物的碗被打碎,里面的食物也不复存在了一样。当证悟大圆满的时候,就会真正感受到这一切,那时也许会笑起来: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也许会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叫做证悟。

  证悟的境界,言语也无法切实地描述。但在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讲。证悟以后就能对这里的每个字、每句话产生非常大的感触与交融,就会知道这当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但因为证悟本来就是语言无法描述的境界,所以对没有证悟的我们来说,就只有自己从字面上去体会了。

  小乘佛经中常讲:假如给一位阿罗汉的右边用檀香水沐浴,左边用利刀去砍剁,对阿罗汉来说,左右二者都是一样的——对檀香水的沐浴没有贪心,对刀砍也没有嗔恨心,因为他内心中贪嗔烦恼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既然连阿罗汉都是如此,那佛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对菩萨来说,若有人对他拳脚相加、恶口相骂,他不会把对方看做异己;若有人对他推崇备至、恭敬有加,他不会把对方视为知己。虽然外境不同,但因为内心如如不动,所以不会有感觉的差异。

  对证悟者而言,诸如地球有四十五亿年历史等所有的过去,就像梦中的历史,因为实际上地球根本没有来处与去处,万事万物皆随因缘而显现,因缘和合的时候,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都会在空中显现。但这些都是并不存在的幻觉,没有实有的过去,未来也不例外。

  众生不明白世界的本质,更不知道心的本性是光明如来藏,所以对世界充满了执着。在无明的驱使下,如来藏也对我们不起任何作用,我们这些凡夫仍然会在轮回中流转,继续做着轮回的恶梦。

  有些人常问:既然证悟了一切都是空性,众生、佛都不存在了,那对谁发菩提心,对谁修慈悲心呢?

  其实,龙树菩萨讲过,证悟空性以后,菩提心和慈悲心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自然而然地生起、增长。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性虽然是空性,但众生却不知道这个道理,以为世界是真实的。故而会在这个自认真实的世界中,为了追求“真实的幸福”和远离“真实的痛苦”,而造作了如山的业,从而使自己反复流转轮回,饱受痛苦的折磨。

  佛菩萨证悟空性以后,发现其实并没有众生、痛苦与轮回,但对众生来说,轮回却是真实存在,看到这样的状况,佛菩萨会对如梦如幻的众生产生不可遏制的慈悲心,并反复思考:救度众生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

  菩萨就是在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示现如梦如幻的身体,来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大乘佛法的涅槃,叫做不堕两边的涅槃。普通众生因为烦恼和无明,会不由自主地流转轮回,这叫堕入轮回的边;小乘阿罗汉超越了轮回,但他们却不愿意返回轮回度化众生,所以又堕入了涅槃的边。菩萨因为有了出离心与菩提心,就可以不堕轮回与涅槃二边。

  大乘佛教告诉我们,通过慈善,可以暂时断除众生的某些痛苦,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幸福、快乐,所以慈善也应该做。但最关键的,是给众生宣讲无我、空性、四谛法门,让众生明白世界是假的,是自己创造的。这样才能让众生彻底断除痛苦,从轮回的漫长恶梦中醒来。

  一旦证悟空性,就能推翻我执,随之而来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佛菩萨度化众生的主要方法不是显神通,不是捐钱布施,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所以佛会在四十多年当中转了三次*轮。

  五、修空性重于一切

  无明的力量很强大,它不仅在这辈子欺骗了我们,而是生生世世都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流转轮回、不得安生。

  从出生到现在的几十年中,我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都像昨晚的梦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依处、没有支柱。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自己承担,亲戚不能分享,朋友无法分担。将来走的时候,也是孤苦伶仃地一人前行。所以,我们要自强、自立,不要依靠他人,要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力。

  金钱只能解决一些生存问题,但绝对不能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内心,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宰者。只要内心坚强,就没有无法战胜的困境。证悟空性,就是彻底的坚强。当心坚强到巅峰的时候,就成佛了,不再受任何贪嗔痴的影响。

  贪嗔痴的来源,不是外在,而是心的观念与执着。如果心不执着,则任何外面的东西都不会让我们产生贪嗔痴。如果内心执着了,贪嗔痴也会随之而来。

  就像光线不好的时候,有人会把绳子当成蛇,本来绳子不是蛇,但我们的第六意识却把它当成蛇了,因为将绳子执着为蛇,对蛇的恐惧也接踵而至,恐惧的程度,也与见到真实的蛇完全一样。

  流转轮回的时候,为了不受苦,或是为了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些幸福快乐,我们会起早贪黑、没日没夜,不要说世间法上的操持,单单在善法方面,我们也放弃了很多世间享乐,连更熬夜地念咒、打坐、供养、布施……修了无数苦行。但麦彭仁波切却在论典中给我们当头泼下一瓢凉水:在没有解决我执的根本性问题之前,做再多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应该放弃毫无内心觉知的表面善法,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为断除我执而闻思修行。

  这就像在梦中梦见洪水来了,无论怎样在梦中修筑堤坝、抗洪救灾,累得气喘吁吁,都不如设法从梦中醒来一样。佛就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才广转*轮,把世界的空性真相告诉大家,让大家从梦中苏醒。而积累世间福德,则犹如在梦里修堤坝,无论做再多的慈善,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所以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没有比修空性更重要的事情了。无明和智慧,就如同黑暗和光明,是对立和矛盾的。以前我们心里只有无明,没有智慧,所以形成了这样的世界。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力争培养智慧,让智慧占上风,把无明彻底赶出历史舞台。这样一来,世界就转化为清净世界了。

  学佛的方向不能错。所谓学佛,就是学习、追求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哪怕生起一瞬间的空性智慧,也是真正的学佛。如果只是为了人天福报而做一些世间善法,这都不是学佛,更不是佛教的核心。

  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才是我们的核心。其中最关键的核心,是现证心的本性般若波罗密多。

  我们不能认为,《心经》、《金刚经》、《般若十万颂》就是般若波罗密多,这些都叫文字般若波罗密多。真正的般若波罗密多本体,是心的本性。在显宗第二转*轮的经典中,心的本性叫做空性;在第三转*轮的经典中,心的本性叫光明、如来藏;到了密宗的时候,则将第二转*轮的空性和第三*轮的光明结合、双运,并称之为“基”。基、道、果当中的基,也叫做基续。“基”意即基本,是无始以来存在的,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现象的基础。因为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现象,都是从我们的内心当中显现出来的。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是所有佛法中最殊胜的道。虽然用语言可以分为光明和空性两个反体,但实际上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二者是无法分开的。我们的世界,就安住在光明空性的虚幻当中。

  从光明的角度来说,心的本性没有任何所知障与烦恼障。所有的障碍与念头,都是突然间产生的,而不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远都是光明、清净、透明,不可思、不可言,就像虚空一样。我们的语言只能这样说,我们的意识也只能这样思考。凡夫的言思,永远摆脱不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边局限,所有的概念、烦恼以及稀奇古怪的见解,都是从这四个边上延伸出来的,所以龙树菩萨在所有的中观论著中,什么也不承认,因为在四边的范围内,不存在心的本性,其中的任何一个边,都是错误、戏论,都不符合事实。当真正证悟的时候,就会将四边彻底推翻。这种推翻,不是建立一个新的观点,而是打破所有观点。

  宇宙世界、现实生活、恐怖的地狱以及大家都很羡慕的极乐世界,都是从不可言不可思的光明境界当中显现的,就像电影里面的图像、人物、风景,都是在银幕上出现的。除了银幕上面的图像以外,没有别的东西一样。

  在根本没有证悟的人听来,这些话是有点不好理解,证悟以后,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真正含义。证悟空性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证悟的功德,也即佛的功德。从他空中观的角度来说,佛的法身所有的功德,现在就已经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当中,不需要去寻找,是常住不灭的。只是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看不见。依靠证悟空性的智慧,就能显现法身功德,它的最终结果,就是成佛。

返回目录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