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佛子戒讲义
索达吉堪布:佛子戒讲义
无著菩萨 著
索达吉堪布 讲释
顶礼:南无如意宝上师,大智仁慈无垢戒。
虚礼礼敬求加持,圆满如意尽障碍。
首序
这位无著菩萨并非有些经中所说的那位无著,他是藏地一位大菩萨。他曾经作了一个《入心论》讲义,谁念此《入心论》,定会自然发起菩堤心,我们的上师如意宝也是这样讲过的。上师曾在五十多位善知识面前听讲过佛子戒,而且是近传,故此我们的传承是很殊胜的,每一位佛子都要有严持佛子戒的必要。
整个佛子戒分三大科目: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一、初义分三:I、题义,2、礼供,3、誓愿。
l、释题义《佛子戒》“佛子”指释迦牟尼佛的后起之秀,佛之弟子,谓继承释迦佛二千五百多中文化遗产,也就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肩负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者,此为佛子。“戒”指戒律,义规律作。一个真正佛子,无论作什么事,都不能超越戒的范围。为佛子,一个真正的学佛者,要以戒定慧三学为修道基础,首先要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果无戒就无定,无一切慧。持戒者定能圆满一切理想的果位,所以一个真正的学佛者,他无论何时何地,乃至行、住、坐、卧都是以戒作为准绳的,以戒为根本,戒是一切慧根,故无戒则无一切。2、礼供分二:A、略言;B、广言。
A、略言:南无路格学侥叶!
意为顶礼观世音菩萨,此菩提萨,应是真正悟一切法性的,并且证了法界与证得涅槃,但他为了一切有情,他依然显现报身的方式来救度众生。B、广言:谁知诸法无来去,然为众生奋发者,殊胜师与观自在,恭敬三门常顶礼。
观世音菩萨知道一切诸法无来无去,其世俗凡者则不可能知,虽然观世音菩萨证悟了一切法性,然而他为了一切众生,还是显现各种方法勇猛发心救度众生,从而向自己根本上师与观自在菩萨。我等以恭敬三门常作祈祷、礼敬。龙树菩萨的有些经论中说,有些人作论先礼敬,是为了消除违缘;有些人在一部论调圆满时依然礼拜求吉样加持。一般礼敬时,必须三门具足才行,如身礼心想外境式或跟左右顾盼,这非为三门具足,在扎拜时,必须身作礼拜,言作祈祷,心生恭敬,此称三门具足之礼。在顶礼本尊与根本上师时,需要一个诀要,如要做什么事,没有诀要不能得到成功。3、誓愿:利乐之源圆佛果,修行正法而成就。
彼亦依赖知彼戒,由此我说佛子戒。
一切安乐与利益,都是成佛的果。安乐有两种,究竟安乐与暂时安乐,一切究竟安乐都是靠佛菩萨的加持和自身不懈的修持而来,究竟安乐的来源是佛果成佛的基础为三学,作精进等觉果是因此而未。然面三学戒为首,其它皆由戒而生,依修正法而来。暂时安乐是变幻无常的圣者云;必须懂得佛子戒,极为重要,因究竟的菩提果都是依佛子戒而来的,故有持佛子戒的必要由此原因说佛子戒。
二、论义分二: 1、前行; 2、正行。
1、前行分七:(1)观人身难得;(2)三毒之源远离家乡;(3)功德之源依止寂静;(4)现无常而舍今世;(5)修道无违缘远离愚伴;(6)修道顺缘依止善师;(7)入教之门为依经。
(1)观人身难得:获得暇满人身时,为度众生轮回海。
日日夜夜无懒散,闻思修行佛子戒。
此上要诀方法讲是很难的,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这里讲的人身难得是暇满人身,非一般人身,得到十个圆满(自圆满五,他圆满五)远离八无暇满人身,如获得可度大海之船。若转生到三恶趣中,根本没有机会闻法,或生存长寿天处,沉于享受之中,他们处于五欲快乐之中,亦无有机会闻法,更不可能有信心,边地等无缘闻法。《大圆满前行》颂云:地狱、饿鬼及傍生,蔑利车与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暗哑共为八无暇。若人在地狱里受寒热之苦,无暇闻法修行。生饿鬼则受饥饿之苦,无暇修法;生边地,无佛锑教法,无暇闻法。于外道家成随顺彼之邪见而受生者,则自相续染着邪见,无暇闻法,故八无暇。如此无暇我等皆以远离,而具足一切闻法条件,逢于无上极密之法。善知识等具足了十种圆满,处于佛教圣地(法之中圆)诸根具足,无宿业颠倒,对一切法具有正信,为自圆满五。佛出世,说正法,教法住世,*轮随转。得逢善知识(他圆满五)。在有些劫中无佛出世,这时人身无意义,有时佛出世但不转*轮,此时逢佛亦无有益。以前印度有一班智达,准备在藏地弘法,在半途中随身所带翻译者病死,他到藏地后语言不通,无法转*轮,只好为别人放牧。阿底峡尊者得知后,非常难过,言藏地人士无福,那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班智达。由于因缘不具足,不可能转*轮。可这种不足我们没有遇到,我们所遇到的殊胜炒法,一切万缘留已具足。释边牟尼佛的*轮也在继续旋转。如正法己灭,则一切没有意义。若正法虽住世,而你无信心,不入佛教,也没什么意思,比如大海有水,但你一滴不喝,从何解渴。我们都生到了佛教之中国,得到了大根具足的暇满人身,亦没有生在边地,假如虽得人身而生邪见,这也是没有意义,观在我们的信心,十今圆满都具足了。无垢光尊者说:汹涌的大海面上有浮木窥,海底盲龟,欲触其孔。获得人身教此为难, 得到这样暇满人身,如渡海之船,因过海必须乘船,一切众生犹如典沉沦在生死苦海,为他们脱离生死苦海,想他们的苦难有我们才能救度,而我们的苦难唯有精进努力修行,将来才有能力救渡他们,继而猛力发心等。过去 有一个坚更瓦格西,他在三年之中没有睡过一点觉,别人劝他睡一会,他说一想起人身难得就不能入睡,最后他获得大成就,按理说一个出家人每天应该休息一段时间,但无懒散,日日夜夜无懒散地修行。精进的闻思修,用八大正理的方法(八正道)在善知识面前闻思修,一切智慧从中而来。
(2)三毒之源远离家乡亲方贪心如沸水,敌方嗔心似烈火,难取舍忘之痴暗者,抛弃故乡佛子戒。
一般大多数人,对自已的亲属近人多生食心,如沸水,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自已的亲属一切都好,面寻敌方仇人,放然生起猛烈的安心,由此事、安之念,一切兽恶取舍亦妄心,谓因果取舍更难,对三恶业没有正确认识,故三毒增长。因而一个真正的学佛者,而常时在家中根本没意义。坐在家中只能增长修行的障碍,故瑜伽士应抛弃故乡外出参学严持佛子戒。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他一定会离一切家庭事务,从上师窍诀方面来讲,坐在家里一定修不好,如同魔鬼缠身一样。
那班智达在自已的家里最多只住七日,一位上师说,上根一年应该远离故乡,中根者应一月离家,下根者要一天内远离。
(3)功德之源依止寂静远离环境惑渐灭,因无懒散增善行。
明智于法起深信,依止寂静佛子戒。
远离环境,是指远离不利于闻思修的不良环境,这样无明烦恼渐渐灭尽;假如曾处于一个不好的环境,对修道会有极大的障碍,远离不良之境,处于利益修行的环境之中,对精进闻思修没有障碍,从而善行增上,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无垢光尊者云:末法时期挽救众生很难,因自已都无法度,度人何谈容易。所以,应依止寂静。在寂静的山中好好修菩提心较好。
阿底峡尊者云:“在末得菩提果以前,救度众生根本不可能,应在静处自修为好。”如自已沉沦在一个环境之中,一定会受影响,无垢光尊者云:“如果你依止寂静后,天天这样。那样修法等这不称依止寂是无意义,应远离这些不良环境。无懒散面住,无明烦恼定然渐灭。正邪之法绑由于智慧,抉择具有明清智慧者,在妙法中定深信不疑,他也会抛弃世间的一切,去依止寂静修行。
(4)观无常而舍今世长结亲友各分离,积累财物留人间。
身之客堂被识掉,舍弃此世佛子戒。
故是以观无常而言,世同上的一切没有什么可贪欲的。首先从自已今生的亲戚,朋友来讲,你和他长时结伴交往等,乃至自己的妻子儿女,死时到来时,也不得不分离,况且转生差异极大,有的转生到善趣,有的转生之时各道不同,有极大的差别,在今生之中,只是暂时的聚合。有人喻人生如一场梦,有何可乐之事,暂时的居住,待无常到来,不得各奔东西,今生之中与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也不过只是短暂的片段而已,过后必得离别而去,在这个世间上没有不别之言。
观在许多人最喜欢积累财产,他们不知此事实际无意义,死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跟随,一切财产都留在人间,不得不分离。在世时,一点舍不得上供下施,且乞者来时,施下一点西深生痛惜,如割身上之肉,这些人如此悭吝 财产。比如弥勒日巴尊者看人家拼命集财,非常可怜他们,而他们也看到到弥勒日巴尊者坐在山洞一点吃的都没有,他们也可怜弥勒日巴尊者,而谁是真正可怜者呢?在这个世界上,人越富贪心越重,有了这个,还贪心那个,可知各人的欲望是不可满足的,就是送黄金万两,他也不会满足。这样积聚财富,真是一点意义也没有。无论是谁在一生当中,有机会只要有一点财产,应该多做上供下施乃为最佳办法,否则一切财产都无留在人间的意义,何为此言?因自已的身体你如同客堂一样,房子必有坏劫之时,人们的意识也不过是在这个身体里歇息一会儿而已,今后必将离开此体而去,没有办法能使它永恒。如果你住客店一样,也是暂息将来必离去,对于—修行者而言,要以“无常”作准绳,一般入佛教者,都以观无常而来,修无常心是很殊胜的。因有无常心,就易生厌世心,有厌世心,容易发出离心,以及救众生之心,我们根本上师如是言。常言道:修无常最好,修近点,想今日死不可明,明日之死不可计,死亡到来,谁也无法知道,这样就易发心修行。无常对一位出家人来说,对今生的各类财产,福报、不远离的话,根本不算一位出家人。人世间的事,万事如梦,一场没有什么可贪取的,唯有进取求法,精进闻思修,从而获得丰盛广大珠胜的菩提果,才是其正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舍弃今生”佛子戒。
以下阐述修大乘法,违缘,顺缘各是什么?
(5)修道无违缘,远离愚伴交近某侣增进三毒,闻思修行作退失。
灭尽仁慈悲心因,远离愚伴佛子戒。
很愚蠢的伙伴,及恶友是修道最大的违缘障碍,必须远离,否则什么都不可能成功,一般说来,很嗔,贪嗔痴很盛的人,与其接触的话快退一定会使你三毒炽盛,由于增上缘,你以前的闻思修行会很失,接触这样曲愚伴,你的善根善业以及仁慈心之因都会灭尽很失(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阿底峡尊者言,在未成佛之前,一定会受环境影响,萨迦班智达云:“应该智者和智者在一起,智者和愚者在一起,因智者受届者影响易变为愿,患者受智者影响亦变为智,因此在给交同伴时必须常作观察较为重要,否则你将会使自已堕落,失去一切。过去智者云:当佛没有什么违缘障碍,它会使体的:为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安乐之心和利益有情的一切仁慈悲心的因,都会灭尽,可想愚伴的力量有多大,故应远离。
内敌与外敌是以皈依戒来区别的,内敌的大乘与小乘是以仁慈悲心来区别的,在自已未有定力之前,千万别与这样的愚人在—起,首先要现察。
(6)
依止谁师灭罪过,功德增长如弦月。
殊胜善师与自身,尤其扶爱佛手戒。
依止什么样的师父能灭罪过呢?谓依止善知识可也。况且有自己的功德,增长尤如十五的月亮一样如依止—位具足—切法相善知识,自已也一定能详细一个观察,要看他是否具足三宝的功德和闻思修的功德,如不具足,那不算善知识。莲花生大师云;徒弟如对上师投有观察,盲目依止,尤如走路不看天。所以徒弟在未依止之前对上师有观察的必要,上师对徒弟也有观察的必要。这些观察都是在未依止前所做的准各,如果巳依止了上师,后再对上师有观察,那一定会害你的,依止后千万不能对上师再有别的现察(汉地弟子,盲目依止,过后发现问题,即生怨言诽谤上师造极大罪过。而依止上师,心生悔恨,亦因盲目依止之过)。一位善知识,必须具足闻思修的功德和三宝功德及仁慈悲心,以及能讲释经论等,因上师的任务是专为解除弟子的各种疑惑,学佛者必然疑难很多,有很多不懂之处,必须请问上师。你如果依止了一位具备这些条件的善知识,那一定会令你灭去一切罪过,从而增长无量功德,如上弦那样最终达到象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这样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与自己的身体一样尤其应该爱护,以戒中为一切取舍,这样依止善士。
(7)入佛数之门为皈依自亦束缚轮回故,世间势力谁能救。
由此皈依不欺者,皈依三宝佛子戒。
一切众生都沉沦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之中,而自已也是被轮回束缚的,生死流转不息,世间这些神力根本不能救助,因世间的神力是有漏的,有漏即无常,无常即痛苦,终归后患无穷,流转不息,唯有出世法,乃为究竟,方能救渡众生,亦使自己脱离轮回的束缚。
世闻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他之言,没有一个实际的东西,世间的流转,也是不究竟形成的,不欺者,乃究竟预言,唯有出世间法乃为究竟,唯有皈依三宝,皈依善知识,方能解脱,—切轮回的束缚。
以上是前行部分,略述完。
2、正行,分三士;A、下士道
B、中士道C、上士道A、下士道恐怖恶趣之苦离罪业极为难忍恶趣苦,佛说善恶业之果报。
由此拼命诸恶习,始终断尽佛子戒。
从下士道而言,他们最畏惧恶趣痛苦,其苦实在难以忍受,恶超中最轻的苦,乃人间一切苦非可比喻,无法用比量现量也难以知道的。佛云:一切恶趣的痛苦,都是由往昔的恶业所感,所以一般的比量与现量是不能知道的。唯有佛和菩萨的教证与理论方能知道。
阿底峡尊者云;他在小乘戒中一点都没犯过,菩萨戒犯了一条,密乘戒很难,犯了很多。以菩萨戒为准,比如体看见一条鱼被人杀掉,并且体身上有钱,有能力救下并放生,但你没有把它买下来放生,即犯菩萨戒。在自已有能力时,见到被杀者,必须救下来放生,乃至以自已的生命救度众生。下士道怕恶趣苦,闻佛说恶趣苦发猛烈的出离心,因怕个人受恶趣苦而修出离为下士道。
B、中士道不希人天安乐西求解脱三世安乐如露水,一瞬刹那毁天性。
始终无变殊胜者,追求解脱佛子戒。
中士道者目睹三界(欲、色、无色)在轮回之中,所有快乐如同露水一样,一会就消失,刹那倾刻巳成为毁灭。无一可乐之事。
天上的安乐,虽说长点皆有漏,皆是无常漏苦过患。待天福事满后,依然下堕,随着将要下堕时,五衰相视前,天衣垢坏身变臭气等,终归痛苦难言,可想希求这些人天福报的快乐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不论财产再丰富,一会儿就有消失的可能,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谁有究竟胜殊义乃不变,唯有佛菩萨之理不变,此中说解脱是指成佛之义,为了一切众生解脱,自已追求解脱,当然成了上士道。
弥勒菩萨与龙树菩萨云:一切轮回之中的安乐犹如针尖,在针尖上何处能寻到安乐呢?是绝对没有的,无漏究竟永恒不变的安乐唯有成佛,究竟菩提果除此之外,是绝对没有的,无处可寻。
C、上士道分三(1)发菩提心;(2)修两种菩提心;(3)学菩萨戒
l、发菩提心;无始以来,多生多劫抚育过自已的父毋并爱恋自己的眷属,都沉沦在轮回之中受一切痛苦,他们并非欲受此苦,如果你发小乘心只为自己解脱的一点安乐有又什么意义?如在家中,自已穿好的,吃好的,而让父母吃孬的,穿烂的,体能忍心吗?这个婆婆世界没有什么开头,也没有什么结尾,无边无际,生死流转的的众生,如恒河沙数,谁没作过自已的父母?常言道:一个女子是我母,一个男子是我父(世人好占便宜,将自己称作别人父毋)。心中满足,喜别人称自已大辈,而学佛者礼一切众生为自已过去的父母,能将狗子认作父母,则真心懂了这个道理,目睹自己父母爱无畏的痛苦,能忍心吗?上师仁波切常云:“将一初众生礼为自已的父母,这样容易发菩提心,不仅自己解脱受到安乐,还要让多劫父母脱离生死牢狱大海,获得究竟乐果,从而发起猛烈的菩提心,救度父母有情,无论做什么事,特别是善事等,首先要发菩提心,要向善,如发愿利于众生何皆不具足,那无论做什么事,都无意义,切记!
2、修菩提心: a、世俗菩提心,b、胜义菩提心,a、世俗菩提心分二’a、入根本慧时自他交换。
a、后得时违缘转为道用。
a l、入根本慧自他交换:皆苦生源欲自乐,诸了佛成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其当交换佛子戒。
于根本定时,修菩提心。在入定之中,一切静下来,亦是定慧之中,以自乐换取众生一切痛苦,必须一切静下来,乃能换取他人的一切痛苦。
世间人生的一切痛苦,以及生死流转之来源,都各人希求贪欲人天福报,及世间暂短的幻化的快乐而来,皆由爱欲所至,一切众生于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不息,而由于业力的招感而显示不同的果报,之所以形成六道轮回中及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愚智的境象。
然而成就殊胜的佛果,是由修菩提心而来的,为他之乐令带来一切殊胜妙果。这里交换他人的痛苦,是静天菩萨的窍决。阿底峡尊者云:“发心之时,首先要知道一切众生是自已的父毋,一般学者应以《入菩萨行》论的方法发心,修大乘求大圆满者,必须发菩提心,修大乘法,发小乘心,就有犯根本戒之罪,无论做何事,不能以自已当先,于一切安乐,理应将一切众生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后面,应这样发心,大忍辱这个砍头之苦,相反还要以自能悲悯对方,因他杀人有无量的罪过,不仅如此,还要将一切善根和忍辱的功德,皆回向于对方。菩萨者愿将他人的一切罪过由自己承担,这也可以说是菩萨戒,修大乘的应如是做,上师了二波功常云,每个学佛者应该常发菩提心,由此一定时,自心很自然的产生出离心,然后渐渐入密诀,发心较重要,发心可以说是一切道的基础作任何事都要从发心开始。
a2、后得时违缘转为道用甲1:不誉转为道用,何者等。
何者于我各种语,低毁传遍三千界,然以悲他之功得,又复传言佛子戒。
无论是谁,对我各种不同的语言,好与坏各种诽谤之语,乃至传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哪怕受再大侮辱,不但不于之计较反而悲悯他,将他的一切功德赞扬传颂(应当言众生功德,不言其过失,固佛菩萨将一切众生看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父母不宣扬儿女的过失,对菩萨、善知识,上师等及一切众生,看成自己的过去父毋。自己过去父母的过失,特别对上师及善知识更不能观其过,否则将导致丧失信心和加持)。
入菩萨行论云;“自已不论受别人怎样诽谤或侮辱,都是过去劫所感”。阿底峡尊者云:别人给你不好听的语言,犹如空谷回声一样,如别人说一点难听的话,自已生气或动真心,即违犯了菩萨戒,一个修大乘法者,融于修道之中。
甲2:挖苦传为道用,众人等众人聚中有些人,揭发罪恶说相续。
然他作想自身师,恭敬顶礼佛子戒。
在彼多人聚处,有人当众揭发你所作的罪过,或以粗言恶语辱骂讽刺讥笑你,以及用各种诽谤之语,逢遇凡夫无道者,肯定会生气,如果一个有道行的人成是菩萨,被等一定不但不生气,反而生起喜乐心。然发大乘心者,理应将一切怨者,做想成自己的上师,以清净心对待一切,非但不生气反而顶礼恭敬如巳师。实际揭发你一切罪过的人是你唯一助道者,这是阿底峡遵者的诀窍。《入行论》云:自已所作罪过,别人理应揭发无疑,自已未做过的罪过,别人说亦不要紧,可利用为道用,也是忍辱的对象。葛当派对徒弟如是言;汝是否能忍辱?如能忍可依止我,否则别依止。浪古场巴格西云:一切胜利给别人,一切失败留给自已。布多瓦格西云:别人给自已作一切诽谤应是自已最大的恩人,学大乘者理应如是观以粗语,一切挖苦转为通用,一切违缘看成—切顺缘,助道之妙(别人诽谤,可消巳业)。
乙:两种难忍转为道用,分二
乙1、反报恩转为道用,乙 2、侮辱转为道用乙1、反报恩转为道用,自为等。
自为护养如孩者,于我看彼如恨敌。
然如漏孩之母亲,尤其看破佛子戒。
自已本来对他恩德很大,理应报恩,彼不但不报恩,反恩将仇报,即可成为忍辱的对象。助道的顺缘爱护他人,如爱护自已的孩子一样,但彼恩将仇报,一个爱护儿子的母亲,目睹儿子生疯病或说犯语,对母亲说粗话或谩骂,母亲这时不会见怪儿子的,尤其对有病之儿生起无量的慈悲心,根本不会同病儿计较。可想世间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从生沉醉在迷惑之中。如病儿一样,菩萨及大乘者如父母一样,连众生给自己什么不良难忍之事,一定会将此众生看成病儿一样,非但不计较,反而非常慈爱他。《入行论》云:众生与自恩将仇,理应忍辱。固一切众生没有自在,被无明烦恼障蔽了,庄严经也是如说。中观百论中云:无论什么众生都应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去慈爱彼等。阿底峡尊者云:遇到好与不好的众生都应看成自已的儿子一样。修大乘者应如是作,因地这个世界上常遇这些,应以佛子戒说的对待。
乙2、侮辱转为道用与我等与我平等成下者,增上傲慢作侮辱,彼为观想善知识,当取自顶佛子戒。
与自已平等,或低于自已的人,不但不生惭愧心,反生傲慢心,或对自已作各种侮辱,应将此人观想成自已的善知识,及自已唯一助道者,应恭敬项礼。龙菩萨在给亲友的信中,将傲慢分五种:财产、人材修证功德,种姓、权利,这些都可使人产生傲慢心。龙树菩萨云:倘若无此类众生,你了不可能发起菩提心,众生是一切成佛的主要因。《入行论》云:世间许多人最喜欢恭敬圣人,但是我要恭敬一切众生以及一切怨者。阿底峡尊者云;怨恨者如宝藏,如无怨恨,不可能修忍辱法,修大乘者应如是现修。
丙:两种福衰转为道用。
丙1;衰弱转为道用丙2;福强转为道用
丙1;衰弱转为道用。
贫穷常受别人欺,虽得病事魔又害,众生诸苦取自身,大无畏屈佛子戒。
贫穷困苦者,常受别人欺侮。从求法而言,有些人无论做什么都受别人恭敬,有些无论做什么都受别人的诽谤受人欺侮者,可能与往昔有关。有人本得重病,受魔力之害,处于苦难,于大乘者,定会将一切,就可说是魔,魔有天魔、地魔、烦恼魔、五阴魔、虚空魔,观众生有此等痛苦,以取自身承受等,对世间众生之诸苦无所畏惧,更无屈服之念。《入行论》云:没有世间的一切痛苦,难发出离心,也无法生出离心,《宝经》云;应如饥俄的饿鬼一样,才不会退失信心。上师常云:最大的苦行是违缘,是助道的唯一方法。
因此痛苦违缘都应大无畏,修大乘者应如是做。
丙2;福强转为道用,众生等众生恭顶遍荣誉,并得分闻天亡财。
然知世妙无自性,并无骄傲佛子戒。
福强,世间一切名闻利养,财产富贵等,以及无数众生恭敬你和一切名望极大,但是有漏之名,无究竟之言,此等有漏的人天福报。对于一位学大乘者,实无执著之念也,有人对你说你如何了不起有能力,是人才等各方面超过别人,你根本不能骄傲或执著更不能自称名望,特别要法意因果。如果行到骄傲。《俱合论》说:分闻天王最富有,财产最丰富。若得财富应取对法。一切五欲香,欲乐享受皆无自性,是有漏无常的。有些经中比喻人天安乐如露水一样,一会即会消失。但世间有些述盲众生,反将把这如露水的快乐执为常有,皆称错觉,理应想世间一切五欲妙享受等,犹如天空闪光,刹那生灭无常,没有会么什得骄傲和执著的。入行论云:一位学者,如不懂得骄傲二字的话,最易产生嫉妒心,与你平等人怕别人超过你,与你下劣者,你会常欺负他。因此首先要明白骄傲二宇。萨迦格言云:生骄傲心者,智慧难生,容易障蔽,骄傲如石头,如将石头放在海里,百年之后拿出来,依然如此,因它不会吸水,骄傲亦如是,常存傲心,难增善行,释尊曾讲:一位学佛者,不能发心自高自大,否则不能证如来真实义。中观宝集论云:如自已得到了,天人的一切圆满财产福报,也不可骄傲执著。阿底峡尊者云:应常恭敬众生,无论自已有什么好处,也不能生骄傲心,特别是依止了善知识时,更不能生骄傲心。如骄傲之念,则不可能学到一切知识,故障智慧,细思之下,世间之法,富贵享受都是有漏,刹那生灭无常之物,真正没什么意义,有何可执著的。龙树大圆满前行云:过去一切圣贤德,皆称无常,过去再了不起的人,至今亦不过只留下历史之名而已,何况这些人所造的,物质更是无常,更不能执著去生骄傲心。修大乘者,理应明确,如是作也。
丁;二种烦恼转为道用,分二
丁1:境转为道用;丁2:贪境转为道用。
丁1;境转为道用,苦无等。
佛传八万四千法,虽灭外敌以增上,由此仁慈悲心军,调伏自心佛子戒。
释迦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均皆以调伏自心,如上佛子戒调伏息心,这里调伏心为主,在显教只有此征。入行论集经论等,皆如是也,特别大圆满对治方法与显教有别,但其目的一致,大圆满调伏自心,是以观本性来对治的;彼者对治方法有三种方法:嗔心慈悲心对治;贪心用观无常来对治;痴心用观缘起来对治,这就易修。
凡夫未调伏的心,为心之敌,若未消除心中敌人,外面的敌人永难消除尽。人中论云:破自性,如不破内心自性,外面自性始终不能破尽,如是内心敌人未除,外之敌人谈何易除,因心中敌人仅一,外面敌人甚多,一人之力欲除尽甚多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若认为杀自心敌人很容易,则错了,因杀外面敌人一个彼有助他眷属令增分始终无法除尽,这皆由内敌而感。一个出家人,不懂这一点是不行的。由此因生起仁慈,悲心军为调伏自心,仁慈给予众生一切安乐,悲心悲悯众生的一切痛苦,以此二军能调伏自心。善说宝藏论云:外面的敌人不可能消除尽,如将自心调伏了:部外面一切敌人就消尽了。阿底峡尊者云:外面没有什么怨恨的人,只是自己的心是最恨的,所以应该调自心,弥勒日巴在山洞修行时,有很多魔女扰乱,当时尊者忽然亿起马尔巴尊者的语言,一切都是自心显现的,外面没有一个魔女,如是观心:这些魔女开始怕了,说你这样观心我们报怕,如果仅出降伏,我们更令增多。因此一切魔碍,只有调伏白心是唯一方法,真正的修法是以轮回之苦,证悟自性。
丁2;贪境转为道用,一切等。
一切妙欲如咸水,因享受越加增贪,何时嗜好于有事,立刻舍离佛子戒。
娑婆世界妙欲色声香味触等,享受皆盐水越喝越渴,如是享受欲乐,只能越来越贪心,常言道欲沟难填,世间众生欲望不可满足,永无止境,有了这样,想那样,唯有采取对治的方法,无论何时遇到世间好色或各种享受,理应立刻舍离,否则更生贪心。应思一切贪心的本性是如此,未有满足之时,有些佛经比喻世间的一切享受如毒药,也如锋利宝剑一样不可生贪。龙树菩萨致亲友信中云:一切贪心能生祸害,所有的贪心最多为材产,必须除贪心。犹其一个出家人更不能有不良的贪心。入行论云:一个贪心很大的人,观在未来都不会有好结果,底峡尊者:最大成就的标志,是杀贪心,遇到任何物生起思念应立即远离贪心。康苦巴大云:我们不能脱轮回,只因贪心的障碍,杀贪心是最好决定,很难得到。
以上是入定出定的世欲菩提心所应修的。
胜义菩提心修法如下:b.胜义菩提心分二
甲:入定时现修离戏不执,乙;出定时于贪嗔境远离实执。
甲;入定时现修离戏不执一种等种种现象思自心,心性本来离边戏,通这彼性诸二取,非作意念佛子戒。
胜义菩提心是己证悟了空性,乃达无来无去等境界,五蕴三界都是离戏的,应该明确胜义菩提何为,世俗菩提心何为,此处胜义菩提心亦分出定和入定,现为入定时法,种种现象是指六识显现的一切,外境显色声香味触乃至山河大地等及器世间所有物相,要证悟定性。因为一切外境都是心所显现安立的,入中论云;一切物体是由心造,心的本性是空的(离戏),一切显现只不过是人全假立而巴。麦彭仁波且云;外境的—切显现,关键是要证悟定的自性,观想一切物体是心显现而安立的,但寻找心亦无形状可得,以此推理,心亦是不存在的,即明心与外境一切物相,都是无自性产生,心本来是离戏的犹如虚空样,心性亦如此,不是有亦不是无亦不是非有办不是非无,龙树在中观之中云;自已的心本来是离戏的,如通达两种离戏,对于能取所取根本不会执著(能取之心,所取外境物相)因为种种心中现,现察心亦是不存在离戏,那么一切物相亦无自性产生,以此类推,一切都是离戏的,由此自然远离二取,皆如虚空。龙树菩萨释论云;最高的般若波罗密多是不缘一切法。集经论云;所取能取不存在,那么有事无事,亦根本中存在。阿底峡尊者云;能取心不存在,所取一切法界依然不存在,能取之相如天空,因此在入定时对一切现象非作任何意念,固一切都是心显现的,心不存在,一切物相亦不存在,都无执产生,假言而言,非作竟念佛子戒。
乙,出定时,于嗔境远离实执分两种,乙1:于贪境离实欲,乙2:皆若观修心性,
乙1:于贪境离实欲,遇到等,遇到合意外境时,观如夏天鲜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性,远离贪欲佛子戒。
此处讲胜义菩提心出定所修方法(对治),在出定时遇到很合意的五欲乐的话,自已对外境生喜乐时,不能有贪心,否则便是增贪,此时应观想世间一切美妙喜乐物相如夏天空中彩虹一样,不论怎样追寻,都是不可得的。现察时,外境所显色都不存在,因一切物体都无自性而产生。一个学中规者对于一切事物显现,一观察便知道一切好看都是假言安立,没有实体自性的好看之物。外教承认一个物体上存在好坏都是假言而生贪心;入行论云:愚者观见美观非常喜乐面生贪心;智者不会喜乐,更不会生贪因一切美好本无自性。康若巴格西云:观看世间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如梦如幻,幻想不可执著之念。入行论智慧品中云;现看一个白色物体如你说的白色好看,那么你为何不对白纸和其它白色生贪心呢(如白骨)?此为推理观察的方法。 阿底峡尊者云:遇到合意的妙乐等时应现察它的本性,其正观察它的本性时,你会自然地感到贪欲执著的一切物体或五欲炒乐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产生厌离心,所以远离一切佛子戒。
乙2;皆苦观修心性皆苦等皆苦如同梦之孩,实执幻影徒劳累。
由此相遇违缘时,领悟幻影佛子戒。
由此相遇违缘时一切痛苦时的对治方法,如在心苦身苦及种种痛苦之时,现一切所有之苦如梦醒了,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其实此孩根本没生过。这一点你也明白,都是一切梦幻如是你对世间一切无自性的东西实执,简直是白费功夫。麦彭仁波且云:一切幻象都是假立的,与梦无别。遇到这种种的违缘痛苦,如起实执,对已反徒劳无益,由此遇到什么违缘时应该领悟皆是幻境,如心不执著,外苦亦不存在。佛经云:几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入行论说的更干脆,昨天的事与昨夜的梦境无区别的。布多瓦云:出定的时候,理应用八方幻化的观察方法。阿底峡尊者云:出定时对一切显现,都不执著。郎若多巴云:一切外境都是幻化的,受到违缘痛苦时,应用幻化的观察方法不能有实执。故此应领悟,幻境佛子戒。
(3) 学菩萨戒 分五: a、学六度; b、学经说四法;c、学断除一切烦恼;d、学具正念与正知来度众生;e、学善报回向。
a、学六度;
a1、布施度想想菩提应舍身,外境事物向须说;由此非求异熟果,发修布施佛子戒。
菩萨戒有两种,一种由无著菩萨所传,另一种由龙树菩萨所传。
红教的菩萨戒是为龙树所传,其分法是:自已巳发心称熟,空中显现梵天圣者,而获得戒。无著菩萨的方法是在上师面前发心成熟而获得戒。菩提也分两种,一种是“因菩提”,—是“果菩提”,此处是以果而讲(佛果),欲向果菩提必须布施,才能达到究竟。世尊在因地时亦是以身布施母老虎。有一个志麦理登是国王之子,他准备行大布施,将自身及所有财产尽做布施,施与所有众生,他的父王有一真如意宝,王子想父王的如意宝不能布施时,宫中的许多大臣商之义,准备抢这个如意宝。后来有个白发老者,到王子面前,听说你要行一切布施,我要你父王的如意宝,王子拒绝了他的要求。
老者说如意宝不布施,那你的一切布施依然不究竟,王子想此布施不究竟的话没什么意思。所以他将此宝给了老者,后来他父王把王子一家赶了出来,命令他们到有魔鬼的地方去。在路上,有人要王子的女儿,他布施与其,又有人要他的眼睛,他也布施了,后来梵天王想验他的布施是否究竟,于是天魔将妻子还给他,他去魔鬼很恭敬他们,因他是在布施一切是究竟的,是一地菩萨,听说有一鸽子专给他送信。
一地菩萨自已的身体、妻子儿女都布施与他人,有些发心很大的仙人亦是如此布施,自已的身体头目脑髓都能施舍(道教北七真人丘处机背人过河,开宫天帝考验他,要其头,他亦施舍主动献头),如是外境一切物体财产,更无惜之念,理应布施,如此布施,非求异熟果,如是贪求利养布施,是为大错特错。大圆满前行云:做什么善事,应当以三轮体空不可执著,布施时应作是念更无希求之念。《入行论》云:欲望菩提果,身体亦要施。《庄来经》云;布施之时,不能有求异熟果的心。阿底峡尊者云:所有一切财产,应布施给众生,供养众生。有些人连一分钱都难布施,还想得菩提果真可笑。
a2、持戒度无戒等无戒不可成自义,说戒利他真可笑;由此无有世间意,说此戒律佛子戒。
无戒者,自已所作的一切都难成功,一切事业都无意义,由此界线十分重要,因一切功得的基础是戒,那么连戒也都没有,—切事业如何成功呢?有经云:“无戒者,自已解脱一切苦恼根本不可能,亦不能成就一切事,这样自己都没法利益或解脱,作利他之事谈何容易?只能成为笑话,可想世间的一切皆不能贪欲,如作一个出家人对世间的一切所有欲望即不犯清净戒,小乘戒,从中观来讲,也是一种欲望。
戒包括很多,此处不便举例,密乘戒的基础是以小乘戒作起,否则不可能万法增长,更不可能进入大乘戒,及密乘戒,无著菩萨云;“首先要守小乘戒,如戒不能守,大乘戒更不用说了,甚难有人用贪心执著一些,就如诽谤自性,从入中论来讲,至二地时,持戒度方能究竟,二地时梦中一切戒自然不犯,入中论云;守戒是一个,从今以后心理决定不再做罪业,发自内心决定,才算波罗密乘戒,受持密法等”。戒类在有些位中有不同的说法,其究竟且一致无别,只是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般若经云:破戒看下一生中一定下堕无疑(恶趣)。佛经云;破戒者,无论是有再大的闻思修都无法成立一切闻思修的功德,再修什么本尊,实际上都难以成功的,龙树菩萨至密友信中云:一切戒如大地,如无大地,一切万物不能生长,大地是一切万物的所依处,阿底峡尊者入藏时说,如果是诸清净戒者,什么事业都能成功,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麦彭仁波切云:清净戒者,任何土地神、天神,一切护法神,都要保护你。阿底峡尊者更云:守戒唯一方法是必须选择很好的环境,容易持戒,吾等上师的上师在赞P吹清净戒时说:六度你戒清净,假如你有闻思修,实际上一切都可以成功,关健是戒的重要,持戒是在心中持,并非嘴上说,或手持戒本,主要从心底下决心,行为如戒言,无戒者自已一切都不可能成功,利他更不可能说,利他只能成笑话,由此事间并无可喜之事,更无欲之乐,欲望清净戒者守持戒律佛子戒。
a3、忍辱度想望等想望善财诸佛子,一切客者如宝藏;由此于人无嗔K,修持忍辱佛子戒。
想望一切善财的许多佛子,所有害你之人诽谤你者,一切都还在,即可成为忍辱的对象,就如得到宝藏一样,菩萨云:一切诽谤我者,毒我之人是我恩人或良师,当做恭敬等。从入中论云:修忍辱要在三地时对方能究竟,宝集论云;无嗔者叫忍辱波罗蜜,嗔K的本性是忍辱,入行论讲:一刹那生嗔K;一切善根都能被推毁。
入行论云:无量修法之中,最难修的是忍辱法。又云学大乘者,遇到怨恨故人,要看成宝藏一样,准东巴问师父阿底峡;“有人打我骂我乃至杀我,应如何对付”。答日“应观前世或往昔因缘产生不能生嗔恨心”,又云:“嗔心是很厉害,能破释加牟尼佛的法,不动嗔心,很重要,修忍辱佛子戒。
a4、精进度唯求等唯求自利声缘者,厉劫尤如烧燃头;功德之源为有情,勤修精进佛子戒。
唯看求利益心的二乘者,他们在未达声闻罗汉果时,亦是经过极大地努力勤奋,此勤奋比喻成头上燃火,如你头上起火了,你一定用最快的方法将火熄灭,如是小乘的解脱方法。亦需要下这么大功夫精勤努力,后乃得声闻罗汉果,功德的事,原是利益—切有情,小乘之果皆应下这么大的功夫,那么欲望佛果,更有必要赖勤努力,其对象是对一切善法生事乐之心,这才叫精进的本性,入行论云:勤奋修房屋等,不算精勤,精勤者必须解脱上下功夫,精勤在入中论分三种,在宝论中分五种,入中论四品中云:所有一切功德对于精勤者,一切事都成功,否则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尤如石头沉大海,永远如此,对于一个佛教徒,理应勤求精进较为重要。
a5、禅定度具有等
具有心静胜观者,已知灭尽诸烦恼;正离四处无色界,修习禅定佛子戒。
禅定指心静之时,加以胜观之人,一般无论修何法的时候,心静和胜观这两个条件很重要,必须具定,在入行论中对心静有九种说法,麦彭仁波且的自在祈祷中说;一个修禅定的,心没有静下来,亦无胜观,那样修什么法,根本不可能成的,首先应该从显教里面作,心静了然后胜观,胜观主要从证语空性(法性)方面来讲,宗喀巴大师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时云:这些能懂的胜观,我是做下来了,恐怕也无人懂,根本不可能晓得,心存如此怀疑,后来文殊菩萨鼓动他说;“你还是作下来,将来会有人证谨的”,所以胜观的意义,非常深澳,胜观是指证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心静是将自心静下来,安住禅定,具足这两个条件的修行者已经灭尽了一切诸法的烦恼,从而远离了四天无色界。
有人说和尚教(显教禅字)修禅定很好,但不小心易至四边处。
麦彭仁波目云:有些人修禅定,就如雪猪子(旱獭)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有人修禅定什么也不执著,首先应观察他证悟空性,并且有没有胜观,如果你不仅会做,但末具备有起码的这两个条件,仅仅坐着也无意义,处于非非想定中,根本不会有好结果,上师云:你们修禅定者要达意,不然弄错了会生到四无边的无色界之中去。
尤其是在修行时,不能利用无色界的修法,未具胜观者容易弄错,对于一个很久的修行者还可以,初学者切切不能,否则下生定有困难无疑,无著菩萨这里讲的很明显,要远离四边处来修,未懂胜观不能去修,容易修到无色界去,上师常对徒弟们讲,你们应该多看中现和大圆满前行,否则不行。如果未懂胜观之义,什么都不执著,这样空过之后将来肯定有麻烦的,在平常多做观察,龙树菩萨至亲友信中云;没有禅定,智慧波罗蜜多难修甚难证达,禅定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最大基础。入行论中云:须要修禅定唯有直观之功德,亦远离四边处。禅定有真假之分,修无色界的四边定是四假禅定,远离无色界四边处以胜观止现,日真禅定。布多瓦格格西云:一个修禅定者从他的人格方面,可以看出,是否具定,有些人连几个月的时间静两来,东跑西跑根本不算什么禅定。阿底峡云;心静下来,是最大禅定,当然也具胜现的智慧,所以要远离四边处。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去修具足者已知一切烦恼灭尽之。
a5、智慧度若无等着无智慧余五度,不可圆满得佛果;三轮灭别具方便,修行智慧佛子戒。
没有智慧度,其他五度实难究竟,六度不能圆满得佛果,具有智慧度者,容易得究竟。大圆满前行,分闻思修智慧,也分胜义世俗智慧,胜义智慧是指空行离戏的智慧,世俗智慧是指对世间具有分别取舍的智慧。此处所讲的胜义智慧此智未具,其他五度不可能圆满究竟。修者亦不能有执著,以三轮体空的方法,不执我法,众生,三轮无别(能、所、法)体空,修者不能执著观空中修法不执着观,回向众生不执着。现空是指无别方便之空,非断灭一切不执着,三方便体空,布施,禅定等回向,亦无别念在世俗中有云:慈在悲利生之事,也叫智慧波罗蜜多,《庄严经》云:能取合分别中智慧波罗蜜多。也许是世俗智慧。佛经中云:智慧度非赏重要,否则如盲人难到彼岸,如有一个跟明者,可以将盲人带到彼岸,如是一个愚夫,可以由一个智者将他带到彼岸,阿底峡尊复云所有智慧度可以说是闻思修的智慧来证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在未悟证空性之前,须要寻找闻思修的智慧,以此来证悟空性。布多瓦格西云,未成佛之前不能离开智慧度。麦彭仁坡且在智悲品中云;未有智慧者,很难得佛果,这里所讲的智慧,指修行出的智慧,胜义智慧。
以上六度巳略讲完。
b、学经说四法:分四、b l观察自迷而舍弃;b2不说菩萨灭罪过;b3离贪俗施之无家;b4不说粗话。
b l、现察自迷而舍弃若无等,若无现察自迷惑,求法形象实不尔。
由此观察自迷惑,舍弃惑乱佛子戒。
这几句话,上师说的非常重要,应多念观察,如果不常观察自已的错误,迷惑等,从形象上看好似一个出家人修法者,但为心满腹贪嗔痴,实际根本不是求法者,真是求法,还是假求法,能否多作观察,反观自已,(这好是观心即是修行)萨迦格言;“不能常常观察别人的缺点,应多多观察处自已的缺点,常观自已的迷或之处”。入行论云最大修法是常观自心。佛经云:经常对众生诽傍者,看到别人总指责这儿不对,这种行为意识一定要舍弃关键在人格方面要注意。阿底峡尊者云:你到一个地方后,首先要观察,对你有信心者,可以住在他家里,对你没信心者,根本别在他那里坐,注意!布多瓦格西云应自已观察迷惑,从三门观察,宗喀巴大师亦如是说,故然舍弃佛子戒。
b2、不说于佛子灭罪过以惑等以惑增于佛子,若说罪过自失误;由此巳入大乘者,句说罪过佛子戒。
此句很重要,一般凡夫有智慧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即有“惑”
而且由于烦恼的原因增长,说了佛子——菩萨罪过无论说他什么对其根本不会有什么任何作用,而于已有大罪过,此处佛子并非指一地菩萨,乃对发心者而言,能够发菩提心的,就是佛子,释尊云:谁是真正的佛子,因为在六道中比如在恶趣者,必须以恶趣身份才能调伏之非别体能调状,无论哪一道的众生都必须要以与它相同的形体乃能调伏之,除此非也,由此有些菩萨可变成恶趣众生,可畜生成饿鬼都可能,一般凡夫从外面比量很难知道他是其正的佛子;佛菩萨都有各种显化,如同阿底峡尊者见一老人白发苍苍巳老迈不堪,实际上此老人是其正的空行母转化的,所以人不仅对自己的上师,就是金刚道友亦不可说其过失,你对任何人都不能说,你说别人过失对他人没什么,对自已无始以来的善根有损失的,同时犯了菩萨戒,说佛之过就是犯了菩萨戒了,有人却云;藏地众生都入大乘的,汉地亦如此,印度有些地方是小乘的,其中一般乞食息坐树下,不会住到房子里去,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大乘,大乘者如阿底块尊者云;发菩提心者即是,由此区分小乘以持戒为主,上师的上师饿尊八云:戒者有很大区别修亦有很大区别,心办有区别,凡是入了大乘者,更不能说其他罪过应想唯有自已是凡夫,其他众生都是菩萨化现,阿底峡尊者入藏云;不能说别人缺点,只能多说别人之功德。布多瓦格西云;不管哪一个人都不要诽谤他人,要多观察自心,否则犯菩萨戒失去三世一切善根(大乘菩萨将众生看成自己的儿女,父母不宣扬儿女之过失),所以勿说他人罪过。佛子戒。
b3、离贪俗施之无为得等为得尊重互相弟,闻思修得降灭故;亲友有与施主户,舍弃贪欲佛子戒。
对财产成名誉不能有贪心,为得到别人的财产或获得恭敬,为此互相之间产生斗争,如有这些贪心、欲心。你体以前本具有的闻思修功德,渐渐就降灭了,由此有欲望心者,是求法的最大障碍,你若和亲友或施主家,有各种欲望,即犯菩萨戒。一个真正的出家人或学菩萨戒者,理应将与亲友的一切联系割断为妙,一切都应该舍弃,否则在菩萨戒上很危险,况且常给亲友写信,也就是耽搁闻思修的时间,有人云;对别人起任何贪欲,对出家人是最大捆缚。入行论云,这一生中常与别人作联系,下生之中会有更可怕的业力显现,故无论是施主成亲友等应舍弃。
b4、不说粗言粗语等粗语伤害他人之心,佛子戒法当损失。
由此他人不事之,舍弃粗语佛子戒。
粗语令伤他人心,故每个人谈话时应文雅一点,世尊有两种法:一种调伏自心,另一种是不伤害他人的心,别解脱经是这样说,如果你常讲粗语,伤别人的心,也犯了菩萨戒也损失了佛子戒,无垢光尊者是这样说的,在未法时代按理说很多人都用粗语,但调伏众生,别人不喜之语,千万不能说,此不把徒弟在内,上师对于徒弟,可以粗语调伏之,粗语界限,在俱合论中云:不悦耳的语言,皆为粗语,入行论中云;说话的,要清楚、明礼。龙树菩萨致亲友书中的语言要舍弃,故当舍弃粗语,佛子戒。
以上是学经四法。
e、断除一切烦恼过惯烦恼无以话,念之土者持话器。
贪等烦恼初生死,立即断佛子戒。
比如嗔恨心很重者,何时何地,嗔恨心很重,贪心亦如是,主要是串习所系,象这种惯性烦恼很难对话,在俱舍论中分上十几种烦恼:“念”是指正念,经常对善法取舍的中正念正知是常观察三门的,正知正念很重要,一刹那也不能离开,从大士来讲,用对治方法,以武器对治(比喻)只要你以正知,正念常作观察,乃容易对治的方法,如刚生什么邪念,或贪等什么烦恼马上可以采取对治方法,拿出他的根,以正知正念来观察,对治,将邪念舍开,一般说来应用此法对治烦恼,入行论云:未具正知正念,不可能知道烦恼的过失。阿底峡尊者云;主要的修法是为了对治一切烦恼而作,如果修法很久,连烦恼亦未对治那么所修之法也没什么用毫无意义。
唯登巴云:“求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治烦恼,必须要以正知正念为否,否则毫无意义”。
大圆满是从直现“本确”而断烦恼,显教之中,究竟之法是正知正念。昔晋仁巴格西云;在自己产生烦恼之时,应马上在上师成本尊面前,供上曼茶,向上师或本尊作虐诚仟悔,向上师自言:“我产生了难以对治的烦恼,诉祷上师加持忏侮”入行论云:口说我观三门,当众面前亦守戒,而不必失去作一点犯戒的事,这是不对的,你的过错不论多么秘密,谁也不能发现,但无论如何骗不了你的根本上师或菩萨等。因为他们具有天眼和慧眼,你的所做所为他们一定会知道的,但不揭发你,说出你所犯的戒,对于一个菩萨是不可能说的,故自己秘密犯戒,应感到害羞和羞耻,所作之事骗得了凡夫,骗不了圣人菩萨与上师,布多瓦格西云:每一个学者,日日夜夜都应不离闻思修的正知和正念的对治方法,此法门殊胜在于此,显教最殊胜的对始方法即正知正念,这样的方法对自已一定会是有利益的,习惯了的烦恼应用它,即断根本佛子戒。
d、学具正念与正知来度众生总之等总之何境行河道,观察自心选何业。
常具正念与正知,应作利他佛子戒。
将前面所述为归纳,无论在任何环境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现察昏心造何业?理应做殊胜之取舍,智慧光嗔尊者云:一个人有任何事情,不在表面,关键内心表面上如似善持戒,实际内心满腹贪嗔痴,这根本无意义,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主要运用来调伏昏心的。DL云;释迦佛的法有个奇妙特点主要是调伏自心的特点,很殊胜,总之,无论自已从事的什么事来,观察心底为重要。八行论云:正知如主人心如狂象,心本来就是到外面要去,须要主人用绳子系住,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入行论中集密菩萨云;欲守戒,要象保护自己的心那样,如是能常观察自已的心我亦要给他顶礼,龙树菩萨在至亲友信中云:如果离开正知正念,一切修证功德都不可能成功。阿底峡尊者云:最殊胜决窍在于现察自心,此为三殊胜,作为一个真正佛子,理应常观察自心,并多作利他之事。
e、学善根回白依彼等依彼所造诸善根,回向菩萨佛子戒依靠前面佛子戒或三十七条论,广阔的意义,所做的一切善根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善业,皆以回向众生,因众生有千千万万不可计数之基,为除他们的苦面做回向,对于一个菩萨来讲,理应首先发心,然后回向,当然应用三体轮空的方法而做。依文殊经云;一切万经唯心而造,那么你能回向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入行论云:管什么善根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应回向众生,一船的凡夫只能用简接的方法,真实而作,而无执着回向,是最殊胜的,乃能直接回向。阿底峡尊者云:所作善根本有回向,实际上一切善根,都被摧毁了,所回向的那个昔根不会被毁灭。龙玛巴云:最殊胜的回向唯有三轮体空而作,然非离智慧而言,故然回向,重提佛子戒。
以上正行整个三十七条在此讲完了,是根据阿底峡等人的解释而讲的。
三、末义分五,l、为何者,2、明此戒无误,3、虚心而宽恕,4、若善回向菩提,5、具有圆满面结尾。
l)为何各中经续等。‘继续论典诸言义,跟随一切圣者语,佛子戒律三十七造为佛子道学者。
经续如三藏十二部经等,论典,诸智者所著,所言之语,跟随以上一切圣者之语言,所有广阔的佛子戒归纳为三十七条论,此是为了很多有信心的学者而作折。
2)明比戒误智慧等。
智慧浅薄无学者,虽无智者喜炒诗。
而依经论敬言故,可想无误佛子戒。
作者无著菩萨言:智慧浅薄无学,虽然不是很多智者所喜之诗阔,但他是依靠经论和很多智者的,决窍等造出来的,由此可是无错无缺佛子戒。
3)虚心而宽恕。
然是广阔佛子行,吾者浅来难证故。
若有误释等缺处,请求宽恕诸圣者。
作者谦虚的说,象这样广阔的佛子戒自已学识粗浅,实难证懂,倘若有误释:之处,或缺漏之处诸圣者面前请求宽恕。
4)若本回向菩提,磐作此等。
作此善:诸有情,胜义也俗菩提心。
无依回向:西磐边,愿如广善主观世音。
将此作此善事之一功德,回向诸有情,包括三界六道,胜义善提心是空性而言,也俗菩萨心是从发心而言,智慧者,不可能而磐边,具有悲心者,亦不会堕于磐边,智慧与悲心以运绝对不会堕这,一般声闻罗汉处于磐边,具有悲心者亦不会堕于磐这,智慧与悲心双运绝对不会堕边一般声闻罗汉处于闻磐之边具有智慧者非堕边故然愿一切有情如住主现世音。
5)具顺圆满而结尾。
上义为众生有利,于银河宝洞里。
善言教理圣者土美。(无著)造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