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慈诚罗珠堪布:2011年8月北京传法 第一课 禅定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9日
来源: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诚罗珠堪布:2011年8月北京传法 第一课 禅定

 

  第一课——禅定

  藏传佛教的禅修,从次第来说属于中等修法。最基础的修法也就是初级修法是外加行和内加行;最高级的修法是正行,也就是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还有中观的修法等等。在修完内外加行之后,还没有修正行之前的中间修法,就是禅修,或者叫寂止的修法。

  单就禅修来说,其实与佛教并没有什么关系。外道有它们的禅修,世间道中也有很多调心和调整情绪的修法,也叫作世间道的禅修。那么佛教的禅修是什么?又如何来判断呢?标准就是:在禅修之前,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在禅修之后要正确的回向。具备这样条件的禅定才是佛教的禅定修法,而且是大乘佛教的禅定修法。之前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之后又没有正确的回向的禅修,不一定是解脱之道,不一定跟佛教有关系。禅修能不能变成解脱之道,关键看是否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否则难保不是外道范畴。同样的,正行修法中的观想本尊,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如果在出离心,菩提心和回向的框架内,那一定是解脱之道,如果没有在出离心、菩提心和回向的框架内,这样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就不是佛教的正行,印度外道也有,由此可见加行的重要性。作为修行基础,加行所强调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是禅定能不能成为中级修法,大圆满大手印等不能作为高级修法的关键。但也不是一辈子要一直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它毕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修法。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到(五回行)的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则代表了佛法所有修行次第的最高阶段)。

  为什么修完加行要修禅定,而不是直接进入大圆满和大手印的修法。因为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都是有“思维”的,修的好,内心可以相对平静,但毕竟有思维,不是非常平静,仍然有很多杂念,本性光明的如来藏被杂念所遮盖,我们的心很难突破杂念进入如来藏和空性。所以要修禅定,心才能平静下来,这时候上师再教授大圆满等密法窍诀或者禅宗窍诀,就很容易证悟。心性光明和“思维”之间没有太多隔阂,就容易证悟。但也有一些利根众生依靠大圆满的不共修法,不需要禅定修法,在内外加行修完后打好基础后,可以直接证悟。这时,禅修已经包含在他的证悟境界里,在证悟的光明境界中既包含了证悟的智慧,又包含禅定的平静。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根基特别好。

  嘎举派“大手印”的修法中是包含禅修的内容的:传统上,在大手印所有加行修完后的1——3年里是要进行禅定修法的,修完禅定才能去听上师的大手印窍诀,这样的安排使修行者更容易证悟空性,尤其对根基并不是很成熟的人尤为必要。但在宁玛派大圆满的修法中,禅修并不是特有的内容和方法,但在加行修完,以禅定修法作为大圆满不共加行的一部分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培养出离心到证悟十地菩萨的整个修行过程,都是训练内心和调伏意识的过程。

  我们用培养出离心的方法控制内心对世间的贪欲(不是从根本上断除,而是暂时控制),而多数世间人永远不会调伏内心,往往是向外调伏,摄取物质,挑战大自然,不断向外斗争,而从来不会向内挑战自我,挑战自心。而修行人则通过调伏自己的贪欲心而向内挑战自我,战胜烦恼。

  我们用培养菩提心(这里指的是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来调伏自私。佛陀说,所有烦恼都来自于我执自私。

  我们用禅修的方法来调伏杂念和控制杂念。

  出离心、菩提心和禅修调伏的只是一部分意识,没有调伏全部意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烦恼问题,还需要通过证悟空性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离心的自身本体就是意识,它并没有超越意识范围,只是成千上万的意识中比较好的意识。

  世俗菩提心是伟大的思想和佛学的灵魂,但其本质也是思维,依然属于意识范围。本身是思维,只能推翻一部分的思维(即自私心),不能推翻所有的思维。

  禅修时虽然没有太多杂念,内心很平静,但平静的东西并不是智慧,还是意识,也没有超越意识的范围。

  最后,我们寻找超越所有意识的东西,它能够推翻所有的意识,断绝所有的念头,这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也就是一地菩萨以上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从本质上来讲不是意识,它可以超越所有的意识,并推翻所有的意识。

  以上讲的就是我们通过修行来调伏内心的整个过程。

  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断除了意识的种子,只留有一些细微的意识。成佛以后,把这些非常细微的意识也都断掉了,剩下的就是非常非常纯净的“如来藏”佛性。

  没有成佛之前,无常的意识和常的“如来藏”混合在一起,佛心和烦恼混合在一起。虽然每个人都有佛心,有本来光明的如来藏,但这时的如来藏被烦恼意识的灰尘遮蔽了,起不了作用。只有当最后证悟成佛,把所有的意识推翻,才剩下非常纯净的光明如来藏,杂念断除,内心的本来面目才显现出来。这是个此消彼涨的过程。烦恼意识褪去,心性的本来光明才呈现,成佛并没有得到任何新的东西,成佛就是把内心的纯净本性显现出来。而这种纯净的本性在凡夫身上早已经存在,成佛时只是把原来就有的东西显现出来而已。佛陀在三转*轮时,宣讲了大乘密法,其中讲到:众生是佛,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讲通过禅定训练内心的方法。

  训练的意思并不是按字面所说,把意识训练成智慧。而是现在的意识有各种强烈的杂念,我们逐步将杂念减少并最终断除它,这种断除的方法,叫训练。今天讲的就是禅定训练。

  通过禅定训练,我们能够把所有的好与不好的杂念降低到一定层面上。为什么要用禅定修法调伏意识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都没有调伏内心的意识,每天有成千上万个杂念生生灭灭。杂念只给我们带来轮回的因,没有留下任何好的东西,只让我们在轮回中流转,因为我们没有去调伏它。世间所有的痛苦和幸福,我们以为只跟外界的环境、家庭、金钱有关,其实无关,痛苦和幸福只是内心和意识的态度。比如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以负面的情绪对待它,好事也不会发展出一个好的结果,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又比如原来是一个坏人,但我认为他是好人,并对他产生贪欲心,把他当成好人一样去依赖、信赖和喜欢,见到他就高兴,愉快。那么这个坏人对我来说,他就不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好人。这都是我们的意识在起作用,与他本身是好是坏无关。

  金钱、财富等美妙的东西,如果我们内心不去感受,意识不去感受,即使放在我们身边,也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从中也得不到任何快乐。反之,再恶劣的环境,如果我的内心和意识不去感受,对我来说也不会有什么恶劣的体会。

  只有我接受感受才会有痛苦和快乐,物质才会对我发生作用,如果我的意识不去感受,那么这一切在我的世界也就根本不存在。事物的本质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意识如何去感受。

  如果意识和外在事物的本质始终同步,那么我们就不会犯任何错误。

  如果客观事物与意识相违背,我们就会不断犯错。

  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痛苦和快乐与外境有关,实际上它们只与内心有关。我们的内心非常脆弱,就象墙头草一样,风一吹马上动摇,很小的事情都可以把我们的内心搅乱打动。一旦内心动摇,即使成百上千人来游说也无法回心转意了,这就是我们脆弱多变的内心,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痛苦。

  虽然佛教不是唯心主义,但现实经验告诉我们:非常恶劣的环境,其它人可能一分钟都呆不了,但如果我内心适应了,会觉得很好。一个人分别是另外两个人的亲人和仇人,本质相同的一个人,他给两个人带来的快乐和痛苦完全不一样,在不同人的内心和意识里,他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再比如,一个人暗中伤害另一个人,但另一个人认为这个人对他很好,仍以亲人的态度对待他,那么这个看似伤害他的人给另一个人带来的不是伤害而是亲切和愉快。所以,如果意识没有感受和感觉,外境也与我无关。米拉日巴尊者以快乐的态度面对简陋艰苦的山洞,他觉得很舒服,而换一个人可能一分钟都呆不下去。

  一切的快乐、幸福、痛苦不是外在的,与环境无关,与物质无关,这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态。

  意识是我们的救世主又是我们的毁灭者。如果放任自己的意识,经常生出破坏性的情绪,制造堕狱之因,那么意识就是毁灭者;但如果没有意识,我们无法发出离心、菩提心,无法证悟空性,无法由普通人修证得到菩萨的果位。在这里,意识就是救世主。所以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去训练、控制和管理意识。

  龙树菩萨的师父写了一首道歌,内容是这样的:“意识当中可以产生轮回涅槃,意识可以带我们到地狱和极乐世界,所有都是意识在操作”!

  训练意识不能让意识牵着鼻子走,没有训练前我们心的本性非常野蛮,贪嗔痴我慢,不会带我们去好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中想做开心自由的人,就不要徒劳地向外寻觅物质条件。当然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我们也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但如果物质条件超出了界限,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不要过度向外去寻找幸福,而应该向内向自心去寻找。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当中,有必要训练自己的意识当一个救世主。

  有的人非常有钱但非常痛苦,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世界、宇宙和银河系的源头是意识创造的。作梦不是身体和大脑在作梦,而是我们的意识在作梦,意识不感受梦里的一切,梦里的一切就不会对我有任何影响。以上是训练、调整、调伏意识的理由,是我们的立论,不仅仅对解脱有益,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方法:

  前面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后面有证悟空性的修法。禅修分没有思维的禅修和有思维的禅修。

  一种是通过这个思维达到没有思维的境界,以毒攻毒;另一种禅定一开始就没有思维,只是安住。

  如果我们不了解整个过程,禅修就会退转。一个人走没走过的路,不了解路,不知道对错,对前面的情况怀疑,走一段会认为错了,再回来。如果整个路线清楚,他就不会出错误。

  我们分四个阶段来挑战“意识”和“杂念”。禅定修的好坏与否,关键看对意识和杂念起到了什么作用:

  1、  意识是强者;

  2、  意识是弱者;

  3、  杂念变成朋友;

  4、  意识开始解脱。(自解脱,当下可融化到空性光明的境界中)

  绝大多数的人在第一阶段就退出来,在这个阶段,意识杂念是强者,禅定是弱者。

  当我们一静下来,满脑子的胡思乱想,以前不修心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杂念,一静下来好象比不修心的杂念更多。一开始杂念简直无法控制,想出来就出来,严重干扰禅定,以致于很多人以为自己跟禅定没有什么因缘,失去了继续禅修的信心。修禅定时不能因为有杂念就不想修了,有杂念是正常的,并不说明任何问题,它是我们禅修必经的过程。百分之百的普通人都要经过这一段路,非常痛苦和艰难,越修越不想修,以致于有些人一进禅堂就心烦意乱。其实这只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这个过程,每个人也能战胜这些困难。不能认为我的根基不够,与禅定没有缘分,其实不是修了以后的杂念比不修还多,只是因为不修行时我们从没发现自己有这么多杂念,一旦心静下来,往里专注,就会发现真相。其实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并没有新的杂念,这时千万不要失望,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永远都无法修好禅定。

  外道苦行者,不吃饭、不穿衣、躺钉板,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认为轮回的因缘一个是我们的内心另一个是我们的身体,只要毁灭了其中一个,就不会再有轮回,就像温度湿度阳光空气是导致种子发芽的条件,缺一个条件种子就不会发芽。其实他们的方法错了,这并不解决轮回的根本问题。佛教禅修的这个阶段也叫苦行。这里的苦行不是指外道的苦行,这里的苦行指的是内心很枯燥痛苦,杂念丛生,严重干扰禅定。这时不能低头,要勇敢面对挑战。苦行者就是下决心突破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包括过去所有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过来的,不经过这样的训练无法调伏自己的内心。

  在修禅定之前要了解禅修之功德(远离现实烦恼,最终得脱轮回)和不修的过失(永远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一生当中连相对自由的生活都没有办法掌控)。所以一定要有战胜杂念和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而勇气和决心来自于闻思。通过闻思,我们了解到禅定的功德和不修禅定的过失。很多人认为修行太痛苦自己一定过不了关,如果因此而懦弱退转,将永远无法取得修行的胜利。所以,就算再困难,我们也一定要下决心跨过第一个阶段。不要认为杂念是个人的问题,不要怕,不要烦,也不要过于强迫自己,那样会出问题,实在修不下去,杂念过多,可以缓和一下,把修行时间和方法也调整一下,这样以退为进,会有不错的效果。但绝不能放弃,放弃以后永远都没有希望了。所以第一阶段,禅定是弱者,杂念是强者。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顺利通过。

  第一个阶段禅修,用功的人大概需要5、6个月到7、8个月时间。

  第二个阶段禅修还是会有杂念,但杂念是弱者,这时自己已经有很好的控制力,杂念已经不能够干扰到禅定,失去了力量。这是我们的心与杂念斗争了7、8个月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禅定逐渐变成了强者,杂念变成了弱者,但仍会不断出现,但没有第一阶段那么大的干扰力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过了这一关以后,我们会对禅定生起更大的兴趣,修行力度也会自然上升。过去可能一天禅修1、2个小时,现在每天3、4个小时,看到了修行成果,自己也会开心愉快,这时我们才开始变成真正的修禅之人。

  第三阶段禅修,杂念就像是朋友。修无常心,可以很长时间(5——10个小时)地将心专注于无常境界,让心去观想,可以很长时间住于观想的境界,心非常听话,杂念非常听话,可以被完全控制。从此造业就很少了,善法功德不断增长。

  第四个阶段禅修,在禅定的基础上加上了大圆满、大手印和中观的修法。所有杂念出来以后的第二念头,都自生自灭,这些念头都变成了智慧的念头,这叫作自解脱,即念头自动地解脱变成空性智慧的念头,不会影响和干扰证悟。这时候我们的修行已经比较成功了,虽然还没有成佛,也没有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但修心已经修得很好了,在这个基础上会很快地得到证悟的。佛教徒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佛陀的经验指导下,训练我们的意识,达到佛陀的标准,所有修行的力量最后要达到的就是这个目的。

  上面讲了为什么要调伏念头和整个调伏的过程,下面讲一讲禅定调伏意识的一些具体方法:

  方法很多,有观想藏文的种子字“阿”;有数呼吸法;有气脉明点修法,也就是在心口脉轮上观想佛金刚,文殊宝剑等,观想芝麻一样小的金刚杵和宝剑,令其不散乱,将意识锁定在字母和数呼吸上。

  但除了这些以外,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

  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到阿赖耶识的上面,停留下来。

  无论是听课,坐车,说话还是看电影都有这种感觉,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但意识根本不去思维、判断、也不去分析看到的和听到的好不好,不跟着它们走,归零。非常平静的状态,有点儿类似发呆走神的感觉,一片空白,在这个状态当中,心平静下来。就像平时压力过大,想得过多,心过于劳累时,会出现短暂的一片空白的状态,这跟禅定的状态从本质上是一样的。把所有念头归零到最原始的源头,心平静地没有任何杂念和念头,内心不随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画面和声音走,完全放松。

  观心的时候只有一颗心,没有两种不同的心,没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所有念头平静,我们的意识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自己可以停留在自己的本体上,自己观察自己,没有第二个观察者。杂念归零,注意力集中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中,用一个专用词来表述这种状态叫做“很透明”。证悟时也用“透明”这个词,但内容和意思不一样。

  禅定的“透明”指的是听到的、看到的、知道和所有注意力都回归停留在本质上没有动(语言形容也就如此了)。我们感受一下:经过长时间跑步,非常劳累,这时立即躺下来,观察一下此时心的状态——这就是阿赖耶识。所有状态都要回归到这个状态中来,十秒种,半分钟…有的修行人会认为这就是证悟的境界,但这其实并不是证悟境界,跟证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时,粗大的念头回归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突破意识,内心越来越透明,杂念越来越少,这时可能会有神通出现。催眠术可以使人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就是利用催眠的手段,把人的意识降到半睡半醒状态,可以回忆起平时无法回忆的细节。

  我们不刻意追求神通,但神通有时会自然出现,这时也不需要拒绝。神通本质上并不是什么邪恶的东西,关键看用在什么地方,用在弘法利生上也是功德无量。

  注意:1、即使杂念很厉害,也不要因此生起厌烦心和烦恼。这时要反复思维禅定功德,充电打气。

  2、禅修的时候,不要直接观察和思维,这会干扰禅定平静,但要监督意识有没有停留在境界中,有没除去散乱。有人说一提监督不就思维了吗,一提监督不就扰乱意识了吗,这里的监督不是正面监督而是侧面监督,心静下来停留在这个状态里,自己也可以知道是否在此状态里,有没有散乱。

  监督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有效地监督,禅定时间长了,就都乱套了。虽然没有粗大的贪嗔之心,但细微的念头也会干扰禅定的平静,以为自己修了十几分钟,其实早就在胡思乱想了,这就是监督不够造成的。

  修行经验丰富的上师会告诉我们修行的好坏取决于监督!往往我们真正的禅定只能坚持一两分钟,其他时间都是在散乱还不自知呢。

  麦彭仁波切这种禅定修法,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烦恼深重的众生,方法简单,立即可修。

  直接将杂念降低进入类似禅定的境界,持续这种状态,也叫寂止的修法,没修五加行之前不强调这种修法,外内加行修完后,可重点进行禅定修法。

  下面再总结一下修法:

  心静下来,什么都不要想,不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事情,所有的念头放下来,归零,停在阿赖耶识上,专注在内心的本来面目上……侧面监督内心的杂念,再回归,再观心,这种修行感受,有一次亲身经历,就有把握和经验了。

  如果修心修的好,加行修的好,对上师有信心的话,可能没来得及听大圆满法就证悟了。

  课后问题:

  问:证悟空性后还需要谨慎因果吗?

  师答:证悟空性后依然要谨慎因果,在成佛之前即使证悟空性,因为还没有彻底断除所有烦恼,面对如幻如梦的境相依然要谨慎面对。所以要谨慎因果。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