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八划之二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八划之二

 

  彼圆觉性非止合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尚昧欲天,焉冥觉体?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圆觉性非造作,造作如何契之?若了觉性本圆,不用兴心求益。不兴心处,即合觉心。合觉心时,自无诸妄。无诸妄已,则所作相应,积土聚沙皆成佛道。即于上来诸行,遇缘力及方便,随病随治,不顺妄念。但得妄尽,性自开明。歇即菩提,岂从外得?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者,非动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疏。与理相违,故言非也。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以圆觉智慧,观识所生幻。能正观幻者,不是迷幻者。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

  外道说:有胜妙天、自在天、神我等等主宰生灭的力量,自然存在,无因而有;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亦是自然存在,无因而有。世尊在说世间法时说因缘。因,一般指直接引起事物变化的内部条件或最主要的条件;缘,一般指参与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或次要条件。为了破除外道自然有的观点,所以说因缘。到了引小乘入大乘,则要破除因缘观,离因缘才能得菩提清净明心。

  所去随愿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一章

  这里所说的心,指非有为非无为的心,是心光与佛光融为一体的心。

  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八章

  这里说的“见”,包括能见与所见。能指出的物之中,都不是能见的见性,但是能指出的物,都是所见之物,是能见的对象。世尊考虑到会中大众很多人还分不清能见和所见的概念,所以这样提出来让阿难及会众思考。

  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心病无边,要唯有四。随有其一,不堪为师。

  舍恶乐善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知欲可厌,舍十恶业,乐十善业。

  舍利弗宴坐林中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二

  舍利弗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载:舍利弗在林中树下静坐。维摩诘来对舍利弗说:“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舍利弗当堂无言以对。

  舍身授身一切习气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一章

  吴兴法师云岳说:舍身授身,指分段生死;一切习气,指变易生死。这些都是眼前显现的如幻境界,不是在昏沉状态下或是在梦中所见的景象,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禅境。

  舍卫城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二

  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名舍卫城。世尊(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会因由第一

  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名舍卫城,以国都名称国名,称舍卫国。娇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在舍卫城南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园林,修建精舍,施与释迦牟尼为居止说法之处,以太子和长者二人名字命名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树园。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金刚藏菩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金刚坚而复利。坚则无物可坏,利则能坏一切。菩萨智慧像金刚那么坚,烦恼不能侵,外魔不能动。菩萨智慧像金刚那么利,能破诸障,断人疑惑,以消末世之疑。疑心既无,即具无尽功德,所以说是藏。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

  《华严经》载:在华严会中,金刚藏菩萨入菩萨诸地时,得到如来神力的加持。

  金刚明王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

  有威猛大力,能摧碎一切邪魔恶鬼,称为金刚;能以智慧光照彻世间,消灭烦恼,称为明王;他们都是佛法的护法神。

  念佛三昧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三十一章

  一心念佛,以入三昧境界。人们从小立志,心中必有楷模;信仰一种思想,必定尊崇导师。没有志向,没有信仰,欲求成就,无有是处。禅宗主张不诤,提倡多闻、善思、勤修,只有实证,才得见真如。一般来说,下根少智,难明大乘深义者,一心念佛,易入寂静境界。自诩上根多闻的人,往往我慢难除,难得寂静。因此,数珠念佛,不失为易行而且容易见效的方便法门。二十四位圣贤说了圆通入手方便,说的都是初心方便,都是从见闻觉知入手的有为法。但是,不经有为方便,欲入无为,欲得不二法门,只是空中楼阁,怎得成就?这二十四位各说圆通本根,各得成就。对无学来说,诸门无优劣之分。对有学来说,未必条条都适合每一个人,还要从中选择优劣。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合称六道。惠能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舎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从这段话可以明白,所谓六道,都是人们心中善恶的不同境界。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分析六道如下:“地狱道,念念五逆十恶,恣意杀生,不信佛法僧三宝,拨无因果;二、畜生道,念念愚痴,不知惭愧,专恣情欲,不明正道;三、饿鬼道,念念悭贪嫉妒,不造福业,但积罪恶;四、修罗道,念念谄诳负气,外假仁义,内计我人;五、人道,念念节制五欲,注意三归五戒,希求后有;六、天道,念念止恶行善,摄散归定,诃色入空,愿求胜乐。

  念念生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我体本无,唯心故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念念相续。前灭后生,生已还灭。念念相续,生灭轮回。

  刹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一章之一

  原意指国土,在此专指心中的世界,即是在三昧中见闻觉知的各种现象。

  刹那坏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七章之二

  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夜十万八千刹那,一刹那相当0.013秒。运动着的事物与及人的意识流转,在前一个状态变成后一个状态的前灭后生之间,这个分界线是不占时间的,即是无间相续的,不存在刹那断刹那坏的情况。为了使愚夫减少烦恼直至息灭烦恼,在说法时不可能一开始就说无间,只能随机演说,说善恶诸法,说生灭法,说法相刹那坏,这些都是化佛权宜之说。

  咎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七章

  人们以为猫头鹰会报丧,鼯鼠会预示凶兆,把这些东西称为咎征。

  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之一

  注意这里说的是“诸有为相”,就说明这里说的“山河大地”不是客观实有的山河大地。在奢摩他中,常会出现尘缘分别影事,忽然生出,瞬间即逝。地水火风空,黄白赤青蓝,仙佛龙怪鬼,可说是应有尽有。这些都是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夜叉、罗刹、鸠盘荼、毘舍遮、富单那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七章

  四天王统领八部鬼众。这八部鬼众是:一、干闥婆;二、夜叉;三、罗刹,是食肉吸血的恶鬼;四、鸠盘荼,是形像冬瓜、吸人精气的恶鬼;五、毘舍遮,吸食人及五谷的精气;六、富单那,是臭饿鬼,害人生热病;七、薜荔多,饿鬼;八、龙神。

  性一切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

  指具有觉知一切性之心。清净妙净的本明之心,能觉知一切时、一切处的一切事,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至宇宙十方,小至体内微尘,都能历历分明。本来凡夫和圣人都具有这种觉知一切性之心,只是凡夫心迷,被尘劳遮盖,乃至丢掉了这个本明之心。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眼能见一切,却不能自见眼根。眼光照瞩物时,所见之境,千差万别,能见之根,其性是一。所以说名性自平等。凡圣本无分别之心,本来平等,非谁所作。所以说亦无平等者。

  性相乖角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

  两种事物合不到一起,必定是性相相反,互相冲突。这也是世俗的说法。一切事物的性相,并非绝对不变,对立的双方也能相辅相成。能离和合非和合相,也就不存在乖角不乖角了。

  性业、遮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二十九章

  性业,指杀盗淫等恶根性所犯恶行。遮业,指支末过失。

  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性见,指眼根有能见之功能;觉明,指眼根接触尘境产生了视觉。觉精明见的意思是能起分别事识的觉精,缘所见的尘境生出了眼识。

  性自劳虑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迷性之时,性有生灭。妄念劳役自己心性。千营万计念念不停。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地十六章之二

  从字面上理解:色的实相即是空,空的实相即是色。离文字相,离是非二相,入中道了义,色空非一非异。下文关于火、水、风等的阐述,都是一样。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觉的实相是真空,能修炼到觉性空寂,当六尘扰乱时,觉性不动,便说是真空。所谓真空,不是枯木死灰的顽空,不是什么都无的恶见空,而是智慧观照、不离正觉的真空。智者在三摩提中的境界是:非有为非无为,非有觉非无觉,非空非非空。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章之一

  性觉妙明中的性觉,指览尘生分别心的觉性,即下文说的觉明。本觉明妙中的本觉,指清净本然的圆明寂照的觉性。

  性识明知,觉明真识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依心内贮藏的藏识种子判别现前诸相,能了了分明,这觉知之性缘尘境了别生成新的识相。是真是妄,因人有别。离相不攀缘,即得正觉。能见如来,妄识即转正智。正智亦名真识。觉与识,非一非异;真与妄,亦非一非异。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