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葛荣居士简介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   作者:葛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葛荣居士简介

 

  葛荣居士出生在斯里兰卡一个贫穷的佛教家庭,母亲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自幼便受佛法熏陶。青年时代热衷于佛法探求,并已开始禅修,曾跟随罗摩智法师 (Ven.Nanarama),向智法师 (Ven.Nyanaponika) 等大师学习。四十七岁时辞去图书馆管理员之工作,担任尼蓝毗禅修中心之驻院导师凡二十年。更在斯里兰卡其他的禅修中心、大学、私人的住所、佛教出版社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等地方教导禅修,亦经常应邀至世界各地教导禅修。其善巧独特禅修风格及特有的个人气质,令他成为国际上其中一位备受推崇的禅修导师。

  居士生活简朴,将生命奉献于帮助别人脱离痛苦。除教导禅修外,他更帮助贫困的人、病患者及受情绪困扰的人。

  居士曾多次来港主持公开禅修讲座及禅修营活动,是最早期来港推广南传禅修法的导师之一。

  葛荣‧三摩罗罗顿大师 (Acharya Godwin Samararatne)

  菩提比丘(Ven.Bhikkhu Bodhi)撰∕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在三月下旬,我们失去了斯里兰卡其中一位最受人爱戴的佛教导师——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居士任尼蓝毗禅修中心驻院导师约二十年,他也在康提市(Kandy)内多个地方指导禅修,包括:尼蓝毗禅修中心两个分院——离韦拉禅修中心(Lewella Meditation Centre)和卫塞迦禅修中心(Visakha Meditation Centre);还有佩兰特尼耶大学(University of Peradeniya),私人的住所及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等。

  居士不仅属于斯里兰卡,更属于全球人类的,他深受世界各地的人所敬爱及尊崇。成千上万的人曾从世界各地来到尼蓝毗跟他修学,更有邀请他到国外教授禅修课程及指导密集禅修。在这二十年里,居士以他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国际佛教界的知名人士,不停应邀从欧洲多个国家以至香港及台湾等地;他也定期应邀到南非,在今年年初,他在那里指导他毕生最后一次的密集禅修。

  居士给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为人,尤其是他是一个真正做到 “无我” 的人。他完全无我的精神使每人都深受感染。我以两个互相关连的角度来形容他的无我精神。第一,他没有自我中心:没有傲慢,没有野心,没有私我物欲的追求;他谦虚,从不突显自己,亦不会故意贬低自己。他根本就是再没有“自我”需要去清除的。身为一位禅师,他巳做到完全没有罣碍,他的弟子从不会在他身上找到任何的过失。

  第二,他“空”掉了私我:视带给他人福乐为首位,悲悯他人及与他人一起分忧。居士具备佛教的慈、悲两种品德,这内在的品德就是一种力量,即使不用语言说话,亦能使人感染到一份安宁和平静而足以清除心内的焦虑与逼迫。正是这份深入的安宁和鼓动人们的慈心,使成千上万的人跟随居士修学及对他深表恭敬。他是十分值得别人恭敬的。自古以来,不少“名师”由于行为放纵而导致声名狼藉,但居士从不辜负弟子们对他的信心和敬意的。

  居士教导佛教的禅修,尤着重正念的修习。他不以“宗教教条”或“宗教信仰”等这些后期衍生出来的方式传授佛法,而是以佛法的精神来传授佛法:佛法纯粹是一条自我提升的道路,是一种很有效的了解人生及自我提升的方法。他视禅修是一种能令人帮助自己的修习,令人更清楚了解自己及改善自己;他亦强调佛教的禅修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生活在正念,警觉及清晰心念之中;他教人怎样应用佛法来对治人生各种难分难解的问题。

  因不困囿于宗教的框框内,居士能把禅修推广到各种不同背境的人士身上。对他来说,所有人类都是没有分别的,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受着苦困所包围和希望得到快乐。居士只是提供佛陀所教的正念作为修习而使人们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因此,来自不同背境的人士都跟他修习,无论西方人、亚洲人、非洲人;佛教徒、印度教徒、回教徒;斯里兰卡上座部、中国大乘佛教等等。所有人都能从他的教导之中获益。

  居士平静地面对慢性肝病多年,从没有半句怨言。若不是这病,相信他还可继续教导正念禅修多年下去。可惜事与愿违,在二月下旬,当他从南非回来后,病情突然恶化,一个月后更夺去了他的宝贵生命!我们曾跟他修学过的人将铭记他平静、柔和的气质,他生平的形象将长留在我们的心中。

  愿他早日证得涅槃!

  怀念伟大的禅师——葛荣居士

  萧式球

  葛荣居士离我们而去了,这不单对香港的禅修界来说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对整个世界的禅修界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葛荣居士是世上其中一位著名的禅修导师,他的风格是着重慈心禅的修习及将正念应用于日常生活。所以,和他接触或相处的人都会感到他那股深厚的慈、悲、喜、舍气质。还有,由于他恒持的正念,由我从斯里兰卡跟他学习开始,至到在港举办了五年的禅修活动里,无论台前幕后、山上山下、在公在私的所有场合中,都从不见他有一刻的瞋恚行为、贪欲行为、我慢(自我中心)行为的。他的教导方式随机及灵活。在个别教授的时候,会因应不同性向的学员作出相应的教法,带导学员去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还有鼓励学员去找出自己的优点。

  葛荣居士的生存只是为了推动佛法及帮助他人,完全不会为“私我”着想。在与他一起的七年中不但从他的“言教”里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也从他的“身教”里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他使我亲见有人能在行践佛法中带来崇高的心灵质素及解脱自在。有机会结识这位老师是我在学佛的道路中最大的助益;有机会邀请他来港指导禅修是我在各种推动佛法工作中最有意义的工作。

  葛荣居士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的生活简朴,经常带着微笑,完全没有架子,处处为他人着想,身、口、意行为十分柔和,从不批评他人;有时与他相处时会觉得他像一个孩子般,率直纯真,没有机心;另一方面,他却是一个大忙人,无论在香港、外国或他的祖国斯里兰卡,除了指导禅修外,其余的时间都不断有很多人私下去请教他或找他倾谈,他的约会总是排得满满的。

  从居士多个生活小节中可看到他内心世界的多个方面。他从不以老师自居,待我们香港的弟子就像朋友(善友)、父亲(慈父)那般。他关心在港的弟子,亦关心世界各地的弟子,所以当每次他来港时我们总是替他预备一迭名信片和邮简,待他有空的时候写给他在世界各地的弟子及善知识。而当我收到他从外国寄来的信件时,内心也总有一份十分温馨的感觉。

  他在港时从不要求外出参观,只有外出到佛哲书舍跟进斯里兰卡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书籍的订购情况及到市场买一些廉价的雨伞、雨衣、旅行袋、闹钟、药油、小饰物等带给斯里兰卡的亲友。这可看到他无欲无求、简朴及关心他人的一面。

  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经常问起一些曾帮助过他的人的近况,即使是一些很小的帮助,他都深怀感激。去年他在临离港之前,特意叫我去买一些食品给志莲净苑曾照顾他每餐的工作人员,以报答她们照顾的恩德。这些越是微少的环节越能反映出他的无微不至。

  他从不投诉或抱怨任何事情,他每次来港前都是先在印度菩提伽耶指导禅修,然后来港。有一次,他在印度吃了不洁的东西,肚泻了一段日子,直至来港后还没有复原。但他完全没有对我们说,不过我们见他有异样之后便向他“迫供”,他才把实情说出来。他的肝退化在他第二年来港时我们得悉。居士说这是他家族的遗传病,在他家族中不少成员因此病逝,事实上,在葛荣居士刚过身不久,他的侄女亦因此病而身故!我曾带他到一位很好的中医处捡查及听取医生的意见,那位医生对他说多作休息及减少操劳便问题不大。但他视利益他人比起自己的健康更为重要。他曾说过不吝啬自己的生命,只不过若能继续生存,便能继续利益他人。

  在入定方面,他的日常生活就在定中,所以他的举止十分柔和、从容、淡然,绝无半点仓卒。事实上,他的举止给不少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若他遇有一些不需对外界交接的空隙时间时,有时会在随意的姿势进入深定,身心都止息下来。

  他常说:“禅修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禅修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他就是以身教来说明这点。他的生活就是一种无欲求的生活方式;遍满慈、悲、喜、舍的生活方式;“无我”的生活方式;解脱自在的生活方式。和他一起可欣赏到他禅修的艺术造诣,这艺术把人生的真、善、美质素发挥至顶点;将佛教两种最宝贵的特质智慧及慈心发挥得淋漓尽致。

  葛荣居士曾对香港南传佛教禅修的推广作出很大贡献:志莲净苑的禅修班、太古城的共修班、山上的密集禅修、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以及这份《禅修之友》等,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他的带动,才能得以成就。现在他巳离我们而去了,希望日后不断更有高质素的禅师来港推动禅修,亦希望本港能培育出本地的大师来推动禅修。最后,更希望各位葛荣居士在港的弟子继续发挥自利利他的精神,为自己的道业、为推动禅修、为推动佛教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便不辜负葛荣居士生前对我们的恩德,不辜负佛、法、僧三宝对我们的恩德!

  我和葛荣交往的一些回忆

  Pat Jayatilaka(斯里兰卡)∕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我认识葛荣差不多四十年。当时他是一位很害羞及偏向于低调的年青人。他以前经常到访我们的家,并向我的丈夫征询意见去澄清某些佛法上的观点。他和我的两个当时还是十岁以下的孩子成为朋友。他说的故事生动有趣,同时有能吸引小孩们喜欢的态度。我的两个女儿越来越喜欢他。我看着葛荣在岁月中遂渐成熟及在修行上的发展直至他最终成为〝超凡人物〞。能见证这个过程令我感到既谦卑也荣幸。

  在三十七岁那年我成为一个寡妇。在那段危难及混乱的日子里,葛荣总在我身旁给予援助。面对任何事情他的表现永远是正如一位绅士般谦恭、和蔼及彬彬有礼。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刻,他永远在我身边。他从没有辜负我对他的信赖,这令我对他深感钦敬。

  在很多同事们的诧异之下,葛荣辞去图书馆管理员的职务而迁到Nilambe的禅修中心居住。他的朋友们对这轻率的决定感到失望,因为这意味着他会失去得到一笔退休金的机会。虽然没有任何财政上的保障,葛荣踏出了那勇敢的一步。他便是那种在每一刻也活在当下,对物质的保障不感兴趣的人。

  在移居Nilambe之前,葛荣在图书馆给同事设了一个告别会。当时我表示愿意将雪糕放在我的冰箱及在到时送去。后来我发觉在那段时间我不能用我的汽车,所以须要早些送去。不能遵守诺言令我颇难过。后来我见到他的时候,我问他的客人如何处理那些雪糕时,他笑着说:“一切很顺利。客人们用匙羹去喝光了雪糕。”他有令人惊叹的幽默感,他懂得适度地运用这质素去抵消别人的负面感受。

  几年前,在德国乘火车的时侯,葛荣遗失了他的护照及全部旅行证件。他被困在一个陌生国家的火车站内。我问他当时他有甚么感想。在惯常稍长的停顿及沉思后,他说:“我在想,人能够偷去你所有的物质财产,但他们不能够偷去你的心。”这个答复引起我万分兴趣,所以我问他当时他有甚么感受。他说他当时觉得平静及安详。

  源自于我个人经验的判断,我问葛荣他会不会有时希望可以独自留在家里。我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他无论何时总是在马不停蹄地去迎合别人的要求。我感到他是在被烦扰。他的回答是:任何时候他所身处的地方,那地方便是家。他给我解释无界限这个见解。他说当人有〝家内〞及〝家外〞这样的想法时,他们在家及甚么不是家之间制造了一个界限。同样地他们在我的种族及其他的种族,我的宗教及其他的宗教,我的国家及其他的国家等等之间建立界限。当心没有界限的时候那便没有问题。

  再伸展无界限这个见解,葛荣谈及无界限的爱,崇高的德行,慈爱心。我们在四周所见的通常是有界限的爱,即是对子女,配偶,朋友,国家等等的爱。慈爱心是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众生,没有界限。

  有一次我问葛荣,为甚么慈爱心的修习是由对自己开始的,但佛陀所教导的核心却是无我。他的解释令我惊讶但说服了我。他说:“只当你有某些东西时你才能给别人这些东西。如果你心内有爱,你便能给别人爱;如果你憎恨自己,你便只能憎恨别人。学习培育内在的爱,如实地接受自己,原谅自己,不要对自己太苛刻,要善待自己。如果你能这样对待自己,你便能也这样地对待别人。因此,慈爱心的修习须由对自己开始。”

  有一次我生了病而且痛得很厉害。很多朋友到来慰问我。出自于对我的关心,他们善意地提议各种各样的方法去令我的病复元。有些说是因为我的星运很差,有些说是因为邪眼,有些说我着了魔所以我需要采取补救措施。另外一些说是因为我的恶业所以我需要做些功德。我的基督教朋友说上帝在考验我,或因为我以往的罪恶在惩罚我,所以我应该祈祷及请求宽恕。当葛荣探访我的时候,他说:“与痛楚同在,和它交个朋友,给它空间,不要让心卷入身体上的痛楚。让它是〝那痛楚〞而不是〝我的痛楚〞,那样你会觉得它是可以忍受的。”我听从他的意见,这方法有效而那痛楚确是可忍受的。

  有段时期,我们有一位在社会上备受崇高尊敬的亲密朋友,但他没公开的不道德行为令我无比震惊。这令我难于接受。当我和葛荣讨论这个问题时,他告诉我这不是他(那位朋友)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是因为在我的心里为别人建立了一个形象,认为别人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这令我觉得别人的行为表现应按照我的预期。当我的预期没有被实现时,我便会失望及不开心。“这便是问题的所在处,是你给自己制造了问题。想象他也是受人类弱点的支配,就正如你自己一样。原谅他及忘了这事。”这便是葛荣对这件事的劝告。他也常常告诉我:“不要对自己那么认真,学习去取笑自己。”

  葛荣从不谈及自己也不谈论别人。他总是关心别人。譬喻来说,当任何人有需要的时候,他总是在那里让你可伏在他的肩膊哭一场。他聆听过很多人的告悔及私隐,但他从未有使人失望。他解决冲突的方法总令我深感兴趣。他说得很少但他的身体言语解决了大多数问题。他从没戴老花眼镜,身边从不带纸或笔,也从没有一张记下要做的事的清单;然而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的脑子记下所有的事情。

  在参与集体讨论时葛荣从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会听、观察及偶然会微笑。令我惊讶的是他能够保持沉默,而不去表露他自己的意见;不像我,觉得必须要把我的想法说出来才可以。

  我很高兴及感恩有机会认识葛荣,一个法的化身。他依法而活,教导的便是他所行持的;行持的便是他所教导的。他的生活方式是没有内在及外在之分。他正是如别人所理解他一样,他是透明的。

  我们对葛荣表示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铭记他的优秀质素,并仿效他的榜样,另再树立一个榜样给别人。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