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佛法与内观系列:生活中的禅修 11-5 正念动中禅第五日法谈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法与内观系列:生活中的禅修 11-5 正念动中禅第五日法谈

 

  慈悲、七觉支、界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有的学员开始有了不同的体验,不管是觉得身心沉重、或觉得身心轻盈,所有的这些现象都不用在意它们,只要平稳的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你将超越种种感受,而往上提升。只有强而有力的觉性,才不会被苦受、乐受所拉跑,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

  2. 在平稳而强大的觉性中,自然具足种种好的心性品质:慈悲、智慧、正定、平等心、喜悦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需要另外去找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当你的觉性增强,智慧自然呈现出来,心中的烦躁就日渐减少,因此不需要从心外再去寻求智慧了。

  3. 有的禅修方法,强调爱心与慈悲﹔动中禅并不忽视爱心与慈悲。我们培养强的觉性。在强的觉性里自然含有种种好的品质。智慧、爱心、慈悲、喜悦、安详全在觉性里面,此中,又以智慧为前导。爱心与慈悲若没有智慧作前导,会产生痛苦,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譬如,作功德、放生等行为,这些是世俗上的做善事,但是如果我们仍有痛苦存在,仍在生死之中轮回,那就有所不足,我们必须培养出觉性与智慧。在做这些善事的同时,要以觉性与智慧来做,才不会有问题。

  4. 经由动中禅的不断练习,使觉性不断的提升,禅修者体验到名色、看到心性后,仍要一直培养自己的觉性,使七觉支圆满。七觉支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等七个菩提分法。此中,以觉性为开头,时时保持正念,便是念觉支。以觉性来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便是择法觉支。不断培养觉性以出离痛苦,这是精进觉支。接着会生起内心的喜悦以及身心的轻安,这二种是喜觉支及轻安觉支。将觉性持续如炼,没有散乱,这是定觉支。最后,在强大的觉性下,对顺逆境能够心住于平等,这是舍觉支。在七觉支下,禅修者将初次体验到涅槃境界,拔除了身见、戒禁取及怀疑等三个烦恼,而成为圣人。将觉性不断的培养,会有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的出现,这就像将树的种子不断的灌溉,就会长出根、茎、叶、花及果一样,这是自然的道理。

  5. 佛法上有种种的界。例如,三界、四界、十八界。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众生轮回的区域。觉性的培养,就是为了超越这三界的束缚。四界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又称做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禅修时,有时觉得热,这就是火大的作用﹔有时觉得气在动,这就是风大的作用。对这些身上呈现的现象,不要在意,要一直保持觉知肢体的动作;这些现象来来去去,都是无常、无我的,都不是我们真正能拥有的。在强大的觉性下,我们将清楚体验到四大的生灭无常和无我。

  6. 十八界是由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所构成,共有六组。例如,眼睛、色法与眼识为一组。耳朵、声音与耳识为一组。这些也就是由内六处与外六处配上六识所组成。经由动中禅的训练,以强而有力的觉性可以觉知到内六处与外六处在接触当下与六识的生起过程。只有觉性强时,才能够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而没有无明与贪、瞋的随后升起,因而,没有苦的升起。

  7. 要脱离生死轮回,除了要脱离欲界的贪爱,还要脱离对色界、无色界的微细贪爱。有的禅修者会投生到色界与无色界,是因为还执着于禅定的宁静。因此要以大的觉性来摆脱对禅定的执着,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在尚未得到大自在之前,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努力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用以摆脱三界的束缚、摆脱非常粘滞的无明习气。

  8. 为了渡过这生死的苦海,我们必须持续的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像划船过河,我们要不断的划桨,方向正确后努力的、持续的划,不要畏惧波涛的起伏,最后必定划到彼岸。到了彼岸后,还要不要继续划呢?我们到了彼岸,把船和桨好好保留,留给后人使用。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灭除了痛苦,我们对人们示范手部的正确动作,教导人们如何培养觉性。我们把动中禅的正确方法保留给后人。

  9. 在禅修的过程中,禅修者依习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心现象。因此,要由到达彼岸的人来指导禅修的小参,他能看清路程中的每一步骤,给与善巧的指导,使学员不会落入陷阱,不会发生意外。到达山顶的人,看山底下清清楚楚,知道如何指导山底下的人上来,同样的道理,要指导禅修的小参,要由站在顶点的人来指导。否则学员的体验比指导者还深时,如何指导呢?因此,大家要奋力的达到山顶。另一方面,从胜义的方面来看,你的真正的老师,是你的觉性,你如果能够一直和觉性在一起,就必然能达到山顶。

  10. 有的人喜欢问:死后,人的灵魂会去那里呢?

  这是一个没有终止的问题,没有意义的问题。对提出这种问题的人,佛陀问他:

  「你现在有没有苦呢?」「有。」

  「那么,这个才是迫切的问题。在活着时,你应该知道如何去灭苦。」

  死后生到那里去呢?知道的人,不谈这些。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不生不死、如何不再轮回。只要好好培养觉性,我们就可以不再轮回。为何觉性这么重要呢?因为觉性会引导我们看清自己并使我们脱离痛苦,得到真正的自由。

  11. 每人都想追求自由。自由有两种:外在的自由和内在的自由。

  12. 有的人认为只有外在的自由,而忽视内在之自由。他们求外面的自由。他们在外面创造许多美丽的东西,但是,这种外在的自由是不能持久的。

  13. 内在的自由才是真实而永久的,这种自由是以智慧来引导的。即使已有了外在的自由,如果没有智慧来引导,仍然产生不了内在的自由。

  14. 以智慧克服自己的自我之后,真正内在的自由才会产生。这种能以智慧克服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人,这种人在任何时刻都有觉性在。

  15. 这种内在的自由本来一直都存在着,任何一人都拥有它,与宗教、背景、教育、文化都无关。外在的东西随时间而变化,但是,这内在的自由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也没有人能使它改变。我们要以觉性及智慧来寻找它。

  16. 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不能找到它。我们以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培养出觉性与智慧,就能找到它。如果我们此刻开始找,在我们有生之年就能找到它。要珍惜自己的时间

  ,要在有生之年找到它。

  17. 只要我们有痛苦存在着,这样表示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内在的自由。我们没有痛苦的那一刻,就是拥有内在自由的时候。这种内在的自由是超越一切事物的,与宗教无关。宗教只是一种世俗表相,亲友死后的宗教仪式便是一种世俗表相,其目的是教导还活着的人,不要毫无目的浪费时间,因为人死了什么都不能做了,因此,活着时要好好的培养觉性,找到内在的自由。这些宗教仪式只是一种世俗表相,只是用来点醒人们:生命苦短,要好好利用时间。但是,人们却执着世俗表相、执着仪式,非常强烈地执着着。

  18. 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内在的自由,我们就不能超越这些世俗表相,我们会一直活在黑暗之中。由于我们不了解这些世俗表相,就会被人们所创造的世俗表相所迷惑、所欺骗,对它们感到害怕,结果,我们没有了内在的自由;我们不管做什么,变得没有信心,充满疑惑。我们被这些世俗表相遮蔽了真理。例如泰国的四面佛的四个面,前后左右有四个脸,只是象征觉性圆满,四方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现在都被用在求财求子等等俗事上。为了看清真相,为了超越世俗表相,大家要回归自己,好好培养自己的觉性,一切真相就会大白,内在的自由就会自然的生起,我们不再有疑惑与痛苦了。

  19. 又如,谈到三世:前世、今世与来世,佛陀是要我们知道有三世因果,因此要把眼光好好的放在今世,种下正确的因,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就在今世灭苦。但是,人们津津乐道于前世与来世,将注意力移到死时要如何超度,死后要生到那里去,而忘了重要的是当下的此刻。现在是一个非常混淆的时代,佛陀出世前也是如此,当时有九十多种学说,大家在口头上争来争去,佛陀成佛后,找出了真正的答案,他发现只有觉性与智慧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懂得活在当下才能解决当下所发生的问题。

  20. 有的学员说:我的练习,似乎没什么进展,是不是我的无明深重?当你觉得自己没进步时,就要更努力练习。知道自己有无明,而能用功,那么,你有机会变成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有无明,却不用功,那么,你将一直处在无明之中。不要用「我的无明深重」做借口,而把自己的开悟之门封闭了。

  21. 当你的觉性一直增加之后,你会达到看清「名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知识会冒出来,你可能觉得什么都懂了,说起法来,滔滔不绝。你体验了心性,看清了世俗的假相,因而你所说的话,非常直率,不顾情面。批评起来,勇往直前,令人难堪。此时你要知道,这是一个障碍,称做观障,也就是内观的障碍。你应该保持谦卑,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继续培养觉性,你将能超越这个障碍,进而才能到达第一个圣者的果位。圣者的心是:从沉重转成轻盈,从黑暗转成光明,从无明转成明。当你获得不同层次的圣者果位时,内心就有大的转变,这是自证自知的。从看清名色开始,经历不同层次的圣果,将粗的、中的、细的烦恼依次拔除,这便是动中禅的修道次第,每一阶段都是自证自知的。

  22. 在名色阶段,许多知识会冒出,你想去教众人。这种知识与灭苦无关。但是你也不要压抑它们,让它们生起,仍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此时还未到达目的地,还不能利益别人,你需要继续前进。

  23. 佛陀要我们在此世寻找并亲证涅槃:亲身体验苦的完全灭除。佛法是对活的人来说的,而不是为了死的人。你们在活着的此时,就要亲证真理,不要等到死后。

  24. 不要把天堂与地狱想得很遥远。有觉性的人知道:天堂与地狱就存在于当下:当你内心平稳,没有贪瞋,当下就是天堂。当你生起贪瞋痴的当下,你就是处在地狱。这样的天堂与地狱是可证实,可体验的。因此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假使有人想到天堂,只要让自己的心保持平稳,没有贪瞋那就到了。能够一直保持当下这一时刻的美好,就不用期待未来的天堂。如果天堂不存在于当下,即使你全力的渴望、祈求、等待,这未来的天堂还是永远不能出现。

  25. 同样的道理,涅槃也在我们的心中,在活着时就要去亲证真理、灭除痛苦,不要等到死后,那是不能被保证的。人们喜欢谈论无法被证明的东西,因而迷失了自己。佛陀要我们在活着时就自证自知。

  26. 以正念动中禅,不断地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炼,那么,现世就可以亲证涅槃。当一个人初次体证了涅槃,就成为圣人,他灭除了怀疑、戒禁取以及身见三个烦恼。这三个烦恼称做三结。怀疑是指对佛陀、正法与僧众的怀疑。现在这些怀疑都没有了。戒禁取是指执着于错误的修持方式与戒条。现在这些错误的执着都没有了。身见是指执着身体是我和我所有,连带的也将心识执着为我和我所有。现在这种执着都完全没有了。

  27. 要珍惜正法,这儿所讲的就是佛陀两千多年前所传授的正法,好好的去体证真理,像经文所说的:

  「舍弃财产以保存肢体,舍弃肢体以保存性命,舍弃生命以保存真理。」

  要有这种决心,去体证真理。这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真理一直都存在着,甚至在佛陀开悟之前就已存在了。

  28. 佛陀的前世为了求得正法曾经牺牲好多次的生命,终有今世的成佛。我们现在有机缘碰到、学到佛陀辛苦得来的正法,我们岂可将之轻易的放过?

  29. 不要听了就相信,要亲自去证明。即使是佛陀或老师所说的,我们也不应盲目相信。我们要亲身体会并证明,而后才能真正的没有疑惑。

  30. 佛陀有一次行化到葛拉玛人住的地方,他对葛拉玛的人说:

  「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

  葛拉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它是不善的、有害的、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痛苦的,就要舍弃它。

  葛拉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它是善的、无害的、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它。」

  因此,佛陀要我们好好去体证真理,而不是盲目的相信他。

  31. 佛陀时期,有一位女仆名字叫做「朴娜」。有一天为主人桩米,晚上继续加班,看到比丘们很晚才休息,她心里想着:

  「我因为命苦,必须工作到这么晚。这些比丘们为什么要这么晚才休息呢?」

  第二天一早,她做好糕饼,走在路上,看到佛陀正拖钵而来,就将糕饼供养佛陀。用完了餐后,佛陀告诉朴娜:

  「你因为必须工作,因而缺少睡眠时间。比丘们因为必须常保持觉性,所以才晚睡。但是不管什么人,都应经常保持清醒,使觉性不断。」

  32. 佛陀时期,有一位七岁的小沙弥,名字叫做「苏卡」。有一天,他随着舍利弗拖钵,路上看到农夫正在引水灌溉,他问舍利弗:

  「尊者!水可以被引导到任何地方吗?」

  舍利弗说:「是的,只要懂得技巧。」

  接着,他看到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烤竹子,使弯曲的竹子变成直的。也看到木匠正在切割木材,用来制作车轮。苏卡心里想着:

  「这些没有意识的河水、竹子和木材,都可以加以调伏,做成有用的东西,而拥有意识的我,为什么不能调伏自己的心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向舍利弗请求回到禅堂禅修。回到禅堂后,他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终于调伏了无明习性,灭除了痛苦,成为一位圣者。

  33.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首先,要知道圆满的觉性里面包含着智慧、慈、悲、喜、舍等好东西,我们在此世就要努力培养出圆满的觉性。要知道天堂、地狱及涅槃都在心中。以动中禅,我们好好地培养七觉支,就可在此世亲证涅槃。其次,我们对三界、四界、十八界有个初步的了解。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觉性来脱离三界的束缚。我们要懂得追求内在的自由,这种自由才是真实而永久的。

  34.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为了横渡生死的苦海,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要努力的划桨。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