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
我们前集讲到弟子对师长行五事,现在我们来讲师长也应该要以五事慈爱弟子,就是佛陀说弟子应以五事对师长,师长也要以五事对弟子。什么五事呢?
师长以五事待弟子
第一、善能调伏:
这善能调伏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要调伏,必须为人师长者了解弟子的根器,要了解弟子的根器必须观察,观察弟子他的根器到底是属于什么?适时的给予辅导与教育。就这一项我就觉得很难了,怎么很难呢?弟子若很多,要怎么去辅导、教育?除非具备佛陀那种智慧和观察力,了解这个徒弟是属什么根器,用慈悲喜舍来辅导这个徒弟,让他做什么,成就什么,不然怎么去调伏呢?调伏就是:第一、能调整他的习性。第二、教他能降伏自己的内心。若是如此他就能成就,否则就无法成就。第三、使已忆持者,更能忆持。也就是说师长教育弟子,应该奉行的事情,引导弟子让他在教育方面、修行方面,都有所进步。能令自己的弟子已生的恶念,慢慢将它调伏,加以消灭。未生之恶念,让它不生。已生之善念,让它能增长。未生之善念,令它速生。对于修行道业、教育,要教他时时刻刻忆持不忘,要教导一个人,其实只能将理论给他,引导他时时刻刻鞭策自己而已。不然,我觉得要征服一个人,就必须先征服他的心,若无法征服他的心,那征服的只不过是一个外形上的相,外形这个肉体,并不能令他信服,主要是用教义引导他,教育他待人处事之道,但也必须他具备那样的根器,于适当的因缘助长他,那他才能成就,否则光是教他断恶,他岂能断恶?叫他修善,他就会修善吗?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为人师长要教育一个弟子,教育一个学生,其实说起来没那么容易。既然我们已身为人师了,也应该要尽力,尽我们的力量,以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去尽力,不然我们希望别人听我们的话,希望别人按照这样去做,那我们内心就产生一种痛苦,怎么说呢?你教他这样做,他不照这样去做,我们教他说这不能做,可是他没办法,他要去做,这样我们也会产生痛苦。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话,无法阻止别人想什么,也无法阻止别人的行为,简单说就是这样。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各有各的行为,为人师父者只能引导、教育而已。要听或不听,我们也没办法,我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心,有时候自己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心,要如何去左右别人的心呢?这心念的问题其实是靠自己内观察觉的力量去改变,第三者是无法左右的。
第二、其所闻一切学业,悉皆传授:
就是说为人师长者,所懂的、所学的一定尽可能教育弟子,应该尽自己所学,我们自己学多少,就该教他多少。所以如果说,有一个弟子要去拜师,必须亲近一段时间,了解这个师父的教义,他的行为,他的作为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意思,因为佛教重视六和敬,也就是说他的教义是否契机?他的教义是否有正见?他所做的行为与我们所要学的,是否理想相应?若是有,那么一定要亲近他,若是没有,亲近他以后就会惹出是非和纠纷。导致演变成师徒伤了感情反而不好,简单说:我们都劝人和乐,自己却无法和乐呢?那要如何去劝别人和乐,怎么去以身作则呢?所以在我本人的体会和了解,只有征服自己的心,以我们所了解的去教他,并不一定他就能接纳,各人都有很重的主观意识,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已身为人师,就应该尽力,将自己所学、所了解的,像瓶子装水般要倒尽,将自己所懂的尽量教他,丝毫不保留。别像过去的人,像我们中国的医术,或中国的武术,过去听说真的很有一套,可是由于自私心作祟,所以教导学徒、弟子,都唯恐学徒胜过自己,所以就将重要的部份减一点、保留一些,动机就是防止日后徒弟对他怎样时,还不致输给徒弟,这样的心态。所以一个保留一项,二个保留两项,十个就少了十项了,日子久了就失传了。学佛就不是这样,在教育方面就是不同,一定要尽自己所了解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徒弟,尽量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还行,这对我们相当有好处,我们可以不必为他烦恼,不用再为他教育,反过来,说不定他还能教我们,不然的话怎么说是:‘师度徒,徒度师。’互相教学、教学,教他兼学习,我们教他,再从他的优点当中学回来;这样我觉得很理想,不要说怕徒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行,我们可以减轻这个责任负担,又有办法再去教化别人,这不是更好吗?我们的心若经常自己想说,徒弟要永远比自己还差,那我们的心会很痛苦,那这个徒弟亲近你也无法进步。所以,了解的就该尽量去教他。世间并无所谓能自私占有的东西,你懂的东西不教给别人,等你死去也消失了。所以,你教他,让他了解,他又去传授别人,这样就没有断,细水就长流。你如果没教他,自私将你所了解的隐藏起来,等到有一天我们死去之后,你所了解的等于无用,无作用了,东西是要用的,无作用的东西,就没有价值性了。就像佛陀他悟道,这人性的佛法、人性的佛教,也必须对我们人间有所助益才有价值,佛陀悟的道若无价值,那我们学它做什么呢?它的价值性是什么?就是在现有人生当中,将我们不正确的观念转为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内观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就因为这么好才延续了二千多年至今。佛法是不会出问题的,若有任何的问题,乃是由于人的因素,并非佛法本身。所以身为师长者,教导弟子、教育学生一定要尽力,将自己所了解的,尽量去教他,希望他比我们还行、比我们更懂。
第三、指示良友:
因为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最初他对社会、世间的阅历不够丰富,所以他无法明确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什么是究竟?什么是不究竟?哪一个是良友,可亲近否?哪一个是善知识,可亲近与否?为人师长者应该有责任,引导弟子亲近善知识,因为初学的弟子他不懂,到底什么是正见?什么是不正见?什么叫邪见?完全无法判别。若是他能自行判别,那他就能自依止了。自己能够自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必再经由别人教他,引导他,他自己就能依教义明白去行持了,所以我们做师父、做老师的应该要引导他,让他亲近正当的善知识,在善知识处习得正见,习得对修行有帮助,对社会有帮助的正确观念。
第四、于各地所而保护之:
就是说:自己的弟子假如为了弘法的需要,或他为了修行上的需要,因为弟子的社会经验不足,不知社会上处处都是陷阱,为人师长及老师应该保护弟子,让他不因为无知而失足,堕入邪见抱憾终生。这是我们身为师长者对弟子应有的责任,师父是教弟子的慧命。师父两字,这‘师’者应该教他出世的智慧,包括还应该教他世间求生经验,生活的方法。师长及老师的差别,应该必须各人在各人的岗位,尽力去教化弟子,出离生死的大苦集。‘父’者,应该对弟子身命的生活有责任,等于是说:一个出家师父要收徒弟,必先具足让徒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生活无后顾之忧,他才能专心来研究佛法,等他自己实践亲证过了之后,再专心来回馈社会。就是说:你虽然初出家,仍必须要找一个地方专注修行,了解教义力行精进。不能永远躲在山上,一定要来净化社会,而要净化社会必须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净化的滋味,了解的经验教予别人,让别人也能按照这个方法净化自己,出离大苦集。如同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照顾、保护我们,保护我们长大之后,送去学校受教育,从小学、中学等等……,这一段时间不勉强你去做事,只希望你专心完成学业,等学业完成之后,以你自己专长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所学的就是要用,学以致用就是利己利人,所学的不用,学它何用呢?
所以师父者,师者,应该教育他出世的智慧。父者,应该要有责任,让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才能专心研究佛法,对弟子有身命与慧命的责任,简单说就是这样。若是师徒能依佛陀的开示相处,那么生活在一起就永远安稳无患了。若不能如此,致使师徒之间发生磨擦,结下恶因,往后会产生许多纠纷,慢慢的内心起了嗔恨心,而演变影响了整个社会,这都有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存在,很重要。虽然看起来很单纯,但以整体来看却是如佛陀所说的‘因缘的问题’,因缘相续,相依互存的相续,若是善的就善,若是坏的就坏。有时往往简单的一个小小起点,就演变成影响了整个社会,我们不能说这没关系。
朋友之间 应以五事相对待
现在来说佛陀开示朋友间之关系。朋友之间须以五事相对待。佛陀无论在对任何居士的开示过程当中,对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观照的相当清楚。佛教是人间佛教,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佛陀针对的就是,现在我们的生活,若是我们所修的方法,于现处生活用不上的话,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对我们没帮助,那我们学这佛法就无作用了嘛!佛教是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他对任何的观察都很清楚,教化的很明白,他说朋友之间:
第一、应该要布施:
朋友之间经济许可者,应该要互相帮助。对于佛法,因缘成熟者应该热心的引导。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我们修得比较好,过去的因种的比较好;这世又有努力的经营,所以获得较好的经济,身为朋友,我们有责任帮助经济较差的朋友,甚至不单是朋友而已,还应该帮助社会,做利益社会的工作等等,都是布施。布施应当出自内心,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行布施,重点是让你舍离你的贪。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经济交往,应该要能互相。除了经济交往之外,有二种布施:一种布施是金钱,一种布施是智慧。智慧是指他的经验。在佛教当中叫做出世的缘起教义佛法。等你的朋友因缘成熟,可以接受佛法时,那么我们应该热心引导他、教育他,让他能够接受。所以佛法说布施分二种,一种是财的布施,一种就是智慧、经验的布施。这是朋友与朋友之间,必须要做到的。
第二、佛陀说朋友之间一定要以爱语:
朋友之间,必须常以爱语来勉励和赞叹,也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要经常互相赞叹、互相勉励,只要是出自于你口中的赞叹跟勉励,对他的精进与毅力都会有所帮助的,而且你也不会损失什么。如同一部车,车子没油,需要油时,你将它加上油,这车子就有冲力。所以这赞叹与勉励是很重要的。何况说我们赞叹别人,勉励别人,也能令别人对你结个善因。隔壁邻居也好,社会人与人之间也好,不一定是朋友,只要我们时常的互相勉励和赞叹,那社会就不同了,就会往大家和乐、忍辱、慈悲去发展了。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一定要具足互相勉励和赞叹。
第三、力行:
朋友之间应该多为对方设想,在需要我们实际去行为时,假如做得到应该去行为,不管是出钱出力,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实际的行动去帮助他,不要光是说一大堆理论,在实际需要时,你又不去帮助他,佛陀说这是必须要去力行的,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只要我们做得到的,就应该去力行帮助别人。简单说,其实帮助别人也等于帮助自己,因为不管你用什么角度去帮忙别人,总是出自于你的内心做该做的事情。很多人做任何事都想得所谓的功德,其实,我觉得不要做事就想得功德。那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怎么说呢?社会生活是共居的生活,不是独居的生活。比如说:我们自己怎么做衣服,我们自己怎么去播种,我们自己怎么去种菜,我们自己要怎么去盖房子?这些都是社会大众的力量来护持,是由结合大众的力量来相依相存,在相依相存当中才能够发展,我们才能过著安稳自由的生活。假使社会没有很多人的奉献,很多人的牺牲,我们怎能得到安乐呢?既然是这样,我们就该说:社会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士农工商等等,任何人都有他的优点,也就因为有他们的优点,有他们的牺牲,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办法享受这世间的生活,否则怎么享受呢?比如说:没有人盖房子,那我们要去住哪里呢?虽然你有钱,但是没人盖房子,你也是没地方住啊!是不是呢?穿啦!吃啦!等等……。除了身体物质之外,也有人教他佛法,也有人教世间的经验给我们,我们才有经验。
不管是世间的生活经验,或是出世间断除烦恼的经验。这都有著相当的联系关系,因为这个原理,所以我们才能生存在这娑婆世界,我们才能感觉很温暖,否则我们自己一个人,不能学那么多东西,自己一个人也不能做那么多事。所以最好做老师的人专门研究教义,教给别人;政治者,专门研究政治,让社会政治能够安稳等等;事情都专心,专才能做到精,不专就无法精,不精就无法圆满,所以在这当中,一定要互相以实际来帮助和感恩、惜缘与惜福。
第四、同事:
有好的事业,有好的佛法,我们必须与朋友共用。假使觉得现在需要做事业,哪一样比较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勉励跟共同交换意见,在事业方面我们比较有经验,朋友没经验,我们将经验教给他。在佛法当中,先修的人,先深入了解的人,教未修的人,较了解的人教不了解的人,这样可以互相依存,彼此互相精进,朋友的责任应该要这样,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不能自私,也不能说有好的东西不共用,好的是说:在事业方面的成就,物质的追求,包括内心的追求,身心的享受,这才能真正让朋友之间,互相共用物质与精神的满足。
第五、不出恶声:
朋友失败时,或是朋友处于落魄之时,落魄是指他事业失败,或是在人事物上失败时,他的精神无法快乐,精神无法安住时,朋友间应该以语言安慰,包括鼓励他,千万不要用不妥当的语言对待他,让他觉得被落井下石。人掉到井底最需要的是一条求生的绳子或梯子或浮木让他暂时不往下沉,然后想办法救他,不要见别人落井又丢石头,落下井已够可怜了,你又丢石头下去。所以,社会应该别只是锦上添花,若能雪中送炭才能得到温暖。朋友若有需要时,我们一定要用爱语勉励他,千万不可用恶语、恶声对待他,这很重要。以我自己的经验,一个人若失去方针,需要别人时,只要一句安慰关心的话,内心当中就产生一种很知足的感觉,觉得有依靠,感到温馨、温暖。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若能依照佛陀所说的这种作法,那社会就很温暖,朋友之间也很温暖,朋友间的甲对乙已经说五事了,但是乙也应该对甲产生五事,就是说彼此(甲与乙),朋友如此对待,我们也该如此对待朋友,这是佛陀他所说的。所以乙也应该对甲:
第一、保护不被诱惑:
朋友之间有责任,互相保护和提醒,照顾他不被社会恶事引诱,什么是恶事呢?赌、嫖、饮啦!或是贩毒、或是做危害社会的事情等等……。这些行为无利于自己和社会,不要让他被引诱,让恶牵著走。朋友之间必须有这样的责任,提醒他和保护他,提醒是说看他走错时,我们该提醒他说:哎哟!老朋友,这不能走,这走下去是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哦!是陷阱哦!如同拿火烧自己‘引火自焚’一样哦!也就像夜晚点火,飞蛾扑火一样,自己‘自投罗网’。所以我们有责任提醒朋友、及保护朋友,别让朋友掉落陷阱,也要保护朋友不被外道邪见引诱。什么叫做外道邪见呢?就是说:这种宗教的教义是骗人、拐人的,这种宗教教义简单说是违背道德行为的,对这种违背道德行为的,我们别让它引诱了,做朋友一定要互相,生活及心理二样,都要能互相照顾。
第二、已被引诱者,保护其财产:
眼见朋友已受影响,被污染了,已经染上毒瘾,屡经劝阻仍不能回头,发现他眼前不能马上自新,不能马上改正过来,有可能越陷越深,越深变成怎样呢?导致财产耗尽。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必须设法保护朋友的财产,保护财产要做什么呢?不是要占为私有,也不是我们自私,不是。我们保护他的财产,是避免他影响家庭生活,也避免他财产耗尽。有朝一日朋友若改过自新时,没有本钱,没有生活的基础,他就没有重新建立家业,建立事业的机会。所以做朋友的能发现这样的问题时,可以这么做,等到有一天,朋友能改过自新又要创业时,他才还有本钱,还有机会,这是佛陀所说的。
第三、为其恐怖时之依处:
也就是说在朋友最需要的时候,我们以朋友的立场,应该设法安慰他、帮忙他、照顾他,给朋友有一个依靠,甚至一句话、一个行动或一通电话,给他安慰和照顾,让他觉得很安慰,很温暖、很可靠,这是我们与朋友之间必须要做的
第四、于不幸时不离舍:
不幸是说:朋友遭遇事情不幸、事业不幸或生命不幸等等,不可眼见朋友的不幸而离开他,不予理会,这不行。既然是朋友,朋友有幸时当然我们沾他的光,不幸时应该全力去支援他。不要看见朋友不幸时,就远离他,看不起朋友,成就时,就捧的像什么似的,亲近的像什么似的。看他不幸时,反而远离、看不起他,那这就不是朋友了。这种朋友是什么朋友?这种朋友叫‘虎朋友’,不是‘好朋友’,若是真的好朋友,看见朋友落难,看见朋友失败,看见朋友有不幸的事情,我们都要全力去支援,全力去帮忙他,全力去照顾他,这样才对。若是看见朋友困难就远离,反过来还毁谤他、骂他,又说他的是非,说:‘这应该的,这是天在报应。’等等的恶言恶语,这叫做‘虎朋友’,这不是好朋友。
第五、尊重其子孙:
朋友虽然不幸走了,这不幸是说生命不幸终了,但朋友应该要尊重他的子孙,朋友已遭逢不幸了,我们以朋友的立场,来帮忙处理家产的问题,处理他的后事,但做一切事情都不可以自己的主观,自己的主见,应该尊重他的子孙,要如何和平互相帮助、互相和乐来处理这件事情,让大家都能够圆满。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自己的主观,一定要经过商议。必要时,应该要让他们都清楚整个过程是在做什么,以免让人误会,认为我们是要侵占,惹出一些纠纷。人在这个社会不可能没有朋友啊!人不能没有朋友,因为没有朋友会觉得很孤僻,我觉得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交朋友应该要小心谨慎,不要乱交朋友。人家说你二、三句好话,捧你一下,你就信以为真,不冷静判断,交朋友必须听其言、观其行,听他说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一个人嘴巴说出来,是由心想出来了,嘴才会说出来。他所说的是什么?对不对、好或坏,要交朋友时应该要知道,不要交错了朋友,被朋友所影响,误入歧途造业,时间到时如人家所说:‘演戏的要结束,看戏的却不结束。’拖你沉下去的很多。你当初和这朋友做一件不对的事,这朋友以后就拖你下去,你若不照著做,他就扬言举发你,连你一起拖下来,所以交朋友时,起初就应该多注意,发现交错朋友时,我们要面对现实,勇敢地向法律自首才有更新的机会,不可一步踏错,一错再错,这样永远内心不安。只是时间快慢而已,总有一天会被揭露出来,何况我们若做错后,不赶快坦白,不赶快改善,内心随时都提心吊胆,活在世间不自然、不自在啊!不怕做错事,最怕没发现到,最怕自己无心改过。过去的圣贤说:‘错了只要改过,他就是好人。’那就是他有忏和悔,有内观、有忏悔,有忏有悔那就是好人。智者大师也说:‘第一清净、第二清净、第三清净的人,错了可以忏悔,他也属于清净的人。’如同一件衣服,衣服脏了,洗一洗也会干净啊!只要以后不再沾染就好了。所以走入歧途的朋友,千万要自己谨慎,马上自己爬起来,不要走错路了,还继续错下去,这样就没有自新的机会,俗语有一句可以做为我们的座右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说,亲近好人,就会变成好人,亲近坏人,就容易变坏人。可做为要交朋友的参考,要交朋友之前,一定要有理性,不要跳下去,全身黑漆漆了,才嫌难洗。不过没关系,尽管跳下去全身污染黑漆漆了,只要你有心想要洗,慢慢洗还是会干净的。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佛陀的时代,有一次,佛陀带领著阿难尊者一行人,经过鱼市场时,鱼市场当然有在杀鱼,鱼杀多腥味自然就会跑出来,大家从那儿经过虽然没触摸或沾上,但是那一股腥味从鼻孔闻入时,总还是会觉得腥味很重(我们的鼻子会闻到这是自然的现象,有精神跟物质当然就会闻到),嗅到腥味之后,佛陀就藉此机会向弟子开示说:我们该知道跟坏朋友相处,坏朋友的习气就如同鱼的腥味一样,会沾污我们的身心。你想想,佛陀当初就是带著弟子们,走到那里就藉机会开示,让弟子们亲身去体会,过去佛陀弟子们的修行方法较为贴切,不会只是说一大堆理论,而与实际差距太远。所以佛陀的弟子,经由听闻亲身体会滋润较多,这种活生生的教育,像现在有很多教育已走出了教室之外,带到户外观摩山峦崖壁的地层,看自然的演化,这种比较贴切,学生要吸收也比较快。所以佛陀藉这机会教化他的弟子,开示千万别交上坏朋友,沾污了我们的身心。
后来又有一次,佛陀又带著阿难尊者及许多的弟子,经过一处花店,也有记载说是卖香料的店,我们姑且不管,总归是说有香味的地方就对了,大家身上都沾满了花的香味。也就是说一经过花店,觉得有一股清香的花味,闻起来令人内心也觉得舒畅,佛陀掌握这因缘又开示弟子说:阿难啊!你们与好的朋友交往时,好的习气就如同这种花香一样,因为交的是良友,他所说的言语与习气,会清净我们的身及心,佛陀藉此机会开示好与坏。以这个个案来应对过去圣贤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不管是社会生活也好,在团体当中也好,在因地修行当中也好,不管是社会人或修行人都好,当未达果地时,必须要有善知识或适当的朋友,即使你开悟了,成佛了,你还是要有社会善知识良朋益友相扶持,佛陀当时也有他的知音,只不过他不以心分别,都平等对待。一般人总会觉得什么人因缘跟他较好,什么人跟他因缘较差,这难免的,这和过去的因及现在他的理想和习性有关,我们不能否认这件事,虽然有这种关系,但是对待仍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说这个与我因缘较深,我就对他较好,这个因缘较差,我就排斥他,不是这样。因缘的问题是说,过去我们的生活习性,跟他的生活习性,比较接近、比较契合,但是对坏的习性方面,则应该赶紧用我们的毅力、内观的力量将之转变,好的习性则是大家维系。
所以朋友交往很重要,若是错交了朋友,而自己又没发觉,就如同做了一件不知道错的事,慢慢的陷下去。尤其我们曾亲身体验过,学好的较慢,学坏却特别快,很奇怪!所以慢慢被影响了还不自知,最后导致失足误入歧途,不知不觉也就越沈越深,等到你察觉时已经难以自拔,很难自己爬起来了。我希望你发现之后,不管是不是容易爬,只要你有要爬起来的念力,只要有想爬起来的念头,我敢保证都爬得起来,最怕的是你跌倒发现之后,毅力不坚,斗志不足,不敢爬起来,像现在很多贩毒的青少年,看起来智商都很高。结果都因一时的好奇陷了下去,要爬起来很难,我看一看、观察,与他们言谈过,发现他们是毅力不够,意志不坚,加上环境的种种因素。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意志后,还得有那样的环境让他爬起来,有了坚毅信心之后,他若再和朋友相处就不致被污染了。刚改过没多久又陷下去,就是毅力不够坚定,若是毅力够坚定,既然已戒除了,再和过去染毒的朋友相处,应该是以你的力量拉他出来才对,那才是朋友。怎可能说又被拖下去呢?你毅力够,了解这是不对的,况且你已经亲身经历身受其苦的过程,你一定要以你走过改善的路将他拉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啊!不然也是‘虎朋友’,残害朋友的‘虎朋友’。
朋友人格有四类
佛陀曾经告示弟子,除了朋友彼此以五事相对待之外。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格分四种。我们人有人的格,学修学佛就是要将我们的人格,身心的人格慢慢升华,简单说:让我们自己本身改善,升华内心,改善行为,由行为的改善,慢慢增长人格,但人格的增长不是我慢,不是贪爱,是改善自己、增长自己,所以各人有各人的格,内心的格绝对不可缺憾。所以他说朋友有分四种格。
第一、有朋友如华:
如华:意似花一般,有人所交的朋友,在他得意之时,事业成功时,将他捧得像贵人似的,当成花开正艳之时,每天浇水,插在头上走路,常常到处开口闭口都说这个朋友的好处,说得朋友像似仙人一般,等到有一天朋友若失意落魄的时候,惨了!犹如那朵花凋谢了,马上将它弃置于垃圾桶,就遗弃他,置于一旁。一听到他的名字,哇!不像以前那样赞叹他、捧他,还开始会毁谤骂他,看他从那来,就好像不曾相识闪到一旁。哎哟!你跟这种人结识,人家说句世间的粗鲁话,才不致于被他影响到。当时他得意时,你像似迎仙人般的接待他,赞叹他又替他宣扬,失败时看他来却闪到一旁,不愿被影响,甚至看他来了连忙转头,吃一碗面付钱都不愿顺便帮他付。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佛陀曾提到有这样的朋友,这种朋友不宜深交,这种叫做现实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第二、有朋友如秤:
说有一种朋友如同秤一样,如果你比较重的时候,他就怎样呢?他就垂下来。较轻的时候,他就翘起来。有一种朋友是属于这样的,等你有成就,你有功名,在你富贵之时,他就向你求助,向你邀功,我都是帮忙你啦!我都是如何照顾你啦!我在你身后费心费力帮忙你多少,你知道吗?你的成就与我有相当的关系,功名富贵的时候,他就向你邀功,对你百依百顺无所不从,对你好得不得了,捧你捧得很高。但是等到有一天,你不像以前那么威风如意时,他的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了,这种朋友实在要不得。
第三、有朋友如山:
是说朋友像似山一般,什么山呢?山高如同金山一般。鸟儿都栖息在金山。山很高鸟儿都来栖息,很多朋友都来亲近你,也就是说,一旦你成就了,大家都争相亲近你,全身都会发光,像金山般会发亮、发光。就像一座宝山,与他相处日沾月沐,智慧具足,正见不失,会让我们觉得受益良多,也就是说:这朋友与我们相处时,都引导我们走好的,不是引导我们走不好的,一心一意都以智慧,教我们如何处事、如何修行、如何修身心,事业成就之外,身心安住净化等等,这种的好朋友如同一座山,能利益所有的人。这山很壮大,犹如金山,值得发掘,你有需要去找这个朋友,朋友就会教你,不管是世间或出世间法,他都能给予你适时导正的利益,可令鸟儿来此栖息生活,这种朋友可称益友,非常好的朋友,亲近他,不论是世间、出世间,做人处事等等,他都能帮忙你,跟他相处你可获得很多的利益。
第四、有朋友如地:
有朋友可替我们承担一切,犹如大地。我们的地,你看,车子在开,它都不要紧,你丢掷坏东西它也无所谓,它还可以装载万物,不会说你掘土,它就发脾气凶你,它依然如此不动、柔和,无论你好的、坏的倒在上面都一样,它都不生分别心,所以大地可装载万物,又包括慈忍(慈悲、忍辱)、对人处事柔和有始有终。这种朋友可丰富我们的生活内涵。所以佛陀所说的四种朋友,有二善、二恶,二种好的,二种坏的。告诫我们交朋友应该认清他的动机。大愿就所知道的说给各位,与各位共勉励,那么说归说,做归做,自己应该谨慎,时间到了,说到此处。
我们下集再继续来介绍,佛陀开示的朋友关系。感恩各位,若有说的不如法,说的不圆满的地方,希望各位能给我建议,包括对我指导,也希望对各位有所助益的能带回去运用,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愿。再见!
大愿语录:
责任与执著,看起来是相连,其实不然,责任是责任,执著是执著,错揽责任就是执著,那是消极。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