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印卡老师文集: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二天
葛印卡老师文集: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二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二天结束了。今天睌上我们要开始讨论开示,以便了解它与实际修行的关系。
这个开示的名字叫大念住经 Mah±-satipaµµh±na Sutta。Sutta(经)就是开示的意思。Mah±表示大,而的确有另一个较短的念住经。然而眼前的这部经文,详细地涉及比较多的题材,故称之为「大」。
Sati 是觉知的意思。它是正法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我们在昨天有讨论过。它是要开发的五根indriyas之一。它是五「力」balas,要精通法必须开发的力量之一。它是七菩提分bojjhaªgas (觉悟的要素)之一。正念samm±sati是八正道中的一项。它字面上的意思,就如现今印度通用的sm¥ti, 是「记忆」或「回忆」。内观不涉及过去的记忆,但你要经常想到禅修的对象(所縁),那就是在色身架构内与身心相关的实相。Sati 另一个较佳和易于理解的意思是觉知;而觉知必须是此刻如其本然的实相,不是过去的,亦非将来的。
Paµµh±na是安住的意思。Pa是广泛之意,也包括paññ±智慧这个字的组成要素。不单对身心实相觉知,也要对这个实相的特性觉知:它如何生起和灭去; 它如何成为痛苦的根源; 它何以不是「我」; 它何以无实质性。这需要直接的体验。这不只是智力上了解的一个表面实相。觉知必须与智慧同时安住,即是对实相的真实本质的了解。因此称之为大念住经 Mah±-Satipaµµh±na Sutta。
经文开始是:
Eva½ me suta½.
我是这样听说的(如是我闻)。
这话不是佛陀所说。内观的禅修者都应该知道这典故。
当佛陀在八十高龄过世时,在场的弟子中有些是已经完全解脱的阿罗汉,他们了解每个人,佛陀或是凡夫,都终将过世。这是自然的法则。其他在正法中还未修行到此程度的弟子就感到很悲伤,有些甚而在哭泣。然而,有一位年高而无智慧的老比丘却有不同的看法。老人家过世了,他觉得很高兴: 从现在起,他们可以摆脱他的掌控而为所欲为。毕竟,佛陀自己教导的是: Att± hi attano n±tho ---你是自己的主人。这件事显示,有一群对正法不感兴趣的人,已经混入了僧团。他们加入僧团为的是可以获得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身份地位,舒适的生活,和较多的供养及尊敬。
我很感激这位比丘。为什么呢?当大迦叶尊者Mah±kassapa,一位睿智的上座比丘,完全解脱的阿罗汉,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听到了这话后,就决定要保存佛陀的真正教导,以免将来被这样的一群人扭曲。四十五年来,佛陀日以继夜地教导正法,夜间睡不到两三小时,而且甚至不是正式的睡觉,只是具足着智慧的觉知和平等心。他讲了八万二千个开示,而他的主要阿罗汉弟子讲了另外二千个。总共是八万四千个开示。大迦叶尊者想到,像这位老比丘等等人,必会在将来错引教导,代之以自己的话,并且去除重要的戒律。因此他决定召集五百位上座比丘,曾经亲见佛陀教导的阿罗汉,来背诵、编辑和鉴定佛陀的真正教说。只要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成就这项事功,但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并确保能被承认,他在佛陀入灭后即刻邀集了五百位比丘。他们要共同背诵佛陀的每一句教说,并且给予认可。
阿难尊者¾nanda
有人向他推蔫阿难尊者为该集会的第五百位成员。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同日出生,是佛陀的堂弟,而且一起渡过童年及青少年期。当佛陀觉悟后,阿难尊者是诸多追随佛陀出家的家族成员之一。随着追随者的增加,工作量也增加,佛陀需要一位侍者。有些人来担任,但都怀有不同的动机。通常的动机是希望能私下见识到神通,但佛陀不鼓励在公开场合展现神通。另一个动机是能听闻到佛陀对某些哲学问题的解答,然而他绝不公开回答。这种人都待不久,他们离开了。
佛陀到了五十五岁的年纪时,首肯了需要一位稳定的私人侍者。有许多上座比丘非常热切地要亲侍佛陀,但大家知道他属意阿难尊者。然而阿难尊者却保持沈默。事实上他要佛陀同意几项条件。有七、八项很有益的条件,佛陀悉数接受。其中之一是: 如果佛陀于阿难不在场时演说开示,他必须于回来时向阿难补述。因此他在佛陀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听闻了所有的开示。他在这之前也听过这些开示。由于他的练习以及过去的优良品德,他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如果他耳闻一次,就能于任何时只字不漏地覆诵,犹如今日的电脑或录音机一般。
阿难服侍了佛陀二十五年。他这么亲近而又非常崇拜佛陀,但他却不是阿罗汉,还没完全的解脱。他只是须陀洹sot±panna (预流果),只初次体验到涅槃而达到解脱的第一阶段而已。过了这个阶段还有斯陀含sakad±g±m² (一还果) ,然后是阿那含an±g±m² (不还果),然后是阿罗汉arhant。从这里你应当了解到,佛陀是不能解脱任何人的。阿难也深明正法: 他教导成千个人成就了阿罗汉,然而他继续服侍着佛陀,却无暇精进。
因此大迦叶尊者去找他并说,既然佛陀已过世了,阿难应有时间了。而且身为一位老师,他对方法非常娴熟。他要求阿难用功修成阿罗汉来参加集会,因为他将是会中的宝贵人材。阿难欣然同意; 他将修持数日,成就阿罗汉来共襄盛举。
他斗志高昂地精进,立志成就阿罗汉。在当老师时,他劝诫人家不要长养自我,因为它是危险的障碍。但往往老师修行时,却忘了自己的教诲,而这就是此时发生的情况。他的志向是:「我必定要成为阿罗汉」。他毫无进展。大迦叶尊者来告诉他说,次日集会就要开始了,如果必要时将不再等他。如果他不是阿罗汉的话,他们将另觅他人。他再次整晚用功---「我必定要成为阿罗汉」。夜晚过去,旭日东升了。他用功得筋疲力尽,决定要休息。他没哭,他有这个好品德。现在他并不志在成就阿罗汉。他全然接受自己只是须陀洹sot±panna,而非阿罗汉arahant。就像一位优良的禅修者,保持着觉知感受的生起灭去,他休息了。现在他的心不再攀缘未来,而只在当下的实相上。就在他的头碰到枕头之前,他成了阿罗汉。
这就是中道。过度松懈,你无所成就。过于费劲,心无法平衡。阿难尊者参加了集会。
现在阿难尊者确切地被问及佛陀教说了什么,如此全部的佛陀教导就编篡而成。共分三个部分,称之为三藏Tipiµaka. Ti的意思是「三」,piµaka一般意谓「篮子」,然而也意指「经典」。第一部分是经藏Sutta-piµaka,公开的开示。
第二部分是律藏Vinaya-piµaka,是对比丘和比丘尼演说有关行为规范和戒律的开示。对于在家众,五戒已经足够,但对比丘和比丘尼,就有二百条以上的戒律。这就是老比丘所反感之所在。
第三部分是论藏Abhidhamma-piµaka(阿毗达磨),高级的法,有关自然法则的高深真理,一般人不易理解。是对整个身心范畴的分析研究,细述身(r³pa 色),心((citta识),和心理因素、心的附随物、心的内涵(cetasika心所)的实相。它完整解释它们如何交互作用及互为影响,身心两者如何激发而共同及各别的生起,以及在内心深处的关连、流动及交流。只有透过内观的深入修持,而非单靠阅读阿毗达磨Abhidhamma,这一切就会变得清楚。阿难尊者被要求背诵经Sutta及论Abhidhamma,而另一个戒行圆满的阿罗汉,Up±li优婆离尊者,则被要求背诵律Vinaya。
这个开示出自经藏。
阿难以Eva½ me suta½「我是这样听说的」开场,因为他是亲闻自佛陀的。他也对该经产生的场合做了说明。「有一次,世尊住在(viharati)Kur³s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Kamm±ssadhanmma½,与拘楼人在一起」。在印度,通常viharati(住在)只用在觉悟的人或修习正法的人身上。拘楼国是那时北印度十六个城邦之一,现在称为哈理雅纳Haryana,靠近德里及旁遮普的地区。佛陀称呼在场的禅修者为比丘们,并演说。
拘楼国Kur³
佛陀为一个原因而在拘楼国演说这部经。不只是佛陀,乃至其他人都很尊敬拘楼国的人民。在印度的另一传统中,薄伽梵歌Bhagavad-G±t²开头的字句是:DharmakŒhetre, KurukŒhetre, 意思是在「正法的园地,拘楼的国度」。在另一个开示中佛陀宣说,拘楼国人上至国王下至黎民,如何遵守戒律过道德的生活。这是很不寻常的,而今日所谓的戒法s²la-dhamma,在当时就叫做拘楼法Kur³-dhamma。道德就是他们的天性。
那时,在佛陀过去的一生里,当时的菩萨是拘楼国王。卡令伽Kaliªga,现今的奥瑞沙Orissa,是另一个国家,连年遭受着干旱和饥荒。时人相信,当人们不过道德的生活时,就会发生这样的饥荒,因为国王本人没过道德的生活。于是卡令伽的长老们谏请国王持守五戒,让全国人民仿效并予遵守。而遵循的戒必须取自戒行圆满的人,这点也很重要。他们所推荐的是拘楼国王,一位完人,其全国的臣民都过着道德的生活。
有两个婆罗门大使被派遣出去。他们告诉拘楼国王整个原由,并请求他将戒条写在石板上: 他们会代表他宣读,那么人民就会开始持守而脱离痛苦。拘楼国王拒绝了。虽然他过着完好的戒律生活,但他觉得自己曾犯过一个小错。他把他们送往他年迈的母亲处。她也说自己曾犯过小错。于是他们又被送往大皇后处; 如是依次地到国王的弟弟,首相,税务大臣,大商人,甚至到战车的驭者和大门的警卫处。他们全部都说曾经犯过小错。
然而这些错真是微不足道。例如,国王曾经表演他的射艺。有一枝箭落入了水池没浮上来。它可能剌穿了一条鱼。实际是否如此,让人怀疑。拘楼国人就是这么的小心谨慎。
戒律的基础很重要。然而,在两佛之间,正法的其他部分遗失了,而这就是那时发生的情况。佛陀所传授的正法是圆满而清净的---kevalaparipuººa½, kevalaparisuddha½---没有什么要增添或去除的。随着时间的过去,重要的部分遗失了。智慧Paññ±,最困难的部分最先消失: 只有智力上的智慧留存下来。然后纯净的定sam±dhi没了: 只留下想象,但实相的觉知却没了。虽然戒律还在,但当其他的步骤都沦落时,它就被过分强调,并滥用到极点,而使心失去了平衡。现今的印度同样的事情也发生: 人们变得极为不平衡,而无法正确地修习定sam±dhi和慧paññ±。
佛陀一向谴责戒禁取s²la-vata-par±m±sa。Vata是誓言。Par±m±sa是执取。没有了正确的定及慧后,人们就发愿只来滥用一条戒,以为如此就能使他们解脱。戒及誓言并无不妥,两者皆很重要。誓愿过午不食有益你的禅修,或断食一日使你健康。但当它被滥用时,人们断食到一个月,只为了要证明他们的法,那么它的实质及目的都丧失了。
这就是那时的拘楼国的状况。他们的戒很好,但被滥用了。虽说那样不对,但守戒必定比不守戒要好得多。他们在正法中欠缺的,可以从方法上补足。因此,经文中并没有谈戒律,因为这个坚强的背景已具足了。有了这样的基础,拘楼人能更容易地理解方法的细节。所以佛陀在拘楼国讲述这部经。
然后他向比丘们发表演说。在印度的普通话里,bhikkhu是比丘,隐士的意思,但在所有佛陀的教导中,比丘意指任何修习正法教导的人。因此它是指禅修者,不论其为男女在家人,还是比丘或比丘尼。
导言
Ek±yano aya½, bhikkhave, maggo
这是唯一的道路。
Satt±na½ visuddhiy±:使众生清净。这是在心理的层面。洗涤身体的外表无法净化心。这清净的结果会导致:
Soka-paridev±na½ samatikkam±ya:克服愁叹soka,与它所表现出来的哭泣和悲叹parideva. 当你修行时,它会浮现到表面,而你只观察,就能超越它samatikkam±ya。
Dukkha-domanass±na½ atthaªgam±ya。在更微细的层面上,心中仍有不愉悦的感觉domanassa,同时在身上有不愉悦的感受dukkha。这些也都去除了atthaªgam±ya。
ѱyassa adhigam±ya. ѱya 是真理的意思。如果你以冥想或想象来用功,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只有心的表层得到净化而已。只有当你观察身与心及其相互的关连,从粗重的表面实相到最微细的究竟实相时,最深层的痛苦才能拔除。由佛陀所体证的真理只能解脱佛陀。佛陀只能指示道路,路却要你自己走。ѱyassa adhigam±ya 是解脱的最佳途径。
Nibb±nassa sacchikiriy±ya。涅槃Nibb±na必须经由实相的观察sacchikiriy±ya去体验、体证。你必须达到身与心最微细的实相,然后超越之而见证超然。整个身和心的范畴是无常的生和灭。在粗显的层面上,它生起,好似驻留了一阵子,然后灭去。在较微细的层面上,它以极快的速度灭去。而在最微细的层面上,则只是振荡而已。超越究竟实相的领域是无所生无所灭。它是超越身和心,超越整个知觉,感觉的范畴的。涅槃的体验可以是几个剎那,几分钟,几小时; 情况不定,但体验回来之后你判若两人。你无法解释它。当然人们能够做冗长的智力阐述,但在涅槃中,感官停止了作用。它们无法用来解释涅槃。所以正法的六特质的最后一项是paccatta½ veditabbo:涅槃必须由各人在自身中直接亲证。
Ek±yano maggo,「这是唯一的道路」,似乎胸襟狭窄。还没有走上这条正道,或还没有走上一段路的人,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对已经走上了这条正道的人而言,这是唯一的道,是清楚不过的了。它毕竟是普全的自然法则。它必须由任何宗教或任何国家的每个人去体验的。火会烧伤任何人的手。不论你是佛教徒或基督教徒,美国人或澳洲人,如果你不想被烧,你就必须将手移开。不论有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都在。有无爱因斯坦,相对论都存在。同样的,有无佛陀自然的法则仍旧长存。它就是因与果的关系。两份的氢和一份的氧合而成水。如果在星球上两者任何缺一,则就不会有水。这是自然的法则。这就是正法。当你迈进,并且修习得更深入时,你就会了然于此。如果你不要痛苦,你就得去除原因。那么衍生的痛苦就会自动去除。
如果你想会有某个超自然的力量,自你所有的不净染污中解救你,那就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会发生的。你必须依自然的法则来用功。你现有无明反应的根深习惯模式,导致你不断地经历痛苦,这必须要改变。
在这层意义上,它就是ek±yano maggo 唯一的道路,接着,佛陀更进一步的描述。
…yadida½ catt±ro satipaµµh±n±: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在这个阶段要知道,如何有四个念住,或四个以智慧而安住觉知的方法。第一个是: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n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K±ye k±y±nupass² viharati: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的实相。以非常精勤、勤奋的方式 (±t±p²),以了知生起和灭去的智慧(sampaj±no),并以觉知 (satim±) 来修习。不涉及想象,是具足了智慧而颇为直接的全幅觉知。关于身体的实相就在身体内加以观察、体验。这样去除、远离 (vineyya) 对身心现象(loke) 的贪瞋(abhijjh±-domanassa½)。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第二个是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持续地就身体的感受观察实相。再次的没有想象。以同样的方式直接的体验,在身体的感受内观察实相。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½.
同样地,第三个是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在心中体证心的实相。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第四个是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就法则中,心的内涵 [诸法]中去体证心的内涵 [诸法],自然的法则的实相。观察的方法一样。
这四个念住,观察身体,或感受,或心,或心的内涵 [诸法] 的实相,都要本着实际的体验。智力的理解会给你启发,并指引你如何修习,但只有体验才会有成果。在我们继续讲下去时,这点是要明白的。
现在你正以当下的实相,如其本然的,进来的或出去的,深或浅的呼吸在用功。你也尝试对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这个身体部位的感受时时呈现的实相,维持觉知。观察的对象是身体的这个部位。要日以继夜地尝试维持不间断的觉知,除非你深睡了。大部份的时候你的心会跑开。你会忘失,你阻止不了。但一旦你察觉到了就把心带回来。别产生失望或沮丧。就接受心已跑开了,再从新开始。现在要更认真地,更勤奋地用功。时间很短。你已来参加一个有很认真的气氛的课程,没有新学员的干扰。要善用来利益及解脱自己。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和谐,快乐。
愿众生快乐。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