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学疑问解答: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0日
来源:   作者:竺摩长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学疑问解答: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

  小序

  佛法浩如烟海,三藏十二部经典,穷一生的时间钻研,也未必能窥其堂奥。所以有些人,对著佛海,望洋兴叹!有一些佛教徒,则视学佛为畏途。其实佛理虽深,并不难解,其难解的部份,只不过是那些趋向理论化的佛学,或各宗玄奥的宗义而已。但我们的兴趣,还不光是研究理论;还注重实际修持,把佛法适合现实人生需要的部份,应用在食饭穿衣之日常生活及思想观念中来,使生活与佛法打成一片,与佛法相应,那么你所走的路线,便已合于佛法的正道了。

  「佛学问答」不是一本谈玄说妙的深奥法理,而是从一些学佛者於其研修佛法峙,所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向竺公上人请求开示;上人以浅白之文体为答,务使初学佛者易于了解。所以汇集成册,实为一本非常实用的学佛手册。佛经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当时一些弟子在研修时提出,经佛陀详细开示而记录下来的。因此,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讨论,或请求开示,是非常需要的。佛陀在快要涅槃时,亦曾关心地告诸弟子说:「诸比丘!若心中於佛法僧正道等有所疑惑,即当谘询,不应於後悔责说:当面对导师时,我等未能亲向如来谘询!』由此可见佛陀在经论中,是非常注重及鼓励弟子们对疑惑之处,应即提出谘询,勿错过时机!

  竺公导师,热心法化,悲智充满,以大智故常恒滋养道念,以大悲故弘法普利众生,恒转*轮,不遗余力。除住持三慧讲堂道场,每周六讲经开示外,又长大马佛学院,培养青年,造就未来佛教龙象。更经常来往星马各地,乃至远度重洋,飞锡澳洲、美国等地弘扬佛法。实践大乘佛教行者之职责,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余时更为佛教信众,解答佛学问题。现在这些佛学问答之存稿,经年来堆积盈箧。除了一部份曾于一九六六年已抽出在香港出版「佛学问答」第一辑,後又再版两次之外,余稿存下至今尚待整理。惟因竺公弘法事忙,无暇顾及,於是便委托本印经委员会,将余稿整理,另有此「佛学问答」第二辑之出版。尚有余稿,俟不久更添多新稿时,当再出第三辑耳。愿在本印经委员会同人合作下,以期达成竺公师尊弘法利生之一部份愿望!

  佛纪二五二二年、即公历一九七九年五月卫塞节

  槟城慧堂印经委员会谨识

  --------------------------------------------------------------------------------

  一、答南大黄女士六则

  问一:佛是甚么?

  答一:佛是由人修养到学德具足,人格圆满的圣者。得大智慧,洞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起大慈悲拯援沉迷不觉的凡夫。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忍不可忍,乃名为佛。

  问二:宗教,哲学是否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答二: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宗教,哲学,属於无形的学问;科学技艺实业等都属於有形的学问。宗教哲学既是无形的形而上学,自不免感到空洞无物,虚无缥缈;但佛法在形式上虽属於宗教哲学,而在理论上却是超越宗教哲学的。因佛法的真理,有一体的两面,即是真空和妙有。所谓「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自其空的一面看,似感空理空论,有一般宗教哲学虚无缥缈的感觉;但自其不空方面观察,则真空而不空,法法皆备,所谓「无尽空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不是空洞无物的。同时佛教是可实践证验的学问,在未修证之前,玄妙难测,好似虚无缥 缈,一旦实证体验,便知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

  问三:人的智慧有差异,对於佛学的领悟力有偏差,误解佛理,会产生甚么後果?

  答三:误解佛理,在思想上容易产生不正的知见;若由这种不正的知见思想而形诸言论行为,则要受恶报。但这恶报是自作自受,与一般宗教「受最高主宰神的审判与处罚」,意味完全不同。

  问四:佛教与性灵有没有关系?

  答四:佛陀菩提树下悟道,悟知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皆可作佛,但众生为妄想烦恼所迷,不知自己具有佛性。这佛性,接近你所提到的性灵;但佛教所说的性灵,是每人自己本性具有的,不如其他宗教所说的灵魂,魂是自己的,灵是神给的。故佛教诫人「不昧己灵」,「不负己灵」。如果灵是神给的,自己只是一个没有灵的魂,那就等於抹煞自己,把自己变成无主的游魂了。

  问五:善男信女所求之佛水,据说能治百病,何故?

  答五:佛教中人有常持大悲咒水,有求咒水治病的。这是宗教上的灵感作用,在於诚则灵,不诚则不灵;如果持咒功力深,又诚恳,则发生灵感的效力,可以治病,亦不足为奇。

  问六:持戒是为了追寻永?真我?还是为了要得到宇宙最高主宰判决死後能升天堂?

  答六:佛教的要义在阐明人生宇宙的万物,都是缘起性空,无我无法,否认有一个真我,也否认了有一个能操纵、生杀我们的宇宙真宰;所以持戒去恶,只为了自己要洞明人生的真相,宇宙的正理,循著这正理,寻求解脱的乐趣而已。

  二、答林心仪居士六则

  问一:何谓元神?元神怎样解?

  答一:元神,浅白地说,是指原始精气所聚的生命。在道家,以人之灵魂为元神,故有「得浩气之门,所以收其根,如元神之舍,所以收其光」之说。在佛教,呼为阿赖耶识,为无始以来生命开始之根元;但这是指虚妄循回的生命,不是真心本体的生命,而被人错认为灵魂,故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错认作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问二:在一个人的躯体是否另有一个元神?而元神是真正之我否?

  答二:寄存於凡夫的躯体,被凡夫认为元神或识神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为虚妄生命的个体,也是虚妄生命的来源,不是生命的真我,生命的真我,是指真心本体的慧命;此乃无我之我,体遍十方,量周沙界。

  问三:当禅定中是否有元神出游之事?

  答三:当初修禅定入门之时,确有识神出游之事,即世俗谓之「灵魂脱壳」;但这仍是虚妄境界,要到心境如一,物我两忘,才与慧命的真体相应。

  问四:元神与中阴身有甚么分别?不同处何在?

  答四:在禅定中出游的识神(即俗谓元神),与人死後脱体的中阴身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在禅定中出现的神识,因有禅定功力,其境界是清明的,而人死後的中阴身,其境界多数是迷糊的。

  问五:当禅定修链到相当工夫,与自身距离的事物是否可以明察秋毫?

  答五:它能发通,这种功能是有的;不过是否明察秋毫,或者观察不清,是凭定功的深浅而判别的,功深则清明,功浅则不明察。

  问六:怎样可以避开世间一切是是非非?如此避开是否是对的?

  答六:古德尝以「是非日日有,不听自然无」,或「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教训後学,可能是因是非愈听愈多,越想躲避越避不了。不过是非也要看甚么是非?若为人生正理,宇宙真相之诤的是非,那就要面对现实,非诤不可,逃避是丧失了自己的责任;若是普通的人我是非,甚至无聊的是非,那就争也没有价值,不争也不会有人说你消极。「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为强出头」,这两句话,就是为不值得争而争的是非,下了一个警告。

  三、答陈义孝居士一则

  问: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今倒驾慈航普度众生。请问何以不现佛身度生,而要以菩萨的身份度生?现佛身不是也一样可以度众生吗?

  答:这有几个原因:一、观音虽本是古佛,而现在在迹上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大士,即等觉菩萨: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化佛的教区,没有两个教主,今此世界释迦化佛为教主,故他佛不现佛相,只以菩萨身分来助扬佛化;三、菩萨在当机、常随、结缘等三种听法众中为「影响众」,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此千佛皆示现菩萨为影响众,卫护此一教主的教法,好比现代支持一国总统的「影子内阁」的意味。亦如「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相得益彰,如果统现佛身,便像只有牡丹,没有了绿叶,就无适当的陪衬了;四、释迦过去世未成佛前,发心修菩萨道时,曾在观音古佛座下,做过苦行弟子,故今释迦成佛,观音古佛亦示现菩萨弟子的身份,为释迦佛法服务,以显佛佛道同,平等无殊。梵网经说:释迦佛来此娑婆世界现身说法已有八千次;那么释迦何尝不是古佛再来呢?佛法的境界不可思议,是非凡情所能尽量测度的!

  四、答星洲黄普宜居士八则

  问一:发心欲为教传布真理,自度度人,怎样才能成功呢?

  答一:先研究教义,充实自己;并实践教行,坚固信念;然後才能方便度人,有望获得成就。

  问二:归依了三宝是否必定要食素?外人常说「心好就不必拜佛食素」,咱们应怎样向他们解释?

  答二:皈依了三宝,能食素戒杀,养成仁慈之心固佳,但不食素,亦无妨碍。若进一步受持五戒,则宜食素。心好,属於意业;拜佛食素,是身口二业行为上的实际表现;同是善业,而为善程度的深浅,就有所分别了。你说心好,你不表现出来,谁个相信你心好;同时表现的善行很多,拜佛表敬,食素表慈,不过是许多善行中之一二种罢了。

  问三:佛教徒应该怎样来庆祝盂兰胜会?盂兰会是何意义?

  答三:盂兰盆会,规定每年七月半举行,有一定的仪式和规定,凡做盂兰会的寺院,印有仪规可供参考。盂兰的意义为「救倒悬」。如一个人倒挂著很痛苦,等待佛法去解救他。目连尊者的母亲,在生悭贪,死堕饿鬼,苦如倒 悬。目连神力,亦难救度,乃求救於佛;佛说其母业障深重,非他一人力所奈何,须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用盂兰盆,广修供养於得 道圣僧,仗十力圣僧之力,才能救度。这便是盂兰盆供的来源。

  问四:拜佛菩萨除了用香、花、清茶、佳果外,是否必须用纸锭?

  答四:不必用纸锭,纸锭及烧衣等是民间习用拜鬼神的,佛菩萨不是鬼神,用不著这一套!又清茶亦多用於拜鬼拜神拜祖先,供佛菩萨,用清开水便可。清水有洗涤垢污之含义。又鬼神自身痛苦甚多,佛教正要度鬼神,故不宜拜鬼神,降格去向神鬼讨好或求救!银锭本是道教的产物,混入佛教,信徒不察,依样葫芦的沿用,佛经并无烧银锭等记载。

  问五:外道说,信他的教才能永生;并说世尊只是凡夫,何必尊敬?耶稣是上帝派来的圣人,信者才能得救。又说世尊的教理很多,可惜信者最後得不到永生!这是否可靠,怎样反驳他们?

  答五:信教自由,最好各不相强;但人多偏见,各说自己所信的教,比别人的好。好此卖盐的说自己的盐咸,卖花的说自己的花香,也很平常,听了一笑置之即好,不必与人多噜苏;但有些喜欢噜苏的人,不懂对方所信的教义,强作解人,偏偏要向你噜苏,那你自然要加以反驳,给他一个教训亦是好的。信他的教能永生,信别人的教就不能永生?他在那里永生?谁看到谁永生?有甚么根据?自有他的教以来,已有多少人永生?有何历史事实的记载?同是「上帝创造的人」(当然耶稣亦在内),为何有些信上帝,有些连自己的上帝也不信?为何上帝要创造不信自己的人出来?看他因不信而堕落?岂不是自找麻烦?於理难通,自然事实亦成问题了。世尊是修道至成「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的圣人,有何根据,诬他是凡夫?徒暴其「自赞毁他」的短处而已。

  问六:外道说佛教是拜魔鬼,这些魔鬼要来捣乱这个世界,不久以後耶稣要再来这个世界另造世界?这话是否可靠?

  答六:这些无稽之谈,胡说八道,毫无理由;佛教是洞烛人生真相的智慧之教,正要对付魔鬼,破除迷信的邪怪,他到底根据何经何论,说佛教是拜魔鬼的?佛教里有许多金刚神,过去多是魔鬼邪怪,经过佛法的熏陶洗链,转为正神,皈依佛教,拥护正法,何以反诬佛教是拜魔鬼的呢?若把他人所奉的教主都骂作魔鬼,未免胸襟太狭窄,也失去了宗教徒「悲天悯人」的气质。再退一步来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无所不包,则异教纵使都是魔鬼,亦是上帝的佳作,那么又何必自己憎恨自己,费神创造冤家呢?自创之魔鬼,自己又无法控制,「万能」又要贬值了?若换以佛教之「业力学说」,好人与魔鬼,都是自业所成,这些问题都容易解决了。「魔鬼来捣乱这个世界」,应指现实的魔鬼,是黩武主义的军阀、政客、野心家,争权夺利,捣乱世界秩序,增加人民痛苦,这样说不更切实了当吗?何必要拉异教的教主来作魔鬼?既然这世界已被「上帝创造的魔鬼」捣乱不堪,耶稣若是真具博爱心肠,应赶快再来另创世界,何必还要等待,观望,要到不久的将来才再来,而看著现在活生生受苦的人不救,又是何种居心呢?

  问七:就我所知,近来S埠外教的影响很大,因TS路有一教堂正向佛教徒及无神论者进攻。据说凡作九个星期礼拜,有求必应,故有很多信佛不坚者相继被拉到那里去,影响至大,日久恐使吾教前途不堪设想,应怎样及早来挽救?近来外教信徒日增,那些受英文教育的青年男女,大半相继信奉他教。本人有很多受英文教育的朋友,多不明白佛教真理,神佛并论,误以为佛教是迷信。他们常常对我说,为何信仰佛教的人常有烧金银纸扎,乱求真字等迷信作为?另一方面是因我们佛教宣传力不强,又缺乏英文佛书供给他们阅读,如何急起而图之?

  答七:你所感所说的都是事实,我们佛教徒对这种情形,真堪痛心!佛教有高深的哲理,为人所不及,可是缺乏人材与经济,都输与他人!教育不办,如何会有人材?宣传不力,如何不使人讥佛教为迷信?为今之计,也只有希望我们佛教里头的人,把冷血烧滚变成热血,把麻木不仁变成慈悲灵活,提倡教育,统一经济,前途才有办法。佛教青年於此尤须鼓起热情、热血,献身为教,牺牲服务,与佛教四众取得联协,群策群力,才能开创新猷,挽回颓势。把那些不是佛教的迷信外衣揭去,佛教的真理与精神,才会赤裸裸地呈露放大众之前,不致於再被人讥为迷信而加以诽谤。

  问八:佛教为甚么不实行在各大报章宣传佛理?报端宣传?使人更加明了佛理,收效必佳,我这想法对吗?

  答八:你这想法不但对,且大家都认为是极需要的;只因佛教人材太少,写作不多,很少人能出来负起这佛理宣传的责任。有些能做这工作的人,每因别的弘法工作太忙,又难以兼顾。但过去以至现在,台港马等各地亦有人在报章副刊附编佛学月刊,不过不多吧了。如槟隆中国报上的副刊「觉音月刊」,已出版主一百多期了。香港工商日报副刊亦附有「佛学双周刊」。而星洲各报上尚无佛学副刊,你们佛教青年应联合力量来试作这种宣传工作,亦是很适宜的。

  五、答棉兰茂华君八则

  问一:现在每到五月的月圆日,三期同庆卫塞节,那 过去中国纪念释尊四月初八诞生,二月十五涅槃,十二月初八成道的三个日期,是否还要举行庆祝呢?

  答一:印度佛法外流,分有南传和北传。北传中国等地庆祝佛陀日举行仪式,多在上述的几个日子。南传锡、缅、暹各地,都在五月月圆日庆祝佛诞,已成新的风气,现在世界各国佛徒,多以卫塞节为庆祝佛陀的纪念日。但在台、港、星洲各地,仍有人在四月初八庆祝佛诞,这是习惯使然,假以时日,以後五月卫塞的庆祝,必会渐渐统一步伐。世界各地的佛徒,皆宜选此同一日子来举行仪式庆祝,以求统一团结,那 北传旧有的历史日子,应可省略了。

  问二:我们每日在滚开水中饮了数以万计的细菌,是否亦是杀生?

  答二:佛教戒律中有不知不犯的记载。细菌在水,肉眼不见,不是故意杀它。科学发明显微镜後,才知水有细菌。但佛在世时,尝以慧眼见到在一钵水中小虫多至八万四千条,而先以持咒法力度之,饮之无犯。故有「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的说法。

  问三:燃灯古佛,出在何时,是那方世界的古佛?

  答三:梵语「提竭」,华译燃灯,亦译锭光。瑞应经说:释迦因地修道时名儒童菩萨(心地观经名摩纳仙人),修到第二阿僧只劫满时,恰逢燃灯古佛出世,见王女瞿夷手持七茎莲花,乃以五百钱买其五茎,合彼女所寄托的二 茎,拿去供佛。又见湿地泥泞,解衣覆地,布发掩泥,使佛踏之而过,以表敬意。当时燃灯佛就为他授记曰:「此後九十一劫,有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牟尼。」此为燃灯古佛出典,但诸经皆未言及是何方世界之佛,知有此佛即可。况华严经说,「诸佛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这样,我们也不需求佛之身相与住处了。

  问四:身为佛庙主持的居士,可否为佛像开光?

  答四:佛自有光,何劳僧开?既成仪式,相沿成风,皆由僧开。如无僧处,居士诵经上供即可,不必举行甚 开光仪式。

  问五:经有「法布施为最」,是否知有法布施,就不愿行财力布施;有错误吗?

  答五:有错!法施为无相施,故佛赞其功德为最,是比财力的有相施功德更大;但并非说有了法施,就不必、或不愿行财力布施!同时施者如运心作观,三轮体空,则财力之施,其功德亦通於无相法施,是流通佛法,与佛教的法身慧命延续有关,故经中强调「法施为最」或「法供为最」也。

  问六:讨论僧人的错点,是否也是造口业?

  答六:看你怎样讨论法?若普通人发觉僧人的错点,应静静地去报告教会或僧长,由教会僧伽自行讨论和改善;否则,三五成群,公开讨论,有意指责,便落是非口业!若是归信佛教的居士,已列入四众弟子之内,则见僧过,也只宜静中规谏,不宜多众讨论,演成是非,招人口业。故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的十大戒中,有一条「不说四众过」的重戒,即四众佛弟子不可以互说是非,互暴其短,不然,就要犯了这条重戒。喜谈是非而造口业的人,於此不可不三致其意了!

  问七:佛像是否一定要开光後,方可礼拜供养?

  答七:礼拜供养佛像,要在诚敬,仪式次之。佛像塑成,作大法会,有必要举行仪式时,便开光;否则不用开光仪式,礼拜供养,亦是可以的,并不是不开光,礼拜供养就不灵了。这是普通人的想法如此,其实「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必拘坭於相。所谓「佛在汝心头,时人向外求,遂真常不识,错过几千秋」!观乎此,佛像开光不开光,都无问题,有此机缘的需要,不妨随俗开光;否则便可省却许多繁文褥节,尽十方,遍虚空,都是佛光,请问你向那里去开呢?道得一句,无需商量;若道不得,免开尊口。

  问八:三宝佛,是指那方世界的佛?

  答八: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为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三宝佛,普通误会有三尊佛叫做三宝,其实即指佛、法、僧三宝,三宝以佛为首,故称佛名,已摄法僧。如此,便知三宝佛,并非有三尊佛呼为三宝佛,也不是那方世界的佛。而佛、法、僧三宝,十方凡是有佛的世界,都有三宝的,除非是无佛的世界,或出无佛之世,那就没有三宝了。

  六、答苏教师二则

  问一:听说「许愿」时许下甚么愿,就该照做;否则就有罪,会受因果报应的处罚?

  答一:世俗人所谓「许愿」,是因当时有所祈求,许下心愿,便要还愿,理所当然。如你信中说向天公许下愿:忧惧不安的病好了,愿终生做一名负责任的好教师。这个愿并不坏,但你恐以後做不到,反悔起来,忧惧又来了。我想这事很简单,你既觉得求有感应,买些生果香花拜谢天公,就算还愿了。至於愿做好教师,恐怕做不到要改行,受了天公的责罚,那你不妨在还愿时禀明,我尽量要做个好教师,如果环境关系,或有别种原因,必须改做别行,就请神明原谅。只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天公公道,必定一样欢喜,你亦心安理得,何必镇日忧愁,自寻烦恼啦!

  问二:弟子如此许愿:终身做一个负责任的好教师,终觉得已欠了天公一个「终生性」的诺言。日後能不能放弃不做教师或改行?是否有罪会将因果报应降在我的身上?

  答二:你虽拜天公,亦不好把自己统统忘了,过於迷信於神,既然天公是个正神,神而明之,赏罚分明,那会随神自己的好恶随便降祸於人,那天公就不公了!如果你懂得佛理,就会知道人生一切善恶报应的事,都是自己造的,不关甚么神的事,自己做善受好报,做恶受坏报,神是没有权力可以改变人生自作自受,不做不受的原理。何况你现在许的愿是做好教师,万一改行去做别的事,并不是去做恶事,既然尚无恶因,那里会受恶果,所以你的恐惧完全是多余的,更不会因你改行「会将果报拖至来生」,让你吃苦,把报应的灾难降在你的身上!切勿再多思多疑,弄得自己终日愁眉不展,精神恍惚,万一神经变了态,那不但好教师做不成,只恐连普通教师也难做得好了!因你这种过於迷信於神的心理,情绪不安的神态,也会影响跟你学习的众多学生。所以只要你对我上面所说的佛理有信心,多思惟,多采纳,那么你的一切恐惧与忧虑,都可消去,安心做个教师,或做其他的正当工作,都是好的,天公决不会因你先说了一句做教师的话,而後不做教师或改行, 就来降祸於你,请放心!你没有做了对不起天公的事,何必想得那多!除非你自己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那也只是自己受良心的谴责,自己负起因果的责任,亦不是天公或其他神灵来代你负责,或处罚你就可了事的。如果是这样,善恶自作,报应自受的因果道理,就要推翻了。

  七、答印尼张居士八则

  问一:平时或佛诞应用何种物品供养佛?

  答一:约事,以香花果水等供养;约理,以弘法,护法供佛为最胜。华严经说:「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

  问二:在家居士朝晚二课应念诵何经?(单日及双日)

  答二:应照平时寺院念诵的「朝暮课诵」念。如无时间,则朝时简念普门品、大悲咒、心经、佛号、三皈依!晚课则念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佛号、三皈依即可。不分单日双日,一样念诵。

  问三:在家居士放生应念何经或何咒?

  答三:应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遍,大悲咒三遍;然後以咒水洒於放生之物命,并为之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若干声。再念回向偈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问四:在家居士之诞辰,应念诵何经?

  答四:应念药师经与药师咒,祈求消灾、增福、延寿。

  问五:初一、十五在家居士应念何经?

  答五:照平时朝晚念的经一样,但先加唱「炉香赞」,如不能唱,直白亦可以。到念「香云盖菩萨」时,三称三拜。拜毕才念经,站念,跪念,坐念俱可。

  问六:邪见与恶见有什么不同?

  答六:邪者,不正也。如见不正,叫做邪见。如主张梵天生四姓,天帝造万物,盘古开辟天地等等,以佛眼观察,都属未正之知见。恶见则不信善法,拨无因果,毁灭三宝,五逆十恶,导人堕苦之类,皆属恶见。邪见只是知见不正与不究竟,亦有劝人行善,未必皆使人犯重堕苦也。

  问七:「拿督公」,佛教徒是否可供奉?

  答七:南洋的拿督公,即等於中国的土地山神之类。佛为无上大圣,即皈依佛,奉行佛法,自得诸天善神守护,供不供拿督公,实无讨论之价值与需要也。

  问八:依照佛教仪式,在家居士去世,应该如何料理丧事?出殡之前,应念诵何经?

  答八:俗家居士去世,设坛安灵,与俗一样;唯出丧前後,请僧念诵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上供,素菜拜祭。如请法师封棺说法之仪式,普通人家,亦可免用;但请善友於临终前后多做助念工作,却是需要的,盖可带忙死者往生,与死者之升沉,大有关系。

  八、答数位佛青问八则

  问一:蛇、蜈蚣等有毒的动物,看到可不可以打死它?不打死怕它们会伤害人,那怎么办?如果打死了念一句阿弥陀佛给它可以吗?如果没有吃素,可不可以念这句阿弥陀佛?

  答一:照普通一般人的看法,这些伤人的毒物,应要打死它才对。比如一个强盗会侵害人的生命,应要除掉他,是一样的心理。不过这要看你的动机是否良善,如你所说恐怕它会伤害人而打死它,那么动机是善的,不妨方便打它,因大乘佛律中亦有方便许开杀成的;但如果你是看到它讨厌,起了憎恨心而打死它,那 罪过固然有,杀生的果报,亦是免不了要受的。杀害生命不负因果的责任,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给它就算了,那有这样便宜的道理。比如你要杀那个人,你对那个人说:「我杀了你,念一句阿弥陀佛给你好了。」他那里会肯,会放过你!从佛理说的因果,前生为人好瞠恨,心怀毒害,所以才会堕落去做蛇、蜈蚣、蝮蝎之类;而你现在见到它即憎恨,想打死它,就因你心中有了这憎恨的毒,所以它也才会伤害到你,乃至会伤害到其他一切怀有憎恨心毒的人,故佛说我们内心有毒,才会被外毒所伤害,如果内心无毒,则一切外毒皆 难损害你,如入水水不能浸,入火火不能烧,一切毒蛇蜈蚣无法毒害你,一切财狼虎豹也自然会贴伏你。这个问题根本的解决,不在见毒物打死不打死,而 是应先从佛法修养慈心三昧,养成慈和的心地,则看见一切动物,都是心生欢喜,一片和谐,并无分别甚么有毒无毒的动物,那么那怀著憎恨的杀心自然也 无从生起,即使碰到毒蛇娱蚣也不会伤害到你了!

  问二:往生咒是不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的那个咒?

  答二:是的,你抄出来那三行咒语没错。

  问三:有人说俗人在家里晚上不可以念经。为什么?

  答三:佛经甚么时侯都可以念,谁说晚上不可以念经?他是根据甚么说的?我想是那些少见多怪,自以为是的人多嘴说的。

  问四:有些人说在家里诵经会诵到头昏眼花,在庙诵经就不会,这又为甚么?

  答四:没有这个道理,这又是近於神经质的说话。只要诚敬,不论在寺里,在家中,都可以诵经,都是一样有功德的。或者说家庭吵闹,念经容易心乱,那是有可能的。

  问五:诵经念佛是要专心,是吗?如果不能专心,那些诵了的经,念了的佛,算不算数的?

  答五:专心诵念则功德多,效力快;不专心则功用少,效力慢,并非是念了「不算数」,或无功用的。

  问六:诵经念佛,是否一定要跪著?如果跪得太久很辛苦,可不可以坐坐跑跑?

  答六:跪诵佛经,是行者对三宝虔诚尊敬的表示,但跪得太久了,是随时可以坐下来诵经或念佛的。我们在寺院里除了做早晚二堂课诵,或立或跪,而平常诵经,多数是坐著诵的。你说的「诵佛」,或者是指念佛,念佛是可以坐念,且易得定;若边走边念,叫做「经行念佛」。阿弥陀经中说的「饭後经行」就是经行念佛;但经行是慢慢走,与跑步不同。跑步是坐禅之後可行,那叫做「跑香」:若是念经,一定要坐下念,或站住念亦可,决不可以跑步来念,有失威仪。

  问七:那件黑色的法衣(印海青,粤语叫大袍),有出家人说,要念大经(指金刚法华等经)才可以穿,才合礼貌;而俗人则说,你又没有要出家,不可以穿那件法衣的,不知谁对?谁错?请为解答!

  答七:那件法衣,是佛教徒做法事穿的礼服,只要皈依三宝的信徒,不但出家人可以穿,在家人亦可以穿著念经念佛的,不论你念大经小经,一样可以穿的。若是披在你身上的那件袈裟,未受五戒的在家居士,就不可以随便穿,随便穿了就会有罪过;而海青大袍,在家居士诵经、念佛、礼佛、坐禅等都可以穿著,以表礼敬。

  问八:为何我每次看中国报上的「觉音」,多数文字都看不懂,是不是世俗人看不懂?还是教育程度浅的关系?

  答八:这是教育程度浅的关系,佛经并非只有出家人看得懂,世俗人看不懂的道理。多看看,多翻阅佛学辞典,有机会多听听佛理,了解佛经中各种专门名词,那时不但看得懂,而且也会看得很通。

  九、答静友居士二问

  问一:为何佛教叫人不要迷信天仙、神鬼、邪教?

  答一:天仙本是正的,只因工夫未曾究竟故仍在六道轮回之内,未离烦恼生死的窠臼,故不可迷信以为究竟。神有福德正神,有为恶邪神。鬼有有财的福鬼,享受香火,有无财的穷鬼,饥饿煎逼。神鬼虽然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同为烦恼招感,未脱业报,自身痛苦,尚难解除,焉有能力济拔他人,故亦无信赖之价值,更不可视有无上权威。至於邪教,多是依赖邪神,多行邪事,不信正法,拨无因果,为非作恶,肆无忌惮,故劝人提高警觉,不可迷信,以免走错路线。

  问二:念佛的人为何被人视为迷信之人呢?

  答二:迷信之人,迷信邪神牛鬼,入主出奴,故反以正信念佛的人为迷信;其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未明念佛的真义所在!佛为大慈悲者,一切智人,广修善行,共诸功德,所以我们念佛忆佛,与佛亲近,时时熏陶,无形中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引向正的善的方面去,为甚么要说这是迷信的呢?难道一个思想不正,行为作恶的人,才不迷信吗?如果稍加思惟观察,就可判断谁是迷信,谁非迷信了。

  十、答黄心怡仁者四则

  问一:密教所崇敬的莲花生大士,是否被敬如菩萨?可以供养吗?

  答一:莲花生大士为藏密红教之始祖,有被敬之德能,自然可以供养。

  问二:据说产妇不可以触念珠、佛经、佛书,及不可以念佛,生产期内不可阅读佛典,是真的不可以的吗?

  答二:此乃世俗一般知见,以为生产污秽,不可以持经念佛及看经书;其实人身臭屎满腹,全身那有一处清净?唯有处诚清心,加以外形衣服洗涤洁净,无有气味,则亦何妨静看经书,默持佛号。

  问三:「王氏持经宝卷」,「百岁修行经」,「佛说摩利支在陀罗尼经」等是否为正信佛教之经书?若不是该如何处理之?

  答三:前两种为民间劝善之宝卷皆非佛说;後一种属陀罗尼部,是佛所说。其非佛所说而有劝善作用,别无他害者,初机不妨任之念诵,仅说明它非正式佛经,宜劝其多读正式佛经便可。

  问四:有居士自称密宗,凡替有不安宁的家庭念咒驱邪,必於门上挂一写有梵藏文字的镜子。这种仪式是否为正信之佛教所应具的仪式?

  答四:密宗容有此种仪式,但後来俗人袭其形式,迹近江湖术士,依样画 葫芦,已失其真义,不足取法,正信者不宜为之。

  十一、答黄心固居士一则

  问:地藏经中有耕舌地狱,谓罪人其舌之长,可以犁耕之;犁乃耕田之具,如何能耕舌?是否印度另有一种耕舌之黎?

  答:经中确有耕舌地狱之记载。舌长能耕,乃形容罪人因中恶口之多,及果上受报之长。故耕舌之犁,乃在各人造业之恶口中,非印度另有耕舌之犁。又若汝教书为生,谓之「舌犁」,岂真以犁耕汝之舌耶?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随造罪者所作的业因,果报到时,其业识上自然现起长舌被耕之相,备受苦楚,以偿其因。佛在阿弥陀经中说阿弥陀佛谈经之妙,六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赞其所说,佛舌之长,遍覆三千大千,岂不更骇人?须知凡夫妄识分别,故见有长短大小相对之相,诸圣转识成智,理超绝对,唯一无二,则长短大小皆一如也。能会此意,耕舌自解。所谓「地狱天堂,唯心所现」,心染即现地狱,心净便见天堂,随业所感,难可思议。

  十二、答心卓居士二则

  问一:有人说,无论善恶男女,逝世後一切化为乌有,为何尚能遭受地狱天堂各种果报呢?

  答一:人死後一切化为乌有,这种见解是不正确的,在佛经中叫做「断灭见」,即人死了如灯熄灭,甚么都没有了;如果真的一切都没有了,那么在生做善做恶都失去了意义,即是做善无用,做恶也不要紧,就没有了天堂地狱的报应,这在佛教谓之「拨无因果」的邪见。据佛理说,人的生命是无始无终,轮回不断的,所以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遗留在那个为生命根本的「阿赖耶识」(即含藏所作善恶业种的藏识)的识田中,经久不失,果熟自然受报。因果经说:「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说人死化为乌有,那是不懂生命原理的一股世俗的知见,当时佛在印度说法时,早已加以评斥与纠正,吾人为佛弟子,不可不研究明白,以纠正对方的错解,不然以盲引盲,危险甚大。

  问二:佛会中新进二、三职员,意见稍为偏差,不易通融,遂分河饮水,另起炉灶,应如何处理?

  答二:众生知见,各各差异,佛经早有明晰的论列。每因意见偏差,即走极端,正是众生的弱点!补救之法,先以佛理,慈悲感化,尽量劝喻,勉其牺牲小我,为顾全大局,言归於好;因佛会的组织,重在精神团结,群策群力,方易於推动宏化工作,尤其佛会同仁,更应实践佛法表现无我精神,以身作则 ,互相砥砺,自作慈范。但万一不受劝喻,亦只好随缘由他另起炉灶,以贵州之大,多一佛堂,亦无所谓,唯望其能循佛教之正规行事,不因分门别户而另 存异见,那也吧了。

  十三、答麻坡爱莲仁者二则

  问一:为何弟子向来就喜爱读一些有关佛教之书籍,而对於经书却没有心情阅读呢?怎能使心神专一而不飘散的去阅读佛教的经书呢?

  答一:青年看普通文艺书是一条熟路,看佛教的经书是一条生路,大家自然喜欢走熟路,不喜欢走生路。现在要走生路,先要抱定一个好奇的信心,认为这条生路中定有奇花异卉,优美景色,为生平见所未见,不但可以广展眼界,可能还可找到好的信仰,好的归宿。经书有很多生字和特别的名词,初机未曾多听,阅读未免困难,不感兴趣,自然提不起精神,看了几行,又想看其他杂书去了;但如果抱著一个虔诚坚切的信念,认定经书是智慧的宝库,开卷有益,「即入宝山,不可空手而回」,养成宗教徒应有的热烈情绪,自然妄念消除,精神不再飘散。嗣而发生兴趣,就会把这条生路走成熟路,到那时,拿起佛经来读,就不会感到厌倦,打呵欠,反而会爱不释手了。

  问二:我加入佛团已有二年之久,但每一次的绕佛念经,终不能把心专一,这样会不会得罪於佛呢?到底拜佛念经会给人积何功德?这与外教徒读他们的外教经书有何分别?

  答二:妄想杂念,每个人都有,平常不觉得,一到念佛念经或坐禅静下来,才会发现杂念分驰,不能专心,这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只须自己能努力加勉就好,不会得罪於佛的。一个人作善作恶,功德罪业,都是无形无相看不到的,但积善必昌,作恶必堕,就是功德与过失的区别。因果分明,不可不信。阅读好的有益身心的经书,无论内教外教,一样是有益的;不过世间的善书或外教的圣经,都是「有为有漏」的功德,若是「无为无漏」的功德,不从佛法成定慧的熏修,是得不到的。这是读内书与读外书虽同有功德,而有审慎的需要。

  问三:弟子曾听说佛教是全世界最具崇高哲理的宗教,任何宗教都难比得上;那为何佛陀不变一变「法术」,使到全世界的人都来信奉佛教呢?

  答三:佛教在世界各宗教中具有最崇高的人生哲学,这是研究世界哲理的学者所公认;佛陀不用「法术」使全世界的人都来信奉佛教,或都离苦得福,顿时富贵如意,金玉满堂,这也正是佛陀的崇高之处,为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因佛陀是觉悟宇宙万有的因果原理,深信因果法则不可随意更改的圣者!各人所作的业力不同,各有业障,障蔽他不信正法,甘走邪路;佛陀只能以慈悲怜愍的心情,引导他依正去邪,尽了应尽的义务。他不信,是他的业障未净,机缘未至,佛陀不能变一变法术,代他去了业障,使他即刻信佛,或即刻把全体的人类都带到天堂净土。佛陀的神力,未始不可以这样做,但如果可以这样做,佛陀就是一个诳语欺世者,自己撕毁了自己说的因果定律;也不需要创立佛教,叫人修行为善,向上学佛,横竖佛是自己可以包办一切的,马上叫世人都来信佛,马上都可带到天堂净土去,何必要依那佛教的道理,辛苦修行,才求成佛,做那样的笨事呢!或以为其他的神教,你对那神奉承奉承,供养供养,那么神或许为你招财进宝,去了你的衰运(其实自无福力,神是无法赐福的!);如果佛陀也是如此,你买点东西供养他,奉承他,他就包庇了你一切的罪恶,那么佛陀也等同一个贪官污吏,可以被贿赂的。你想,这样的佛陀,还值得我们信崇吗?这样看来,人生世界许多问题,并不简单,不是用江湖法术,要变就变便可以解决得了的;同时佛陀也不是等同江湖佬,那可用江湖法术的邪技来估量他呢!

  十四、答不速客四则

  问一:请问世上是否有鬼?听人家说运低的人就会见到鬼,是否属实?

  答一:鬼是有的,佛教说六道轮回,有鬼神的一道。作恶的人,福报差的人,易为恶鬼所乘,并非是运低。

  问二:请间人姓名之好坏,是否会影响终生之幸福?

  答二:一个人姓名之好坏,与终生幸福并无甚么影响,如有好些人叫亚猫亚狗,大发达;有些爱取好名的如「有福」,「有财」的人,却一生潦倒,穷到死。

  问三:在家居士早晚应诵何经较好?供奉甚么菩萨呢?

  答三:在家居士应供观音菩萨。上午宜诵心经、大悲咒、普门品之类。下午应诵阿弥陀经、往生咒、地藏经之类。

  问四:字体如何?达何程度?

  答四:字体尚好,高中二三程度。

  十五、答香港许俊先生

  问:内子笃信佛法,早已皈依三宝,长斋奉佛,特在家中,恭设佛坛,朝夕诵经,最近不知从何处携来灵签,以为此系佛所指示。但余诵金刚经,也见曾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认为内子此举,恐走入邪道,而且有谤佛之嫌,故一再劝阻,彼始终不听,因特奉函请教法师,彼之如此求签,是否有违佛旨?内子最信仰法师,故敢借重一言,以为道破如何?

  答:诸佛所说之法,不出真俗二谛:自真谛言,离言绝相,唯证方悟,诚如尊引金刚之偈,色相、声求皆落邪道;然自俗谛言,不废一法,凡是世间善法,皆与佛法无违。唯今信佛者,多未明其义,往往行动乖异,有违佛法,而不自知。即如求签一道言之,衲年轻之时,亦评击甚力,斥为迷信;後在抗战时期,香港发生战事,我正与吕碧城女居士一同避离东莲觉苑。该苑高据山坡,对正九龙炮台,飞弹频来,命如悬丝。吕居士文坛健将,南社强人,学佛之後,虔诚有加;而彼素信灵签,一日在殿坚余求之。余乃顶礼虔跪观音大士面前,由彼至诚恳祷代求一自身签,出视偈语,甚感惊异,如已知我之心事者然。结果且甚灵感,港战前後三五年来之事,都如签中所语。而吕居士自身亦求一签,前途不佳。结果我们在枪林弹雨下经过十八天的战争恐怖,香港沦陷,我在乱离中走回澳门,不久即闻彼在东苑,打了两个饿七而坐化,辞别人世,亦与签中所语相等。自此我亦心有警戒,对於未知之事,不敢妄肆批评。令尊夫人迷於签诗,或许亦灵感而使然?但如嗜之成迷,事无论巨细,皆求决於签,则有失常道,当宜戒之!盖灵感之事,只可偶而为之,择要为之或易生效;若贪求不厌,虽大士慈悲,亦恐笑汝太噜苏了!且多求不灵,或出怨言,即近於你所说「谤佛之嫌」呢?上面答语,仅就个人经验,略为劝解,实亦不足取法的,尊夫人既是皈依三宝,长斋奉佛之人,必然通情达理,而居士又是虔诵金刚的信徒,只要双方心平气和,互相规劝与谅解,相信佛化家庭,必然是和乐幸福的。

  X X X X X X X X X

  附问者来函:关於求签问题,蒙详予解释,并提供「可偶一为之或择要为之」之宝贵意见,内子已敬谨接受,以後不敢再滥求灵签。内子能顿开茅塞,得免误入邪道,皆拜法师所赐,至深感激。

  所谓「灵感」,实在不可思议!当去年本港发生骚乱时,边境警耗频传,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岌岌可危。余与内子,俱届古稀残年,小儿瑞钦,远在美国求学,家无五尺应门之童,一时旁徨失措,只有靠佛保佑,内子虔诚在佛前求灵签,拈得一签文云:「本为一虎在当前,虽是有威不害人,分明说是无妨事,忧恼迟疑恐惧心。」结果边境有惊无险,终归於宁静,其情况与签文所说完全吻合;而吾等内心之事,亦被指出,从此不得不令人相信。内子陈勉之,於佛历二五零四年十月十五日在法雨精舍皈依,由法师作证。

  十六、答素珊仁者十则

  问一:怎样使心情平静,不胡思乱想?我曾学习念佛,但念不到五句,又妄想到别的地方去!

  答一:妄想每个人都有。佛说人生所以受到痛苦,就是被妄想所害。但普通人终日妄想,不觉得自已有妄想,一觉得自己有妄想,已是进步了。所以佛教有两句名言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你妄念多,只怕你不能时时觉察它,能够觉察到,如防贼一样防它,它就难以施展技俩,胡思乱想就可以停息下来。又如你念佛时妄想来,你便提起觉照,警觉自己,继续再把持念佛的念头,妄想就会止息下来。

  问二:佛出生的时候,已知道自己是佛了;那么佛为甚 等到二十九岁才出家呢?

  答二:佛是再来人,因他多生多劫前已成佛,为了救度沉迷的众生,示现人间做人,由做人出家修道而成佛,做一番样子给我们看,使我们可跟他的方法学佛;也表示佛不是三头六臂的奇奇怪怪的神,可以变化出来的,而是从人修养智德圆满的人格而成为佛的。迟出家,是宫廷不许牵制的关系。

  问三:我有时很自私,脾气很暴燥,不能专心一志地做功课,那时「静坐」,就可以解决一切了吗?

  答三:脾气暴燥是不够修养,静坐对治暴燥是有效的,但也非一静坐就解决了一切;须要在静坐时心平气和,静静地思惟人生的正理,待到见理明白,思想清晰,脑筋深细,心气平和,暴燥就可渐除,暴燥多起於粗心冲动所致。

  问四:请告诉我一些关於佛的事和极乐世界的情景!

  答四:佛的事很多,一言难尽,主要的是叫人慈悲喜舍,自利利人。能如此做,都是佛事。另寄奉释迦牟尼佛传一本,可多阅读,便知佛所行的事是甚么。极乐净土在西方,为阿弥陀佛所主持,依正庄严,光寿无量。可参看「阿弥陀经」。我近在怡保讲的「极乐净法的赞扬与认识」一书,下月出版可寄给你参考。

  问五:佛的事,如替老妇穿针,这些细事难道多有记载下来的吗?

  答五:佛律中有记载佛以慈悲心为老比丘穿针,为病比丘洗涤不净等等,但不是替老妇人穿针,你记错了。佛虽然在家贵为王子,富有四海,出家成道,为世所尊;但他是极平民化的,平日所行善事,无微不至。平实稳健,所以成其伟大。

  问六:佛既然说一切众生要平等,为何他自己有「牛车」呢?可以用牛来拉车,那算是平等吗?

  答六:你又搞错了!佛在法华经中说有羊车、鹿车、牛车,是用来比喻佛法有小乘、中乘、大乘。以羊车不能载人,比小乘「声闻」罗汉自利不能度人;以鹿车稍能载人,比中乘「缘觉」自己修成,尚能救度父母亲属;以牛车能载多人,比大乘菩萨能普度众生。你以为佛有牛车,用牛车来拉他出门,那是多好笑呀!佛平日沿门托钵,到处行化,叫做「行脚僧」,那有甚么牛车来载他啦!

  问七:记得有一故事记载佛杀死一个强盗,救了许多好人;佛为何不先劝告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杀了他呢?

  答七:可能那时情形危急,已来不及劝告;或知劝告亦无作用,或连自己亦会遭殃,难以救人;故以慈悲怜愍之心杀之,宁自受杀人之苦报,不使强盗多造杀业,受苦无量,同时亦救了许多好人。菩萨心肠,动机良善,故虽杀人,亦所开许,不但无犯,且有功德。但小乘戒律就不许如此做,就是无缘无故杀小虫,或伤草木,有伤慈心,都不可以。

  问八:怎样使自己心专而定,得逢灵感?

  答八:心诚则灵。「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用功时不论念佛、观佛、坐禅、读经等都可,只要自己选定一种修行的对象,摒除妄想,专心致志,便有灵感。如念佛专念一佛,观像专观一像,坐禅专修一行,读经专读一经,久之都可发生灵感,或见到灵境的。

  问九:什么是慧力?什么是物欲?

  答九:依佛法修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此种慧的力量猛利,能克服物欲,断烦恼,了生死的,故叫慧力。物欲,即是从外面物境生起的欲望。如从名、色、财、食、睡五欲生起的欲望,或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生起的欲念。如有定力,不随境转;如有慧力,克服欲境,且能转变物欲。坛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习俗移人,常随境转,不觉堕落,故青年人应多受佛法戒定慧之熏陶,养成定力和慧力,对任何顺逆之境,坚持不移,才能建大业,成大事。

  问十:忍,是不是有限度的?只是忍给人人侮辱骂了??给那些「顽皮蛋」丢了石头,还是忍吗?

  答十:忍是最难修的功行,亦是最有价值,为一般人做不到的功行。佛教的菩萨行者,修习布施、持戒等六度法门,都要注重忍,若不能忍,所修功行,便易退失。所谓「一念瞠心起,八万障门开」。「心火焰焰,烧尽功德之林」。在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一譬喻,比如有人送礼给你,你不收受,他自己拿回去。意思是说人家骂你,你不理睬他,过失由他自己领回,你无损失。故惟有大智慧的人,见理清楚,看空一切,才能大度忍侮,你骂他,当赞他一样。如能养成这种度量,那对「顽皮蛋」把石头丢来,视若无事,即把坏蛋臭蛋、狗屎牛屎丢来,亦无问题了。这是菩萨行忍,难忍能忍,大度包容,一切都不计较,一笑置之,没有限度;若是有限度的忍,遇到被侮辱时,不能再忍,只好以理晓喻对方,使之反省,亦不怀恨,与之结冤结仇。若是怨恨在心,情执未亡,那已不能叫做忍,更无须再谈限度不限度了。我们学佛行忍,先行有限度的忍,如唐朝张公艺「百忍成金」;进之,行大乘菩萨所修无限度的忍,如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破碎,亦无所怨恨,何况人家骂我几声哪!现在再把道霈禅师的格言,抄给你做「座右铭」吧:

  退一步自然幽雅,让三分何等清高!

  忍几句无忧自在,耐片刻快乐神仙!

  十七、答严志密君三问

  问一:我只依道殿大师所编著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专修准提佛母真言;但每当星期集会,同学多念「阿弥陀经」,有些人对我常投蔑视的眼光,而且还问长问短,发大伟论,以为我修密法不妥,是何道理?

  答一:物以希为奇!众人皆修净土,你一人独修密行,自然眼光投向你处;不过加以「蔑视」,亦是对方於显密各宗的教理,容有未融,故欲自是非他,而你「觉得自己修密法中有无量的金刚密布」,因此或以你的密法最佳,非净土法门之所能及;此恐系被人投以蔑视眼光的要因?本来修道真有成就的人,只有互相推重,决不是互相蔑视的,这证明你们多是初心,未有工夫?不过「照释尊所说的法门,大都不离显密,而修学所好,各看个性善根而定」:这是对的,懂得这个,根本不需与对方计较甚 了。

  问二:我曾请教过续明师父,他说「真言易得龙天八部护持,照其仪规修行,虽不必即时获验,亦不虚其功也」。为何他们只知修持净土而忽略神咒?据经说:「显教行者必了悟毗卢法界普贤行愿」;那么易行道的持名念佛,不了解诸经教义是不是能成佛?显密双修行者发大菩提心,三密相应,是不是功德更大?

  答二:汝师只说照仪规修习真言,虽「不即时获验,亦不虚其功」,而你已强调到「显密双修行者发大菩提心,三密相应,功德更大」;又以念佛为易行道,忽略神咒,不了经义,或不能成佛。有此心理,恐亦系与同学们发生互相蔑视,互不推重的原因。修净土者虽重诵经念佛,但平时亦念往生咒,大悲咒等真言,不能说是完全「忽略神咒」,或亦系「显密双修」。至论及教义的了解,不但修净行者须先了教义,修密法者亦宜先了教义,然後修行,始无弊病!不然,修净土者一句弥陀,三藏十二部都束之高阁;修密宗者几个真言,一切显教都置诸脑後,亦呈「五十步笑百步」的行径!往生论说:「西方净土无二乘种」,则知念佛者不发菩提心,亦难以往生净土;而修密者三密相应,固可即生成办;修净业者持名念佛,能至「一心不乱」,一生成就,亦有何不可!永明寿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念佛成佛,有何不能?佛法微妙处,修验功到,始穷底蕴,并非臆测强辩所能凑效者!寄语诸君,各随机宜,择法修习,互相推崇,方契圣心,不乖善行。

  问三:何谓「修悲敬田」?

  答三:种福如种田,福田有三种:孝顺父母,由报恩而得福,谓之恩田;奉事师长,由恭敬而得福,谓之敬田;救济众生,由悲愍而得福,谓之悲田。修悲敬田,即是修习悲田与敬田也。

  十八、再答素珊仁者四问

  问一:如果要送一本佛书给一位同学,怎么预先跟他说?说什么才好呢?

  答一:可以这样说:我有一本好书送给你看,你喜欢看吗?如果他问你是甚么好书?你才答出是一本佛书,是「开卷有益」的书,你不妨看一看,试试好不好?

  问二:我每次想忍,忍一次就闷在心里,想学到大智慧的忍,都是不容易的,怎样才能学到大智慧呢?

  答二:忍了闷在心里,是小忍,不是大忍。大忍是心胸开阔,对於逆境之来,处之泰然,如无其事;若忍了心中尚有介蒂,自然不是菩萨得大智慧,观空心地的大忍。大智慧的获得,须依照多闻佛法的闻慧,审思佛理的思慧,精修佛行的修慧。得到这三种大智慧,观空诸法,心无碍,不随境转,就可以安住於大忍了。

  问三:有一些佛书的名词,我不明白。请问什么是戒?是定?是慧?甚么是履仁?甚么是馨薰?甚么是诫?是疏?甚么是愍念?是违戾?什么是正信、正觉?甚么是法喜、禅悦?

  答三:不乱打妄想,止恶生善是戒;心力内向,不被外境所动是定;观察一切事理,辨明邪正是慧。常行仁义是履仁;洁性馨香,以德薰陶是馨薰。教授规劝是诫;注释经典而疏导之谓疏。同情他人苦难,生起慈心是愍念;不务正业,违背良善是罪戾。深信三世因果报应是正信;觉悟诸法,缘起性空是正觉。听闻佛法大有心得,叫做「法喜充满」,修禅定轻安自在,叫做「禅悦为食」。

  问四:人本来是甚么来的?灵魂又是什么?

  答四:人是从无始无明(愚痴烦恼的别名)而起业缘、生业识来的。灵魂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业识??即是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们无始劫来,轮回生死的生命主体,在人生时最先来入胎,人死时最後才离体。普通人不识佛理,呼为灵魂罢了。

  十九、答瑞满居士七则

  问一:请问在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念佛?

  答一:凡在你的住处相近有佛堂的地方,必有念经念佛的,你都可以去参加学习。或者个别的去请教一位师父,亦是可以的。如怡保紫竹林星期日有个念佛会,槟城三慧讲堂每逢周六晚,有讲经念佛,其他寺院或教会亦有提倡念佛的,都可以参加随时学习。

  问二: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佛书?

  答二:台湾高雄佛光佛教文化服务处,香港铜锣湾佛经流通处,星洲南洋佛学书局等处都可以通函购买得到经书的。三慧讲堂亦有流通经书,但未设函购部。

  问三:嗔痴是什么?

  答三:嗔是嗔恚怒恨,痴是愚痴无明,为六种根本烦恼中的两种,而尤以痴之无明,为根本烦恼中之根本,因一切烦恼皆由愚痴不明正理,不分是非邪正而生起的。

  问四:何谓早课?晚课?问讯?

  答四:每个寺庵大多有作早晚功课,早课是早上四五点钟起身念楞严咒等经法,晚课是下午四五点起念阿弥陀经、八十八佛等经文。问讯,等於普通一般人的鞠躬,是一种行礼的仪式。

  问五:神、仙、佛、有何分别?

  答五:神包括天神与鬼神,天神比较高位,长寿安乐;鬼神则有福德正神,如城隍土地或南洋的大伯公;亦有蛇神牛鬼之类的恶神恶鬼,以及六道中鬼道的大鬼小鬼、无财的穷鬼、无食的饿鬼,有数不尽那么多。仙,有天仙、有地行仙,多指道家炉火炼丹而成的仙人。佛,是大觉悟的圣者,古代译经之士,亦有尊为「大觉金仙」。大觉,是指佛修养到家,断惑证真,觉悟人生的真理程度,超越天神天仙的小觉,凡夫鬼神的迷而不觉。金仙,是指佛身金色有光,好似天仙,而实超越天仙,因天仙神鬼都是「背觉合尘」,一身烦恼,未曾解脱,升沉六道,尚无已时;而佛是「背尘合觉」,五住烦恼断尽,二种生死永亡,超出三界,不再轮回六道,天仙神鬼都无法与之相比了。

  问六:拜祖先可上两枝香?

  答六:应上三枝香或一枝香亦可。二枝成对,是俗人以成双作对为吉利的世俗想法,殊不知一枝表一瓣心香,至诚上达,易得感应,三枝表三无漏学,三解脱门更为吉利,更多福乐也。

  问七:女孩子在经期时是否可以去寺庙上香礼佛吗?

  答七:世俗人习惯多以此期为秽污不净,故要把念经拜佛等善事皆停止不做,佛法则不然,重净心净意,心意净则境界皆净,故只需洗涤垢污,换净衫裤,进入佛堂,上香念诵,均无妨碍。印光大师文钞中在他的「一函遍复」等皆作是说,可以参考。

  二十、答敬法居士二则

  问一:在善恶争取民心的角逐过程中,佛神好比是慈悲智慧超人的联民政府。请问这观点是否正确?

  答一:在宗教和平救世的宗旨来说,这观点是对的。也有人说过,在这个战伐频仍,人民日处水深火热之中,相信各宗教的教主,如释迦、耶稣、默罕谟德、老子、孔子等正在天堂开圆桌会议,商量应如何共同来扑灭世界的战火,拯救苦难的人民。这意思正与你说神佛的联盟政府相如。宗教旨在救世,若不救世,就不需要宗教。故就事论事,各宗教家应面向现实,共同宣传与现实社会,世界需要的教义,来解除人世的危难,至於宗教在理论上的深浅,或世法与出世法,入世与超世等分辨而非现实所急要讨论者,尽可暂置不论,待好学深思者自去参究领会好了。

  问二:身为佛门弟子,是不是可以敬爱神佛为众善之首领,一视同仁?

  答二:这个问题,倒是有些问题。正因其是「身为佛门弟子」,就应要神佛分明,不可随便人云亦云,失去了自己「身为佛门弟子」的身份。敬爱神佛为众善之本,一视同仁,原亦不错,因为他们信神奉佛,一定是好心的,有善念的,那些为非作恶的人,就因他们没有宗教信仰,因果观念。不过在神佛的本身价值,我们还是应该要分清,因佛当然纯粹是善的,没有听过有「恶佛」;神呢,就不同了,有善神,也有恶神,牛鬼邪神。故以「神佛为众善之首领」,这句话就有问题了。又从深究佛理的观点来说,神有特权,有妄念,有烦恼,有生死未了;佛就不同,断惑证真,究竟菩提,论智慧,论慈悲,均非神所及得的。那么,普通人对宗教采「拢侗观念」的尽可神佛不分,而我们身为佛弟子的人就不可不注意这点。又若能奉佛为无上正觉,究竟皈依之处,信念不移,那么对其他神明表示敬爱,亦是一种礼貌,没有甚么不可以的。平常我们见到一个有德学的人,亦向他表示敬爱,何况他是正直的神明,这自然不是说那些牛鬼邪神。

  廿一、答丘心芬居士五则

  问一:一个人到什么程度才可攻读佛学呢?

  答一:一个人到什么程度攻读佛学,并没有呆板的规定,有些在佛教学校读书的小孩子,三、四年级就开始读佛学课本了。大人要专攻读佛学,宜在高中程度,而初中开始也是可以的。

  问二:出家应具何种条件?什么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决心,不使之半途而退?是不是佛理认识深了就不会退转?

  答二:认识佛理深刻,学佛不会退转,是个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认识而起修行,真的体验到佛法的好处(如见佛、见法、灭罪、消灾等),为人生所必需,为人生最好的归宿,那时深信坚固,犹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就有进无退了。

  问三:某居士皈依某法师,是否属於因缘呢?

  答三:某居士皈依某法师,自然可算因缘之一,因「佛门广大,无缘不入」,就是佛吧,与佛没有缘份的众生,佛也度他不到的。印度历史上如提婆达多,城东老母等都是佛不能度的,各人的业力缘力不同,自有如此距离,不是佛不肯度人或无力度人也。

  问四:佛法好谈「无我」,既然已经无我了,岂不是可以去作坏事也没有罪了吗?就是有罪吧,既然无我,还有谁在受罪,不是等於没有了罪吗?

  答四:因为人们执有实我的存在,为了私我肥我,所以去做坏事造业;如果已经修证到无我的境地,像佛菩萨那样,那里还会再去做坏事。佛法说无我,是因世间诸法,因缘所生,虚妄不实,所以无有实我;可是这虚妄之我的假相还是有的,因此他所做的虚妄罪业,还是要受虚妄的恶报。因果经所谓「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即使你修证到阿罗汉果,只要有身体存在,宿业未亡,还须还债。迦旃延为道亡躯,富楼那说法被害,都是这个道理;「佛有十恼,亦不离此因果关系。」维摩经佛国品中说:「诸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也是阐明在缘起诸法中,虽是无我无受,而虚妄造业,虚妄受报的事还是免不了的。

  问五:修证到无我的境界,像佛菩萨那样,就不会再做坏事;既然无我不会再做坏事,自然也不会再做好事了;那么佛菩萨为何又要去化度众生,广修善事呢?

  答五:这道理与虚妄造业,虚妄受报的道理一样,一切诸法虽然缘起性空,无我可得,而幻相还有,幻化之事不无,故诸佛及大乘菩萨还要为福利众生,广修净业;不然,就如小乘声闻(罗汉),枯寂於空,不起作用,止於「死水不藏龙」的境界。说到这里,须知无我是有「人无我」和「法无我」;小乘无我,是人无我,因他於诸苦法上生大怖畏,故求无我,厌有取空,住於空寂之中,不起度生利物的胜用;大乘菩萨则不但知人无我,亦知法无我,了达诸法性空,毫无足畏,故能於苦空无常无我的诸法之中,起大胜用,为利众生,作诸善事,如龙藏大海,活泼天机。佛经中说诸佛菩萨,「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说如幻法门,度如梦众生。」这便是虽然无我,而不妨为利益众生,方便广作善事的道理。

  廿二、答施居士二则

  问一:佛教说世界因缘和合所成,这因缘是否上帝创造的呢?

  答一:佛教说世界因缘和合所成,不是上帝所创造的,这因缘所以能和合,是由众生所作之业力所使然。这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不是神所指使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只要众生做了这样的业因,引生业力,就有这样世界的业果现前。佛说世界有「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轮回不息。当众生业缘和合,世界就成,业缘散坏,世界就空,亘古以来,循环不辍,既无起始,亦无终了,只因吾人妄念生灭,智力不到,故见世界有起始之相,揣测有造作之神吧了。

  问二:「自杀後的真相」一书说世上的爱情都是与淫相合成的。如果这说法是对的,岂非个个人都要作和尚,世界不是绝种了吗?

  答二:这说法是不错的。佛陀在圆觉经亦说:「三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但这并非意味著世界上没有了爱情,就每个人都非做和尚不可;须知每个人都是由父母的贪爱淫欲而来的。和尚亦是人,当然也是由父母的欲爱中而来的。明天你家几个小孩如果穿了袈娑海青,也不是都成了小和尚和小师姑吗?因此贪爱不贪爱,不是在和尚和俗人上分别的,而是在「染爱」和「净爱」上分别的。我们人的爱情是由贪欲而来的,是染污不净的,在生有爱染固可以快乐一时,但是暂有还无,不能长久的,而且亦有乐极生悲,因此造下的业因,又会给来生招感到生、老、病、死的苦报。所以世间爱情虽好(迷於贪爱的人,自然是认为好的),终归痛苦的,不足取法;可取法的爱,是佛菩萨圣人那种清净的爱,人我不分,怨亲平等。但是爱情修养到了那种程度,已不叫爱情,叫做慈悲了。慈悲才是博爱、普爱;世间那种你我所贪的爱情,是一种私爱、偏爱,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爱。那么你们何必如此看重这种贪爱,害怕没有了这种爱染,个个都剃光头变成了和尚尼姑,真是杞人忧天了!事实上人类也没有个个都断了爱情的可能,如果人类真的都无贪染的爱情,那么「满街都是菩萨,个个都是圣人」了,大家过著真正博爱的生活,那时你还怕甚么每个人都成和尚,世界就绝了种了吗?

  廿三、答蔡云居士三问

  问一:有人向我说:「家中安了佛祖,不安天神与地主,就等於没有安置一样」,对吗?

  答一:不对!须知佛陀福慧圆满,有大威德,不是普通鬼神可比。有安置佛祖的地方,一切天神地只自然会来卫护,安不安他的位置是无需要的。每见俗人佛堂安了佛祖又安大伯公、九皇爷、瑶池王母、孙猴子、白象神等,满天神佛,拉拉杂杂,甚至有把佛祖或观音放在旁边,把那些蛇神牛鬼之类供在中间,那都是神佛不分者的迷信所为,你是有知识的人,应要提高警觉,注重智信,不必听了那些不见经传的俗话,乱了自己的心意。

  问二:多谢大师的教诲,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不过在我仔细想来,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常为痛苦的人们设想,解救他人的苦难,自己那里来「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呢?佛教教人如何追寻「解脱与自在」,其实教徒常常举行法会,祈求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这作法显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那「解脱与自在」,又如何能得到呢?

  答二:学佛的目的,的确在求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但在学佛者的本身,自有两种不同作法;一种人是自己先由修养成功,断惑(烦恼)证真(涅槃),得大解脱与自在,然後乘愿再来,为悲惨的人们设法解救。这是自己先得解脱自在,再来为人们谋解脱自在。另有一种学佛者,奋发大心,悲天愍人,一边自修,一边救人,或自苦未救,先救人苦,即如你说的「先忧後乐」者,为了他人的解脱自在,把自己的解脱自在放在後面。这两种人的修法同样有价值,所不同的是一者先自解脱而後解脱他人;二者先解脱他人,然後解脱自己。这样,两者学佛都有解脱自在,离苦得乐的日子,谁说没有「解脱与自在」呢?

  问三:佛教虽说「离苦得乐」,但我却以为能够离苦就够,不必要乐;或能够得到「不苦不乐」,也就好了,不知大师以为如何?

  答三:你以为离苦不易,但求能离苦也够满足了,何必再要乐?这想法也是不错的,不过理论是理论,事实还是事实;能离苦,自然得乐,如苦仍在,何来快乐?反过来说,若是得乐,必已离苦,苦如离了,自然有乐。因此,苦乐是相对的,如暗去明来,暗在明失,是自然的趋势,决无明暗同时,苦乐俱在的理由,故你说的「不苦不乐」,走中间路线,事实上恐走不通,只是你天真的想法而已。况佛教说有烦恼生死的缠缚为苦,无烦恼生死的解脱为乐。世间有漏染污为苦,出世清净无漏为乐,凡夫是苦,圣人是乐,都是相对的,不是苦便是乐,不是乐便是苦,决不是两者同时并存的,故你以「不苦不乐」满足,虽属平心之论,只恐这种境界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呢!

  廿四、答心都居士三则

  问一:普门品讲话中说:观世音的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怎解?

  答一:菩萨度生,观机说法,能观的智心在於菩萨;所观的境界??对象,在於众生的机宜。今言菩萨救苦,观到或听到(菩萨六根互用,境界无碍,耳能观,眼亦能听)世间众生叫苦求救的音声,就寻声救苦,使其得到解脱。

  问二:经中有「示现五种劫故,所谓一夜,二昼,三月,四时,五年」,此五种为何名劫?

  答二:梵语「劫波」,华言「时分」,即是时间长短可分五种,一昼夜是短时,一年是较长的时间。菩萨方便度生,随机所欲,示现时间长短不定。

  问三:如何是「生心无住」?

  答三:语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是住著,执著,贪著。凡是执著而生的心,都是凡夫妄想分别的染污心;要修养到从无所住著处而生的心,才是圣者无执清净的用心。「生心无住」,反过来就「无住生心」,也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大乘行者修持用心所应注意之点。

  廿五、答赵燕仁者四问

  问一:地藏菩萨誓愿弘深,为众生勤劳不息,使我感动到流泪。经中谓以香华、衣服、饮食、玩具等物供养,是否指人间的饮食衣服等物?如何供养?在家中安置地藏菩萨像?或到寺里供养?仪式怎样?

  答一:因我们生在人间,供养菩萨之物,自然指人间的衣物,珍馐饮食。家中有安置菩萨,便在家中供养,否则应将饮食供品送到佛堂供养。仪式简单,摆好供品,点香顶礼三拜,念供养的经咒,一遍或三遍,如不识念经咒,跪下致词祷祝,祷毕,再三顶礼便可。

  答二:即此三七日中,便已限定时间。行者应在此三七日内,於行佳坐卧四威仪之中,至诚恳切的念,或朗诵,或默念,专心一致,才易见效。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地,自然更为难得。

  问三:还末皈依,亦末受戒,於十斋日中念地藏经,及定初二、四、六、十双数日念大悲咒,单日念金刚经,而不定时,或早或晚,如此念法是否有功德?效力如何?要回向法界众生否?

  答三:能照经中规定,於十斋日念地藏经,甚好,亦易见效。双日念咒、单日念经,亦无不可。凡念经念咒,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部有一部的功德,应信而不疑,方见效力快,不定时,效力较慢,并非没有功德。念金刚经,至好早晚定时,如因工作关系,难以定时,亦无妨。回向法界众生,功德更大。如一杯水倒入大海,即成普遍性的大水。

  问四:每天廿四小时,只有早晚留些少时间看佛书,没有时间坐禅,可否开示更好学法之途径?

  答四:若欲静坐,在晚上临睡前和晨早睡醒後,就在床上坐一刻,或夜中醒来坐多少时侯,坐到倦时再睡。如此常做工夫,方可到达定境。古德云:「若能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故如静坐时得法,时间虽少,得益实大;盖静坐属於理观,理通则功用普遍,比之造塔之事相福德,离多仍有限量,不可同日而语。然默念佛号,或较短的经咒,虽在大庭广众工作,亦不碍於事,不碍於人,何妨行之!所谓「经商学佛两无妨」,则做其他工作,亦不妨碍学佛修行,神而明之,自得其道。

  廿六、答水生先生三则

  问一:农夫耕种翻泥除草难免杀到虫类;普通人洗米洗菜有时会浸死一些虫类;扫地有时会将蚂蚁扫死;如此,普通人要持不杀戒,岂不是很困难吗?

  答一:农夫与普通人未受五戒,则谈不到戒杀;若已受五戒之杀戒,则须注意以免伤杀有生命的动物,不可明知故犯;但如耕种,扫地,伤害生命,出其不意,律有「不知不犯」之明文,若知而故意去犯,有意杀它,即成犯罪。洗米洗菜,持戒之人,宜眼看手洗,眼看见有虫类,提起丢在草地,任它自己去求生路,则亦无犯。或有措手不及,而遭伤害,亦应惭愧纤悔,或诵往生神咒,冀其度脱,即不伤慈心,不算违犯。

  问二:假如一个耳聋之人,在他耳末聋前,从未听过佛法,并不知有「往生极乐净土」这回事;则他到临终时,善知识要向他开示念佛往生,也是没办法的,那么这种人岂不是没福往生西方净土了吗?

  答二:念佛往生,说易甚易,所谓「不用三只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即不必你三大阿僧只劫勤苦广修福慧,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大字洪名,便可以创出另有天地的净土了;然而说难亦很难,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耳聋之人,在「学佛的八难」中为「盲聋哑难」,即聋子听不到,哑子念不出,是他们自己过去造的罪业障住,且平时都不知道念佛,你想他临终能听知善知识的教导,能多念佛往生,也就大难了;不过佛经也有说过,一个人临终能遇到善知识开导助念,必定过去已有种善根种子,平时虽被耳聋之业力所覆障,不闻不知;但到临终时遇善知识的增上助缘之力,善根「种子」发生「现行」(起作用),可能亦会领解念佛向善的意念,只此一念善念,亦可有往生的希望,因为临终难得善友,他能得到呀!平常有生来聋哑之人,甚么都未闻未知,但我们举手示意的动作,他能懂得,亦是司空见惯;那么你能断定他平时看见了佛像,见人礼佛,口动念佛,他都不懂是甚么意思吗?而且亦有跟人合掌礼佛的。即凭这点,亦不能断定其完全不懂,或临终遇善知识开导,便无缘往生。况人虽因业障各别,六根具缺不同,而其同一的佛性灵觉并未失去,这也足证明临终遇缘,善念一生,亦不无别出乾坤的机会了。

  问三:药师经中有说:「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如果病苦者要达到这种目的,是否要有这样的条件:倘是作恶的人要有悔过之心,要有信心,要有常服所持之咒水,要不是定业?

  答三:经中只说用食,或药,或无虫水咒後服食除病,说的是病人,并未说是恶人。信心当然是要的,病者若无敬信之心,效力就差。咒百八遍,服食除病,如属业深病重,再咒百八遍服食。好了就算,也没有说到「常服所持之咒水。」定业,是难免的;但以咒力,方可免除。如瑜伽念诵中说:「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难,一切皆消灭。」这是破定业真言,由持咒与法相应而得定水,则一切罪愆,皆可洗涤净尽了。

  廿七、答徐居士问三则

  一:你急於想知道自己何时能修成道业,当时诚心持咒勤求,便梦见菩萨指示五十岁将能证果。你又想知道五十岁时到底证到什么果?将来证果後命终还会轮回六道中吗?有关这些问题,我先要告诉你,佛经教我们做工夫,是要善念不断,从容不迫,不容你著急,要在很快中修成道业,这样一来,魔得其便,它就会化作菩萨的样子,告诉你甚 时候得道,使你在急迫中赶功课,赶出毛病来,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你起怀疑,退道了!或到五十岁不成道业,你也会怪菩萨不灵而退道了。我个人二十九年前用功,有此经验,与你所说的相似,故敢告诉你。真正习禅或作工夫,心中无执著,执外境固然有魔,就是执内心无相的意念,亦是不正而易著魔的!你用功时必须放下一切,见佛见魔,如无其事,魔说佛说,处之泰然,那么你的功夫就会一路上进,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自然有个转身机会,那时是甚么境界?或如你所说的证得甚么果?不必问人,自会知道。证了果,命终还会轮回六道,那还算得甚么果啊!

  二:令慈命终後要停尸多久,而行火葬?你曾为这事和亲友争论;现在告诉你,不必争论,大约至少停尸二十四小时,八识离体,就可安全火化了。

  三:第五十期无尽灯中载方伦居士的论著「万物从何处来?曾提及「缘起不断的现象」要到甚么时候才停止?他的答案是要等到十方众生心业尽时,染业尽时,甚至无始无明不复存在,这时才不再缘起。或到地藏菩萨也成正觉,十方如来永住涅槃,不再缘起。但众生无尽,世界无边,方伦居士所说的众生心业尽,染业尽,以及十方如来永住涅槃,有这一天,是否是他的一个理想?能够实现吗?方伦居士的意思,是说心业无尽,染业无尽,以及如来没有永住涅槃的一天,所以证明缘起是无尽的,没有停止的。你未领会到他的含义,以为他有这么一个或可实现的理想境界。其实你知三世众生无尽,十方世界无边」,已答覆了你自己的问题,只是你未加深思会意吧了。

  廿八、答印尼亚齐邹秀英居士三则

  问一:财首菩萨出何经典,情形如何?

  答一:在观佛三昧经及安乐集上,往生集下,均有记载财首菩萨的行状。菩萨自过去无量世以前,有佛出世名释迦牟尼,说此佛灭度後,他是一个太子,名叫金幢,邪见不信佛法,後遇定自在比丘教化,使他入塔礼佛,口称南无佛,以此善因,多生以来亲近过九百万亿那由他佛,悟入甚深的念佛三昧,多劫不堕恶道,得甚深的首楞严三昧。

  问二: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是怎样解的?

  答二: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住世一千年,此时去佛不远,凡修行者,根厚智利皆可得道。像法为像似正法之法,住世亦一千年,修行者多,得道者少;到末法时期,有一万年。现在佛灭二五二二年,正是末法时代已过了五百多年,众生业重,信佛者不多,修行得道者更少,世纪末的情调,正是开始呈现出末法的样子。

  问三:佛学院是否设有函授班,外地的学佛者可以函授否?

  答三:马来西亚佛学院虽设有函授班,亦欢迎各佛学学者加入研究佛学,唯印尼严禁中文刊物入口,讲义不易寄到。前棉兰有三四居士参加函授一年,因讲义收读困难,多已辍学。你要入学,当另设方始可。

  廿九、答林宗仁者二则

  问一:为何称为「打佛七」?

  答一:七是规定念佛七天,在七天内放下万缘,专心用功,克期取证,以求达到念佛见佛的目标。「打七」之七,指第七识。第七识梵语「末那」,华译「染污意」。此识常与贪痴见慢等惑相应,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及其所变的相分境界为我所有物。由此执我执法,弄得人生是非倾轧,你争我夺,永无了时。故须以念佛的力量,念到污意清净,把此识打倒,才能转为清明太平的景象,所以叫做打七或打佛七,即以念佛之功力,打破第七之染污意识,转成清净的平等性智。

  问二:佛教供品有香、花、灯、水、果、乐的六供养,其中有何涵义?

  答二:供品本来是表敬的;论其涵义,则属表法,即代表或象徵佛法的意义。一香,是代表戒德芬芳,故佛经有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所谓「戒香馥郁,定慧庄严」。二花,是美丽的,象徵佛身庄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修福中得到。故吾人献花时应作此种观想,希望自己将来亦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无异。三灯,代表光明,能够破暗,象徵修养佛教所得的智慧,能照破无始劫来的愚痴惑业,获得正确明朗的真理。四水,能洗涤垢污,是代表佛法的水,能洗涤众生身心的垢污,使之成为纯洁的人生。五果,是生果供品。用果子来供养三宝,他的涵意是净心行善,种了福田的好因,将来必得菩提智果和涅槃的福果。六乐,乐是乐器。音乐法器,用以歌咏赞佛,功德难思!法华经偈云:「以香花 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可成佛道。」又乐器发出微妙的音声,使人听了心神愉悦,象徵佛教的禅定,能使人身心轻安,快乐无比。各种供品,都是事相行动上表敬;若论表法,它的含义就属於理性观想的修养了。

  三十、答棉兰陈君五则

  问一:先灵请进佛社安位供养,是否对的?

  答一:社中如系佛寺式供牌位,亦无不可,因习俗相沿,现在佛寺中皆有安立施主之祖先牌位;若另有甚 「招魂」举动,则不合佛法。

  问二:在家人收皈依徒,是否抵触佛法?

  答二:佛教三宝所成,僧为三宝之一,可以接收皈依信徒;居士滥收徒众,不合佛律,经中亦无「四宝」可皈依之名。

  问三:六字洪名圣号被加上「先天圣极」四字,显然是外道所为,如何措词,方可驳倒对方!

  答三:「南无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称其圣号,助生西方,以佛有愿力故;彼先天教不求西方,自无教主教义。今盗念此六字洪名而妄加「先天圣极」或「天元太保」等等张冠李戴,鱼目混珠,皆不识佛法之愚昧者所为,如有见识,不驳自倒,岂可妄为!况盗他教之长补自不足,而又不尊重他教之教义,妄加抑制,岂君子行为,实为识者不值!

  问四:外道引用大悲咒,往生咒,心经等加改原文,似佛非佛,是道非道,是否别有用意?

  答四:自己教义不够,希图扭他鼻子,贴在自己面上以为装饰,可怜亦复可笑!如非愚昧不识因果,岂敢如此妄为涂改佛经,自造罪业?

  问五:安佛像宝座,是否应有一定方向?

  答五:酌情安置,并无应定之方向。

  卅一、答欧心觉居士三则

  问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作何解释?

  答一:吾人所说有我,即指我之身体而言。佛智观察我之身体,乃由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所成。如形体可见的骨肉肤发等由於物质所积聚属於色蕴;其他精神上所领受,所构想,所迁流,所分别的属於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法,众缘助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其性皆空,於中无我可得,仅有我之假名,故说无我相。人相乃与我相对立的名词,我相既无,人相亦不可得了。众生相则是多人之积聚,人我二相既不可得,众生相又岂能成立?寿者相亦因吾人之执我而来,执我为实,故想我长寿,或长生不老,其实世间诸法有生必有灭,那能长生?那能不老?世人皆因执我执法,以寿自己,各为自我利益著想,因而自私,故有争执。佛於金刚经说此四相皆空,五蕴非有,亦即为破除众生之执见,使之向善利他,同登觉岸。(详见另寄拙著「金刚经讲话」)。

  问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甚么意思?

  答二:色指宇宙森罗万象,形形色色的诸法;空指诸法无相性空的理性。此色法缘起性空,故说「色不异空」;色之与空,其性相等,故说「空不异色」。「异」是两个东西,使之合一;「即」是色空当体是一,不必因异而合,意思更进一层,即是从相对境到绝对境。相对境是我们凡夫分别心的境界,故见色空是两样东西,而说明其性质相等,同一空性,使之因异而一;而绝对境,是诸佛无分别智的平等境界,无见而见,只见一法,并无二致,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参考心经讲义,深入浅出,与众解说,方得其妙。

  问三:心经讲义之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从体起用,摄用归体」;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又作何解?

  答三:这些都是佛学中的术语。此指众生佛性本具,虽随各人造业之染缘,轮转生死,而其所具之佛性,本无有变,故曰「随缘不变」。佛性虽然清净不变,但可随众生之染缘,流浪生死,故曰「不变随缘」。诸佛所证诸法之理体,惟悟方知,本无可说;但为度化众生,从体起用,方便立言;若摄其用,还归其体,则此方便言教的妙用,与理体一如,盖用从体起,无体便无用,故用与体是不二的。吾人现在所执的一切有法,不是妙用,要用佛教我空智和法空智,空除我们执有的染法,才显其出世真空的妙有净法,故说「妙有真空」;但此妙有之法,须经真空的工夫才显,故又说「真空妙有」。能悟世间贪染之法为幻有,才知出世真空之法为妙有。须知真空不空,故成妙有;若空了甚么都没有,那就成为「恶取空」的邪有,不是妙有了!

  卅二、答施心福君八则

  问一:弟子去年跟泰籍法师习禅一个多月,几次在坐禅中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好似停止了。这样的感觉会延长至半小时,同时觉得此半小时过得快。请问这种感觉是否入定?

  答一:这个感觉甚好,已浸入初步定境的状态;宜多修习,勿使间断,方可渐入深境,别有洞天。

  问二:自从得此感觉,以後每晨习禅;可是好景不常,大姐难产,死於医院,见状甚惨,以後早起都有怕黑心理,怕会见到亡姐出现!现在每早也不敢坐禅了,请问有何方法克服怕黑怕鬼的心理?

  答二:很可惜!你的坐禅刚刚入门,忽遭此惨状,你因定力不够,被妄念之魔侵入,生起怕黑怕鬼心理,弄至不敢坐禅,前功退失!现在唯一好的方法,要自己提起正念,再来坚持坐禅,邪不胜正,妄念自息!须知所起之怕惧,皆从自己妄念所生之心魔,并非真有实境,若以智观照支持正念,怕心自破。或於坐禅之前,端心正意先三称本师释迦佛陀;或先默诵大悲咒三遍,然後息心於禅,依仗他力之助,方可坚固自己之定力,退散妄境之心魔。本人十八年前,坐禅见到鬼影幢幢,亦曾经此怕惧心理,弄得不敢再坐,後於坐时先称观音圣号及大悲咒,祈求加被,以後继续坐禅,虽有可怕境界现前,也觉没有甚么可怕了。

  问三:弟子和数友讨论佛教的轮回转生问题。有一友说:既然佛教谓今生的我是假我,而来生的我亦不是今生的我,那么我们何必要为来生的我忧心?且来生的我不论他是人是鬼,受苦爱乐,何劳今生的我为他安排,为他操心呢?又何必今生学佛修行来为来生的我打算呢?

  答三:这是因未明生命轮回的原理,以致狐疑重重,难以自解!须知我们轮回的身体是假我,虚幻不实的;而为我们轮回生命的根本识(即阿赖耶识,世俗不知,误呼灵魂),它的功能,在人生时先来投胎,当人死时最後离体,往来六道,随著各人所做业力,能维系生命不断的。此生命既然不断,可由今生连续到来世,则今生之假我所造之业的善恶,便可决定来生果报的好坏。懂得这个生命循环的原理,其轮转的主体中心在阿赖耶识,而人生後一世的苦乐又是系於前一生的善恶业力,就不敢说今生的安排或操心与来世无关了。须知我所作业如幻,而今生所作善恶之业,是不会亡失的,若可亡失,那就没有因果的道理了。那么因果经中所说的「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的道理也不兑现了。因果轮回既谈三世,自具深义,常人不察,焉能知晓?只有慢慢解释,待其自悟,机缘成就,自会信受!

  问四:弟子之先父一九五六年逝世,先姐去年身故,而未到一年,先母又在今年八月初三去世。从前一家四口欢乐温暖,於今改观,未免神伤!此是否是弟子前生的业障?

  答四:业障各人都有,但各人都不同的。父母与姐弃世,这是他们自己前生所造的业力,决定他们今生的生命长短,不是你的业障。又人生在世,能为父母姐弟,各有缘分(业缘),缘分尽了,各自离开,甚为平常。看透世情,何用自苦!

  问五:弟子童年五六岁时,曾经想到出家为僧,在那幼小的心灵中常有这个念头:「将来父亲死了,我就去做和尚」。那时小童,无人教导,何以有此种念头?

  答五:也许你前世做过和尚,中途思凡,道业未成;现在从母亲肚里翻了一个筋斗出来,过去阿赖耶识中种下的善种未失,影响幼苗的心田,即便动此出家的念头。

  问六:去年十二月一日起,我在太平暹寺内出家一个月了。十二月三十晚上梦见数位罗汉给弟子吃荔枝,此梦有何意义呢?

  答六:能在暹寺出家一月,正是你过去种下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在遇到外来的善缘生起「现行」了。梦见罗汉给你吃荔枝,荔枝是果,象徵你将来可以证果。如果你太太许可的话,应要出家修道,将来还可建立一番大业,不负此生!

  问七:我出家时曾发愿自己修成,要度今生父母妻子及七世父母,并与今生父母妻儿世世再结亲缘;但出家一月还俗回家。内人谓先母曾告诉她,弟子非是先母亲生子。如今则与弟子出家时所发之愿能否有效与实现呢?

  答七:出家发愿度自己亲属,是狭义的孝道,应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且学道的人常念亲情,世缘不舍,必也道业难成。我们发愿度众生,自然亲属也在内了,亲生子和非亲生子,有甚 关系?难道不是你的亲妈,你就不度她,或她就不受你度吗?这些想法都是多余的!

  问八:为什么有神通的人如现神通会有罪?甚至会因此失去神通力?这是否有神明在主宰神通力?

  答八:经律中佛诫弟子不得随便现神通,是因现神通须有机缘,应以神通得度者而现神通得度之;如非机缘,随便显现,近似夸耀工夫,乃学佛之大忌,不是说「有罪」;同时亦因自己夸耀功行,或图利养,功行因之退失,并非有甚 神明在主宰神通!有神明,这神明就是自己,因神通的得之与失,权操自己的修持与否。

  卅三、答黄心哲居士八则

  问一:常於经书中见到「如如」二字,应作何解?

  答一:如,是不变易的意思。智度论卷卅二说:「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一指诸法各有自己不同的相,叫做如。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暖相,风之动相。这是就事相说如,每一法的自相都是不变不紊的。二是就诸法的理体说如,则指诸法共相的实相,为诸法共同不变的理性;这在般若指诸法的无得空相;在法华指诸法的中道实相,不变不易,名之为如。如如、是楞伽经中说的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的五法之一。以法性的理体,平等不二,名之为如,而此法如,彼法亦如,故名如如。这指我们学佛修观的工夫,由能观的正智(一个如),契悟所观的理境(二个如),即如如智与如如理打成一片,达到无分别的不思议境界的状态;维摩经所谓「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故名如如。

  问二:念「普佛」,是甚么意思?

  答二:普是统统,佛是念佛。大丛林中的规矩,遇施主有喜事或丧事,出动全寺大众一齐来念佛诵经祈祷消灾增福的叫做念「延生普佛」,祈祷超荐度亡的叫做念「往生普佛」。

  问三:甚么叫做吃「三官素」?

  答三:道教以天官、地官、水宫为三官。唐人以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诞,七月十五中元为地官诞,十月十五下元为水官诞。在此三日或三月吃素,谓之「三官素」。

  问四:甚么叫做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答四:此为五种不正的知见:一身见,是指执身有我的我见。身体无常,那里有我,迷执有我,不合为我之正理。二边见,是执空的一边,或执有的一边。或执常的一边以为人死为人、牛死为牛;或执断的一边,以为人死生命中止,没有相续的精神作用。既落断常,各执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三邪见,是不信正理,拨无因果,肆无忌惮,无所不为,而自己以为对的。四见取见,见取是成见,认自己所见为对,深深地爱著;其他的道理都不对,贪取己见,以为究竟,牢不可拔,名之见取。五戒禁取见,戒禁亦可名为禁戒,即持一切应禁之戒,本是好的;可惜其所持者为邪戒,非正戒,如学牛吃草,学狗吃粪,或曝阳浸水等等,徒修苦行,毫无功果,而自执迷不悟,以为坚持禁戒,颇有得色,贪取不舍,故名之为邪见邪戒,而非正见正戒。

  问五:铛子、铪子、手炉,各有何作用?有何意义?

  答五:铛铪,是梵唱时用以调和拍子,使声音中节合度,听来自然神情怡悦。手炉用以插香致敬,以表诚意上达,佛天感应。

  问六:吊钟、梵钟,各是怎样的东西?

  答六:吊钟即挂钟,挂在佛殿旁边的那个大钟。梵钟,梵是清净义,即指钟所发出的音声,沁人肺腑。或如杜甫所谓的「欲曙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亦寓有梵钟之意。

  问七:北斗消灾延寿经是否伪经?

  答七:後人杜撰,道教的伪经,佛徒不宜礼诵,有愚昧者,身为佛徒,不修佛法,而行旁门,诚可憾也。

  问八:请示「三佛四菩萨」是指那些?

  答八:三佛,是指中央释迦佛,东方药师佛,西方弥陀佛。释迦有延生之法,传之药师;有往生之法,传之弥陀,故以为辅弼。四菩萨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此三佛四菩萨,为佛教主要著名的圣者,佛徒皆宜崇奉,其他如道经等所谓「七佛二菩萨」,皆为杜撰,佛徒崇奉无上正觉,已无事奉其他神明假借佛号者之需要。

  卅四、答文慧仁者八则

  问一:药师经中有「此是诸佛甚深行处」,怎解?

  答一:释迦佛在经中赞叹药师佛的功德,亦是十方诸佛之所行履的境界,甚深难了,不易信解。

  问二:契经?

  答二:梵语「修多罗」,此译「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问三:如「因陀罗网」?

  答三:此是印华双举之名词。因陀罗为梵语,华译帝释或天主,即是释提桓因。网,是帝释殿前悬空的宝网。其网之线,珠玉交络,以譬物之交互相涉,重重无尽。

  问四:净土三经?

  答四: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问五:「本是毗卢遮那妙体,开示报化二身」,怎解?

  答五:本是毗卢遮那,华译遍一切处,乃法身如来的本体。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为体,唯证方知,不可言说。报身妙相,是智慧福德的结晶;佛成道,即成此微妙相好之报身。此分自受用报身与他受用报身,即佛自受用法悦之境,亦法身之等流;他受用报身,即现千丈卢舍那身。为教化十地菩萨所现之大身,所谓大机大用。化身,即释迦如来之千百亿化身。法身是佛之体,报身是佛之相,化身是佛之用,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今以法主释迦为主体,代表法身;而以药师弥陀为相用,代表报化二身也。

  问六:三武一宗?

  答六:佛法在中国兴盛之时,受到老孔二教门徒之妒嫉与排挤,历史上有名的法难,即北魏武帝,周武帝,唐武帝,周世宗,谓之「三武一宗」,灭佛、焚经、坑僧、毁寺,无所不用其极。

  问七:「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答七:这是玉琳国师药师经序文中的诗句。意思是说药师经中有「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等方法与现实人生是极有裨益的,只要你能依药师法门来修行,泛游药师如来的功德法船,则求人间的一切,皆可逐愿而成。至於「扬州鹤」,从前在中国有一个故事:有四人为友,一日聚会逛游,乘兴各言所欲。一个说,我想腰缠十万,享受人间的富贵足矣;一个说,听说扬州名胜的风情太好,颇思一游;一个说,我希望能骑白鹤,学神仙浮游太空;另一个说,你们的希望太少,我要有钱,有白鹤,游扬州,一切都有,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现在玉琳国师借用其意,即人们一切愿望,在药师经中都可以求得到,现实人间亦有白鹤,何必光是仰望那虚无缥缈的神仙,才有白鹤可骑啦!

  问八:研究佛学的步骤及方法如何?

  答八:研究佛学的方法,有先精後博,或先博後精。今以汝之情形言之,宜先博後精,即先博览佛学概论等经书,先知佛法大意及各宗概要,然後选读一宗的经论,或先择一经一论阅读专究,求其精深。时下出版之佛学概论等书,无虑十数种之多,可留意先读三数种,便知佛法梗概。然後再选如心经,金刚,维摩,或法华,楞严,起信等经论来读,下他三四年苦工,必有所获。我今花甲,日在学习,汝仅不惑,岂可卖老,而自趋颓唐?且汝学佛寒暄二十多年,平时不留意阅读经书,甚为可惜;今既披剃,为真佛子,宜修佛学,自利利他,以报佛恩,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佛徒且须发愿学到尽未来际,岂可以不惑之年而自嫌弃,有负学佛之初心,出家之大愿耶?

  卅五、再答黄心哲居士十二则

  问一:常见佛律提及僧伽应「不著香华蔓,不歌舞观听」,而道源法师在「佛堂讲话」中讲到供养僧伽,除了「四事供养」,还有「六种供养」及「十种供养」,後二者含有「涂香」及「伎乐」供养,岂非矛盾?或另有含意?究竟真正原因何在?

  答一:佛律重在止恶生善,去妄得定,故凡足以使行者心神散乱之缘境,如装饰品之香花蔓,引绮念之听歌观舞,皆在禁止之列。惟此乃就行者自生妄念爱美则戴花涂香,受染则听歌观剧一边而言,则须禁免;至供养僧伽,出於施主表敬,非僧伽自生妄念贪爱,故含义不同。又四事供养,多出之小乘戒律,比丘僧行道谨严,故须外肃威仪,不可涂香戴花,听歌观舞;而六种供养,十种供养,多见之大乘经律,菩萨僧为利众生,戒可开许,故维摩经有「花有著身,有不著身」之开示。吾人每见菩萨之画像,多戴璎珞珠链之装饰品,意即在斯;若比丘僧有「花不著身」之修养,则何碍香花歌舞之供养乎!或如八指头陀诗「谁知醉倒笙歌里,犹自青山卧白云」也。

  问二:佛书常见「办道」,是什么意思?

  答二:办道义即修道。如罗汉证果有「吾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之语,即办道成就之意。

  问三:佛像开光时念的是什么偈?

  答三:开光偈各师自撰,各各不同。普通开光赞佛偈,如「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亦是一种方式。

  问四:您说佛法以信为本,可是卫塞节见锡兰等僧发的宣传小册子中有「释迦世尊的训言一册提及不可盲目接受东西」时说:「人可能只靠信心而随便接受东西,应运用理智,智慧去思考。」这样不知叫人何去何从呢?

  答四:佛法确实以信为本,以戒为基;但此信是信解之信,非盲从之信,信解之信,即理智之信也。释尊开示学佛的四步骤是信、解、行、证。继信之後是解,因解更固其信,若有信无解,即落於「因信得救」的盲信了。智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问五:听说:「念佛」须达到「一心不乱」的忘我境界才行;可是往往人家只劝人念佛,难道没有达到上述之条件,也同样起作用吗?何以见得?

  答五:念佛「散心念」和「定心念」,平时散心念功用少,若克期取证的定心念,达到一心不乱,则断惑证真,功用甚大。平常劝人念佛,是指先由散心念,而念到定心,盖工夫必须由浅至深也,非只劝人散心念,便谓已达念佛之目的!

  问六:据说「末法」只是一种比喻,提醒吾人及时修行,若人人修行,末法亦成正法了,不知尊意如何?

  答六:此约理说,古德亦有说过:「人家说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老僧说佛法没有正法、像法、末法,若依佛法修持,末法亦是正法,不依佛法修持,正法亦同末法」。若就事说,佛陀住世不住世,众生根机不同,际遇有别,则佛法确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不同的情形存在。

  问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心是否指妄心?而且是否说由妄心而显众生,由众生而修成佛?

  答七:约性宗说,此心即真心,佛即佛性,众生本具真心佛性,故说三无差别;约相宗说,此心亦可指妄心,众生由妄心修行而成佛道,所谓转识成智,即识为智,离识无智,如离水无波,即波为水;而众生有此功能,故说三无差别。依天台宗说,众生从性起修,修不离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不二,故此心此佛,即此众生,有何差别可言。

  问八:据说学禅,容易「走火入魔」,不知是否真实?应怎样克服它?另有说「参禅」不一定是「静坐」的禅,还有所谓的「话禅」是吗?

  答八:禅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用。禅既无相,学禅如起执著,自易走火入魔;若离妄情,别无圣解,何来「克服」?参禅重起疑情,四威仪中,皆可参究,不专在死坐,流於枯木黄杨。永嘉大师云:「坐也禅,行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不是话禅是甚 ?话禅是参话头的禅。

  问九:常常见佛事庆祝中僧伽以水洒信徒头上,有何意义?

  答九:每以净水洒在信众头上,多见於南传佛教之小乘比丘,有此作风;此传之大乘教徒,亦有以咒水洒净,但不常见。其意义在水能洗去垢污,藉表法水能消除业障,使人化热恼为清凉耳。

  问十:吃素有何意义?因为植物与动物同样是有生命的,也同样延续它们的生命呀!听说吃素者还可以吃鸡蛋,是吗?真是令人遗憾,不知尊意如何?

  答十:吃素一为戒杀,二为护生,皆是慈悲爱物的同情表现。动物见杀血腥哀号,植物斩断无此惨情,故知它们只有生机,没有生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大乘佛教,慈悲为本,首重戒杀,故吃素不吃鸡蛋;小乘律制重在淫戒,故可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何况鸡蛋!支遁法师,尝与其师诤论鸡蛋可吃不可吃问题,师胜於理而拙於词,每辩辄败,气愤而死。一晚支遁梦见师来,掷执鸡蛋外衣在面前,壳破小鸡跑出。支遁一惊而醒,心有余悸,从此戒吃鸡蛋。亦为此一论诤中一支有趣的小插曲。

  问十一:自函授英文佛学中得知僧伽制度是「过午不食」的,但为何华人寺院都有晚飧?甚至还有宵夜?「过午不食」含有何等特殊意义?有何益处?

  答十一:过午不食的意义,一为佛经谓上午天食,中午佛食,下午鬼食。鬼以悭贪业报,终年不得饮食,见人饮食,饥火燃烧,唇舌皆烂,苦不堪言,故比丘午後不食,为怜饿鬼闻碗筷声而动饥火之苦,慈悲所致也。二为晚飧不食,精神轻松,便於坐禅而不昏沉故也。华僧未持此戒,以华人对僧诚信太差,托钵不得应用,故须自开伙食,不如南方佛国,见僧如佛,托钵争相供应,无虞缺食。至於晚飧又带宵夜,迹近俗化,已无批评价值矣。

  问十二:佛门中人打扮,看来似乎不大顺眼?如吾人之发有保护头部之用,却须剃光,到底意味著甚么?实亦不合佛教之「中道」?此外衣穿大袖及绑裤脚鞋也与人不同。这些是否用以表现与俗不同,抑或另含其他意义?头上又被烧成三个,六个,或十二个香疤,表示甚 ?

  答十二:佛律以头发虽美,有藏垢纳污之弊,故须剃除。南传之黄衣僧,有连胡须及眉毛,皆须刮光之习惯。又出家学道,苦心孤诣,日无余咎,已不及顾恋形相上之梳装,留了须发,多花时间装饰,何如一扫而光,等於削去了许多妄念。佛教所谓中道,是指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理趣,不是指论事物之折衷办法叫做中道,或头发不要留得太多,亦不宜剃得太光,谓之中道。衣穿大袖,裤脚绑扎,鞋履似靴,这些都是华人汉唐明清时代的装束,实非佛教特别之装束;惟华人随著时代潮流之风尚,早已改装中山装和西装,而华僧保守,仍然住在不动地,跟不上时代,故其装束之打扮,确已为时人所歧视了。至於头上烧疤,原为印度佛陀时代所无,乃华僧自作聪明,私自杜撰。推其用意,头顶烧疤,目标明朗,以防为僧者还俗,众皆可议;实则佛陀时代,僧伽还俗自由,如遇有还俗因缘,并不加以阻止,且认还俗为居士,仍甚正大光明 。然在华夏,思想保守,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不容再醮,为僧自然亦不得还俗了,所以头上烧了些大香疤,是禁止为僧者尽形寿不可还俗的标记。但亦另有解释,燃香烧疤,是表示敬佛,以身体为人生最可宝贵者,今既献身佛教,身体亦可牺牲,何况其他财物?唯将香疤不烧在其隐蔽之处,专烧 在头顶太显露之处,这就令人费解了!

  卅六、答心净居士六问

  问一:「生死即涅槃」及「烦恼即菩提」如何解释?

  答一:从世间有为的相对法说,生死是污染的,涅槃是清净的,两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从出世无为的绝对法说,烦恼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从烦恼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这是从诸法理性平等说,不是从事相差别说的。

  问二:何谓「从空入假观」及「从假入空观」?

  答二:这是天台宗的观法:菩萨先修空观,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次观诸法虽空,幻相历然不无,因果报业不失,故能从空出假,作诸佛事,广度众生,是为「从空入假观」。「从假入空观」,是既观幻相假有不实,不堕於空,不落执情,虽广度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虽修假观,假有而实非有;虽修空观,观空而实非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为中道妙观。这是天台一心三观的道理。

  问三:万法都是缘起的,请问最初的第一个人类是否也是缘起的?若是缘起的,请问众生的数目有无增减?

  答三:佛说诸法缘起,人类是诸法中之一法,自然亦是缘起的。第一个人类,就是在劫初随著业力而现生,亦有从他方世界飞来,则此生彼灭,彼灭此生,自不无增减之数目。

  问四:佛经说世界之成立之五轮,查佛学词典只有空轮、风轮、水轮、地轮的四轮,如何说有五轮?

  答四:依俱舍论说,地轮之下有金轮,即金刚轮,乃固体物,至金刚际,使成地轮。

  问五:太虚大师有「善集人间十王福」之句,请问「人间十王」是指那十王?

  答五:人间十王与地府十王不同。人间十王是指转轮圣王的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国等小国王,他们皆依修十善业因而成福果,故名十王福。自轮王以下皆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不限於十个也。仁王经云:「中下品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倡导人生佛学,教人由修五戒十善进至菩萨大乘救世之精神,故有「善集人间十王福,广修菩萨一乘行」之劝诫也。

  问六:梁皇法会要请僧多少?最少要拜多少天?

  答六:梁皇法会兴起自梁武帝,多至百八或四十八僧。今日少至十位八位六位,亦可以铮铮铪铪拜了一堂也。

  卅七、答吉打香居士二则

  问一:佛经说世界建立在五轮之上,空轮指虚空,风轮指大气层,水轮指大海洋,地轮指地球,对吗?至於金轮,请问是指甚么?

  答一:金轮是指世界初凝结时一些固体的物质,亦名金刚轮,金刚义即坚固。到金刚轮的边际,就成为广大的地轮了。

  问二:无漏根应如何解释?

  答二:无漏根是二十二根中最後的三根。(一)未知当知根,由於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於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叫做未知当知根。(二)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真,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叫做已知根。(三)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足证知了。

  卅八、答静波居士四问

  问一:何谓三界?意义如何?

  答一: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法把这世界的范围扩至天堂,都在此间之内。欲界指我们人类住的世界,每个人都赖饮食,男女等欲来维持生命的,欲望不达,生命即会发生危险。如几天不得食欲,便会饿死;冷时欲衣御寒而不得,便会冻死;热时欲水无水,便会渴死等等。故此世界,是一个赖欲生存的世界,因名欲界。色界是指四禅的天界,在欲界之上,天人所住,已无男女饮食之欲,仅靠天堂之微妙净色身便可生活,故呼之为色界的众生。无色界是指四空天的众生住处,更在色界之上,工夫渐深,已厌离天堂上的光明妙色,进而修禅,住在禅定之中生活,故名之为无色界。

  问二:三世因果有何证明?

  答二:一以佛陀的圣格保证。佛陀成道,慧眼彻见三世情况,就从自己体证的经验说出。佛陀是一位不妄语者,妄语不能成佛,今已成佛,故其所说圣言,可以凭信。二以世间事实证信,世人常有死去几天还魂,说出所见境界,故知有後世;亦有以道力或其他因缘所致,能知自己过去世的事情。如西藏达赖、班禅喇嘛,曾经多生转世,每世皆知自己过去的事情,故知有前世。若不达佛法的三世因果之理,人生世界有许多问题,如颜回仁爱而短命,盗跖凶残而长寿等,都是无法解得通的。

  问三:修证菩萨道,了却生死,是否有违轮回之说?

  答三:修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违背轮回,或跳出轮回的圈子,因凡夫迷昧正理,造业受生,轮回受苦;菩萨明理修道,断烦恼得菩提,了生死证涅槃,诞登彼岸,便无苦海出没,轮回流转之苦楚了。

  问四:一心念佛,便能往生西天,前世一切恶因恶果,岂不一笔勾消?以上数疑不得通解,是为学佛之一大障碍,千祈上人当施法雨,泽被愚蒙,是为欣幸!

  答四:一心念佛,确能生西;但对於以前的恶因恶果,可作二种解释:一由行者今生自己修行忏悔,乐於行善,过去罪恶,渐渐微薄无力;两善业之力增强,故可超越上生。世间因果,不论善恶,作者必报,唯修道者以道力,可以越过或跳出。吾人修道,就为此点好处,不然何必修道,纵修道亦无益处了。二以众生皆因业力牵引升沉,但有顺牵与逆牵;顺牵是顺於理法,善者应上升,恶者应下沉,强牵则以强盛之势力,可以改变受报,如作恶者应下坠,而以临终有好机缘,使他正念照彰,善业增强,就可超越恶果而上生,先得善报了。这在净土宗,叫做「带业往生」,是由於自己觉悟猛醒向善之强力,同时亦由於佛的愿力的摄引,故能往生西方,不受恶果,但也不是「恶业一笔勾消」,是赖佛力相助接引,把恶业带走,带到西方九品中的「下品下生」,做一个西方不再轮回生死的凡夫,在那边继续忏悔,多劫修行,慢慢才得上品上生 ,成功佛道。所以虽说一句弥陀,可以往生,而其中的道理与事实,也是不简单的。

  卅九、再答水生君二则

  问一:鄙人得了十几年的暗病,所以想到星洲检查,若在这几个月内申请到医生之书信,鄙人将往星洲,由於鄙人平日是修念佛法门的,在这种情形下,难免有缺席这门功课,为了避免这项遗憾,默持(心念)是否亦能补回这门功课的缺席?

  答一:抱病就医期间,平时所修念佛法门,不必放弃,也不怕中断,只要自己有坚心的话;因念佛是行住坐卧之间皆可以念的,高声念固可,无声默念功德亦是一样。你就照你自己的意思默念吧,不必以入院就医便不能念佛为遗憾。

  问二:「佛学入门手册」一书内读到一实相印:「法界无障碍」也就是最难理解之处,此题分列如下:

  (A)「如一棵树可统一切法」。究竟是法或是叶?

  (B)「一入一切」该如何解释?

  (C)「一一法」,是否是指万法呢?

  (D)请具体解释各各差别因果,又交互相遍,故一一因种,一遍一切。

  (E)在法界中,法法互摄互入而不相杂乱,互容纳万法而无障碍,可否这样解释:在真如法界,可以清楚透视三界内的一切事理,它们互相关系的因种,而能知道得清清楚楚,而且这一切事理皆与这真如体融化为一体呢?

  答二:佛学入门手册中的「一实相印」,是约「法界无障碍」来说明,这因实相是诸法的真相,诸法的真相是无相的,唯与无分别智相应,方能契知,所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相相都是实相」,理遍法界,所以甚 障碍都没有了。

  (A)「如一棵树可以统一切法」,究竟是「法」或是「叶」?树是诸法中之一法。叶、枝、干等亦是法。其意是说随举一法,皆是实相真如,皆可统摄其他的诸法。

  (B)「一入一切」,该如何解释?「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是说诸法依众缘成故,其中关系是相入相摄,无有障碍。这是约华严经所说四法界中的「事事无碍法界」来解释,修行证到这种境界,就会体验到诸法「大小相容,一多无碍」的道理。因一是少数,一切是多数。在我们多少隔历的凡夫心境上,诸法都是相对的,一与一切,大与小,互相障碍,互不相入;而到了圣者绝对的心境中,一多大小,相涉相入,就成了无碍圆融的境界。

  (C)「一一法」是指万法吗?是的,也即是「一切法」的别名。

  (D)怎样是「各各差别因种,交互相遍,故一一因种,一遍一切」?这在书中说到法界的界,亦解作因义,诸法皆因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为因而生起,一一法皆有不同的种子,生起各各不同的现行的差别法,而这种种的差别法,虽因缘起的牵连,法法互涉互入,而又是各不失其自相,沓然杂陈。如一室千灯,灯灯相照,光光相摄,一多无碍,而各灯的自相不失,各不相杂的。

  (E)「在法界中,法法互相互入而不相杂乱,互容纳万法而无障碍」,就是上面所解诸法缘起,关系重重,互相互涉的道理,并非如你所说「在真如法界,可以清楚透视三界内的一切事理」,因诸法缘起的本身,就是互相涉入有关系的,不是站在真如法界上,才可以清楚透视的。

  四十、三答水生君八问

  问一:I埠六英里外的PK村,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常被鬼扰,夜晚时闻有鬼在床边细语,如咒诅似的,或常在屋顶发出声响。因此,她供一尊观音圣像,每晚烧香礼拜,见香烟袅袅处时,即便见观音圣像显现黑色。於是她就另请一位「老牧」;她把观音像打破,遂之出门。从此她就信了那个教,不过有时仍有鬼来打扰!但因此那个教徒,或者误会我们拜佛菩萨,就是拜魔鬼。我对佛教有坚定的信心,不相信观音菩萨会捉弄人。有些人信佛,往往遇到事不如意,环境转变恶劣,便误会了信佛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原因应如何解释才对?

  答一:老妇见鬼,常被鬼扰,并非奇事;老牧打逐圣像,骗人吓鬼,才是奇事。这些鬼本有两种:一是魔鬼扰乱好人,二是冤鬼跟随报仇。魔鬼易退,道力坚固,知难便溜;若是冤鬼索命,因果报应,仇深不舍,比较难退,不是随便供上观音圣像,随便拜几拜就可退去的。老牧瞠恨打逐圣像,结果老妇不时仍有鬼扰,足证泥塑圣像,虽未见效,真的老牧,那套法宝亦是不灵而无用的。真的冤鬼,须凭道力高深者持诵经咒,及被扰者之至诚感格,则法力相应,冤鬼超度,便得解脱。至於像现黑影,多属虚妄意识构成,近於心理作用。魔怨显现,事极寻常,不知者未识其中原由,遂将魔怨当作菩萨,视拜菩萨为拜魔鬼,徒为识者所哂笑耳!

  问二:修持念佛法要,依王龙舒居士的修持法门,除了照他的方法发愿念回向偈外,有时可否另念其他的回向发愿文?或者有时自己立愿回向?

  答二:学佛发愿,有通愿与别愿。通愿,是学佛者共同的发愿,如发四弘誓愿,或共同依普贤十愿,或依王龙舒的发愿回向文;别愿,是指学佛者各人自己各发不同的回向,亦是可以的。

  问三:唐善导大师为莲宗二祖,是阿弥陀佛化身(见念佛法要卷二94面),唐五会法照大师为莲宗四祖,是善导大师的後身(98面);为甚 不说法照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说是善导大师的後身呢?难道阿弥陀佛从自身又造多了一个人吗?

  答三:善导即是弥陀化身,那么说法照是善导的後身,也不等於是弥陀的化身吗?大概按照当时事实,善导是从直接说的,法照是从间接说的吧了。又阿弥陀佛度人千百亿化身,何啻化现善照二人?如大家知道的,唐代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而当时那个「丰干饶舌」的丰干和尚,也不说他是弥陀化身吗?不过「化「与「造」是不同的,不是像「上帝」一样多「创造」一个人,而是由於佛的神通威德之力,从体起用方便化现吧了。

  问四:观心念佛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答四:观即观想,念即口念或心念。一边执持佛名,一边观想这所念之佛,专注一境,心不外驰,由观念相对,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念到观念一如,水乳相融,到於能所双亡的绝对境界,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达到念佛三昧现前,便是观心念佛得到成功了。

  问五:「当念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穷到根源,须向者(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应作何解?

  答五:这节文字,就是解释「观心念佛!」第一段从「当念时」至「念外无观,观外无念」,就是念至观念相应,水乳相融,由观念到无观念,由相对念接近绝对念的境界;第二段由「观念虽同水乳」,至「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就是念到观念合一,能所双亡的绝对的地步,达到观心念佛的目标了。这节文即说明观心念佛,你抄此文,却未体会此文即释观心念佛,举个例子,有 点近於「骑牛寻牛」了。

  问六:何谓专观「白毫」?

  答六:白毫相光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在阿弥陀佛的眉心,即两眉之间,亦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行观之一。专观白毫,即是专观白毫相光,心不外驰,其观成功,亦可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问七:现广大法身,乃是凡夫不可得见,观佛像即可,但观身又是怎样的呢?

  答七:观佛像,即四种念佛中的「观像念佛」,是事实,故凡夫修习较易;观法身是理观,法身无相,无从下手,修习较难,故劝凡夫宜先观像。观法身,亦属於四种念佛中的「实相观」。实相无相周遍法界,法法无非法身。上根利智者,观得法身,惑尽情亡,等而下之者,则观像持名,渐次而修,亦可稳登莲位。

  问八:竺摩大法师所著的「净法的赞扬与认识」中说到「观音大士为等觉菩萨,位居补处,将来可补阿弥陀佛之高位,为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么,到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是否要退下而成为菩萨呢?

  答八:到观音菩萨上位时,阿弥陀佛机尽缘息,不退而退,退藏於密??即寂光净土的三德秘藏,自受用境,不是退下成为菩萨。菩萨是因位,未究竟,佛是果位,智德究竟圆满,没有再退为菩萨的理由,除非是「倒驾慈航」,方便应现菩萨之身。

  四十一、答锺心锦居士七则

  问一:金刚经常提及燃灯佛及说「与我授记」一句,请问这位尊者的果位是怎样?

  答一:燃灯古佛,是释迦佛之师父,已证菩提果位。授记,是燃灯古佛预记他将来(即指今世)可在此娑婆世界成佛,名号释迦牟尼。

  问二:友人问我「女娲」是甚么圣者?我答据知佛经及各佛刊内未有见过,只记得古书有一句「女娲炼石补青天」,对否?

  答二:女娲是古代传说中的女神,她曾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与佛教无涉。

  问三:徒的开始信佛,是先看佛刊三四年後,才烧香念佛和念经。如是自修又二三年後,每晨向观音圣像前称念,开始发觉一合眼便觉得这檀木观音像变成雪白色。最後常常连白色的像亦消失了。经过情形是这样:(甲)有一次白色的观音像慢慢从後退而消失。(乙)有一次合眼时远见一点白光慢慢向前来,现出全白色的像而消失。甲与乙的情形,只是见过各一次;但是合眼见白色像,每晨都有。近来世尊的五彩纸像,间中亦有同样情形发现,徒甚恐慌,怕是所谓「著魔」,导至迷信?请吾师作答,此种情形是否好的?

  答三:学佛看佛刊五六年,见到观音大士白色像及彩色佛像,这是好的,诚心所致,得到感应,见到胜境,是菩萨和佛陀引汝入胜,坚固道念之意;但汝不可执著,亦不可心生欢喜(即著相),因执著、欢喜,都会引起魔来扰乱,不执不喜,魔不能入,功且渐进,毋须惊恐,而坐致工夫的退步!

  问四:口念心念,我已明白。今请师讲讲如何是金刚念?

  答四:金刚念,是念时音声明朗坚强,犹如金刚坚固,使妄念乱想无隙可乘也。

  问五:这半年来念佛时,每晨一连学静坐,共约二小时有多,唯用数息法,觉得心难集中。二三月前,不可思议的,坐时忽念起「心经」来。因心经短,只有二百余字,所以念十次八次之後,就不知不觉间,将最後的心咒连续念下去,反觉得心定起来。三二十分钟後一醒,觉得我不是在念心经,而只是在念咒,於是又由头念心经。请问可否这样做呢?经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否指此呢?

  答五:用功法门甚多,诚如所说八万四千。既知如此,不论静坐、念经、持咒,只要能用得法,便可用去,念心经念到心咒入神,醒觉时再念心咒或从头再念心经俱可,不必执著一法,自生阻碍;若修数息观不成,即不投机,宜改换他法,「方便有多门,归原无二路」也。又修观不成,或多业障,宜拜佛念佛,可消除宿业,然後修观,当易入道。

  问六:童年求学时,在外道教会读书,当然是开始信教,然而,一路来竟未有受洗礼;此无他,因有些人生问题,有疑不决,数十载来,仍未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有以致之。近至退休之年,无意中参阅三二本佛刊,反觉得解决了这等疑问,从此由订看佛刊而念佛,终於二五一三年在三慧讲堂行正式皈依礼,心中时觉奇怪,其实亦无可怪。

  答六:早年在教会读书而不洗礼,因对人生有疑不决,後读佛刊,反觉得解决了这等疑问,是亦修道悟道,各有因缘时节,时节未至,不可相强,时节既到,水至渠成,亦是必然的道理。

  问七:约一年前读金刚经,至「正信希有分第六」,世尊与须菩提的对话,可能二仟多年前便已提及,若说是指我??下根的我,可能太不自量了?

  答七:读金刚经佛与须菩提的对话,恍若自己的境界,或於佛法已有宿缘,非不可能,岂可以下根小视自己呢?宜由此痛下苦功,坚持不舍,不久将来,在精神领域,当可创造新的天地,见到见未所见的新的景象。

  四十二、四答水生君二则

  问一:净土法门的「实相念佛」,是否是「持名念佛」?而不作土想、不作佛想、不作念想呢?

  答一:念佛有实相念、观想念、观像念、持名念四种。实相念是著重理观,与持名等偏重事念稍异。实相是诸法的真实之相,但这真实之相是性空无相的,虽然是无相而又是无所不相,相相都是实相,即法法皆是真如之义。念佛作此理观,心灭罪亡,得大解脱。作土想、作佛想、是观想念;但实相念既呼为念,则「作念想」亦是有的,不过此念乃是无为之念,与执持名号的持名之念,念的粗细深浅,自然有异。忏悔偈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此言实相观成,理念双融,定慧均等,一切罪业,皆可照破。因实相念是入第一义心,观佛的法身实相,其所得的三昧,名「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个念法,本属於禅,以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故亦把它摄入四种念佛之一,不是深解佛理的上根利智之人,是不易契入这个法门的。有些不明念佛法门的人,以为念佛甚易甚浅,似乎不屑一顾,但讲到这「实相念」,就知道念佛亦非甚易,而不可轻视了。

  问二:上品上生的人,是否要实相念佛才可达到呢?

  答二:实相念佛成功的人,固然可达至上品上生,但用其他观想、持名等念法的人,只要信愿坚持,又能於念佛之外修诸善法,亦是可以达到上品上生的。如净土经中有言:「念佛之人,如能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国土」,都可以达到上品上生的地步。

  四十三、答施君赐居士七则

  问一:因何小乘人绝对不承认大乘经教?

  答一:考印度佛教史之演进,约分三个时期?一为小乘盛行大乘隐晦时期,约在佛在世至佛灭後一百余年之间;二为大乘盛行小乘隐晦时期,约在佛灭後六七百年左右;三为大小隐晦密乘盛行时期,约在佛灭後九百余年左右。因佛在世时之「常随众」一千余人,多为小乘比丘,佛随机宜,多说小法;而菩萨多为「影响众」,不切实际,故大法不扬而隐晦。今日锡缅泰等南方的佛教国家,多传原始的初期佛教,故只知有小乘的巴利文三藏,而不知有佛灭度後六七百年间,经马鸣、龙树、无著、天亲等菩萨所提倡发展而流行於中、日、台、韩等地之大乘的梵文三藏;但时至今日,科学昌明,交通发达,一日万里,人类之思想已逐渐沟通,各小乘国的开明之士亦逐渐有承认「大乘是佛说」之趋势。况大乘为佛教精义所在,菩萨又为佛教救世精神之积极表现,小乘思想偏狭,摄机不广,设无大乘佛教之精深博大,佛教恐难摄化或生存在今日学术蓬起,思想竞赛之时代新潮中,或为时代新潮之所淘汰。故自有「世界佛教友谊会」之设立以来,已注重沟通佛教大小乘之文化思想。寄语小乘学者,不可再固执成见,以失佛教契理契机之大用。

  问二:佛灭度後四次结集都是小乘经典,那么大乘经典是从何而来的呢?

  答二:四次结集,看来都是小乘经典,但大乘佛教的思想,已随之演进。当第二次的「七百结集」,为「十事非法」的诤论,长老派与毗舍离、跋耆两城的青年比丘,因保守与进取的歧见,分裂为上座与大众的两部。进取派的比丘,不但在戒律上有所变通,在学理上也有讨论研究,随著时势而进展。在西历第二世纪时,婆罗门教复兴,至第四世纪昌盛,保守戒律的小乘教,已不足与之对敌;而进取的大众部演进的大乘教,因此勃兴,且与婆罗门教一再接触,受了时代思潮的影响,大乘教逐渐成熟,就有大乘经典出现。至於大乘经典的结集,虽尚无历史的证据,但在佛教经论中,亦有足资佐证的地方。如菩萨处胎经说:「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楗槌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漏,菩萨藏者集著一处,声闻藏者亦集著一处,戒律者亦集著一处。」这所说的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声闻藏就是小乘经。照此看来,第一次结集,已有大乘经典了。又大智度论卷一百有说:「佛般涅槃後,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有人言:如摩词迦叶将诸比丘,在耆 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後,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摩诃衍是指大乘经典。这段文字,前段说阿难共迦叶结集三藏,与处胎经所说相同,後段说文殊弥勒等大菩萨,曾和阿难专门结集大乘经典,也是佛灭後早有大乘经典结集的证明。而大乘经典後来北传於中国等地,当时南传小乘上座部的结集,或狃於保守的成见,不曾收入於巴利文的小乘三藏之中罢!

  问三:有说大乘经不是佛说,大师对此有何高见?

  答三:佛所说法之原理,本无大小乘之分别,分别大小乘,乃在众生之机感。众生根性不等,智解各有深浅,其智浅者,以为佛在说小乘,其智深者,以为佛在说大乘。佛在初期说小乘经时,大乘教义早已包涵在内,未遇机缘,隐而不发耳;若认为大乘经不是佛说,那是自己思想偏差,见理未圆。又若佛教只有小乘,没有大乘,无异自己削弱了佛教的真义与价值;盖佛教若无大乘,则见理未圆,摄机不广,第一答词中已言之。况中国天台宗有智者大师之判教,谓佛陀初成道时,先为大乘菩萨说华严经,华藏世界,妙义重重。结集成文,共有八十卷之多,洋洋大观,蔚为经中之王。其中所阐扬之教义,无不与小乘经之三法印原理契合;, 且扩而大之,法界缘起,妙义无尽,成为佛法唯心无住之正法印;其与佛涅槃前所说之「大乘妙法莲华经」,阐扬圆顿的佛法「实相无相」之妙理,成为诸法实相的大乘法印,先後辉映。如果大乘经典不是佛说,则此世间尚有智慧高於佛者,吾人宁舍佛教而信此大智慧者之言教了!

  问四:法华经谓释尊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来此娑婆世界现身说法度众生,业经八千余次。其在印度迦毗罗卫国为太子者,亦是故现凡夫之相;若是这样,则他的亲属如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妃子耶输陀罗、儿子罗侯罗,及和他世世有怨的调达,是否亦是菩萨来化身应世的呢?

  答四:金刚经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他在梵网经中亦有说到来此世界现身应化已有八千多番,故吾人对佛之来历,可以深信不疑。诸大乘经如华严经等,常说摩耶夫人尝为诸佛之母,许多佛入胎,还可在她的腹中现身说法,大作佛事。一次,佛曾派阿难去地狱慰问调达。狱卒诘问阿难道:你是要慰问在那一个佛时代堕落的调达?阿难答以在释迦佛时代堕落地狱的调达。後来狱卒业秸飧龅鞔锪耍⒛盐仕诘赜惺芸嗲樾稳绾窝剑克鸢⒛训溃何掖 Φ赜缛氲谌茄目炖郑【荽怂担σ偷鞔铮际侨氩豢伤家榻馔丫辰绲钠腥戎谏笕ㄊ鞠郑恰【环雇酢⒁渫勇藓吐藓盥蓿趾纬⒉豢勺魅缡枪勰亍?amp;nbsp;

  问五:如若释尊来此世界示现应化度众已有八千余次,因何还需弥勒佛来下生度生呢?他自己不是可以再示现来应化度生吗?又何以像古佛燃灯不再来应化度生,只有释尊示现八千多次呢?

  答五:应化度生,在於机缘,有缘得度,无缘不度,不度是难度,虽欲度之,而不受化也。所谓「佛门广大,无缘不度」。是此佛之机缘,故释迦可来八千次;非彼佛之度众,故燃灯从不再来。释迦机尽入灭,如薪尽火熄;弥勒有缘下生,似春来物育也。

  问六:在圣严法师所著的「正信的佛教」里说,在我们这世界以後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成佛,而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但我曾听一位小乘法师说,弥勒佛是我们此地球最後一位佛陀,他涅槃後此地球将归於空。法师对此有何高见?

  答六:佛教在时间上,把去来今分成三劫,即过去叫庄严劫,现在叫贤劫,未来叫星宿劫。每一劫中,皆有千佛出世,各度有缘众生。如过去庄严劫中所知道的,有「过去七佛」中的毗婆尸佛,是过去庄严劫中的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尸弃佛是第九百九十九尊佛。毗舍浮佛是第一千尊佛。拘留孙佛是现贤劫千佛中的第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二尊佛,迦叶佛是第三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弥勒佛是第五尊佛。在弥勒佛之後,此贤劫中尚有九百九十五尊佛挨次成佛,其最後一尊(即第一千尊)是楼至佛,便是现在拥护佛法的韦驮菩萨,将来修成佛。弥勒本是在贤劫千佛的第五尊,在他上面已成之佛,有拘留孙等四尊,未成之佛有九百九十五尊,而他是在此世界经过成、住、坏、空之後,在再成而住的时候下生成佛,在以下的九百九十五尊之先,故圣严法师说他「第一位来此成佛」;而小乘法师或指从释迦佛陀之後成佛计算,故说他是「此地球最後一位佛陀」,其实贤劫千佛最後一尊是楼至佛,大乘经有明文,不知南传的巴利文经典有否记载耳?

  问七:大乘经典有谓人死後尚有七七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来决定轮回的去向,同时也有提起「中阴身」进胎的事情。请问法师:此学说是否由婆罗门教理传进佛教的学说?因小乘经典绝对没有提及「中阴身」和「缓冲期间」,同时认为投生是一刹那的变动,一个人死了立刻就转生。佛教学人对这问题的解释,每多各持一说,法师对此问题能下一断论吗?

  答七:此「中阴身」轮回及「缓冲期间」之立说,佛教自有独创独立之精神,非从婆罗门教传来。婆罗门教虽不无轮回之说,但此轮回之说经过佛陀修证思想的洗练,明确净化,已与婆罗门教所说不同。至「中阴身」与「缓冲期」之有无,大乘佛教是肯定的,因大乘教根据佛陀所说之经论,了彻人生共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中阴身即第八阿赖耶识之脱体,人生最先投胎,为吾人生命之根本,如无此识,生命即告断绝,上天入狱,均成虚设。但南传的小乘经典,只说有眼等六识,没有说到第七识与第八识,对生命问题,就难作透彻之解说。如说只有前六识而没有七八二识,则在熟睡、闷绝、或入无心定等时候,前六识皆已不起,失去知觉,此时其人应死而不再生,其实是熟睡经时可醒,闷绝徐徐能苏,无心定亦可再起,其人并未死去,此皆由为生命根本的第八识摄持之力。如以「中阴身」言,此即第八识之所在,盖人死之时,诸识已无作用,唯第八识最後离体,为中阴身,形似婴孩,飘荡空中,随父母之业缘受生,或一七日受生,乃至寿命最长者不过七七四十九日,即所谓「缓冲期间」,但其中极恶众生,死後即入地狱,与极善众生,死後即登净域,皆不须经过此中阴身之阶段,唯善恶业力夹杂者,身份未定,须经过此中阴身阶段,以待「业缘成熟来决定轮回的去向」,天上人间,三途六道,皆待业力,决定受报,故有「缓冲期间」之审判。如是则小乘经「承认投生是一刹那的变动,一个人死了立刻就转生」,此在少数极善极恶众生,死後弹指转世,不经中阴身阶段者可通,若多数善恶夹杂的众生,死後须经中阴身在缓冲期间之审定去向,那就不可通了。小乘经典因只谈六识,不说八识,所以亦不知有中阴身与缓冲期间之事,如何叫它能「提及」或「承认」呢?但据摄大乘论所引增一阿笈摩经所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则知小乘经中,亦说有第八阿赖耶识。其他如大众部说此识为「根本识」,化地部说此识名「穷生死蕴」等等,足见小乘经中亦早含大乘教义,只是密意不显,不为小乘学者所注意,遂加以否认,甚么而亦否认大乘是佛说了。

  四十四、答蔡建好居士七问

  问一:有人问我,佛教「非空非有」的道理到底有没有,是甚么意义?我一时不知怎样对答,就拿空气来做比喻,空气虽然看不见,不可捉摸,却是有的。不知对不对?

  答一:「非空非有」是义指中道的理性,不落执著,若有执著,落於空有,即非中道。中道亦是性空的,不过这非空有之空,乃是无得正观的真空,唯证方知,非思量分别所能到。无形无相,又非无物,很难说明。你用空气来作比,亦可依稀彷佛,因空气是普遍性的,中道真理亦是普遍性的;空气不可捉摸而恍惚有物,中道真理亦是无形无相,与非空洞无物:不过不同的空气还是世间的有为法,乃有生灭,而中道性空真理是出世净智所显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

  问二:楞严咒偈语有「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句,怎解?

  答二:泥洹即是涅槃之异译,意义与涅槃一样。这是阿难尊者在佛讲楞严经时发的大愿:「如果这世界上尚有一人未成佛,我阿难终不自己先入涅槃享受快乐。」这与地藏大士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意义,不相上下。

  问三:「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句,又作何解呢?

  答三:又云「舜若多」,华译为「空性」。梵语「烁迦罗」,华译为坚固,这即是说:「空性是不会灭亡,即使空性都可以销亡,而我阿难对佛所发的坚固信心,是永不为逆境所动乱而退转的!

  问四:什么叫做「前三三与後三三」?

  答四:这是禅机的术语,说得很抽象,只容意会,不可言传,故很难做具体的解释。古来亦有三两家的解释,各随自己的体会不同,所见各异,所解亦别。这是文殊菩萨答文书(亦名无著)禅师提的「清凉寺中究竟有多少住众」的问词。三三为九,前三三和後三三,二九十八,可解作六根,六尘,六识的三六十八界,代表信众的人数。要明白点瞎猜,亦可以这样说:那边有很多很多的信众,还都是在六根六尘六识中前後打滚。或从十八界每界中的数目详细计算出来,也就知道信众的数目有多少了。但禅理,决不是可以死板来算的。参!

  问五:什么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

  答五:罗汉证到四果,见思烦恼已断,果报色身犹在,叫做有余依涅槃。天台所谓「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连果缚的果报色身亦尽,叫做无余依涅槃,意思是再也没有余留的东西可依住了。

  问六:为什么我读有益的经书不感兴趣,展阅小说会连吃与睡也忘记了呢?是什么原因?

  答六:是业障的原因!是劣根性的原因!有业障,读有益的经书不感兴趣,不肯向上爬;劣根性,读低级趣味的小说,津津有味,寝食皆忘,喜欢向下跌,终日跌在五情六欲中打滚。多礼佛忏悔,去掉业障,多发心求慧,转移劣根性。那时,见到小说头痛,看起佛书不肯释卷,还恨你妈妈替你生少了两只眼睛,如果是「四眼佬」,岂不是看得更快,得利益更多啦!

  问七:有时看到经典的名词不明白,去参考佛学辞典,仍然不能会意,为什么我那样愚笨?

  答七:佛学辞典中解释的句子,多数是从经典中节录出来的,不够通俗,不完全在你的愚笨,不过你读书太少,亦是一个原因。大智度论:「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见」;这样,听经太少,亦是一个原因。可惜现在还没有人发心编一部极通俗的白话的佛学辞典,补救你的愚笨,那么你也只能向「勤能补拙」的路上走,迟早亦可以成功的。

  四十五、再答黄心固居士七则

  问一:何谓法身?报身?应身?

  答一:小乘佛教不承认佛有三身,只有解脱烦恼之解脱身;大乘佛教说佛有三身,意义比较圆满。法身是法性身,亦即佛性身、法界身、本来清净之自性、生佛平等,各自具足,不过众生迷而惑障末显,诸佛悟而惑尽障空而显现,乃佛自受用之法悦境,唯证方知。故法身是体,性空无相,清净本然,遍於法界。报身是法身体上所起智德庄严之相,所谓「圆满报身」,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即成此历劫修来之福慧庄严之身。应身是应变的化身,为度众生,从法身体上所起之妙用。如释迦佛为应众机万殊,变化千百亿化身而度脱之。

  问二:何谓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答二:分段生死,是我们身体果报上的生死,是三界内众生之轮迥生死。变易生死,是精神,心念的生灭迁流,在三界外圣者的意念变迁上呼之为生死。又分段生死,是指一切有漏的善不善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受到的三界六道之身体果报,在此身形上有分分段段的差别,故以分段名之;变易生死,是指一切无漏的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受到的三界外之净土果报,此时虽无分段生死,而迷惑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生灭,亦可名之为生死。又圣者改易分段粗劣之身,转得净土微妙不可思议的好身,神化自在故名变易,亦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问三:在如幻禅师著的瘦松集内颂古篇中有「女子出定」之一则云:「月映潭空,山鸣谷应,文殊罔明不较多,女子至今未出定」。我因业重,故此则看不明白,敢请开示!

  答三:此为禅宗公案,公案云者,是一个公开问题的悬案,要自己实际参究体验有个著落,才算是解决;不然,我说出还是我的,与汝毫不相干!在五灯会元卷一引诸佛要经说:昔文殊至诸集处,值诸佛各还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於三昧(定)。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子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女三匝,鸣指一下,乃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二亿?沙国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 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於佛,佛敕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即至女人前 鸣指一下,女人於是从定而出。文殊大智神力,为七佛之师,而竟不能出一小女子之定?罔明何人,竟能功超百千文殊?又此女子究入何等甚深之定?这些问题,都要行者自行参究用功得之,不是一语可道破,若即道破,也不叫公案了。

  问四:卅年在泉州大开元寺,见廊下一老师父坐於板凳,身倚於壁,双目低垂,似已入定;而手中念珠,则「五粒一组」,渐渐而自动走过其指缝,只见其大拇指略动,但捻不到念珠,而念珠则自分五粒一组而行。当时见此「异态」心中惊怖,亦不敢询问任何人,及今思之,甚觉费解?敢问此僧,是否已经得道?

  答四:仁者在少年,见此异僧,甚以为奇,但此僧有此「异态」,当时应已名传乡里,参拜者众,如何只为汝一人见到?或与汝有缘,示现使汝见到,引发宿根善种,再来学佛,成为一种增上之助缘。今既学佛,宜善珍惜此一「异缘」,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也。

  问五:异教说上帝造万物先造亚当,把气吹入他的鼻孔,他就能活动有知觉,有灵魂。照此说来,上帝可说是人以至万物的灵魂了;但上帝是怎来的?据说是「自然而有,无始无终」的,那 佛教说人的生命或本性,也是无始无终永久常存的,这本性从何而来?岂不是与异教「自然而有」一样拨无因果吗?

  答五:佛教早异教耶教五六百年创立,後来的异教,有好些地方都是模仿佛教的说法,但仔细研究起来,其所说的理论虽有与佛教相似,其实还是有不同的。异教说上帝无始无终而常在,是执有一灵魂为我;而佛教说本性无始终而常存,是缘起性空,无我可得,即无一能为主宰灵魂(主帝)之我可得。如有一常我的本性可得,即同於异教执有上帝之主宰我,梵天之大自在我,数论之神我了。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般若心经云;「无智亦无得」。缘起无得,所以性空,故本性乃从修证至我空所显的真如,仍不离因果,与异教所执拨无因果之自然性的上帝或印度教的梵我,完全异趣。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不无因生」,便是非自然生,非自然生的反面,就是有因缘而生,那里是拨无因果。

  问六:记得一九五一年至五三年,我在香港曾与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牧师,论上帝创造人的问题。我说:「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而猿猴是由低等动物进化来的。人与猿是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的;无脊椎动物又是由爬虫动物,两栖动物进化的。一直推演下去,最原始的动物乃是单细胞的细菌,可能非肉眼所能看到,那里是甚么上帝创造的」?那位牧师回答得很巧妙!他说:「我不妨依你的见解,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层递进化而成的,然而单细胞又是从甚么进化而来的?没有一个造物主,那么会有单细胞?这就是造物者的奥妙,你能不信造物主吗?」

  答六:单细胞是由造物主所创造,固然奥妙;但你若回答他造物主是怎样来的,是因缘所生,由众缘和合而来的,岂不是更乾脆更巧妙吗?何况既有个「造物主」,便有一个开始了,与他所说「上帝是自然而有,无始无终」的话也要有矛盾了!

  问七:现今科学发达,认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组合而生。例如两个氢原子,加上一个氧原子,於是便化成水。水经分解後,又析为氢和氧,这正好做佛法「因缘偶合」的注脚。但水虽分化为氢氧两项原子,却仍旧可以击破,而成为另一项物质,这就是创造氢氧弹和原子弹的原理。同时击破原子,可以把物质化为能,而将来更有可能把能复化为物质,连把牛顿的「物质不灭定律」也否定了。这更加可作为「因缘假合」的注脚,甚至因缘本也是假合的!毫无实质可言。但原子里明明又有电子、质子、中子围绕著原子核运行,由原子组成的大地,也跟其他星球围绕著银河系,由此看来,宇宙原来是无限大,同时也是无限小,可以纳须弥於芥子,而须弥又是无数芥子(微尘)组合的。佛经说由小千世界可以组成大千世界,我们住的地球只是一个世界,应合上很多太阳系,才能成为小千世界,再合上很多银河系,或者更大的超银河系才能成大千世界,请问对否?

  答七:从科学的观点,说明物质由小组成为大,由大分化为小,配合佛法因缘假合,缘合则聚,缘散则灭,甚为相符,由这道理定知物质的不能常在,就连牛顿的物质不灭的定律,也可以把它否定了。这个原理,科学与佛学是可以相通的,你说的亦是很对,不过佛学上说的一个世界,不光是指这个地球或世界,是要把这个地球或世界由地面扩至六欲天上,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围一个四大洲,一个日月轮,六欲天至四空天,方称一小世界。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娑婆世界的组织,也是一尊化佛的教区。至所说空中许多的太阳系银河系等等,正是佛经说的世界无边,众生无尽的道理,现代科学家所发明天文学上的星球爆炸了变成「黑洞」,与佛学上所说的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中的空劫,意义亦是很接近的。其他所提到「质能互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等问题,你自己所理解与所说的,亦甚合理,我未暇一一详尽,以作有系统,有秩序的解答,颇以为歉。

  四十六、答棉兰心声居士三则

  问一:佛弟子受五戒者,第一条不杀生戒,是否终身受持斋戒?可否食三净肉?

  答一:如现在南方佛教流行之处,有两种说法:一依北传大乘佛教,戒杀为重,受五戒者必须终身受持斋戒,三净肉亦不可以食,除非重病用作药剂,可以开许;二依南传小乘比丘戒,比丘亦可吃三净肉,故受持五戒居士亦有吃三净肉、吃十斋、六斋而不能吃长素的,亦有方便开许的。

  问二:受持优婆塞菩萨戒六重第一不杀生戒,是否终身受持斋戒?可否吃三净肉?

  答二:受持在家菩萨戒六重之第一不杀生戒,宜终身持斋,不宜再吃三净肉。持五戒,是受持即身为止;若受菩萨戒,则尽未来际皆宜守持,无有终止。

  问三:受持五戒者,或受优婆塞菩萨戒者,礼佛诵经及迎请外来法师时,应穿海青衫吗?

  答三:礼佛诵经时不但要穿海青,还要搭五衣(五戒袈裟),才表恭敬;迎接法师亦然,应要穿海青,及搭衣持具!唯南方热带之地,海青及衣尚多穿著,具则多已不用了。具、原为卧具,睡时用的,不乞食游化,只用作礼佛时用。

  四十七、答心春仁者三问

  问一:出家有何意义?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例如像我这样,能不能成功呢?

  答一:出家的意义,简单地说:是要探讨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相;是要在理解真理之後发心自度度人,自利利人;是要在自他两利上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将来的生死问题。忆起你以前在校读书,是在高材生之列。极愚蠢的人学佛都可以成功,何况是你?问题只在自己能否认识清楚,信仰坚固,专志学习耳。

  问二:我是没有家产,不能依靠他人为生,如果出家之後,衣食住方面又有何解决的方法?

  答二:如果青年出家,发心学习佛法,抱有弘法的志愿;且思想纯正,无不良嗜好,则衣食住自会有教会供给,这是不成甚么问题的。

  问三:有没有佛教的堂院以供出家人为社会服务?

  答三:出家者必定住在佛教的堂院,自然有为堂院弘法工作服务的机会;至於出家人为社会服务,也只能在佛教的学校或慈善机关;但本地佛教的学校与慈善机关很少,自然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亦不多。不过真正学习佛法的人,发心要为社会服务,机会亦是有的。佛教的菩萨行者,就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的示范者。

  四十八、答永 居士五则

  问一:照佛律来讲,要达到甚么年纪才可不必经过父母同意而出家呢?

  答一:照佛律出家作沙弥,年龄不太小,亦不太老,即十一、二岁至五、六十岁之间、具有信心,都可以出家;但受戒必须年满二十才合律法。又出家需要父母许可,才不违佛律;然时至今日,时代趋新,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凡到合法年龄,自愿出家,寺院中人亦多方便收留,准其出家。

  问二:出家乃人生大事,要甚 资格才能出家?

  答二:出家不但是人生大事,古德且说是大丈夫事,了非公侯将相所能为。过去佛寺中人,只要对方有信念,六根具足,无诸不良嗜好,就准许出家;现在亦有大德提议,除有信仰,六根具足,无诸不良嗜好外,尚须具有初、高中程度之学问基础,则出家研究佛学,比较容易。看你已学校毕业,无不良嗜好,应已有了出家资格。

  问三:我是长子,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帮助父亲作小买卖,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弟妹正在求学,另一弟弟做学徒,在如此情形之下是否适合出家?又担心双亲年老,弟妹生活,如果出家,是否被人视为不孝?

  答三:你家做小买卖,你又是长子,还须负有照顾弟妹的义务,如此情形,出家谈何容易?至於或被视为不孝,那是世俗一般知见,以为出家辞亲就不孝,甚或视为大逆不道了;其实是人生唯有出家修身养德,学佛有成,救度双亲永超轮回,离苦得乐,才是大孝。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反顾世俗晨昏定省,侍奉巾瓶,是孝中之又小节了。

  问四:我住一偏僻小镇,没有寺院,请师介绍一间正式寺院为我作剃度师,其手续如何?

  答四:正式出家人住的,都是正式寺院。出家手续:一 需要自立志愿,二至好父母同意,三经熟人介绍,四在寺先作沙弥学习戒法若干时期,然後受具足戒,方成比丘。尤先注意自身能否受佛门规,始可决定出家。

  问五:请问出家後个人生活费用如何解决?

  答五:如属正信出家,志在自修学德,弘法利生,则一切费用,均可由寺院负担;但须勤劳服务,以增福德,若四体不动,贪图安逸,则不宜出家。

  四十九、答陈心称居士三则

  问一:一个人的责任感未完,如果肯放弃一切,能不能走上佛门出家?

  答一:万事唯心所成,自己如志愿出家,便可出家。出家之後自学利人,为教为人,有更多的责任,责任那里有完的一日?你说的责任未完,或指对家庭父母的责任?如此则家有责任,父母未许,要出家未免言之过早。

  问二:在家居士及出家人,修行方法是否有差别?有距离?我终觉得在家常受环境的限制,怎能磨练成心如止水?出家常住幽静的佛堂,是比较有安定的修法?

  答二:修行学佛的方法,在家出家,大致相同。如念佛、诵经、持咒、坐禅等不分僧俗,一样修持;不过在持戒上说,七众弟子各有别别不同的戒法为重点。在环境上说,在家烦杂,出家幽静,修法自然较易成就,但并非意味在家便不能修行,或修不成。

  问三:一个前世业障深重的人,今生的报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复,到目前还不能平静,本身不信佛,孩子信佛的话,怎样求佛消除业障?

  答三:个人或家庭多事,据佛经说是有业障,故不如意;但业障固有属於前世造因带来,使今生感受果报,但亦有业障是今生自己新造的,并非统统都是过去带来的,故自己能够虔诚事佛,觉悟忏悔,自力与佛力增上,是可以把业障慢慢消灭,或重业轻受,要点是在自己的注重修善,佛力次之。

  五十、答雅明居士五则

  很对不起,因忙於教务写作,忘了答覆你的问题:

  一:小乘佛僧的黄布,是优婆塞夷供养三宝的,或奉佛陀做袈裟的,因寺里人送得太多,转赠给你做衣服穿,这是要不得的!何况你又在三慧讲堂看过三世因果经,「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你未济僧,反拿僧物,恐是消受不了,反而错下因果。那位大德,应将多余之黄布送与其他寺院有需要之僧伽;要不然,用平等心布施最贫苦无衣之人,倒是可以的,有功德的;若以人情送给你,对方亦已犯法了。

  二:一个少女如果拿别人送奉佛陀做袈裟的布,或披过佛像的布,及僧伽的布,用来做衣服穿,会有什么不好呢?这不好,是在於你并非「福田」,当做福田供养,在形相上讲,你得到一块布;在福德,你是有损无益的。转送最穷苦的人,做为救济;或转送其他有需要的僧伽,那是可以增福消灾的。

  三:在佛总出版的灯刊里面,载有某部长说佛教徒可以到别的教堂去做祈祷,这是真的吗?宗教各有信仰,既已信佛,何必要跑到别的教堂去做祈祷?照理讲是不可以的;但那位部长恐怕是各民族亲善的主脑人,负有使国家人民 团结亲善的使命,所以他站在政府的立场作如是说,应是一种方便权宜,不足取法的。但你如有维摩居士的定力,那么你入甚么邪见之处,都不妨做祈祷,否则还是谨慎为好,以无定力,反有被境所转的危险。

  四:有人说诵经能消除烦恼?可是我每天诵经了也是一样烦恼,尤其每天从寺院回来,烦恼更多,未知这是何因呢?又要如何才能消除烦恼呢?诵经时有烦恼,是因未诵经时已先有烦恼。烦恼来也有因,可用诵经慢慢消除宿业,烦恼就会减少,以至於无,但不是一念经,即刻就能消除了烦恼。由寺庙回家烦恼更多。或因家庭环境不喜你去寺庙,所以去了回来增加烦恼。要消除环境的沉闷,只有多体验佛法,看透世情,适应环境,克服环境的困难,烦恼就自然慢慢地消除。

  五:观音菩萨像已供了好多年,且已旧了,不须要举行开光。开光,是一种方便随俗的作略,中国才有,印度佛教原无此种仪式。况佛为圣者,自身光明遍照,何用凡夫来为他开光呢?

  五十一、答陈心升居士十则

  问一:何谓三乘?

  答一:声闻、缘觉、菩萨,谓之三乘。乘是比喻,如乘车、乘船,皆可达到目的地。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法,菩萨乘修六度法,皆可渡生死中流,达涅槃的彼岸。

  问二:僧与佛有何分别?

  答二:小乘佛法有四果僧,佛亦摄在四果罗汉僧中,或称大罗汉。大乘佛法有菩萨僧与罗汉僧,皆属因地行者,修成佛果,始名为佛。佛是师父,僧为弟子,是其大别。

  问三:何谓天魔?

  答三:六欲天中的顶天?他化自在魔王天,王及魔民,皆是天魔,与修道人为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多指此类天魔而言。

  问四:何谓外学与典籍?

  答四:除佛学以外的其他世间的学问经书。佛学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法唯心,一切学问皆从心内谈起,故称佛学为内学,其他世学,都是从心外取道,谓之外道;道即是学问,亦名外学,并非是 一个不好听的名词。

  问五:何谓外道邪众?

  答五:心外求道,谓之外道;有些人知见不正,思想错误,引人入於邪途,谓之邪众。

  问六:科学是否属於外学典籍?

  答六:科学典籍其有属於唯物的,与佛学所谈心学的道理相违,亦可视作外学。但科学并非多是坏的,亦是有好有坏的,其理论思想对的,作法与人心世道有益的,则为世间善法,亦是佛陀所赞许的,所谓「世间善法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说善,佛法亦说善,佛法不离世间法也。其坏的方面,如唯物论的断灭见,拨无因果,谤三宝,不信善恶,则非佛学所赞同,谓之外学可也。

  问七:基督教、回教及道教,是否外道?

  答七:上面说过,外道并非是一个不好听的名词,只因佛法重内在,与一切外向的宗教学问不同,故称之为外道,道即学也,外学即指世间的学问而已。

  问八:为何要设「阿鼻地狱」?

  答八:梵语「阿鼻」,华译「无间」,地藏经中有「五无间」,即言其堕入地狱,有五种受苦无有间断。这是自己所作的五逆十恶重业使然,有恶因即得恶果,业力不可思议,作了恶业,苦报自然显现,非有人所特设,亦非有神主宰其间。如美国之电脑车站,无人管理,你投入五角,即出五角之车票,投入一元,即出一元之车票,随因生果,自然之现象也。佛法说天堂地狱,并非实法,皆随各人自所作业而幻现,业善则业识幻现天堂,业恶则业识幻现地狱,非有人在主使或特设也。

  问九:佛、菩萨是什么?

  答九:佛者觉也,是觉悟人生之真理,世界之真相的圣者。菩萨是学佛修行的佛教徒,凡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者,皆可名之为菩萨。故菩萨非指泥塑木雕的偶像,偶像不过是纪念性的方便施设,真正的菩萨,是指发心学佛的人,初发菩提心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人,叫做初发心的因地菩萨;像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那是老发心工夫有成的果位菩萨了。

  问十:佛法是否无边?

  答十:无边,是茫无涯 ,形容佛法的渊深广大,浩瀚无际。世间法的真理是相对相待的,所以是有边有际;佛法的真理是绝对绝待,唯证方知,其知无有限量,所以是无边无际。但佛法虽然无边,却是「佛门广大,无缘不度」,亦不可以不注意及的!

  五十二、答郭冠俦心隆居士一则

  问一:近来奔走衣食,环境不好,精神痛苦,此是否有关乎因果相因,命中注定?有何办法可以补救否?

  答一:人生在世,多为衣食劳碌,谁亦不免;而环境逆顺,苦乐不等,衡之佛理,确有前因後果,冥冥而定;然此与「命中注定」之定命论,说法各别;定命论者,谓人的命运苦乐,命中注定,不可更改;而佛法之因果论,刚说明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虽有一定,但不是固定的,因命运好者,由於中途作恶,可以变坏乐果,而命运极坏之人,由於自己省悟,努力向善,多积德业,随时亦可将坏运转为好命的!希本此旨努力,不必灰心,多务正业,便是最佳的补救方法,所谓自强不息,必可止於至善,则前途有何不可以乐观呢!

  五十三、答心泓仁者三问

  问一:五蕴为何又名五荫?

  答一:这是译语不同。鸠摩罗什法师旧译为五荫,唐玄奘法师新译为五蕴。阴是盖覆义,障蔽义。我们由於虚妄业缘感受这具由色受想行识五阴所成的身体,就盖覆或障蕴了我们的真性,未能成佛。蕴是积聚义,色有色的一聚类,乃至识有识的一众类,由於这许多五蕴诸法积聚成我们的妄身,使我们迷昧沉沦,其中也含有覆蔽真性的意思。

  问二:什么是「五阴炽盛苦」?

  答二:八苦之一。五阴所成的身体,各部份都有毛病,好似热火炽然煎逼,其苦甚盛。这是总的苦,其他生等七苦是别别不同的苦。

  问三:人应该理智重於感情,尤其是学佛的人;你说对吗?但事实刚好相反,大多数人都是情感重於理智。要想理智重於感情的话,应该用甚么方法呢?

  答三:这是对的,人应该理智重於情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为求解脱,更需要理智胜於情感;不然,为情感所缚,就难以解脱。所以古德亦有说:「无情还比有情好!」但做了解脱的佛菩萨,也并非死板板,毫无感情,所谓「不俗成仙骨,多情乃佛心」;只不过佛菩萨的情感,是清净无染的,没有私欲的成份,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已把爱情化作慈悲了。所以我们要想理智重於情感,唯一好的方法,要从修戒修定入手,扩展智慧,才能克服感情用事。

  五十四、答心芳仁者三则

  问一:佛教的创导者是佛陀,那在佛陀还没有降世及地球还没有人类时,有没有佛教及佛法的存在呢?

  答一:佛陀未出,地球还没有人类之时,有理法而无教法。真如之理,佛之出世与不出世,常m?在,不落时间,今古常新;而能说此理法之言教,必须有佛出世,才有言教的建立。佛陀对此理法只是发现,不是发明。过去诸佛已证,现在诸佛今证,未来诸佛当证,皆证此理法。所谓证,也即是觉悟发现的意思。

  问二:以我个人所知,凡出家者都不理会世间之事(尤指政治),那为何越南的出家僧,却自己跟自己的同伴互相争权位呢?而且为何还有分成硬和软的二派呢?

  答二:政治的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管理众人的国事,自然由国家的领导者来处理;可是供献好的政治方法给国家,宗教徒亦是可以的。故佛陀在经中亦有说古代印度的「轮王政治」的治国良法。因此,出家佛徒亦可议政(贡献治国的良法,去除腐败的政治),而不干治;即不妨贡献好的政论,有益於社会,而不必作官。至於越南的僧人争权分派,不是争国家的政权,而是过去的为政者专权,苛待佛教,而引起越僧的反抗组织,为佛教牺牲,奋身不顾,初期获得胜利,人人赞赏;後来因这个国家在政治上失去重心,举棋不定,内部变化得太复杂,弄得护卫佛教的僧众,亦紧张起来,恐反佛者得势当权,佛教再遭摧残,故激烈者主张前进,温和者主张妥协,意见不同,就无形中形成软硬二派。但是他们的诤论,是在保护佛教上所见不同而诤论,相信并非想做大官,在政冶上作权力斗争。

  问三:如说人到世间是来受苦,为何又要出世呢?世间之事都是因果报应所成,假如有人不信任何宗教,亦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也不种善根,以後他的结果如何呢?

  答三:人到世间来受苦,是因他自己前世造了妄业,自然今世要来妄受苦报,你想不出世,不来受苦是不可能的;除非未造恶业,唯造善业,那么不生天也成佛,自然不会再来出世作人了。不信宗教的人,不做恶,也不种善,如果他过去作的善业未尽,他的结果来生还是做人;如果善根已完,过去世多生以前的恶业果熟,来世可能亦要堕落受报。其中的道理,仍脱不了业力因果的关系。

  五十五、答柳心存君三则

  问一:我们佛教常讲「三世」,究竟拿什么来证明确有「前世」呢?

  答一:三世是从时间上来说,有现在世,有未来世,亦必知道有过去世;不过,凡人在迷,一转生,什么都忘记了。不但凡夫迷而善忘,佛经中说:就是有过工夫的罗汉和菩萨,有时转生度世,自己也会迷昧了前世的事情,所谓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隔阴(隔一个「中阴身」,即另转一世)之昧。要证明有前世,一要从因果事实来证明,二要从修道有经验的人来证明。前者,你有见过冤鬼附身索命报仇的事吗?冤鬼能说出前世被害的种种情形,使你不能不相信。这种事情不但从历代因果灵验的史书中可见很多记载,就是从现在社会里,亦时有发现,报章所刊,并非虚构。后者,是修道的人得到道眼,便可看到自己或他人前世的事情;及死此生彼,往来不息的轮回情形。还有一种有工夫的修道行者从他「发愿再来」的事实中,方可证明有前世的事。如现在西藏的喇嘛中有一种名叫「呼图克图」的高僧,发愿世世转生,永掌其职位,俗称「活佛」。如今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皆已转生了十多世。在他出世四五岁被访问时,他能说出前世种种事实无误,大家才承认他,由他承袭过去政教首领的职位。

  问二:人是怎样去投胎的?是谁带引他去投胎的?

  答二:人是自己去投胎的,并非有什么神带他去投胎的。佛学上说明我们人的生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识在活动。人死之时,前面七个识的作用均停息,唯有为生命本体的阿赖耶识的活动,永无停止,死此生彼,做主人翁。我们生的时候,他见父母交合,和他有缘分,便来投入胎;死的时候,他最后才走。普通人不明白个中真相底细,呼为「灵魂」;佛教叫做「业识」。所以你问谁带他去投胎?是谁也无权带他去投胎,是他自己做的业力(业识)带他去投胎,如果他生前做的是恶业,这恶业力量就带他去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做的是善业,就由这善业力带他去投入天、人、阿修罗的三善道。如果做的是更好的净业,就带到出世的声闻、菩萨和佛道中去。

  问三:尊著「普贤十愿讲话」中说称赞佛菩萨可以得到功德;佛菩萨是不需要人去称赞他的,为甚么人去称赞后会得到功德呢?佛是怀著极大的慈悲心的,为什么当人谤佛会得到处罚呢?如果说这处罚是护法金刚的所为,为甚么佛不去阻止他呢?同书65页里,当谤佛的那位乞丐正要被五百商客的牛车践死时。佛为什么不来救他呢?

  答三:佛菩萨诬誉等视,自然不要人去赞叹他。赞叹是行者表达自己的诚意。意诚而口赞身敬,三业清净,善法生长,自然有利益,亦有功德了。佛有极大慈悲心是不错的;但谤佛自己招致罪业,不是得到佛的处罚!佛以慈悲为怀,冤亲平等,诬誉一视,维摩经所谓「誉不动如须弥,於善不善等以慈」,自与其他宗教专权祸福於人的神不同,信他赞他,则赐福得救;他谤他,则罚他堕苦。因佛教是注重自力因果的宗教,自己做善自己得福,自己造恶自己得罪,不关佛的赏赐或处罚;如果佛可以专权以私人的好恶为赏罚的标准,那么佛就近於一个贪婪的神,或贪官污吏一样,没有甚么值得人崇拜的价值了。同时按照因果原理,造业做恶的人,自应受到恶报,佛也救他不了,救他不得;如果救他使他不受恶报,那佛就自己做事与因果律相违,也自己把因果律推翻了;除非佛是站在因果律以外的人,才可以操纵因果律,控制赏罚的特权,改变了一个做恶应该受苦者的命运。其实呢,佛也受因果律支配的,所以他也无权改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理。因此,他对於护法金刚的处罚恶人,动机亦出於慈悲心去调伏,非以嗔怒心去毒害,与普通人的恶意斗争不同。这点,亦应要分别清楚。

  五十六、答承志学友五问

  接来信,如读拙著佛学问答,对佛学发生兴趣,可谓与佛有缘,过去的菩提种子,现在开始发芽了!

  所问各题,略答如下:

  一、家中供奉佛像,遇有丧事,不相妨碍,不必将佛像移开,或加以障蔽,需知佛陀是无相的,有像是方便设立予人礼敬,增加福慧的。你说:「在华人风俗里,有传说佛陀不能见死人及棺木」;这只是「传说」吧了,佛经里并无这种记载,而且这种传说,其意义全与佛教的教义柑反。佛教的教义是叫人设像诵经为死人封棺、超度,以及临终为死人助念,都是需要悬挂佛像的。

  二、「人死後经过神父诵经,然後埋葬,这差不多成为各种宗教的共同仪式,自然佛教也是有的;那 你以为「佛陀不能见死人」,比他教的「教主也是慈悲」,而佛陀好像不够慈悲,那是由於你误听传说而来的,须知佛陀的慈悲,是怨亲平等,贵贱均沾,死生一如的,那有顾忌死而不见的道理。

  三、皈依佛教,想买一尊教主的小佛像,那是随处都可以买到的,尤其是在槟城,有很多售卖各种佛像的店档,暹庙及我住的讲堂,都有得请。我处也有纸像赠送的,但只限来堂请去,因人手不足,未设邮购部。

  四、「在七月称为中元节,民间有设坛奉大士爷,为何大士爷头顶上要有一小尊正法明如来呢?这是有何来历呢?」你所谓「大士爷」,大概就指观音菩萨吧,菩萨与爷不同,不可再误称!此菩萨已断烦恼,了生死,得大解脱,且具悲智之心的自利利他者,方称菩萨;而爷是世间一般鬼神的称呼,不可用来称观音菩萨。「正法明如来」是观音菩萨过去已成佛的佛号,现在是为度生,现为菩萨,而其冠上有此小佛像,正是象徵此菩萨是古佛??过去正法明如来??再来的,不是凡夫的肉身菩萨。

  五、你说:「在中元节,民间风俗看得非常重要,杀鸡宰鸭,用五牲来孝敬那些无主孤魂;但我佛教在这七月中有何重要点否?」在这里,你又未弄清楚,身为佛教徒,仍未明道教与佛教的作法:「中元节」是道教的称呼,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佛教则以七月十五为「盂兰节」,出典在目连为救母,遵佛陀咐嘱,在这天广设素斋,供佛及僧,诵经礼念,仗此功德,超荐其母离苦得乐,後世遂沿为盂兰胜会,提倡伦理,推广孝道。这与道教的中元节,杀鸡宰鸭,耗财害命,讨好鬼神,妄求魍魉,以徼福禄,完全异趣。

  五十七、答澳洲廖社长六问

  问一:佛性平等,人人可以成佛,此佛之言说也;既是清净本然,应无男女之别?只因佛像是象徵,向以男性为主;且小乘无三身之说,而大乘既有菩萨女像,如观音大士,何无女佛?此添足戏论之由来,未卜然否?

  答一:佛性平等,本来清净,理固有然;但事有差别,则男女之相,亦不可不辨!佛像是崇拜之对象,同以男相为主,故女性成佛,皆已转为男相。小乘无三身之说,故成佛皆为罗汉之比丘相,并无女相;大乘有三身之说,故有古佛现示菩萨为女身,俗称「观音佛祖」,此或「女佛」添足戏论之由来,诚如所言;然中国北方五台山等处,所塑观音,皆为男相。即古来画家所画之观音,在「历代观音宝相」上下两大册中,亦有很多皆画男相。故知大士为度女性,示现女相,并非女佛。

  问二:人人皆有佛性,则神识与佛性是二而一,一而二,是迷悟之分耶?神识离开肉身,即无男女之分,随业力所牵而生,然否?

  答二:佛性本然,原无迷悟可言;然悟之惑尽情空,证圣成佛,迷之无明妄动,则为神识。原一不动之佛性,成为分别之神识,所谓「真妄同源」,一而二,二而一,诚然如此;但既为神识,则已与佛性截然不同,不可合而为一。至神识离开肉身即无男女之分,随业所牵而转生,此义可作二解释:一、此神识,大乘佛教即指为吾人生命轮回根本之第八阿赖耶识。吾人投胎,它最先入胎,死时它最後离开肉身。奘公八识规矩颂谓「去後来先作主翁」,即指此第八神识;但为小乘佛教所不承认,因佛在小乘经只说六识,隐含七八二识。其原因如解深密经所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吾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古德谓:「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亦指错认此神识为真性。二、在此神识本身说,它是「无覆无记性」,无有善恶,亦无形相,可说无男女之分;但此神识亦即大乘所说之「中阴身」,人死後飞舞空中,高可尺许,肉眼不见,而天眼见之,不能说无形相,而随其自身之贪爱所牵之业力,女者见父性喜爱而入胎,男者见母性喜爱而入胎,则不能说无男女之分。

  问三:欲界尚有情欲,无色界已无男女相,修四禅末满五十一位,仍属分段生死,若说神识无男女,何以生在欲界,仍有情欲?

  答三:上节已说及神识??阿赖耶识之本身为无覆记性,可无男女之分;但既为贪爱所染,业力所牵,轮迥流转,成为现行之神识,便不能说无男女之欲爱种子,故仍可由於欲爱之结习,生於欲界。

  问四: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即胎於莲花,方合九品莲花为父母;但在未达到花开见佛悟无生,应有男女之分,然否?

  答四:构超净土,或带业往生,既是莲花托体,应无男女之相;若有男女之相,应有男女之欲,便会再受轮回,往来三界内受生死;今既横超三界,照净土教义,虽带业往生至下下品,亦不会退转娑婆,再受生死,可见西方净土,已无男女之分。弥陀经谓:「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 跋致」,不再退堕,便可证明。

  问五:论文中说明「女人应转变一世为男,然後可成佛」,大乘无此说,然否?

  答五:其论文如有说明「女人应转变一世为男,然後成佛」,此则足以自破自说,而反证成「大乘之女性不能成为女佛」之理论矣。大乘经中佛记女子成佛,有转变男相,然後成佛的很多,但不限转变一世,或一世,多世不定。如大云经卷四末与天女增长为轮王,受持五戒,修习六波罗密,佛记其在未来经无量劫,当得作佛,亦其一例。或如释迦文佛前身为护明菩萨,最後一世转为悉达多太子之男相而成佛,亦是一例。

  问六:大云经之女人可以成菩萨,法华经女人应修五波罗密,亦可成佛,疑似译错原经之意?

  答六:学佛不论男女,发菩提心修行,皆可成佛,想无有错,唯法华经之「女人应修五波罗密」成佛,想系「六波经密」之误译?以六度无智度为导,五度如盲,则唯修五度之事相,不契三轮体空之理性,则虽欲想成佛,恐佛亦难成矣。

  五十八、答林心鹏居士一则

  问:在怡见到「性命法诀明指」一书,所讲全是道功,而其师却为金山寺了然、了空禅师,并有师生授天命法诀相片。此事颇为不解,恳为解答!是否禅门中也有修道功的外道?其为伍柳派。柳华阳据说也曾出家为僧,是否?

  答:生在佛门,挂名佛徒,而讲道功,乃佛法中之旁门外道。此辈多属江湖术士,穷途落拓,归入佛门,不为禅功,只好暗中卖其故技??道功,即你所谓「禅门中有修道功的外道」。柳华阳为僧,也有可能,但亦不足为奇,彼等或自知道法不得究竟,只好偶寄禅门中以混其禅道不分之生活,不足为法!

  五十九、答香港李居士一则

  问:念佛用的数珠来源是怎样的?

  答:从前佛在灵山说法,有一国家将被邻国侵凌,又流行瘟疫症,外患内忧,人民苦恼,去请教佛陀解救,佛陀就将木患树的树子一百颗,串成一个环型,教国王从第一颗拨起,每拨一颗,念佛一声,周而复始,一直念到二十万遍,身心不乱,自然安乐。若再继续念到一百万遍,则人人俱有的百八烦恼,亦可断除,灾障消灭。就把数珠交给国王。国王回宫,照样造了千串念珠,分给六亲眷属及人民,自己及人民都持念珠虔诚念佛,至诚所至,功不可思,强邻不来压境,瘟疫也不再流行。数珠,就是这样流行下来。

  六十、答砂劳越潘君居士六问

  问一:一个人没有佛学的基础,是否能出家?

  答一:都要有佛学的基础才来出家,恐怕在许多来出家的人中是没有几个的。要知有佛学的基础出家自然更好,但没有佛学的基础来出家慢慢研究佛学亦是可以的。

  问二:一个人出家是否命中注定的?

  答二:佛教是信因果论,不是命运论者,说甚 都命中注定。有些人有宿缘,宿植善根,今生机缘到了,就来出家;但有些人前世未种善根,未结善缘今生忽结善缘来出家的,亦是有的,并不一定是命运注定的。

  问三:如何念佛,才得一心不乱?

  答三:我们平时妄想多,所以不能一心不乱,现在要靠一句佛号,念兹在兹如猫捕鼠,全副精神灌注,毫不放松,就会把老鼠捉住。念佛的人亦要如此,执持名号,毫不放松,都摄六根,念不驰散,念到心境清明,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就可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问四:女儿家可否在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念佛诵经吗?

  答四:看你能否做到?做得到,亦是可以的,做不到,就不必如此呆板的作法。念佛念经,并非一定要死坐死念,懂得念佛道理的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可以念佛,观佛的。就是在身体手脚工作忙碌时,十字街头行走时,亦都可以念佛的。因念佛有开口高声念的,亦有闭口默念的,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佛即开口念,忆佛即观想念、默念。至於诵经,能背诵得出来,则随时静坐,便可诵经。背诵不出的,还是在家里念,或带著小本经在车船里念诵,亦都可以的,但并不是叫你不工作,不吃饭,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死板的念,须知佛是活泼的,不是死板的,所以我们念佛也不好太拘执,如用绳索绑死自己!须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念佛念到一心清净,与佛心相应,那时时都可见佛,处处都可见佛。

  问五:一个人出家後,能否真正断掉烦恼?

  答五:出家不修持,不能断烦恼;在家能修持,亦可断烦恼。

  问六:请照我的八时,替我查一生的运程如何?

  答六:我不是算命先生,即把你一生的命运查出来,对你亦无大用处。因照佛法讲,命运没有固定不变的,好心好命,连坏的可以变好,心地不好,命运好的可以变坏,有如是因,招如是果,你还是信因果才靠得住呀!

  六十一、答星洲郑清玉居士三则

  问一:吃素,除对健康、对生灵好生之德以外,对社会、对一切畜牧业,又有何影响?

  答一:吃素除对卫生健康及对有生命之动物表扬好生之德外,对於社会亦有极好的影响。因吃素的人,戒杀护生,心多慈和善良,对社会之影响力甚大!今日之社会,骚扰不宁,争杀之事,日有所闻,皆因缺乏慈和之心,善良之意,有以致之。佛教以慈悲立教,旨在救护众生之生命,故对农牧业,亦视为间接之杀业,但经律中亦只劝已受佛戒者,防止作「屠户」等十四种「恶律仪业」,以免有犯,并不强制一切人皆如此,故对农牧业并无何等大影响。

  问二:慈悲为怀之真正意思,该作何解释?

  答二:佛教把慈悲之浅深程度分作三层解释:

  1.对自己亲人之苦难,生起同情援救之心的慈悲,冤家则不愿同情援救;此种慈悲心,一般人皆有之。

  2.对同教同国人之苦难,生起慈悲同情救济,非同教非同国人,未必能救援,此种慈悲,一般宗教,一般国族人亦多有之。

  3.视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我同体,众生之苦难即我之苦难,众生之快乐即我之快乐,冤亲等视,敌我不分;同时虽已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觉有一众生为自我所救度,於中不起人我心,不生恩怨想,所谓「施恩不忘报,望报不施恩」,佛教谓之「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今仁者为救人急难,以百元借与一老伯,後老伯搬至他处,亦不告汝地址,故意避开,汝或以为善门难开,其实此事亦极平常,只为汝之同情助人之慈心,尚囿於普通一般人之慈悲心境,故有此善门难开之感觉;如扩至我佛「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心不分别,任运助人,谓之无缘),施恩而不著相,甚而忘其事,助人等於助己,顺理成章,便无其他感觉,或有嫌於心矣。故佛教慈悲的真正意思,是行慈而心不著相,亦忘其在行善事,毫无恩怨之观念。

  问三:释迦牟尼长期修养,对他的国家以及全世界有甚 好的影响?又有甚么缺点?

  答三:佛陀经过长期之修养,戡破「我空」(主见)与「法空」(人事)所以他的为人与处事,完全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其对人事的看法与作法,已与普通世人之知见迥异。世界人生一切由倾轧争斗而起之祸乱,皆起於人我是非之分别知见,佛陀已空人我是非计较得失之知见,所谓「我性既空,法性亦空」,所以他是普爱世界人类以及一切众生,不以国家或家庭之爱为前提;故佛教是世界性的,无地域之观念,亦无种族之隔离,人种之优劣,肤色之歧视。若弘扬佛教,使世人皆实践佛教之无我教义,世界即可全面和平安乐矣。此其於世界之利用与影响,岂浅鲜哉!况利他即是利己,全世界若升平和乐,未有其中有一国家会受苦受难之理,自己之国家,自然亦是国泰民安了。此佛理所以大处著眼,大处做得好,做得圆满,未有小处做不好的。即群体好,个体未有不好的。故若问佛教与国家有何影响,其立意已局於「同国爱」或「同教爱」之范围,反把佛教广大无比之慈爱缩小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国家,此生存的国家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故在顺序上,应以爱国为先,受世界为次,佛教虽以普爱世界,普爱众生为最高之目标,然在此一大目标未达成之前,亦不忘爱护自己的国家。如佛陀说的「仁王护国」等经,亦多与国家元首提出许多爱国护国的政治意见,并主张推行五戒十善,为仁王治国之道,非谓不爱国矣。在印度史上载琉璃王征伐释迦种族,因佛陀之劝谕,感动而退兵,亦即佛陀爱国之热诚表现了。这便是佛陀与国家,以及世界好的表现。六祖惠能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免角」。佛法不离世法,由世法提炼精华而成为佛法,其於世间人事之大好影响,研究此偈,可以思过其半矣!(七八年十二月一日)

  六十二、答马大学生二问

  问一:人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怎样来的?

  答一:生命的问题很玄微,一言难尽。佛教对於生命的理解,可作一体两面的看法。从静的方面看,生命是永?,无始无终,本来如此的,这是人生真实的生命。从动的方面看,人生的生命是有开始的,这是虚妄的生命,也指每人现有的一期生命。这生命的生起,在佛学上用佛所证验到的「十二缘起」来说明,最初是由於一念不觉,妄动了「无始无明」,开始有烦恼而造「行」业,跟著就有为生命根本的「阿赖耶识」来投胎,向动的方面发展,接著就有「名色」、「六根」的长养而出世,经过「触」、「受」、「爱」、「取」、「有」的阶段,一期假体的生命,至此完了,而带著今生已做的「有」的行业,又去开始来生别个假体的生命,就这样轮回不断,「从於无始,以至今日」。所以在一期假体的虚妄生命来说,它是有开始,也有终了的。要知生命是怎样来的,又怎样去的,根据佛所证验的「十二因缘」,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生命是因缘而起的,因缘遇合即生即来,因缘别离即灭即去。即由於自己所做的主因,遇到其他的助缘,生命就虚妄有生,等到因缘散离,生命就虚妄有灭。这是生命在众生迷昧沉沦中,有起伏轮回之相;若是今世听经闻法,从闻思修,修戒定慧,从迷向悟,由觉悟光明的道路,走到佛陀的果地,那么就会舍离虚妄假体的妄动的生命,而回归到真如不动的生命,又静止於真实的无始无终的生命的本体。因此观知,在现象妄动的有相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而在本体不动的绝无形相的理性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既无开头,亦无告终。普通人都以为生命是有开始的,亦有终了的,那不过是虚妄人生的妄念分别吧了,其实真如的生命,是本来如此,无始无终的。

  问二:生命既然是无始无终的,那有些宗教说生命是从梵天王产生的;有些宗教说我们的生命及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那又是如何说法呢?

  答二:人生对於一切事物的产生,各有不同的看法,宗教亦是如此;但是只要道理讲得通,就会使人信仰,如果理有不通透,那就有问题,不易引启理智的信仰。如果说生命(也包括一切事物)是天神生、或上帝创造的未尝不可,但有好多问题难以解决:

  A、上帝能生人类万物,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如果上帝另有神造的,那么倒数上去,上面一路生下来,还有许多神在那边,到底那个是最早造的?如果上帝无人造的,自然而来的,那么现在一切人类万物,多可自然而来,何必等待上帝来创造?

  B、世间的万物生起,都是一因生一果,如种豆只能生豆,种瓜只能生瓜,决不能一因生多果。如一粒瓜种可以生,亦可以生一切万物,即是一因多果,与世间法相违,不合逻辑。所以上帝一因能生我们的生命与万物的多果,这个道理世间不共许的。

  C、上帝是博爱的,他创造人类万物,应该是创造好世界、好人、好事,与人有利,岂不更好?何必又创造恶世、恶人、恶事,使许多好人受苦?又创造火狱,把不信者打下去,博爱何在?

  D、若说上帝创造人类,准其意志自由,故不理他将来如何发展。这样,其向好的发展,不在言下,若向恶的发展,搞得世界争斗凶杀,影响评多人不自由,受苦受难,上帝究竟知道不知道?知道,则恶人搞乱社会秩序,使好人受苦,上帝为何不预加禁制,放纵其作恶,加害於人,则博爱何在?若事前不知,又如何说上帝是「全知」的?又若知而无能力控制,任他胡作妄为,如何又称上帝为「全能」?E、世界上的人类,有贫富不均,智愚不等,媸妍不一,善恶各别,如果是上帝创造的,则上帝之心极不平等,即对信奉他恭维他的人,把他创造为富、为智、为妍、为善的,使之享乐?与他不对、或反对他的人,就创造他的为贪、为愚、为媸、为恶的,使他受罪?… …这些问题很多,都难以解决的!若换以佛教教义的因缘与因果来解释,则人生的一切好坏,各有前因後果,各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一切苦乐,自作自受,不关主宰或天神的事,即天神自己的苦乐好坏,亦包括在他自己所造的因果之中。这样,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不成问题了。

  六十三、答新金山梁君四则

  问一:寺院打钟有甚么意义?

  答一:梵语楗椎,华译为钟。寺院里遇到集体修行,以打钟为号令,用以召集大众。钟与鼓,都叫做楗椎,即是法器。打钟与打鼓,意义相近。增一阿含经云:「阿难即升堂,手执楗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富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怨力,除结无有余,露地击楗椎,比丘闻当集!诸有闻法者,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问二:有「百八钟声」,那是甚么意义?

  答二:大丛林中早晚打大钟,都打一百?八下,提醒我们身有百八烦恼,要修百八法门,断除百八烦恼(名数可查佛学辞典)。故打钟要念一首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又暮鼓晨钟,都寓有警惕之意。如群谈采余一书说:钟声晨昏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义也;盖一年十二月,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此乃世俗之谈,非佛法正义。正义钟为警钟,警不空过时光,精进为道,道始可成。杜甫诗云:「欲曙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这正是悬钟打钟的意义。

  问三: 鸣钟有何功德否?

  答三:鸣钟除上面讲的那些用意外,还具有很大的功德。律部行事抄曰:「若打钟时,一切恶报诸苦,并得停止」。付法藏传卷五云:「昔月支国 檀厨呢吒王,与安息国王战而胜,杀九亿人,死为大海千头鱼,剑轮绕身而斫头,随斫随生,痛苦不堪」!时遇罗汉僧维那,王白曰:「我闻钟声时,痛苦少息,愿为我长打钟」!後世寺院中每多击钟,其义本此。

  问四:听说中国的九华山,有钟名「地藏钟」,那又是甚么意义?

  答四: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大士应化的道场;而地藏菩萨又是「幽冥教主」,发愿专超度地狱中的罪苦众生,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九华山设一地藏钟,是为帮助地藏解救地狱众生的苦难。所以他们在打钟时,还要背念一首偈,念一次,打一下。偈云:「愿此钟声遍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 觉」。这样,所谓「大愿地藏王」的意义,都好似随著钟声中表达出来,遍播於处处了。

  六十四、答无用居士二则

  问一:请问甚么是世间善与出世问善?

  答一:世间善,是有为有漏的善法,如佛说的五戒十善人天有漏的因果善法。出世间善,如佛说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善法。有相修,即是世间有为有漏的善法;无相修,即成了出世无为无漏的善法。

  问二:恶有世间恶,可有出世恶?

  答二:出世本无恶,但如出世三乘共修的四谛十二因缘,是出世善法;而界外的无明未破,变易生死未断,即成了「出世之恶」。又如天台宗说「性具」,众生性具善恶,决定不变,虽佛无修恶,而性恶不断,故能再来烦恼界来度生,如果他不具性恶,如何能倒驾慈航,再来众生的烦恼恶界中度生呢?这样看来,不是还有「出世之恶」吗?

  六十五、答许云樵教授一函

  云樵教授讲席:

  承询黎医生与本忠方丈所谈佛学诗句:「增减相因劫数常,预悬佛眼看沧桑;惊心八万余年後,人小真如一尺长」。其意义略解如下:

  佛经谓人生有生、老、病、死四阶段,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中劫。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人寿十岁算起,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谓之增劫;再由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谓之减劫。如此一增一减,谓之小劫。积二十个小劫谓之中劫,积四个中劫,谓之大劫。故劫数之增减是陈陈相因,常在变化,唯佛之慧眼才能观察清楚。而在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时,人寿平均,大约不到十岁,那时的人就很矮小,故说「人小(到)真如一尺(之)长」了。(其时众生罪业重,世界多灾,其容色、身量、寿命等皆退步。)

  焚语劫波,华言「时分」。劫波是最长之时间,最短的时间,谓之刹那。祖庭事范云:「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壤空谓之劫」,减劫亦谓之业劫,善业增则寿命亦增;恶业多则寿命亦减。减至十岁,人之罪业深,福报薄,痛苦多,人心渐渐觉悟,善业转增,再增至八万四千岁,而泰极又否,寿命便减。吾人今日所处之世界,正是减劫,人寿平均已减至卅岁左右,到减至平均十岁时,人类业重,刀兵、水火、饥馑、瘟疫之灾俱起,战争等痛苦,更有甚於今日。其详情可查「佛学实用辞典」劫字条,及见俱舍论与大智度论。上面解释劫之意义,多采智论所说,与俱舍论大同小异。他不一一,即颂著安!

  不慧竺摩合十

  六十六、附许教授来函

  竺摩法师道席:久仰佛教泰斗,无缘拜谒,不胜雅慕。客岁为胡博渊先生编次遗著,蒙惠赐印费二百元,至感!今弟又为已故名医黎伯概先生编次其诗文集,内有与极乐寺本忠方丈谈佛学诗云:「增减相因劫数常,预悬佛眼看沧桑,惊心八万余年後,人小真如一尺长」。弟因浅陋,不知此说出何内典?谨修函奉恳指教,则不胜铭感之至!匆此 即颂法安!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