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吼音·开示集:修心七要 连载四
狮吼音·开示集:修心七要 连载四
《修心七要》教授连载四
在世尊的经典中说:“说法的时候,一开始的是不能够直接开门见山的去说,要先谦虚的说自己是不太知道的,也是不太了解的。” 在我们平常一般都是很直接的说话,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可是对于西藏的传统上是要以谦虚的方式说自己是不太知道的,没什么修行,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始,这可能对西方人来说会真的以为人家是不知道、不会说法。
今天说法前,我还是要用这传统的方式,说自己也是不知道的、是不太会的,但是由于今天在座的有很多的西方人,可能由于不懂这个谦虚背后的意思,所以我也要说我既是不知道又是知道。
我之前听说有一位上师,可能是创巴仁波切吧!他曾经在晚上的时候说法开示,但是在一开始他就跟大家说:“大家早安。” 他这么说的时候,下面的弟子都很惊讶,甚至有些人觉得上师是怎么回事了?但是后来他做了解释,他的意思是指“希望大家都能够有像早上清醒的时候一样的清明”。我也认为这是很好的意念,所以也在这里跟各位说声“早安”。
1、世俗菩提心的前行:
在讲到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知道,一切的众生对我们的恩德是很大的,知道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无一众生不是我们父母,对于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种正面的,也是一个修行人的应有的想法,但是有些人可能会对“一切众生是父母因此对我们有大恩”的观念不太能够接受,因为有些人可能并不爱父母,也不一定跟父母有很好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些人要想说如同父母般的大恩是很困难的,所以有些西方人甚至说:“对仇人生起慈悲心可能比对父母升起慈悲心还容易。”
有些人能真的想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大,也由于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因此我们要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因为没有一个众生不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若是能够这样子去想是非常的好,但是对于「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这一点我们还是会有怀疑、疑问,因为一般我们的想法会认为生我们的才是我们的父母,但是在对父母一词的解释,根据经典当中所说的母亲就有三种:
(1)生母,即所谓世间一般所指的生我们的母亲
(2) 养育的母亲,比如自己的生母死后,我们会有一个养育我们的养母,他们养育我们的生活,也如同真的母亲一般
(3) 利益的父母,例如许多上师、法师出国受到很多弟子的照顾与帮助,他们认为这些先生、女士如同母亲一般。
因此若是我们只想着一切众生都是生母的时候可能这样比较难,所以我们也可以想一切的众生也是利益的母亲,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先不谈等虚空一切众生,我们就光谈在这世间的一切众生,因为一开始讲的太多太广的时候,可能不一定能很好的想去修,所以我们就光谈在这世间的一切众生吧!并不是说母亲就非一定要是个女性不可,因为在我们很多词句当中也会说,比如像大地之母,虚空之母…等等这样子的用词,所以母亲也不一定要只限于女性的。而我们在这世间的众生,在这世界里生活并不是像树木一样自己独立的生长着,而可以不去依靠任何的外缘,因为所有的众生,就算不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都是在帮助对方,互相帮助,整个社会就是在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利益之下,人们才能在其中生活生存。
因此我们要想到一切的众生都是利益的母亲,所以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的大的,如果这些利益的母亲他们受苦的话,那就是不好的,他们如果能够获得快乐,那即是最好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以人为主的这世间一切的众生,全部都是希望获得快乐,而不希望获得痛苦的,就连畜生也是和人一般,虽然牠们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快乐,但是牠们仍然是在寻找快乐幸福,希望远离避开所有的一切痛苦。所以由于众生都是希望获得快乐、欲求喜乐,因此我们要对他们生起慈悲心,这也是我们要生起慈悲心的原因之一。我们要常常这样去想,拿自己为例子,以自己的情况去想其它的众生。总之,不论我们怎么样去想,任何想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自己生起慈悲。
慈悲的修持是我们自己要去寻找原因的,要去寻找发现为什么要修持慈悲心的原因跟道理,因此当我们正行去修持这种代受罪的修持时,才能够有更好的观想。就好比如说以前发生过,两个互相相爱的人为了对方牺牲生命、甚至牺牲所有的幸福,将自己所有的幸福快乐分予他所爱的人,然后替代着自己所爱的人受罪受苦,好像在以前一些历史的故事都有这些情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事情,不过在西藏以前有一个藏族学校中,就有这样一件好玩的事情发生,有一个小姑娘可能是比较漂亮,所以就有很多的追求者,很多男孩子都喜欢他,后来其中有一个小伙子,大概是印度电影看多了,尤其是印度电影里面常常有一些为爱而死、而牺牲的情节,因为他希望能够获得这个女孩子,有一天他就在自己的腰上绑了一根绳子,跑到屋顶去扬言说他要往下跳,要为这个女孩子而牺牲,后来他的朋友都很紧张,都吓到了叫他不要跳,他却偷笑说:“没关系我的腰上绑了根绳子,没问题的。” 这样子的一种爱当然只是外表上面装出来的一种爱,但是我们所要关爱众生的方法是,如果我们知道要去爱众生的原因,以及我们真的去寻找这个原因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真的生起对ㄧ切众生的爱,我们也就比较能够真的代众生去受罪受苦,如果我们不知道要去爱众生的原因,我们这样子的修行也可能只是一种字面上、文字上的修行而已。
2、世俗菩提心的正行:
(交换修取舍)在我们修持这种代受罪的修行时,主要是观想将我们自己的福乐都给众生,然后代众生受所有痛苦。但是这只是一种观想,它并不是指真实是这个样子的,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他各自的业力,所以事实上并不可能代他人去承受业力,若是真的能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佛教的释迦摩尼佛、诸大菩萨们就可以将他们的福乐都给我们,然后把我们的痛苦都拿去承受了。对于这一点有所认知之后,这样子的练习与修行就不难了。
在这里我们修持代受罪的修行,主要是要去除我们对自己的我执跟我爱,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我执我爱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这里要做的练习是,减少想要去胜过他人,不管他人受苦,不管他人所有的困难,只要我们自己好、自己快乐的这样一种对自我的执爱。因此我们在这里的修行主要是要减少这种只想着自己、只有自己的心。
(彼二乘风息)修心七要当中讲到代受罪是要透过出入息,依我们的风息、出入息配合着来修持的,就好像我们很多人抽烟或吸大麻的时候,当它吸一口气的时候及吐一口气的时候,感觉是非常的轻快和舒服的。现在我们回到这个修持,在这里我们观想“当我们吸气的时候,就将众生、甚至是我们喜爱的人的苦及罪都跟着风息一起吸进到我们的身体来;当我们呼气的时候,就把我们所有的福乐及善全部都呼出去给予这些众生及我们所爱的人”。这样子想的时候,我们要感到非常欢喜、舒服跟高兴的,因为对方是我们最喜爱的,也可以说这样子的修行就好像是佛教徒的抽烟、吸大麻一样的修行。
代受罪的修行也可以配合出入息来修,就是当我们在入息的时候,吸气的时候,我们观想一切的众生的痛苦及困难全部都跟着气息进入到我们的自身,由我们的鼻孔进入到我们自身,但是在这里可能会有些人可能会感觉到害怕的是,如果这样子观修的话,众生的痛苦跟困难真的就会在我们身体上发生,甚至有些人说一修这种代受罪马上就觉得头痛了,有这种情况的人不少。但是事实上这样子的观修就好像水倒入水一般,所以我们应该是观想这些痛苦跟困难就融入到我们心性的空性当中去,并且观想一切的众生都因此而远离了一切的痛苦。另外在观修出息的时候,要想我们所有的善与福德全部都跟着我们的出息,全部的进入到一切众生,众生获得如此的福善之后马上就可以成就佛道。这样子的出入息的修持跟刚刚所讲的代受罪的修持可以互相交替着练习。
学生提问:
Q:我们做这样的代受罪修持,不一定真的有用,当我们在医院照顾病人或到生病的人家里,如果修代受罪不一定有用,是不是要持咒才能够帮助病人呢?
A:光只是做这种代受罪的想法观修的话是不一定有用的,除非你是证量很高的人,就是这样也不能全部的代受痛苦,但是也能够部分的帮助到,比如说过去有一个噶当派的善知识,当时他在说法的时候,有人拿石头砸狗,他就突然唉唷的叫起来了,后来这个狗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也没有受伤,所以当这样一种能够在利他的心上去做修持的时候,事实上是多少会有点帮助的,会有些许改变的,心的力量可说是非常的大。若这样子讲,很可能有些人就因此跑到病人的旁边努力的呼吸,想以这样的方法去帮助病人。不过为了要除灭众生的痛苦,在佛教中也有各种的咒语,比如说生病的部分就有药师佛的修持跟咒语,所以若是我们能够意念观修药师佛及持诵药师佛的咒语,并且作这种代受罪的观修的话,不一定是一修马上就有用,但是至少若是我们能够更有大的利益心,能够缘更广大的众生,以利益多数众生的心去观修的话,多少会有所帮助的。
Q:法王曾提到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依止五十多位不同教派的上师,这样的依师方式是指证悟者还是一般人也能如此?是不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才能够学的好呢?
A:在噶举派来说,上师与根本上师是有点差别的,所谓的上师是指教我们文化、经典、心的住跟动的情况的人;而根本上师是指依他的大悲指引,让我们认识到心性的空性上师,所以一般来说这个指引我们心性,让我们见到心性空性的人才是根本上师。可是在我们平常求法的时候是可以依止多位上师的,如果自己的上师不善于说法的话,我们也可以去依止其它会说法的上师去学习。可是像我之前提到的蒋贡仁波切依师的情况,有些不一定是指很有知识很有学问的,有一些人虽然不一定很有学问,但是他却具备了灌顶口传的传承,所以他就依止着这人求得灌顶跟口传。并不是每个上师都是非常殊胜、具有口传的上师,但是若是我们对于一些好的善知识上师能够多去依止的话,当然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但是根本上师只有一位,是能直指你的心性的上师。
(待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