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六)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六)

 

  【若说:若诸法无实如幻,则学布施等道亦不应理,如买幻马而辛劳,有何必要?】

  有人说:既然诸法得不到事实,像幻化的事一样虚假,那我们学布施、持戒等道就不合理了,比如费了辛苦去买幻马,走很多的路去市场,在马群里精挑细选,又和卖马的人谈价,最后一无所获,这样徒劳无义地做有什么必要呢?

  【答:此唯是为果或必要、不观不察而论行持。】

  “唯”字意深,要善加领会。分两句说:第一、唯是有必要而说行持。内在的深义是:有病就要吃药,病好了也无须吃药,药是依病而施设的;或者,“过河须渡船,到岸不须舟”。是指示道非实法,但有作用;没有到彼岸时,须要假借法来度过,而这也是一时的法的作用,不能执实。第二、唯是不观不察而论行持。内在的深义是:谛观时无一相,没有任何言语可谈;不观察时可以假立而说。

  先说第二点。要分好观察时和不观察时。如果观察修道这件事,修者、所修、修的作业都成了一无可得,不见有谁在修,也不见有所修和修的作业,所以观察时就不可说。比如你现在听法,不观察可以说听法。观察时得不到所听的声音,得不到能听的身体、耳根、耳识,也找不到所起的心念,这样没办法用语言说这是什么。所以“唯是不观不察而论行持”。

  以下说第一点。

  【何等必要?即:于此如幻般的轮涅显现分,以缘起无欺有故,乃至能取所取之行尚未消于法界之间,在众生份上,此显现相续不断,且能为利为害,由此对能灭自他诸苦及作利乐之方便的此道精进。】

  有什么必要修道呢?就是如幻般的轮涅显现这一分,因为无欺有缘起的缘故,乃至能、所二取没有消尽之间,显现是一直相续不断的,而且这些显现对有情会起利益和损害的作用,所以要对能息灭自他粗、细诸苦以及能对自他作暂时、究竟利乐之方便的此菩提道精进修持。

  “如幻”是指轮涅的一切显现现而无自性。不论轮回还是涅槃的显现,只要有因缘和合,就会现起现相,这就是无欺的缘起规律。“能取”指心王和心所;“所取”指境。“能、所之行消于法界”,就是在成佛时分别心变现的相都消于法界,而成佛之前,因上有能、所二取的种子、习气,果上有二取的现相。“行”是迁流的意思,因上有二取的种子、习气,果上就现起能所二取的妄相。正现二取相时又在阿赖耶识中熏成种子,以种子又现相,这叫做“行”。“乃至”表示阶段,是指从凡夫到十地之间的时位。“众生”指九法界众生,包括六凡和三圣。

  “此显现相续不断”,比如人在得了眼病期间,明知道海螺是白色,黄色只是假相,但还是随习气力不断地现起黄色。虽然这样现黄色,也是实际没有的。总之,只要同类的因缘还在相续,同类缘起现的假相就一定相续现起。凡夫有粗的种子,一至九地有细的二取种子,十地还有二取习气,所以虽然二取的相像幻化一样虚妄不实,但在成佛之前它会一直相续而起。也就是在轮涅方面有种种杂染的种子和清净的种子,有这些种子存在,就会现起种种染净的相。

  “且能为利为害”,就是虽然显现是虚妄的,但对心有作用,清净的显现利益心,不清净的显现损恼心。比如,地狱的刀山、火海只是恶习气现的,就像恶梦里的景象,虚妄不实,但这些刀山火海把人摧残得惨不忍睹;天上的欢喜园是善习气现的,就像美梦里的景象也是虚妄不实,但里面的光明、香气、水流、地面,让人感受喜乐。就像这样,从地狱到天界之间,有种种有漏的苦乐现相。而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者,有越来越清净的无漏现相,越往上苦就越轻、乐就越殊胜。而这些都来自于修持三乘的正道。这些道就是能息灭自他诸苦和能作利乐的方便,所以要精进修持。

  【此非执道果实有而勤修,乃如变化幻军能从敌畏中解脱,及士夫梦中受苦而于觉醒之方便精进般。】

  “此”指中观师。中观师不是执著有个实有的道以及有个实有的果而勤修,而是修如幻的道、求如幻的果。“乃如”以下是以比喻显示这种情形。

  第一个比喻:幻师变化幻军,能脱离敌人追杀等的怖畏。

  变化的幻军都是假的,毫无真实,但变化幻军能起作用,敌人见到幻化大军就会逃散一空,由此就从敌畏中解脱。相反,如果不变化幻军,就一直处在敌军的围攻中遭受砍杀。所以变化幻军非常有必要。

  “军”是由千万将士组成,比喻道有布施、持戒等的无量支分。“幻”是指幻军虚假,现而无实。道也是这样,没有实法。“变化”表明幻军只是幻师变的,没有自体,比喻道只是由自己的心现的,也没有自体。换句话说,观待心才有道,心不作就没有道,所以道不是有自体的法。“敌”指贪嗔等烦恼;“畏”指生老病死等苦;“能从敌畏中解脱”,就是以如幻的道能从烦恼所引的苦中解脱。总之,道不是实法,但能让人离苦,所以有必要修。

  “息灭苦”就是果。果也是假立的,观待心有如幻的苦,才有苦的息灭,没有苦就没有苦的息灭,所以所谓的灭苦也是假立的,不是实有。

  第二个比喻:比如梦见有老虎窜出来吃自己,吓得魂不附体。整个梦的过程没有任何实法,没有真的老虎来咬自己的肚子,但梦中一直处在恐惧、紧张等的苦恼中,所以有必要设法让心从梦中醒来。也就是要依止觉醒的方便勤修,才能从梦中觉醒,而出离梦中的苦。等醒来之后,那个觉醒的方便也知道是假的,也不必要再用心念着它。而且梦醒之后,也没有什么要求的果。

  以上“从梦中觉醒”的喻义很深。众生就是迷,像做梦一样,觉醒过来,问题就都解决。这不是有什么实有的道、果。但在有苦的时候就要依止正道来求得彻底灭苦的果。

  【那么,于瑜伽师及凡庸前共同显现的此等法有何可诤呢?】

  这是问:山河大地等既是凡庸前的显现,也是瑜伽师前的显现,那双方有什么可诤的呢?

  【答:并非就“显现有事”这一分的有无而诤,因为无任何遮现相的中观师。凡庸见有事时,将所见事执为真实或胜义中有,而不许现而无实如幻之性,故二者相诤。】

  回答:你没有搞清所诤的地方,诤的不是“显现有事的有和无”,因为没有任何否认现相的中观师。那又诤什么呢?就是诤这个现相的体性是实还是虚。凡庸把所见的事执著为真实中有,他不承认这是现而无实如幻的体性,而中观师说虽然有现相,但不是真的(就像电影里现山河大地,现的是虚相。真正要找,是得不到一点的)。以这个原因,两者相诤。

  “无有遮现相的中观师”,就是抉择凡夫位和圣者的后得位时,事实上“心前有现相”,所以没有中观师会否认这一点。但是抉择圣者入定甚深境界时,又否认心前有现相。这是务必要分清的。

  丙二、断诤分三:一、于所诠空性断诤 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三、彼等摄义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分三:一、于基断诤 二、于道断诤 三、于果断诤

  戊一、于基断诤分三:一、断凡庸之诤 二、断实事师之诤 三、断唯识师之诤

  中观师以下的诸师接受不了所诠殊胜空性,再者少数增上慢声闻对能诠大乘——二转*轮宣说无相空性的《般若经》也说非佛经是魔加持的人造的。所以必须断除他的诤论,才能把他引入空性。

  在所诠空义方面,本来抉择好了基——现空双融的空性,安住基的空性就是道,这样在无分别中任运自成就是果,并不是分别心去想很多事。但实事师在基的抉择上有失误,由此导致无法趣入大乘的道、果。他不能接受空性,甚深的大乘就入不了门,所以对所诠的空性必须在基、道、果三方面逐层断诤,才能使他生起信心趣入大乘成佛的正道。

  “断诤”,就是逐渐断除从粗到细的一切诤论。从下到上,凡庸不识佛理,不论是粗法、细法,都不观察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心是非常粗犷的。他们认为凡是由根识见闻觉知的法,都是真实有的。所以接受不了大空性。小乘实事师亲近师长、学习佛法,以教理抉择到粗法是假有,不是实有,但妄执微尘和刹那是实有的法。唯识宗学了更深的佛法,知道粗、细的色法都只是心现的相,因此说万法唯心,但对心有实执。他们对空性都有粗细不一的诤论。随之而来,对了义大乘所说的道、果方面也有诤论。所以本论就从大体上含摄了这些从粗到细的断诤,基、道、果方面的断诤。以理断除之后,诤论就全部断尽,要断除的就这么多。之后就可以真正修空性。

  这个断诤的内义是从凡夫很粗的分别心开始引导,逐步趣入空性时,它的前方便就是断除内心的种种诤执。只有以理真正断除了这些粗细诤执,最后才信解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的实相般若。

  所以以下的“断诤”,大家一定要层层透过。我们心里有很多邪见、有很多颠倒迷惑,不这样层层断除,就很难通达诸法无实,很难通达诸法实相缘起性空,很难通达心的本性,很难认识实相般若的面目。所以,这个断诤所讲的每一科、每个偈颂、每个偈颂的内容全知金刚句做解释的,要高度地重视,要反复阅读,要认认真真地复习,要再再地思维,要仔细地观察。真正是用信心、用求般若智慧的一种心态来学习,不是研究一种知识来学,那就白学了,学也不起作用,有可能最后增长傲慢的一个因素会出来,其它什么结果都没有。所以不想修,对般若法门没有信心的人,不听不看,都可以。因为不想修的话,就成了学一个世间的知识一样,最后有可能增长傲慢,连佛都度化不了的,有可能成这样一种非常傲慢的人,这样的话,学什么佛法都没有大的作用。所以学习这些断诤的时候要反观自心有没有这样的争执,有没有这样接受不了大空性的颠倒的迷惑,有没有这样颠倒的邪见,有没有这样实有的执著,一个一个没有断除争执,那没有希望修空性,没有希望趋入般若修行的境界当中。

  所以,希望道友们一定要层层透过,这样层层断除,才能直接趋入修习大乘般若空性法门当中,或者说直接就可以通达诸法无我的甚深法义。所以,我们讲这些断诤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尤其全知的金刚句,不管是科判还是注释的金刚句,在寂天菩萨原文偈颂上这么一层一层扣下来,一层一层解释,一层一层的要点在一段一段里怎么如是介绍,如是地抉择,非常非常有感动力,非常有甚深的智慧,直接一层一层地给你断除争执,断除颠倒的迷惑,让你直接趋入实相般若现见面目的一个境界当中。所以非常非常殊胜的一个注释,它的每字每句每个科判所讲的,确确实实是打开智慧的一种加持句。所以大家要一心要专注,而且有欢喜心有信心真正想闻思修般若法门的一个心态来需要看,需要思维。这样的话,一边背诵这样般若品的偈颂,又背了全知净水如意宝的科判,然后再去思维的时候,必定法喜充满的,没有可说的,世间的任何东西代替不了这样一刹那的欢喜的感受,的确会发生这样。不是圣者,连凡夫地,连闻思的阶段当中,在醒觉位、在梦中、在接触什么人,或者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心里有一种坚固不变的,非常有强力的一个智慧,来控制你,来引导你,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加持力。

  但是这个必定有一个过程,一层一层前面的因缘需要积聚,前面的因缘就是讲、听、看、思维、串习,绝对会达到通达般若法门的一个人。这样再去看一看《金刚经》,看一看《心经》,或者再阅读一下《六祖坛经》,或者再去看看金刚大圆满光明智慧的境界,那个时候还有个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非常非常欢喜的一种感受。所以我认为学修中观,对修禅宗、修大圆满有不可思议的帮助,所以不是仅仅学一个中观的法,对产生中观正见一种帮助,甚至对修禅宗、大圆满都有不可思议的帮助,这是我在法王上师面前听中观法要的时候,上师讲学中观法要非常非常有必要。

  所以这些科判一段一段所讲的内容必须要通达,而且印在自己内心的深处,这种金刚句一思维的时候,金刚句的力量加持力就会自己的心的中央开启了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可以面对一切万事万物的现象。每个现象都是现而无自性的,或者万法都是自心的一个本体,万法都是般若,万法都是般若智慧的本体,你通过闻思完全可以通达。然后通过串习观修的话,可以现前一切万法都是般若,般若就是一切万法,所以一切的一切就成了一个法身智慧,一切的一切成了一个一切相智的本体,或者一切万法就成了一个大圆满的智慧,你会这个时候非常信解。所以在这些方面尤其有知识,有一种善根,有一种正知正念,有一种精进想修法的这些道友们,我想这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有可能没有第二次大家共同学习这样净水如意宝的法门。所以这次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事情,其它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最要重视的就是学这样般若法门,这一辈子只有这一次。有可能是前世千千万万劫积累的资粮,今生成熟果报,遇到这样的大乘般若的法门,所以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这个般若法门,是百千万劫积累福报而今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学般若,不管是讲考还是背诵,还是复习,还是再再地反观、观修,非常重要,每字每句都是一字千金的这样的一个金刚句加持句,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