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选译:64 摩罗迦大经
中部选译:64 摩罗迦大经
第六十四摩罗迦大经(Mahamalunkya 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SŒvatth´)祇陀林(Jeta)给孤独园(AnŒthapiö¶ika)。在那里,祂如此地称呼诸比丘:「比丘们啊!」
他们回答:「尊者。」
世尊说:「比丘们,你们记得我所教导的五下分结吗?」
在这段话说完后,摩罗迦尊者回答:「尊者,我记得世尊教导的五下分结。」
「然而,摩罗迦,你以何方式谨记我所教导的五下分结呢?」
「尊者,我记得世尊讲授我见是分结。我记得世尊曾说疑惑是分结。我记得世尊教诫坚守规则与仪式是分结。我记得世尊讲过欲望是分结。我记得世尊声明恶念是分结。尊者,我依此方式谨记世尊教导的五下分结。
「摩罗迦,你是否记得我可曾向谁以此方式讲解五下分结吗?外道的行脚者可能会以幼儿的明喻反驳你呢?平伏而卧的柔弱幼儿甚至没有‘人格’的概念,又如何会有我见呢?然而我见的潜在倾向经已置于他心识中。平伏而卧的柔弱幼儿甚至没有‘教义’的概念,又如何会对法疑惑呢?然而疑惑的潜在倾向经已置于他心识中。平伏而卧的柔弱幼儿甚至没有‘规则’的概念,又如何会坚守规则与仪式呢?然而他心中经已潜伏着坚守规则与仪式倾向。平伏而卧的柔弱幼儿甚至没有‘欲望’的概念,又如何会有欲望呢?然而欲望的潜在倾向经已置于他心识中。平伏而卧的柔弱幼儿甚至没有‘生物’的概念,又如何会对生物产生恶念呢?然而恶念的潜在倾向经已置于他心识中。外道的行脚者是否会以此幼儿的明喻反驳你呢?
随即,阿难尊者说:「世尊,是时候了;善逝,是时候请世尊详细地说明这五下分结。从世尊那里听闻后,诸比丘将谨记于心。」
「那么,阿难,谛听、细心专注,我要说了。」
「是的,尊者。」阿难回答。
世尊如此说:「阿难,不尊重诸圣贤、不熟悉也不修练其法并也不尊敬诸正法人,不熟悉也不修练其法之没有教养的凡人,把心安住于对我见的困扰而为其隶属,他不了知应避免我见的生起之如实知见。一旦对此我见习于为常而不能清除时,它就形成了下分结。他把心安住于对疑惑的困扰而为其隶属…坚守规则与仪式…欲望…恶念,他不了知应避免恶念的生起之如实知见。一旦对此恶念习于为常而不能清除时,它就形成了下分结。
尊重诸圣贤、熟悉也修练其法并也尊敬诸正法人,熟悉也修练其法之有教养的凡人,不受我见所困扰也不为其隶属,他了知应避免我见的生起之如实知见。因此,他舍弃了我见以及我见的潜在倾向。他不把心安住于对疑惑的困扰也不为其隶属…坚守规则与仪式…欲望…恶念,他了知应避免恶念的生起之如实知见。因此,他舍弃了恶念以及恶念的潜在倾向。
阿难,就是这路线,一项舍弃五下分结的方式。不论任何人如想了知、见晓及舍弃五下分结而不依此路线、此方式,那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好比任何人如想得到具有心材的大树之心材,而不破坏它的表层及白木质是不可能的事,同样地,就是这路线…那是不可能的。
阿难,就是这路线,一项舍弃五下分结的方式。不论任何人如想了知、见晓及舍弃五下分结而依此路线、此方式,那是可能的。这好比任何人如想得到具有心材的大树之心材,而砍穿了其表层及白木质,那是可辨到的事,同样地,就是这路线…那是可能的。
阿难,假使恒河之水满溢致边以至于乌鸦能解其渴,然后,来了一个虚弱的人,他思索着:『我以双臂游过此恒河,将安全地低达河流较远的岸上。』然而他却不能安全地横越此河。同样地,在传授止息我见之法于某人时,倘若他的心不接受此法,因而不能获得自信、坚定与决心,那么,他可被视为有如此虚弱者。
阿难,假使恒河之水满溢致边以至于乌鸦能解其渴,然后,来了一个强健的人,他思索着:『我以双臂游过此恒河,将安全地低达河流较远的岸上。』他是可以安全地横越此河。同样地,在传授止息我见之法于某人时,倘若他的心接受此法,因而获得自信、坚定与决心,那么,他可被视为有如此强健者。
阿难,然而这是怎样的路线呢?舍弃五下分结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在此,比丘不执取诸事物、舍弃不善法、彻底静止身行、完全远离诸欲与远离不善法,他进入与安住于有寻有伺[1]、充满由于远离而生起之喜乐的初禅。
不论是呈现于色、受、想、行与识的任何状态,他视为无常、苦、疾病、肿瘤、倒钩、灾难、苦恼、怪物、分解体、空间、无我。他把心从此状况中转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里:『这是寂静的、崇高的;即:止息诸行、放弃诸执取、消灭贪爱、无欲、止息、涅槃。』处于这种情况,他达到了消除内心的污秽。但是,假定他还没达到消除内心的污秽,即使这样,因为他那对于法的渴望,那对于法的喜爱及消除了五下分结,他成为了一位缘于自然再出现于〔净界〕之众生,从而他无需再回到这世间就能达致无余涅槃。就是这路线,一项舍弃五下分结的方式。
此外,比丘在止息寻与伺之后,进入与安住于第二禅…此外,待喜消退之后,他…安住于第三禅…此外,舍弃了身体的乐与苦,他进入与安住于无苦无乐、具有因舍心而完全净化之正念的第四禅。
不论是呈现于色、受、想、行与识的任何状态,他视为无常…无我。他把心从此状况中转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里…就是这路线,一项舍弃五下分结的方式。
此外,比丘从完全超越形像的观念、消灭了受知觉影响的观念和不注意种种差异的观念中了知『虚空是无边的』,进人与安住于空无边处。不论是呈现于色、受、想、行与识的任何状态,他视为无常…无我。他把心从此状况中转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里…就是这路线,一项舍弃五个较低分结的方式。
此外,比丘通过完全超越空无边处而了知『心识是无边的』,进人与安住于识无边处。不论是呈现于色、受、想、行与识的任何状态,他视为无常…无我。他把从此状况中转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里…就是这路线,一项舍弃五个较低分结的方式。
此外,比丘通过完全超越识无边处而了知『那是没有任何什么』,进人与安住于无所有处。不论是呈现于色、受、想、行与识的任何状态,他视为无常、苦、疾病、肿瘤、倒钩、灾难、苦恼、怪物、分解体、空间、无我。他把心从此状况中转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里:『这是寂静的、崇高的;即:止息诸行、放弃诸执取、消灭贪爱、无欲、止息、涅槃。』处于这种情况,他达到了消除内心的污秽。但是,假定他还没达到消除内心的污秽,即使这样,因为他那对于法的渴望,那对于法的喜爱及消除了五下分结,他成为了一位缘于自然再出现于〔净界〕之众生,从而他无需再回到这世间就能达致无余涅槃。就是这路线,一项舍弃五下分结的方式。」
「尊者,若这就是此路线,一项舍弃对分结的方式。那么,为何有些在此的比丘〔被认为〕获得心解脱而有些则〔指明〕获得慧解脱呢?」
「阿难,我表明了两者不同之处是他们的根器。」
这乃是世尊所说。阿难尊者满意与欣喜世尊的话。
[1]编按: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寻是把心投入于禅修目标之中,伺则维持心继续专注于该目标。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