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狮吼音·开示集:四共加行 连载四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狮吼音·开示集:四共加行 连载四

 

  第一届宗门实修法座《四共加行》教授连载四

  2006.1.2 《四共加行》第4天课程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已说过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着说的是与菩提心有关的主题。

  可能大家会觉得说,怎么我一直在讲皈依和发菩提心,都没提到「四加行」和「遥呼上师」。但是要有次第,这样是很好的。有的人是透过次第来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跃、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脱。但我觉得,次第修持比较切合实际。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没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们没有发菩提心,那么无论做什么善事,都不属于大乘法。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像爬楼梯一样,要从基础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训练, 所以修持菩提心还需要看这修行的基础与根本如不如法,这是很重要的。要谈菩提心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

  在萨迦派的四种离执口诀中提到:「若是执着此生非行者。」 由这句话来看,一个能「远离执着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汇归于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开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若是连出离心都做不好,那又怎能进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说出离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时候,差不多三、五岁就出家了,当时年纪太小了,就连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道出离心是什么了。出离心也可以说是要断除贪着此生、远离贪着此生的心。

  那么,出离心或远离贪着此生的「界定」与「标准」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里,是要看能不能舍弃世间八法。还有,舍弃对此生执着的「因」是什么呢?要认识到轮回是无意义的。舍弃此生的「缘」是什么呢?要知道此生的过患。我们要认识因与缘这两部分,如果这两者不具备的话,就很难舍弃对此生的执着。还有,舍弃此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对世间八法感到厌恶与反感。那舍弃此生的「征兆」是什么呢?就是要教你世间八法,学都学不会。(法王开玩笑说:「如果是我的话,可能学得会。」)

  世间八法是指:利、衰、誉、毁、称、讥、苦、乐。即是由于眼前暂时的利益跟伤害,而让我们的心产生快乐或痛苦感觉的八种情况。

  我们要思考的是,对平常人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依世间法来说,在世间做事,就是有着世间八法,很难找到与世间八法不相关的事。我们平常做的、说的、梦的都是这些世间八法,所以很难做到。那我们怎么办呀?就睡觉了吗?(众笑)不是的。是不是一个世间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思考,我也思考过,我平常认为,要断除世间八法,不能仅仅在文字上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挖掘出世间八法的问题征结所在,我就取了个名字,那就是「盲目的执着」。「盲目的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不管好坏,顽固顽强的一种习惯。

  比如有一个人,有时候会对佛法感到欢喜,并且想要修行,可是却把修行当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种舒服的休闲活动而已,就象是心灵按摩。(众笑)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落入世间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觉得还是世间法实在、是对的。一旦将焦点投注在世间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渐渐的减少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放松。放松有很多种,比如说身体的放松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极、练练瑜珈。那心的放松是什么呢?是修持禅定,让心平静下来。可是我觉得有一些人有点奇怪,就是当他们在做让心平静放松的禅修之后,反而更累,还要休息,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几年,仍然是老样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象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样,就算是癌细胞已经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却察觉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自己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感受到原来自己的心都在世间法上。

  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有时到了晚上,连做梦都会继续的梦见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么呢?当我们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却很少做到跟法、跟修行有关的梦。这是因为我们把修行当作只是按摩一样,按摩这些事,你晚上是不会梦到的。

  盲目的执着,它不仅仅只是阻挡修行的增长,它慢慢的、悄悄的让我们的心系着在世间法上。这种盲目的执着会让我们对世间法感到一种需要,越想就越觉得世间法是必要的,而且会认为,这比较实在,不能没有的。之后,我们开始狂妄了起来,然后我们会开始用那畅销的佛法,去获得那些自认为不可没有的需要,渐渐的佛法成为了毒药,修行也毁掉了,这很可惜呀。可能我在这儿也不够资格说可惜,因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间八法的话,那才真可惜了。

  这种情况又好象是电视广告一样。里面的演员骑著摩托车,很潇洒的飞腾在空中,然而事实上,摩托车根本不可能飞起来,也不能这样去骑,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因为当我们一开始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注意它,然而广告每天播、重复的播、不断的播时,我们就会被薰习,无形当中慢慢的我们也习惯了。结果呢,我们就会想要去买这台摩托车,而且心中很自然就会想起那潇洒的演员飞在天上、骑着摩托车的样子,我们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后我们就会变笨了。信以为真,不会再思考了。越习惯就越没觉知了,只会盲目的生起执着,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获得。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如果不如法来修持佛法的话,修持佛法就会成为堕入三恶道的因。”

  因此我们要谨慎小心。这里主要讲的是,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办法消除世间八法的称、讥等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对于世间法强烈执着的顽固、顽强的心消除的话,我们的修持总是会有障碍的。然而,这样做还是不够,由于我们是大乘行者,所以我们还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问起菩提心的意义,今天就要谈发心。发心的方法有很多种,口诀也非常的多。发心不只是口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要从内心发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口诀很多,这里主要提到两种:第一是由广行派传承下来的「因果七诀」,第二是深见派的「自他交换」的方法。

  「因果七诀」的修行方法,也分为两个不同的传承:第一是由噶当派阿底峡尊者传承下来,第二是由止贡派传承的修持方法。今天要说的是噶当派传承的「因果七诀」:

  1、知母

  知母是很难的呀!为什么说知母很难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还不够。这里说的知母,是指我们发起菩提心后,要知道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这是很困难的。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呢?首先要认知有轮回。

  如何认知轮回呢?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具有能够觉知的心识,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会无因而生、不是由异类的因而生、也不是由一个造物主而产生。这个心识是由延续的顺因,或称为同类的前因而生起的。透过这样一种逻辑的思惟,我们能推论出有一个同类的之前心识或觉知存在,一个接一个延续不断。这是透过由心识的延续来证明轮回存在的一个思惟方法。

  如果说这样一个心识,它不需要依靠同类的前因或任何其它外缘就能出生的话,那它就成为随时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准确、刚刚好的例子。比如说有些人预言来世要投生的地方,结果真的出生在他说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够回忆起前世的情况。因此轮回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注意的一个焦点,虽然至今仍旧无法实证到什么,但是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就算我们自己还不完全相信轮回,没有关系,但至少我们应该对轮回产生疑问;如果说轮回真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的无知而不相信,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轮回了。

  当我们谈论前世来生的时候,它是无始的、不断的一种延续…。而每一世我们应该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众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无始的轮回,生生世世加起来,我们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轮回当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世间上的父母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出生我们的父母,二是养育我们的父母,三是利益我们的父母。

  一般世间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们的亲生父母。或者说当父母亲过世了,那么养父母也会被称为父母。中文里好像有一句话说,养育我们的父母的恩德,比亲生父母的恩德还大。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第三种是利益的父母,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现在许多藏传的喇嘛到国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顾,慢慢的,他们称这些施主有的为父亲、母亲。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亲生的父母,世间上照顾我们的人也可被称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间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到的这些朋友,都可以称为父母一般。举个例子,我现在穿着袈裟,但是我并不是一出生就穿着袈裟的,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众生缝补、制作而成的。总之,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后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互相帮助的这些众生,都可以称为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会说,总是在正面上去谈,但的确也有很多负面,例如世界上那么多众生互相伤害,譬如有的伤害别人的家庭,抢夺他人的住处等等有很多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们是会这样去想的,但我们更应该思惟一下,如果这样想着负面的事情,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或好处?

  2、 念恩

  无论是我们亲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情,有的能数,有的是数不出来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恩德,就是救命的恩德。 譬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就像救命恩人的恩德很大,但父母的恩德是更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父母在我们诞生到能独立自处之前的任何一天,把我们丢下不管的话,我们就会没命的。所以父母之恩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照顾我们一天而已,他们月月、年年的陪伴、照顾我们,所以说父母对我们有千百次救命的恩德。

  或许有人认为,不见得所有父母都会这样尽责地照顾孩子,象是母龟,生了蛋之后就离开了,或者有的父母亲的确不好;但无论如何,在这里说到念恩,指的是思念对我们有恩的父母。总的来讲,所有众生都需要依靠父母亲,所以都是有恩的。

  3、报恩

  当我们思惟父母的恩德,这念感恩的心清晰,我们就会想要回报。当我们念恩的心愈强时,报恩的心也会愈大。

  4、慈心

  慈心的意思是一种珍爱,珍惜的意思。

  有一个故事,巴楚仁波切和一位大弟子,两人在卓千寺雪山中闭关的时候,有一天,巴楚仁波切问弟子:“你想妈妈吗?”由于这位弟子认为,出了家,就应该要抛弃一切,所以弟子便回答:“自从跟随你的那天起,我就舍弃了家乡、父母与亲人,所以不想妈妈。”巴楚仁波切说:“你这种观念是错的,一切万法的根本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因是思念母恩,这样说来,你生起万法的根本是干枯了。真是糟糕啊!”之后,巴楚仁波切为这位弟子开示母亲具备怎么样的大恩,并要求这位弟子以几个月的时间,专门修行思维母亲的恩德。之后这位弟子忍不住地想要回去见母亲,所以向巴楚仁波切请假,巴楚仁波切平时是不喜欢接受供养的,但是那天,巴楚仁波切却命令弟子说,在回家的路上,所有接受的供养,都要拿回去给母亲,并且命令弟子要待十多天,才能回来。后来这位弟子探望母亲回来时,讲到母亲的恩德,都会禁不住的热泪盈框,巴楚仁波切见了很是高兴,指著这位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孩子!他建立了万法的根源啊!”

  当我们谈到慈爱心时,它有坏与好两方面。有时我们的爱心,会让自己变得无法自主好像被綑绑住、束缚住一样。我们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什么呢?就是心中要常保一种悦意、欢喜的心,这对修持慈心与爱心有很大的帮助。平时一个我们讨厌的人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们会觉得是大事;然而我们喜欢的一个人可能做错了很多事,但我们会觉得只是小事。这些差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悦意的慈心。所以我们应该随时保持悦意的慈爱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它保持、增长。如果以悦意的慈心配合佛法的修持,这对我们菩提心的开展会非常有帮助。

  5、悲心

  悲心的意思是希望离苦的心。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痛苦的法门。但我觉得,由悲心而产生的苦,跟一般苦乐的苦是不一样的。苦乐的苦,会让我们无法忍受、无法自主。但是修持悲心而产生的苦受,或者可以说当这种悲心的感觉生起时,它是有力量的,是一种想要消除苦的力量会生起。所以谈到悲心的苦和一般苦乐的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来讲,有的人觉得好像修了悲心之后,反而更苦了,这可能是修持的方法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我执没有去除,很有可能愈修持慈悲反而我执愈强。比如说执着「我的」母亲病了,「我的」儿子病了;虽然他是有慈爱心,但是因为夹杂着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因,本来没有一个我存在,但是我们执着有我;因此依有我的慈悲行为而造成的痛苦,不是因为修持慈悲心而产生的,其实是由我执所产生。

  6、增上意乐心

  增上意乐心有两种意思:一是我承担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具备这样一种坚定的善心与热忱。另一个意思是指我自己一个人承担利益众生。总之,增上意乐心有坚固与承担的意思。

  7、发菩提心

  依靠前六个因能够产生这菩提心的果,菩提心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缘众生利他的大悲心,二是缘佛果的大智能。

  以上就是因果七种次第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

  学员提问时间

  学员问:尊贵的法王,弟子一定要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除了念佛、忆佛之外,还必须具备何种条件?修持何法呢?弟子深怕业力牵引,无法到达净土,阿弥陀佛!

  法王答:投生净土需要具备四个因:忆佛念佛、积聚资粮、发愿、发菩提心。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不仅要行善,而且在做善事时,要有清楚的目的与愿望,也就是清楚地发愿要投生西方极乐净土。

  另外还要忆念净土或是明观净土,这不是想着净土的外貌有多漂亮、多庄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更深刻的思维,我们所忆念的这个净土,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和本智所成就的一个清净佛土。为什么要这样去想呢?因为平时我们都充满着太多不净的观念、不净的相,最后造成的果是不好的,所以平时要多观想清净国土。

  再来也要多念佛号。阿弥陀佛是主要的,但也有特殊因缘的方法。举例来说,在古代要晋见皇帝,是不容易直接见到的,需要透过一些管道,透过大臣来引见才能见到国王。同样,我们也可以透过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念诵他们的咒语,观想他们的身形,这是帮助我们通往净土,晋见阿弥陀佛的一个好方法。

  还有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指大乘的净土,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这样的善因,即是发菩提心。

  很多人一谈到西方净土,会觉得净土远在天边,或是像经典形容的是在无量世界他方的一个地方;总之,我们会觉得西方极乐净土遥不可及。事实上,如果有这样的认知,经典说,我们将很难投生到净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观想呢?我们现在这个地方、环境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透过这样的观想,将帮助我们在往生的那一刻,无障碍的直接投生净土。就好像投生到无色界的众生,他是当下这个地方就转变成无色界,而不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往生的当下,就投生极乐净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净土它是无障碍的。

  学员问:如何让菩提心相续?及如何不退菩提心?

  法王答:让菩提心相续的方法,就是在平时保持正念和正知。如果心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也可以口上多念一些发心文,或也可写一些发菩提心的文字贴起来,提醒我们要发心、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声音、语言的力量是很大的,譬如别人对我们说了一句粗话,我们马上会生气;一句赞叹的话又让我们开心不已。所以语言的力量是很大的。同时,随时自己要保持正念不散乱,就像一个监视者,随时观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第八世**法王米觉*杰说过:“系绑腰带时,要观察自心如不如法,不能轻忽,而要提起正念、保持菩提心来系绑。”同时也提到:“走楼梯时,也要思维或口中念说:现在正在登上菩提大道。”随时都要这样提醒自己,不忘菩提心。

  学员问:未来是否可以培养更多的喇嘛学习中文可随仁波切来台弘法?透过丰富的佛学知识,可以让更多修密的行者、金刚师兄能获益良多,而不只是灌顶,也能得到宝贵的知识,在修行的路上能得到殊胜的果实。

  法王答:谢谢!(因为这不是问题,所以要说谢谢!)

  非常好,谢谢大家。

  (待续......)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