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诺亚方舟上的心灵大师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索达吉堪布:诺亚方舟上的心灵大师

 

  访堪布索达吉2011年第5期《养生大世界》

  文 王清玉

  简介:

  堪布索达吉,佛学作家、藏学家、翻译家、喇荣五明佛学院堪布。其译著颇丰,很多藏文经典都经堪布索达吉译成汉语。代表译作《大圆满前行》,代表作《佛教科学论》。

  天下的事情往往是无巧不成书。日本的地震、云南的地震、利比亚的战争、泰国的洪水,这些事件无一不紧扣人们的心弦。《2012》已经成为一个谜团,但是,好在这个谜团还不是无解的,青藏高原在电影《2012》中是最后的诺亚方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成为世外桃源呢?

  我们要解开藏地的神奇密码,我们不能忽略藏传佛教在其中的位置。我们或者百度或者谷歌藏传佛教时,堪布索达吉的名字就会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还是正面“出击”吧,去采访堪布索达吉,看看是否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解开神奇密码的钥匙。

  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堪布索达吉,我即刻安排行程赶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走进藏地,蓝天白云下边是一群群的牛羊,天真微笑的孩子们纯净的目光融化了我僵硬的表情。我在这一瞬间大脑已经休克,我被这自由的空气格式化,期待着在这里重生。

  一、 生活也是一种修行

  普文养生:电影《非诚勿扰2》有一句现在非常流行的话:“活着就是修行”,您怎么看这句话?“活着”的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存在,那对于一个修行者,“活着”意味着什么?

  堪布索达吉:活着就是修行,每个不同层次的修行人理解得也都不一定相同。世间的人活着就是一种生存,也是一种责任。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说,人活着要有意义,这种意义就是佛教里边讲的修行的意义。

  佛教中讲的修行与世间人讲的修行还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修行分很多的层次,比如说大乘的修行、小乘的修行、金刚乘的修行。佛教的修行建立在信仰三宝的基础上,大乘的修行要建立在自他解脱的基础上,小乘的修行建立在自我从痛苦中解脱的基础上。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是不是修行人,我们要看他们的心,从表面不一定能看得出来。表面上看到的是天天都在念经、天天都在做佛事,但是如果他们内心想的都是自己的一些事情,那根本就称不上是一个修行人。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说这是不是一个修行人,关键是看他的心态。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外边对社会对人类做事情的人也比较多,但是实际上心理目标全是自己。这种情况得到的最多是自己的利益,因为他的目光就在这方面,他主要的心思也是在这方面,让自己得到满足已经成了他活着的意义。《非诚勿扰2》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但不少人也跟我谈起过这部电影,大家也很喜欢 “活着就是修行”这句话。活着就是一种生存,活在当下。社会中不管什么层次的人,有信仰和没信仰都是没关系,活着的人只是为了自己的饮食呀、健康呀,这只是小的意义。如果为社会、为别人多做一点有益的事,那么活着就更有意义,这种意义是超越仅仅生存的意义。

  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非常广阔无垠,而人类非常渺小。当我们飞出太空以后,地球上的人看起来还没有一个蚂蚁大。尤其是我们看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时候,在这样浩瀚的宇宙中,如果认为自己非常伟大,其实就是傲慢心的体现。不管你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你活着,你就发出一个利他之心的光明,我觉得这是人活着、生存着的意义所在。其他的方面,以大家不同的业力所显现的就不一样了,有些是快乐的,有些是痛苦的。现在有些电影和文艺作品,开始回归到心理层面的归属意识上,人们在生活中开始寻找“心的感觉”。所以,修行人“活着”就是“利他”,去掉傲慢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普文养生:您还谈到了“当下”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了现在西方很流行的一本关于心灵方面的书—《当下的力量》,那里边有一个观点,我引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一句话来解释:“过去是历史,明天是谜团,今天是最好的礼物。”您认为这跟佛教禅宗有关系吗?

  堪布索达吉:佛教中讲观空性。《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说这是不是“当下”的力量?“现在”是最好的礼物,你观察的时候不一定找到真实的本质,这是佛教中最深的一种观察。而我们现在对于“过去”想得很多,这没有多大的必要。对于未来,我们有很多梦想要实现,但有些可以实现,有些不能实现。“担忧无法实现目标”,不过杞人忧天,其实没有必要。所以,“当下”的宽阔心量,让我们生起欢喜心对待生活。

  对于“当下”,禅宗在“当下”就要了知心的本性,“当下”就是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在生活中,心态一定要平静,当心态不平静的时候,我们造作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很好的;当贪心泛滥的时候,我们的举动也许是失态;“当下”的嗔恨心特别猛烈的时候,所抉择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要观照“当下”,应该观照“当下”的什么呢?对“当下”的观照,我们的行为有很多的利益和价值,修行境界高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我现在做什么?我心在想什么?我的语言在说什么?修行境界高的人,“身口意”始终都在正知正觉中。这样做,每一分、每一秒活得都是有意义的。

  普文养生:如果说“当下”有力量,《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生无所住心。”既然“无所住心”,这跟您所说的对“当下”的观照,是不是有些矛盾?

  堪布索达吉:不矛盾。佛教里分显相和实相,就是本质和显现。在本质上,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是不可得的。如果用中观的思维来观的话,“当下”可以不同的参照系来观察,你看的“当下”是一个小时,还是一分钟、一秒钟。如果是一分钟,一分钟是60秒,每一秒再继续观察下去,所谓的“当下”也是空性的,我们根本找不到“当下”的。这就是佛法中所讲的胜义谛。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用不着观察得那么细,人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智慧,这里所说的“当下”也许是几天、几小时、几分钟,也许是我现在的一段时间。在佛法中,这叫世俗谛。佛教承认现实生活,如幻如梦的现实生活,就完全会承认“当下”,而不会说“你现实的生活完全是空性的”,不用干什么事情了,不会这样说的。现实和实际,在佛教当中还是很重要的。但实际是我们的心和生活确实是空性的,正如《金刚经》中所讲的一样。但是,我们还没有到达那样的境界,我们的“当下”跟“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还是有所不同的。今天确实存在着,昨天确实已经过去了,明天还没有到来。所以,今天的时间还是很好的机遇。

  普文养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该如何理解呢?

  堪布索达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边讲的。“应无所住”讲的是我们心的本性,完全是空性的意思。“生其心”的意思是心的本性虽然是空性的,但并不像虚空一样,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这个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光明的。

  在佛教里边,如来藏是光明和空性双运,显空无二。显空无二,就是我们观察生活,一切都是如梦如幻,没有真实的,但是迷迷糊糊的显现还是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又是空性又是光明,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没有是空性的,就像一个杯子里边没有水是空性的,不是这样的。杯子的本体是空性的,但是空性可以不同的方式来显现。心的本体是空性,心没有住的地方,但是可以产生善心、恶心,什么心都有。这就像禅宗和密宗里所讲的“水中月”。水中有月亮,但是你伸手去抓的时候,什么也抓不到。你说没有吧,却也不能忽视它。如果有很深的禅修功夫,通过自己的智慧,可以观察到原来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本性,只是看水月,不看这个水月的本体是空性的。其实感情也好,生活也好,很多的时候都认为水月是很甜蜜很美好,总想抓住,但是实际上是抓不住的。

  普文养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堪布索达吉: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即使迷迷糊糊的生活还是要承认,不得不承认,因为你还没有得到成就。你在虚幻的世界中无始劫以来过着虚幻的生活,这个虚幻的生活中也有幸福也有快乐,人应该把这个痛苦灭掉,争取快乐,这个是需要的。所以,一切万法本体当中是空性的,但是这个空性对我们来讲是很遥远,在虚幻的世界中我们还是要争取让活着有意义,虽然会迷茫。我们建学校、讲经说法都是空性的,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在我们世俗谛当中确实要做,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做的话,或者你造恶业的话,就是有地狱、有清净的刹土,虽然是虚幻的。但是,你做好事,你的生活就会过得很快乐;如果你天天做坏事的话,就会堕落到监狱当中,而且你堕落到监狱当中的痛苦还是很真实的。从大的本质上看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证到这个境界,我们还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好好地活着,还要生生世世,为了未来长远的打算,还是要不断地努力行善。

  普文养生:当代的出世与入世,您认为这二者有区别吗?

  堪布索达吉:从意义和概念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和不同。佛陀时代所讲的出世要身心都出家,现代也是一样的。只是每个时代的人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研究有少许的不同。

  普文养生:您怎么看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

  堪布索达吉:其实,出世也好,入世也好,住山林也罢,世间和出世间完全可以融合。佛教当中也有些人是抛开世间,远离红尘,进入深山修行。修行人的修行层次不同,佛教理念出世入世都可以讲,不矛盾。

  为什么说不矛盾呢?宋朝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就是学佛修行的三个过程:初入门时,跟普通凡夫人一样,要照样地皈依、受戒、行持善法放生,把修行融合于世间,不可能抛开世间。对于修行人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在讲人间佛教,修行本身不离开世间生活;修行有所悟时,才发现以前皆为颠倒妄执,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破了红尘;大彻大悟之后,以大悲重入红尘,成为众生的不请之友,为随顺世间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这与初学者的学习、生活已经本质完全不同。所以,修行不要完全把入世和出世分得那么清楚。刚开始的时候,在尘世中修行;中间参破空性,远离红尘;但是,最后佛教的观点还是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修行时有些人住在山洞里,却放着流行歌曲;而有些人住在大城市里,心却在山林。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事情不能看表面现象,要看心和境界。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心而改变。心若是调伏了,周遭的环境自会随之安静。哪怕是身居闹市,也能如如不动。晋代陶渊明就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普文养生:您的微博粉丝已经快到30万了,不过网上有不少人对出家人用微博颇有微词,您怎么看这件事?

  堪布索达吉:其实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宝积经》中说,有智者依方便得解脱,无智者依方便得束缚。这段话很适合对使用网络的取舍问题。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能对别人有利,手段并无一定之规。作为出家人,每个人的因缘也不相同,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话应该可以引起你的深思吧。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