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2 十二、十二缘起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2 十二、十二缘起

 

  十二、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一连串的因果,连结成一个由十二个环组成的圆形链子,并说明了造成生死轮回的缘起关系。十二缘起是主宰因果现象的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每一个环缘起下一个环,而造成相续不断的生死轮回。十二缘起只是因和果的组合,因果之外并没有一个我或外力的主宰-在此世界和他方世界。

  没有人或外力可以造成这种现象,这叫作缘起法,它是一种因和缘的关系,例如无明缘行等等(见底下的缘起链)

  图表3

  缘起法的讨论只针对这个世间的人类。十二缘起的缘起链所示如下:1.无明缘行*。    2.行缘识。    3.识缘名色。 4.名色缘六处。 5.六处缘触。 6.触缘受。 7.受缘爱。 8.爱缘取。 9.取缘有。 10.有缘生。 11.生缘老死。 12.老死导致忧悲苦恼、疼痛、失望等等。

  * 决定一个人出生的三种行是:善行、恶行、不动行(四无色定)。

  从无明至老死是整个的缘起法,然后“忧悲苦恼”等就接踵而来,这显示了有生就有苦-第一圣谛。这种现实的缘起法叫作生死轮回-「有的轮子(有轮)」,只要一个人还在生死轮回之中,这个轮子就无法停止。

  项目

  1)无明意即没有体证四圣谛。

  2)行不是五蕴中的行,而是前生累积的业而造成出生,有三种行:善行、不善行、不动行(最高的无色界色)。

  3)识是「结生识」。

  4)名色是三个心所法:受、想、思加上业报身(由业而生的色身)。

  5)六处是眼、耳等等。

  6)触是指心所引导心王与六尘接触。

  7)受是认知苦受、乐受等等的心所。

  8)爱是六根作用时所起的贪心所。

  9)取是由爱的贪心所而引生更强的贪心所。

  10)有是业有或存有善恶业。

  11)生-是指五蕴或身心。

  12)有生就有老死。

  佛陀讲述缘起法,因此我们能了解实相的真理(自然的真实状态),而且知道缘起法本身是由因缘而生的。了解缘起法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体证身心的无常、苦、无我。

  无明是十二缘起的第一环,但事实上十二缘起像一个轮子或圆圈一样,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但是无明是整个圆圈的的首脑,因为无明是烦恼的根源。而以智慧照破无明是打破这条链子唯一的方法。无明来自于病:贪的病、有的病、见的病、痴的病-但这四种病都从无明而生,所谓的无明是对四圣谛的无知。

  有一次,阿难告诉佛陀缘起法是多么好,多么容易懂的时候。「并非如此」,佛陀回答:「缘起法是玄妙并且深奥难懂的」。如果有人要研究缘起法的话,可能要找一本专门谈论这个主题的书,并且他会对佛陀深奥的智慧感到叹为观止,缘起法的利益是显示每件事皆由因而生,并且无我、无灵魂或上帝等来促成这些事,以此来防止「我」的邪见。

  壹、如何以十二缘起破除邪见

  了解十二缘起的真相,能以智慧的力量来破除颠倒妄想:

  1)无明:了解无明缘行,可以破除妄执有某种更高层次的力量生出或创造万物的邪见。

  2)行:了解行缘识,可以破除妄执自我的邪见──因为不是「你」被生,只是结生识而已。

  3)名色:因为识缘名色,可以改变妄执名色是坚实和永恒的邪见。

  4)六处:因为名色缘六处(眼、耳、鼻等),可以改变妄执我在听、我在看等的邪见。

  5)触:因为六处缘触,而触是由根、尘、识和合而生的(识分别),可以改变妄执根、尘、识为我的邪见。

  6)受:因为触缘受,受如乐受等-可以改变妄执「我」乐、「我」苦的邪见。

  7)爱:因为受缘爱(爱用心所法表示是贪心所),就可破除妄执出生于任何「有」(生命形态)可以导致快乐的邪见。

  8)取:因为爱缘取,(取是由贪心所和见心所组成)可以改变妄执某些事物是迷人的、美好的、闻起来很舒适的等等-因此应该贪着的邪见。

  9)有:因为取缘有,可以破除妄执人死后断灭的邪见(事实上取缘有-有是思-心所-心王。思心所是推动产生结果的意志或行动-就是再出生或有)。

  10)生:因为有缘生,可以破除妄执五蕴为乐的邪见。共有四生:1. 胎生。2. 卵生。3. 湿生。4. 化生。

  11)老死:因为生缘老死,可以改变妄执五蕴为常、乐、我、净的邪见。

  贰、缘起法面面观

  我们可以用七个角度来探讨缘起法:如缘起链、几世几重因果等等,这里只讨论其中几种:

  1)三世二十行相

  图表2

  这个模式中共有二十个要项:

  1.五个是过去因:无明、行、爱、取、有。

  2. 五个是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

  3. 五个是现在因:爱、取、有、无明、行。

  4. 五个是未来果:识、名色、六处、触、受。

  注:

  1.五个过去因决定了我们现在的存在(有)。因为我们没有体证出世间的智慧,所以无明(1)是所有结果的根本原因。透过无明生活在世间,我们造作善恶业称为行(2),例如,如果我们修奢摩他而成就禅定,我们仍然是在世间造作行(即使是造善业),行的结果导致爱(8)。

  爱越来越强时就变成了取(9):我们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还是爱,但我们拥有它时,就变成了取。取导致有(10)。共有两种有:业有-有(生命)的活动过程(过去世)和生有-结生的过程。业有是善或恶可以决定未来的好坏,生有是新生命展现命运的过程。生有的好坏是取决于业有的善恶的。

  每一组由五个环所组成的单位都是:前一组缘起后一组,而后面这一组又缘起下组。

  有是指造业,因为不管任何形式的有,我们都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实相的法则就是缘起法,也就是造业就有业报-而且没有人能逃过或改变这个结果。这是最公平的法则。

  2.从过去因生五个现在果,而现在果是拥有其生命形成的特质;如人有人的特质等等。

  3.五个现在因。第五个现在果(受)导致第一个现在因(爱),由爱而取、有然后无明、行(8,9,10,1,2,)这个有是后有,决定了新的生命。因为这个有,并没有体证四圣谛又导致无明。无明又造作(善、恶)业,又变成行了。

  这一组的行,是当你要造作善恶业行为的时候称为行。

  这一组的有,意思是指业已经造作了。

  4.五个未来果。行缘识。后面四个是现在世的身心,加上这五个未来果共有二十个因果关系,这二十个因果关系就像一个轮子一样,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但佛陀却知道主要的因(根源)是无明。

  2)三连结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将十二缘起视为三连结:1.    惑(烦恼)的结、2. 业的结、3. 果(苦)的结。

  图表4

  1.惑的结是指:无明(1)、爱(8)、取(9)

  2.业的结是指:有(10)、行(2)

  3.果的结是指:识(3)、名色(4)、六处(5)、触(6)、受(7)

  3)二业根

  如果要了解缘起法,必须知道造业的两个根源:无明和爱。无明是爱的因,而爱也是无明的因,无明是过去因,爱是现在因,但终究他们是相互为因的-而这个圆圈不管从那里开始走都可以。

  第一个环-无明(根源)引导至受(第七个环)然后由受导致爱(第八个环-根源),然后至(9)取,至(10)有,至(11)生和(12)老死。邪见的人认为无因果、无善恶、无轮回。这就为什么佛陀显示无明是根源就是为了要证明有因果的存在。现在果是(3)识,导致(4)名色(5)六处(6)触(7)受。这些环(3-7)现在果是由过去世的无明(根源)和行(1和2)而来的。只要一个人有无明存在就会产生苦果。

  爱(8)是缘受(7)而生的,而受又导致取(9)和有(10),然后又转回无明(1)和行(2),这五项(8,9,10,1,2,)是现在因,而且都是无明(1)的结果。而无明(1)和行(2)的结果又重复3-7(现在果)。

  由(8)爱而至8,9,10,1,2,又演变成现在因,而因此整个圆圈不停地转,每转一次就是一次出生(11),而3-7的过程又开始而最后导致(12)老死。

  了解了爱的结果(轮回),那些妄执诸法是常,不会生灭变异,或者贪欲心很重的人(淫欲心很强的人),应该观照身心最后将导致老死。在生死轮回中,我们不断地在三界里出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或三十一有),想要脱离生死轮回的话,我们必须根据《大念住经》中的原则来修学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一要目-而且引导体证四圣谛。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