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十划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十划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前文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随随便便,胡思乱想能见如来吗?能得无上菩提吗?无有是处。离一切根量,离一切想,才能见如来。凡有少想,都非如来,不得无上菩提。

  真假动静偈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三

  这偈前二十四句说的是禅话,不要用常态思维去理解。当你有了修禅进入如幻境界的经历之后,你自然会豁然大悟。后八句告诫弟子不要跟那些与佛法不相应的人争论。不依法修行,怎能识得真如境界?有一种人,执着人我、法我之心比须弥山还大,让他们自唱自赏好了。你与他争个面红耳赤,又有何用?倒不如对他双掌合十,讨个大家欢喜。

  真性不易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一

  易,指改变。在远离前述四种有为相的境界中,始终不离自性,用智慧观照,便是真性不易。

  根尘同源 缚脱无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九第二十五章

  根尘同源,本是妙真如性。缚脱无二,迷时成缚,悟得解脱。

  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第二十七章

  端身正坐,闭口不言,意念不随尘逐妄,身口意三业清净,密而不漏,便是退藏密机。自古传法三种途径,下士形传,中士口传,上士心传。这里说的冥授即是心传。

  破卧轮妄见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二

  卧轮作的偈,句句都与菩提本性相违背。第一句是妄有,第二句是称妄能,第三句是守顽空,第四句是增上慢。

  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能贪之爱,轮回之本。涅槃经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贪爱,何忧何怖?佛名经说: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先令断者,如树除根。

  圆合一切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辩音几种具体修习

  圆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类,举体相应,是为圆合。由圆觉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由以觉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中道义谛于是显现。非理非事,双遮显中。即理即事,双照显中。遮照同时,是为圆觉。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六根清净,六尘不染,能所双泯,自在圆明。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非什么性?非前五性,非贪爱等轮回差别之性。性有什么?前面所说差别之性,皆有圆觉。

  圆觉菩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圆觉问如何安立道场

  诸觉已圆,名为圆觉菩萨。前虽病尽理圆,仍恐下根难入。圆觉菩萨依众生心请问方便道场。普被群机,上中下机,普归圆觉。前节行解已圆,至此名为证极。证极之境,更无别体,唯是圆觉。最初标指圆觉为陀罗尼门,从本起末。今显义已周,还至圆觉,摄末归本。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二

  法界本住,不是谁造。我心本清净,回复清净心,便见如来,便成圆满菩提。所以说:圆满菩提,不是证来,不是修得。无证无得,才是佛智境界。

  秘密王三昧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流通分

  非器不闻名秘,随器异闻名密。三昧之名,其数无量。圆觉三昧,是诸三昧根源,所以称王。

  般若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称为六度门。般若,是在修禅进入三摩地中离一切相、圆明寂照时获得无上正觉的情况下发生的智慧。

  爱厌业道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怖彼恶道,不造恶因。于离恶法门,深生爱乐。

  烦恼根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二)

  人们造业产生的业障,在人们的心底扎下了根,形成了藏识种子,这就是烦恼根。这些烦恼根,稍被触动,马上和当前的根尘结合,生出种种妄念妄识,令人烦恼不堪。

  离相寂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离一切相,自心不动,名为离相寂灭,关键在于“离”字。即相离相,即幻离幻;面对幻相,不生幻想,不思前,不想后,不问从何来,不计将何往;不分辨善恶祸福,不计较利害得失;不喜不憎,无取无舍,一切随顺,无碍自在。这种境界名为寂灭。

  涅槃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六

  《楞伽经》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又说:涅槃自性是空事境界,非断非常,离坏离死,非舍非得。《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这时,身心并非全无活动,生理活动不停,如来藏作用不停,阿赖耶识引起的自心现量并不止息;当修行人做到自心不动、苦乐不受、一切妄想不生之时,便说是“诸所受皆灭”,便是无余涅槃境界。

  海潮音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六章

  像海潮那样震撼人心的声音,是长期修炼成就的一种特殊的声音,雄浑,和谐,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流数有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二章

  《楞伽经》、《楞严经》、《六祖坛经》等大乘经典,都认为三世是时间的三个时段。说前生是什么,前生死后投胎成今世,今世死后又投胎成第三世,这些说法,是对浅根小智的人说的方便法门。

  娑婆国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续)

  梵文Saba,音译娑婆,亦译娑婆诃。娑婆国,指我们生活的这个要忍受诸多烦恼的世界。

  烦恼根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二)

  人们造业产生的业障,在人们的心底扎下了根,形成了藏识种子,这就是烦恼根。这些烦恼根,稍被触动,马上和当前的根尘结合,生出种种妄念妄识,令人烦恼不堪。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第六、染与净对。夫戒定慧对治淫怒痴,三毒本空,元是梵行。诸法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道。

  娑毘迦罗先梵天咒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

  娑毘迦罗是黄发外道,梵天咒是一种妖术幻咒。

  诸天乐出天伦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二章

  有天龙八部众生常来听佛说法。这八部是:一、梵文Deva,音译提婆,意译天,意为光明、自然、自在、最胜。三界分二十八天,都是超出凡人的认识境界。二、梵文Naga,音译那伽,意译龙,即行云布雨的龙。三、梵文Yaksa,音译夜叉,意译捷疾鬼,能飞行空中,来去迅速。四、梵文Gandhava,音译干闥婆,意译香阴、香神,为帝释的司乐神。五、梵文Asura,音译阿修罗,意译非天,好与天神争战夺权。六、梵文Garuda,音译迦楼罗,意译金翅鸟,是以龙为食的大神鸟。七、梵文Kinnara,音译紧那罗,意译歌神,人面而有角,男善歌,女善舞。八、梵文Mahoraga,音译摩呼罗伽,意译大莽神,人身蛇首。伦,即是类。各类欲出其伦,希望能提升一个层次。

  诸相入非 非所非尽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二十八章

  如果只知诸相皆非,便不是中道义,堕于是非相的一边。所非亦非,是不是一切都无定准了?站在世间法的层次看,这是教人们离自我偏执。站在出世间法的层次看,是教人们离一切相。站在佛智的高度看,一切法如幻,非有非无,非即非离,亦即亦离。这是修三摩提应当确立的十分重要的观点。

  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诸法世界是什么?如乱起乱灭的空华。此即是六识泯灭之后,阿赖耶识流注不停的境界。愚夫于此认贼作父,以妄当真。圣者知其是妄,寂而照之,即妄见真。所谓真如,并非另有一个净境。慧能六祖批评说,如果又立一个净相,此是净妄。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这心,不是肉团心,专指心意识的“心”,即唯识学说的八识心。包括凡夫、天人、二乘、菩萨的心,也包括佛心。二乘认为佛心有相,《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名为无相。佛心也无相,五心都无相,因为一切法相,都唯识所生,都是虚妄,所以说诸心皆为非心,只不过是为教化而施设的一个名字,叫做心。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恒沙世界一切众生之心,如来无不知见。然众生之心种种颠倒而言非心者,妄识本空也。是名为心者,真如不灭也。

  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阿赖耶识,流注不停。现前诸相,如镜中像。不作攀缘,即时见真。凡圣同源,无非实相。是否如来,一念之差。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贤如何即幻离幻

  一切幻灭尽,并不是没有幻相再生。实质上,是像钻木取火一样,以木钻木。即是在面对幻相之中,即幻离幻。幻相仍在,幻心不生。外道不懂此中奥秘,以为六识泯灭以后,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外道的断灭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一

  众生,指不同的人,亦指人们心中生出的种种不同的相。所知量,指各人心中既有的知识,这既有的知识是对现识进行判断、决定爱恶取舍的标准。业,包括现业和宿业,现业即现前身口意造成的业,宿业即无始以来积聚的身口意三业。循业,指以现业宿业为缘;发,是发生,因妄心而生;现,是显现。合起来的意思是:各人随自己的希望心,以尘缘分别影事及既有的是非标准为缘,思维了别,生成识相。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